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道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道德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长期积攒的优秀文化元素的结晶体,是约束社会民众个人行为的重要指标。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就青少年群体而言,道德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基础教育工作的成效。
1.1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在这个时期形成。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很清楚地告诉青少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并且通过众多的教育实例以及理论分析,可以让青少年透彻地理解,为什么这样是对的。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量变促成质变的过程,只有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保证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1.2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学文化的重要时期,古语有云:幼学如漆。古时有孟母三迁,可见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现代教育十分重要。德道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具体事例不断教育、不断感染我们的青少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从而形成群体效应,构建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1.3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审美情趣的形成审美情趣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在长期的观察、判别、思考过程中形成的审美鉴赏能力。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十分重要,若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偏离主流审美,就很容易“变态”,进而形成不正确的、畸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人性美、社会美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只有正确地看美、审美、品美,才能够构建起健全的人格。
1.4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有人就会有群体;相反的,群体的行为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面对整个青少年群体,每个人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所有人的共同成长的结果就是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2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网络发达,充斥各类不良信息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上健康信息、不良信息鱼龙混杂。而青少年时期正是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很多学生分辨不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迷恋网络,并在垃圾咨询、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形成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校园环境复杂,不良社会人员较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校园也不例外。几乎每个学校校园中都会充斥着这样那样的人群。很多青少年在社会不良人员诱导下,逐渐认同他们的做事行为准则,道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2.3青少年思想前卫当前,九零后、零零后已经“崛起”,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八零后、七零后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有所不一。很多青少年觉得道德教育工作讲述的都是老古董,“不入流”,不认同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
2.4传统文化缺失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有着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当前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凝合剂,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当前道德教育开展的一个阻碍因素。
3如何加强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措施。
3.1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不能丢,要深入研究历史,要挖掘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正面的文化因素,摒弃文化糟粕,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只有在文化上形成高度的认同感,才能够有效地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3.2强化道德教育师资力量道德教育工作专业性、正对性很强,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要加强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要从专业教育、培训的角度入手,着重加强队伍业务能力,同时要着力于研究新时达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当前青少年都喜爱网络,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增长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网络是另外一个世界,只有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坚决扫清不良信息,还青少年一个纯洁的网络世界。另外一方面,校园网,校园FTP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共享平台,各个院校如果能够最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信息量,也是构建良好网络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3.4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我们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这个十分重要。要让青少年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认同什么样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明白自己当前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来说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能够有效避免青少年在最重要的时期无所事事,让他们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实,有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做好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分析研究、有效有力执行才能够做好。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德育环境;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综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47-02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科。德育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德育”这个概念,但是在“教”“道”“德”等字义里已有了这方面的意思。在近代,陶行知在《中国改造》一书中较早使用“德育”一词,直至今日德育以及其相关内容已经发展为学科。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或思想规范的教育。狭义的德育教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相并列。现在一般多用其广义含义。
1 国外学校德育教育发展
德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美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均认为德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并认为只有投资到德育教育中来才可能长期、有效地得到经济发展,所以西方国家称其为“德育投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已将德育工作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可以说德育教育已将成为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
比较国外德育教育的模型以及特点,发现西方国家受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影响很大,这项原则已将渗透到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德育的内容已将不单单是书本上关于思想引导的内容,它的内容和方法朝着综合化发展,广泛吸收生活、学习中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并将各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吸纳进来,打破“一门课”,变成“综合课”。有人将杜威这一原则继续深化,强调德育的实用性和时代适应性。如:美国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新加坡根据本国政治水平出发以及国家需要,培养开拓性人才,设计一套既符合社会发展又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计划。
西方国家的德育教育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德育教育力求与生活接轨,与实际问题接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国家将德育这个精神领域的象牙塔逐步分解到学习、生活中相应环节,层层与生活入扣,在自然而然中接受德育教育。实际上,西方的学校在有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德育水平的德育环境。
2 国内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我国学者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青少年研究所于1981年10月、1982年12月分别在昆明、厦门举行大学生德育专题教育研究会,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在这此后的20多年中,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 相应的变化。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认为:影响中国青年社会道德有四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1)不断走向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原则,如:效率、公平、竞争和一些负面效应,如: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一并走入生活;
(2)科技革命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
(3)民主、法制使道德的自觉性、主动性更加突出;
(4)多元化国际格局与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一方面加速道德上的斗争与融合,一方面产生不同甚至对立。
这些多维因素交错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尤其对道德塑造性极强的大学生。高校的德育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提高大学生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试等方面的素质,涵盖了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导向性。高校德育教育要从国家和社会利益需要来引导大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发展。面对社会的变革,德育教育者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践意识增强,注重竞争和参与追求平等民主等积极方面外,又出现以下特点:
(1)知行背离,尤其在择业选择上,一方面承认国家培养,要报效国家,另一方面基于个人利益、个人发展来选择就业;
(2)反叛性,不愿意被动接受社会主流道德规范束缚,乐意吸纳社会突变的道德取向,构建自己的亚道德体系,而亚道德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叛;
(3)追求利益的实际性。大学生德育中一系列的变化是对德育教育的一个巨大挑战。当受教育者发生变化时,高校原既定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范发生冲击,这种即动性与易动性之间的不适应使其一些弊端开始暴露:
(1)德育方法的单一性:在教育方法上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注重灌输而忽视引导,注重集体教育而忽视个体教育,强调外在管理而忽视主体作用;
(2)德育认知高,德育实践低,存在“知”“行”分离;
(3)德育内容抽象化,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屈从政治需要,以理想代替教育,忽视生活教育。德育教育者们意识到高校德育实效性开始下滑,甚至“虚弱”。
3 德育环境建设
3.1 物质环境
良好的学习、生活、娱乐区的硬件设施是实施德育的物质基础。舒适、宽敞的环境可以时学生身心放松,针对当代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极大程度地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心灵感受,提出:
(1)私密性与开放性;
(2)灵活性与创造性;
(3)便利性与舒适性;
(4)情趣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理念设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这与有人提出注意教室、宿舍建设,形成育人的德育环境模式不谋而合。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舒适的物质环境可以极大缓解大学生烦躁、紧张的情绪。
3.2 制度环境
高校的制度环境是由教学科研制度环境、生产生活管理制度、群体行为规范等部分组成。制度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保障。规范化的制度、明确的章程对人的无序杂乱的行为作出了标准化规范,有了标准的参照和约束,使不同的行为统一到明确的范围中,无形制度约束有形行为。制度环境和产生代表组织对群体行为的目标和要求,也代表组织对群体的行为引导,德育环境的有效构造,需要学校成员具体行为实践,而制度给予这些行为规范,使其能够体现德育教育性。高校德育环境体现在教学生活的各个层面,德育教育者相继以制度为准绳,保障德育建设。制度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习惯,制度以强制性为手段,规范性为目的,最终促使成员自觉遵守共同规则,自发构建德育环境。
3.3 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德育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精神环境代表高校的校园精神,包括学校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等,是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代高校德育环境中精神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传统的气息。当高校由过去封闭式逐步转向开放式办学,高等教育也完全面向了经济主战场。分析相关论文,德育工作者力求解决德育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方法很多。虽然方法、角度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归精神环境建设的范畴。唐彰新从教室角度出发,要求德育方法优化、创新,推出:
(1)指导教育法:①说理教育,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对学生疏通开导、因势利导,使教育工作生动活泼②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无强制性,愉悦性、隐藏性接受教育③榜样示范法,使抽象的道德具体化、人格化④实际锻炼法,在实践锻炼加深对思想道德的理解;
(2)自我教育,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提高个体认识的主体性。周健美主张开展美育礼仪教育,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道路。张金凤主张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德育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李英主张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带动高校德育环境、冯一凡强调以学风、教风、班风为突破口,强化集体德育环境。这些方法与传统德育教育相比,注重挖掘德育内隐力量,重视德育主体――学生,对主体自我意识、情感以及性格等心理素质进行健康调试。将抽象的德育生活化,增强了德育的亲和力。高校德育亲和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4 德育教育实效性与评价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道德内化的程度,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水平及效果进行评估判断的方法。在设计指标体系应注意:时代性、科学性、可测性、可接受性、完备性、可行性。目前各高校依据我国《德育大纲》目标、内容、要求进行广泛探索,依靠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借鉴国外高校评估方法,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方法。其中有学分制(综合测评)、模糊评价法、参与式互动考评法等。这些方法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量化的方式反映了学生德育水平。但是也存在不同的缺点,例如,学分法内容能否涵盖德育要素,德育情感等内隐品质能否进行分制界定;模糊评价法运算量较大,需要相关的矩阵运算以及结果输出c语言程序;参与式互动考评法花费时间较多,收集信息易缺乏深度,对问题的解决易肤浅等。如何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5 德育网络新平台
自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成为全球重要的交往工具,网络以其开放性、互动性、信息量大迎合了大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探知欲。网络上信息良莠混杂。不设防地涌入大学生视野,对其价值观,价值取向进行冲击。大学生单纯,社会阅历少,容易被网络垃圾文化所迷惑,造成道德评价的失范。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网络这一新事物在大学生道德领域的介入,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反复强调网络平台建立的重要性。他们倡导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在网络搭建德育新平台,化被动为主动。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德育网站,不少高校如清华“红色网站”、北方交通大学“精神家园”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党史教育、实事述评、热点讨论的园地,不仅提高了思想水平,而且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它将成为德育教育的一块新平台。同时,如何丰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追踪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增强思政网站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英)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德育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闫立安,付延辉,于林红.构筑学校德育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必要性;途径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新的教育活动。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其实质是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观转化为个体道德品德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即人际德育,长期固守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着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来展开,而忽视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他生命体的关系。这种片面的道德教育,往往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反映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件相失衡。学生对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普遍缺乏警觉,对我国耕地、森林、淡水、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知道“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国土日”、“世界人口日”的更是寥寥无几。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淡漠,对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还缺乏深刻的认识,生态道德行为缺失,逐渐成为影响校园、周边环境乃至社会的一个问题。
从课程安排来看,没有专业开设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主要依靠相关科目进行渗透,讲授一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知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甚至是一个空白课程。近年来,高校(尤其是自然科学技术专业)普遍认同并推行的一种课程设置方式是将原来的专业面拓宽,注重课本中现代科技发展中知识信息的增多。这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将强调基础与强调应用统一起来,在解决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专的问题方面和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效果常常局限于适应性的增加和知识面的扩大这些方面。由于这种指导思想缺乏教育的全局性,当人们在应用领域出现了某种新技术,并意识到它可能产生的社会伦理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人类构成威胁时,才迫不及待地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把生态道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一种硬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一种道德的自觉性。
二、高职院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在高校中,无论是从发展势头、校园文化、办学特色还是从德育群体上看,高职院校都具有特殊性。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德育的地位尤为重要。立足高职院校实际,客观看待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现状,制订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必将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道德意识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要求和体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重要尺度。大学生的发展中,道德的提升尤为重要。从强调对人的关怀上升到对世间万物的关怀,自觉地把谋求自身价值和尊重自然价值结合起来,把人类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发展权利统一起来,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水平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3.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反过来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的大学生是今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因此,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学生立足于21世纪的根本。
4.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模式的需要。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从来就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进行交换,自然生态的和谐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的和谐,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目前生态恶化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污染,光化学污染,酸雨,森林大面积缩小,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到了承载极限,人类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趋势,那将无异于自毁。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保护生态、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持续利用,这是确保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这就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高职院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抓住课堂教育主渠道。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任务。高校德育课要根据这个精神,科学规划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发挥好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改变过去忽视生态道德教育的状况,首先应把生态德育纳入课堂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充分挖掘、拓宽教育资源。首先,要开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不仅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内容,开设必修课或设置有关环保专业;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编写《生态道德教育》系列教材。其次,形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培养他们的教师的生态道德意识的高低和生态知识的多少。要强化教师生态道德意识,不仅要丰富教师的生态道德知识,还要加强对教师生态道德工作情况的考核评估。第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方式方法应丰富多彩。要改变讲授法为主的局面,多采用实验、调查、统计、画图、阅读、多媒体等方法,也可精心设计组织生态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一系列生动、活泼、有益的活动,如:文娱表演、演讲赛、辩论会、知识竞赛、课题研究、看电影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第四,利用社区载体进行教育。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公寓生活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管理模式也不断地走向“社区”化。因此,公寓社区可以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宣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加强校园舆论宣传,制定生态道德规范。学校应通过板报、宣传信息、广播、图片等形式,对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宣传和表彰,同时可以设立曝光台,实施监督,使学生自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使道德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4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多项骄人的成绩,但是随着一些复杂元素的掺入,社会形态也逐渐变得复杂化,社会结构复杂、社会人口复杂、社会意识复杂,总之与传统社会观念中的许多元素呈现相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大部分人不能坚守传统价值的真理,对社会上一些事物的评价不能?x用正确的评价标准,一些利益熏心、利益至上、道德至后的现象接踵式的到来,比如说现今社会上较严重的诚信问题,人与人之间几乎完全没有诚信可言,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许多的不良现象无一不影响着现在的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校氛围中,也出现了与社会上如出一辙的不良恶习和不良现象,有些十分恶劣的学生甚至完全丧失了道德底线,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便也是难上加难。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初期,学校对开展此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各项课堂的讲授中仍然是单纯的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并且有些教育人员认为,职业道德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应具备的品质,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变会自然形成,没有必要进行专项的教育。有了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后,便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束之高阁”了。学校在后来开设了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但是教学工作进行的不够深入,不论是从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上,都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导致学校在校期间没有养成很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三)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有些家庭固执的认为,家庭有抚养孩子的责任,而对孩子的教育应主要依靠学校,是校方的全部责任,所以部分家庭在孩子踏入校园后便不再关心其素质方面的问题,只是一味的索要成绩。还有一部分家庭,一直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是看重,但是总体来说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理性,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已经是一件难以改正的事实,父母大多怕孩子在社会上吃苦,所以剥夺其早期到社会上历练的权利。一些家长对职业道德根本没有正确或是全面的认识,所以哪怕是对孩子灌输这方面的思想,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学生认知方面的原因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经受不住社会上的一些诱惑因素,很容易跟风、拉帮结派,给了不良道德素质在学生群体中快速传播的缝隙。另外,从学生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认知来看的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校期间的根本任务是学生专业课,才是叩响企业招聘大门的法宝,关于职业道德具体是什么,企业在职业道德上有没有具体要求等保持不闻、不屑的态度。所以,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便也无从谈起。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掺入职业道德教育
其实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很多的时间和很多的机会渗透职业道德的教育,比方说在理工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生产企业中生产车间内部的基本情况,在介绍某某企业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和操作人员在生产车间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的时候,除了要涉及专业技能上的基本品质外,还要向学生强调职业道德上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比如说告知学生,在进入企业上班后应该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学会做会议记录、善于做工作总结、不要形成迟到早退的恶习等等,经常性的灌输总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组织学生到合作办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学生承担一定的岗位工作,使其体验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过渡;其次,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企业文化、专业特色融入多样化的学生社团活动中,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道德认知,增强职业道德观念;然后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邀请行业成功人士、道德模范开设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会,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最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认识,增强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素质。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德育德育生活化
一、现代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现在,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上大学似乎已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而言,愁的是如何才能上一所重点大学,或者如何进入一个前景光明的专业。于是,更多的孩子在高考时把眼光都投向了热门专业、重点大学。从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成人高校优化组合而成的高职院校,也相应地调整了专业与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生源质量的下降,似乎还是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些学生无论在文化基础、道德素养,还是行为习惯上都与普通高校有差距。因此,有部分教师把某些职业院校面临的办学困境归咎到这一点上。从而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丧失了信心,认为道德教育对这些学生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孺子是不可教也”。其实,我们认为,一味的埋怨、指责高职学生是不恰当的。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对于这些所谓差生更是如此。他们在小学、初高中阶段,也许因为各种的原因,成绩落后,遭受歧视丧失学习兴趣,滋生一些不良习气。到了职业学校,如何改变这些不良习气,重新树立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们重要的责任。因此,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德育,即对意志、兴趣、性格、心态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职业学校工作中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为了避免道德教育在传统方式下变成教条化的说教,我们可以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对于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生活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厚望,但是我们在实际中却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德育无能。不光是职业学校教师抱怨,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学校德育如何才有实效性,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更是一个难点。
近几年来,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有许多学者呼吁德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提出“生活德育”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真实体现,真正地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到德育的视野,同时提高了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德育内容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生活化并不是要德育简单的等同于个人生活,更不是要降低德育的品质,而是要让德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个体在德育情境中,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这样,德育过程就成了个体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不断发现、增长、丰盈的过程,而不是对个体人生的灌输;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与选择愿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服从的奴隶;教师成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而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规训的权威。
三、职业院校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生活化
1.合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
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更加要与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更加注重道德情感的陶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注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以优秀的文化资源来哺育学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志愿者、义工等活动,有效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把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体验切实的联系起来,将道德理念化为道德行为。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由于受到社会上有些人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的影响,许多职校生觉得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前途,造成了职校学生的挫败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被淘汰者,瞧不起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不仅要求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具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应以身作则并且坚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心灵,让书本中的理论和学生的心灵相沟通,和学生的思想相碰撞,师生之间应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平等的对话、诚恳的点拨,使学生由茫然到释然,解决心头的困惑。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必将面临更多的技术挑战,更多的道德考验。如果说我国的德育观是一种“大德育观”,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那么职业院校的德育内容还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适应职业变化的教育。我们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正在探索中不断的取得进步,德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正是教育者在共识价值和社会主导价值的指引下,从职校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个人品格的生成与建构,实现了道德主体理性、自由的发展,体现了教育者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2]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3]李国春.论高职院校德育氛围的营造[J].教育与职业,2006,5(14).
篇6
国家的发展,除了经济、军事等硬件的发展外,还要注重文化、思想道德等软件的发展。无论任何层次的教育根本上都是培养人,而一个人无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怎样,跟怎样做人,道德水平关系不是很大的,所以道德需要培养和教育。但高职院校与其它高校在教育目的上的不同点是高职院校是以为社会输送专业对口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而在新世纪对人才的定义,不止是专业技术层次上的,更是思想道德上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就更应该做好、做到位。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综合素质较差,在学校多半都是玩耍混文凭过,多数学生对未来充满迷茫,价值观混乱。他们这个年龄正是价值观建立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不能让这一大批的学生价值迷失。只有当学生从高职院校出来后,不仅在专业素养上合格,还在思想道德方面合格,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如果学生只有才华,却没有培养好思想道德,那么这种人不仅不会对国家与社会有所贡献,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在现今愈发重视道德素质的国际市场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接过国家发展的重担,成为推动国家更快、更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中就要重视自己的思想道德培养,接受更完善、更全面的道德教育,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承担起国家与家庭的重担。
2.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学生不重视道德教育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导致高职院校对道德教育的不重视,重技能培养而轻道德教育。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时安排比较少,并且有被逐渐边缘化的趋势。而且受学校整体不重视风气的影响,思想政治的任课老师上课也不认真,课前没有好好备课,在课堂上也是泛泛而谈,或者就是照着教材授课,无论从内容还是受重视程度都不能满足和真正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建设,从而也就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就不能从课堂上得到好的思想道德培养,不利于高职院校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2.2道德教育基础条件缺乏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最不容忽视的基础条件就是师资与教材。在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授课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任课老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校与老师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的思想政治任课老师并没有更上现代教育的步伐,及时的更新自己,积极吸取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从而导致在任课时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而在另一方面,受道德教育不受重视的影响,教材长年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从而落后的教材往往让思想政治老师在备课与上课时捉襟见肘。
3.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3.1学校加大在道德教育上的资源投入
高职院校要想改善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第一步就要加大在道德教育上的资源投入,一方面能由上至下的改变学校不重视道德教育的校园氛围,让老师在道德教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让道德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学校加大了在道德教育上的资源投入,才能让学生从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得到真正的道德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2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
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资源投入,关键要用在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上来。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可以定时组织老师参加道德教育的教学培训,多请道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校指导,并积极开展高职院校间有关提升学生道德教育的探讨与交流。对于老师而言,老师就要不断的吸取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填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的空白,弥补在实际授课时道德教育的不足。只有做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达到现代社会对人才思想道德要求的条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完善教材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13-02收稿日期:2016-04-19
作者简介:王仁波(1963―),男,山东龙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一、引言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法宝”,也是决定其事业成就的基础支撑。但就现状来讲,高职生群体仍然存在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诚信等道德素质问题,这些不仅成了高职生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阻力因素,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精神风貌建设,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有效解决。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滞后,专业性也不强。现实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合适的职业道德教育专用教材,部分学校选用了本科相关教材,但因为高职与本科院校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还有部分学校沿用了之前的教材,导致教育内容滞后,与社会实际脱节。此外,高职院校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教条式,缺少实践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不仅职业道德教育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从事这类教育的教师也多是临时抽调,不具备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水平,再加上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甚少,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总体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2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能力欠缺
职业教育具有生源复杂,学生学习能力与逻辑思考能力不高且心理素质较差等特点,学生极易因为学校问题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特点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 “功利主义”。高职院校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轻视职业道德的教育,不认真理解、把握其内涵价值,只重视考试分数,急功近利,将所有精力用于与日后工作直接相关的课程。二是“利己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是爱岗敬业、诚实信誉、合作团结等意识的综合,对其不重视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以一己私利为优先考虑,对于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重视度日渐减弱,最终影响了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和个体健康发展。
3职业道德教育监督考评机制缺位
我国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从近年连续颁布的各种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可以得知。但是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力度却是少有的,甚至是缺乏的。现实中,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机制是单一的,无疑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从社会企业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后将成为各行业的生力军,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中去,但现实中却鲜有企业真正做到了监督者的角色;而从学校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却没有在教育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正如上文所述,关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仍然是传统和片面的,“灌输式”教育令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最终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方面通常也只采用文字考试一种,以分数定结果。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序开展和效用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1打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素质提升。实践亦证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氛围,是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重要教育路径之一。具体可以通过现实举办的各种活动和竞赛等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平台等媒介进行持续影响,采取灵活多样的构建方法使得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新的活力;或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推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全新的发展和创新动力。
2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目的性强的特点,即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能够明确未来的职业。对此,高职院校通过对已知职业的了解,可以提前为学生制订和实施符合岗位与行业要求的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迅速地融入工作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十”首次提出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奠定方向的重要指示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更是劳动者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们职业道德的培养,此举更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3结合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树立优良道德品质与情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它不仅包含着儒、道、佛等思想体系,更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内容。此外,传统文化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教育原则、教育理论还是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能在其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元素。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所推行的“知行合一”思想,其中“知”是指对于道德的认知,“行”是指将对道德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知行合一”就是将认知和实践相结合,某种程度上与今人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存在着一致性。就学生道德教育而言,“知行合一”即意味着不要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更加注重实践,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由此,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对于扩展其教育深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等措施,以彻底改变目前“重理轻文”“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忽视人文科学发展脉络”的教研现状,加强对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构建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坚实的教研力量带动全体职校生素质的提高。
4引入并普及校企合作模式,践行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是企业未来的生力军,必须引起企业重视,加强与学校合作,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去,做好全面指导和监督工作。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及胜任工作,则应当积极参加岗位实习,深入企业一线岗位,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积累工作经验。换言之,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关联性是不可分割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运用企业提供的教学与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在企业实习的过程是学生了解岗位特点和职责、熟悉企业文化、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的最佳途径,也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所以,只有企业、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协作,帮助学生拓展职业规划,才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双赢”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与建议
综上,高职院校除了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面融入传统优秀文化、德育思想教育,在人文类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都要融入批判性、创新性的职业道德思想,以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全课程渗透,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高职德育体系,让所有高职生都可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德育精粹,树立正确的“三观”,切实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应明确德育体系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的流程与目标,以确保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开设思想政治相关选修课时,避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而是要综合考量高职生的日常表现,通过教师监督、学生监督等方法,督促高职生深入领悟和学习职业道德素养精华。同时,注重德育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学会感恩,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尊重长辈,孝敬父母,通过实际行动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孝亲尊师美德,定期组织高职生到敬老院或孤儿院做义工,强化他们的社会公益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践行德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职教论坛,2011,(10):54―56.
[2]马丽,张岩,王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9):74―78.
[3]赵小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导报,2015,(10) :32―34.
篇8
为建设和保护美丽家园,让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我们共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武汉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利用自身阵地优势,有效整合资源,从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入手,通过实践创新,开展了以生态道德为主题的系列公益活动,充分发挥了中心阵地功能。
一、以创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利用地域特色挖掘资源
1.根据地理位置特点和优势,以阵地毗邻的金银湖湿地公园为项目研究基地,组合、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市环保、园林、农科院校等职能部门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跟踪指导,使项目研究、实施更具权威和科学。
2.以“保护湿地建设美丽家园”为活动主题,通过引导儿童走近湿地、走进自然,从身边的湿地生态开始关注与了解,研究、找寻身边的天然湿地资源,不断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地球母亲”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湿地意识和自身责任,以此促进和完善儿童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
3.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将生态建设与武汉发展结合起来,只有每个人把身边的生态保护好了,才能实现全市的生态环境转变,活动通过个人的行动来影响大众,为建设美丽武汉形成合力和保护的氛围,同时也为儿童未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鼓励儿童参与为理念,整合资源创新活动方式
1.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效合力。中心选择武汉市“绿色学校”――华中里小学作为项目对口实施单位,将该校的湿地馆作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活动场所,发挥其校园科普基地的教育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湿地馆;通过“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为来校参观的学生、儿童、新闻媒体进行介绍、普及湿地保护知识。活动开展后,深受学生喜爱,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好评。
2.开展湿地课外研究活动。为探究“湿地动物的多样性”和“湿地植物的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平台查找黑龙江的扎龙、吉林的向海、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等我国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长江、黄河、淮河等湿地)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现在的生态状况,并结合湿地日、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和户外采集活动。
3.开展“湿地与我们”生态规章的征集活动。为发挥儿童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开展的生态规章征集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积极响应。活动共征集生态规章优秀创意作品36件,其中有5件作品受到专家、老师的肯定。
4.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夏令营活动。夏令营活动让学生走进湿地公园、亲近自然,并邀请市环保局、市野保处的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活动中,孩子们赏“湿地之美”,观“湿地小虫”,探“湿地秘境”,进一步了解湿地、水对环境的作用,培养爱湿地,爱自然的意识。活动中,环保教育专家及时为孩子们讲解水资源知识,通过有趣的游戏,了解我市水资源分布情况和湿地在水资源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分享关于湿地、水的探究成果。活动中还围绕爱护湿地、保护生态这一主题,制作环保小报、设计节水标志、发送倡议书等活动,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
三、以不断提升总结为策略,探索生态教育有效途径
1.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心结合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整合多方资源,发挥湿地教育的特色引领和助推生态保护教育,从意识、知识、行为等层面全面推进,积极探索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起社会关注、领导关心、专家支持、学校重视、家庭参与“五位一体”的生态教育体系。
2.不断总结形成体系。通过加强生态意识、保护行为、实践参与的课程组织教育,不断总结活动教育规律,形成中心独特的生态教育活动组织体系,同时加强与相关学科专家的共同探究,实现基地特色生态教育体系。
3.加强宣传扩大活动的辐射面。生态道德教育仅靠一个人、一个专家、一所学校、一个家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中心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将一批批参与者对湿地的认识和体会告诉更多的人,以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湿地、保护环境,形成一群庞大的社会环境保护体系。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不但可以使高职生的个人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帮助他们以后顺利地走向成才和社会建设之路,而且也能提高社会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就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谈了几点看法。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课程而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并且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滞后,严重制约了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普遍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良好人格的培养关注度不足。虽然近些年,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难以避免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上,没有对隐性课程问题给予太多的关注。这种现状使得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在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即使在一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零星出现,没有得到时间上、人力上的保证。一般最集中的表现在两个阶段:一是一二年级所开设的思想政治公共课中,二是毕业前夕学生落实好工作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观念滞后
教育观念诞生于某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出现不适应、不合理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动态的变化中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诞生和变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出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人们逐渐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早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观念受到早期不全面的教育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呈现出落后的一面,很多地方显得不够科学。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
学者杨志君对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精神。曹育南等人对中国文化下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分析,认为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重视榜样的作用,要求言传身教。”[1] “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易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2]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职业道德教育以授受为主,违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本意,而且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剧烈冲击。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影视作品中宣扬的扭曲价值观在学校校园内流传,使学生产生不良的精神需求与行为动机,严重毒害学生的心灵。
另外,我国目前,只重学历不重能力的用人观念仍然普遍存在,致使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存在鄙视和偏见。残酷的就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削减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个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衡量标准偏颇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育的看法有失偏颇,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经验的传递。受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学质量衡量标准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能记住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这种落后不科学的教育衡量标准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投入
高职院校重视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就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认识,学院党委要按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原则,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目标,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并监督检查。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工作的落实和成效作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学校的每一个工作者都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学校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能发挥育人作用,形成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二)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开发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政治课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其他学科也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项双向活动。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积极性,并在实施中找到结合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由以往的一味灌输、单项施教,改为既坚持正面教育,正确引导,又促进问题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缺乏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内容的渗透。“然而,实践证明: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各学科、各专业业务是紧密相联的,各门学科或专业课在本学科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道德精神。因此,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必须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全过程渗透’意识,并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给予贯彻落实。”[3]
其次,加强实践环节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简单地说,高等职业教育更重视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在实践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除了德育课的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习环节中的德育强化,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上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在教育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另外,在校园里设置各种职业环境,开展实习或服务活动,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专业技能表演、优秀专业作品评比等,让学生自己在活动的参加中,在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中、在心灵手巧的技能表演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展示自己美好的职业追求,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罗毅华.高职生的择业观及职业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 冯兴利.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篇10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键是要抓住育人这个中心,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在当前社会变革的环境下,思想道德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中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成为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的主流;另一方面,道德虚无主义、反道德情感也不乏存在。”校德育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二、明荣知耻,辅导员在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最基层
辅导员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基层德育工作应当着重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注重实效性。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作用有限。大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逐渐增强,对外界事物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觉得如今的多元化思想都有其合理的成分,而且在分辨不清时就迅速接受,不可避免会出现思想道德的扭曲发展。辅导员应当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构筑抵御诱惑的坚固防线,规范自己的行为,无论在求学期间,还是进入工作岗位,都能够坚定善恶、是非、美丑之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加强针对性。学生在校求学,由入学到毕业要经过数年时间,由于社会环境及个人发展的不同,将经历不同的思想变化,与此同时,也将遭遇不同的思想碰撞,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辅导员与学生密切接触,可以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需求,将新生教育、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咨询和服务等工作内容纳入到整个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现在大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激发他们培养和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自觉性。
三、校园文化,辅导员是高校隐性思想道德建设的营造者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辅导员在隐性思想道德建设中,一要抓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营造遵纪守法的正气环境;二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加强交际沟通能力,营造愉悦的人际交往环境;三要在心理健康的促进、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贫困学生的人性化关注等方面下力气,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四要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就业信息的及时获得与就业市场的顺利进入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人生指导氛围。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把校园和工作、学习环境努力建设成最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成长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环境。
四、先己后人,辅导员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者
辅导员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既是思想道德实践的示范者,又是思想道德理论的传道者。首先,辅导员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学校、国家的发展中,树立爱岗、敬业、育人、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念。只有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才能够在行为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认真检视自己,成为思想道德的模范。
其次,辅导员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只有经过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指导者,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加突出和重要。提高辅导员自身的道德理论水平,学生才会在钦佩的同时,乐于与辅导员接触,接受教育,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才能保证道德育人的实效。
再次,辅导员还要履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职责。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简单生硬,除了说教就是不求甚解的灌输,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辅导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
五、以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