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教育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教育的原则

篇1

灌输原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灌输的实质是一种宣传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不会自发地产生,只能通过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获得,因此重视通过教师的施教与引导,把人类美好的道德价值观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从外部输入学生的心灵,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及行为。灌输原则既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符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因而在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灌输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个体意识、行为习惯及道德实践。强调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同时,努力维护社会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灌输阶段,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灌输给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将这些内容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奠定基础。其次是内化阶段,即受教育者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最后是外化阶段,即受教育者把个体的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

2.灌输原则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具有契合性

灌输原则符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遵循强化规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往往存在轻易肯定或否定的倾向,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以致从功利角度去思考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积极灌输健康思想,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根据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灌输,才能使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风气成为主流。

3.灌输原则也是有力应对青少年价值观念混乱的需要

当前正处于传统道德失范、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泛政治化、非理性化等不足之处。在方法论上,对于灌输原则的过分依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使灌输原则面临发展的困境。

首先,灌输原则存在着教条化倾向。灌输从本质上讲就是从外部输入某种思想,把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受教育者。就教育目的而言,灌输使教育者的目的、意图通过说服、规劝、奖惩等方式使学生接受所讲授的内容;就教育内容而言,灌输使教育者将具体的信念、价值观当成“真理”来传授而忽视其他价值观的存在;就教育方法而言,灌输原则很少考虑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简单采用强制的手段和措施,因此具有教条化倾向。

其次,灌输原则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根据内外因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的主体性在人的道德发展和完善中起决定作用。而灌输原则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以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由此导致了科学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实行无灌输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无灌输道德教育是19世纪末2O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出于对传统教育的不满与批判而提出的。无灌输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高源于我国采用的灌输原则,走出当前的灌输困境的出路是实行无灌输道德教育。无灌输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合理性。

1.尊重学生的道德判断,注重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

无灌输道德教育认为灌输的强制性和单向性会使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学生失去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因此强调尊重学生的道德判断,主张让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及社会实践中选择并坚持实践自己信奉的道德准则,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而且无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无灌输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主张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其道德实践,品德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

尽管无灌输道德教育在克服灌输原则的不足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片面强调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而忽视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极易走向放任主义和相对主义。针对当前中西方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所带来的价值冲突及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道德滑坡,如果一味地贯彻无灌输道德教育,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由于其社会阅历和思维发展的局限性,往往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很难通过自己的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的可能会在道德实践中迷失自我或道德堕落。

此外,无灌输道德教育强调自由选择,忽视了教育引导的作用。在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如果教育者只是鼓励自由选择而对科学的道德价值观不加以积极引导,将会使学生陷入是非、美丑界限模糊的道德困境。

三、灌输原则和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传统的灌输原则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念和是非善恶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而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和道德实践能力。如果将二者相结合,即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育者的灌输引导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灌输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针对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迷茫,教育者应该通过无灌输道德教育向受教育者展示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价值理想,帮助学生进行价值选择,让学生在多种道德价值中学会作出自己的选择,履行自己的道德权利和选择自由。

2.以灌输原则主导显性课程,以无灌输道德教育引领隐性课程

当前,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隐性课程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教育者利用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的规律。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受教育者可以获得思想品德的知识,但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还需要教育者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受教育者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灌输原则主导显性课程,以无灌输道德教育引领隐性课程,做到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有机结合,大力提倡环境灌输、行为灌输、舆论灌输、校园文化灌输等,将理论灌输融入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给青少年学生,增强灌输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将创新灌输方法与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相结合

灌输的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的。在灌输的环境以及主客体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灌输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灌输方法,切实提高灌输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逐渐摒弃强制灌输的做法,将以灌输者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

要将灌输原则与无道德灌输教育有机结合,就不能再把青少年学生当作教师灌输道德教育原则的“美德袋”,而是要把其看作具有积极自我意识的道德主体,将他们真正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启发他们的思维,创设道德分析和道德判断的情境,积极培养其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助其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 杨倬.道德灌输与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江汉论坛,2005(9).

[2] 刘静.全球化视野下的道德教育:普遍性与特殊性.教学与管理,2003(8).

篇2

关键词: 道尔顿教育计划 自由原则 合作原则

道尔顿学校创办于1919年,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早已成为美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其教学理念、教育制度的精髓都浓缩在这一本《道尔顿教育计划》之中,而本书所倡导的几条教育原则,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十分重大。

“自由是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第一原则”,“这种自由首先表现为学生学习的自由,即学生选择学习任何吸引他的科目的自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被别的科目和铃声所影响而中断的自由,以及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生活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笔者十分支持这样的观点。因为一个人真正需要学习什么东西、应该采取怎样的学习方法、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对于这些了解最清楚透彻的只有他本人,只有他本人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而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教育环境里,学生是没有这样的自主选择权的,只能服从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每一个步骤。这种情况在中国尤为严重: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考取高分、上好大学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原则,在将很多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的同时,也抹杀他们自主自由的天性。道尔顿计划则完全不同,它倡导的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不受打扰:学生可以在逻辑思维活跃的时候学习数学,在感情充沛的时候学习文学和艺术,在要锻炼的时候学习体育。这就是自由,也是道尔顿计划中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关键。可惜这样的自由在中国这种学生基数大、教学任务重、班级管理难的国家,是很难实现的。

同时,自由法则并不是万能的。首先,学生是被学校和老师赋予自主支配时间的自由,因此这种自由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一定的边框和界限。比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规定数目的学科,并且每门学科都要取得一定的成绩才能获得学分。其次,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理智的分析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从道尔顿计划中获得收益和帮助。因此,道尔顿计划的实施和推广是有先决条件的,不能盲目进行,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变得自私而懒惰。就目前中国的总体教育情况看,似乎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面普及道尔顿计划。原因显而易见,中国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自己做主的意识。小时候,是父母决定他们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进什么样的学校、学习什么样的特长;上学了,学校安排他们的作息、老师布置他们每天的任务、家长耳提面命要考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做一些决定,所以当被告知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之后,更多人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茫然无措,根本不知如何是好。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短时间之内让他们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并且迅速为自己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更何况,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究竟应该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更不用说制订学习计划。由此可见,道尔顿计划得以实施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学生已经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平,并且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最后,自由是双方面的,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例如,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学习,学生应该保持安静,不打扰周围的学生,同时尊重本实验室的指导教师,听从他们的指挥。总而言之,自由绝不是无条件的附加,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自我控制和安排。

“道尔顿计划的第二原则就是合作”,此书作者将其称之为“群体生活的互动”。这样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至杜威的《民主与教育》,强调学生“不自觉的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而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及如何实现这一原则”。从其基本主张看,似乎很像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是,在道尔顿的实验室里,没有角色分配的考量、对冲刺与挑战的关注及对知识目标的分类,在这一点来说,道尔顿计划其实是有疏漏之处的。因为本书中只提出实施合作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实施、如何安排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应该如何分工、如何制定合作学习的目标等内容均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笔者看来,道尔顿计划之中所谓的合作原则只不过是基于同一个实验室里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的一种基本的判断和假设,作者认为既然他们处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之中,并且还很可能在进行相关的学习研究,他们之间就很可能存在一些交流。但是这种交流究竟有什么特点、是否真的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增幅、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就不在作者的考虑范围之内。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笔者不想简单地定义为合作,因为双方的知识水平、眼界涵养差距太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和辅助,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同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但绝非过多的帮助。不可否认,教师在道尔顿实验室里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硬要把这种作用归类为合作,就过于牵强附会。因此,本书当中道尔顿计划的第二原则“合作”的提出,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支持和依据,没有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之处。

另外,书中还提到一点,那就是“每个学年开始,就向学生摆明整整十二个月的学习任务,这样,他才能决定他每月和每周要采取的步骤,以便他能走完全程,而不是盲目的既不知道路线又不知道目标的向前乱窜”。这一做法在笔者看来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自学能力和大局观念都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即使一开始做不好,但多尝试几次,也会慢慢走上正轨。让学生明白自己一年为之努力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大圆圈的限定范围,在这个范围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优势,自主地分割和安排时间,无论你做出怎样的划分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成功地完成整个大圆圈内的所有任务。相反的,如果一开始就因为害怕学生出错或者是缺乏自控能力而不给学生展示整个学年的目标,反而容易因小失大,一叶障目。这样学生的眼光和思维永远被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看不到进步和提高,反而得不偿失。

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总是先制定一个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如果效果良好,他们会坚持下去;如果遭遇失败,他们就能做出修正,一次不成功就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总能找到完成任务的最佳途径。实际上,这与成人的行为模式是一样的。不要担心学生会失败,因为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只有吸取教训,才能在下一次更好地实现目标。这样,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技巧方面,道尔顿计划是十分成功的。或者说来,“它不再是学校――它就是生活”,因为在这里,学生体会到关于生活的一切――挫折、帮助、坚持和成就感。

最后,笔者谈谈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教育的真正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所有让教师烦恼的困难都是由学生未解决的问题造成的”。对于这个论断,笔者比较赞同。如何消除学生反映和解决问题的障碍,如何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当今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中国课堂上,教师通常被定义为管理者和上级,学生则是被管理者和下级,似乎他们之间只有天然的被服从和服从的关系,但是这样一来,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学生也很难从教师那里得到实际有效的帮助,他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听从指挥就可以。但是,这种关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不管是成绩方面还是生活和心理发展方面,因为教师和学生无法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因此,改革这种上下级的隶属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善师生关系,拓宽学生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一些必要的改革应该尽快实施。比如,可以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进行一些改变。距离夸美纽斯提出这一概念已经过去300多年,当下的中国教育不能一直沿袭老套路,总要有些符合时代特色的改进。受限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取消固定教室的做法无法大规模开展,但是取消班主任还是可以做到的。由于管辖权力的特殊性,班主任似乎天然具有一种让学生疏远和害怕的光环,不像一般的任课老师那样平易近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最直接的管理者,也应当是学生诉求和需要的直接反应对象。然而正是班主任的种种权威使学生不敢上前,堵塞了最基本的反映问题的渠道。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取消班主任,学生没了约束,难道不会放任自流吗?这样的声音也是有失偏颇的。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应当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关于良好生活和自我管理的经验,而不是背得过写得出的知识。取消班主任,对于学生将会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能够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意志力。再者来说,取消了具有管理者权威的班主任,可以设置作为引导者的导师职位,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由于不再受到老师的直接管辖,学生在面对导师时能够更从容、如实地反映问题。在这一点上,上海闵行中学的“学生民主管理模式”及北京十一学校和北大附中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经验。

总而言之,尽管道尔顿计划的整体实施可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也从来不提倡照本宣科,但是其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确实很有借鉴意义,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带来很多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在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今天,重读《道尔顿教育计划》,能为纷杂的教育大讨论带来一缕清风。

参考文献:

[1][美]海伦・帕克赫斯特.道尔顿计划[M].陈金芳,赵钰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1.1重视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创设一种轻松的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课堂环境。心理学资料证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想活跃,会自在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自己的教态,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语言简明,节奏感强,略带诙谐性,并多用鼓励等,通过和颜悦色的面部表情和放松的体态语言唤起学生友好、愉快的情态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兴趣。如上第一册第一课教学礼貌Hello,Good morning时,要求学生第二天用它们来向我问好,果真第二天有很多同学用Hello,Good morning向我问好,有的还向其它学科老师问好呢!我在课堂上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这样我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到英语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借助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如组织比赛、猜谜、游戏等活动。例如教table,chair两单词时我就用了猜谜的方法,我反复播放录音“I have no armx and no hands.But I have four legs and a back,I can stand,but I can's walk,Guess!What am I ?”让学生逐句听,看一看谁猜得快?第三,运用电化教学和情景教学意境诱发兴趣。我平时上课都准备好三用机,让学生模仿标准的读音,或播放电脑制作课件中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组成对话,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外在教学中,我一直提倡以学说为主,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每个班级开学初都发给一本小册子,让同学负责登记每一堂课的表现,表现好的画上小红旗,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等级1/3的依据;小组活动优胜的也获小红旗,占期末成绩评定的1/4;所有学生都很注重自己的每一堂的表现,学习热情高,生怕自己没有主动表现的机会。

1.3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成功体验。“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在进行教法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如用迁移规律记忆单词,用回忆法记忆课文及对话等,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使各学生无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2强调学生的活动性

活动性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英语课堂教会学生如何用英语,而不仅是懂得英语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中得到训练和发展。“活动性”应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1以知识点为中心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如教表示人体部位名称这一课,我就让一个学生念单词,其他同学边念边指自己长身体的部位,这样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活动,在活动中理解本课新知识点,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点等,由教师引导进行个体、双人、小组、排、行、半班、全班等多元化活动,使学生学会基础知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英语交际打下基础。

2.2以交际为中心进行多样化活动。如看图说话、情景交谈、角色表演等,为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使讲台变成舞台,在真实的语境中达到运用英语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英语水平。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

在一次全市公开课教[ei][?]两个音标时,我仔细讲解元音字母Aa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读音规则后,让学生一口气做了三个游戏进行巩固:首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形式画了一棵苹果树,接着就随意将写好的含有元音字母a的单词贴在树上,例如:face、cap、late、bag,让学生充当猴子角色下摘下苹果装入含有[ei][?]的两个箩筐中。待学生认定后,我边播放预先制作好的电脑幻灯片,边说让电脑当裁判,来评定学生的对或错(“Yes”or“No”),答题正确的学生就会高兴地叫起来“耶”,我就及时表扬他们,发给“小红旗”鼓励;或让学生搭上两列不同的火车旅游;还可让两个学生扮演熊妈妈,让拿到[ei][?]的“小熊猫”找自己的妈妈,这些游戏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提倡学生的创造性

篇4

关键词:舞蹈教学;语言原则;探究

1.前言

完整的舞蹈教学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学习舞蹈的动作技巧,舞蹈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舞蹈教学语言也极为重要[1]。舞蹈教学语言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精准的掌握舞蹈动作,加强舞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舞蹈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2.舞蹈教学语言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2.1准确且精炼的语言原则

舞蹈是一门通过肢体动作传达舞者思想的艺术,舞蹈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教师先示范、学生再进行模仿的这种模式,但是千变万化的舞蹈动作,又使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学生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都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不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把握不到位就很难达到表演效果。这种情况下,舞蹈教师能够运用精准的语言对舞蹈动作进行清晰地讲解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样能让学生准确的掌握舞蹈训练要点和技巧,更好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达到训练效果。

2.2形象且启发性的语言原则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舞蹈教师应该学会使用带有启发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一方面,启发性的语言,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推进学习进程,扩大了学生联想空间和个人发挥的余地;另一方面,形象语言,能够加深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加入节奏和情感

舞蹈动作伴随音乐,带有自身的律动感,所以舞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把握好这一特征,让教学语言保持一定的节奏感。舞蹈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减少伴奏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加强自身舞蹈动作与节奏的有机结合;同时,在使用舞蹈语言时,还需注重情感的投入,只有将舞蹈、音乐、节奏和情感互相交融,才能使舞蹈更具吸引力。

2.4教学语言应形象生动

舞蹈教学,不仅仅只注重舞蹈教师“教”,还应关注到学生作为“学”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身心发展均未成熟,如果舞蹈教师的语言过于主观化、抽象化,容易让学生造成误解甚至无法理解,且晦涩难懂的语言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无法达成舞蹈教学的效果。因此,舞蹈教师在舞蹈训练中运用的教学语言,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地对舞蹈动作的思想内涵和动作要领进行讲解,提高其引导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意识。

2.5教学语言应具激励性

舞蹈教学是一个较为长期且反复的过程,对于舞蹈的初学者说,最开始的学习较为自由。但随着教程的不断深入,学生要讲究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动作叠加,还需要注意舞蹈动作力度的把握、舞者情感深入和服装造型美感的外在表现,多重的学习任务容易淡化对舞蹈学习的新奇感,枯燥的舞蹈学习容易使学生丧失积极性。这时,舞蹈教师的语言激励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语言上要掌握一定的激励技巧,巧妙地利用具有欣赏和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舞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舞蹈教学语言的应用

3.1情感与舞蹈相融

民族民间舞蹈中包含着的丰富情感,是其能够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之一[2]。因此,今天的舞蹈教学最应该放首位的就是把情感融入舞蹈动作中;而想要完美的实现情感和舞蹈合二为一,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通过不停地练习和磨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舞蹈教在师舞蹈语言中加入感情的色彩。舞蹈教师可以在训练之前,引导学生对所练习舞蹈作品的民族、文化、信仰以及传统等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地体验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对作品有自己感性的认识。

例如,舞蹈教师在学习藏族舞蹈之前先对其文化进行的讲解,因为藏族人民对的虔诚,使其在朝拜的过程中时常会有一些磕头的动作,且因属于高寒地区,当地人们的衣物较为厚重,导致其全身只有膝关节和胯关节稍微灵活,所以舞蹈动作中以半蹲居多。这样学生在了解了藏族独特的文化之后,能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有了情感的寄托才能更深入到表演的状态中去;再如上,舞蹈教师在教学生蒙古族舞蹈之前,可以鼓励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进行想象,让学生仿佛确实深入其中;这种情况下在进行舞蹈训练,学生就能放眼四方,感受到内蒙古舞蹈的开阔与豪迈,从而使学生在舞蹈中加入其情感的依托。

3.2音乐与舞蹈相融

舞蹈只有和音乐紧密结合,才能使舞蹈更具律动感,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对舞蹈和音乐结合要求更高[3]。因此,舞蹈教师不仅要熟悉舞蹈动作,还应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知识,熟悉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的音乐节奏,这样,才能在舞蹈教学的语言运用中加入民族文化知识。

例如,教学老师在教授新疆舞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新疆音乐的节奏和特点,然后再对新疆舞独特的体态进行示范,一定要突出新疆音乐欢快活泼、步伐灵活轻巧、手腕变化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对新疆音乐和新疆舞蹈有最直观的认识,体会到新疆舞蹈和新疆音乐之间微妙的联系;最后,舞蹈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舞蹈教师在进行动作教授时,也要在语言中加入对新疆音乐的讲解,做到载歌载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一门新的舞蹈时不仅能够对改舞蹈独特的音乐知识进行了解,还能根据其特点在舞蹈过程中把握舞蹈动作的律动,并且,教学老师对舞蹈音乐的讲解有利于帮助学生根据气息找到动作的轨迹。

4.结束语

舞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结合实际经验,积极探究舞蹈教学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为舞蹈教学的发展献言纳策;同时,教师还应以身作则,在舞蹈教学中言传身教,为学生构建一个更科学、更人性、更高效的教学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参考文献:

[1]乔艳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学前教育研究,2014,(5)09:64-66.

篇5

【关键词】 道路;交叉口;渠化;设计

引言:

道路交叉口是道路的汇集点,在交叉口处交通流最为密集。所以,交叉口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在交叉口路段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析现有空间和地形特点,针对交通路段的地理特征和交通流向特征,做出相应的改善计划,使车流和人流安全,顺畅通过交叉口,保证交通运行的顺畅。另外,在交叉口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它要同时满足道路景观的要求。符合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的标准,为城市增添亮点。本文总结了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对道路工程的建设有一定的作用。

1交叉口车道数的确定

常见的交叉口形式有:十字形、X形、T形、Y形、错位交叉和复合交叉等几种。在确定交叉口的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时,必须考虑到我国城市目前自行车交通量大的客观需要,尽可能组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行驶,以保证交通安全和畅通。交叉口车道数确定方法如下:

1.1 选定交叉口的形式,根据设计年限的高峰小时交通量和不同行驶方向的交通组成,进行交通组织设计,由此初步定出车道数。按照所确定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对初定的车道数进行通行能力的验算,如车道通行能力的总和小于高峰小时交通量的要求,则必须增加车道数后重新验算,直到满通量的要求为止。

1.2 交叉口的车道数不应少于路段上的车道数。为了充分发挥整条道路的通行能力,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要和路段上的通行能力相适应,同时也为远期的道路改建控制好道路用地,便于交通组织和提高通行能力,交叉口的车道数最好比路段上多1~2条。

2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当交叉口车行道的宽度不足时,为了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常采用向道路的一侧或两侧拓宽的办法,来增加车道数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交叉口的拓宽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拓宽的车道数主要取决于进口车道各向的交通量、交通组织方式和车道的通行能力。一般是比路段的车道数多设一条车道。

2.2 拓宽位置的选择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向进口车道的左侧拓宽,如利用中间的分隔带或越过中心线部分占用对向的车道宽度。②向进口车道的右侧拓宽,如利用行车道右侧的绿化带和拆迁部分房屋。

3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3.1渠化的概念

渠化的基本概念是将导流岛和路面标线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分隔车流或者控制车流冲突的目标,使车流进入特定的路线内,能够达到平面交叉的各种要求,方便来往的行人及车辆根据渠化设计的指引行进,避免交通拥堵,保障路面畅通。

3.2渠化设计的作用

渠化设计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降低冲突的发生率或者将冲突分开,并加以引导,有效的控制交通流,调整冲突出现的位置,使得路面铺装更少。道路交叉在实施渠化设计以后,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使得交叉口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数量更多,并提高了安全性。该类道路交叉相较面积相等的一般交叉口,车辆行驶的路线更加合理,有效降低了冲突出现的概率,具有更强的通行能力及较为良好的安全性。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划设计是十分重要的[1]。

3.3交叉口渠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有效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的交通能力,保障道路的畅通,交叉口渠化设计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具体有以下几点:①分离冲突原则 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车流之间的冲突,在设计的过程中,重点任务是充分利用道路的标志线或者标志物,引导出行者根据渠化的道路合理行进,将人流与车流分开,使之均能够在处于正确的道路中,有效减少或者控制车流之间的冲突;②交通疏导原则 先全面调查各种车流及人流行进路线,在设置专用道、便向道、禁止通道等不同类型的特殊通道,逐步疏导车流及人流,使交通更加有序,更加通畅。

4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4.1 交叉口的设计原则。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主要根据相交道路的技术等级、交通量、道路纵坡和横断面以及当地地形、自然水流向和相邻道路的高程等资料,使主要道路交通方便、排水畅通、方便车辆行人。同时要满足次要道路纵、横断面的设计合理性,交叉口立面设计的一般原则是:①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维持不变。②相同等级的道路相交,交通量差别不大,各自纵坡不同,则在交叉口为维持各自纵坡,通过改变横坡,使交叉口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不同等级的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着主干路的横断面变化,同时次要道路的横断面也应随着主干路的变化而变化,即次要道路的双向倾斜的横断面,应逐渐过渡到与主干路的纵坡一致的单向倾斜横断面,以保证主干路的交通便利。③交叉口为了保证排水,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自交叉口中心向交叉口外倾斜。④交叉口范围内横坡应力求平缓,一般不应大于路段设计横断面的坡度,对角线上横坡宜控制在1%以内,平坦地形最好做成中心高程微高而向四周倾斜的伞状地面,以利排水和行车需要。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人到另一条道路上,也不应使地面水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一般采用截水的办法,多在交叉口人行横道前或路缘转角曲线的切点上布置雨水口。⑤交叉口设计高程要与周围建筑物及相邻道路设计高程相协调。

4.2 交叉口立面设计方法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和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等三种方法。①方格网法:方格网法是在交叉口的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方格网线一般采用5m×5m或l0m×l0m平行于路中线,斜交道路应选便于施工放线测量的方向,测出方格点上的地面高程并求出其设计高程,从而计算出施工高度;②设计等高线法: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的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高程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高程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高程,最后勾画出设计等高线,并算出各点的施工高度;③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是方格网法和设计等高线法的结合,主要用于大型的主要交叉口和广场的立面设计。

总结

道路交叉口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交叉口的合理设计,可以保证交通流畅,保证人身的安全与车辆安全的行驶,通过渠化设计,理顺各种交通流向,并且配合信号控制,将交叉口设计成果运用到交叉口渠化设计工作中,发挥其最高效应,建设出完美的道路工程。

参考文献:

[1] 陈朵朵,李世慧.连接线T形平面交叉口设计缺陷与交通控制分析[J].广东科技.2009(10):271-272

[2] 梁伟红,叶维达,张水潮.城市道路不规则交叉口渠化设计[J].现代交通技术.2009,6(04):86-89.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 课堂导入 预科英语 原则 方法

所谓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教师采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过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而课堂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这就决定了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导入的成败常常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堂课的效果。

在预科英语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对象的预科学生,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其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如果在枯燥的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并稳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最终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加强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的求知动力,来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其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我们就能达到提高预科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导入恰当与否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导入恰当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凝聚注意力、激发热情、酝酿情绪,最后导入教学内容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完成一次成功的课堂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点要求。

(一)简洁性原则

导入内容须简洁,切忌喧宾夺主。昙花一现,却令人久久难以释怀,那恰恰在于它的短暂之美。课堂导入环节也是如此,它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的目的就是通过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然后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所以导入环节不宜过长,如果课堂导入冗长拖拉,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就与导入的初衷相悖,也就失去了导入的意义。

(二)趣味性原则

导入内容要有趣。在《基础英语・教师手册》一书中,英国著名教育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提到:教学中趣味性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因此,激发、调整、转化学生的兴趣,就成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导入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对导入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转化为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参与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所传授内容的趣味性。趣味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充分地体现在形式上,所以教师应设法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表情、语态、动作做渲染,甚至附之于以道具,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在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不感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多么努力都不会任何的效果。

(三)导向性原则

导入内容要具有导向性,所谓课堂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要引入教学的主体内容,偏离了这一目的,无论多么精彩和有趣的导入都注定是失败的。即使导入内容简洁而有趣,能够起到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却不利于向教学内容的转移,那么,学生的兴奋性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引导,课堂必然会在短时间的喧哗和骚动以后重归于平静和沉闷,这当然不是我们教师所想要的结果。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发掘教材内涵,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导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引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方法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如何进行导入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方法,则是教好英语最好的办法”(埃克斯利),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和进行导入。这里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预科学生的特点,总结了几种导入的方法,供大家探讨。

(一)随意交谈法

利用上课刚刚开始的几分钟和学生随意地交谈,这几乎是英语教师最常用的办法。大多数教师都会由天气、时事、假期生活等等内容谈起,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交谈的时候,大多数教师一般会站在讲台上。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交谈时缓步穿行于学生之间似乎更为有效和实用。在语言教学中,平等而友好的师生关系十分地重要,毕竟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笔者认为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和与教师沟通的犹豫情绪,更有利于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虽是随意交谈,但也不能信马由缰,教师要适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定的问题和焦点上,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有些教师经常是随意交谈之后,又戛然而止,并没有做到导入与教学内容之间平滑无痕地过渡与连接,这样的导入和直接开始讲课区别不大,通常达不到导入的目的。

(二)笑话引入法

可能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第二节上课几分钟时,可能还有一些同学没有稳定下来,这时老师切不可任其骚乱,置之不理,也不要盲目训斥和制止。可以借这个时机,利用学生的兴奋情绪,讲一下事先准备好的笑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稳定课堂秩序。在选择笑话导入时,教师要考虑笑话和所要教授的内容的关联度。当然,不可能每一个笑话都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精心选择和编排。一般来讲,笑话都会折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所以可以从笑话所隐含的意义下手,进行一些人为但不机械的过渡和衔接,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课堂中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笑话,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舒缓神经、活跃气氛的作用,这是一些英语培训班的常用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于预科英语课堂导入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三)回顾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可在上课之前适当地回顾讲过的知识来导入新课。尤其是在习题课之前,适当回顾讲过的知识点显得更有必要。在引入新知识之前,帮助学生回忆讲过的内容,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过的知识,也为他们接受新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铺垫和心理准备。通过巩固已学的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将新旧知识有逻辑地联系起来,顺着知识逻辑结构达到“知新”,这样一来也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英语教学。有些英语教师对这种办法不太赞同,他们认为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更为有效,但是这并不说明在英语教学中不能“重复”。如果没有“重复”,就没有基本的积累,就不会有良好的英语思维和英语素养,交流时也不可能信手拈来。况且预科生的英语基础并不是特别扎实,在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所以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完全有必要。当然,“温故”可以采用提问、对话多种形式,一方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同时“师问生答”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在于“温故”,更在于“知新”。

(四)背景知识导入法

预科英语所选用的教材一般稍微简单一些,选编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名人传记、寓言故事及西方风情等,教师很容易找到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的发达为我们上网查询获得丰富的信息和背景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建立起课文与历史、社会背景及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加强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思考。这样也利于教师进一步展开教学,提高授课效果。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课堂导入语与课堂导入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无非就是讲一些华丽精妙的语言。但是导入内容并不拘泥于语言,更多的时候,“在英语课堂上,体态语言配合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马云龙,1990.9),语言辅之于动作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导入时当然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些导入语,甚至可以说导入语的精彩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导入环节的成功与否,但不能笼统地将课堂导入语和课堂导入环节混为一谈。一次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仅仅需要教师的语言艺术,同时还需要教师适当辅以动作,渲染课堂气氛,甚至需要吸引学生参加表演。总之,课堂导入语作为整个导入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却始终不能代替整个导入环节,它只能充当催化剂的作用,将整个导入内容催化为一场春雨,来浇灌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灵。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入模式

学生是教学对象,也是教师引导的对象,所以导入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新的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教学模式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是说我们要把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培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导入不能只停留在教师个人表演和魅力展示的初级阶段,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主动实践、积极参与的氛围,组织学生“协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才更有利于教师成功引导。

(三)积极的教态

孔子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完全可能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上一门功课,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其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情绪。若要学生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对教学和学生倾注以热情和爱,而教师的教学仪态直接反映着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所以,教师的教态积极与否决定了课堂导入的成败。饱满的精神,抑扬顿挫的声调,亲切敏锐的目光,整洁大方的衣着,协调优美的动作,自然和善的表情,都能给人以美感,令人愉快。学生听课轻松愉快,并且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教学互动,从而增强师生之间心理上的沟通,接收和理解知识水到渠成。所以,上课伊始,教师就要展现出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导入环节的成功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搞好预科英语教学,我们不仅需要对课堂进行导入,而且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顺势导入。如果教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以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以简洁有趣的内容为载体,通过不同的形式,恰当地采用各种导入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意识,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新的教学内容,就能成功地完成课堂导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为他们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华灿.论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冯亚娜.高校英语教学课堂导入艺术新探[J].科技信息,2008.6.

[3]李如密.试论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J].课程.教材.教法,1993,1.

篇7

【关键词】孝道教育 中学生 教育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升学、就业压力的加大,人们的孝道观念淡化了。青少年漠视亲情、不懂孝顺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孝道教育缺失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许多中学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学生的孝道教育。在进行孝道教育时,应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是孝道教育成功的基本保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当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主要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孝道教育的科学性是指孝道教育的内容要真实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和实际,教育的方法要恰当合适。在教育内容上,要以事实为依据,传统孝道的内容都是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要以史育人,必须尊重史实,说真话,讲实话,不能进行塑造和想象;学习过去的知识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来进行,不能为达目的而随心所欲想当然,把杜撰不实、模糊不清的内容教给学生,更不能离开具体内容进行空头说教。尤其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学生有多种了解知识的渠道,失去真实,脱离实际,教育的效果是难以维持的,甚至会出现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反的结果。在方法上要恰当合适,首先,目标要准,要切合中学生实际,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要大而空。进行孝道教育,不能政治化,也不要形式化,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不是体现在口号中、形式上,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其次,孝道教育要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在平等、民主、真诚、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能也不应越俎代庖,要指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再次,教育活动的进行要有针对性,要因时、因地、因人而行,不能为教育而教育,如孝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条件可以进行,没有条件,就没必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因此,进行孝道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说理要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同时要投入真情实感,因为任何教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讲真史,诉真情,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孝道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效果。

2.体现历史特点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孝道历史悠久,涉及的内容、人物、事件,许多都已久远,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可接近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个性、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但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除了利用课本上的教育资料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历史遗迹等。学习场所也可以从教室走向实物和遗迹的现场,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的距离,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亲近感。学习传统孝道要史论结合,讲孝道理论不能抽象、空洞,一定要结合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孝子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于史料的搜集、研究和学习要特别注意真伪、时间、地点和作者的鉴别,应该始终有一种既善于理解,又绝不盲从的态度,有一种求证、求实、求索的态度,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崇圣、崇上、崇书,也不能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对于历史上的孝子行为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对历史人物做出准确的、客观的评价。另外,我们学习传统孝道,就是为吸取历史上孝的智慧,为今所用,所以进行孝道教育要联系实际,以历史的经验教训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础上要建立和发展新时代的孝道文化。我们知道,传统孝道教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力,发挥过重大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适应了家族宗法制小农经济的需要。今天社会的文明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孝道依托的社会基础已丧失,如果面对当代学生的教育,我们对传统照搬照抄,就会脱离时代、脱离实际,为现实所不容,孝道教育便无效果可言。所以,我们应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立场上,对传统孝道重新进行审视,科学分析其内容,取精去糟,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辞世要守孝三年”、包办婚姻等,都应予以摒弃;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赋予孝道新内容,如珍惜生命、学会感恩、自立自强;坚持孝道教育与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在孝道教育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法制的刚性约束力促进孝道意识的内化。总之,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就是以辩证的观点,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吸收传统精华,赋予孝道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涵,以满足当代中学生的需求,让孝道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4.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有孝心、有孝行、有孝德,所以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就是在进行孝道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和家庭状况的差异;循序渐进就是教育活动既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并抓住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有次序地、系统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学生的生长、发育和逻辑思维水平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思想动态,确定教育的重点、深度、广度,使内容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点和家庭情况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因材施教,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其次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的家庭状况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要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一原则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孝道实践的要求上,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爱是伟大无私的,作为人子都应该感恩父母、尊敬父母、关爱父母、孝顺父母。同时孝心的培养是长期的,孝心的表达也不是一时的,它需要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使之成为习惯,并不断提高层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实现孝道教育的合理、优质和高效。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就是要把孝道思想、孝道观念、孝道意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行动达到孝道教育的内化。活动与交往是道德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人、教师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和思考才会发生作用。学者们的研究和论述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行为主体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的思想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又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之所以强调活动和实践在道德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因为任何的品德行为,任何的道德品性都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获得对道德行为规则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以此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孝道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晚辈与长辈的关系,作为协调这种关系的孝道,只有当主体参与这种关系之中,并通过亲自体验、处理这种关系,才能获得对它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意志,从而形成坚定的孝德信念以及在这种信念支配下自觉的行为习惯。实践活动不仅是孝德形成发展的源泉,而且也是检验孝德发展水平的标准。一个人的孝德如何,我们的教育效果如何,只有在一定的实践行动中,才能得以表现、得以证明。因此,孝道教育应重视对中学生日常孝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篇8

一、“思维”的定义和类型

(一)什么是“思维”

在心理学中,思维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识过程”。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则是实现巩固思维,传达思维成果的载体。

(二)思维有哪些类型

对于思维方式类型的认识,专家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如陈国安认为,思维方式按其借助的中介不同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其进程和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其结果是否为先前所有可以分为创造性思维和非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常见的思维形式包括以下几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灵感思维和分析思维;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二、思维能力训练的指导原则

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的智力活动。基于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两点指导性原则。

(一)不同的口语交际课型应侧重不同的思维能力训练

不可否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我们需要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但这不代表我们在每一种课型里甚至每一节课中,对所有的思维能力类型都进行训练,在有限的课时中,这种面面俱到的方式,不仅低效,也不可行。因此,针对不同的口语交际课型,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侧重训练不同的思维方式。

1.独白体口语交际课型

独白体口语交际是指说话者独自进行较长时间的、内容相对完整的言语活动,听众与说话者没有直接的语言对话,包括介绍类、演说类等。这类活动一般呈现事先预设性、内容单一性、结构严谨性等特点,因而,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选择一至两种思维能力进行重点训练。

如在《介绍一项护理技能》这一课中,鉴于此项活动的指向性强,步骤明确,我们选择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这样可使学生在介绍清楚流程的同时,内容也更加吸引人。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的语言、表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具体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活动要求来实现训练目的。如可要求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选择思维训练的侧重点?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具备的特质进行充分的分析。如对于叙述故事类的训练内容,因为学生容易遵循故事本身明确的时间线索,因而我们可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形象思维上,以提高学生讲述的“绘声绘色”性。若训练的内容是评论类,就应着重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有根据,有中心,有层次地清晰表达。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学生存在哪些思维能力的欠缺及其程度,唯有这样,才能达到逐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目的。

2.会话体口语交际课型

会话体口语交际是指能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场合,运用恰当的方式和策略,使交际活动富有成效地进行的综合性人际交往活动,包括劝说辩论劝说类、多人会话类等。由于这类活动具有互动性、临场性、随机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可侧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求异思维等能力。

如我们在《医卫宣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对病患进行医卫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模式,它的特点为辐射广阔,以“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为表现方式。在展开训练时,教师讲述案例,“某女生小A因长期节食减肥而导致胃出血住院,作为你负责护理的病员,我们如何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小A进行正确减肥的常识普及?”学生思考讨论片刻,得到的答案多为运用常规思维的结果。如:过度节食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容易造成低血糖或使人的抵抗力下降等等。此时教师运用语言,启发学生如何运用发散思维。“过度节食除了给身体的器官和机能带来的危害,对于爱美的女性的外表,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学生说,“会使人皮肤黯淡无光”、“会让人看起来无精打采”。教师对此进行了肯定,再继续启发:“节食减肥是不是最佳的方式?有没有更好的减肥方式?”对此,学生的回答更是花样百出。不知不觉中,教师完成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介绍发散思维的特点及表现,给学生布置其他的任务,如:“怎样运用发散思维,向老年冠心病患者普及冬季防范心梗发作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会话体口语交际与独白体口语交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临场性,这对学生是更大的挑战。因而,在进行训练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可以先从片段练习中穿插思维训练过渡到完整的某项口语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同时也可以从某种思维训练到叠加几种思维训练,或是从较简单的思维训练到综合度高的思维训练等。

总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思维能力类型的多样化,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研究如何选择训练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思维训练的效率。

(二)同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可反复穿插于各级梯度的口语教学中

某种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某种思维能力,可以在口语教学的各个梯度中反复训练,并不断提高训练要求,变化训练方式,以达到强化巩固,形成自然的目的。

如逆向思维,是一种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个常规思路难以解决,而采取反向思维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乌鸦喝水”和“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讲的就是逆向思维的经典运用。在《医卫口语交际》各个梯度的教学中,其训练的要求和方式都是多样化的。

1.普通话基本表达训练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教学内容是比较单一的普通话基础知识(如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练习),我们可以编制一些逆向思维小游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正话反说”、“你说东,我往西”等。这些小游戏喜闻乐见,轻松愉快,既锻炼了学生的普通话基本表达,也对其认识逆向思维进行了“热身”。此外,教师在进行普通话说话训练时,可以出示一些逆向思维的案例,让学生复述其中是如何运用逆向思维的。如我们给学生展示了马云的演讲《懒的艺术》,请学生复述马云如何反弹琵琶,阐述了“怎样懒出境界、懒出风格”。这样的过程,是有材料作为载体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这种思维方式的认识。

2.专题口语训练

在学生对逆向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我们在专题口语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训练要求并探索其它的方式。如在《应聘面试》的教学中,选择面试中一些常见的热点问题,如:“假如部门领导经常要求你加班,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示范先做多角度的逆向思考:1.加班固然会占用个人休息时间,但要思考是否由于自己的效率不高而导致工作停滞不前;2.加班是对完善工作的另外一种补充;3.通过加班,可以发现和总结以后少加班的方法与关键。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运用逆向思维,从多个角度说说如何回答“我们单位的薪资水平不是太高,你会不会选择跳槽”这类问题,由于有章可循,学生在训练中的思维表现得比较活跃。

鉴于在上述的片段练习中积累了基础,在《护患冲突》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对此,我们设置了如下情境和任务:“新来的护士小王给一位大妈输液时,多次扎针却找不到正确的血管位置,大妈怒气冲冲,大闹输液室,要到医院管理部门投诉小王。作为小王的同事,你如何运用逆向思维,化解这场冲突?请你和同学分角色扮演进行模拟。”对于这种方式,学生兴致高昂,并且相对于问答式的学习,学生的表现具备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以上以探索逆向思维如何穿插在各梯度的口语教学中进行了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依据护理职业岗群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重点及方式方法的调整。综上所述,《医卫口语交际》校本课程训练体系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遵循训练的指导原则,可以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促进职业院校的语文口语类校本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融合,增强护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基金项目:绵阳市职业教育中心2015年度科研课题(项目编号:MYZY1514)本文为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国安.语文教学心理学简稿[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论文摘要:伊斯兰文明中所蕴涵的一些关于公平正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等宗教道德原则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有些伊斯兰特色社会福利思想对于当前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实践活动,它的价值体系中主要包括:社会公平正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三种思想。而伊斯兰的教民们在谋求基本生存条件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实践中,以《古兰经》、《圣训》为依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平正义、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体系有效地调整了伊斯兰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为实现伊斯兰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天课”制度、禁止高利贷等具有伊斯兰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对于当前社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伊斯兰教中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

    1.公平秤称货物和禁止重利。伊斯兰教坚决反对称量不公,反对克扣,反对高利贷,“你们一定用充足的升斗,不要克扣。"伊斯兰教对于公平在商业经济中的重视,为阿拉伯民族从事商业经济提供了信仰基础,使人们在经商过程中严格遵守真主的教诲,为伊斯兰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和谐的商业关系。

    2.正义思想。与公平紧密相连的是正义。“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真主而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和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足的,还是贫穷的,你们都应当秉公作证;真主是最宜于关切富翁和贫民的。"坚持正义,就必须克服私欲。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的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要求,要求每个社会工作者都要把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义务来实现。

    二、伊斯兰教中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

    作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一大原则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巧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它的最初形态是“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它主要针对的是当时欧洲宗教压制时期的神权对于人权的侵犯,神道对于人道的压制,主张恢复人权、人性和人道,因此,社会工作人道主义观主要强调的是重视人的生命、平等、自由、民主、和平、尊严等。

    伊斯兰教中的人道主义体现在重视生命、自由、平等、人权等。

    1.重视生命的原则。爱护自己的生命,反对自杀,这是伊斯兰生命原则的首要要求。《古兰经》中说:“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的。警告那些胆敢犯这种自杀的卑劣罪行的人们";穆圣说:“跳崖自杀者将在火狱中永久地跳崖,服毒自杀者将在火狱中永久地服毒”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伊斯兰教主张人们洁身自好,禁忌吃各种对人身心有害的动物和饮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液体。

    反对他杀和滥杀,这是伊斯兰重视生命原则的重要体现。针对一些父母因为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子女和掩埋女婴的现象,《古兰经》尖锐地指出:“你们不要因为怕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他们和你们。杀害他们确是大罪。"在伊斯兰教看来,人们不能歧视女性,因为孩子的性别已经被真主前定,人无法改变,在真主面前男女是平等的,谁如果歧视女性,那么谁就违背了真主的旨意。

    这些重视生命的原则有效地维护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与社会工作系统论中强调生命第一的原则有着完全一致的意义。

    2.重视人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原则。伊斯兰教所讲的平等包括:信仰、人格和性别上的平等。

    伊斯兰教规定,信仰面前没有地位高低、尊卑之分,凡是念清真言的、悔罪自新的、感念真主的人、行善的人等,无论是那个民族都是真主的信徒,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这些人以前信仰的宗教就歧视他们,而要求一视同仁,信仰真主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在伊斯兰教看来,每个人在生理上是平等的,都是真主的创造物,是阿丹和哈娃的后裔,通过父母的抚育而成长起来,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

    伊斯兰教强调男女在各方面的平等。《古兰经》云:“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又强调,平等不是绝对的等同,因为男女在性别、生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造成他们不可能绝对的平等,“男人将因你们的行为而受报酬,妇女将因为她们的行为而受报酬”“男人是维护妇女的,因为真主使他们比她们更优越,又因为他们所费的财产。"

    从伊斯兰教的人道主义可以明显看到对于人的生命、自由、平等、民主、和平、尊严等的重视,特别是这些道德因素被明确写在其核心经典和圣训当中,它要求穆斯林以一种宗教的虔诚去践行这些道德原则,这些思想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要求中的个别化、接纳、差别平等等原则完全一致。

    三、伊斯兰教中的利他主义道德原则

    巴特利特认为,普遍为社会工作所接受的价值是: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与社会是互相依赖的;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人们有共同的人类需求,但是,每个则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个体;民主社会的实质表现于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以及通过社会参与来尽到社会职责;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有其职责与能力,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解决困难、预防问题,以及促进自我能力的发挥。

    伊斯兰文明的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亲近近邻、远邻和伴侣、主张与他人和睦相处、对待他人要宽容。

    (一)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1.怜恤孤儿。《古兰经》中说:“你们不要接近孤儿的财产,除非依照最优良的方式,直到他成年,"(17:34)在保护儿童财产的基础上,还要求对孤儿关怀、爱护、抚养教育,要让他们得到人间的温暖、精神上的安抚、生活上的照顾。

    2.贩济贫民。伊斯兰教反对贫富悬殊的社会,倡导和鼓励穆斯林对于那些贫困无力者,量自己的能力,予以周济、同情和资助;积极救助贫困者,提高贫民生活水准,尽量缩小贫富差距。对贫民的救济,既提倡公开进行,更提倡暗中进行。《古兰经》中讲到:“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这能消除你们的一部分罪恶。而且伊斯兰教所讲的施舍不能要求被施舍者回报。

    为了形成一种日常的社会救济制度,伊斯兰教创造了“天课”制度,而且规定为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大功课之一,这种社会制度有助于削富济贫、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起到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

    在伊斯兰教看来,娠济贫民,可以遏制富人贪婪成性自私自利的剥削行为;可以使人们履行道德义务,养成至大至公至慈博爱的美德;可以遏制社会的贫富悬殊,达到共生共存的和谐社会。

    3.对于残疾人、乞丐等的特殊照顾。《古兰经》多处提到,对于贫民、孤儿、乞丐、残疾人等应一视同仁,“至于孤儿,你不要压迫他;至于乞丐,你不要呵斥他,"(93:9-10)还特别强调:“瞎子无罪,跋子无罪,病人无罪。"(48:17)体现了对弱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格的尊重。

    4.善待父母和老人。父母爱护子女,子女也必须孝敬父母。《古兰经》指出,对人们恩德最大的,第一是真主,第二便是父母,多处提示人们要记住父母的恩德,如:“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的母亲弱上加弱的怀着他,他的断乳是在两年之中。

    这些价值观念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帮助弱势群体恢复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非常一致,而且对于从事穆斯林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实务社会工作者和伊斯兰社会发展社会工作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主张与他人和睦相处

    阿拉伯著名哲学家安萨里说:和睦是美德的果实,分裂是恶行的产物。因为美德引发互爱、和谐、融洽,恶行滋生互恨、互妒、对立。

    (三)对待他人要宽容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指导原则一、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而又在遇到困惑而得不到解决时寻求老师的协助,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印象深刻,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以提升,同时学生的独立性也将得到极大的培养,减轻学生对老师的过度依赖。从学习的过程上来说,学生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应当遵循的指导原则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上和行动上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合作学习首先就应当遵循加强教师引导的原则。教师以及相关人员一定要特别关注那些自律性较差和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不断增强自身的自律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遵循注重环境效应原则,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适合的学习氛围。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针对其中不足之处,适当地举办一些团队知识竞赛等合作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合作精神的养成。最后,针对学生的培养则要做到遵循合作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适当删减一些枯燥、缺乏实际教学意义的教学内容,改由学生自己通过合作去获得发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效的合作学习模式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此,各学校应当在坚持指导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同时对于初中语文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合作形式完善合作内容,为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谢霞.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显性合作学习活动形式[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