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和谐社会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共筑和谐社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全面,要求具体,涵盖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把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在各项决策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认为,从经济工作角度来说,重点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快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抓住发展,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大省来说,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几年,河南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去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这些既为河南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要看到,河南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河南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显得更加繁重。还要看到,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都还比较低,一些指标特别是人均指标与先进省市的差距较大,一些重要指标在全国的份额,与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缺乏基础和支撑,甚至会拖全国的后腿。河南必须把发展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正因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来思考问题、制订措施、安排工作。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举措后,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向依靠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上转变。河南经济结构调整这几年已大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由1995年的25.4%下降到目前的19.2%,二产由47.3%上升到51.2%,三产由27.3%上升到29.6%,三次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为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南积极推进百户重点企业发展,依托骨干企业,着力抓好农畜产品、有色金属、煤炭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最近省政府又开展对污染严重的5个重点区进行专项治理。这些都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城市化率、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继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在二产别要注意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整个工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要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经济增长方式更趋科学、经济增长的内驱力日趋强劲。现在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我们既要抓住沿海向内地转移产业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项目和资金,同时在招商引资中还要注意避免把沿海或国外已经淘汰的耗能高、污染严重的项目引进来,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抓好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我们一定要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考虑,统筹兼顾,注重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合理利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浪费资源、破坏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对河南这个以原材料加工生产为主的大省来说,处理好矿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更为重要,必须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去年开始,河南对全省煤炭、铝土矿等战略资源进行整合,到去年底,全省45家地方国有煤矿已整合14家,小煤矿整合减少135家,到期关闭26家。原来小煤矿的产量占到1/2,整合后国有大矿产量提高了70%以上,相当于每年少浪费3亿吨煤炭资源。
河南人均耕地少,土地资源非常宝贵,必须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土地,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既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要做到依法批地、依法用地、依法管地,严格按程序办,使土地使用有序可控。在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总是想办法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同时严格城市规划、严格土地审批,防止和克服不切实际地拉大城区框架、大量占用农田的现象。注意加大空心村、废弃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整合闲置土地,搞好土地存量调整,已经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的同时,基本满足了必要的建设用地需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节约土地、集约用地观念,坚持依法用地,坚决杜绝那种借口加快发展而违规违法使用土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好各个社会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中,干群关系紧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领导干部是关键,处在矛盾的主导方面,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抓起。去年以来,河南省全部取消农业税;加大财政投入,解决被污染地区和山区农民吃水问题,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因灾造成的倒房重建,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给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救济、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使他们安居乐业。农村道路建设也是这样。省政府从2003年开始,将过去用于经营性公路建设的交通规费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并提高补助标准;2003、2004两年共投资90亿元,今年计划再筹资60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实现“村村通”,彻底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由于这些措施高度关注了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凝聚了人心,也促进了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征地补偿安置、城市房屋拆迁、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都是直接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决策必须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在项目建设征用土地时,不仅要按照法定标准及时、足额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严禁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补偿费,而且注重解决好少地、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使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受大的影响。这几年河南审慎对待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力避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的利益。在政府行政、社会管理上努力扩大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努力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高速公路设计时充分考虑方便群众排水、灌溉、通行等问题,广泛征求沿线群众的意见;农村道路建设将每个项目的建设规模、标准、投资额和建设、参建单位及负责人、第一责任人等情况和举报电话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城市规划设计和房屋拆迁,也都要征求群众意见,设计方案取得群众认可;征用农村土地要经农村集体和农户确认,征地过程、补偿安置要公开透明等。为了切实把补偿安置这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去年省政府明确把土地补偿足额到位作为审批建设用地的重要前置条件,凡是因土地补偿不到位引起上访的,暂停用地审批,并把土地安置补偿到位作为当地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落实下去。这项措施出台后收到较好成效。到去年底,全省拖欠的10.5亿元征地补偿费就已全部清理完毕,群众也比较满意。
加快城镇化不可避免要实行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这也是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群众的长远利益,但在城市拆迁中必须兼顾群众的切身利益,决不能以实现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当前利益。城市房屋拆迁关键是要做到程序合法、安置补偿合理、政策落实到位,补偿安置的方案要得到群众认可。既要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又要确保拆迁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鉴于过去曾有些地方在城市改造中引发了社会不稳和群众上访,去年下半年,省政府决心把2003年以来发生的涉及城市拆迁的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案件作为解决的重点,要求年底前全部结案。同时派出督查组,到基层到群众中做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并实行省直有关厅局领导包案制度,加强督办,抓好落实。通过努力,房屋拆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集体、越级上访案件大幅度下降。
篇2
一、打造队伍,构筑网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扎实开展固本强基
一是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严把进人关,将一批素质高、思想好的同志充实到法律援助队伍中来。目前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共有法律援助工作人员__0名,均为行政编制,全部具有法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律师资格者22名,占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50%以上。二是努力架构一条便民快捷高效的法律援助网络。为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站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优势,市法律援助中心把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工作,目前,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情况已进入具体落实阶段,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投入了巨大精力,使工作站在人、财、物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工作开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充分发挥了工作站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优势,对解决基层群众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截止目前,全市96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已受理各类法律援助申请__68余件,处理纠纷____2起。
二、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职能作用,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法治环境
一是围绕热点,为政府解忧。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参与弱势群体集体上访等案件处理,引导当事人走诉讼解决之路,防止弱势群体矛盾激化,减少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20__年__月21日,__县五女店镇11名外出务工妇女发生沉船事故,除__人获救外,其余7人全部遇难。事故发生后,__县法律援助中心受该县党委政府指派,前往事故发生地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过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努力,7名遇难者家属每人领到了9万元的人身伤害赔偿款,此事故得到妥善解决。
二是突出焦点,防止矛盾激化。目前,农民索要工程款,改制企业工人索要经济补偿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集体劳动争议,坑农害农事件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因为这类案件涉及人数众多,甚至有的已经上访数年,为此,我们一方面慎之又慎,严格依法办事,一方面不畏困难,大胆介入,力争将矛盾引向正当途径解决。__汇通公司77名退休职工向原单位索要养老金案,当时涉及100多名退休职工,时间跨度从1998年__月到20__年__月,100多名老人多次到原单位、区政府、市政府上访,已达四年多的时间,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待这个案件后,向老人解释问题的症结所在,建议这些老人终止上访,推举代表走诉讼途径解决,并积极帮助他们协调减免诉讼费。20__年底,此案经过两级法院六次审理后,最终77名退休职工胜诉。
三是瞄准难点,维护社会稳定。针对目前群体访、越级访案件逐年增多,部门压力大,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及时维护,市县两级法律援助中心与部门合作,积极参与接待,充分发挥了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专业特长,引导上访群众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缩短了纠纷处理时间,有力地安抚了来访群众,减轻了部门的压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__年8月21日,长葛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待了__名自称是修建s__25线的农民工代表,因被拖欠劳动工资,在多次讨要无果的情况下,__0多名农民工一边前去封堵市公路总公司办公楼大门,一边前来援助中心求援。并声称:如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还将组织更多人到__市政府请愿。因事发突然,该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同2名农民工代表赶往__市公路总公司。他们到达后一边耐心地去做农民工的安抚稳定工作,一边与该公司领导进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最终为农民工追回工程款62万元,余款80万元于年底结清,使即将激化的矛盾被化解在了萌芽状态,将对社会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仅20__年以来,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农民工维权案件12__件,涉及人数1000余人次,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57万多元。
三、健全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确保法律援助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先后建立了工作守则、职业道德、来访接待制度、重大复杂案件集体研究制、公开透明工作制、投诉追究制等工作制度,并就法律援助案件管理的关键环节制定了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的管理措施。__市法律援助中心针对《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出现的个别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的违规行为,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法律援助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印发了《__市司法局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执业道德和规范法律服务的通知》,要求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遵守
党政纪律,恪守法律,坚持原则,谨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二是建立监控机制,保证办案质量。为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导、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切实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将法律援助打造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亮点,该中心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法律援助案件旁听、抽查制度暂行办法》。要求各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于每月10日前将本月开庭案件报市法律援助中心,由市中心安排专人进行旁听,每月对各中心指派的案件旁听不少于1次。另外,每季度市中心还专门对各县(市、区)援助中心案件卷宗进行抽查,抽查率不低于各地受理案件数量的10%。截止目前,市中心已旁听案件172件,抽查卷宗560余份。通过旁听、抽查制度的落实,对办案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过程、工作态度、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有效提高了办案质量。
三是采取切实措施,扩大援助范围。在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受案范围基础上,将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等人身损害赔偿、因男方过错提起的离婚案件等列入法律援助范围。全市各法律援助机构均开通了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尤其是农民工因索要工资、工伤赔偿等维权案件,不予审查经济条件,直接进入法律援助程序。在民政部门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将法律援助对象困难标准适当上浮,规定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月,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80元/月的,列入法律援助困难对象范围。同时,又印发了《__市司法局关于为进城就业农民提供法律援助的通知》、《关于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的意见》,以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法律援助服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目前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在处理法律援助案件上,一方面有办理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有向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以及承担法律援助职责的组织指派案件的职能。但从实际来看,多数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受理案件后,自办的多,指派的少。这说明法律援助机构与法律服务机构的沟通太少,工作上有些固步自封,这就大大减少了法律援助案件的承办主体,不利于满足困难群众对法律援助服务的需要。
(二)个别县市对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关注不够。县级法律援助机构作为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的直接主管部门,应当对其机构、队伍建设和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直接指导帮扶。而实际上,个别地方存在法律援助工作站与法律援助中心脱钩,成为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空架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法律援助工作宣传力度仍需加大。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为老百姓着想的“民心工程”,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法律援助工作在基层百姓中的影响不够。进城务工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在自已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缺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意识,更不知求助法律援助机构,而是采取其他非法手段,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基层。然而,一些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对法律援助的宣传存在偏颇,针对基层的宣传较少,怕宣传多了,老百姓找上门来,应接不暇。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越不宣传,老百姓就越不了解法律援助,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也就越困难。
(四)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难度较大。大部分农民工从业素质低,维权意识低,受教育程度低的“三低”现状依然存在。部分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认识不高,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合理限制、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乱收费、劳动条件差、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不少案件缺乏必要的合同及证据,或者超过诉讼时效,或者对方当事人去向不明,导致案件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几点建议
(一)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全市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法律规范、制度齐全、网络、经费保障的司法援助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实行标本兼治。
(二)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合同,农民工缺乏维权意识,是造成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市建委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劳动用工合同的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对劳动工资计算方式及支付标准、方式、时间和劳动争议处理等产生纠纷的内容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使合同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3
正确定位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国泰民安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了安全生产,职工的生命和健康才能得到保护,家庭的平安幸福才能有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才有保障。因此,安全生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推进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矿区的必然要求。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成立六年来,认真履行职责,突出三项监察,实现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工作方式的转变。在执法实践过程中,执法理念不断强化,执法方式明显改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执法水平显著提高,执法效果日渐明显。通过进一步强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大大地提高了煤炭企业遵纪守法的意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遏制,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粗略统计此前的六年多的时间里,全国的煤炭产量翻了一翻,而死亡的总人数却比原来的减少了三分之一。因此,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维护矿区中稳定、构建和谐矿区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全社会的承认。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必须公正执法
和谐社会首先是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落实的法治社会,没有完善的法制基础作保证,和谐社会只能是海市蜃楼。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必将是人们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逐步提高、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的过程。近些年来,煤矿安全监察的法制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行政诉讼的情况在数量上逐年增高等等。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与煤矿企业的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我说、你听、我管、你从”的简单的监察与被监察关系,而将是互动的新型合作关系。确立这一新型合作关系,消除对立,达成共识,增加和谐,为安全生产同一个共同目标而做好各自本职的工作;二是要求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监察工作中努力促进企业自律,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企业成为遵纪守法的主体,这样就可以使行政执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求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更重视企业的意见,使企业更广泛地介入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监察工作中来。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不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为,也是被管理者不断反馈意见、对管理产生深刻影响的过程。煤矿安全监察系统的执法行为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企业的意见建议也时时影响煤矿安全监察系统的行为决策,煤矿安全监察系统与企业自我管理、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方面应分别做出承诺,通过动态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煤矿安全监察系统和企业在合作互动中,同时实现各自的工作和价值目标。
认真履行煤矿安全职责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特有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要求,决定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在以下方面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一)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要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依法促进地方监管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落实的关键。因此,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肩负“国家监察”的重担,负压前进,认真完全的履行好安全监察职责。首先,要认真履行对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检查指导职能,及时交流监察监管工作信息和建议,达到以监察促监管的目的;其次,要严格执法,坚决把超前防范、有效遏制煤矿重大事故的职责落到实处,要抓实抓细监察执法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贯彻依法行政、依法治安方针,督促煤矿企业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自觉行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使煤矿企业实现“本质型安全”的终极目标;再次,要坚持严明公正执法与热情文明执法相结合,努力构建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和企业主体之间和谐有序的局面,真正实现执法与服务的高度统一,从而解决监管不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二)要注重对关于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煤矿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打铁必须自身硬。熟练掌握运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是对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同时,具备一定的煤矿业务知识和现场经验是搞好煤矿安全监察的前提。特别对于煤矿安全监察执法一线的安全监察员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真正执起法来就会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甚至会出现煤矿安全隐患查不出来或者应用法律不正确的问题,造成执法不到位而影响监察队伍的形象。
(三)要正确使用执法文书,规范执法程序。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提高对法律程序重要性的认识,严格规范煤矿安全监察的执法程序,坚决按法律程序履行执法职能。目前在行政执法时,重视实体法律而忽视程序法律的现象必须得到纠正。要正确运用执法文书,高质量的执法文书对减少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提高执法效能、树立执法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避免调查不取证、现场无笔录、行政处罚不制作执法文书或执法文书不规范的现象,切实维护法律文书的严肃性。
(四)在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的同时,要注意执法方式的改进,做到“刚柔并济”,彰显“以人为本”执法理念。在公正执法上,要坚持原则不走样,严格程序不变通, “一把尺子”量到底,依法监察不动摇。严格执法就是要狠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落实,体现执法的严肃性,法律法规怎么规定的就怎么执行,决不能马虎从事。严格执法就是要敢于碰硬,只要能减少伤亡,保证安全,就不能怕得罪人。要做到执法到位,增强执法的震慑力,维护执法的权威。同时还要注重执法效果,注意执法方式的改进,坚持杜绝硬性执法、呆板执法、粗暴执法等现象,力争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以及其它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发生。
(五)要善于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安全生产涉及方方面面,协调配合是监察监管机构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功。各部门职责分工不同,在安全工作方面体现出的着力点肯定存在差异。相关部门围绕“安全生产”这一共同目标,保持交流和沟通的畅通渠道,主动、及时交流安全生产阶段性工作重点、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措施,征求意见,形成共识,商量办法。意见有分歧时,要,或者采取适当的变通办法,努力形成合力。同时,对属于其他部门牵头、需要安全监管机构配合的工作,也要积极主动,当好配角。
篇4
方法:
选择45例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正常产妇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5例,对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出血预防方法,对观察组产妇应用缩宫素宫颈注射联合子宫按摩,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对照组4例产妇产后出血,观察组1例产妇产后出血,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产妇行宫颈注射缩宫素联合子宫按摩能够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产妇的出血量,提高产妇的存活率,使产妇的身心健康获得有效改善。
关键词:子宫按摩 缩宫素 产后出血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23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59-01
产后出血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孕产妇并发症,能够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避免或者减少宫缩乏力现象的发生能够使产后出血情况获得有效降低,本次研究特就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45例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正常产妇,所选产妇均怀单胎,存在妊娠合并症、肾病、心脏病以及肝病的产妇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5例,其中,对照组产妇年龄范围居于20至37周岁,年龄平均值为(28.7±2.6)岁,孕周为38至42周,平均孕次为1.6次,平均产次为1.5次,观察组产妇年龄范围居于21至38周岁,年龄平均值为(28.9±2.5)岁,孕周为37至42周,平均孕次为1.5次,平均产次为1.7次,两组产妇孕周、孕次、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出血预防方法,于产妇娩出胎头后即进行10U缩宫素静脉注射。对观察组产妇应用缩宫素宫颈注射联合子宫按摩,除行10U缩宫素静脉注射外对产妇进行子宫按摩,主要包括单手按摩法和双手按摩法,单手按摩法如下:待产妇娩出胎儿后,立即对产妇进行宫底按摩,操作人员将一手伸入到产妇腹腔中并使拇指接触子宫底前端,其他四指接触子宫底后端,对子宫进行按摩,保持按摩力度的均匀性,待产妇子宫变硬后即可停止按摩,产妇娩出胎盘后继续按摩,持续时间为2分钟[1];双手按摩法如下:一手对下腹部进行按压,同时向上推起子宫,在子宫底部放置另一手拇指,然后使用手掌对子宫底部、侧壁、前壁进行均匀按摩直至产妇宫缩恢复正常。对产妇进行子宫按摩时应对按摩力度进行严格掌握,避免引发疼痛加重产妇痛苦[2]。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以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进行比较和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产后24小时内产妇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即为产后出血[3]。
1.5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
2 结果
对照组20例产妇中4例产妇产后出血,占20%,观察组25例产妇中1例产妇,占4%,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分娩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产后出血具有非常高的致死率,是引发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挽救产妇生命,临床上通常会对产妇行子宫切除,这一抢救方式不但会使产妇失去生育能力还会使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会对产妇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使产妇预后获得有效改善,确保产妇子宫收缩获得及时恢复,能够取得理想的产后出血防治效果。药物治疗以及子宫按摩能够使产妇的子宫平滑肌缩复功能获得迅速恢复,能够取得理想的产后出血预防效果,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作为子宫收缩药,缩宫素具有药效发挥快的特点,对产妇进行静脉滴注后,药物能够对产妇子宫平滑肌收缩产生直接刺激,使子宫颈扩张获得增强,从而使宫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产后、流产后以及催产、引产后子宫缩复不良、宫缩无力等原因引发的子宫出血。本药起效较快,但是由于半衰期较短,通常持续时间为1至6分钟,药效持续时间较短,滴注后20分钟药效即出现减退现象,而且由于不同产妇对缩宫素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会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控制效果产生一定影响[5]。
子宫按摩法主要通过手掌以及五指对子宫底部、侧壁和前壁进行均匀按摩,可使产妇子宫侧壁以及子宫底部获得放松,从而提高子宫平滑肌张力,同时对子宫壁中静脉窦进行压迫,能够使子宫内部的内分泌系统、交感神经以及中枢神经获得有效调节,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子宫容积获得缩小,从而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产后24小时出血量明显多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静.宫颈注射缩宫素与子宫按摩联合预防产后出血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49-50
篇5
【关键词】工会;民主管理;企业建设
引言
工会是党和群众进行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其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职工们通过自愿参与的形式形成的群众组织。在企业当中众多的工作人员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财富的创造者,同时更是企业和谐建设当中的主体。而工会组织,不仅担负着保障职工的合法利益和民利,带领职工为了企业和自身的发展而奋斗,同时完成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有效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建设。
一、工会的调节作用
建设和谐企业,就要求企业的劳动关系和谐。作为工会基本的社会职能就是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和谐劳动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建设也是工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和谐劳动关系也能够充分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重组,用工制度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工作人员之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员工和员工之间、管理者和普通职工之间、员工和企业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引发的各种冲突事件更是不胜枚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充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企业的和谐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迫切性[1]。
企业工会要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首先就要从维权开始。工会、党委、行政、职工都要充分的参与到维权的活动中来,要正确树立共创和共享的理念。企业在发展当中所获得的各项利益,这不仅是属于经营者的,同时作为企业的职工也有权享有。工会应该积极协调职工和企业的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双赢局面。这就要求要不断的完善劳动合同,以及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基本形式,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有效的权益维护机制,以职代会、厂务公开为基本形式的民利保障机制。当职工和企业之间发生争议或者冲突之时,可以通过仲裁机构、三方协商会议等解决纠纷问题。对于企业当中存在困难的职工,企业应该主动提供帮助,职工之间也应当互相支持。通过以上各种形式推动工会的维权工作顺利进行。而具体进行维权的方式和手段,要从存在的问题着手,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技术,并且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只有充分发挥工会的调节作用,才能够进一步解决各种不和谐问题和因素,从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建设工作[2]。
二、充分发挥工会的推动作用
企业的和谐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但企业的和谐建设不可能凭空而起,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作为基础,以及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工会在推动企业的和谐建设之时,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将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经营作为工作的中心,通过加强工会民主管理,进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感,为企业的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促进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双赢局面。要促进企业的和谐建设,就要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等,使得企业不断向前发展[3]。
三、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进行企业的和谐建设,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工会组织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各种培训和教育,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提高职业技能,从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工会的教育职能要求工会组织不断的引导职工通过努力的学习,充分的体现职工的自我价值和进步需求。发展是工会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保障职工的发展和学习权利得到维护。同时教学培训活动不能一成不变,要充分结合职工的实际情况和职业需求,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和带动职工进行学习,为职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开展工作当中可以通过职业技能比赛、师带徒等活动。通过思想教育培养和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准备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只有在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科技的前提之下,企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4]。
四、充分发挥工会的稳定作用
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开展工作中和职工们保持密切的关系,为促进企业和谐建设构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加强工会民主管理,让工会逐渐发展成一个充满温馨且能够让职工满意的家。工会在开展工作当中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保障企业的和谐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如今社会当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弱势群体。工会组织要充分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安抚情绪化解当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这就要求切实落实对于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引导和帮助弱势群体,让弱势群体感受到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减少来自弱势群体的不和谐因素,自觉的为企业的和谐建设出一份力。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组织多姿多彩的活动,在活动当中逐渐提高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加强职工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这不仅有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建设工作。具体工作当中可以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进行技能比赛等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活动有效的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工会的智能作用,保障企业的和谐建设[5]。
五、加强厂务公开的监督检查
加强工会民主管理就必须加强厂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工作。厂务公开是进行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之一,而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则是对厂务公开的一个重要保障。通过厂务公开让职工能够充分了解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体现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的发展少不了职工的努力,只有让职工了解企业并且关心企业,才能进一步激励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奋斗。要加强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同时作为领导者也要接受职工的监督,明确领导者的职务,落实责任制,相应的权利应该对应应有的责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工会的民主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推动作用、稳定作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等。要求工会要维护好职工的基本权益,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观念、遵守职业道德等。同时还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和帮助困难职工,通过这些方面减少企业和谐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推动企业和谐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詹秀英.创新工会民主管理 共同营造和谐企业[J].兵团工运,2009,06:9.
[2]裴华.以有效的压力管理,促进和谐企业建设[J].中国煤炭,2010,02:24-27.
[3]胡海平.深化国家电网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3,30:196.
[4]张雯.浅析企业三大文化与工会民主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2,24:56.
[5]杨建华.试论工会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作用[J].金山企业管理,2010,03:37-39.
篇6
2、 博爱之情怀,人道之华章
3、 扶危济困,关爱生命
4、 强化人道理念,唤起社会爱心,发扬奉献精神,促进和谐发展
5、 秉承人道准则,开启博爱情怀,播撒仁慈美德,传递博爱精神
6、 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熠熠生辉
7、 发扬光大红十字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 展红会风采,创人道伟业
9、 秉承人道使命,传递奉献理念,谱写博爱篇章
10、 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11、 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12、 凝聚人道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13、 以博爱的胸怀,奉献的精神,诠释人道的伟大含义
14、 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兴会,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
15、 替党政分忧、为群众解难
16、 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17、 携手人道,关爱生命。
18、 您所捐出的每一分钱,都会给处于困境的人很大的帮助。
19、 弘扬博爱精神,共建和谐社会。
20、 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21、 汇聚人道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22、 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
23、 募善款、做实事,造福困难群众。
24、 奉献点燃希望,爱心延续生命。
25、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社会因关爱而和谐。
26、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7、 博爱存千秋,慈心留万代;
28、 有爱,就有阳光,就有雨露!
29、 人道力量就是爱的力量,就是人类共同的力量!
30、 慈善-爱心-和谐;
31、 我参与、我见证、我分享;
32、 你帮,我帮,大家帮;同一首歌,大家唱。
33、 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
34、 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阴;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
35、 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用爱撒播人间。
36、 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
37、 捐款捐髓关爱生命
38、 奉献一份爱心关爱贫疾农民
39、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社会因关爱而和谐
40、 多一份捐赠多一份贡献,多一份爱心。
41、 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42、 汇聚爱心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43、 博爱送万家,真情您我他;
44、 关爱生命,点燃希望;
45、 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46、 人道〃博爱〃奉献;
47、 爱心汇聚,人道救助;
48、 人间真情,共筑人道;
49、 携手人道,共筑博爱;
50、 红十字——人道主义的象征;
51、 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
52、 因为有您,红十字更鲜艳!
53、 募善款做实事造福困难群众
54、 和谐手牵手博爱十元捐
55、 真情感动世界,爱心成就未来;
56、 献一片爱心,留百世芳名;
57、 一起奉献爱心,共同分享真情;
58、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
59、 点点滴滴聚沙成塔,分分毫毫点石成金;
60、 乐善好施,大爱无穷;
61、 文明体现关爱,有爱就有明天。
62、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社会因关爱而和谐;
63、 爱心洒满美丽成都,阳光温暖田园城市;
64、 红十字行动在身边;
65、 弘扬红十字精神奉献红十字力量;
66、 日行一善,从我做起;
67、 热心慈善,造福社会;
68、 心系慈善,共襄善举;
篇7
——写在新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塔西南公司职工医院塔西南公司武装部(844804)作者:张自修魏贵芳
唱响“三爱”主旋律,构筑和谐大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在我们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共筑和谐大家园的本质所在。民族团结工作搞好了,社会就安定,经济就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会进一步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三爱”教育是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的活动主题,也是我们新疆进一步发展、提速的航标灯。
篇8
建设一个温馨和睦、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挑战。离婚率攀升,失谐的家庭通过其家庭成员将不良的情绪辐射到社会,激发各种社会矛盾,大大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延缓社会发展的速度。近几年来,因家庭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泛,家庭问题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如家庭中青少年道德修养有待提高,不良教育方式引发的少年离家出走,第三者插足造成离婚率的提高、单亲家庭的增多,家庭暴力,“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等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有序、良性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提升家庭的凝聚力,增强婚姻的稳定性,如何经营才能获得健康与安全,获得和睦与和谐,怎样为家庭成员成长提供支持的源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基本要素包括:家庭成员、居住的房屋和一定的财富。从相互关系上把握,包括: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以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以人与物的关系为前提的互为关系。从其功能性上来理解:家庭是人成熟、成长的摇篮;家庭是人成就事业、努力拼搏的情感港湾;家庭还是人生旅途中的温馨驿站。孟子说过: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说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他道出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家庭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它是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单位,家庭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是否和谐,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稳定和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家庭开始。
现代社会的家庭主要趋势是核心家庭,从其基本关系来看,主要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物关系。家庭的和谐实质上是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要重视协调家庭三大基本关系。
夫妻关系和谐。夫妻和谐的前提是平等与尊重,离开了这一前提的爱,只能是一种不平等的、以一方的意志为主导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或占有与被占有关系,或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这不是现代社会夫妻和谐的含义。夫妻和谐的德性要素包括: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夫妻双方相互关爱、信任、谅解、支持和慰藉,在共筑爱巢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家庭的积极功能,享受家庭的和谐之爱与和谐之美。
血缘关系和谐,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其内容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比如“尊老”,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送终,还包括: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比如“爱幼”,不仅仅指供其吃饭穿衣,更不是一味“溺爱”,而是父母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和监护人的责任。家庭是儿童初始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这也是家庭积极功能的重要内容。
篇9
从我做起,从不乱扔垃圾做起
城市多一份清洁,生活多一份和谐
城市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营造清洁卫生环境,共建健康美好生活
共筑健康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弘扬社会公德,告别不卫生行为
清洁城市,告别陋习
为了美好生活,请爱护我们的城市
清除杂物,美化环境
用辛勤的汗水,打扮我们的城市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携手共建和谐社会
讲卫生讲文明树新风,做合格公民
吸烟有害健康
篇10
1、社会治安齐抓共管,警民协力长治久安。
2、建设和谐平安城市,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3、强基固本重防控,落实责任保平安。
4、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5、实现和谐平安,奔向富裕安康。
6、国以安为宁,业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
7、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
8、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
9、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兴赣富民大业。
10、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创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1、以人为本谋发展,同心协力创平安。
12、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4、贯彻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5、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
16、党心民心万众一心,群防群治众志成城。
17、深化平安锡市建设,同心共筑“平安梦”。
18、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环境。
19、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锡林浩特。
20、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21、建设和谐平安城市,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22、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23、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弘扬见义勇为精神。
24、全民齐努力,共建平安城。
25、社会治安综合治,和谐平安大家建。
26、群防群治保平安,同心同德奔小康。
27、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和谐平安建设
28、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29、平安是金,平安是福,平安连着大众心。
30、千方百计保增长,尽心尽力保民生,全力以赴保稳定。
31、创一流治安环境,兴发展第一要务。
32、和谐平安,警民同建,百姓同享。
33、法律进万家,幸福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