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渐进性,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决定了它的长期性、渐进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等等。这些任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20字总要求”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的全面推进,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涵,防止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农村的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的60%在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突出表现在农村,农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情况差别很大,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等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积极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质的飞跃是建立在量的逐步积累基础上的。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和不平衡的状况,解决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一个通过渐进的量的积累进而实现质的飞跃的长期过程。同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办法,扎扎实实地做好量的积累工作,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篇2
冯岗村是一个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交通便利,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人民勤劳。
在前期工作准备中,我路局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并对前期工作有一些初步设想,主要是:
着眼长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讲求实效”的发展思路,具体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为检验标准,编制好发展规划。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产业发展这一重点,并与居住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合理布局、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用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来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解决建房分散、占地过多的问题,促进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就是以不同自然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作到和而不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做好近期规划,使其能够及时见效,又以前瞻的眼光做好中远期规划,使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区分轻重缓急,从农民最急最盼最能够做到的事情起步,做一件见效一件,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增加农民负担。
注重宣传新农村建设,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建设过程,共享建设成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促进农村产业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所驻地乡村的支持下,并在驻村后召开了村两委班子、村(组)部分党员及群众代表座谈会,通过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调查,听取群众的呼声、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基本摸清了村情和民意,为制定工作规划,确立帮扶工作目标,为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生产力,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这是实现稳定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化能力;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要把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化新农村
经过几年的发展,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和民心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新农村建设累计投资57.9亿元,启动各类项目8087项;粮食总产量年递增9%;农村经济总收入年递增1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30元,增长11.7%,7个县(市、区)的GDP和财政收入都在20%以上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全部超过3亿元。
1 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地方财政有限,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建设新农村需要资金投入,没有资金投入作为保障,新农村建设很难发展。近年来,由于财力有限,多数县f市、区)财政收入仅能维持机关干部开资和一般公益性社会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能力和对乡镇财政的支持能力却十分有限。在资金不足的巨大压力下,乡村两级经济举步维艰,财政运转十分艰难,政府基本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下降,乡村债务链清理化解难的现实问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
1.2 农业产业化带动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通化市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各家各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普遍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较少,庭院经济仍然是主流;农产品市场行情不稳,价格波动较大,部分粮食作物产品销路不畅,农产品买卖难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全市农民各项合作组织621个,农业产业化带动的农户仅占农户总数的50%。
1.3 农民增收渠道窄 通化市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养殖、劳务等。目前,全市的农业生产尚未达到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一家一户经营模式仍然是主流,粗放经营管理仍然是主要手段。一方面是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价格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等原因,造成了增产不增收现象;一方面是全市农民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接受先进技术和方法,凡是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另外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供求信息,这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通化市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坚定不移地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总要求,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真正的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通过市场调节,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道路是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县域范围内要有目的的建立、培育一批起点高、带动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这些龙头企业吸纳广大农户的初级农产品,从而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形成一个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融为一体,从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的集体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通化市发展中小药材产业、绿优米产业、鸭绿江鲤鱼养殖等项目,依托订单,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户均增收6000余元,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物质保障,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初级农产品,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2 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村都建设成为城市和小城镇,而是为了改善农村的环境条件,提升农村的文化、文明素质,加强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方便农民生活是必要的。如果每一个村要搞成小城镇,不顾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势必造成极大浪费,得不偿失。这就需要以县域内的小城镇做载体,通过小城镇的建设来辐射周围乡村,来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要克服对“村容整洁”的理解偏差,“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体现,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鼓励各类企业投入资金、物质帮助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有力地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篇4
农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效益后评。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能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和群众意愿等相关内容,做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和民众满意化的最高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收到如此效益呢?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新农村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表达民意性的工作。要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来看,实在不容乐观,新农村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规划图纸的移植或“亮壳”工程。它需要规划师通过对规划区域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该区域农村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尽量不加重农民负担,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惑
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陷入了“城市色彩农村化,农村个性模糊化,政绩驱动功利化,亮点频出空壳化”的困惑中,农村特色的消失,各种弊端的凸现,制约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移植城市特色,乡村个性全然遗失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是不可取的。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布局也存在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使用功能分区、自然环境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习惯、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是众多农村个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如有的建筑物前后要有用于晾晒稻谷、茶叶之类的平整场地,是由使用分区和生产特点决定的;有的农村建筑物使用纸浆石灰墙面加民族特色的彩画(大理白族民居),它是继承发扬古朴建筑风格,体现和张扬个性的东西;猪厩、牛圈、鸡舍等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房屋周围的菜园也是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重要角色;凡此种种都是农村生产特点和地方特色决定必要考虑的,绝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设计。那就使得新农村建筑规划断了胳膊少了腿——残缺不全,缺少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1.2 政绩驱动功利,乡村空壳亮点村频现
当今的世界是激励竞争的世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却认为“发展政绩才是硬道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很多地方挖空心思打造新农村亮点,来铸就政绩,造成了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浪费,却收不到良好效果。一是重投入,轻实效,创造空壳亮点。有的地方不注重对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着力打造亮点,高标准、重投入,甚至不惜以增加农民负担,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当然,上级领导满意,政绩也就树起来了。可是建成后的新村庄,因为不切实际,农民得不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不多,也就成为了供各级领导参观的空壳亮点村。二是重包装,少内涵,着力造就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做得不多,面子工程做得不少。他们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在农村打造“容貌”工程,给农村房屋穿新衣;给道路入口树招牌;让农村名字谱神话…… 到最后,得到上级肯定的也不少,就是得不到农民朋友的认可。三是规划缺失,配套不全,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然这些方面也许广大官员是不一定考虑得到的,但作为新农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一个项目规划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抓好规划十分重要。
2 未来新农村规划建设路子
新农村建筑规划,不是规划师在电脑桌旁就能设计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民风情况、生产生活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指标做调查研究,再对该区域农村未来发展战略做出总体部署评价的基础上,来安排近期建设和未来远景部署。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让农民兄弟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对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呈现更多的看点、亮点和特点。当然,在实际建筑规划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调查与调研,提出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
2.1 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就目前农村规划情况看,存在规划缺失或规划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农村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新农村规划工作,除了要了解农村实际,做好调查研究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实施规划“决策”过程和间接渗透“规划理念”。
2.1.1 健全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 1993年5月17日,国家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以国务院第116号令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6年7月17日,建设部颁布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建设部第54号令)。但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好多地方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虽然出台但没有很好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导致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的缺失。所以,目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十分重要。
2.1.2 规划要参与“决策”和渗透“规划理念” 新农村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应该把新农村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进行研究,使其进入法定框架,参与“决策”过程,让新农村规划最终体现到规划法律文本中,将会更有利于未来建设。新农村规划真正意义上是把对农村规划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规划理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农村特质在创新中延续发展,把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向前推进。
以笔者之见,尽快出台和完善新农村规划编制相关管理办法,从法规体系上保障整个农村规划编制,明确法定地位和主体,对未来农村发展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保障。
2.2 政府扮演好新农村建设各个时期角色
要切实抓好农村规划工作政府就首先要明确自己各个时期需要扮演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政府一定要做好规划编制,实施建设过程中控制和引导要着力承担推动建设的作用,后期则要达到农民主动,全民参与的局面。
在新 农村建设初期,规划不切实际,中看不中用,是无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毒瘤。不少“规划师”、“策划师”游走各地,移植他人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诊断把脉”实际就是一群仅仅会画图的骗子。他们蒙骗政府,坑害百姓,坐在电脑桌旁,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做规划。怎么可能切合实际,又怎么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呢?笔者认为作为政府一定要有独到眼光,为农村扮演规划、控制、引导的角色。当然新农村建设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广大农村全民参与发展大计,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因此,当政府从初期的规划编制到实施建设、控制和引导成型以后,最终还是要让新农村建设回归到农民主导上来。到这个时期,农民已经是自觉形成了共识,政府也随之转换角色,必须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减少干预,保持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和延续性,绝对不能搞换届换规划,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这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尊重农村的自然和文脉,传承农村乡土命脉
农村空间和固有的建筑艺术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历史艺术的载体,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价值。城市讲风貌,农村也有农村的风貌,它是历史、自然、民族、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传承下来的农村乡土命脉,我们必须在尊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在保护传承历史命脉,农村才有文化之根,也才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因此在处理关系到农村乡土命脉问题上,绝对不能持对立态度。例如丽江的发展,是对纳西东巴文化、乡土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才成为云南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窗口,他们甚至成为一种独有的“元素”。另外,著名的中国石寨子——银都的大理鹤庆的新华村,它以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族文化、银器首饰加工业等等为发展基石,在不断创新发展旅游等产业成为云南独特的新农村。
2.4 依据各自特点塑造自身文化
农村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传承农村社会文明,体现农村社会特质起到了一个综合媒介的作用。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正如城市社会特质一样,有人说在北京生活可以感触到北京人的大气与实在;到成都就可以了解四川三星堆文化和麻将、休闲文化;在丽江可以认识到丽江人的慢板与休闲。同样到有特点的农村如中国石寨子村,你就知道子在哪里透射着中国银器艺术和白族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个性必然是当地特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应,并且是一种可为外界感受的个性。
因此,可以表现农村特质的个性文化,必将成为今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与城市特色移居农村和生搬硬套亮点做法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2.5 保护与创新并举合理开发农村
不同的农村有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特质,人文脉络。但是任何一个年数已久的农村建筑模式,都有它自身的形成理由,其包含了先人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例如南方和一些山区的建筑,由于气候潮湿,很多房子窗户都开的比较小。因而进行新农村建筑规划。同样要考虑当地气候、风向、日照、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尽量利用原有河流、树林、绿色等地理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筑成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如果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该规划必然成为败笔。在充分考虑自认因素的影响和心态环境的和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乡村建筑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规划乡村建筑时,把原有传统乡风民俗、古典建筑、碑、坊、亭等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元素纳入到规划保护中。如果失去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沉积,建筑再漂亮也只能算一个个形状各异乃至如出一辙的火柴盒。建筑规划则成了简单的住房设计。这些导致新农村乡村建筑规划在内涵上成为简单的村镇建造,新村只是改造面貌的村庄。因此,我们对待农村建设规划问题上,一定要保护与创新并行,适度合理地开发。
2.6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群众广泛参与
要推动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有效参与,首先还得从依法依规运行,规范程序操作入手,然后在加以管理运作机构机构和人员的保障。做到有专门机构和必要人员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行为规范,规划引导,建设监督等各个层面开展工作,最终达到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政府指导,专家把脉,农民自主的格局。
2.6.1 依法推动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一样具有自身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小,许多地方对农村规划不重视,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的严重缺位。而近年来,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农村规划编制与修编越来越必要,而在编制或修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村庄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程序,规范操作。规划一经批准,严格执行,不以个别领导意志而改变,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全面建设。
2.6.2 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有序推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长期对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央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已迅速增长。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资金项目分散在各系统,具体到乡镇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使资金和项目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发挥效果不明显。
为此,笔者建议在县乡两级设立一个执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单位,并配置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各类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监督管理。从而使资金有计划按要求使用,发挥更好的项目效应。
2.6.3 加强对群众的科普、法制宣传,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除在法制上完善规划程序、规划公示、规划听证和规划监督等方面让群众参与外,还应该对群众进行科普、法制和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
篇5
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6月全面启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来,山东省寿光市在总书记视察寿光时提出的“四点希望”精神指引下,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村民自治、干部带头、社会赞助、稳妥推进”的原则,抢抓机遇,团结实干,强化村庄综合整治工作,镇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6元,该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节水型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首批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已经通过考核组验收。寿光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长远,科学规划
为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村庄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造福农民.山东省寿光市按照“因村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和“五化五通两改一有”的硬件建设标准.实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镇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寿光市按照城市的定位,聘请名家名人对镇村建设进行了高标准规划,目前全市16处镇街道和50%以上的村庄全部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2005年底,寿光市对各镇街道的规划进行了评比展览,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到2006年年底全市976个村庄全部完成新一轮规划。2006年初,他们利用3个月的时间,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占地3800平方米的钢结构展览馆,把城区和各镇街道的规划陈列展览,供市民监督。在镇村规划的编制中结合镇村实际,委托有关设计院设计了多种简洁大方、美观实用的住宅楼方案,按照示范型、普通型、过渡型3个建设标准,装订成册,发放到各镇村,又在《寿光日报》连续刊登了山东省建设厅推荐的优秀住宅设计方案,供农村居民建设住宅时选择参考,为农民住宅建设提供了方便,确保了村庄综合整治按规划保质量地顺利进行。二是抓好典型示范。寿光市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了三元朱、马寨等16个典型示范村,各镇街道确定了2~3个带头村,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努力将其率先建成样板,为全市的村庄综合整治趟出路子,做出示范。三是实行分类指导。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设计了多套村庄整治规划方案,因村制宜,逐步推进,初步确立了2006年底35%的村、2008年60%的村、2010年80%的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目前.全市1/4的村庄已基本达到了村庄整治标准,率先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实行多元投入,强化资金保障
为多渠道筹措村庄综合整治所需资金,寿光市积极探索了“六个一点”的投入机制:一是地方财政投一点。充分发挥市镇财政建设新农村的主渠道作用。在安排财政支出盘子时,重点向“三农”倾斜。3年来,市财政用于扶持“三农”的资金达11.3亿元,支出比例达到53.2%。二是有关部门帮一点。开展了市直部门包村活动,部门和农村结对子,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2005年,全市市直部门累计捐助资金307万元。公路局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投资40多万元为马寨村修建柏油路2300米,硬化面积1.4万平方米,改善了该村的交通条件。三是村集体经济筹一点。引导支持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拿出一定积累用于村庄建设。2005年以来,全市村集体经济已累计投入资金6700万元。侯镇大地沟村依靠将盐碱地改造为盐田的办法获得的承包费,用于村庄整治,解决了所需资金。目前,该村已实现了“五通”,村内大街安装路灯198盏,实现了全部亮化。2006年春天,又投资近80万元,对村内大街进行了高规格、高标准绿化,实现了一街一景。四是社会各界捐一点。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村庄综合整治,特别是动员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捐款捐物,用于修路建桥,发展村内公共事业,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五是农民群众出一点。按照“一事一议”、“自主自愿”的原则,发动群众积极投资投劳,以实际行动改变村容村貌。化龙镇马庄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发动群众积极捐款,顺利实现了村内主大街的柏油硬化。六是市场运作搞一点。对村庄绿化、垃圾处理、道路硬化等,寿光市探索实行了竞标、拍卖、承包和有偿服务等市场运作的方式。既创新了村庄管理办法,又节约了建设资金。2005年以来,全市各镇街道、村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5.02亿元。
三、强化“五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寿光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总要求,把握村庄整治工作的内在联系,不断丰富和深化内涵,确立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寿光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整治“脏乱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五化(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五通(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二改(改厕、改灶)、一有(有必要的文体场所和文体设施)”为硬件建设标准;以思想教育、制度建设、法规约束有机结合为保证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寿光市从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难、环境差等群众最不满意又最容易突破的问题人手,着力开展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五化”建设,力求让群众短时期内看到明显变化。按照因村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把全市村庄分成三类: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村庄,村内街巷全部实现柏油(水泥)硬化;基础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强的村庄,村内主要道路实现柏油(水泥)硬化;基础条件一般、经济实力弱的村庄,村内主要道路沙石硬化,方便出行。目前,东岔河、大地沟、东地沟等村已全部实现村内街巷柏油(水泥)硬化。已有1/4的村庄实现了主要街道和重要区域的亮化。在绿化上,寿光市根据不同情况,确立了“城中村”广植长寿树、长青树,尽量少栽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原则,逐步实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绿化目标;农村原先栽种的树尽量不刨,该补的补,该挪的挪,该间移的间移,避免劳民伤财。以道路、庭院绿化为重点,在房前屋后、院内院外、空闲地大搞绿化,增加绿量,在苗木品种的选择上,尽量栽植果树、月季、连翘等经济树种和花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净化上,寿光市提出了村村建设垃圾池.主要街道放置垃圾箱的治理要求,
形成了“户装、村清、镇运、市统一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推广使用沼气等卫生能源,有条件的村发放液化气等方式,逐步实现村内无“三大堆”。全市采取镇区建设带动,部门包靠推动等措施带动农村文明建设,加大村镇环境整治力度,镇村的道路、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积极拓展业务辐射区域,坚持工作中心下移,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对全市2/3以上的镇区环境卫生实现了有偿托管,全市48个城中村全部实行了托管:在完成城区园林绿化任务的基础上,对各镇村内街道进行园林式绿化,一街一景,强化了绿化效果,提升了村庄绿化水平;路灯所抓住村庄综合整治的有利时机,根据各村庄的实际情况,帮助安装了经济实惠、美观大方的路灯,节约了资金。2005年以来.全市各镇街道、村新修、维修道路762.56公里、排水沟714公里,安装路灯5788盏,修建垃圾池694个,购置垃圾箱1142个,有效解决了农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现象。在山东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和自来水,建起了数字电视平台,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有线电视和固定电话。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2%。2006年以来。寿光市紧紧抓住春季绿化的大好时机,大搞植树造林工作。在全市掀起了植树绿化的.市级班子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有效促进了植树活动的开展,村庄绿化和区域绿化、林带绿化都已形成规模,2006年全市各镇村共栽植各类成型树种396万株,绿化效果明显增强。
四、创新工作机制,巩固整治效果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建筑废料 节能减排
一、建筑垃圾的定义及利用现状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及其废弃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修建很多建筑住宅,同时部分旧房屋需要拆迁,这样势必会留下很多建筑废料。
据统计,我国目前建筑废料占城市总废料的40%,而可利用的回收率仅有5%。在美国、日本及欧盟可回收的利用率分别为100%、97%及90%。我国的建筑废料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土地征用费、垃圾清运费等费用;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散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建筑废料的处理目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农村的建筑种类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的建筑物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单层平房;(2)双层楼房;(3)预制板房;(4)普通瓦房;(5)土坯房等。以上几种建筑形式,在拆除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建筑废料,按建筑材料种类可将其分为:(1)混凝土材料;(2)砖瓦废料;(3)其他废料。
三、建筑废料的回收及加工处理技术
在新农村建设施工现场建立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的工作站,工作站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由初级筛分设备、反击式破碎机、磁力除铁器和必要的转运设备组成。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可在拆除现场或附近地区、或是在需要用加工后废料的施工现场对拆下的废料分门别类地进行加工处理。运送来的建筑废料由初级筛分设备将其分为两部分,筛上粗料送入破碎机进一步破碎,破碎后的材料经磁力除铁器除去块状铁质物质,经过此种废料处理技术可以把建筑废料如破碎的砖体、混凝土等分成不同粒径的颗粒,用于不同的用途。
(2)固定式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在固定式处理站中,一般有两种破碎设备,如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其中:
①颚式破碎机,俗称鄂破,由动鄂和静颚两块颚板组成破碎腔,模拟动物的两颚运动而完成物料破碎作业的破碎机。颚式破碎机的工作部分是两块颚板,一是固定颚板(定颚),垂直(或上端略外倾)固定在机体前壁上,另一是活动颚板(动颚),位置倾斜,与固定颚板形成上大下小的破碎腔(工作腔)。活动颚板对着固定颚板做周期性的往复运动,时而分开,时而靠近。分开时,物料进入破碎腔,成品从下部卸出;靠近时,使装在两块颚板之间的物料受到挤压、弯折和劈裂作用而破碎。
②反击式破碎机:工作时,在电动机的带动下,转子高速旋转,物料进入板锤作用区时,与转子上的板锤撞击破碎,后又被抛向反击装置上再次破碎,被反击板弹回的矿石再与板锤或转子后面甩出的其他矿石相互碰撞,因此在第一破碎腔中矿石受到反复冲击而被击碎。
四、处理后的建筑废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
建筑废料的回收利用可分为产品回收和材料回收两大类:产品的回收利用是指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以它们原有形式被重新使用或是进一步的延伸其使用范围,原有形式是指原有的用途。材料的回收是指回收的建筑废料经加工制备后的利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废料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作以下用途:
(1)利用经过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处理的建筑废料制作环保型绿色混凝土砌筑材料[1],如用废砖瓦为骨料制成的一种特殊配合比混凝土,其内部形成了相互连通的微孔空间,为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了空间环境,通过使用化学和植物生长技术,促使植物在其内部扎根成长,形成绿色草坪美化环境,也可以用于边坡防护。
(2)未经破损的建筑废料的利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对未破损烧结砖瓦产品的回收利用是非常普遍的,这虽说与农村经济不发达有关,但更与烧结砖瓦产品优异的耐久性及与其他材料容易分离的特性有关。未破损烧结砖瓦产品的回收对历史建筑的修缮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如其他地方旧建筑物拆除下的砖瓦可回收后用于古建筑物的保护和修复。另外普通建筑拆下的整砖及半砖还可以用于人行道、庭院、公园等地面的铺砌。充分利用未破损烧结砖瓦产品的关键在于城市建筑的拆除程序和方法。
(3)用于运动场地的铺设[2]:烧结砖破碎后的砖砂,在不使用粘结材料的情况下可用于运动场地如篮球场地的填充。因为砖砂具有均匀、耐久、漂亮的颜色,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和抗冻性能,具有良好的水分可渗透性及可压缩性,因此是运动场地理想的环保型建筑材料。这种运动场地可使雨水通过垫层,迅速渗透进入地下,特别是网球场地。
(4)用于路面的面层:用于路面、停车场、庭院地面的垫层或面层时需要用水泥作为粘结材料。铺路、停车场、庭院地面对回收颗粒材料的总要求为:①外来物质如金属、玻璃、塑料应以磨碎形式存在;②不能含有木材或块状的粘结材料,要有适当的抗冻性和耐风化性能;③要有适当的体积稳定性,应按所要求的颗粒组分分类,并在每一组分中应有合理的颗粒尺寸分布范围。
(5)用于水塔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供水供电成为一种必备的能源系统,因此水塔的修建可以利用已经拆毁的建筑墙体的废料来作为水塔底部的垫层,达到利用建筑废料的目的。
五、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建筑废料的处理利用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作为初步探讨,本文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产生积极影响,并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陈之泉.《赋建筑废料于新生》,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02月/12日
篇7
1.强力推进工业化。范集工业功能区占地3100多亩,分为A、B两区。A区为工业老区,主要有振富纺织集团、辰洁面粉厂、美佳新型建材等企业。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技术改造、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等措施巩固、发展、壮大原有的26家中小企业,提升他们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B区为新的工业区,主要有隆昌橡塑、红海建材等企业。目前,投资达1.2亿元、年产5000吨糠醛项目——明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落地该区,预计4月份可开工建设,年内可投产。根据发展需要,今年我们准备在B区三号沟两岸(张集北)设立千亩化工产业园,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通过招商引资、以商招商、借智引智等方式逐步做大做强园区工业经济。
2012年,我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目标为:新培育4家以上工业规模企业,新建1万平米以上标准化厂房;新增中小企业20家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200户以上;招商引资完成2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以上,其中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以上;谋划新项目25个以上。目前,各项工作均按照序时进度稳步开展。
2.加速推进城镇化。2011年,我们投入30多万元新建了一个农贸大市场,疏通街道200米,有力拉动了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全县平均水平,我园区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巨大。我们决心按照县委要求,加大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要紧紧围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投入,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特别是要抓好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公厕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建设。二要切实加强集镇文明创建和集镇管理,下大力气解决“干净”、“有序”两个关键问题,让城镇居民生活舒心,安居乐业。三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城镇化的视野统筹考虑。坚决制止农村无序建房,以“两违”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认真梳理新农村建设的各类规划,既要尊重群众意见,也要坚持用科学合理的规划集中群众智慧;统筹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向中心村建设倾斜,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2012年,我园区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集镇建设投融资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力争用1至2年时间,建成1000米以上的新大街,并高标准建好配套设施。同时不断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和区村保洁员队伍建设,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严格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行动,不断巩固文明创建成效,提升城镇化水平。
篇8
去年“三村建设”推进会以来,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扎实推进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取得了农民群众满意、各方面充分肯定的明显成效,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见到了实践雏形,呈现五个鲜明特点。
一是领导力度更加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县各有关部门,坚持把“三村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调整充实领导小组,组建工作机构,调配工作力量,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各项推进措施。各地还组建考察团学习外地经验,举办专题研讨班研究推进方法,召开高规格工作会加大推进力度,形成了主要领导有安排、党政工作有地位、组织部门总协调、职能部门有责任的良好格局。
二是城乡资源更加整合。各地坚持规划揽总,高起点制定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村容整治、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益事业建设等单项规划。坚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全市共有效整合项目资金1.3亿多元,激活农民主体投入5.8亿多元,快速高效建设227个示范村。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三村建设”为契机,扎实抓好项目规划、可研报告、人才互派等工作,国家开发银行已初步同意首期资金5320万元,要求建成全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三是建设机制更加完善。在工作机制上,“支部是核心、农民是主体、规划是前提、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关键、机制是动力、民主法治是保障”,是各地“三村建设”的基本做法和基本经验。在投入机制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捆绑、部门帮助、结对帮扶、社会捐助、政策优惠、银行贷款为辅的“1+7”投入模式,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机制。在激励机制上,提高村组干部误工补贴、村办公经费,选拔优秀村支书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对基层干部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四是整村推进更加系统。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示范基地,创办合作组织,今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30元以上已成定局。突出物化效果,推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事业配套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突出整村示范,精心打造的大竹柳木片区、余华乡川心村、二郎乡江水新建片和达县赵家桂花村、飞马村五个大现场,在全省产生很大反响。突出民主管村、依法治村,成功地建成一批全国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和民主法治示范村。
五是社会影响更加广泛。“三村建设”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得到上级肯定、赢得社会认可、实现群众满意。“三村建设”的探索,被国家开行领导称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初步建成了有**特色、有全省影响、有全国名气的新农村建设品牌。
二、关于“三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建设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抓住长远性、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关注农村建设之难、关心农业发展之重、关爱农民生活之急,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
1.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基础。“三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核心。一要重抓结构调整。积极建立市场导向、基地生产、科技驱动的生产模式,加快建设粮油、畜禽、苎麻、薯类、油橄榄、中药材、蔬菜花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生态型、循环型和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农产品优质率、农产品商品率。二要重抓质量工程。从良种、良禽、良苗、良法抓起,加快畜、禽、水产、特产等良种工程建设,提高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增创农业的新优势。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含量。三要重抓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金桥麻业、智鹏麻纺、梨梨生化、顺鑫鹏程、升华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创新产销合作和诚信保障机制,推动农业协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取得收益。
2.打好打牢硬件设施基础。“三村建设”要重视硬件基础、注重物化效果。农村公路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服务、村民参与、民主公开”的原则,用财政和项目带动,引导农民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逐步提高乡村公路特别是新建示范村公路的建设标准,提高乡村公路的通达程度和硬化速度,力争在三年内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水利设施建设要认真吸取两次特大洪灾和今年的特大旱灾的教训,抓住当前农闲时机,加快病险水利修复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提高减灾、防灾、抗灾的能力。农村市场建设要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新建和改建一批有区域性特色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交易功能,增强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队伍,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人居环境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以“三清四通五改”为重点,带领农民群众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入户路,实现通水、通路、通电话、通电视为重点,对村容村貌、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规范管理,改善农民居住方式,实现环境大改观。
3.真建快建社会事业基础。深化“三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发展,真心实意地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教育事业。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借力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农村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卫生站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创新农村文体活动载体,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壮大农村文体人才队伍,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进一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优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工作机制,完善灾害应急网络建设,实施灾民安居工程,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4.构建民主法治的政治基础。民主法治建设是“三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基础。一要规范村务。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不断完善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重大事项向党支部报告制度、村“两委”交叉任职制度、村民议事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二要民主管村。坚持重大决策听证,对“三村建设”的规划、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工程验收等重大决策,采取听证会等形式,统一思想、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坚持重大事项公开,突出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工作,提高村务运行的透明度。坚持重大工作评估,健全村“两委”工作接受民主评议、村“两委”干部接受质询监督等制度,对基层工作绩效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以群众满意为检验工作标准。三要依法治村。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强化普法教育,增强村民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能力。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完善群防群控网络,深入开展农村社会治安专项整治,为村民创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三、关于深入推进“三村建设”的重点措施
首先,要解决各方参与问题。党政主导、各方参与,“三村建设”才能有效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共抓,把“三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载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之计,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相关部门要统筹共建,强化大局意识、角色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示范村建设由点到线、连线扩面、整村推进。乡村基层要统筹共抓,进一步增强执行力,以“建设新农村、永葆先进性”为主题,带领党员干部带头科技致富,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倡导文明新风,在“三村建设”的实践中展示先进性。
其次,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是关键。推进“三村建设”,必须统筹城乡资源,多渠道投入。加大政府投入。通过向上争取,财政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对“三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保持“三个高于”政策的刚性,今年必须确保政府应投入资金全额到位,明年以不低于今年的增幅增加。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激活社会各方对“三村建设”的投入,克服等靠要,争取今年达到6亿元以上。加大部门帮扶,要深入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做到每个领导都有乡村联,每个部门都有示范村扶、每个村都有部门包、每个贫困户都有党员帮的总要求,实现“四个覆盖”。建立部门结对帮扶目标责任制,不达目标不脱钩。通过结对帮扶,建强村级组织、建好活动阵地,理顺发展思路、开辟发展门路,培育新经济组织、培养新型农民。特别要把“三村建设”示范村与部门项目示范点结合起来,捆绑使用好有限的项目资金,“各做一道菜、共成一桌席、各敬各的神”。争取金融支持。要增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支持能力。特别要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三村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建好融资平台,完善可研论证,强化资金管理。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难题,同时健全资金安全机制,确保金融支持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成功到位,后期项目资金顺利跟进,把“三村建设”建成全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再次,要解决农民积极性问题。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推进“三村建设”必须关爱农民所急所盼,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懂科技、善经营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依法流转,推动规模经营,培养种养大户,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发展,向城镇转移。有组织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依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起来,参与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身怀务工技能才是新型农民,要按照供需对接、适销对路、开放选学的原则,以提高技术技能为重点,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每年50万人次,推动农民从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最后,要解决推进方法问题。推进“三村建设”需要特别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必须量力而行,分类推进,防止盲目攀比;必须民主商议,尊重民愿,防止强迫命令;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防止强求一律;必须引导扶持,激活主体,防止包办代替;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防止重复建设,使“三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群众整体受益和普遍拥护的“民心工程”。
四、关于当前几项工作
年末岁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一定要胸中有全局,对照各项目标,再鼓干劲,再添措施,确保今年工作强势收尾,明年工作良好开局。
篇9
一、加强档案业务建设,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1、积极争创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为进一步引导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全面深入发展,2013年将争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作为全年工作重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示范镇村先行。联合区民政局、区农业局转发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实施办法》,提出了区、镇(街道)、村(居)三级档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将张村镇、孙家疃镇设为示范镇,又在每个镇选取了两到三个村作为示范村,集中力量进行打造,从而使各镇(街道)、村(居)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超有目标;二是建立协调机制,完善资源体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组织、财政、民政、国土、农业、社保、计生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围绕“三农”全面建档,不断完善农村档案资源体系;三是多措加强培训,规范档案管理。通过培训班、档案巡回指导、“走出去”、档案QQ群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对基层档案管理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创建水平;四是搭建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在网站上开设涉农档案信息专栏,将政府及涉农部门的涉农惠农政策等在网上公布,为农民搭建集中查询平台,并要求各镇(街道)及有条件的村(居)档案室配备能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另一方面坚持送档下乡,向未开通互联网的村(居)及时赠送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光盘及档案服务指南,努力实现农民不出村、不出镇,就可以方便查档的目标。
2、扎实做好各类档案归档指导工作。为全面做好2011年度全区各类档案归档整理工作,从3月中旬开始,区档案局对73个区直部门(企业)、8个镇(街道)、130个行政村、101个社区居委会各类档案归档整理工作进行了集中分类指导和培训。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归档任务,此次归档指导采取定时定点的方式进行,在指导过程中,严把文件材料收集关、保管期限划分关、归档整理质量关,对归档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一对一、面对面地讲解讨论。另外,针对各级档案整理工作的不同特点,我们还编写了《2011年各类档案归档整理需要注意的问题》、《行政村档案整理基本方法》、《社区居委会档案整理基本方法》等教材,对各级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区归档指导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共指导整理各类档案两万余件。
3、继续加大对专业档案的指导力度。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9号令和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专业档案的指导力度。一是到计生局指导规范整理保管文书以及执法、独生子女审批、二孩审批、统计、财务等各类专业档案,并对各科室档案管理人员就档案管理基础知识进行了集中培训,同时从硬件方面提出档案室改造意见;二是到国土资源局对地籍管理、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土地监察、矿产资源、财务等各类专业档案收集、整理、移交等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三是现场指导区园林处齐全收集、规范整理项目档案,使档案更好地为我区园林工作服务。
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1、着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区档案局认真贯彻省、市业务上级及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通过编辑图书等多种形式,努力推出独具特色、社会影响强烈的档案文化精品。今年,区档案局将编辑出版书籍《民间剪纸》,目的是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剪纸艺术,深层次地挖掘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展示剪纸艺人的从艺历程和艺术风格,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播功能。为了使书籍的编辑工作顺利完成,我们成立了书籍编纂委员会,并多次召开编辑协调会。目前,已经完成了书籍初稿的编辑工作,9月份将出版发行。
2、积极提供档案指导与服务。上半年,区档案局围绕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加强档案监督与指导,确保相关单位将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及时收集归档,科学管理并提供利用;同时运用接待查阅、来电来函咨询、网络服务、发放档案资料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档案利用需求。上半年共接待查档利用168人次,调档216卷次,为区电视台传承栏目提供照片136张,录像68分钟。
3、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区现行文件阅览中心建设,发挥网络优势,办好网站“现行文件”栏目,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同时利用网站改版,完善现行文件查阅功能,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效率,为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利用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上半年共接收各单位现行文件32件。
三、拓宽征集渠道,大力夯实资源体系建设
1、全面促进重大活动档案征集工作常规化。按照省档案局出台的《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要求,继续加大对重大活动档案的征集力度。将重大活动移交工作列入档案年度检查考核项目,明确职责,超前介入,强化督导,全面促进重大活动档案工作常规化。上半年接收征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换届工作、香港特首梁振英先生亲笔签名信件及童年照片、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奖杯与证书(由我区电影工作者拍摄的《天赐》获得的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等重大活动照片5725张,录像196分钟,文件11卷、658件,实物档案2件,另外利用这些档案还编制了5套重大活动汇编材料。
2、坚持不懈地抓好“城乡记忆工程”。继续指导围绕城乡改造、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城乡记忆工程,上半年共征集百货大楼改造工程、老车站改造工程(天虹商场)、殡仪馆建设、2013市第一届春季单车骑行活动等照片1256张,录像60分钟。
3、继续强化地方特色档案征集工作。重点配合书籍《民间剪纸》的编辑,继续加大对名人、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珍贵资料等各类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力度,上半年拍摄剪纸艺术家及民间艺术作品照片2589张、剪纸艺术录像资料60分钟,征集并整理《二十四孝》等剪纸艺术作品37件,征集到孙家疃镇靖子村第六届龙王庙会录像32分钟。另外,征集整理荣誉档案125件,整理印章125枚,整理图书资料136本。
四、加快数字化步伐,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1、稳步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为区域资源共享服务。在去年全区档案管理软件全面改版升级的基础上,继续通过上门指导、电话咨询、档案业务QQ群等多种方式,一方面指导区直部门、镇、街道开展2010年度、2011年度室藏文书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从源头上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动态与活力,为档案信息资源区域共享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联合区教育局扎实推进教育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教育系统34个单位全部安装了档案管理软件,并逐步开始2011年文书、德育、教学、实物等各类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工作。
2、切实抓好网站改版升级工作,为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服务。为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从2月份开始对“档案信息网”进行全新升级改版。为了使改版工作顺利进行,区档案局编写了网站改版方案,精心准备了改版所需文字及声像资料,并与网络运营商密切联系,随时就网站的风格及内页设计细节进行沟通,力求做到改版后的网站结构更加清晰,页面更加直观,内容更贴近大众、更具行业特点和突出服务功能。目前,网站的升级改版工作已经完成。
五、强化宣传,不断优化档案工作环境
认真贯彻全省档案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宣传,不断扩大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和民众认知度。一是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简讯》和档案网站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及时宣传档案工作动态和经验,使其成为向社会宣传档案工作的有效平台。上半年编发《档案工作简讯》7期,网站更新综合信息125条。二是进一步争取电视台、日报、晚报等主流媒体的支持与合作,及时播报档案工作动态,提高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同时力争在《中国档案报》、《档案》等业务期刊上多发有分量的文章,提高我区档案工作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为全区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上半年在市区电视台播报我区档案工作新闻3期,在《中国档案报》、《档案》、档案信息网等业务期刊、网站发表文章7篇。
上半年,我区档案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业务上级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档案业务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半年,区档案局将进一步加大措施和力度,创新服务机制,扎实开展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扎实开展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创建活动。继续按照验收标准,做好硬件设施配备、档案管理以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并加强与相关涉农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为省市档案局验收做准备。
2、继续做好书籍《民间剪纸》编辑出版工作。对书籍初稿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9月份完成书籍的出版发行,同时配合书籍的发行,举办剪纸艺术作品展览。
3、继续做好各类档案的征集工作。继续做好重大活动、荣誉、地方名人、民间传统艺术、民俗等档案的征集接收工作,继续深化城乡记忆工程,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提升馆藏档案的文化品位。
篇10
一、**州基本概况
**省**州地处**省东南部,辖1市15县1个开发区,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总人口438.4万人。全州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绮丽,森林和旅游资源丰富,素以苗家的吊角楼、侗家鼓楼及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为特色,有“杉乡、林海”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农业大州。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原因,**州广大农村大村寨多,连片居住突出,房屋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自然村寨随处可见,仅50户以上自然寨就有3453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288个,这些村寨又多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85%以上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历来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火灾“重灾区”,农村消防工作难度大,防火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可以说,**州是坐在“火堆口”上谈防火。
二、**州近年来农村防火工作经验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省农村消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来抓。1999年,全省农村消防工作试点启动。20xx年来,省政府在**州从江、锦屏两县开展农村防火试点的基础上,已经改造了木房8.8万栋,茅草房12.1万间,修建了消防水池(塘)1.2万口,安装了消火栓1.3万个,配置了消防泵5200台,改农村“老虎灶”为节柴灶17.8万个,建成沼气池99万口,还于20xx年制定出台了《**省农村消防管理规定》。
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公安厅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总队几届党委班子和全省广大消防官兵的辛勤探索和反复实践,在**州先后总结推广了“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改工程”、“八个落实”等一系列经验措施,三大法宝即:“义务消防队、消防水池、手抬机动泵”。四个结合即:一是使农村防火试点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做到同步实施,协调发展;二是与安居工程、解困工程、人饮工程、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扶贫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四是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保持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打牢农村消防基础。五大改造即:水改、寨改、房改、电改、灶改。八个落实即:一是领导责任要落实;二是组织制度要落实;三是安全措施要落实;四是教育培训要落实;五是隐患整改要落实;六是宣传工作要落实;七是消防器材配备要落实;八是达标、验收要落实。这些防火经验使农村火灾高发猛发的势头逐步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特大火灾由上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6-7起下降到近年的1-2起,农村火灾财产损失从20xx年的4614元/万人下降到目前的1935元/万人。
三、**州农村防火工作薄弱环节及问题
从总体上看,因我州经济总量较低,对消防投入不足,加之受历史、习俗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州农村火灾隐患量大,火灾高发、多发的严峻形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烧了一个寨、毁了一片林、贫困数代人的现象没有得已根除,民族大村寨、旅游村寨甚至农村防火试点村寨仍时有火灾发生,甚至一年烧掉一个旅游大寨(20xx年3月6日,**州从江县丙妹镇銮里村因村民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特大火灾,受灾89户,直接财产损失45.1万元;20xx年4月19日,**州黎平县大稼乡大稼村因村民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1户,直接财产损失51.1万元;20xx年7月17日,有着500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环保第一村”的**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上寨发生火灾,除47户村民家当尽失外,还使约5000份“国家级”珍贵文献——清代林业契约化为灰烬。这批林业契约文书是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安徽“徽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20xx年9月19日,**州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三组因村民酒后卧床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3户,死亡3人,直接财产损失68万元;20xx年4月14日,**州黎平县南加镇茅贡乡地扪村因瘫痪病人在卧室用火取暖不慎,引发火灾,受灾42户,死亡1人,直接财产损失43.1万元;20xx年2月13日,已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琵琶大歌”之乡——**州榕江县寨蒿镇晚寨村因小孩玩火,引发特大火灾,受灾162户,直接财产损失97.2万元,整个大寨几乎全毁)。
这些火灾事故,不仅给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 成了重大损失,更损毁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的珍贵的无形资源——这些村寨灾前仍保存着从渔猎、采集到畜牧、农耕等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信仰、习俗、节庆、仪典,音乐、歌舞、语言、文字、建筑、雕塑……各民族古老的手工技艺更是几千年保存下来的宝贵遗产。这些保存有大量人类文化遗产“活化石”之称的民族村寨,在中国乃至世界已不多见,堪称“无价之宝”,其无形资源价值损失之巨,无法用金钱衡量,给后人留下了莫大的历史遗憾……。**少数民族自治州至今仍是我省乃至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民族聚居密度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农村火灾最严重的地区,“全国农村火灾看**,**农村火灾看**”,每年仍有近万名群众因火灾返贫。
农村消防工作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年来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未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消防工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大意义和关联性,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不够,农村消防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制落实不力;二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群众利益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村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投资分散,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实施建设项目时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未能有效整合,形不成合力;三是为保护珍贵的民族旅游和文化资源,必须保留住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木房建筑风格和民族习俗、文化,保留浑然一体的大寨风貌,但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硬件”、“软件”保护措施十分滞后;四是科技含量低,未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技术建设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消防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五是农村消防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经费保障不力,整治农村火灾仍停留在低层次和“治标”上,达不到“治本”的目的,反而浪费了资金和政策资源;六是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发展缓慢,稳定性差;七是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深入、不普及,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素质不高,抵御火灾能力弱。
四、**州农村消防工作对策措施
实现**州农村消防工作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抓好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省人民政府20xx年第144次省长办公会批准实施的《**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xx年,使全州试点村寨公共消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消防工作责任制基本落实,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基本建立,人员、装备配备达到标准,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普遍增强,消防安全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重特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农村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笔者认为,真正抓好以**州为典范的**农村消防工作的整体推进,开创农村消防工作新局面,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种政策、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农村消防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涉及部门多,社会关联面大。要遏制农村火灾高发、防止火烧连营的重特大火灾,必须坚持治穷和治火相结合,“挖穷根,送火神”,打破“越烧越穷、越穷越烧”的恶性怪圈。因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分清责任,落实各级政府的职责,由政府统筹发改委、综治办、国土、建设、财政、民政、农业、乡镇企业、畜牧、农机、水利、电力、移民、扶贫、民宗、文化、旅游、林业、交通、安监、保险、环保、信息产业、公安、消防等部门,成立多边、多形式的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抢抓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山区综合治理等重大机遇,以解决好农村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讯等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农村消防工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农村的“山、水、林、田、路、寨、房、灶、气、电、信息”进行综合治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数年,彻底扭转连年火烧连营、上万农户因火返贫的被动局面。
(二)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农民,建设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也是农民,必须充分激活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他们才能以足够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政府引导扶持,防止急功近利、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要。
(三)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以国家立项为主,财政出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捐一点,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充分调动政府、乡村、农民以及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群众参与度。由于农民捐了钱,他们参与讨论、监督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更高,可有效预防“豆腐渣”工程。同时应建立健全“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长效建设和管理维护机制。
(四)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建设。火灾的特殊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的生产发展,三者相互交织。不解决好农村火灾问题,国家再投入多少,都会被一把火烧光,陷入再投入的“无底洞”;没有良好的包括农村消防设施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资金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承担。**州或省政府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火灾为重要支点,在全面摸清**州包括农村消防设施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底数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差异性,以州或省政府名义,将**州农村消防工作涉及的“寨改”、“房改”、“灶改”、“水改”、“电改”、“路改”等农村消防建设项目与其它项目工程进行捆绑,作为整体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甚至国务院申报,由国家作为试点项目立项支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投入,不宜再拖。若错失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农村消防工作的很多困难将越拖越大,损失越大。
(五)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完成紧迫、易行的建设项目。改变农村消防安全状况,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一盘棋的思想,对花钱少或不花钱的、易实施的、需求紧迫的项目工程,可发动群众抓紧建设,能搞什么项目就先上什么项目(如公路不通的先修路,水源缺乏的先建高位消防水池等),能快则快,并改革政府支持方式,实行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办法推进建设。特别要优先解决“水”和“火”的问题:①治“火”问题。从**州历年的火灾看,多数火灾都是群众烧柴用火引起,不安全、不卫生,而且严重威胁着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安全。面对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在农村开发利用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是新农村建设中能源结构的一场革命。
我们必须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护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旅游资源安全,改变农村人畜混居、传统养殖等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解决好农民脱贫、发展、治污、防病、消防安全的角度,大力推进改“老虎灶”为节能灶工作,改楼上用火为楼下用火,改烘烤为晾晒;引导、支持农户广泛利用农作物秸杆干馏炭化技术,使用环保型秸杆炭化炉等新型产品,将落叶、杂草、小灌木、树枝锯末等制造成人造木炭,可很好地解决燃料问题,杜绝柴草进寨,减少村寨和森林火灾(产业化批量生产还可缓解工业用木炭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力推行以沼气池为核心的“一池四改”工程,增加沼气池建设的指标和补贴标准,建成质量好、容量足够的沼气池,保证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火需求,发展卫生厩,推广青贮、氨化技术应用等,改变农户落后的生活、养殖习惯等,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样既减少了林区和村寨的火灾荷载,解决了肥料、燃料和污染问题,还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村民致富门路。②治“水”问题。很多小火酿成大灾,关键因素是无水灭火,群众只能望火兴叹。因此要统筹人畜饮水工程、渴望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小型公益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一并解决,尽快完成消防水池、消防泵、水带水枪、消防管道、消火栓等为重点的消防设施建设。
特别对建在山腰、山顶的缺水大村寨或林区村寨,要坚决防止寨火、山火交互发展,在寨旁、山顶抓紧修建大容量的、蓄存雨水良好的高位消防水池(或水库),铺设环状消防给水管网,设置取水点,配发消防泵、水带水枪,组建义务消防队等,保证每村每寨随时蓄有上千立方米的水(该水源平时蓄积的余量部分可作为农民开展生态家园建设的生产生活用水,一旦发生寨火或山火,就是扑灭初期火灾的消防用水),有效扑救初期火灾,避免火烧连营。
- 上一篇: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
- 下一篇: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