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成果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远程教育;网格化

从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经费投入、技术人才等方面对我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也得以在我国广大农村迅速普及,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也应运而生。远程教育以电视机及互联网等媒体为传播介质,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传道者”与“受业者”必须共处一室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时空界限,极大地节约了教育资源,降低了社会再生产的机会成本,达到社会教育资源形式上的均衡配置。作为一种新型便捷的教育模式,远程教育需要学生要能够通过多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状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其重要的特征。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在我国城镇和农村迅速发展。

二、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远程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各大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小学校普及以来,远程教育在我国农村建设中得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远程教育平台和远程教育站点是我国乡镇农村劳动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大部分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充裕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办远程教育平台,农村地区都建立了远程教育站点,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和远程教育站点由城市辐射到街道和乡村,最终形成了省、市、县、乡、村多级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我国远程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远程教育站点数量成几何级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接受远程教育的人数达到3.2亿。除了少数偏远农村,我国基本完成远程教育站点在建制村层面上的全覆盖。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人口达到8.77亿人,占总人口的70.16%;每年接受学习教育的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达30亿人次。“远程教育示范基地”“远程教育示范站点”等远程教育平台的星星之火也在广大农村成燎原之势。这得益于人们对知识提升劳动技能的预期不断得以强化,知识经济中“知识就是金钱”的观念成为人们接受知识的内在推动力。这也为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广大劳动者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远程教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当前远程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经费投入、技术人才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三、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远程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是以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伴生物的面貌出现的,在经济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为丰富的东部沿海地区最先发展,要在生产力水平和人口素质相对不高的农村中开拓领地,必然阻碍重重。传统观念认为,远程教育是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远程教育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是IT行业精英人才和都市白领才弄得懂的东西,农村缺乏适合远程教育生存发展的土壤。因其存在学习的随意性、管理的松散性、学员的知识构成层次不一等问题,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以及受众对象不确定的远程教育势必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尽管我国目前一直强调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教育,但传统观念依然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桎梏。发达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曾面临远程教育发展问题,但发达国家远程教育问题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完成、人口素质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人口素质较低﹑科技水平不高﹑观念传统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二)远程教育内容较窄形式单一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远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科教兴农,为农民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发展新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最终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把我国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远程教育的内容是整个远程教育的重心所在。但是,我国目前远程教育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主要为农业信息科技应用服务,内容倾向于农技或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缺乏娱乐性,在农村青壮年大多都外出务工的现实情况下,接受远程教育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农村中老年人对远程教育的参与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程教育的质量和规模,无法达到远程教育的目的。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因而教育内容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不同。

(三)远程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对远程教育投入经费不足是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硬伤。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主要投入到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其他类型教育,对远程教育更是难以兼顾,由于经费不足,远程教育在教育设施、活动场所以及远程网络技术维护人才缺乏等方面得不到改善和提高。远程教育经费投入没有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项建设资金,使得远程教育部分资金投入不足。而且资金分配不均衡,财税杠杆没有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投入经费主要集中在城市,乡镇或农村远程教育经费极度匮乏;教育资金被挪为他用,对远程教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以及对经费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各地投入比例差别很大。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我国民间投入到远程教育建设和运营中的资本微乎其微,仅靠政府一己之力独木难支。

(四)远程教育发展不平衡,远程网络教育平台的运营维护技术人才欠缺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远程教育东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除了地区差别外,还有城乡差别,乡镇或农村的远程教育站点极少。由于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滞后,边远山区对远程教育的宣传推广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平台的运营维护是影响远程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设备更新速度快,故障多,易老化,如果设备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大部分设备就会处于闲置状态,这样远程教育站点大多成了摆设,达不到远程教育的目的。网络设备需要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运营和维护,但我国现阶段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另外,我国远程教育网络维护人才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远程教育规模增长速度。并且专业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兼职,这不利于远程教育的长期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对远程教育的认同感

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通过远程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挖掘他们的潜能以适应社会变化。要转变观念,克服畏难心理,远程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技术,无论内涵与外延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远程教育只是传统教育形式的转换或替代,这与传统教育的目的没有本质区别。那种认为远程教育是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远程教育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是IT行业精英人才和都市白领才弄得懂的东西,农村缺乏适合远程教育生存发展的土壤的观念是站不住脚的,人民群众完全有能力接受远程网络教育,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作为“智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展现出远程教育的成果,让更多的人从远程教育中得到实惠。只有这样的思路才能推动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远程教育的管理模式

在农村尝试推行网格化远程教育管理新模式,深入推进远程教育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农村自身发展特色的远程教育新模式。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人民群众通过交流对话开拓了信息渠道,提升了百姓幸福感﹑满意度。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管理者可以试点将村民小组划分为网格,每个网格以户为单位,村党员干部全部入网,每个网格选一名负责人,实现了社会远程教育网络的全覆盖。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尝试定期将教育课程内容编成群众服务手册发放到每家每户,使民众了解最新的农技知识﹑政策法规﹑惠民政策﹑养老保健等内容。还可以定期举行知识竞赛,以提高民众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服务群众联系卡在农户院墙上醒目处张贴,方便群众与网格负责人及时沟通;该模式既消除了基层管理的“空白地带”,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提高了社区管理质效。结合当前新农村的维稳形势,在推进远程教育工作中可以适当引入法律宣传以教育群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平安创新保驾护航。在深入推进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中,党员干部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发动群众﹑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掌握民众的学习动态,构筑全社会的远程教育推广体系,提升全社会的远程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体系,让人民群众的知识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三)扩展远程教育课程内容,提高群众对远程教育的参与度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内容有限,形式单一,已经影响到远程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亟须拓宽远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强化知识性教育内容,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历史知识、科普性知识以及法律知识教育;其次,要注重实用性教育内容,比如,老年保健教育、创业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等内容;最后,针对一些文艺情趣、家庭情趣等闲暇教育内容,以此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身心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内容理应涵盖经济、科技、教育、医疗、养老、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只取一端,就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农村自身的发展特点,比如,根据农村人的兴趣爱好,引入快乐教育方法,促使他们自主、自愿地进行学习;运用修养指导教育方法,启发人们进行自我教育;将课堂搬出教室,开展实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包罗万象,能够直接引起受众兴趣,各取所需,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远程教育的需要,无法解决远程教育的实际问题。我国远程教育形式单一,参与学习的人员主要集中在远程教育站点,没有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组织娱乐性强的学习活动。除了远程教育站点之外,还应逐步完善社区教育。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社区教育为依托,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要考虑到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远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根据学员的性别、年龄、偏好和接受教育群众的文化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还可以利用社区的娱乐场所组织群众收看电视和社区知识讲座等,少部分教学活动能够通过参加展览、听讲座和参观等社会活动形式来实现,最终形成课程设置多类别、教学内容多层次和多级别的远程教育基本框架。

(四)健全和完善专项资金投入法律法规,增加远程教育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政府承担远程教育的历史责任,只有政府支持、管理或重视了,远程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建议政府单列专项资金纳入远程教育经费。地方政府拨款应有相应法律法规来规范,对远程教育拨款比例也应纳入法制的轨道,以杜绝地方政府对专项资金投入使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此外,仅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拨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还需要建立远程教育的社区财政支持系统,最终形成政府投入远程教育为主导,各地公益民间资本投入相结合,形成合力,多方联动,依靠各种社会力量,确保远程教育经费每年都得到增长,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比如,利用学校、企业和各个机构场所进行办学,方能取得现代远程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因此,要建立专门的适用远程教育专项资金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应对我国远程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必须依靠法律力量,加强远程教育法制建设,为远程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多渠道充实远程网络教育平台的运营维护技术人才

为加强对远教程教育系统的管理和运营维护,确保各村党员群众能够接受正常的网络教育,各地在选配教育站点运营维护人员时,应重点选用农村中的年轻党员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整合利用乡镇机关、学校、广播、电信、文化等单位以及村“两委”中有一定管理能力、教育经验、电脑知识的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设备维护与管理等技能优势,破解基层远程教育运营维护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

作者:莫绍强 刘江林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秀贤.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8):205-210.

[2]赵雪竹.现代远程教育下的新农村建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27.

[3]余小波.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126.

[4]张晓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功能诉求[J].大学教育科学,2011(4):26-27.

[5]王正东.新农村视野中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J].学术论坛,2007(8):13-18.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职业教育

1 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围

农民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与根。研究农民职业教育,必须界定“农民”这个概念。《汉书・食货志》对农民的介绍主要是个身份概念,与有权有势的“官”相对。因此,农民作为一个名词,在古代中国既有职业的色彩,又有身份等级标志的含义。

建国后,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不断通过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来固化二元社会结构。所有农村户口的人统称为农民,成为与市民相对应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一定程度转换职业的自由,其的职业构成日益复杂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的职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职业出现多样性,虽然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也出现了多元化,但与农地始终保持着依附关系。

农民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农民职业教育就是对具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

2 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是受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岗位需要以及教育规律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农民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在有限的文化基础上实施技能培养,能够引导农民学会谋生、谋职、谋效益,使农民获得生活的能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农民合理流动,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序转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应该使农民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学会解放自己,与时代一同进步。

2.1 生产教育是主体 首先,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的关键。通过培训教育,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当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根本上改造传统的低效农业,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 1-2 项相关职业技能,能在市场经济中闯出自己的生活道路,学会职业转换,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技术获取应有的经济利益。

2.2 生活教育是基础 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教育需求就不仅是对单纯的谋生手段或生产技能的需求,更多的是对发展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总体需求。因而我们的教育培训也应该为农民介绍关于如何建设农村社区的优良的文化环境,帮助农民群众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真正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社区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2.3 生态教育是追求 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农村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还必须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灌输给广大农民,包括计划生育、绿色食品、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方面的科学和法律知识。

3 农民职业教育的过程

3.1 农民学习心理发展阶段 根据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观点分析认为,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经过认识、感兴趣、评价、试用和采用五个心理阶段。

首先是认识阶段。这是农民接受职业知识与技术教育的第一阶段。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新品种、新方法、新农具、新化肥、新农药、新栽培技术,新饲养管理技术等信息,意识到了许多职业知识和技术的存在,形成一些新概念。然后是感兴趣阶段,农民对某项知识与技术经过分析认识后,觉得此项知识与技术与自己的生产经营、日常生活有关,并感到此项知识与技术可能产生理想效果,自己又有条件采用因而就产生了兴趣。第三是评价阶段,一旦农民对某项知识与技术发生兴趣,他就会实质性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准备采用的某项信息的得失加以详细的分析、比较和判断。第四达到试用阶段,农民对某项知识与技术经过评价,确认了此项信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为了稳妥行事,先在小块土地上试验。经过自己的试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掌握了技术后,农民就会确信自己是否可以采用此项技术了。最后是采用阶段,它是农民经过自己的试验得出是否采用某项知识与技术的最后阶段。

从农民接受、采用职业知识与技术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农民职业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环境,形成了安守现状、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特征,对职业技术的采用并不是积极自愿的,因而需要认识、分析和把握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促进农民采用新技术、新信息欲望的形成,从而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积极地运用科学技术。

3.2 农民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3.2.1 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农民职业教育教学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教学之处就在于它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这是由农民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以职业实践为出发点,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最终目标。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包括教学过程必须采用实践性教学、示范讲演、教师巡回指导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3.2.2 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从具体的感觉、直觉和表象开始的,而后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农民职业教育因其所特有的实践性、操作性,要从直观的教学活动开始。这不仅仅因为农民的职业和社会经验还不太丰富,对技术过程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很有限,还因为这样做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农民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减少农民学习和认识过程中的困难,帮助农民建立起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幻灯、投影仪等教具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手段,如张贴板、现代音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技术设备。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农民进行实际操作,增加感性认识。

篇3

关键词:城镇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稳定后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给我们以警示,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国城镇化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如何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将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会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1. 我国国情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如何避免城市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避免欧美城市化发展的覆辙,就更显得迫在眉睫。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所以,对国情的分析就成为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分析的出发点。

首先,我国的城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问题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1)人口众多:我国拥有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和欧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2)可利用资源相对贫乏。虽然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在现在科学技术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3)基本资源的短缺。如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些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其次,我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不同,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建设,都有很强的计划模式。虽然我国正在努力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但是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永远不可能被替代的,这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的年度计划是同步的,是有很强的行政手段来推行的,而不是主要顺应市场需要自然发展的,这使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更有可能避免城市不良问题的产生,保障城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

2. 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重的一对关系。我国城乡发展的历程表明: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开放,必然推进国民经济的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反,城乡之间的隔离甚至对立,则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失衡,甚至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改革开放后,尽管这种制度有所改变,但要根本消除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城乡分割,人才、资本、信息单向流动,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城乡关系呈现出不均等,不和谐发展的情况。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策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提出,国家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吸力,与城市就业紧张、环境恶化所产生的推力相反,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速度是必会延缓,甚至出现人口的回流,尤其是今年众多大城市多次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下事实,更加证明了人口回流趋势的必然性。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也仅仅是理论上居民从事产业的差别而以,城乡的界线在现实中被打破,最终呈现出城市无处不在而又无所在的景象。

4. “广亩城市”

“广亩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赖特认为,现代的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的愿望,城市应该是无处不在而又无所在的。他在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理论,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在城市中的必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与就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在城市中,住户周围都有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由公路连接。同时他还写道:“人不需要有人来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完全是随意的。”

综上所述,如果说赖特提出“广亩城市”理论的动力是汽车和廉价电力的话,那么信息通讯技术和电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则更有可能使“广亩城市”的构想变成现实。总结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建设,证明,城市化并不是单纯的指城市的扩张,那种传统的“摊大饼”,无限度扩大,平摊城市规模的城市化模式,是不适合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的。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完成,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现象也将消失,城镇和乡村的界线被彻底打破,形成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城镇化模式——中国特色的“广亩城市”。这种城镇化模式符合我国的国情,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最终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冯飞:重视“新型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 叶齐茂:如何引导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对德国城市环境规划师Juergen Paulussen的采访《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12月.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测绘;测绘设备;

中图分类号:P24 文献标识码:A

土地测绘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既关系到我国农业地位的稳定性,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测绘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可以事先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调查和分析,达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效果。只有重视土地测绘的工作要点,才能确保土地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

土地测绘的概念

(一)土地测绘的含义

土地测绘是指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光电技

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测量手段获取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提供参考。

(二)土地测绘的内容

土地测绘的主要工作是选择地籍测量控制点、界址点;埋石;对土地及附属物的水平角、垂直角、量距、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具体业务包括:国家边界测量、地籍测量、辖区各用地单位的宗地面积测量、零星修测、土地坐标界址放样以及转卖大型测绘项目、出售测绘资料等。

土地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任务表现在土地开发整理上的测绘技术运

用。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农村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农村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发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等,达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

1.调整农村用地结构;

2.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

3.平整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4.恢复利用废弃土地;

5.归并农村居民点;

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7.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在土地整理开发过程中,测绘工作的内容会随着土地状况的不同而改变,一般分为地籍测绘和工程测绘。

1.地籍测绘

项目的前期阶段需要用到地籍测绘。地籍测绘可以在土地规划开发中给农村规划部门、环境管理部门、工程设计部门需要的不同的属性信息和数据,为农村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绘制所需要的图纸。为了避免日后因土地产生纠纷,地籍测绘时土地所有使用者应该参加测量活动。详细专业的地籍测绘,可以确保土地开发整理的合法性,维护农村土地使用者和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是今后土地测绘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2.工程测绘

项目的中期和后期阶段需要用到工程测绘。中期阶段主要的数据供给对象是项目监督控制部门和工程施工单位。竣工验收阶段,测绘数据可以反应工程项目的整体成果。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与中期相比,竣工阶段的测量精度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才能确保成功验收。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测绘工作要点

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好土地测绘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四个要点:人、仪器设

备、方法手段以及环境条件。

(一)人的因素

人作为土地测绘工作的主体,担任着测绘工程项目的实施、 管理、和操作等任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土地测绘的质量和结果。对此,测绘行业通过实行资质管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来确保测绘人员素质。

(二)仪器设备

我国相关规范规程对于测绘仪器设备的检验期限,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好的仪器设备,具有稳定的性能、操作方便,可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使测绘产品的质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三)方法手段

在土地测绘施工中,施测方案决定着各项操作能否有序进行。不断引进和更新测绘术,才能不断提高测绘产品质量。土地测绘中每一道工序的执行效果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测绘质量。测绘小组必须把握各测绘项目的特点,在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流程操作规程的指导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测绘产品。

(四)环境条件

土地测绘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测绘技术环境、测绘作业环境、测绘生产管理环境。一个测绘项目想要顺利进行首先需要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先进技术的支持,其次需要给测绘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而管理测绘项目的负责人也需要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以及测绘人员的专长,合理分配任务,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加强测绘环境管理,改进测绘作业条件,才能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如何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测绘的质量

(一)遵循土地测绘的质量控制原则

1.质量原则

在测绘作业当中,应该把测绘质量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和采取用户对测绘工作的意见,按照客户要求实施土地测绘工作。

2.预防原则

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两个部分。要想强化测绘工作,必须做好工序与设备检查,保证测绘工作的质量。

3.数据真实原则

土地测绘的直接成果以测绘数据表示,因而测绘作业全过程都要始终保持数据真实原则,否则会导致实际测绘成果和数据结果产生偏差。要想保持测绘数据的真实性,测绘人员必须及时核查测量数据,并对数据前后进行比较,反复确认以保证土地测绘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控制人为因素,改善测绘环境

测绘单位的质检人员与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土地测绘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土地测绘部门对员工进行测绘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测绘工作按期完成。

测绘人员在选择测绘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各类因素。当测绘环境产生变化,应及时采取对应措施,降低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完善测绘设备和测绘方法

在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测绘工作中,会应用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在使用仪器设备前应该做好设备维护和定期检查工作,当发现设备损坏时应立刻维修或更换。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土地测绘设备,并不断完善土地测绘的方案,提高测绘质量。

五、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土地资源的应用率与农民的自身利益。只有综合考虑测绘人员、设备、技术及环境等要点,才能提高我国新农村建设土地测绘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江.论土地测绘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张术东.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3).

[3]张菲.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

[4] 张奇.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测制工程标准研究[J].测绘标准化,2009.

篇5

一、在新农村建设深度和广度上求突破

在首批4个示范村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4个示范村基本达到了“环村绿化、庭院净化、道路硬化、村街美化”的标准,其他12个村初步确定规划发展模式。城中村以商贸物流、旅游带动为主要发展模式(东纸坊、西纸坊、郭家庄、南头、临水),城郊村以特色产业、畜牧养殖为主要发展模式(东泉头、西泉头、清泉、新清流、石桥、中清流、西清流)。

二、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求突破

一是以治理村容村貌为突破口,抓好道路硬化、街道净化和村庄绿化。采取大街带小街、小街带小院、小院带住户的链条式的工作模式,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逐步实现“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二是扎实搞好新民居建设。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因村制宜,对条件成熟的黑龙洞、东沟两个村首先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以点代面,全面铺开,重点抓好东纸坊、西纸坊、北留旺、东清流、临水、郭家庄的新民居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农村居住城市化。

三、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求突破

充分发挥各村优势,挖掘各村潜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多途径推进“一村一品”,坚持一村一个项目支撑,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渠道、广角度培育好餐饮、劳务、养殖、运输、零售等商贸物流市场,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四、在培育新型农民上求突破

积极联系市、区科研单位,探索建立农民职业培训基地,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运用科技致富的本领,切实增强村民转移就业和独立创业的能力。不断完善农民夜校,引导村民坚持夜校教育和自学结合,面向市场要求,强化科技、卫生保健、法律等方面的学习管理,切实提高村民的全面素质。每年对农民进行三期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运用科技致富的本领,实现7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的目标。

五、在长效管护机制上求突破

建设是形式,管护是根本,探索建立“五个一”管护净化长效机制,每个村都建立健全一支卫生清洁队、一批固定垃圾倾倒点、一项管护制度、一个垃圾填埋坑、一笔管护净化经费。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的作用,建立群众义务管护和村干部分包兼管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

六、在打造精品示范村上求突破

着力打造东清流、北留旺两个精品示范村,是全镇新农村建设近期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坚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一方面坚持科学规划。两个村多次召开双委会仪、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征求了近百条群众意见,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初步方案,在此基础上,请有关部门专家论证,进行了宏伟蓝图。另一方面坚持从关注民生入手。着力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和实惠,使他们自觉的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来。东清流村自筹资金200多万元,使全村360户村民用上了天然气。另投资15万元,种植爬墙虎1500棵,垒砌花池边道1400米,种植大叶杨树2600棵,大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北留旺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他们不等不靠,多次寻求帮扶单位,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先后投资8万元对村主要街道进行了净化、亮化、美化,投资40万元,修建了宽6米,长1100米的村南环路,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和儿童上学。

篇6

关于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层次的思考

旬邑,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重点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起步早、措施实、成效显著而被誉为陕西新农村建设"十大红旗单位",成为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伟大工程。如何坚持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这是摆在一个山区农业县干部群众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培育新产业,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推进发展的最核心内容。作为旬邑这样一个果业大县、畜牧养殖传统县,就要在培植新的后续产业上下大力气,做好文章。依托苹果产业,建果汁厂、开拓大型果品储存出口市场,开辟新的艺术果加工生产途径,发展苹果营销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畜牧业生产上,建乳品厂,解决售奶问题,建屠宰厂,解决售肉问题,还可与外地企业联系,解决售毛、售皮等问题,消除产业风险,增强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煤炭生产商,在加快现代技术改进的同时,加大煤电气一体化进程,提高煤的利用率,实现资源节约月有效利用。此外,还要鼓励支持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逐步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工,壮大产业工人队伍。信息化建设仍是农村发展的一个短腿,要尽可能让他们更多地接触信息网络,善于掌握运用现代科技,扩大之势面,学习更多的知识,尽快适应信息化、市场化的要求,做一个新型农民。

二、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创新致富的能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既是建设的主体实践者,也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要选准培训内容,建好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方式。以现代农业技术、新型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能力、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现代服务知识、健康知识等培训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培养创业能手、生产能手、技术骨干等引领农村发展的领头人。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集体培训基地为阵地,采取专家辅导、课题研究、试验,县、校联谊,县、企联姻,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强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真正把农民培养成新型生产的创造者、时间者,成为土专家、田秀才,成为新产业工人、企业老板,成为体格健全、懂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力军。

三、培育新文化,提高农村文明水平。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反映。首先是要健全农村文化网络,开辟文化新阵地。在中央提出在农村建设文化中心的大好形势下,要抢抓机遇,改善基础条件,建起功能齐全、配套先进的活动阵地,以一流的硬件承载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要创新活动形式,培养文化人才。要讲文化活动的形式从唱歌、跳舞、曲艺等进一步延伸、扩大,把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作为新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和谐村组、和谐家庭、和谐支部等和谐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文明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三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社会和谐。要抓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立农民文工团、秧歌、锣鼓、民间社火、秦腔自乐班等表演艺术队和数字电影放映组,让农民群众在活跃的文化生活中及时学到科学技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程,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推进富裕、民主、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篇7

乡镇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最前沿的直接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果。但以往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要求,成为影响和制约乡镇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屏障。主要表现为:一是封闭的档案管理方式往往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二是薄弱的监管能力难以适应基层的现状。三是档案信息资源分散管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狭窄的服务功能难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为此,乡镇档案工作应该重新定位,建立新的模式。

2005年以来,青岛胶州市营海镇就理顺档案管理体制,拓展服务功能,实现乡镇档案管理模式新突破,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达成共识:成立镇正股级事业单位――营海镇档案信息中心,作为镇档案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人。从根本上理顺管理体制,改变多年来乡镇档案工作无实设机构,无专管人员的现状,解决长期制约乡镇及农村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一新模式的核心是将镇档案信息中心建设成“三个基地”。一是集中统一管理镇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的保管基地。整合档案资源,变档案分散管理为集中统一管理,将镇党委、政府及所属27个镇直部门档案集中到中心保管,实现镇档案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二是集档案、已公开现行文件、农经信息、图书资料四位一体的利用基地。镇档案资源实行集约化管理,统一对外提供利用;建立“政策超市”,收集整理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已公开现行文件,向社会和农民群众开放,免费提供查阅服务,让农民了解国家政策和维护自身权益,广泛收集并定期向农民最新的农经科技信息,同时提供图书资料阅览服务。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依托档案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充分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对全镇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打造“三个基地”的同时,档案信息中心全面承担起镇党委、政府、镇直部门及辖区行政村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职责,促进乡镇和农村档案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模式建立起来的档案信息中心,实现了全镇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全部采用密集架管理,库房条件达到标准,丰富的档案信息,完善的服务设施,开放的服务方式,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一站式的服务通道,有品味、有档次的展览初显“三个基地”的生机和活力,并解决了制约乡镇档案工作人财物的问题,使档案工作更加贴近中心、贴近社会、贴近百姓,档案的作用更加显现。青岛市档案局于2006年8月3日在胶州营海镇召开了乡镇档案管理模式现场观摩会,推广了其经验和做法。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市有计划地展开,青岛市所属每个区市均创建了自己的乡镇档案管理示范点,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

篇8

乡村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辅导稿

乡村干部如何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面系统、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既需要政府支持、部门联动和社会广泛参与,更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乡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推进者,是真正的“一线指挥员”,让他们正确认识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根据调查实践,我认为,当前乡村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要走出三大误区,强化四种意识。具体工作中,则要切实把握五条原则,突出六项重点。

——走出三大误区

一是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有的乡村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庄建设,就是拆旧房、盖新房、修别墅、建高楼,搞新村。二是思想上存在消极性。有的乡村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上面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建设新农村必须有票子,没有钱就建不成。三是工作上存在盲目性。在具体工作上,急功近利,求急图快,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点上突破轻整体推进,存在顾此失彼现象。“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脱离实际,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迟迟打不开局面。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必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进程。”

——强化四种意识

乡村干部走出在思想和工作上的三大误区后,还应该强化四种意识。首先是强化全面发展意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的“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把握关键,重点突破,又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其次是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建设新农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当前农业、农村薄弱环节很多,全靠上级支持和国家投入也是不切实际的。必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

再者是强化长期作战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必须克服求急图快的倾向,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最后是强化真抓实干意识。既要看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又要看到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的重要性。要按照总体规划,从农民群众积极性较高的事情入手,从比较容易的项目入手,从短时间就可见成效的事情入手,从群众收益面最大的事情入手,具体抓、抓具体,做到天天有事做,月月有项目,季季有重点,年年有突破。

——把握五条原则

乡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握五条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由于村与村存在自然环境、经济实力、产业技术、交通条件、风俗习惯等差异。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在村镇建设上,要结合实际,做到依山就势,借山用水,顺乎自然,张扬个性,留住特色。在产业发展上,要立足于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引导农民培育新产业,让老百姓富起来。

二是规划先行。建设新农村,规划须先行。规划需要具备“四性”:一是全面性。规划要全面系统,既包括产业发展又包括村庄建设,既包括硬件建设又包括软件建设,既包括农村经济建设又包括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二是特色性。特别是在村庄建设规划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要体现现代生活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间农庄、农村社区;三是前瞻性。要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的战略高度,根据村庄布局、经济条件认真测算投入成本,有效避免先建后拆和重复浪费;四是计划性。既要有五年甚至十年的规划,又要有一年的计划,明确长期干什么,近期干什么。

三是急事先办。新农村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不可能齐头并进,要从群众要求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事情抓起,做到群众盼什么就先解决什么,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存在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的,就要先在学校建设、道路建设、水利建设、卫生所建设上下功夫;存在生活用煤难问题的,就要先在开发沼气、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上下功夫;存在脏乱差问题的,就需要先在村庄整治、环境卫生整治上下功夫。

四是量力而行。无论是经济强村,还是贫困村,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树立样板,做出示范。对于条件差的村,发展不起大产业,可以适当发展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小项目、小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以搞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没有实力搞村镇建设,可以讲卫生、搞绿化,让旧村庄有个新气象;没有能力建设高标准的文化娱乐设施,可以搞一些投资小、受欢迎的小型设施,适当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是尊重民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要把农民需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新村各项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内容要反映农民要求,过程要让农民充分参与,建设成果要让农民来评判,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突出六个重点

新农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应该重点从哪些方面入手?这要结合每个地方的实际来说,但总体上要突出六项重点。首先是抓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对于地下资源丰富的乡村,要立足资源优势做文章,依托优势创造新的优势。一是要挖掘资源潜力。积极稳妥地对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煤炭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改革开采方式,强化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能力;二是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煤炭等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培植非煤产业。依托煤炭资源开发积累的资金,积极发展地面优势产业,实现地下向地上转移,奠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对于土地资源丰富的乡村,要立足土地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桑蚕、山萸、药材、红薯等种植业,发展猪、鸡、羊、牛等养殖业。对于荒坡荒地多的山区乡村,要大面积发展核桃、花椒、红枣等干果经济林,积极发展牛、羊等养殖业。对于资源贫乏、没有挣钱门路的偏僻乡村,要鼓励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到外地打工挣钱。

其次是抓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最直观的反映,也是农民群众人人都可感受到的工作。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从环境整治入手破题。对于经济发达的村,要搞好“八通六有七化”: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班车、通信息、通互联网;有幼儿园、有敬老院(或以乡镇办)、有卫生所、有文化大院、有健身活动场、有洗浴美发室;达到住房舒适化、饮水安全化、污水管道化、能源新型化、街道明亮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对于中等村,要重点搞好“四化四改两建”: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改水、改灶、改圈、改厕;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生态园林化新农村建设。对于经济欠发达村,可以从“两改两化”,也就是改圈、改厕、绿化、净化做起,做到房前屋后栽树,清除煤堆、灰堆、土堆,保持村庄整洁、卫生。

第三是抓农民教育。要以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等阵地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和以“遵纪守法”、“敬老爱幼”等为主题的群众性评比活动;要利用“五一”、“七一”、“九九”、“元宵”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第四是抓实事好事。要继续抓好学校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要大力改善偏远乡村办学条件,让每一名农村孩子都能有学可上、上得好学;要加强村级卫生所建设,建好乡(镇)中心卫生院、县医院,做到打针输液不出村、小病小痛不出乡(镇)、大病治疗不出县,让农民得了病能够就近得到及时治疗;要做好村村通公路的管理,同时要进一步抓好自然庄与自然庄之间的庄庄通,甚至户户通工程,方便农民出行;要继续实施饮水解困工程,让农民均能用上水质安全、水源稳定的饮用水;要认真抓好农村保障工作,搞好农村低保、医保、社保等工作,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篇9

调查地点:安徽省黄山市西递镇叶村

调查对象:叶村村民

调查方式:访谈、查阅资料、观察

调查内容:通过对西递镇叶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叶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与西递镇政府资料结合起来,科学认识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总结出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西递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使西递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西递镇一方面积极开发古村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图形成旅游带动经济、经济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模式。西递镇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动力。西递叶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一、 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叶村是位于西递古村落不远处的一个村落,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在现代商业经济,从而形成与西递古村落遥相呼应的现代新型新农村。叶村从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化发展,一开始就瞄准蚕桑的发展空间惊醒蚕茧生产。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户户出蚕茧”的局面,共有XX多亩桑田,蚕桑收入约占叶村收入的80%左右。XX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XX年正式实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围绕生产发展,以西递为中心,发展经济,同时发展蚕桑、茶叶和林业,2010年叶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道路四通八达,建成现代化叶村小学,可容纳学生200余人,同时配备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基本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二、 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叶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发挥作用的成功实例。叶村的成就与村镇的建设理念、基础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机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等具体举措分不开,叶村实现了政策扶持、政府导向、群众参与的有效结合。

1、 科学全面的发展思路。叶村是西递镇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递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大力发展叶村的蚕桑经济。叶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从经济、生活、文化、民主等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切忌盲目发展。确立“以发展蚕桑推动旅游,以旅游带动蚕桑生产,打造黄山一流茧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建立千亩桑园示范基地,把农村新面貌与古村落文化遗产连成一个整体。对叶村的项目建设和文化宣传活动进行整体布局,合理分配,各方面统筹兼顾。结合“奇山、秀水、古建筑、徽文化”的地域特点,按照“统一规划、切忌盲目”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叶村“古朴、典雅、秀丽、文明”的特色,切实落实叶村小集镇规划和林业整治规划,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格局。

2、 加大投入,做好基础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叶村商贸区项目、农家乐旅游项目、村级道路建设项目、沼气建设项目、千亩桑田示范建设等项目建设,确保硬件设施齐全。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及新建项目的落实。建设特色农业旅游基地、旅游食品休闲加工基地、农家乐基地、生态养生基地,发展多种多样的林业经济和自然风光。开辟了叶村商贸区,大力解决道路设施或道路路面差等问题,建设道路交通网,加快与西递古民居间的联系。建设酒店、旅馆、娱乐场所,为西递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场所。建设沼气池,各家各户都可以筹资建设,叶村村委给予补助,以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破坏。

3、 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机制。力图形成“政府引导,村级为主,农民自愿,人人参与”的良性机制。政府积极宣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鼓励和激励机制。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开展以“促经济发展,建和谐叶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规划建设千亩桑园,解除群众扩大蚕桑养殖的顾虑,为群众解决蚕桑的销路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下,蚕茧价格下降,村民开始丧失对蚕茧春出卖的信心。叶村村委积极寻求市场,为村民蚕茧的出卖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对村民养蚕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或进行经济援助。叶村村民叶积极地向村委献言献策,结合自身实际提供发展策略。同时利用政府提供的先进设备学习养蚕、种茶技术,科学发展农业。村委定时开展农民培训班,村民可免费学习的咨询。因此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互助发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4、 加大教育力度。XX年10月叶村开始建设叶村小学,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叶村小学项目是新农村示范镇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暨民生工程建设项目,XX年年8月正式完工。叶村小学改扩建后,彻底解决了叶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新项目将学校旧教学楼拆除,建成一幢建筑面积为300余平方米的综合楼,增加厨房一间,改建学校大门与围墙,整个项目完全按徽派建筑风格进行建设,确保了与古民居的和谐统一,拓宽了学校通往公路的道路。在新建的校园里增添了课桌椅、dvd、彩电、电脑等电教设备,建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多功能教室。据陈女士介绍,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的教育基地,还是培训农民的活动场所。平时学生利用先进现代化设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周末或晚上叶村村委组织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借用新设备推广蚕桑、茶叶制作技术。建设图书室,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书香校园”。

篇10

结合近年以来村级实际情况,特提出20__年-20__年经济发展三年规划: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奋力开拓,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加快发展,促进增收,富民强村为目标,统筹做好“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政权组织。进一步夯实村“两委”班子建设,使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潜能,求真务实、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重点建设好贯穿村南北的东西两条沥青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生产,重点是抓好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建设,种植反季节蔬菜。加快国家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做到沟、路、渠、桥、涵、闸配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制定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在__路及__路两边规划建设用地,创办5个村集体经济实体,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社会稳定,至20__年底,人年均收入争取达到4800元以上。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要想带领群众奔小康,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加强村党支部自身的建设,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政策理论,决策水平,力争把“两委”班子建设成有超前意识,能正确决策,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真正能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基层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开展好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活动。村党支部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学好农业科技知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在个人致富的同时,帮扶好贫困户。为此,党支部要求每个党员干部每年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并拿出具体帮扶措施,支部定期检查落实情况,以促进整体致富的概率。同时,在开展帮扶活动中,注意发现、培养、致富能手成为建党对象,每年发展1-2名新党员,同时,把部分党员发展成致富能手,更好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培养好村干部后备人选。

(三)20__年底以前,修建好进村沥青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只有道路修好了才能为村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促进两个文明建设,通过土地治理,利用冬闲时间,组织村民兴修农田水利,疏浚沟渠管道,加强管护,提高土地抗涝抗旱能力,为提高粮食高产稳产创造条件。

(五)结合__路及__路已经建好,引导好村民抓好主产作物小麦、玉米的生产,同时抓好经济作物棉花、花生、油菜等生产,扩大种植面积,科学种植管理,力争使亩产提高10-15%。重点抓好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的建设,使我村温室大棚面积达到300亩。

(六)20__年底以前,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筹建5个以上村办经济实体,旨在调整村产业结构,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七)至20__年底,在南北路两侧新植树木10000株以上,做到包栽、包护、包活,增加农民收入。与植树村民签订协议,按村集体10%,片组20%,农户70%利润分成。

(八)三年内,通过多方位发展,力争实现人年均收入4800元以上。

我们坚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有村两委一班人的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滕湖村今后三年的发展一定能取得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