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消费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游客消费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12-05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于旅游的经济影响。其中,对游客客源市场及旅游主体――旅游者行为研究给予了足够重视,特别是对游客的消费行为研究非常迫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来指导实践[1]。国外关于旅游消费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消费者旅游行为,主要体现在:重视旅游者动机、偏好、决策行为的研究,也就是对目的地选择研究,而对游客到达目的地之后的相关消费行为研究较少[2,3]。国内关于旅游消费者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源市场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少有提及,且多是集中在对旅游消费的定性分析,综合定量研究较少[4];同时,国内学者依学科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如:心理学者注重旅游决策的研究,地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目的地选择和客源市场结构,经济学者则偏重旅游消费对经济的影响研究[5]。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天华山森林公园的游客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找出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的相关因子,最终建立旅游消费的回归模型。理解游客在特定目的地的消费行为对旅游设施的完善和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公园概况
天华山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北部,为长白山脉西南麓、海拔1 100多米的高寒林带区。距宽甸县城50km,距丹东市150km,地理位置为:东经124°30’~124°37’,北纬41°01’~41°05’,总面积33km2[6]。公园于2002年9月20日对外开放, 2004年7月晋升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5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60万元;发展到2008年,年接待游客数量达15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700万元。发展态势良好,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多,年旅游收入也是稳定上升,天华山森林公园可谓是辽宁省森林旅游业的领头企业。
2.数据调查与处理
本研究所用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对游客采用面谈的形式于2009年7、8月进行实地调查。本次调查随机发放问卷共360份,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达92.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游客社会经济特征、行为特征、旅游消费支出、支付意愿等。对所得调查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统计汇总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在数据录入时,对调查的部分数据进行了处理(见表1)。
二、基本人口学特征分析
1.性别结构
对调查样本统计分析得出,天华山森林公园的男性游客占52%,女性游客占48%,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低于全国平均出游性别比(1.27:1)[7],但同时也与一般风景区游客性别构成一致。原因在于男性较女性有更多的外出机会和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同时,男性更富于异向型心理及其强健体魄;但是近几年随着从事公务、商务的单身女性消费者越来越多,女性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从天华山旅游资源特征来看,其雄奇峻拔的山峰、清幽无瑕的溪涧和纯天然的四季森林奇景最具吸引力,观光型旅游资源对性别的限制比较弱,从而导致男女游客比例的微小差别。
2.年龄结构
对332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年龄分级统计,结果表明:26~45岁的中青年组人数最多,占游客总数的60.84%;其次是19~25岁的青年人和46~60岁的近老年人各占游客总数的17.47%。由此得出游客年龄分布的特点:中青年人是该旅游产品的消费主力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第一,此目标群体有稳定的收入,舍得闲暇时间外出旅游,并且旅游消费能力强。第二,天华山森林公园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其雄奇峻拔、攀而胆寒的通天峡,这个特点导致它不适合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攀爬,从而对该类人群不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反而对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3.文化程度构成
知识水平不同的旅游者,其经济收入、对生活的感知、旅游意识也不同。相关研究普遍认为,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出游的动机越强;文化程度相对低的人,旅游的意识反而淡薄[8]。在调查样本中,天华山森林公园游客的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居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游客比重占游客总人数的64.46%,是该公园旅游客流的主体。
4.收入水平构成
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自由闲暇时间是促成旅游活动形成的两个必要因素,尤其是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需求的大小[9]。相关研究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0.6~3.5万之间,收入越高,游憩参与率越高;而收入在0.6万以下以及3~4万之间时,参与率与收入增长没什么关系;最高收入层的人士往往事务比较繁忙,他们没有时间参加更多的户外游憩[10]。天华山森林公园的游客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 500元以下和1 500-2 500元这两个区域内,说明该公园的游客主要以工薪阶层和一般管理者为主,这与该公园主要客源市场的平均工资水平直接相关,同时符合上述观点。
5.游客职业构成
旅游者从事的工作不同,其收入、闲暇时间也不相同,从而对旅游的需求也不同[11]。分析结果显示:到天华山森林公园旅游的游客中企事业管理者最多,占样本总数的33.13%;其次是工人占19.88%、学生占12.65%;再者是公务员和教师及专业技师各占10.24%;从事其他职业的总人数占13%。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和教师及技术人员是高知识、高收入群体,旅游需求强烈,消费能力强,所以是游客组成的主体。占有率次高的工人是工厂组织的公费团体游。暑假期间学生的空闲时间充足,一般都会选择外出游玩,然而来天华山旅游的学生比例仅为13.86%,调查发现交通条件限制了大量的学生自助游。
6.客源地分布情况
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游客地理分布显示,92.17%的旅游者来自辽宁省内,只有7.83%的游客来自省外。其中,省内的丹东和沈阳是天华山森林公园的主要客源市场,分别占客源市场的34.34%和16.27%;辽阳和大连的游客也占到了10%左右。省外的旅游者主要集中在附近几个省份,如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但仅仅是零星几个游客。
三、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旅游者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动机行为、出游方式和旅游购买行为等方面[12]。对旅游者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其行为规律,从而对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的制订、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针对天华山森林公园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特点,选取了游客的旅游动机、出游方式、满意度和停留时间四个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1.旅游动机
表2显示,天华山森林公园的游客中以欣赏风景为目的的观光型游客最多,占游客总人数的45.18%;其次是度假型的游客占26.81%;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游客比重能达到12.95%,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度假型的游客在填写问卷时也会填上锻炼身体这一项,不然单纯的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游客的比重不会很大。总之,以观光度假为旅游目的的游客比重高达71.99%,摄影旅游也占到了将近6%,这与天华山自身的资源特点是紧密相关的:景观奇特、风景优美、环境清润。
2.出游方式
旅游方式与旅游决策行为密切相关。一个潜在的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他会考虑目的地的综合因素,如交通的可达度、食宿的便捷性、景区的吸引力等,从而决定去或者不去和旅行的方式[13]。由表2显示,36.75%的游客选择的是报旅行团;31.33%的游客选择自己驱车前来游玩;另外;18.67%的游客是在单位组织下的集体旅游;只有13.25%的游客是非自驾的自助游。这说明到天华山森林公园的交通条件很不便利,鉴于对方便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旅游者普遍会选择团体包价旅游或者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游,所以,天华山旅游以有组织的团体游为主。
3.满意度分析
在调查问卷设计中,调查游客对天华山森林公园的综合评价时, 采用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标准。其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游客占到80.12%,有不满意的游客仅占到19.88%(见表2)。可见,天华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和接待服务设施还是能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要。在不满意的项目中,游客对公园内的卫生条件、交通条件、食宿接待条件、旅游景点不满意的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条件的落后会限制旅游业的发展。
4.停留时间分析
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也能说明景区旅游景点数量的多少和旅游吸引力的大小。相关研究指出,国内发展成熟的旅游景区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9天[14]。调查结果如表2显示,48.80%的游客花费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只游览主要景区就离开了公园;19.28%的游客会再游览一下其他景点,在公园停留大概一天的时间。在公园至少住宿一晚的游客占27.1%,其中,有一大部分游客是下午或者傍晚来到公园,先在酒店或者旅店住一晚,然后第二天爬山观光,大概中午过后离开;只有3.61%的游客在公园的停留时间会超过24小时。对大部分游客来说,天华山森林公园仅是旅游线路上一个欣赏风景的驻足点,不会在此长时间停留,景点数量较少,并且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四、旅游消费影响因子分析
1.旅游消费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为了分析游客的社会经济特征与行为特征对旅游消费的影响,针对游客的特征因子对旅游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关文献指出,游客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出游方式、旅游动机、满意度,这10个因子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消费[15],本文初步确定这些因子为影响变量X1、X2、X3、……X8、X9、X10,旅游消费额为变量Y。调查样本中的特征因子有定序型变量,调查的总体样本不服从正态分布,故运用SPSS 17.0中的两变量相关分析――Spearman进行分析,以判断变量X与变量Y的相关性。
由表3可以看出:游客的停留时间、收入水平、职业三个特征因子与旅游消费水平有极显著相关性,停留时间越多、收入水平越高、职业越好,旅游消费就越多;客源地与旅游消费水平呈较显著相关,客源地距离公园越远,游客的旅游消费越多;文化程度、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水平呈显著相关;游客的性别、年龄、满意度、出游方式4个特征因子与旅游消费水平无相关性。职业与旅游消费呈负相关是因为在数据编辑时,对游客的职业是按照对工作的传统认识由高到低进行赋值的,即好职业排在前面赋值越低,相对不好的职业排在后面赋值越高。
剔除与旅游消费水平相关性差的因子后,分析文化程度、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水平的相关性时,会发现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彼此之间有关联性,旅游耗时与旅游动机之间也存在关联性。所以,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本质联系,还需要针对彼此有联系的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即在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之间进行偏相关分析,首先控制其中两个变量,单独进行剩余一个变量与旅游消费水平的相关分析。停留时间、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的偏相关分析同样如此,分析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在排除彼此间的影响后,文化程度与旅游消费之间无相关性,职业、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仍然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样,也否定了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的相关性,而停留时间与旅游消费仍然表现出极显著相关。通过偏相关分析又可以排除文化程度、旅游动机两个变量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最终得出,天华山森林公园游客的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4个特征因子与旅游消费呈显著相关性,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出游方式、满意度、旅游动机这6个特征因子与旅游消费无相关性。
2.旅游消费回归模型建立
通过影响因子相关分析,得出了与游客旅游消费有显著相关的4个因子:客源地、职业、文化程度、停留时间。所以在进行回归模型建立时,只考虑这些相关因子。在选择回归模型前,首先通过散点图验证相关因子与游客的旅游消费存在线性关系。
用SPSS线性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enter法),显著性检验标准为0.05。设模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a+bx4+cX5+dX6+eX7
其中,Y:旅游消费,X4X5X6X7:分别是变量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
a:常数项,b c d e:分别是变量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的系数。
旅游消费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见表5),预测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是R=0.961,判决系数是R2=0.924,修正的判决系数 =0.923。可见,模型的拟合效果理想。
由表6可知,游客旅游消费方差分析的统计量F=939.110,单边检验概率值P=0.000
由表7可知,非标准化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110.081,客源地的回归系数为1.132,职业的回归系数为-11.964,收入水平的回归系数为32.820,停留时间的回归系数为5.832。模型回归分析得出的常数项和每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概率P值都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回归系数是特别显著的。由此得出估计旅游消费回归方程为:
Y=110.081+1.132 X4-11.964X5+32.820X6+5.832X7
为了检验方程回归效果是否理想,最后再次利用残差直方图和累计概率图进行检验。标准残差的直方图越接近正态分布,累计概率点列越接近对角线分布,则说明回归效果越好。结果见图1,数据分布较好,拟合程度比较高。
五、结论与讨论
1.天华山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宣传促销的目标群体为省内沈阳、大连、丹东等大中城市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事企事业工作的中青年人,另外,学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目标群体,因为这些群体是天华山旅游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对于客源市场,公园应在稳定现有主要客源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像鞍山、铁岭、阜新等几个潜在的旅游市场。客源结构虽然有益于旅游铲平的市场营销,却不利于市场的扩张,使受限于省内经济,而无法向省外大力发展。
2.通过游客行为特征分析认为:通往公园的交通道路条件应进一步改善;游客在公园内的参与性娱乐项目上花费几乎为零,餐饮住宿费用比重较高,在公园停留时间短。这综合反映出天华山旅游开发层次较低,旅游产品单一,娱乐参与性的项目有待开发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应当依据天华山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展以该公园为主题的旅游摄影节,开拓潜在的摄影旅游市场;最后,拥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是表现景区旅游特色的关键。
3.本文在分析游客社会经济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各个特征对旅行消费的影响也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游客的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与旅游消费有极显著相关性,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出游方式、满意度、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无相关性。本文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旅游消费回归模型。
在对游客旅游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笔者的能力和学识所限,文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第一,对旅游消费行为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问题的实质把握不够。第二,未能对旅游消费的全过程形成完整、严谨的构建模式。第三,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集中时间段内调查所得,其数据的代表性和结论的可行性方面存在欠缺。研究不足的地方正是接下来继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希望在今后对旅游消费问题能有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业正.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5,(3):3-6.
[2] Hee-Chan Lee.Determinants of recreational boater expenditures on trip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59-667.
[3] Hailin Qu,Woo Gon Kim.Determinants of domestic travel expenditure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2002,13(1/2):83-95.
[4] 解杆,张捷,刘泽华.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地理细分市场计量分析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6):34-39.
[5] 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97-103.
[6]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省宽甸县天华山森林公园设计说明[D].2000:3-5.
[7] 杨新军,牛栋,吴必虎.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J].经济地理,2000,4(1):51-58.
[8] 翁瑾,杨开忠.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7-41.
[9] 张辉,历新建.旅游经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03-121.
[10] 沈涵.游客的旅游地选择与购买决策模型分析[J].旅游学刊,2005,(6):36-41.
[11] 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1):72-78.
[12] 崔凤军,张建忠,杨永慎.泰山旅游需求时空分布规律及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1997,(1):21-26.
[13] 尹贻梅,陆玉麒,邓机涛.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4,(3):37-40.
[14] 宁士敏.影响中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0,(3):75-76.
[15]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学报,2006,7(12):64-69.
Analysis of the visitor character and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factor in the
Tianhua mountain forest park
CHEN Ke a,LI Zhao-xuan b,WANG Qiu-bing b,ZHOU Rong-wei a,WU Ke a
(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a.forest college,b.land and environment college,Shenyang 110161,China)
Abstract: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is tourism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activity, concern about the spending of tourists to explor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conduciv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law, adjusted for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customer base to provide research-based marketing promotions. From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and visitors in terms of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anhua Mountain Forest Park group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anhua Mountain Forest Park in the visitors to the main provincial cities, young people,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general education;-mission travel by car and middle income earners, tourism,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tourists to enjoy the scenery is dominated by
篇2
关键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趋势预测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1]改革开发20多年来,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1年以来,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也没有超过1.7%。仅以2006年为例,2006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 273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0.69%,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为46 700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38%,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综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自身的资源丰度、质量对比,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西安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对西安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为西安市的旅游开发规划和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以2001-2006年的数据做分析,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绝对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3年SARS除外)。如图1所示,2001年入境游客人数为672 015人次,到2006年达到867 273人次,净增长为195 258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23%。SARS过后,2004年游客人数迅速回升,2005、2006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和11.8%。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加。由图2可知,6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净增长为17 698万美元,200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4%,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
2.从相对量上来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缓慢。入境游客人数2001年以来没有超过0.8%,平均比重值为0.64%。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6年来没有超过1.7%,2006年仅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为1.35%。
通过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做横向比较来看(见图3、图4),西安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当。作为中国着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网上数据整理得到
3.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见表1)。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 000人次。
二、 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一) 时间结构分析
1.季节变化分析。 由图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节分配特点显着,与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6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数相比,具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一年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长阶段。此时正值春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稳保持阶段。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增长后,数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但是近似围绕在一条直线上下做轻微波动;7月份相对来说,降低的比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不适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为短期增长阶段,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室外的旅游项目较为丰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数量会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渐下降阶段。此时天气变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断返回客源地。
不同点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点的第4个阶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这一阶段却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较大,因为此时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台游客过境返回大陆。
综上,2006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较多的月份是8-10月, 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过了9 000人,10月份最高,达到了115 909人次。总体变化趋势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国人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港澳台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平稳(见图6 )。
2.年际变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总体特征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 空间结构分析
从区域上看,由图7可知,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以2006年为例,在外国游客中,亚洲游客200 646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27.33%;欧洲游客290 778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39.62%;美洲游客160 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 526人次,同比增长0.04%,占外国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 819人次,同比增长23.15%,占外国游客的0.38%。
从国别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国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结合表3内容,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港澳台、日本、韩国和美国;二级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澳大利亚;三级市场也称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同时,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三)消费结构分析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un-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BNC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构成中BNC长期占较大比重,占总花费的一半左右,2006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8.8%。2005年BNC的比重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中变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则有所下降。2006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BNC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内交通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长途交通在2003年后增长较快,2005年达到最高值额为30.1%,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住宿费用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降到最低额为11.3%,2006年有所回升。餐饮消费水平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没有达到2001年的10.6%,并且2006年下降幅度增大,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游览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比例接近50%,2006年达到了37.4%,占据绝对份额。其次是其他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其他消费从2004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相反,娱乐消费和邮电通讯消费增长到2005年后,2006年都出现下降趋势。可见,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主要把钱花在购物和其他消费等消费领域。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消费的消费内容,对于增加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
1. 数据修正。
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曲线拟合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预测。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和2003年的SARS都导致了入境游客人数剧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谷,给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为了提高趋势预测的精度,先对这两次影响造成的凹形谷进行修正,然后建模预测。
统计数据的修正采取直线内插法:首先,将原始统计数据做出长期变化的统计线;然后根据观察找出需要订正的时间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年份(na)和终止年份(nb)。
2.预测方法和结果
预测的方法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根据修正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具体方程见表5。统计检验表明,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说明该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分级开发,选择客源市场目标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做好海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作为宣传营销的主体,加强一、二级客源市场的投入,对三级市场进行适当开发。同时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趋势,积极拓宽客源层。(2)在游客旺季,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开发层次[4],加强参与性、娱乐性、度假和商务旅游市场的开发。在这方面,可积极借鉴北京等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3)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如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临潼旅游产业集群。(4)树立西安整体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梅.中国入境旅游预测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篇3
[关键词]旅游客流;变化特征;伊宁市
[DOI]10.13939/ki.zgsc.2017.02.111
1 引 言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旅游流,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主体,[1]研究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是研究旅游者各种旅游行为的基础,对旅游目的地建设及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2]伊宁市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伊犁河谷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工业中心。2015年,伊宁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20.4∶76.3,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伊宁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5年,旅游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1%,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40.54%,成为伊宁市的支柱产业。
2 伊宁市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伊宁市统计年鉴(2007―2016)》、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006―2015)获得伊宁市年接待游客量、疆外游客人数、疆内州外游客人数及伊犁州游客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及宾馆旅游收入、旅行社及其他收入、景区(点)收入等统计指标(见下表)。
2.1 伊宁市旅游客流时间变化总体呈“S”形
伊宁市旅游客流量时间上表现为波浪式增长的特征,以2009年为分界点,2007年客流量略有减少;2008年略有回升,但仍低于2006年;2009年出现最低值,这与2009年特殊事件有关,使得伊宁市旅游客流量出现最低。但2009年以后,伊宁市旅游客流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年接待游客量基本稳定。2009年以前,伊宁市旅游处于起步阶段,2009―2013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以后,伊宁市旅游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2.2 伊宁市旅游客流主要来源为伊犁州内部
根据伊宁市游客的来源,将其分为疆外游客、疆内州外游客及州内游客三个部分。从伊宁市旅游客流流量及流向看,伊宁市旅游客流主要发生在伊犁州内。2006―2015年,伊犁州内游客量始终高于伊犁州外游客量。其变化趋势与伊宁市游客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S”形。2007年,疆外游客量高于疆内州外游客量,2008―2012年,始终是疆外游客量低于疆内州外游客量;2012年以前,伊宁市客流量主要为伊犁州游客,疆内州外游客与疆外游客人数的和始终小于伊犁州游客人数;2012年以后,伊犁州外游客量超过伊犁州游客量,伊宁市旅游客流量主要来自州外。这与伊宁市旅游景区的建设及南京对口支援伊宁市等国家政策有关,随着《远方的家》边疆行等一批节目的陆续出现,为伊宁市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宣传、营销平台,[3]使得伊宁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疆外游客。
2.3 旅游资金流呈“S”形特征
2006―2015年,伊宁市旅游收入与旅游接待人数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基本符合“S”形变化特征。从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看,除2006年外,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在100元左右,其余年份,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均保持在150~200元,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原因主要为:2006年,游客构成主要为州内游客,消费水平相对较低;2007年以后,疆内州外游客逐渐增多,尤其是2012年之后,疆外游客增多,两者总量超过了州内游客量。但人均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总体人均不超过200元。
旅游收入首先主要流向宾馆;其次为景区(点);最后为旅行社。主要原因为火车、私家车、旅游大巴等的便利程度逐渐升高,乌鲁木齐游客或以乌鲁木齐为中转的游客在乌鲁木齐住宿的比例增加,在伊宁市住宿的比例逐渐减少,与伊宁市星级宾馆的数量较少关系较大。伊宁市酒店专业工作人员较少,酒店服务质量较差,疆内州外游客选择一日游、疆外游客选择返回乌鲁木齐的比重增加。
3 伊宁市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对伊宁市旅游客流流向及旅游资金流向的分析显示:伊宁市旅游客源主要为州内游客,疆内州外游客是第二客源,疆外游客是第三客源市场。疆内州外游客的比例不断增加,疆外游客的比重也有不断增长趋势。基于此,提出伊宁市未来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3.1 做好景区(点)维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州内旅游市场
伊宁市作为伊犁河谷旅游集散中心及伊犁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州的辐射效应较强。但州内游客大多是一日游游客,对宾馆、旅行社服务的需求较小,对伊宁市富含文化底蕴的喀赞其旅游景区、林则徐纪念馆等,孕育伊犁州人民的伊犁河等景观的需求较大,可以适当增加旅游商品、购物品的开发,使伊宁市成为州内居民的主要购物点,稳定州内旅游市场。
3.2 借力“爱家乡,游新疆”活动,大力开发疆内旅游市场
“爱家乡,游新疆”活动是新疆针对冬季旅游低迷开展的一项活动,这为伊宁市旅游发展、旅游市场开拓提供了重要契机。伊宁市气候条件较好,冬季较为温和,以乌鲁木齐为代表的北疆城市,冬季气温较低,伊宁市成为“暖冬”,是躲避严寒的绝佳去处。伊宁市要发挥自身优良的气候条件,推出针对乌鲁木齐市的旅游活动,与乌鲁木齐市旅行社等开展合作,努力开发疆内旅游市场。城际列车的开通对伊宁市开辟客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3.3 充分利用“对口援疆”政策,开拓疆外旅游市场
伊宁市的对口支援城市为南京市,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伊宁市与南京市颇为相似,南京市对口支援建设的喀赞其民俗文化旅游区已经初见成效,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尤其是对台湾游客吸引力较大。2016年暑期及中秋节对喀赞其旅游客流的调研发现,疆外游客中南方游客占比较高,其中大部分为广州、台湾等地区的游客。
3.4 完善宾馆等接待设施及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
根据市场调研得到的游客满意度分析结果及伊宁市e馆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未来伊宁市需要不断完善宾馆基础设施,借助智慧旅游建设平台,建设智慧酒店,[4]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是要不断通过培训、引入酒店管理人才等方式提高宾馆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业务能力,酒店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是游客选择停留与否的关键要素,尤其是面对不断成熟的游客,酒店更需要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标准,用良好的设施与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进而提高游客住宿率及回头率。
4 结 论
伊宁市旅游业正不断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其旅游客流流量经过起步、发展阶段,正在步入成熟稳定阶段。游客为主、疆内州外游客次之、疆外游客占比较小的态势,旅游的资金流主要流向旅游景区(点)及旅游宾馆,流向旅行社的资金较少。本文按州内、疆内州外、疆外的游客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伊宁市旅游客流的变化特征,后续将继续研究伊宁市旅游客流的网络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 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13(3):38-41.
[2] 彭红松,陆林,路幸福,等.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9):1041-1050.
篇4
[关键词]旅游者;旅行模式;地方经济;塔尔寺
一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推动地方经济:一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直接消费;二是旅游收入在目的地经济中的渗透;三是目的地居民收入增加后产生的消费需求。而旅游者的目的地消费是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源头和基础。
旅游者的目的地消费支出与其旅行模式是密切相关的。所谓旅行模式,在此主要是指游客在地域空间上进行旅行和游览的过程,特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购买和消费过程。在大量的旅游模式研究中,往往局限于对单个目的地的研究,这招致了一些学者的异议,认为它过于简单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因为很多游客的旅行是以多目的地为特征的。而目前用于多目的地旅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卢(Lue)等人提出了概念化的多目的地旅行模型(LCF模型)和网络分析模型。其中,LCF模型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对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的旅游者旅行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湟中县地方旅游经济的影响。
1LCF模型
卢等人于1993年提出概念化的LCF模型,该模型将旅游者的空间旅行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1)单一目的地(singleDestination)模式:旅游者只到一个目的地旅行,在途中停留只是为了加油、吃饭和休息;(2)线型(En—route)模式:旅游者到唯一的目的地进行旅游,但是有可能访问靠近游线的其他旅游吸引物;(3)基地(BabeCamp)模式:旅游者直接到达基地所在地,然后对附近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一日游,每天晚上返回基地;(4)区域旅行(RegionalTour)模式:旅游者到一个区域,访问该区域的众多目的地,并在这些地方过夜;(5)旅行链(TripChains)模式:旅游者在一个更大范围的旅行过程中访问数个不同的地区和众多的旅游目的地。
斯蒂瓦特和沃格特(StewartandVogt)以到达美国密苏里州布兰森(Branson)的游客旅行模式对LCF进行了实证分析,鉴别出了相关的旅行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布兰森周围有很多具有潜力的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而布兰森及更大区域所面临的旅游发展机会取决于对这些吸引物是进行整体营销还是单独营销。
2塔尔寺旅游基本情况
塔尔寺是青海省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旅游吸引物,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西部,距离省会西宁市25千米,有宁塔高速公路与西宁相通(见图1)。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重要圣地,是宗喀巴大师诞生之地,是藏传佛教文化和艺术之宝库,是安多藏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活动中心。据统计,2003年塔尔寺共接待游客112.04万人次,2004年共接待游客132.3万人次,而2007年仅1-7月就已经突破百万人次。
塔尔寺旅游表现出明显的淡旺季特征。每年2月、5月及10月是塔尔寺旅游的黄金月份。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明显高于其他月份。5月和10月受“黄金周”的影响显著,而每年正月的塔尔寺酥油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造成2月份左右游客数量反弹。
3调研方法
为了获得旅游者旅行模式的相关信息,研究者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7月分别对塔尔寺旅游者进行了为期4个星期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进行:(1)游客客源地、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动机等基本特征;(2)该次旅游的线路及时间安排;(3)在塔尔寺的滞留时间和消费行为。其中,2004年10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2005年7月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3份。有效问卷共为450份,占问卷总数的90%。
4调查结果:游客旅行模式与消费行为分析
4.1游客基本特征
参与有效问卷调查的游客中男性占62%,女性占38%;汉族游客占94%,藏族占3%;年龄结构中,20-30岁最多,占49%,30-40岁占35%,2c岁以下及40-58岁各占7%,50岁以上占2%;从来源地看,占游客总数超过5%的来源地有青海本省(24%)、甘肃(10%)、陕西(5%)、广东(11%)、四川(13%)、北京(12%)和上海(7%)。外省游客中有87%是第一次到塔尔寺,而青海本省游客这一比例仅为35%。外省游客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的比例为64%,而本省游客仅为4%。
通过对塔尔寺游客旅游目的的事先考察以及考虑到塔尔寺游客的旅游动机的多重性,问卷设置了观光游览、宗教朝拜、休闲度假和探亲访友4个动机选项,并让游客多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游客的旅游动机按照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宗教朝拜和探亲访友递减,比例分别为94%、34%、23%和5%。其中,通过x2检验显示出省内和省外游客的旅游动机在休闲度假、宗教朝拜和探亲访友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见表1),省内游客在这几项旅游动机上所占比重比省外游客要高得多。
4.2游客旅行模式分类
按照LCF模型,以湟中县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旅行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4类,结果见表2。在调查中并未发现显著的线型旅游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以湟中为唯一目的地的大多是青海本省乃至西宁游客,而本身旅行的时间很短,且途中缺乏看点或其他旅游吸引物;二是外地游客以湟中作为唯一目的地的游客很少,主要以宗教朝圣游客为主,对沿途游赏没有太多的兴趣。
调查表明,在各种旅行方式中,区域旅行模式占据绝对优势,其比重占62%。单一目的地模式次之,占25%。旅行链模式和基地模式分别占11%和2%。
4.3游客旅行模式分析
游客旅行模式和一般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3。通过对表3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征:第一,游客旅行模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说明性别与游客旅行模式没有多大联系。
第二,游客旅行模式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成分差异。与汉族游客不同的是,藏族游客更多倾向于单一目的地模式,这与其中佛教朝圣者的比例较高有很大关系。当然,藏族游客样本的缺乏也限制了本文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第三,游客旅行模式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20—30岁和30一40岁这两个主要年龄游客群在旅行模式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调查发现该群体缺乏基地模式的旅行,其原因在于基地模式主要是由探亲访友型游客进行的,而20-40岁之间的游客没有这种类型的游客;超过50岁的游客不进行旅行链模式的旅行,这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适合高原长途旅行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为了探讨客源地对游客旅行模式的影响,本文选择了本省及游客量居前的四川、北京、广东和甘肃等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省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单一目的地模式,而外省游客更倾向于区域旅游模式和旅行链模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本省游客大多为西宁游客,而塔尔寺与西宁的近距离使得很多本省游客把它当作一个比较方便且时间和资金限制相对较少的旅游点,并不需要刻意地计划和准备,具有很强的周边一日游特征。而对外地游客来说,青海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旅游地,到青海旅游需要一定时间的时间和资金积累,而多个旅游目的地的组合是这类游客旅游经历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选择;同时,青海省面积较大,拥有吸引力较强的目的地较多,其本身就可以构建满足游客需求的目的地组合,这从外地游客的区域旅行空间行为可以得到印证;另外,带有跨省性质的旅行链模式由于青海省本身的面积、交通和高原特征,对游客资金、时间和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因而难以成为主导模式。故而区域旅行模式就成为外地游客的重要选择。还需要指出的是,进行单一目的地模式的外地游客主要是外地来青出差和参加会议的人员,而基地模式的组成人员主要是本省和外地到湟中探亲访友的人员。转第五,就游客旅游动机和旅行模式之间的关系来说,观光游览游客在旅行模式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休闲度假的游客更多地选择单一目的地模式和基地模式,基于宗教朝拜动机出行的游客更多选择单一目的地模式,而基于探亲访友动机出行的游客更多的选择基地型旅行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本调查中的被访者绝大多数具有多重旅游动机。总体上,无论哪种旅行模式的游客,都将观光游览作为旅游动机之一。青海省内游客有一半左右选择了休闲度假,而他们也大多进行单一目的地模式的旅行,相应地,尽管采取区域旅行模式的游客总数较多,但多为省外游客。宗教朝圣动机的游客有少量是宗教朝圣者,但很多普通游客也将宗教朝圣作为了旅游动机之一,其中以省内游客和部分到进行旅行链模式的游客更为显著。采取基地模式旅行的游客都具有探亲访友的目的,而另一部分具有探亲访友目的的游客则选择了单一目的地模式。
4.4旅行模式对游客滞留时间和旅游消费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游客的滞留时间大致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当日往返(少于1日)、过夜游客(多于1日,少于2日)和多日滞留(多于2日)3种类型。同时,还发现要想获得游客真实的旅游支出是比较困难的。旅行模式、游客滞留时间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见表4。
4.4.1旅行模式与滞留时间的关系
通过x2检验可以发现,不同旅行模式的游客在湟中的滞留时间存在显著差异(x2=151.89;df=6;P=0.000)。单一目的地模式、区域旅行模式和旅行链模式的多为当日往返游客,而基地模式的游客全部都要过夜。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外省游客来说,当前塔尔寺是湟中县最为重要的旅游景区,而且也是很多外地游客唯一知道的湟中县景区,作为区域旅行或跨省(区)之间的旅行,往往游览的是最为出名和等级最高的景区景点。由于塔尔寺的范围并不大,除了朝圣和特殊目的的游客,一般的塔尔寺参观游览为2—4小时,同时,湟中县城到西宁市交通状况良好,时间很短,从而使得在湟中县城留宿并无必要,实际上,大多数游客游览完塔尔寺后便离开了湟中县。湟中县城本身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对游客留宿造成了限制。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单一目的地模式游客有10%的游客滞留时间超过2日,这部分游客几乎都是朝圣者,他们滞留的时间通常较长。
本省游客往往将塔尔寺作为西宁市周边的一个当日往返的景区,旅行行为与一般城市居民游览本地的行为十分相似,主要是景区观光而其他类型的旅游消费相对较少。他们也会光顾湟中县内的其他一些旅游吸引物,如药水滩、多坝体育训练基地等,但这些吸引物与湟中县城缺乏旅游交通联系,从而使得本省游客,尤其是西宁游客,往往以西宁为中心来进行游览,湟中县城并未形成旅游交通节点。另外,这些吸引物与塔尔寺相比,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进行基地旅行模式的游客大多为探亲访友游客,因此他们的滞留时间相对较长,也能够对湟中县城及附近景区进行游览。
4.4.2旅行模式与旅游消费
通过x2检验可以发现,如果以P=0.01为显著水平(x2=6.25,df=3)进行区分,那么游客消费项目在门票(x2=0.54)、香火功德(x2=4.80)、旅馆住宿(x2=2.09)和购物(x2=2.03)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总体来说,除旅馆住宿外,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的项目也是游客在塔尔寺的主要消费项目。塔尔寺门票是无论采取哪种旅行模式的游客都需要消费的项目,其中进行单一目的地旅行的游客有少量不进行门票消费是因为他们是朝圣者,不需要购买门票。同样,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比例也比较高,尤其是外省游客,表明旅游商品始终是游客的主要旅游活动之一,其纪念意义对于目的地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外省游客购买比例较高,显示出文化和环境差异性对旅游购物的影响。香火或功德消费比例较高凸现出塔尔寺作为宗教圣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和精神感召力。而旅馆住宿是平均消费比例最低的项目,主要是因为基地型游客尽管滞留时间较长,但大多住在亲戚朋友家中,而其他模式的游客则基本不在湟中县城留宿。
对差异性比较大的项目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基地模式对差异程度贡献巨大。基地模式在这些差异性项目中均显示出较高的消费比例,这与他们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他模式因为滞留时间短,消费比例则非常有限。除去基地模式,可以发现单一目的地游客对县内交通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原因在于单一目的地游客中本省游客比重较大,其交通方式中除少量自驾车外,很多需要依靠当地交通进行往返。而区域旅行模式和旅行链模式的游客中团队游客占有相当份额,多使用随团交通工具。
5进一步的讨论
一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但通过与湟中县旅游局工作人员的交流及笔者的实地了解来看,塔尔寺旅游对湟中县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通过对塔尔寺游客旅行模式及其旅游消费的分析,大致可以了解其中一些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湟中县内的游客基地型游客比例很低,游客的主流旅行模式是区域旅行模式、单一目的地旅行模式和旅行链模式。这3种模式往往将塔尔寺作为在湟中县的唯一目的地,而不是像基地模式那样对湟中县的多个目的地进行组合游览。目的地的缺乏导致了游客消费在地理空间上的单一性,具有很强的限制性。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开发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湟中县在这方面具有潜在的资源优势,这些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现实的吸引力。具体而言,对本省游客来说,南朔山、群加国家森林公园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变一次旅程为单一目的地旅行为多目的地旅行。而对于外省游客来说,由于区域旅行模式或旅行链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湟中县内除塔尔寺外又缺乏可以组合进这两种模式的景区,因此其关键在于丰富塔尔寺旅游的内涵,例如将环塔尔寺的八瓣莲花山(也是塔尔寺整体宗教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塔尔寺旅游范畴,以及增加宗教节日和乡土节事活动等。
篇5
关键词:杭州;入境旅游市场;韩国游客;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80-03
引言
“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杭州是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入境旅游发展异常迅速。2008年和2009年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杭州市入境旅游人数仍实现了6.1%和4.1%的增长,但是增幅比2007年明显下降,杭州市入境旅游市场也受到了金融危机一定的冲击。
韩国经济发达,与我国文化渊源深厚,近年来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是日益频繁,韩国客源市场历来是杭州入境旅游市场中重要的客源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来杭韩国游客数量增长速度惊人,只是在2003年受到“非典”影响有所下降。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四年间,韩国均为杭州最大的客源市场。2008年开始,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韩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迷,国民消费能力有所下降,至2009年,来杭游客比2008年下降4.1%,为41.89万人,同时韩国也让出了近年来杭州入境旅游市场第一大客源市场的位置,被台湾超越,退居次席。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弱,韩国经济呈现快速复苏的背景下,韩国游客出游欲望必然又将增强,进一步地巩固和扩大韩国客源市场对稳定杭州入境旅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韩国客源市场的营销工作,开发适合韩国游客的旅游项目,吸引韩国游客来杭旅游,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笔者参与了2009年杭州市入境旅游市场调研工作,通过实地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数据。从中我们选取了韩国游客的数据,利用SPSS16.0软件对韩国游客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和满意度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一、抽样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抽样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1日―2009年12月5日。
调查地点:灵隐寺、花港观鱼、西湖湖滨等杭州市主要旅游景区,杭州市萧山国际机场和杭州市区高星级宾馆。
调查对象:在杭停留时间不超过三个月的韩国游客。
调查方式:调查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的方式。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调查员根据旅游团人数来选定样本。10人以内团选出一位受访者;11―20人团选出两名受访者;21人以上团选出三至五名受访者。
调查实施结果:对韩国游客的调查共发放650份韩语问卷,回收617份,有效率为94.9%。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游客人口学特征
1.性别
本次受访韩国游客男性为42.8%,女性为57.2%,比例基本接近1:1。
2.年龄
受访的韩国游客年龄分布上,45―64岁年龄段游客最多,为53.2%,占到了一半以上,其次为25―44岁的中青年阶层,比例为27.7%,可以发现,来杭州的韩国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比例相对偏小。
3.受教育程度
来杭韩国游客学历为本科的最多,比例为37.8%,其次为专科23.5%,再次为中学22.2%,研究生学历游客占比最小,为13.6%。一般而言,学历越高,其出游的欲望越强烈,2009年来杭的高学历的韩国游客(本科及以上)占比超过了一半。
4.职业
不同职业的游客在选择旅游项目、进行旅游花费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受访游客职业分布上,最多的家庭主妇,比例为20.1%,其次是政府职员(16.1%)、公司职员(15.6%)、专业技术人员(13.3%)和商务人员(12.5%)等。
5.家庭年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决定了游客的旅游花费能力,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家庭收入水平在30 000美元以下的只有35.5%,超高收入者(100 000美元以上)也占到了9.9%,总体来看,来杭韩国游客收入水平较高。
(二)游客旅游行为特征
1.了解杭州的途径
韩国游客了解杭州的最主要途径是旅行社,比例为44.4%,其次是电视节目,比例为9.7%,再次是报刊,比例为9.5%, 以前来过、亲友推荐和互联网比例分别为8.2%、7.2%、7.2%。
2.旅行目的
韩国游客来杭的主要旅行目的为观光,达到了93.1%,其次为商务,但仅为2.6%,其他类的度假、会议、探亲访友、节庆活动等比例极小。
3.出游方式
韩国游客来杭方式方面参加旅行团的最多,为44.1%,,其次为家庭自助游以及和朋友自助游,比例分别为21.7%和21.2%,公司组织出游和一人自助游最少。说明来杭的韩国游客集体意识较强,更加偏好集体出游。
4.逗留时间
此次调查中,76.8%的韩国游客在杭州过夜,23.2%的游客没有过夜,具体逗留天数如上表所示。计算韩国游客停留天数的MEAN值,发现2009年来杭韩国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2.08天,与杭州统计的平均停留天数2.9天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抽样调查在景区的过于集中有关,另一方面韩国游客以观光为主的旅游目的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停留时间较短。
5.来杭次数
绝大多数韩国游客都是第一次来杭州,比例为80.3%,第二次来杭的为14.1%,来过3次及以上的比例相对较少,只有5.6%。说明2009年重复来杭的韩国游客比例较低。
6.旅游项目参与度和偏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参与度以及偏好程度,我们在问卷中将杭州主要的旅游项目进行总结归类,分列如表10。
从上表可以看出,韩国游客在杭州参与度最高的五个旅游项目依次为:西湖游船观光(95.3%)、巴士观光(58.2%)、观赏文化演出(35.7%)、访问文化景点和博物馆(32.3%)、品尝杭州美食(27.6%)。韩国游客最喜爱的前五个旅游项目与参与程度最高的五个项目完全一致,比例分别为74.2%、31.4%、23.0%、18.8%、13.9%。从旅游项目的参与和偏好上来看,最吸引韩国游客依然是观光类旅游项目,其次为文化类旅游项目。
7.旅游消费券了解和使用状况
发放旅游消费券是杭州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杭州市还专门组织团队前往韩国促销,发放旅游消费券。但是调研的结果显示,关于旅游消费券的了解程度,受访的韩国游客中,只有31.4%游客听说过杭州旅游消费券,而关于此次旅游是否会使用旅游消费券,仅有11.6%的游客表示会使用,88.4%的游客表示不会使用。
(三)游客旅游满意度
调查韩国游客对杭州的旅游满意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杭州旅游服务水平的评价,二是对杭州旅游服务设施的评价,采取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分别用5分到1分来代表“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计算韩国游客各项满意度的MEAN值,结果如下:
韩国游客对杭州旅游服务水平的评价分为:住宿设施服务(3.69)、餐饮服务(3.48)、交通服务(3.47)、景区服务(3.54)、文化娱乐服务(3.38)、购物服务(3.37)、导游服务(4.19)和综合评价(3.63)。
韩国游客对杭州旅游服务设施的评价为住宿设施(3.58)、餐饮设施(3.42)、交通设施(3.39)、旅游景区(3.72)、文化娱乐场所(3.41)、购物场所(3.35)、厕所(2.94)、综合评价(3.43)。
总体而言,来杭韩国游客的满意度值偏低,各项评分中只有导游服务一项超过了4分,其余都是介于“一般”(3分)和“好”(4分)之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韩国游客对厕所的评价分只有2.94分。
三、稳定和开拓来杭韩国客源市场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的2009年来杭韩国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满意度,我们认为稳定和拓展来杭韩国客源市场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加强市场细分工作,重点拓展弱势市场
分析来杭韩国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发现,来杭韩国游客中老年比例较大,年轻人比例偏低,来杭韩国游客学历和收入水平整体较高,职业分布上排序为家庭主妇、政府职员、公司职员、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人员和学生以及工人比例较小;应该说来杭韩国游客结构上整体情况良好,但仍有改善的空间。杭州应当加强市场细分工作,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特征开展专门性的营销活动,重点拓展韩国年轻人市场、学生市场以及退休人员市场等目前相对弱势的市场,使来杭韩国游客结构更加趋于多元化和均衡化。
2.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宣传工作
近年来,杭州市委和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多次专门组织团队去韩国各大城市进行宣传促销活动。 2009年5月,由杭州17家旅游企业组成的杭州旅游促销团奔赴韩国,先后在韩国釜山、首尔举行推介会,发放旅游消费券,与韩国旅行社签订多份合作协议,应该说杭州在对韩宣传促销工作上做了许多努力。但是调研结果分析显示,韩国游客了解杭州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旅行社,比例达到了44.4%,而通过电视、广告、报刊和互联网等多媒体途径了解杭州的韩国游客比例非常小,尤其是网络宣传工作投入不够,通过互联网途径了解杭州的韩国游客比例仅为7.2%,缺乏相应宣传杭州旅游的韩语板块,不利于韩国游客网上搜集信息。作为杭州应对金融危机重要举措的旅游消费券,调查结果显示韩国游客了解程度非常低,且只有极少数人表示会使用杭州旅游消费券。因此,杭州在宣传工作上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不仅要继续着眼于通过旅行社来宣传杭州,更要加强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多媒体手段,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制作电视宣传短片、加大杭州在韩国的旅游广告投入,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宣传营销手段来扩大杭州在韩国游客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增强杭州与韩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商务游客的比重
对来杭游客的旅游目的分析发现,来杭游客旅游目的90%以上都为观光,商务会议比例仅为3.5%。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与韩国的经济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来我国的韩国游客商务游客比例越来越高,2009年来我国的韩国游客商务会议比例为35.2%,观光目的的仅为40.7%,说明杭州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在吸引韩国商务游客上能力偏弱。以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方式一般旅游花费偏低,而且停留时间较短,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商务游客一般层次较高,旅游花费和停留时间也较长。韩国游客2009年逗留时间与杭州入境游客逗留时间均值相差较大,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韩国游客以观光为主要旅游目的。因此,杭州需要增强与韩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商贸领域的友好往来,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吸引韩国企业前来投资,努力扩大来杭韩国商务游客的比重,促进市场的均衡发展。
4.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开发适合韩国游客的文化类旅游产品
中韩两国历史文化渊源深厚,韩国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都与我国极为相似,文化上中韩两国的同根性使得韩国游客天生对我国文化旅游类产品有一种亲切感。尽管来杭韩国游客90%以上为观光目的,但观赏文化演出、访问文化景点仍然是韩国游客参与度和喜爱度非常高的旅游项目,仅次于西湖游船和巴士观光两个旅游项目。现实的情况是,杭州观光类旅游产品十分成熟,而优质的文化类旅游产品比较缺乏,韩国游客对杭州文化娱乐服务水平和设施满意度也只有3.38和3.42,分值较低。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从早期的跨湖桥文化和良渚文化到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有许多值得深度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一是要结合杭州文化特色,做好做精现有文化旅游产品,提高韩国游客对当前文化旅游产品的满意度;二是要适当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针对韩国游客特点开发一批精品的文化旅游产品,增加文化旅游产品比例,这样既可以丰富杭州旅游产品的结构类型,又可以通过文化类产品吸引更多韩国游客前来杭州,对拓展来杭韩国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5.加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杭州市旅游业发展在全国居于前列,而且杭州市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旅游设施投入和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但是就韩国游客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水平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而言,杭州的旅游设施水平和旅游服务水平各项分值除了导游服务外,其他都是介于“一般”和“好”之间,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尤其是交通和厕所两项分值很低。韩国人爱干净、讲究卫生,对旅游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一个城市的旅游环境给他们留下了“脏乱差”的印象,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其旅游形象,降低重游率。杭州应当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打造优质舒适的旅游环境,针对交通、厕所设施和服务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整治和改进。杭州韩语导游服务较好,导游服务是韩国游客评价分值最高的一项,说明杭州在韩语导游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要注重韩语导游队伍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保持和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总之,稳定开拓韩国入境市场对于杭州入境旅游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根据2009年杭州入境旅游市场调研所获得的韩国游客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稳定和拓展来杭韩国游客的对策建议,对杭州旅游发展韩国入境旅游市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由于数据来源仅限于2009年一年,可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更加深入的研究有赖于今后随数据的积累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2009年1―12月入境旅游外国人人数(按目的分).省略ta.省略/html/2010-1/2010-1-19-10-52-93858.html.
[2]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2009杭州旅游概览[M].杭州:杭州云鼎广告有限公司,2009:27-38
[3] 胡仁霞,李坤.保持和扩大韩国旅华客源市场思路与对策分析[J].人口学刊,2009,(5):23-26.
[4] 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 刘凯丽,马耀峰,张佑印.旅华日本、韩国游客旅游特征及偏好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2):268-272..
[6] 王兴斌.中国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篇6
内容摘要:综合传统的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和新消费行为理论,笔者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利用旅游消费行为体系以来黔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为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新视角。
关键词:旅游消费行为理论 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
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体系
目前,不少研究者将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式应用到旅游消费者的研究中,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不同的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代表性理论有“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刺激一反应”模式和新消费行为理论模式三种基本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模式认为旅游者的需要、动机以及行为构成了旅游购买活动的周期。“刺激一反应”模式则认为经过加工的外部刺激同旅游者个体的态度等心理因素以及人口统计、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到旅游需要及动机,并最终促使了购买行为的发生。贝克尔的新消费理论认为传统观念将消费等同于购买是不全面的,消费应有更丰富的内涵,购买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他重视对消费效果的评价。
综合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和新消费理论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该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将以这种旅游者的行为过程体系作为理论基点对来黔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展开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来黔国内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抽样调查。通过对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掌握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贵州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数据经过筛选录入计算机后,用SPSS13.0的信度分析模块Reliability Analysis进行信度分析,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Alpha值为0.8591,大于0.7,从总体来看,量表的信度是可靠的。
(一)来黔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游客的个人特征包括游客的省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
综合表1统计数据,贵州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华东和中南地区,符合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些地区在空间分布与贵州比较近;东北、华北、西北游客较少;西南地区由于自主进入贵州比较方便,因而本调查构成比例较低;职业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这也与调查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分布一致,同时从年龄结构来看在职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是旅游的主要消费者,老年旅游者所占比重较低。
(二)来黔国内游客决策行为分析
游客决策行为受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双重作用,问卷中根据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数据收集整理后主要结果如下:
外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渠道、文化及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对旅游地差异性需求等,调查数据显示出表2中的特征。
内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动机和对旅游资源的偏好。调查数据显示出表3的特征。
从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来黔旅游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性,决策影响因素以主要族群群体及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为主。从旅游动机及资源偏好的发展趋势来看,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和体验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消费和喜好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三)来黔国内游客的实际消费分析
在分析旅游消费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调查消费者在贵州旅游消费过程中的出游方式、出游频率、偏好的旅游商品及娱乐项目和消费支出方面的内容。
旅游者实际消费行为统计数据(见表4)显示,贵州旅游消费产品比较单一,消费的季节性明显,自然资源优势的消费仍占主导优势。民族文化风俗及相关产品消费成为发展的趋势,但消费中缺乏显著优势,主要还停留在观赏娱乐阶段,对民族文化的体验需求还未得到充分发掘。消费结构不合理,交通、吃、住、门票仍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体验、个性消费、特色商品消费的比例还较低。
(四)来黔国内游客消费评价行为分析
消费后评价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消费行为之后,一般会体验到三种感觉:满意、不满意和疑虑。这些体验又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下次购买行为,并影响与消费者有相关联系的个体及群体的购买决策。
表5统计结果显示,游客总体感受及各个单项方面的感受都比较满意,对再次到贵州旅游表现了很大的兴趣,未来希望更好的改善交通及贵州旅游整体环境,但是部分少数民族游客对饮食未考虑其特殊需求表示了不满。
贵州省国内客源市场开发的相关建议
基于上述旅游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本文对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做出分析,笔者对未来的来黔旅游市场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大营销力度,开发潜在客源市场。当前贵州旅游营销缺乏强势手段,在目前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的情况下,趋同的营销方式,不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考虑来黔游客对自然环境和族群文化差异性的需求,对不同地区细分市场进行差异性营销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在旅游营销过程中应注意旅游者的地域来源和职业背景等特点,如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旅游消费占到调查游客的六成以上。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加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互动,促进会议和商务旅游的发展。
巩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贵州省开发了不少旅游产品,但总体知名度不高。对于这些旅游产品需要加以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尝试采用定期评定方法,建立信息追踪系统和旅游产品检视系统,及时跟踪、调查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产品改良策略,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观光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应采取优化组合的策略,提高品味和文化内涵。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丰富,对单一的观光旅游新鲜感的丧失,以深度体验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和各种专题旅游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开发适应旅游发展趋势的新型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组合。
创造季节特色,充分调动各个季节的客源。当前来黔游客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显著的气候优势是吸引他们的关键。应注重季节特色,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吸引游客,形成稳定的客源。并在相关季节利用相应资源优势,提供游客在不同时间对不同资源的深度体验,促进消费者的重复消费和消费结构的改变。
加强旅游回头客的市场开发。对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游客是第一次到贵州旅游,但有69.5%的国内游客明确表明他们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由此可以看出贵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回头客市场的潜力。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吸引一个新游客所支出的费用是保留一个回头客的六倍,吸引回头客可以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
结论
本文研究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主要维度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运用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对选定地区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更全面的发现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倾向,对当地旅游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冯丽云等.消费者行为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1.西安入境旅游市场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西安的旅游业得以迅速地发展。同时作为受入境旅游者欢迎的中国传统四大黄金旅游城市,西安每年接待了大批的入境旅游者。据统计,2004年西安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650,325人次,2011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总人次为1,002,322。
2.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本文章以西安入境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抽样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实地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其消费行为过程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掌握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的提升进一步提供开发参考。
2.1 相关调查数据统计
笔者先后选择了西安五家国际旅行社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经过旅行社允许翻阅了2004年—2010年间的导游服务评价表,在兵马俑、大雁塔、回民街等景区对200名入境游客进行了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入境旅游者在西安的旅游六要素。现将调查到的资料统计如表1。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西安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分析
旅游者决策行为受到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双重影响,在对旅游者调查的过程中,根据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调查整理发现,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渠道、社会影响和文化等因素,以及对旅游目的地各方面的差异性需求。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动机和对旅游目的地资料的偏好。来西安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仍是以观光旅游主为,对社会文化及民俗资料的体验是发展的趋。
2.2.2 西安入境旅游者实际消费分析
根据统计可见,西安旅游消费产品较为单一,消费的季节性较强,符合西安旅游淡、旺、平季的规律。人文旅游资源消费的优势尤其明显,但消费中形式单一,主要停留在观赏娱乐阶段,消费结构不够合理,住、行仍然占到较大的比例,体验和个性化的消费及购物消费比例较低。
2.2.3 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评价分析
旅游消费后的评价是旅游者消费行为组成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的消费后,一般都会根据个人的体会有三种感觉:疑虑、满意和不满意。这些消费后的体验又会影响到旅游者的第二次、第三次购买行为,并且还会影响到购买的决策。根据调查发现,总体来说,旅游者的总体感受比较满意,但部分单项消费的感受都不大满意,主要体现在购物、游览安排这两个方面。
3.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根据对西安入境旅游者的调查,发现影响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3.1 西安入境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旅游者的个人特征包括国籍、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这些因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偏好有较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西安入境旅游者性别结构基本平衡,男性占55%,女性为45%。从年龄构成看,35岁至55岁的游客占42.2%,比重最大,25岁至35岁游客占26.9%。
3.2 影响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可控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入境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因素中最大的是旅游景点。另外,时间和交通等也是影响入境游客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旅游设施、服务水平、出入境手续等影响因素对于旅游者来说影响程度较小。调查数据表明,西安入境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主要依靠旅行社,占总数的31.7%;第二依靠亲友介绍,占总数的26.5%;第三依靠互联网,占总数的25.3%。
3.3 文化对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文化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群体入境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特点。而文化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决定旅游消费的观念和行为标准,客源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了日韩旅游者与欧美旅游者不同的旅游方式。社会文化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具体消费结构。
3.4 不同群体外国游客旅游消费行为偏好比较
从旅游方式看,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亚洲游客仍是以团队为主,而北美、欧洲、大洋洲等西方国家游客则以散客为主。饮食方面,除了韩国游客饮食需求较为分散外,其他群体旅游者对中国地方风味的饮食特别偏爱。选择住宿时,日本、韩国等亚洲旅游者考虑首要因素是安全,欧洲游客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地理位置和价格。在旅游购物方面,中国的工艺品是外国游客最喜欢的旅游商品,其次是丝绸、服饰品和艺术品,对其他商品如中药或保健品的偏爱程度一般。
参考文献:
[1]Yvette Reisinger,LindsayW.Turner著.朱路平译.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85.
[2].中国旅游人口研究,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人口学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文岚.试论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科版),2002(5).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科基金规划课题项目(12IN05)。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区域旅游业 竞争力 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同时,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就业方等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据目前国内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仍然有大部分景区游客数量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旅游业无法起到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当前,各地政府早已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性,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争先挖掘本地资源,不断开发新景区,甚至投入大量的广告进行宣传,各地旅游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好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旅游业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作为我国的知名景区之一,2010年共接待游客6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1.4亿元,分别较2009年增长21.8%和30.5%。尽管如此,旅游业的游客数量以及旅游收入在全国仍是排名倒数,和其他省份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例如与之交界的云南贵州等省份2010年游客接待人数均过亿,旅游收入均突破千亿。鉴于此,本文选取为例,对当地各方面特征进行细化,以问卷调研的方法分析影响消费者到该地区的主要障碍因素,对于丰富该研究领域的文献,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效果,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影响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旅游景区开发后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获得目标游客的认同,游客的选择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寻找和发现影响消费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关键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是从旅游者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消费者特性(如年龄、教育程度、收入)、个人偏好和出游目的等因素对游客选择的影响,如有学者最早从旅游动机出发对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则从年龄、收入等方面研究了人口统计特征对消费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之后部分国外学者还重点关注了一些特定因素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如针对消费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追新求异的性格等影响因子方面进行研究。
另一个研究分支则是研究旅游目的地自身本质、特性、吸引物(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知名度、社会治安)等因素对游客选择造成的影响。如国外的Sonmez等学者研究发现,旅游地给游客带来的风险感知是人们出游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游客把风险感知作为回避一个目的地的主要预测指标。Kim等人总结出南非Sun-lost城市旅游地的四类特性,即娱乐设施、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和良好的娱乐机会,并揭示了不同群体对这些因素重要性感知的差异。Bigne等学者则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客行为意图及旅游后评估与旅游地的关系,调查发现旅游地形象在游客选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会对游客知觉感受、重游意愿、推荐意愿有正向影响,旅游时感受的服务品质对旅客的满足感、重游意愿、推荐意愿有正向关系存在。国内吴必虎研究发现,距离、目的地的性质、景观属性以及决策者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卞显红阐释了旅游交通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与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周蓓、李艳娜等以九黄机场为例,研究了旅游区域通航对旅游者结构与行为的影响。马明则从旅游广告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地广告的实际效果以及常见的旅游广告媒介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章节宽从风险认知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地影响旅游者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旅游者影响的不同程度。
还有许多学者针对影响消费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相关探讨,但总体来说,针对旅游目的地对游客选择的影响因素涵盖还不够全面,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以为例对提高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调研
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研究整理,我们对景区各方面的特征进行细化,试图对影响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因素给出更为全面的概括,从而将影响游客选择的景区自身因素分为景区的外部形象、景区的配套设施条件、景区的消费水平、景区的社会影响力、到景区旅游的风险顾虑以及景区的区位优势等6个大类。这6个大类包括21个影响因素,其中景区的外部形象包括景区自然景观、景区名胜古迹、景区民俗文化等因素;景区的配套设施条件包括景区的娱乐环境、购物环境和食宿条件等因素;景区的消费水平包括各景点的门票价格、景区的购物价格和食宿价格等;景区的社会影响力包括景区知名度、网络推荐度、亲友推荐程度等;到景区旅游的风险顾虑包括当地的治安环境、地形复杂程度、水土不适如高原反应等因素;景区的区位优势包括景区距离的远近、交通便利程度、到达景区的时间花费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研问卷,并选择作为调研案例,以此来找出游客是否选择到旅游时最看重的因素。
在问卷正式开始发放前,我们进行了问卷前测,邀请了30位近期有过旅游经历的人士作为问卷的前测样本,以减少初始问卷中文字语意模糊、表述不适当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以网络为途径进行发放,一共发放了600份,共回收问卷462份。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对某些漏填或明显乱填的问卷进行了甄别,最终获得真实有效的问卷439份,在43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受访者为204人,占46.5%,女性235人,占53.5%。样本分布年龄为18岁以下、18~30岁、30~45岁、45~60岁、60岁以上5个等级,被调查者涵盖了各年龄段,其中以中青年为主,18~45岁占据了样本总数的81%左右。
篇9
传统的旅游消费行为影响要素从游客的角度分析列举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没有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同时相关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消费行为分析时难以针对各个因素分别制定营销策略。因为游客进行消费行为的目的即为获得良好的顾客体验,则可以从顾客体验的角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分析。首先,游客重视自身体验需求。消费者始终是消费活动的主体,因此,消费者是旅游消费的主角。随着消费者角色的不断变化,消费者对旅游消费的重视程度和服务要求愈高,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增强。消费者希望与企业形成一种共创体验环境。其次,游客的旅游目的明确但复杂性提高。游客为了更好的满足自身的旅游体验会在旅游企业提供旅游服务之前已构想好旅游消费的明确要求。游客参与旅游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目的明确的创造活动过程,是旅游消费的主角,旅游企业是旅游消费的配角。
2.游客体验对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分析。个体心理因素。旅游消费是人们面对情绪压力的解决办法之一,而当前游客所追求的游客体验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直接面对情绪压力的方式。游客体验中包含了较多的情感要素。如部分人也会把旅游的品质、档次、独特价值与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成就和荣耀关联起来,进而满足自己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或是将旅游行为与自己的某段极具意义的记忆相结合,选择旅游是为了某种情感回忆。此时,游客对体验的重视,促使情感要素和记忆要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加深。
外部因素。首先,随着表达性社会媒体的出现,提高了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渠道。由于旅游业自身的体验特性,游客也乐于从其他游客,特别是来自于自身所属阶层或参照群体中的游客那里获得相关体验经历。而这种信息获取的过程也是游客体验的组成部分。其次,营销刺激对旅游消费行为的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产品因素也是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外部因素。旅游产品的价格、品牌、品质、售后服务、心理功能等自身因素,间接决定消费者是否选择该产品。
二、对旅游营销策略的启示
1.人文精神营销(Humanistic Marketing)。体验经济时代是一个营销行为深受消费行为和态度变化影响的时代,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当前,消费者的信任感发生转移,消费者对彼此的信任度增强,对企业广告的依赖度增多。尼尔森全球调查报告显示,90%的消费者相信朋友或熟人,70%的消费者相信网络上的顾客的观点。由于,旅游产品自身的服务性质,难以对其进行量化的评估。旅游消费者只能通过外在的评价来作为决策依据。旅游企业必须要注重的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旅游企业也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交流平台,在帮助消费者进行决策的同时,也可以搜集相关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篇10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日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疲于奔命的旅游方式,休闲旅游的观念已经逐步代替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是指旅游者占据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的前提下,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休息。从休闲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看,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恢复身心,发展自我为主要目的,是追求美感、愉悦感的精神文化活动。强调休闲、注重体验是休闲旅游的重要特征之一。
休闲旅游与休闲、旅游有区别。休闲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差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所谓休闲,法国社会学家Joffre.Dumazedier在《走向休闲的社会》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为了休息、消遣,或为了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以及为了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的总称。休闲旅游是周而复始的,而其他旅游大多是一次性的;休闲旅游与一般休闲的区别在于它必须是异地活动,即消费者必须离开居住地一定时间以上(如过夜或几小时以上),这是积极、主动休闲的表现,属于高层次的休闲活动。从现阶段国内假日消费来看,旅游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已成为假日消费时尚的主流。
休闲旅游产品的类型及特点
休闲旅游的蓬勃兴起推动着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日趋深入。现阶段,我国主要开发的休闲旅游产品有主题公园、农家乐、产业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专项休闲旅游、购物休闲旅游等形式。同时,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基本满足高端、中端、低端消费市场的需要。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休闲旅游产品正呈现出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休闲旅游产品具有以下特点:休闲性。休闲旅游产品的最大主题体现在它的休闲性。休闲是指从外界环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本能的、有价值的方式,来休息、消遣或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等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休闲,而且也包含着精神上的享受。休闲理念的确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休闲旅游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是人生品位的高度升华。
注重体验。休闲旅游产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论是主题公园、农家乐、产业休闲旅游,还是体育休闲旅游、专项休闲旅游、购物休闲旅游,这些产品无一不强调休闲产品的参与和体验。忽视游客体验的产品就没有市场;忽视游客需要,开发出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就异常短暂。
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营销
(一)新经济时代休闲旅游产品需要体验式营销
《体验经济》一书的作者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这样定义体验经济“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娱乐(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遁世(Escape)和美学(Estheticism)。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Spot)的体验。
体验经济的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将精心设计并销售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体验营销应运而生。
(二)休闲旅游产品体验营销的内涵
体验营销是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从旅游的角度讲,体验是指游客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所谓体验营销,就是在整个营销行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感性信息的能力,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更多的感官感受来介入其行为过程,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与结果。
体验营销以向顾客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体验为主旨,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通过使消费者在心理和情感上达到满足而达到吸引、保留顾客,进而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体验营销将体验作为一种真实的经济提供物,作为一种有别于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载体。一旦企业用心经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的体验,这就从产品的制造者和服务者转变成为体验的策划者。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营销则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体验为重点来进行的休闲旅游市场营销活动,并从旅游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五个方面,重新设计和定义休闲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考方式,其实质是旅游消费流程的重组。其核心实质就是要帮助所有消费者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崇高境界。
(三)休闲旅游产品体验营销的策略
体验主题化。体验营销是人性的营销过程,它强调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其他艺术资源的整合与交融。参与型休闲旅游产品作为典型的体验型产品,其产品定位集中体现在主题上,也就是体验主题化,设计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于休闲活动是很重要的。制定明确的主题可以说是经营体验式旅游的第一步。主题定位的成功在于其差异性和顾客价值性。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主题是给游客带来独特体验的基础,也是体验营销策略的首要因素。
产品差异化。休闲旅游产品还必须形成自己特色,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不断地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旅游感受,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这些都是建立在充分认识顾客的基础上,旅游企业要在顾客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全过程中体现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让被重视的愉悦感受成为顾客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出的休闲旅游产品的环境、项目、活动与游客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要有差异,要与竞争对手存在差异。
产品品牌化。在品牌化的今天,顾客所关注、追逐和购买的是品牌,希望品牌能够带来所需要的利益、能够匹配所期望的感情、能够赋予所渴求的地位。营销者需要运用各种交流、活动和联络方法来为旅游者提供整体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是体验提供者的名称、标志、口号、活动及其他与顾客的联络接触点。品牌所表达的应是顾客的感官、感情、生活方式以及与顾客之间的创造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