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能源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新能源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好!“十一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战略部署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强调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个方面是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到200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能源弹性系数)为0.5左右,就是说,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但是,2004年,中国的能源弹性系数已攀升到1.6;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能源消耗量继续攀升。煤荒、电荒、油荒在一些地区相继出现,矿难也频频发生。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同资源、环境发生尖锐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我国正面临能源供给压力日趋增大,给经济安全带来的严重挑战。目前石油占中国能源消费的22.7%,煤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基础性能源,比重达到67.7%,天然气为2.6%,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7%。这种能源结构落后于美国和欧盟国家,不利于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实施新的能源战略将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预计到2020年,中国计划将煤炭的比重降低到50%至60%,而石油仍将维持20%左右的比例;减少的比重必须由多种能源来替代,包括天然气、核电、水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
煤和石油是目前人类主要的可使用能源,在地球中的储量有限。这种天然能源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耗着,已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危机。能源多元化是21世纪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前景。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十分关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十分关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在城市经济中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常规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能源,由于其清洁、无污染、可以再生和永续利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的重视。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大发展的新阶段。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地热能是蕴藏在地下岩石和流体中的热能,蕴藏量相当于全球煤炭储量热能的1.7亿倍,可供人类长期利用。地热能用来发电或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在世界各国已经开展起来。目前,全世界已有300座地热发电站,分布在20多个国家,其中美国占40%。地热能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国利用地热能的科研和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会的专家和正在开始使用地热能的城市,将会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我们希望在这两天的研讨、交流与合作中,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都能够在我们共同搭建的这个平台上有所收获,为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为中国城市经济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篇2
【摘 要】图书馆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分析目前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出发,重点探讨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员提升素质和技能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时代;图书管理员;素质与技能;提升策略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职能管理部门,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形象和高校的发展。在信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对管理员素质和技能需要不断的改进,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一、信息时代下图书管理员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忽视了对相关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要求,从而导致了图书管理员整体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图书管理员中高层次人才不多,不少人员学历比较低,专业素质差,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图书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系统性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操作以及外语能力,直接影响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第二,不少图书管理员职业责任感不强,在他们看来,图书馆只是高职院校的辅助部门,无法发挥巨大作用,得不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在工作中存在消极懈怠、散漫拖拉的现象,缺失为广大读者服务的职业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差;第三,由于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繁琐的图书管理工作,导致部分管理人员思想僵化和不思进取,仅了解与个人工作相关的事项,而对读书的需求,管理功能的创新等缺乏了解。
二、信息时代下图书管理员的素质与技能提升策略
(一)强化思想教育
要在信息时代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首先要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要强化有关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其充分认识图书管理工作对学校以及广大学生读者的重要作用,自觉忠于职守,抵制消极马虎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要强化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走出专注图书管理的误区,在重视图书的同时关注读者,将读者摆在首要位置,以热心周到的良好态度接待和帮助读者,本着不计名利、为人作嫁衣的精神,做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形成良好互动,提升工作服务水平。可定期组织座谈会或者外邀专家,专门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强化服务意识的思想教育,帮助提升管理员的软实力。
(二)加强业务培训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是提升素质和技能的必要途径。一是图书馆管理员要在新时期自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学习钻研热情,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图书管理知识和技能,积极解决和克服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积累一套学习与工作的有效经验,不断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二是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图书馆收藏信息资源日的益丰富,这一变化要求管理人员要积极补充更新知识,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高职院校的领导要积极为图书管理人员创造和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尤其要对实用性强的诸如计算机操作、数据的检索等方面知识开展培训,全面提升管理员的专业水平。
(三)健全激励机制
健全的考评激励机制是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中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和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一是要将管理员的日常表现、工作业绩与职务、职称挂钩,遏制散漫慵懒的不良风气,以量化手段激发进取创新精神。鼓励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和行为,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挖掘信息资源。二是要积极挖掘和树立工作典型,不定期对表现突出的管理人员进行表彰,给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涌现,通过榜样力量推动整体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
三、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多挑战。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强化业务技能培训以及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才能不断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丹.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2,3(21):78.
[2]林显春.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对策研究[J].剑南文学,2013,9(5):248-249.
[3]单虹.论如何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34):10.
[4]赵洪萍.探讨交互式阅读理论框架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英语教师,2011,19(09):23-29.
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馆员素质 数字环境
作为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资料与信息的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以“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根本宗旨。高校图书馆提倡“以读者为本”的新理念,就是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热情、周道的人本服务,创建和谐的借阅环境,同时针对不同读者,提供不同知识文献、信息服务,从而使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史专家约翰逊曾指出:“在书籍和图书馆的历史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在这一服务过程中,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根本前提是充分、全面、及时、准确的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样,随着经济和信息的高速发展,各高校图书馆出现和面临不同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的现状
(一)人员构成复杂,文化层次偏低。
在现有的图书馆员中,高学历、高职称和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比重很小,很多图书馆员是学校其他部门不能安排而硬塞进来的,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外语水平偏低,图书馆专业知识严重缺乏,专业馆员更少。
(二)对自身工作价值认识不够,服务意识不高。
很多图书馆员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认识不够,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人做嫁衣,干不出成果,自然缺少参与、缺乏自觉,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读者抛弃了对图书馆员应有的尊重,影响了图书馆职能的正常发挥。
(三)缺乏自觉的学习钻研,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当多的图书馆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借借还还上,“十年寒窗,终身受用”,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能够很好地胜任图书馆工作。
(四)学术研究的能力偏低。
相当多的图书馆员不能从事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压力,偶尔写写文章也是为了评职称需要,缺乏主动性,这种没有研究的工作只能停留在机械的、低层次的服务上。
(五)队伍不稳定。
图书馆员队伍的不稳定早已经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图书馆馆员的流失问题成了相当多的图书馆领导的心头之痛,人员流失的原因很多,成就感问题、待遇问题是构成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提高馆员素质的必要性
(一)提高馆员业务素质的必要性。
1.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网上信息资源是由各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多种数据库组成的,图书资料人员除必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综合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常用的联机专业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能利用远程登录检索其他图书馆目录,等等。
2.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因为外文原版书刊在馆藏中占有比例较大,而精通外语知识的图书管理人员欠缺,所以外文资料利用率偏低。而且开展联机检索,网上获取信息,实现馆际合作,进行西文编目,等等,也要求图书馆人员必须具有熟练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3.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是图书馆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另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资料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加,信息量、知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除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需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在系统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期刊学及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在一两个领域中学有专长之外,还需在此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熟悉和掌握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对用户无法解释和理解的信息给予正确的解答和导读。
(二)提高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1.热爱本职工作。由于图书馆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得不到它应有的社会地位,自身又无法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当今功利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下,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往往不具备敬业精神,懒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职业道德来说,高校图书情报人员应该首先认识到图书馆事业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图书馆事业当做崇高的事业,坚定地树立起敬业乐业精神,从而加强自己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2.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最根本的职能。图书馆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首先要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料,并且能推荐相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其次要动态地了解读者需求,建立读者信息资源反馈体系,及时更新最新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知读者需求,解读者所急。最后可以结合各单位的具体特点定期开展各种有关数据库及网上资源检索和使用方面的讲座,使读者较快地掌握最新信息。
3.具有奉献精神。图书馆的日常实际工作就是为读者找书,给别人充电,牺牲自我,服务他人的一项工作,图书馆员具有奉献和敬业精神,外借才能做到一个“勤”字,阅览才能做到一个“静”字,咨询才能做到一个“实”字,古籍整理才能做到一个“细”字。
三、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举措
(一)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地获取图书馆个人读者的特定信息需求,以及部分研究团队读者的共同信息需求,并根据读者的要求,把读者所需的信息自动地、主动地推送给读者的一种综合性的信息服务机制[1]。网络的开放性给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带来了许多便利,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彻底消失,通过网络,图书馆可以及时地获取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传送给用户;通过网络,读者可以足不出户,随心所欲地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因此,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广泛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二)建设学科馆员制度。
其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质量,不断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要。我馆的学科馆员都是从全馆精挑细选出来的,是图书馆最出色的人才和精英,在我馆的信息咨询服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提供各专业较强的信息,学科馆员不仅要从网上获取信息,还要通过评价来筛选信息、整理信息,以提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信息。因此,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提高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保证。
(三)积极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充当读者身边的信息顾问。
积极引进具有各学科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并加强图情业务培训,建设一支专家型的学科馆员队伍;结合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组建“学科服务小组”作为对学科馆员工作的全面支持团队;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网络安全、数据库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为学科馆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明确学科馆员的学科联系、学科采访、学科网络资源整合、学科服务、学科培训等五大职责,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深层次服务,让读者在第一时间想到你。
篇4
就在圣诞节这天,中国汽车市场指数研究所颁布了2012年国内汽车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的报告,如果以2009年1月1日国内市场的汽车景气指数为1000点计算,2012年截止到12月中旬,指数为1274点,预计全年销量超过1900万辆。
在这个庞大的数字中,新能源汽车仅仅占据着不到千分之一的份额。早在2009年的《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国家就曾经明确提出“2012年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的目标,包括“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现在看来,当初的这一目标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过,在12月初,一项名为《2012 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以下简称“支持名单”)颇为引人注意。它有望成为汽车企业又一次“排排坐、吃果果”的事情。同时,也再一次暴露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存在的一种错误认知,一种必须由国家主导才能发展的认知,一种对财政支持的依赖。
就名单来看,各种类型的技术中,国家仍然将技术按照纯电动、可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来进行划分,此外加上了生产电池的一些厂商。
透过这份名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个问题:
首先,政府将新能源技术,或者说汽车的下一代动力技术划在了很小的范围内。我们既没有看到灵活燃料技术(Flexible fuel technology),也没有看到怠速起停能量回收技术;没有看到先进柴油技术,也没有看到停缸、可变气门驱动等技术。
我在两个场合听到过关于国家制定这类政策的不同意见,一次来自原来的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在一次新能源汽车论坛上,他反问在座听众“何为新能源?”难道只有“电”是新能源吗,生物燃料不是吗?液化天然气不是吗?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看,在现有基础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都可称为新能源技术。
第二次听到这类意见是在本次广州车展上,同样也是一个论坛,上海交大汽车工程学院院长许敏教授表示,我国从八五、九五开始,就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不断切换政策导向,五年混合动力,五年纯电动,再来五年可插电。“政策导向不断变化,总希望赌到一匹黑马,这导致汽车厂商无所适从,而研发从原先的起步相对较早,到现在的全面落后。希望通过政府导向指导企业走一条路,就是一条死胡同。”同样是那次论坛上,许敏表示,随着近年来页岩气、柴油技术等传统能源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已经呈现出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如果我们还是局限于“电池”这一条路走到黑,只能落后更多。
其次,我想提醒落榜的企业,诸如众泰汽车、华晨汽车、广汽集团、东南汽车、海马汽车,千万不要因为国家项目的不支持就感觉受到了冷落,就要千方百计地去争取加入另一些项目。事实上,市场逻辑,消费者需求比什么都重要。一次国家的项目资助,甚至会打乱企业的研局,损坏企业原本对市场的嗅觉。
以此前向市场推出过产品的长安、奇瑞、比亚迪、上汽为例,它们有哪一个在财务报表上受到新能源产品裨益呢?既成的产品,如果不经过市场检验,而只是成为申请某项国家资助的敲门砖,那这样的企业是为政府的认可而存在,还是为市场的认可而存在?
比如在支持名单中,众多小型电动车项目入围。事实上,小型电动车从成本上最不易商业化,它的价格即便在获得补贴的情况下,仍大大超过国人可接受范围。电动车商业化注定从大型商用车,如客车,高端小众车型,如跑车(Tesla 宝马已开发出成品)开始,而不是家用小型车。但支持名单中,偏偏充斥着很多这类项目。
篇5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国外经验;困境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23-02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励瓶颈问题探讨:以保定光伏产业为样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国家与地方稳定的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消费市场支撑,而现阶段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订单大幅减少,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政府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产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光伏产业中进行对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依然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生产光伏电池、电池组件等所需的高纯度硅料进口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产的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产业的关键设备依然依赖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新能源行业规范。光伏产业中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光伏企业的参差不齐,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突出,光伏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光伏产业带来了隐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政府政策激励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但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应当还有完整的专项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风电与生物质能,从结构上看显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内容性缺陷: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内容中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依据,战略规划缺乏预见性。二是政策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较多,政策手段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内容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缺乏研发战略具体设计。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而对于宣传教育手段体现不够。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综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着大量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与此同时也明确了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1 发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国,他们国内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主要是电网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或价格计算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以色列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经济激励。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电价。在德国等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固定电价的政策,规定风电:9~10欧分/kW•h;光伏发电:45.7~57.4欧分/kW•h;生物质能发电:10.5~15欧分/kW•h,均保持在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下。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投资补贴、产品补贴和用户补贴。希腊、瑞典、印度对投资项目分别是30%~50%、10%~25%、10%~15%的补贴,荷兰对个人投资风电补贴20%,美国对风电补贴1.7美分/kW•h,为期1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补贴20%~60%。
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规定进口风机整机25%关税,散件零关税;美国风力发电实施1.7美分/kW•h的生产税抵扣;希腊对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产品免税;丹麦对个人投资风电免征所得税;瑞典、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强制征收电力税,分别为1.99欧分/kW•h和0.13欧分/kW•h,从而使企业选择新能源燃料。
市场产业化。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国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丹麦政府累计投入了20多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与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2 发展经验
以上列举的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模式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必须根据本国新能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订规划,定制明确而具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我们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励,以经济激励为主。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和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进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犯罪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
3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3.1 政府政策激励
财政补贴、收费政策。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建立系统的财政补贴激励政策:第一,根据新能源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支持新能源研发、商业推广及对资金进行监管的具体操作规程,将相关财政补贴计划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细则中应视发展阶段给予不同力度的投资比例,按发展进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财政补贴额度;第四,明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接受补贴者的义务,如资金用途、不得随意放弃研发或生产,以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和技术目标,研发或生产失败如何处理等。
税收减免政策。建议河北省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的建构,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税收杠杆对使用新能源的主题进行税收优惠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税收进行消费限制;二是注意选择多种税收的手段方式配合进行激励;三是税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体包括:制定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符合发展规划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服务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多元化融资政策的设计。一是建议成立专项新能源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议推动与商业化银行合作,打造绿色银行概念,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3.2 技术创新
我省政府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决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动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强潮汐发电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资源。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培养人才。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
3.3 市场保障
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我省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确保参与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略微赢利,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产业。
强力推行公用设施、设备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费新能源政策。建议推广保定经验,出台分阶段逐步全面推广河北省各地公用设施、公用设备、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强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购。建议以政策的形式明确对新能源产品采购范围。明确将新能源电力列入各级政府强制采购的产品清单,将新能源技术如地热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结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设中,以及优先考虑在生产或运输等环节使用新能源的供应商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样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的障碍,以调动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与产品认证体系。建议以政策形式尽早出台各个新能源产业的行业标准,建立新能源相关的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新能源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严格而具体的新能源市场准入的规则与制度,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争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新能源市场环境。
3.4 价格引导
细化固定电价制度。建议为推动新能源绿色电力的消费市场拓展,河北省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政策形式进一步明确河北省绿色电力固定电价的细则。具体而言,在政策中明确宣布对新能源发电实施固定电价政策,河北省将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通过向省级电网企业服务范围内除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以外的电力用户征收一定比例的电价附加,建立河北省新能源发电扶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绿色电力并网发电中新能源发电项目目标电价与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差额。
篇6
2009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年初,政府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非常清晰地规划了电动车发展的市场目标:到2010年,中国要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乘用车总销量的5%左右。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汽车产销大国,但是大国并不等于强国。中国汽车企业无论在传统技术实力还是在生产管理上,都与西方汽车巨头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因此,要想实现超越,必须寻求相对优势的领域。
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无疑就是实现的突破口。
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与西方汽车企业的差距,要比在传统技术上的差距小许多,如果期冀在传统技术领域赶上西方的先进水平,至少需要数十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让中国汽车企业成为业内强者根本不现实。
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将为中国汽车企业提供更大的机会和可能。首先,国内市场的巨大增长空间给中国汽车企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同美国相差10多倍,因此,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从长期来看还要持续若干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和推动,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大量消费者。
按照中美两国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的比较,中国的汽车年产销至少将达到2000万辆,最多可以达到3000万辆。中国本土企业坐拥中国汽车市场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能够妥善加以利用,必然获得市场的支持。
其次,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强力介入。虽然欧美日政府都有许多有力措施来发展本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是从效率来看,中国政府的效率无疑是最高的。在美国,政府政策的执行需要的手续繁琐、程序复杂,所谓的三权分立,其实延误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效率。中国政府的政策效率之高在2009年的汽车市场增长中已经获得验证。
再则,中国汽车企业实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机会成本比较小。欧美目的汽车企业由于在传统技术上领先,其优势也往往集中在传统技术生产领域。如果实施新能源技术的革新,势必造成传统领域大量生产设施的淘汰和革新,从而冒着丧失传统优势的风险。但是中国汽车企业由于只有一二百万台的年产销数量,其在传统领域的积累尚浅,因此,实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欲望更加强烈。
新能源汽车技术是对当前汽车行业的一次根本革命,谁占得先机,谁就能够在未来世界汽车格局中更有机会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然而,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在宣称自己在新能源汽车取得重大突破,甚至马上就要量产的消息,怦然心动之余,还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和理智。
首先,技术并不成熟。虽然一些中国企业在电池技术方面相对领先,但是动力电池的研发毕竟与手机电池有着巨大的差异。一台新能源汽车上需要装备100多块电池,这些电池不是一块电池那么简单,需要顾及到所有装在电动车上的电池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而且,能够保证电动车正常行驶的技术共有三大核心技术,除了电池以外,还包括电机技术、电控技术,而在后面两项技术的研发上,中国的汽车企业的差距明显。
其次,基础设施不配套。新能源汽车除了普通混合动力汽车以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都需要外部设施进行充电。但是像充电站这样的外部设施,在中国的建设还没有真正开始,而要大面积地铺开,还需要依托电动车市场的量产。
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持。电动车由于没有市场量产,因此,其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造成单车分摊成本过高,市场售价超出传统车型数倍。
为此,欧美日等国家都制定出实质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以降低售价,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政府今年有望推出针对私人轿车市场的补贴政策,最高补贴额大概6万元。
篇7
关键词:新能源;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19-02
当今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为了减少企业生产中大量碳能源投入和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影响大气环境,人类不断研发利用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了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是我国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点。为寻求新型、清洁、安全、可靠的可持续能源系统,降低碳排放量,众多企业进军新能源领域,新能源相关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是新能源企业的投资金额巨大,运营成本高昂,政策变化快,经营风险高,涉及的相关利益集团多,其企业绩效的好坏是社会各方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
绩效反映人们在从事某一项活动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或成绩,包括效率和效果这两个方面,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绩效评价的标准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的目标已由单纯地追求利润向关注企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企业的价值方向转变;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已经由过去单纯评价企业的产值和利润,转向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且不再使用单个或几个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而是转向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绩效评价。
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首先企业管理者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为股东赚取利润,所以财务绩效指标是他们关注的。新能源企业需要获得大量投资,投资者之所以投资到这一高成本、高风险领域,是想获得相应的高回报,他们更关注企业的股价。目前我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政府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从金融、财税、补助等各方面促进新能源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更关注新能源企业对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的影响。新能源企业的员工、社会公民等利益相关者可能更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由于新能源产业的使命就是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经济,所以大家共同关心的还是新能源企业对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贡献。新能源企业肩负着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厚望,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社会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促进科技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绩效的评价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仅以利润指标为标准,也不能忽略新能源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使命。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应该在低碳视角下,综合评价新能源企业在财务、技术、价值、减排、科技、战略、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
二、新能源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新能源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要想使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有效和说服力,科学地选取每个绩效指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根据目前中国新能源企业的自身特点,认为应当在考虑碳减排绩效的基础上,从财务绩效、技术绩效、价值绩效和社会绩效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不论是碳减排绩效还是财务绩效或社会绩效,每个方面的绩效衡量标准都存在多项指标,有些指标是可以直接客观量化的,有些只能根据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但都可以作为备选的指标体系。
1.碳减排绩效。新能源企业碳减排绩效是指企业开发销售的新能源产品使用后在节约能源、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量等方面取得的环境保护效率和效果。新能源企业本身运营的每个时间点也都在消耗能源,所以在绩效计算时要剔除本身生产新能源产品的碳消耗量。度量碳减排量可以采用比较法,新能源企业的生产的新能源产品总量在投入使用后,按其技术参数计算其碳排放量,然后与达到发热量的传统能源相比较,得到新能能源产品使用后减少的碳排放量。
2.社会绩效。指新能源企业对社会的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环境等带来的综合贡献,因为碳排放作为一个单独的绩效考核指标,所以对社会绩效的衡量主要从其他方面入手。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指标有企业公益捐赠、环境保护、解决就业人口、员工福利水平、企业纳税贡献等。
3.财务绩效。财务绩效是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以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企业会计报表里的数据信息,简单加工就可以生成相关财务指标来定量反映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成果。因为财务指标涵盖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所以财务绩效可以全面判断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发现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揭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等,反映企业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有利润现金系数、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此外还有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周转率等反映企业抵抗债务风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
4.技术绩效。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需要不断地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这些创新投入产生的技术后果就是各项技术研究成果,如专利申请、非专利技术、发表科技论文等,间接后果表现为推出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技术的运用而使新产品和服务收入的增长等。因此,可以使用企业专利申请数、专利拥有数量、数量、高新收入增长率、高新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指标来衡量新能源企业的技术绩效。
5.价值绩效。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由单纯的追求利润转向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价值的提高至关重要。很多新能源企业已经在深沪交易所、新三板或境外证券交易所等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其每天的股票交易价格就是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其价格波动情况计算企业的市盈率、市净率、托宾Q值等指标来衡量其价值绩效。
新能源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参照绩效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请教新能源企业的实务工作者,筛选出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时应选取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应为碳减排绩效指标、社会绩效、财务绩效指标、价值绩效指标和技术绩效指标等五个方面。二级指标则相应选取新能源产品碳排放减少量;企业捐赠、企业员工规模、员工福利水平、企业纳税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资产增长率;市净率、托宾Q值;新能源产品专利申请数、新能源数量、高新产品收入增长率、高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16个具体指标。
三、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新能源企业提高某一方面的绩效指标,可能会影响到另一方面的绩效指标。例如,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可能需要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势必导致财务绩效的降低;加大研发创新的投入规模,可以增加专利数量,但同时可能使企业的利润降低。要解决这一冲突,绩效评价专家广泛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进综合平衡。这些评价方法从不同领域、各个学科引入,各有利弊,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平衡记分卡法、层次分析法、DEA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德尔菲法等方法。
绩效评价需要比较各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新能源企业的主要使命在于减少碳排放量,保护地球环境,因此需要在低碳视角下,适当加重碳排放指标的权重,但具体权重应该是多少,其他指标该如何分配权重,最后评价结果等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I.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和L.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模糊集理论两种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待评价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递阶层次的组合因素,使用两两比较的方式决定本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层推进决定各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权重。而模糊集理论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各测评对象进行模糊数学合成运算,最终使难以量化的测评对象清晰化。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可以先用层次分析法决定指标权重,再使用模糊评价法评测绩效分值,这样可以解决确定权重时的主观性和测量因素的模糊性问题,增强了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四、结语
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要建立在为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务绩效、技术绩效、价值绩效、社会绩等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对新能源企业做出客观价值判断。低碳视角下的绩效评价有利于相关利益者更加全面了解新能源企业的绩效状况,对新能源企业进行理性投资、有效监督、合理补助、科学激励,有利于新能源的产业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改善。
参考文献:
[1] 杨继伟,冯延超.基于AHP-FUZZY评价的R&D项目资金分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1).
[2] 裴玉.新能源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和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1,(9).
篇8
早在2010年10月13日,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下称“汽车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首次向社会公布后,就曾有消息传出,该规划将在2010年底正式颁布。
然而,在随后的数月中,虽历经数次社会民意及部委意见征求,“汽车产业规划”仍迟迟未有定论。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此期间,“汽车产业规划”已多次上报国务院,但都被打回修改――这也让业内有了“三上三下”的戏言。
2011年7月,《求是》杂志刊发了总理5月底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节选。
针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政策务虚及现实乱象,温总理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混合动力有一些技术进步,但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电动车开发刚刚起步,总体上还处于摸索和跟踪国外技术阶段,主要设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一步要集中解决哪些问题?包括技术路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投入问题、政策支持问题,总理要求“都必须尽快明确下来”。
其实,工信部已于6月向国务院提交了修改后的最新版“汽车产业规划”,因此有人指出,总理是在“点名批评”这一最新版本的规划。业界对于最新版的“汽车产业规划”能否获得国务院的认可,再现问号。
不过,有接近国务院和工信部的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最新版“汽车产业规划”有望在今年8月底、9月初,正式获得批复并向社会公布。
部分微调
“今年3月,工信部曾给国务院呈报过一次规划方案,不久被打了回来。据说到了4月份总理的秘书班子开始起草总理在全国科协上的那份讲话稿,5月总理在科协上发表了那篇讲话(即前述刊于《求是》的温总理讲话)。我们相信总理发表那篇讲话之前,一定没有看到6月份工信部重新提交的新版‘汽车产业规划’。所以我们不认为,总理的讲话是批评新版‘汽车产业规划’务虚。”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组的一位资深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一位参与了“汽车产业规划”初稿草拟及工信部最新提交方案细节调整的资深新能源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工信部最新上报国务院的“汽车产业规划”和去年10月13日对外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诸多调整只是“搬砖头”,即内容和措辞前后挪动位置,使规划方案看起来更合理。“制定政策路线依据的是市场行为,大方向不会轻易全盘调整。”该专家说。
“我们认为发展纯电动汽车是最终方向、完整概念,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务实的过渡方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叶盛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因此,最终出台的‘汽车产业规划’,那些涉及新能源车的整体目标、路线、任务、格局的部分,不会有惊人调整。”
即便如此,新版“汽车产业规划”的部分目标与路径已发生微调。
“例如行业诟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目标的数字设定,以及中央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部分,还是有一些调整的。”一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资深消息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上报国务院的最新版本“汽车产业规划”和“征求意见稿”对比,“调整至少有四处。”
所谓发展目标的数字设定,指的是原规划中曾提出的,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目标。
“这些数字被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过于激进和不切实际。规划正式出台后,也许上述此类数字会再做调整。”上述汽车工程学会人士说,“同时,原‘汽车产业规划’中,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的数量,也或会再有调整。”
除了上述数字上的调整外,在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部分,相关细节也有所变化――由于在充电设施建设上,国家电网已经积极参与其中。原征求意见稿中只倡导建立以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为主的充电系统。在新版本规划出台后,电网企业可能参与其中,充电系统建设将多元化。
在财政补贴方面,原本财政部曾计划出台1000亿人民币的财政补贴扶持新能源汽车,现在这一声音基本消失。
“针对财政补贴和扶持部分,最终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和额度来扶持,最终只有国务院说了算。”上述汽车工程学会人士说。
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掌握的书面材料,在征求意见稿里,为保证新能源未来十年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规划曾从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化。
在原征求意见稿中,在中央财政支持上,2011年~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2011年~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
在税收上,2011年~2020年,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年~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2011年~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
“如果8月底、9月初,‘汽车产业规划’最终出台,那么,此部分将可能是上报国务院最新版本中调整最多的地方。”上述汽车工程学会人士强调。
行业乱象或将改观
“汽车产业规划”如最终通过审批,将对修正新能源汽车发展乱象提供政策支持。
“十年前,业内有人忽悠在所谓新能源技术方面我们与世界最先进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未来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事实证明,这十年来,囿于技术瓶颈和行业乱象,做实事的(企业)得不到资源倾斜,‘忽悠’的(企业)左右逢源,这使得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水平不但与国外巨头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甚至在电池、电机、电子控制领域几乎全面处于落后和追随状态。”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业内专家钟师指出,“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之所以乱象丛生,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无良)企业的逐利本性,使得一个原本具有良好初衷的政策,被投机者所渔利。”
一种业内普遍存在的声音认为,如果‘汽车产业规划’能在8月底9月初出台,并针对性地明确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长期务虚的担忧,将十分有利于改变行业乱象。
上述来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人士指出,作为主导汽车工业的最重要国家部委,工信部在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行使“产业规划、政策起草和标准制定”等三大职权时,一度面临与其他部委关于技术路线难以协调一致的尴尬。“现在一旦其(工信部)主导的‘汽车产业规划’最终获批,则部委之间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态度分野,即可早日尘埃落定。这同样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健康发展。”
篇9
这一切都将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襄樊,当地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恐怕比全国一线城市还要高。究其原因,一切都源于襄樊正在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古城新引擎
襄樊能够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绝非偶然。
上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襄樊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产业的发展为其赢得了“车城”的美誉,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当地已形成了齐全的产业门类和产品结构,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零部件基地,同时也是东风重要的整车、主机、和关键部件基地。
“襄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形成,始于东风襄樊旅行车公司对整车的研发和开发。”襄樊汽车公业办主任陈洪基告诉记者。
他介绍,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龙头企业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在技术上一直都走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在准去把握行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应用了一系列车身和底盘电动化关键技术,形成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客车的制造工艺,为襄樊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打下基础。
近年来,襄樊汽车产业着力于新能源汽车及部件领域的开发和生产,部分产品进入市场。雄厚的汽车和零部件研发制造业是襄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原始资本,利用现有的研发和制造平台着力于车用燃料(能源)、动力装置、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和改造,成为襄樊新能源汽车及部件研发生产的基本路径。
“在产业链形成前期,政府就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发展了。”陈洪基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策辅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轮廓逐渐开始清晰。
经过近年来发展,襄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整车、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和相关零部件的研(开)发、制造等产业和产品形态。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在今年7月16日的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动车展上,国内首款量产并投入示范运营的东风天翼纯电动物流车,一经亮相就引起广泛关注。据襄樊东风旅行车公司(简称东旅)整车技术室高级工程师彭建斌介绍,这是东风旅行车公司继东风天翼纯电动城市公交、纯电动商务车之后,推出又一款新能源汽车产品。
彭建斌还告诉记者,自2005年致力于纯电动车的研发开始,该公司先后攻克了电池绝缘、电机稳定等多项技术难题,获得了17项国家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掌握了驱动控制核心技术,成为国内首家同时通过的混合动力客车和纯电动客车等新能源汽车通过生产准入审查的企业。
东旅为产业链提供的整车和底盘技术,不是简单的对传统车的改装,而是对车型和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而像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等一些我们不常见到的零部件企业,同样是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世博会上,服务运营的新能源汽车有50%的驱动电机和控制器都是襄樊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宇清动力)生产的。特别是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EMT)。
“EMT是中国原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变速器。从市场来看,EMT还属于稀缺产品。”宇清动力副总经理郭新堂说。
据郭新堂介绍,发展EMT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形成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除了是上海世博会最大的新能源电机与控制制造供应商外,产品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运用,已装车800多台,总量全国第一。
另外一个不容易看见,而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件就是动力电池。它被称为电动汽车的“血液”。
3月11日,从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所传来好消息,襄樊国通青山电动汽车公司(简称国通青山)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钒锂汽车动力电池,30项检测合格率达到100%,性能优异。公司董事长石俊告诉记者:“公司今年还将新上10条电池生产线,形成3000台的电池生产能力。”
此外,8月10日,位于襄樊市邓城大道台子湾的中西部地区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湖北襄樊邓城充电站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此次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具有为电动大巴、中巴和小型轿车充电的功能,配有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光伏及逆变设备一套,可同时为5辆大巴、8辆中巴同时充电。此举,标志着襄樊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湖北追日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充电机,以数字处理器为核心,通过优化的程序和模块化的结构实现对动力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
“我们的智能充电机20分钟即可对电动汽车充电80%,解决了一般充电机给电动汽车充一次电最少需要3个小时的难题。并且,在动力蓄电池需要放电时,可将能量回馈电网,节能降耗。”公司副总经理张建营说。
“尽管襄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但一个地区把所有的零部件都做完是不现实的,还有一些零部件必须通过市场采购才可以实现。”陈洪基说。外地相关企业针对襄樊汽车市场的发展拟在襄樊建立新能源汽车部件企业,也为襄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提供基础。
将产业化进行到底
与其他城市主打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不同,襄樊的新能源产业主打新能源汽车,并将此进行到底。
今年4月27日,襄樊市人民政府已经与东风汽车公司签订《促进襄樊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未来5年,双方共同努力把襄樊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汽车整车、动力总成、重要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汽车试验、检测基地;汽车及零部件销售和物流集散基地”。
经过长期和多方的努力襄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慢慢得到国家的认可。但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新能源示范推广城市的名单中,襄樊未能入列,为此有媒体担心襄樊新能源产业能否顺利发展。8月11日,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增加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在现有20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增加襄樊等5个试点城市。在25个试点城市中,仅有襄樊、南通两个地级市入围,其他23个城市均为省会城市或经济特区。
一周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客车项目在湖北省襄樊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奠基,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家规模化的在建新能源客车基地。作为东风汽车公司的十六个新能源战略项目之一的东风股份新能源客车项目规划投资6.5亿元,到明年上半年,将先期建成2000辆整车、5000辆底盘的新能源产品生产能力。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国际合作;合作路径
一、引言
目前国内新能源国际合作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开展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研究。大多数学者从新能源产业本身的特性、我国的基本国情、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基本达成了共识。实际上,为满足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提供充足、清洁的能源服务已经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杨丹辉,2001①)。
二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开展国际合作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论述,有的学者总结了我国在某一或某几个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有的学者以省份为单位总结了某个或某几个省份的新能源国际合作项目,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更大范围的自然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并指出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样属于这个范畴。
三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研究。宏观层面,提高国家地位,增强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王静,2010②)在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很多学者的主张。也有学者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提出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中观层面,中国已经成立“中国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协会”和“再生资源国际合作专业委员会”,在其指导下,推进研发合作,消除市场化障碍,建立绿色证书交易体系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三个方向。微观层面,目前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正在牵头组织制定有关新能源产业振兴的规划,财政部将会出台十大具体措施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很多学者也从各个具体产业或者就中观层面的某一个方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但是研究思路和方法仍显单一,本文立足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的现状,试图以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路径为逻辑起点,将合作路径研究引入新能源产业。
二、中国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的问题
1.国际合作仍处于较低层次的不对等合作阶段
近年来,国际大企业加大了对我国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投入,是因为我国巨大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吸引力,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建设资金和管理经验,国际大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合作,以便迅速切入中国市场、加快跨国经营步伐、占领国际市场份额。但在这种国际合作中,我国相关企业并不能获得核心技术,而由于技术的相对落后,目前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供应仍是他们进入我国市场的筹码,我国虽已积累了不少生产和经营经验,但国际合作仍然属于较低层次的不对等合作。③
2.新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
我国仍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鉴于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干预较多,致使这一领域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能源管理的政府部门较分散,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职能交叉,加之农业部、水力部、科技部、环保局、原核工业部、电力部、林业部等部门的介入,使不少对外合作项目中出现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和效益;④另一方面,在新能源发展中,除了上述的多头管理问题之外,政府尽管制定了长远规划,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利用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激励政策体系、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系统,致使各地区各自为政,受地方保护的劣质产品干扰了市场秩序,给外国新能源企业在我国的商业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国内配套资金不足
国际合作项目往往需要国内配套资金的支持。在我国新能源与环保领域实施的部分国际合作项目中,却出现了由于国内配套资金不到位或国内外融资渠道之间缺乏衔接而导致项目落实困难、偿贷周期拖延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尽管西部地区对新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技术、资金需求迫切,但配套资金不足和偿债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了西部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取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的机会,这无疑不利于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结构调整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平衡发展。
4.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偏少
由于我国新能源起步晚、规模小、技术不成熟、市场风险大、国家政策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国有企业在新能源方面国际合作偏少。民营企业主导了太阳能光电板、其他太阳能热利用设备、大型风机及高科技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生产。但拥有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研发优势的国企的缺席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增加了核心技术研发和普及的困难;⑤同时,民营企业过多的吸收国外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能源安全战略。
三、中国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的路径
由于新能源使用的关键是有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对庞大的新能源资源进行开发,因此中国的主要合作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形成了资金和技术的供需互补关系,属于典型的互补型合作。
1.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主要平台的全球合作路径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分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责任而在《京都议定书》中所设立的三个灵活机制之一,其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项目的投资和技术合作来提升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同时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售“经证实的减排量”来抵消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减排指标。自2002年设立第一个CDM项目到2007年,中国的登记数已达114个,居世界第二,到2009年3月更达492个,超过印度(409个)而跃居世界第一位。
由于CDM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机制,因此,其主要内容就是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新能源开发的能力。中国在《京都议定书》2008-2012年第一承诺期CDM的潜力资金在4亿-10亿美元之间。⑥以CDM为平台的新能源国际合作不仅帮助中国引进了大量资金,提升了企业开发新能源的能力,而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从而也有助于缓解在减排问题上中国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矛盾。
2.以欧美日为主要对象的双边合作路径
总体来看,中国与美欧日的新能源合作已广泛存在于彼此建立的成熟的合作机制当中,而且近年在合作议题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形成了首脑会谈确立战略框架,职能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具体落实的全方位合作态势。⑦
目前中欧能源合作的最高级别会晤是始于1994年由中国科技部和欧盟委员会能源交通总司共同举办的中欧能源合作大会。在此框架下,中国与欧盟于2002年建立了“能源与环境项目”,时间持续至2009年底,项目设置了四个合作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增加新能源的使用。2005年中欧又签署了《欧盟-中国气候变化战略伙伴协议》,合作重点就是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双方同时还发表了《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建立了气候变化双边伙伴关系,双方商定的技术合作重要领域之一也是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另外,中国近年还与欧盟主要成员国建立和签署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涉及新能源合作的对话机制与协议。中国与英国于2006年签署了《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关于成立中英能源工作组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已有能源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能源全面合作机制,将合作领域由天然气、电力扩大到整个能源行业,着力加强能源政策、开发新能源、节能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07年11月和2008年1月,中国先后与法、英签署了相关方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其中都将加强新能源的资金和技术合作列为重点合作领域。
中美之间的新能源合作在两国建交初期的能源合作中就已经存在,进入21世纪,中美新能源合作进一步加强,先是2000年4月中国科技部与美国能源部续签了《中美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科技合作协定》,然后是2001年8月在北京举办了“中美清洁能源技术论坛”,接着2004年4月两国签署了《双边能源政策对话谅解备忘录》,从而使中美双方探讨新能源合作拥有了一个新的机制化平台。2006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为两国新能源合作提供了又一个全新平台,双方在第一次对话期间就签署了《能效与新能源合作议定书》。
在2008年底召开的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双方又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和《关于建立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的意向书》,其中就包括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与美国未来能源控股公司以及中国唐山市曹妃甸新区与美国浮海风电有限公司结成伙伴共同开发清洁能源发电和风能的合作项目。⑧
中日之间的新能源合作也由来已久,如两国1998年就开始在中国新疆进行了太阳能发电合作。2007年4月,总理访日期间在确认双方将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互惠关系”的同时,特别强调中日应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双方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同年12月,中国广东省政府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联合主办了以“节能减排、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中日节能环保合作论坛,共同探讨双方在节能环保方面开展合作的新途径。同月,两国科技部门又签订了《中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科技合作联合声明》,商定加强双方在包括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合作以提升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008年5月主席访日期间与福田康夫首相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为双方新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此基础上,两国发表了《中日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其中商定技术合作的第一个重点领域就是“节能、提高能效和新能源”。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合作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通过近十年的探索,我国参与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合作路径已经基本成型,近年来,我国既充分利用了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主要平台的全球合作路径,又与欧美日等国家签署和展开了一系列的双边合作。
但是要充分认识到,虽然近年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路径和模式已经基本清晰,合作项目不断增加,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却在合作过程中始终无法获得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这导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虽然已有世界第一的投资规模,却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由此可见,如果中国想在新能源这一全新的国际竞争领域获得主动权,除了立足于自主研发以外,在国际合作方面,还必须加强纵深性,即由设备转移的低端合作向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合作发展。当前,在合作路径已经搭建好的的情况下,加强新能源产业的纵深合作是较之拓宽合作领域而言更需要被提倡的合作思路。
注释:
①杨丹辉.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1(8):26-27.
②王静.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试析国家地位对国际合作的影响[J].理论界,2010(10):
196-197.
③冯天天.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项目问题研究[J].网络财富,2010(7):70-71.
④杨丹辉.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1(8):26-27.
⑤夏义善.中国国际能源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5:169-180.
⑥唐更克,何秀珍,本约朗.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国际协议的立场与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38.
⑦康晓.中国开展新能源国际合作的途径与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0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