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旅游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6304
1引言
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为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和树立环保观念的一种大众化的旅游活动体系。从中可知,城市生态旅游包含了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能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健康的旅游方式[1]。
2外滩旅游生态因素分析
旅游区内的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与非生物因素(包括岩石、土壤、水体和空气等)彼此之间互相利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称为旅游生态。
外滩游览区的旅游生态因素广义上包括了水体、空气、建筑、道路等非生物因素,也包括了植物、动物、人类等生物因素。
2.1非生物因素
2.1.1水体
外滩水体主要为黄浦江。黄浦江是长江最后一条干流,也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上海市的重要水源,并具有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黄浦秋涛”是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
2.1.2空气
一般来讲,上海夏季以臭氧超标为主,秋冬季节以PM2.5超标为主;而冬春季节受沙尘输送影响,PM10超标的频率较高。
2.1.3建筑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极具历史价值,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演变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成时期(1843~1885年)。开埠之初,楼宇多为2~3层的外廊式建筑。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外廊式建筑基本消失,建筑大多为新型的文艺复兴式和哥特式。第二阶段为发展期(1886~1915年)。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设主要有:1893年第二代海关大楼建成,使外滩开始有了公认的标志性建筑;1910年上海总会新楼建成,把外滩娱乐业推向了发展高峰;1902年华俄道胜银行新楼落成;1906年通商银行大楼、1914年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等建筑落成,使外滩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第三阶段为成熟期(1916~1937年)。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有:1916年有“外滩第一楼”之称的亚细亚大楼落成;1929年开“摩登建筑”之风的沙逊大厦落成。此外,1920年怡和洋行新楼、1937年中国银行大厦等一批新大楼纷纷落成,使“万国建筑博览”终成现在的规模。
2.1.4道路
外滩地面道路服务外滩地区的交通和公交,道路布置为机动车双向4车道加两侧停车道。外滩地下建设1条双层6车道快速通道,把外滩从繁忙的交通功能中解脱出来,省出更多空间充分发挥外滩金融中心、旅游地标、休闲空间的功能。外滩隧道已于2010年3月28日正式通车,南起束门路,北至海宁路,全长3.3 km,主线带置为双层双向4~6车道。外白渡桥经加固后将继续承担苏州河两岸的交通,布置为机动车3车道[2]。
2.1.5广场
广场、金融广场、黄浦公园广场、信号台广场4大广场各具特点,满足人们节日庆典、人流集散、休闲休憩、观瞻伟人等要求。
2.2生物因素
2.2.1鱼类
黄浦江上承太湖水,东临长江出海口,是海淡水交汇处,孕育着浮游生物和滩涂植物,为鱼类提供丰盛的饵料,吸引各种咸淡水鱼类的栖息,又是洄游鱼类的过境通道,鱼类资源特别丰富。江内调查到的鱼类共计15目34科114种。按其生态类型大致可分以下5类:咸淡水鱼类、洄游鱼类、沿岸浅海定居性鱼类、海水鱼类、淡水鱼类[3]。
2.2.2鸟类
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上海共记录到鸟类20 目70 科共438 种,其中2000 年后在上海野外记录到的有373 种,近10 年来上海鸟类新记录达52 种[4]。出现在外滩的鸟类主要有夜鹭、水鸟、麻雀、白头鹎、乌鸫。夏天主要有小白鹭,冬天主要有银鸥。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王雨佳,等: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自然与旅游
2.2.3植被
目前,外滩经改造后,空间变得更加宽敞,空气变得更加新鲜。以黄浦公园为例,改造后原先的围墙已被拆除,成为一片开放的公共绿地,而原有的公园肌理、植被系统、水景等基本被保留了下来,整个黄浦公园广场还与对面的外滩源公园一起,组成一个整体的外滩生态公园。如今,整个外滩的绿化面积超过2.3万m2,公共活动空间增加40%。
2.2.4人类
外滩社区(街道)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北部,东临黄浦江;南至新开河北路、人民路、淮海东路;西至中路、延安东路、福建中路;北达苏州河,地域面积2.18 km2。居民户籍数3.1万户,户籍人口约12万人。外滩是上海对内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更是代表上海国际型大都市的一张“名片”,外滩的面貌反映了上海的形象,凝聚了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新外滩开放后,游客数量剧增。在世博会期间,由于世博效应和暑期效应的双重效应,使外滩的客流量增加了30%左右。游客的增多对外滩的承载力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游客的行为也对外滩的生态造成了影响。不少游客在平台上随地吐痰,影响观景大道的美观。在平台靠近浦西一侧的绿化带内,经常有烟蒂、餐巾纸、水果皮等。此外,游客拍照时,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经常脚踩花草。
3外滩发展城市生态旅游SWOT分析
3.1优势
3.1.1资源优势
黄浦江是最具标志的自然景观,它蜿蜒流长、回环曲折,具有调节生态气候的重要功能。江中鱼类丰富、鸟类众多,充满和谐的生态之美。观景大道上植被物种丰富,且开阔的空间适宜继续种植。“万国建筑博览群”是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近现代建筑群色调统一,与自然融合,人文气息浓厚。它使游客感受到上海近现代史的变迁,从游览中体味到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为外滩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的保证。
3.1.2区位优势
外滩地处上海的市中心,西面是南京路步行街,东面是浦东开发区。夹在两处都市景观之中,形成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外滩与南京路形成“丁”字结构,游客穿越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感受过都市的欣欣向荣后,有休息需求。因此,外滩的适时出现为游客提供了休憩空间。游客在此休息的同时,可以通过生态景观来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的美好和谐。
3.1.3客源优势
外滩的客源市场分为外地、本地游客两大旅游市场,其中外地游客包括国内和入境游客。对外地游客来说,来外滩游览的目的是欣赏万国建筑博览群、黄浦江美景以及浦东摩天大楼。对本地游客来说,外滩主要是休闲场所。早晨,外滩是人们的健身场所;晚上,则是情侣的恋爱天地。由此可见,外滩客源数量十分丰富[5]。
3.2劣势
3.2.1环境污染
(1)噪音污染。经过改造的外滩,在靠近中山东一路一侧的线性空间变得更加开敞。绿化以嫁接银杏、花坛和草坪为主。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使得空间视线变得通透,但也给临江的观景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汽车噪音,因此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考虑中山东一路的汽车噪音给游人带来的影响。黄浦江上每天往来的货轮汽笛声给游客造成了听觉上的干扰。而且,工业气息浓厚的货轮与流畅舒展的黄浦江格格不入,影响了整体景观的和谐[6]。
(2)水体污染。上海地处黄浦江下游,受到中游污染的影响,水质一直不太理想。该市郊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对黄浦江水质也十分不利。外滩一段的黄浦江,由于渡轮、游轮设施有限,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会随意丢弃在江中,造成水体的污染。
(3)大气污染。外滩地处上海交通枢纽地带,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
3.2.2绿化分散
外滩密实的肌理使得外滩的“空”和“绿”较少,虽然改造之后绿化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大片的绿地仍然十分稀少。公共绿地规模小且分布不均匀,地块绿地率极低,4个主要的广场上植被分散。在观景大道上,主要以点状的小盆栽为主,缺少高大挺拔的主体植物。
3.2.3基础设施缺乏
(1)座椅数量不足。在外滩的观景大道上,游客大量地聚集在观景平台上。虽然设置了T型的座椅,可容纳2000人,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一些游客进入草坪,席地而坐,破坏生态环境。
(2)垃圾箱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游客需要。
(3)公厕太少,虽然如今公厕改进,女厕比原来增加了53.6%,但仍需排队等候至少15min。
3.3机遇
3.3.1旅游发展政策
十报告指出: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1月12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旅游分会(筹)召开了“学习贯彻十精神”的主题会议,对学习、领会和落实党的十精神做出具体部署。今后旅游发展应围绕四个方面做好工作: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重视生态修复;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将成为以后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外滩理应顺应潮流,开创出具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生态旅游产品。
3.3.2传统旅游模式受阻
上海现在主要开展商务旅游、购物旅游、观光旅游、节庆旅游等传统旅游模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越来越希望亲近自然,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逐渐认识到,应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保持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3.4挑战
3.4.1区域竞争
在南京路东面是人民广场游览区,人民广场是以绿化为主的现代化园林式广场,形成了城市“绿肺”。人民大道两侧种植了大量的香樟、银杏、黄杨等植物,大道变成了“绿带”。音乐和喷泉以及上千羽广场鸽形成独特生态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因此,外滩的生态旅游建设必须形成与人民广场不同的特点,突出黄浦江与万国建筑群的独特地位,将自身的生态旅游特色发挥出来。
3.4.2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依托黄浦江两岸逐渐增多的人文景观和日益秀丽的自然景色,“浦江游览”已成为最有魅力的都市风光旅游及商业会务的精品项目。现在的浦江游轮项目包括:各类商务包船、新闻会、客户答谢会、LED广告服务、公司团拜会、游船婚礼、生日宴会、包船用餐等游船租赁,并提供专业乐队表演、烟花表演。这些商业化项目虽然发展了上海的都市旅游,但会破坏浦江的生态环境。因此,应适度限制,不宜过度频繁。
4外滩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建议
4.1充分发挥优势
充分发挥外滩自然、人文的资源优势以及区位、客源优势,形成自身的生态旅游体系。
4.1.1浦江生态游
利用黄浦江上鱼类物种丰富的特点,提供垂钓区。通过综合治理黄浦江的水质,划定区域,饲养适于垂钓的鱼类品种,专供游客进行垂钓。改变大型游轮的集中游览模式,以小型船只代替。这样不限制江面上的游客数量,保护了浦江的生态环境,而且拉近了人与江面的距离,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充分利用外滩4大广场的开阔空间,借鉴人民广场的广场鸽的饲养模式,选择合适的鸟类进行培育,使外滩生机勃勃。
4.1.2文化生态游
“万国建筑博览群”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外滩的精华,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其建筑色调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通过挖掘建筑的历史文化,对海派文化进行更广阔地宣传,倡导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对历史的保护,形成海派文化生态游。
4.2保护现有资源
4.2.1保护性开发
约束开发者的行为,进行保护性的开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
4.2.2规范游客行为
对于在外滩进行游览的游客,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明令禁止。在明显的位置摆放宣传标语,呼吁游客为生态建设做贡献,这需要旅行团、导游等多方面的监督与协作。
4.2.3其他限制
对黄浦江上的游轮实行管制,在旅游高峰时段,限制通行。路面交通也应限制,避免大气污染。
4.3增加生态因素
4.3.1完善绿化系统
外滩许多路段由于路幅狭窄无法种植行道树,空间感受较为生硬。因此,可以在重点保护现状行道树外,在中山东一路一段补植行道树,形成林荫道,这样既增加了外滩的绿化面积,又将道路与观景大道相互隔开。另外,可适当增加小型街头绿地,采用见缝插针式的绿化布局方式。在观景大道上的街角处、围栏处,以及景观照明处,补植绿化,并采用不同高度、形状、色彩的植被组合成立体绿化,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通过增加窗台绿化、屋顶绿化、垂直街巷口墙面绿化、移动盆栽、悬挂绿化等提升外滩环境质量。交织形成分布均匀、覆盖面广、使用方便、共享程度高的绿化网络[7]。
4.3.2增加鸟类数量
可以借鉴人民广场的齐爱广场鸽,饲养低飞近人的鸟类,并且根据季节的不同,培养不同的品种。
4.3.3改进配套设施
无论是座椅、围栏抑或是照明系统、各种辅助设施,争取用自然的手法加以装饰。可以仿照观景大道上现有的白玉兰照明灯,将其他的设施装饰得更加贴近自然。改变栏杆地面生硬的钢筋水泥形象,采用改进过的自然材质,创造出融于自然的气氛。
4.3.4优化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是展示外滩风貌特色的窗口,也是承载城市功能和活动的重要载体。应当保持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协调,保护外滩和苏州河、延安路等沿线的天际轮廓线和沿街立面的完整性与特色。拆除简陋的搭建、加层建筑,逐步将外露的有碍景观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架空线路置于地下,拆除不相协调广告牌、雨篷等,对外挂空调等进行遮蔽。设置美观典雅、与历史风貌统一协调的地面铺设和街道设施。
5结语
虽然目前城市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尚未被广大旅游者接受,也未引起旅游开发者的足够重视,但是它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城市生态旅游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分析中可以看到,上海外滩拥有开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资源、区位、客源等多种优势,通过整合这些优势,同时完善相应的设施,可以加速外滩生态旅游的建设,实现外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俐.城市生态旅游初探——以上海为例的个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2):100~102.
[2]周呜,罗建晖.外滩地区交通组织研究——上海外滩通道工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3):5~8.
[3]陈小华,李小平,程曦.黄浦江和苏州河上游鱼类多样性组成的时空特征[J].生物多样性,2008,16(2):93~98.
[4]蔡音亭,唐仕敏,袁晓,等.上海市鸟类记录及变化[J].复旦学报,2011,50(3):335~343.
[5]程海峰.基于上海客源市场调查的九华山旅游市场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21~23.
[6]简圣贤.上海外滩改造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1(6):156.
[7]奚文沁,奚东帆,王佳宁.外滩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136~139.
Study of Urba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Bund
Wang Yujia, Wang Jiping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Media,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篇2
关键词:城市生态旅游,生态城市,影响,措施建议
引言
城市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和促进环保观念的一种旅游活动体系,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两大内容。
随着近几年城市旅游的不断升温,有些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导致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促使城市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将对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借鉴生态旅游的优越性,有必要吸纳其理念来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生态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以人文景观资源和服务设施为依托,通过培养大众的生态伦理道德,以保持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资源,从而达到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旅游形式,更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达到和谐统一,有利于整个城市向“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
1生态旅游与建设生态城市的关系
城市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和生态城市建设都包含着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两者目标一致,并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生态城市建设也离不开生态旅游的发展。
1.1生态城市建设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健康的旅游消费活动,它使旅游者在城市范围内可以游览自然风光,在接触自然的同时,能够帮助人们提高生态文明程度。城市又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十分矛盾却又要求协调的地方,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经济利益之间,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都存在多种冲突,城市生态旅游应有助于上述各种矛盾的解决,它将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合,结合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在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城市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使城市文明、城市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1.2发展生态旅游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起到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在旅游实践活动中,生态旅游更能起到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其正面作用体现在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总而言之,生态旅游活动,极大提高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通过法律等手段进行管理,逐步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更有利于建立城市生态破坏的自我恢复功能.
1.3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以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基础,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了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形象和城市景观生态的多样性,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活动中,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GDP,并且在创建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旅游工作岗位,为城市的就业者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城市生态旅游得到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生命的延续。
2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规划缺乏科学的保障措施
政府在进行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过分强调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和高品位性,使得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违背了最初的发展目标。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往往只重视生态旅游方面的规划理论、方法和其管理内容和策略上的探索,忽视国家、区域等这些层次上的研究,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在研究思想方面没有突出地方资源和人文特色,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对生态旅游有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主体利益没有进行拓宽研究,建立完备的研究体系。然而最严重的就是,政府在研究中所树立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完全投入进去,使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2.2管理体制不健全、法规政策不配套
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明确的法律法规是城市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的前提。目前,没有完整的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使得一些旅游开发商为满足自身或当前的经济利益,毫无节制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把一些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或应当留给后人去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物资源的不断消失,并且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一些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了破坏。
2.3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城市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一样是一种全民性的旅游活动,它需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都具备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但是,一些旅游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的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使得原有的生态资源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并且他们不顾环境承载量的限制,无限量的接纳游客,使得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加上政府对其缺乏关注,使得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当中受到了居民的歧视和反对,而且也对游客产生了影响,所以要使当地居民从思想上不断的提高,认识环境对旅游的重要性,并能使其自发的参与到生态旅游的保护活动中来。
3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措施和建议
3.1强化生态意识、做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在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过程中,需要对旅游经营者进行生态教育,让他们了解生态环保知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在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避免盲目开发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对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使其自觉维护景点生态旅游资源,让他们自觉投身生态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建设维护活动之中,使城市生态旅游得到良性发展。在进行城市生态旅游规划时,要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好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研究产业发展规划时,要重点强调环境保护,并建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3.2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城市生态功能
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应对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对了和谐社会主题,因此,为了实现城市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城市生态功能应得到加强,其途径有三:一是优化产业体系,逐步淘汰耗用资源多、污染程度大的产业,进行产业体系调整;二是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引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之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污染降到最低。三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通过强化城市生态功能,创建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和绿色社区,必将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旅游环境。
3.3保护生态环境,严格实行环境承载量管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每到旅游旺季,各地游客蜂拥而至,大街小巷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这与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是格格不入的,也将给城市生态建设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实现城市旅游资源的最优化。严格实行旅游承载量管理,定期测定城市中生态、设施以及社会的承载量,把测得的环境承载量数据纳入到景区管理与规划当中,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得到适当的保护。
3.4实行立法,努力保护城市生态旅游资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将城市生态旅游纳入法制化管理,制定相关的城市生态旅游开发法律条令,严惩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过程中,肆意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者,依法追究其责任。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提高生态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让市民了解城市生态旅游开展的意义,同时也树立了城市生态旅游的城市形象。
篇3
[关键词] 城市旅游 规划 东京 旅游政策
一、东京旅游发展状况
东京人口1264万,面积2187平方公里,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像浅草寺和东京塔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名胜建筑为主要传统旅游景点。现在从尖端科学技术、动画、时装、电影、音乐、丰富的饮食文化等到现代东京人的生活方式都成为非常有魅力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东京的旅游业发展在日本各城市中处在一个鹤立鸡群的地位。根据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的数据,2006年访问东京的国内外游客数达到了4.2亿人,比上年度增加3.7%,其中外国游客数为481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7.1%;合计旅游消费收入4兆日元(约合363亿美元);由此带来的生产波及效果为9.4兆日元(约854亿美元),带动了53万人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日本国际观光振兴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8.2%的访日外国游客到访东京(2004年),而同一年其他都道府县的到访率都不超过它的一半,如大阪21.6%,京都17.4,福冈8.2%,兵库6.2%,神奈川16.4%,爱知9.6%,和北海道4%。
三、东京旅游发展战略
东京都政府在2001年设立了专门负责旅游管理的行政机构--观光部,隶属产业劳动局,下设策划科和振兴科。前者负责旅游相关的策划与协调,以及旅游相关情报的收集与提供,城市整体营销等工作;后者负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城市建设、旅游振兴事业和旅游企业相关的法规的实施管理工作。2002年在日本率先制定了《旅游产业振兴规划》。为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东京于2006年颁布了《10年改造东京计划》,提出了建设世界各国人们向往的魅力都市的口号。为了配合申办奥运会,充分开发地方特色,提高城市魅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东京都政府于2007年3月制定了新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新的旅游规划也是为了对应当今激烈争夺国际游客的国际形势和对应战后出生高峰人口进入退休年龄,年轻人口比例减少,城市都市活力下降等国内问题。
1.旅游发展定位与目标
东京都在2002年确定了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新规划明确了新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在2012年达到700万,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亿,旅游消费收入5兆日元,经济的波及效果达到10.7兆日元(约909亿美元),创出66万就业职位。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具有活力与风格的世界都市。”
为实现旅游目标的战略措施包括:向世界宣传东京都的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和完善旅游接待体制。
2.城市魅力宣传战略
为摆脱城市竞争中的落后局面,从2001年开始东京就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新一轮的规划将旅游宣传促销,特别是都市魅力宣传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
宣传战略的内容首先是积极开展城市整体营销。旅游城市宣传战略被看作是东京赢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的统一的城市营销活动的一部分。都政府通过民间团体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宣传促销东京。在纽约等一些海外城市选聘旅游代言人,组织协助当地的旅行社开发访问东京的旅游产品。在2002年东京都就提议成立了“亚洲旅游促进协议会”,与亚洲其他8个城市结成了联盟共同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东京都设立了旅游信息网,印制了大量的旅游宣传册子和地图,免费分发,为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宣传资料和网页使用了8种语言。中文的旅游信息使用了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两个版本,旅游宣传细致而有针对性。
其次,积极招揽国际会议。东京都将国际会议作为宣传东京,提高东京的国际知名度的大好机会。东京都加强了会展人才培养,在在资金等方面资助和协助会议的招揽和主办方。
第三,积极通过大型节事活动宣传东京都市魅力。东京国际马拉松赛和国际动画展销会等赛会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像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时装周,狂热东京爵士、三宅摩托车大赛等国际性的节事活动。东京通过支援这些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宣传东京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3.城市魅力打造战略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东京都非常重视个性魅力的打造。东京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形成相当的城市规模,当时的城市景观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高速经济成长和城市扩张中,相当多的老建筑和街景被破坏。在最近的几次旅游规划中都强调了历史建筑物的保存和利用,保护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商店街。东京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一个以水为特色的都市,针对国内外游客对水景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况,东京提出重点打造东京水边城市景观,指定了“水边景观形成特别区域”,从旅游的角度,推进河道两岸的景观建设,形成与水上风光相协调的魅力景观空间,并开展了“运河复兴运动”,开辟了水上餐厅,水上结婚晚会等活动。
城市魅力打造战略还重视利用现代城市的特色,开发出具新的旅游资源。东京的制造业、科学技术、动画、体育和商业设施非常发达,政府支援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这些优势开发了产业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具有新的都市魅力的旅游产品。
4.旅游接待设施与体制的强化战略
近年来海内外游客的增加,成田国际机场国际线的容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东京将原来作为国内机场使用的羽田机场扩建,新开辟国际航线,大量增加了中国、韩国等东亚地区的航班,并且积极推动横田军用机场设施军民公用,确保旅游交通通畅。
东京都建立了外国游客欢迎卡制度。欢迎卡用多国语言印制,卡上印制了东京的地图,旅游景区,购物和餐饮等旅游相关设施的介绍和联络地址和电话,介绍了紧急情况的对应方法和应急电话。使用欢迎卡的外国旅游者可以享受到旅游景点、饭店、交通等很多旅游设施的优惠服务。这项措施让旅游者感觉到东京的热情,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物价带来的旅游成本压力。
东京都特别注重改善散客接待环境。游客可以在机场、车站和景点设立的旅游信息中心和旅游咨询处获得免费旅游咨询和取得多种语言的导游资料。东京建立了便利的公共旅游交通系统,在游客需要的每一个路口都有明确的指示路牌。旅游交通和设施用多种语言和图案来标示,帮助外国旅游者克服语言障碍。例如地铁除了用外语标示线路和车站名以外,还用罗马字母、数字和不同颜色来标示,任何不懂日语的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独自游览东京。东京都还招聘旅游志愿者用7种语言为外国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
四、对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启示
日本城市旅游开发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是旅游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中多方参与的制度。政府在制定旅游规划中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确保发展战略为各方共识,为旅游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东京编制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对各级政府,旅游企业与团体和居民在旅游振兴事业中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政府成立观光事业审议会决定关于旅游事业的规划和重要事项,设立由学者、本地旅游企业和地方行政人员组成的“旅游城市建设推进协商会”参与决策,协调有关旅游城市建设的问题。东京都政府和中央、邻近各道府县及下级政府机构,以及旅游相关团体形成了一个沟通网络,定期交换信息,协调发展。对居民和旅游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提供情报,创建一个多方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的一个良好平台。
其次,尊重传统,保护文化,确保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独特的城市风格。地方特色是旅游地区的成功的重要因素。东京都在旅游规划中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克服全球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个性消失的倾向。传统建筑、老商店街、水边景观作为东京的特色旅游资源得到了重点保护和开发。动漫、时装、电器街等新的地方元素也作为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为东京增添了都市旅游的新色彩。
再次,重视旅游接待环境的改善。东京的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相当成熟,旅游开发更多地投向旅游环境的整治。旅游交通衔接,旅游标示设置、多种语言的旅游情报的提供、旅游安全保障等措施体现了游客导向的开发思想,极大提高了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好感度(国际观光振兴机构,2006)。
东京的旅游发展战略措施具体而细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比2000年上升了80%,比同期北京的增长率38.4%高出了一倍以上。在城市旅游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如何借鉴东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社团法人日本观光协会.从数字看旅游.2005
[2]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
篇4
[关键词]新城建设 城市旅游 自贡市沿滩新城区
一、引言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城市化过程除城市人口增加外,必然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即郊区城市化过程。旅游业作为“后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广泛。在城市旅游的研究中其关注焦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过程优化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化过程在城市空间扩展的同时,要注重城市文明的等效传播;城镇的发展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城市化并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二是,城市旅游发展研究,学者们对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旅游城市步行街建设研究、大城市康体空间保护研究等。认为应结合自身特点走特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加强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宣传力度;加快人力资源的培养。
但是目前省内外学者们对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利用旅游元素为构建新城服务缺少研究。本论文实证研究点沿滩新城区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北部,紧邻自贡中心城区,东隔川云中路与板仓工业园区为邻,西隔305省道与即将开发建设的卧龙湖生态旅游区相接,是自贡中心城区空间外延的优先发展区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沿滩新城的开发建设者们根据自贡中心城区已呈现的区域功能特性:“休闲在老城,时尚看南湖,政务于汇东”,将沿滩新城建设定位为:构建川南最佳人居环境,在为世人提供优良生活条件的同时,引入国际化的生活理念,建设一座集山水园林城、生态休闲城、产业集聚城、文化特色城为一体的自贡人居环境典范新城区。
二、城市新城建设理念的转型
1.将旅游要素引入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吸引力
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根和魂,有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有鲜明的城市形象。而一个城市旅游要素的挖掘、提升和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座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
通过挖掘城市的旅游要素,尤其是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不仅可开发旅游文化产品,而且可寻找到这座城市的根和魂。沿滩新城,从城市建设的步伐来看是座新城,但它有深厚的盐文化根基,盐商文化是它的特色。由盐文化衍生出来的彩灯文化、川剧文化、盐帮菜饮食文化等造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品位和魅力。
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打造,毫无疑问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如果以旅游城市的要求来建设城市,我们就会在满足本地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的同时,发展城市的旅游交通、集散、接待服务、游憩、旅游购物、夜间娱乐等综合配套功能;在城市风貌上追求独特的艺术景观风貌。
2.将旅游业态引入城市,从而经营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
城市要有活力,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而旅游是一个综合性行业,牵涉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不仅能大幅度增加就业人数,还能使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形成很强地拉动力。研究表明,旅游收入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是1:7,因此许多地方都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将旅游业态引入沿滩新城,不仅可为新城居民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而且可为新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持久的生命力。
旅游业态的引入,会使城市购物、娱乐、美食等产生跨越式发展,出现了“旅游商业地产”的概念。比如,商业步行街区(北京王府井、上海豫园、南京夫子庙、成都春熙路等),开放式风景休闲区(杭州西湖、北京什刹海、昆明翠湖)、古城古镇古街区(丽江、大理、凤凰、平遥、周庄、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民俗民族风情街区(阳朔西街、昆明回族餐饮街等)。重庆的泉水鸡一条街、北京三里屯的酒吧街、阳朔西街等都是成功的休闲商业街模式。
三、沿滩新城发展城市旅游开发思路及定位
沿滩新城发展城市旅游的开发思路是:发展城市旅游是城市经营的重要方向,把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规划和运作,城市建设在功能、设施、建筑符号和风貌上要符合发展旅游的需要,把沿滩新城建设为乐居公园城、自贡市城市游憩商务区、自贡市城市旅游的集散中心。
1.国际乐居公园城
“国际乐居公园城”的定位,体现在以下四个关键词:国际、乐居、公园、城:国际,体现新城建设品位,按照世界先进的建成理念来筑建新城,同时从吸引的对象上来看,一是借助于自贡市“盐、龙、灯”世界级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国际游客,另一方面从新城发展的产业定位上,可以吸引国际企业入驻;乐居,体现新城筑城的根本目标,要让居者享山水休闲之乐、生态恬静之乐、文化特色之乐;公园,是达成这一筑城目标的根本手段,新城建设将围绕“一湖五园”来打造居住环境;城,是最后打造形成的物质形态,强调不是一般的房地产开发的小区建设,也不是单纯的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旅游城,乐居城。
2.自贡市的城市游憩商务区(RBD)
自贡市没有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开发仅停留在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够,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旅游配套产品的开发不完善,不能让旅游者停留下来消费,使得自贡市仅作为一个过境地而非目的地。因此自贡市要发展城市旅游,必须建设城市休闲中的核心项目――城市游憩商务区(RBD)。
城市游憩商务区是以城市商业中心区为基础,把多种游憩活动内容融合进去,形成了具有宜人的环境、良好的精神风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休闲、购物、游玩的场所。城市游憩商务区应是城市中心最吸引人的地方,城市旅游的一个亮点,亦应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对城市的旅游来说,城市游憩商务区是城市的灵魂,开发城市游憩商务区,对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使用、吸引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一个游憩商务区至少需要如下几个要素:第一是步行街,甚至是步行街区。第二是娱乐场所,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又要有大众的和青少年的娱乐场所。第三是各种各样的小商业。第四是各种小饮食。第五是各种表演。如各类的文艺表演,街头的杂耍等等。
沿滩新城作为自贡城市游憩商务区的优势是:位置优越;作为自贡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可带来大量游客;有值得挖掘和利用的旅游元素。
3.自贡市城市旅游的集散中心
沿滩新城位于自贡中心城区的东南方,地处内宜高速公路自贡出入口,东至杨公桥出口,北侧为川云路、西侧为内宜高速公路,还有正在修建的有“城市快车道”之称的外南环路,三条公路将沿滩新城围合其中,形成了自贡南部的金三角宝地。
从区位条件上来看,自贡市城市中心区是川南陆路重要中转站,从北面成都旅游市场和从东面重庆旅游市场进入川南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整个川南地区的旅游发展中乃至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沿滩新城位于这个中转站的入口区,在整个自贡市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自贡市缺乏一个游客集中和疏散中心,这是一个旅游城市发展城市旅游必不可少的服务中心。加上沿滩新城作为新建城区,在土地的划拨和征用上都有一定优势,在城市空间本已较为狭窄的老城区,新建游人集散中心显然成本和代价都较高。
四、沿滩新城“城市旅游”的建设方案
1.沿滩新城旅游形象及塑造
(1)沿滩新城的旅游形象
盐都盛景,南国天街
沿滩新城不仅是盐商的发家之地,也是自贡盐运的重要通道,见证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历史,是我们向人们展示千年盐都,展示丰富盐文化的地方。我们要在新城建设中运用各种手段和符号向人们描绘千年盐都的历史画卷和盛世场景。
由盐衍生出来的彩灯文化也是自贡一绝,新城建设也要充分利用这一元素,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用光与影描绘出南国天街的盛世图景。
(2)沿滩新城旅游形象的塑造
对盐文化的塑造。以王家大院为核心,天街两旁的仿古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为载体,通过建筑符号、彩绘、铺地、雕塑、文化墙等来描绘千年盐都的历史画卷和盛世场景,充分彰显自贡市盐文化特色。
对彩灯文化的塑造。以打造“南国天街”为重点,通过街灯、湖灯、庭院灯、场所标记灯饰等,做足新城灯文化背景,让游客走在天灯闪烁的灯街下,漫步在清雅静谧的湖灯旁,充分感受南国灯城的灯文化。
另外,在城市街道,商业店铺的命名上也要凸现城市形象,例如,“南国天街”、“味之源美食城”、“盐迹大街”、“盐商府邸”等。
打造时应注意的问题:必须转变单纯以文化景点本身谋求经济利益的观念,打破“公园文化”围墙,让文化成为品牌、吸引点甚至作为城市旅游的背景,从而带动旅游的相关产业(食、住、购)的发展,谋求整个城市旅游的发展。一个核心的要点就是要解决游客停留下来消费的问题。
2.沿滩新城旅游开发方案
(1)沿滩新城旅游开发项目的空间布局
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的沿滩新城在整个自贡市城市旅游发展中的定位,沿滩新城未来旅游开发项目应围绕“一心、一带、一区”的空间结构来打造。
一心:自贡市城市旅游的游人集散中心;一带:龙湖环湖游憩带;一区:城市游憩商务区(RBD)。
(2) 沿滩新城旅游开发项目的构想
①自贡市城市旅游的游人集散中心。一个理想的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应与城市的交通枢纽(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机场)联系在一起。从自贡市目前的城市发展现状来看,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没有预留用地进一步发展,因此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只能在考虑交通通道连接便利性的情况下,往城市移动。因此,自贡未来的城市游人集散中心可设于内宜高速东侧,自贡快速通道(规划中)北侧,规划的沿滩新城主干通道(时代大道)南侧,与规划中的中国盐疗养生度假基地相连。主要建设项目包括:自贡市游客信息服务中心;自贡市旅游专用停车场;游客集散广场;购物小吃商铺等四部分。
②环湖游憩带。环湖游憩带为沿滩新城的“绿肺”,为新城的景观中心。环湖游憩带以规划中的龙湖为中心,以环湖休憩节点、景观节点、娱乐中心和高档住宿中心的打造为核心。
主要建设项目:半岛商务酒店;龙湖生态公园;天车大厦;环湖步游道系统及休憩节点。
③城市游憩商务区(RBD)。城市游憩商务区是发展城市旅游的必备功能区域,是城市休闲、游乐、购物、美食等较为集中的场所。
沿滩新城的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建设以王家大院为核心,以南国天街(连接时代大道和古盐道城市次干道,暂命名)为主轴线,以满足游客食、购、娱等商铺的打造为主要内容。
④南国天街步行街区。步行街区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城市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城市风貌、城市商业活力的窗口。作为沿滩新城区重要的休闲、旅游、购物场所,在设计思路上营造以盐文化和灯文化为主体的城市文化背景,突出旅游休闲、购物功能。
盐文化符号设计
通过步行街区的景观雕塑、街区地面铺装、王家大院盐文化浮雕墙等来营造盐文化氛围。
景观雕塑。主要为街头雕塑小品,雕塑小品主要展示盐业工人辛勤工作的场面。
街区地面铺装。地面铺装是步行商业街景观的一个重要内容,铺装设计应具有可观赏性和可读性,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使人们在观景的过程中,与文化进行交流,历史进行对话,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沿滩新城南国天街步行街区的地面铺装可用铜质浮雕与仿古地砖,图案内容展示井盐生产技术及其演变史。
王家大院盐文化浮雕墙。以规划中的王家大院休闲广场为依托,在广场四周设置盐文化浮雕墙。浮雕墙按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集中展示自贡的井盐文化。一部分以王家大院的家族历史变迁为背景,反映自贡市的盐商文化。
灯文化背景设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
南国天街的边界:由连续的店铺和小片的绿地构成,店铺的夜间景象是商业氛围的主要标志,通过两侧商铺内的橱窗照明和内透光照明增强商铺对行人的吸引力,同时形成步行街的围合效果。此时的照明以装饰和标识性为主,采用丰富的彩色光线和变化的效果,使空间环境更为活跃。
南国天街的节点:所谓节点是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步行街往往规划有多个节点,作为步行街的中心、,为其带来特色与各类商业活动。南国天街步行街区共有四个节点,即时代大道入口节点、盐商府邸广场节点、主轴线与门第路的交叉口节点、古盐道入口节点。
入口节点。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人流的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应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应突出街区的特色风貌。为了达到这些预定目标,在南国天街的两个入口部位分别设置了富有古典风格的大型标牌,并通过色彩的变化吸引行人的驻足。
盐商府邸广场节点。是南国天街步行街上的重要节点,古宅、青石地坪、绿化的综合布置使之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了与盐商府邸(王家大院)广场的景观特色相匹配,其夜景设计主要目标是营造舒适、宜人的整体氛围,灯具的选择和安装位置尽可能不对白天的景观造成破坏。此处夜景的主要处理方法是采用LED地埋灯组成的发光地坪,通过统一的智能控制实现光色的变化。与盐商府邸(王家大院)相对的绿化是步行街区唯一的一块面状绿化,采用150W金卤灯地埋灯照亮高大的乔木,隐蔽安装的灯具不会影响白天的景观。绿化后面的叠水采用低压水下灯表现水流。
交叉口节点除了注重两侧建筑物照明的连续之外,还考虑了从步行街辅助入口观看的对景效果。
⑤盐商府邸游憩区。以王家大院为依托打造为自贡市盐商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沿滩新城民俗表演区。以盐文化及盐商文化为背景,淡化姓氏。将王家大院更名为盐商府邸,将王家大院打造成自贡盐商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王家大院现保留各种院落房间达99间之多,在对宅院外观进行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下,对各个房间内在不改变宅院建筑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内部装修,改造为体验盐商文化和自贡民俗文化的住宿客栈,成为沿滩新城的民俗接待区,与半岛酒店现代化的接待设施相呼应;
王家大院内戏台已不存,但平台还保存,规划恢复戏台,作为整个沿滩新城游憩商务的民俗文化展示舞台,可定期举办自贡川剧,自贡杂耍等民俗表演项目,为住在客栈内的客人及到游憩商务区旅游的客人提供丰富的民俗表演活动。
主要建设项目:左侧院居民搬迁及侧院恢复整治工程;前院恢复整治工程;荷塘恢复工程;戏台恢复工程;民俗客栈内部装修工程;盐商文化展示馆装修及文物收集展示;府邸广场新建工程等七个项目。
⑥ 味之源美食城。美食城为两层仿古建筑(以清末民初川南穿斗式建筑格调为主),为整个游憩商务区集中餐饮区。美食城一层以各种小吃商铺为主,以自贡市乃至川南地区的小吃为主要卖点。二层为盐文化饮食中心,以自贡盐帮菜为其特色,以宴会,团队客人为重点接待对象。
⑦盐疗风情馆。以盐疗养生为主题,打造盐疗风情馆。其建筑外观风貌与整个街区建筑风貌保持一致。以开展各种盐疗养生、保健为主题。可推出,盐疗SPA瘦身馆、盐疗洗浴中心、盐疗养生保健咨询中心等。
3. 旅游活动项目设置
在步行街区可设置街头表演活动:如街舞、轮滑、民俗歌舞表演、当地艺术爱好者表演;文化观赏与表演:如景观画廊、收藏品展卖;主题灯展:在步行街区的入口区,节点处,举行主题灯展,定期更换主题,吸引游客停驻。依托于盐商府邸可以进行自贡川剧表演等演出活动。依托于新建的新城美食城可举办盐帮菜系列大赛,如啤酒大赛、美食争霸赛、盐帮菜美食节等。新城区内依托于新形成的大型水体龙湖可以举办动感灯神水上乐舞表演、水上音乐节、水上烟花焰火表演等活动。
五、结论:城市新城建设的思考
1.保护良好的水域及生态环境是根本
沿滩新城之所以成为自贡市城市游憩商务区、宜人居住区,美丽的湖光山色是根本。只要保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就保证了对人们的吸引力。要着力塑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养生乐园形象。为此,要在建设、利用、管理上多下功夫,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保护好龙湖,保护好沿滩新城良好的生态环境。
2.保护性开发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灵魂
盐文化是沿滩新城的灵魂,是沿滩新城旅游的核心元素,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尤其是以王家大院为主的盐商文化更是一绝。但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一旦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破坏,将无法复原,其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因此,在沿滩新城建设中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盐文化遗迹,尤其是王家大院是头等重要的事。
3.建成休闲消费性城市是最终目的
建设旅游城市是为了发展城市旅游,是为了将旅游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方向,实现资源向经济的转化。必须转变单纯以文化景点本身谋求经济利益的观念,打破“公园文化”围墙,发展城市大旅游,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产业。因此,在旅游城市建设的同时,通过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使客人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开心、住得温馨,购得愉快,吃得满意。一个核心的要点就是要解决游客停留下来消费的问题。
4.开发休闲娱乐项目是城市的活力
自贡市发展城市旅游的一大障碍是旅游产品单一,以陈列参观为主,缺乏参与娱乐性旅游项目,难与留住客人。因此,沿滩新城要接打造自贡市城市游憩商务区的契机,大力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发展休闲娱乐产业。除建设与盐有关的休闲娱乐项目外,建设川南现代游乐中心也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郑杨:城市旅游休闲服务网络的建设-美国资讯服务的考察与思考[J].旅游学刊.1998,2:34-37
篇5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一个城市的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与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社会能耗、居民态度、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素质等都有密切联系。本文以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秦皇岛为例,探索滨海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秦皇岛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襟渤海,北依燕山,东临辽宁,西近京津,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位于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海滨休闲度假胜地之一,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0.5℃,暑期最高气温24℃。素有“中国夏都”“长城海滨公园”和“京津后花园”的美誉。辖北戴河、山海关、海港三个城市区和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及国家级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戴河新区,陆地面积7 81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6万人。海岸线长162.7公里,是对虾、海参、螃蟹、扇贝、河豚鱼的重要产地。享有“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大樱桃之乡”“孤竹文化之乡”和“中国地秧歌之乡”等美誉。近三年秦皇岛市旅游业突飞猛进,年接待旅游者数量和旅游经济总收入及其增长情况如下表1所示。
二、制约秦皇岛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自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旅游兴市战略的意见》以来,秦皇岛市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收入,还大大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但是,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对本市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例如,有的游客随地乱扔垃圾,严重污染了海水和海滩环境;长寿山、秦皇求仙入海处等景区内游客乱涂乱画、违规拍照等不文明旅游行为屡禁不止,景区门口时有倒卖门票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当地旅游形象和市场秩序。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调查本市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游道路的承载力,分析本市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保护和合理开发本市旅游资源,从而保障秦皇岛市旅游兴市战略的顺利推进。
为更准确地把握秦皇岛市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笔者运用H.T.Odum的能值分析理论,构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能值系统,对本市近三年产生的日照、降雨等可更新能源和生产的粮食、果蔬等可更新产品资源,以及消耗的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不可更新能源和旅游经济收入进行能值折算,从而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统一计量标准的能值,以便于对本市的生态旅游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显示:近三年秦皇岛市生态旅游可持续指标值均在1至10之间,表明秦皇岛市是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良好。但是,该指标值逐年提高,一旦大于10,则意味着秦皇岛市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薄弱,那么,这将与秦皇岛市推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旅游兴市战略相悖。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对秦皇岛市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发展方向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秦皇岛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纵深开发农业旅游和工业旅游产品
秦皇岛是一座既蕴含古都风韵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都市。孤竹、碣石、长城、秦皇等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魅力。秦皇岛的自然资源更是集山、海、关、湖、瀑、林、洞、泉、沙滩和湿地等于一体。因此,秦皇岛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其丰厚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游产品。一方面完善现有的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葡萄沟景区、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望峪山庄等农业观光园和农业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开展草莓采摘节、大樱桃采摘节和葡萄采摘节等以当地风物特产为主题的节事活动,吸引旅游消费者,让旅游者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品尝新鲜的味道、收获劳动的果实。另一方面,在现有葡萄酒酿造、玻璃工艺等工业旅游基础上,广泛开发海产品、油栗及粉条等食品生产等工业旅游项目。让旅游者全程感受本地特产的制作过程、亲自动手体验制作的辛苦,使其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工艺。
(二)瞄准京津冀市场,开拓东北和中西部市场,设计精品旅游线路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来秦国内游客以本京津冀居民为主,其中,本省游客占38.66%,北京游客占20.11%,其次是辽宁、天津,分别占6.51%、6.31%,再次是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客人。因此,今后秦皇岛市各旅游企业仍应以周边地区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调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客户的旅游消费需求,并针对其需求,整合秦皇岛的度假酒店、疗养院、民宿等住宿设施,开发“滨海+湿地”“湖河+山岳”“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旅游项目。并精心打造老年休疗保健旅游、家庭亲子游、青年男女蜜月旅游、新婚夫妇婚纱摄影游、高中和大学毕业生拓展旅游、青少年夏令营旅游等旅游项目。
(三)政府法制监管,媒体舆论监督
秦皇岛市旅游淡旺季非常明显,每当旅游旺季,井喷的游客就会导致旅游景区拥挤不堪,加上部分游客存在不文明行为,如随手乱丢垃圾、践踏草坪、攀枝折花、乱刻乱画等给旅游景区增添诸多负担,影响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因此,文明旅游需要当地政府和游客共同努力。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政府应联合景区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游客不文明旅游处理办法、出台游客文明旅游行为规章制度、建立游客不文明旅游档案,坚决通报和惩治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以加强对游客的监管;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在旅游点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对游客进行监督,借助网络、电视等媒体报道游客不文明旅游典型案例,并对游客进行文明教育,从而加强游客自我约束,提高游客的自身素质,真正实现文明出游。
(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旅游业已跨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旅游交易陷阱多、旅游服务质量差成为制约本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既然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是秦皇岛市旅游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秦皇岛市旅游政府部门可联合本市的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组建旅游职教集团,充分发挥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从业者培训方面的优势,为本地的旅游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同时,充分利用旅游企业的设施设备和经营管理者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从而通过政、行、校、企四方合作,全面提升本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
(五)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对游客态度
如今,旅游业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现代产业,其为旅游地居民带来就业和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和心理等造成不利影响。例如,秦皇岛市在7月1日至8月31日旅游旺季期间实行交通管制,即本市私家车周六日实施单双号限行。且本地居民在此期间持本市居民身份证游览旅游景区没有优惠等举措方便了游客,却伤了本地居民的心。一些非经营旅游业的居民想出行着实不易,自然对本地旅游持消极态度,对游客也不友好。因此,秦皇岛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居民就业、完善交通、改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应想方设法为本地居民谋福利,如在每年七八月旅游旺季,持有本市居民身份证外出旅行的秦皇岛市居民在购买去往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火车票或飞机票时给予一定折扣。因为这些居民的短暂离开,为游客腾出一定空间。总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居民的态度,就要让每位居民都从旅游发展中获得便利和实惠。
篇6
【关键词】坡 旅游 文化产业 集群效应
苏轼坡是中国人人崇敬的大文豪,在文章上他称为“唐宋家”。在宋词上坡创“豪放派”,直接引入文学殿堂。在诗作上,苏轼也是两宋的代表。书法史上宋四家“苏、黄、米、蔡”,东坡第一。绘画上,苏轼提出了“士人画”,正式形成文人画体系。在从政为官上,坡不顾个人得失荣辱,不趋炎附势,坚持自己的政见理想,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到处留下美名,官声卓著。贬谪流放,坡也不沉沦消极,仍然积极经营人生,苦中寻乐,活出滋味。在饮食上,他一生倡导美食文化,至今坊间还流传着以东坡命名的许多美食。另外,坡在医药上,营造上、宗教上,教育上,都有卓越的建树,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尤其是坡一生的足迹,遍及北宋当时的疆域,出生眉山,初恋青神、应试汴京、初仕凤翔、两任杭州、首主密州、次主徐州、再主湖州、初贬黄州、再贬汝州、复出登州、转主颍州、后主扬州、戍边定州,又贬英州、再贬惠州、连贬儋州、病逝常州、移葬郏县。西到眉州,东至杭州,北及定州,南达儋州。坡行迹如此辽远,在中国历代文化名人中也不多见。因此,当代我们完全可以“东坡行”为穿引线,将这些留有坡文化遗迹的地域打造成有价值的旅游文化产业走廊,改善以往各地各自为政的、分散的,缺乏集群关照的状况。“东坡行”旅游文化产业城市的串联既可以放大倍增产业集群的效应,挖掘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潜能,重新张扬“东坡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延伸产业价值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文化学术研究和经济开发更紧密结合,形成传统文化推动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东坡行”旅游文化产业走廊(以下简称“产业走廊”)以东坡文化为核心内涵和产业文化基础引擎,以“东坡行”为品牌引领,以各相关城市为产业关节点和互动关系,集成景点观光、餐饮名吃、工艺礼品、影视演出、传媒出版、教育培训、传统医药、宗教修行、书画展览、投资收藏、衍生开发等诸多领域,形成主题性旅游和文化产业特征,有形物质产品和无形文化产品并举,高端文化学术研究和民间观赏体验互动,由最初各地松散自主的经营模式逐步走向紧密统一的经营实体,最后完成成熟资本运营模式,在形成核心经营主体基础上,吸纳相关经营体合成多元经营方式,以股份制、合营、联营、租赁、连锁加盟、BOT、电子商务等各种可行的方式完善“产业走廊”的治理模式和盈利模式,使各方都能在“东坡行”的品牌下获得共赢。
“产业走廊”的最初设计先由各相关城市成立“东坡书院”作为牵头主抓机构,由当地主要领导领衔协调,由主管旅游、文化的领导主抓负责,由当地的旅游、文化、经济主导部门领导落实,实施“产业走廊”的框架设计和项目规划,组织东坡文化专家、文化产业专家、文保专家、营销专家、企业家、投资家、艺术家、出版家、收藏家等各种专家定期在有关城市轮流举办“东坡文化产业论坛”,形成固定的“产业走廊”磋商机制,像“关贸总协定”最终走向WTO那样形成一种产业共同体。像“丝路经济带”那样引发利益联合想象。将磋商成果推进为“产业走廊”的成熟运营机制,最终吸引各方参与进来,打造“产业走廊”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成为可持续经营的产业模式。
待时机成熟,发起成立跨地区运营机构“中国东坡书院”,将各地“东坡书院”纳入为分支机构和事业部,统一进行产业规划,“产业走廊”各地在统一的产业政策下打造自己的特色项目和特色产品,“东坡书院”总部由各地方“东坡书院”推荐一名理事成立理事会,组成“产业走廊”的常设议事机构,由眉山、开封、黄冈、杭州、常州等地担当常任理事,再由其他地方轮流定期选举非常任理事,组成常设执行机构。保证“产业走廊”的有效决策和日常管理。授权品牌使用,指导运营模式,监管利益分配,划分总部与地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经营范围,仲裁地域利益矛盾。各地方“东坡书院”按经营收入的比例向总院缴纳管理费维持总院的正常费用开支,总院成立投融资平台,建立“产业走廊”基金会,针对各地产业项目和产品进行资金扶持,用风险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担保、甚至成立“东坡文化产业银行”、“东坡文化产业金融公司”、“东坡文化产业担保公司”、“东坡文化产业众筹基金”等金融机构,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向东坡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用资本力量整合各地东坡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
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在各地成立“东坡文化行”旅游专线产品的专业旅行经营机构“东坡文化旅游社”。“东坡文化旅游专线”,整合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组成“东坡文化交通公司”。“东坡连锁酒店”整合各地快捷酒店、青年旅舍、星级酒店、农家乐、野露营地、餐饮店等组成“东坡文化旅游系统”,在各地成立“东坡文化产业园区”和“东坡文化公园”,产业园区开发生产东坡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东坡公园可利用各地的东坡遗迹形成东坡文化项目和产品的营销平台。可成立跨区域的“东坡文化影视传播公司”,“东坡戏剧团”、“东坡画廊”、“东坡艺术品拍卖公司”、“东坡文化网”、《东坡文化月刊》等文化组织,由东坡文化延伸到两宋文化,拍摄相关题材的影视产品、书刊杂志、地方戏剧、文学作品、书画作品、工艺作品、音乐作品等等,组织“东坡研究会”、“东坡文化节”、“东坡影视节”、“东坡戏剧节”、“东坡歌咏音乐节”、“东坡书画展”、“东坡诗词节”、“东坡美食节”、“东坡文学奖”、“东坡艺术品投资拍卖会”、“东坡书展”、“东坡读书节”等等文化节庆活动,在学校组织“东坡文化夏(冬)令营”。
用阅读、赏析、游览、参拜、品尝、吟诵、练习书画等多种方式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也同时培植东坡文化旅游文化的未来市场需求。
总之东坡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和财富宝库,只要创意策划,精心运营,持续发展,未来的前景必定是可行的、乐观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开发思路
abstract: relying on city construction in changzhutan city group ,currently it is necessaryto implement sports and travel incorporateon. by discussing the local conditionsin changzhuta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advice for the integrated sport travel industry.
key words:changzhutan city group; sport trave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dition; conception
体育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已充分显示了它的产业优势,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为体育和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旅游业提供可以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动力。兼具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优势于一身的体育旅游产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大、创汇多的特点,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注意力。
一、世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
随着欧美国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大批集食、宿、游、娱于一体的闲暇疗养圣地、度假中心、娱乐场所、休闲设施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早在1857年,英国人就成立了登山俱乐部,向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20世纪初,以体育健身和各种闲暇娱乐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业在一些国家初步形成规模。如:美国在1929年时,休闲娱乐业占服务业国民收入的8%,占全国国民收入总额的0.93%。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国家得以迅速发展。人们所喜爱的高山滑雪、徒步登山、海边沐浴、帆船、冲浪以及攀崖、漂流、探险等冒险刺激类项目,都是体育运动与旅游的结合。
除参与性体育旅游之外,观赏性体育旅游也随着人们对诸如五大足球联赛、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大型国际比赛与日俱增的热情而蓬勃发展起来。例如,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已超过500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入境游客达150万,仅在旅游业方面为澳大利亚带来的经济利益就高达42.7亿美元。按照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的统计,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到了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32%。
二、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条件
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长株潭地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了优良的户外运动场所;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株洲和湘潭的体育主题公园等不但为体育赛事等观赏性旅游提供了硬件设施,也为营造都市景观体育创造了条件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发挥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体育旅游产品创造了条件;集中了全省半数以上的体育文化经营实体为大众休闲体育和体育康复保健等参与性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
(二)政策条件
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发挥政府在体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法规对体育旅游进行规范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体育旅游企业的运营。政策支持能给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同时引导旅游开发的方向。除了国家颁布实施的刺激旅游的相关制度之外,长株潭一体化为长株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公布的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的13个旅游类项目中,长株潭地区就有4个;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长株潭城市群是重点发展区域;体育服务业是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以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产业是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的体育竞赛、娱乐基地是今后的主要建设任务重点;并要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这些为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经济条件
体育旅游具有专业性强、费用高的特点,同时体育旅游开发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发生、发展的,获取经济效益和利润是开发的主要动机,因此对其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基础。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是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效益全省领先,是湖南的“金三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四)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主要反映在区域社会承载力上,区域社会承载力反映的是当地居民对游客数量和行为的最大容纳程度,是确定体育旅游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连接市县的高速公路或准高速公路的建设初具规模,加上“一体化”规划中的轻轨铁路、沿江高等级连接线和三市外环线将为长株潭市际交往提供便捷。同时黄花国际机场,京广、湘黔铁路干线,上瑞、京珠高速公路,107、319、320国道,湘江航道等为该区的对外交通构筑起立体式的交通网络;区域内的宾馆接待能力强大;以五城会为契机高标准建设的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以湖南省十运会为契机建设的株洲体育中心、以湖南省第11届运动会为机遇的正在扩建中的湘潭体育中心,以及各大高校和企业的运动场馆,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具备承接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再加上文化产业是湖南省重点发展行业,区域内的居民具有良好的迎接外来体育旅游者的心态。
(五)市场条件
进入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湖南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10亿元,占gdp的5.2%;2005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453.57万元,占gdp的7.01%; 2006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588.39亿元,占gdp的7.85%;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的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3348.93万人、283亿元,分别占湖南省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36.42%、48.10%。旅游市场稳定的发展,为体育旅游带来丰富客源。并且长株潭城市群从事体育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的实体约近4千个,年创税费1亿多元,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三、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
长株潭城市群本就是湖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着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诸多优势资源和条件保障,在2007年12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长株潭城市群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体育旅游产业也应借助这一东风,依靠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优势,发挥体育旅游这一节约资源、绿色环保、推动人民之间平等友好往来的特色优势,形成以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观赏为龙头,大众休闲健身、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各种消费层次并举的体育旅游项目体系。
(一)加强三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挥区域优势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金三角”,区位优势得天厚,两两相距均在45公里以内,名为三市实为一体,其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一应俱全,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北进南。这种同一流域、超距离的有利条件为游客体验该区域著名的体育旅游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更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这一大环境下,制定出能整合体育旅游资源、提升竞争力的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显得尤为关键。这需要成立以政府主导的各部门联动机构,打破行政区划阻隔,制订高水平的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市区规划再编制各自的体育旅游建设规划。确保充分发挥长株潭三市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有效避免区域范围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优势融合和互补,推动三市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将政府促销、企业促销、行业促销捆绑联动,进行规模促销、立体促销,形成整体效应,壮大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形成三市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
(二)借助体育湘军的影响力,打造长株潭体育竞赛、娱乐基地
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发挥“奥运湘军”人才优势和品牌形象,积极发展体操、跳水、射击、水球、羽毛球等湖南优势项目职业俱乐部,努力建设足球、篮球等热点项目职业俱乐部,大力发展各种大众化体育俱乐部,形成以省体育运动技术管理学院和体育场为依托,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株洲和湘潭体育主题公园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战略;合理规划体育竞赛、训练、旅游休闲等系列设施,建设可举办国际大型赛事、会展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文化主题公园、奥林匹克广场、旅游休闲中心工程等重大项目,使之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国内重要的体育比赛、培训、人才、娱乐基地,邀请世界著名运动员、体育明星到此比赛、训练,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并借助传媒湘军的优势资源,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到长株潭观赏比赛或体验体育乐趣。
(三)依靠现有条件,开发休闲体育旅游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健身功能强,接近大自然,富于挑战性、刺激性的高品位、高档的休闲体育项目已成为众多人的选择。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开发大众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自然地理环境、运动场馆设施的丰富资源。浏阳大围山的漂流与攀岩、湘潭水府庙的滑水和水上滑翔、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的天然户外运动场所;再加上长株潭城市中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壁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的锻炼,这些都是吸引游客体验体育乐趣的体育旅游资源,但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挖掘,加以提炼,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的优势品牌,为人们的体育休闲提供好的去处,也能更好地壮大发展行业经济。
(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潜力,吸引游客参与
虽然长株潭地区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湖南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成功也能给长株潭的体育旅游产业带来启示。湘西虽好,但交通不便,而长沙有世界之窗和湖南民俗文化村两个具有影响力的公园,完全可以将丰富多彩的湘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移植;中国的龙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而龙舟文化的发源地岳阳早已被纳入泛长株潭成城市群的范围,这应是三市体育旅游拓宽市场的一个重要项目;长沙高校的舞龙舞狮文化开展的红红火火,已多次在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对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株潭城市群应按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加工,雅化包装,推向旅游市场,提供观赏、参与服务,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业的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吉春,周珂. 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15-17.
[2] 郑贵华,田定湘,郑自军. 长株潭旅游资源整合初探[j]. 湖南社会科学,2004(3):96-98.
[3] 杨洪,罗秋君,李蔚. 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研究[j].热带地理,2003(12):380-384.
[4] 杨雪芹,柳景. 昆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49.
[5] 2001、2006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
篇8
冰雪体育 旅游承德地处我国东北部,四季分明,冬季积雪厚、雪质好,结冰期长。充分挖掘承德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强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合作,依靠旅游业众多的分支机构,大力开发承德冰雪体育,用体育旅游带动承德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带动该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承德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影响因素1.1承德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承德市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西南与南分别挨着北京与天津,背靠蒙辽,省内又与秦皇岛、唐山两个沿海城市以及张家口市相邻。京承、京通、承石、承沈四大铁路干线贯穿承德全境。京承、承唐、承赤、承朝、承秦高速以及101、111、112三条国道纵横交织,交通十分便捷。北京至沈阳高速铁路北京至承德段即将开工(京沈客运专线)、承德飞机场即将投入使用、“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加快实施,承德将进入北京1小时、天津和港口2小时交通圈,成为密联京津、辟通港口、承北接南的咽喉要地和交通枢纽。1.2承德所在区域的地质地貌特征承德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天寒冷。承德市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河流交错。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阶梯下降,北部为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中部为浅山区,南部为燕山山脉。承德市海拔200-1200米,平均海拔350米,最高峰雾灵山2118米。环绕市区的山峦,属丹霞地貌,奇峰异石、自然天成,千姿百态,形成独特的罄锤峰、罗汉山、天桥山、双塔山、鸡关子山等十大景观。1.3承德目前的旅游资源优势及政策支持承德不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而且具有朴实天然的自然风貌。根据承德市旅游局统计2012年承德市接待中外游客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达到2010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28.6%。2008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重点推动秦皇岛、承德两市创建成为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近年承德市市政府、旅游局,?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升知名度,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避暑山庄、和合承德”品牌,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节。
2承德冰雪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承德目前冰雪体育旅游资源承德冰雪体育旅游项目还处在初始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影响力较小,同时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冰雪旅游产品数量少相对比较单一,只有三个具有一定规模,有标准雪道,功能相对齐全,安全措施到位的室外滑雪场。没有室内滑冰场,室外滑冰场的规模较小,不正规。另外目前的冰雪旅游业参与者主要是个人的商业投资与运作,缺少政府对冰雪体育旅游有效、科学的开发、管理与指导,从业者只顾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可持续性发展。2.2目前承德冰雪体育旅游的服务水平及从业者的素质目前承德冰雪旅游的从业者缺乏专业素质,较少经过正规的培训,缺少冰雪运动的安全保障意识以及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服务水平差距大、各自为政。在服务观念、服务质量方面均与国内冰雪体育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3承德开发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构想 3.1政府要加强对冰雪体育旅游的科学指导与管理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开发与建设冰雪体育旅游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财政上给予扶持,通过渠道引入企业、外资的投资,加大冰雪旅游的建设投入。同时政府要出台政策进行干预管理,保证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避免对承德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破坏,还要保证冰雪体育旅游相关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使旅游业和保护环境协调发展、游客利益与当地政府、居民利益协调发展。3.2加强宣传,打造“承德皇家冰雪体育旅游”品牌承德文物古迹荟萃,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但是承德的冰雪特色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树立承德不仅是皇家避暑名城还是冰雪名城的理念,来吸引国内外宾客。结合承德景点是以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皇家猎场为主,可开发独具魅力的“承德皇家冰雪体育旅游”,打造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品牌,提高承德冰雪体育旅游的知名度。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冰雪旅游者的需要,以此树立承德冰雪旅游名城的形象。3.3积极开展冰雪主题活动,扩大影响力可定期举行承德冰雪节、冰雪摄影展等活动。以此来吸引游客,宣传承德的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各种冰雪文体综合活动如冰灯、冰雕、雪雕、冰上婚礼、冰雪文艺演出、冰雪电影、满族文艺表演,发挥民俗文化特色。如2012年承德的冰雕、雪雕节就吸引了众多游客。针对市区内环避暑山庄区域冬季旅游项目,政府可以和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公司共同谋划,打造“冰雪嘉年华”等大型冰雪欢乐旅游项目。
3.4提升冰雪旅游业的服务水平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应注重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技能。针对冰雪旅游季节性特点,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公布当年详细的从业者培养和培训计划,规定每位从业者学习的学时数和考核办法,外出学习和网络学习相结合,年终进行考核,以学习效果作为晋级、评星等评价依据,实行量化管理。充分利用当地高校旅游教育资源,科学设计课程,加强旅游学科建设,提高旅游学科地位和旅游教育水平。为了进一步促进承德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解决秋冬淡季问题。应充分利用承德的历史和地理旅游资源优势,在政府的规划与管理下合理开发承德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和市场,打造“承德皇家冰雪体育旅游”品牌,开展各种冰雪主题活动,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使承德逐步形成集休闲避暑、丹霞奇景、感悟历史、冰雪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实现承德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承德旅游经济的快速稳步增长。
篇9
Abstract Help to break the two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town of Hengdian as a tourism small town,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tourism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own of Hengdian,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of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he way to the town of Hengdian from 1995 to 2014 the society for 20 year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engDian; Tourism Town; development process
0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中国的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必然产物,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的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联结桥梁,起着上联城市、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下带农村、带动农村周边经济的发展、集聚更多人口的作用,它的发展能促进城乡结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也经历从二元结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影响小城镇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小城镇发展问题。
1 小城镇与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
我国对小城镇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著名学者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后开始的,但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外部因素上,如对发展机制、推动因素、辐射带动等进行定性分析,而缺少对小城镇的实证研究。
城乡一体化在我国规划界中是指城市和乡镇空间组合系统达到的一种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它们之间利用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的过程。我国学者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小城镇问题进行研究,他指出农村城镇化是通过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来达成的,它是实现城镇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
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论,该理论对小城镇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阐释是:只有在一个国家领土内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才能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现增长。1978年Rondinelli和Ruddle提出“农村发展中的城市功能” (UFRD)理论非常重视“主要市场中心”,它认为“主要市场中心”是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市场、道路与交通是联结的基础设施,只有城乡协同发展,才能减少城乡之间差异,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McGee用Desakota来概括灰色区域,这种区域既会被城市行为所影响,也受农村行为影响,该理论不再以城市为经济的发展中心,它强调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发展,相互推动,形成一条城乡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发展道路。我国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口聚集机制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产业逐渐形成集聚效应,产业规模也日渐扩大,这种发展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口聚集从形式上看是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高速集聚,实质上还引起了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聚集,进一步还形成了小城镇的各种生产生活及公共事物的聚集,也让该区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人口聚集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它也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 产业聚集机制
产业聚集是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由大型商贸市场和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聚集能使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型,也能萌生农村现代化农业和种植产业等新的行业,新兴行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乡镇企业由原来的低、小、散的格局向高、大、聚的格局转变,方便乡镇企业获取各种原材料,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农村工业治理成本,提高了其治理污染效率。
城镇是集聚了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能力的事物,这种能力对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又依赖于地方产业群式聚集,在产业群式聚集地,又会衍生出一些专业市场,在专业市场推动下,又产生了相应的产业集群。两者共生互动,进一步推动企业聚集,进一步扩大了城镇的经济和竞争能力。
2.3 土地集中机制
根据我国现行土地政策,小城镇的建设用地存在土地利用结构非常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的情况,对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制约因素。现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能很好地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权益的实现,能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能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也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村中的撂荒土地、无人种植的承包地以及农民进城后无人种植的土地以集约化方式经营,可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长效机制,也可让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大幅提高。
2.4 城乡互动机制
推动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有:城市拉动机制、生产率促进机制、市场推动机制、政府推动机制等,其中生产率促进机制是其中最根本的机制,要素生产率能推动城市、农村、城乡经济的互动协调发展。市场推动机制是这些机制中最基础的,只有健全的市场机制才能极大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并最大化程度的实现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而城市拉动机制是推动城乡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机制,城市拉动能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而政府推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统揽全局的调控机制。
3 横店镇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
横店小城镇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横店集团,而不是来自东阳市政府财政投资,它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到今天发展成为中国的影视旅游名城,横店集团是横店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建设者和运营商。全国各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可借鉴横店镇借助于民营企业建镇的做法,这种做法也拓宽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横店集团已达到一定规模,但横店的基础设施条件却比较落后,落后的横店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如果不改变,横店企业就很难获得发展,但是东阳市政府利用财政来改善横店镇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却也不现实。于是横店集团利用集团资金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坚定地承担起建设城镇的责任。
国内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除了在发展机制、推动因素、辐射带动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外,也有学者用定量实证方法来研究的。在构建横店镇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时,我们首先对横店镇各个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分为总系统和各个子系统,再确定出整个体系的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最终确定横店店城乡一体评价指标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分析、指标体系框架,本文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并且利用网络手段搜集横店镇1995年至2014年20年以来经济、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关数据,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要素权重,构建评价模型。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分析指标层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运用综合评价法,在确定好权重的基础上,对横店镇1955年至2014年20年期间的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计算,最终获得1955年至2014年横店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趋势图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1995年至2014年这20年间,横店镇城乡一体综合指数曲线呈“小波浪形”前进趋势。
4 小城镇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人口增加,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现有资源、能源被过度消耗掉,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动植物的生物链,生态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为缓解日益紧张的资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多方位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既满足当代人们的生存需求又造福子孙后代,为城市人居提供高效的生态保障体系[1]。
2、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概念及其科学内涵
2.1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概念
节约型园林绿化是指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2]。
2.2节约型园林绿化的科学内涵
(1)可扩展性就是要在节约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地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研究、实践分析、总结改进,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切实可行。
(2)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园林绿化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益上。园林绿化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其发展的主导,必须是政府的规划和投入,但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同时又要时时处处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3、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必要性
3.1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水源、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更应该走节水、节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景观效应,创新城市绿化模式,大力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通过城市物种的多样化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持续优化。
3.2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人口增长、资源保护环境改善之间的协调关系。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不能人为破坏城市水生态和水环境、自然山林、保护源生态系统,使城市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3.3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当代人类的需要及广大市民的迫切愿望
多建一些深受百姓喜欢的公用绿地、专类园及旅游风景名胜,体现“以人为本”,让人们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在绿色的环境中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4、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措施
4.1建立科学规范引种体系,确保生态安全
近年来,由于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导致生态隐患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引种环节的科学把关,应该充分发挥科学引种的功能,从源头上杜绝引种的潜在危害,同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引种审批手续及监管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尽量可能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确保生态安全。
4.2发展空间绿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保证城市绿化用的前提下,认真保护城市中原有的生态绿地、水面、苗圃、公园等,以最少的改造营造良好的生态效益,使每个人工元素都富有绿色,提高土地利用率,走节地型的园林绿化道路,从而有效改善了居住环境,如: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土地资源缺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墙体进行垂直绿化,建屋顶花园,桥体进行立体绿化等。空间绿化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增加了绿化量,还能起到滞尘、纳菌、降温、增加湿度等作用,及时解决了绿化土地不足的问题。
处理好城市建设,改造与保护绿地的关系,保护好自然的植物群落,尤其是自然山树、湿地,保留城市中的大树、古树,建档立卡,制定保护、保留措施,少一些再开发再改造,把古树、大树保护好,保留本身就是最大的节约。
在园林绿化中,更要加强对乡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推广使用,乡土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适宜原产地生长,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日后养护管理成本低,降低了工程造价,更有利于营造城市的自然与和谐的氛围,切实符合节约型园林绿化的需求。
4.3节水型园林绿化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随着水资源消耗量的日益增加,园林绿化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推广节水型园林绿化建设势在必行。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园林绿化节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河北省邯郸市提出了“用足中水、蓄住雨水、取好过路水、补充地下水、涵养生态水”的思路,注重在中水回用方面大做文章,做到开源节流并举,节灌蓄补兼顾,既弥补了水资源的不足,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4节能型园林绿化
面对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建设节能型园林绿化显得更加紧迫。节能型园林绿化作为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提倡并鼓励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尤其是那些远离城市的郊野公园或高速公路绿化,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等能源解决照明、灌溉问题,还能节约大量的管网建设投资。
4.5节材型园林绿化
节材型园林绿化是指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合理使用各种材料并减少各类废弃材料对环境影响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园林绿化的区域景观特色。
5、结论
园林绿化基本的目的是多栽树、多植绿、禁止砍树毁绿,通过制定规定和程序对树木等绿化成果进行保护,这是园林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但城市园林绿化需要社会方方面面来参与,因此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加强宣传,让全社会都有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意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