道路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路安全风险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洞口及浅埋段常指隧道洞口段地质情况一般较差,且多为偏压、浅埋,在开挖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风险事故。公路山岭隧道洞口施工潜在风险主要有洞口边仰坡失稳滑塌、塌方、冒顶、大变形、渗漏水、衬砌开裂等;隧道塌方的因素一般认为包括:地质因素,勘察设计因素,气候水文因素,施工技术因素和工序失衡等。通过勘察,本项目隧道区域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有断层破碎带、采空区、水文气候影响、软岩、近水平地层及通道交叉口段;隧道的突涌水不但与施工条件和隧道特征有关,更主要的是和断层破碎带、采空区分布以及水文地质条件、自然气候有关。而水文地质条件又受控于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瓦斯是在煤的生成和煤的变质过程中,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伴随着产生的。
洞内瓦斯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瓦斯爆炸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灾害,一旦发生不仅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而且破坏施工设备,造成停产;隧道工程由于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的特点,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使得隧道工程的工期更不容易控制。我们只有提前找到这些风险并加以控制或转移,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所有风险源权重分析结果表2。
层次分析法计算
1确定判断矩阵
风险指标体系确定后,需对同一层的各风险元素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由专家调查表及各风险权重分析,将各层风险因素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得出表3各风险事件风险判断矩阵,其中括号前为段前堡隧道的数值,括号后为野马梁隧道的数值。
2归一化处理及一致性检验
计算风险判断矩阵得出最大特征值λmax,取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0.90,1.12,1.24,1.32,1.41],并计算综合一致性指标CI,最后得出一致性检验CR=CI/RI<0.1,满足一致性检验。
3总体安全风险等级
根据对风险判断矩阵计算,满足一致性检验,从而得出各风险事件的相应权重(表4)。最后根据各风险事件的权重,计算得到段家堡隧道总体安全风险等级:总体安全风险等级=同理可计算得到野马梁隧道总体安全风险等级为2.58。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段家堡隧道总体风险等级为“Ⅱ”,野马梁隧道总体风险等级为“Ⅲ”。
结论
a)利用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对隧道发生突水涌泥、火灾、洞口失稳、塌方、交通事故及工期等风险的概率及其损失等级进行了分析评估,得出风险判断矩阵,求出单因素权值。
篇2
近年来,国信办组织了几项信息安全试点,遍及全国的近三十余家试点单位成为安全探索先行者。当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为中国信息安全前行之路成功点燃一簇簇“星火”的时候,
他们坦然面对记者说出了这背后的故事。
国税总局在风险评估实践中总结出的差距分析法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道路是什么,道路是人在没有路的地方用脚踩出来的。
人生的道路是这样,信息安全之路也是这样。当安全威胁成为信息化进程最大阻碍的时候,如何踩出一条网络信息安全之路,就成为政府主管部门思考的问题。
2006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以更好应对未来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威胁,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了三项信息安全试点,包括: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试点、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应用试点。总共有三十余家试点单位参加了相关试点工作。
因为涉及国家信息安全未来标准和技术道路的探索,所有的试点单位一直都仿佛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些探索者究竟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它们的先行又为我国信息安全事业踏出什么样的实践之路?近日,在国信办召开的全国地方信息安全处长会议间歇,记者走近本次试点工作六个优秀试点单位代表,揭开了一直罩在这些试点单位头上那层神秘的面纱,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汗水,以及试点工作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政务驰入安全互联网模式
试点方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访谈人物:河南省济源市信息办副主任焦依平
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而信息安全又是电子政务顺利完成的重中之重。
为贯彻落实中办发27号文件精神,研究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探索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方法,国信办会同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安部十一局,从2005年10月开始,在广东、河南、天津、重庆4个省市开展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
这4个试点具体方向各有不同,其中河南济源市探索的方向是如何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保障信息安全问题。“我们按照‘保安全,促应用’的思路,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建设电子政务的新路子。”焦依平现在谈起试点,依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焦依平介绍说,济源市通信光纤现已覆盖到村,政务部门全部接入了互联网,但是统计下来,济源市政务信息中部分总量不超过3%。如果仅为了3%的信息传递投入巨资建专网,显然投入和效益不能平衡,这也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初衷相违背。为此,济源市按照国信办和河南省信息办的要求,不拉专线,完全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建设。
济源市试点系统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基于互联网建设连接全市所有党政部门和乡镇的电子政务网络;二是在互联网上建设政务办公、项目审批管理、12345便民热线、新农村信息服务等4个应用系统;三是在进行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开展信息安全试点,建设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支撑平台。
那么,如何真正用技术实现政务网络互联网办公的安全需求呢?焦依平介绍说,试点工程遵循信息安全系统工程思想,按照“适度安全,促进应用,综合防范”的原则和等级保护的要求,采用集成创新的技术路线,综合运用以密码为核心的信息安全技术,合理配置信息安全保密设备和安全策略,建设一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支撑平台,形成一体化的分级防护安全保障体系,为电子政务提供可靠、有效的安全保障。
从安全技术实现上,据焦依平介绍,济源市试点工程的安全支撑平台涉及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两部分,本次试点网络安全系统共建设7个安全子系统:一是VPN系统,由VPN密码机、VPN客户端和VPN管理系统组成,共同完成域间安全互联、移动安全接入、用户接入控制与网络边界安全等功能,其中中心机房的VPN密码机带有防火墙功能;二是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系统,完成用户统一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等功能;三是网络防病毒系统,部署于安全服务区,完成网络防病毒功能;四是网页防篡改系统,部署于政府网站,提供网站立即恢复的手段和功能;五是入侵检测系统,部署于中心交换机,对网络入侵事件进行主动防御;六是网络审计系统部署于中心交换机,对网络事件进行记录,方便事后追踪;七是桌面安全防护系统,部署在用户终端,提供网络防护、病毒防护、存储安全、邮件安全等一体化的终端安全保护。
对于目前试点效果,焦依平认为,从实际效果来说,一是低成本建设了安全的政务网络,实际投入620万元,比原计划专网方式预算总投资节约48.3%;二是实现了安全政务办公和可信政务服务,全市各部门已100%实现了安全互联,网络可达乡镇,试点村;三是实现了安全的移动办公,打破了电子政务应用只能在本地访问的局限。而从长远来讲,济源市已经初步建成安全、开放、实用的全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系统。
电子政务内外互通
试点方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
访谈人物:广东省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强
目前,妨碍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跟济源市试点方向不同,广东省的试点方向主要是通过等级保护,探索解决省、市、县(区)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问题。曾强介绍说,面对国信办试点布置的这个大命题,广东省将试点命题细化成以下几个方面:由广东省民政厅及东莞、深圳两市民政局以及地下救助站完成民政4个业务系统纵向互联互通试点;由省政府办公厅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省府门户网站试点;由佛山市政府完成财税库银互联互通系统试点;由江门市政府完成开放互联环境下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试点;由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完成大社保6个分系统横向互联互通试点。
关于如何解决在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之间,安全实现互联互通以及资源共享问题,曾强介绍说,试点工作中,广东省综合运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解决互联互通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明确系统的重要程度,确定系统安全等级,采取与系统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二是按照有条件互联、共享可控制的原则,确定需要共享的系统和应用以及需要共享的数据,保证只共享那些确实需要共享的数据,以保护系统中原有信息的安全;三是在进行系统互联的部门之间建立共同的安全管理机制,明确系统互联后的安全管理责任、管理边界、安全事件协同处理等机制;四是对系统互联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全面分析低安全等级的系统给高安全等级的系统带来的安全风险;五是针对系统互联的安全风险,确定关键的安全控制要素,如互联边界的访问控制、系统互联的安全传输等,并落实具体的安全措施,保障系统互联、数据共享的安全。
在以上措施的执行下,广东省取得了初步成功,形成了《广东省电子政务系统定级规范》、《广东省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安全规范》等地方指导性文件。
风险规避预先保障
试点方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访谈人物:国家税务总局处长李建彬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总工程师应力
信息网络,风险无处不在,防患于未然是上上之策。这也是风险评估安全保障的内涵所在。国信办于2005年2月组织北京市、上海市、黑龙江省、云南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电网公司、国家信息中心等地方和部门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在广东地税南海数据中心所进行的风险评估试点,最大的亮点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差距分析法”。
李建彬在介绍广东南海试点经验时,将差距分析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找出安全目标与现实系统差距,从而得出风险分析报告”。在试点工作中,李建彬感触最深的就是,要对系统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都持续不断地引入风险评估,尽量避免“先运行,后评估”的亡羊补牢式工作流程,以降低信息系统整体的信息安全风险等级。此外,李建彬还提出在风险评估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是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有密切的关系。类别和级别都是信息系统的固有属性,通过风险评估可以识别系统的类别和安全级别,从而落实“等级保护”这一国家政策。但是系统的安全级别不应该一刀切,可考虑将系统最高安全级别部分的安全等级作为系统的安全等级。其次是系统分析是系统安全评估的基础工作。再次是行业性系统安全要求在风险评估中起决定作用,不同行业的系统有着不同的安全要求,必须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系统制定适应其特点的系统安全要求。最后,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系统安全总体设计。
上海市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对风险评估进行探索。2002年上海市就确立180家重点信息安全责任单位(2004年调整为163家),涉及重要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基础网络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2006年,上海市了《上海市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管理办法》,又于2007年1月出台了《上海市市级机关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指南》。之后,上海市信息委又出台了关于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建立自评估与检查评估制度的原则、工作安排。
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总工程师应力博士在介绍上海市的风险评估实践经验时,多次强调要引导各单位进行自评估建设,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成为政府及企事业信息安全建设的常态,在系统的设计阶段、验收阶段、运行阶段,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形成“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风险评估机制。应力认为,对信息安全主管机关来说,风险评估是一种管理措施,通过风险评估,领导者可以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信息安全重在管理
试点方向: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应用
访谈人物: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办主任张泽根
深交所ISMS项目组张兴东
有专家提出:“信息安全系统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可见信息安全管理在整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
国信办网络与信息安全组与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于2006年3月开始,在北京市、上海市、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选取了相关单位,对国际上通用的,也是已经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两个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即ISO/IEC 27001:200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ISO/IEC 17799:2005《信息安全管理使用规则》,组织了应用试点。
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办张泽根主任在具体介绍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践经验时,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参考国际标准ISO/IEC27001和ISO/IEC17799的基础上,结合海淀区原有ISO9001管理体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通过ISMS的运行实践,海淀区信息办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进一步通过ISO/IEC27001认证做了很好的准备,同时还对ISMS与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ISMS为解决海淀区信息安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管理机制,并且为政府的信息化建设通过避免安全事故和合理分配经费两种方式很好地节约了建设经费。
在ISMS项目试点实施前,深交所ISMS项目组就确定了项目实施不能流于形式的总体工作思路。深交所ISMS项目组张兴东介绍经验时,认为除了利用技术调查手段之外,还需要深入各个层面调研,充分了解深交所的信息安全现状,利用多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以提高调查质量,为项目后期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项目;造价风险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造价管理,是一项重要的风险控制过程,在具体的运行中,要形成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的有效控制手段,形成多方面的控制手段,突出在材料控制、风险担保、支付、维修等方面的市场主体作用,形成多方面的综合功能与实现。
一、分析市政工程项目的特点
1、整体概述
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一次性的、开放的、涉及到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市政工程项目包括城市给水、排水、道路、桥涵、隧道、燃气、供热、防洪等工程项目,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市政工程项目与其他建筑工程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大,工期要求紧的特点,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基础设施项目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如供水、燃气等不能因需求的少量增加而随之相应地扩建,只能进行阶段性发展。市政工程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管线等建成后如需拓宽和增容,则受客观条件限制,项目实施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要影响其他设施的正常运行,这些都要求市政工程项目在时序上要超前,设计容量上要留有余地,以保证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2、特点概述
市政工程项目不论规模大小,其建设地点和设计方案确定后,项目的位置即固定了,也使其项目作业表现出流动性的特点,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等等围绕着项目产品进行运动,一旦项目完工,施工单位即把项目产品原地移交给投资方。市政工程项目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在特定条件下单独设计,每个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结构、造型、规模等,即使同一类工程,由于地质环境、施工方法、气候交通条件等的不同,在进行建造时也需要对每一项目作出独特的设计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市政工程项目体积庞大,所消耗的材料量非常惊人,从而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由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短则一二年,长则几十年,资金的回收期也较长。
二、案例分析
1、工程项目概述
某市二环快速干线工程,是解决市区主城区交通拥挤,科学建立交通干线网络,打通进出入主城区城市交通口,提升整个城市路网运行能力,保障主城区畅通的关键性工程。二环线全长27公里,与7条快速路和高速公路、18条主干路、21条次干路道路交叉,除北二环一部分为地面道路以外,其余全部为高架并与地面道路复合。高架道路为双向6车道,有匝道口28个,地面路设为双向6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
2、项目风险控制
针对某市二环线复杂的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应做主要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是材料价格风险。材料价格风险是指施工材料、构(配)件、燃料在施工期间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工程造价的风险。该环线工程受到了当地物资供应、现场施工、市场价格及本地区的定额水平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将带来价格风险。
二是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的风险。工程量增加或减少,均可能给道路工程的施工造成不利的影响,但也可能给道路工程的施工造成有利的影响。在对工程量的预算和评估时,一定要力求较高准确率,
三是工期风险。工期决定了该工程的造价,道路工程的定额工期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确定的,因此定额工期是影响道路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是工程量计量风险。根据国内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采用的计价规范和定额标准,对工程部位的项目清单分解和工程数量的变动,都应做出详细分析,计量和签证力求准确和完整,避免应设计变更或现场处理而产生的计量误差,造成不必要的支出。
五是施工模式风险。根据结构类型、施工区域环境和设备使用条件等因素,应在结构和施工工艺上努力创新,探索最佳施工方案,尽可能地采用有利于模块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施工的方式,即缩短工期,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道路阻断的影响,从而节省施工费用,降低工程造价。
六是安全施工风险。由于该项目存在许多工种交叉、并行施工、现有道路使用与新建道路施工相交等特点,施工安全风险骤然增大。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制度的建立,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培训,都是决定项目能否安全、顺利实施、造价能否控制的关键因素。任何安全管理的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危害。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给受害者是终身的损害或遗憾,给工程造成的安全成本也是无法估计的(遗憾的是该项目工程某标段由某施工单位在进行立交桥交叉施工时还是发生了坍塌事故,导致人员伤亡)。
三、市政工程项目造价风险控制的措施
1、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良好的风险评估措施在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整个项目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通过对项目造价进行全面细致的风险评估,能够在项目实施前对相关影响因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用有利措施来防范和解决已知的项目风险,从根本上杜绝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例如,在进行招标活动前,招标人应充分分析研究过项目实施中的风险,针对投标方可能因增加或减少的道路工程量项目做到合理增加利润的报价,要尽可能准确的做好对工程投资的预算。只有这样,在进行工程决算时,才不会造成工程款短缺等不良现象,工程的参与方也能够获得可观的盈利。
2、建立良好的控制标准与流程
工程造价的项目风险评估活动是建立在管理层所的指令上的,是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因此,项目组织里的各个部门需要正确客观的认识到道路市政工程造价的项目风险管理和评估控制活动,按照标准的业务流程设立风险控制活动,针对重要业务环节制定详细的工作措施。一是投资决策阶段。一项综合市政工程项目中标之后,即进入项目施工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按照合同约定,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该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归纳起来就是通过“338”施工项目管理法,实现项目的目标。
第一个“3”即指“三个阶段”,即施工项目前期管理阶段、施工项日过程管理阶段、项目竣工交验收尾阶段。
第二个“3”即指“三大系统”,即技术质量系统、组织系统、经济系统。
第三个“8”即指“八项管理”,即技术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二是前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项目团队的组建、实施性规划的分析和编制、项目正式开工前准备工作。作为公司高层,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经理的任命、及其任命后组建项目团队的监督指导工作。作为项目团队的领导――项目经理,更须高度重视此阶段项目团队核心成员的选聘、项目管理实施性规划的分析和编制及项目正式开工前准备工作。这个阶段工作量大致占到整个项目实施阶段工作量的5%左右,但是它对整个工程的影响程度却达到75%,类似于工程设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三是建设阶段。项目施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基于特点的不同每个项目施工都有不同的造价风险,构成了项目施工造价风险管理的复杂性。然而,任何工程都有一些共性,这又构成了项目施工造价风险管理的规律性,即项目施工造价风险是有章可循的。要发现项目施工造价风险的规律,首要任务就是收集和整理好所做项目的施工造价风险基础数据。
3、完善风险监控的技术和方法
项目风险监控技术的基础是建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建立包括风险监控的方针、项目风险控制的程序、项目风险责任制度、项目风险信息报告制度、项目风险预警制度和项目风险监控的沟通程序等内容。另外项目风险审核是开展项目风险监控的有效技术手段,也是作为改进项目风险监控活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项目风险审核,可以确定项目风险监控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和项目风险应对的计划安排,查看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并能达到预定目标。在项目风险审核的监督作用下,对项目风险实行及时的监控,提升项目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还有,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控制的相关技术,还可以融入挣值分析的方法,对计划工作与实际完成工作进行比较,确定是否符合计划费用和进度的要求。如果产生偏差较大,可进一步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量化。这样,能形成对风险控制的整体把握,实现工程项目造价的精细化管理。
四、结语
随着市场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化,在造价风险控制上,要采用多方面的措施,在加强市政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造价分析表,这样,可以对整个造价实行全面的优化管理,有利于发挥出造价管理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简华晋.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造价风险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6:151-152
篇4
【关键词】德尔菲法;深基坑;风险分析;风险评估
0 引言
地下工程是一项高风险建设工程,对其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进而实现恰当的风险控制十分必要[1]。实际工程证明风险分析能够有效的解决地下工程的风险问题[2],而风险分析的核心即为风险评估方法的确定。目前广发使用的层次分析法虽然可以通过MATLAB较为方便的实现[3],但仍然存在不足。在建立风险分析模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对影响要素进行简化,忽略其中一些被认作次要的因素。随着工程的开展,这些被忽略的次要因素很可能成为主要因素,这就使得相应的评估准则可靠度下降。为提高评判的可靠度,不得不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评判准则,对于较大的工程(如北京市城市地下道路系统的风险评估准则[4])的评判准则应适时做出调整。相比上述方法而言,风险分析方法中的专家打分法则考虑了更为全面的风险影响因素,这一点在重庆两江隧道的建设中得以证明[5]。同时,专家打分法也比风险分析中的属性集和属性测度理论[6]更容易实现。
本文以某高层深基坑为研究对象,采用更为完善的专家打分系统―德尔菲法,对深基坑工程的风险进行分析,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指评估专家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并通过多轮次交换调查专家对问题的看法,最后汇总成专家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在交换意见过程中,每位专家只能得到其他专家的意见,而并不知道意见归属。这种策划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学识,发觉潜在风险;而且专家彼此间不发生横向联系,在没有权威压力影响的状态下对风险做出较为合理、准确的判断。
2 工程实例
依据深基坑工程的地质水文、勘察、设计等资料咨询专家,确定了该工程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勘察风险、设计风险、施工风险、监测风险、自然风险、环境风险等,并将每个风险划分为10个等级。然后根据工程的进展程度以及遇到的困难组织熟悉深基坑、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共5人。向所有专家提供所有背景材料,由专家对风险等级进行多轮次评判,直到不再修改意见为止。
专家权威与否对评价的可靠性有相当大的影响,为消除专家个人因素的偏差,提高了评分精度。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时,要考虑专家对某一指标要素的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用Cr表示,其值越大,表明专家权威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
式中:Ca为专家对指标要素作出判断的依据,文中所用依据相同,其值取为0;Cs为专家对指标要素的熟悉程度。
加权算术平均值Ci指标要素的加权平均值Ci越大,指标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越高。加权平均值体现了专家评分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Ci为指标要素i的加权平均值;C为专家j对指标要素i的评分值;m为专家人数。
标准差Si是指标要素得分的标准差:
变异系数Vi是代表评价波动大小的重要指标。Vi表明了专家对指标要素i相对重要性认识上的差异程度,也就是协调程度。Vi越小,专家们的协调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
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值:
根据专家的最终评判结果,由公式(2)、(3)、(4)、(5)确定加权算术平均值、标准差Si、变异系数Vi和权重值w。
经专家评判后,权重值小于0.1,可认为风险较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很小,或者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较小。当权重值大于0.1小于0.2时,可认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当权重值大于0.2时可认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也较大,必须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和确保一定数量的风险投入。
3 结论
德尔菲法是系统分析方法在意见和价值判断方面的一种有益延伸,它提供了多方案选择的可能性,在国内外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较高可信性和科学性。本文结合地下工程施工投入大,安全风险高,风险评估理论匮乏等特点,采用德尔菲法对城市地下工程安全风险评估,设计评估准则和风险对策。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广泛征集专家的意见,利用德尔菲法对地下空间安全风险评估,继而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但是由于地下工程安全性涉及的因素很多,问题比较复杂,可借鉴的工程实际经验不多,本文的研究显然还不完善,仍需要在今后的工程实践和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七虎,戎晓力.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04):649-656.
[2]李景龙,李术才,李树忱.地下工程的风险分析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04(05):835-841.
[3]宋飞,赵法锁.地下工程风险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及Matlab应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30(03):292-297.
[4]姚宣德,王梦恕.地下工程风险评估准则分析与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07):86-93.
篇5
关键词:COSO框架;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养路工区
一、引言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可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养路工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基于COSO框架下的风险评估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从而改善养路工区内控现状,以期提高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水平。
二、养路工区基本情况介绍
养路工区(以下简称工区或者单位)成立于1973年,隶属于XX市交通运输局,总养护里程78.929公里。现有职工52人,下设财务股、办公室、路政大队、养护工程股、养护中心、施工队。工区职责是为公路畅通提供养护,保障及承担辖区内公路养护工作。
三、COSO框架下的风险评估
(一)目标设定
本文立足案例工区实际情况,建议其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履行职能。通过加强风险防范评估意识,构建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构建高效的沟通平台和反舞弊机制,最终实现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和资产安全完整,高效利用财政补助资金,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目标。
(二)风险识别
由于养路工区的职能范围包括:公路养护、公路修护、公路建设等方面,所以单位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控制短板为:第一,决策风险。在工区决策活动中,由于未能充分分析项目可行性,或者集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标准不统一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存在,使决策活动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第二,执行风险。对国家政策法规、内部管理制度或有关决策等执行不到位,使单位未来陷入危机的可能性。由于工区的内控制度存在较多问题,很多业务活动缺乏统一标准,这就加大了执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失信风险。即以下三个方面:1.公路养护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公路养护效果欠佳需要再次养护,就大大增加公路养护成本。2.由于道路养护安全事关重大,一旦出现重大交通事故,或者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意外,工区追责风险很大。3.路政大队执法过程中可能发生冲突,引起其他过激行为,甚至引发。
(三)风险分析
工区的风险评估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低”、“中”、“高”等发生频率以及“次要”、“中等”、“重要”等影响程度的分析,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每类风险赋予并测算分值,实现量化的目的。最后将风险进行分类,绘制下图:
图1 风险地图
经分析可知该工区失信风险、财务风险属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高,损失程度最大,需要优先安排实施各项防范措施的重点风险(B区);决策风险、执行风险属发生的可能性相对不大,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的一般风险(D区),应当进一步跟踪观察其动态,并严格控制该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补充制定各项控制措施。
(四)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承受四个策略。事业单位除了考虑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权衡成本效益之外,还担负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处理不当会有损其公信力,所以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既不能从事超出可承受风险范围的业务活动,也不能拒绝履行社会责任和放弃承担大多数风险。所以在综合考虑工区的属性和业务特点之后,本文选择的风险应对策略为:失信风险和财务风险运用风险规避的策略;决策风险和执行风险采用风险应对的策略。
(五)风险评估报告
针对风险评估环节本文将以失信风险为例进行探讨。其主要风险点集中在工区养护工程股、养护中心、施工大队、以及路政大队人员的操作过程,和部分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中。所以根据工作特点,在评估时侧重在劳动力是否充足和工作完成情况,与此相关的因素有劳动力人数、素质、以及年龄。对此本文结合上述对于工区失信风险分析,在应对风险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解决养护人员不足的方法有:
第一,考核本单位养护人员的工作素质。对养护人员工作任务的平均值和总量进行测量,测评员工的工作强度和效率,进而对比本部门现有人数和所需人数,得出员工缺口数。第二,合理布局人力资源,设定各年龄阶段人数比例的安全界限。如30岁以下的养护工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不得低于某一个比例,50岁以上的养护人员人数不得高于某一比例。但为了避免人员冗杂节约劳动力,需要对工人数量设置上限。同时,在岗位要求不冲突时,可实行一人多岗。并定期进行养护工人劳动力情况调查,及时更新养护工人相关数据,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时,及时雇用招募或借调其他部门人员。第三,随着养护里程的增加和养护作业的细化,根据日常养护工作量划分养护标段,基于工作强度和难度分配人员,以岗定工。第四,逐步实现机械化。通过逐步实现机械化减少人工清扫的人员配置;处理路面病害时,尽量用多功能车完成,改变传统采用人工刨槽和夯砸的方法,既可以提升养护效果,又可以减少人员消耗。
其次,解决养护人员技能的方法有:
第一,提高公路技术工人素质和养护人员管理水平。工区方面可以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管理培训,通过交流座谈会和业务技能竞赛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人才竞争气氛。第二,有学者提出,公路养护基层机构可以成立养护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对养护公司各级管理责任人明确权利和责任,对养护工人实行考核体系,并辅以配套的分配制度,以达到责权利相结合,充分调动养护工人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再次,解决安全隐患的方法有:
针对养护人员的方法。第一,借鉴南宁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的“三统一”规范,即要求统一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着装,统一施工设备、施工机械及施工车辆的标识,统一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同时制定施工操作流程标准化手册,对常规的公路养护项目制定统一的工艺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养护管理不仅有利于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也方便今后养护管理;第二,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注重对养护工人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安全事故损失。管理人员要对养护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
针对工程项目的方法。第一,定期评价路况,重视日常预防性养护。工区部分养护路段因路龄、交通量、设施使用频率以及气候等因素影响,路面出现老化、裂缝、麻面、坑槽等小病害及配套设施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完全可以通过日常预防性养护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节约了养护成本,还能提高和巩固路况,延长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使用寿命;第二,为解决养护工程安全问题给工区带来的失信风险,可以通过加强对安全防护设备的检查与检验,采取专用检测设备,定期收集路况数据等方式,掌握管辖范围内线路尤其是重点路段车流量、重车频率、吨位,记录路面使用寿命、病害及维护信息,以便及时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还应对路龄偏长、主干路及出口路等敏感路段以及原有建设质量一般的路段,进行多次重点检测,准确评估路况,预测路况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
最后,解决路政大队执法冲突问题的方法有:
协调交警部门负责对违法车辆的拦截、引导以及交通疏导等工作,建立整治超限超载的长效机制;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业务技能知识,每周利用固定时间,通过交流座谈、问答考试等方式,不断加深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知理解,促使路政执法人员深化服务意识。
四、关于案例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通病”,故本节以案例工区为例,试图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如下图所示),以期对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图2 关于案例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图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所以全员上下应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和规范单位内部控制,并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工作中每个环节的内部控制都能落到实处,形成真实完整、权责对等的内部控制制度。(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
[2] 王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的比较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 陶小波.公路养护成本的控制探讨[J].交通财会,2014.
篇6
关键词:作业;风险;电力安全;应用
1电力安全作业的重要性
电力作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涉及到各种专业上的知识和电力设备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网的规模也在日益增大,电力安全作业也会因为规模的增加而面临更多的问题,设备的威胁、安全管理上的不足、各种危险因素的辨析等,对于生产工作人员来说,任务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也增大了,电力的安全稳定性会影响电力的正常运行与正常供电,会带来很多繁琐且耗时的事情,因此只有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才能让工作人员在作业时保证工作的高效与自身的人身安全。为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监督、对供电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能及时了解在作业时存在的安全隐患与设备的运行状况。经济的快速发展会造成很多影响电力安全生产的行为,如道路施工、违章作业、人为破坏等,只有建立完整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才能针对电力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对电力安全作业所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解决,实施科学合理的分析与专业技术的培训,对危险点进行重点监视与设立安全警示,电力企业不应该只把重心全放在经营利润上,作为具有危险性的行业,必须高度重视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才能让企业真正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电力的管理与工作任务的沿变,工作任务日益复杂繁重,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作业评估制度,确保风险可控在控。
2电力作业的隐患
2.1危险点的定义
顾名思义,危险点就是具有对人身造成伤害的潜在危险点,施工作业现场周边环境、电力设备工况、工器具、天气变化等都属于危险点,容易对人身造成伤害的潜在因素。危险点也具备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直接性的,因为员工操作的失误或者设备本身就已存在隐患而对人身直接造成伤害的;还有就是对人身造成的伤害取决于直接性基础之上,危险性有大有小,根据所接触的工作内容及性质而定。
2.2安全意识不强
在电力作业风险管理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工作人员的作业规范性。当前电力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认为设备基本不会发生问题,工作人员也都十分专业,不会发生危险,缺少及时发现危险的心态,对于潜在的危险缺少防护措施,还是以传统电力管理的理念开展工作,安全意识淡薄,重利润轻安全,没有针对性地对安全风险进行管控。
2.3风险评估水平低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风险也会跟着不断变化,各种新型设备出现,新的安全问题随之出现。当今的电力作业的风险评估,存在不能主动排查电力生产过程作业出现的问题,缺乏主动性的排查,没有进行作业现场风险评估。
3电力作业风险评估在安全监督中的应用策略
3.1以风险控制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根本
针对所排查到的危险源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和整改方案,从规划发展、工程建设、操作作业、管理调整开始,并在改善中组织探讨,集思广益,促使问题及时解决。对于重大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与应对方案并落实,提高作业人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完善工作的安全制度,充分利用当今时代的科技发达性进行工作上的辅助,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与电力设备的防护,向工作的总体目标靠拢。利用各种实用的安全防护设备,为作业人员人身的安全防护提供保障。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以安全性、规范性为重心,形成企业自身的安全统一的管理体系。组建安全监督队伍,对电力生产作业区域进行检查与安全监督,提倡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定期开展专业化的技能培训。
3.2高度重视辨析风险工作
辨析风险是电力生产作业中必须开展的针对性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并对其进行风险的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的差异及等级制订不同的应对方案。主要还是从作业环境、技能素养、操作规范性等方面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对于作业环境中所存在的危险,如所处空间的不合理、身边存在易燃易爆物品、现场光线不好、操作人员无法正常展开工作、设备工况的不稳定等,必须严格重视危险因素的识别,并采取合理的防范控制措施,以此确保员工能够正常开展作业,从而预防触电、作业环境的影响、周边物品的危害、设备存在的隐患所造成的事故风险。从管理中、作业前进行危险因素的辨析与评估,根据评估危险系数的不同和作业人员在实践中的体验,对容易出现问题的操作环节进行事先预防,对电力不合理作业方式加强风险管控。排查经过标记与统计的危险点,并在排查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建立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上的统一标准制度,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改进,如对设备、安全管理、操作作业等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从而保证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上的完善与实际更新。
3.3强化安全技术应用
安全技术应用是对电力现场的针对性措施,也是电力生产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有效安全保障。在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身的工作规范性,对现场进行实际的排查,根据现场实际的工作环境所采取不同的针对策略,采用科学规范措施,进行工作上的可实施性,确保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具备科学合理性。施工单位的管理层应该对员工进行作业监督,让工作进度能够稳定进行,合理把控工作的每一步。施工人员应该严格遵守作业的规范性,并在执行作业中对所运用的安全措施有清晰的了解,这样也能保障工作中作业失误降到最小化。加强对电力设备工况的检查,保证设备的安全可行,满足工作的要求,为操作员工提供安全上的进一步保障;对于老旧的电力设备,需要及时进行更换,并对运用的设备进行安全检测,确保其质量达到电力工作的标准,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相关负责人进行确认,谁主管谁负责,保证安全工作能做到可查可循,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落实与进行。
篇7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简述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识别潜藏在食品链中的危害,并对其进行评估,最后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通常情况下,风险分析的研究对象都是已经被科学所确定的食品风险危害,进行风险评估需要结合毒理学、微生物等专业方面的知识。
其实,食品安全风险不仅是食品存在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文化与心理上的构建,由食品安全引发的社会恐慌所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食品安全风险本身的影响。例如在2011年发生的新乳品国标修订事件,相比于生乳品安全标准该如何制定这一客观问题,消费者更多的却是在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乳品安全标准却在倒退的问题。这一事件恰好反映了食品安全风险背后的社会属性。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不是单纯地研究食品,还需要涉及社会类的学科,例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
二、高校开设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的现状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7年,我国共有252所高效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调查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其中85所高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对这些培养汁划进行整合与分析,结果显示,在这85所高校中,只有4所高校将风险分析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专业课来开设,有19所院校尽管没有开设风险分析课程,却开设了教学内容与风险分析高度重合或高度相关的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院校开设了与风险分析具有一定相似度的课程。另外,70%的高校并没有开设风险分析相关课程,而是将风险分析的专业内容分散在了《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其他课程之中。在分散风险分析知识的课程中,开设《食品毒理学》的院校最多,其比例高达96.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身为风险评估基础课程的《食品毒理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风险分析作为一门单独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高校开设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課程的必要性
首先,在国家的食品安全战略中,加强风险分析教育已经成为趋势。在《食品安全法》中,有关食品风险分析机制与评估机制建立的内容占了整整一章,由此可见国家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重视,并开始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在风险分析方面,我国学科建设十分落后,起步较晚,使得相关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特别是缺少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国家对风险分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其次,根据教育部门修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范,本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对风险分析有一定的了解,要熟练掌握基础的风险评估的内容以及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分析有着食品安全的核心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科学、全面的食品安全框架,所以对风险分析的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频繁发生各类食品安全事故的当下,开设风险分析课程更显得迫在眉睫。
篇8
【关键词】地下工程;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地下工程在近几年比较流行,由于城市发展的原因,城市的可用空间不断的缩小,这就要求城市往地下发展,地下工程的风险控制将成为其建造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重点环节。
二、、地下工程中风险因素的分析
地下工程建设的特点是:社会影响范围较大、作业场地狭小、较多的不可预见风险因素、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较多的施工项目、较长的施工周期以及较大的投资规模。
风险的发生包括外在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天气气候条件等,这些是我们宏观可见的。还有就是地下工程通常对地上的交通也会带来影响,而地上交通的压力本来就很大,再加上地下的工程就使得地质更加脆弱从而更易受到侵害而导致地质灾害。而地下的环境更是有很多不可预测性。这对我们的勘探特别是工程中的勘探以及数据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施工环境的影响
施工现场周围的建筑物和周边环境,无论在地下工程施工建设时采取何种工艺和手段,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周边环境包括:周边社会群体和环境、周围道路和管线状况、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地下工程与建筑物的距离以及地面建筑物的类型等,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会因各种因素而升高。
2、工艺水平和工程施工技术
施工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施工机械设备的精度,直接影响地下工程的工程建设风险。由于地下工程工艺水平和工程施工技术一般比较复杂,因此如何选择施工工艺和执行好施工方案,是风险技术控制的关键。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工程特点和难点、工艺要求,选定不同的施工方法。工程建设会因为人为失误或操作失误增加工程风险。此外,工程建设风险也受到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安全经验和意识,以及施工条件和工程周期的影响。
3、工程体系不够完善
在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期的全寿命周期中,工程建设的决策、工程项目管理及施工组织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比之于其他项目,地下工程具有较大的风险投资和极强的隐蔽性等特点,任何一个阶段都会在组织、管理和决策上遇到困难。因此从立项开始,如何合理选择施工工艺、设计方案、工程场地;如何使环境所受到的工程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如何使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以及如何使“可持续性”和“和谐”因素贯穿整个工程建设,每一个步骤的执行和决策都影响着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由此可见,种类繁杂和多样性,是地下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特点。较大的风险始终存在于工程运营、实施和决策等各个阶段,同时整个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也都有风险贯穿其中,为了保证顺利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指导实际施工过程的做法迫在眉睫。
三、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比之于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比较短的工程实践和研究时间,较晚起步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应用,而且研究在管理方面的进展也是初步的。不过我国已经在上世纪末陆续开展了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丁士昭教授对我国的上海、广州地铁隧道工程中的保险模式及建设风险进行了研究;黄宏伟等人所开展的风险管理研究,其研究重点在地铁运营和建设阶段,在整体上给出如何控制、分析地铁不同阶段中风险因素的思路;分析基坑工程风险方面,毛金萍、仲景冰和李惠强等人在分析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风险时采用了事故树的模式;以同济大学为主,对沪崇通道的财务分析、运营事故控制以及施工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风险评估研究,是国内第一个大型项目中应用到风险分析技术。
近些年,实际工程领域中,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在地下工程项目中,风险评估与分析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地下工程在实际应用安全风险管理时,其实施负责的主体是各个岩土工程咨询公司和科研单位。一些工程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管理系统软件已经在建筑工程、越江隧道和地铁工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地下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实践与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风险评估与分析扔是目前侧重的主要方向,监测系统是布置和开展较多的方面,未能深入研究控制方法和风险预警,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整合尚不统一,已经开发的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其功能较为简单,对基础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不够,且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使信息化风险管理平台的建设不足,适合地下工程建设实际和符合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平台极度缺乏。目前我国地下工程风险管理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风险管理体系仍然较为被动;缺乏有效规范的风险管理及风险接受等级和准则;相对分散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及错误认识风险评估标准和对风险的定义等。
四、地下工程的风险分析
隧道、地下厂房洞室群等地下工程项目具有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建设工期长、建筑安装实物量大、项目涉及面广等特点。其建设和运行中存在不确定因素,且这些不确定因素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因此,为降低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在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系统进行有效的风险研究,从而及早识别风险源和不确定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安全设计措施。
对于隧道等地下工程而言,可以将风险定义为在以工程项目正常施工为目标的行动过程中,如果某项活动或客观存在足以导致承险体系统发生各类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那么就称这个项目存在风险。而这项活动或客观存在所引发的后果就称为风险事故。地下工程风险分析的基本内容如下图1所示。
在地下工程的风险分析中,工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地质的、工程的和计算的因素,以及地应力和岩体强度参数等。
五、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决策。
1、风险辨识
风险的辨识是首先找出可能产生的风险的位置及产生风险的因素,它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是要回答以下问题:有哪些风险应当考虑;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风险所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如何。它就是要找出风险之所在和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风险辨识是进行风险分析时首要进行的重要工作,它能帮助我们对问题做长远的、全面的考虑。
风险辨识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分析的方法(分解法、合理预测、故障树);专家调查方法(Brain-storming、德尔菲)等。
按照工程的时间顺序,可将工程风险划分为:开工前、施工中以及完工使用。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对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作出定量的估计,也就是对风险作出定量的量测。它有主观估计与客观估计之分。对客观估计比较容易进行定量计算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地下工程资料的缺乏,使得我们对地下工程进行风险评估时不能单纯依靠客观估计,必须引入主观估计。
风险评估所使用到的主要方法有:常用的概率分布法、概率树、外推法、蒙特卡罗法等等。
3、风险决策
风险决策是对存在的风险如何处理的问题。对一个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不是风险越小越好,风险越小意味着使风险减少的投入越大。在项目风险识别、评估后,要根据项目总体目标,规划并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以尽可能的降低项目风险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项目风险的控制能力。
一般而言,风险管理主要有以下的四种对策:风险避免、风险缓和、风险转移以及风险自留。
六、结束语
地下工程的风险分析工作是规避风险的第一步,因此,要想尽量的避免风险就必须做好对风险的分析工作,只有做好了风险分析才能够有针对性提出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航.姜树元.风险管理[M].台北: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1998.
篇9
【Abstract】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which need to be stored and transported by pipeline. However,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oil and gas pipelin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f we do not tak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it will bring serious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oil and gas pipelin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Keywords】 oil and gas; pipeline; safety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123-02
1 引言
石油天然气资源有力支持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管道作为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关键性纽带,其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安全管理就是有效规避各种安全风险,降低安全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石油天然气企业的综合效益[1]。论文首先分析了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就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2 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安全隐患排查管理问题
①构成隐患标准不明确,隐患类型区分不统一。这就导致在实际界定隐患方面出现诸多问题,难以具体实施有效的管理。
②应急管理缺乏合理有效的专项应急预案,针对管道沉降问题、压力影响问题也没有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同时,还缺乏完善的管道隐患风险评价。
③第三方施工的监护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也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管道交叉、交汇的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管道管理难度增大,无法全天候监护管道周围的施工安全,无法及时跟进重点作业环节,导致管道安全风险加大。
2.2 安全风险评估不完善
一是不能及时修复诸多的腐蚀点问题,对于投入使用一定时间的老龄化管道来说,势必会出现防腐层失效、漏点增多等问题,有些企业虽然针对此问题也进行了专业的检测和风险评估,但在修复方面还存在不及时问题。究其原因有两点:
①修复防腐层漏点时需开挖周围区域,这就涉及道路、住宅区的协调问题,并且漏点分散的区域贯穿整条管道,进行维修的区域广,难以全面修复;
②对于一些破损数值较小的漏点,未列进紧急修补计划中,造成漏点逐渐扩大,形成更大的安全风险。二是管道安全管理只实施了HSE管理,缺乏管道专业的风险评估机制,部分企业在进行了管道风险的评估后未再进行风险评估更新管理。
2.3 管道安全监管体制及法制不完善
有些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管道隐患排查监管无相关部门专项管理,只实施了每季度的徒步巡检工作来核实隐患项目,隐患的核实也只是根据各输油库站或燃气场站报送的资料来监管,监管制度不完善、不系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另外,从目前制定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法律条文的实施情况来看,管道安全监管法律体制不够完善,例如在《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中没有明确执法的主体,导致石油管道的安全监管体制与法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直接制约了石油管道安全管理的有效开展。现有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存在一定的冲突,二者中都表述了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保护,但重点和关注的内容都存在差异,导致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保护机制不统一,不利于管道安全管理的实施。
3 提高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分析
3.1 建立健全管道安全管理体系
首先,重视管道建设的质量,强化管道管理维护工作,规范化管道的管理,定期维护、检验和评价,提高法规体系的完整性和执行力度。其次,结合多方力量,如政府、人民群众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协同管理,共同保护油气管道安全。同时,实施多部们协作管理,各部门应积极主动完成管理任务,避免出现管理瓶颈。再次,重视安全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管道分布地理情况地图、事故数据分析等基本工作与数据模型,为油气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便于及时分析、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事故。最后,要不断总结和探索,制定具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和执行方法,并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及鼓励机制。通过不同的工作项目对不同的考核制度进行管理,同时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遵循延续性、保证考核的长效性。
3.2 实施完整性管理
管道完整性管理是识别、评价石油管道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并通过监测、检测、检验等各种手段来获取与安全管理相结合的管道完整性的信息。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应贯穿于管道的设计规划、施工建设以及投产运行阶段,充分结合管道的特点,对管道进行动态的实时监控[2]。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管道完整性管理机构,编制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并配备必要的技术手段,分析、整合管道运行的数据信息,建立管道数据库,实现对管道运行的全面监控,提升石油管道安全管理的效率。
3.3 引进先进的技术
3.3.1 管道泄漏监测与定位技术
石油管道泄漏事故是管道安全运行的关键性问题,因此,需要强化管道泄漏与定位技术运用的成效。管道泄漏监测与定位技术是传感器、模式识别、远程通信、信号识别等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粗糙集理论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今,单一的泄漏监测方式难以同时满足管道泄漏监测灵敏度、定位准确度以及报警及时等多方面的要求,应有机整合多种泄漏监测手段,可以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不同的测试与分析软件模块,利用滤波方法与信号识别、提取、分析技术,构成集测试、信号转换、数据分析以及网络通信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性监测系统。
3.3.2 管道完整性评估技术
管道自身的工艺、缺陷、腐蚀、疲劳是石油管道储运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对管道进行全面、系统的完整性评估,进而降低石油管道风险,减少管道安全事故。目前管道系统完整性评估技术主要有线路完整性评估技术体系与场站完整性评估技术体系。管道系统完整性评估技术的应用要加强数据管理和风险管控;深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审核完整性评估技术的应用效果,从而提高石油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水平。
4 结语
总之,必须正视和重视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管道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有效避各种不安全因素,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安全储运保驾护航,为我国社会与经济的繁荣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应急物流 风险 风险评估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在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需要大量的应急物流活动,解决和处理突发事件及其带来的损害,以免灾害变成灾难。
自2003年“非典”爆发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国家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也进入了实证分析的阶段。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在组织协调、供应链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有效的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问,降低了社会成本。以往这些应急物流虽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采用风险分析研究少见,本文从风险的视角研究应急物流的风险评估体系。
一、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应急物流风险是指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 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 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
应急风险评估体系由应急物流风险识别、应急物流风险估算和应急物流风险对策组成。其中,应急物流风险识别主要阐述事件发生环境、原因及事件特征,是判断风险和风险对策的前提;应急物流风险估算主要是根据根据风险识别中的内容,通过估算模型,定量或定性估算事件发生的强度、后期发生概率及事件损失等后果,是风险评估体系的核心与重点;应急物流风险对策主要是回答如何通过应急物流使物资安全、快捷、有效达到指定区域,以及为决策者提供权衡风险的大小,做出物流方案,是降低应急物流风险的科学依据。
二、应急物流风险识别体系构建
风险识别体系构建是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第一阶段,主要由事件种类、事件原因和事件特征三部分构成。
1.事件种类
对突发事件的分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应急物流按照突发性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三类:突发自然灾害、突发疫情和突发社会危害。
(1)突发自然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汶川大地震、2008年雪凝自然灾害,印尼海啸等。
(2)突发疫情。突发疫情可分为人群疫情和动物疫情,人群疫情主要是由细菌、病毒等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所引发,如2003年的SARS病毒、2009年的甲型HINI流感等;动物疫情主要是病害对动物造成危害所引发,如2001年英国爆发的口蹄疫、2004年我国爆发的禽流感等。
(3)突发社会危害。突发社会危害包括突发事故灾难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其中,突发事故灾难包括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公共设施及设备事故等,如山西煤矿事故、丰田“召回门”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如美国的“9•11”事件、俄罗斯地铁爆炸案等。
2.事件原因
尽管突发事件总是通过偶然的形式出现,令人难以预料,措手不及,但实践表明在这种偶然性背后,总是潜藏着深刻的必然性,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在这些突发事件中,有难以驾驭的自然灾害易于造成突发事件,有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易于导致突发事件,有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易于诱起突发事件,有群众思想觉悟的差异易于产生突发事件,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所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多个因素造成的。
3.事件特征
突发事件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而且几乎每一次事件的发生,由于环境和原因各异,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对突发事件给出以下的特征描述:突然性主要考虑事件发生事件;社会性主要考虑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及影响;经济性主要考虑经济损耗;危害性主要考虑对道路交通等救援渠道的损害。
三、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
1.评估体系建立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是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根据突发事件的特征与原因,在设计应急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有代表性并能反映应急物流风险本质特征的指标。系统性与代表性的结合使得所选指标能够便于操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基本反映应急物流风险的实际情况。
第二,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价结果合理的基础。对于指标的涵义、内容等也必须科学明确,删除意义较小的指标,确保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另外,也要考虑到该指标体系在现实条件下的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应当简洁实用、意义明确,为研究应急物流的风险及其抗风险能力提供依据。
第三,独立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取应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时,要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独立性的指标,删除具有明显相关性的指标。选取的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应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上具有可比性,指标的范围以及同一指标上的定义区间、数量化标准等应该保持一致,这样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资料,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
第四,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到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的结合。在建立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时,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对系统的变化过程进行评价,并依据所得的系统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是用来反映应急物流风险的量的属性,可以用具体的数值表达。通过对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能够充分利用定量指标的信息,反映出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实质的目的。
2.应急物流评估指标体系
应急物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以特定事件应急物流等级作为目标层,等级高低表示应急物流风险的发小;准则层主要是稳定性、技术性及协调性的总体反映,因此三个指标也成为准则层的批判依据;指标层则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不同等级的指标层。以风险识别系统为基础,以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原则,本文建立了应急物流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层:应急物流风险评估目标
准则层:稳定性、技术性和协调性。其中稳定性主要是考虑突发事件地区具体环境反映;技术性主要是考虑物流技术和设施的具体反映;协调性主要考虑的应急物流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指标层:稳定性准则层指标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四个指标;技术性准则层指标包括应急物流仓储、应急物流运输、应急物流配送、应急物流信息、应急物流技术熟练度、应急物流技术创新程度;协调性准则层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组织情况、协作沟通、决策水平。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准则层,其指标来源于统计数据、设施比较及专家评分。
3.风险等级
本文采用5等级划分: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可以用最大隶属法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越高说明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越大,应急物流效果越不理想。
四、应急物流风险对策
应急物流风险对策是根据风险评估体系估算的结果,做出降低风险的决策,其主要包括应急物流技术完善措施、应急物流政策保障机制、应急物流资源优化措施等。其中,应急物流技术完善措施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等技术设施筹备、设计和完善;应急物流政策保障机制主要从政府角度出发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应急物流的有效进行;应急物流资源优化措施主要考虑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的配置情况安排。
参考文献:
[1]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道路通行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