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村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
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不能以损害农村未来发展利益为代价,单纯满足城市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抛弃会使进入城市中的孩子成为脱轨者的教育模式,保障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让“寒门能出贵子”。教育应该适应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需要,积极开发承袭传统的乡土教材,既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帮助无法通过升学之路而向上流动学生,找到实现自我幸福的途径,拥有过硬的技能和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传统的“离农”教育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为农”教育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
承认城乡教育差异的现实,采用“和而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教育制度设计上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同时协调以乡土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性知识到农村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中去。⑥刘铁芳也认为应该关注农村学子的生存状态,使他们中的部分人享有接受更高级教育的机会,又使不能升学的孩子拥有一段美好的教育记忆,⑦成长的快乐属于每个人。实际上,适合才是做好的,农村教育内容只有关照农村实际生活、切合农民及其子女的需求,才能真正为农民谋幸福,成为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必需品。
农村教育目的的应然取向
基于对理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立场和所处阶层利益,对农村教育目的的理解有差异。庄孔韶认为农村教育应该跳出“离农”或者“为农”的选择漩涡,代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重新反思我国农村教育目的的发展方向。重点讨论农村教育的功能和目的。⑧不可否认,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单一路径选择会造成农村教育的封闭性和约束性,压抑寒门莘莘学子接触社会而自由发展的机会。当前农村教育目的应统一在关照生命的实践中,因为只有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人选择,让农村学生自主自由地选择未来发展的路向,才能真正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第一,以连续发展观点谨慎选择农村教育目的。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民族众多、族群文化多元复杂,城乡地区发展差异显著,而且城乡差距有多样性,并有拉大的趋势。因而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地区文化特点,探寻“离农”和“为农”目的选择的适合点。
篇2
2013年年初以来,各市(州)、县(市、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总体部署,以构建全面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为抓手,规范有序地推进今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申报、批复、规划、实施等各项工作。为了抓紧年底前有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今年项目建设任务,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扎实完成项目建设和年底验收从前段督查和调度情况看,截止到11月中旬,全省新农村建设项目已经完成98%以上,在进度、质量和专项资金管理上都好于历年。现在距年底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好全年工作任务,必须抓紧这段时间做好项目建设、工程验收、资金拨付、绩效考核等收尾工作。要按照实现项目完工验收100%,工程质量合格100%,绩效考核合格100%的要求,还未完工的要加快进度,尽快完成工程项目的收尾工作。对已完工的项目各(县、区)新农村办要联合财政部门抓紧组织进行统一的年底检查验收和工程决算,查勘工程量和工程质量,完备相关验收程序和手续,健全账目和票据。
二、及时拨付和使用省级专项资金各地要严格执行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及时拨付专项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项目补助资金务必在年底前兑现到村,用到项目建设上。各示范村在项目完工后建账立册,保证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确保万无一失,不得出现项目建设完成后不验收、不平账或赊欠工程款的问题。各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办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缓拨和滞拨的,省里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省里收回资金,另行安排。
三、切实做好年度绩效考核相关准备按照《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吉财乡〔2012〕195号)要求,今年继续开展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绩效评价,各县市在做好对省级示范村补助项目的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做好省对县市整体绩效评价准备,要于2014年1月10日前完成相关材料收集、报告起草等工作。主要材料有:绩效报告、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表、省财政拨款指标文、本级新农村建设统计表、示范村项目建设绩效情况统计表、示范村生态环境情况说明、农民满意度调查表、示范村项目申报书、补助项目账目和票据,以及中期检查、专项检查等形成材料。同时,将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汇报材料、领导讲话、制度文件、建设规划、工作方案、检查评比、调查报告等,作为绩效评价佐证材料一同收集起来,统一装订成册。
篇3
巴彦淖尔市以“八百里河套米粮川”闻名全国,是一个以乌拉特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区,拥有良好的生态文化旅游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2009年被评为“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地”,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巴彦淖尔市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不仅可以提升旅游品味,而且对促进农牧民就业,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巴彦淖尔市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是指“能激发旅游者动机,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满足旅游者生态文化的双重需要,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①巴彦淖尔市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既有森林生态、水体生态和地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也有建筑、饮食、民俗、节日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还有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及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不同的需求,而且对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特色饮食
河套地区生活着蒙、汉、回等民族,各民族既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又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河套饮食风格。一是兼具山西、陕西、内蒙古风味的特色菜肴和风味小吃,如具有河套地区风味的猪肉烩酸菜、猪肉勾鸡、河套硬四盘、腌猪肉炒山药介介、酿皮、酸粥等。二是乌拉特蒙古族依旧保持传统的蒙古族饮食习俗,有红食、白食、青食、紫食系列,体现了蒙古族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
(二)民族服饰
在乌拉特草原生活着乌拉特蒙古族。乌拉特,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明代以前,乌拉特蒙古人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北部,清朝初期乌拉特蒙古族由呼伦贝尔大草原迁移至河套地区。乌拉特蒙古族服饰主要由蒙古袍、腰带、靴子、帽子、裤子、配饰等几部分组成,在长期的穿着中形成了关于蒙古袍、帽子、靴子等方面的禁忌习俗和礼仪习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民族建筑
巴彦淖尔市典型的民族建筑就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室,整体呈圆形,主要由陶脑、乌尼杆、哈那、乌德等部分组成,具有冬暖夏、便于拆卸和迁徙等特点,被称为“环保型居室”。蒙古包既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体现也是蒙古族智慧的结晶。
(四)节日节庆
巴彦淖尔市节日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既有政府组织的大型节庆活动,如磴口县华莱士节、五原县河套番茄节和中国葵花节及河套文化艺术节等;又有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如蒙古族的祭火节、查干萨日、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珍珠节、马奶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不仅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还伴随有各种民俗活动。如乌拉特蒙古族在每年农历五月都举行祭敖包活动,一般邀请喇嘛诵经,人们都在敖包前行跪拜礼,默默祈祷神灵保佑,除病祛灾,风调雨顺、五畜兴旺。
(五)民间艺术文化
巴彦淖尔市民间艺术文化丰富,既具有传统的河套风情又有浓郁的乌拉特蒙古族风情。河套地区从古至今历次大规模农业开发,都是在大量移民的背景下展开的,各地人们带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套里生了根,也造就了多样丰富的移民文化。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民国以来的河套话以山西话为基础,但后期发展起来的临河话、杭后话更多地受了冀鲁豫等地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方言。其次,河套地区的民间戏曲文化,就是在蒙汉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如河套歌剧就是以原二人台曲调为素材,经过改编再创作,形成了二人台味道很浓的新型歌剧,再配以河套语音的道白,成为独具风韵的河套歌剧。另外,乌拉特民歌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乌拉特民歌的内容主要以歌唱父母恩情、赞美大自然、家乡和英雄人物等为主,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等生态文化内涵。
二、新农村新牧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原则
(一)原汁原味原则
在新农村新牧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新”为目标而破坏旅游资源原始风貌,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要保护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要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和破环。同时旅游接待设施应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提供“原汁原味”给旅游者。
(二)社区居民参与原则
社区居民参与原则就是让农牧民参与到旅游服务和开发中,体现他们的意志,让农牧民真正从旅游中受益,一是能实现旅游扶贫的功能,二是提高农牧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的意识。只有让农牧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与管理中,才能切实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农村牧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中,力求低碳环保,节约资源,保护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一是要节约自然资源,不要过度开发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提倡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资源,限制向环境中排放废物,真正实现无污染的旅游开发。
(四)技术培训原则
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首先要提高农牧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保护意识。在技术培训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旅游知识培训,而且要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提高农牧民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五)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决定旅游品质。因此,新农村新牧区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以文化为导向,深刻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味,让游客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六)体验性原则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冲击》一书中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这意味着旅游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体验需求,设计体验化产品和项目,让游客充分参与,而不能只停留在观光层面。只有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亲身体验,才能使游客获得精神享受,提高游历质量,领略异域文化。
三、新农村新牧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和管理,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应从战略上将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从而促进农牧区发展。首先,从政策上、资金上扶持,实行招商优惠或减免政策,多方渠道引进资金;其次,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整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第三,政府部门统筹发展,积极协调交通、农业、畜牧、通信、供电、供水等部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第四,加强政府部门指导,给予农牧民各种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对农牧民经营者的指导。
(二)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
“生态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以致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而农牧民既是生态文化的载体,又是生态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因此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积极调动农牧民参与到开发、管理、保护等各环节中,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切实得到实惠,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树立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中,政府部门必须依托当地农村牧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展现河套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土民风,深刻挖掘乌拉特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生态农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同时加强宣传和促销,提高市场知名度,塑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四)加强生态文化教养,提高农牧民生态文化素质
“生态文化教养就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环境熏陶和侵染,使所有社会成员具备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度生态文化素质。”如果缺乏基本的生态文化教养,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化教养,从多途径提高农牧民的生态文化素质。首先强化广大农牧民生态环保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生态方面知识,树立生态文化理念;其次,提高农牧民生态行为素质,引导农牧民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践行生态文化观。
巴彦淖尔市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大力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方向,而且能够促进新农村新牧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字:改进;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25-01
一、“三点”结合“三贴近”,突出地方特色
把新农村建设的要点、工作的重点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意愿。
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新闻报道,从理性思维上帮助群众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使农民朋友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措施和意义,以此激励和引导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那么,想通过电视报道的形式引导农民朋友了解和认识新农村建设,我们的报道内容首先要让他们看得懂,看得进去,然后才能谈到看后受到了哪方面的启发。简单罗列介绍新农村建设中相关条文的报道,是不会引发任何人观看兴趣的。只有将报道内容转移为农民朋友在新农村建设中密切关注的“大事小情”上,才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同时,这样的选材方式,更容易将新农村建设中的理论政策通过节目说透说清楚,因为他们关注的事,大多会涉及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个工作重点。如果把这叫“大事小情”报道到位,那么隐含在其中的,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理论政策的宣传也就不难把握了。
在节目具体的制作方法上,要变训导式为诱导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解说词尽量通俗易懂,多采访基层群众,让农民朋友们针对自己关注的问题,谈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和认识,使观众在收看节目后更易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我台制作《聚焦三农乡村行》的专题报道时,初期策划中,我们只想简单介绍农村近几年借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快速发展的情况。伴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各个乡镇、村不仅都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而且还有自己的发展经验、致富经和宏伟的设想。因此,这个专题报道就以新、旧对比为切入点,以“农村为什么变了”为主线,层层剖析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特种种植业、畜牧养殖的经验,介绍生态环境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服务观念转变经验,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村两委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历和经验。采访中,我们大量运用在田间地头和村民、村干部们进行交谈的方式,让他们谈通过实践取得的发展经验,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其中尽量避免用数字和书面性较强的语言说明。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新闻部电话不时响起。通过这档节目的制作,我们获得了一个信息:节目只有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群众关注点紧密结合起来,大家才愿意看,看后才能引起思考。
二 、把握两个重点,加强和改进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
(一)加强、改进新农村建设中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及时地报道这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是我们在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宣传典型时,我们做到选得准、报得实、报得活,用身边的人教育周围的人,让人在观看节目后觉得典型具有时代本质特征和精神风貌。
以我台制作的《新农村建设领头雁》为例,这个系列报道的主人公是基层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公益事业的热心者等。比如带领刘二堡镇前杜村改变落后面貌,跨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列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绍浦;加强环境治理、打造宜居环境的兰家镇石灰村党支部书记寇有国;热心村里公益事业,放下手头生意,回乡投身新农村建设,被马伊屯村人亲切地称为新农村建设领头雁的王福波……
这样一些典型,如何报得实、报得活,让收看者觉得报道内容可信、可学,成为节目制作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在前期策划中,记者都能深入实地,进村入户,和主人公一起工作劳动,向村民、当地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和看法。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甘愿奉献的典型,使节目的主人公在屏幕前更立体、更饱满。整个采制过程中,我们本着把“典型”生活化的态度,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的工作场面,坚持用这样的镜头说话:解说词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崇高”、“伟大”这样的形容词,避免观众看后感觉是先入为主;片子中他们不是典型,只是一个对家乡富有纯朴感情的人,一个想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使父老乡亲早日致富的人;生活化了的他们,我们没有去强调他作为“典型”笼罩在头上的光环,而是通过点滴小事折射出了他们的人性光芒。
篇5
关键词:水洼村 新农村建设农民
水洼村概况与调研回顾
水洼村概况:
水洼村位于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西南2.9公里处,渭北黄土高原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资源,使其成为世界上生产有机苹果的最佳区域。2008年,成为省农业厅联系主抓的果蓄结合示范点,澄城县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示范村之一。
调研回顾:
2010年7月份,为了完成笔者的学位论文,随同我的同伴们就陕西澄县水洼村展开了为期五天的调研工作。通过与农民近距离的接触与沟通,聆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到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这种认识,亦浅显亦深刻,但却深刻的折射出新农村建设在农民意识状态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假象和问题。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表象认识
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妨聆听一下农民的心声,这里引用几位农民的原话:
新农村建设“也好也不好”
“好”――从电视里看到的“新农村一排一排的,就是看着整齐,人住的集中,占的地面小,节约土地
“不好”――乱东西往哪放?各种农具、车等往哪放!再者,住窑洞比平房舒服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是能腾下土地,把土地能全部利用”,省下的土地继续种地或开发现在的产业
“理想中的新农村要实惠型的新农村”
“政策是好的,但要切实农民的实际情况”……
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一种是基于物质环境建设的,农民认为整洁有序的房屋、泊油路就是新农村建设;另外一种是基于政策实施的,农民从中能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效益问题,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农民本身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农民的天性,不难理解农民的这种表象认识。
透析新农村“问题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建设方针,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进了农村建设的舞台。
由此,疯狂的村庄整治建设活动开始盛行,“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的新农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克隆城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导致千村一面、形象工程进驻农村,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背道而驰。
新农村建设进去误区:
首要目标的转移
“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被提出。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生了首要目标的转移,从“生产发展”的根本目标转到了“村庄整洁”,工作重心发生了改变。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摒弃生产发展的目标,盲目的进行村庄建设,导致村庄逆向发展(环境、生产都出现了严重破坏与受制),进入无序发展状态。这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相背的。只有始终坚持以生产发展为目标的村庄整治建设,才能称之为新农村建设。
软件政策操控效率低下
新农村建设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政策出台与实际规划、落实过程的衔接中出现了断点,政策、规划、实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农村的建设出现诸多问题。
水洼村,国家在投资建设养猪小区的过程中,由于很多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农民实际得到的“所谓的实惠”出现了不一致,导致很多养猪小区停止运作,大部分村民对养猪失去了信心,因为投资付出较大,只能机械的硬撑下去。
硬件环境建设控制不当
新农村建设过多的偏重于物质环境建设,一味的追求“面子工程”的建设,导致表皮工程现象较严重。大部分村庄的环境整治,偏重于村入口主路、住宅门户空间和外墙工程的建设,而实际上却表里不一,院内住宅较破旧,室内环境很差。
同时出现了模仿城市建设的现象。盲目的克隆城市贴片,把城市的表皮搬到农村,贴瓷砖、建楼房、建广场、弄草坪,把农村原有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和田园环境,强硬的改造为城市农村,使农村失去了他的“公益作用”①。
农民认识的不重视
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农村建设,都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而“人”的核心是“心”。因此,新农村建设应从以“物”为中心的建设活动,转移到以“心”为中心的建设活动上来。
想抓住农民的心,就要注重提高农民的认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深度、积极程度,直接关系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只有农民从根本上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意义和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
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引导途径
为了改变目前新农村“问题建设”的现状,使农村建设进入一种合理有序的发展状态,寻找和探索正确的引导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是势在必行的。
了解农村现状。
农村现状,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反应,亦是发现农民生活问题的重要来源。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农村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更要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民的切实需要。只有深入了解农村现状,挖掘农村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的实质,才能科学合理的编制规划工作,引导新农村建设。
聆听农民心声。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本质应是农民参与。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研究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判断力,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因此,在编制规划前,应与当地村民建立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听听农民的心声,农民是怎么想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了解什么才是最适合农民的。
合理政策引导。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新不仅是“新旧的新”,而是在这五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政府或相关部门应重视起来政策的正确引导工作,积极发展新农村建设思路的推广工作,让农民能深入的认识新农村建设,配合新农村建设工作,提高农民的意识。
有效途径传播。
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有效的传播工作,对农村建设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村庄建设中的能动性。农民中需要骨干力量、带头人,需要示范。水洼村的玉米种植实践对比,就很好的给农民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农民能够亲眼看到政策引导下,科技成果的进步和优越性(如左图)。
地区政府或者村干部等,应积极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传播工作,可以采取定期定点会议或影视工作,在农民中大力推广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工作,让农民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在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可以积极提供意见,提高农民的积极能动性。
做到真正落实。
地方政府或村干部阶层,在实施、执行规划时,应做到真正落实。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不再使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断点。加强对村庄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进入村镇的规划设计队伍进行监督审查,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设计任务,使规划得到真正、正确的落实。
小结:
篇6
Abstract: Shortage of capital has restricte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government financial investment is limited, and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not provide 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The issuanc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ond can solve capital problems. After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some ideas of the issuanc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onds have been discussed.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债券;资金瓶颈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bond;capital bottleneck
中图分类号:F8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55-02
1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政治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等诸多方面。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一笔巨额的长期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1]。增加资金持续投入,拓展投资渠道,突破资金“瓶颈”,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已经形成了政府、金融、农户、农村集体和企业以及外资共同构成的多元资金投入新格局。然而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面临诸多矛盾:①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比较突出。②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提出的需求。③财政支农绝对值上升,比重却出现下降。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无法为农村发展提供足够金融支持、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大,我们可以探索利用资本市场建立机制,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2.1 居民高储蓄率为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发行提供了经济条件[4]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增多。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每年新增1万多亿元人民币左右,2009年底银行储蓄存款总额268645亿,其中活期存款约占三分之一,定期存款约占三分之二。2010年底预计银行储蓄存款总额能达到30万亿。按照3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20年底银行储蓄存款总额将达到100万亿左右。2010年10月20日起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年12月26日起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的两次加息,只能使居民储蓄存款有增无减。由于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筹资成本低于银行利率,加上免征个人所得税,债券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时机已经来临。
2.2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市场条件正逐渐成熟[4] 从发行方面而言,我国证券市场日益发达和证券监管机制日益健全,且我国具有多年发行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的经验,完全有能力保证新农村建设债券的顺利发行。一是市场体系日益成型。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场外市场为主、交易所场内市场为辅,场内外市场并存、分工合作、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体系。二是产品品种日益丰富。顺应市场需求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地方政府债、汇金债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三是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市场规模已跃居亚洲第二、世界第六。四是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市场发行主体从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拓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市场投资主体现已涵盖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用社、企业等各类机构。五是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有关市场规章制度互为补充,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各方权益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
2.3 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市场潜力巨大 在我国专项政府债券由于信誉度很高,安全性强、收益稳定的特征,是稳健型投资产品,一直受到我国居民投资者的青睐。新农村建设债券作为专项政府债券,可以解决我国农民有钱没有投资项目的问题。我国农民思想保守,有钱不舍得消费,可以通过发行农村建设债券将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目前急需资金的新农村建设的领域中去,发挥这部分资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效应,实现债券政策在筹集资金方面的重大功效。虽然新农村建设债券与一般国债相比风险略高,但是在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发行过程中是以中央政府信用为担保,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发行短期信用证为新农村建设债券提供担保。这些做法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债券的信用等级,从而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在我国,由于投资国债可免利息税,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如果新农村建设债券的发行能够借鉴国债发行的经验,也实行免税政策的话,可以预见,新农村建设债券必然会成为投资者的新宠。
3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的思路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将缓解我国各级政府的大量的财政压力,同时,将有力地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为我国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已经完全具备通过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来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条件。
3.1 新农村建设债券的主体的界定 在发行初期,因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必须确定新农村建设债券发行主体。目前可将发行债券主体初步确定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省辖市两级地方政府,并选择重点省市先行试点。但在对试点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评估后,即我国新农村建设债券发展相对成熟后,发行主体应以县(市)政府或镇(乡)为主。此外,还应对发行主体的资格进行严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和审核过程中,要重点围绕偿债能力,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现有的GDP、经济效益及财政收入水平和未来的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潜力等因素,并认真考核其对现有债务的偿还业绩和债务资信。
3.2 债券发行规模与期限的确定 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显然不是发行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债券到期要还本付息的,发行规模过大过多,则可能会难以偿还,因此,必须根据各地方政府的财力及新农村建设总的资金供求量来决定各地政府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的规模。发行新农村建设债券的目的是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筹资,发行期限确定应结合各地建设项目的投资周期,不能太短,以中长期宜,要充分考虑缓解政府财政的压力。
3.3 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的投向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新农村建设债券所募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重点支持农业主产区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与推广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支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投入、农民职业培训教育支出。
3.4 强化监督管理 我国新农村建设债券的监控体系应由中央政府、地方权力机关、地方审计部门组成,对是否发行债券,其规模、期限、利率、偿还办法以及具体的用途及效益等进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监控。同时应该建立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债券募集到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3.5 建立偿债保障机制 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偿债计划,并建立偿债保障机制,做到偿债能力与投资收益、盈利保障、资金供给能力有机结合。偿债资金的来源由三块组成:一是地方政府年初预算时必须按一定比例安排债券的还本付息支出,二是发债所投资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三是上级政府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转移支付。
参考文献:
[1]杨洁.“低门槛”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国财经报[N].2007-01-16.
[2]严浩坤,罗湛君.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分析:规模、渠道与机理[N].中华合作时报,2009-3-20.
[3]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金融机构;新农村;生产能力
前言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在其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的重要支撑。就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而言,金融机构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关于金融机构应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主要体现为实践性研究意义,文章中通过对金融机构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分析,探讨了具体改善金融机构的应用对策,并从不同方面重点阐述了金融机构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的实际重要作用,可以使各行业人们和学者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具有实践性研究意义。
一、金融机构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的体制存在失衡现象
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资金支持单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在建设系农村过程中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相应的问题。就某种角度而言,金融机构的体制存在失衡的现象,根据对当前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调研总结发现,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目前社会中的各金融机构在其发展中,均主要呈现出集约化经营和信贷集中经营的特点,基本上退出农业的金融市场。虽然农业银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确定了股份制改革的创新发展方向,但是其创新发展后的效果如何仍需进一步观察。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要类型的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受体制的影响因素,只能够实施专门的农业信贷业务,逐渐使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呈现出失衡的现象。
(二)金融机构的资金存在抑制现象
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具有体制失衡的问题,同时也具有资金存在抑制的问题。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特点仍主要以抑制为主,基本上体现为,第一,农村金融市场在其市场开发过程中,开发深度有限,农村周边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尤其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支撑点,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保障。第二,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相较于城市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言,仍存在较为落后的趋势,因此在农村金融交易市场中,金融手段也普遍落后,城市金融市场中的证券交易等无法深入到农村金融市场,从而出现金融抑制。第三,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决定了资产质量的低下,提高贷款的门槛以减少农村贷款风险,逐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提高金融机构在建设新农村应用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
通过对金融机构应用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只有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并根据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才可以不断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措施,首先,针对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要深入调整农村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以此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基础性财政作用,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包括新农村建设的医疗事业、教育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其次,发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银行的作用,在诸多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形势下,要重点突出农业银行的的地位,并强调农业银行支农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再次,加强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的组建,包括建立农业风险基金会,保险公司和风险基金会的组建,主要是加强对金融资金的管理,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相关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可以充分解决因自然灾害,导致农村收入不断下降的问题。最后,要加强对信用社的深化改革,产权制度的改革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建立现代法人的形式,实现对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改革,提升农村信用社的运营能力。通过上述措施,能够充分加强对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全面促进系农村建设。
(二)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提高金融机构在建设新农村应用水平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资金支持点,对农民生活收入的提升、农产品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而言,许多农村在发展进程中,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贷款供应的最主要来源和渠道,诸多农村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的贷款,已经占到县域农业贷款的75%左右。根据当前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金融资金抑制问题,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力度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第一,在发挥农村信用社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造改革,通过成立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的形式,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多元化管理。第二,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要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应优惠政策,诸如适当降低税率和减免营业税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应用率和作用。第三,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督管理人员应由选举产生,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支持数额进行统计和审计,以此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金融机构在建设新农村中应发挥的作用探讨
(一)提升农民升入
金融机构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其具体的作用,首先体现为要提升农民的收入。在金融机构发展进程中,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机构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资金支撑点,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资金实力的提升,完善金融机构的机制,充分实现金融机构与政策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民的收入。第一,在金融机构应用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推进小额贷款业务,将服务对象由传统的耕种拓展到农产品种养和加工类经营的农户,并提高农户的贷款金额,实施最高上福利率以控制优惠利率,以此实现对农户的贷款资金支持。第二,加大对农产品类企业的资金支持,诸如农产品加工类型企业和涉农类型的企业等,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农业带动工业,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收入。第三,充分解决农产品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金需要,提高农产品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市场竞争力,以信贷贷款为主要的方式,促进农产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升农民的收入。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金融机构在建设新农村发展进程中,不仅可以发挥提升农民收入的作用,还能够发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金融机构发挥此项作用的关键点体现在,其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资金支持,实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将加强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的金融支持,目前农业综合生产在发展建中面临着诸多艰巨性的任务,在此新的形势下,只有始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才能够充分发挥其贷款作用,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有力的贷款支持其次,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的投资力度,通过加快对农业综合生产的进度评估,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的资金追加至贷款额度中,列入专项的贷款计划。最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信贷资金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风险贷款补偿机制,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发展银行可以通过农业金融市场,开发建设长期债权,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农村,从而达到发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
(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体现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从不同方面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公共事业作用主要体现为,第一,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村地区生源的助学贷款招标范围,对于农村地区的生源,国家在招生贷款方面应将范围扩大到各商业银行中,充分动员金融机构的服务资源,对自愿返乡的大学生实施一定的助学贷款政策和优惠政策,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要共同承担起对教育公共事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第二,为农村医疗机构的创新和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医疗事业的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主要以保险公司为主,开办农民医疗救助险种,将健康保险作为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补充。第三,可以对农村信息网络电视、广播电视等收取相关费用,作为贷款的支持点。
(四)缩小城乡差距
缩小城乡差距是金融机构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中,最为主要的目的之一,同时也是其应发挥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首先,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将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内容中,对邮储、农村信用社等布点实施规划,主要是从方便金融服务的要求出发,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金融机构实现适当竞争的同时,也避免了恶意性的竞争。其次,在国家相关财政部门逐渐淡出扶贫建设的新形势下,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开发性银行,应充分发挥其政策性特点,实现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包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小型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最后,要在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下,实现对民办养老所等机构的建设,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等同待遇的金融服务工具,继而缩小城乡差距。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家加强对新农村的建设,并通过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促进新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十分重要的。金融机构在其发展进程中,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从不同方面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本文主要从融机构体制失衡和金融机构资金抑制等方面,展开对金融机构应用于新农奴才能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同时从加强对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等方面,探讨提高金融机构在建设新农村应用水平的措施,最后从提升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公共事业等方面,展开对金融机构具体应发挥的作用研究。期望通过本文对金融机构和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的分析,可以为日后促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立芳.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度创新与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06):135141
[2]廖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电子银行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金融,2013,03(26):129
[3]彭剑.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村金融支持作用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01(04):2123
[4]杨冰清,江永红,王平.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问题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02):114117
[5]于乃书,刘馨阳,刘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主体行为分析及激励机制构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4(10):4351
[6]贾晓辉.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1,07(02):140141
[7]蔡敏.农村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黄梅县金融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07):4849+59
[8]丁竹君,尚康.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03(09):4446
篇8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它是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部,是把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作为高职院校,肩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任务,而服务新农村建设又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职责,应结合发挥院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优势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师生要把服务“三农”的意识和使命感培养起来。以“走进新农村, 服务新农村”为主题,把服务先进制造业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结合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的同时, 进一步认识和开辟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天地, 形成浓厚的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把服务“三农”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学院在实践过程中要实现“四项”对接, 一是校县对接, 重点与一个县签定合作协议, 共同开展新农村建设。二是项目对接, 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建设实际与学校师资优势, 确定若干个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三是人才对接, 学校选派教师组成新农村志愿服务团队, 扶持县区“农家乐”、乡镇规划、农村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等项目的开发; 四是文化对接, 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技术服务、专项调研、文艺下乡等活动。
三、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相关市场的开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开拓农村就业市场, 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长期任务和目标, 也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发展机遇。为此高职院校要成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组织机构, 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把推进工学结合与推进服务“三农”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在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基础上,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其次要构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的服务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更新服务理念的体系
(一)开展宣传服务。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的任务以及建设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能够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促使广大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扩大眼界,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易方式和价值观念,培养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踊跃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
(二)开展提升理念的培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科学、住宅设计合理、道路宽敞、交通有序的村容村貌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这对高职院校而言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程中提供了发挥人才、专业等资源优势的广阔空间。
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体系
(一)开展面向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类院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建设人才。首先要做好育人工作。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基层工作,造成新农村建设中严重缺乏大量的技术管理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增进他们对农村建设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建设新农村。其次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正对性的调整,使其更适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律中寻求教育的结合点,找到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到农村能够施展才华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开展农村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提供技术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因此培养大量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培养和造就亿万有生技术力量,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之一。
三、科研技术服务体系
篇9
(一)调查准备阶段(2015年7月)
1、成立机构,落实责任。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13个新农村建设点实行合理分工,明确工作职责,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调查摸底,掌握实情。村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各村道路、住房、厕所、环境卫生、村情村貌等情况。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谋划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编制好中心村建设规划。
(二)宣传启动阶段(2015年7月至8月)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制订实施方案,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专门部署,迅速启动,形成合力推进的氛围。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下发宣传材料、集中培训等形式,深入到农户进行宣传。
2、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经济带的规划设计。
(三)项目实施阶段(2015年8月至11月)
1、集中力量,稳步推开。在8至10月集中开展以“三清”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8月至11月集中开展以“六改”为核心的村基础建设工作。
2、各建设点根据实施方案和实施项目的规划要求,全面开展各项整治项目的建设,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一般自然村点督查验收阶段(2015年11月至12月)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将加强对各新农村建设一般自然村点督促检查,通服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
(五)中心村点项目改造升级阶段(2016年1月至11月)
以“三化同步”的理念,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中心村整体规划建设。统筹推进中心村道路、给排水、电力、广电、通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化中心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村建设为标准,以村容整洁为目标,边建设边整治。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使农村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借鉴城市社区的管理方式,积极推进中心村管理社区化,完善配置“10+4”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公共服务网络,在中心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提供与基本生活保障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
篇10
自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提出来以后,许多地方为了响应这一号召,纷纷开展起了规模不同的“旧村改造”工程。有扒了平房盖别墅的;有毁了土路修水泥路的;还有把全村的房屋涂成统一颜色的……总之各有各的招数。这些措施在改变农村村容、村貌来说的确是有一些效果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近郊或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对农民住房的统一规划,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住房条件,而且改变了过去一户一个大院落的居住方式,有效地利用了土地,甚至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对于大部分农村来说,这种做法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别墅住上了、道路修好了,农民口袋里的钱被掏光了,生活条件反而不如以前了。这种情况近年屡屡发生,其根源就是地方领导“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典型的“政绩”杠杆作用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的结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旧村改造”。“村容整洁”只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的一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中众多个“新”中的一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在党的二十字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而不能为了体现自己的“政绩”而断章取义、急功近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仅仅抓住一个“新”字,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才能体现“新农村”的真正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正成为造福广大农民,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政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在“新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这不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要新,同时也要求我们努力去改变农民的观念,使其从小农经济观念逐渐向规模经济、市场经济的观念改变。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才能有逐步开展的基础。
2.政策、制度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方面的响应政策、制度,在切实把握新农村建设总体方向基础上做到有章可循。
3.生产方式新
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力的提高是促进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由单一的种植模式向种、养、加、科、工、贸相结合的综合经营模式转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4.产业结构新
通过生产方式的更新,彻底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副产品的再加工增值部分最大限度地留在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5.经济形式新
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村经济形式进行革新,如合作制、股份制的引进等,使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资本与其它资本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乡风乡俗新
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建立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的和谐生活环境,以文明和科学取代愚昧和落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7.管理体制新
建立科学、民主的村民自治和监督的基本管理体制,引导和带领农民逐步走上富余、文明的发展道路,是农村管理体制革新的关键。
8.生活方式新
在较高的人均收入及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前提下,拥有更加丰富、文明的生活内容。
9.村容村貌新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农村建设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