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能源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新能源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新能源技术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新能源;环保节能

1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理念,1990年首次被英国建筑学院提出,1996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公布了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其他欧美国家也先后发行了绿色建筑标准或规范,绿色建筑表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发达国家,但在该领域已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90年代,通过政府资助引进了国外绿色建筑成果,确定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思路。21世纪之后,国内陆续出现了多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例如清华大学的超低耗实验室,上海建筑科学院的生态办公楼等等,我国绿色建筑技术正在从起步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2绿色建筑特征

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理念,强调保持生态平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建筑建造。绿色建筑贯彻了国家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1)低能耗。

低能耗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与传统建筑相比可节约70%的能耗,目前在德国已出现零能耗示范建筑。

(2)建筑风格独特。

传统商品住宅由于批量化和标准化要求,导致建筑风格形式单调,特别是城市高层住宅。绿色建筑更加注重自然气候和地理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3)结构布局合理。

传统建筑一般为密闭型建筑,空间封闭而不利于通风采光,容易引起健康问题。绿色建筑注重结合周边自然条件,选取最佳外形和朝向,内部进行有效连通,使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中,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4)重视环境保护。

传统建筑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使用和拆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绿色建筑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从建筑设计到建筑最终拆除的每个环节均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

3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3.1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利用的基本形式是光热转化,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供热和采暖,具体方式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地板采暖、太阳房等。其中太阳能地板采暖将太阳热能作为能源,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通过地板进行采暖,另外,由于太阳能具有间断性,需要电加热系统进行辅助。太阳能地板辐射采热适应于四合院和住宅别墅等中小型建筑。非采暖季节中,太阳能热水器可供应热水,与传统的电或燃油方式制热相比,具有明显的环保和经济优势。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辐射采暖的建筑结构,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太阳房需要配置集热器、输送管道、储能设备和辅助设备等,可实现对太阳能的采集、转化和储存,以满足建筑需要。被动式太阳房不需要以上设备,仅通过合理布置建筑外部造型和内部结构,使建筑走向和周围环境相适应,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使建筑具有很好的采暖效果。

3.2地热利用技术

地热的利用方式之一是地热供暖,通过换热方式将地热用于供暖和热水,由于方法简便和经济,备受重视。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系统,每小时能够从地下抽取7700吨热水,供热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可用于市民的日常使用。我国在北京、天津等地区已开始着手地热和地暖工程。地热的另一个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是地热发电,地热发电的主要流程是通过将地下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目前地热电站主要利用的地下热能是地下热水和天然蒸汽。

3.3风能利用技术

风能资源的大小取决于风能强度和每年可利用的风能时长,风能主要以风力发电利用为主,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对于处于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山区和人迹稀少的草原等地区,风能发电可很好的解决当地的生产生活用电。风能资源容易受地形和环境影响,我国沿海和西北部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适合风力发电的建设,但风力发电容易受风速不稳等因素影响,风力利用率受到一定的限制。

3.4沼气利用技术

沼气是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通过生物发酵产生的可燃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可通过发酵分解为三种主要物质,一种是沼气,可作为能源使用,第二种是消化液,主要包含氮、磷、钾等元素,属于优质农作物肥料,剩下的是消化污泥,主要包含了难以再分解的无机物,具有改善土壤功效的作用。总体说,沼气的产生具有很高的经济和实用价值。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很适合在我国农村推广。我国北方已有数百户在使用沼气系统,主要配套设备包括畜禽舍、厕所、沼气池和日光温室等,沼气系统将沼气与种养殖、居民生活进行有机组合,做到能源的多级和循环利用。在南方地区,很多居民以户为单位进行沼气系统建设,利用房屋附近的山地或庭院场地建设沼气池,将沼气池与厕所、畜禽舍相结合,形成能源的往复多层次再利用。另外,大中型废物处理厂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和利用工业有机废水和禽畜粪便,实现能源再利用和环保目的。我国沼气利用技术已逐渐成熟,在沼气发酵和工程技术方面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结论

新能源在建筑的应用可有效减低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发展方向,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融合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必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走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青睐。

参考文献:

[1]侯恩哲,佟昕.绿色建筑中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节能.2013,(4).

[2]杜毅威.新能源技术在民用建筑中应用的思考[J].建筑电气,2010,(9).

[3]靳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1,(10).

[4]赵倩.环保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J].技术与市场,2012,(3).

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美丽中国

伴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快,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于新能源建设,创建一个环保新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低碳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整个社会都在试图打造低碳发展模式,形成一个低损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态环保社会,促进整个社会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形成新能源产业优势,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从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模式来看,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潜能,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也应该顺应形势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探究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道路和途径。

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

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这其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研究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术,能够支持新能源的产业化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发展战略,凸显自身的优势地位。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发展情况来看仍然令人担忧,虽然在新能源产业化建设中一些技术的应用以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这其中的核心技术却多数来自于国际社会,我国的新能源自主研发能力仍然值得提高和发展。

例如:生物能发电与发热技术仍然相对落后,能量转化能力有限,能源利用效率仍然需要提高。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依然处在自发且盲目阶段,科研成果转化困难,转化速度与规模都十分有限。

(二)缺少健全的制度环境

新能源作为一项新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已经作为一项全新的发展战略被部署给各个行业,然而却没有与之配套的有效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做支持,这就使得新能源产业建设缺少有效的法律法规做保证,也就会导致各项政策措施在具体落实执行中举步维艰。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资金欠缺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与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市场推广都需要一定的资金量的投入,然而现实情况体现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国家财政力量有限等等,无法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浩大资金量,这样的客观现实就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低碳环境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策略

任何一个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参照本国的国情进行,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环境特征以及国家制度等方面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国际形势,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能源技术等 世界来发现自身在新能源建设发展中存在饿问题,不断缩小中国同世界在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的差距。

(一)制度先行、政策妥善

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也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空间利益的必要举措。因此,要想促进新能源产业化优良发展就必须首先获得国家政策制度的大力支持。

我国行政部门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新能源自主朝着产业化步伐前进,另一方面也要有重点、有侧重地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与新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

首先,打造清晰的新能源产业规章制度,为能源市场的正常规范运转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确保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基础上要尽量控制和削减复杂的市场监管项目,完善资源配置工作,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技术的创新发展等等。

其次,规范市场准入指标。完善低碳产品的标准设计,加强对绿色产品与环保系统的科学认证,用这种方法来控制低等水平能源生产企业的介入。细化新能源市场目标,供应一些能够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科学信息以及更加宽广的舞台。

再次,立足长远,形成强制性指标,确保制度约束性的长期发挥。新能源相关责任部门要革除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科学灵活地运用相关政策,结合环境因素与社会条件,实现国家政策优势功能的发挥。

(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从目前来看,技术限制仍然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想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化接轨,达到我国环保建设的要求,就要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力度,争取实现能源技术成果的转化,发挥低碳技术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提倡自主创新、自行研发。国家政府以及能源企业要加大技术自主创新与研发支持力度,扩大资金投入,给予更多的政策与制度支持,通过创建科学的激励机制来鼓励行业人士自主创新,自行研发具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新技术。

2. 行业合作,优势互助,共同研发。新能源技术的自我创新不是单存依靠企业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同时需要大学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协助配合,在三方齐心协力的配合下形成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道路,不断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的市场化运作,并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要不断创造商业机会来加快技术市场的进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3. 积极健全新能源技术配套政策。必须加强对新能源技术专利的保护,对于外来技术的引进需要创建一个健全细化的机制,尽量削减技术转让中的繁琐环节。

创设新能源技术信息中心,形成一个技术信息咨询机构,搭建一个新能源技术信息平台,实行能耗企业耗能水平与环保水平比拼制度,通过这种方法来约束更多企业接受与研发新技术,进而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

(三)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无论在经济发展、资源交易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都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趋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现阶段,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问题,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加剧了世界各国在新能源研究方面的联系,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世界各国只有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一套科学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形成自身的优势,实现本国利益。因此,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必须要在发挥自身新能源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试着引进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创造的新能源技术,同时更要加快自身能源技术研究的步伐,积极开展同世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灵活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推动本国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同时也要善于将自身的专利技术推向世界,为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三、结语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种低碳型经济,其发展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新能源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科学解决措施,促进我国能源产业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兴中,孙丽丽,李富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10).

[2] 黄永山.中国薪能源战略研究[EB/OL].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网站.

[3]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黑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黑龙江省科技厅网站.

[4] 王动.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证与规范研究――基于波特假说的区域实证检验与政策建议[D].河南大学,2011。

[5] 李响.低碳经济视角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D].南昌大学,2010.

篇3

Obama announced in his platform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invest 100 billion US$ in the next two years in clean energy, which will create two million green jobs.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他的能源政策顾问们一直声称,政府向风力发电和智能电网等诸多领域投入巨资恰恰是促使美国经济复苏所必须的。这一做法的诱人之处在于,它能创造数百万个由政府提供补贴的“绿色就业岗位”。

奥巴马的能源问题顾问巴拉肯・亨德里克斯说,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很糟糕,但令人兴奋的是清洁能源问题正在引起一些关注。“绿色就业岗位”之说的论据是,创造这些岗位虽然当前需要在新能源技术上投入巨额资金,但这一成本日后将足以被因减少化石燃料消耗而节省的能源开支所抵消。奥巴马的政纲称,政府在两年内斥资1000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将创造2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

长期以来,在美国建立一套清洁能源体系的呼吁一直遇到高昂成本这个拦路虎的阻挠。而现在,美国向使用清洁能源过渡所需的成百上千亿美元正在成为一项能源政策的卖点。

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说,绿色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最具吸引力的风险投资方向之一,目前每年已经吸引了超过10 亿美元的私人和基金投资。全球投资者目前正对相关的清洁能源技术以及新兴的中国市场越来越有兴趣。

克里夫兰的报告说,风险投资者已经开始将上亿资金投入硅谷太阳能产业。 调查预计,全球太阳能发电市场的规模将从2007年的160亿美元一路扩张,到2015年将高达550亿美元。在硅谷生产高效能太阳能电池板的“太阳能”公司总裁理查德・斯旺森说:“眼下的太阳能就像1983年时的电脑芯片,很快将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技术。”

过去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年均增幅达19.6%,专家预计由于许多国家的政府补贴和激励措施,加上其对原料的大量需求,使多晶硅变得奇货可居。预计,未来5年约30%的全球硅供应量将被用于生产太阳电池板。

报告指出,投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最多可达到将同等资金投入油气领域所创造就业岗位的4倍,因为后者的基础设施如油气井、炼油厂和输送管道等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大体完备。美国未来10年斥资1500亿美元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帮助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职位涉及提高住房的能源使用效率的绝缘设备安装人员、拆除燃煤发电装置的风力发电机建筑人员、还有修建更环保的建筑和升级电网的建筑工人。

硅谷风险资本家多年来一直苦苦探索高科技领域下的大事件,现在许多人已转向绿色事业,风险资本家现正积极投资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新照明微晶片、“智能”电网和其他新能源。美国硅材料信息中心的调查,在2010年以前,在硅原料的使用方面,增长更为迅速的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将超过芯片行业。

其中比较大的清洁技术投资额是投资给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帕洛阿尔托纳米太阳能公司的7500万美元,以及投资给位于加州洛杉矶的可再生生物燃料的生产者阿尔切股份有限公司的5000万美元。

据来自清洁力公司的消息称,生物燃料,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燃料电池将有可能在新能源增长中遥遥领先。虽然清洁能源技术的开支增长远远高于其他传统风险资本投资行业,包括计算机、卫生护理和零售公司,然而,在整个大市场中它只占一个很小份额,只有3.7%。

在短时期内,提高能源效率可以带来最大的回报。在未来几十年中,创新的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的解决方案是解决当前多重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关键。就长期而言,探索能量储存和生物质能转化的创新技术是至为关键的。以光伏和高温采集为代表的太阳能,碳的获取和储存,以及核能,这些都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新的投资领域被称为“清洁技术”或“绿色技术”。旧金山硅谷地区和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和风险投资中心,同时加州政府正在制定帮助刺激相关市场的公共政策。

篇4

如果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作为强大的动力,曾经把工业文明推向鼎盛时期,那么它们现在又把工业文明推向了尽头。化石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大量排放废气废渣,污染环境。一次性化石能源在把工业文明推向尽头的时候,自己也快走向枯竭。预计到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增加到153亿吨以上标准油。到2050年前后如果没有新探明的石油资源,就需要采用非常规石油资源或其他替代燃料。

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些绿色经济雏形,首先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集的国家环境部长会议正式提出绿色经济倡议,随后得到20国峰会的支持。绿色经济的本质规定性在于无污染、生态化,表征为能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不仅主要体现在生产(产业),也体现在流通(贸易)、消费(生活)、分配等经济环节。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新能源产业将呈现绿色发展的新趋势,不仅是在产业领域,而且是向消费和贸易领域延伸,全面发展和提升。我国已形成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产业基础。核电设备生产能力达到年产6~8台,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2008年全球市场占有量达30%,居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产能在2009年底达到3万吨,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达到3500万平方米(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

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从制度和政策方面形成推进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全方位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能源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贸易方式,从而确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绿色路径。

具体来看,首先发展的是体制健全之路。

新能源具有与传统能源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面临传统体制的诸多制约,如新能源项目审批与电网规划脱节,以至于新能源发电上网困难;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采用标准电价和特许权招标电价两种定价机制,造成上网电价混乱,等等。因而,要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理顺和健全新能源管理体制,如统筹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使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协调统一;统一新能源发电定价机制,如一律采用特许权招标的定价机制。

篇5

从2006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新能源产业的配套鼓励政策,新能源产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正成长为我国未来的新兴支柱产业。但同时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合理优化新能源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依据优势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这对于实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优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能源消耗量已占到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即将面临着能源短缺的瓶颈约束。同时,由于中国一直以来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不堪重负,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中国仅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达73亿tce,大约是2000年中国全国能源消费量13亿tce的5.6倍、煤炭消费量的8.3倍。并且新能源的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为建立分散型能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中国目前太阳能热水器装机容量在全球居于首位,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如果将大水电装机计算在内,中国是世界上新能源开发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3GW,保持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地位;风电新增装机突破1GW,成为全球新增装机最大的国家;燃料乙醇的产量也只是位居美国和巴西之后。

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86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中国对于新能源产业也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七个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下,我国201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开启,未来中国的清洁能源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预计在未来十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仍会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市场。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地对新能源产业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提升。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立足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并逐步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 万倍。我国的太阳能开发和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可显著减少煤炭消耗,也相应减少煤炭开采的生态破坏和燃煤发电的水资源消耗。同时发展太阳能能够促进系统安装和生产配套设备以及大中型晶体硅、薄膜电池的芯片和组件等产业的发展。另外,太阳能的开发将会有利于解决电力发展的区域限制,到2020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将达到约3亿平方米,光伏发电约10万千瓦时,将解决约1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生活用电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

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风电也是效率极高的新型绿色能源,据统计,风力发电每生产100万千瓦时的电量,便能减少排放600吨的二氧化碳。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能够有效缓解供电紧张的局面,是该区域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风电产业增长速度居各种新能源发展之首,前景十分看好。

生物质能的使用总体上不会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环保效应明显,同时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农业、林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比较适宜中国的国情,应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中重点的发展方向。

同时,考虑到短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支柱能源消费品这一中国能源结构特色,以及燃煤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环境污染影响,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使用技术,实现煤炭向绿色能源的转化,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规范,推进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我国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编制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 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确立,明确规范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主体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措施,包括制定新能源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实行新能源优惠上网电价,设立新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

美国和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制定能源战略、政策、法规来具体指导本国能源产业的有序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很好的全局预见性、可操作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值得借鉴。

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和政府还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储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做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的激励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税收、补贴、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美国加州的“购买降价”政策,日本政府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工程补贴,德国的收购光伏上网电价制度等。

目前,我国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我国应从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区市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和BOT投资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进行融资建设。

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做法,适时出台风电、太阳能的“电价――利率联动机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为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电价补贴提供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风电、太阳能项目赢利能力差的问题,创造风电、太阳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新能源技术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由于缺乏足够的开发与研究,不少关键性设备不得不进口,导致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可以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和薪酬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行业内高端研究人才。我国还应适时改变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打造开放的科研合作平台,密切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我国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篇6

1、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能源的消耗不断增长,传统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面临着枯竭,并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能源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研究新能源技术、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出路,也是各国应对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

新能源产业的发起源于对新能源的发现与应用,所谓新能源,即还处于开发阶段或研究阶段的不同于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等。煤、石油、天然气等普遍开发利用的能源产业称为常规能源产业,而太阳能、海洋能、风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沼气能等新开发利用的能源产业就称为新能源产业。史及伟(2007)指出,新能源产业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柱,其标志产业是核聚变应用和太阳能应用产业,可望使人类进入无限能源时代[1],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产业更是被很多发达国家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2]。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但近年来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也十分明显。李廷(2011年)就指出,我国现在有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3],可见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未来十分具有前景。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的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但我国的能源消耗也十分可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认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力开发新能源,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规模、技术、收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09年,我国已达到年产400×104kw光伏电池的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4]。据2013年中国风电发展报告统计,至2012年底全国(不含港澳台)累计风电装机保有量5374台,累计装机容量7532.4万千瓦。2009年年底,我国新能源的年利用量总计达到2.58×108t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34%,总体来看我国的风电产业已初具规模,提前进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基本步入轨道,目前国家依然在大规模的投资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也不断得到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四川省新能源产业政策

1、四川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四川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增长均十分迅速,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能源的生产从2005年的8301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11691万吨标准煤,能源的消费从2005年的9073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15013万吨标准煤[5]。可见,四川的能源生产能力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供需缺口,平衡能源的供需问题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发展新能源产业、保障能源有效供给也成为了四川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四川新能源产业起步比较晚,相较于传统能源并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四川在新能源发展上具备一些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在核电发展上,四川目前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完善的核工业专业队伍例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西南电力设计院、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在太阳能产业上,四川被称为了“中国西部硅谷”、“光伏第一省”,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而总面积约30.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具备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此外,四川还具有丰富的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资源,具备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本条件。据统计,2008年全省累计水电发电量842.85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8.05%;沼气建设则一直在全国位居前茅,累计新建沼气工程1701处,总容积43万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污能力达1151万吨;太阳能发电材料方面也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天威新能源为龙头,以阿波罗太阳能、成都光电、碧晶科技、新光硅业等为主干,以南玻集团光伏特种玻璃、川开电气设备、建中蓄电池等为配套的规模将近100亿的太阳能产业集群3。总的来说,一方面四川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十多年的西部大开发,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上已经初具规模,但另一方面,四川省目前的新能源产业比较分散、规模较小,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未来保持新能源的持续稳定增长、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是四川省目前面临的难题。

2、四川省新能源产业政策

我国最早是在“七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新能源,指出改善能源结构、提倡能源的多元化生产,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积极搞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四川省也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又指出:“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展核岛系统集成、核岛和常规岛设备、核燃料元件等关键部件,大功率风电机组,生物质能发电成套设备。加快发展多晶硅、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大容量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国家重要的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四川省新能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川省发展新能源的政策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等国家提出的指导性法律法规,以及在四川省提出的包括了《四川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办法》、《四川省实施办法》在内的一系列地方法规,数量较少,内容还不够完善。总体来说,四川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主要来源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战略政策,还处于一个“空架子”的阶段,并没有提出比较具体的政策措施方案。

3、四川省新能源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新能源产业管理机构

从数量上、质量上来看四川的新能源产业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在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新能源产业缺少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无法进行统一协调,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对一个成熟的产业,应当围绕这一产业形成一套完备的管理机制,从规划、投资、建设到管理进行统一协调。

(2)新能源法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一个成熟的产业往往围绕其发展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而对于新能源产业,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出的一部框架性法律,没有具体的、完善的配套细则与实施条例,地方上出台的政策措施也数量不多,不够完善,使得新能源的相关部门和企业无章可循,在管理上不能形成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需求,这也是目前全国各地的新能源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成为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3)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

虽然四川大力执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对各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开发大力扶持,并针对新材料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补助政策,但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产业的发展依旧处于瓶颈阶段。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套统一的、系统的财政运行机制,导致政府即使年年加大了投入却始终没有获得成效,产业发展始终显得投资不足。目前四川省急需一套包括目标机制、竞争机制、融资机制、补偿机制、交易机制、管理服务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运行机制,以此来避免无序发展短期发展恶性竞争和单一发展[3]。

(4)缺乏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四川省目前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主要集中在加大投资力度上,但对于投资用于技术创新的这一部分应达到多少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四川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缺少动力,缺乏核心技术。一味的使用国外过时的技术或高价购买引进国外专利不能体现新能源发展的优势,而技术研发是一项投入高、见效慢的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新能源产业政策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政策体系,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比较具有代表性,对我国新能源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体来看,世界各国对于新能源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几点:(1)完善的法律法规;(2)财政支持;(3)注重科技创新。

美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一早就认识到了能源安全问题,在50年代就建造了第一座核电站,到了70年代,“石油危机”更是促使了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在的美国已经迅速将新能源政策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为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1、财政支持

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各种税收优惠和消费补贴如生产税收减免、消费税减免、个人所得税抵扣等,为新能源创造市场空间。具体的方式包括了生产税收减免、消费税减免、个人所得税抵扣等。例如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提出了生产税收减免政策,规定政府在风电机组投入生产的最初10年内提供1.5美分/kwh的税收优惠;2010年,美国对采用新能源建筑技术的房屋主人实施所得税抵扣;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为住宅、小型商户物业采用新能源设施提供前期费用资助,从而扩大新能源的消费。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数据,美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在过去十年里增长迅速,2009年投资超过90亿美元6。财政支持是美国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财政的投入也显示了一国对新能源的重视程度。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自70年代初石油危机以来,美国就开始了新能源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能源政策节能法案1975》、《能源税收法1978》、《清洁空气修正法案1990》、《能源政府法1992》、《能源政策法2005》、《先进能源计划2006》、《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食品环境保护和能源法2008》及《美国能源法2010》等法案,成为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7]。

3、重视科技研发

科技发达是美国新能源产业发达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对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将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和水电作为能源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据统计,2006年,美国联邦财政对风能的研发预算提高了27%、太阳能提高了87%、生物能提高了118%,2007年地热和水电研发预算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50%[8]。之后,美国对能源研发的预算拨款再次大幅度提高,在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的《美国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中将16亿美元用于能源科学研究[9],到了2011年美国又持续增加了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可见,美国主要通过资金投入来加大科技研发,通过这个途径率先掌握关键技术,从而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取得支配地位。

4、新能源配额制

美国的一些州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信用证书(REC)体系,发电商可以将可再生能源电力和REC分别销售,REC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年末供电商向配额制管理委员会出示相应的REC达成指标完成任务,未完成预定目标的供应商,将以缴纳罚款或选择“替代性付款”方式受到处罚[10]。通过严格的新能源配额制,美国政府将新能源的增长总目标分配给了各电力供应商,客观上保障了特定的新能源增长达到目,为促进新能源提供了市场,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四川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加大资金投入

新能源产业是新兴的弱小产业,是在能源匮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行业,四川的新能源产业在技术上、规模上都有待提高,需要有政府的特别扶持政策。资金的投入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扶持方式,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扶持可以是从税收优惠政策、财政奖励政策、企业融资等方面出发,解决新能源企业投资大、融资难、超负荷运转等问题。不管是技术上、法律法规上、宣传上,新能源产业都继续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

2、扩大宣传力度

目前公众对新能源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对新能源的具体发展情况也不够了解,政府应当把宣传新能源作为倡导绿色消费的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宣传新能源的发展情况,让普通民众了解新能源;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宣扬绿色生产、绿色生活;营造绿色环保的低碳消费环境,培养民众的绿色能源消费意识,使新能源消费深入人心。

3、完善产业制度

作为发展初期的新能源产业,仅靠自身实现产业的发展很困难,需要政府的配套产业政策的支持。首先是扩大市场,对四川省利用新能源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对使用新能源的用户提供补贴,还可以加大政府的采购和订购等;其次是解决新能源企业的后顾之忧,对新能源的价格实施市场保护价,在税收上适当予以减免,对新能源企业的投资、融资提供优惠等。总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制度上的大力扶持,否则寸步难行。

篇7

5年500亿元授信额度助创新

市科委与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正式签署协议:签约金额500亿元,5年内每年提供100亿元授信额度。

据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介绍,此协议是为了解决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和产业化所需资金问题。按照合约,双方将每年发出100亿元以内的授信额度,用于支持北京的国际化创新合作项目。

“有个形象的比喻,科技是‘从0到1’,产业化则是‘从1到10或者100’,二者结合,才能让新技术真正变成经济社会效益、生产力。”市科委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陈宁解释道。据介绍,500亿元的合同资金,科委不会截留一分钱,将全部用于资助国际化创新合作项目。

此次科委与银行的合作,最大的优势是解决了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撑的对接。市科委将负责筛选、评估、推荐有前景的国际化创新合作项目;银行则根据专业的金融知识,结合科委推荐信息,及时给予合作项目金融支持。

下一代电视机定价权在中国手中

“今后的电视屏幕,可能只有两毫米。”见记者不太相信,投资人杨奇又重复了一遍,“没错,是毫米。”他投资的北京彩比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公司签订了“大尺寸新型显示设备和工艺技术产业化项目”合同,标志着一项新的产业在北京落地。

经历了阴极射线管、等离子显示、液晶显示等技术之后,平板显示技术正向大面积、超薄、低成本、柔性等方面发展,而OLED是全球公认具有革命性的显示技术之一。这种显示板的能耗,也将大幅度降低。不过,目前全球OLED显示产品市场主要是被韩国占领。

今年杨奇的项目将在北京建厂实现量产,更让杨奇兴奋的是,在这个国内市场超千亿元人民币、全球市场超千亿美元的新产业中,他的投资将让中国、北京拥有发言权。

“以前总说国内彩电企业为外国企业打工,几乎没有利润,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说,“下一代电视机的定价权,会在我们自己手里。”

据介绍,在市科委大力支持下,该公司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合作,采用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核心技术,并成功打破外国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垄断,大大降低国内面板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今后,这家大尺寸新型显示设备公司,将向面板厂商提供设备和工艺技术,并帮助国内电视面板厂商进行技术升级换代。

能源与环保成技术转移热点

新能源汽车专场、新能源技术对接专场、低碳环保专场、世界能源研讨会、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专场——在2013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举行的16个专场活动中,能源、低碳环保等占据了至少5个。

据了解,大会安排两场大会专题讨论,举办全球创新高端论坛、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年会、中意技术创新专场等3场平行会议,并针对不同领域安排16个专场项目沟通与对接活动。这些活动预计将实现超过1000次的项目对接,而能源、环保领域的对接项目,有可能超过一半。

篇8

能源一直是国际政治竞争中的重要目标,20世纪,当人们沉浸在能源工业带来的巨大物质享受中时,为了争夺输送该物质,世界各国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由于能源的匮乏,世界主要大国的能源无一例外地依靠进口,这使得能源尤其是石油产地成为了世界各大国的香饽饽。正如尼克松评价1990年的海湾战争:既不是为民主,也不是为自由,而是为石油。

而现如今,全球变暖的警钟愈敲愈响。

当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扩大,喜马拉雅主峰上的景观因为冰川的消融而发生改变,当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威胁到太平洋小岛上的居民,人们仓皇回首,才蓦然意识到,能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早已悄然逼近了地球的头顶。这不是一族一地一国的灾难,而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不得不坐下来,共同应对危机。途径似乎只有一条:各国必须齐心协力,通过合作,不断削减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为著名趋势预测学家、经济趋势基金会的总裁,杰里米·里夫金早已睿智地预测了这一切。在人类还醉心于能源争夺时,他就预言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威胁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存;而当人类为此惊慌失措时,他却指出,能源世界的合作与竞争,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

篇9

关键词 新能源;新能源产业;日本;中日比较

中图分类号C9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03-08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调整,新能源产业引起了各国的日益重视。各国均把发展新能源看作是一场长期革命,都希望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领产业与科技制高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摆脱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手段。2008年,世界风能装机总量达到1.21亿kW,是1998年的12.5倍;全球累计光伏装机达到1473万kW,为1998年的15.3倍。从长期看,随着新能源利用成本的降低,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将在3~5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中国的人均排放水平仍只有美国的1/4、日本的1/2,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起步的国家之一。在这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诸多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和吸取。

1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

1.1 先行发展的日本新能源产业

由于自身的能源资源匮乏,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发展新能源的国家之一。日本新能源发展具有“自上而下”特征,初期是通过政府政策启动的,石油危机与能源紧张是推动日本发展新能源的主要动力。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1974年,日本就实施“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也被称为“阳光计划”),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此外还包括地热开发、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开发、风力发电和大型风电机研制、海洋能源开发和海外清洁能源输送技术等。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1980年,日本推出了《替代石油能源法》,设立了“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NewEner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简称NEDO),开始大规模推进石油替代能源的综合技术开发,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水力、废弃物发电、海洋热能、生物发电、绿色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

1993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成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

1997年,日本又出台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Law on PromotingUse of NewEnergy),它也被称作《新能源法》。该法的目的是为确保安定稳妥地供给适应内外社会环境的能源,在促进公民努力利用新能源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顺利推进新能源的利用。该法于1999、2001、2002年进行了三次修订。

为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问题,2002年5月,出台《电力设施利用新能源的特别措施法》(Special Measures Law on theUse of New Energy bv Electric Utilities),即强制上网配额法(Renewables Portfolio StandardsLaw,RPS Law),规定电力企业必须购买的新能源发电配额。

但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和全球气候变暖形势日益严峻,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日本逐步丧失了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军者的地位。

为提振本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太阳能产业),2008年11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其他三省《推广太阳能发电行动方案》,提出了多项促进太阳能利用的优惠政策,将太阳能发电作为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新上任的鸠山内阁也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纲领,提出了更远大的新能源发展目标。但是,由于形势变化及自身问题,日本已经不可能再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领跑者了。

1.2 后发优势的中国新能源产业

与日本的情况不同,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初期发展具有“自下而上”的特征。中国开始利用新能源主要是从农村开始的,特点是农民分散、自发地进行,而不是通过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的。最早开始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沼气、太阳灶等,20世纪80年代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开始普及。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开始注意从政策上引导新能源开发。

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大了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能源局,其下设立可再生能源管理处。能源局成立后,将发展风电作为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切入点,从2003年开始,能源局组织了一批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后,国家发改委和其他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和政策,如《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逐步构建起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架构。

随着能源供求格局的变化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出现了超预期增长。中国在光伏设备制造市场份额、太阳能热水器普及、风能设备制造与风能利用等方面很快赶超了日本,展示了明显的后发优势。但是,非理性投资所导致上游产能过剩、下游制度瓶颈等问题,正阻碍着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处于“蜕变期”。

2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日本新能源发展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根据2008年3月修订的《京都目标实现计划》(KyotoTarget Achievement Plan),日本新能源发展的近期目标是2010年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大约3%。从现有情况看,距离理想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日能能源经济

研究所(IEKI)的预测,到2010年,日本的新能源占比大约只能到1.9%。以光伏为例,2008年,日本的光伏装机仅为210万kW,而2010年的预想目标是482万kW,为达到这个目标,日本必须保持年均50%的增速。在风能方面,日本目前的装机为188万kW,而2010年的预期目标是300万kW,为达到目标,日本必须在今后两年保持26%的增速。

在中长期目标方面,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为7%,水电之外的新能源占比为4,3%;到2030年,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大约为11%,其中,新能源为7%,大约为3200万千升原油当量。这一比例大大低于欧洲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20%的发展目标。当然,不同地区差异,东京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0%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这些中长期目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从外部因素看,是国际能源供求格局和减排压力;从内部因素看,长期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能否得到消除。

2.2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超预期发展

中国是个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某些领域的发展速度甚至超出预期。例如,风能装机2006~2008年连续实现翻倍增长,2008年已经超过1200万kW。2009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还会翻番,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中的比重,将由2008年的23%增至33%以上。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将一路赶超西班牙和德国,至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有望跃居世界第二位,并提前10年实现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3000万kW的目标。某些机构乐观地预期2050年中国将有30%以上的能源需求依靠新能源来满足,届时风电装机甚至可能达到2.5亿kW以上。

2.3 中日发展现状对比

中国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全部可再生能源折合1.72亿t标油,在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方面,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是8.6%,日本为4.2%;其中,水电之外的新能源占比,中日两国分别为1.5%和1.3%。从规划看,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为15%,其中新能源为6%以上;日本则为8%,其中新能源为4.3%。日本提出了更远大的目标(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为10%,光伏装机提高到原来的2.5倍)。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中国发展较快的是风电、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日本则是光伏发电、垃圾和生物质发电、新能源汽车等。

2.4 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由于国情不同,中日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有所差异。但两国都面临着两大根本问题:一是高成本问题;二是入网难问题。

2.4.1 高成本问题

新能源的高成本问题是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但中日两国的成本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日本是最早研发新能源技术的国家之一,在生物发电、太阳能、风能等领域拥有大量自主创新专利。日本新能源设备生产企业不需要像中国企业一样,向国外同行支付高昂的技术专利费用。但日本是个高成本(高收入)的国家,人工成本远远高于中国,这是导致近些年日本新能源设备的性价比优势逐渐消失、市场份额逐步降低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也导致日本国内的新能源利用成本远远高于中国。但是,考虑到日本的高能源价格,新能源的高成本问题可能在中国更为突出。

以光伏太阳能发电为例,日本的每千瓦综合安装成本平均比中国高出40%以上,屋顶太阳能的安装成本在每千瓦70万日元(5万元人民币以上)。但是,从相对成本的角度看,目前日本的零售电价大约是每度电25日元(约1.9元人民币),是中国的近4倍。因此,相对于传统发电,日本太阳能发电的相对成本甚至低于中国。据笔者测算,在日本,按照现行政策与电价,居民投资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回收期大约为25年。作为一种政府补贴(占投资总额的10%)下的自愿行动,这项投资已经得到了大范围推广,2009年以来又重新呈现了快速上升趋势。2008年11月,在新的太阳能行动计划中,政府提出通过支持产业发展和太阳能推广使用,要在3~5年内使得太阳能发电系统成本降低50%。相比较而言,中国距离这一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4.2 入网难问题

从技术的角度讲,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虽然属于绿色能源,但由于其发电的不稳定性,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它们并不是一种可靠的优质电力供应源。传统电网必须经过更新改造后才能具有更强的新能源接纳能力。但更关键的还在于利益因素,即与新能源发电上网相关的成本如何分担,收益如何分享。在这方面,中日两国都面临着类似的难题。

在日本,电力市场仍是一种“诸侯割据”的区域垄断格局,“厂网一体”的七大电力企业分割了全国的市场。它们拥有自己的热电厂与核电厂,在电力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利用新能源发电就意味着已有投资的收益受到很大损失,因此,它们没有动力发展新能源。日本虽然实行了强制发电配额制度,但“电力供应安全”和电网改造成本分担又成为了它们推拖新能源发电上网的主要说辞。日本电气事业联合会(Federation ofElectric Power Companies,简称FEPC)主席在2008年3月曾提出,日本现有电网可接受的风能接入规模只有500万kW,大约是现有装机的3倍;而太阳能发电装机上限为1000万kW,大约是现有水平的7倍。若想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电网系统设施要进行重大创新,谁将为此付费是个重要问题。从政治的角度考虑,这些历史悠久、拥有丰厚资本的电力企业往往与政治家和官僚保持着密切联系,有着十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因此,自民党政府若想实现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远大目标,必须在电力产业制度上真正取得突破。

在中国,虽然实现了厂网分开改革,但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问题同样存在。以风电为例,2008年底我国有超过1200万kW的风电机组完成吊装,其中1000万kW风电机组已通过调试可以发电,但由于电网建设滞后以及风电并网中的一些技术、体制和管理上的障碍,2008年底实际并入电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为800万kW,由电网因素导致的装机容量浪费约200万kW。

现行《可再生能源法》虽然规定了全额收购制度,但主要是通过电网覆盖范围内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履行并网协议来解决,实施中由于双方企业利益关系和责任关系不明确,缺乏对电网企业有效行政调控手段和对电网企业的保障性收购指标要求,难以落实全额收购的规定。此外,现行可再生能源法对电网企业规划和建设配套电网设施没有做出规范,电网规划和建设滞后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情况突出,造成一些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难以及时并网发电。

3 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

为了解决新能源的高成本和市场推广问题,促进本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日本采取了一系列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在这方面,中国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如政府补贴、税收

优惠、RPS、上网电价、净电表制度等。两国都采取了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日本没有采取竞标制度和明确的上网电价制度,这是由两国的电力体制差异造成的。总体而言,中国的政策体系更为完善,支持力度更大,但在配套政策和贯彻执行方面与日本有一定差距(见表4)。

3.1 政府补贴

日本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有多种形式,包括对研发的补贴、对家庭购置新能源设备的补贴、对新能源投资项目的补贴等。

1980年代,日本开始对小规模的风电进行补贴。从1994开始,为保证新阳光计划的顺利实施,日本政府提出每年为此拨款570多亿日元,其中约362亿日元用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预计该计划将会延续到2020年。1998年,日本启动了“促进地方使用新能源方案”(Promotion for theLocal Introduction of New Energy)。该方案提出,通过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补贴可再生能源项目,公共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因推广各类新能源而获得补贴,补贴额上限是开发、推广等活动支出的50%。表5说明了经产省2008财年与新能源相关的预算分配情况,计划资金总额达到1113亿日元(经产省补贴,不含环境省预算部分),是10年前的2倍。

补贴措施在推广新能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太阳能产业案例就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这点。从1994年到2005年,日本政府对住宅用的光伏发电实施了补贴,累计补贴总额达到了1322亿日元。这项措施有效地刺激了光伏发电的市场需求,与补贴前相比光伏发电的利用量增长了6倍,而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成本由1992年的每瓦370万日元降到了2007年的每瓦70万日元。在2007、2008年暂停了家庭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后,日本光伏发电装机增速明显放缓。日本在2009年1月又推出了新的补贴措施,即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光伏装机出现了显著增长。

在中国,政府也通过多种形式向新能源产业提供补贴。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国家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通过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对重点领域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扶持。2007年1月,国家发改委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制度,征收标准为每千瓦时2厘钱,2009年全年预计征收45亿元左右。根据2009年8月31日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国家准备将可再生能源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合并在一起。

从补贴形式上看,中国的补贴形式更为多样:①价格补贴,如生物质发电补贴电价标准为每千瓦时0.25元,对两个光伏示范项目(崇明与鄂尔多斯项目)的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4元;②研发补助:“十一五”期间,超过10亿的预算将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投入到各类新能源研发项目中;③投资补贴:如“太阳能屋顶计划”(补贴20 000元/kW)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补贴系统投资的50%~70%)。

总体上看,中国的政府补贴度明显高于日本。例如,在中国,光伏发电补贴占投资的比例是50%~70%,甚至更高,而日本是10%~50%。

3.2 税收优惠

日本对于开发新能源的行业企业都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为了鼓励对尚未发展起来的新能源进行开发,在1998年的税制改革中,日本将开发新能源写入1998年的“能源供需结构改革投资促进税制”(Tax Incentives toPromote Investment in the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Refoml)之中。2008年的《推广太阳能发电行动方案》(Action Plan for Promo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Solar PowerGeneration)提出了针对家庭部门和产业部门利用太阳能的税收优惠:①家庭贷款税(Home Loan Taxation):贷款余额的1%可以从收入税中扣减(持续10年);②改革促进税(Reform PromotionTaxation),如果采取了节能方面的改革,大约10%的改革成本(上限为500万日元)从所得税中扣减。

在中国,政府也广泛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具体而言,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给予了以下税收优惠:①增值税优惠,包括垃圾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2001)、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2001);变性燃料乙醇增值税先征后退(2005);②消费税优惠,如变性燃料乙醇免征消费税政策;③进口环节税收优惠政策,如原来实行的进口风力发电机与光伏电池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刚刚取消);④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如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方式的税收优惠等。另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对风电机占地采取了减免土地税和土地划拨政策,实际上风机征地是零费用。由此可见,我国针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已有多项出台,相比日本,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种类繁多、灵活多样,但这种支持并未形成十分完善的制度体系。

3.3 强制上网配额(RPs)监管

在日本,RPS法律在新能源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为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问题,2002年5月,出台《电力设施利用新能源的特别措施法》(Special Measures Law 0ntheUse 0fNew Energy bv Electric Utilities),也被称作强制上网配额法(Renewables Portfolio Standards Law,RPS Law)。该法规定,从2003年4月开始,强制电力企业提高新能源发电(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使用比率。该法适用的新能源类型:风能、光伏、地热能、小水电(1000kW或以下)、生物质能。

到2014财年,要有160亿度新能源发电供应给所有电力设施。2006财年的新能源发电量约为65亿度。电力设施企业可从以下方式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独立进行新能源发电;从别的发电企业购买新能源电力;从别的发电企业那里购买新能源电力的当量额。

在中国,政府也实行了RPS做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了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网总发电量中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kW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权益装机总容量应分别达到其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和8%以上。中国

还要求国家电网企业和石油销售企业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在国家指定的生物液体燃料销售区域内,所有经营交通燃料的石油销售企业均应销售掺人规定比例生物液体燃料的汽油或柴油产品,并尽快在全国推行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此外,中国特别重视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提出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经济条件好的城镇,要在必要的政策条件下,强制扩大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市场份额。

3.4 净电表制度

从1994年开始,日本就在家庭光伏太阳能领域实施了净电表制度(Net Metering),当时是要求电力公司按照成本回收剩余发电。从2009年2月份起,日本政府出台新的买电制度,要求电力公司按照成本2倍的价格进行回收。由此造成的额外成本将会被分摊到全部用电中,由所有国民负担,以此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能源使用推广体系,该措施将在10年内有效。

在中国,2009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提出,用户侧并网的光伏发电项目所发电量原则上自发自用,富余电量及并人公共电网的大型光伏发电项目所发电量,均按国家核定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全额收购。

3.5 绿色电力认证

2001年以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电力证书”(GreenElectricity Certificate)制度,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在该制度下,电力用户要根据所需要的电力向认证机构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由此获得的收入将会提供给发电单位,以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推广。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的企业可以在其产品上使用绿色环保标示,从而借此提升企业形象,而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的成本可以计入损失项。此外,即使是自用的再生能源发电,也可以进行估值,从而转换成绿色电力证书。2008年9月,日本开始向引进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家庭颁发绿色电力证书,以推动普通家庭采用太阳能发电。

在中国,上海是最早试行绿色电力的地区。2005年6月14日,《上海市绿色电力认购营销试行办法》获得通过。2006年6月,上海宝钢等15家中外企业与上海市电力公司签订了“绿色电力”购买协议,这些企业可以在产品上使用绿色电力的标志。这标志着上海绿色电力机制正式启动,上海成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启动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2007年3月7日,上海市电力公司员工开始带头认购绿色电力,绿色电力开始向家庭推广。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绿色电力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建立绿色电力凭证的交易制度。

4 总结与建议

对比中日的新能源产业,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新能源产业技术领先、起步较早,但制度落后正制约着产业发展,逐步丧失了领导者角色;中国的技术总体落后、起步较晚,但制度正在优化,技术水平正在快速提高,新能源产业处于快速扩张期;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日两国都采取了很多类似的政策,比较而言,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于日本,但日本在政策执行机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通过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剖析及中日对比,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与建议:

(1)保持新能源产业政策一致性,给予新能源产业发展以持续支持,以不断提升该产业的竞争力。在这方面,日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日本是最早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支持的国家,并因此成为世界新能源的领跑者。但是,就在国际油价高企、全球新能源发展方兴未艾的2006年,日本却停止了对最为重要的光伏发电应用领域的补贴(背后原因包括严重的财政紧张、垄断势力的阻挠和新能源入网的技术困境等),导致日本在生产和应用两端很快被其他国家超越,失去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对于中国而言,目前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在风电应用、太阳能热水器普及、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及生物质能等领域,这些政策取得显著的成绩。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中国应保持这些政策的连续性。

(2)推进整个能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在日本,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较早取得快速发展的成绩,与这个国家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能源市场化改革有着紧密关系。虽然现在日本在电力等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垄断,但日本的能源产业基本实现了自由化。并且,在那些垄断领域,不同能源品种(如电力和燃气)之间较强的替代关系、日本市民社会的氛围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垄断力量。市场化的价格(日本的家庭生活用电价格是中国的3倍以上)使得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在政府支持下获得快速发展。在我国,由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既得利益制造的重重阻力,目前的市场化改革仍处于初期阶段,只有加快这一改革,新能源产业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制度支撑和生命力。

篇10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节能减排则是给环境、社会、经济以喘息时机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能源现状,阐明我国船舶业节能减排不足,从政策支持、技术改进、新能源应用以及岸电使用等方面分析了船舶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船舶;节能减排;环境污染

1前言

现代社会,能源技术不但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享受能源技术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发展到不可忽视的地步。

2船舶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航运业当务之急

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交通运输业一直是造成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比较公路系统、航空系统,船舶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比较环保的,然而随着船舶数量的增加,大型化船舶的不断发展使用,能源的消耗,废气废热等排放也不断加剧。正视现状,加强船舶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之一。我国政府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以及改善污染的决心方面,已经向世界作出了明确的表示,“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策。“2015年中国交通部研究提出了绿色交通制度体系框架,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据中国海事局国际合作处处长谢辉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表示,实现绿色航运,是我国绿色交通体系的目标之一。船舶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有责任有义务积极研发、实践船舶节能减排技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3我国当前船舶节能减排现状以及不足

虽然我国船舶节能减排工作一直处于持续的努力中,但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很突出。(1)在我国,节能减排在航运行业的起步还是比较晚的。相关的管理体制没能完善起来,法律法规也并不健全,目前尚没有科学完整的节能减排标准以及具体的规划方案,一切都在摸索阶段。相关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监督管理能力、保障支撑水平都还有待提高。(2)虽然我国船运事业蓬勃发展,造船能力不断提高,但比较欧美等国际市场造船业发达的国家差距仍然很大。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还远远不够,投资少,研发环境低迷,很多技术还只能依赖进口。我国迫切需要全面深化开展绿色船舶节能减排研究,对于国际标准的制定要积极的参与,以改变我国船舶行业在标准规范领域一直处于跟进的状态。增强我国船舶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航运公司船舶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落后船型多,专业化船舶比例低。这些老旧船舶能源利用率比较低,船舶燃料中硫含量和排放废气的控制要求还处于较低水平,这是造成能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3)在节能意识方面,很多航运公司还没有能够足够的重视,为了追求一时的片面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因此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4船舶节能减排的对策和建议

4.1政府部门加大对于船舶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相关部门尽快制定符合当前的标准和相应的分级实施计划以及实施时间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推进船舶排放控制区的建立,紧抓油品质量的同时推广新能源在船舶方面的应用,统一布局岸电配套建设。以保障船舶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进行。

4.2推进船舶优化技术,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力度,积极采用新的技术,为节能减排工作提速。把线型优化、主机节能、推进效率提高、压载水处理、环保涂层、废能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不断的应用到新造船工作中,对于绿色环保船型要积极主动的开发,加大力度投入研发新技术,促进产学研结合,更好的把科研成果、技术创新转化到生产实际中,为节能减排切实助力。对现有的船舶设备开展技术改造,例如:在现有船舶上投入轻重油转换设备的使用。轻重油转换设备的基本原理:为了使低质燃油达到充分燃烧的目的,使用加热、搅拌、过滤等手段提高低质燃油的流动性。在不改变船舶结构,不影响主机性能的情况下将燃油管系靠近柴油机的部分截开,把轻重油转换装置接入即可,操作简单方便,并且设备占有空间不大。在燃油中添加燃油添加剂可以改善燃油品质,提高燃烧性能,降低有害物排放,提高燃油利用率,达到降低有害物排放量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在船舶上使用燃油添加剂意义重大,燃油添加剂以改善柴油品质为起点,目的是做到柴油与柴油机的合理匹配,使柴油机能发挥更大效率。另外,使用燃油添加剂无需增加装置或改变发动机结构,因此使用燃油添加剂被认为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另外还有许多先进的优化技术被船舶使用,例如:焚烧炉和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废气祸轮增压器、超长冲程柴油机、可变喷油定时控制、油水分离器等;最新的废油回收(WFR)技术、电喷共轨智能型柴油机使用、二次燃烧技术,废气有害物的回收和处理装置等被应用到船舶上。这些技术措施对船舶的“降本增效、节能减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3推进LNG燃料和岸电在船舶中的使用传统能源短缺,绿色船舶的发展,让船舶业把目光投向了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新能源;液化天然气(LNG),天然气合成油(GTL)等清洁能源;以及潜力巨大的氢能、核能等未能能源。采用这些新能源,会降低船舶碳排放因子,显然会降低船舶碳排放。在能源枯竭的今天,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十分必要。船舶停靠港口期间,如果能利用码头岸电,取代船舶副机发电提供电力支持,将效减少船舶靠泊期间的二氧化碳以及其它废气的排放。目前天律、上海、青岛、广东和江苏等地均已推广使用岸电系统、港口设备电气化的方案。而且有关部门也已经开始制定船舶岸电供应的国际标准。

4.4优化船舶管理机制,选择最佳航线,采用经济航速全面准确的掌握船舶的能耗,对船舶的燃料消耗、货物信息、航线、航速进行采集、统计分析,针对分析数据改进船舶管理机制,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高质量的船舶管理机制能够提高船舶的营运能效。合理的航线能减少船舶航行时间,考虑船舶的具体航次,分析船舶可能遇到的天气、风、流、海况等情况,有效利用风流,合理设定航线,采用最经济的航速,可以很好地达到节能的效果。当船舶排水量、航程相同时,船舶以合适的经济航速航行,将大幅度节省燃油。适当降低航速,船舶燃油消耗量可明显减少。但是,船舶也不可一味地降低速度,这主要是因为燃油消耗量并不会随航速的降低而一直处于明显减少的状态,当航速降低到一定程度,燃油消耗量会趋于稳定;而且船舶的航次任务也不允许过分降低航速。

5结语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能源总量稀缺,消耗大,利用效率低,节能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目前,推动船舶节能工作,迫切需要加强政策力度,加大投入,加快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船舶节能减排已成为航运业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从政策支持、技术改进、新能源应用以及岸电使用等方面的改进对船舶减排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华,路少君.海事船舶节能减排的探讨[J].中国海事,2010(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