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爱心 弟子规 言传身教 家校联手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性质和方向。《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礼记·大学》中也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自古以来,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德育,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也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因为德育是一个隐性、漫长的过程,我们常常注重于可以量化的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德育如此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可以以什么样的心态、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品格,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呢?下面是我在学习和就教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以爱奠基,用心育人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是的,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教师就是学生在校的父母。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每个学生、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而班主任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教师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其一是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对学生心灵最好的关爱;其二是做到和学生交知心朋友,这种关系是在平时点滴中形成的,教师要放下身段,从细微处入手,赢得孩子的心;其三是讲信用、讲原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教师的威严,赢得学生衷心的尊敬。做到上面这三点要在多方面下功夫,即用心、用脑还要用情。用心指的是无论上课或下课,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掌握他们思想的动向,以便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就是对学生的事要用心;用脑指的是学生出现的问题千变万化,你得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同学关系,家庭状况或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出一个适合于这个学生的方法,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使他不至于在学习和思想上掉队,给他最需要的关爱;用情指的是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把学生当朋友,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谈话,谈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用温情贴近学生的心灵。
今年我接手的是一个“联合国”班,孩子们从原来的班级转入到新班级后,大多会出现情绪问题。小琳就是班上一个内向敏感的女孩子。从分班至今大半学期过去了,每次下课大部分孩子都迫不及待的招呼伙伴到室外玩,而小琳除了上洗手间几乎不在课间离开教室,甚至不与别人交流。找她聊了几次,没什么改变,于是特意安排了班里一性格开朗、待人平和的女孩子小艾与她同桌,在小艾的主动下小琳偶尔会跟她说说话,人也开朗了一些。但是我心理总有些疙瘩,一个孩子如此内向,甚至有些自闭,肯定有原因。为了更有效的帮助小琳,我到小琳家家访,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小琳的性格内向,跟家人缺少沟通有关;基于此我向家长提出了要家长定时与孩子交流的要求,并指导了家长一些方法。家访后可以明显感觉到小琳的变化,她的笑容比以前多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二、以“弟子规”为依据,适时劝告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让孩子敬爱而不是敬畏。动辄发怒的教师只会使学生敬而远之,而让孩子敬爱的教师应该要耐心地给予学生教育和引导。在学生有违反纪律或是不当行为的时候,我经常借用“弟子规”中的话来劝诫、教育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课间时间,有些调皮的孩子喜欢在走廊追逐打闹。有一回,我们班有位孩子飞跑下楼梯,在转弯的时候险些撞到我,孩子很紧张,我没有严厉指责他,而是把孩子叫到一边,在确认他没有受伤后对他说:“弟子规”中有那些话是告诉我们如何走路的,你能告诉我吗?(我们学校学生一年级开始学“弟子规”,二年级以上全部会背。)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说出来: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孩子一下就恍然大悟,主动认错。这样的事例多不胜举,如孩子不愿意独立思考或上课不认真时,我就会劝导他“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样孩子马上就会转变态度;又如孩子违反纪律或是做错事不主动承认或撒谎,我就会告诫他“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样孩子一听,也很愿意承认错误。所谓“话不在多,而在于精”,通过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和运用“弟子规”,我感觉收获很多,孩子们也进步很大,特别在教育学生时,适时适当的运用“弟子规”中的话来点醒孩子,往往事半功倍,效果很好。
三、家校联手,心齐泰山移
德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一个孩子的成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结果,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最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相信在家长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教育效果会更加显著。在这方面,我的做法如下:一是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二是不定时进行家访,加强家校的联系,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及生活环境,同时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有利于双方的教育;三是利用通讯工具,如电话沟通或校讯通等工具随时汇报了解孩子情况,做到及时教育、及时反馈;四是利用学校开展的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家长会等家校“双边”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谈家教体会等,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
总之,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必须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省,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要把认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为己任,遵循教育规律、用爱铸造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沐爱飞翔。
参考文献:
[1]《今天我们怎么做班主任》作者:班华,高谦民,夏青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作者:郭文斌 出版社:中华书局
[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篇2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充分体现以小学生作为主导、以实践作为整个课程重心的课程,要小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积极进行现场参观以及调查访问,并因此而获取到丰富的社会经验。
在品德与社会的实践课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让小学生主动去关注社会、走入社会、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小学生进行自由合作,大胆、有规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对收集回来的资料逐一进行归纳整理,使得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一定的成就感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
一、收集资料,培养爱心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是建立在小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并以调查访问的方式,让小学生主动了解身边人与事。在这个了解过程中既对社会有所认知,同时也可以培养小学生收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要更好地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引导小学生自主地去进行一些关于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小学生去社区服务实践。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展示自己的特长,并根据社区的需要开展有效的活动。
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小学生不但学会了关爱他人,同时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加从事社会实践的经验。
二、利用实践,拓展知识和提升品德
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关于思想道德的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融合到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亲身实践不仅可以扩充知识还可以提升道德素质。随着现在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敢于去想、去试、去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了小学生了解社会和自身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快品德内化过程,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
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颠覆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把说教转变为实践,让小学生从实践中学东西,使得他们外在有实践活动,内在有内心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黎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1):86,88.
篇3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遵循三个“一致”,即一致地贯穿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一致地重视把社会的、科学的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一致地体现出思想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真正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的特点。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辨明是非,感知善恶,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趣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展现的活动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一课,在活动一开始,我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导入,请他们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从一个盒子里摸各种纸制品,并将课前搜集到的纸制品图书、扇子、纸杯、包装盒、人民币、复写纸等放到袋子里,再找其他同学上前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接着我还让大家看一看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物品是纸做的?用寻找身边的纸制品激发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感受到纸的方便之处,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纸的欲望。
二、调查体验,关注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达到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一课,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纸的重要性,教学中我设计了“小调查”活动。先让学生调查小组同学一天中的用纸量,将数据填入课前发给的表格中,并统计汇报。在此基础上和小组同学进一步算出全班及全校学生一天、一个月、一年的用纸量。在这里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数据统计,把调查结果用书中的表格形式、直方图、曲线图表现出来。通过调查统计全校的用纸量,用两千多万张的惊人数据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突出本课重点,真正做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充分利用了课堂资源,又将课堂延伸到了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同时又提高了他们调查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了解历史,激感
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一课,在进行了寻找生活中的纸和生活用纸的调查这两个活动后,我趁热打铁地提问:“在纸张没发明之前,人们是在什么地方写字的?”此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自行交流。而后,出示视频加以补充引导,使学生了解到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从而激发他们对造纸先祖蔡伦的崇敬之情,并由此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这一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性。
四、活动拓展,开阔视野
品德与生活课程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应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保持探究的热情。例如,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一课中,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认识各种新型的纸,说:“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纸。刚才大家说到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纸。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特殊作用的纸。今天老师请来一个纸家族中赫赫有名的纸博士,它给大家介绍几种特殊的纸”。(播放视频)在学生认识了几种特殊的纸之后,出示相关儿歌。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发性。
五、情景表演,升华情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进行角色表演,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作用。例如,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一课中,我设计一个版块。首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没有了纸,我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着请五个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上台表演《假如生活中没有纸》。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一天,真像小品表演的那样,找不到一张纸,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甚至寸步难行,所以节约用纸是多么重要!我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每人写一张节约用纸小书签,写上最有感受的一句话,告诉大家要节约用纸。学生写完后可以将小书签在同学之间互送。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在于“行”,而以在小书签上写感言的形式宣传节约用纸正是学生“行”的一面,同时此活动也把课堂内容向外延伸了。
篇4
[关键词]:找准切点;引领体验;挖掘资源;践行品德
一、找准切点,让教学流程更有效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重要题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找准生活中切入点。《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小学啦”,由《上学去》、《我的老师》、《找朋友》、《放学了》五课组成。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生活,走进学校大门。他们的生活和上学前不一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学校师什么样的?”“老师会喜欢我吗?”“同学愿意和我一块儿玩吗?”“我能找到老师的办公室吗?”“上课铃响后,我应该怎么做”?“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放学了,我能与不认识的人一起走吗?怎样过马路?”这些都是一年级学生踏入学校在日常生活自己要面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让学生做自我的介绍,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交往、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安心理;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亲自找一找校园的每一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结合学校一日常规教育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放学组织路队回家时,告诉他们怎样过马路平安回家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这样整个单元的教学流程更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领体验,让课堂活动更有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里讲到“活动性”。《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中介。因此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理念,“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让学生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比如二年级下册《让我再试一次》,开始教师与学生互动,做“限时夹球”游戏,结果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学生们都有了体验,教师抓住时机问失败的学生“想不想再试一次”,学生说“想”。学完了“圆圆的故事”后,学生得到了启示,这时教师再让刚才游戏失败的学生“再试一次”,如果失败,还给机会再试一次。这样,一次次的体验,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要怕,要敢于尝试,坚持不懈,有效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德育目标。再如,四年级上册《今天我当家》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假若是单纯地讲解买卖、用餐、待客接物的要领,定有不少学生仍然达不到要求。那怎样让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呢?教师组织“我来当评委”、“家务大检阅”等等各种各样的展示活动来达到目的。因为展示活动是最令儿童兴奋的,准备训练的过程特别能给学生以美好的体验,它能使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参与到,不论能力的大小,都有事可做。若教师在活动前能先布置一下教室,用音乐渲染一下现场气氛,用语言不断给以信心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欲会大大增强,这样的课堂德育的效果会更好。
因此在教学中,唯有凸现活动,引领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链接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
三、挖掘资源 让品德教育更有效
《品德与生活》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如四年级下册的《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老师结合学校德育处开展的讲诚信主题活动――“诚信之花开满校园”,利用活动中出现的人和事作为活教材,通过诚信学生将诚信故事的活动,引导班上学生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事讲出来,大家分开、集中来评议,这样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不诚信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四年级下册《为我们服务的人》,课前教师让学生去寻找学校、家庭、社会上为我们服务的人。课堂上,教师重点采用的是学校里的为我们服务的人,有门房老伯、有值日老师学生、有园林工、清洁工等等,这些事都是学生都身边的人,作为课堂上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懂得珍惜、尊重和感恩,达到了教育目的。
四、践行品德,让拓展延伸更有效
品德课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但仅靠在课堂上去完成学生道德品德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这告诉我们品德课堂必须延伸扩展到课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操作、交流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中悟出道理,是自己的、行为以及情感态度不断得到升华,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品德课教学本身所要求的,也是学生践行品德形成的基石。
如,二年级下册《让我再试一次》,老师完成了教学活动后,让学生制定“我的努力小计划”,并在后面专门安排学生交流计划的实现情况,谈遇到什么困难,实现计划后的感受,心情怎么样?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毅力,不是定好计划活动就结束,将活动拓展到课外去,更加有效地实现课堂的德育目标。再如,一年级下册《我和小树一起长大》,教师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启发学生畅想春天,教认识3月12日是植树节,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来畅谈树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能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弄明白树木“带给人们新鲜的空气”,“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为小鸟安家”,“美化绿化我们的环境”等。在学生明白了树木的好处后,教师接下去安排了学生到实践活动的场地,学生分小组进行植树,学生情绪高昂,个个主动参与,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开始培土、有的浇水,一棵棵小树在他们的小手下栽种了,他们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不能在树上刻字,不能乱摘花,践踏花草”。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身边的事与物,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在拓展延伸活动中践行品德,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堂有效教学是个永恒的话题,四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关注:通过一节《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究竟有了哪些收获?总之,切实有效的思品教学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的教学经验可以累积,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可以尝试,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带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新时代气息的品德与生活课堂吧!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
[2]《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
篇5
【关键词】孩子;品德教育;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对父母不懂得感恩的人,对师长、集体就更不会知道感恩了。因此,在品德教育中通过感恩教育唤回孩子回报爱心的良知,并引导孩子通过体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和道德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者形成感恩意识,对恩惠施与者识恩、报恩甚至图报的一种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做人起码的品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看待问题不会偏激;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想事情不会只顾自己;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处事;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不怨天尤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所以说,感恩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相互关怀的起点,是道德良性发展的剂。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亲密,学生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三、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为孩子做出表率
老师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做出榜样。一句“谢谢”,一个微笑,都会为学生种下感恩的种子。课堂上要教育他们,懂得他人的付出与帮助,并回报以感恩和付出。父母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懂得感恩。感恩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平时多与孩子交流这方面的事情。做父母的,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的时候,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用家长关爱他人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2.让学生懂得付出
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付出,没有责任感。现在很多家长帮孩子背书包,把阳面的卧室让给孩子住,这种溺爱,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极为不利,最终将使孩子不懂得感恩,会认为家长的一切付出是应该的。教师应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家长忙的时候,帮他们做些家务;在父母累的时候,为他们捶捶背;在家里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懂得付出,了解付出的不易。这样,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化态度为行动
孩子受到家长表率作用的感染,懂得付出的不易以后,重要的是把这种态度转化为行动。一个小举动,比如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一张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爱”。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孩子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种实际做法。布置感恩作业,让每天要孩子完成。“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孩子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4.让孩子学会怜悯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怜悯之心,不知道体贴亲人,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教育学生经常注意社会上那些流浪的、丧失劳动力的或是残疾的人们。让孩子了解这些人的生活情况,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的困难。同时也可以尽力帮助那些因生病或因灾难而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们,有条件的话,要带领他们深入这些人的家庭,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在经济上或用自己的劳动来帮助他们。这样做孩子对自己舒适的生活也会是另一种体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们,怜爱他们,培养孩子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甚至这对孩子的学习动力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5.及时鼓励孩子感恩的行为
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教育孩子,获得了别人的帮助,要报以真诚的微笑,说声谢谢!同时,也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积极的帮助别人,让孩子在帮助别人中体验快乐。孩子的感恩不仅仅局限在对父母、师长、朋友的感激上,它应该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情感。当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意识,因为,有爱心的孩子才懂得感恩!
感恩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作为品德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通过感恩教育,教育孩子知足惜福,心存感恩,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
参考文献:
[1]薄伟英.点燃感恩的火焰――新时期孩子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篇6
一、小学生们感恩意识浅淡的深层原因分析
现在家家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人父母的“错爱”。这种错爱往往无意识的表现在对孩子的溺爱上面,虽然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其实则不然,由于家长过多的任孩子肆意放纵,服务于孩子的很多需求,导致现在的孩子们容易出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只要成绩好,父母就得满足我的需求,服务于我,我要吃的就要及时给我买,我要衣服不管多贵就要作为奖励。这种主抓的硬式教育,以成绩来说话的方式,着实让孩子们容易形成娇生惯养,认为只要我学习好,家长就要无条件的满足我,服务于我的理念。在加之小学生们之间易于攀比的心理特点 ,很多孩子晚熟,不懂事,不会知道家长赚钱有多么的来之不易,长期以来缺乏感恩意识,只知道考试考个好成绩就好,不在乎自己的品德是否败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了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理直气壮、等现象,甚至当小学们偶尔得不到满足的,出现了由爱生恨的心理过渡。可见教育孩子学会生活感恩,来让他们实践探索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二、如何在课堂上感悟“感恩”,领悟实践与探索
由于小学生们的思想发育还尚未逐渐成熟,这就需要我们多开展一些品德教育的课程来教育孩子的品德,多增加一些实践的感恩生活课,让孩子学会感恩。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如入。1.多增加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同时,让孩子们真正的走出校园,走出拿学习成绩说话的这个圈套,知道什么是生活?应该怎么样感恩于生活?比如:小学生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假期的时候,老师自发的主动带孩子们组织了几场大型夏令营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以前很多孩子们是做宅男宅女的,每天到家、学校,都是几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对于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由于参加了集体活动,真正的参与到了他们的辛苦生活,才知道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任性与自私,没有体会到身边默默关爱他们的人的辛苦,才真正做到有所感悟;另一方面,由于孩子们集体参与到了快乐的夏令营活动,认识到了自我,学会了团队合作的意识,遇到危险及时帮助其他同学,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2. 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渗透学习感恩情怀,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与情操。课程上老师要不断开展教育思考品德为主的话题,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人、有礼貌、会消费,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教他们感谢生命里帮助过他们的人,让他们对人有感恩意识,并逐渐潜移默化的让他们学会帮助他人,让他们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这前提老师和家长一定也要潜移默化的做好他们的榜样,单纯的说教是比不上老师家长们的行动,做为榜样的你们,对小学生们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因此我们的生活小节要引起重视,感恩的行为随处可见,一个微笑,一个拾捡的动作,一声谢谢等,让学生们不仅要在课本上懂得素质教育的重要,生活中一样可以。
三、多在课堂上加一些感恩的真实案例
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就要从小抓起,重要是的先让他们学会感恩,感恩虽然需要不断实践体验生活,但是前提是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没有疼爱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怎么才能茁壮成长呢?就像先让孩子做感恩行为,可是如果他们是照做了,却不懂得真正的用心在做的原因,又有何用呢?所以多在一些课堂上讲一些感恩的真实案例才会让孩子们对感恩有深刻的触动,所以在课尝上加一些感恩的真实案例,使之课堂教育才能更具感染力,真正得到感恩教育实践探索的作用。
结论:
篇7
一、创设情境
在我们的教学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情境必须有情、入境,也就是应该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能有效唤起学生认知冲突、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情境便是知识的一种理想的“激活状态”。情境的呈现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学过程有不同的情境创设的需要。主要有故事、游戏、媒体情境。
一是故事情境。这是品生(品社)课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故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讲故事时,可以是教材里的故事,还可以讲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具有较强的信服力,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还可以通过正反对照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明白道理。如在学习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通过讲《蜜蜂引路》(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学生们熟悉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动物的本领真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们,所以动物们真是我们的朋友。
二是游戏情境。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中,其形成的教学情境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着教育的力量。创设游戏情境要注意:①情境具有教育意义,让学生从中所得,而不流于为了游戏而游戏;② 交给学生一些游戏原则;③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地组织游戏活动。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我创设了“有交通标志和无交通标志的十字路口怎样过马路”的游戏,学生通过扮演体验车辆、行人在上述两种情境下的过马路的方式,明白了有标志时要按照标志指示的走,没有标志时要左顾右看等没有车辆时再过马路。
三是媒体情境。应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书本教学里。所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学习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时,通过播放学生们一年级入队时的录像,将生活中的情景在课堂上再现,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二、体验感悟
此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情境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象活动体验型教学就是这样: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比如学习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红领巾胸前飘》一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课本中42、43页的图让他们分别进行角色体验,感悟少先队员应该具有诚实守信、团结友爱、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这样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生活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得到了情感的认识,教学效果好。
运用角色扮演时,应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角色的确认。扮演活动都有哪些角色,由谁来扮演,这些问题都是首先要解决的;二是对角色进行恰当的解说。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三是场景的设定。教师设计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应该真实可信,至少学生会觉得这有可能发生;四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熟悉角色;五是进行反馈。扮演角色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扮演过程,特别是抒发自己的扮演感受,也可以是自己的困惑,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
三、自由表达
体验的过程是积聚内在能量的过程,表达就是释放这种能量,张扬个性,在奔放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其生成――内化价值的过程。“表达”,它不局限于语言的表达,还包括情感、意志、能力等非语言因素的表达。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并乐于真实地表达自己?
1、教师首先应当使自己也成为一名表达者。在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时,教师首先应把自己纳入到表达者的行列中,跟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安全和自由。
如在学习《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画、剪、捏、拍照、唱歌等方式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后,老师也表达出对动物的喜爱,并且收集了动物和人类和睦相处的图片,随即课件播放人和动物之间温馨、亲密的图片,这样让学生感到老师既是一个旁听者,又是一个参与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来。然后表达出正是有了动物的存在,才能维护大自然的和谐,促进生态平衡。
2、教师还要善于倾听。耐心,不随意打断发言者的谈话;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等方式做出积极反应;全神贯注,做必要的记录。
3、教师应当充当一名赏识者。
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一课时,通过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说出除了书上呈现三种情境外的危险时拨打心中的110,还有哪些情境需拨打110?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对每个情境都给予肯定并做出评价,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散的同时,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总结升华
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道德与思想的全方位发展。在小学品德c社会课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促进社会实践,拓展教学延伸点,让知识向生活延伸。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小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们每天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历积累、见识拓展和修养提升。所以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势必需要结合现实生活,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必须联系生活的决定性因素。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生活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为学生创设相似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生活,并通过生活的情感体验反作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得到设身处地的领悟,进而对学生的品德提高起到显著的作用。
2.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感同身受,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向学生提问,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
1.教学理念落后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依旧有教师采用机械的教学方式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考试也只是通过硬性记忆的方式应付。这样的方式势必会束缚学生活泼的思维,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着负面作用,更不要说什么全面发展了。
2.为生活而生活
尽管有的教师意识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因为教学方法的缺失和观念意识的不足,无法利用生活化为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生活的例子生搬硬套、全盘照搬,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在实施的时候,也只是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对于内容的实用性却毫不关心。
不仅如此,还有的教师在结合生活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几乎都局限在小品表演和模拟采访这两个最常见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只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采访而采访,师生之间只是将活动流于形式,无法挖掘到其中的深度意义。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对于学生品德的提升与德育的发展没有太显著的作用。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不足的弥补
1.让课堂回到生活之中
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当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分析。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让课内教学和生活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并充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领会品德的本质,为提高德育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七彩的社会生活”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同父母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去种植园参观、或者到父母的工作单位看看他们的工作环境。之后在课上让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设定“我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什么”的话题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踊跃发言,并在这种交流和探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昂。
2.让教学重视学生感受
小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因为自我调节能力较低而出现抵抗、失落或不满的情绪。针对这一点,教师应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并通过合适的引导方法提高他们的内心感受程度,让他们能够融入学习当中,提高注意力,真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好大一个家”时,教师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内心积极的心理感受,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我国各民族的风情习俗视频。当看到维吾尔族少女曼妙的舞姿,傣族群众泼水的欢乐,蒙古族勇士潇洒的骑射,会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兴趣和喜爱,让他们在聚精会神的欣赏中领略我国民族团结的伟大。
总之,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栋梁,他们德育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所以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应当充分把握素质教育改革的机遇,将生活化教学有机地融入课堂之中,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德育水平,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网络影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虽然发挥了积极的社会能效,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带来历史变革的机遇,但同时也为小学生们的思想世界带来冲击。虽然多彩多姿但是却优劣各异的海量信息对于人生价值观念正初步形成的小学生而言,造成的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网络负面和消极影响更会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带来极为严峻的考验。
1新媒体社会环境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问题
1.1互联网内容的鱼龙混杂对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对于思维活跃并且好奇心理强的小学生而言具有很强吸引力,尤其容易让小学生沉迷于长时间使用网络。但是互联网内容虽然丰富多彩却也鱼龙混杂,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小学生更大胆放纵却难以百分百诚实友好,而且新媒体的隐蔽性也更容易弱化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两成的小学生对于网络上骂人、说脏话等行为现象都持有无所谓甚至赞同的态度,将近三成的小学生都曾经在网络上有过发表不真实言论、看或小说等行为。在新媒体社会环境之下,很多小学生会将网络视为发泄空间,生活中被家长或老师监督控制而不能做的事就在网络中放纵施为,这样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网络道德品质,更会将不良品质转移到现实生活当中。
1.2对网络的依赖和精力分散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人将网络比拟为鸦片,适量自然无害,但是时间一久就会上瘾并且无法自拔。人体对鸦片的依赖属于生理依赖,对网络的依赖则属于精神依赖。假如小学生长时间痴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网络聊天等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控,就会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精力分散,会让学生难以分清现实和虚拟的界限,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困难就会躲避到网络世界去逃避现实。长此以往,学生的性格就会越来越孤僻冷漠,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有限,在网络方面花费精力和注意力过多就容易焦虑烦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1.3专属网站功能和内容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兴趣需求: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很多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浏览的网站都是综合性商业网站,他们经常所使用的网站通常有:百度搜索、游戏网站、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高达69.9%的小学生所常用浏览网站的排名首位就是“百度搜索”,次位是“hao123”,而这些网站中面向少年儿童的网站仅仅只有“4399”和“7k7k”。一些专属于小学生的网站,例如“中少在线”、“网上少年宫”、“少年英才网”等却因为功能和内容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兴趣需求被关注程度并不高。对于专属小学生的各类网站,孩子们经常使用和并且比较熟悉的都是以游戏和故事类为主,而对于可以自主学习和科普类的网站却使用和熟悉程度不高。
1.4老师和家长对小学生网络使用的监控和指导不足:虽然在新媒体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都会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监督指导,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因为生活条件或文化水平的原因缺乏家长的及时监督指导。曾经有针对小学生使用网络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家长是否通过QQ等新媒体工具和孩子沟通鼓励学习这样的问题,几乎绝大部分家长选择的答案都是“否”。然后针对孩子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小学生使用QQ作为网络聊天工具的人很多。可见,很多家长和老师对于新媒体的认识依然存在片面和局限性,所以对孩子使用网络知识一味制止或管制,却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和孩子科学沟通,这样反而禁锢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2针对新媒体社会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2.1重视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发挥:其实家庭才是小学生思想品德角度的第一课堂,家长也是他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和巨大影响力。所以学校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对自己孩子的重要性。首先应该引导家长提升自身素养和教育能力,日常生活中发挥家长对孩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率引领作用,老师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准确掌握孩子的性格和生理特点对孩子采取科学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2.2整体优化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学校不但应该思想品德教育实施机制,还应该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构建。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创新融入小学生能够理解并且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信息内容,积极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学校氛围,发挥校园文明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润泽作用。
2.3综合依托社区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主题活动,例如带领小学生参与社区力所能及的帮扶助民活动,或者公共卫生环境维护,以及敬老院义工活动时提供表演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切身感受和领悟良好的品德观念和行为。2.4呼吁社会重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社会生活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应该呼吁各地方政府和教育单位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新媒体社会环境下的现状问题,加强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成员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力度。而且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隐性影响,所以也应该同时呼吁社会所有成员重视品德规范通过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孩子们营造文明社会氛围。
3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新媒体社会环境之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科学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各个方面重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够让孩子们在享受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同时提高思想品德品质。
作者:刘喜春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东胜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苗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03.
篇10
关键词:小学校园;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6
引言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作为小学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者。在小学生初进小学校园时,小学教师就应当开始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下就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深入探究应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人的一生,少年时代的教育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对在青年时期形成如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所以从小学就应该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个人早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彻底颠覆,因为这是要经过教育并通过长时间实践而形成的,少年这一重要时期有其延伸性作用,不可小觑。少儿的思想品德观念还较弱,是处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可塑性较强。如果可以利用小学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将会帮助学生正确发展。如果无法做到正确引导,会使得学生错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坏小孩",更有甚者影响致其一生走入歧途,变成一名对社会形成危害的罪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生活上的正确引导
正因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雨果讲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做人该有的常态。"这就是在告诉世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是其次,良好道德是为人的重点。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接纳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观察学生,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念。
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一方面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辨清大千世界的是非对错。另一方面,能够在学生心里塑造一个可亲近的形象,便于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和精神上的指引。作为教师,想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尊师重道,品格端正,内心善良的人,首先自己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以关爱、宽容,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从自己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品德。
2.学习上的不断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从学习中渗透。小学有思想品德课程,这门课程不应作为单独唯一的课堂来教学,应结合其他学科一同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书里出现的、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遇到不同情况应如何做。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将书本知识学的透彻,只是基础。在课余时间,也不能放松。教师虽然是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者,但是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这样,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在家庭访问或者家长会上,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对孩子的德行教育双管齐下。家长可以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带着孩子去烈士林园扫墓,学习英雄事迹;周末的时间,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如《海尔兄弟》、《丁丁历险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容易看懂,也能从动画片中学到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孩子在轻松之余也能受到教育。
3.课外活动延伸教育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因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其中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例如可以开展班级集体清洁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所需要的清洁工具,然后分配工作,共同完成一次清洁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在清洁后要让学生把工具带回家,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和减少丢三落四的习惯。又如每年六一儿童节可以举办一些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快乐,给有才艺的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无论是跳舞唱歌、吟诗作画、武术杂技等,都能够一展身手,赢得掌声的同时对他们无形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单靠课堂或单靠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应当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各方面都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傅根跃,丁晓攀,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儿童亲社会性说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