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网络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安全网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安全网络

篇1

[关键词]网络安全;建筑智能;系统;研究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1-0047-02

1设计的相关原则

1.1易操作性

安全措施完成的主体为人,若安全措施要求高且步骤复杂,本身安全性就会降低。并且安全措施执行过程中,系统正常运行会被额外消耗系统资源等问题影响。

1.2动态发展

安全措施需以网络安全的具体变化为依据不断的更新调整,以较强的适应性去面对新的安全需求和网络环境。

1.3等级性

具体指的是安全级别以及安全层次。完整的网络安全系统要能对不同层次的各种具体需求提供服务,因此,需有不同的等级。具体有系统实现结构等级划分,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等;网络安全程度的等级划分,安全区域、安全子网,此外,还有用户操作权限、信息保密程度的等级划分等。

1.4统筹兼顾

在攻击手段不断进步,时间、条件、环境不断变化,服务需求、政策规定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下,安全防护要想实现一步到位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一步应做基本安全体系的构建,其重要前提是全面的规划,对实际需求进行了解,保障基本的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实际的变化要求,对安全防护力度进行改善和强化,为根本安全需求提供保障。

1.5管理与技术结合

安全体系这一系统工程涉及到的要素有操作、技术、人员等,比较复杂,仅凭管理或者技术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必须有效的结合安全规章制度建设、人员技术培训与思想教育、运行管理机制与安全技术等要素。

1.6一致性和标准化

应以相关的标准为参照设计安全体系,提高设计规范性,保证分系统一致性,提高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等行为的安全性。

1.7评价与平衡

在任何网络中都难以实现绝对的安全,对代价、风险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组织上能够执行,可用性与安全性相容是安全体系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评价网络安全是由具体应用环境以及用户需求决定的,其衡量指标与评判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决定因素为网络重要程度与性质,网络范围与规模。

1.8整体性

设计应包含安全恢复机制、安全检测机制、安全防护机制,在出现破坏与攻击事件时能够确保网络核心服务的迅速恢复,将损伤降低到最小。安全防护机制是防止非法攻击的措施,其建立基础是具体存在的安全威胁。安全检测机制是对系统运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攻击并及时制止。

1.9木桶原则

最短木板的长短对木桶容积具有决定性作用,应用于网络安全意在诠释其保护的均衡与全面。系统安全脆弱性是管理、操作、物理上各种漏洞的作用结果,资源的共享性、系统的复杂性都增加了技术保护的难度。根据最易渗透性原则,攻击者所攻击的必然是系统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在设计时应首先完整、全面、充分的分析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与安全漏洞。

2安全体系的建构

安全体系的建立应分为安全保护对象平面、安全服务平面、安全协议层次平面。 安全保护对象平面明确了网络实体与传输数据两大类重点保护对象,每一类都将具体保护对象包含其中。安全服务平面是对3.5节安全目标要求的安全服务进行定义,多种安全服务可由每一协议层实现,多个安全协议层次可由每一类服务跨越。以建筑物中智能化系统所要求的安全防护为标准,为了实现对成本的控制以及对资源浪费的减少,安全服务需适应满足其要求。在安全协议层次平面中,从不同层次对网络中的威胁进行分析,将ISO/OSI协议七层模型设定为参考物,分析探讨其中的安全服务,并对安全机制进行研究。公证机制、鉴别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访问控制机制、加密机制等是比较常见的安全机制,每一项都具备具体的安全技术,以加密机制为例,其中就含有数据加密算法如RSA、AES等。安全服务、安全机制之间联系紧密,某种安全服务能够通过一种或组合多种安全机制实现,如单独或联合数字签名、加密机制能够实现完整。

篇2

这家成立刚刚两年的公司再一次填补了我国在工业控制系统(下称“工控系统”)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缺乏有效工具和方法的空白。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工控网络安全事件,用惨重的经济损失和被危及的国家安全警示我们:工业控制网络安全正在成为网络空间对抗的主战场和反恐新战场。 匡恩网络总裁孙一桉说,预计匡恩网络在今年可以实现可信和自主控制,形成―个基于可信计算的安全体系。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深度渗透和广泛推进,我们期待出现基于智能化、网络化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自主可控的工控系统,离不开我国工控网络安全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像匡恩网络这样专注于智能工业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创新企业。

近日,就我国工控网络安全的行业现状和产业发展等相关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匡恩网络总裁孙一桉。

匡恩网络是工控安全行业最强的技术力量

《中国经济周刊》:在国内工控网络安全行业,匡恩网络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匡恩网络在发展工控网络安全产业方面有哪些优势?

孙一桉:匡恩网络作为中国的工控安全民营企业,源于中国,扎根于中国,对中国工控网络安全行业有自己的见解和应对之道。

首先,匡恩网络汇聚了网络安全、工控系统等领域的优秀人才,是国内安全界普遍认可的工控网络安全领域技术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技术力量。

其次,匡恩网络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检测和防护技术,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申请和取得了发明专利30余项和著作权30余项。

再就是,以“4+1”防护理念为指导思想,匡恩网络已完成3大系列、12条产品线,成为国内首家以全产品线和服务覆盖工控网络全业务领域的高技术创新公司;独创了从设备检测、安全服务到威胁管理、监测审计再到智能保护的全生命周期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

“四个安全性”加“时间持续性”缺一不可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了解到,您提出了“4+1”工控网络安全防护理念,这一理念应该如何理解,对匡恩网络的产品研发有什么意义?

孙一桉:匡恩网络在实践探索中创新性地提出了“4+1”的立体化工控安全防护理念。

第一是结构安全性,包括网络结构的优化和防护类设备的部署;第二是本体安全性,主要关注工控系统中设备自身的安全性;第三是行为安全性,工控系统对行为的判断、处理原则和入侵容忍度与信息系统不同,要根据工控系统的行业特点,判断系统内部发起的行为是否具有安全隐患,系统外部发起的行为是否具有安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机制;第四是基因安全性,实现工控安全设备基础软硬件的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并进一步将可信平台植入到工业控制设备上;最后是时间持续性,即安全的持续管理与运维,在持续的对抗中保障安全。 在“4・29首都网络安全日”博览会上,匡恩网络推出的部分保护类产品。

综上,四个安全性加时间持续性,就构成了我们的工控安全防护体系。

匡恩网络已实现全系列产品自主可控

《中国经济周刊》:工控网络安全领域的关键就是自主可控。匡恩网络在这方面是如何布局并逐步推进的?

孙一桉:匡恩网络是做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的,行业涉及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制造、军队军工等重大领域,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全部坚持自主研发,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自主开发,也申请了大量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已做到了全系列十几款产品的自主可控,是国内同类厂商中的佼佼者。下一步,我们将把自己开发的硬件、软件全部纳入可信计算体系。我们可以保证任何篡改、植入的系统都不能在我们的环境下运行。预计匡恩网络在今年可以实现可信和自主控制,形成一个基于可信计算的安全体系。

工控系统的特点是行业差异化大、投资大

《中国经济周刊》: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工控网络安全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是将来能出现大公司的行业。关于这个市场,目前工控网络安全主要针对或服务的是哪些行业?

孙一桉: 工控网络安全的市场应从三个层次去看。

第一,工控网络安全本身。我国制造业、基础设施的规模非常大,它们在安全方面的花费有一个固定的比例。

第二,更大范围内的大安全的概念。工业网络安全也是生产安全的一部分,在大安全概念中的市场就更广泛了,涉及到与功能安全相结合、数据安全相结合等,而不仅仅是网络安全。 匡恩网络推出的虚拟电子沙盘,展示智能制造等六大行业解决方案。

第三,做安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防御系统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所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工控系统本身智能化的提升和生产力的提高。匡恩网络的定位是从“工控的安全”做到“安全的工控”。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先要解决工控系统的网络安全,之后再扩大到大安全的概念,最后再扩大到工业智能化,以安全为基因的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服务。

我们自2015年成立匡恩网络智能工业安全研究院以来,就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简单的工业网络安全的概念,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始布局新的产品,今年会有一系列新的产品。随后我们还会再进一步扩大范围。

之前的一两年我们着重做平台建设。工控系统的特点是行业差异化太大,我们投入巨大的研发力量,做了一个适应性非常好的平台。这些前期的工作现在已经开花结果了,我们针对各个行业的特点做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定制化服务。目前覆盖的行业主要包括能源电力、轨道交通、石油石化、智能制造等,凡是智能化水平比较高的工业和制造业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也包括基础设施如燃气、水、电、轨道交通、高铁、航空、港口等。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拓展行业范围,比如防疫站、医院,未来也会关注更多的物联网终端。

工控安全市场只开发了冰山一角

《中国经济周刊》:工控网络安全的需求这么大,您估计国内市场有多大规模?

孙一桉:我一直都不认为工控网络安全是整体信息安全的一个细分市场,它更像是传统信息安全领域的平行市场,市场规模非常大。但是这个市场的成长,从大家认识到开始采用再到大量采用,跳跃性很强,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培养过程。

这种跳跃是由几个原因造成的:一、这个市场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事件驱动、政策驱动的市场,是跳跃性的。二、行业进入门槛非常高。不管是匡恩网络还是华为、思科,要进入一个新行业,都要经过一个很长时间的试点和适应阶段,而且在此期间看不到效益。但一个小小的试点,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复制性很强的、爆炸性的市场。

现在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只是未来更大的市场的冰山一角。尽管我们2015年相比2014年有10倍的增长,今年预计还会有大幅增长,但这并不是我们最看重的。在工控安全市场爆发点来临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地练内功,做品牌,做产品,让用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我们与传统信息安全厂商主要还是合作关系,我们做工业控制网络安全,介于信息安全和工业控制之间。这是一个新生态,我们在努力适应并融入这个新的生态圈。

专家点评

北京中安国发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关键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胜生:我国工控安全保障需要从业务安全需求出发

在“两化融合”“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在为工业生产带来极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工控系统的安全及泄密问题。我国工控系统及设备的安全保护水平明显偏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关注,如系统终端平台安全防护弱点,系统配置和软件安全漏洞、工控协议安全问题、私有协议的安全问题、隐藏的后门和未知漏洞、TCP/IP自身的安全问题、用户权限控制的接入、网络安全边界防护,以及内部非法人员、密钥管理、当前国际复杂环境等,存在各种网络安全的风险和漏洞。

篇3

著作权的对象是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网络著作权是著作权的下位概念,是指各类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换句话说,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网络中的作品。在网络中传播的作品主要有两类: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和借助数字化技术产生的作品形式,统称为“网络作品”。〔1 〕网络著作权与传统著作权相比有以下特点:网络著作权的地域性消失;网络著作权的权利人身份认证困难;网络著作权的专有性被削弱。在批量复制技术、网络传播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日益严重,也受到了很大关注。对于网络著作权案件是否应予以立法上的特殊关注,笔者认为这属于刑事政策范畴的考量,对于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规制,尤其是因为社会现代化而在商业、经济领域内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的规制,都不仅仅是法律条文、法律体系的讨论,还有实际的国情及立法价值的探讨。〔2 〕而本文仅在现行法的框架下展开,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在现行法看来,网络只是一个环境,一个场所,很多传统的行为在网络上都可以发生,同样地,犯罪行为也会随之而来。例如,盗窃Q币的构成盗窃罪,散布谣言的视为寻衅滋事,〔3 〕虽然颇有争议,但这些论争乃至最后结论的得出很大程度上都是将网络视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场景,认为在这个场景中切切实实地发生了传统的民事行为和犯罪行为。此时,民法和刑法的触角伸及网络,并非法律的扩张,而是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拓宽了空间。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判断,首先要进行定性分析,如果从性质上等同于我们在传统生活场景中的行为,那么适用传统法律法规就没有问题,除非在传统生活中找不到对应的情形,才需要特殊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制。 

关于著作权法禁止的违法行为,《刑法》第217条至第218条著作权刑法规范从8种侵犯著作权行为(2010年《著作权法》第48条)中选取特定的4种行为(非完全一一对应 〔4 〕)成立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并且明确了“以营利为目的”作为前提。就“以营利为目的”的存废论,有“取消论”、〔5 〕“加重量刑情节论”、〔6 〕“有条件的保留论”、〔7 〕“保留论”,〔8 〕观点聚讼,争锋相对。在网络侵犯著作权的情形,只是著作权侵权行为发生的地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样的争论不仅重演,甚至“取消论”者的呼声更高。笔者认为,网络著作权刑事案件不能因为网络侵权的便宜性、犯罪侦查的复杂性就轻易提出要特殊相待,甚至提出降低犯罪构成的门槛。学界关于网络著作权刑事案件中“以营利为目的”应否废止的论争实际上源自于对网络新生事物的恐慌,缺失刑法学的理性判断。 

如果说人类的智力成果是广袤的海洋,无边又无际,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就只是其中的几座孤岛。而鉴于知识产权是私权,公权力对私权的保护只是基于最后保障性地位,因而应具有最大程度的谦抑性。据此,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只能是孤島中的大岛。刑法的威慑性在经济犯罪中本身就是有限的,而刑法对于新兴事物的“事必躬亲”是缺乏说服力的。网络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作为新生事物,司法机关既要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行为,也要注意区分、加以甄别,对轻微侵权行为和非典型权行为慎用刑罚,以期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立足司法适用的视角,笔者首先要明确的是,现行刑法关于著作权犯罪就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两个罪名,下面就这两个罪名中的“以营利为目的”展开分析。 

二、我国刑法学界关于著作权犯罪“以营利为目的”的观点 

“以营利为目的”作为人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不仅仅停留在其大脑中的纯主观思维活动,而是必然通过支配行为人客观的犯罪活动,从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一系列客观外在活动表现出来。〔9 〕《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和第218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虽然从表面上看,两罪的罪过形式都是故意,且“以营利为目的”,但通过对行为方式的考察,大致可归属于侵犯著作权的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情形。所谓直接侵权是指行为人直接实施了侵权行为,主观上有直接的故意,并造成侵权后果的发生,如《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相应的网络上著作权的直接侵权可以表现为行为人没有合法的理由,把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或从网络上下载使用,以此营利。间接侵权是指行为人虽没有直接实施侵犯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但为直接实施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这种便利本应包括引诱、教唆或有意帮助。在刑法上仅就事后的“帮助”行为进行了规定,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就可能是对于明知的侵权复制品在网络上加以销售。根据《刑法》第217条和第218条的关系,可见间接侵权是建立在直接侵权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没有直接侵权就不存在间接侵权。我国现行犯罪论体系采取的是主观的违法性说,即只有同时符合主客观要件的行为,才具有违法性。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两罪的不同在主观方面也会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进行辨析。 

1.同一论 

有学者认为,我国《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和第218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主观方面都要求“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如果行为人缺乏该主观要件,即使行为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依然不能构成犯罪。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的故意是一种包含了“营利目的”的故意——认识到未经他人许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复制发行他人作品,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营利性,并且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复制发行他人作品,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营利。同样,第218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犯罪故意也是包含了“营利目的”的故意。这两种观点虽然对于两罪的“目的”属于何种性质的认定未必相同,前者认为两罪犯罪构成要件中故意以外的必备要素,是笼统的、一般的主观超过要素;后者认为“营利目的”是犯罪故意的意志要素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认为“以营利为目的”在《刑法》第217条和第218条中明确规定表明著作权犯罪是一种目的犯,目的犯的罪过前提是故意,即排除了过失构成侵犯著作权罪的可能。在两罪的司法认定中,举证责任相同,都需要对故意以外的“营利目的”进行证明,故为“同一论”。

      2.区别论 

有学者将犯罪目的与犯罪故意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犯罪目的属于注意规定,犯罪目的对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的违法性都没有影响。这类犯罪虽然含有犯罪目的,但不是目的犯;第二种,犯罪目的是犯罪故意的意志要素的一部分,其功能在于明确犯罪故意的内容。第三种,犯罪目的是犯罪故意之外的主观超过要素,其功能在于影响行为的违法性。〔10 〕根据这个分类,作者将《刑法》第218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以营利为目的”归于第一种,即不影响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违法性,只是起到提醒司法工作人员注意的作用。换言之,《刑法》第217条不属于这种注意规定可有可无的情形,“以营利为目的”是具备实质意义的构成要件要素,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对之予以证明。故称“区别论”。 

三、《刑法》第217条和第218条“以营利为目的”性质辨析 

笔者同意上述区别论,认为对两罪“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有必要区别对待,并尝试运用德日刑法中目的犯之“二分法”进行辨析。 

1.目的犯之“二分法” 

对于主观的超过要素,德日刑法学通说将目的犯分为断绝的结果犯与短缩的二行为犯两种类型。〔11 〕在断绝的结果犯中,事实上的行为结果与规范上的危害结果不一致,发生断裂。因此,仅仅根据客观要件(行为和事实上的行为结果)以及对客观要件(行为和事实上的行为结果)的认识与意志尚难以认定犯罪是否成立或成立何罪,此时就需要(立法规定和刑法解释)某种目的以揭示、补充犯罪故意的意志要素。例如,诬告陷害罪的客观行为是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从该行为并不能够推出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如果行为人出于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或者使他人受行政处分的目的都不具有犯罪故意,不构成本罪,只有当行为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时,该目的“补足”本罪犯罪故意所缺少的内容,从而才能够明确行为人具有犯本罪的故意,有助于本罪的认定。〔12 〕而短缩的二行为犯(间接目的犯)是以实施第二行为为目的的犯罪,但只有第一行为是构成要件行为,第二行为不是构成要件行为;间接故意可以成立短缩的二行为犯;例如,要求行为人客观上实施第二个行为;与此同时,如果行为人不以实施第二个行为为目的,即使客观上实施了第一个行为,也不成立犯罪(或者仅成立其他犯罪)。〔13 〕例如《刑法》第269条转化型抢劫罪,“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作为法律拟制的抢劫罪,其对于特殊的目的有法律明文规定作为依据,這种目的是超过主观故意以外的要素。而且,有学者认为,短缩的二行为犯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14 〕因为,第一个行为的结果与行为人实施第二行为的目的并不相同,因此,对第一个行为的结果的放任与对第二个行为的目的完全可以并存。简单说来,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断绝的结果犯的目的是直接故意的内容;短缩的二行为犯的目的是故意之外的独立要素。据此,断绝的结果犯的目的必须在论证直接故意之上;而短缩的二行为犯的目的相对独立,在主观方面不需要证明有直接故意,证明间接故意即可告成。 

随着概念的引进和不断的被讨论,我国学者对这两个概念也逐步地接受并内化形成了自己的理解。针对《刑法》第217条中的“以营利为目的”究竟属于哪种类型,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侵犯著作权罪的“以营利为目的”属于断绝的结果犯。侵犯著作权罪的故意是一种包含了“营利目的”的故意——认识到未经他人许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复制发行他人作品,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营利性,并且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复制发行他人作品,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营利。如果抽掉犯罪故意中的“营利目的”,剩余的内容就是一种法国刑法传统概念式的抽象故意,这种故意不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故意。另一种观点认为,侵犯著作权罪是一种典型的“短缩的二行为犯”。就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目的与其所具体实施的侵权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侵犯著作权罪属于所谓“短缩的二行为犯”,是为了达到最终实施第二个行为的目的,直接实施了第一个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就以犯罪既遂处理,对于行为人的第二个行为是否实施、及其实施的程度没有任何客观要求。 

2.性质辨析 

对于外来法学理论的借鉴,还是要“不忘初心”,回归到最基本的关系上进行解读。 

首先,考察目的和行为的关系。就侵犯著作权罪而言,行为人实施故意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只有在为了营利时才构成犯罪,侵犯著作权是第一个行为,营利可以通过行为人自己或者第三人销售以达到目的,这是第二个行为。第二个行为未必要实现,只需要有第二行为的目的即可,二行为犯(营利)目的的实现与否,既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也不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侵犯著作权是数额犯、情节犯,达到数额或情节要求的按既遂处理;而未达到量的要求的按照未遂处理,跟二行为犯的目的没有关系。对于销售侵权复制品而言,虽然规定了“以营利为目的”,但“销售”一词表明了行为的营利性,“营利”根据《辞海》释义,是谋求私利、谋求利润或赢利的意思。从表面来看,这是对行为人主观罪过的要求。有学者对“营利、盈利、赢利、牟利”进行了词义考察,指出赢利与盈利,两者很相似,是企业经营获得利润的结果。而“营利”强调谋求利润的目的性,与“牟利”接近。〔15 〕销售是卖出(货物)的意思,作为商品买卖的双方,一方为了营利,一方为了获得自己所需。所以,销售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经营活动,其目的就是营利。也就是说,行为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可以实现其目的,符合断绝的结果犯对目的和行为关系的定义。 

其次,考察事实和规范的关系。事实上,有没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情形?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情形“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否需要刑法规制?答案是否定的。这是按照目的解释得出的必然结论:如果没有对目的加以规定,立法者认为其行为对法益的侵犯没有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于是该目的具备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机能。从事实层面来看,“以营利为目的”是内化于“故意”之心的。但是从规范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立法者基于应受刑罚惩罚的目的性考虑,只择取了营利目的这一种情形入罪,体现了强烈的规范意义。所以,对于直接侵权而言,“以营利为目的”不仅仅是注意规定,它不是犯罪故意里面所包含的必然要素。诚然多数犯罪故意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但不否认有其他目的例如娱乐、满足自我爱好等目的。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要求有特定的犯罪目的才能构成犯罪,“以营利为目的”这个主观的超过要素,是法律规范施加的,相应地在司法实践中也需要得到特殊的证明。而销售侵权复制品的事实和规范内容是同一的。实施销售活动本身的目的里面就包含了营利目的,在罪状描述中强调了“以营利为目的”只是对销售行为的主观方面的一种重复,并没有任何补充。这只是法律的一种提示性规定,用以提醒法律工作者在认定行为时常与此相关联,彼此间存在事实和规范相互印证的关系。2011年“两高”、公安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2011意见”)第10条关于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问题的表述也说明了这一问题,“除销售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营利为目的’”,这说明如果具有销售行为的,就不再需要对“营利目的”加以说明,有销售行为即证明主观上有“营利目的”,这是一种基于字面解释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司法推定。

       可见,虽然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都规定了“以营利为目的”,但在两罪的构成要件中所起的作用截然不同,第217条是限制作用,第218条是强调作用。按照目的犯的“二分法”,前者属于短缩的二行为犯,后者则是断绝的结果犯。对此性质的辨析和明确,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准确定罪量刑。 

四、网络侵犯著作权罪中“以营利为目的”的司法适用 

1.目的犯和间接故意 

[案件一] 〔16 〕被告单位北京易查无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某为其法定代表人。自2012年起,于某为提高“易查网”的用户数量,通过技术部早已开发的爬虫软件将互联网上发现的小说形成目录索引,用户搜索、点击某小说阅读时,就通过自己开发的程序进行文本样式转码,最后将转码后的小说内容缓存到自己的服务器,从而提高用户的浏览速度;用户访问触发转码,互联网上的小说就自动缓存下来,供移动电话用户在小说频道内免费阅读。 

面对辩护人提出被告人不存在主观故意,“被告单位易查公司设有法律部门负责处理涉嫌侵权作品的‘通知-删除’工作,尽到了注意义务……于某仅提出了做小说转码业务的要求,其设想的技术过程并不侵权”,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于某在被告单位易查公司中负责技术工作,其提议开发涉案触屏版小说产品,且由其直接提出该产品的技术需求,则在具体开发中,尤其是产品上线前,其应跟踪了解该产品的技术实现方式,以确保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于某自认其并未完全了解该技术的具体实现方式,也未就开发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进行后续跟踪,其主观上至少存在放任的间接故意”。对此,有人认为,如果仅仅证明被告人具有间接故意,对于说明主观罪过恐怕不够充分。因为传统刑法理论告诉我们,目的犯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中,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问题,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的行为人,都不期望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如果无法证明行为人具有直接故意,则不能证明其主观上具有“营利目的”。 

但由于侵犯著作权罪属于短缩的二行为犯,这就为间接故意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从心理事实来说,当行为人所放任的结果与行为人所追求的目的不具有同一性时,即兩者分别为不同的内容时,完全可能并不矛盾地存在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中。〔17 〕换句话说,在短缩的二行为犯中,由于行为人预期的前行为的犯罪结果与后行为的犯罪目的指向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行为人主观上完全可以既有对前行为的结果的放任态度,又有追求后行为的目的。 

当然,在本案中,对直接故意的认定也并无困难。经审理查明,被告人通过在“易查网”内植入广告,使用易查公司的银行账户收取广告收益分成。从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行为人对采取技术手段侵犯他人著作权将为自己带来利益是明知并且希望的主观心态,从而可以得出行为人主观罪过为直接故意,并具有“营利目的”。这与司法解释“投放相关广告收取相关费用”也是一致的,“投放相关广告收取相关费用”作为一种司法推定,符合了刑法理论中直接故意和犯罪目的之间的关系而具有合理性。所谓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对发生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者追求的心理态度。在一般情况下,法律对犯罪目的不作明文规定,因为通过分析这些犯罪的构成要件,便可明确其要求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不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但明确犯罪目的,对正确定罪量刑有所帮助。而在目的犯的场合,则需要证明这主观的超过要素的存在。由于目的和动机往往深藏于人的内心深处,无法洞察,表面上看增加了公诉方的举证责任,但实际上运用合理的司法推定就可以使行为人的狡辩遁于无形,例如“投放广告收取费用”说明行为人为了获利而直接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排除了放任结果发生的可能。 

2.直接营利和间接营利 

[案件二] 〔18 〕2010年12月,被告人马某某在互联网上设计并推出了“Excel三国杀”游戏,并于2011年7月取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其间,马某某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了边锋公司运营的三国杀游戏的图片和声音。2012年7月,马某某和边锋公司在谈判合作“Excel三国杀”游戏未果后,边锋公司明确禁止马某某使用三国杀游戏的相关图片和声音。马某某为谋取私利,仍编辑三国杀游戏的相关图片和声音,制作成“Excel三国杀”素材包V2.0,为规避法律,使用“六只白蚁”的网名在互联网上该素材包供用户下载,用于“Excel三国杀”游戏的运营。 

在本案中,一审法院认为,“Excel三国杀”游戏是马某某用以营利的主要手段,其直接目的是通过“Excel三国杀”游戏获取相关收益。“Excel三国杀素材包”是其用以增加“Excel三国杀”游戏用户体验从而增加下载量的辅助手段,该侵权行为的实施客观上增加了“Excel三国杀”游戏的营利,马某某对此事实明知,但仍积极实施侵权行为,间接地收取了相关费用,故应认定其具有“营利目的”。在一审判处被告人马某某犯侵犯著作权罪后,被告人提出上诉,诸理由中有一项是认为“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事实不清。被告人提出,司法解释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是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在网站或者网页上提供刊登收费广告服务,直接、间接收取费用的。而马某某在马峰窝网站中不存在投放相关广告收取相关费用的行为。 

对于涉嫌侵犯著作权罪的案件而言,公诉方除了证明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是犯罪故意以外,还需要证明额外的“以营利为目的”。“2011意见”以列举的方式表明三种情形可以认定为“以营利为目的”,并在第(4)项兜底性地规定了其他利用他人作品牟利也可构成。也就是说,“以营利为目的”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前三项,关键在于行为目的的牟利性,只要排除非营利的目的(包括著作权合理使用)皆有构成犯罪的可能。所以,被告人认为自己没有投放广告收取费用就不构成“营利目的”的辩护意见不能成立。 

从营利取得的途径来看,可以分为直接营利和间接营利。直接营利目的相对容易理解;间接营利目的,是指行为人实施完毕刑法规定的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并不能直接获取利润,尚需要行为人或者第三人实施其他行为才能获取利润。在实践中,间接营利因其具有隐蔽性、复杂性而难以认定的情况多发生于网络环境下。〔19 〕本案就是典型的通过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方式,增加其用户(第三方)体验,从而增加下载量而获利的情形,属于间接营利,也是属于短缩的二行为犯的第二行为目的的情形。

       除此以外,间接营利的情形还有:行为人以通过电子邮箱免费发送某专业领域的他人作品为诱饵,在网络社区要求他人留下邮箱地址,大量套取他人的邮箱地址,出售给电子邮件广告者,等等。这种通过侵犯他人著作权,通过网络渠道营利的情形虽然颇经周折,但仍然不能阻断其中的“营利目的”,属于以间接方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 

3.积极利益和消极利益 

[案例三] 〔20 〕磊若公司系“Serv-U”系列软件的版权所有人,依法对该系列软件享有所有权及著作权。2011年4月11日,磊若公司通过系统命令监测到,朗科公司的官方网站netac.com.cn正在使用磊若公司一款“Serv-UFTPServerv6.3”的软件,该软件系磊若公司于2006年,然而至今为止,其销售系统上都未见朗科公司的购买记录。由此可见,朗科公司系长期使用盗版软件,侵害了磊若公司享有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遂诉至法院请求损害赔偿。法院通过审理,认定被告朗科公司的行为构成商业性使用侵权行为,判决如下:(1)朗科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卸载盗版软件;(2)朗科公司在国内主要报刊上向磊若公司公开赔礼道歉;(3)朗科公司赔偿磊若公司为本案支付的律师费及公证费。确定朗科公司赔偿磊若公司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200000元。 

该案是商业使用盗版软件的民事案件,商业使用盗版软件的刑事判决尚未检索到。这是因为,最高人民法院《著作权解释》第21条规定:“计算机软件用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法律上第一次对最终用户使用盗版软件的民事责任予以明确,这一规定使得追究商业使用盗版软件有了法律依据。2013年修订后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4条规定,“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条例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复制或者部分复制著作权人的软件”,“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负行政责任。这是对商业使用盗版软件行为追究行政责任的直接法律依据。至于是否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商业使用盗版软件行为的含义等没有明确规定。〔21 〕 

在实践中,商业使用盗版软件行为并不罕见,很多企业使用网络上的盗版软件,一般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是为了节约购置软件的成本。肯定论者认为,如果“以营利为目的”包括间接营利的话,商业使用盗版软件也属于间接营利的情形,可以认定为第217条的“以营利为目的”。判定某项行为是否具有营利目的,需要进行宏观上的、整体上的考察,考虑到单位经营行为的整体性,成本与利润的“此消彼长”性,完全可以把节省的成本纳入单位的利润中,从而把单位降低经营成本的目的与动机视为营利的动机与目的。否定论者认为,将商业使用盗版软件行为人节省开支等的动机理解为间接营利,进而认定属于营利目的,不符合刑法解释的原则,不利于法律的理解和适用。〔22 〕 

笔者认为,上述的直接营利和间接营利都体现为积极利益的增加,只是增加的方式不同,对于认定其属于“以营利为目的”并无困难,司法解释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对于节省开支是不是间接营利的问题,笔者持否定观点。首先,拟借用民法上关于“不当得利”的概念来加以说明,民法上将取得财产利益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增加,即通过取得权利、增强权利效力或获得某种财产利益或义务的减弱而扩大财产范围。二是财产或利益的消极增加,即因财产或利益本应减少而未减少所得的利益。跟上面的无论是直接营利还是间接营利所产生的积极利益的增加相比,节省开支体现的是消极利益的增加,这是一种状态的描述,而“营利”的关键在于“营”,即通过经营方式谋求。从语词逻辑上来看,消极利益只能获得,而不存在“消极营利”的可能。其次,根据系统解释,在相关知识产权罪名中,如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侵权复制品、侵犯商业秘密罪等,都存在“营利目的”的构成要件,而这些“营利目的”从罪名体现的表现形式来看,通常都是通过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获取积极利益的增加。唯独将侵犯著作权罪“营利”包含消极利益的增加,恐怕行之过远。再次,“2011意见”第(4)项规定中的“利用”非“商业使用盗版软件”中的“使用”。“利用”一词带主观负面评价色彩,而“使用”则是一般的中性词。刑法是追求精准的科学,用语上的差之毫厘有可能谬以千里。这里是否可以将“使用”解释为“利用”,是否会突破罪刑法定的边界,不无疑问。最后,在我国法律对商业使用盗版软件行为作出民事和行政责任追究的明文规定之前,对该行为追究民事和行政责任尚且被认为没有法律依据,而要进行刑事责任追究恐怕更需要以法律明文规定的方式,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学理解释所能解决。 

4.销售行为反制“营利目的” 

《刑法》第218条的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属于断绝的结果犯,“以营利为目的”作为注意规定,并不需要额外的证明,都只要证明其行为性质为销售即可,因为销售本身就涵盖了“营利目的”。同样地,《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中涉及销售的情形亦是如此。 

篇4

一、基本情况

1999年我院受理与互联网络相关的著作权案共计有9件, 占全部网络案件的近70%。形象地说这些纠纷大致分为“上网”、“网上”和“下网”三类,“上网”是擅自将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移植到网站上。如原告张洁、张抗抗、刘震云、毕淑敏、王蒙、张承志诉被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中,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将原告已发表的作品复制上网,原告起诉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网上,是指发表在一个网站上的作品被另一个网站擅自使用,如瑞得集团状告宜宾市翠屏区东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案。“瑞得在线”为原告在国际互联网上所设主页的名称,主页有“看中国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等内容,还有一些特定标识,1999年1月4日,原告发现国际互联网上有一“东方信息公司”网站主页内容与“瑞得在线”主页部分内容相似,故起诉要求被告承担侵犯其著作权的法律责任下网,是将网上作品擅自下载并发表在报刊上。如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侵犯著作权案,陈以笔名“无方”撰写了《戏说MAYA》一文并上载到其在国际互联网络上的个人主页“3D芝麻街”上,并注明了“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后电脑商情报社在其主办的报刊上刊登了《戏说MAYA》一文,署名“无方”,未支付稿酬。陈卫华向报社说明其是该文作者,要求报社承担侵权责任,但被拒绝。于是陈卫华向我院起诉要求报社承担侵权责任。

二、主要问题

网络著作权案件是新类型案件,我国立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对此也缺少经验,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和司法判例,在审理这些案件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关于网络著作权案件的管辖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最突出的影响就是打破了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作品的传播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速度更快捷,范围更广泛。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使用一网的计算机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接触到同一信息、访问同一网站,访问者完全可以忽略信息所在网站的地理位置。这使得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的著作权面临着新的挑战,也使法院在对因互联网络使用引发的著作权侵权案管辖的确定上,特别是侵权行为地管辖确定上遇到了困难。从目前案件情况看,网络侵权主要体现为不同介质间对作品的复制,而网络的复制一般都需要两台计算机,一是存储数字化作品的服务器(ISP), 一是复制时使用的终端计算机,复制行为是在终端上完成的,但其复制作品的来源在服务器上。按照传统的理论,确定行为地即终端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没有问题,但服务器所在地能否作为侵权行为地呢?我院在审理前文所述及“瑞得在线”一案中,被告即以其住所在四川,且目前我国尚无关于互联网上发生的侵权案件如何确立侵权行为地的法律为由,认为我院对本案无管辖权,使此案从立案起经历了8 个月的管辖之诉才开庭审理。

(二)关于网上刊载的文章、图形、设计等内容的法律属性问题

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是作品,网络上刊载的文章、图形、设计等数字的内容是否能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这是其能否受到法律保护的前提。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了作品的9种类型,即文学作品;口述作品;计算机软件;电影、电视、录像作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等。网上所载的文章、图形属于何类,其不在法律所列举的范围之内。互联网络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概念,如“主页”,主页是由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一些多媒体信息组成,是浏览访问某一特定站点时在主机屏幕上首先出现的网页,这一页的内容一般是该站点其他网页内容的概括和介绍,其作用相当于一本杂志的封面和索引的结合,在操纵计算机时,点击主页的有关内容就能进入本网址有关内容进行查询和浏览。“瑞得在线”一案所争议的正是对于主页的权利和保护。

(三)著作权人对其数字化作品是否享有权利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作品被数字化上载,并在网上流动,公众可通过将作品临时储存在自己网络计算机的硬盘上来接触作品。现行著作权法对涉及网络部分的著作权利及法律责任没有做出规定,那么在互联网络中,作品的作者是否享有对其作品进行数字化转换、复制和网上传播等方面的权利。有学者提出了“网络传播权”的概念,借此扩展版权人的权利。也有人认为,可借鉴著作权法第32条之规定,将作品数字化上网作为一种法定许可。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著作权人是否可以对其被数字化并在网络上传输的作品主张权利。

(四)关于网上证据的有关问题。数字化技术使网络上的证据失去原始性特点,电子信息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可以随时修改,侵权损害的时间、电子邮件的内容、收件时间都可以很容易地修改,这在取证上形成困难。发生了侵权行为,调查取证只能证明当时的情景,却不能证明取证之前的情况,而之后的情景更难以把握和确定。从审判实践方面,证据问题成了最为棘手的问题。

1.作者的证明。在网络中,用户一般是通过建立自己主页来发表自己作品。但是按照法律规定,建立个人主页是免费的、自由的,不需要与ISP订立正式的合同,只要按ISP的要求填写固定表格即可,表格中包括申请人姓名、性别、住址、电话号码、所在城市、国家、电子信箱等,其中除电子信箱外,其余内容均可以虚拟。网络上所发表的作品许多都是无署名和虚拟署名,需要借助其主页来确定作者身份,而主页登记真实性又差,在诉讼中,往往出现了一个看似奇怪的问题,“如何证明我是我”。在前文所举的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案中,原告称其本人就是“无方”,于是也就承担了需要证明其与“无方”同为一人的责任。

2.事实证明。网络上的内容是极容易修改的,人们只需在键盘上简单操作,就可以修改、删除网上的内容,这种修改和删除是不留痕迹的,而且难以再现。特别是在由网到网的传播上,在出现了“网上”的案件时,原始证据的取得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困难。而且一旦诉讼开始,侵权行为人很可能会将网上的侵权内容进行修改和删除,从而使案件的审理丧失直接的事实内容,带来许多不便。

(五)关于网络服务商(ISP )在网络侵权案件中的法律地位问题

在网络世界里,网络服务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各种信息正是由网络连接在一起,其提供服务的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单纯提供连线的服务商(即IAP),另一类是提供内容的服务商(即ICP),网络服务商往往自行或通过网络参与一些作品的复制或刊载。有些用户则通过网络传输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内容;有些对其传输内容可以控制、监督、做增删编辑的ICP, 经著作权人告知或要求其停止传输他人著作权的内容等,仍不停止;有些网络使用者因网络商应著作权人要求而采取移除措施,而要求网络商赔偿损失,在这些纠纷中,网络服务商的法律地位不尽相同,需要依具体情况判定。

(六)关于作品在网上传播时有哪些著作权利,特别是有无精神保护的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这些规定是传统意义上的,也是在非网络世界上适用的,对网上作品应如何看待,例如作者将其文章发表在自己的网站上,其所享有的发表权是否已经实现。在我院受理网络著作权案中,有的起诉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需要法院考虑。

(七)关于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方式问题

在我院受理的6位作家起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案中, 原告均提出了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在审理这些案件中,在实现上述请求的具体方式上需要探讨。传统的侵权一般都是在报刊、书籍上行为的,故而赔礼道歉的方式也是在上述媒体上进行,如责令侵权人发表致歉声明等,但在网络著作权案中,由于侵权行为发生在网络中,损害的后果也自然在网络中,因此,对权利人的致歉声明是否也应在网络上刊播,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这实际上也涉及到一个侵权行为的传播影响范围和补救行为的传播影响范围是否对等的问题。

(八)关于侵权赔偿的数额问题

赔偿问题,一直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难点,而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这个问题更加复杂突出。普通作品的稿酬国家版权局有规定的标准,网上作品是否与此相同。对网上侵权的赔偿标准,由于对网上传输行为本身就定性不明确,缺乏统一认识,给法院确定赔偿数额带来了困难。赔偿是限于给付稿酬呢,还是取决于对著作权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呢?有些学者,还提出了对网络侵权案件的惩罚性赔偿问题,这都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予以解决,因为这是案件中当事人最为关切的问题。

三、审理网络著作权案件的基本经验

本着积极、稳妥的态度,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并考虑到互联网的特点,我院已审结上述案件17件,均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王蒙等六位作家状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案还被北京电视台现场直播。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在审理网络著作权案件中,我们注意从著作权的立法精神、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来思考问题,不轻意对法律作扩大解释,既坚持严肃执法,又努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果,努力通过有效的司法规范网络行为。

(二)兼顾法律的现实调整和网络业的长远发展。

网络世界具有“信息共享”和“自由发展”的精神,而我国的网络产生还正处在发展阶段,在审判中,我们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努力做到既不放任侵权行为,又不过分阻碍行为发展的信息交流,立足于发展和规范,在对作品著作权合理保护的同时,也保障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快捷的传播为公众服务。

(三)加强知识产权审判人员网络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审判工作需要,我们认真组织知识产权审判人员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互联网的技术问题。庭内还专门配置了一台上互联网的计算机,使大家在书本上学,操作中练,使网络专业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互相融合,提高审判专业能力。

(四)积极开展审判研讨。对网络著作权案件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和重大问题,我们注意汇总和分析,并多次邀请国家版权局,中国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北大、人大、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通过研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审判方向。

(五)建立了知识产权的专家陪审制度。网络著作权案类型新、专业性强,且对社会生活特别是网络业的指导意义大,为审理好这些案件,我们在知识产权审判中建立了专家陪审,邀请网络、知识产权界的专家参予审理上述案件,收效较好。

四、对网络著作权案件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借鉴接触原则,确定管辖问题。一般而言,在网上复制要经过以下过程,即复制方使用浏览器通过网络路径到达服务器内,将有关主页的内容读取带走。可见,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通过自己的主机来浏览和复制作品,都必须通过接触载有该作品的服务器来实现。从行为的全过程来考察,只有接触了该服务器,才能接触到服务器上的内容。从侵权行为的角度来考察,服务器当然也是发生侵权行为的必由的一段过程,在确定管辖时,服务器所在地自然也是侵权行为实施地,该所在地法院当然也有管辖权。在前述的瑞得公司状告宜宾市翠屏区东方信息服务公司一案中,原告的硬盘和服务器均设在原告公司内,而原告所在地在海淀区。因此,我院据此裁定驳回了被告认为我院无权管辖的管辖异议,后被告就管辖问题提起上诉,市第一中级法院裁定海淀法院有管辖权。

(二)按照法律的一般原则,确定数字化作品的法律属性。我国著作权法所列举的作品类型中,并不包括数字化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将作品规定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在审判实践中,在对数字化作品认定上,我们注意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是否具有独创性;二是是否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三是是否属于智力创作成果。对网上发表的文章、图形等,只要其符合上述三个特征,就认为其是著作权注意上的作品,就予以保护。

如陈卫华诉电脑商情报所涉的《戏说MAYA》一文,瑞得在线诉宜宾市翠屏区东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案所涉的“主页”,我院均依法保护了权利人的著作权,将其视为法律意义上的作品。

(三)根据法律的精神,认定著作权人对其数字化作品享有著作权。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人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依法享有专有权利,体现在作者享有支配权,有权使用自己的作品和许可他人以任何方式和形式使用自己的作品。而作品的数字化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一定形式的文学、数值、图像、声音等表现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化成二进制数字编码,以运用数字信息的存储技术进行存储,并根据需要把这些被转换成数字编码形式的信息还原的技术,将作品以文字形式置换成二进制编码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数字化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实质意义上的新作品。原作品数字化后,改变的只是作品的存在形式。这种将作品数字化转换过程同著作权发展的历史中出现的以摄影、录音、影印等技术手段处理作品的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作品新的表现方式或使用手段的出现,并不能否定作者对其创作在新的领域享有著作权。该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仍由原作品的著作权人享有。因此,在王蒙等起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六案中,我院对六原告的文学作品均予以保护。

(四)根据网络运作的规律和自身的特点,确定作者身份,保全有关证据。

对文章署名为作者笔名的,原告应当举证证明。在审理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一案中,为证明陈卫华就是“无方”,我院进行了现场勘验。我们知道,个人主页注册后,注册人会获得个人主页的帐号、密码和网址,在一般情况下个人主页密码由其注册人掌握、使用,文件的上载、删除工作亦由注册人完成。在勘验中,陈卫华可修改“3D芝麻街”主页上的密码,并可上载文件、删除文件,《戏说MAYA》一文可固定在计算机硬盘上并可通过WWW服务器上载到“无方”的个人主页上。 而被告未提出相反的证据否认原告的作者身份,据此,法庭对陈卫华的作者身份予以了认定。

为防止证据的灭失,在受理网络著作权案件时,可指导当事人对有关事实进行公证。如六作家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一案中,原告将被告在网站上刊载作品的情况进行了公证,并将网上内容打印出来或录在软盘或光盘上,形成了一份完整全面的公证书。最后,此公证书成为定案的证据之一,公证费用亦由被告方负担。当然,也可以在受理案件后采取证据保全,及时提取或存留有关证据。

(五)根据过错原则,认定ISP的法律责任。

对于仅仅提供连线服务的IAP,一般情况下,不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提供内容服务的ICP,如果其直接复制或传播,应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ISP 明知用户通过网络传输侵犯他人著作权或经著作权人告知有用户在网上侵权而不采取移除或停止行为时,说明其主观上有过错,据此可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将定其侵权成立,承担法律责任。在六作家起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案中,被告于98年成立了“灵波小组”,在其网站上建立了“小说一族”栏目,栏目中所涉及原告的作品内容是通过E—Mail方式提供到被告网站上后, 被告成立的“灵波小组”将其存储在其计算机系统内并通过WWW服务器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 联网主机用户可浏览或下载作品的内容。被告在答辩中称自己并非首先将原告作品刊载到互联网上的,无侵权的故意。法庭经审理认为,无论其形式如何,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原告作品即说明其主观上有过错,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六)视具体情况,保护网上作品的权利。

作者将其作品发表在网站上,即已将作品公之于众,其所享有的发表权已经实现,如被他人以其他形式刊载使用,并不构成对作者发表权的侵犯。无论原作者署名是否真实,如果刊载人不署名或擅自署不一致的署名则构成对署名权的侵害。对网上作品擅自修改构成对作者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损害。关于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作为一项经济权利,只要未经权利人同意,未付酬使用,即构成对此项权利的侵犯。另外,在六作家提起的诉讼中,各提出5000元的精神损失赔偿请求,我们认为,互联网应当承认精神权利保护,如果侵权内容包括了作者在作品中依法享有的著作人身权,降低、贬损作者在社会公众中的人格地位,即可判决补偿。但在六作家起诉的案件中,由于没有这种情况发生,被告方在刊载作品上是完整的且均署名,故最后判决驳回了原告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七)按照承担责任的范围与侵权行为的传播范围相对等的原则,确定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方式。

在审理上,在对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处理上,采取了将承担责任的范围与侵权行为的传播范围相对等的办法。如处理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一案中,由于被告擅自将原告文章下载到电脑商情报上,故判决被告在该报上刊载致歉声明。如不履行,法院将选择一家全国发行的专业报纸上刊登判决书。在处理瑞得公司诉宜宾市翠屏区东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案中,由于侵权是从网到网,故判令被告在《计算机世界日报》(电子版)的主页上刊登声明。在六作家案中,判令被告在自己网站的主页上刊登声明,如不履行,法院将根据判决书拟一份公告刊登在全国发行的报刊的电子报主页上。

(八)比照有关规定,确定侵权赔偿数额。在确定赔偿数额上,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权利人遭受的损害,用户浏览或下载作品的次数,ISP的广告收益等等, 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付酬标准或有关行业惯例,并根据北京市高级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37条规定的计算方法来具体确定。如在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一案中,在被告拒绝提供其报纸发行量的情况下,参照同类专业报纸的发行量(20万份左右),每份报纸利润大约0.5分钱计算, 最后确定被告赔偿额以应付稿酬的4倍计算。对此结果, 原被告均未提出上诉。在瑞得集团起诉东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一案中,由于侵犯的作品是“主页”,国家对此无有关费用标准,我们走访了市场,经了解计算机世界在线服务中心的报价是1000元,该企业是国内知名企业,而且报价也符合一般的市场标准,故判决被告赔付2000元(酬金的2倍)。

五、几点建议

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会对知识产权保护产生巨大冲击,必然引起作品的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使用方式的变化,使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得到扩张。如今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已使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应用和发展逐步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领域,给版权保护造成新的冲击。据报载,1999年底,我国因特网用户已达940万,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 网络社会中的混乱现象也比较严重。本着为网络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规范、合法地发挥网络在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效能原则,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特别是在网络上,应当普遍建立尊重著作权的意识。

(二)完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著作权法第3条所列举的8种作品的网络数字化形式仍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将作品直接网络数字化后,作品的著作权仍由原作品的著作权人享有。

篇5

本工程为某生产车间及办公楼工程。位于温州农业示范区,建筑面积16337m2。框架结构,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2691m2,地下室为全埋式人防地下室,人防面积为1428平方米,平时用途为机动停车库。地上八层,一至七层为生产车间,八层为办公楼,建筑高度为30.4m。本工程抗震烈度为六度,使用年限为50年。防火等级为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

2,脚手架构造和搭设方法

本工程采用落地式双排钢管扣件式脚手架搭设的立杆纵距为1.50m,横距为1.05m,步距为1.80m,脚手架的连墙件竖向间距为3.60m,水平间距为4.50m,脚手片可以满铺(一般铺设5层)。

3,脚手架材质要求

(1)本工程中的钢管脚手架均选用ψ48×3.5mm的A3钢管,表面平整光滑,无锈蚀、裂纹、结巴、分层、错位、压痕、毛刺、划道和硬弯,新钢管必须要有出厂合格证。

(2)搭设脚手架前,钢管应进行保养、除锈并统一涂色,新旧扣件均应进行防锈处理。脚手架立杆、防护栏杆、踢脚杆统一漆黄色,剪刀撑统一漆桔红色,底排立杆扫地杆漆红白相间色。

(3)钢管脚手架搭设使用的扣件应符合建设部《钢管脚手架扣件标准》要求,由有扣件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家提供,不得有裂缝、缩颈、砂眼等的缺陷。旧扣件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有裂缝、变形的严禁使用,出现滑丝的螺栓必须更换。扣件的规格应和钢管相匹配,贴和面平整,活动部位灵活,夹紧钢管时开口最小距离不小于5mm。

(4)脚手板、脚手片须符合有关要求,脚手板、脚手片的绑扎铅丝不细于18#,绑扎时铅丝必须双股并联绑扎。

(5)安全网采用密目式安全网,满足2000目/10N10cm2,做贯穿试验不穿透,6×1.8m的单网重量在3kg以上,颜色应满足环境效果,要求先用绿色,要求阻燃,使用的安全网必须有产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合格证,以及由杭州市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发放的合格准用证。

(6)现场用于施工脚手架的钢管和扣件应经有关检测单位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脚手架搭设要求

4,1立杆基础

立杆立于分层夯实的回填土之上。垫木采用长2.0~2.5m、宽度200mm、厚50~60的木板,垂直与墙面放置。

4,2立杆间距

(1)脚手架立杆纵距≤1.5m,横距1.05m,步距1.8m。

(2)脚手架的底部立杆采用不同长度的钢管参差布置,使钢管立杆的对接接头交错布置,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要求相邻接头不应在同部同跨内,以保证脚手架的整体性。

(3)立杆应设置砼垫板(80×200×200)并设置纵横方向扫地杆,连接于立杆脚点上,离底座8cm左右。立杆顶端宜高出女儿墙上皮1m,高出檐口上皮1.5m。

(4)立杆的垂直度偏差应控制在不大于架高的1/200。

4,3大横杆、小横杆设置

(1)脚手架按立杆与步距设置小横秆,两端用扣件固定在内外立杆上,外侧伸长度统一为150mm,内侧统-为300mm,以形成空间结构整体受力。

(2)大横杆竖向间距控制在1.8m以内,以便立网挂设,大横杆设置于立杆内侧,固定在立杆上,外侧外伸长度为150mm。

4,4剪刀撑与斜撑

脚手架外侧设置剪刀撑,由脚手架端头开始,按水平距离四跨,设置一道剪刀撑,竖直距离每五步设置一道剪刀撑,剪刀撑与楼面角度成45°~60°,要连续设置并保证搭接长度≥100cm,用三只活动扣件平行连接,相交点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24m以下的钢管脚手架可不设置斜撑,斜撑设置详见示意图。

4,5脚手板、脚手片的铺设要求

(1)脚手架里排立杆与结构层之间均应铺设脚手板,脚手板宽为300mm,应满铺,无探头板。

(2)满铺层脚手片必须垂直墙面横向铺设,满铺到位,不留空位,不能满铺处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脚手片必须用18#铅丝双并联绑扎,不少于4点,要求绑扎牢固,交接处平整,铺设时要选用完好无损的脚手片,发现有破损的要及时更换。

4,6防护栏杆

(1)脚手架外侧使用建设主管部门认证合格的绿色密目式安网封闭,且将安全网固定在脚手架外立杆里侧。

(2)选用18#铅丝双股张挂安全网,要求严密、平整。

(3)脚手架外立杆内侧必须设1.2m高的防护栏杆和30cm高踢脚杆,顶排防护栏杆不少于2道,高度分别为0.9m和1.3m。

(4)脚手架内侧形成临边的(如遇大开间门窗洞等),在脚手架内侧设1.2m高的防护栏杆和30mm高的踢脚杆。

4,7架体内封闭

(1)脚手架的架体内立杆距墙体净距大于300mm,必须铺设站人片,站人片设置平整牢固。

(2)脚手架施工层内立杆与建筑物之间应采用脚手片进行封闭。

(3)施工层以下外架每隔3步底部用密目网封闭。

4,8脚手架搭设顺序

放样弹线――垫好垫板――摆放扫地杆(贴近地面大横杆)――竖立杆――装扫地小横杆――第一步小横杆――第二步大横――第二步小横杆――第二步大横杆――加设临时斜撑杆――连墙杆――接立杆――加设剪刀撑――防护栏杆――铺脚手片――挂安全网。

5,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

(1)脚手架必须由持有效上岗证的专业技术人员搭设。

(2)进行分段验收和检查,每搭设三步脚手架验收一次,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应迅速整改。同时,在平时施工过程中,需对外脚手架、钢丝绳、拉结点、吊环及固定位置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整改。

(3)外脚手架分段验收严格按(JGJ59―99)中“外脚手架检查评分表”所列项目和施工方案要求的内容及省厅有关文件要求进行检查。由公司组织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表,并由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签证方能交付使用。

(4)架体内宜每层封闭(进行隔离);如确有困难,不能大于4步,且应用安全网兜底。

(5)脚手架验收合格后,挂《脚手架验收合格证》方可使用。合格证应挂在显眼处。

(6)禁止随意拆动架体构件、拉结件及安全防护设施,若需进行调整,须经技术人员同意,通过外架施工人员进行。

(7)土建支模支撑禁止与架体相连。

(8)高空脚手架上禁止往下抛物件,杜绝坠落事故。

(9)保养工作是维护脚手架使用安全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定期、经常性对脚手架进行保养维护,使脚手架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使用状态。

保养内容:

①每半月检查一次,脚手架是否绑扎坚固,安全网有无破损。并做好书面记录。

②每半月清除一次架体上的建筑垃圾,保持施工现

场文明,清理时不许直接将物件抛落地面。

③定期观察脚手架整体或局部的垂直度,观察立杆、底部落地架地面承受情况,发现异样者、局部倾斜、下沉,应及时报告,并组织人员加固整修。

④下雪天要经常清扫,防止积雪。雪天及雨天等应加强对架体基础的观察,防止沉降。重点防范要害部位。

⑤公司安全职能部门对架体应进行把关,落实验收制度。

⑥使用完毕拆除后的材料应及时回收入库,分类存放。

6,外脚手架搭设的安全技术措施

(1)钢管架应设置避雷针,并联通大横杆与悬挑架避雷联通,形成避雷网络,并检测接地电阻不大于10。

(2)外脚手架应搭设在距离外电架空线路的安全距离内,并做好可靠的安全接地处理。

(3)外脚手架必须及时维修加固,以达到坚固稳定,确保施工安全。

(4)外脚手架严禁钢竹、钢木混搭,禁止扣件、绳索、铁丝、竹篾、塑料篾混用。

(5)外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正确使用安全帽、安全带,穿防滑鞋。

(6)严格控制施工荷载,脚手板不得集中堆料施工,施工荷载不得大于3KN/m2。

(7)控制扣件螺栓,拧紧力矩,采用扭力矩应控制40―50N・m的范围内。

(8)严禁脚手板存在探头板,铺设脚手板以及作业时,应尽量使施工荷载内、外传递平衡。

(9)保证脚手架的整体性,不得与井架、升架机等一并拉结。不得截断架体。

(10)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下列杆件:主节点处的纵横水平杆,纵横扫地杆。

(11)在脚手架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看守。

(12)当有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雾、雨、雪天气时,应停止脚手架搭设与拆除作业。雨、雪后上漆作业应有防滑措施并扫除积雪。

(13)防雷接地:利用在建建筑物接地系统,在架体阳角部位和每长度超出30m时增加一组,每组一根,用10钢筋电焊连接,单面焊10d;主楼每翻搭一次,需重新设置。

7,外脚手架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

(1)拆架前,全面检查拟拆脚手架,根据检查结果,拟订出作业计划,报请批准,进行交底后才准备工作,作业计划一般包括;拆架的方法和步骤、安全措施、材料堆放地点、劳动组织安排等。

(2)拆架应划分作业区,周围设绳绑围栏或竖立警戒标志,地面应设专人指挥,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3)拆架的高处作业人员应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扎裹脚,穿软底防滑鞋。

(4)拆架的程序应遵守由上而下,先搭后拆的原则,即先拆安全网、脚手片,防护栏杆,剪刀撑、斜撑,而后拆大横杆、小横杆、立杆等,并按一步一清原则依次进行。严禁上下同时进行拆架作业。

(5)拆立杆时,要求先拉住立杆,再拆开最后两个扣件,拆除大横杆、斜撑、剪刀撑时,应先拆中间扣件,然后托住中间,再解端头扣件。

(6)连墙杆(拉结点)应随拆除进度逐层拆除。分段拆除高度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杆加固。

(7)拆除时要统一指挥、上下响应、动作协调,当解开与另一人有关的结扣时,应先通知对方,以防坠落。

(8)拆架时,严禁碰撞脚手架附近电源线,以防触电事故。

(9)在拆架时,不得中途换人,如必须换人时应将拆除情况交代清楚后方可离开。

(10)拆下的材料要徐徐下运,严禁抛掷,运至地面的材料指定地点随拆随运,分类堆放,当天拆当天清,拆下的扣件和铁丝要集中回收处理。

(11)高层建筑脚手架拆除,应配备良好的通讯装置。

(12)输送至地面的杆件,应及时按类堆放,整理保养。

(13)当天离岗时,应及时加固未拆除部分,防止存留隐患造成离岗后的人为事故。

(14)如遇强风、雨、雪等特殊气候,不应进行脚手架的拆除,严禁夜间拆除。

(15)翻掀垫铺竹笆(当有人员站立位置后)应自外向里翻起竖立,防止外翻的竹笆内未清除的残留物从高处坠落伤人。

(16)拆除外脚手架安全网前,应先行撒水降尘,减少二次扬尘污染。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施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土木工程项目持续增加,但良好的发展态势下施工事故频频发生,不仅给企业造成声誉和经济损失,更重要是损害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这种情况下,安全管理成为土木工程施工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

1土木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重要性

通过对土木工程安全事故调查报告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工程事故与工程安全管理有着直接的联系。土木工程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工作内容,与一般的工程建设不同,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对它的影响比较严重,从客观上看看,土木工程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都比较高,也就必须要加强各个施工环节的管理工作[1]。这个过程中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安全隐患,都有可能给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和企业利益造成伤害。因此对土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严格科学安全管理控制非常必要。

2土木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现状

2.1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多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只是表面上讲“安全第一”,其实质上仍刻意地追求工程的进度、质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安全管理。除此之外,现场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其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在上岗前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安全意识比较淡、流动性比较大、自我防护能力也比较差,这就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是由于理不清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而造成的。一方面建筑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再加上我国安全防护技术、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还相当落后,标准化、定型化和工业化的程度较低[2]。而且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对施工队进行科学管理,这些都阻碍了土木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3安全施工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我国虽然颁布了许多有关建筑业的安全施工、劳动保护、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还有不少的缺陷,现行的建筑安全管理规定对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各种安全行为与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管理的问题。现行法规在现实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指导中存在困难。

3木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措施

3.1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和技能。

管理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对人员的安全意识的教育至关重要。为了防止施工工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尤为重要。施工企业可从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考虑,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从而使管理和施工人员具备足够的安全施工意识。此外,由于先进的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的普遍的运用,施工设备的自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所以,施工人员人必须要具有相应的技术,熟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规范来进行操作,从根本上对安全事故加以防范。并且加强施工现场的的安全管理,就是要以操作规范和安全的技术为培训的内容,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和安全意识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其自身的安全施工的素质。

3.2提高重视,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基础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具备后,还需要健全的安全管理基础做保障。安全管理基础既要涉及施工操作规范,还需包括项目环境、工程材料、使用设备的管控。

在总的建设项目动工之前,应由相关的技术负责人以及安全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方案交底。对于一些分项工程和一些关键的施工工序,在施工之前,应由安全管理员会同项目的技术人员、工长和项目施工人员向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从而形成一种层层落实的安全网络系统。技术和施工人员在这个安全网络系统中按照建筑施工规范完成自己的任务[4]。在施工人员管控方面,一些安全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如在施工现场,必须要求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以及一些防护措施,如安全带、安全网等。此外,用电的安全也是施工现场要保护的,在用电的过程中,必须要达到三基配电、两级保护的标准,从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土木工程施工场地内都备足了要用的钢材、碎石等基础用材,还有大量的工具、施工用机具设备。此外,还有燃油、爆破用雷管炸药等危险性物资,以及电缆、稳压泵、控制柜等水电消防材料[5]。对于这些物资要分门别类进行妥善保管,大量的水泥物资保管要防潮防雨,各种建材要进仓库保管的一律进仓库,对于燃油、机油、雷管炸药、酸碱性溶液要单独存放,以消除安全隐患。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要监督检查脚手架以及塔吊的装拆作业单位的资质,并将企业的技术方案、人员的配备等情况纳入到监督检查的范围[6]。实行“一卡一机”制度,对大型机械的监督管理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要对大型机械的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培训,确保大型机械的安全使用。

3.3加强监督,促进安全管理有效实施。针对承包施工的单位,对其有关资质和安全保证体系进行监督,检查其在正常施工的工作情况下是否在充分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主要是在施工前阶段,建筑施工前施工人员和施工单位应该充分地做好安全措施,并且,还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监督管理的体系,确保监管工作长期、规范、有效的进行,从而改变现阶段专项、集中的管理方式,将事前的告知性检查转变为突击性检查。只有通过此种监管方式才能有效地促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正常化和规范化。此外,监督管理人员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管时,对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或者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要求建设单位立即整改,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排除建设单位以及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问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保障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明洋;应如何做好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J];科技资讯,2014,7: 162.

[2]吴健;关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下旬),2013,9:89-90.

[3]程威;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铁科技,2014,1:13-14.

[4]郑建华;土木建筑结构安全与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思路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4: 86-87.

篇7

一、通过对事故发生根本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建筑业安全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分包制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善。目前,建筑业的许多高资质企业都已转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但并无过硬的施工队伍。因此,有些公司一旦工程中标后,全部分包给有关的专业队伍,公司仅派几个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

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建筑商在激烈的竞标中,为拿到工程而不得不压价,用于安全防护措施的经费往往不充足。一旦中标,生产所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劳动防护用品等无力购置,给安全管理的实施带来了阻碍和困难。

建筑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八十多。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较差,岗前培训也大多是走过场、型式化,很难实现操作过程中的三不伤害。从近几年发生的工伤事故看,大多数的伤亡人员从农村到城市工作不满三个月,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上岗培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目前,很多分包队伍在对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问题上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技术工人和施工管理人员相当缺乏施工安全知识,甚至包括某些工程监理人员。

二、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缺陷

宣传教育不到位。传统安全管理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做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大多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走过场。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难以深入人心,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极少有安全的概念。

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处理。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在工作中常常是出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及时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观念。这样从管理上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缺乏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机制。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墙上挂一挂,执行时再看一看,制度与实际生产过程脱节。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是领导的份内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事故由单位和保险公司赔,自己不过按制度扣些奖金。因此,员工从思想意识上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以致于形成了领导干部孤立地抓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方式,制度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一的制度约束,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因此难以落实。

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实处

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本着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情感融入安全管理之中,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员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一致、团结协作的安全管理氛围,消除员工在安全管理中的抵触情绪,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从而促进企业从传统安全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安全管理的转变:由单纯安全管理向系统安全管理转变,由粗放安全管理向安全目标管理转变,由经验安全管理向标准化安全管理转变,由人工安全管理向信息化安全管理转变,由被动安全管理向主动预测的安全管理转变,由人、物分隔的安全管理向人、物结合的管理转变,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

引入激励制度,加强规章制度约束力。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方式如违章罚款等,规章制度虽然有震慑效用,但不免单一,易使人对安全生产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选安全集体和安全标兵的方式,满足员工的集体和个人荣誉感。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管理对象的内在需求,使激励机制与管理对象与职工的自身利益积极相关,从而使员工自觉自愿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篇8

关键词: 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解析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管理中缺乏施工单位有效的安全监管控制。

有些施工单位忽视安全管理,针对安全监管控制投入不够,没有针对施工人员进行建筑工程安全教育,使得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降低了建筑工程质量, 为建筑工程现场带来了安全隐患。有些施工单位施行粗放型安全管理模式,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无标准或者不符标准。具体而言在施工材料供应、采购方面,有些施工单位一味看重经济效益,忽略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差异问题,使得建筑工程现场安全大打折扣,有些建筑工程监理单位未能严格履行现有监理标准, , 无视建筑工程现场监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最终对于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失去控制。

1.2 安全管理中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违反安全管理规定

建筑工程从业人员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这些农民工安全施工意识薄弱。在思想上对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存在侥幸心理,现场建筑施工时将安全问题抛诸脑后。在一方面, 这些从业人员缺乏工程操作知识,缺乏建筑机械施工操作基本技能,安全、熟练生产能力不强。 再加上建筑工程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成员组织混乱,缺乏从业稳定性,针对人员的安全管理也相对困难。

1.3 建筑工程招标合同工期普遍较短, 安全管理难以有效进行。

有些施工合同工期紧张,建筑工程承建方往往需要赶进度才能按期完工,这种建筑工程期限问题往往伴着工程现场弄虚作假的现象,大大减小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系数。举例而言, 某建筑工程合同工期要求6个月,承建方为了顺利完工一味赶进度,往往会选择降低现场安全管理标准,甚至忽视建筑工程现场安全隐患,弄虚作假、蒙混过关。

1.4 安全管理中现场施工技术、 施工机械等存在问题。

有些施工单位没有严格遵守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按照安全管理条例进行施工技术控制,使得安全管理流于表面,未见深入。有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没有完善的施工配套设施,施工机械、人员居所、水电设施存在落后老化等现象,间接增加现场安全隐患,阻碍安全管理有效实施。

二、.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施工设备需要工作人员的正确使用和妥善管理

为了确保现场施工设备能够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并正常的工作投入施工,需要进行上岗培训等来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施工现场还需要依照建筑施工环境保护的相关规范和制度来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的保护,现场管理人员需要经常改良自己的安全管理系统,要按照建筑施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与相关规定进行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并且要完全依据验收标准执行验收。努力减少由于施工的原因对附近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甚至是破坏。在拥有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还需要足够的重视现场施工环境,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设备和环境的安全管理。

2.2 持续的对建筑施工的危险源进行控制

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进行之前,根据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对引起建筑施工事故的危险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虑,并且应该针对危险源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其中,主要包括对危险源的检测、对危险源进行的控制以及应急的策略等内容。除此之外,建筑施工单位还应该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同时对危险源进行实时的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危险源的控制。2.3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

管理系统应当完善到包含施工现场的所有项目,并能够指挥整个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人员要经常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使现场人员在日常施工中拥有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施工单位要对将要进入现场施工的所有施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生产教育。包含施工现场的环境和状况、施工设备的安全性能和防护措施,以及相关施工技术和安全操作流程等。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只有在安全生产教育和施工技术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够到施工现场进行工作。特殊工种的施工人员除了以上的普通安全生产教育及施工技术考核外,还需要进行特种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培训,只有在安全教育和施工技术审核合格之后才可以上岗工作并严格确保其持证上岗。

2.4 安全监督检查

检查主要包括一般性、专项性、定时性和不定时性等四部分的安全检查。强化企业的安全监督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水平。一般性的安全监督检查主要是检查施工现场的生产条件、设备的工作性能以及现场作业人员的施工技术和安全意识。该检查主要对长期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场所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施工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解决问题。 专项性安全监督检查主要是对一些特殊工程项目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定时性的安全监督检查是以工程现场施工安全检查制度的相关规范为标准,由工程项目部在固定时段内组织劳务队参与的定期安全监督检查,不定时性的安全监督检查最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该检查是在没有充足的现场准备及未接到提前告知的情况下进行的突击检查。

2.5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进行统计处理,建立判断矩阵。

矩阵的内容包括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制不健全、 建筑安全生产激励机制不足够、建筑安全生产教育不充分、责任不落实、意识不到位、基础不扎实、素质不合格、操作不规范。针对这些因素,施工阶段必须增强法制宣传、组织法制教育、完善法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执法力度,要明确激励目标、提高激励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宣传力度、明确宣传教育目标,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网络体系。施工阶段要不断实行安全生产惩罚制度, 明确素质要求, 提高从业门槛,建立操作规范的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6 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安全管理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并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监管。依据制定的具体要求,逐项检查落实;坚持领导负责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现场监督,更好地保证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营造安全文化环境。具体要做到试行一线班组长培训上岗制度,推进一线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建筑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三、.结语

一个事故不断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不断的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也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所无法承受的,因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应该引起越来越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关注,尊重生命、关注安全。必须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与措施, 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 充分调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力量,安全生产,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兵.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建筑安全,2013(02).

[2]李秀媛.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要素[J].广东科技,2012(19).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安全管理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设备的运行安全,产品使用的安全,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需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而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己经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1.工程概况

某一住宅楼工程,工程建筑面积12545m2,共六层并设阁楼。工程采用砖混结构,建筑物形状为长方形。本工程建筑等级为二级,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物使用年限为50年。

2.施工现场基本要求

2.1 场地布置

在开始施工前,按照一定的施工住宅设计以及施工方案进行实施,这样必须要有详细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在运输通道上,将临时用电线路的布置、管道、仓库等作为主要的机械设备,工地的办公、生活设备等问题进行实施的,都要合理安排该工程的施工安全控制措施,同时要符合一定的安全要求。

2.2 道路运输

在工地的人行道以及车行道都应该坚实平坦,保持畅通。主要道路还要与临时的建筑物连通,场内的运输道路应尽量减少弯道和交叉口,若存在频繁的交叉口,必须设立明显的警告牌,或者是临时的交通指挥信号。

2.3 材料堆放

(1)在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器材主要包括建筑材料、预制构件以及施工设施构件等都应该按照施工平面图来进行布置,并将规定的施工图纸分类堆放整齐。对于建筑工程的各类材料的堆放不能超过规定的高度。严禁场地的维护栅栏靠近其他的建筑物的墙壁设置,且其间距控制在50cm以上,两头的空间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有人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2)在施工过程中,剩余的器材以及现场中拆下来的模板、脚手架杆件和余料、废料等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清理回收,并分类集中堆放。

(3)油漆、稀释剂以及其他对职工健康有害物质,应该存放在通风良好、严禁烟火的专用仓库。沥青应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场所。

2.4 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

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安全网、洞口的盖板、护栏以及防护罩等各种限制保险的装置应准备齐全,并且不得擅自拆除或者是移动,由于施工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移动的时候,必须经过施工管理负责人的同意才可以采取临时的安全措施,完工后立即复原。

3.施工现场安全组织

施工现场(工地)的工地负责人(或项目负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负责人,应视工地的大小设置安全专(兼)职人员或安全机构,成立以工地负责人(项目经理)为主的,由施工员、安全员、班组长等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并组成安全管理网络。建立由工地领导参加的包括施工员、安全员在内的轮流值班制度,检查监管施工现场及班组安全制度的贯彻执行,并做好安全值班记录。工地还要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设施验收和事故报告等管理制度。班组新调入工地时,应将工地的安全员名单报告工地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属特种作业班组还应报告本班组持有操作证情况,同时工地安全管理小组要向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4.工程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4.1 地基与基础工程

地基基槽挖土方,需用挖掘机械挖土,土方用装载机运至建筑物以外。基础工程施工使用震动棒时,操作者必须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震动棒电机放在高处且要求用垫木板,电源线用木杆架起,严禁拖地使用。

4.2 主体工程分部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在主体工程施工主要采用双排脚手架的工程施工,外墙的四周从一层的顶处设置一道安全网,并依据一定的控制标准进行有效地实施。预留洞口、楼梯口等都要随着主体工程的增高来设置安全防护栏,通道口的搭设主要是按照防护棚、钢筋、木工制作区设围挡或者是防护棚,都是需要依据一定的控制措施进行调控,对于新进的员工还需要按照施工的规范进行有效地控制,并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在操作前期工作中,对施工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查,保障道路的有效畅通,对于安全设施的安全控制工作,主要是依据一定的质量调控进行综合性的控制,这样在改善工程的有效实施中加强工程的施工安全教育。充分利用劳动用品,戴好安全帽,系安全带,在吊装混凝土砂浆时保证吊装牢固,并定期检查吊具,吊物下方施工人员应尽量回避,吊具回转范围内严禁有人停留,脚手架(马架)必须牢固脚手板铺满绑牢,严禁出现“活板、临时板、探头板”,满足施工需要。

4.3 装饰工程分部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外墙抹灰时,脚手架要进行检查,包括扣件连接、架板铺设,均要进行班前上岗检查,操作人员在高空作业要精力集中,不得带病上岗,严禁酒后上岗,脚手架堆放材料要平衡整齐,备料不得过多,要随用随上,杂物即使清理,以免超重出现危险;操作人员不得集中,在架上不得玩笑打闹,上下岗要走专门上下用的扶梯,不准在外架杆上下,有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及贫血等病,不宜进行外架高空作业,适当调整进行地面作业。

内墙抹灰,由于该工程室内层高为2.8m,因此室内抹灰采用马架施工,马架使用时,一定要封牢,架板用绳子绑牢,架板要满足施工要求及材料堆放需要,内墙抹灰如遇到临时用电线路,要提前与电工联系进行拆除,不得冒险作业,不得私自拆除。任何安全防护设施未经施工人员同意,不得擅自变动。每一施工段结束后做到工完场清,不准从架板、马架随意向外扔,应两人配合搬运至下一施工段,搬运的同时要注意已成品的墙面保护。

4.4 门窗制作安装工程分部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木工下料时,电锯要设好安全挡板,电刨、电锯等电机传动部分均设好防护罩,木工棚内接线要规范,电源线严禁拖地,现场随时清理,保证脚底干净卫生,木工棚内严禁吸烟,木工棚要按规范设好消火器及防火砂;内木门、框安装时,运输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与构筑物相碰。

5.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作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建筑业落后的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整个建筑业的形象和竞争能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孙红,巫金炜,冯绍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浙江建筑,2011,06:53-55.

[2]周智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

[3]党宏斌.浅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努力方向[J].建筑安全,2012,04:36-38.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安全施工是建筑工程企业生产管理的头等大事,企业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克服“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认真贯彻安全规程和标准。 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不健全

一部分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只写在纸上,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施工当中,有的连纸上的责任制都没有,只是项目管理人员提出的安全生产措施,常常落实不到施工现场,导致安全生产工作在不少工地处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境地。

2、施工前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安全意识教育不足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人员,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不强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其接受的专业教育少,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如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等。不清楚该通过何种方式来规避风险,保护自身安全。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企业也没有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最终导致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危险因素的频繁发生。由于其流动性、随意性大,致使违章施工、冒险蛮干的行为时有发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3、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长期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领会“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安全方针的内涵和实质,在思想上轻视安全,工作中忽视安全。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责任不明、奖罚不严、制度不健全,即使有制度,也是流于形式,不能严格落实; 安全生产组织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力;班组安全自检、项目部安全专检、公司管理性检查不能有机结合;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薄弱,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由于千方百计降低资金投入,不按规定配备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由于工程项目的合理工期人为缩短,肆意延长作业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疲劳的工作状态。另外,因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极易造成的安全事故。

4、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和执法方法都急需改善

我国现行的建筑安全监督和管理都不到位,国家建设部、生产监督方面的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单位、消防单位等机构等管理机构常常存在职能边界划分不清,部分职责相互重叠,出现多头管理、各行其事,使得十分多建筑企业常常没有办法适应。个别机构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这也使得了建筑企业的安全保障的忽略。而现在我国的监管常常不重视群众监督的力量。

5、安全成本投入少

施工企业未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经费,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出现能省则省,能拖则拖现象。 很多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置劳动工人的生命于不顾,常常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为应付检查购买一些劣质价低的劳保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漏电保护器等,根本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起不到应有的防护作用。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施工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加强对施工用电、脚手架和施工机械的定期检测和日常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问题。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使所有施工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安全生产要领,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施工,经常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将其排除。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将之渗透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从制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全体从业人员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自觉性。 明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各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的责任,保障生产者在施工作业中的安全和健康。 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将安全控制指标层层落实下去。认真贯彻落实好建筑施工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办法,做到懂法、守法、不违法。

3、提高管理、操作人员素质及加强安全教育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加强管理、操作人员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管理及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的高低对安全施工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建筑施工企业, 如果拥有高素质的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那么该企业的施工安全才会有保证。否则这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就难于保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想使自己承担项目的安全得到保障,领导者必须要有“百年大计,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提高管理及操作人员素质,从而确保安全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加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

发展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和良性发展,惩治不良行为;严格企业安全施工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条件,建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评价制度,把施工企业安全评价实绩与企业招投标准入管理、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企业资质年审、企业资质晋升管理和企业评优相结合;加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投入,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大力推广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及时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同时,以规章制度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

5、实施“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强化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安全规程与标准,真正胜任安全监管这一岗位,进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应将安全监管的职责纳入现场工程监理的责任范围之内,使质量监管与安全监管平行进行,在质量符合要求而安全不达标的情况下,也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彻底改变某些施工企业那种重质量、轻安全的思想观念,从源头上消除安全事故隐患,使安全监管制度化、程序化。

6、保证安全管理经费的投入,严控材料质量,合理安排工期,做好施工设施建设

建筑工程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足额投入,专款专用,及时添置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以及劳动保护用品,切实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事关工程质量的大事,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建筑材料的质量,严控材料的买进、使用、存贮和消耗。同时,尤其要注意由于天气原因给施工条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坚决杜绝在大风、大雨里作业。

7、做好事后应急措施

在竭力保证建筑施工过程安全的同时,企业也应该做好事后应急措施,避免突发性时间发生时,由于处置不当,带来更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建筑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应急预案,并且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就多加演练,提升事后应急反应速度,控制事态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现场安全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专业技术管理工作,施工过程中,安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只要加强管理,落实安保体系,就能在建筑施工现场营造出安全的工作环境,避免事故发生,杜绝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并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盛杰.浅谈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的思考与探究.商情.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