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20-01
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与世界其它国家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同质性。从法国的洛林地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老工业基地成功实现经济转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相适应的。
1 经济转型与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是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单一资源经济的有效方针
1.1 经济转型的理论性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都是因资源而立的,城中的其它产业也依附和服务于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的单一也正是由于资源型城市片面强调自己的资源优势,并以开采、出售资源作为主要的产业方向来发展地区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一个主导产业的再造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就是培育和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替代产业,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道路。
1.2 根据转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培育替代产业
一般来说,培育替代产业,要转变依托自然资源求发展的思维定势,在发展接替项目上可将其分为两部分:1、接替产业项目。向上延伸经营伴生、共生资源,以充分利用其价值资源、改变粗放型开采及生产方式。向下延伸,加大资源的深加工程度等。2、替代产业项目。改造、重组、引资扩建存量项目,通向全国,多行业寻求市场。接续产业可以理解为“拉长资源产业链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长期单纯靠出售资源产品,很少进行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然之路。
1.3 国外经济成功转型的实践及给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启示
(1)法国洛林转型改造“进”、“退”的基本思路。
法国洛林以往是以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地战后新产业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使该地区面临着传统产业衰退的问题。法国政府因此制定了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内容的转型目标。洛林地区经济转型的“进”、“退”的基本内容主要求包括:“进”―即产业的进入政策。旨在以发展新产业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即产业的改造。对传统的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以提高效率。“退”―即产业的退出。放弃成本高而又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放弃夕阳产业而又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为及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虽然漫长。但由于政府政策合理,产业进退有序,洛林地区的经济成功实现了转型。
(2)几点启示。
尽管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制度环境,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在转型的模式上,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转型产业的“进”、“退”走市场化导向的道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德国鲁尔区的重新崛起,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排除了纳粹德国高度集权的国家统制体制和战后军事占领当局严格管制的做法,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居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事业与各种形式的私人企业在社会市场经济原则框架内运作,发挥着既有竞争又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这点与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国有企业非常相似。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必要干预及支持是实现成功转型的有力保障。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投资巨大,历时时间长,政府应承担一部分转型资金。用来完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以及公共设施服务等硬件设施。为新产业的进入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引进先进技术及优秀管理、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
2 资源枯竭型企业的退出是市场机制重新配置的要求,也是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2.1 资源枯竭型企业选择合适的途径退出以维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破产、关闭。一般是当资源枯竭型企业矿产资源基本枯竭、严重亏损且扭亏无望、企业外部条件不佳的情况下,而前景产业转型方向难以寻找而实行的退出策略。但其破产后后顾问题太多,因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我国的云南东川矿务局。
(2)产业转型。一般在企业规模较大,内外部条件比较有利,企业市场环境和区位条件良好时可进行产业转型。这种退出策略利于平稳退出而且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3)改制重组。其实质上是实行政企分离、主辅分离的过程。即实现企业的“非行政化”及“非国有化”。这是大多数资源枯竭型企业都要实施的政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让市场来选择企业,而非计划来培育企业,企业只有在体制创新、自主经营、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原有的模糊责权关系、政策主体的混乱,以及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如江西萍乡矿业等。
(4)迁移。是企业全部或部分人员设备迁移到其他资源矿区,缩小原有企业规模的措施。但其适应性较差。要求企业资金实力及异地企业的合作。但在中国部分地区有实施,且成效欠佳。如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公司在新疆阿克苏开办的俄霍布拉克煤矿等。
2.2 资源枯竭型企业的退出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资源枯竭型企业的劳动力转移及安置问题是资源枯竭型企业退出的主要问题。
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单一,企业组织形式单一,退出及转型时大量的职工面临下岗而这就涉及到一系列培训转换技能、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和离退休工人的养老金等应付费等。解决该问题,首先政府的财力支持。政府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涵盖所有离退休人员、工伤工残人员,特困职工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体恤金等。其次,依托政府再就业服务体系,根据下岗失业职工的文化及技能水平建立不同类型、专业和层次的培训中心,帮助职工再就业。再次,以发展新产业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及第三产业,引进外资,鼓励外场进入以解决部分下岗职工就业问题。
3 重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谋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的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发利用,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如辽宁阜新的大面积地面塌陷,形成了100平方公里的沉陷区,直接影响群众达30万人,而地下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更严重的危胁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鲁尔工业区曾是德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他们治理污染的对策就是把环保定为国策,将环保写入《基本法》中,迄今以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我们可借鉴之处有:
篇2
【关键词】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跨入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智慧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城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可以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它使城市的功能不断多元化,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智慧城市的概述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是承载了多项功能的一个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于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S型曲线也充分说明了城市化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最终成为一个高效安全、学习创新、和谐友好、智慧开放的类生命体。因此,发展成熟的智慧城市具有像生命体一样的特征,如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智能感知、情境感知与认知能力,成熟的信息知识智能转换机制及决策能力,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显然,智慧城市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一样,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建设发展、学习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仍将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经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及特征,智慧城市建设将涵盖信息基础设施、应用体系、产业发展和支撑体系等,这几部分涉及面宽、结构复杂,且需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所以,智慧城市在起步、发展、成熟等三个阶段的特征将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市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快速聚集的人口压力
城镇作为人口的集聚地,其发展规模应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当前,全国183个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其中很大一批城市都将面临人口极大扩容和过度集中的问题,将给城市交通、土地、空间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户籍制度管理、人口老龄化等也正在成为城市管理和发展的新难题。
2、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难以适应城市运行的需要
由于人口过快集聚、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运行效率低、技术落后等原因,城镇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交通设施软硬件严重不足,交通拥堵状况严重。
3、城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由于城镇人口极度膨胀,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城市发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间、清洁水和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据统计,2012年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105亿立方米。
4、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城市基本服务与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待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同时,随着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管理难度不断增大,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宣传理念显得明显滞后,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
四、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1、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信息化”、电子政务、三网融合、物联网、低碳生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下一个目标
信息化与互联网正在改变城市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运行模式、物质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正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正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需要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如果说目前的互联网、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只是部分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那么智慧城市建设将在更大程度上、更宽范围内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是智慧城市的固有属性决定的。未来若干年,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规格、档次将在互联网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有这些都呼唤“智慧城市”的出现,这使得它同时成为“信息化”、电子政务、“三网融合”、“物联网”、“低碳生活”建设的下一个目标。
2、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突破口,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温总理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把这一主题列为培育和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范畴,将会使国家和民众都受益,堪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将促进产业链升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和跨行业智慧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扩大内需、拉动出口增长堪称是一匹黑马。据有关专家预测,相关产业可带动至少1万亿的消费,为我国GDP带来新的增长点。
3、由智慧城市所推动的智能产业及其网络虚拟空间的兴起
为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之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更为后续新兴产业创造了条件,必将引发智能产业的升级。IBM智慧地球战略已被多数美国人接受,被认为与当时克林顿政府利用互联网革命把美国带出经济低谷具有许多共同之处。IBM的“智慧地球”宣言和各发达国家的布局,或许已经拉开了这场跨越式发展的序幕。如果我们不缜密考虑、认真对待,不在智能产业兴起之际夺得先机,很可能由互联网产品的消费者再次沦为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消费者,再次处于被动局面。
4、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
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要方向的研发水平已步入国际前列,这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条件。我国信息领域科技人员总量大,研发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城市用户中具备互联网知识和能力的居民人数大幅提高,这都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员和人才储备。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城市发展的快速阶段,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为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芒福德著,宋峻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爱华.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着力点[N]人民邮电,2011
篇3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1.城市的环境污染现象
众所周知,城市不断的高速发展,遗留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密,后代如果没有前人对环境的保护,无法在地球上建立幸福的自然家园。城市在扩张,空间、水资源、森林资源等都出现了极大的缺口,随之引起的污染危机更是十分艰巨。
城市化带来了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高耸入云的建筑、现代化的工厂、交通和无线电的遍布发展等,导致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环境污染的类型很多,包括大气、噪音、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同时,建筑施工的频繁增加,造成了城市光污染;网络、电缆、通信、电视等技术的纯熟,电磁污染也应运而生。所以,城市化必然会带来许多不同形态的环境污染。
2.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实践
鉴于环境危机的愈演愈烈,国家从中央、省、市等层层级别开始实施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并颁布了一系列的具体保护环境标准:一是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建污水处理厂,提升污水处理的能力。二是完善垃圾回收体系,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三是重视新燃料的研发利用,避免使用煤炭等容易增加温室气体的燃料,转而使用不会造成大量烟尘的清洁能源来降低空气中的污染。四是加强环保投入的支出。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要关注其他方面的发展,还需要重视环保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在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五是颁布关于环境方面的法律条款,完善环境保护机制,重视对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
3.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形势与判断
3.1从总量上看,大气污染形式非常艰巨
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数据分析,大中城市的雾霾天气最多,尤其是北方大型城市由于煤区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的天数非常多。比如,浙江省的城市空气质量很多达不到一级标准,在所检测的城市片区当中,空气质量为一级的城市仅占全省的42.2%,质量处于劣势的城市就有近10个,占21.1%。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数据显示,江浙地区的酸雨状况十分严重,越有1800万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比如,浙江的丽水、开化等城市的酸雨污染非常严峻,发生频率几乎是100%。
3.2重点城市的水污染严重,水质安全性较低,在城市河段受到水污染的几率非常高
城市周围的湖泊发生大面积的藻类污染,浙江杭州西湖等地的湖水水质较差,氮磷的污染更是十分可怕。同时,固体废弃物污染方面,浙江地区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比如,杭州市的年产垃圾约450万吨,散布在城郊50平米以上的垃圾填埋场达到3000余处,垃圾场所的密集率更高。
3.3城市承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偏弱
不同于国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比较成熟,我国城市普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更多地投资到经济发展上。绿化程度的高低能看出一个城市的环境恢复能力,从而判断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森林植被覆盖率、城市绿化率,逐渐成为居民幸福指数的指标之一。以城市绿化覆盖率来说,2005年,浙江地区高于38%的城市有杭州、金华、余姚,低于30%的城市有丽水、开化等地。根据民生环保指数城市排名来说,浙江地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满意度都有待提高。
4.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国内环境污染的加剧,城市化必然带来的危机矛盾频繁出现,许多城市的生态危机非常严重。同时,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环境保护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城市管理更有了行之有效的举措,从内容上来说,可持续性城市适宜居民生活,更是提高幸福指数的活力指标。
第一、我国开始重视环保意识,对城市建设要逐渐开始加入环境治理方面的条款,加强了城市环境的约束力,这就需要征求市民、环保人士、环境专家等方面的意见,提高城市环境管理的约束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亟需加强其活力和竞争影响力,提升城市建设中的环保要素,全方面尊重和考虑居民和环保专家的意愿。
第二、结合国内自然禀赋的特点,制定对应的环境标准,加强环境质量监管。根据全球金融机构调查显示,一个城市的环境保护程度良好,其投资环境也更容易受到青睐。所以,我国城市要想在全球城市当中保持高竞争力和影响力,必须采取环境保护的举措,增强城市的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通过城市绿化率、森林覆盖率的显著提高,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准入制度要引入环保机制,提高污染企业的检查标准,全方面加强绿色税制。政府部门在必要时候可采取行政手段,关闭对城市污染非常严重的企业,通过奖惩方式来加强企业建设的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减排。
第三、加强环境改善方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内部一体化合作。根据国内环保专家的实地调查发现,城市污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北方城市的植被遭到大量砍伐、煤炭等资源过度开采,这就容易让更多的灰尘和二氧化碳进入城市。同时,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划分时,可适当对工业区、居民区进行适度的分隔,广泛在有效空间种植防护林、绿化带。
第四、鼓励公共交通,对私人汽车采取适度限制的方式。在世界发达国家,美日的城市平均公交分担率达到50%以上,我国却不到8%,机动车的拥有量大幅增加。因此,政府部门要利用法律和政策手段,宣传公共交通的环保性,通过绿色出行的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对私人汽车进行一定的约束,因为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容易加剧城市污染,限制减少一定数量的汽车,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 [科]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城市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目前,我国城市的现状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大城市规模过大,人口总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30 个;城市发展格局不尽合理,工业过分集中,人口相对膨胀,居住拥挤;基础设施短缺,交通紧张,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
一、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
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
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三、城市规划要放眼未来
城市规划要使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所做规划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要方便于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产业等,制定规划时要弄清城市发展的战略,当然城市规划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战略。
1、卫星小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恶性膨胀,可以考虑在超级都市的周围,建一些卫星小城市,以缓解城市化的加重。卫星城市要有缓解的功能,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环境压力等,卫星城市是遏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卫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规划,结果原本建立卫星城市的土地被挪为他用,就很难实施原先的计划了。
2、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
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
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具体形式,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4、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用青山绿水来换取经济的繁荣,不能用老百姓的健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城市万古长青是城市规划的内在精髓.城市规划要处理好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在现在和将来出现矛盾时,要服从将来。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要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资源紧张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不仅影响了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众多行业发展的指导理念,深刻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而城市的持续性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要注重规划好城市的土地用途,协调好建筑和土地的关系,尽可能的保护好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大的动力支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规划要注重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预测,调研、评估、论证规划的可行性,不断修改、完善规划方案,在保证城市自身环境承载力负荷的前提下,确定最优的规划方案。
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具体策略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城市领导者和规划建设者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构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方法体系。首先,领导者要以本地区的资源实际为基础提出可行化的发展目标,制定可操作性的城市建设进程体系,避免为了政绩不择手段仅考虑城市的现有发展而罔顾子孙后代的幸福。规划者要本着规划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的目的,竭尽全力论证最有助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方案,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自己规划的全过程。其次,在实际的规划规程中,领导者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思想引导,鼓励其提出最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规划者不仅要考虑常规的规划内容及规划常识,还要认识到城市现有的资源以及环境问题,论证不同的规划方案能否承载住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城市承载力的范围内,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节约城市资源,提出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二)建立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的整体规划方案
环境和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规划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规划者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前,要对本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有着准确的了解,调研和论证本地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预估城市未来发展可能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始终坚守资源环境体系作为城市规划的落脚点,保证城市的未来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能够良性互动,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在规划时,要具有长远眼光,不能局限于城市现有的环境和资源水平上。例如,有的城市煤炭资源丰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大量上马与煤炭有关的企业如发电厂、钢铁冶炼等产业,却没有认识到煤炭资源日渐萎缩时该如何处理,以致在资源枯竭时难以及时完成产业转型,导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造成了本地区发展的落后。因此,规划者要正确认识到城市现有的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找准城市转型的平衡点,既保证现有的发展能够维系并不断上升,又能在未来出现危机时站稳脚跟。充分认识到本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水平,并预想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做好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房地产建设的规划管理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要预设好城市的功能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整体上布局城市的发展规划,避免发展过程中盲目随意建设的现象发生。区分好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既可以实现区域内建筑的协调,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特定区域应有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例如,现有的老城区与新城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住宅区和工业区叠加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的质量,也导致工业生产受到民众的反对而难以顺利进行。其次,要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规划管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城市房地产的建设能够按照城市的规划进行,避免一些房地产商任意建设,造成城市规划布局参差不齐现象的发生。规划者在规划时可以和本地区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商协调商议,针对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和补充城市规划,促进规划方案的渐趋完美。
(四)广纳意见完善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要注重吸纳群众的意见,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一方面,鼓励民众参与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来。为他们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鼓励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促使人们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城市的生态观念。另一方面,民众的意见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号召群众参与到城市的发展和管理中来,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完善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还能取得民众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和认同,共同促进城市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不仅需要领导者和规划者的共同努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需要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吸纳民众智慧,共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董珂.城市规划的过程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8(3)
[2]陈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9(2)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谐;生态;资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社会、城市经济、城市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即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最少的劳动、技术、资金和资源消耗,在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以人的观念更新,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取得城市增长、城市结构变革和城市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
从宏观而言,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从而使城市数量的持续增长,即在一定区域以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城市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微观而言,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更有利于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在功能、规模、结构、运行等诸多方面的进化和扩大,提高城市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实现城市的进步(城市质量的提高);就时间而言,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运行、渐进式的目标,即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时段的行为,它不同于城市在某一时段范围的发展,它必须站在更高的视角为后代考虑的建设行为,它亦有别于从波动理论出发的持续发展。[1]
简言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挖掘,使城市的功能、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是以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聚集性为基本特征的。
二、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和谐性原则
城市的规划应当涉及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城市设施的现代化,还要保证设计的城市要适合居民居住,满足居民文化生活的各项需求。城市是社会文明集中的地点,而人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的规划能够影响城市的生活规律和居民的活动。城市规划在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和谐性原则,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规律,在规划中严格遵循。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使得城市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
一个城市在重新建设时,必然会对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城市规划在营造人类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对原来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改造。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如果城市规划对原来的自然环境改造强度太大,那么就容易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如果只顾城市规划的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任意破坏,即使在短期内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规划建设时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必须兼顾。
(三)综合性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除了要考虑和谐性原则、人与自然协调原则之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相关的各个因素,例如城市的自然环境因素、生活生产因素、人文环境等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综合这些元素,统一规划,才能体现城市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所在。只有综合各因素而设计的城市规划,能够提高规划后城市的生活生产质量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才能发挥城市规划的整体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进步。
三、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创建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
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现状,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引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现有体系必须做出一些调整和完善。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能够控制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并且在城市运转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公众利益和实施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想在城市化的道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这样的一个城市规划体系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一个城市规划体系,需要政府和公众一起参与制定,集中各方面的想法意见,达成共识。
(二)创造良好的交通体系
在住宅小区汽车交通组织方面构建合理的交通系统,充分利用绿化分隔、景观引导、设施限制等办法,尽量达到人车分离的目的;在住宅组团的交通空间内设立与住宅组团人数规模相适宜的露天停车场,使人车距离不会太远,既可使人们充分享受移步换景的外部环境景观,也可达到交通安全,出行方便的目的,又可使拥有私家车的住户享受相应的便利。
住宅小区内解决人车分离问题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规划实践中已有一些有益地尝试,如利用架空走廊将行人完全分离,汽车与自行车在地面分道而行的方法,可以完全避免人车混行,效果很好,但是会增加投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组织良好的交通流向,人车以绿化分隔相对隔离,人车交叉部分设置路障限制车速、汽车交通单行限制的做法应该能满足行人安全、汽车通畅便捷地要求。[3]随着清洁燃料的逐渐普及,汽车对环境带来地影响也会大大减少。
(三)资源的合理使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分配,当代人既担负着合理利用资源为当代人造福的责任,又担负着为后代人保留可利用资源的责任。
1、能源
改善能源结构,优先发展电力、核能、煤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高效的能源;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建设相对集中的工业区,统一配制市政服务设施,集中供能,加强废弃物处理与管理,防止能源流失;大力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产业。
2、水资源
明确划定水源保护区,提高供水能力,有条件地逐步实施区域供水工程,适量开采地下水;制定节约用水措施,改进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控制生活生产污水,提高二级处理率;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水发生量,严格执行“三废”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引导工业企业向轻污染低能耗发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根据城市水资源状况,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方向。
3、土地
控制建设用地开发总量及人均指标,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特点,合理制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保证居住、生产、环境之间的平衡,依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目标,严格控制逐年土地投放总量,以保证开发、征地的同时性和城市的紧凑发展;调整城区土地利用结构,遵循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充分发挥地租调节机制,优化城市土地结构,调整城市土地空间布局,集约高效使用土地。
(四)鼓励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
如今公众参与成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公众参与有助于使规划师了解和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保护一般民众的利益。同时,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主导力量仍然是政府和开发商,公众参与是薄弱环节,从长远看公众参与必将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应逐步扩大参与的范围,丰富公众参与的手段和途径,完善公众参与的立法工作,最终实现公众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面参与。
结语
综上,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体现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更要体现到做为城市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突出人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城市的优秀文化遗产,把城市的规划引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真正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彩虹,李彤煜.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规划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8.
篇7
关键词:园林;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1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
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很多城市管理者与规划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从规划的实践来看,对生态城市的概念理解仅仅留在大手笔的水体与绿化系统的布置安排这种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难见真正的生态城市规划实例。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研究的问题很复杂也很全面。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纲,要综合分析各种要素,系统考虑各方面问题,集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
确定城市人口适宜容量,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强度,产生结构演进模式,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防止城市污染,保护城市生物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的原则,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又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源容量、城市的地质分布状态、城市的植被条件以及城市的气候特征等因素,都是影响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在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必须慎重考虑这些自然条件。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建则筑,宜林则植。
设计结合自然应该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也是彰显城市特色的主要设计手段之一。山地城市、湖畔城市、海滨城市、沿江城市、水乡城市、平原城市、高原城市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结果。设计结合自然也是城市建设最经济方法,更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首要的原则。
城市规划由于前瞻性的要求,对很多问题的考虑都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自然安排适当的水体与绿色是应该的,但不顾地形地貌及气候状况搞“大水面”、“大草坪”是不应该的。这种“度”的把握,充分反映规划师的专业素质。
2 生态园林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变。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召唤。
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3 花园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对比
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花园城市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和花园城市相比,生态城市更符合目前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需求,花园城市虽然观赏效益高于生态园林城市效益,但其高昂的维护成本让很多城市设计者望而却步,我国目前正在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节约节俭的生活方式,更应该关注在生态型园林城市上。
4 结论
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种系统良性运转、互相促进,是城市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有必要综合考虑和研究各种系统的特点与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努力在城市物质形态空间的布局方面为城市各系统复合共生创造条件,营造一个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规划建设概述
我们所说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狭义上讲指的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的因素。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顺利的城市必定是受投资者青睐的城市,因为没有一个投资者会拒绝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会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度。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对工人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继而,公司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经济总量也随之提高。从反面来看,城市规划建设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这样不仅不会吸引新的投资者甚至会使已有的投资者纷纷离去,城市产能自然下降。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绿色植物和公园既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的调节剂。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绿色的植物覆盖率,新鲜的空气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都需要靠可持续发展来保证,而这些正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再者,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持续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指在满足我们现在生活需求的同时又给未来留有满足后代需求的自然条件。以往我们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目光短浅,为了当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对未来的影响。现在,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缺陷已经显露,导致很多补救工作需要实施,如退耕还林等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为未来中国留下可用的资源。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非凡。
2、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2.1、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各级管理部门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管理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各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鱼龙混杂,在有些城市中甚至出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身兼数职,这样如何能够将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又如何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2、城市规划的随意性
城市的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广义上讲,城市规划的概念极其的广泛,包括:城市公园广场的建设,社区街道的布置,城市绿化景观的位置、面积,市政基础设施。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被改变,随意性很强。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地方领导的更换可能使得原来领导的规划方案流产。其次,某些地方政府为当地的发展寻求财力支持选择出让土地,土地的出让势必会对城市的原本规划造成影响。第三,城市规划管理者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者,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暗中诱导城市规划进行调整,从而为自己谋求私利。上诉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工作随意性极强。
2.3、规划缺乏前瞻性
拥挤的交通如今已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主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固然和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制造业息息相关,但缺乏超前意识的城市规划建设亦难辞其咎。由于城市的建设缺乏前瞻性,使得中国很多城市的道路数量和道路宽度已不能满足需求。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中你都有机会看到不宽的街道上充斥着数量庞大的汽车这样一幅画面。行路难没有出现在陡峭巍峨的山路上却常见于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老城区中。如此拥挤的交通环境将会给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不便,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大量的拆迁现象也都是由于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
2.4、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每一座城市发展到现在都是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的结果。因此,每座城市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文化下所孕育出的大量名胜古迹。但是,目前的很多城市在建设中竟然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得大量历史遗迹遭到毁灭性破坏,让人感到惋惜。
3、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3.1、城市建筑和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进步让绝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师和工程规划师意识到了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直接联系,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了绿化的低碳思想。通过实际设计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建筑设计与植物绿化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得到拓展,既丰富了建筑物的绿化景观,又能够实现生态降温,缓解城市发展热岛效应的负面环境影响。建筑群落的植物绿化对周围空气质量能够起到改善的作用,降低环境污染。由此可见,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质量的考核标准之一,其作用和地位会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得以凸显,有关部门已经将城市综合绿化面积列为考核城市规划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以此推动城市建设规划生态量度提升的发展。结合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绿色容积率的确定有以下三种方法:
3.1.1、城市规划师可以遵照城市整体规划对绿化效果的要求和期望来进行设计;
3.1.2、依照有地块预设绿化功能的占比大小来确定设计;
3.1.3、依据地块绿地面积大小的未来发展规划指数来确定设计。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的需要,三种设计确定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以此保证城市建筑和规划生态量度。
3.2、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除了要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编制以外,生态城市规划的精心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规划发展既能够体现出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风格特色、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特征差异,还能够促进城市生态化目标的实现。城市住宅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是该基础设计的三大主要内容。住宅区域的科学规划设计可以参照生态建筑原理,让生态建筑的基础设施构成趋于完善,生活环境也能够满足住户需求,整体构建还囊括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在内,形成完整统一的社会生态系统;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是城市产业设计规划的平台,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工业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在教育、文化、信息、物流、房地产、医疗等产业拓展方面有所突破。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的建立能够加快产业生态转型的工作效率,以提升GDP 中生态经济所占比重;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以建筑、园林为主人文景观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建筑景观的设计重点放在了空间天际轮廓下的规划设计方面,此规划设计仍以平面规划为基础,主街沿道建筑景观设计既要顾及到超高层高层建筑的景观设计还要对低层建筑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当布置。园林设计方面要以沿河湖、溪、江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主,将城市文化、历史传统、生态环境及现代生活要求融于一体,让整体规划的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得到提高。
4、结语
总之,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追求的不单单只是经济总量的提高更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最高境界。其实,很多城市成功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表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矛盾,如果规划合理经济、环保便可得兼。城市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说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还应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说人类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则城市便是发展的载体。保护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崇尚以人为本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进,陈爽,姚士谋. 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新思路[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06:99-103.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前言: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按照可持续性发展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建立科学的城市人工化环境措施去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系统相适应,为人类创造一个安全、清洁、舒适、美丽的工作与人居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是在对城市的深化认识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安排城市居民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活动的强度、广度和深度的行为。
1背景研究
1.1国际环境
可持续发展引起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始于联合国首次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随之,城市规划业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焦点之一。以“城市与持续发展”作为主题命名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环球论坛第一次国际会议于1994年6月在英国的曼彻期特召开。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城市时代的大环境下,城市规划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1.2国内环境
在资源严重紧缺和匮乏的21世纪,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资源消耗国,毋庸置疑,城市必将迎来人口和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诸多关系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考验和挑战。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城市中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将会面临更为冷酷和严峻的形势。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怎样确定,具体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是我们在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关于城市规划
2.1城市规划的概念
规划,即比较长远的、发展的计划。通俗意义上讲,城市规划就是指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可以在预先计划的时间内实现。城市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可以合理利用的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等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及确定等均属城市规划之范畴。
2.2城市规划的内容
总结诸多的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发现,常规的城市建设和管理,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此为指导依据,进一步展开实施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要想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合理,就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预测和规划,以明确定位城市的发展性质、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格局,在科学规划的组织和指导下,按计划逐步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象征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它既是生产力的空间载体,也是承载经济聚集实体、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综观全球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城镇聚集区往往也都是经济中心区,故而,只有城市及其聚集区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可能带来区域的、国家的乃至于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在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城市范围内,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尤为突出甚至繁重,而我国城市规划的经历较短,经验也不足,这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的城市发展情况相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关系矛盾辈出的西方国家相比,形势更加逼人,任务也更加紧迫,正因如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研究并积极探索合理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基点,努力协调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彼此间的关系,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经济价值的。
4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要求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以后的发展所需,体现了发展和限制两个方面的内涵。结合城市规划这个课题,具体要求即为城市规划与当地实际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之间的彼此和谐。
4.1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断扩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但另一方面,在谋求发展的同时,我们要统筹兼顾,杜绝杀鸡取卵的错误工作方式,更要避免走入用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思路误区。城市规划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铺设条件,奠定理论和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城市规划,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理想就会被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城市基础规划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协调好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既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经济作用,又能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城市规划,二者保持高度协调,和谐共处,都能得到长足发展。
4.2城市规划与社会的和谐
城市规划可以很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给社会以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城市规划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规划得好可以造福于民,规划得不好则要徒劳地浪费掉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更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城市规划需要重视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使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容量相协调,使城市规划与社会主体和谐相处。
4.3城市规划与生态的和谐
“宜居”―城市的基本品质要求,一个城市的宜居程度,是集经济、生态、社会等于一身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显示的结果,其中,尤以生态良好为首要条件。生态良好的城市是以环境的容量和生态的承载力为前提,站在全局的角度上科学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且保证物质能够循环良好,能量能够流动畅通。生态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可利用性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全面的考虑到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使生态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坚决摒弃过度消费甚至是奢侈浪费,要崇尚简朴,以“绿色”规划为设计理念,达到城市规划和生态的和谐。
4.4城市规划与人口的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再是简单的要求物质生活的保证,而是转向了选择好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适应人们的变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城市规划工作做细致,以满足不同层次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城市规划从业者要真心热爱城市,热爱城市中的人民,要保持创新,加强实践,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领导作用,使城市规划工作科学化、人性化,规划和建设出更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城市实际、具有该地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会日益凸显和重要,我们紧跟国际趋势,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引入到城市规划这个课题中来,将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作为基点,全面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避免重蹈其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曾有过的错误覆辙。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符合基本哲学原理的,是一个长期、曲折又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不懈努力才会得以实现。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我们要运用属于自己的规划方法,以更高标准的科学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世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
Abstract: The scientificalness and reasonableness of urban planning will directly affects the life q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planning is to control and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o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rban planning can better promot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rmulation 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municipal construction departments to improve.
Key words: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decis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社会发展中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共进的过程,城市是人类各种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建设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于控制和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城市规划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道路交通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譬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保证城市经济、文化、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其一,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另外,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并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综合性指标,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易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可以为大众所接受,另外,在制定指标时应该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
最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王兴平.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02) .
[2]范先明.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5) .
[3]张春祥.试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互促机制[J].宁波经济丛刊,2009(01) .
[4]袁小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9) .
-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师个人总结
- 下一篇:道德教育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