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经济方向

篇1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持肯定态度的专家,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的积极作用,该专家认为,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需要根据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协调发展。良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剂”和“加速器”。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府这一“有形的手”通过宏观调控加以有效解决。政府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政府干预即宏观调控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市场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有效手段,如果一味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就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最优利用。但是,一味强调市场调节,就会使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和“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之初就是利用市场调节的“聚集效应”,结果使得国家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入东部地区,区域差距拉大。因此,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同时,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消除区域差距过大造成的“市场失灵”。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在区域之间建立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宏观调控体机制。这一调控机制的实质是政府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各区域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具体而言,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指出,这几年,推进地区经济工作,总体上是循着如下基本思路进行的:第一,紧紧扣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在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际良性互动,实现一体化发展;改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第二,坚持把抓重点地区发展作为基本路径。着眼于缩小两极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一方面抓条件较好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率先发展的地区,使其继续发挥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与此同时,遵循市场规律,突破行政区界限,以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推动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抓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第三,立足解决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我们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差距,着力推动解决那些关系到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结构和体制问题,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做出前瞻性谋划,提出解决深层矛盾的方向、思路和主要措施;通过开展相关专项试点和综合试验,在一些风险较大、涉及面较宽的重大问题上先行先试,摸索路径,积累经验。

篇2

关键词:地方性大学;区域经济;影响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69-03

高等学校机构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其他因素有条件地发生着相互作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组织,当然也是千丝万缕联系中的一个节点,参与着对流与交换。只有当各个部分充分发挥作用时,事物作为整体才能发挥最佳功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也不例外,只有当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大学都能按照各自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凸显特色的时候,一个充满活力、竞争有序、健康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才能形成。地方性大学,当地社会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以及各种变迁都会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为大学的运行和发展创造了各种积极影响因素的同时,也对大学的活动起到制约作用。“大学以整个社会环境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社会向它输入必要的资金、设备、人员、图书信息资料以及各类相关政策,高校为社会输送各种人才,创新新的知识,提供科研成果,正是大学与社会这种物质、能量、信息的双向交流,使得大学保持着有序、平衡地向前发展”。

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体现,经济系统制约着教育系统的发展,同时教育系统又通过培养一定的人才促进经济系统的发展。因此,区域经济是地方性大学的生长土壤,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培养目标模糊、盲目追求高层次的问题,专业设置上出现了跟风趋同、重复设置等问题,此类问题的结果是造成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与地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脱节,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地方性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性大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一)地方性大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增加了社会知识存量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占有和递增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人才的竞争和占有,也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国家、地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培育各种所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从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地方性大学最为密集,人口综合素质最高的地区。在这些省市,高等教育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了技术支持,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更显示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不难看出,高等教育发达,人口素质高是这些省市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和培养学校所在地。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知识和信息创造者的摇篮,它通过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热情,为学生未来创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地方性大学聚集着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集中高水平的多学科教学和科研机构,他们一方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承担科技前沿重大课题,另一方面还利用其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为区域内的组织提供各种多样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应用。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向以高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为特征,高等教育则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地方性大学学生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高等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在无需国家和财政拿出大笔钱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这可由最近几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在城市比较偏的地方选址建校,带动着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供不应求的 “短缺产业”之一。一个地方性大学的建立,学生消费将直接贡献给当地的经济,而学生每月生活费至少是500―1000(网上调查数据)元,这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高等教育对需求的拉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首先,要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对经济的确存在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发展并适当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地方性大学为中心的小经济。其次,地方性大学对区域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是有限的,是受到区域经济整体状况的限制的。要增大地方性大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相应地改善地方性大学周边的经济环境。再次,将地方性大学作为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现在可以看出,大学的存在对周围房地产的价格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因为高校附近房地产业靠近大学,环境好,消费方便,成为很多买房者的首选之地。因此,要以大学为中心开展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的发展。再次,要大力发展高校旅游业。一是针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外出旅游,因为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假期、相当多的旅游需求、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二是可将大学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大学具有很多人文景观和一定的历史意义,将大学作为一项旅游资源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从促进经济运行过程的良性循环角度看,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二、地方性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区域经济是地方性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同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地方性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首先,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是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赖于人力资源规模、类型和层次的调整;其次,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也主要依赖于其人力资源的层次的提高。地方性大学是较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主要输出地。其培养的人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地方性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劳动力在规模、结构、质量上相适应。

三、区域经济是地方性大学发展的支撑与引导因素

区域经济在属地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物质支撑与发展引导的作用。一是地方性大学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我国整体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地方性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地方性大学如果没有所属区域政府和社会财力的支持,其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二是地方性大学的发展要受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环境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结构优化,会影响地方性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培养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会引导高等教育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总之,区域经济在地方性大学的发展中起到支撑与引导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区域内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密切相关,而不同的区域经济、技术结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研究、应用人才。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技术结构层次较高,社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技术装备程度的提高,要求区域内劳动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应普遍提高。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当中的技术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影响到地方性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与层次;同时,区域经济技术结构层次的提高会促使区域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劳动者对教育特别是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随之增大。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性大学除了培养广大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外,还应努力培养各种在地区经济起飞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的高层次人才。

四、区域经济是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的根基

地方政府和社会是地方性大学的生长土壤,地方性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其所在的地域的社会发展。其中,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一方面,从管理体制上来看,地方性大学是“相对于中央政府主管的部属大学而言,是地方政府主管的省属公立大学或市属公立大学”,地方性大学从属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接受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战略领导和管理,其发展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因此。一所地方大学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都与其所从属的地方政府的政治决策息息相关,而地方政府的政治决策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从市场运行机制上来看.地方性大学是“适应一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市场型区域利益机制而发展起来的”。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该区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也决定了该区域支付高等教育发展的能力,因此。地方性大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多元经济和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应培养出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岗位和不同生产力需要的多种类型、层次、规格的专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结构必然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其培养目标也是风格迥异。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大学只有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才能确定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达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作用。我国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按照两个体系的划分,地区一流大学从事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主要不是为了更高层次教育的生源选拔,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地区一流”院校应该建立起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学科结构和技术水平,适应地方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的服务模式,培养具有技术专才的高素质公民而不是在学术精英上创造一流;服务地方而不是刻意追求在基础研究方面创造一流;在传承、选择、交流、整合地方文化方面创造一流下足功夫。这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时代的思想被我国很多高等教育界的学者所接受并推广。为了经济的发展是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学习“有用”的知识是很多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倡导“地区一流”,就是要推进从办学理念到教学过程,从人才培养目标到社会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地方院校既可以是侧重效率的,也可以是侧重公平的;既可以是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定制的,也可以是为了某些非学术方校把每一个专业都建成品牌特色专业是不现实的,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选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较高办学水平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五、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互补”“双赢”的基础,这一关系的实现无论是对深化高教领域的改革还是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合作关系。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其中既说明了教育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要发挥自身的职能服务社会,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高等教育需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合作关系,这正是由地方性大学对区域经济的依赖性和自身所肩负的职能所决定的。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首先是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建立大学和地方的对话机制,共同商讨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加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与地方政府、企业、团体等进行联合的科技攻关与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三是高等教育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建议。

就大学而言,它依托于地方而产生,随地方发展而发展;就地方而言,它因大学的产生而变得有名气、有活力、有凝聚力。大学与地方发展关系演进的历史表明,大学的产生发展与地方发展尤其是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城市或地方是大学的依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而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又为城市或地方的发展聚集了人力、物力、财力和创造力,聚集了文化与精神。因此,大学产生之后就与地方发展形成了彼此依存、共生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湛俊三等.地方多科性大学战略发展环境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6,(12).

[2]张云霞.地方大学地方性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3]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6.

[4]邹晓平.“地区一流”院校的定位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5]李淼焱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地走高校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4,(05).

[6]罗秋明,刘安民.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J].经济师,2003,(10).

[7]朱迎春,周志刚,王大鹏.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9,(2):278.

篇3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投入,产业经济产出;投入产出;协调适配性;协调适配度;耦合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F22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1009508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是我国产业经济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全方位协调发展的重要成长期;同时,也是我国人才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人才建设作为首要发展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但我国当前的人才建设工作还存在诸多协调性和适配性问题,尤其是体现在结构性和区域差异化层面,如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步调不一(李忠民 等,2008),区域三次产业间的就业偏离度差异较大(梁涛 等,2011),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现代工业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严重匮乏(刘锋,2012),以及由于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缺乏而导致的人才不能有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高子平,2010)等方面。以上研究反映出我国当前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适配性较低的现状。

霍 影,籍丹宁,于 丹: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研究

但已有成果对于区域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间协调适配性的研究,多是基于单一维度内三次产业之间就业与产出数据的比对,并以三次产业之间的就业偏离度这一指标作为评价基础。然而,不同区域间三次产业的不同发展状况及由此导致的各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差异显著地与特定区域的地缘禀赋和城市化特征相关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我国的东部各省),第三产业发展得较为迅速,因而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也较高,以此为评价基础而折射出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适配性也较好;反之,西部各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适配性却较差。然而基于这样的研究前提,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地方政府的实际参考价值却并不显著,因为地缘禀赋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多基于历史因素,且其中不乏体制性因素,各地方政府实际上并不可能在地缘和城市属性层面实现较大的突破,因此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改变本地区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适配性的状况。此外,大多研究结论的给出是基于特定样本空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而对具有横向比较意义的截面数据的研究不足。

鉴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从能够对“就业人员”产生一定落地影响的地方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角度着手,从人才投入与产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层面来进行研究,以期能丰富和拓展有关研究,并尽可能增强研究成果的实际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为地方政府的有关决策提供借鉴。

二、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评价模型

1.研究假设与方法

结合有关研究成果(李彬,2007;韩宝平,2010;郑彩莲,2010;霍影,2011;戴云龙 等,2012)本出如下3个假设:一是区域人才培养的投入与区域产业经济的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且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手段对人才投入过程加以调配;二是区域高技能人才的产出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三是区域高技术产业R&D从业人员可以良好表征高技能人才的总量规模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其中,将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划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三种基本类型,而“鼓励类”中,无一不涉及高技术因素。因而,“高技术产业”及作为其重要智力支撑的“高技能人才”可以良好表征我国产业结构以科技为引领的基本调整方向和进化方式。 。

基于以上的研究假设,有理由认为,以研究和发展为导向、以高等教育为载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将对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体现于区域高技能人才在数量上的积累,以及区域高技术产业在发展规模和效益产出方面的增加等方面。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可以用“耦合”(Coupling)的分析范式良好描述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发展应因。基于此,本文建立如下耦合系统:“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区域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耦合构成“区域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耦合系统,“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区域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分别为“区域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耦合系统的子耦合系统,耦合维度为二维。

“耦合”分析范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经济学领域中的协同、协调和适配发展关系,定量研究层面,主要有几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变异系数法和方差法四种描述并计算协调适配度的方法(刘维林,2011;许高峰 等,2011;王海杰 等,2012;姚瑶 等,2012)。其中,几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较多地被用于测度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间的协同适配关系,本研究所构建的耦合测度模型亦基于这两种方法。

2.评价指标体系

耦合系统分析框架下,“区域人才培养投入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产出结构”互为依托,并在高技术产业约束条件下构成具有投入和产出意义的耦合系统。依据上述研究假设和约束条件构建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截面数据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按照既定评价指标体系(表1)遴选基础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以及《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功效函数的转换关系消除了不同类别数据原值的量纲差异,商值赋权的计算结果如表1最右的“权重”列所示。基于2010年度的截面数据,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所组成耦合系统的协调适配性进行实证测度,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参见表2所示的协调适配性评价等级与对应标准,由表3所示的评价结果(D列)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区中,评价结果为“勉强协调适配”和“濒临耦合失谐”的各7个,评价结果为“初级协调适配”和“轻度耦合失谐”的各5个,评价结果为“中级协调适配”和“中度耦合失谐”的各1个,评价结果为“良好协调适配”和“严重耦合失谐”的各2个,评价结果为“极度耦合失谐”的1个()。

如果不将纳入到考评范围,则全国其他30个省区中,处于“临界协调”区间的共有14个,而处于“协调适配”和“耦合失谐”区间的分别各有8个,总体上呈现出正态分布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总量上占有优势并处于正态分布波峰区间的14个省区处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耦合协调效率相对较低的得分区间。0.478的全国得分均值,说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经济产出整体上濒临耦合失谐。即使在高技能人才汇聚能力较强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协调适配度均值也仅为0.605,处于初级协调适配的评价等级;而其他三个大区的总体评价得分(东北地区为0.519、中部地区为0.509、西部地区为0.346)均不同程度地处于耦合协调性失谐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产出未能产生应有的、良好的互动效应,即在高技术产业统计范畴内,我国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的协调适配性还相对较低。

1.全国维度的分析

虽然本文所构建的测度模型的静态评价结果在短期内具备动态可延续的评价预期,但在基于中长期时间序列的历史继承性和全局可预测性方面,本文所提出的静态评价模型却无法充分应对。这也是进一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戴云龙,戴跃侬.2012.地方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137139.

郭显光.1998.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8(12):98102.

高子平.2010.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以上海市信息产业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7):8487.

韩宝平.2010.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1):17.

霍影.2011.问地方高教效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嵌入区域经济发展[J].学术论坛(7):199202.

霍影.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发展效率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7(10):7883.

姜达洋.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领域:与海洋产业的结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1):2531.

李彬.2007.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8(8):6468.

梁涛,刘会贞,李乃文.2011.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度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12):8085.

刘锋.2012.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浙江省人才结构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6 (1):13.

刘维林.2011.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J].经济地理,31(9):14931510.

王海杰,周毅博.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城市的耦合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J].当代研究(9):5863.

许高峰,薛白.2011.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耦合机制――以浙江舟山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6):120125.

姚瑶,左斌.2012.产业位势与社会资本耦合――怎样给高创业导向企业带来成功?[J].科学学研究,30(10):15271536.

张胜冰,吉宇.2008.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4):2830.

篇4

【关键词】录井软件 发展趋势 新技术研发

1 录井在国内的市场变化的特点

为了了解录井技术在国内市场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外出调查、网上搜索以及电话回访等等很多种调查方式,同时也和国内外的录井软件的专业人士和用户进行着密切的接触,这样可以对路径软件市场做了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并且还可以通过开发商、用户或者企业一起回顾录井软件研发的全过程,通过分析录井技术软件的现状以及研究录井的发展趋势。我国录井软件变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针对不同的工程,每个录井公司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其中最小的是图版解释,最大的可以达到资料处理系统等。因为有些是自己研发自己使用的录井软件,因此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录井软件没有达到市场上的品牌,也没有注册商标,更谈不上申请知识产权了。因为世界能源的经济发展,录井技术可能会在将来的不久成为世界上推动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武器。但是开发商在研究比较专业的录井软件之后的有着不断优胜的劣汰趋势,再加上他们主要开发的是PC型号的综合录井软件,因此过去影响比较大的录井软件已经推出了的录井软件的开发市场。

无论是在综合录井软件还是地化录井软件都是与前机的研发软件,如果离开录井技术系统就不能运转,并且还需要能够担当综合性录井软件的综合处理系统,但这种录井软件尚未研究出来,有的企业处于正在研发之中,但是想要达到商业化的要求还需要一段时间。且现场使用的录井软件升级周期比较长,一般情况下是五年到十年的时间,而且价格也比较昂贵,一套软件少在3万,多达十万。目前,国内大小的录井软件开发商主要是在优化钻井的服务。但是只是在计划,实际上仍然按兵不动。其实在工作站中的综合型的录井仪器,都是一套仪器一套软件的。

2 录井的新技术的研发趋势

因为世界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录井行业不久就会成为世界上推动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但在该形势下,从录井软件产品研制一直到销售上需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录井软件能否能适应这种变化取决与录井软件的开发商是否能成为市场的赢家。

2.1 用户需求的趋势

在国内“用户就是上帝”这个口号贯彻中国人头脑已经很多年了,在录井研制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录井技术设计的一切都是根据不同用户不同需求而设计的。但是因为信息和录井技术的发展比较快,因此录井软件也会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所以成了落后的、被淘汰的产品了。项目组靠着局部费用的支持坚持到现在,但是一旦录井项目完成不了,经费就不能给予供应,从而项目解散。但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录井软件的开发商想要有固定的软件开发基地,就必须有稳定的研究队伍与基地。但是因为民营制度,售后的人员越来越少,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录井技术的发展。总而言之,只有用户最能信任的录井开发商开才会成为在市场上最后的赢家。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想要在录井市场中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仅需要有超前的技术含量,还需要具有全面提高市场的售后服务能力。

2.2 录井软件售后的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时间里,因为经济的束缚导致了绝大多数的录井软件开发商成了被动的形势。就是说只要是生产人员提出来就会立项开发,大部分开发软件的人员都是毕业于大专院校或者是在科研单位请过来的计算机专业设计人员。目前,我国录井产品主要是自产自销的模式,因此是否能推向市场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录井技术的专业人员也是通过搞方法进行研究解决的,专业的录井人员在搞程序设计时,设计出来的录井软件基本上都能良好地解决当时的录井需求。但是因为信息和录井技术同步发展比较快,因此设计的录井软件使用不到两三年的时间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所以将会成为落后甚至被淘汰的产品。随着经济不断地大的不断发展,录井软件的开发已经不再属于被动的研制开发了,而是开发商及时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来主动地开发出录井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软件产品,甚至还有可能是上门推销。根据初步的统计,目前的录井软件销售仍然主要以让用户找上门为主,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宣传技术手段。

3 结语

随着SDL-9000型号的综合录井仪器逐渐实现国产化之后,很多企业的公司在推广程序中不断地提高了很多。如果推广应用被逐步的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就会越来越高。并且在十五期间,录井软件的产品在研发时将会随着用户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进行全面的提高,因此录井仪器将会以气测地化的模式来综合录井为主要的录井软件开发为主。因此在工作站的综合录井仪器就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PC工作站也将会朝着一种低成本的录井仪器制造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在一个潜在比较大的市场上才会发现有远见的软件开发商和风险投资者,才会在综合录井研制市场得到领先的一步。因此,录井技术的研制与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建民,王金霞.针对录井技术软件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J];自然资源学报,2008,(06)

[2] 胡水根.我国录井技术的应用以及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

[3] 冯聪.我国录井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以及录井技术的重要应用[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能源利用效率;VAR模型;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志码:A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要素投入,是长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短缺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关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国内外学者已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等视角给出了很多解释,分析得到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但从经济开放的角度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国际贸易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Allen等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关系时,研究认为FDI是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随着中国在能源领域的FDI政策效应的衰弱,FDI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小。Mielnik等利用20个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和能源强度等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效应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能源强度,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沈利生应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降低中国能源消耗,但因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正在恶化,使得对外贸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正面影响逐渐变小,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张贤等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显著降低了本地区能源强度,而且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能源强度降低产生显著作用。李未无在探讨对外开放影响能源利用效率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5个行业1999—2005年面板数据研究对外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外开放显著提高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能源强度结构分解,发现对外开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取决于高耗能行业的对外开放度。张少华等利用中国1998-2005年3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应用PCSE稳健估计发现投资一体化、生产非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显著提高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等也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了不同影响。

国内外现有研究关于经济开放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中,大多数都是从行业层面和国家层面进行分析的,从区域层面来考察经济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不能简单地照搬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经济开放对不同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而应针对不同区域实际情况作相应研究。正是基于此,从区域视角实证检验经济开放对江苏省能源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依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指标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由于大多数经济变量不稳定,往往导致出现伪回归现象,从而使得分析结论无效,因此,首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然后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检验经济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协整关系。协整分析得到的经验方程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不能说明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需要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进一步验证经济开放和能源利用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最后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上述所有研究过程均通过Eviews6.0计算完成。

1.2 指标和数据来源

采用江苏省1985-2008年的相关数据,来考察经济开放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相关数据均来源于1986-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下面详细介绍各指标的选取。

1.2.1 万元GDP能耗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能源消费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用万元GDP的能源消耗量表示能源利用效率。

1.2.2 外资依存度

衡量经济开放度可以从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两个角度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等方面影响东道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成为东道国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用各年实际FDI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外资依存度指标。

1.2.3 外贸依存度

有关中国对外贸易与能源利用效率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哺],尝试性分析对外贸易对江苏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对外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外贸依存度指标。

2 实证分析

2.1 平稳性检验

由于实证检验变量间协整关系的前提是变量均为平稳时间序列,而几乎所有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因此,进行协整方程估计之前,需要对模型中的各个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法,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所有变量的原始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没有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认为变量ENERGY、FDI、TRADE都是一阶单整的,即为I(1)过程。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2.2 协整关系检验

很多经济变量虽然自身非平稳,但各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则称这些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经济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通过不断模拟,得到VAR(3)模型,此时AIC和sC值均达到最小(分别为-9.69和-8.19),效果较好,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的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的迹统计量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只有一个协整关系,通过Eviews6.0软件估计得到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表达式为ENERGY=-23.2271FDI+0.8242TRADE+1.8006。(1)

篇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rong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combine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with the project, mak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target implied in project tasks, and use the method of project driven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项目驱动方法;教学评价

Key words: engineering economics;project driven method;teaching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79-02

0 引言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课程中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从事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经济学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专业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实践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根据课程章节的内容在整个教学系统中贯穿若干个由几个子项目组成的典型实践项目,将专业知识与项目任务紧密融合,以项目任务为主线逐步开展专业教学,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1 目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的专业课程教学来看,一方面整体水平不高,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陈旧;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教学手段落后,不注重能力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在刻板的应试教育教学中迷失专业方向并且失去学习动力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且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工程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从教学角度来看,工程经济学课堂教学仅仅是按照理论教学方式宣讲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案例只是要求运用某一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计算,知识结构无法形成系统。

第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从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块来看,目前国内外大多数院校都缺少实践教学经验,这方面的教学都有不少瑕疵,比如无法为学生接触实践项目创设条件,许多学生学了三四年的专业知识却依然没能力进行上岗操作,甚至无法运用所学专业顺利就业。

第三,课程学习存在较大难度。工程经济学中包涵一部分经济学的知识,但是从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所欠缺的恰好是经济学的知识,而高校的教学进度不允许安排足够的课时去系统地讲解,直接导致这部分学生“半路出家”,听课听得一知半解,并且普遍觉得课程枯燥,缺乏学习兴趣。

第四,相关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院校工程经济学仍沿用以考试和分数为主的考评手段,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指标、评价方式都相对单一,甚至未能形成一套完成的体系,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得不到充分发挥。

2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以项目实施为目的的“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项目,以项目为出发点,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最后再以一个具体的项目运用理论知识,完成项目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参与,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加强学习的效果。建立《工程经济学》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根据《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结合项目驱动法原理,从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知识,参加的实践环节,进行项目实践模拟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建立《工程经济学》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是根据项目任务引发而来,再由点到面地演练整个项目的评价过程,通过项目活动来培养学生掌握工程项目评价方法知识的运用,实现整个《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建构。传统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水平的能力,即学生在课程中所需要掌握理论知识的具体要求。而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下,结合工程经济学课程内容特点,提出在下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具体教学方法,进而保证在各教学环节上实现各实践能力目标的培养。

第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2.1 课堂项目驱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事先设计好一些有代表性项目,再将该项目以提问题的方式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并以此为切人点,引出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章节或知识点,从而将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使项目的分解子任务与大纲知识点一一对应(见表1)。

2.2 实验项目驱动

根据学生的理论水平,结合课程进度和教学要求科学地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内容,力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充分融合,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由学生自由建组,小组成员之间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围绕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并就一些问题进行切磋交流,以达成阶段性成果,直至顺利完成整个项目。各小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从旁指导,只需在必要时刻针对小组成员集中反应的某一问题进行具体降解,引导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合作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大有裨益。各组在完成项目任务后,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将学习成果以电子文稿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电子文稿应该包括项目的实施计划、实施流程以及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经教师批阅指导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并接受同学的提问和改进建议。

项目成果展示后,教师还需要通过问卷或口头调研的方式就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展开调研,针对该教学方式的问题和优缺点总结反馈的信息。通过事先制订的一套教学考核指标来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第三,考核方式的完善。教学考核是课程教学效果的验收环节,一般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一般侧重概念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测试,忽略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基于结果和过程并重的原则,将课堂提问、课后各个阶段的相关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作为考核方式的补充。

3 结论

项目驱动法应用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教师的单纯的讲授、灌输知识点的授课模式转变成教师讲授、学生实践、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再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完成成果,学生也通过这一过程总结这一知识点的学习状况,补充遗漏的知识、加强薄弱知识点的再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比较扎实。但是在项目驱动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项目,设置项目任务时要充分契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调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积极性,做好点评和总结工作。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项目驱动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提早接触到项目,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工程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周楠,闫淑荣.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5):87-91.

[3]唐艳娟.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应用探析[J].专业教学研究,2013(9):107-108.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工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28-04

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系统,包括一定地域内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1]。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如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确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人是生产力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精华,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2]。工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竞争更为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创新人才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和主动权。事实证明,创新人才已构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三)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地方高校的发展

如图1所示,地方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教育保驾护航;反过来,地方高校教育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

二、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一)广东经济区域划分

广东省土地面积17.79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地级市,2011年底常住人口数为10 43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53 000亿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分别占全国的1.8%、6.4% 和12.5%。广东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2007年首次超越“亚洲四小龙”中的台湾,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截至2008 年末,广东省生产总值达到35 6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5.4%,第二产业占50.3%,第三产业占44.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深圳、珠海等一系列珠三角沿海城市逐步对外开放,这些地区的经济在有利政策引导以及先天地理优势下得到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省内区域自然条件基础、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要素存在差异,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地区。国家统计部门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分划为珠江三角洲九市、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珠江三角洲九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西翼指湛江、茂名、阳江;山区五市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2-3],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布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因此,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

(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长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坚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特色,紧跟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4]。从1958年到2008年,已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共87 969人,其中本科生68 010人,专科生19 959人。目前拥有6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7 000余人,本科生42 000余人,研究生4 750余人。长期以来,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中87.64%在广东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广东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的分布比重分别约为88%、4%、3%、4%,与广东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比重近似。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了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将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紧紧围绕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部署。坚持“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专业,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造现有专业,有预见地规划、设置及申报新专业(近三年,新增了物联网工程、安全工程、商务英语、景观建筑设计、通信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公共事业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10余个专业),把握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机遇,培养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

大力培养适应广东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是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3-4]。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提升“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将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圳将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东莞将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光电子、自动化、机电、材料与能源、生物、化工、艺术设计等专业,根据各区域产业功能规划及其布局变化,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珠江三角洲将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计算机、应用数学、化工、法学、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面临着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遇。

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有效措施

“创新”和“创新教育”无疑是当今高教改革最高的呼声,但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系统应该如何设计,如何管理,如何使各要素有机配合、协调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创新观念)、办学定位和特色、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和创新氛围等几个子系统(图2)。

建筑业是国内的支柱产业,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已为社会输送了10 000名土建人才。下面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指导,强调“以生为本”“创新教育”,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的思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秉承传统、发扬优势,立足学科前沿、依托办学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构建毕业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5-6]。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第一步是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理论与知识的新课程。创新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作较大的调整,形成“通识+专业+创新”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国内外推出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方法,如研究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指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网络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7]。这些教学方法尽管各有特色,但都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探索、钻研、质疑,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引发想象、激发创新灵感与创造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训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搭建了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指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基础课程体系平台;二是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的宽口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训练平台。强调“两个结合”: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科研结合”。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

(五)改革考核与评估标准

考核与评估,对人才培养与选拔具有较大的制约与影响。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考核与评估标准的改革与创新,无论是实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实习、作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还是期末考试的内容设定都要突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相关考核与检测。

(六)搭建创新平台,营造科研氛围

通过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创新教育,实现“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具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和较高科技含量的校园科技实践活动。学院定期主办一年一度的竞赛,“力学架构大赛”“环保建模设计制作”“工程测绘竞赛”“创新实验技能竞赛”等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品牌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大学生科技制作“挑战杯”竞赛、力学架构、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制图与建模大赛,以及各类(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8-9],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大学要靠大师来支撑,名校要靠名师去造就。高校要推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强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指导与培养。如果教师缺乏科研与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广东区域

经济划分和发展特点。结合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以及对广东经济建设发展的贡献,分析了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因此,相关研究对目前高校推行的“质量工程”、专业建设和调整,以及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世豪,金丹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解析――以广东省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7(7):22-27.

[2] 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1(1):102-102.

[3] 徐向东,符志刚,刘琼辉,等.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与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6-10,24.

[4] 何秀成,骆洁嫦.关于广东工业大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1.

[5]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韦爱凤.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3-17.

[6]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等.工程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10(专刊):49-53.

[7] 傅学丽,刘建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65-167.

[8] 刘建国,邓新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1-23.

[9] 徐志文,詹伟达,唐雁峰.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管理,2012 (3):39-41.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oriented towar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Yongjian, LI Lijuan, WU Yanhai, YANG Rui

(Faculty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篇8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湖南株洲 410013

[摘要] 目的 分析传统的开放手术及腹腔镜相关胆道探查的取石术对机体的创伤与免疫的影响效果。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该院行择期手术胆道结石的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者予传统的开放手术,研究组54例患者予以腹腔镜相关胆道探查取石术,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性临床指标、创伤指标及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出血量(16.53±7.96)mL、切口长度(0.59±0.23)cm、肠道功能恢复(2.07±0.56)d及住院时间(7.21±2.13)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6.24±21.16)mL、切口长度(15.23±2.21)cm、肠道功能恢复(3.56±0.53)d及住院时间(14.65±3.27)d,术后WBC、CRP、IL-6指数均低于对照组,TNF-A水平高于对照组,且IgA、IgG、IgM、CD4+指标高于对照组,CD3+降低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对患者机体创伤和免疫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胆道结石;腹腔镜;传统开放手术;机体创伤;免疫;影响

[中图分类号] R657.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b)-0089-02

[作者简介] 谭文锋(1971.6-),男,湖南攸县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普通外科及腹腔镜微创外科。

胆道结石属于临床常见肝胆疾病,患者多选择手术治疗,其中传统开放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1]。该研究主要针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该院行择期手术的108例胆道结石患者予以不同的手术取石方案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行手术的108例胆道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9:25,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4.64±4.38)岁。研究组男女比例28:26,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5.74±4.3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相关检查并确诊为胆道结石患者,患者及其家属签署治疗同意书[2]。排除标准:心肝肾的脏器功能障碍者,心率失常及高血压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相关手术禁忌症患者[3]。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手术治疗,患者术前1 d需控制饮食,患者均在静脉复合麻醉的情况下完成。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于患者右上腹切口,切除胆囊及切开胆总管后直接取石,术后留置T管引流。研究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四孔法完成取石,手术过程中建立CO2气腹环境,其压力控制在12~16 mmHg。利用电钩电凝切开胆总管,抓钳或分离钳直接取出切口周围结石。从锁骨中线肋骨下缘或简图下套管内置入胆道镜。使用无创伤抓钳直接钳住胆道镜上端并置入胆总管内部,通过胆道镜观察结石情况,将结石收入取石篮中一并取出,若结石较大可利用结石收集袋或勺钳取出。其他处理方案同对照组。

于患者术后1~7 d时间段抽取其3 mL空腹静脉血,利用浓度为2%的EDTA进予以抗凝处理后进行检验。临床采用的生化检测仪器均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其中患者的血清免疫指标CD3+、CD4+应用Elite-ESP型流式细胞分析仪完成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指标水平均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完成检测。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围术期相关性临床手术指标情况,包括出血量、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分析患者的创伤指标情况,包括WBC、CRP、TNF-A、IL-6,记录免疫学指标,包括IgA、IgG、IgM、CD3+、CD4+[4-5]。

1.5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创伤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WBC、CRP、IL-6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N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I gA、I gG、I gM、CD4+指标显示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CD3+降低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胆道结石患者在传统手术治疗过程中多创伤较大,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造成各种并发症情况出现,会对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消极影响[6]。该研究中针对腹腔镜的手术配合效果予以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性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肠道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也相应缩短,该研究结果与萧金丰等人在相关文献中的表述相类似[7]。结果提示采用腹腔镜胆道取石术治疗,可直接扩大手术术野观察结石位置,手术在微创过程中完成,减少对手术患者的机体损伤。同时由于患者在手术中的创伤情况较小,其术后恢复情况相应改善,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的情况会对治疗费用产生影响,有利于减少患者医疗费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较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

该研究中主要针对手术患者的机体创伤及免疫情况予以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机体创伤、免疫学相关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腹腔镜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分析原因:胆道取石术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机体创伤,并对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造成影响,采用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治疗对患者的机体损伤较小,机体应激反应改善后对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研究组患者的CRP水平(16.33±5.22)mg·L-1明显低于对照组(62.23±9.23)mg·L-1,临床相关研究中有资料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7 d CRP水平(7.39±1.35)mg·L-1明显低于对照组(34.16±5.21)mg·L-1,与该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两者检验血清时间不一致,该研究方案中针对患者术后1 d 的炎症水平予以分析,而临床文献资料显示为患者术后7 d的预后情况,因此在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但是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情况表现相一致,即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对患者的炎症影响情况较小于对照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其中临床文献中显示两组患者的炎症水平均明显低于该研究结果,说明患者在术后的预后处理过程中采用抗生素等常规抗炎治疗,不仅对患者的机体恢复具有积极影响,而且会降低患者的术后炎症因子反应情况,该研究中显示其他炎症因子反应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手术对机体创伤产生一定的影响相较于开放手术更小。研究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反应研究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较好,术后应激反应强化其免疫功能,对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该研究中未针对患者的年龄情况予以详细分析,即不同年龄段的创伤及免疫影响,且临床血清检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较多,可能会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其临床实际治疗效果需经过临床进一步研究并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对患者机体功能产生的创伤较小,在临床治疗效果相类似的情况下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严格把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它是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永平.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3):294-296.

[2]黄燕金.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患者肝功能、血黏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0):44-47.

[3]曹辉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3):305-306.

[4]王建江,陈飞华,季华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患者的免疫状态及血黏度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0-51.

[5]秦文祥.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垦医学,2012,34(6):530-531.

[6]黄康泽,姚勇,全勇,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与开腹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2,16(6):421-424.

[7]萧金丰,贺柯,向国安,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合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1,6(2):99-101.

篇9

[关键词] 早期健康干预;农村中青年妇女;宫颈癌;预防知识;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711.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010-03

Effect of early healthy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compliance of young women in rural community

ZHOU Qiong, LUO Lingying, WU Er

Department of Nursing, Dashi People's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14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early healthy intervention to young women in the rural community on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compliance. Methods: 200 young women in rural community of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00 women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oth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Only an oral healthy education method were taken in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early healthy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healthy education. Compared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compli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group.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gu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Early healthy intervention; Young women in rural community;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Compliance

子宫颈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妇女的各种恶性肿瘤中,子宫颈癌的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2位,且年轻患者近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子宫颈癌在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就我国而言,子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均存在山区高于平原、农村高于城市的显著的地区差异。有研究报道[1],多数情况下,最初发现轻微的细胞异常变化发展成子宫颈癌需要5~10年的时间,而最严重的细胞异常变化发展成癌症需要2年的时间。大多数妇女对宫颈癌预防知识不知晓,所以对宫颈癌,尤其是农村地区妇女的宫颈癌,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减少宫颈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本项目组于2010年7~8月对100例社区农村中青年妇女实施了早期健康干预,在提高她们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和依从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8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普查的妇女200例,纳入条件:①以自愿为原则;②年龄为18~49岁;③有性生活史;④排除宫颈切除史、妊娠、盆腔疾病近期放射治疗患者。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8例,初中113例,初中以下69例。妇科检查确诊患宫颈炎的妇女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宫颈炎的妇女各30例)。两组妇女在年龄、文化程度、宫颈炎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即采取口头健康教育方法,向患者介绍宫颈癌的预防知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健康干预,具体如下:

1.2.1 初步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及家属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该调查问卷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流行病学室设计,内容包括:①与子宫颈癌防治有关的知识;②生活方式、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情况;③本人及生活史、月经婚育史、避孕史;④个人病史、家族史等四大方面。采用体格检查以了解她们的血压、心率、腰围、臀围、体质指数、子宫附件情况等参数。

1.2.2 宫颈情况评估采用肉眼观察、宫颈细胞涂片实验室检查和阴道镜辅助检查,对她们的宫颈情况作进一步了解。

1.2.3 疾病相关知识教育针对每位妇女的具体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让她们说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疾病的知识,目前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护士给合患者的情况,判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简单的生理解剖图,每人一册健康教育手册,一对一讲解子宫的生理解剖知识、该病的原因、诱发因素、早期预防的重要性等。护士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随时让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患者主动咨询。对于接受能力强、认知能力高的患者,护士主要讲解疾病知识和防治知识;对于接受能力弱、年龄较大的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鼓励家属参与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2]。

1.3 效果评价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①患者对宫颈癌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内容包括诊断、疾病的知识、治疗方法、疾病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和癌变情况等。如患者能复述健康教育内容80%以上为知晓[3]。②依从性,内容包括遵医用药、遵医复查、合理饮食、规律生活、经期和性生活卫生、定期妇科检查6个方面。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在干预前后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并指导产妇正确填写。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采用双盲输入电脑,由专人复核并做逻辑检查。统计分析由专门培训的统计人员完成,所有数据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早期健康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比较

早期健康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早期健康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早期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早期健康干预前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早期健康干预后实验组患者依从性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宫颈癌早期预防的重要性

子宫颈癌是指发生在妇女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据近年有关调查数据显示[4-7],我国宫颈癌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较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通常早期的宫颈癌或癌前病变都没有症状,与妇科其他部位肿瘤相比,子宫颈病变可通过对病灶直接观察或取样得以早期筛查诊断,使子宫颈癌成为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肿瘤。如果能查出并且成功地治疗宫颈组织的癌前病变,就可以阻断癌前病变发展为子宫颈癌。定期妇科检查和宫颈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据报道,每年进行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可以使该妇女死于子宫颈癌的风险从4/1 000降低到5/10 000,相差几乎达90%。因此,提高已婚育龄妇女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和依从性,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对预防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3.2早期健康干预可提高妇女宫颈癌预防知识知晓率

早期健康干预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就是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8]。社区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实施教育时注重因人施教,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者,护士予以耐心讲解,适当延长宣教时间,以解释该病的临床表现、如何预防及注意事项为主;对于年轻及文化层次高者,则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健康问题的发生原理、影响因素、预防保健等进行宣教。护士根据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采取人性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健康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0%。

3.3早期健康干预可提高妇女的依从性

研究表明,几乎100%的宫颈癌都是可以通过多种防范手段加以预防的。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定期妇科检查等是防范宫颈癌的重要措施。所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显得尤其重要。依从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大量研究结果显示[9-12],患者的健康理念、知识水平与社会支持对治疗依从性有显著影响。很多患者不遵医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没有建立正确积极的健康理念,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通过医院和社区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宫颈癌早期预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患者健康保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获得知识,改变观念,正确对待疾病,自觉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依从性和遵医行为。另外,通过医院和社区健康教育,鼓励家属参加健康教育,可在家庭中起到监督作用,进而帮助患者做好饮食、运动和药物的正确应用,提高就医的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健康干预后实验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任素琴,闻智,姜淑芳,等.医院女性工作人员宫颈细胞涂片结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9):2990-2992.

[2]孙俊爱,石爱俭.互动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7):95.

[3]张积慧,黄志红.量化健康教育与随机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8-329.

[4]许可葵,刘双喜,王静,等.湖南省慈利县3609名妇女子宫颈癌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分析[J].世界肿瘤杂志,2007,6(3):179-180.

[5]谢荣誉,廖英艺,韦玲,等.广东省壮族聚居区宫颈癌病因调查[J].中国安级卫生保健,2006,20(10):45-46.

[6]池雅琴,朱莲英,吕弘,等.吴江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宫颈癌早期筛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9,20(2):86-88.

[7]盘宗敏.5649例已婚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80):122-123.

[8]蒋有霞,刘香菊,张炜.等.健康教育对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52-53.

[9]常仁翠,张海风,董学英.保健门诊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J].中国康复,2009,24(3):214-215.

[10]贺巧丽.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Suppl 2):52-53.

[11]李华,李亚洁.生活质量量表应用于中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下旬刊,2010,24(3):772-774.

[12]童立纺,刘智平.糖尿病饮食标准化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中旬刊,2010,24(3B):709-710.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娜(198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浙江宁波315100)[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6-0031-03

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宗旨就是提供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服务型人才,因此,区域经济中的技术产业结构、行业发展规划等都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锻炼方面,高职教育都要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建立长效就业机制为主导,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好、协调发展。如何在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下,改善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高职教育缺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当前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高,没有发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不仅使高职院校远离社会发展的轨道,也影响了学生就业的长效就业机制以及社会适应能力。2.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社会性。(1)目标结构单一化。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高职教育的目标结构多元化,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准确的定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背离。(2)目标层次下降化。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生基础技能的实训,将学生就业的目标层次定格为低层劳动者,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薄弱,无法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需求。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严重。院校专业结构的设置是教育与社会对接的重要接点,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两者实现有效对接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盲目性,导致课程设置混乱,不能与区域经济形成有效的对接,无法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另外,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也随着改变,但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新兴专业较少,特色专业建设缓慢,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不能有效地跟随区域经济的发展。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转变,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人才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要求以及技能素养等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工资低、专业不对口以及频繁跳槽。2010年有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月薪为2100元,专业对口率接近60%,跳槽率达到44.1%。这种现象的发生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必然的关联。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完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5.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体制不健全。从高职院校来讲,高职教育自我调整的体制不健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不相符,专业结构设置以及教学形式陈旧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企业和院校合作的长效体制不健全。目前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没有在课程结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方面提供技术和战略方支持。这不仅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形成了障碍,也不利于院校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对接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1.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完善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最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劳动力供应情况。因此,高职院校要考虑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产业结构的需求。在区域经济产业机构的带动下,高职院校不仅调整了课程设置,还加强了专业结构建设,旨在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2.区域经济发展层次确立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技术型、技能型等各种类型的人才是推动社会和经济朝着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层次,决定了人才需求的方向,也确立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通过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高职院校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以学生长效就业为导向,将社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战略中,建立一个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人才。3.区域经济改革创新带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型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确立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带动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高职教育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的过程中,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了院校与社会的对接和交流,促进了信息的流动以及未来的预测,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质量以及结构的调整发展。4.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人才的质量,也决定了人才的数量。区域经济对人才的接纳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方面。高职院校的就业和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来决定人才培养的重点,以保证学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开放程度来规划人才培养的模式。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就业率,高职院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的类型,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1.调研区域经济需求导向,调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在区域经济的推动以及分散领域人才培养建设的改革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主动地承担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转化角色,重视产业技术升级以及结构改造对高职学生供求的影响。高职教育要树立为不同产业和行业提供对应人才的培养战略,以满足不同产业的需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行动导向下,高职院校要理性地确立人才培养的半径,将办学的硬件、软件等资源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完善培养体制,与区域经济构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其行为动向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调研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周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制定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适应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并进行最终的调整。另外,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调整,做到一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和区域经济形成良好的对接。2.对接区域经济产业调整,重组高职人才培养结构设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设置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与社会对接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结构的设置关系到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就业问题。因此,高职教育要立足长远,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重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专业及体制等。高职院校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布局,打造适应区域经济的特色学科以及建设人才培养专业的长效机制等策略,与区域经济实现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提升其社会化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迎合区域经济市场人才需求的同时,还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交叉,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朝着职业型和综合型的方向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中,要涉及学科的渗透和交叉,提升学生的周边专业水平和整体人才层次,打造既综合又有较强针对性的通识型人才。根据市场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编制通识型校本教材,针对区域经济的职业岗位要求,将基本的专业和技能融合为新的教材。此外,随着区域经济市场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细化,某一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致,一个大的学科往往会细分为多个方向。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将相关的专业进行细分和拆分,在学完专业基础理论后进行分方向培养,打造相同专业的多元化结构的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整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通识教育目标。3.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平台,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道路。现代学徒制是通过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联合传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处于转型期的现实,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适应人才升级培养的战略,也有利于加快产业调整和社会进步。通过现代学徒制,可以从国际的视角,立足于我国特色,打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高度和新起点。现代学徒制模式让高职院校成为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企业成为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基地和就业去向。在开展过程中,企业为“订单班”的学生发放工资及奖助学金等,政府为企业进行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另外,企业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和指导,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的“师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传带”,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学习岗位需要掌握的技术能力。在现代学徒制的运行中,首先是“招生即招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按照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到合作企业带薪学徒。其次是“上课即上岗”。院校根据学制灵活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学分、企业的用人需求等随时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中来,建立教学课堂、实习岗位和合作企业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最后是“毕业即就业”,解决了学生就业难、企业培养人难的问题。综上所述,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也提升了院校的软实力,并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实现社会、院校以及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2]陈锡宝.探寻校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3]胡世明“.三层对接”探索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

[4]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陈韵雯.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的杭州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2(8).

[6]宋锦刚,神红玉.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