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与稳定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和谐与稳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事故处理专家指出,所有的事故中都有违规行为,所有的违规行为都与制度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有关。进入中职的学生,大部分都缺少这种敬畏制度、严守制度的制度教育。在学校,也往往因为制度教育不足,导致其不守校纪,敷衍学习,最终导致他们学业落后。到了中职阶段,如果还不能补上这个教育缺失,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会一再地违反操作规程,违反安全生产纪律,造成各种安全事故,对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发生安全事故,往往随之带来安全事故善后纠纷。这些纠纷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纠纷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会形成上访案件、司法案件,有的可能形成更大的暴力冲突。中职教育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既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又可以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是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素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办好中职教育,有利于减少社会不和谐、不稳定事件
毋庸置疑,学校里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如果失去教育矫正的机会,就会成长为社会上的“思想异见者、人格异化者、性格异常者”。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会面临生理和心理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有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受挫,会给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个阶段,要专门开设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和思想健康的过关测试,对他们实施把关筛查,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让心理和思想教育不过关的问题学生轻易流入社会。办好中职教育,社会才能更和谐、更稳定。办好中职教育,有利于增加职业文化人群,促进职业文化认同,从而减少不和谐、不稳定事件。在现代社会中,人是职业的人,而职业的人又是职业文化中的人,同一职业的人易于形成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和谐,而文化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发展中职教育,增大职业文化人群,有助于职业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职业教育对职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能动作用,能够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职业文化基础。职业教育对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可以把正能量的职业文化注入学生的成长之中。职业教育作用下的职业文化,不仅承认各种文化的存在价值、相互间的平等、独立,而且加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谐了,社会将产生共生共荣的文化格局,社会将更加和谐。
三、办好中职教育,有助于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通过对各种类型的教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除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功能一样外,还具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转变为某一行业的专业技术劳动者,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技能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产品,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物质基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办好中职教育,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职业教育可有效帮助弱势人群获得一技之长,拥有稳定工作和可观收入,从而改善其生活条件与生存质量。现阶段,因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分配公平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重视收入分配、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科技进步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客观条件下,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可以有效减少缺乏技能、收入低下的人群,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有利于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而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又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良好局面的建立与形成,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办好中职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当前现实情况看,我们并没有真正“办好职业教育”。这有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规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学校一定要不推不靠,开拓进取,真正提高办学水平,发挥出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高度重视教学工作。
很多人甚至职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中职学生是因为“学不会”才进入中职学校的,在中职继续“学不会”是正常的,只要加强纪律管束就可以了。其实这是很错误的。学生“学不会,就管不住”,管好学生的首要前提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如果不让他们把精力耗费在学习上,他们就会耗费在违纪上。不学习的学生,让他遵守校纪校规,是很难做到的。学生的头脑和精力,如果不用学习技能和知识的“庄稼”去占领它,就一定会生长荒芜的“野草”。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个位置关系永远不可错置。
2.真正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都存在如下问题:教法枯燥,不能让注意力弱的学生有兴趣;管理粗浅,不能让自制力差的学生不掉队;育人粗放,不能让家教有问题的学生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中职学校应该创立和推广“学乐•乐学”教学法、“无缝关注”管理法、“全面深度激励”育人法等教学管理方案。
3.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有资料显示,学生不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健全。这种状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家庭、学校、社会如何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部门不应该束手无策,实施家庭教育的“为人父母者”,大多是没有专业教育技能的人,不能过分苛求。作为有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负有重要的责任。学校应当组织大量的优秀教师,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制定出“教会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案。
五、总结
篇2
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夯实,主要经济指标均创造了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国民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与全国全省、周边兄弟县市的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呈继续拉大的趋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全面协调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根据中央、省、*的要求,结合*实际,我体会到,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发展与稳定、致富与平安的关系,注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继续按照县委、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保持经济适度发展
(一)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用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在巩固提升粮油、蔗糖、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抓好滇皂荚、魔芋、松香、姬松茸、畜牧等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做好农业税减免,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保护农民利益。整治和规范农产品消费、农机、种子和农资市场。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项目投资。立足资源优势,挖掘开发项目。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搞好项目储备。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创新机制,实行投资项目激励机制,齐心协力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把握国家和省*年度投资的重点及领域,积极参与,赢得国家和省*对我县的更大支持。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服务。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稳步推进县城和中心集镇城镇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尽快改变*城镇化水平低、脏乱差的现状。盘活土地存量,把城市当作一项产业来经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内外投资。消除部分干部群众中原有的封闭陈旧观念,争取积极支持和配合城建工作。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和资源布局,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坝区与山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四)加快水电建设事业步伐,发展矿电、锡电结合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政策办事,做好环境保护,长远发展;督促落实占有耕地补偿工作,切实保障农民生产生活权益。
(五)紧紧抓住全省对十个重点行业进行整合的机遇,进一步推进糖、锡、茶、药等重点行业的整合,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切实落实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做好我县国家4A级旅游景点南甸宣抚司署的宣传推广工作和建设“葫芦丝之乡”工作,把我县的自然风光、民族、历史、文化等特点全面展现出来。引进多元资本参与景点开发,做好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积极探索和推进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有效形式,提高品位,使文化旅游产业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我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指标居全省全*后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需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初高中分离、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提高高中阶段办学效益,整合教育资源,适时加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快现代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和步伐,大力普及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的应用,更好地促进科技与产业开发和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结合。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加强疾病、疫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改制企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高困难人群的收入。整合和完善农村贫困救助、“五保”、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今年上半年,降雨量仅为常年水平的16%,6月下旬以来,连降暴雨,虽部分缓解旱情,但需要我们“防、抗、救”结合,健全和组织实施抗旱、防汛、救灾、地质灾害防治机制预案和做好工作准备。
(三)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程、科技推广工程以及文化扶贫工程等,在县普通高中逐步按一定比例招收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试行普通高中民族班,建立少数民族教育基金,适时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各类企业优先录用少数民族青年,有计划地培训少数民族干部,使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搞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和人口工作,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沼气和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巩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促进各民族当家作主和民族团结。把安居温饱、异地搬迁和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工作的三项重点工程,改善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按照*委、*政府有关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把人才的开发、培养、造就和使用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多元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人才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培养和引进与*支柱产业及特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健全机制用好人才,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的整体收入水平,完善人才奖励制度,按照福利货币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为稳定人才提供条件。
(五)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责任制,用好书记县长信箱,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建立严打整治经常性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活动,积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创建“平安*”活动,及时整治治安突出问题,保持社会治安的总体平稳。严密各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措施,加强对事故隐患的综合治理,加大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力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3
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抨击,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加大,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在社会体制的影响下,金融危机、住房危机、事业危机等等都可能激化矛盾。群众都存在不安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社会的现象,需要宣泄一种不满的压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时有发生。所以要改善这种社会矛盾的计划,提高群众的认识,正常、公平、客观的看待面临的问题,妥善的处理所面对的困难,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见群众文化提高,创建和谐社会意义远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提高意义远大。群众文化以其独有的和谐的特征,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直接制约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群众文化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两者的进步和发展是相互的。社会和谐是一切事业发展之基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谐是前提,群众是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安居乐业。社会由群众组成,群众来自社会的大家庭。加强群众文化的教育,社会和谐也必然就随之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歌. 群众文化发展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4) .
[2] 卢啸庚. 群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J]. 剧作家, 2009, (01) .
[3] 孙海霞. 论群众文化[J]. 青年文学家, 2009, (03) .
篇4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深化认识,不断创新,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推进社会和谐普惠区建设的进程中切实发挥好政策宣传、思想导向、行动指南的作用。
一、把握正确导向,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活动打牢宣传思想基础
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如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共同前进的旗帜和灵魂,就不可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凝聚起来。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农场党委工作中心,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化对和谐普惠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学习宣传,使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创建和谐普惠场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努力在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做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要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示范宣传活动,完善新闻及时准确报道机制,形成有利于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建设的舆论环境。同时要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加强对基层的形势、政策教育,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全场人民自觉地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工作贡献力量。
二、弘扬时代旋律,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工作是充满创造活力的,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宣传思想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奏响时代旋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普惠区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要始终把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北大荒精神新内涵、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全场人民爱场发家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发展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利用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发挥烈士陵园和文化遗址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引导和激励全场人民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要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使全场人民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维护稳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投身到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的实践中。
三、推进道德建设,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那么我们说,如果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将无从下手,更不要说创建的成功。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在道德建设工程中,要切实发挥导向作用,有所作为,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工作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以文明单位、文明生态管理区、文明和谐小区、和谐家庭的创建为总抓手,统领其他各类创建活动,在全场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在单位做一名好职工,在家庭做一名好成员,力争在全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要突出创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两个重点,加强阵地建设、创新教育载体、形成教育网络,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内部、基层、源头,把稳定落实在基层,把和谐创建在基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个体户、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培育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
四、抓好文化建设,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既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工作部门,我们要积极拓展内容、拓展领域、拓展渠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多举办人民群众看得懂、愿意参与的文体活动,千方百计服务基层、服务百姓。要创新活动形式,把举办重大节庆活动、举行主题教育学习活动等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立体效应,做到活跃基层、服务群众、寓教于乐。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使文化活动深入农家院落,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心里。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基层群众演有站处、看有坐处、乐有去处,切实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充分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基层文化的活力。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和开发八五一一农场的历史和旅游文化资源,大力提升农场形象和文化品位,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进社会和谐普惠区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宣传干部队伍。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有一种“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要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等反映当展的新知识,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面向基层,调查研究,大力倡导重实际、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树立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找准位置、选准坐标,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动,多做党委满意、群众欢迎的宣传工作,多打有影响、有效果的宣传战役。
六、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的新途径
1.加快建设服务型机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宣传思想工作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
2.深入推进和谐社区与和谐城镇建设,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探索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快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社区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改进社区管理和服务。
3.积极培育完善和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七、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为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提供组织保证
1.各级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充分发挥“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作用。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将领导经济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等内容纳入考评体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充分发挥老干部在创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积极支持他们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微博;公众教育;社会和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39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但也为极端思想的传播创造了空间。近年来,各种网络社交软件不断涌现,这些社交软件已成为主流思想的传播路径,为公众思想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学者已经进行了很多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这些研究探究了互联网社交平台对主流思想的影响,但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很多研究成果过于理论化,难以应用于实际的思想教育。下面将详细阐述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 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现状
1.1 对象定位不明
目前,全国各地已开展了很多基于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但这些教育活动的缺陷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受众定位不明确。微博属于网络新型事物,微博用户一般都是年轻人,而现有的教育宣传模式十分落后,都是通过文字资料进行说服式教育,容易导致用户抵触。除此之外,很多地区在用微博进行社会和谐宣传时,忽视了宣传的针对性。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存在多种定位问题,一是教育对象不明确;二是基于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的内容定位不明确,微博不应将多种教育内容混合在一个平台上,因为这样容易导致用户对微博教育内容理解不深入,而且难以找到所需内容。
1.2 教育形式单一
现有的微博社会和谐教育资料的形式很单一,大多以文字内容为主,但微博具有一定字数限制,传统的教育资料已经难以适应微博的传播方式,因此,微博宣传管理团队应打破现有的传播形式,将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纳入宣传体系中。除此之外,微博用户具有一定广泛性,统一的宣传资料不利于用户阅读。微博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产物,这种产物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可以用于娱乐或阅读的时间很少,而且很多人更容易被娱乐化的事物吸引,这些网络事物具有较强的“吸睛能力”。为了提高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的效果,微博管理团队应通过多种形式传播社会和谐精神。
1.3 管理模式落后
基于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宣传教育模式,因此,需要根据微博宣传特点制定管理模式,但很多政府部门仍然采取常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微博宣传的效果。基于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模式需要建立配套的反馈管理机制,根据微博教育形势进行实时调整,另外,部分地区的微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导致微博社会和谐教育效果不理想。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不同于传统线下宣传模式,但很多地区的政府宣传部门仍然采用传统宣传管理方式,以说教方式给公众灌输社会和谐精神,容易导致年轻人产生抵触心理。另外,许多微博管理团队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模式,完整的信息管理模式应该全程跟踪信息流向,从信息审核、信息传播、信息编辑及信息管理等各个环节掌控信息。
1.4 配套政策缺位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社会和谐网络教育的相关政策,配套政策的缺位导致微博社会和谐教育推广缓慢。另外,现有的社会和谐教育政策缺乏导向性,不能指导基于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政策的缺位不利于各地协调开展工作,导致微博社会和谐教育得不到保障,而且已有的政策细化程度低,没有明确针对微博进行规范。基于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是网络技术与民族精神的完美结合,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很快。另外,网络不断产生新兴的信息平台,每一种新兴信息平台都会导致打破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但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难以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缺少法律政策的支持,也是导致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推广缓慢的主要原因。
2 基于微博开展社会和谐教育的对策
2.1 提高公众参与度
公众参与度是反映微博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模式必须以广泛的群众支持为基础。政府相关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微博团队,不断更新社会和谐教育的信息,为公众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各地区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开展微博教育宣传,广泛采集公众建议与意见,通过多种信息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将文字、音频、视频等联合运用,提高公众参与度。除此之外,在进行微博社会和谐教育时,应根据公众层次进行明确地位,同时配合线下宣传,帮助公众了解微博信息。另外,可以根据社会热点事件举办专题讨论会与座谈会,帮助公众认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2.2 营造微博教育氛围
各地区的党政干部应积极参与微博社会和谐教育,通过注册微博账号,实时了解公众对社会和谐的认识,帮助各级领导干部走下“神坛”,走进群众。领导干部可以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创建微群,通过生活感悟、社会热点事件评论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吸引公众参与微博社会和谐教育。微博管理团队应因势利导,利用微博加强政府部门与公众的联系,积极推进社会和谐教育工作。另外,微博管理团队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制作诙谐幽默的视频短片吸引公众,保证宣传材料符合微博传播形式,为微博社会和谐教育模式创造健康民主的环境。
2.3 建立长效更新机制
微博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公众意识的完美结合,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实时各种信息,包括生活细节、生活感想、个人意识、思想感悟及事件看法等,因此,微博的信息量十分庞大,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需要公众长期参与,因此,要建立微博的长效更新机制。这种机制是微博社会和谐教育模式的基础。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宣传团队可以采取外力推动微博社会和谐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社会和谐宣传。除此之外,公众的参与度与平台的开放程度以及活跃程度具有直接联系,微博管理团队应保持与公众的交流,通过交流吸引公众参与,鼓励公众表达对社会和谐的想法。
2.4 建立微博教育体系
基于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模式不仅需要公众的参与,还需要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微博的社会和谐教育模式的建设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对象导向机制,微博社会和谐教育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各年龄段、各社会层次的人群,这些人群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在进行微博社会和谐教育时,必须根据受众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比如,对青少年进行宣传时,应该以具有特色的宣传资料为主,保证宣传资料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度;二是细化管理模式,微博属于网络宣传工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微博管理团队在进行宣传前,必须严格审核各种资料,细化数据管理程序,保证宣传资料的正确导向性;三是开展配套培训机制,帮助各地培训专业的微博宣传团队,保证微博教育的专业性。
3 结 语
微博诞生时间很短,但微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2009年微博开始席卷中国各地,但现有的基于微博开展的社会和谐教育模式十分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和谐教育的需求。因此,只要充分了解微博的传播特点与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微博的教育优势。微博具有较强的草根性,一方面微博可以移植到各种平台上,另一方面使用微博的网友具有平民化特征,这也使微博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微博还具有便捷性、实时性、原创性等特征。因此,基于微博开展社会和谐教育时,必须把握微博的以上特点,一方面需要保证思想教育材料的真实性与说服力;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将宣传教育材料简洁化,以利于不同背景网民的接受。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微博展开社会和谐教育的必要性与现状,并从公众参与度、微博教育氛围、长效更新机制以及微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子云.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篇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中央的要求部署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河南省驻马店市围绕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确立了抓发展、抓稳定、抓作风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
抓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发展保障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驻马店市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有效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抓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减少了利益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抓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为促进社会稳定,驻马店市开展了建设“平安驻马店”活动。一是化解各种矛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专门组建下访工作组,对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工作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集中调处,使上访人数明显下降。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社会治安的防控机制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止重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通过抓稳定,努力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抓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群众基础。党员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针对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驻马店市在作风建设中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各种作风问题,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二是认真搞好服务,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按照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解决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积极主动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加大对农民工、下岗失业职工、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和农村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抓作风,积极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中央的要求部署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河南省驻马店市围绕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确立了抓发展、抓稳定、抓作风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
抓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发展保障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驻马店市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有效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抓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减少了利益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抓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为促进社会稳定,驻马店市开展了建设“平安驻马店”活动。一是化解各种矛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专门组建下访工作组,对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工作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集中调处,使上访人数明显下降。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社会治安的防控机制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止重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通过抓稳定,努力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抓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群众基础。党员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针对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驻马店市在作风建设中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各种作风问题,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二是认真搞好服务,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按照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解决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积极主动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加大对农民工、下岗失业职工、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和农村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抓作风,积极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中央的要求部署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河南省驻马店市围绕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确立了抓发展、抓稳定、抓作风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
抓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发展保障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驻马店市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有效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抓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减少了利益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篇7
1、我国社会劳动关系的现状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总体上比较稳定协调,但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劳动关系趋于复杂,协调处理的难度也有所提升。劳动关系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国需要就业的人数逐渐的增多,但就业岗位是供不应求,展现出比较严重的就业矛盾;(2)我国工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没有得到有效地抑制。国家安全监管部门通过数据统计发现,虽然我国工业伤亡人数呈下降趋势,但伤亡人数仍然占据很大的比例,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还是非常大;(3)我国社会劳动争议案件呈上升趋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社会劳动争议案件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社会的整顿力度,很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所以还需要加大对社会的整顿力度[1]。
2、构建新型社会劳动关系的意义
社会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最为基础的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其实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协调处理好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者、劳动者与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新型社会劳动关系的关键;(2)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和谐,而且关乎到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那么社会也不可能和谐,所以说劳动关系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就建设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3)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也日趋复杂起来。社会中各种劳动纠纷频发,给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立社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1]。
3、新型社会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构建新型社会劳动关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我国要构建的新型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新型的社会劳动关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规范有序。社会安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劳动关系规范方式法制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市场经济说到底就应该是法制经济,它要求人们的经济行为要按照市场规则达到法律规范。劳动关系的正常运行,也同样要按照市场规则用法律来规范,从而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规范有序的劳动关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使社会劳动关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2)公平合理。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新型的劳动关系必须体现公平正义,即公正合理的劳动关系。所谓公正合理的劳动关系,就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并通过平等协商来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使各自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的劳动关系。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调节方式契约化的具体要求。因而,构建以公平合理为特征的新型劳动关系,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3)互利共赢。社会的发展一定要围绕着互利共赢这个理念,只有坚持这个理念,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社会中劳动者和资本拥有者间的利益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所以只有当利益分配合理时,二者的积极性才能被很好地调动起来;(4)和谐稳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牵涉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2]。
4、构建新型社会劳动关系的主要措施
4.1社会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而劳动关系的实质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建立新型的社会劳动关系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资本轻人本,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很多。所以要构建新型的社会劳动关系,就要首先改变原有的发展理念,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要真正做到切实尊重和维护广大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权益,把劳动者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最终可以让劳动者共同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4.2完善社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劳动环境、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要想保证新时期社会劳动关系和谐,就需要逐步地完善社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已成为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必须要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社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主要是做好以下工作,即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等。
4.3提高劳动者的岗位力量
劳动者在经济市场中通常处于劣势,这不仅是因为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而且也因为动者自身缺乏抗衡能力。所以要想改善社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劳动者本身也要做出努力,努力缩小与资本拥有者之间力量抗衡的差距。劳动者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劳动者可以参加一些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市场竞争就业能力,久而久之就可以改善当前的这种社会关系。
篇8
和谐原本是指一种事物之间搭配合理与匀称的关系。社会和谐则是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协调状态。而所谓法律上的和谐,则是指构成社会的所有主体在法律框架下为了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所构建的一种平等、互助、互惠的稳定关系以及在关系变动时的相安无事。就是说法律上的和谐是在承认主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借助理性和制度,通过权利的实现而构建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是主体之间在权利面前的不同而和。也就是说法律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充满公平与正义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不仅阐明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从法学角度来看,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政府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自然三种关系,必须具备几个基本前提:
主体的平等和自由。社会主体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性别、职业、贫富等等,但其人格上又都是平等的,意志上都是自由的,因而不存在高下之分。没有主体之间的平等,任何关系的建构都不可能出于自愿、出于理性,也都无法维系长久。因而,全社会所有主体的平等与自由,而非部分主体的平等和自由,是实现法律意义上社会和谐的首要前提。
以实现权利为主要内容。人际关系的核心是权利,承认权利、重视权利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和谐为所有主体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重视权益,甚至是重视大多数人的权益,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并非难事;但如果忽略了对少数人和社会困难群体权益的关注,公平就会丧失,社会主体之间的和睦与互助同样无法实现。
妥协与理性。尊重他人的价值,尊重他人的权利,才能保证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也就是说只有互惠才能带来互助,才能带来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长久,而互惠需要妥协和理性。反之,任何情绪化的东西,任何单向度的思维模式都容易使人际关系走向极端和对立,也就不可能和谐。
篇9
关键词:族群;族群和谐;宗教和谐;社区和谐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37-01
东南亚国家新加坡不仅在亚洲,即使在世界上,其政治的清廉稳定、经济上的繁荣进步、社会和谐安定,都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堪称完美的治理状态是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贯彻和谐社会理念,实施族群和谐的执政方略密不可分的。一个只有640平方公里面积,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袖珍”小国能在国家成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举世瞩目的发展与和谐成就,值我们得研究。况且,新加坡的社会政治现状和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一党长期执政,都面临多元族群、社会团体的整合等,这就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借鉴其经验。在此我们分析新加坡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基础建设。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移民社会。宗教和种族问题历来是影响新加坡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敏感问题。新加坡独立时,国民中华人占总人口的77%,马来人14%,印度族7.6%,其余为阿拉伯人、苏格兰人、荷兰人、阿富汗人、菲律宾人、缅甸人以及欧亚混血种人。并且人们分别信仰佛教、印度教、回教、锡克教、袄教及基督教等。面对如此复杂的族群和宗教构成,确保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组成的社会团体一致对实现社会和谐极为重要。为此,人民行动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促进族群和谐
1.1 通过集选区制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维护族群和谐,人民行动党于1988年推行了集选区制,集选区制保障了国会中永远都会有少数种族代表当选为议员,使少数族群的政治代表权得到了保障。集选区制避免了“大华族主义”,扩大了少数种族的政治参与空间,促进了族群和谐,巩固了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
1.2实行组屋政策促进不同族群的融合。推行组屋政策是人民行动党增进族群融合,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手段之一。新加坡80%以上的居民佳进了政府组屋。为了促进族群融合,建屋发展局确立了先申请后分配、公开抽签和按族群比倒分配的住房原则,推进不同族群、不同社团和不同区域的居民在新的住宅区中重新组合,由此出现了不同族群、语言和宗教背景的新社区。政府的这种有意将不同民族混合居住的组屋建设政策,打乱了过去按族群和传统社团聚居的局面,促进了不同族群和社团的沟通及各种文化交流,“也有助于产生新加坡族群的一体化和认同感,”①进而有助予培养各种族民众的种族容忍与和谐精神,加速了不同族群的融合。
1.3推行语言政策促进族群和谐。语言是族群情感、族群认同和族群文化的纽带。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合理的语言政策对于族群和谐就显的尤其重要。人民行动觉尊重各族群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制定了多语政策,即把马来语定为国语,英语为行政用语,同时同等对待华语、马米语、泰语、淡米尔语四种语言,并规定四种语言均为宫方语言。
1.4 政府推行双语教育,建立同等对待四种语言的教育体制。双语政策带来了三个方面的社会效应:一是便利族群间的交流和了解;二是打破了族群界限;三是减少英语教育和其它方言教育(汉语、马来语、泰语、淡米尔语)就业机会的不平等。②孕薪加坡成功的语言敢策促进了族群间的沟通,体现了政策的公平性,有力地推动了族群和谐的进程。
2推行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促进宗教和谐
人民行动党对宗教和谐十分重视,2003年7月20日,政府发表了《宗教和谐声明》,号召国民在每年族群和谐日(7月21日)的一周内朗诵此声明,即我们同为新加坡人民,谨此声明:宗教和谐是确保我国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社会之和平、进步与繁荣的要素。我们决心通过互相容忍、信任、尊重和了解,强化宗教和谐。我们将始终如一,确认国家的世俗性,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尊重各人的信仰自由,既增进共同空间也尊重彼此差异,促进宗教间的沟通。从而确保在新加坡宗教不会被滥用来制造冲突与不和。③
人民行动党倡导宗教自由,坚持多元宗教致策,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分析处理纷繁复杂的宗教问题。执政党在倡导自由的同时,禁止政教结合干预政治,并通过《宪法》明确规定政治和宗教分离。
3政府主导与民主自治结合实现社区和谐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构建城市和谐的基础。人民行动党深知,城市的改革、发展、稳定都依附于社区,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城市的和谐与整个社会的和谐。为此,政府坚持用“政府主导,强化组织;统一指导,民主自治;以人为本,积极参与”的社区管理理念,致力于建设“有责任、积极并有爱心、家庭稳固”的富有凝聚力的新加坡和谐社区。新加坡居民住宅80%以上为政府组屋,若干栋组屋构成一个组屋区,多个组屋区划定为一个选区(社区),全国共划分为84个选区。政府行政部门与社区管理机构、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社会团体之间职责分明并互补互协。这种政府主导与社区高度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有效地实现了政府对社区的科学、合理、灵活的建设和管理,使各社区呈现出环境优美、物资丰富、文化娱乐事业繁荣的和谐景象。同时,社会和谐对巩固党的基层建设、挖掘公共资源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人民行动党在执政中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保证整个社会行为规范有序,使社会生活呈现富足而又优雅的现代文明气息,这是人民行动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成功方略。■
注释:
[1] PeterS.J.Chen,Singapor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Trends,Singapore ,1983,P.16。
篇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中央的要求部署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河南省驻马店市围绕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确立了抓发展、抓稳定、抓作风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
抓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发展保障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驻马店市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有效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抓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减少了利益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抓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为促进社会稳定,驻马店市开展了建设“平安驻马店”活动。一是化解各种矛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专门组建下访工作组,对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工作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集中调处,使上访人数明显下降。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社会治安的防控机制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止重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通过抓稳定,努力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抓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群众基础。党员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针对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驻马店市在作风建设中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各种作风问题,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二是认真搞好服务,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按照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解决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积极主动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加大对农民工、下岗失业职工、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和农村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抓作风,积极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