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 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规划及管理的内容愈发繁重复杂。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出现追逐高层建筑、套式花园别墅、环路热、大型中心广场以及洋式风格建筑的热潮,使人们对城市建设活动产生了许多疑虑和担忧。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三项基本要素。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把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2.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城市建设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证城市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城市建设强化城市功能,实现高效城市生活效率、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城市建设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城市是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中心,拥有丰富的土地、资金、科技、技术、教育及服务业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的,能够实现优势的聚集,并为周边地区的提供服务,城市的资源配置区域优化。城市的土地利用率高,而人均占有率较低。“可持续发展在承认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发展中环境损失被要求从收益中扣除并用以对环境的补偿,这样就要求可持续发展具有比传统发展更高的经济运行效率,这种要求缺少建设高效率的城市是无法想象的。”
1.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工业、商业、教育及住宅出现聚集现象,并有城市基础设施为其提供服务。事实表明,城市功能区集中建设和运行所产生的效益比分散居住的情况好得多。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既体现了资源的占有效益,也产生了社会效益。比如集中供气供暖改变了取暖做饭方式,减少污染;城市绿化面积及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营造了更舒适宜人的环境;城市垃圾集中处理,解决了生产生活的废物污染,还能循环利用,资源再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使再生水用于工业级绿化等,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分散性居住模式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集中统一管理,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小工厂和生活废弃物放任自流,不断加重对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土地资源和生活空间的合理利用,实现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多样性的保护。
1.3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功能区的集中,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第三产业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较小的资金和能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同时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更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建设必须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使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城市建设不单是经济增长,更要重视人与生态自然和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与永续利用、城市文化传承。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2.1坚持规划先行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高的起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使其具有前瞻性。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城市定位,注重城市的自然和历史状况,考虑区域发展水平,制定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和远景规划,注重区域一体化趋势,把握城市间合作和竞争的重点。此外,保证城市规划能够依法实施和延续性,克服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2.2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不局限于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是人,因此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城市人们的心声,切实满足民众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多种需求。
2.3注重生态环境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大力营造城市生态环境,使建筑间的密度得到合理控制,利用好城市的公共空间,合理的建设园林和绿化带,使居民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业余期间有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2.4坚持市场经济机制
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计划经济时期只能靠政府投入,缺乏良性的投融资机制,使城市基础设施匮乏,城市功能不完善。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必须树立城市经营管理的理念,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公共事业改革,努力实现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建立良性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追求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实现科技创新
城市建设是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过程,传统科技工艺和设备材料已经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新的需求,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通过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信息化,集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的水平。如通过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系统建设数字化办公写字楼、体育馆、医院以及住宅,以科技为支撑,实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结 语: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优化城市内部功能区之间城市周边的生态依存关系,把城市规划建设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相结合,保证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人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综合协调城市内的自然、经济及社会系统,建设健康舒适、文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朱正举.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3,01:53-56.
篇2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探究;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to accelerate.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city have become a big probl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garden City, poin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measure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sear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引言: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人口城市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规模扩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气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能有效提升人居环境,且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卫生、美化景观,维持城市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化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绿化覆盖率是衡量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2)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城市更具活力、更具现代性的;另一方面激增的人口,林立的高楼,增多的工厂、车辆等,形成了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3)服务市民,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让人们可以在更美,更舒适的城市里生活。真正体验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变化是日新月异。人均绿化面积、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尽管
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不够完善,城市园林规划相对滞后;二是对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园林建设、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
关系及重要性的认识不高;三是片面追求绿地指标且园林绿化发展存在不均的现象,致使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出现即使城市园林绿地在面积上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总体绿量不足且绿地分布不均;四是绿化建设养护管理资金短缺,缺少高水平的园林绿化设计人员,建设设计水平较低。
3 科学构建城市生态园林应遵循的原则
1)重生态功能:城市绿化建设不应局限于满足人们视觉欣赏需要, 而应作为城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因此, 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 同步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 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生态绿化在追求健全生态效应的同时, 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合理规划, 构建多种多样的生态景观, 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 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 也要通过乔、灌、草和藤的复合群落结构, 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阔叶常绿树种,提高群落制氧能力, 同时注意选择对消除不同的环境污染有不同特殊功效, 且对人体有益无害的植物。
2)持物种多样: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 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生态系统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复杂性和稳定性。凡是占有生态空间愈大, 组成结构愈复杂, 生物种类多样,食物链关系复杂, 内在的调节机制完整有效的, 它的
稳定性也愈大。所以建立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保持物种多样性时要注意提高品种意识, 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 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 同时, 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借鉴地带性植物植被类型, 按照生态规律与原理, 根据植物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形成与本地区气候相适应、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以森林植被为核心的城市绿地系统。
3)持因地制宜: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 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因地制宜, 创造适生生境, 提高绿地自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 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 街头绿地应四季有景、活泼明快, 植物配置除基调树种外, 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 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 因时制宜, 保持绿地景观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
避免盲目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化模式。尽量选用当地的地带性植物, 由于这些植物是在当地气候条件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因而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最大的相对稳定性。总之, 植物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 不需要高代价的特殊维护; 物种间协同共生, 而不是相互抑制; 对消除不同的环境污染有不同特殊功效, 且对人体有益无害。
4 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持可持续发展观: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提高规划建设水平,规划建设时要有前瞻性。注入历史文化的理念,遵循城市机理,保护好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和谐。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时,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习性,生命周期以及土壤环境等综合条件,将植物合理搭配,增加绿量,增加园林生物的层次,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提高生态效益,使植被具有天然的更新能力。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2)宣传,增强人民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人们识对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园林建设、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城市绿化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对搞好城市绿化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
3)规划,全面发展:在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中避免出现片面追求绿地指标的现象,而是建设具有生态、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实现城市绿地功能的综合发展。此外在规划建设时特别需要注意要有大局观,统筹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在大力发展新城区园林绿化工作的同时兼顾老城区和传统景区,使城市园林绿化均衡发展。
4)大资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内容包括:捐款捐建,引导部分有经济实力的部门和企业,投资进行绿地的建设,并对绿地拥有命名权、广告使用权等;合作建设,由政府部门和企业、个人合作建设开发,互惠互利;独资建设,由出资者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并受益等方式。加大对园林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业务素质。引进高端人才,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将会出现更多的新要求、新问题和新变化。所以在规划设计时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创新我们的管理,保证生态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2]王克勤,樊国盛.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
篇3
在此背景下,为广泛了解和评估世界各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成绩和经验,考察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的发展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墨西哥城市政府于2015年9月28-30日共同组织了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此次会议聚焦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关注学习型城市建设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作用。本文将大会各环节要旨综合起来,以七大主题进行解读,以全面反映大会精神。
一、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提升和发展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工作
城市拥有应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的巨大创新潜力和政策执行力。正因为如此,城市在促进社会包容、经济增长、公共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发挥更大作用的潜力。全球许多城市正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应对具体的发展挑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大会号召世界各城市积极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参与国际政策对话、开展行动研究、获得能力建设支持、与具有共同愿景的其他学习型城市建立伙伴关系,特别要注重加强区域性对话,通过分享和相互学习,开启、提升和发展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工作;欢迎各城市积极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奖,将城市在以学习型城市建设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秀实践介绍给国际社会,同时获得其认可。
二、发挥政府的关键作用,
强化伙伴关系和网络,发挥协同作用
政府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强有力的政治意愿和承诺,以及对资源的保障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但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仅仅依靠政府一方的努力很难满足。需要认识到,在推动学习和教育发展中,所有部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会倡导建立有力的协同机制,团结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力量,提高参与度,鼓励所有合作伙伴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使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三、依据《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推进学习型城市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继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成果文件《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后,本次大会再次呼吁各个城市将此文件作为参考,发展和加强学习型城市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大会重申,建设可持续的学习型城市,必须采用可操作的、务实的方法,将政治意愿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策略和手段,并对所实施的策略的成效进行评估,这就需要时时监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展,从而将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转变为现实。《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为各城市系统部署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衡量学习型城市进展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各城市应根据自身条件、资源及优先发展领域制定并开发适合自身需要的学习型城市监测和评估系统及工具。
四、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
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终身学习对人们采取行动以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实施整体和综合的学习与教育方法: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提高公民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意识层面。“学会改变”(learning to transform)必须成为《德洛尔报告》提出的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以外的第五个支柱。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和活动需要将知识、应变能力、促进全球团结的意识和个人的责任感整合起来。同时,为了促进团结与融合,学习活动要鼓励不同代际、种族和宗教之间的对话。学习型城市建设要着力于保护市民的人权、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安全和包容的学习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和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市民对环境的责任感,鼓励市民通过自身行动,增强城市的宜居性。
五、驾驭学习的力量,
改善全体市民的健康和福祉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的福祉”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尽管全球在医疗卫生和医药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健康状况低下仍然是制约全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居民数量的不断攀升,城市已经成为应对健康挑战和改善人民福祉的最重要场所。终身学习可以为创造健康的城市环境作出重要贡献,因为它能够促使公民采取健康的行为。公民可以学习如何掌控自己的健康状况,培养对他人关照和支持的态度,保护自己免受传染病的侵扰,并建立信心、提升能力,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改变。学习型城市建设要鼓励市民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消除“健康不平等”问题――使所有人都能平等地获得与健康有关的知识,获得需要的健康支持和护理,同时,要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创造有利于全体市民健康和福祉的城市和社区环境,构建需要的公共设施。
六、促进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就业和对社会的全面参与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8是“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促进人人有体面工作”。为向此目标迈进,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赋予所有市民必要的能力,使他们掌握工作和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需要认识到,追求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将有助于城市解决贫困、不断增长的青年失业率等问题,并有效应对大规模移民、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通过增强正规教育、培训和工作之间的联系,支持跨部门合作,促进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的建设,为全体市民――尤其是来自弱势背景的市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更灵活的职业发展机遇。确保城市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就是要有效地满足市民工作和充分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需求,这也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任务。尤其要确保弱势群体也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使他们能平等地获取得到体面工作和全面参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
七、分享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
篇4
【关键词】:园林生态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城市越来越趋向于钢筋水泥混凝土,这种状态下的城市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因为自然环境问题而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要根据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并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1.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为了国家长久的发展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合理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既能照顾现在当代人的发展状况也能够顾及到后代人的发展。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自然资源中汲取够自己用的资源就可以了不要铺张浪费,只有人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城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成为可能。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自然资源的供给人类也就走向了灭亡,为了更好地将自然和人类本身的重要性同等的看待,就需要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的理解到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更包括社会方面的环境。只有当自然和生活合理结合到一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为了保证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一个平衡性,就需要进行园林生态建设,也就是人为的制造自然,将园林生态环境融合到人们的生活文化中,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交相辉映,这样才能保证城市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发展下去。园林生态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发展中离不开城市整体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城市整体规划中最常见基础性建设有建筑设施的建设,城市道路系统的设计和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合理构造。这些对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的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有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
2.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园林生态建设
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城市本身的结构设计和规划,城市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所经历的历史年代以及所汇集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都象征和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状态和特点。城市的发展必然要满足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由于城市是人为建设和改造的,其结构和功能设计与建设完全依据人类的需要进行的,因此自然环境也是由人为的设计和安排的。如果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能够尽可能的保护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损害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经典理念,往往出现了自然让步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进而导致了如今很多城市是真正的属于钢筋水泥混凝土构造的冰冷世界,同时也也为城市环境状况带来了很多影响。比如夏季城市内部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温度过高,进而增大城市制冷措施然后再排放更多地二氧化碳,进而导致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城市环境变化恶劣,往往会出现旱涝自然灾害,雾霾扬沙天气日益增多,这些都严重危害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身体的健康。自然这种状态下的城市不会发展的过于长久。当政府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时就开始了园林生态建设。良好的空气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当然离不开自然生态,园林生态建设则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园林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城市的园林生态建设要能够符合城市本身的发展规律,结合城市具体发展状况和结构设计来进行园林生态环境的设计和建设。
3.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园林生态建设
3.1保护城市周围和内部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城市的发展源头,往往会建设在河流附近,因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河流应用。河流不仅对经济有重要影响,更关乎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城市内部或者周围有河流的应该做好对河流环境的保护工作,强化保护河流水资源理念和相关的法律条文,这样有利于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更好的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出发对河流资源进行保护。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因此为了避免在自然生态环境的造成的资金浪费和时间浪费,就尽可能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做好保护工作。自然环境的良好状态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充分的将保护自然环境理念深刻的映射到各种生产活动中,才能够更好的对自然环境做好最根本的保护。
3.2进行园林生态建设
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离不开是关乎城市和居住环境的,在进行园林生态环境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的与人类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更要满足自然,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只要这样园林生态建设才能够更加成功。园林生态环境设计和建设中要能够满足人动植物之间的自然和谐状态,根据动植物生态学原理对园林生态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最大限度上实现自然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以确保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能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并且能够相辅相成。建设完成后的园林生态环境还有自我发展和自我抵抗恢复能力,能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真实的起到作用,这样才能体现园林生态建设的意义。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做好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和园林生态建设土地资源的协调工作,能够很好的维持其中的平衡关系。园林生态设计和建设最根本的原则就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够让园林生态更长远的发展。
4.结语
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规划,从根本问题和实际状况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园林生态建设环境,以帮助城市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不论前期的设计工作,还是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都需良好的控制和管理.
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1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组织不尽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负荷较大,路口通行困难。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并推算而得,2001年上海中心区道路全日交通负荷为249万车公里,高峰小时内达25万车公里。其中支路负担28%,干道72%,车行道展开长度530km。上海中心城干道网在高峰小时的平均负荷度为0.86。CBD为0.97,可以断论,上海道路在总体上已经超负荷了。
1.2 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混行交通严重
我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车为主,次之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大多数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感与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偏差较大,造成了严重混乱的混行交通状态,恣意横过马路、骑车带人、逆行、闯红灯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可以称做“区分职能,多头管理”。建设部、公安部分别负责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运输、城市道路安全及交通秩序的维持。但是,行业管理外的税收、价格的制定、重大设施的建设还要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联系。加之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程序等问题,对于正常的交通运输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1.3 路网布局不合理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传统对现在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现有的城市大多是在封建社会城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的结构、形态与道路系统均是历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规划管理仅仅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的具体实施、操作准备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出现了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环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高速公路出口‘严’”等尴尬局面的出现。
1.4 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不匹配
1.4.1 红绿灯的设置
科学的红绿灯设置应符合绿波理论,即两个相邻路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的状况。
1.4.2 交通标志的设置
按规定主次干道路面上必须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路面交通标牌、标志、标线齐全,交叉路口和危险地段要设置指路牌和安全警示牌。主干道上指路、指示标志、标线要清晰美观,导向箭头标线应前置。
2 城市交通发展应对策略
2.1 正确做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索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文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道路网究竟能承受多少机动车保有量,这是城市决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从影响路网容量的因素看,道路基础设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载体只是反映了硬件条件。除此之外,路网的承受能力与城市交通宏观政策和管理也具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牵涉到对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和管理政策、对出租车发展的政策和对外来车辆的管理政策等等。还要对交通发展的进度做出正确评估从而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
2.2 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文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重视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汽车技术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汽车技术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文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垅效益,要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
2.3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并大力宣传交通法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要管理好城市道路交通,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又要使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让人人都参与交通管理,才能把城市交通管理好。首先,成立城市交通对策委员会。研究协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供求方面采取措施,科学制定交通法规进行综合治理。其次,严加治理交通污染。集中力量科技攻关,消减汽车尾气。严禁汽车喇叭鸣放的规定要继续执行,公路两旁适当建立隔音墙或防音带。要求机动车辆缴纳环保费,加大绿化密度和力度,使道路两旁的树、草、花蔚然成观。再次,尽力制止和避免对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人为干扰,维护管理法规的严肃性。
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目标应该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城市现代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其面积率一般达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4 结束语
道路交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而道路拥挤、文通秩序混乱、居民出行所需时间过长、市内泊车场地不足、道路承载能力跟不上机动车增长偷求则严重制约着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下,顺利度过目前机动化起步阶段,才能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健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问题;应对策略;发展目标;方向
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1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组织不尽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负荷较大,路口通行困难。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并推算而得,2001年上海中心区道路全日交通负荷为249万车公里,高峰小时内达25万车公里。其中支路负担28%,干道72%,车行道展开长度530km。上海中心城干道网在高峰小时的平均负荷度为0.86。CBD为0.97,可以断论,上海道路在总体上已经超负荷了。
1.2 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混行交通严重
我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车为主,次之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大多数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感与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偏差较大,造成了严重混乱的混行交通状态,恣意横过马路、骑车带人、逆行、闯红灯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可以称做“区分职能,多头管理”。建设部、公安部分别负责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运输、城市道路安全及交通秩序的维持。但是,行业管理外的税收、价格的制定、重大设施的建设还要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联系。加之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程序等问题,对于正常的交通运输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1.3 路网布局不合理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传统对现在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现有的城市大多是在封建社会城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的结构、形态与道路系统均是历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规划管理仅仅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的具体实施、操作准备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出现了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环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高速公路出口‘严’”等尴尬局面的出现。
1.4 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不匹配
1.4.1 红绿灯的设置
科学的红绿灯设置应符合绿波理论,即两个相邻路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的状况。
1.4.2 交通标志的设置
按规定主次干道路面上必须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路面交通标牌、标志、标线齐全,交叉路口和危险地段要设置指路牌和安全警示牌。主干道上指路、指示标志、标线要清晰美观,导向箭头标线应前置。
2 城市交通发展应对策略
2.1 正确做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索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文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道路网究竟能承受多少机动车保有量,这是城市决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从影响路网容量的因素看,道路基础设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载体只是反映了硬件条件。除此之外,路网的承受能力与城市交通宏观政策和管理也具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牵涉到对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和管理政策、对出租车发展的政策和对外来车辆的管理政策等等。还要对交通发展的进度做出正确评估从而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
2.2 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文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重视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汽车技术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汽车技术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文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垅效益,要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
2.3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并大力宣传交通法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要管理好城市道路交通,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又要使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让人人都参与交通管理,才能把城市交通管理好。首先,成立城市交通对策委员会。研究协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供求方面采取措施,科学制定交通法规进行综合治理。其次,严加治理交通污染。集中力量科技攻关,消减汽车尾气。严禁汽车喇叭鸣放的规定要继续执行,公路两旁适当建立隔音墙或防音带。要求机动车辆缴纳环保费,加大绿化密度和力度,使道路两旁的树、草、花蔚然成观。再次,尽力制止和避免对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人为干扰,维护管理法规的严肃性。
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目标应该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城市现代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其面积率一般达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4 结束语
道路交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而道路拥挤、文通秩序混乱、居民出行所需时间过长、市内泊车场地不足、道路承载能力跟不上机动车增长偷求则严重制约着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下,顺利度过目前机动化起步阶段,才能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问题;持续性;发展目标;应对策略;方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越来越大,建设单位对道路设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同时,道路工程畅通与人性化的设计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城市道路既能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需要,又能美化市容环境,给市民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一、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工程设计不合理
工程设计是工程施工的前提,没有高质量的设计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工程。一个项目由一个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主持负责,能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设计理念,从而做出优质的设计方案。另外,设计中使用的测量数据不准确、结构方案不合理,存在明显缺陷,必然留下无法弥补的质量隐患。
2.交通组织不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负荷较大,路口通行困难。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并推算而得,以上海为例,2001年上海中心区道路全日交通负荷为249万车公里,高峰小时内达25万车公里。其中支路负担28%,干道72%,车行道展开长度530km。
3.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混行交通严重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而近几年的城市化规模进程的加速,使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口过于集中。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车为主,次之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大多数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感与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偏差较大,造成了严重混乱的混行交通状态,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
4.道路规划不合理
我国旧的道路基础对现在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城市的结构、形态与道路系统均是历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规划管理仅仅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的具体实施、操作准备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出现了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环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等尴尬局面的出现。
5.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不匹配
红绿灯的设置:科学的红绿灯设置应符合绿波理论,即两个相邻路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的状况。
交通标志的设置:按规定主次干道路面上必须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路面交通标牌、标志、标线齐全,交叉路口和危险地段要设置指路牌和安全警示牌。主干道上指路、指示标志、标线都要清晰美观,让人看清,导向箭头标线应前置。
二、城市交通发展应对策略
1.正确做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从影响路网容量的因素看,道路基础设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载体只是反映了硬件条件。除此之外,路网的承受能力与城市交通宏观政策和管理也具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牵涉到对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和管理政策、对出租车发展的政策和对外来车辆的管理政策等等。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索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现有文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道路网究竟能承受多少机动车保有量,这是城市决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要对交通发展的进度做出正确评估从而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
2.制定高水平的设计方案
市政道路多为政府财政筹集资金,在确定质量、进度、投资目标时有可能产生较大的随意性。另外,市政道路设计时要结合本城市的近期规划和长远期规划,综合考虑与给排水、电力、燃气及通信等管线的平面布置和交叉,避免发生大幅调整路线和管线布置冲突等现象。因此,建设单位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与设计单位保持良好沟通和联系,协调好各个管线单位间的关系,尽可能让设计单位交出高水平的设计方案。
3.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文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重视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汽车技术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汽车技术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文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垅效益,要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
4.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并大力宣传交通法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要管理好城市道路交通,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又要使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让人人都参与交通管理,才能把城市交通管理好。首先,成立城市交通对策委员会。研究协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供求方面采取措施,科学制定交通法规进行综合治理。其次,严加治理交通污染。集中力量科技攻关,消减汽车尾气。严禁汽车喇叭鸣放的规定要继续执行,尽力制止和避免对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人为干扰,维护管理法规的严肃性。
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篇8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理论概要・
1.1城市建筑景观特征、构成与作用
城市建筑景观主要由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通过对于大
自然原有的物质(水体、地形、地貌、堤岸、植被、生物等)进行塑造,把握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的自然事物进行景观改造。人工景观包括居民、商业建筑,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在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的同时兼顾视觉上和功能上的美感,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人文景观包括各种历史文化景观、古迹、地域文化等,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历史的延续,和文脉的借鉴与创新。
现代城市建筑景观有一定的隐喻和历史符号的作用,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的载体。随着文化日益多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创造出了大量新的文化意境,需要更多更好的建筑景观去承载。
1.2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功能与研究范围、意义
城市建筑景观功能是指在人与环境的相互接触中实现的, 对人们的意识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启发的作用。建筑景观设计强调的是个休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须符合人类的精神需求。同时建筑景观设计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和实际需要而独立存在。而建筑功能的实现是依靠各种空间组合和构建,结合设计师对空问背景的认知来完成的。
在规划设计和利用、改造建筑景观时,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景观,体现了以下研究价值:一是经济开发价值,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二是美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三是提升居民生活与环境质量;四是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当代城市建筑景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2.1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开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片面地考虑城市建筑主体设计、景观手法与生态规划,而对环境治理与公共安全缺少同步考虑。二是在用地紧张污染颇重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使得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与开发过于盲目,生态化建设的不足,使生态调节能力弱化,造成掠夺性生态破坏。三是建筑景观设计的人本意识不强,过度挖掘商业价值,而往往会忽略人的真正需要。四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筑开发方式单一,缺乏人文内涵、生命力与观赏价值。五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区域管理力度不够,经验不足,多由临时施工管理组织,且缺少房地产、交通、园林、公用设施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建设全程。
2.3 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景观方案除了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与人文效益之外,还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顺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并为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应在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以适度开发为原则,以城市长期的可持续展为准绳,政府控制与市民监督相结合,把我们生活的中心区域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2.4 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要点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友好型的社会。在城市建筑开发过程中重视环境因素,坚持生态设计的理念,尽量减少原生态破坏,尽量利用原有生态条件,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态环境的自给率;规划时确保共享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与组合改造;设计时坚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维护原则,增加景观的生态复杂度,实现城市建筑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及案例研究
3.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理念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理念要求我们在设计城市建筑景观时,要尽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运用,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城市建筑景观包括自然与人工两大景观要素,它们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并结合风水人文环境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六大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在设计中,把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分析和研究。二是先行性原则:城市景观设计应处于城市建设的先导地位,以精取胜,结合植物的配置和艺术的运用,以取得好的社会环境效益[2]。三是“以人为本”原则,人性化的环境,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统一,方可真正实现建筑、人、城市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地球和谐相处的城市景观。四是生态原则,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景观作用是通过各种景观设施来调节空气质量并丰富视觉感受,再结合生态与景观创造出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五是经济原则,既要考虑工程建造成本,更要顾及长期养护成本,这也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六是地域性原则,保留地域的文化特性与人文特征。
3.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
在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时,应立足于建筑范畴的大环境, 这里可分为宏观(城市)、 中观(群体或单幢建筑)、 微观(建筑内部环境)三个层次。
在宏观方面要通过对整个城市的基本状况的相关文献与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采取现场勘查、观察记录等手段掌握有效信息,在充分了解本区域的历史文脉情况、自然特征与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策略,分析区域功能特征及整个城市功能间关系。在中观层面,要明确规划对象,立足现实情况进行方案的构思和起步,整合与选择;初步设计阶段要注意城市功能布局结构规划,空间与景观结构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与绿化规划,强调主次分明、整体协调性、经济性充分考虑到景点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的相互关系。微观层面也即深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总平面布局与定位、竖向设计、绿化设计,地面铺装设计、管网综合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
3.4以青岛新城区建筑景观设计为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
青岛新城区是青岛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以东部新市中心为代表的现代城市景观,是青岛市新世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西起山东路,东到燕儿岛路,北至闽江路,南抵浮山路,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市政府以景观建设为手段,来公众生活,提高城市品位,拉动经济发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最后是建筑景观带“可持续原则”解读,一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通过产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了景观效果,集中整治环境,改善形象及文化娱乐、旅游购物、商业办公及居住功能,使景观加速了产业繁荣,达到商业支撑景观,景观带动商业发展,实现该区域自身经济的循环。二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在设计中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用整体的眼光去询问土地需求,在单体的设计中找到与整体环境的最佳契合点,去遵循、改善与优化,在与原生态的互动中,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4]。三是建设开发的可持续,采用分系统开发原则,利用自身功能价值营造出整个景观带呈良性循环的态势,真正实现建设开发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四是观赏价值可持续,建筑景观化,景观场所化的理想模式,使景观和建筑消融在视觉的场境中,扩张视觉享受的维度,实现观赏价值的可持续。
结语:城市建筑景观是构成城市轮廓、空问构图、标志的主体物,建筑设计应与城市景观、“软”、“硬”环境相协调,形成完整统一的“时空坐标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小玲.建筑景观设计新思路分析[J].中华民居,2012(6):26-26.
[2]张耐红.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J].安徽建筑,2009(5):22-23.
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节约型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055-02
1关于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与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认识
节约型城市园林,就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也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就是要将节约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和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通过改善植物配置、增加乔木种植量等措施,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积极投入、精心管理等措施,降低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全社会树立节约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绿化理念,以争取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但要注意,节财不是不投入、减少投入,而是要保证政府投资,让资金发挥最大作用、产生最大的绿化效益。节约也不等于不要精品、不要质量,不等于粗制滥造。
2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与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实现途径
近几年,我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的创建工作,使我市绿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大,管理成本也相应增加。在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与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我市将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2.1 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实施绿线管制制度,保护好现有的公园绿地,坚决查处占用绿地、改变绿地性质的行为。将节约型园林绿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技术标准和规范,做到有法可依。严格审查规划设计方案。要组织专家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将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方案的评审标准中,从源头上制止不切实际,不尊重科学以及铺张浪费的行为,杜绝高价设计、高价建绿、重复建设的问题。加大大宣传力度,以规范、规程和标准为引导,带动全社会投入到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来。
如在节约用水上,北京就在《节约用水办法》中明文规定,从2005年5月起,该市绿地灌溉、小区单位内景观用水都必须使用雨水或再生水,不得使用自来水,否则将处以最高5000元的罚款。西安市也在最新修订的《西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规定,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和道路、车辆清洗等将不得直接取用地下水,新建大型设施和居民小区将逐步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2.2 因地制宜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原则,做好乡土植物品种选优、节水耐旱型新优植物材料引进及野生植被利用等工作,减少大面积草坪,多栽树,优先使用乡土植物,降低养护管理成本。节约水资源,实施低地绿化,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型绿地、集雨型绿地、节电节能型绿地。推广使用微喷、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科学合理地调整灌溉方式。对绿地进行分级管理,重点地段重点养护。
在野生植被利用上,重点是做好人工繁殖栽培工作,以利于大面积推广应用。不能以牺牲野生环境为代价,杜绝滥挖野生资源等破坏性开采。
2.3 是在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的前提下,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走节约型的绿化道路。充分发挥“立体绿化”的作用,大力加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以少量土地资源增加城市绿化量。要充分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宝贵的生态资源,不能将自然林砍了,变成整齐划一的人工林。要形成一种自然的、完整的、多样化的绿地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
2.4 选择适当规格的苗木,合理实现“立地成景”的绿化效果。保留城市中的大树、古树。严控大树进城,严格控制雕塑设置和园林小品设置,降低建设成本。
2.5 科学养护,积极推进绿化垃圾的循环利用,扩大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减缓了城市园林垃圾的处理压力,提高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良性循环的能力,同时对环境保护、开辟新肥源和促进园林事业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也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有效途径。
3对我市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与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几点建议
3.1 节水先行,充分利用河水、湖水资源
3.1.1 我市绿化用水现状宝鸡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关中平原亦称渭河平原,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界秦岭,面积有三万四千平方公里。这里土质肥沃,组织疏松,利于耕作。但年降雨量较少,一般只有六百毫米左右,且雨量分布极不平衡。从地区来说,西部雨量多于东部。季节分布也相差悬殊,雨量多集中于夏秋之交,冬春干旱,以致旱灾频仍。
我市每年雨水多集中在7~9月。在3~6月植物需用水时却旱情严重。目前,我市大部分道路绿化依靠浇水车来浇灌。一辆车不算车辆成本、养路费、修理费等,一个班(8小时)浇水费用接近350-500元,一年按4个月计算,一辆车每年浇水成本在42000-60000元。再加上我市的水车数量有限,旱情较重时,即便是采用两班倒或三班倒(人休车不休)的方法,仍不能有效保证植物正常生长需要的用水量。其二,由于需要浇水的地方太多,浇灌只能采用保大树、大苗和保证当年新植树木用水量的方针。严重影响了城区绿植的生长,降低了绿化效果。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如何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至今仍广为流传,他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无独有偶,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有一句名言,他说:大学的声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中外两位教育家的这两段名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说明了教师在大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所大学是这样,对于一门课程的建设也是如此。
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是主讲这门课程的教师们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将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首要指标。要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这说明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要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不断努力,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1.教学第一线师资队伍出现断层
目前正是高校师资队伍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现有在教学一线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近几年内将有很大一部分到了退休年龄,这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持续性发展是个严峻的挑战。
笔者所在系,截止至2006年底的队伍结构为例:
一方面从年龄结构来看:教师总数为134人,其中55岁以上的教师27人,占教师总量的20%;45~55岁的教师16人,占教师总量的12%;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91人,占教师总量的68%。
另一方面从职称结构来看:正高级职称48人,其中55岁以上的教师27人,占总量的56%;45~55岁的教师9人,占总量的19%;45岁下的青年教师12人,占总量的25%。而副高级职称56人,其中45~55岁的教师6人,占总量的11%;45岁下的青年教师却有50人,占总量的89%。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系师资队伍一方面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茁壮成长,已占到教师总量的68%,但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太少。另一方面55岁以上的老教师占教师总量的20%,这些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正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在近几年内却将大量面临退休。46~55岁的中年教师应该正在发挥骨干作用,并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阶段的教师比例相对偏低,仅占教师总量的12%。
一个团队的年龄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教学、科研的活力与兴衰,应该是老、中、青相结合的群体。为此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一线教师年龄状况和职称分布情况,有计划地合理调配各年龄段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要认识到青年教师和学术梯队培养是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做到提前规划,全面部署。发挥青年教师精力旺盛、思想敏捷、接受能力强等特点,促使他们钻研教学法,积累教学经验,吸收新知识,使他们迅速成长。充分利用中青年教师骨干,担负起教学、科研重任,大胆使用,破格提拔。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带动教研、科研活动开展,指导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目前的评价及激励体制不利于引导青年教师投身教学工作
教师评价体制是整个学校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评价体制关系着教师的聘用、晋升,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精力投入,尤其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作用。
目前对教师的评价指标、教师晋升的制度化阶梯,都通过一些快捷的、量化程度很高的评价方式,如的数量、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申请专利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额等,而对教学成果关注的程度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趋势,使教师为了得到充足的研究经费,到处争取项目,热衷于立竿见影的应用课题,国内大学教师收入的多元化,学校对研究经费的提成政策,一定程度上使教师希望通过项目经费的增长来改善自身的待遇。
然而,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过程的复杂性和效果的滞后性。很难准确地通过量化来进行考评。因此,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可能在教学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收益并不明显。相比之下,科研工作虽然研究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但其成果比较容易衡量,而且会得到他人对其能力的认可与尊重,并得到随之而来的技术职务和待遇的提升。由此,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因此,如何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
1.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感
一所学校是不是一流和高水平,可以把它分解成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一是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看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三是看科技成果转化(即服务于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三者并不是并列的,其中教学是第一位的,它永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中心。要把一所大学建设成一流和高水平大学,首先要评价的就是其教学质量是否达到了一流和高水平。只有教学质量达到了一流和高水平,才能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中国未来几十年才能有更大的希望。
作为工作在高等学校的教师,要以这样的思想来认识教学工作,努力增强热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感。因为要真正坚持不懈地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为了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
要地位,不断增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感,清华大学已制定了对青年教师加大教学投入的激励政策,每年评选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最高奖――教学优秀奖,并规定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在教学评估中进入全校任课教师前5%、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精品课程负责人、以及指导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所有这些都对引导教师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起到了良好作用。
2.组织和鼓励教师进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高等教育是一门科学,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积极参加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侈谈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自觉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机械原理课程为例,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清华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15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两项通过教育部鉴定,评价为“国内领先,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总结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核心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部分论文在全国和北京市优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评选中获奖;30余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北京市和清华大学的表彰和奖励。
除了承担大量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外,从事课程建设的教师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在更高的起点上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后继有人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办法。首先,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注意从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每一位青年教师在上岗讲大课之前,均要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听课、辅导、备课、在研究所试讲、在学校教学培训中心试讲这样一个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通过为青年教师讲解教学大纲,修改教案,组织安排试讲,听课点评,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以及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此外,我们还鼓励青年教师拜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一帮一来提高教学水平;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以拓展学术视野。
系学术委员会和系教学办公室一起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系教学表彰和教学研究学术报告会,除对当年度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外,还遴选在教学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作学术报告。几年来,报告内容涉及到以下方面:国外一流大学课程建设的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建设经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在课程教学中开展设计制作环节的做法及效果;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等等。此外报告会上还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做示范教学。教学表彰和教学研究学术报告会在全系教师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对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本科教学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套青年教师培养办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多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教学奖励,已成为该课程的教学骨干。青年教师的成长为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而且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与方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是衡量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门课程能否真正成为高水平精品课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