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

 

一、中学体育教育对德育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育首先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还包含着意志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体育活动中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毅力。总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教学目标,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同德育、智育是紧密相联的,除了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外,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教育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措施和要求,它不仅能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同时还能产生作用很大的思想教育效果。它的内容包括:考勤制度、师生问好、着装规定、安全教育等方面。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过程。

 

(二) 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德育教育中学体育教学的每项内容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三) 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德育教育学生的行为表现是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

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教育和疏导。如在课堂的统一练习内容中,有的积极参与,有的置身事外,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热情地激发,耐心地引导,使个人融入集体,从而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四) 结合偶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德育的突发事件。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果得不到合理及时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

 

(五) 以学生为本,教师身正为范,人性化教育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但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定位,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对待教学,真诚关心、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学生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的被接受,还能被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要求;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以良好的师行和精湛的技艺教育学生,在学生心理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和威望。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方法。

 

1、教学内容体验法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如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在体育游戏中愉悦身心。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地实施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

 

2、竞争激励法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采用激励竞争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激励、体态暗示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用此法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使其正确地面对竞争与胜负,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3、情感投入法体育教学是教师引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多表扬少批评等手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4、评价法体育教学过程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不同表现要善于抓住时机。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做出好评,给予鼓励,以便树立正气,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有助于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对课堂表现出不良的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应进行适当的批评,及时教育,启发学生自觉认识和改正;还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诱导,促其转化。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牢固树立“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爱护和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之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及时的疏导和调节,真正作到寓德育于体育教育之中。

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去美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歌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直观感知,培养爱国教育

在教学歌曲《红旗飘飘》时,我从2008年中国奥运会人手,拿来一面鲜艳的国旗,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介绍它所代表的意义,利用多媒体出示在奥运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图片,让学生从多方面充分认识国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反复练唱歌曲时,让同学们边唱边挥舞小国旗自编动作,有表情地唱着:“红旗飘呀飘,红旗飘呀飘”他们对国旗有了自己特殊的感受。通过对国旗的亲吻、轻抚等动作,使学生的真切感受得到了升华,这样,使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刚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真实的素材,渗透亲情教育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汶川地震那个特殊的时期中,在初二年级学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我先利用多媒体,配上悠扬的曲调,借助课件出示关于“汶川地震图片”让学生边听边观察边感受,同学们没有一个学生不为之感动哭泣,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同时也让他们深刻的知道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使学生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感恩自己的父母所给予自己伟大的爱,从而在学习和行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3.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中收获德育。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中学生们是早已熟悉的,作品创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学生们唱起《保卫黄河》;聆听《黄河颂》时,依然是情绪饱满。冼星海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到:“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朴实的一段话表现出作曲家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谦虚的态度。这些好的品德都是学生应学习的。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体验音乐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一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感情上有所升华。如在教唱《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不仅要教同学们会唱,还应介绍国旗的作者,创作经过和时代背景,介绍《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启发同学们思考联想――唱起国旗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教学,要让那激奋的歌词、庄严的旋律打动同学们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

二、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

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地情感所感动一一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音乐是一种毫不虚伪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

三、讲述音乐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因此,适当地讲述一些音乐家的爱国事迹,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谢绝了法国音乐界殷勤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并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去听觉的情况下,面对命运的不公毅然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同学们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所感动,深切感到这些音乐家的伟大热爱祖国,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利用这些人物和自身做比校,看看自己有那些差距,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又该如何去做,使德育渗透触及到学生的各个方面。

音乐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一一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集体主义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克服。所以,我们作为体育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及时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个主要方面

1.体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近几年来,体育时事已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宣传的一个焦点,许多学生对此也都报以极大的热情,并经常就自身感兴趣的话题予以评论。并适时地用一些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培养正确、务实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2.体育教学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在体育运动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为有很多的集体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或接力等,而这些集体项目要获得好的训练或比赛成绩的前提就是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个人服从集体,队员之间要有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在教学中让他们认识到不顾集体利益、不愿意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表现自己”,就会给他人和集体带来损害。

3.体育教学中进行奋斗精神教育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耐力课怕累、跳远课怕脏等情况。对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品质。

4.体育教学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都是引导学生遵守纪律的重要契机。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械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对于那些热爱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5.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践活动中的教育效果比在教室里的学习更容易、更直接。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课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6.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在这里之所以要讲人文素质教育,是因为人文素质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利于人们的乐观态度的形成、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心理压力等。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从人类有了劳动就有了体育,所以这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他们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的体育作风。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方法和特点

1.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1)规则训练法

规则训练法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指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起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

(2)表率示范法

表率示范法就是老师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方法。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2.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直接参与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本身参加各种体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如跳箱、跳马、跨栏、跳高、单杠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2)身心合一性

身心合一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得以实现的。这是由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

(3)动态直观性

动态直观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中进行的。这是由学校体育教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所决定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讲,而是在运动场馆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很好地渗透德育有利于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对推动我国以德治国的方针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体育教育领域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作为体育教师,不但要加强自身修养,更要勇于探索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健美体魄、身心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体育心理学编写组.体育心理学.桂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沈亚军.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体育函授通讯,2001(4):71.

篇4

关键词:预科教育;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德育教育方法

1引言

预科教育是我国非学历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预科教育阶段,汉语言学习和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当前已有多数教师认识到了这两个方面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所有学科阶段教育中,德育教育都未被重视起来,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机会的缺失。开展德育教育,既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预科教育阶段作为民族学生重要的转折点和新起点,是学生接触德育教育最为合适的阶段,如何在预科教育阶段渗透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

2预科教育阶段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预科教育阶段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预科教育虽然是非学历教育,但预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我国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预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就是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所开展的培养学生德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工作。预科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还没有引起重视,但德育教育的范围非常广,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同时还可以将世界其他优秀民族的文化引进过来,纠正学生的一些思想偏差、提高对事情的正确认识。我国教育部门在教学改革体系中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在开展学科教育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德育学习的理念,首先教师应该发挥先锋榜样作用,在任何学科教学中都应该适当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预科教学工作中,教师如果未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工作存在漏洞,缺乏针对性,教学工作未能发挥出有效的手段和优势。基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门对各级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而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在此背景下,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纠正学生不良思想和的思想观念,是各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预科教学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在预科教学阶段,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对德育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大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是需要系统地进行教学的,其过程不仅复杂而且漫长,德育教育就是教学工作者在自身思想道德的基础上,以教学活动的形式,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受教育者接收外界信息,通过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矛盾,将外界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动机,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言行过程。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在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应该讲究方法,遵循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3.1贴近生活与把握时代脉搏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教育是由多种因素集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在新时代,德育教育不仅要贴近生活,同时还要与时代相结合。这就要求预科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要肯定学生的个人正当欲望,因此,教师在其他课程中的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贴近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竞争压力比较大,许多学生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合理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中,大部分人把这种个人欲望视为“恶”,认为是消极的思想加以否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充分证明了个人的正当愿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要积极肯定学生个人合理需求。

3.2人文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教育过程是师生和谐共处、互动的过程,是心灵的相遇与思想的交流。如果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表现出冷漠和无所谓,德育教育就会演变成机械的“教学”与缺乏人情味的“管教”。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永远会密切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始终表现出爱心、关怀、公平、积极公正,尊重学生个人发展。当然,这种人文主义应该与学科性相结合渗透德育教育,学科性原则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认真发展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化学、物理、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争强好学的精神、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一丝不苟的学习状态与独立思考的科学创新精神。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仅有理论教育,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是空虚无用的;如果仅有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将是空虚的,甚至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很难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成果。道德教育是实践的关键,其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日常的行为当中。因此,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还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要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也要注意在行为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此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4自然性、连续性与持久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教育的过程不仅复杂,而且过程漫长,因此在预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必然要遵循自然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原则,要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同时还要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离开教材这一载体,不要牵强附会式的说教,而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来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此外,由于德育教育的复杂性,德育渗透必须坚持连续性和持久性原则,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周期长,见效慢,甚至有些学生品德的形成出现了反复的特点。以这一观点为例大学生厌学、社会责任缺失、失信、考试作弊、酗酒的行为问题比较多,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要更加有耐心,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反复渗透,良好的道德观念才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德育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应突破学科德育狭窄的视野,拓宽德育渠道,构建多元化的德育网络,注重德育渗透的原则。

4在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4.1加强对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教育

预科教育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前提,虽然是一种非学历的教育,但预科教育在学生人生中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和转折点,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影响也有重要的意义。在预科教学阶段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教育作为预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章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传统的交通工具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分析人这一生不同阶段所使用的不同交通工具。其次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普遍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2加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领性的作用,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和震撼,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5结语

德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长久性的特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在预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要认识到这一工作是任重道远的,不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一代甚至好几代人都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工匠,是主要力量,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我们自身思想道德品格的培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言传身教,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娟.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

[2]王宇.浅谈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读书文摘,2016(18).

[3]郭绍永.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中学语文,2011(33).

[4]欧阳琦云.以文之道润物无声———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问题的再思考[J].语文知识,2016(21).

篇5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67-0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我校的三年德育培养目标是(一年成型、二年成人、三年成才),就是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这一点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就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用以配合完成学校总体的德育任务的完成。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成长,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中感觉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用于滋养自己的心灵。从中职学校的招生情况分析,很多学生都是没有上过普通高中的孩子,相对来说文科的基础比较差,相对于自身素质来说也稍低一些,大多数学生是本着学习一技之长,然后便于谋求工作的心理;也有甚者只是为了来学校打发时间,或者是学生自己想混个文凭,或者是家长找个大的托管中心,避免孩子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也是德育在我们中职学校的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的原因。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说起数学他们就会感到枯燥和无味,不知从何学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挖掘数学素材,把数学史实和数学在生活中的模型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然后在学习数学思维和模式中,培养学习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生活态度,以及敢于求是、积极探索的品质修养,促进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关于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根据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利用我国悠久的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中职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学起来很困难,如二项式定理、几何体的计算、简单的现象规划、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等。在处理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小知识,告知学生我们的祖先在数学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中可适时地、自然地利用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辉煌的成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到圆这章内容的时候,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学生,我们的祖先为了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了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当讲到直角三角形时,向学生介绍我们的祖先早在周朝时候就出现了“勾股定理”,利用它解决了数学上的许多问题。在讲到二项式定理时,给学生介绍南宋数学家杨辉发现“杨辉三角”,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平时和学生接触,也可以介绍我国近现代一些数学家的科研成就。

近代的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平,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我们的学生最畏惧的基础课程之一就是数学,所以要告诉学生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实际上它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如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的“黄金分割”,而在“黄金分割”中出现的有趣数字0.618,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人们公认的很美的人体雕塑维纳斯的肚脐到脚的距离是整个身体的0.618;一个长方形,宽和长的比为0.618时,感觉最好看;再如像我们国家国旗上的五角星,以及其他不少国家的国旗上的五角星,为什么人们那么偏爱这个图形呢?因为在五角星中可以找到的所有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的。事实上,在中职数学教育中,数学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的美学因素更不容忽视,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讲到无限不循环小数时,要强调它的次序美,从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和谐发展,人人必须要讲次序。讲到三角函数图像时,要强调对称和统一美,从而把问题引到学生的仪容仪表上,建议学生不要偏爱那些奇装异服和所谓的时髦发型。讲到圆和椭圆这样的在近乎于完美的平面图形中,我们可以带着剖析的眼光让学生去感受它们代表的当今社会人们所必备的集体主义精神:因为相对于圆本身,就是由无数的零散的点,有顺序地、和谐对称地排列并组合成到一起的封闭图形,就像近几年我们一直倡导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点,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一起遵守着这个大家庭的纪律。同时我也以此引导同学们去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圆上一个一个的孤立的点,我们的班级或者学校,或者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圆,集体的荣誉与形象,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好自己。

三、利用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人生观、发展观教育

数学教学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有针对性地把人生观、发展观的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这一课的讲授中,让学生了解到先进到平面直接坐标是一个确实点位置的工具,可以通过平面内的点与有顺序实数的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可以将这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寻找出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讲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也可以认为成一个坐标系。在我们步入社会之后,就好比平面里的某一个点,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人们也在寻找着相对来说更加适合自己的地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学校的生涯就是他们最有权利选择的时候,是树立观点的主要时期,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哪个位置,自己以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为之努力,端正对生活的态度,使自己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习函数的图像的时候,让学生去认识曲线有波浪形的,如正、余弦函数,有直线形的,如一次函数,有的是抛物线形的,如一元二次函数等等,让学生由这些联想到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就如同这些波浪,有上升自然就有会下滑,有时也像各种图形,有直线的进程,也有曲线的回悬,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一样的曲折,没有一直一帆风顺的人生,有失败也会有成功,有直线也会有曲线,只有我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沉着冷静的品质,才能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的更种考验。

四、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中职教育阶段,数学知识的范围广、难度大、课程多。由此学生的心理压力就大,同时这些具体的困难也是培养他们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数学教学应该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个核心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数学中很多定理、公式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观察具体对象,再让他们自己从中归纳总结,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在讲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做游戏加上有变化和生动的语言讲解、不同颜色粉笔板书的呈现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想象,对概念、定理和公式要抓住其相互关系,要强调理解后再记忆,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瞬间记忆及记忆的速度、准确性。如在讲到三角函数时,公式多而且比较复杂,很多学生在记忆和使用上存在困难,这时候,就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只要搞清楚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角与角之间的联系,其他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就不那么困难了。

五、整合课程资源——拓展渗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职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知识的扩充。同样,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数学教学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拓展的德育渗透,也是对数学教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我国历代以及外国著名的数学家的故事、插图以及研究成果等;也可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了解有关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及地大物博的数据信息等,这些无疑也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生动教材。

六、利用数学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作风

数学是一门规范、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对待教学时首先要有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进行教学时,数学语言要运用完整、叙述要精练;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透彻;板书时要科学合理安排,有条有理,书写规范,不随意跳跃,时常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这样学生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严谨、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通过自身的师德师风的传递,同时对学生不合格的作业要强调更正,坚持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强调点滴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的观念。当然教师也不能回避教学中发生的失误,有错必改,从而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优良作风。通过自己的认真态度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总而言之,利用数学课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但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自身素养,把规范严谨的人生态度树立起来,让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和生活中,更加懂得如何做好自己、把握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教育;内涵;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48

德育不是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数学教学中也有德育渗透,当数学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时,它的育人功能会更加彰显。那么,数学教学有什么德育内涵可以挖掘呢?又应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呢?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内涵

1.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数学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数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数学史,结合数学史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比如,我国古代在十进位制计数法的应用,负数概念的引入、分数运算、正负运算法则的建立、一次方程组解法和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等都是在世界最早提出的;在初等数论、极限等方面更有深入地研究,成果辉煌,在世界上独领;在祖冲之利用“割圆术”得出的圆周率耵的近似值统率和密率,其精确程度足足领先世界一千一百余年。

其次,教师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光辉成就,讲述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如华罗庚最先发现、创造的优选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更是举世闻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数学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肓,通过介绍我国数学事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著名数学家的生平及光辉事迹,鼓励学生学习这些数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学习他们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等,这种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影响。

2. 寓个性品质培养于数学教育

个性品质又叫非智力品质,它包括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坚强的意志、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现在有些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再单纯,有的学生学好数学就是为了升重点、上大学。针对这种现象,数学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例如可通过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等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实际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伟大的理想及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关键,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同时,还应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法过程中,应针对学生不稳定的情绪,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在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需要数学教师重视思想、注重方法,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

二、加强德育功能的措施

1. 挖掘教材中的显性内容

在数学教材中,有些思想教育内容是显性的。如在初中代数中,通过数的扩展、式和方程、函数等应用,可对学生进行理论源于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受实践检验的观点教育。如在平面几何中,图形概念的建立反映了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几何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创造条件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相信一定能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2. 言传身教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对所任学科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和平等待人的态度;对真理的探求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无不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笔者求学时的初中数学教师,每节几何课都是左手一本讲义夹,右手一把直尺和圆规,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徒手完全可画出逼真的圆或直线,可他却始终坚持尺规画图,边画边强调画图的注意点。他时常告诫我们:“图形是题目的灵魂。”他把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悄无声息地融入教学中,给笔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由于数学教师天天要与学生见面,所以更应注意为人师表,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3.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如教学“图案设计”这一节,的内容后,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为学校设计一枚校徽,从中体会几何图案中的和谐美、对称美,以达到美感教育的目的。另外,结合两道“环保型”中考试题的讲解,课后笔者带领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参观白塔湖,对白塔湖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调查。让学生写好环保调查报告,并针对清除湖内淤泥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治理方案。在参观调查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篇7

关键词:中专;美术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随着新课改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对高思想、高道德人才的进一步需求,美术教育已不再是画画、写字那么简单。它承担起了更大的社会任务:通过对作品的美学赏析向学生传递最真实的道德标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尤其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我作用,为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奠定基础

德育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结合,首先要发挥教师的强大功能。教师作为授课者,是把德育教育渗透进中专美术课堂的主要实施者。中专美术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的美术知识,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树立真、善、美的道德观念。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活跃教学课堂,提高美术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使学生在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中专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自发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生动有趣地把美术作品和生活的特色相互结合,使学生拥有更加直观的、崇高的思想意识。

例如,在《飞天》壁画的展示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敦煌壁画《飞天》展示给学生,并配上具有神秘色彩的梵乐,在美术与音乐的结合中,娓娓向学生叙述创作背景和所蕴含的民族理想以及对未知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快速的传播途径。

二、在美术课堂中通过作品展示,深入了解作品,渗透德育教育

中专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回归到美术课堂,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不同的引导,充分发挥课堂作用。传统的美术教学,对作品的鉴析往往仅限于作品的用色、作品的时代背景,而忽略了作品所暗含的价值观念和教育功能。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中专学生道德标准的传递。

(一)在实物赏析课中通过灿烂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

中专生往往缺乏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崇洋现象严重,自我观念太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厚,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认同国家的文化,使他们具备崇高的精神品质。

例如,在对《瓷器》进行赏析时,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单词“CHINA”做导引,引导学生将“中国”与“瓷器”结合起来,了解到在当时“瓷器”代表了中国,成为我国在世界上的象征。通过这一典故,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瓷器,通过纹饰、花色向学生传授它的制作过程,了解到我国人民非凡的创作力。通过对美的欣赏,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我国文化的崇高敬意。

(二)在绘画作品赏析课中通过历史事迹,培育人本精神

艺术的创作往往受当时环境的制约,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最真实的诉求。通过对历史事迹类作品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民的疾苦,关心人民的需求,树立人本精神。

例如,在对《格尔尼卡》的赏析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结当时的创作背景处于二战时期,人们精神崩溃,整日处于极度紧张、惶恐中,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线条极度的夸张和扭曲,就是表现这样的主题。通过这样的叙述,学生不但容易理解作品,而且增强了和平观念和关怀精神。又如,在对我国的《风竹图》赏析时,通过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引入其中,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

(三)学生在实践课中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团结意识

在中专美术教学中,选修课常常被直接忽视掉。但是,选修课是中专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最强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团结意识和思辨能力。因此,在陶艺课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制作泥塑工艺,让各组成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集体合作,并通过思维的交换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地完成作品,使学生获得了制作的乐趣也形成了良好的友谊,懂得团结才能造就成功的道理。实践课多是以工艺制作为主,通过泥塑、贴画、剪纸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完成,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树立团结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在绘画课上,通过色彩的接触,培养美丑观、荣辱观

绘画课是学生美术课堂必然要接触到的。通过写真、素描等对自然环境的人物、景观、建筑进行实地写生时,教师可以在色彩的运用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对自己身处的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对家乡进行实地写生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的观察,采用真实的笔触描绘出家乡特有的神韵。如在《家乡晚景》的描画中,通过对夕阳落幕、红霞映天的描画,不但能体现色彩的鲜艳、斑斓,展现图画的美感,而且能够通过对家乡晚景片段的展现,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致力于服务家乡、回馈社会。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学的赏析,还是美与德的完美结合。在中专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但美化学生的内心还要净化学生的思想,使教学真正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为德育在中专美术教育中的渗透打开道路,做好引领工作,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丁芳,《多元智能与高中美术新课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2009

2.单永进,《高中美术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

3.彭琼,《让人文精神充盈于美术教学中》[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2

篇8

关键词:时机;渗透点;手段;有利条件

我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可见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受到古今中外多少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的重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讲到:“音乐应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可调和人性,诱人感染成性。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道德的呼唤,离不开情感作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借助情感去撞击,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育正可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运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德育的触角在音乐教学中生长、凸现。

一、抓住德育渗透的时机

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序曲,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导入新课的任务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去,作为课前的思想和情绪上的准备,为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基础。教师的导言要传情,“情动而言行”,“情信则辞巧”。教学中抓住导入教学这一德育渗透时机,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富余激情的方法创设一种音乐情境,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动之以情。在《同属一个世界》一课中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歌手,有人统计过,近十年来,丛飞参加了400多场义演,至少捐献了300万元善款,资助了183名贫困孩子读书。可是当他被确诊为晚期胃癌时,竟然连医药费也负担不起。丛飞的心脏停止跳动后,他无私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使五位眼病患者又重见光明。丛飞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接着我播放了丛飞生前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愿你幸福》,歌中提醒人们一生更多地为别人着想,多给周围的人一些关心和爱护。配以《让世界充满爱》那亲切温暖的歌词与曲调,?加上饱含深情的讲述,和谐搭配,犹如春风荡漾,创设了一种弥漫浓浓爱意的音乐情境,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神情完全沉浸在音乐情境中。

二、抓住德育教育的渗透点

音乐学科是融艺术性、情感性为一体的综合万象学科,它是人情感体验最好的载体。在教学中抓住“情感”这一德育渗透点,迸发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其从自然、本能的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进入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中。课堂上我曾这样尝试:采用对比讨论的方法,播放了两首不同情感的乐曲:《金色的秋天》和《扬鞭催马运粮忙》,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秋风萧瑟、万木凋零的画面,一幅是麦浪滚滚、热火朝天收割场景。当忧郁深沉的小提琴曲与画面将学生情绪带入沉思时,又播放了热烈欢快的《扬鞭催马运粮忙》,随着乐曲不同的情绪、情感变化,学生的情绪、情感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聆听着、体验着、感悟着,思索着不同的情感是通过哪些不同的音乐要素来表达的,音乐的内涵是什么?音乐的情感呼唤着学生的情感,激起了学生心中阵阵情感的波涛。 转贴于

三、抓住德育渗透的手段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歌唱教学中,情感的表现、情感的宣泄以及情感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歌唱教学是情感体验最重要的过程体验,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缺少的途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抓住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

用情歌唱,用情表演,用情参与实践。是我歌唱教学中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我以我的热情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其真正体验到不同乐曲中不同的情感抒发。在《银屏乐声》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主题音乐片断,让学生听辨乐曲不同情感的抒发。并鼓励学生看着大屏幕的歌词跟唱,随着歌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同时思考讨论音乐与原作品的关系。接着采用分组比赛,师生同唱的方法,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歌唱,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情感的支配下,尽情地表现音乐,以情带声,以情感人,引领学生步入真善美的境界。

四、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成才必先成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还要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净化心灵的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一把是教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中”。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要依靠音乐本身的优势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震撼学生,使其心灵萌发美的种子,这是赋予每个音乐教育者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篇9

摘要: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大纲要求的,。本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德育目标的明确、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从而改进教法,激发爱国热情,激励学生感受其美,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和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运动形式和基本结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思维等品质的熏陶;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成为物理教师探讨的课题,下面谈几点见解供参考。

1.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物理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对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和学生健康成长及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而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遵循辩证法的。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实验的进行,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2.激发爱国热情

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发爱国热情。①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事业,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改甘“平民法拉第”。②爱因斯坦: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对科学世界观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③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做了400次实验,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④实际教学中,还可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通过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3.渗透德育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通过加强实验,引导热爱科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还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热爱科学。如: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师把它抽象为:因果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惯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或者把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其方法:①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师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还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学生对a和F、m的关系获得感知。②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a-F、a-1/m的图象。③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评析:这样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把知识学得更好,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4.改进教法提高艺术

物理教学中不同教材渗透德育方法不同,灵活生动的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①德育渗透应力求“新”。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填进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收效良好。②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如:教学中设计:什么是重核裂变?举例。什么是链式反应?画图说明。什么是轻核聚变?为何轻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原子核衰变、重核裂变、轻核聚变、一般人工核反应有何区别?人们一般用核反应堆控制核反应速度,核反应堆通常用什么方法控制核反应速度?生生互动讨论的同时,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简介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5.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搞好德育渗透 物理教材中师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①教学核能时,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②教学分子原子结构时,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评析: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10

1 巧设作文题目,赋予德育内涵

每一个作文题目都影射了出题者的训练意图,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抛出一些让学生能受到德育教育的作文题目,通过这些作文的写作收到了极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谓是一石二鸟。为了让学生“尊重教师、感悟爱心”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学生布置像“烛光里的爱”、“老师,我要对你说”、“谁为我的成长伸出他的双肩”这样的一些作文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写写“母(父)爱下的我”、“爸爸(妈妈)我应为你做些什么”、“孝敬父母是不是也是一种时尚”这样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的精神,让学生们练练“面对歹徒,我能做些什么”、“在邪恶中,谁能挥起正义之剑”这样的一些作文;面对校园里到处乱扔的大块面包、残存很多饮料的塑料瓶等现象,引导学生写写“如此浪费,对吗”、“小康社会呼唤节约”、“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这样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让学生写一些关于“《锄禾》,让我读懂了什么”、“我劳动,我光荣”、“我在汗水中收获快乐”一类的作文题目;在暴雨肆虐的时候让学生写写“在洪流中,是谁筑起人墙”,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受到献身精神教育;为了在学生中渗透环保意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主题,就让学生写写“我为世界增一片绿色”、“是谁污染了这片土地”、“还我一个碧水蓝天”这样一些文章。这样的一些训练极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这样即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受到德育教育。

2 提供德育素材,熏陶学生心灵

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德育主题,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训练中要想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德育教育就得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有关德育的素材。多数学生由于受阅读面及时间限制所掌握的素材不够丰富,应付写作可能有些吃力,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或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德育方面的素材。一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典型的德育素材,用真人真事直接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二是让学生直接在语文教材中获得素材。现行语文教材有很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美文,让学生直接予以借鉴;三是提供书目让学生在图书室去借阅,获得一手资料;四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影视节目中获得这方面的素材;五是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印刷资料等直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德育素材。学生通过搜集、整理、阅读、观看、利用这些大量的可歌可泣的德育素材,使他们的视听得到震撼,心灵得到熏陶,这样他们在资料的收集使用中得到德育的熏陶,这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3 凸现德育主题,体现三维目标,提高语文素养,深化德育教育

所谓主题,就是贯穿串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材料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