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支持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技术支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技术支持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能源开发利用;风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2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10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52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1 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其中低碳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我们改变现在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是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2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的当下,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道路的本质要求,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以往低技术、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使其逐步成为高科技、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改变对中西部地区的煤炭、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的开采现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融入世界最新的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提高对于全球性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也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3 新能源技术的概念

新能源技术是高技术的支柱,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其中核能技术与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通过对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创了能源的新

时代。

4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4.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4.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4.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5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现状

5.1 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是运用风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风能是由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而产生的一种动能。全世界的风能储量非常巨大,我国的风能储量也非常丰富。风能资源一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我国的风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一带。风能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以发电为主,这种形式也是比较普遍的。在我国一些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山区,北方的草原牧区和边疆以及风能储备丰富的地区,有的家庭安装微型风能发电设备,为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不仅能够节约家庭开支,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在风能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由于风速、风向不够稳定,变化比较频繁,容易产生电能幅值和相位不稳定的现象,如果接入到电网中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转。同时因为风力发电的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在风力发电设备研发上还缺少一些技术支持,现有的一些风力发电设备风能转化效率过低,容易造成风能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想使风能发电发展更加的稳定,就需要通过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将不稳定的风能高效率地转化为电网中所需要的电能,加快对风能新能源发电技术设备的研发,以便更好地提高风能的使用效率。

5.2 水力发电技术

水力发电技术是运用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化成电能来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常说的水能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海流能等能源,现阶段利用最多的就是河流水能发电技术。由于水能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更重要的是开发水能资源对于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且水能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5.3 地热发电技术

地热发电技术是从地壳中抽取天然的热能,主要用来进行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由于我国的地形地貌丰富,地热能的储备量也十分丰富且分布广泛。地热发电不需要消耗任何的燃料,主要是利用地热能进行发电。根据不同温度的地热流体可以分为直接发电、综合利用、制冷、工业干燥和供暖等多种用途。

6 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整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缓解了能源使用压力,降低了环境污染。但是在新能源应用过程中,由于新能源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新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国家要给新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政策,鼓励新能源企业和科研人员,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力度,提升新能源设备的研发技术,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有效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我国的能源安全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加强与国外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新能源技术的自出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总之,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光华,邹骥.能源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J].理论月刊,2006,(8).

[2] 李世江.新能源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全方位创[J].河南化工,2012,(11).

[3] 丛少兰.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促进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6).

[4] 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1).

篇2

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水电装机超过2亿千瓦,风电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规模稳居世界首位,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可以说,我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整体上缺乏科学规划 产能过剩危机和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明显,尤以光伏产业和风能产业突出。

1.2发展不均衡 产业链不均衡。新能源产业从上游技术设备、生产环节到应用输出,应形成合理的整条产业链;投资不均衡。从新能源的整体情况看,风能和太阳能领域投入资金较大,生物能源、核电的投入比例偏低,而地热、潮汐、沼气等能源领域更少。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意识存在局限性;城乡不均匀。新能源在农村地区应用较少。

1.3技术创新问题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发展的瓶颈。目前,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清一色从国外引进,自主研发企业数量少、投入少,既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

1.4技术应用问题 新能源规模化生产的成本较高,配套设施跟不上。

1.5利益结构问题 我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严重缺失的问题。只有突破体制障碍和能源结构利益障碍,新能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1 科学评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 合理利用城市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需要科学评估城市(有时包括其周边地区)可获得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条件,利用系数的评价和利用潜力的评估,是利用的基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因种类繁多,集中度低,利用条件也各不相同。

2.2合理规划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金可获得量、当前利用量与政策以及资金投入量密切相关。以生物能为例,秸秆、畜禽粪便和林木薪柴等可收集利用的数量与可作为沼气、秸秆发电、气化液化等利用的规模,不仅与农业政策有关,而且与政府给予的资金、技术支持有关。

2.3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由于目前国内外未将水电、核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列入能源消费核算体系,可以以下几组数字进行说明。中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19%、天然气4%、煤炭70%、核电1%、水电7%;世界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35%、天然气24%、煤炭29%、核电5%、水电6%。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里面,煤炭占了70%,水电、核能等新能源只占8%。改变以煤为主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可能实现“发展”和“低碳”两个目标。

2.4 调整能源产业结构 优先开发水电,适度控制煤炭产能增长,是调整现阶段调整能源结构的主要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一次农业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0%。我国电力结构特别是电源结构明显不合理,水火电比例为1∶5,火电比重偏大,需要继续贯彻优先开发水电的方针,并加快发展核电,优化电源结构。

2.5 做好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制定科学规划和开发方案 在充分摸清煤油气田的地质构造特征、储存状况、储量规模及分布等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开发方案,是今后开发过程中能够实现低碳化的关键。

3.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3.1政府应出台战略计划加强产业引导 根据中国国情,考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运行,建立和完善新能源和节能政策体系,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发挥后发优势,使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

3.2加大技术创新和投资力度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中国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因此,要特别加大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从人才方面,注重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投资巨大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必须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成立工程技术中心,在技术研发、风险投入、上市融资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形成集研发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3.3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如电网布局、新能源汽车赖以运行的充电站建设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新能源的应用提供基本条件;其次是完善补贴机制。需要在补贴领域和补贴方法上进行扩展,如财税支持等;最后是调整能源利益结构。关键应该通过补贴或绩效考核等途径,对现有能源利益结构进行调整。

3.4促进经济发展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供需平衡 调整国内的能源消费政策,鼓励使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启动国内市场,建立绿色能源的民族品牌。

3.5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源、沼气、垃圾焚烧、地热等。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可用的农林有机废弃物年产能4.74亿吨标煤,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年产能4.25亿吨标煤,两项合计年产能8.99亿吨标煤。应重点发展农林废弃物(如秸秆)发电、生物质液体化(如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燃料等。

篇3

摘要以北京市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政府、农户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问题;对策;北京;农村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的一个长久战略,而农村地区的新能源建设更是“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北京市紧抓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投资数十亿元到“三起来”(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中,引进、开发、推广了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多种适合北京地区的新能源技术。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是全国新能源建设的工作典范。但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建设的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学习,认识到完善新能源项目的后续管理,对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政府投入实施的各项新能源项目充分发挥长久效益的关键所在。

1新能源项目的后期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新能源建设,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利用情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普及率逐年上升。据统计,到2007年年底,远郊区县约有823个村安装了太阳能灯,占村庄总数的20.7%,累计约8万盏。每年可节电1 317万MJ,节约电费近200万元;同时还有大中型沼气工程53处,总池容达到l.5万m3,供气1.4万户;即将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约60处,可满足l.8万户村民炊事用气。

然而,随着各类新能源项目在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推广,其后续管理工作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了解,大部分项目仍然是“重开发,轻管理”,工程方只关注项目的开况,而在设施修建完成之后,忽略了其后续维护工作。很多项目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因缺乏维护、无人看管而效率降低甚至荒废,进一步可能造成整体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实际上违背了使用新能源的根本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新能源项目后期维护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后期管理维护的服务网络不健全

目前,北京市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的后期管理维护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部分地区的新能源工程设备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出现技术问题时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是由政府负责,村委会负责,还是设备的建造厂商负责,或者由农户自己解决,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区县也组织了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负责维护的工作,但全市范围内仍没有形成完整的、分层分级的维护体系和合理的服务网络,各项后期管理所需要的配套设备准备不够充足。在新能源设备设施发生了问题之后,没有合理的机制确保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问题上报并解决。

例如,在“亮起来”工程中,北京市近郊大部分地区都引进了太阳能路灯项目。这个项目耗资很大,每个路灯的价值在1.1万元左右(包括了灯杆、太阳能板、蓄电池)。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造的工程,仅因为缺乏合理的后期管理,当开关或者其他零部件损坏就放弃使用,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1.2缺乏有关新能源后期管理维护资金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在新能源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大多是用在技术引进、项目开发上,对项目的后期管理维护很少重视。笔者从村委会基层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了解到,绝大部分的乡镇,政府都没有投入专门的、定向的后期维护资金。正因为如此,当很多地方的新能源设施出现故障问题后,村委会没有资金去组织维修,而农户也不愿意自筹资金修缮,部分项目就出现了“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垮”的局面。

对于后期管理的资金问题,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不充分。政府没有对后期维护资金的配置、使用方式、负责部门做出规定,从而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无奈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和可依据的政策对新能源进行后期管理。

1.3缺少专职的技术人员

一是缺乏日常的看管、维护员工。很多大型的新能源项目,例如沼气池,需要固定的人员负责看管和定期清扫,才能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设施出现不必要的故障。而目前北京地区很多沼气设备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二是缺少相关的专业维修人员。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很多问题比一般设备复杂,需要专业的维修技术。而北京市农村地区配备的相关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很多区县存在几个村才有一个沼气技术员。同时,农民普遍欠缺相关知识,不能及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大量沼气池及其他新能源设备“因病报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4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最终的服务对象、受益者和最重要的工作支持者都是农户本身。对于北京地区的农户而言,新能源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物,农户对新能源的绿色环保性、科技性等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主动性却不高,大多数仍处于如果政府提供就接受,而不会自主去购买的状态。农户对“花钱买环保”的态度并不积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解除其可能存在的误区,以加深其对新能源的认识[1]。

2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完备的后期管理与维护体系

政府应该牵头,针对现有的各种新能源项目,根据各区县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尽快建立完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服务体系,实现包含新能源项目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管理、维修在内的整体服务网络,以推进农村能源的管理标准化、服务专业化,改变项目覆盖面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

就此,国家在2007年推出了《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其中提到了建立乡村服务网点的建设内容、标准和补助标准等等。关于这一点,房山区政府率先做出了创新,到2010年,共建设1个区级服务中心、2个镇级区域服务站、120个村级服务队,形成一个3级实时监控服务网络,实现“管理维护一条线”,同时运用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典型示范模式,而这样的服务网络尚未普及到全市的范围内。

2.2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项目多在各区县农村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北京市政府每年在新能源整体上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例如,自2010年1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实施后,政府每年用于支持太阳能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2亿元[2]。然而,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政府对于新能源后期管理与维护的资金投入的重视仍不足,支持力度较小。因此,各级财政应该制定长期规划,合理利用资金,加大对新能源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维护的重视,做到“重开发、重维护”,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新能源设备设施的后期维护工作中,技术是关键[3]。只有在专业的技术支持下,才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设备的完好及正常运行。故政府应该定期组织开展农村能源技术的普及,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和科学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例如,2010年大兴区青云店镇会同区能源办公室组织孝义营、大谷店等村的8名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参加了太阳能利用工专业等级知识培训,学习了有关太阳能公共浴室配备设施的维护、操作,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日常维修等知识。这样类似的活动都非常实际,能有效提高新能源项目后期管理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2.4引入物业化管理服务的模式

对于部分类别的新能源项目,在其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中,可以引入物业化的管理模式,例如沼气池的管理。由于沼气池本身具有物业的属性,其后期管理也符合物业管理的一些特征,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开始引入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模式[4]。沼气物业服务模式是指由政府引导,个人、企业或政府承办,建立沼气服务站或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聘用具有专业资格的员工,以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对沼气及其系统提供全方面的管理、维护服务,并通过对农户定期收缴一定的费用来支持其自身的运营[5]。

这实际上是公益化和市场化的结合。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沼气池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水平,提升沼气池使用率、保有率,而且可以增加农村的工作岗位,故这一模式是非常可行而有意义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用户物业服务费如何规定,政府对此类物业服务公司提供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何制定以及优惠幅度等等。

2.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科技意识

政府应该及时加强新能源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热情。让绝大部分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能源建设中,而不是单纯得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首先,对于新制定的新能源政策,基层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向农户宣传,让其了解到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步骤;其次,可以用农民通俗易懂的形式,例如张贴宣传画报、组织培训、向农户发放科普资料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和基础科学知识。

3参考文献

[1] 大兴区青云店镇对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EB/OL]./bjnw.gov.cn/cxyth/jcssjs/201004/t20100443-246943.html.

[2] 北京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介绍[EB/OL]./beijing.gov.cn/zhuanti/zwgk/jujp/zdjngc/t796432.htm.

[3] 张明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11):28-29.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行业 发展 创新

当前,我国已逐步认识到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推进产业的低碳发展,将其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取向。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也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英国丁铎尔中心2012年度“全球碳计划”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其中中国为90.5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5.4%。随着我国未来能源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在推动经济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要承受全球气候政策的制约。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应对国内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与未来碳减排压力持续增加的双重挑战,必须积极探索我国能源行业低碳化发展及创新的路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为了能比较全面反映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可能的排放途径,依据IPAC模型组以前的2050情景研究,以各种可能的发展模式设计了一个情景,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根据以往情景分析研究的结论,基本反映目前所能回顾评述到的有关中国未来40年的经济发展途径。人口预测依据联合国的《2030年全球人口预测》报告,届时中国人口总数将超过14.5亿。根据一些模型的详细参数设计,得到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量,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一次能源需求量由2010年的34.38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50年的66.5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44%,石油占27.6%,天然气占10%,核能发电占9%,水力发电占6%,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到3.4%。根据化石能源消费量,可以计算得出CO2排放量,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40年化石燃料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到2050年将有所降低,但仍然比2010年增加162.1%。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国家,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明显增加。中国要实现低碳发展路径,必须从现在就采取适合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着重发展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重大清洁能源开发、转换和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技术,提高公众意识,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普遍行为,逐步实施能源税和碳税。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 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为我国能源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发展低碳经济与传统的竞争领域相比较,我国的能源企业与跨国公司可以说同处于一个起跑线上,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差距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在战略上赶超。如果我国的能源企业能够以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期为抓手,实施经营管理创新、业务结构调整,大力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推动发展节能项目以及提升能效项目,积极稳妥的对低碳技术研究进行投入,大力发展新兴的低碳业务,逐步淘汰或者减缓原有的传统业务,则我国的能源企业就可能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领先的低碳型能源跨国企业。

二是为我国能源行业突破资源约束提供了机遇。我国资源的匮乏制约了许多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而有巨大潜力的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资源为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新兴能源勘探开发程度低。因此,我国的能源企业应通过技术自主创新以及合资合作等途经,尽快掌握其核心技术,这样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低碳能源以及无碳能源的资源,比较快地构筑起新的核心业务,彻底解决制约能源企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的瓶颈。

三是为我国能源行业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提供了机遇。通过对低碳能源以及无碳能源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开发,研发和转让二氧化碳捕集、封存(CCS)与利用技术、CFBC(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在油气采收率提高上采用捕集二氧化碳的方式,开展碳排放交易业务等等方面,我国的能源行业将形成以低碳技术利用为核心的、多元的效益新增长点。

(二)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终端能源需求的总量减少。以上分析看出,到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量煤炭占44%,而2010年占比为70.5%,煤炭能源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油、气的需求量也逐步放缓。而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电、醇类汽油需求量将大幅攀升,进而会影响到我国的石化企业、煤炭企业以及火电企业主要产品的消费需求。

二是我国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了能源行业的资源严重短缺,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要求能源行业产品质量升级换代,党的十报告也提出了“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碳减排的压力,迫使能源企业增加投入,生产成本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是我国的能源企业与跨国能源企业相比,我国能源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尽管在某些技术上,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大量的高端能源技术、设备都需要依赖进口。例如煤炭的清洁技术、气化液化和高效燃烧技术,天然气燃气轮机以及先进的锅炉电机等,基本都需进口。面临内外部双向发展压力,我国能源企业在整体上还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四是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呼声强烈,某些发达国家很可能还会根据中国一些企业出口产品的排放量来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形成绿色壁垒。近几年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均提出未来将通过“碳关税”等方式,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发达国家制定的碳关税以及绿色贸易壁垒,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能源工业一体化产品的出口。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创新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配套的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已经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对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框架,接下来应该从法律法规等方面出台详细的政策辅助和支持。

一是能源行业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包含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需投入更高的成本,因此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通常不会主动参与进来,需要政府从发展理念、法律政策、资金扶持、组织管理各个方面加强引导,使企业能在参与过程中赢得收益。如获得经济效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绿色竞争力等,才能有效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合理配置能源行业低碳化的创新资源(如法律制度、政策、战略规划等),营造适宜产业低碳化的发展的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经济政治环境和产业文化环境等),从而引导各类市场行为主体(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展开能源行业低碳化实践。

三是政府部门应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加强市场的主导地位。例如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上,前期可由政府出台法律、政策,对排放权进行初始分配,建立交易平台等,待市场逐渐成熟后,应逐步提高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在碳基金份额中的地位。创造良好市场条件鼓励机构投资者、私人资本进入发展低碳能源、无碳能源以及替代能源,对符合低碳发展的特殊技术予以补贴。

(二)大力调整能源行业的能源结构

在能源行业,应对低碳经济时代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进而减少碳排放。

一是积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降低碳排放规模主要是发展清洁煤技术,提高建筑物能效,发展清洁动力与节能汽车等。清洁煤是煤炭燃烧低碳化的主要途径,改造现有建筑,提高现有建筑的能效,同时使所有新建筑物达到碳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发展节能汽车并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二是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兴建核电厂,加快太阳能、风力发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产量,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受到了切实的减排压力,进而大力促进低碳能源,甚至无碳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为能源革命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发展新兴能源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推动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核电设备、风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等的开发、生产与推广应用。

(三)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创新

一是新能源技术自主研发。国家应加大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力度,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到企业大力支持从事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大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技术极限的跟踪,改造落后开发利用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是新能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对涉及能源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必须依靠国家力量,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投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采取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联合协作,以利益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提高研发效率。

三是新能源行业技术标准。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技术攻关,必须树立技术标准意识,注重技术标准的确立,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产业技术标准将成为发达国家制约其他国家的手段。为此,中国应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确定在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地位,不断推出产业技术标准。

(四)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

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支持碳排放,支持不仅仅来自口号,更是源自行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降低个人和家庭碳排放会对现有的生活习惯、期望相互冲突。因此,中国能源行业变革创新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民众能源消费的革命,改变民众能源消费方式,实现能源消费的多元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抑制民众能源消费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提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一个将个人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从而设计一个具有绿色低碳价值观的“中国梦”,不仅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追求,也符合中国在21世纪实现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是我国能源行业上到国家安全,下至百姓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我国能源行业应该与政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传播效应,大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转变民众绿色低碳生活消费的观念,让民众真正把绿色低碳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并且反作用于我国政府和能源行业,使绿色低碳生活多层展开。

参考文献:

1.雷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传庚等.中国能源低碳之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周宏春.低碳经济学 低碳经济理论与发展路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李金辉,刘军.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1(3)

篇5

最近五年,全球能源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每年都在提高,但是化石燃料的贸易流向和过去却不尽相同。与此同时,来自风能、太阳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帮助全球的碳排放量不断下降。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是,政府的能源部门的职责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世界各国政府的能源部门正在变得愈发重要。制定适宜的能源政策、推动能源科学技术的进步、寻找廉价的清洁能源、确保各类核设施和核原料的安全……这些都是能源部门原有的或在新时期内被新形势所赋予的职责。能源部门工作的成效对全人类的繁荣至关重要,更是环境保护和实现能源安全的基础。

能源政策的变化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已经威胁到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健康、安全和经济繁荣。能源部门必须通过政策制定的方式,继续支持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以及碳捕获和封存、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运用。

对于政府能源部门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来自于如何通过政策的手段来减少自己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美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最多的国家,也是现在极力想要摆脱“石油依赖症”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石油消耗主要来源自汽车燃料。新一代的生物质燃料和电动汽车的推广已经帮助美国政府在减少石油消耗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美国决定继续在未来10年内投入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来减少石油的依赖,其主要目标就是让汽车和卡车继续逐渐减少汽油的使用。

天然气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运用,在过去的五年里已经减少大量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汽油价格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居高不下也为天然气在道路交通领域的推广提供了最佳的契机。但是由于天然气生产国与消费国的不一致,各国的能源部门需要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压缩、出口和接收装置的建设,部分国家还要逐步开放能源(液化天然气)进出口的政策限制。

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下一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效率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各国可再生能源计划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国家竞争力,提高清洁能源产品的生产力。这将有助于本国公司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和劳动力的生产力,并减少工业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这就要求政府的能源部门重视起这个可能改变整个能源行业未来的技术。因为它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清洁能源经济的未来,更决定了国家在未来世界能源技术中的地位。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有与其相配套的遍布整个国家的智能电网。而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更需要政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和大量的资金支持。像这样复杂的工程,最好的方法是首先选取部分地区作为示范。暴露出足够的问题,努力找到解决办法。在所有的行为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之后,适时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广。政府部门、民众和企业之间的重重矛盾就需要政府能源部门在最开始时制定出的政策来协调了。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支持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替代燃料的发现和使用都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力量。而每一项对尖端科技的投资都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成功。让追逐利益的能源企业来负担这一成本并不现实。政府的能源部门可以承担起这项投资,而当这些技术成熟之后,又可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新能源经济技术的竞争要求我们能够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这不仅包括了那些最为顶尖的学者(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包括普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各类人才共同的努力才会推动科技的进步。要想保持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引领未来世界创新的潮流,必须有强大的科研基础,以及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积累。

美国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是一个极佳的案例。约1500名来自全美各地的科学家在这里应对一切来自能源科学的挑战。到目前为止,能源前沿研究中心产出了大约3400篇论文,60项发明,200余项专利。多个领域的科学突破(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新型炼油催化剂和燃料电池领域)很可能让美国在这些方面即将到来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而这些技术本身则还有可能影响整个能源行业。

一个国家未来在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不能仅仅寄托在技术人员的身上,还需要有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实力作为依托。美国拥有世界计算能力最强的五台计算机中的三台。但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们也并没有落后太多。拥有最尖端的技术是实现国家政策的既定目标、推动科技在能源技术上的进步、整治环境和实现核能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也需要与之配套的先进软件和计算方法、操作系统。先进的计算机可以模拟复杂的生态系统(例如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更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来自世界各大研究机构和信息收集终端的数据流。下一代超级计算机超过目前计算机计算能力100倍的优势可以轻易地确保任何一个国家在数据计算和系统模拟的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核安全保障

为核燃料和高放射性废弃物处置选址的问题现在逐渐需要我们重视起来。核原料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问题可能会对核能行业的生死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不是某一个或一些企业联合起来就能解决的问题。政府能源部门需要在这个问题上综合考虑经济和安全两方面的因素,做到不偏不倚。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能够使企业和民众都能够满意的方案。

此外,对于拥有核武器国家的能源部门来说,它们可能还肩负着安全削减核武器和防止核武器扩散的重要使命。冷战的结束和世界局势的缓和使得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再需要通过增加库存核武器的数量来保持核威慑力。此外,加上核武器的更新换代和设备退役,大量核武器中的核原料也成为亟待处理的难题。这些原本装置在核武器中的核原料可以回收重新作为核燃料进行循环利用。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18-02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被视为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形成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石油企业只有提前做好应对策略,才能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这一概念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它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追求能源的高效使用以及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已有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低碳经济将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新一轮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也将成为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化学的能源被大量地消耗掉,而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这些温室的气体又被排放出来。因此就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灾害,其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注意,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因此低碳经济由此而生。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还创建了清洁能源利用结构。实现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不断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比重,即实现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二是降低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要求改善人类的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提高高技术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权重;四是通过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过程充满曲折,但发展低碳经济是趋势所向。在全球低碳经济趋势的推动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预示着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一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既蕴涵着机遇,更是充满着挑战,尤其是对石油企业这样的传统资源性企业更是如此。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

1.低碳经济为石油企业拓展能源领域提供了机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对能源的需求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主要是从能源禀赋的角度使用资源,我国的能源禀赋结构是典型的“多煤、少油、少气”,而燃烧每吨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多30%、比天然气多70%,因此造成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煤”独大,GDP二氧化碳密度居高不下。低碳经济意味着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的进程中,增加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为石油企业继续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积极参与海外油气资源投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增强油气产品的保供能力,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尤其是为石油企业拓展新的能源领域。

2.低碳经济为石油企业调整结构、创新技术,改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机遇

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努力和中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都预示着低碳经济不可避免,而低碳经济必将带动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兴技术的开发都将驶入快车道。而石油企业是能源高消耗企业,其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其他企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节能降耗与碳减排的潜力很大,因此急需通过创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洮汰不适用现时发展的企业,增强企业实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面临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是辩证统一的,同时存在。因此当我们看到机遇的时候更要重视挑战,战胜挑战才能迎得更多机遇。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看到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这是很大的挑战。

1.传统高碳发展方式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和传统观念的挑战

中国的石油企业一直是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传统的发展方式形成的路径依赖使我国的石油企业在低碳经济之路上行动缓慢。目前,中国的石油企业主要是通过关闭“三高”生产装置或减少水、土地的使用等方式实现减排,为减排而减排,还没有意识到低碳经济给石油企业所带来的是新的机遇。

2.缺乏先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挑战

低碳经济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这方面,我国还处于落后阶段,与发展国家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在一些技术领域上投入不足,效果体现不出来。纵观整个国际情况,我国的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国外同行的水平。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创新这方面,尤为缺乏。例如,我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远高于OECD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远大于OECD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我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2.45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OECD国家为2.28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31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技术处于落后水平。除此之外,我们在发展碳捕获、碳封存、CDM项目、创造森林碳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等方面也才刚刚起步,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然意味着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的萎缩

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使用的能源更加的清洁,而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在能源市场占据了主要地位,在市场需求方面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将相对减少,多元化的能源格局模式将逐步形成。虽然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使这种趋势似乎在短期内还不会到来,但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转型策略

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石油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建立低碳经济观念,树立低碳思维

石油企业应该把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相结合,树立低碳的经济观念,从总体上看,企业应该确立长期的规划和宏观的低碳发展战略;从职能部门看,通过建立减排节能制度来保证环保低碳政策的实施,从而提高各级员工的低碳观念;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低碳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日常工作和生产的低碳化,实现低碳管理和经济效益密切统一。

(二)发展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量

石油企业应该通过低碳技术发展来减少碳排放量,这要求石油企业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采取内部研发以及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是可以选择研发低碳能源技术必须要有可行性,例如:生物燃料新一代的开发技术、水合天然气等的开发技术;二是研发碳的捕获技术、封存技术以及利用方面的技术等等;三是加强利用并开发油气资源的低碳和高附加值转化技术;四是大力发展多联产设施,使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

(三)积极参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石油企业转型

发新能源、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应该从非常规的油气资源入手,例如:加大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的开发,加快产业基地的建设速度,尽可能在原计划基础上提前完成规模开发;对于可燃冰开发项目而言,应加强和增加基金、技术投入,早日实现可燃冰的有效利用,解决能源利用问题;加快油砂、油页岩的资源勘探、评估以及开发,争取实现工业化生产。此外,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风能、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海上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

(四)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加速实现石油企业的升级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其目的在于实现现有技术和成本约束下的双赢。通过参与CDM项目,发达国家可以获得项目所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经核准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此来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或者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现阶段也应大力争取CDM项目,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石油企业实现技术改进和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郑寿春, 王一辉. 基于低碳经济的石油工业发展对策[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7):12-17.

[2]金乐琴.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1).

篇7

800亿美元,相当于欧盟(460亿美元)加美国(340亿美元)投人的总和,碳排放量相比2013年下降了2%,取得了明显进步。但英国在2014年的碳总排放量相比2013年下降了8.7%,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一、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一)大力高度推行低碳经济

近年来,英国不断致力于在国际上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政府认为,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推行低碳经济,给予其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2003年英国首次向全世界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并把低碳经济看做本国能源战略最为重要的任务。2009年,英国通过《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再一次呼吁全球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同年7月,《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被正式公布,报告提出2020年英国碳总排放量相比于1990年将下降34%的目标。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商业和交通的配套改革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低碳交通战略》和《英国低碳工业战略》等,此后低碳经济进人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全新层面。由此可 见,英国政府已经把推行低碳经济放在了国家的战略高度上。

(二)实施促进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

1.财政政策。英国政府为了达成2020年可再生能源计划,颁布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例如,2008年颁布的《能源法案》,政府将对可再生能源进行丰#。2010年英国推行“可再生能源电力强制收购补助计划”JtT‘可再生能源供暖补贴”政策,成为全世界首例以补贴电彳的方式激励民众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政策规定,政府丨f对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供暖的家庭补贴1000英镑。2011卜,英国政府在本国成立了碳基金,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征收b气候变化税、垃圾填埋税等,以帮助企业开发低碳技术从而降低碳排放。

2.税收政策。英国是第一个征收气候变化税的国家,仅针对工业、商业和公共部门提供能源产品的供应商征收,对于提供生物能源、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则实行税收减免。气候变化税自200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征收,政府的目的并不在于扩大税源筹措财政资金,而是希望能源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并使得可再生能源得到大力推广。类似的税种还有燃料税、车辆行驶税和航空乘客税等。

(三)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及配套措施以保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顺利进行。例如,2Q08年国家出台了《能源法案》,规定对于可再生能源及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政府每年将给予900英镑的资金补贴。同年,政府颁布《气候变化法案》并建立起相关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门,使英国成为全球首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政府公布了碳预算。碳预算作为《气候变化法案》中的核心条款,在第一阶段制定了3个执行周期,每个执行周期为5年,每一阶段的碳排放总量都设有上限,以此确立了本国2020及2050年的排放目标,为英国的低碳经济转型设计出可靠且长期的框架。

(四)引导社会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近年来,英国的碳减排目标计划(CERT)、暖风计划、社区能源计划等政策,使当地广大住户从中受益,刺激了英国的低碳市场需求,促进了低碳产品市场的成功转型,促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始终致力于向社会群众倡导低碳行为,除此之外’一些非政府绿色组织也在促进社会节能习惯养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多种方式提供和传播低碳经济的信息和知识,引导人们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英国的公益广告有不少都是关于低碳经济的,如“充电器不用时拔下插头每年能节约30镑、换个节能灯每年能省60镑”等。英国政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民众逐渐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低碳消费日益深人人心,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公众参与主要是通过法律赋予公众的环境参与权和监督权来实现。

(五)大力发展新能源

新能源的开发是保证低碳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源泉。近年来,英国根据本国天然的风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风能。2000年英国政府开始建设海上风力发电站,通过相关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目前英国是全世界拥有风力发电站最多的国家,预计2020年英国风力发电总容量将达到330亿千瓦,将占到全球风力发电总量的50%。为此,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投人1.2亿英镑全面开发海上风能。此外,对于核能地热等其他新能源的开发及推广,政府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采用补贴方式鼓励每户家庭在家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2014年,英国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已至24.2GW,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19.2%,有史以来首次超越核电所占的19%,在新能源的利用上取得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二、英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一)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碳排放权也随之逐渐变为一种金融资产。发达国家普遍已形成了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基金、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碳交易将会占有很高的地位。我国应积极推行碳交易,并选择在适合的地方建立碳交易所。

(二)扩大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支持

我国政府应加大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扶持力度,大力推广新型能源的使用。与此同时,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企业研发应用新能源,以降低煤和石油等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施行相关的激励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

(三)促成低碳技术创新机制

在低碳经济时代,最具备竞争力的技术便是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技术。如果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市场领先地位,必须在这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国政府必须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广泛参与国际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吸收有用信息,结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加快创新低碳技术。

(四)引导公众消费观念转变

政府可以选择从那些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低碳生活方式人手,如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等,制作一些低碳政策宣传节目,以扩大政策的普及率,帮助公众提高低碳意识。同时,政府也应当对社会性的环保团体组织给予大力的支持,以此号召广大居民群众共同行动。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学生的低碳行为教育,可以与学校建立起相应的合作,例如定期在校园内举办低碳知识讲座等,增强学生对低碳行为的认可度。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发展

当前人类面临着三重危机,除短期的金融危机外,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是人类长期发展所要面对的两个更为严重的危机。碳金融正在推动低碳经济时代加速到来。“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企业在调动资源、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是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者和温室气体等污染物质的排放者,在年底的哥本哈根谈判中,中国无论是否承诺具体的碳减排指标,中国企业今后都势必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排放要求,因此企业要提升碳价值链条每个环节的内在价值,力争成为未来低碳经济的领跑者。

一、企业面临的低碳挑战与机遇

1.供应链减排的要求,这将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碳排放影响日益关注,客户对企业的减排要求日益强烈,而企业要做好自身减排,必然对于其供应商有更高的减排要求。比如沃尔玛要求大量中国公司在内的供应商接受其能耗审计,200家供应商需要在2012年达到20%的节能目标。可口可乐、惠普公司, 均已将绿色标准贯通于其供应链上下游。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中国的企业一直为世界市场提品和服务,其必然受到供应链减排的要求。

2. 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提出征收碳关税的要求,给众多企业带来直接的压力

近期法国、美国相继提出碳关税的设想,发达国家间可能形成“低碳共同体”,设置碳排放国际规则和贸易措施,形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壁垒。欧洲的一些超市开始推行商品的碳排放标识。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必然最终传导到商品的生产过程,高排放高耗能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而这些壁垒势必增加中国企业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及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更严重影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环境要求而遭受各种损失。我国数百个品种、7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不符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而被限制或禁止生产和销售;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因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部分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等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

3.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兴起,为我国一些企业开拓了新市场

目前,我国的经济支柱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向低碳方向发展,国家和政府必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国家发改委表示,未来5年,仅环保产业的投资需求就可达到4500亿元。巨大的市场机遇将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跳跃性发展。如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一个小型的新能源技术企业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商。

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前需要的减排量,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其中一半由国内完成,另一半约25亿吨需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和排放贸易完成。清洁发展机制(CDM),即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核证减排量”(CER),用于履行发达缔约国在《京都议定书》下所承诺的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CDM和联合履行大概10亿-15亿吨。目前已签约的减排量未到3亿吨,在2008年之前,中国能够提供的排放权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中国已经有不少企业参与CDM,集中在小水电、风电、氟化工等领域。最大的机会来自氟化工企业,因为这种企业在生产HCFC22一种冷凝剂和生产其他化学产品的原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HFC23,而HFC23是导致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潜势相当于二氧化碳的11700倍。国际上一吨HFC23的减排配额等于1万吨二氧化碳的配额,而且HFC23减排技术简单,很受市场欢迎。而络绎不绝的国际买家的到来,让中国的氟化工企业家们看到,排放HFC23里还有商机。此前他们知道谁污染谁付费的治污原则,现在则可以通过减排赚钱。

4. 给企业自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并不落后于世界低碳转型的趋势,有些企业的节能减排做法甚至在全球同行中具有领先性。国企业的低碳实践不仅有助于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实在的利益。以同力水泥为例,自2006年以来投入2800多万元(其中2600余万元为低碳发展项目),通过实施余热发电工程和40余项技术改造,取得了1.04亿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4.4%。案例显示,中国移动、皇明、格力这些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正分别用不同方式开展低碳行动,提供低碳型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与产业上下游、行业内其他企业合作,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利用自身影响力,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带动公众消费习惯的转变。

二、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 企业应形成低碳思维

中国企业为迎接必然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需要用低碳思维重新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问题,关注国家气候方面的政策,包括怎样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环保和碳排放的政策法规要求,同时跟踪国际制度、国内政策的发展,并对可能制定的制度超前部署。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应对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倾向。并且创新性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能够成长为中国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巨大赢家。

2. 企业努力打造绿色产品生产链

从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方面着手,抓好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产业布局、发展转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管理文化工作上早做安排,大力开发应用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加大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规定的执行力度,努力打造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在低碳经济领域,中国企业已经与世界企业走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关键在于加快低碳发展的步伐,尽快形成低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从碳交易市场获取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总投资为170万美元的“促进中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碳基金项目”将在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12个省份进行试点。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政府共同建立的为期三年的示范项目,通过碳融资将帮助中国西部地区减轻贫困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下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我国一些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获取低碳发展技术的重要手段。但发达国家并不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环保技术。利用碳交易来引进先进环保技术,是企业特别需要努力的。

【参考文献】

[1] 文新. 低碳与中国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南方周末》,2009-09-14

篇9

关键词:新能源;中国;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F451.262;F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5-0043-05

新能源又非常规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地热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

随着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和全球对于温室效应问题的关注,世界各国开始加紧对新能源的开发。能源合作密切的中俄两国也展开了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中俄两国在新能源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两国应充分挖掘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利用合作有利条件,消除合作障碍,推动中俄新能源合作稳步发展。

一、中俄新能源合作现状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供应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许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缓解能源供应矛盾、应对气候变化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中俄两国开始积极调整能源合作结构,加快向新能源领域拓展。

(一)核电、水电合作步伐加快,成为引领中俄新能源合作的旗帜

核电、水电是当今世界开发利用较早的新能源,也是未来电力开发的巨大潜力能源。近年来,随着核电与水电对中俄两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两国加快了核电、水电合作。

1.中俄核电合作由来已久

1992年中国引进俄罗斯技术的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一期合作项目成为两国核能合作的标志。1997年12月29日,中俄签订合作建设核电站总合同。2007年,在中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田湾核电站1号和2号发电机组顺利完成交付运行的交接,并网送电。中俄两国在田湾核电站一期项目上所积累的合作经验与互信度的提高,进一步奠定了这一领域的合作基础。2010年9月27日,中俄又签署了田湾核电站3号、4号发电机组建设的技术设计方案合同。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事故,中国在对国内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后,将继续推进与俄罗斯在田湾核电站二期等项目上的合作。此外,中俄两国还将在建设浮动核电站、核应急研究及铀矿勘探等七个新领域扩大合作。

2.中俄两国加快水电合作

2011年6月11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根据这份协议,双方将合资成立各持股50%的公司,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建设及运营电力项目。首批合资项目包括开发西伯利亚的两个水电项目,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 000兆瓦~2400兆瓦。未来投产后将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向中国东部与东北部出口电能。拟建的新电站将成为东西伯利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石,有助于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过合作也将为中国长江电力公司积累丰富的国际化运作经验,对其向国际化水电巨头迈进有很大帮助。

(二)中俄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迎来新机遇

相比核电、水电合作的快速发展,中俄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属于起步阶段,两国积极开展了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合作。

2009年12月1日,中国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中俄两国清洁能源项目。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以下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开发俄罗斯太阳能电站项目和太阳能领域相关的其他项目,为俄罗斯提供环保清洁的太阳能电力;由双方共同成立的清洁能源评估小组对双方可能合作之清洁能源项目进行实质性调查评估,并出具调查报告,供双方董事会参考。

2011年5月31日,中俄两国举行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双方就全面启动能效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双方有关公司签署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领域的框架协议,旨在建立合资公司并准备实施可再生能源、生态能源、能效、节能和创新领域的项目。俄方向中方转交了中国国家节能中心与俄相关公司的谅解备忘录草案,双方有关企业和机构拟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15次会议期间签署相关文件。俄方还提出结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举行中俄能源服务和审计研讨会。中国能源局设立的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工作小组分别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会谈。

2011年6月16日,中国国能生物清洁能源集团公司与俄能源署、俄国际统一电力集团公司签署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领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俄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的重要起步。此外,两国民营企业也展开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黑龙江清河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大力股份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虎林市投资建设再生能源实验基地,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核心技术,项目总投资3.58亿元。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投产。

二、合作潜力与有利条件

当前,新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中俄两国能源领域合作的新亮点。中俄两国应抓住机遇,充分挖掘新能源合作潜力,开辟新能源合作的广阔市场。

(一)中俄两国新能源合作潜力巨大

1.核电、水电将成为合作的重点方向

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2010年世界能源展望》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核电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增幅较大,将比现有水平增长50%。作为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核电仍将是世界新能源利用的主导。同时,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将达到全球发电量的45%,比目前高2.5倍。可以说,在核电和水电方面的良好合作基础,将成为拉动两国新能源合作的重要引擎。

俄罗斯核电技术发达,核工业体系完整且基础雄厚,铀储量和浓缩铀技术均位居世界前列。仅俄罗斯核能工业集团公司就占有世界铀浓缩服务市场的40%、世界核燃料供应市场的17%、世界铀矿开采量的8%、世界核电站建设市场的28%。俄罗斯水力资源也很丰富,特别是与中国东北地区毗邻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目前,中国电力供应相对紧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对电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在中国未来十年各类清洁能源构成中,核电与水电仍处于重要位置,

其对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所起的作用也最大。中国利用俄方建设核电站的经验及丰富的水力资源,大力发展中国东南、西南、东北电网项目,可增强该地区的供电能力。俄罗斯则着眼于中方雄厚的资金和市场需求,通过展开与中国的项目合作,有助于带动俄罗斯相应地区的经济增长。由此可见,核电、水电的长期合作将成为未来两国新能源合作的重要推动力。

2.中俄可再生能源合作空间广阔

中俄同属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的国家。相对来说,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两国可再生能源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1)太阳能、风能合作潜力分析

中俄两国在太阳能、风能领域有很大的合作发展空间。俄罗斯地大物博,太阳能、风能开发潜力巨大,但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太阳能、风能尚无发电能力。随着俄罗斯旧式住房的拆迁改建以及新住宅建设的增多,太阳能、热泵、生物热炉等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而中国的太阳能、风能在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方面较为成熟,已形成具有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的产业链。中国在热发电关键技术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能力领先世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风电项目投资及风电机组装备技术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中俄两国政府及企业界应在信息沟通及市场调查等方面加强联系,以促进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有效合作。

(2)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合作潜力分析

生物燃料属于生物能源,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生物质主要指薪柴、农林作物、农作物残渣、生活垃圾等。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的利用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俄罗斯是世界上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生物泥煤储量居世界第一,生物燃料相对廉价,生产的多为用于出口的初级产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加大了对生物质能开发的扶持力度,生物质能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因此,从中国良好的技术、资金优势和俄罗斯廉价的生物燃料、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来看,中俄两国在生物质能领域可以展开良好的合作。

此外,中俄两国也可以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方面展开合作。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做“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它被誉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是一种新型高效能源。俄罗斯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比较丰富,在天然气水合物基础地质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力量较强。我国应努力争取获得与俄合作开发的机会,加强与之合作,以取得俄罗斯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份额。具体来说,可采取以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俄境内设立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主要供应我国。

(二)合作的有利条件

1.两国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政策扶持,为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客观可能

新能源是典型的政策导向型产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传统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两国政府均能审时度势,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划。为发展新能源,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2005年的《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以及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等。俄罗斯在新能源政府扶持方面起步虽晚,但也开始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划。2009年俄联邦政府确认的《2030年前能源战略》指出,到2022―2030年前,俄应开始转向非常规能源,首先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这些非常规能源在电力生产中所占比例将从32%增加到不少于38%。2011年初,俄又出台了《2020年前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效率国家政策重点方向》,将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上能源结构调整日程。可见,两国政府的政策扶持在客观上有望促成新能源合作相关机制的建立,进而推动中俄两国新能源的进一步合作。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为两国新能源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当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务实合作与战略协作成果举世瞩目,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快速发展势头。2010年9月,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就全面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新起点。2011年6月,两国元首发表《中俄元首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的联合声明》。声明中强调,两国在能源领域将全面推进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电力、新能源等合作,在互利基础上构建战略性、长期性能源伙伴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将为中俄新能源合作提供十分有利的政治环境。

3.中俄两国经济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为开创中俄新能源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前,俄罗斯已经挺过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资金严重困难的局面明显改观;财政赤字低于预期值,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回稳,2010年已实现了5%的正增长。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增速为10.3%,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中国已实质性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和高盛等机构预测中国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以预见,中俄两国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为新能源合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合作的不利因素及推进策略

中俄两国以战略高度积极开展核电、水电合作并加强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但是,相对于石油等常规能源的合作,两国的新能源合作才刚刚起步,在未来合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技术、资金、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中俄两国应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克服不利因素,推进新能源合作稳步向前发展。

(一)不利因素

1.短时间内传统能源合作仍将占据中俄经济合作的核心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而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长期以来,传统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是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占据着两国外贸合作的核心地位。新能源合作对两国来说是新兴领域,除核电、水电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近年来才有接触,合作项目少,合作机制、相关合作政策及配套规范等尚未建立。加之新能源产业因较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投资成本高、风险大、利润回报时间长等特点,中俄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预计要经过10―15年才有望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新能源合作短时间内无法与传统能源合作地位相抗衡。

2.两国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有较大差距

在能源形势和环境压力的影响下,中俄两国都加强了对新能源的关注,但除核电、水电开发外,两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扶持及企业界的支

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比较而言,当前中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重视程度很大,俄罗斯政府对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重视程度还不够。这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两国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合作。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均实现了高速增长,这与中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及配套法规,明确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等政策。《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指出:“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大且进展缓慢。当前,俄罗斯全国发电总量中仅有1%来自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落后,客观上制约着俄罗斯对外新能源合作的步伐。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俄罗斯的财政收入80%以上来自油气资源的出口,“强势”的传统能源让可再生能源长期处于配角地位。再者,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根本性保障:融资体制不健全、相关司法支持缺乏、政府对新能源的定价机制及新旧能源的过渡和承接缺乏清晰思路。此外,俄新能源产业存在严重的“人才断代”问题,除了小部分年龄偏大的资深科学家外,大部分技术人员都很年轻,短时间内很难在技术研发上有较大突破。上述制约因素造成俄罗斯新能源产业融资困难,缺乏竞争力。新能源产业本身缺乏强大的内部推动力,对外合作的积极性将会受到制约。

(二)中俄新能源合作的推进策略

近年来,新能源合作深化和拓展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虽然中俄两国加大了新能源合作的政策扶持,但重视程度及政策、技术对接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新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国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推进新能源合作:

1.着眼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提高中俄新能源合作意识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已成必然趋势。预计到本世纪下半叶后,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而占据世界能源体系的主导地位,实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过渡。未来可再生能源会出现重大的技术进步,成本进一步下降,将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拥有更大的潜力。在这场新能源博弈的背景下,作为能源合作日益密切的中俄两国,除巩固油气主导能源合作外,要立足长远利益,结合政治互信最好历史机遇,提高合作意识,构建新能源合作框架,依托核电、水电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础,全力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加快新能源合作开发以应对全球能源格局变化。

2.加强两国新能源相关政策与技术对接,加快新能源合作步伐

篇10

关键词:能源;政策;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56-04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庞大的能源需求。传统观念认为,资源可随意替代、无约束,而现实中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其特殊属性不可能实现任意替代,能源供给约束使能源依赖型经济不能肆无忌惮地增长。为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处理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政策

目前,我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能源趋势以及国内能源存量制定相应的能源政策,已有的政策包括能源价格、节能技术激励、税费减免补贴、排污收费、环境政策等。能源政策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同一能源政策可以归入不同政策类型,如排污收费可以归入行政政策和限制性政策。

(一)直接政策与间接政策

按照政策的作用对象不同,可将能源政策分为直接政策和间接政策。直接政策指针对能源制定的政策,如对稀缺资源实行配额供给制度、能源价格限制等;间接政策指通过对能源使用主体行为或上下游生产制定的政策,如对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鼓励提升技术效率、能源配套设施支持等。直接政策直接作用于能源,对能源市场产生影响,易导致价格偏离市场均衡。间接政策通过规范使用者的行为来达到能源调控的目的,在某些行业强制性规定生产商必须生产一定量的超标准产品,对积极配合政府能源导向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

(二)限制性政策与激励性政策

按照作用方向划分,能源政策可分为限制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告诉使用者“不能做什么”、要适可而止;激励性政策则告诉能源使用者“要往什么方向发展”。能源政策应该“宽严有度”,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过于宽松的政策会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持续下降;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过于严格的政策则可能阻碍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增长效应。限制性政策与激励性政策分别代表严格和宽松的政策,限制性能源政策要足够严格才有约束力,而激励性政策则要宽松才能够使得企业有发挥的空间。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需要限制性能源政策的力度越大,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激励性能源政策的效率会更高。目前,我国能源政策具有向激励性政策转变的趋势,这受到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多样化发展等因素影响。

(三)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与行政政策

按照作用机理划分,能源政策可分为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行政政策。能源经济政策针对能源的价格、数量、能源市场进入及退出等进行调控,是通过经济机制作用于各行业中使用的能源,表现为政府调控能源市场的发展。能源社会政策指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政府利用税费等措施进行调节。能源行政政策指政府管理机构通过相应的能源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对能源使用进行调节。三种能源政策考虑的侧重点不同。

二、能源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选择何种能源要素取决于其所带来的净效益大小。在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失灵以及政府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存在着生产企业采用粗放型能源投入比集约型能源投入效益高的情况,势必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产生“适应性预期”,不断加入粗放型生产的队伍中,形成羊群效应。长期看,这种行为将带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社会福利和技术进步。

能源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链条是:能源政策——企业预期——生产投入——产出效益——带动效应——经济增长方式。以太阳能为例,从太阳能资源总量角度看,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合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已被世界各国作为战略性替代资源开发重点。我国从2009年以来密集出台太阳能新能源的发展扶持政策,太阳能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受到政策利好信息的引导,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多数光伏生产企业调整发展预期,“十一五”期间大量企业投入到光伏产品的生产中,但一些企业的过度乐观预期以及急于回收投资的心理,使得光伏产业仅是量的增长,已面临产能过剩问题。

按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的参与力度可将其转变过程分为温和型转变、综合型转变和强制型转变三个层次。政府采取激励性能源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温和型转变,采取限制性能源政策与激励性能源政策结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综合型转变,采用限制性能源政策、强制推行新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路径属于强制型转变。(见图1)

在每一层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路径与政府能源政策力度存在均衡交点,若政府能源政策力度偏离均衡点,则会导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偏离原路径,走向其他路径,甚至偏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机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缓慢,处于“试水”阶段,不能摒弃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因此,前期转变路径属于温和型转变。在温和型转变区域,需要宽松的能源政策配合,若采用较为严格的能源政策,则会导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路径向其他区域偏离或者走弯路。目前,随着传统能源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成本越来越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某些能源采用严格的能源政策,逐渐放弃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路径应该选择严格政策与激励性政策结合使用的综合型转变路径,引导各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激励技术创新。

三、我国能源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较多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不足

从目前我国的能源政策看,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监督者、执行者,既干预能源的供给又干预能源的需求。我国出台的限制性能源政策多以行政命令形式为主,如环保法律法规中对企业排污的限制、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土地资源开发的限制性政策等,但实践中却存在“强手段”与“弱执行力”的矛盾,使得能源政策见效不显著。激励性能源政策则以财政补贴方式为主,过度的引导政策使得生产企业蜂拥而上。综合看,我国的能源政策行政引导力度过强,忽略了能源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

(二)区域能源政策趋同,忽略区域能源特征

我国的煤炭资源和陆地风能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水能资源南多北少,而2/3的能源需求在东、中部地区。能源分布的区域性使得各区域的能源政策有所不同。目前的能源政策具有“一刀切”的特点,各地区发展能源产业具有趋同性,而忽略了本地区的能源特征。如,河北省能源消耗总量的90%是煤炭,但70%的煤炭能源是从省外调入,而该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相对丰富,受运输条件、技术条件等影响,一直未能高效率利用。针对这一问题,该区域的能源政策可以鼓励清洁能源技术研发、能源运输等为主,解决能源开发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而不是一味采用与其他区域一致的能源政策。

(三)能源政策间存在非一致性

能源政策间的非一致性主要来自于部门问的不协调。能源政策往往涉及资源、产业、环保、生态等部门,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密切相关。某一能源政策可能是针对另外一种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但这一能源政策由于事前欠缺研究、规划,最终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如此循环,最终能源政策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四)能源政策效果不明显,未达到预期目标

我国为促进能源节约,制定了相关的能源政策,督促生产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减少能源浪费与污染。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不论是直接政策还是间接政策效果都不明显,能源政策导向功能未充分体现出来。如,税收政策,国家制定相关能源税收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节约能源,但目前税收调控能源价格促进能源节约、节能投资、使用清洁能源到目标实现还有一定距离,与国家的能源战略匹配程度不高。再如,我国虽鼓励清洁能源、战略性新能源的研发投入,但在这一激励性政策的引导下,产学研合作成果依然较少。

四、完善能源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适度的行政力度,多运用市场化手段

当前,我国能源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政策导向为鼓励节约能源、使用绿色能源。新能源的市场发展前景需要靠企业自我挖掘,过度的行政手段会对企业的正确预期产生干扰。行政式能源市场化政策可适当放松,制定多样化的能源政策,从多个角度发挥其作用。

(二)鼓励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能源政策

国家可出台宏观调控层面的能源政策,如能源价格、能源法律法规等。而对于需要根据地域发展情况、能源分布特色制定的政策,则可由各地区视情况制定,但为避免各地区忽视社会整体福利,国家可以制定能源的原则性条款,如环境保护条款、清洁能源优先发展条款等。

(三)构建系统的能源政策体系

我国能源政策具有一定被动性,往往是到问题出现时才出台政策,这容易导致能源政策间的不一致。为了促进政府管理部门合作制定能源政策,保持部门间政策的一致,需要构建完整的能源政策体系。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欧盟能源政策的一体化色彩不断加强,推动其新能源政策的因素是供给安全、环境和竞争力。我国构建能源政策体系从根本上说也离不开能源安全、环境、经济发展等三大因素,为保证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能源政策体系需要注意科学合理性。

(四)加大能源产学研合作激励力度

新能源的推广使用需要成套技术支持,相对于后期投入生产来说,前期的研发投入成本巨大,普通企业无法承受或独自承担。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如,澳大利亚将清洁能源的开发、研究作为优先项目,政府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研发投入,作为对后续清洁能源项目的支持。我国推广新能源替代传统非绿色能源,除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性政策外,可间接通过前期技术研发支持等政策引导能源发展方向。

(五)对能源政策适时进行绩效评估

能源政策在一定时期是不变的,但从长期来看是动态发展的。每一时期能源需求和能源供给不同,为调节能源市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政策应作出相应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上一时期能源政策效果如何需要进行评估,作为下一时期是否采取这一系列能源政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鲁云,曾奕,资源政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08(3):46-51。

[2]陈艳,成金华,我国能源政策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能源,2006(10):30-33。

[3]李游游,路径依赖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困境[J],中国集体经济,2012(6):45-46。

[4]谷树忠,曹小奇,张亮,牛雄,曲冰,何绍维,中国自然资源政策演进历程与发展方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96-101。

[5]何晓士,浅析我国能源相关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8):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