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品德教育

篇1

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篇2

第一,品格教育,内涵丰富,要从细致处着手

品格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难以面面俱到,但我们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在细节中渗透对学生品格形成的教育,我们培养的目标是:

1.在家做个“好孩子” 做一个体贴懂事的孩子,从尊重家人的劳动开始,从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始,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家人增加麻烦。让孩子自己设计一个成长记录本,记录每天成长一点点:今天我把妈妈为我准备的早餐吃光了;今天我把自己读过的书放回了原位;我能自己洗袜子了;我自己收拾房间;我会煮面了……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明天要继续坚持,自觉的行为必将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2.在校做个“好学生” 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一个好学生有很多衡量的标准,在学校里应该怎么做,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指导:尊重老师从见到老师敬礼问好到课堂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等等。

3.在社会中做个好公民 做一个有社会公德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园,我们应该怎么做:遵守交通规则(过路口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文明守礼(排队上公交车不拥挤,不乱扔垃圾废物,微笑待人,上下楼梯靠右慢行,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要求要落到实处,一点一点地提出来,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具体应该怎么做。

经过长时间细致的教育指导和孩子们的自我约束,他们就能够举一反三,真正认识到怎样做才是一个行为习惯好,道德品质合格的人

第二,品格教育,要利用好学校各种“阵地”

1.少先队组织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1)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拥有重要的宣传阵地。利用“红领巾”黑板报和“红领巾”广播站,表扬一些好人好事,介绍一些榜样模范事迹,并树立一批孩子们身边的好榜样,用他们的事迹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勇敢、善良、奋进……的人,不断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使学生们能感受到来自学校层面的指向性的要求。

(2)班级文化建设。每一学期初,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对自己所在的班级进行新的布置,班级文化建设成为班级一个很好的宣传阵地。各班设置各种专栏呈现班级同学的成绩、进步,同时也会有班级格言、奋斗目标、评比栏等等各种推动班级班风建设、促进学生品格养成的小专栏,我们利用好这样专栏,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中同学的共同进步。

(3)班会课和行规课。班会课和行规课(有的学校称之为礼仪规范课)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时机,这样的课不同于我们学校中的常规课程,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可以是老师的讲为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讲,可以以实例分析、游戏、模拟活动等等的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解读自己眼中的“规范”。

2.通过各种活动、活动课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

(1)全体集会(如升旗仪式)。每一学期初的开学典礼,每一周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有一个环节――国旗下讲话。这个环节或是老师讲,或是学生代表发言,渗透一定的主题思想,对全体师生起到一个教育引领的作用。

(2)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来历,都有它的习俗,适时安排适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非凡。

(3)主题队会。根据各自中队的特点,我们的辅导员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组织本中队的同学,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队会,提前确定活动的主题,各小队根据自己本小队的特点做好相应的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队员们就在进行自我教育,最后,把准备好的形式在中队中进行展示,从而达到全体队员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品格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1.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仿效。夫妇间的矛盾不应在孩子面前暴露。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别人。对一些涉及是非的问题,要认真给孩子讲清道理,让他明白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要含糊其辞。父母说话要算数。作为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引导,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

2.我的事情我做主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相信孩子有独立的能力。从孩子能独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要鼓励他自己去做,并且让孩子觉得做这些事是光荣的。

3.游戏中找寻真理 游戏是小学生都喜欢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教育的需要设计游戏的内容,通过各种游戏:如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小品表演等等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找寻真理。

4.编个故事讲道理 孩子爱听故事,如能针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编个故事讲给他听,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做好阶段性的计划和总结,为一下步的工作奠定基石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品质 细心 自主

综观很多孩子的表现,我们看到从智力水平看,大家都差不多,智商超常的孩子和智商过低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的智商水平都差不多。但是从学习结果看,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而有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十分理想。仔细分析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情况说,我们所教授的各科知识还是相对简单的基础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迥然不同的表现,最终是由孩子们的学习品质决定的。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诸多的学习品质中,我认为细心、自主是最主要的,我十分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这些品质,现简单地介绍一些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细心的良好品质

细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总结很多孩子在学习中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很多都是由孩子的不细心造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孩子细心的品质。

1.告诫孩子减少低级错误。形成良好的细心的学习品质,可以从减少低级错误开始。有些孩子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丢三落四或者画蛇添足的错误,这些错误大多都是由孩子粗心造成的。我们可以从这些错误开始教育孩子养成细心的习惯。面对这些错误,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孩子能够很快认识到自己的粗心,有些孩子则对这些错误不以为然。对不同表现的孩子我们要区别对待,比如,对前者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否则就会给孩子造成紧张感,强化他的内疚,反而不利于他改正错误。对于后者就不能这样,要告诉他这样的危害,有时候还要把这种危害说得严重一点,从而使其重视这样的错误。当然,在讲清楚这些后,还要心平气和地指导孩子们改正错误,以免再犯。

2.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出了问题,犯了错误,并不是什么坏事,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犯错误呢?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细心的习惯,就要从孩子们的错误入手,分析孩子们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引导孩子们克服粗心的毛病。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看到学生写错生字之后,就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批上“再写多少遍”的批语。当然,这样的措施不能说是一点作用也不起,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远不如让学生认识到到底为什么写错这个字重要。只有了解到背后学生写错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分析这些经常写错字的孩子的问题,就会发现这些孩子的模仿能力都比较差,如果简单地让他们重复写,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写错的原因,比如是眼睛的问题,也可能是孩子们的身体感官协调出了问题,可能是孩子在写字时拿笔的姿势出了问题,或许是孩子写字的态度问题,抑或是所用铅笔的质量问题。我们只有找到这些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找到原因,改正错误,再加上严格要求,及时鼓励,态度端正,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些孩子的书写能力就一定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自主的良好品质

自主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从根本上来说,学习毕竟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是教师和家长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依赖是自主的克星,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心理,就必须引导孩子消除依赖心理。

首先,不要依赖橡皮。橡皮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写错的时候去除错误,重新写过,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孩子们对橡皮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反正写错可以擦掉重写,于是在写的过程中就会放松警惕,这样就给错误以可乘之机。我就教育孩子在做题时一定要克服对橡皮的依赖心理,做到“三思而后行”,要想好了再动笔,尽量争取一次做对。万不可还没有准确地了解题意就着急下笔,结果发现错了再用橡皮擦掉。“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是节省了时间。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了对题目的思考上。提笔就写的习惯,看似节省了时间,结果一错再错反而浪费时间。

篇4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仅重要,也非常复杂。智力开发固然重要,而让孩子怎样做人更重要。因此“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幼儿时期对幼儿实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让幼儿受益终身,可以说它是全部幼儿教育的基础和重心。幼儿的品德教育不是在盲目中进行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熏染中形成的。诸如琐碎的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都提出严格的要求,要不断把品德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易于理解的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使孩子们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自信自强,为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奠定基础。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特点:

1.幼儿理解能力差,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不宜单纯,过多的进行练习并以此作基础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使他们多有一个实际感受。

2.幼儿的品德认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很难以老师和家长灌输正确的道德认识来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幼儿优良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被动练习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变成自觉行动。这样就能使幼儿在不必懂得很多道理的情况下,能自觉地按老师和家长教给的正确处事方法与待人接物;相反,如果只留意较为抽象的情感教育,轻视或忽略了行为规范的训练,那么幼儿品德教育就会像一串吹起的肥皂泡沫一样,呈现短暂的美丽,很快就会破裂、消失,因为幼儿不仅品德认识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道德情感也极不稳定,可塑大,说变就会,极易反复。

3.幼儿的品德教育必须立足于于情感教育。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他们身上沉睡的对爱的情感。因为在人的生活中,如果说道德是浩瀚的星空,那么情感就像一条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河流。孩子的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真动力,是人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品德教育的内在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使良好的品德在孩子心中形成久久无法磨灭并影响他一生的记忆,并且受用终生。对幼儿来讲,优良的情感只有融会于实际行动中才有反映,而要让幼儿将老师和家长倡导的优良情感逐步融会在他们自身日常生活行动当中,才能将情感培养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方能奏效。

4.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在同步进行优良的行为习惯、优良性格和优良情感教育的同时,重点着眼于优良性格和优良的生活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因为从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来看,基本的优良行为培养,不仅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原始起点,更是幼儿品德教育的最终归属。幼儿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的品德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财富,这是被人类公认为了的。

三、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要重视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起步性。一开始就给幼儿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深刻的痕迹,做到先入为主,这就叫品德教育的起始性。不管孩子长大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必须重视品德教育的起始性。儿童品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出生后,最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孩子最熟悉的人是父母、懂得的第一个道理,也是父母这个第一任老师影响和教育的结果,父母对孩子的起始教育好比在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涂什么颜色,对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是相当重要的。

品德教育的起始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老教育家吴玉章在回忆家庭的起始教育时说:“在我懂事的时候,父母教育我长大以后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祖母常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不义之财宁愿饿死也不能接受,并经常要求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一有空闲,长辈们就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给我听,多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教育对我后来参加革命活动,培养民族气节,对我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家庭的儿童教育,父母的言行确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是用语言和直接的教诲,而且是浸注于家庭的全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怎样做人的行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学校教育的影响外,家庭儿童的品德教育起步也很重要。

(二)要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的科学性:

1.在表扬和鼓励中进行教育,当儿童第一次做好事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比如当你的孩子帮助邻居老大爷、老大娘取牛奶、扫楼梯时,当别人家的小朋友到你家做客时,小孩热情招待,把大苹果让给小朋友吃的时候,当他对叔叔阿姨有礼貌的时……,做父母的应及时给予赞赏,鼓励他以后继续做好事,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就会激发内心的光荣感,经常这样做,就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品德,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做好事无动于衷,就会失去儿童起始性品德教育的良机。

2.把错误消灭于起始之中,当儿童做错了事的时候,内心会产生自责和过失的情感,父母应及时地批评和阻止,便能引起他的羞耻感,制止以后,不再发生不良的行为,但是孩子第一次做错了事,父母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应该仔细地分析原因,给予开导,比如幼儿说谎,有时因为害怕,想避免父母的打骂而造成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勇敢的承认错误,千万不要训斥和打骂,但对孩子真正说慌时,不要马虎从事,要严肃地指出错误的性质,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孩子以后要改正。如果父母对孩子做错了的事情,听之任之,就会使孩子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要抓住幼儿品德教育的黄金期:

幼儿两三岁到六七岁是其品德、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个时间抓品德教育最好,因为这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品德起步教育,放任自流、溺爱迁就、纵容护短,认为孩子还小,以后会变好等等错误想法,就会使孩子形成任性、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和唯我独尊等恶习,以后很难纠正。时间证明,对一个人的不良个性、不良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种优良品德要难的多。对此古人讲“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俗语说的“三岁事,论到老”等等历史和现实事例说明在黄金时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既要抓早、又要从严,还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四)要注重幼儿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5

关键词:家校协同 初中学生 品德教育 实施策略

调查发现,目前中学校园里,出现了很多学生自杀、自虐以及校园欺凌的事件,这足以说明中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并且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应该积极开展品德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因此学校应该联合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校生活以及家庭生活,有针对性的实施品德教育。

家校协同视角下初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

家庭方面

家庭可以说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知,父母对孩子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十分明显,而且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也十分的脆弱敏感。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采用小学教育的手段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逆反心理,孩子会和自己对着干,去做一些反其道而行的事,严重者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父母太过强势,逼迫孩子学习,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使得孩子形成自闭、孤僻、软弱的性格,久而久之,还可能让孩子出现抑郁症,进而出现虐待自己或者自杀的情况。

学校方面

有的学校其实并不重视品德教育,也没有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去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所以很多中学都出现了校园欺凌的情况。有的学生品德不端正,也没有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变成问题学生,放飞自我,成为校园欺凌的主导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综上,学校和家庭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品德意识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品德得到良好的发展。

家校视角下初中学生品德教育实施策略

提高家校双方意识,认知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不可以出现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那么孩子的一切就应该交由老师负责,自己只管看孩子的成绩就行了,这种极度不负责任的思想和行为使得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也会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造成自杀现象。所以家长应该提高教育意识,关爱孩子,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教会他们珍爱生命,形成良好的品德,从源头上抑制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良好的表率。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生命可贵”的含义,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别人以及各种生物的生命。其次,教师也要提高警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如果学生出现了问题,一定要进行及时地疏通和引导,并且要积极和家长沟通,共同教育,避免造成心理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打架斗殴或者校园欺凌事件。

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开发校本课程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教师应该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极高的兴致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才能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并且教师还要注重生活化的教育,在选择素材或者典型案例的时候,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选取近年来该市或者该省出现的学生自杀、校园欺凌事件,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评价这种行为,然后对孩子的品德意识进行积极教育,以此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此外,学校应该积极开发品德教育的校本课程。每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学校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本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品德教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创建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家长进行参与,汲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课本内容,力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符合现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针对目前中学阶段常见的问题,课本中应该注重对生命意识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添加。在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之后,学校要将教材送入到每一个家长手中,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探究和讨论,共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引起重视,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健康的思想教育,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构建一种家校共育平台,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最为直接开展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在教学与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将那些与品德教育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转化成为品德教育的资源,要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带到课堂中来,还可以邀请社会道德模范和榜样先进人物到校与学生亲密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倾听道德楷模的心声,使孩子们对于道德品质拥有最初的良好认知。此外,“教师应设法在生活中增强专业执行力。”要充分利用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培育搭建平台,教师要精心制作教育专题,为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道德故事,例如为救学生而被汽车撞倒造成高位截瘫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坚守岗位保全乘客安全而牺牲的“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毅然捐献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12岁女孩何玥等等,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真、善、美。学校要为学生的品德教育争取校外平台的支持,包括图书馆、少年宫、烈士陵园、人文纪念馆等等,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使学生成为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的小卫士,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去慰问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从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用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

课堂是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小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师则是将这些素材转化成品德教育资源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利用学科知识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大道理,并不是批评、指责与责骂,而是要巧妙的利用教材资源,因势利导地通过情景教学、问答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入品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与学生一同分享。可以为学生布置小小的品德任务,阶段性的开展“妈妈小帮手”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制作“劳动卡片”,记录帮助妈妈分担家务时的心理触动,教师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孩子们能够相互肯定、相互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省,学会自己“找缺点”,从而使学生将品德教育内容内化成为一种自律、自强、自谦的品质。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祖国人才秧苗的辛勤园丁。教师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要从整体上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就必须优化德育生态,切实改善德育自身。”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率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教师是孩子们最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身心会产生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会作用孩子们的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仅有高水平的教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深刻了解自身作为学生道德标杆的角色定位,积极研究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对待教育事业要恪尽职守,对待学生要关爱备至,对待生活要脚踏实地。教师要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在教学的小细节上突出坚定的道德立场。教师可以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刻付出爱与关怀,用强烈的道德情感来润泽学生们的小小心灵,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们积极学习的榜样。

篇7

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时期,正所谓“三岁看到老”,就是说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不能用“孩子小,什么也不懂”的心态来对待孩子。恰恰相反,这个阶段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成人的人格以及习惯都是在此时开始形成的[1]。可是目前的家长常常会将孩子的学习放在教育的首位,对孩子的德育并不重视,常常将“只要学习好就好,别的不用管”来作为培养孩子的教育理念,这种观念一旦在孩子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就很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这种观念衍生出的就是各种不良习惯。比如不懂得尊重他人、自私自利、铺张浪费等。家长们要想将这种情况加以杜绝,就必须从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抓起,孩子健康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品质,只有心理上健康,才能让他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二、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1.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贯彻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不可操之过急。教师要在幼儿每天做的小事上进行强化教育引导,让幼儿能够在思维上形成一种习惯,将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渐改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形形的孩子,有的孩子毛手毛脚,吃饭前不洗手,东西乱丢等;也有些孩子做事按部就班,有条有理。对于这种情况,幼儿园一般会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种小活动,比如打扫卫生、内务比赛等,以此来帮助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2.创立良好的情境

培养幼儿诚实勇敢、热爱家乡、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园的各个部分,比如餐厅、卧室、活动室、走廊等都可以设置与品德教育相关的内容,给幼儿无形的熏陶[2]。

3.在儿童节假日进行道德教育

行为一般是由感情所支配的,只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在行为上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幼儿园教师也可以在节假日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时,动画片的播放选择就可以是以母爱为主题的,让幼儿对母亲的伟大有一个浅层次的了解,激发其感恩心理,让孩子回家亲亲母亲、抱抱母亲等;如果是中秋节和春节,教师就可以跟孩子们讲一些古代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对我国的节日由来能够产生一定的认识;同时,古代英雄的故事一定能给孩子们无限的力量和胆量。

4.游戏环节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孩子还没有成熟的心智,最喜欢玩游戏,他们的兴趣点通常隐藏在游戏中。所以,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游戏是一个渗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强有力空间。孩子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进行交流,掌握更好的沟通方法,学着处理问题。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小朋友们必须对游戏目标、要求完全掌握,认真分析,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教师在旁要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不能让游戏大范围地偏离主题。

5.教师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言谈举止

幼儿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家长以及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的行为造成影响。而教师是和孩子接触较多的人,必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就积极和孩子们打招呼、问好,让孩子们也形成用礼貌用语、热情打招呼的习惯。另外,教师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日常用语,一定要文明,不能说脏话。如果发现孩子有说脏话的习惯,就应该及时给予纠正,对于行为举止文明的孩子要给予鼓励,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健康、文明的大环境下成长。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小问题中往往蕴含着大道理,这些问题儿童也不一定会完全消化,但是一定会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去总结经验,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使问题的有效性逐渐提高,争取让教育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史海芸.培养儿童美德 传承中华文明――幼儿园品德教育研究[J].学周刊(a版),2014,(3):221.

篇8

综合上述的说法,对于道德教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可以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孩子们的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道德教育如果用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们从心底里面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更加反抗类似的教育,相反如果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家长们的教育,认为家长说的是有道理的,从而会从根本上让孩子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守礼貌的人。

2在日常之中灌输幼儿的品德教育

现在日常之中,很多幼儿园都不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不管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还是平时日常生活中,老师们都不注重这方面的发展,进而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品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教导好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熏陶。所以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进行渗透。首先,孩子们最大的天性就是爱玩,幼儿园有很多非常好的游戏项目,其中很多项目都是需要进行团队协作的,比如孩子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别的孩子,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告诉撞人的孩子向被撞的孩子道歉。还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互相交流,让互相说出觉得对方很有礼貌的地方。也许孩子们的表达不是很明确,但是还是可以感觉得到,再加上老师的指引和引导,很容易对孩子们进行渗透。其次,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随机教育”,老师和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接触,在这众多的接触里面就可以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对孩子们进行熏陶。例如: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孩子特别有礼貌,或者值得奖励的品德就可以及时告诉小朋友们,让他们来进行学习。其实每个小朋友的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可以在平时中对每个小朋友的优良品质来褒奖,而对于那个小朋友自身存在不良的习惯进行更正。当我们模拟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发现对于品德的教育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当早上来到幼儿园的时候,要小朋友们跟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们礼貌问好;当上课的时候要孩子们认真听课,不走神,勤奋学习;在平时的娱乐中,要小朋友们都互相帮助,学会和他人分享,做错事情要学会跟其他小朋友道歉;吃饭的时候不要浪费,饭前洗手,养成良好的习惯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对幼儿们进行品德教育渗透的。

3结语

篇9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当前,小学生品德现状令人担忧,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改进教育方式充满着紧迫感,倍感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使命之重、责任之大。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策略

1.社会团体组织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要时时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文明现象,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宁静祥和。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时时刻刻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言行,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要及时制止,耐心教诲引导,并向教育机关和学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小学生走向健康、文明的人生之路。

2.政府教育部门要大力给予足够的关注

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抓好德育工作的根本,而“重视”并不能单靠自觉性来实现,还必须借助政府和教育机关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从而保证“德育为首”教育思想的真正落实。因此,在建立对德育工作实施管理约束机制下,政府机关和教育部门要加大投入,强化各级(特别是农村)教育基地建设,让优良教育软硬件设施相互作用与支持,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为深入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家庭策略

1.家庭各成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家长要改变传统的长辈作风,不能再以高姿态的角色在生活中展现,要与子女平等尊重,相互沟通,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各成员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帮助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在紧抓、注重子女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子女品德的优良品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子女长远健康地成长,在面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时能够从容面对,做出正确的选择。

3.家庭各成员应注重言传身教,在品德上起到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兴趣爱好、品行修养、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多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子女的健康向上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家庭教育应该参与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当中去,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

家庭要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身的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一方面,家庭应加强与社会现实环境的接触,让子女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开阔视野,多方面汲取社会道德的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家庭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学校在对子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配合学校为培养子女良好道德品质努力。只要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洛松泽措.浅析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实践与探索,2011(05).

篇10

一、提高品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当前,幼儿园品德教育存在着随意性、忽冷忽热、时紧时松、缺乏严格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等现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我们应像抓智力开发、抓教学活动那样主动去抓品德教育,而不止是着眼于几次教育和教学活动;要坚持从小事入手,从一点一滴的训练培养做起。因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环往复、长期教育的过程,因此要立足于逐步渗透,把品德行为要求通过日常活动变成幼儿自己的需要,使之能够自觉地按行为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即由被动变主动。只有这样,积以时日、长期坚持,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要深入了解幼儿的思想实际、行为表现,找到教育要求和幼儿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对孩子进行塑造,并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纠正不良行为。例如根据本班孩子进餐时存在的挑食、偏食现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帮助他们克服浪费饭菜的坏习惯。品德教育的计划应“月有中心、周有重点、日有要求”,体现出针对性,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经常性的行为训练和强化巩固,使品德教育循序渐进地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效果。

要针对各年龄段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幼儿特点,针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础。

三、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幼儿品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它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应注意选用具体的道德情境、行为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反复给幼儿讲解需要他们掌握的行为规则,帮助幼儿弄清是非、明白道理、提高道德认识。如果施以空洞的说教,甚至训斥恐吓孩子,或者进行强制性灌输,都会适得其反。

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以情感方式来表达的。孩子做了好事就感到愉快,做了错事受到老师批评就感到不愉快。良好的道德情感能帮助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粗暴与痛苦的情感体验只能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对幼儿行为提出具体、合理的要求,促使他们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行为的自制能力。

四、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配合,密切联系,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在生活中教会孩子一些粗浅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如:自己吃饭、睡觉、擦鼻涕、入厕,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一些浅易的道理,如不说谎、肯谦让、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等;了解一些安全防护知识,如不玩火、不玩水、不跟陌生人走等。引导幼儿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形式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要看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使其明白生活中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正确地认识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这正是爱孩子的表现。

五、优化品德教育环境,注意潜移默化

创设与品德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经常性、广泛性的特点,它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在无形中使其思想行为产生变化与发展。潜移默化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孩子生活在充满正确的教育思想熏陶的环境里,使之产生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幼儿园的园风、园貌、环境会给孩子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教师要在注重和提高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实效上下功夫,特别是班级环境的创设,要让“墙说话”,要给幼儿各种德育内容的环境刺激,以便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优化品德教育环境,还要注重其内容应有教育性、针对性、理解性,要求明确具体,对孩子有所启示,易被幼儿接纳。教师还要将创设德育环境的过程作为教育幼儿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然投入、直接参与。另外,环境设置要经常更换内容,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如果没有新异的刺激,会就削弱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六、重视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