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为案例,利用空间句法来量化分析法,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使用效能进行评价,并通过追踪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及其使用后感受作进一步分析比对,以协同研究的方式为提高图书馆建筑空间的使用率与设计活力,提供实践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空间句法;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效能
0引述
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成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以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实现了全面的联网覆盖,并加大了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力度。新建公共图书馆建筑逐渐向大空间结构迈进,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读者创造舒适优雅的学习、交流场所。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为例,依据空间句法对建筑空间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对使用者的行为观察及采访调查做进一步研究。
1空间句法的引用
空间句法是一种关于反映空间客体和人类直觉体验的空间构成理论及其相关的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它所关注的不是空间之间的实际距离,而是其通达性和关联性。根据空间句法理论可以严谨地分析空间,并观测人的活动,将空间与人的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由于空间句法对空间的研究需通过大量运算,即将其数据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因而Depthmap软件应运而生。笔者将利用这种描述空间的数学方法,基于Depthmap软件平台来对公共图书馆空间组构做出量化的分析研究,并结合人的活动来分析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优劣,为今后的相关实践研究提出理论依据。
2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量化分析
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于2013年建成开馆,建筑面积约14600m2。是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新馆设计注重“人文”特色,以“借阅一体”服务方式为主导,其中85%以上使用空间分区借阅图书,为不同读者提供专属的阅读服务。本文以此图书馆为例,首先对其空间设计及使用效能进行量化分析。一个可理解性好的空间系统更易于辨别和认知,人们在其中的行为效率也更高。本研究首先基于Depthmap软件平台,将视线整合度用做衡量空间可理解度的因素,进而对该图书馆新馆建筑空间进行量化研究;并通过图书馆可理解度的分析,来验证图书馆空间设计及其功能布局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Depthmap软件的视线整合度分析,其整体思路类似于微积分,即将空间划分成500×500的网格,相当于一个人所占空间,每一个小格称为一个元素,所有的这些元素构成了空间。分析图中,数值的大小是由自暖色向冷色递减表达。颜色越暖,代表视线整合度越好,颜色越冷,视线整合度越差。为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一、二层的平面图及Depthmap生成的视线整合度分析图。前文可知,分析图中颜色越暖,代表视线整合度越高,该节点也就越容易被看到。因此,结合平面功能,对照视线整合度分析图可以看出,一层空间视线整合度颜色偏暖区域位于入口的大厅,而大厅中所设置的总服务台与休闲座椅,方便读者入馆后观察各个空间信息。其余阅览室空间基本呈现冷色,以保证阅览室内读者不被打扰,带来阅读的安静舒适的环境。由于二层的阅览空间基本开敞,视线整合度分析图颜色偏暖,各个空间都比较容易被看到。其中读者的阅览空间与交流空间相结合的设计,不仅使阅览空间更加开放,并有利于引导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阅览室大空间化的意义。总体来说,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内部空间的可理解性较好,各空间功能分配较为合理。
3基于读者行为的空间协同研究
虽然Depthmap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数字图表分析等强大功能,但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加全面有说服力,笔者选取周末及平日的不同时段,以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为时间限定,通过追踪观察、采访等方式,对馆内的读者行为进行进一步研究,以验证量化研究的分析结果是否与读者的切身体验有相同的效果。根据对读者行为活动的研究,读者活动基本为阅览、自习、休闲娱乐、休息等,而此图书馆二层各个读者空间基本处于满员状态,空间活跃度很高。庭院周围各休闲空间常见于读者的交流活动,是读者休闲娱乐、休憩热衷的区域。这亦与视线整合度分析图分析结果相一致。一层的各阅览空间相互独立,儿童阅览室和老人阅览室内的读者数量较高,读者表示儿童区充满趣味性愿意多做停留,老人阅览室舒适度较高,在接下来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也发现,舒适度已成为读者选择停留位置的首要标准。采访中,通过向读者发放调查问卷,及与读者交谈的方式,了解读者对于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建议及使用后的看法。问卷中的问题主要涉及读者对于公共空间功能组织、阅览室空间功能组织、交通空间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读者基本对图书馆内部空间表示满意,提出卫生间的位置不明显,究其原因,从视线整合度图中我们对应可以看到,卫生间所在位置呈现冷色区,且经需过很长的走廊才与暖色区相接,因此难以被读者感知。整体来看,朝阳区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空间基本满足读者的使用要求及行为习惯,但仍有一些空间使用的不均衡,需要调整。对于阅览、休息等开放性空间,添加座椅数量是大多读者的愿望。这更反映出现代图书馆设计,应加强功能空间使用的连通性与生动性。4结语本文通过引入空间句法软件,探讨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效能,即在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功能性需求等客观性因素同时,对图书馆内部空间进行量化分析,比对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通过适应性调整与改进设计,完善内部空间组构与使用效率。希望本文研究可以为今后公共图书馆设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使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使用更加丰富,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钱敏.基于空间句法的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认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张愚,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师,2004(3).
[3]邱麟,孙澄,姜宏国.基于Depthmap软件的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组构模拟分析及量化评价———以大英图书馆新馆为例[A].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计算性设计与分析———2013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
[4]谢羽瑶.资源节约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5.
[5]伍端.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J].世界建筑,2005(11).
篇2
摘要:文章介绍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新要求,以及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大型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36-03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宗旨,也是环境保护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现代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也需要符合空间环境与自然相适应的要求,并遵循生态设计理念,兼顾人与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众接触较多的公共建筑,承担着存储传播文化知识的重任,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更应该坚持生态原则,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态阅读环境,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1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新要求1.1环境的舒适性
大型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考虑自然采光、消除噪声等问题,做到多利用自然光源,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最佳的阅读光照,也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由于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开间进深较大,可以通过设置中央中庭与天窗满足自然采光需求。根据服务功能进行动静空间分区,适当引入各种消声材料与设备,以保障空间环境的舒适度[1]。
1.2空间板块的灵活性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具备灵活性,有利于提升其应变能力与空间利用率,这也是评判建筑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图书馆建成后内部空间一般难以改变,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模式,也对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公共图书馆除去必要的组织空间与功能空间,如交通空间、卫生间等,要求其他空间能够交换功能,采用中央中庭组织能够将多个空间联系起来,实现不同部分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存储、借阅、交流一体化的全新空间,以满足现代图书馆的高效利用需求。
1.3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应该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从身份、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功能定位,设置多样化的空间组织形式,让用户迅速找到所需的空间环境。如:通过对阅览室内的书架进行排列重组,合理分配站立式预览书架、研究型桌椅与休闲桌椅的数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同时,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设计要求具有辨别性,不同的功能空间要求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楼层的空间设计尽量避免重复,通过在交通空间设置引导标识,帮助用户辨别方向。不同空间内部设备的排列与陈设合理,保障空间通透,以方便进行监督和管理[2]。
2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2.1坚持生态性原则
所谓生态性,就是具备自然的特征与属性,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3]。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应该遵循生态环境设计的规律,掌握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从保留自然美的角度进行空间环境设计,融入更多的自然元素,形成自然、舒适的阅读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尽量选择天然环保材料,熟悉各类环保材料的功能与用途,并根据施工条件与环境合理利用材料;设计过程中尝试开发环保绿色资源,采用简洁、自然的方式进行室内装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通过绿色植物、自然光等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提升公共图书馆室内空间的自然化程度。
2.2增强空间环境体验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体会,均与其情感体验及生活经历有关[4]。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中,设计者通过情境分析,有意识地加入多样化元素激发用户情感,将个人体验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形成室内外空间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这就是体验式空间环境设计(见图1)。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吸引用户参与其中,将空间环境作为背景,让用户在获取认知体验过程中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人、物品、空间环境之间的多维互动。同时,设计者根据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的具体特质,采用艺术设计方法与现代技术营造内外部空间,通过对声、热、光、色彩、形态的调整与优化,创造出既满足公共图书馆功能需求,也能够满足用户精神与心理空间需求的环境,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使其获得独特的体验。
2.3凸显人文精神
大型公共图书馆兼有信息服务与社会教育功能,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文精神,使其具备有别于周围建筑物的文化气息。在空间环境设计与处理上注重细节,在选址与环境营造方面注重与自然相协调,注重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以艺术设计的魅力吸引读者,并助其提升文化修养。根据大型公共图书馆所处的环境与设计目标,采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符号,以凸显建筑空间设计的主体,通过信息引导表现图书馆的设计风格,加强人们对公共图书馆整体形象的视觉识别,强化公共图书馆的思想内涵与教育功能。如:上海图书馆采用无围墙的开放式的设计格局,体现出图书馆的包容性,正门入口处由十二根廊柱构成知识广场,表达出天、地、书、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3大型公共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方法
3.1地点选择与功能布局
大型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多由政府划拨[5]。各级政府在大型公共图书馆建设阶段,应该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其地点选择以及功能布局的合理性,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高效性与实用性,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应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数量,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确定建设规模与建馆数量。在功能区布局方面,应分为文献存储区、读者活动区、特殊服务区等多个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如:深圳市图书馆新馆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藏书量达到400万册,拥有3,000多个网络节点,日均接待读者数量超过8,000人。该馆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整体布局合理,造型精巧,是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
文会超: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3.2科学选址与环境营造
对大型公共图书馆进行科学选址,是保障其准确定位与规划布局的前提[6]。作为社会公众经常使用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其选址应该做到安全、便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应预留公共图书馆用地,保障其建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区域。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学习的场所,要求环境相对安静,且环保与卫生达到一定的标准。若将大型公共图书馆选在僻静场所,则难以满通便利的要求,也很难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这就要求设计者适当引入消噪环保设备,为读者创造适宜的阅读空间。
3.3合理规划建筑用地
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用地包括多个部分,如绿化、建筑、停车场等。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日益多元化,不再是单纯的图书借阅场所或信息交流与传播中心,也是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这对公共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公共图书馆的绿化率要求达到30%以上,可适当配置雕塑、花园等园林设计元素,以为读者提供阅读之余的良好休憩场所[7]]。此外,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扩建改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与场地,保留原有场馆的使用性质,以避免资源浪费。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地面与地下空间,以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若有条件可以将暖通房、变配电房等设置于地下,以达到节约城市用地的目的。
4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方法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十分关键,对读者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存在直接影响,其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空间布局、装饰陈设与基础设施(见图2)。
4.1内部空间布局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布局应融入心理学、生态学等因素,明确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坚持生态设计的策略,保障软硬件环境的美观与实用性。现代化图书馆可以采用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功能不同将内部空间分为阅览区、多媒体区、交通空间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相应的标识,方便读者查找与利用。作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不仅要求具备教育性与学习性,还要求具备娱乐休闲性,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拓展空间功能,形成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建筑空间。
4.2内部装饰陈设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装饰陈设的设计可以选择专业室内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力求为用户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空间环境。内部空间的装饰设计可用不同的色彩,营造不同的氛围。公共图书馆作为肃静庄严的场所,一般采用冷色系进行外部装饰,内部空间可以适当采用暖色系增加灵动感,将装饰色彩与主体色彩区分开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同时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如绿色植物、雕塑等,保障内部功能空间与绿色观赏空间有机结合,提升图书馆的亲和力;也可以引入视觉导向系统,合理应用文字、板块、图片等装饰元素,充分发挥功能引导、区域引导作用,保障多样化装饰与整体空间相协调。
4.3内部基础设施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形式多种多样,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空间效果。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艺术殿堂,空间环境中的一切基础设施都应该与其文化氛围相契合,并且符合设计者的风格定位。由于室内基础设施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应该根据不同设施设备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保障与设计格调一致,并兼顾环保与美观性。不同的区域由于功能不同,其中的基础设施布局也应有所区分,如:公共空间作为读者休息娱乐的场所,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布局应该具有灵活性,尽量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效果。以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为例,其所有阅览室均设置有方便读者借阅的开放式书架,并将阅览座椅放置在靠窗的位置,采用采光窗与琉璃顶棚进行采光,极大节约了照明用电。
5结语
在当前大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背景下,生态艺术设计成为公共建筑的必然趋势。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的构建应该准确把握生态设计原则,掌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多种艺术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通过合理的空间环境布局与装饰设计,为读者营造环保、清新、幽静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与环保理念。
参考文献:
[1]程玲,田宏伟,邓菁.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探讨及实例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4-68.
[2]李静.高校图书馆的适宜性空间环境设计的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3):96-97.
[3]邓元平.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图书馆功能设置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1):158-159.
[4]李泽文.生态文明视野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6-9.
[5]陈鹰,赵建有.学科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构建:以长安大学图书馆交通分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60-64.
篇3
关键词 新加坡 图书馆 阅读推广 空间设计 以人为本
1.阅读空间再造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兴起,使人们对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但是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终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与转型,催生了图书馆两个“场所”的融合与建设:实体空间(物理场所)与虚拟空间(网络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作为平台的图书馆”要建设成为整个网络化的知识海洋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或门户;另一方面,图书馆依然是民众阅读思考、研究交流和文化娱乐的场所与空间,是现代及未来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
实体图书馆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各地蓬勃兴建,并正在实现转型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由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组成。内部空间包括馆藏空间、阅读空间以及各种服务区域。通过对空间的重塑,将图书馆打造成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场所。欧美图书馆界已有不少“空间再造”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IdeaStore)和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图书馆十号”(LibrarylO)。图书馆作为营造书香社会的重要推手,对阅读空间的设计无疑是“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推动和培养全民阅读以及促进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进行解析,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新加坡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阅读空间的实践案例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NLB)以促进阅读作为首要任务,阅读推广活动已发展成为新加坡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通过对作为阅读场所的图书馆的空间创新和改造,提升了图书馆形象,吸引了更多民众爱上图书馆,获得了读者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图书馆已成为民众生活的文化中心,成为推动和参与城市进步、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2.1国家图书馆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馆位于市中心维多利亚大街100号,其空间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和绿色生态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沿垂直方向在顶楼的天台上建有多个绿色“空中庭院”,既美化环境,营造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又具有降低建筑温度的作用;其底层大厅和内部公共阅读空间为东西朝向设计,全部采用了大开窗,并通过自动调节光线的遮光板及反射板为室内提供适宜的光线;室内外环境连为一体,将花园引入图书馆内部,在图书馆内随处可见草地和绿树边捧书而坐的读者。图书馆虽处闹市之中,却无喧嚣之感,为读者营造和提供了优美的阅读空间和环境。
此外,为了让图书馆成为激活知识、促进阅读的场所,国家图书馆在公共阅读空间的气氛营造、装潢风格、书柜材质、书架间距、动线设计以及环境的卫生清洁等方方面面,都花了很多心思。例如,为诱导阅读、探索阅读发展,依据每个楼层的馆藏属性,配合了相应的专题展览等,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图书馆视为一个为不同的读者群量身订制的文化空间和阅读园地。并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对读者进行细分,征集残障人士、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社区团体等公众意见,作为空间规划设计的参考。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阅读空间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图书馆成为民众乐于亲近的地方,构建了一个满足多元阅读氛围和需求的新天地。
2.2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和改造上,依照各个馆的特性进行调整,提供适宜恰当的服务。以下介绍当地几个具有典型特色的公共图书馆,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以了解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阅读空间设计和改造方面的创意和特色。
(1)中央图书馆(Central Public Library)。
位于国家图书馆大厦底层,拥有新加坡图书馆中最多的英文小说收藏和报纸杂志收藏。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大力促进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实践中的亮点包括:世界上第一个为孩子探索环境而建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图1)。从设计、建设到收藏以及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都以绿色理念为依据,这种独特的阅读空间促进了儿童对有关环境书籍的阅读兴趣,最终培养了儿童的环境素养。树屋的装潢以黄色和绿色为主色调,营造出充满活泼和欢乐的气息。大厅迎面有一棵色彩缤纷的“知识树”特别引人注目,其树冠是用废弃的塑料瓶组成,树桩建成一座平台,孩童可坐在上面看书。图书部采用液晶(LED)节能灯,孩童在节能灯的柔和灯光下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不舒服。“我的树屋”将儿童阅读空间打造成一座充满乐趣的教育与阅读乐园。
(2)乌兰地区图书馆(Woodlands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在馆藏数量和深度方面仅次于国家图书馆。专题藏书“亚洲儿童文学藏书(ACL)”(图2)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家和国际上的重要收藏”,可说是亚洲文化遗产的珍贵馆藏,体现了亚洲古老文明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礼仪和习俗等。图书馆鼓励家长、孩子和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收藏和阅读空间,通过阅读亚洲传说和童话故事,了解祖先的文明和传统文化,促进对亚洲儿童文学、文明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和研究。
第4层的儿童阅读区,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图3),为家庭亲子阅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Windows to the World”字样的地球模型,象征着图书馆将为儿童与青少年开启世界知识之窗;而“知识之树”象征培育儿童与青少年灌溉自我知识园地的起点。“阅读乐园”的空间设计分为4个部份,故事世界(The World of Stories)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语言世界(The World of Language)强调语言的价值,创造力世界(The World of Creativity)用于展示儿童艺术作品,学习世界(The World of Learning)主要提供学习资料和童话故事书等。
该馆座落于购物中心内,在空间设计上运用自然和环境的主题营造出优雅的内部环境。踏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由2楼直泻而下的水瀑,咖啡座就在门边,落地窗前为音乐欣赏而摆放着舒适的沙发,空间宽敞明亮;结合透明玻璃隔段设计,既具有穿透性且体现设计美感,充分运用空间布局来营造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当地艺术家创作的陶瓷壁画和绘画装点着图书馆的墙面,使得图书馆散发出十分优雅的人文、艺术气息。
银发族资讯中心(Silver Infocomm Junction,SIJ)是为50岁以上的人群规划和设计的学习和阅读空间,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如何使用社交网络以及如何存取数字资源等的学习空间。
(3)乌节图书馆(Library@Orchard)。
选址也在繁华路段,是新加坡第一个征集并采纳公众意见而设计的图书馆。空间设计过程首次采用“思考设计”模式,通俗说就是集思广益。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人员和新加坡理工学院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先把初步设计构想制成范本模型(Prototypes)并且公开展出,然后广泛征集公众的意见与反馈,让广大民众参与到了这个公共图书馆的设计当中,充分体现图书馆空间是属于每个人的理念,并向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和大量的学习课程。
馆内有很多独特巧妙的设计,如杂志墙的设计(图4),还有“阁楼+工作室”的双层设计(图5)。这里阅读区域被划分为工作室和阁楼,最受欢迎的设计就是阁楼上的“茧”(Cocoon)。“茧”是只限一个人的座位,这些“茧”是给予读者隐秘的阅读空间的椭圆隔间,让读者在里面可以好好享受独自思考和安静阅读的时光。馆内一共有5个“茧”,都设在阁楼。阁楼里也设置了4个书树(Book?Tree)架子。馆内提倡创新互动,这4个架子就是让读者将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或者很好的书籍放在上面,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图书馆底层有一个小型开放式阅读空间,被称为是一所“下一代”(Next-generation)的图书馆。在这里可举行活动,如播放电影、设计界的人士在此交流等,通过互动激发大家学习和探讨,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创意的空间。该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被认为非常别致且极具现代感,阅读环境舒适,让人流连忘返。
(4)裕廊地区图书馆(Jurong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第三个成立且是第一大的地区图书馆。在为读者打造出专属舒适的阅读天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地下1层的儿童专区(图6),配置了儿童书柜、儿童家具,馆内装饰色彩明艳、气氛活泼,并提供儿童阅读、创作、游乐的场所,试图让儿童专区成为诱导孩童培育阅读兴趣的乐园。
位于4层的青少年馆,听取了青少年的建议,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Verging All Teens)(图7),也是新加坡第一个专门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图书馆,目的在于期待实现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图书馆建设规划时即开放给青少年申请评比,放手让他们打造一个“自己专属的窝”,由青少年自己创造的概念化的单字标签,如绿洲、舞台、多媒体、地球,使得区域很容易识别;与图书馆里其他区域不同的黑色书架,使得阅读空间看起来既有一份古典美,也有一份现代感;涂鸦区、漫画区、讨论区、表演区、可进食区以及静读区等,打破成人的设计品味,处处展现着符合青少年风格的创意,广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和认同。此举既是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的创新思维,更提供了图书馆与青少年亲密合作、培养深厚情感的契机。
(5)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Library@esplanade)。
是新加坡首座专门收藏表演艺术作品并提供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片的专门图书馆,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设于艺术中心内的图书馆之一。为了促进读者对表演艺术相关主题的关注、阅读和了解,表演艺术厅以村(Village)的概念设立了4个表演艺术村,以此进行四个空间的划分和设计。音乐部落收集古典、当代作曲家以及歌手创作的音乐笔记、书籍、CD以及影片。舞蹈部落收集关于舞蹈的历史与艺术书籍、影片。戏剧部落收藏戏剧作品。影片部落收集有关电影剧本和影视相关书籍。馆内有三间放映室(每间容纳4人),一间项目室(最多4人),一间钢琴练习室(最多3人),和一间静音工作室(最多7人),按小时对外提供有偿服务。此外,还有专业期刊、百科全书等数据库,为用户(影迷、专家、业余爱好者)提供阅读和欣赏。
3.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的启迪
图书馆空间的再造是我国图书馆正在转型与发展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通过对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和再造,将赋予图书馆新的活力和能量,有利于促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案例对我国图书馆阅读空间再造和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与时俱进的空间设计理念
(1)人文关怀的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图书馆空间被认为是严肃安静、书刊借阅和学习研究的场所,以“书本位”理念的空间设计将大量的空间用来收藏文献资源。图书馆作为空间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机构,正逐渐发展为读者交流的空间;图书馆不仅是一个社会文化设施,而且是独特的、深受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现代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从“书本位”的设计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关爱人、发展人”,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新加坡图书馆一方面展现便民的服务精神,充分与民众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让读者感受到贴心、舒心与温馨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享受。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舒适的阅览桌椅,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置身其中的读者自在享受知识时光的同时,也享受安全感、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使得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成为当地民众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2)“场所精神”的理念。
图书馆作为场所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社会学意义上和诗学意义上的“空间”。因此,对读者而言,图书馆空间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图书馆空间提供并创造了一种独特场所和氛围供人们来交流与共享,激发阅读兴趣,启发人的智慧和灵感,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体书店逐渐式微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顾客不降反升,原因主要在于自成立起便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融合了学习、信息、建筑、戏剧、舞蹈、音乐、摄影、美术、文学、设计的多元空间,也就是“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包含了人、空间、活动三个要素。它们合力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这种人与人、人与书的互动气氛是网络平台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众多台湾人的心灵港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曾说:“诚品书店一开始不是要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所以会从人、空间、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书店空间的设计中,将颜色、灯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虑进去,都是为了人。新加坡图书馆将诚品书店的“场所精神”及其空间设计的新理念运用到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和改造上,提出了“图书馆诚品化”的概念。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除了图书馆设备方面更加现代化外,重点体现了在空间设计方面注重营造人性化、轻松化的阅读氛围,建设更加优质化和生活化的图书馆空间,其结果是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3)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文化设施,其阅读空间的建设对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促进全社会形成浓厚的阅读和学习的氛围,推广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要求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陪伴生命成长的“终身学习的场所”。图书馆阅览场所是读者服务的主体空间,打造一个舒适、温暖、具亲和力的阅读空间,对增强读者的归属感、场所感,加深心理体验至关重要。阅读空间的设计体现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完美交融,为读者构建一个温馨、符合现代生活美学、学习阅读功能完善的图书馆。
新加坡图书馆空间设计体现了以“终生阅读、学习型社区、知识国家为愿景”的图书馆发展战略。为了大兴全社会读书之风,新加坡图书馆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注重以阅读服务为依托,以文献资源为支撑,大力推广阅读,图书馆阅读空间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温馨安静的阅读区和明亮舒适的讨论交流区,还设计了符合人体工学及不同需求的阅览桌椅,吸引读者将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场所。
3.2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注重读者的参与度,从空间的规划到布置,从设备、家具的陈列到图书的展示方式等,处处蕴藏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理念。例如国家图书馆在兴建之初,就曾邀集七大公民团体提供意见,充分反映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裕廊地区图书馆在设计4楼的青少年馆时,充分调查掌握了青少年的意见,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环境,更好地把青少年带进阅读世界。根据读者需求,划分阅读的静区和交流的闹区,形成互不干扰的阅读空间与交流空间,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调研和了解读者的需求,使得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定位更为明确,并整合和引进各种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与交流空间,是对图书馆空间本质的深入认知,也是现代图书馆成长的空间及存在的价值之一。
3.3创建和打造图书馆的空间文化品牌
新加坡各图书馆主动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结合自身特色和读者需求,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将图书馆阅读空间进行创意设计和改造,创建各自图书馆特色性的文化空间品牌。例如,中央图书馆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乌兰地区图书馆的儿童阅读区被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裕廊地区图书馆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的4个表演艺术村等,都成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空间文化品牌。通过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文化品牌的建设带动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定期策划和开展多种阅读推广、展览、演出和创新活动,推动实体图书馆逐渐转型,向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多功能方向发展。
3.4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分析
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和环境布置呈现高品质的阅读氛围和特色,总结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营造图书馆空间的人文环境。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除了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还要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新加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空间,让图书馆成为读者心灵的家园,既要格调高雅,又要注重特色,将图书文化与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显示极强的感染力与和谐美感。
(2)阅读空间的配置注重用户体验。空间设计和配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为读者着想,“以人为本”。新加坡将图书馆空间满足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作为图书馆评估的重要指标。注重以细腻手法为读者布置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空间,图书馆里有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和兴趣俱乐部,供人们阅读、交流、学习和打发时光。寂寞时,和兴趣相投的朋友们在图书馆聚会交流;烦躁时,躲进图书的静谧天地中。①方便适用的设施配置。满含关怀的书架和座椅设计、明亮可亲的阅读空间、丰富的馆藏资源、便捷的检索和查找标识系统等,共同为读者营造出温馨的阅读空间,让读者感觉舒适又自在。②用新技术建设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空间。紧跟时展的脉动,建设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图书馆阅读空间,为读者创造美好的阅读体验。注意读者对于新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体验的新需求,提供新型的电子阅读设备,为读者体验新的阅读内容和方式创造条件。例如乌兰地区图书馆馆内的银发族资讯中心和各种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科技建设的创意中心等。③馆内文化装饰及色彩的运用。新加坡图书馆装饰方面处处体现了图书馆文化传播的功能,另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色彩的应用。馆内布置用色方面根据读者对色彩产生的心理效应,采用不同的色彩系统,吸引读者,总体要求色彩搭配和谐、色调淡雅;利用不同的颜色实现功能区域的分割;此外,采用了色标系统用于图书分类与排架。
篇4
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是图书馆服务的物理表现,它既具有室内设计的一般属性,也具有其作为公众阅读空间的独特性。
1.1室内设计的内涵
依据文健主编的《室内设计》一书,室内设计是指人们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而进行的空间创造活动,主要包括:对空间、色彩、材质、灯光和陈设的设计,以及对室内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的设计。由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室内设计“是一种人类创造和提高自己生存环境质量的活动”,它的设计理念、手段及目的,都承载着人们对生存、生活的需求和期待。然而由于人类需求的动态发展性和建筑空间的静态稳定性,室内设计呈现出一种现时和未来的冲突性,成为一项具有一定时代印迹的发展性活动。所以,如果要想将这种“冲突性”转化为“融合性”,就必须把握该建筑空间的元功能需求,才能在设计当中避免背负过重的时代需求而忽略了对未来的留白。
1.2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基础
阅读是图书生命价值的体现,而读者则是图书馆生存价值的体现,所以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元功能需求就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并提升读者的图书馆体验,以鼓励读者的阅读行为。而要实现这点,一个必要的基础就是对读者阅读行为和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深入体察,并能将这些调研成果很好地运用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当中。而这个基础也正是开卷的图书馆设计不落窠臼之处:首先,开卷拥有数年的图书馆咨询和培训方面的经验,如覆盖1万多名图书馆员工的“前沿网络培训课程”(Frontline),使得开卷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和图书馆员有着关于工作第一线的了解。其次,开卷通过它的社区读者服务活动和图书馆服务业务,建立了成千上万份读者观察报告,而且通过它的“前沿网络培训课程”也搜集了5万多条读者采访纪录,对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习惯有着深入、细致的观察。再次,开卷既拥有自己的图书馆设计团队,也有和建筑设计师和承包商的多年合作经验,所以在实际设计当中,它能够将上述调研成果和被设计图书馆的具体需求恰切地融入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当中,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2“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
依照设计的步骤,室内设计可分为空间规划、空间环境设计、家具的选择与陈设三大部分。下面,笔者将依照这个顺序对开卷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做详细解读。
2.1开放、流畅的空间布局
空间规划是室内设计的首要步骤,“是指根据不同室内空间的功能需求对室内空间进行的区域划分、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做空间规划时,开卷会充分考虑到图书馆的优先受众和服务,然后设计出一个能兼顾不同年龄读者群、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图书馆活动的区域划分方案,而每个区域的规模和位置,则要依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而定。概览开卷的图书馆空间规划案例,其设计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2.1.1开放性
开卷的空间规划大部分以虚拟空间的形态呈现。“虚拟空间是一种无明显界限,但又有一定限定范围的空间类型。它是在已经界定的空间内,通过界面的局部变化而再次限定的空间形式,将一个大空间分隔成许多小空间”。这种界面的局部变化,主要是依靠非实体墙的虚拟分割来实现的,如通过列柱、灯具、书架、座椅等家具的排列构造,以及色彩和灯管的变化等,对空间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切分感。这样的虚拟分割手法使图书馆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开阔的形态,符合图书馆作为公众阅读环境的开放属性,同时又便于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增减与更替,确保了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大空间的分割又可以使图书馆在有限的空间中开展多种类型的服务,同时也便于图书馆资源能以不同主题在不同空间区域的形态呈现,这样既便于读者的快速选择,也有利于相邻区域的互动,挖掘、激发读者的潜在需求,开放读者的阅读选择。
2.1.2流畅性
流畅性是开卷的图书馆空间规划节奏的一种体现,指读者在馆内体验中有始有终、有起有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视野的通透感首先,虚拟空间的形态能够让读者在入馆时快速概览图书馆的全景;其次,在主要功能区的设计上,开卷也尽量保持主要功能区在整个空间视野中的可见性。例如,沿着两条虚线可以看出,读者无论是从西北门入馆,还是从正中门入馆,都可以在书架陈列时特意留出的视野线中看到里面的人工咨询台。(2)移动的连续性开卷研究了读者在图书馆的移动特点,如读者会在哪儿拐弯、会走多远、在哪儿停下来,设计出般的幽曲布局。这样的空间布局,“既确保了馆内人流的通畅,避免了拥堵,还能诱导读者不断探索,深入浏览”。(3)功能的贯穿的贯穿性是指读者在“进馆—浏览—停歇—借阅—出馆”整个过程中,随时可能产生的服务需求都能得到高效、高质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此呼彼应”的服务设计主要包括:导览图设计、自助服务设计、快速选择设计、人工咨询和流通服务台设计。服务设计的“此呼彼应”是服务设施在馆内覆盖完整性的体现,包括入馆区域设计和馆内区域设计。入馆区域,即图书馆入口区域,可分为馆外和馆内区域。例如,中lift(电梯)出口之外的方形区域都属于图书馆入口处的馆外区域,这个区域是设置图书馆导览图的重要区域。
对于初次到访的读者,可以通过导览图快速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布局,从而决定从哪个门入馆或去向图书馆的某一层甚或某个区域。图书馆入口处的馆内区域是设置“读者自助服务设施”和“快速选择区”的必选区域。快速选择区是为了满足在馆时间较短的读者的需求和解决图书馆一些图书长期无人借阅问题而专门设置的小型阅览区。它可以仅仅是一个小型的台面式书架,图书正面朝上摆放在上面;也可以是由一排书架和桌椅所构成的独立阅览区;还可以是相连的书架中的某一个书架。而贯穿馆内外区域的服务设计为人工咨询和流通服务台。一般咨询台的设置都在馆内,但也有在馆外的,如布兰肯哈斯特图书馆(BrackenhurstLibrary)入馆处的咨询台,一半是在馆内,一半是在馆外,这样方便了不能入馆的读者进行咨询。而与入馆区域服务相呼应的便是散落在馆内的服务设计。例如,设置在每层楼梯转角处的服务内容导览图,右侧中儿童阅览区的自助借还机,多个阅览区枢纽位置的人工咨询和流通服务台,“小说(Fiction)”类图书中设置的“快速选择(”QuickChoice)。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服务设计和入馆处的服务设施共同构成了整个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方便读者更加便捷地获取服务。②“移步移景”的阅览区设计根据开卷的调研,75%的读者依靠浏览来选择图书,而在依照A~Z排列的图书区浏览时,没有一个读者的行走范围超过G区。由此开卷构建出“移步移景”的阅览区形态,来降低读者浏览的疲倦感,并试图激发读者的深入浏览行为。
“移步移景”是指读者在浏览时,不断有新的景象呈现,有新的浏览体验产生,具体的设计手法有:第一,曲线式的书架排列。开卷在书架的排列形态上一改往日的直线并行式,而是采用富于变化和动感的曲线式。曲线形态符合人行走随意、自由的无规律性,会让读者的身心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曲线式的书架所造成的错落布局,可以让读者一览资源布局,更快地定位到自己想要去的区域;借用幽曲的书架排列,可以让整体的布局形成一种如框景法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感,激励读者深入浏览;幽曲的书架,也是划分空间区域的重要手段,通过书架的组合、环绕,创造出一片独立的阅读区域,区域中可陈列供读者逗留阅读的桌椅、电脑等。总体来说,这种幽曲的书架排列形态激发了读者深入浏览探索的兴趣,缓解了直线延伸式书架所带来的呆滞和疲倦感。第二,不同空间性格的创造。想要让读者不断产生新的阅览体验,除了幽曲书架的“诱读深入”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柳暗花明”后的“又一村”的设计。根据每个子空间的功能或子区域馆藏资源的主题,通过色彩、标识、布景、桌椅等元素的排列,开卷在整个大空间中分割出性格不同的小空间来辅助读者的快速浏览,吸引目标受众。具体的构造手段,笔者在下文的空间性格部分将详细阐释。第三,穿针引线的细节设计。灯光、色彩、标识等的设计既是切割空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对读者在图书馆的整体体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弯曲、延伸的吊灯既调剂了过于沉静的空间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着读者的移动;地面色彩的起伏变化和标语、图案的设计既起到分割空间区域、凸显资源主题的作用,也在总体上连接着不同的区域,保持空间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和资源的完整性。③相契相融的关联功能设计开卷将在主题上相近或相连贯的功能区在空间区划上进行一定的融合,以更好地满足读者对同一主题资源或服务的多项需求,如在计算机图书阅览区或影视戏剧图书阅览区设置一定数量的用户计算机供读者随时上机操作或视频观看。
2.2空间性格的创造
图书承载着作者的性格,阅读承载着读者的性格,空间承载着身处其中的图书、读者的性格。“空间性格是空间环境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反应的人格化”。不同的空间元素排序,形成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空间环境,映射出不同的空间性格。构建与图书、读者性格相协调的空间环境,既有助于提升读者阅读的心理舒适度,也有助于增强图书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
2.2.1空间环境的营造
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如同书的写作,既要有内隐的“统一主题”,又要有外显的“情节起落”,如此方能引人入胜。首先要确定整个空间的主格调。例如,是典雅古朴的还是时尚现代的,是沉静稳重的还是开放灵动的,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是人文的还是科技的,等等。主格调的清晰度与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度紧密相关,主题格调越模糊、越复杂,读者对图书馆的感知和记忆就越肤浅,但主格调越清晰却并不意味着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度就越深入,因为有时过于突出的单一格调可能会湮没了图书馆多主题的馆藏实况,所以空间主格调的表现手法要内隐。例如,开卷设计的富维尔•克罗斯图书馆(FullwellCrossLibrary),在主格调的创设上采取了灰色的地板、白色的墙面、蓝色的书架这样一种穿线式的设计手法,既不突兀也不模糊。其次是子空间环境的营造。子空间环境其实是对不同功能区内容和目标受众的一种映射。通过空间元素及其排列方式的变化,子空间在整体空间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如上述的富维尔•克罗斯图书馆,开卷在其儿童阅览区改用橘黄色的书架、淡绿色的座椅及一个打开的书本墙,营造出天真、活泼的视觉感来吸引目标受众,但地板的色彩、图书的主题标识牌及桌椅依然与整体格调保持一致。
2.2.2元素设计
空间环境是由空间元素的排列构成,每种空间元素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空间构造力。
(1)色彩、照明设计
通过对色彩与照明的合理设计与规划,可以更好地展现图书馆空间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来引导读者的浏览,调节读者的阅读情绪和阅读疲劳。例如,将儿童阅览区的墙壁粉刷为淡绿色或粉红色,既能非常醒目地吸引目标读者,也符合儿童的视觉心理特点,有助于松弛其阅读情绪,提升其阅读的愉悦感。
(2)地面设计
开卷对地面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利用地面色彩和纹理的起伏变化来分割和连接空间;二是利用地面粗体标语来标识区域或引导读者的阅览。
(3)标识设计
许多初入图书馆的读者,因为不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而找不到自己想去的区域,所以这时候清晰的标识设计就会显得非常重要。设计合理的标识要综合考虑到图书馆的建筑风格、空间规模、照明设计、馆藏目录及标识的地理位置、目标受众、色系等因素。图书馆标识主要包括:服务布局图、导向标识、区域标识、资源分类标识。服务布局图,一般设置在图书馆或阅览室的入口处及楼层拐角处。导向标识,包括馆外的图书馆位置导引标识和馆内的服务、资源导引标识等。区域标识,是对子空间的标识,如“儿童阅览区”、“自主服务区”、“快速选择区”等标识。资源分类标识,包括主题标识、分类号标识,其中主题标识可以是文字标识,也可以是图案标识。相对来说,分类号标识利于图书馆的图书排架,而主题标识则利于读者的浏览、查找。
(4)图案设计
图案的设计包括标识背景图和空间装饰图的设计。标识背景图既是对标识的一种凸显和美化,也是对空间环境的一种点缀和修饰。空间装饰图“可以为读者营造虚拟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感”,同时也起到美化环境、标识区域的作用。
2.3家具的设计与陈列
家具的选择与陈设,关系到读者在图书馆阅读的舒适性,同时也影响到图书馆空间环境的装饰效果。图书馆的家具主要指书架和桌椅。这些家具在空间中除了有实用功能外,还“充当着各种空间关系的特定构件,来调节内部空间关系,变换空间使用功能,或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2.3.1书架
关于书架的陈列,笔者在上文已阐述,此处主要谈一下书架的设计。书架的设计包括书架的制作和装饰两部分。
(1)书架的制作。
开卷制作的书架,从形态上讲,分为完全封闭式、顶部开放式、魔方式。完全封闭式,即传统的上下封顶书架。顶部开放式,即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设顶盖,以便让更多的光线照射在顶层,使常被人们忽略的顶层图书有较好的展示。除了顶部的开放灯光设计外,在书架底部,开卷还安装了小型的LED灯来增加底层图书的光亮,同时也给整个空间的书架勾勒出一种线条感,增加了对读者移动的诱导性和书架的美感。魔方式,即书架的每层是一个个的立方格子,有时一个大立方格子里又切分成几个小的立方格子。这种如魔方般的书架能使图书有别样的展示形态,符合年轻人标新立异的时尚追求。虽然3种书架形态各异,但在具体的内部构造上却有着共同之处:一是微倾的设计细节。开卷设计的书架,每层置书的隔板都是略略上倾的,使得陈列的图书呈现一种后仰的形态,以便图书更好地映入读者眼帘。二是书架的可活动性。开卷所设计的书架都是可拆卸、重组的,这样方便图书馆根据馆藏规模的变化,增减书架的长度、高度,甚至改变书架的排列形态。三是书架顶部的资源类型标识牌。开卷在所制作的每一个独立书架的顶部,都会设计一个资源标识区域或资源标识牌,这样在书架组合起来时,同一主题的图书会有相连的数个标识牌集中映入读者眼帘,方便读者一览即知该区域的资源主题。
(2)书架的装饰。
书架的装饰,主要指色彩和图案装饰。根据资源的类型和主要受众,在保持整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开卷对不同区域的书架采取不同的色彩方案,对不同资源主题的标识牌设置不同主题的背景图案,有时也在书架侧立面装饰不同的主题图案来表达该书架图书的主题内容。
2.3.2桌椅
桌椅在图书馆空间中主要发挥的作用:一是供读者歇息之用,所以提供足够多的桌椅可鼓励读者逗留阅读。二是分割和装饰空间之用。环曲排列的桌椅,既可以环绕成圈形成一个独立的区域,也可以弯曲成线形成一条读者阅览引导线;而通过桌椅色彩、造型的区域变化,既起到区分空间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虽然我们可以对桌椅做各种作用的解读,但在设计当中,开卷首先注重的还是它们的基本功能——供读者歇息。桌椅的设计是镶嵌在图书中的实物一项人体工程学活动,要尽量确保桌椅的选材、高度、宽度、造型等既符合读者的生理特点,又符合读者的心理特点。例如,儿童的座椅要贴近地面、造型可爱,老年人的座椅要相对较高且有靠背;电脑椅的靠背贴合人体脊柱的内曲设计,与电脑桌的相对高度要贴合使用者视线的水平线等。
2.3.3资源展示
好的资源陈列方式具有一种无形的自我宣传力,既能将资源本身的主题内容清晰、快速地展示给浏览的读者,又能主动吸引目标读者。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开卷在资源展示方面做了如下精心设计:
(1)资源导向设计
图书馆资源的展示设计应该是从读者尚未踏进图书馆的那一刻起,通过服务布局图、导向标识、区域标识、资源分类标识这一系列的标识设计,一步一步地将读者引至资源前面。
(2)图书展示设计
除了上述的曲线式书架排列、独具匠心的书架制作、微倾的资源陈列形态、直入眼帘的分类标识设计等,开卷另一个独特的设计就是图书主题实物的镶嵌,如在鸟类主题图书中嵌入一盒博物馆的珍藏鸟蛋,这样既凸显了图书的主题,又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同时也对博物馆做了宣传。
(3)快速选择区的设计
快速选择区的设计源于4项图书馆调研结论:一是读者的平均在馆时间是5分钟,二是75%的读者依靠浏览来选择图书,三是图书越少越便于读者选择,四是图书馆一些图书长期被埋没在书架中无人借阅。快速选择区的3种设计形态,笔者在上文已有描述,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设计,也可以有不同于这3种设计形态的创新。
3结语
总结开卷的图书馆空间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3.1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视角
开卷的图书馆空间设计,从空间的规划到子空间性格的构造,从设备、家具的陈列到图书的展示方式等,无处不蕴藏着一种读者体验的视角。这既是开卷“读者发展”的创始宗旨的体现,也是开卷对图书馆空间本质的一种认知。它给了我们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中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理念:以读者为中心。当下,我们很多图书馆存在着老馆搬迁新馆重建的现象,除了城市发展的外部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就是老馆有限、僵硬的空间服务力。而在新馆的建设当中,又存在着追求大馆舍、大空间的风气,然而“大”是否就真的符合读者的需求呢?在信息剧增的时代,对有着信息选择困难的读者来说,是“大”更能满足读者信息需求,还是“快”与“准”更能满足需求?而对于我们正在迈进的知识时代,读者又有怎样的需求变化呢?这些,也许才是图书馆空间设计中该思考的元问题。
3.2基于实践调研的设计创造
以读者为中心,不能流于口头宣言,而要基于对读者阅读行为和心理的深入体察的基础之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开卷的每项设计基本上都蕴藏着它的一个调研结论,如快速选择区、曲线式书架等。其实从开卷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一开始开卷的关注点就在读者和阅读,而图书馆空间只是它实现研究理论的一个承载体。所以说,开卷是在创造空间,而不仅仅是构建。而对于图书馆,有这么多便利的观察研究条件,是不是更应该有所“创”树?
3.3注重人文关怀的细节设计
篇5
现代图书馆为社会个体提供了信息、知识获取的场域,为文化的交融碰撞做出了贡献,并且使社会个体在获益知识的同时,一并体悟到空间布局的精致建构之美。从美学意义来看,图书馆空间规划与布局应着重使主体实现对所处空间的感官认知并最终生成视觉场。就功能区域而言,通常可将图书馆的内部场域界分为供公众活动的公共场域、供公众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信息场域以及发挥保障的辅助场域。三个场域彼此独立又同气连枝,在图书馆的全局性场域中协同发挥效用。
1.1公共场域设计
现代图书馆的内部公共场域是图书馆的公众进行活动的区域,通常由图书馆正厅、读书区、茶室或咖啡室等休闲区组成,有的图书馆还包括新增设的信息展示区域,因此常被比喻为“信息集市”。在图书馆的公共场域设计理念上,要力求突出彰显其知识与信息交互共享特质,以及公众活动的流动性特质,使来此的公众能够产生宁静舒适和脱离俗务羁绊之感。因此,现代图书馆在设计时,设计师不能单纯依凭刻板僵化的建筑体积与面积的简单叠加,必须赋予该场域以动态感。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尽可能使该场域具备张力,并能够借助不同空间的错落,实现空间的延续性,使身处其中者能够产生散点透视感,并同时能在该场域感受到氛围的浸染。由此,川流不息的公众、延展的场域以及顺畅的通行情况便拼接起了公共场域多样化的表象。
如“普里茨克建筑奖”获得者诺曼•福斯特主持设计的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图书馆。该图书馆馆内有650个座位,楼板边缘采用波浪形曲线设计,从而扩大室内空间,便于阅览桌摆放。每层楼板的二分之一长度处是波浪曲线弧度的分界点,分为内弯曲和外弯曲,这样走廊高度就可以达到两层甚至三层。阅览桌沿中庭摆放,可以清楚看到室内中间位置。读者可以选择靠近自己研究目标的单独空间进行查阅浏览。从整体上看,图书馆内部没有划分出特殊、私密房间,各个空间都是自由开放的,给人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而在图书馆顶层放有一些躺椅,主要是为了供读者一边休息一边看书,十分人性化。在图书馆内部正中是能够便捷进入馆内其他区域的综合性空间,自一层往上,逐层延展,并且在该结构中,公共场域不再是单纯的活动区域,而是演变成为集行为同感官于一体的中转性节点。现代社会的生活频率大幅提升,忙碌的都市人群更希望能在闲暇时间调适心境,因此,在图书馆的休闲区域,有必要配置使人能够放松身心的景观要素,使来此的人们情绪得以舒缓。此外,在进行公共场域设计时可以将展示空间一并在馆中设置,因为具有创意性和阶段性的各类展示不仅可以使公众能够保持长时期的新鲜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兴办多样化的展示活动,有力地推动不同文化的融合。
1.2信息场域设计
信息场域即书籍借阅之处,能够为来此的公众提供静谧的研读空间。就利用诉求而言,公众在获取知识时,既寄希望于图书馆能为其提供相对私密的独处空间,同时也希望借助空间实现与外部环境的沟通,因此,前述缘由即是设计师在设计信息场域时所要秉承的理念,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对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和把握。现今,多数图书馆并未充分了解来馆读者的内在心理诉求,只是提供一个开放式空间的公共图书阅览室供其使用,而较好的空间设计方式应是借助书架、书桌等的设计和摆放,为读者营造出相对私密的独处空间,满足其内在心理诉求。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在进行图书馆空间设计时,会基于人性化的考虑,设计别具一格的图书馆陈设。如,埃克赛特学院图书馆的设计者,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在设计该建筑时就别具匠心。埃克赛特学院图书馆的独立阅览室由玻璃、墙体共同围成,里面设有单独书桌和椅子,形成一个半私密的私人空间。
独立阅览室并不紧挨藏书室和其他阅览室,较少受到外界干扰,而其内部空间的分割方式也较为独特,主要采用隔墙来进行区域设置。在阅览室的座位陈设中,中庭的座位可以看到别的读者,四周围的座位比较注重私密性。四周围座位都是半封闭设计的单独座位,均安置在窗体下方,阅览桌和窗台构成90度直角,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欣赏窗外风景,还可以通过手动调整遮阳板来改变太阳的照射光线强度。阅览室用隔墙划分出不同单元空间,一个单元空间内设有两个同向座位。阅览桌上放有一些风格独特的画作,这样不仅给阅览室内增添许多艺术氛围,同时也让人感觉十分安静、祥和。埃克赛特学院图书馆阅览室的设计,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还能与外界有效沟通,这种精巧的馆内陈设设计,使来馆的读者获得了独特的私密性体验,取得了更好的阅读效果。在信息场域的设计过程中,如何把握内部合理布局同样不容忽视,如果要构建以人为中心点的空间,就需要构建和配置不同的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类因素。如,在馆内的通道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通道对其连带性空间的影响,在实现通道功能性的同时免除对他人的不利影响;每一层的专供读者阅览的区域至该层的边缘有必要保持合理的距离,使处于上层的人不会因观望下层注意力分散,也让处于下层人不会产生被人窥探之感等。
1.3辅助场域设计
通常而言,馆内的辅助场域多由书库、档案室等组成,此类场域的功能集中在保管与管理方面,同时也是保障图书馆顺畅营运的关键。在设计时,要使馆内员工的工作空间与来馆公众的空间不发生冲突,同时要构建快捷的通道,以便效能化的实现馆内综合管理。此外,辅助场域的保管特性决定了在设计时要保障其通风和采光的需要。保管空间的配置与设计必须要保持相对的超前意识,必须考虑到馆藏的动态变化以及未来学科的变化,因此要保持保管空间设计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的走势。如韩国设计师李恩永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新图书馆,该图书馆建筑借鉴了布雷的牛顿纪念碑设计形式,建筑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内核、外壳、体量,外部形态好似一个魔方,内部结构却如一个漏斗。
整个空间由外挂式楼梯连接,建筑缝隙之间设有过渡区域,入口是统一的,采用几何形状设计,来馆公众可以从四方进入到图书馆内部,并且在上下楼的同时可以观赏到整个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图书馆的内核设计虽然采用的是古代万神庙建筑风格,但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图书馆最大亮点在于漏斗形设计的图书室,这个利用第二立面构成的空间共分为五层,中厅上面挂有顶灯,阅览室大厅楼梯采用螺旋式结构,每层楼梯的设置成相对性,形成一个流动走廊。而这样的走廊在图书室内交错排列,开口都朝向玻璃屋顶,像漏斗一样。而玻璃屋顶的设计,保证了室内采光充足。屋顶玻璃内层被格栅吊顶封闭,以此保持屋内整洁、宽敞。另外,屋顶玻璃外层也是封闭的。该建筑用百叶窗来遮挡阳光,整个建筑呈立方体形态。在这样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图书室里,人们充分体验到的不仅是阅读的乐趣,还有现代艺术的感受。
2图书馆空间的光环境设计
图书馆的光环境设计属于图书馆空间视觉元素设计的重要部分,在图书馆主要进行的是必须依赖于光源的阅读活动,因此,在图书馆设计时,对采光的重视是其重心。在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彼时的图书馆通常以窗体为基准,把书桌置于与其形成90度角的位置,以便能够得到不直射眼睛的光源。在图书馆的建筑体量持续增大的过程中,来自屋顶的光线取代日光成为新的光源,在此基础上,馆内的内顶升级为设计的要点,借助对顶光的合理设计,营造出宜于阅读的空间。国际儿童图书馆的设计者———来自大阪的安藤忠雄设计了半透明的幕布,使进入馆内的光线被其柔化处理。此外,在色彩搭配和照明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色彩对读者的心理影响也考虑其中。国际儿童图书馆阅览室正上方的顶棚,设计师采用了纯度和明度较高的浅色系,并配以浅蓝色的大面积冷光顶灯,给人以安静、冷静、理智的感觉。墙体的色调同样采用的是高明度的浅色系色彩,与顶棚的冷色调相呼应。天花板和地板的色调采用的是中性色,与顶棚和墙体的色调形成冷暖对比,借厚重的色彩凸显雅致简捷之感。除顶棚的大面积蓝色冷光灯以外,图书馆所有的小顶灯,以及墙体上方和楼梯口道的射灯,均采用暖光灯,与天花板和地板的中性色调相呼应。并且通过冷光灯与暖光灯的叠加使用,在光环境上缓解读者的视觉疲劳,大大提高读者的研读效率。
3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空间与视觉设计的发展和变革
当前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促使图书馆发展与创新的推手,许多图书馆开始为读者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平台等信息化场所。此类场所的出现改变了旧有的图书馆空间格局,如新兴的数字化阅览室等。个人电脑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空间设计标准与普通的阅览室设计标准区别明显。同时,由于个人电脑的放置需要,对电源线和网络线路的配置与分布必须考虑在内,此种情形对图书馆及其室内陈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于数字化阅览室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高速获取,信息的获取者与生成者成正比例增长,其信息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的纸质媒介,乃至有人针对此种情况分析,在不远的将来,纸质书将推退历史舞台,电子书籍取而代之。虽然高速信息公路使社会公众很大程度实现了向虚拟现实的转向,但需要正视的是,虚拟化的社会活动无法替代多样化的社会主体交互诉求,因此,对于公众而言,能够为其提供思索和精神获益的空间是不可或缺的。
篇6
>>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拓展研究 高校图书馆文化创新服务发展研究 图书馆空间变革下共享空间服务的发展趋势研究 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高校图书馆细节服务研究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服务能力研究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和现状研究 高校图书馆图书外包加工服务模式研究 高校读者对图书馆空间需求的研究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研究 高校图书馆移动创客空间构建研究 基于图书馆精神剖析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图书馆空间服务探讨 图书馆空间服务构建策略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现状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2 ] RADCLIFFE D, WILSON H, POWELL D. Learning
Space in Higher Education:Positive Outcomes by Design Space[EB/OL].(2009-05-08)[2014-12-25]..
[ 4 ] 郑学军.为阅读而设计:图书馆的建筑空间[EB/OL].(2010-06-19)[2015-04-03]..
[ 5 ] 王左利.以未来视角设计图书馆空间:访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EB/OL].(2014-09-16)[2014-11-03].
http:///zxz_6542/20140916/t20140916_11
76091.shtml.
[ 6 ] 黄东翔.复合型大学图书馆读者空间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 7 ] 盛艾.美国华盛顿大学科研共享空间评估项目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4(22):73-76.
[ 8 ] 孙旭萍.基于“翻转课堂”的华盛顿大学Odegaard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3):55-58.
[ 9 ] 徐越人.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空间和服务设计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5):114-120.
[10] NCSU Libraries. Explore Hunt Library Technology [EB/OL].(2013-01-01)[2015-05-03].http://lib.ncsu.edu/huntlibrary/technology.
篇7
20 世纪90 年代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使得知识的表征、存储、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本质性变革,利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数字阅读的方式在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中更为普及,大学生更倾向于体验式学习或生活式学习,而非教室中单一的灌输式学习。以教室为主的学习环境正在向虚拟网络、阅读空间等学习式、交互式、休闲式和娱乐式的新空间转变。传统图书馆空间设计多秉持“书本位”的理念,大量的纸本资源占据了规模有限的空间场所,预留给读者交流、学习讨论、社交休闲等功能的场所受限,极大地限制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制约了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再提升。因此,高校图书馆转型迫在眉睫,需要重新定义高校图书馆的使命与职能,调整空间布局,进行服务重组。这不仅要对原有服务进行补充,更要力求服务创新,以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协作环境和信息指导的综合需求。
二、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要点
(一)整体功能布局
图书馆的功能布局因馆而异,主要考虑点基于以下理念将图书馆建筑中最好的位置留给读者,将建筑中最方便的位置留给流通率高的文献。以某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正南方是学校的景观水面,朝南的房间阳光充足,故朝南的位置尽量安排了流通率相对较高的书库与阅览室,使读者能在馆内享受到景观与阳光,从而乐意多呆在图书馆内,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读者心情愉悦地阅读与学习。这样的布局理念还需要图书馆人具有谦让精神,如果图书馆人认为我们全天在馆内工作,而读者是相对流动的,工作人员应该在环境相对较好的位置办公,那整个建筑中留给读者的好部位就会被分摊。该馆朝南的面向景观水面的所有位置全部留给了学校的师生读者,充分体现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图书馆宗旨。
功能布局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考虑好馆内分流路线,使动静相对分离,让阅览室等在馆阅读的读者较集中的库室,布局在读者分流相对较少经过的位置。以该大学图书馆为例,总高五层的建筑,阅览室布局在相对位置较高的四层,三楼及以下布局以借阅为主的书库,这样阅览室内就相对比较安静,不会人?砣送?显得嘈杂。
功能布局中的相对环境较差的部位可以布局流通率少的库室。如过刊库、出版年很早的图书库等等。现在的图书馆建筑,有部分设计了地下书库,还有部分建筑的一楼外侧从美观的角度设计为了斜坡。这样的话,地下书库一般只能布局流通率少的书库,很多图书馆布局的是密集书库。一楼外侧是斜坡的建筑,如果再设计为斜坡加上草皮而不设窗户,可谓是美与实用不可兼得,这样的一楼库房肯定不能布局正常开放的库室,只能布局过刊库等流通率极低的库房。
(二)环境布局
图书馆新空间服务旨在为用户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学习和休闲环境,新空间设计时要依据物理环境,从采光、通风、家具、材料、色彩等方面为读者提供“动静结合”的自修区、讨论区、视听区、体验区、休闲区、展览区,将开放性活动空间与学习阅读、作品展览等有机结合,增强各功能区抗干扰、绿化、安全防护等功能,引起新空间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
新空间要保证设备配置完善,如提供笔记本电脑、电源插座、投影仪等,保证无线网络覆盖以及较高的网速,以形成便捷的资源共享网。
(三)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部分包括空间理论模型物理层中的服务设施、其他实体资源和虚拟层的全部,整合过程要注重虚拟资源与实体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用户需求对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在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整合,提升用户使用资源的便捷度。新空间附近应设置主服务台、自助文印设备、自动售货机等,以满足用户学习和休闲的一站式需求。在物理层硬件设备的支撑下,新空间应当能够让读者根据个人需求建立依托于社交媒体的学习社区、兴趣社区,提供学习、交流、协作与共享的虚拟环境,提高资源获取便利性和学习互动性;根据本校师生需求订购数据库资源,提供一站式全文检索、发现与获取服务;在提供的计算机中安装相关阅读软件、教学软件、辅助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媒体播放软件等,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四)指示标牌
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依靠多重因素,对新建馆来说,一套精心设计、与建筑及内环境、区域划分、功能布局、读者路径相适应、美观醒目、指示直观的标牌系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对凸显图书馆的文化氛围,起到良好的作用。新建馆大楼落成交付使用后,尚无标识系统,读者像走迷宫一样寻找目的地,这时面临急需建设标识标牌系统的任务。看着简单的标牌价格却不便宜,一套美观的价格不菲的标牌系统项目必须通过立项及招投标程序执行,这样的一套系统值得图书馆人认真下功夫来建设。
1.标牌系统的颜色体系
好的标牌设计,颜色选用方面应该是与建筑相辅相成的庄色调应该从建筑及内饰环境中选用可选用环境中的某两种作为主色调及主配色。
2.标牌的位置设计
楼层指引、重点公共部位如报告厅、会议室等的指示、电梯及卫生间的指示等标牌必须根据布局及读者的路径来寻找合适的位置及安装办法,如吊式或贴墙式等等。
3.标牌揭示的功能体系
图书馆的标牌体系应该包括大楼总楼层索引分楼层索引总服务台,各库房的库房名称与收藏类别、开放时间牌报告厅、会议室等公共区域指示牌,电梯、步行梯及卫生间指示牌,书库内书架标架牌,消防系统指示牌等等楼层索引的电子图、馆内各处的公共活动、信息资源等信息也可以在电子大屏幕上公告。这样的体系可以满足图书馆读者寻找书库、寻找公共服务部位、了解藏书体系与开放时间、人群分流等等功能。
篇8
空间设计与场所感的营造
根据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s)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场所具有明确的特性,是各种类型的行为与事件开展的过程。作为现代建筑体设计的模式,不同的建筑类型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了各自所需,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带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为城市提供一种专门用途的场所,才能够将建筑的整体空间性更好地展现出来。从空间的不同的角度上来挖掘其产生的效果与影响,给人们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要发挥自主性,采取有效的行动对其施加影响,提高空间利用的整体效果,因此这种空间体验方式具有比较强烈的“在场性”。作为文化与知识的主要传播场地,图书馆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效果,可以将“知识的殿堂”,它是静谧而神圣的;同时,图书馆又是智慧交流与碰撞的场所,它应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交流的过程中。在建筑空间体系的建构中,我们试图同时关照到上述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双重属性。我们为从城市广场进入到图书馆主要阅读空间的公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动态空间进程序列,使设计具有“此时此地”性,对使用者的空间体验与场所感的形成进行具有连续性的引导。
功能支撑和人的参与
对于内部空间的装饰:舒适性与主要意向、目的与联系、主要用途以及相关活动以及交际用途等都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物质性的空间能够被赋予一定的感彩,从而提高人们从事专项活动的积极性,满足人们的需求,方能成为“潜在性”的具有开发性的内部空间。传统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会根据具体的用途而进行功能的划分,设计工作者应该根据室内空间的主要用途开展设计活动,充分体现设计作品中的人性化。作为一个城市主要的文化载体,图书馆的作用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地表现出学习研究的性趋势。因此在建筑设计环节上必须要更多地重视其开放性、多元性。
地域性传统文化意向与细部设计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总体上来说,建造活动有效进行都离不开两种意识,第一就是对文化的共同认识与依赖,第二就是对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的一种向往与追求。在这两种思想观念的共同作用之下,一个是对传统的维护,另一个是对未来的向往,在城市发展变化中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识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容器,所以一个城市文化知识中心,图书馆,当然会与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筑体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在地”联系,可以共同构成一种形式上的连接。阿尔多・罗西(A・Rossi)在《城市建筑学》中通过对威尼斯想象画的连接,把一些具有传统要素的形象符号链接起来,发挥其效果,达到满足公众需求的目的。
室内设计理念
在室内设计活动中,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将文化韵味融入到室内设计过程中,不管是总体上,还是在局部上,实现内外部的高度统一,营造出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根据设计工作的总的标准要求,应突出表达文化细腻、奔腾、徽文化的底蕴。 既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体现,同时更是顺应艺术时展的一种表现,通过设计活动的开展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儿童和残障人群阅览空间设计
儿童阅览空间设计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状态,要注意其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相互融合,为孩子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学习阅读环境,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知识的乐趣。在这一阅读区的设计风格上,要多融入一些简洁、开放性、活泼的设计元素,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设计出能够满足儿童真正需求的阅读空间。在整个阅读空间范围内处理好细节性的问题,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另外图书馆的设计活动还应该要尊重一些特殊群体的生理需求。为方便残障人士进馆阅读,要对内部空间以及通行道路进行一个特殊化处理,为残障人群提供满足其生理、生活、学习和阅读各方面需求的服务,从书架到通道甚至到卫生间内的设施,都应该考虑到残障人士的生理特点,为他们准备齐全的配套设施。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领域性与人际距离;空间;心理
一、环境心理学与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
环境是指我们所处的四周围绕着我们的环境,是影响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日常行为对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也可以指周围人的关系和与他们相关的各种元素的综合。环境具有它特定的秩序、模式和它独有的结构。而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要多方面的考虑,并且要体现人文设计理念,这就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高校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和它的造型设计都要通过艺术的语言展现给大家。突出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的艺术性,使高校图书馆的色彩温和并且透露出典雅,既要在设计中重视现代技术,又要强调人情味。随着科技的发展,室内设计的色彩、人们感受的气候、室内的采光、室内的通风、室内温度的调节等方面的设计处理的很多,在现代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中都占了很大的方面。随着环境心理学这一门学科日渐成熟,许多高校的图书馆都加入了人的心理因素。人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和领域性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给人们的心理感受,色彩对环境的影响,声音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光对环境的影响,都逐渐的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的元素。图书馆在高校学生学习知识,阅读书籍,查阅资料时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图书馆的室内的环境在满足学生的阅读书籍,学习知识,查阅资料等要求的同时,也还对他们的阅读行为和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这样就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因此设计合理的室内环境,是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的重要因素。
二、人际距离与领域性之间的关系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指很多动物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领域,那里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准许其它动物入内然。而人在他们所处的室内环境不可入侵打扰的要求。在人的生活中他们都重视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室内环境所要提供的领域空间也要因人而异。在高校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场所中,每个人之间的公共距离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既要有一定的交流空间,又要彼此不扰。而国外很多图书馆都设有独立围挡式的阅读空间,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三、不同的空间形状产生的心理感受
因为建筑形式不同,导致建筑内部的围合空间也不同,不同的内部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的设计里面,我们应该更多的设计一些个人空间,最大限度利用空间。比如,设置阅读空间、休闲空间、电子阅览空间等。设计中也可以丰富内部设置,打破一个空间多人共用互相干扰的常规设计布局。有些高校图书馆设计中建筑布局不合理,有的图书馆在设计时要求美观、有特色。这时,室内设计发挥出重要作用,使得图书馆的阅览空间和其他空间构成有机结合。比如,阅览室可以分为报刊阅览区、专业刊物阅览区和专业书籍阅览区等。在每个阅览室和每个阅览室之间可以分隔开,这样,分割出来的空间可以给每一个阅览室安静和防干扰的区域。
四、光源在环境中的影响
光在室内空间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温和舒适的光源环境可以增加认得工作效率和学习兴趣,在高校图书馆中亦是如此。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带有舒适光源的地方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要阅览的书籍,而且可以减轻眼睛的疲劳,增加学习效率。
五、声音在环境中的影响
声音也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人听到噪音都会产生烦躁感和易怒情绪,有人在读书学习时放一些舒缓柔美的音乐来增加学习效率,也有人喜欢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阅读书籍,这就表明声音无处不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人们。
六、总结
在进行高校读书馆室内环境分析后,发现问题如下:高校图书馆室内的设计要符合大学生的行为模式、规范和心里特质。我们在设计图书室内时,不仅要考虑人体工程学,还要从内部结构、空间尺度和形状出发,对颜色、光照、组织空间等多方面把握空间尺度和空间形状,进行多方面全面思考。环境心理学要首先从人们对外部环境有共同认知的时候,同时也非常注重使用者本身。要针对不同使用者,合理的设计。要重视人们生活着的大环境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要把选择环境和创造环境两者相结合。要注重思考人们所处环境和行为这两者的关系,要注意思考人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和人所处环境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和人所处环境中的行为和感觉。只有把环境心理学的设计理念正确的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的设计中,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图书馆室内环境,为高校学生创造出学习的良好氛围,成为他们成功道路上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费杰瑞.费希尔,安德鲁.鲍姆.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绮曼.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5]鲍家声.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
[6]喻萍.透视图书馆人性化设计[J].图书馆建设,2004,(3):82.
篇10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抓住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历史机遇,深度审视并有效地解决图书馆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实现资源建设、空间设计的多元化,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27-02
2014年4月25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1]。目前,随着高校转型的热潮,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改变思维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大胆摸索并探讨转型发展的走向,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校和地方的信息枢纽平台,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的联盟,参与校地互动、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一方面达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壮大图书馆规模、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实现地方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
1遇瓶颈,剖析亟待解决问题
1.1宏观认识存在欠缺
从表面上看,高校图书馆转型只是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面的问题。其实不然,图书馆转型与高校顶层设计、图书馆领导的理念以及图书馆整体改革都有直接的联系,其不仅涉及战术层面,更关系到战略层面。因此,高校图书馆转型必须要着眼宏观,熟悉当前国际上图书馆领域变化的进程和特点。图书馆领导要有超前的思维和先行的理念,从而影响学校关于图书馆转型的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加大图书馆转型的力度,提升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内涵建设不到位
为了适应高校转型,图书馆在内涵建设方面要有重大突破,要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馆目标,构建服务教学科研、贴近学生实践教育的服务体系,以内涵提升为抓手,加强资源建设,优化内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使图书馆实现从知识中心向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的转变。
1.3转型依然存在许多发展的障碍
图书馆如何转变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大空间大流通格局;如何构建严肃的科研服务与阅读多形态、休闲文化方式等多样化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方面如何协调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大体系建设和新增专业、应用专业集群建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传统纸质图书建设与数字联盟和移动网络飞速发展下的数字资源之间的并重发展,这些都是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3]。
2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切入点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首先要理清思路,结合实际,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创新图书馆业务流程,变革服务方式,建造新的服务环境和社会交流空间。图书馆要积极融入地方发展,积极与地方政府、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共同搭建高校院系与地方联合的平台,形成产学研共建、共享的柔性机制。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资源优势,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实现与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在缩小社会上新出现的“技能鸿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图书馆转型发展服务机制,立足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走出一条符合图书馆实际的特色之路。
3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3.1资源建设的多元化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重新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并重发展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资源建设多元化,其理念主要体现在:①馆藏结构多元化。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要以学校专业建设为龙头,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并向重点学科、新增专业、特色专业倾斜,以“应用型”为支撑,以重点学科为主,集文、理、工、贸、经、体、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②数字资源多元化。在数字资源建设上,高校图书馆应将科研型和应用型数字资源结合起来,注重资源种类的多元化建设,既引进科研类数据库,提高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又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把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各类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列入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大力购买、自建适应教学和学生自学的数据库以及适应用户需求的应用数据库。③人才培养多元化。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聘请知名的社会学者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人士做报告,介绍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④资源建设渠道多元化。图书馆应注重高校专业建设的需求和读者阅读取向的发展,引进应用型的书籍,扩展资源的获取渠道,从而使资源建设能支撑专业发展、贴近读者需求、适应阅读趋势。
3.2空间设计多元化
对于现代图书馆空间的认识,必须注重两个层面。①虚拟空间的建设。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核心,首先就要让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其通过将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中英文期刊数据库、报纸、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种文献系统地整合于同一平台,实现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图书馆还可以利用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获取文献、整合数字资源,形成科研参考、视频教学、网络自修、电子阅读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从而成为服务于高校和地方的数字资源学习中心。②物理空间的设计。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的学习中心,应该具备丰富的功能、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图书馆在设计和布局上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其要在原有的传统阅读大格局的基础上,完善文化氛围建设,优化微环境,建设多元学习空间,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述求[4]。
3.3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转型重点和中心任务是要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构建互联网、高校与地方的网络服务平台,以功能现代化为标准,建立数字图书馆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多媒体导读系统、通信系统、咨询系统以及文献查阅系统等,从而使整个图书馆的流通借阅系统和信息输送服务系统更具现代化和自动化效果。图书馆要依据用户的需求创建智能化信息服务模式、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知识管理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建立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与信息技术,以电子资源为切入点,以网络联盟为途径,整合基础设施资源、人才资源、网络资源、读者资源,扩大流通领域和流通渠道,变拥有为付出,变静态为动态,变分散为整体,变自足为共享。图书馆要积极搭建政府信息网络中心与高校网络中心联合的平台,借助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构建集高校、社会和科技情报所三位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形成统一的大型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图书馆还要充分利用共享资源,通过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开展咨询解答等,形成集定题服务、课题跟踪、个性化服务、重点读者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型咨询服务体系。
3.4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应用技术大学环境下的图书馆转型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高校领导在顶层设计方面的支持以及宏观的管理和引导。创设良好的转型发展氛围,需要图书馆以追求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服务一流、流通多元化、读者满意等为目标,以资源数字化、流通网络化、信息个性化为突破口,在开发、整合、流通、传播、应用等工作中实现创新。对于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矛盾、分析矛盾、逐一化解矛盾,从而切实解决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宣传,创设有利于馆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以及数据库,建立应用科研机构,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5]。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联盟平台,发挥图书馆在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积极参与和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承担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服务职能。
4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是紧密配合地方高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挑战巨大,涉及制度建设、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因此,其应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图书馆”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快高校图书馆转型的进程,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ZK(#]张祺午.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12):44-48.
[2]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8-71.
[3]何青芳,姚俊兰.“第二届(2014)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4(8):110-112.
[4]王丽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基于在美国的访学感受与体验[J].图书与情报,2014(3):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