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金融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金融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管理金融管理

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97

随着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给行政事业单位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监督与管理愈发严格,为了维护我国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的顺利改革,就必须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完善与创新。面对逐渐暴露出来的财务金融管理漏洞,要稳扎稳打、迎难而上,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1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组合,是隶属于国家的、具有行政能力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就是了解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监督社会发展。在我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行政与事业是一体的,按照国家出台的规章制度对社会发展进行监督与管理,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主要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进行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与利用,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流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从而实现用最小的资金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标。[1]

在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大多数都是依靠国家政府的扶持以及社会的资助,并不像企业一样拥有所有者与受益者,更不存在买卖、转让等现象;其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隶属于国家的,相当于国家政府的一个机关部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使用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每一次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都要定期向国家报备;最后,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还是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利润,个别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利润收取劳务费,但是,其价格一般都会低于成本价。

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金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久而久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金融管理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我国政府方面的关注度也有所下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金融管理也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政府的忽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非常不完善,因此,经常会出现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其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可见,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金融管理有很大的影响。

2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金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会给很多人造成一种误区,就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只限于管钱与花钱,至于企业常用的会计核算、控制、审计等都不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的范围内。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就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金融管理越来越不重视,忽视了财务控制、财务核算的重要性,对于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与利用都充满了随意性与盲目性,导致财务核算缺乏真实性与准确性。另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呈现出一种松、散、乱的局面,[2]所以对于预算审核的监督与管理也十分不严格,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本来的作用。

2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形式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预算管理在财务金融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行政事I单位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并不是非常的重视,经常会出现预算数据不可靠、预算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另外,预算管理的形式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其在财政决策方面充满了不确定性,导致管理混乱、执行效果不佳的情况。[3]

24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不乐观

受到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的影响,国有资产的价值越来越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部门只负责财务收入与财务支出,从而忽视了国有资产的根本价值,国有资产的账本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几年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经常会打着非盈利的旗号去从事盈利性的活动,而大多数的活动资金都是通过挪用公款得到的,严重违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4]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到位。

3解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金融管理的重视程度

财务金融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作的基础,由此可见,为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对于财务金融管理的重视程度,要求财务人员深入了解国家针对财务金融管理所颁布的规章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顺利解决,提高财务部门员工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与责任感方面应有所提高。[5]

32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的规章制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充满了盲目性与随意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健全的财务金融管理规章制度,这种盲目性与随意性会严重影响财务金融管理效果的发挥,阻碍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必须要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的发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规章制度,确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33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手段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国有资产”的含义,加强对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自觉性以及对国有资产价值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制定与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严格遵照流程来进行,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等方面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另外,国有资产要及时入账,防止有人利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个人的买卖。[6]

4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财务金融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随着新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要想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必须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的管理,健全财务金融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郑州市H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刘梅芳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5):11-15,61

[3]齐岩浅谈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与管理[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5(4):12-14

[4]陈浩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政监督,2012(20):48-49

篇2

一、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为石油企业集团做好金融服务,中油财务公司在一些重要枢纽建立了自己的办事处,有的办事处还附设下级非独立核算的业务代办点,信息系统的建设要考虑跨机构、跨地域的财务管理方式。以下是三种异地管理方式:

1、异地并帐。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机构共用同一数据库,全部数据集中存储在某一结点,在该结点设置服务器若干,其余结点作为该结点的远程用户(客户机)。客户机结点不保留任何数据,在服务器端授权的前提下可对服务器帐务数据进行读、写和查询处理,即远程制作会计凭证,并完成远程的通存通兑。服务器结点运行应用系统的全部模块,客户机结点运行应用系统的柜台模块。

由于这种异地并帐的工作方式可以做到通存通兑,适合于办事处与其远地代办点之间的数据处理。金融办事处作为服务器结点,保存该机构的全部数据,并可对各个代办点的数据进行合法的操作。代办点直接管理客户的开户、结算、查询工作,同一客户在整个机构中具有唯一的帐号,可以在任何代办点办理业务。

2、异地并表。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机构各自拥有独立的数据库,数据分散存储在各自的服务器中,并各自建立内部网络(lan)。各结点间的数据不共享,独自开展业务,独立核算,分别运行应用系统的各个模块。各个结点定期传送其财务报表到中心机构,中心机构运行应用系统的合并报表模块,将分支机构之间的往来数据进行抵免处理。

异地并表方式下,各机构自成体系,适合于金融机构总部与其远地办事处(分支机构)之间的数据处理。各机构之间除报表数据之外,财务数据相互独立,不可共享。

3、远程查询。应用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结构,在存放数据的结点建设一个http服务器,运行/network/">网络特征,达到原始数据共享和各部门职能的分块管理。具体有以下几大系统:

1、保密授权系统。通过将操作人员划分为系统员、主管员、操作员三级,有效地解决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人员的分工及相互牵制问题。通过操作日志,随时监督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

2、帐务核算系统。该系统利用“总帐科目编码+辅助编码”的科目编码体系和系统连接功能,妥善将会计电算化与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容为一体。系统包括系统初始化(系统参数设置、建立科目编码体系、帐务数据初始、标准分录定义、自动分录定义、计息维护、修改录入汇率等),凭证处理(制作会计凭证、复核会计凭证、批量打印凭证),对帐记帐(凭证汇总、科目汇总、试算平衡、记帐、结帐处理),自动算息,数据直询,帐簿输出,年终结转。

3、报表管理系统。采用引导式的报表格式设计,集合全方位的报表数据来源,实现报表各种数据采集和基层报表与上级主管单位报表的汇总和合并。

4、合同管理系统。指对信托、委托存贷款合同的管理,包括合同文本项目的定义、修改与查询;客户资料内容及格式的定义,建立客户的档案资料,并随时查询;定义计划项目和实际项目,通过核算,跟踪合同的执行情况。

5、柜台核算系统。包括系统、帐户、凭证、柜台和查询五大部分。其数据管理方式为:柜台系统的帐户是后台帐务系统科目体系的延续,其性质等同于帐务系统的最明细级科目,即必须为参加核算的全部存贷款客户建立帐户,同时明确该帐户对应哪一个客户,各类帐户分别属不同的后台科目。

6、经理查询。通过internet/intranet,使用/finance/">金融经济情况,更好地进行统一管理。

4、安全管理。系统建立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层次体系。全系统有一个唯一的系统授权人,每个部门也只有一个唯一的部门授权人,其他所有人员都属于系统用户。

系统采取的数据信息安全措施:一是系统管理使用sql server提供的备份工具对整个数据库进行全面备份,备份地点为服务器硬盘及磁带机,其中磁带机备份用于异地存放。二是利用sql server7.0的odbc复制技术将重要的表格、库结构转换为paradox数据库,进行数据备份。

五、结论与思考

1、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财务公司金融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保证了封闭结算业务的快速准确运行,同时对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3

关键词:财务公司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策略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的概述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以集团为依托,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为集团拓展经营业务,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服务集团、运用资金支持集团企业的同时,财务公司运营上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的主要特点是。

(一)风险分布面广

财务公司在办理企业之间存贷款业务的同时。还可以开展证券投资、保险等业务,例如通用、福特附属财务公司均提供从汽车经销商融资、消费者融资到租赁保险全方位一条龙服务。而业务的多元化往往导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面的宽广。

(二)风险集中度高

目前财务公司以信贷业务为主,由于政策限制,信贷业务又集中在集团内部。这种风险资产的高度集中会给财务公司带来较大风险。

(三)风险结构有侧重点

在总体的风险构成上,体制性风险与企业集团存在体制依存关系,政策性风险则受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变化影响,由于两种风险的不可规避性,它们对企业集团的影响较大。

(四)体制性因素影响较大

与银行经营活动可能会受政府行政命令影响相比,财务公司的经营活动受集团的干预更加直接、更加具体,而且还会受到集团所在行业的行业风险影响。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特点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职能主要是为集团成员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组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并使之成为筹资、结算、融资和资金管理中心,对于集团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在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上有以下特点:

(一)封闭经营。服务对象具有内部特定性

财务公司资金基本来源于集团内部成员的临时闲置资金,主要为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因此,财务公司的业务活动主要集中服务于集团的主导产业。封闭经营防范了财务公司可能给社会带来的金融风险,但也束缚了自身功能的发挥和实力的扩张。

(二)谨慎、稳健经营

财务公司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原企业的财会人员,他们熟悉企业和行业的情况,在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方面有比较好的传统和较好的约束机制,财务公司既要接受银监会的业务监督,又要接受集团母公司的领导,经营比较谨慎,决策比较稳健。

(三)服务与效益相结合,服务优先

财务公司受企业集团母公司控制,而母公司承担集团整体发展的责任,所以财务公司不同于其它的单纯追求自身盈利的金融机构。向集团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追求集团整体效益,成为财务公司的主要目标,同时,壮大自身实力,提高自身利润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四)特定的接收存款机构

与银行相比,财务公司不得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资金运用上以提供中长期贷款为主。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财务公司又可以吸收企业定期存款和办理企业集团成员单位间的内部结算。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在经营过程中,财务公司从事的很多业务本身就具有金融风险。如果其出现风险,严重时将极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大部分成员单位不能正常开展活动,从而引发企业集团全系统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财务公司不断进行的金融创新,其业务范围将逐步涉及新的领域,这些新的业务往往对财务公司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根据我国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成因。财务公司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体制性风险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成员单位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转嫁给财务公司。这些风险包括自然、社会、经营风险等。其次,成员单位主观上存在逃债思想。没有偿还债务的意愿。再次,企业集团的不当干预带来的信用风险。最后,信用担保不当所带来的信用风险。财务公司的信用风险是与成员单位经营风险密切相连的,成员单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对财务公司的信用构成极大的威胁。

(二)资本风险

财务公司的法定资本金,一般由企业集团拨付、成员单位人股,是财务公司扩张经营、弥补亏损、抵御经营风险的基本保障。一些企业集团并不注重财务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财务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没有得到明确和应有的尊重,仅把财务公司当成对外融资的窗口。不管成木多高,只要能融到资金就行,致使有的财务公司处于无利或微利的境地,更谈不上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金。在本身已有的资本金被抽减、抽空,又无增补资本金的来源的情况下,一些财务公司出现无法弥补一定时期经营亏损的现象。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资产主要是由于财务公司的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不匹配而造成的,尤其是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支付风险的可能性极大。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第一,财务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集团成员单位存款,具有明显的短期性。而资金运用却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资产、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不匹配;第二,部分企业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把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大出纳和融入资金的中心,客观上助长了财务公司不断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拆入资金和用拆人资金发放贷款。第三,财务公司吸收的存款、拆人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集团成员单位的贷款,一旦出现资金紧张时,极易出现支付危机。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或汇率发生不利波动,导致财务公司收入减少,或者成本增加、资产贬值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财务公司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显现,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也使得财务公司在经营中必然会遭遇到汇率风险的冲击。

(五)操作性风险

操作性风险是指因管理不善、经营不力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如决策失误给财务公司可能造成的损失,管理人员给财务公司带来的损失,以及财务公司内部控制不当、自身人员素质不高致使内部人员和社会不法分子勾结进行诈骗和套取资金的犯罪活动而带来的损失等。

(六)体制性风险

体制性风险是指由于财务公司在行政上隶属集团的管理,并与集团存在体制依存关系,集团的经济运行状况和经营行为对财务公司安全运行所连带引发的风险。一且集团出现行业不景气、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情况,财务公司就将面临因资产重组所带来的资产转移、债务架空、资产流失的风险;集团经济运行状况恶化和经营失利,导致财务公司贷款大量逾期,不良资产急剧上升,从而引发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体制性风险是财务公司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而特有的风险,难以规避的风险。

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

由于我国财务公司发展时间比较短以及自身的特殊性,风险管理还比较薄弱,存在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风险管理理念滞后

现代金融管理已经将风险管理上升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高度,风险管理理念已发展为全面风险管理,即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目前财务公司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风险管理仍停留在稽核检查工作这个层次。

(二)风险管理机制设置不健全

财务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基本上都来自集团内部,在重大决策上的意见趋同,缺少差异性和制衡机制。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专职的风险经理,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资金管理部门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的、全面的风险管理职责。

(三)风险管理不全面

目前风险控制主要是业务经营的合法合规性、财务收支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业务操作风险以及信贷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等,较少涉及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

(四)风险管理技术、工具落后

风险管理方法仍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客户财务指标分析、贷款“三查”和风险监管指标控制等方面,缺少对风险的量化管理,没有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或量化技术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

(五)风险控制不力

财务公司的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业务交易层面,缺乏公司层面的管理,而且对于交易的风险管理也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一些财务公司过于强调盈利性。将自身作为集团的一个利润增长点。长期大量资金转存到银行或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套利。甚至违规从事一些高风险的金融活动。此外。目前我国财务公司融资能力不大,所能提供的资金只占企业集团资金需求量的很小部分;从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来看,由于金融机构经营的要求,并非集团的所有需求都可以满足。但一些企业集团的领导则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财务公司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导致了财务公司违规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本质是对风险暴露和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是一个把风险管理转化为实际盈利的过程,可采取以下几种基本策略来管理风险以达到预定目标。

(一)建立现代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风险管理政策制定等方式,实现风险管理理念的统一、目标的统一和标准的统一,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面化、系统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组织机构体系是硬件,内部控制制度是软件,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平台。

1 建设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

(1)改革产权制度,优化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有重大影响。进行股权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引入优秀的外部投资者,积极吸收个人、基金或外商的投资,借助于资本市场使法人治理机制有效的发挥作用。

(2)完善董事会结构,确保其履行风险管理责任,在董事会下设立专业委员会,通过这些专业委员会收集信息,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发挥集体优势,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3)强化监事会作用,确保其履行监督职责,监事会在实施财务监督的同时,还应负责监督董事会指定金融风险容忍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金融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监督。

(4)设立独立的、专门的风险管理和监督部,设立属于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定期开展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全面、审慎、客观、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

(2)公司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合理分工。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3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得力工具。财务公司需要建立贯穿公司各个层次、部门、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经营信息快速准确的采集、传递和分析,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拓展业务空间,增强盈利和抗风险能力

财务公司应该在巩固传统金融业务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制定经营发展战略,依据企业的资源和经营能力。精心设计金融服务领域和方式,通过提高自身经营能力,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风险。财务公司应该加强与其它金融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探寻业务创新。开发出适合集团需要和自身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为集团的资金管理和产品销售提供深层次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和中介服务方面,可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合作。开展证券投资、财务顾问等业务,以增强对集团企业重组、结构调整等活动的支持。

(三)学习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应该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完善现有的资产分类管理,建立客户评级体系,加强对先进管理技术的学习,探索适合自身的风险量化技术,为以后条件成熟时运用先进技术打下基础。同时,由于财务公司受到自身业务范围约束,贷款对象只能集中于企业集团成员,贷款的集中度很高,不符合风险分散化的风险管理原则。因此,财务公司可以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来降低信用风险。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互换、信用期权、信用关联票据三种主要的形式。

(四)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在经营活动中风险的管理涉及到每个环节和每个人,让每个员工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公司内部培育全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通过长期的培育、引导、让风险管埋深入人心,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的风险管理文化。是成功的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因素。要做到内控有明确的标准,业务有系统的流程,操作有详细的手册,过程有动态的监控,事后有严格的考核。让员工在自身工作中切身体会到风险管理,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为。

(五)引进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和技术,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风险管理工作的好坏;财务公司必须具备足够的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需要熟悉财务、管理、及金融运作经验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篇4

2006年1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下文简称《规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金融控股公司、担保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下文简称金融企业)施行。

《规则》分11章,共66条,从风险防范、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等六个方面,对金融企业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并有相应罚则予以约束。《规则》的制定是为了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规范金融企业财务行为,促进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防范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保护金融企业及其相关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规则》的实施,不仅对促进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出台的背景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金融企业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以及利率、汇率、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金融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外部风险。随着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的内部治理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政府及时出台新的监管规则以促进金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规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了。

(一)金融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1.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

WTO的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包括GATS文件、金融附件、金融承诺表、部长会议对金融服务的决议构成的程序性规定、金融服务承诺谅解书组成的选择性规定以及《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贯穿其始终的是实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宗旨。金融自由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它对现实经济的冲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则是明显的。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政策更加透明,开放步伐更加稳健和有序。在银行方面,按照承诺开放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25个城市向我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完全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地域和客户限制,在坚持国家绝对控股地位和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引入外资参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证券业方面,不仅严格履行证券业开放有关承诺,而且在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方面进行了探索。对外国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允许中外合资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在A股市场实施境外合格投资者制度,以合资和合作形式部分开放证券服务业,外资证券机构可以通过合资券商从事国内资产发行和资产业务。在保险业方面,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全部地域和有关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保险业务,合资寿险的比例放宽到50%,外资非寿险在合资公司的出资比例达到51%,允许在外设立独资子公司。对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允许从事大型商业保险经纪业务和国际海运、保险业以及再保险业务。在金融市场方面,积极引进国际金融机构,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11.3亿元和10亿元。此外还开放了汽车金融市场,2004年以来,先后有五家外资金融汽车经营公司在我国开业,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2006年12月11日我国遵守加入WTO的承诺,全面开放了金融服务市场。

我国开放金融市场不仅是履行加入WTO承诺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经济总体上已经从计划经济、封闭的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开放的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仍然很不完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体系还不健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完善与否决定了整个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整个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所以,要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加快发展金融市场。在加快改革和发展方面,必须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方面并行。现在我们正处在“十一五”规划非常重要的时期,今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快,对市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都需要金融业加大开放,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使我国金融企业不再享受政府的保护,而要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

2.利率的逐步市场化

2004年10月29日,我国开放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和贷款风险定价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加强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定价制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否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顺应市场发展的定价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关系到金融企业的生死存亡。

3.人民币汇率改革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带来的最大风险是货币错配的风险。即一个经济行为主体(政府、企业、银行或家庭)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时,由于其货物、劳务和资本的流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来计值,因而在货币汇率变化时,其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会受到影响的情况。在化解货币错配风险中,金融企业的责任重大。一方面,金融企业应作好长期承担货币错配损失的准备,利用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来保证有能力接手私人外币资产的货币错配,避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全面冲击;另一方面,金融企业要大力进行金融创新,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外币理财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居民降低抛售外币资产给未来汇率走势和外汇储备管理带来的压力。新的汇率制度下,金融企业不仅不能享受政府的保护而且还要随时承担货币错配的风险,这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郑重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吹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号角。股权分置改革,堪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它不仅在我国资本市场15年的发展历史上是头一回,即使把它放到全球市场的大环境里考察,也可以认为是开天辟地头一招。股改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转折的契机。股改推动了A股市场的彻底转型,截至2006年11月底,全部A股公司中已经有1281家进行或完成了股票分置改革,对应市值占95%,年底前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A股市场的发展障碍,我国的资源配置功能、融资功能得以顺利恢复。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个市场、两个基础的问题。股票作为投资品的定价开始摆脱单纯的资金特点,而是更多地与我国实体经济密切相关。

A股总市值从之前的不到4万亿到现在的8万亿,股票市值与GDP相比从之前的20%到接近40%,我国的A股市场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之一。伴随着股改的顺利进行,新老划段开始实施,已有41家公司实施再融资和54家实施IPO发行。由于股改稳定了市场信心,市场具备了比较强的融资能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上市,使金融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的竞争。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历史遗留问题的风险得到了大幅度的化解,新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投资者信心正在逐步恢复,这些积极因素为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推进市场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制度产品创新也在加快,资产体系建设、上市公司治理、发行制度、交易制度和机构投资人制度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适时地变革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整个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

(二)金融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伴随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企业的内部治理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产权改革,实现国有金融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通过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国有金融机构内部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通过盈利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业务结构与经营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态势很好,2006年4月末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8万余家,银行业总资产接近40万亿,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从2003年8家增加到2005年底53家,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资产占比相应从2006年的0.6%增加到2005年的75.1%,主要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年底的17.9%下降到2005年的8.9%,持续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反映银行风险自我弥补能力的损失拨备缺口下降到2005年的6274亿元,当前银行业改革正在全方位、多层次稳步推进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革,在保证国家绝对控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产权明晰化,逐步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在战略投资者的参与和帮助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内部改革步伐,经营理念、内控机制和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业务流程和绩效考核体系日趋科学。财务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上述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8%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这与改革前相比有较显著的进步,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相继提升了对这些银行的评级。

2.金融企业综合经营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综合经营将成为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已成为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0月30日在北京了《2006年我国金融稳定报告》。《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报告》认为:当前,我国金融业已基本具备了开展综合经营试点的条件。但是,还不宜全面开展综合经营,而应先行先试,稳步推进。从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看,这一模式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客户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优势,并可以有效防止不同行业金融风险的传染。

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目前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 :一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业之间的业务合作,二是成立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些控股金融企业,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光大集团等已经涉足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领域,基本完成了综合经营的布局,而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等也开始涉足基金托管、理财等中间业务。很显然要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必须推进金融监管模式的创新。要加强对跨市场金融企业的风险监管,既要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又要减少重复监管。

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新特点

(一)与传统金融财务制度相比

与原《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证券公司财务制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等相比,《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新特点是:

1.强调了财政部门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责

与原制度注重政府的直接干预相比,《规则》强调政府应通过防范化解财务风险,维护金融企业及其相关各方权益,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我国的金融市场是在计划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79年金融体制改革开始,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干预经历了由无序、分散到有序、集中的监管化干预,再到监管与政策的协调干预的发展过程。1998年以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偏重于银行和证券业等市场结构的建设、规模的扩张和国企融资渠道的拓展,而对金融企业的内控机制重视不够。各级政府出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考虑,对金融企业存有较多的干预,结果造成了金融企业之间的关系混乱,内在的风险机制和内控机制滞后,经营风险频发。1997年,我国第一次出现了通货紧缩,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同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我国经济进入了强化内涵的发展阶段。在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之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尽快理清银行、证券、保险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健全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内在风险机制和内控机制,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力。《规则》中对政府职能的定位反映了政府管理职责的转变。

2.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自

《规则》废止了原有财务制度在成本、费用及资产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自,为不同类型金融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规则》的第三十八条指出:金融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应当据实列入成本(费用)。而原《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职工福利费按照公司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用于职工福利方面的开支。工会经费按公司职工工资总额的2%计提,拨交工会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公司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用于职工教育方面的开支。

3.明晰了金融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及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职权

《规则》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界定了不同层次财务管理的内涵,明晰了金融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及其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职权,以促进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从框架结构看,《规则》主要围绕与金融企业的财务活动,对财务管理主体应当履行的职责、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及其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特别是着重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职责不分、角色错位的问题,从而实现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创新。而原制度主要是从会计要素的角度对其进行规定的。

4.改革了财务分配制度

《规则》改革了财务分配制度,规范了人工成本开支范围,建立了职工激励机制,取消税后利润提取公益金的规定,明确职工以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规则》第三十七条规定:金融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经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可以对经营者、核心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实行与其他职工不同的薪酬办法。金融企业经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可以在工资计划中安排一定数额,对研发核心技术、促进安全营运、开拓市场等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并且对参与分配的顺序作出了规定。而原《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九章《成本费用》中规定:人员费用,包括职工工资和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社会保险费用、劳动保护费等。职工工资包括在职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在原制度中并未明确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没有体现对人力资本的激励。

5.整合提升了金融财务制度的层次

《规则》整合提升了财务制度的层次,形成了以部门规章为依托的财务制度体系,为完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奠定了基础;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系统应用财务管理方法,实现企业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6.提高了对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比例的要求

《规则》提出:金融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在建工程账面价值之和占净资产的比重,从事银行业务的最高不得超过40%。而原《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是“在企业的资本金中,银行固定资产净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不得超过30%”,规则提高固定资产占净资产的比重,无疑将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达到提高经营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现代化的目的。

7.更符合国际标准

《规则》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本规则的规定,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预测、计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和分析等方法,筹集资金、营运资产、控制成本、分配收益、配置资源、反映经营状况,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与旧的财务制度偏向资产管理和运营相比,新规定更加全面和完善,同时也更符合财务管理的国际标准。

(二)与《企业财务通则》相比

与《企业财务通则》相比,《规则》更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的风险。由于金融企业比非金融企业多了“财务风险-金融风险-财政风险”这一风险链,因此,规则以“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维护金融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为立法目的,并单独设立了“财务风险”一章。

1.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金融业是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日益丰富与迅速,金融市场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与此同时,存在于金融领域的各类金融风险也随之更加复杂和突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如何更好地认识、诊断并有效地化解我们可能面对的各种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金融业乃至经济能否安全、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这一问题是我国综合改革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当前首先要面对的极其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也是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全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都经历了各种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至今还挥之不去。世界各国的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一直非常重视金融风险,不断地总结完善金融风险防范的制度与方法。

2.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是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宏观要求,一是我国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建立和完善阶段,一些制度还在探索,一些虽已建立但还不完善,使得经济实体在经营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我国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三是经济要素更加活跃,在增大机会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四是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竞争的加剧,使经济实体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需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综合衡量;五是经济改革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作保障。

另一方面,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也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到一起,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而国际金融市场上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国际虚拟资本急剧增加,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不断加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防范。

3.我国金融企业的风险现状及其风险来源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的风险是很高的。首先,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非常高;违规贷款、骗贷事件层出不穷;银行资产被窃取案件屡屡发生,可以说是由商业银行的体制缺陷造成的,风险可以从许多地方出现。证券公司的风险同样巨大,据估计证券公司已形成1000多亿元的亏损,50%的公司已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形成了巨大的债务风险。期货市场经纪公司在为投资人服务时存在不透明和不规范现象,很多投资协议、委托合同很不规范等等。化解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已成为综合改革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当前首先要面对的极其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研究员张海鱼博士认为,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金融体制的缺陷和漏洞,既扩大了风险,又使风险难以判断、难以用正常的方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管理或防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去诊断、计量和分析风险并建立起风险控制的标准与制度。但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健全的金融体制之上,如果基本的金融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漏洞很多,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将会失去作用,有时一些金融工具还会产生更大的风险,这时产品的创新就会产生新的风险。

4.化解我国金融风险的途径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转轨过渡时期,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首先,要让金融体制更完善、更健全、更市场化,形成配套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研究和学习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国际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的经验,全面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再次,要通过改革、通过创新、通过更市场化、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来防范金融风险,不能以消极的方式防范金融风险。比如,不能因为害怕出现风险而停滞衍生品的发展,而应该是市场越完善,监管水平更高、更强,风险控制越有力。最后,要切实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加强监管必须进行监管部门的改革,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对金融每个环节都熟悉,但是目前的监管部门成了政府行政部门,太看重行政审批,即使监管也是出了问题才针对问题进行检查。合理科学的监管体系,快速准确判断风险的能力,强力有效的监管措施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基本条件。监管部门要研究风险管理理论,以克服市场的智慧、风险的智慧永远高于监管的智慧的现象。此外要有监管上的制衡,要有因监管不力、监管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减少由于监管不当造成的风险,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管。《规则》中对金融财务风险管理的规定反映了金融监管方向转变的趋势。

5.《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对化解金融风险的规定

《规则》以“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维护金融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为立法目的,并单设了“财务风险”一章。

《规则》控制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要求是:金融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包括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内容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金融企业应当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金融企业应当按照保障相关各方利益、保证支付能力、实现持续经营的原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控制资产负债比例,足额提留用于清偿债务的资金;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各类资产进行评价,并逐步实现动态评价,按照规定进行风险分类,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融企业应当及时分析市场利率、汇率波动情况,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按照规定程序,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减少利率、汇率风险损失;金融企业委托其他机构理财或者从事其他业务,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业务授权和具体操作程序,定期对账,制定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等。这将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法规依据,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

三、《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出台的意义

《规则》的制定是财政部门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履行财务监管职责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是促进企业科学管理、维护各方权益的需要,是协调好财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的需要。

(一)适应了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控制着金融业的运营,政府的信誉也给老百姓充分的理由来选择国有金融机构进行储蓄、投资。然而,这种运营模式也带来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效率低下、呆坏账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它的前途。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与此同时,金融业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区域的全面开放,必将使国内银行业在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上开始直面真正的竞争;金融新产品的不断推出,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必将使居民金融投资渠道和手段增多,分流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存款将是一个趋势。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负债业务快速增长来掩盖资产业务风险的状况,将会逐渐消失,资产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将会进一步暴露。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相比,我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在公司治理方面,我国的股权多元化的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我国金融企业层级过多,从而放大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其次,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在外部监管方面,还没有像美国的《萨班斯法案》那样全面的法律文件。最后,我国金融企业在企业文化、商业道德、职业规范以及社会责任方面都有所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国内经济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化体系中,国际经济的波动将更快地通过汇率、利率的变化以及跨国资金的流动对国内产生影响,国内经济封闭运行的可能性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将会更加明显和频繁。

为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放松对金融企业的管制,给予其充分的自;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履行财务监管职责,指导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建设,稳定促进金融企业发展。《规则》的及时出台,对企业防范、化解由于市场开放而带来的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二)顺应了金融企业综合经营的趋势

随着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趋势越发显现,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使得原有的分业监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原来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证券公司财务制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已不能满足监管方面的需要。所以在发展金融综合经营同时,必须加速变革现行金融监管结构,即监管价值取向上则应兼重风险与发展、监管模式上由“功能监管”过渡到“统一监管”。

由于金融整合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有关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通过金融集团运作实行综合经营,它们之间的资金和业务往来已经冲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从而削弱了分业监管的基础,也使现行以机构性管理为特点的分业监管体制的缺陷显得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按照机构性监管的原则,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进行监管,并不能实现对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业务合作与跨行业并购的发展,金融业务综合化也随之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使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分界日益模糊,以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贷款率为主要指标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面临较大挑战,以监管银行为主的监管体制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此时,《规则》的出台不仅能够及时解决目前困绕金融机构由于综合经营而带来的并表问题,也为金融企业的综合经营以及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创造了财务管理基础。

(三)有利于建立和健全金融企业的财务制度

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规范金融企业财务行为,促进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防范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保护金融企业及其相关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是《规则》制定的目的。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非常态经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财务管理

一、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基础性假设的冲击和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冲击。一方面,基础性假设当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人假设,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投资行为对集团乃至整个经济市场产生的重要影响,而个体投资人会因个人的情感变化而产生一定的不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这种不理进一步得到强化,最终将颠覆财务管理理论中的“理性”经济行为模型;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假设以经济稳定发展为前提,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可持续发展假设理论则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理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有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财务要素顺序理论、融资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二、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逐步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充分挖掘市场的发展潜力,为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性内容。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以经济人为基础,但是这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成分,并且将人的非经济性也纳入其中,这将影响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的科学性。市场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和运作之中,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要在人本非理性的思想基础上,实现理性假设到有限理性假设的有机转变,以此为前提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推动新古典财务管理的稳步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制定科学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设置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较强的未来发展计划,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经济稳定下的财务管目标以提高经济的稳定性为前提,具体可细化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经济理论的最大化,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绝大多数企业濒临倒闭破产,此时的财务管理目标应以规避企业风险,缩减企业负债成本为基础,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资计划,并对自身的发展资产进行重新的评估,实现企业负债最小化。

(三)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重组财务要素的顺序理论,为企业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情况下,财务管理理论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济为主要前提,因而其财务决策依据则是投资、融资到股利分配,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这一决策方式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加大企业的负债压力。因此,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要优化配置财务决策顺序,以提高偿债能力为中心进行相关活动的有效扩展,实现企业的经济复苏。

(四)健全金融投资的相关理论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健全金融投资的相关理论,对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进行综合性考虑,考虑到多种投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顾及其投资成本,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在金融危机时期,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较为强烈,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实现先股后债。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之中,不同股利结构的企业其支付方式也不尽相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制定相应的股利结构管理理论,并完善法规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

(五)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地位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地位,进一步完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行性发展思路。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投资者的目标则是实现了由经济利益的提高到规避风险最大化的有效转变,因此,在在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当中,要以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为基础,并以此为理论构建的方向,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地位,更好的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形式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理论,更好的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服务。在金融危机时期,制定出一套非常态经济下的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时代迫切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较差的经济大环境中,脱颖而出,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理论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会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有效的财务管理能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帮助企业度过危机,进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因此,在金融危机时期内,要通过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等方面来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其对企业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爱民.金融危机冲击与企业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15,04:107-120

[2]高汉祥.应对金融危机发展财务理论促进经济繁荣[J].会计研究,2015,06:88-90

[3]姜霖.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4,12:139-141

篇6

关键词:利率;掉期交易;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衍生金融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基础金融产品是指人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银行存款、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而衍生金融工具则来源于基础金融产品,即在基础金融产品的基础上所派生的金融产品,其特点在于依附于基础金融产品,反映基础金融产品的在未来某一期间或某一时点上的价格。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将衍生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联系起来。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是指借助于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对利率、汇率等因素变动趋势的分析和预测,以支付少量保证金的形式,来运作远期大额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掉期或买空卖空的一种新的交易形式。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实例

甲公司是香港、伦敦和美国三地的上市公司。2008年甲公司的子公司经由我国财政部向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借入一笔浮息美元贷款,此笔款项主要用于公司的扩建和工程研发项目的建设。在听取了投资银行专家的建议后,该公司综合分析认为利率可能继续上涨,所以他们采用利率掉期的方法来规避利率风险,浮息贷款调整为固定利息贷款,而此后经济受挫,美联储连续降息,由于该公司判断错误,导致公司交易账面亏损了近3亿。在案例中出现了“利率掉期”这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以固定利率支付利息,需要公司对经济走向有个准确的判断,如果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场上有很大的优势;那么在浮动利率市场上有优势;预测市场利率下降,那么该公司可以接受浮动利率贷款;甲公司预测未来市场利率将趋于上升,那么该公司愿意接受固定利率贷款。

二、利率掉期失败的原因

尽管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在应用过程中都是以系统性风险不改变或轻微改变为基础,来判断基于非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是否能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起到避险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惯性思维中人们可能会遗漏对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一旦运气不佳(判断基础发生较大改变),就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危机。

缺乏应用经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当时的汇率危机,采取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作为防止东亚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临时性措施。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中,中国的企业渐渐忽略了汇率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而对汇率制度的关注度直接关系着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认识与应用的程度。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正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证明了我国还是存在汇率风险的。

金融行业的应用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企业对于衍生工具的运用了。正是由于对这一新兴工具缺乏了解,无法较充分、全面的预测该工具所能带来的效果,导致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完全依靠投资银行为其进行投资决策,决策范围往往局限于某一项目,而没有真正的将衍生工具的应用融入到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规划中。

缺少危机应对措施。如果说发生系统性风险改变是所谓的运气不佳,那么缺乏应用经验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无法在面临危机时及时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失。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选择

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对于财务风险的规避具有不同的作用,仍是以甲公司为例,笔者认为除了利率掉期交易之外,还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来规避甲公司的外债利率风险,在这个案例中,也许采用利率风险相对于利率掉期是一个更佳的方案。

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给企业调整自身资本结构带来了更多的途径。意大利司法机关已就该国国库部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债务问题展开调查。此前一份内部报告披露,去年欧债危机最严峻时期,意政府曾对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合同进行了重组,目前或面临数十亿欧元的潜在损失。独立专家分析结论认为,这些合同面值317亿欧元,根据上周市价,意面临潜在损失将高达80亿欧元。去年意大利公开数据称,该国财政部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总规模为1600亿欧元,占该国流通国债总规模约10%。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

正如任何事务都具有两面性,衍生金融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出现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加速资金的流动,另一方面过度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也可能会导致衍生工具严重偏离实际的金融市场,进而引发金融市场出现混乱,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而当前尚未有结束迹象的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则是这把双刃剑的绝佳诠释。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造成美国引以为傲的金融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引发了全球的金融海啸,欧洲各国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连续采取降息的手段来维护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却收效甚微,更有冰岛直接由于本次危机而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各国的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跌入低谷。正如衍生金融工具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是推动金融市场实现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促进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样不可忽略的是其与生俱来的风险转嫁与杠杆放大效应,而一旦衍生金融工具被过度的使用或出现无序的发展,就必然会导致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资源或资产的估价过高而超出实体经济的控制范围,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很难用一种方式去帮助企业规避比较繁琐的汇率风险,大都要用组合的方式控制汇率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的出现无疑为货币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文光;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筹资管理中的运用[J];商业时代;2005年06期

篇7

笔者以为,现阶段,新农民要着重凸现以下几种理财观念。

一是有关市场中人们行为的基本观念。其中重要的是双方交易意识――“对方和你一样聪明”:意指每一个交易都至少存在两方,在你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决定时,对方也会按照自己的经济利益行动,并且对方和你一样聪明、勤奋和富有创造力,因此,你在作出决定时要正确预见对方的反应。它告诉我们,既然交易的成功是双方的事,那就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为对方和你一样聪明。

机会成本意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意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放弃的东西。在资源等条件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个行动就要放弃另一个行动,二者不可兼得,我们就把不得不放弃的东西作为得到的那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比如,一般而言,40岁及以上左右的农民就不宜外出打工,其实,并不是因为找不着事做,更重要的是外出打工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少的多(如家人照顾不到、外去收入不一定高等等),也就是说,机会成本太高了。

有效引导意识――“非特殊情况不跟风”:意指当所有办法都失败时,寻找一个可以信得过的榜样作为自己行动的引导;但是,得符合自己的实际。比如,你在陌生的地方选择餐馆吃饭时,往往会选择人多的那家;但是,必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价格是否可以承受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盲目“跟风”。不过,这不会帮助你找到最好的办法,却常常可以使你避免作出最坏的行动。

二是有关增加财富的观念。首要是有价值创意意识――“你的点子与人家就是不一样”:意指新创意能获得额外的报酬。这种观念主要适应于办厂(商店)等。

其次是比较优势意识――“你在某一方面有专长”:意指专长能创造财富。它告诉我们:在市场上要赚钱,就得有并发挥你的专长,一方面,要掌握一门特长或技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另一方面,要发挥专长,并且要学会“取长补短”。

还有沉没成本意识――“不要对已经花出去的钱念念不忘”:意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沉没成本是一种“一去不复返”了的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比如,你饿了花2元钱买一碗面而又不慎摔泼了,那么,在这时,下一步不管你决定吃什么,你都不要考虑这2元钱了,否则,对你只有不利。

三是有关资金投资的观念。如货币时间价值意识――“今天一元钱比未来一元钱更值钱”:意指货币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货币都具有时间价值,货币只有被当作“本钱”投入生产经营(“做生意”)才能变得更有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做生意”时,一个是要明白“现金为王”的道理,另一个是尽量“早收晚付”,尤其是资金紧张时,应收的款项,能早则早,而应付的款项,能迟则迟。

风险报酬权衡意识――“对额外风险有额外收益”:意指高风险要求获得高收益。一些人以储蓄进行投资并得到回报,另有一些人愿意放弃未来的消费机会而在现在消费。假设面对不同的投资机会,我们应把钱投到哪儿呢?首先,这取决于你对风险的态度。其次,风险是有价值的,有什么样的风险就有什么样的报酬。高风险项目的预期收益比较高,所以有些人就会投资风险高的项目,以得到比预期更高的回报。第三,这里所讲的投资必须有个前提:合法投资。不合法的投资是无任何收益可言的,终究是害人害己害国家。

分散投资意识――“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意指在作出储蓄与各种投资的决定时,为了使风险最小而收益最大,要投资于各种有不同风险与收益的方面。也就是说,既不能完全投资于无风险的项目(如钱存银行),也不能完全投资于有风险的项目(如买股票),而是要把不同风险与收益的项目组合起来。有人对闲钱投资(使用)所采用的“三分法”即风险高、中、低的项目各投三分之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增量(边际量)意识――“吃第一碗饭与吃三碗饭感觉是不一样的”:意指在作出某种决定时,所考虑的不是某个指标的总量,而是增加量(边际量)。经济学中,把某个自变量变动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动量称为边际量,并把作出决定时从事某项活动(投资)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把从这项活动(投资)中得到的好处称为边际收益,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而不管其总收益为多少,则该活动(投资)就是有利的。也就是说,总量并非所有时候都是有益的,有时,关注增量(边际量)更科学、更明智。

篇8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企业;财务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金融业,从传统金融模式到金融互联网再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让互联网金融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入无现金支付时代,以支付宝、财务通、易通支付为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逐渐走向成熟。但随着人们对无现金支付的认可,市场出现了很多此类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市竞争也在无形中加剧,为了稳定在市场中的位置,企业不得不加强自身的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大数据技术引用于财务管理当中,其一是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能稳定互联网金融系统的运行防范网络风险;其二是大数据技术明显的优势能够细化财务管理,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技术的概述

1.1互联网金融

1.1.1概念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ITFIN)是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且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础上,被电子商务接受之后,逐渐成为了满足时代需求而产生的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金融模式。1.1.2发展模式及特点基于互联网金融,人们的理财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们会将更多的钱存入更高利率的余额宝中,开启了无现金支付的时代,会通过蚂蚁花呗实现借贷……在人们消费和理财方式的变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商机,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量也在短时间内翻了几倍。互联网金融共有六大发展模式,涉及到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贷、数字货币、信息化金融机构和大数据金融。现阶段,前三个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互联网金融除了发展模式众多,其特点还十分明显,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其具有应用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效率高等特点,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但是,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初期,还有风险大、管理弱的明显劣势,客观上这是难以避免的,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趋向成熟,这些劣势很难彻底消除但会被逐渐淡化。

1.2大数据技术

1.2.1概念所谓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的总和,而大数据技术就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相应的领域。大数据技术的概念是有些空洞的,它的实际操作远比我们想象的难。其一,数据本身的种类繁多,信息量很大;其二,大数据分析需要运用大量的理论和分析模型,这些理论与模型的应用对分析人员的高数水平有一定的要求。1.2.2特点大数据技术的特点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它使海量的数据更有价值。数据的价值往往是它能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来衡量的,这里的利益是指人们通过合法的劳动获得的,而不是通过非法的犯罪行为利用数据信息获得的。海量的数据本身作用是不大的,而在分析后,这些数据就能反映更多元的信息,它的价值自然会更大。第二,它使海量的数据更加实用。用“实用”这个词来形容虽然有一些不恰当,但是能贴切的表达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也很通俗易懂。单一的看某一类数据是很难发现其中的“奥秘”,通过分析之后,结果往往预示着某一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基于这两个鲜明的特点,人们才会越来越重视大数据研究,其应用也逐步扩大到各个行业。

2大数据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变革

2.1财务信息化,财务管理更加精确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现有数据处理的局限,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财务信息化格局。会计电算化是财务信息化的开端,但如今财务信息化已经不是简单的电算化核算,而是建立在共享的基础上,将财务管理系统与企业多个部门的数据系统,构建成一个综合的信息处理中心。基于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更加优化,实现了各部门不同业务的资金协调,财务管理更加精确科学。

2.2提高了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能力

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一直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前提是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收集信息的渠道众多,为企业带来海量的信息资源,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为企业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当今的市场环境变化莫测,风险随时可能发生,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当前市场的风险变化。结合企业目前发展现状和未来的经营趋势,通过海量数据的深入分析得到了结果。一定程度上具有前瞻性,能够辅助企业决策层作出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3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更加细致合理

对企业未来某一段时间的发展预算的编制是非常重要的,其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保障。而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以往的财务数据,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收集、分析和整体,可以让企业财务人员从以往的预算中找到不合理的地方,同时找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使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更加细致合理。

2.4非数字化财务信息的应用更深入

过去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数字信息的基础上,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数字信息的基础上还能分析图片信息、文字信息,甚至是人们的行为特点和思维方式。这种对非数字化信息的分析,无疑会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大数据技术还有信息筛选的功能,还能智能的分辨有用的信息和无用的信息,将此功能应用于市场分析中,还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使企业的发展又迎来一个“春天”,更有活力与创造力。

3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3.1培养企业管理层大数据技术应用意识

对于数据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层相对陌生。大数据技术应用之前,他们的决策大都基于传统数据的分析,同时也会增加主观的经验,决策是在“差不多”“大概”“极可能”中形成,这种决策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除此之外,传统数据分析的成本过高,一般中小型企业还是以经验为主。如今大数据技术趋向成熟,数据分析的成本比较低,企业也有经济基础应用大数据技术。想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培养企业财务管理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意识,虽然“大数据”三个字已经渐入人心,但是真正理解大数据技术的企业管理层并不是很多。因此,先需要培养企业管理层的大数据应用意识。

3.2将财务管理工作从财务部门抽离,建立专业的财务管理机构管理核心的财务数据

为什么利用大数据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需要单独把财务管理工作从财务部门抽离,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管理是建立在商业数据的基础上,而行业的商业数据最终会以财务管理数据的形式出现。与企业业务相关行业的商业数据相比不仅数据量大而且种类多,因其最终财务数据呈现,所以让财务管理人员主流这些数据,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现阶段财务共享逐渐发展起来,在这种模式下会计核算工作会得到进一步的简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商务数据由财务人员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胆地创新,具体可行性的判断还需要大量的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财务管理从财务部门抽离,基于大数据技术还需要配备相应的非财务人员,尤其是统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

3.3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大数据库

利用大数据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第三个要求就是,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大数据库。某种意义上只有基于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的数据中才能发挥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最大应用。以农夫山泉为例,集团安排了一万多人对全国各地的15个采集点拍摄十几张图片及时传送到集团内部的数据中心,留存在数据中心,供集团各部门后续使用,财务管理和销售管理水平的提高迅速使农夫山泉公司超越了行业三甲。与此同时,娃哈哈集团、沃尔沃集团、乐百氏以及可口可乐相继将大数据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除了收集与企业自身有关的信息,还要注重收集市场外部的信息。

3.4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与内部审计机制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财务管理,虽然可以多角度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但同时会给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与内部审计带来麻烦。所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最后一项要求就是建立有效地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与内部审计机制,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很难量化考核、财务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所以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至关重要。对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十分关键。与此同时,虽然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的财务行为,但是内部审计也不能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只有加强内部审计的基础能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

4结语

总之,第三方预付卡、第三方支付将成为未来主流的消费方式,市场的竞争短时间内缓解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企业需要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积极将其应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在利用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时,企业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计划,盲目的应用效果或许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郑涵予.试述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33).

[2]杨瑗.试论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变革[J].经贸实践,2017(6).

篇9

众所周知,血液是维持一个人生命的根本,如果人的血液有了血栓就会发生病变,严重的会导致人的瘫痪甚至死亡。同理,金融企业和人是一样的,资金就是一个金融企业的血液,如果出现资金流断档,也会瘫痪甚至死亡。由此可见,金融企业的发展与财务危机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旦危机管理失效将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对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分析,根据其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监测与预防等手段,实现对财务危机的控制与防范。所以本论文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金融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

目前各金融企业普遍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由经营风险造成的,其二,由财务管理失误造成的。

(一)在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方面

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财务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企业经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础上,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随之出现,进而也极易造成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同时,金融企业的组织管理也存在问题,其中金融产品的质量,组织管理的计划,新技术的开发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有效与安全管理,一旦组织管理风险出现,则会诱发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市场营销的盲目性。当前,金融企业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其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营销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由于金融企业通过营销,增加了市场的份额,同时市场营销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以金融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但部分金融企业未能重视财务管理,过于关注市场营销,导致市场营销的效果欠佳,财务管理的状况较差,进而造成了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第三,多元化的经营。目前,金融企业的发展逐渐迈向了成熟期,为了实现对经营风险的规避,纷纷实现了经营的多元化,但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未能正确理解理解实物资产投资,同时也忽视了金融资产投资的特点,在此情况下,金融企业的投资缺乏可靠的资金支持,进而极易引发财务危机。第四,核心业务的萎缩。在金融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便是企业的核心业务经营,但众多金融企未关注自身的核心业务,而是利用兼并手段积极拓展市场,此形势下,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将不断增多。

(二)在财务管理失误方面

首先,贷款管理的不合理。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环境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金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获得发展,增加市场的份额,采取了发放贷款的措施,虽然降低了其资金周转的速度,但在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的不合理,出现了众多的坏账,死账,呆账等,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经营业绩,使其财务危机极易出现。其次,财务杠杆的过度使用。财务危机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不能偿还到期的债务,因此,金融企业的财务危机与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债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双重的作用,即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能造成财务危机,主要是由于当资产利润率小于利率时,举债的负面影响则会出现,金融企业的盈利力将有所降低。最后,财务预警系统的欠缺。该系统的基础是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对金融企业发展中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的控制、分析与决策等。它是金融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但是部分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存在问题,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不能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此时财务预警机制则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不能预防财务危机的产生。

三、控制与防范金融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财务危机对金融企业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为了实现金融企业的正常、有序经营,控制和防范企业的财务危机,需要对金融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管,同时,要结合金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危机监理机制。下面提出了几点防范财务危机的建议和对策。

(一)树立危机意识。在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危机意识,在金融企业内部,展开危机教育管理活动,其中企的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要高度重视财务危机,在金融企业内部逐渐形成良好的防范财务危机的氛围,并且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严肃的对待,使危机意识逐渐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之中。

(二)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它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关系着金融企业理财活动的质量与效益,因此,金融企业的财务活动要保证其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高效性与合理性,可以运用定量分析,决策模型等,也可以对各种决策进行可行性方案的分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各种财务决策的技术与方法,使财务方案保持在最优状态,进而才能够保障企业财务决策决策的质量。

(三)增强对外信息的反应力。金融企业要及时掌握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以及利率市场化等的外部情况,要不断加大对外部情况的监控力度,进而为金融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服务,在此基础上,金融企业才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等进行及时与有效的调整。

篇10

【关键词】金融市场;财务管理;影响

企业运营的目标在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促使企业发展壮大。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企业都为了谋求发展壮大而进行积极的战略调整。当前,企业扩展的方式从实体经济逐渐转化到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来进行资本运作。笔者拟以金融市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谈谈应对日趋复杂的金融市场,企业财务管理应如何应对。

一、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形式分析

金融市场的广义定义就是一种资金供求双方为了高效率的运用资金,而通过某种市场方式进行资金融通、有效证券买卖的场所。依据资金融通的期限,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期限≤1年)和资本市场(>1年)两种。

企业的财务管理学的形成先后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①传统理财论阶段;②综合理财论阶段;③现财论阶段。在传统理财论阶段,企业的金融活动重点为筹集资金、证券发行。资料显示,当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传统理财”阶段时,西方先进国家的金融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了。我国的相关理论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我国的金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众多企业通过在债券市场中发行信用债卷等方式,丰富了我国长久的单一的融资结构,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当前国内的金融市场配置不断加强。然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我国的金融市场也遇到了类似的“瓶颈问题”,例如中小企业的金融歧视、贷款难度大等。

二、金融市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

20世纪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企业管理者认识到金融活动需要在筹集资金、证券发行的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筹集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此外,大多数国家也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通过相关立法来消除金融市场的无序状态。这些措施促进了企业的金融活动规范化和有效化。同时,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学进入综合理财论阶段奠定了基础。到了现财论阶段,企业的理财活动主要围绕估计问题展开,这是通过企业财务活动和金融市场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形成的“理财论”,这种理论能够帮助广大投资者做出最为有利的投资决策。

2.对财务管理实务的影响

随着资金供应体制的改革,国内对于企业的大宗资金投入大幅度降低甚至近乎取消。当前,金融市场之于企业财务活动来说,最为形象的比喻应当是一条“纽带”。即金融市场的作用为向企业财务管理提供资金融通场所,并联结资金供应与需求双方。

具体的表现为:①企业面对金融市场进行自主筹资,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信用等进行资金的交易,其优势在于减少了投资风险,降低了资金成本。②金融市场能够为企业资本结构的适当调整提供“风向标”。调整资本结构的实质就是进行普通股、优先股、长期负债之间的比重(假设长期资金总额一定)。以此来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结构的安全性。此处笔者举例进行说明,当金融市场利率下调,企业就可以利用债务的可收兑条款,在债务到期之前,伺机举债,并以此来偿还旧债的本金和利息。通过这样的办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利息支出,进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在金融市场新形势下进行财务管理的建议

由于金融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其发展趋势具有不可预测性。为了顺应新形势下金融市场的深刻变化,企业需要不断的革新财务管理理念。首先,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注入“国际视野”,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逐渐加大,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因此,企业需要调整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展芾碚铰愿叨龋与“国际大金融市场”有机的融合。其次,企业需要强化金融风险理念,适当的引进现代金融知识和风险管理技术,例如通过发行认股权证、购买外汇期货、签订远期外汇协议等金融衍生工具,确保更有效的投资,为企业筹集到发展资金的同时,规避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金融市场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场所,这是因为,市场是所有信息的传递中心,资金的供求双方发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场所都是金融市场,所反映的价值是客观公正的,金融市场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要面对更多的挑战。要想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谋求发展,就需要依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创造性的革新财务管理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杜虎.浅论金融市场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2]邓涛.浅析目前金融市场环境下的公司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

[3]高强.论企业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的关系[J].企业文化旬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