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贸易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油化工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比较优势论开启了生产成本与产业分工之间影响关系研究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要素禀赋论将这种生产成本的差异归结于各国要素赋予量的不同和各种生产所需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国际经济整体来看,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能促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改善;从一国来讲,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决定国家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1]。
加工贸易是典型的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产物,是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配置产业链条,以比较优势为原则的国际产业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并导致了资本和技术的过剩,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提高。而此时,大批制造业进入成熟期,对技术、资本的要求降低。于是跨国公司将制造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工序转移至后进国家,而在本国进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序。对后进国家来说,这些由先行国家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正好符合本国的资源比较优势。于是,后进国家得以在承接和发展劳动力密集工序的过程中积累资本和技术,实现国内产业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
但是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动态比较优势论在传统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些可变因素,对比较优势与产业分工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更深刻的阐述。一是要素的流动性。认为在要素可以流动的条件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损耗会使得一国的要索丰裕度发生改变。先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将逐步减弱,而一些新的产品将具备比较优势[2];二是由于产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生产所需求的要素构成不同,因而在生产方面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也随之变化。当某种产品最初为创新产品出现的时候,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发达国家具有研究和开发的比较优势;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该产品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就转移到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再下一阶段,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时,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就具有了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由此可以判断,从横向来看,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加工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格局也应该随之变化,从而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从纵向来看,同一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定位应该随着自身资源的消耗、资本的积累及劳动力成本和质量的动态演变而不断改造升级。
二、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与相关要素的比较优势的变迁
(一)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
1.总体发展迅速从图1可以看到,山东省加工贸易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但发展迅速。到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56.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出口498.3亿美元,增长24.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7.8%;进口258.4亿美元,增长20.9%,占全省进口总额的30.6%。
2.地域特征明显
从区位分布来看,山东省加工贸易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图2,山东省加工贸易呈现明显的由东向西阶梯发展的态势。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是加工贸易发展的一线城市。加工贸易发展快、规模大,占全省加工贸易的绝对比重。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加工贸易出口402.68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0.8%,远远超过了其他14个地市的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二线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有潍坊、东营、滨州、淄博、日照、济南等,加工贸易出口在全省所占比例大约为1.2%到4%之间;三线城市集中在中西部,有德州、聊城、泰安、莱芜、临沂、济宁、菏泽、枣庄等,加工贸易出口在全省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例均不高于1%。
3.产业发展不均衡
如果把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出口分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四个大项,如图3可以看到,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例最大,2010年全年机电加工贸易出口294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59%;其次是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3.8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30.9%;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2010年全年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分别出口69.4亿美元和35.1亿美元。从发展趋势来看,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出口所占比例经历了2007年、2008年的快速上升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平缓上升状态。而农副产品和纺织服装所占比例即使有下滑态势,但从2008年开始也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态一方面体现了不同产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不同地位,同时也暗示了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正遭遇着不容易突破的瓶颈。
(二)加工贸易相关要素比较优势的变迁
1.劳动力成本:东部优势减弱、西部优势凸现
如图4,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如果将东营市劳动力成本指数定为1,则青岛、烟台、威海的劳动力成本指数分别为0.77、0.72和0.62,处于较高水平。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会便宜很多,如最低的菏泽劳动力成本指数只有0.37,是青岛的一半。青岛、烟台、威海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减弱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东部劳动力成本指数的提高,势必会阻碍当地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
2.土地资源:东部地价猛涨,西部相对宽裕
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促使大批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务工,使得这些城市人口迅速扩张。人口的集聚引起了住宅、餐饮和生活消费等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服务产业与之配套,为生产服务的销售、市场策划和推广、技术与信息咨询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和配套企业随之兴起。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区域内,现有的土地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土地资源供不应求,土地开发成本持续上升,土地面积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显。青岛是非常典型的由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到2010年,青岛的平均房价已经从2000年的不到2000元上升到10000多元,中心城区的房价更是高达25000元。相比而言,西部菏泽、聊城地区不管是土地数量还是土地价格都会有优势得多。
3.资本要素:东部外资富余,西部资本稀缺
在资金总量看,1989年山东首次转缺口为盈余,产生了123.61亿元人民币的储蓄闲置资金。1996年山东省年闲置资金首次超过1000亿元,占储蓄存款的比例达44.71%,以后各年的比例均在44%左右。与此同时,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几乎每年翻一番,从1979年的折合人民币0.20亿元上升到了2010年的924.79亿美元[3]。可以看出,山东在资本方面已经相当富余。但是,山东省吸引外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图5,到2010年,青岛、烟台、威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94.03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量的64.23%[4]。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快,且具备很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再加上本来居民储蓄积累就多,因而资金非常充足。而靠近西部的地区外商投资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储蓄量少,资金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山东省各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
4.技术:东部快速上升,西部急需改造
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来源于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一方面来源于本土对技术研发的投资。据统计,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看,济南、青岛、淄博、烟台等地科技人员总量较多,科研经费较充足。而一些落后的地区,如菏泽、枣庄等地不论在科技人员上还是在科研经费上都具有较大的差距。政府在科技投资上也主要根据各地的自主投资按比例配套供给,不但没能体现出宏观平衡调控的作用,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科研经费的两极分化情况。
5.环境及基础设施:东部基础设施完备但超负荷运转,环境逐步恶化
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备,但由于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区域内,产生了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过高、工业企业过多等现象,既导致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转,商业购物人流拥塞,又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5]。西部地区环境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低,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如东部地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由于山东省加工贸易在产业、地域上的不平衡发展,使得相关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和相对成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东各地的比较优势也正在发生动态改变。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正在逐渐丧失优势,具备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却苦于地理空间、配套环境的限制而找不到合适的落脚之地。因此,如果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相适应的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及时跟上,则会对山东加工贸易发展产生限制作用。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三、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方案设计
(一)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则
1.循序渐进
由于加工贸易已占到山东省对外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生产、外贸发展、就业甚至社会稳定的强大冲击。因此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应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替代的方针,把握好调整力度,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
2.充分利用各地比较优势
利用山东省各地区间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地区要素成本差距大的特点,结合山东各地的比较优势,对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进行适当优化调整。从而使各地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挖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新市场,培育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实现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立足长远
根据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工贸易发展通常要经历由最初主要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事面向出口的加工组装活动,进而承接发达国家制造商的零部件分包合同,然后根据合同和加工说明生产具有发达国家品牌的最终产品,最后进入到自行负责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和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过程。因此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设计要立足长远,重点把握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构建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方面的目的。
(二)加工贸易产业布局调整方案设计
如图6,根据比较优势,建议将山东省各地市分为高端制造基地、技术研发基地、普通制造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特色产业基地七个层次。技术研发基地:青岛、济南、东营。因为这三个地区劳动力成本高,但资金充裕、生活设施完备,辐射能力强。济南作为省会,其定位是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城市。近几年济南加工贸易出口下滑已经成了不可否认的趋势。青岛作为胶东半岛的核心城市,理当成为高端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东营因为其石油资源优势,聚集了大批高端石油化工企业,可以将其建设为山东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制造基地:青岛、烟台、威海。青岛、烟台、威海是山东省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品的主要出口地,资金充裕、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技术条件和生产经验,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将其定位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高端制造业,使其成为山东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
普通制造基地:滨州、淄博、潍坊、临沂、日照、泰安、济宁、莱芜。这些地区要充分发挥功能和政策优势,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加工贸易企业集团,争取尽快在若干行业形成全国性的加工制造中心。淄博的陶瓷、莱芜、日照的钢铁在全国首屈一指,要利用这些优势,开展普通制造的深加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注意培育企业的营销能力,提高品牌意识,逐步培育一批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自主品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德州、聊城、菏泽、枣庄。虽然山东省的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近几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未来发展来看,这些夕阳产业的规模会进一步缩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一是因为在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出口中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了近10%的比例;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城市化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来看,应当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从山东省各地劳动力分布状况来看,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德州、聊城、菏泽、枣庄等地市,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山东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区,政府可考虑将一些劳动密集度最高的加工贸易产业引导至此。
金融中心:青岛、济南。青岛成为胶东半岛的金融中心理所当然。济南则重点做好衔接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金融服务。物流中心:东营、潍坊、日照、烟台。加工贸易必须有强大的物流业作为后盾。由于日照、烟台、威海、烟台便利的港口条件,可以发展大型物流业。特别是东营、潍坊和日照,地处中部,但依然沿海。可以利用西部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契机,将其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走向世界的天然通道。特色产业基地:菏泽、济宁、潍坊、烟台等。在实施加工贸易产业布局优化的过程中,各地区要考虑发挥自身的传统产业特色。山东寿光的蔬菜、桓台的水产品、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沾化的冬枣、新乡的大蒜等都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产品质量一流。这些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着重发展农、牧、渔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布局优化的配套政策
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既有赖于资本和技术的自然积累,也需要得到相关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实现疏导有力、转移有序、平稳过渡[6]。
(一)通过政策倾斜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的“梯次转移”
运用区域间的地价、税收、福利等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从而鼓励东部地区将比较优势相对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东部地区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腾出空间。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劳动力便宜的优势,积极承接从东部转移过来的机械、化工、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最终形成加工贸易在省内跨区域“梯次转移”的格局。这种“梯次转移”格局一旦形成,便会演变成一种自动机制。不管未来产业层次如何变化,东部淘汰的产业都能习惯性的自动流向西部[7]。
(二)加快西部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要加快西部地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和科技教育三大配套体系。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海港、空港、铁路,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联网,确保加工贸易基地建设需要。要不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改善对加工贸易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为所承接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加快技术人才和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东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也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应该鼓励普通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同时在中西部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培养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对口的操作人才;另一方面,应该与高校联手培养或者从海外引进高精尖的技术、管理人才,以满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科技投资上也应该体现平衡地区差异的功能,对技术落后的地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实现技术改造[8]。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4-03
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国家之间的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条约,而本文将通过对国际条约的分析为我国对传统文化法律保护问题提供立法借鉴。
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按照1994年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马拉喀什协定》建立的,其宗旨是“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待遇。”WTO确定了“市场准入”规则,推行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文化产品与普通产品一样都是WTO规制的贸易对象。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加拿大、法国等国认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一样流通,主张将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例外”条款写入相关协定。[1]但随着WTO的成立,原有的文化贸易壁垒被逐一消除,文化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
TRIPS协议保护的客体非常广泛包括作品、计算机程序、数据库、商标、地理标志和专利等,但并未将传统文化列入其中。将传统文化予以保护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它们是集体创作的,属于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的人民所共有,从一开始就处于公有领域之中。有些国家认为,传统文化很难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联系起来。例如,加拿大产业部下属的知识产权政策局在2002年3月提出了一份“版权改革框架”的文件,其中认为难以对民间传统文化提供版权保护。主要理由有以下四点:(一)版权保护系针对作者而言。就民间传统文化来说,例如传统歌曲和舞蹈,通常难以确定谁是具体的作者;(二)版权保护只适用于已经固定于物质载体上的作品,而民间传统文化存在于口头传说中,通常没有固定的物质载体上;(三)版权保护的期限通常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50年,而传统的歌曲、舞蹈和故事等等则是世代相传,早已进入了公有领域之中;(四)版权保护建立于财产权概念的基础之上。民间传统文化的创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创作当作私有物品,而是将之作为礼物,一旦创作出来就与社会的其他人共享。这样,就很难将民间文学与财产权的概念联系起来。[2]
TRIPS协议第7条确定了该协议所确立制度的目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有助于促进技术革新及技术转让和传播,有助于技术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及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这一目标涉及三方面的平衡,即“激励创新”与“促进使用”之间的平衡、创造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之间的平衡、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TRIPS协议虽然在规定专有权利的同时,试图对权利加以限制,使得权利人行使权利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但是,TRIPS并没有将其确立的平衡目标坚持到底,它的制度安排将传统知识的保护排除在外,适用范围主要限于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所产生的知识。[3]结果导致作为传统文化“来源”提供者的传统社区或当地居民,因其所持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任由他人获取、免费使用而得不到任何补偿。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1972年UNESCO召开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将“文化遗产”的范围限定为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保护对象是具有考古、艺术、人类和科学价值的东西。但是文化遗产并没有结束于纪念碑和纪念品上,它也包括从祖先那里继承并传给子孙的传统或活态表达,例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宗教仪式、节日活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生产传统工艺品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传统和知识可能并不是物质的——它们不能触摸到——它们是我们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能够连续不断再创造,并根据我们的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我们实践和传统的演变。随着世界的变化,现代化和工业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许多例子中它们有助于并提高创造性。然而,人类仍然是创造的关键角色并且推动非物质文化向前发展。[4]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释。
(一)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UNESCO采取了不同于WIPO的法律机制
主要表现为:
1、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基于不同的基本属性,赋予不同的权利形式,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WIPO与UNESCO所缔结的国际公约在传统文化领域发挥着各自的规范功能。
篇3
英文名称:中国化工报导(英文版)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工贸促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1450
国内刊号:11-2805/T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关键词:化学工程;石油化工;节能
不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石油化工当中,均必须要依赖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当中的提纯与分离技术是生产阶段最为关键的一项技术策略,其对于整体石油化工生产工作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作用。若要想确保能够顺利完成对整体石油化工生产就必须要对质量传递及化学反应要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应用到相关的换热设备、流体传送设备,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节能工作。据此,下文将就上述原理与设备展开具体分析,以期能够实现对石油化工生产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1节能原理
1.1质量传递与节能
石油化工的分离主要是以精馏方式为主,这同时也是质量传递的关键所在。依据热力学原理可了解到,完全差异化的物流混合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有着明显的不可逆性;相反的,若要将混合物分离为各种构成成本完全不同的产品之时,便要耗损掉一部分的外部能量。在蒸馏阶段物质位于不同相间的转移是处在温度与压力均保持恒定的状态下所实施的,相转移阶段的推动力量为化学势,其在应对相变以及化学改变之时作用价值巨大。在精馏处理阶段,蒸汽采用特定压力降通过精馏塔是导致不可逆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为再沸器与冷凝器各自通过特定温度变化差异加入以及将热量转移,更为关键的一方面原因是气体与液体的两相接触亦或是在发生混合之后由于远远未能够满足于相平衡从而导致精馏阶段的不可逆性明显升高。因而,减小流体流动所出现的压力降,降低在热传导阶段的温差值,降低质量传递使得浓度差,都能够确保精馏阶段的功耗大大降低,促使被耗损的功耗大幅度降低。
1.2化学反应与节能
在化学反应阶段当中也会受到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等原理的支配。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平衡性是存在密切相关性的,具体可由反应速率将化学平衡导出,然而却不能反推。因而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相较于反应热力学是更加底层的一项核心基础。热力学纯粹是给出了化学反应的一种可能性,要达到这样一种可能性还需要能够由更高的动力学角度来探讨化学反应速率与有关影响因素。在化学反应阶段,绝大部分状况下均会同时出现热量放出亦或是吸入现象。怎样能够高效化地应用或供应反应热量将是在化学反应阶段实现节能最为关键的一方面内容。针对吸热反应,应当尽可能科学化地进行热量供应。吸热反应温度也应将其最大程度地减小,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应用过程剩余热量抑或是采取汽轮机抽气予以热量供应,降低对高品质燃料的损耗。针对放热反应现象,便需要尽可能确保对反应热的科学化应用。放热反应温度必须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以期能够确保所回收到的热量有着较高的品质。化学反应设备是开展化学反应最为关键的部分,在绝大多数的反应阶段当中往往都会同时存在有流体流动、热传导、质量传递等流程,其中每一项流程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阻力,且还要耗损一定的能量。因此,对反应装置予以适当的改进,降低阻力,便可实现对能量耗损的有效减小。
2节能设备
2.1换热设备节能
这一设备最终重要的一项功能即为实现对热量的高效化传导,并且在热量传导之时有可能还会因为传热方式仍存有一定的缺陷而造成热量丢失。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便应当就热量传导过程之中的温度差予以适当的优化协调,促使温度能够始终处在较为稳定的状况之下。热量传导还存在有顺流、逆流、交差流以及混合流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在逆流阶段所出现的温差变化是最为明显的,在顺流阶段所出现的温度变化是最不显著的。因而,为了尽可能地增强热量传导效应,还应尽可能地选用逆流传热形式,并借此来实现对热量损耗的降低。提高换热设备换热面积,促使其热传导效应能够尽可能增强。革新传导设备结构,并借此来提高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积,进而促使换热器工作效率能够尽可能地得以提升。若可选用部分直径相对偏小的传送管道,还可将管道采取密切排列的方式,采用形状适当的翅片管来提高热传导面积,增强热传导效率。要想提升热传导能量最有效的方式途径即为增强热传导系数,这同时也是在热传导设备节能研究领域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而对于热传导效率的提升就必须要新增一部分的冷热流体以及和管壁间的换热系数,尤其是针对换热性能相对不足的那一部分,可将其管道壁垒的表面设置为粗糙结构,以期能够实现对底层流体热传导效率的影响。此外,还可在管道内新增部分插件,引导其转动同时生成一部分的热量。
2.2流体传送设备节能
2.2.1泵节能
在流体流动或者是在传输阶段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传输管道内壁产生撞击摩擦,从而便会造成部分能量转换成了热能,致使能源耗损量大大提高。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来就流动情况展开分析,需针对流体的流动速度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管道当中的额外阀门零件,若有需要还可适当新增一些减阻剂来减小流体耗损能量。另外,还可选用更高质量同时效率也更高的泵,来促使流体当中所通过的零部件其表面能够更加光滑,降低摩擦系数并最终实现对流体能量耗损的全面降低。
2.2.2压缩机节能
在生产石油化工之时,除过离心式压缩机外常常还会应用到复式压缩设备,尽管此两种压缩设备在原理以及节能的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然而其在实施压缩之时,均可促使有效能受损。导致这一问题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由于采取了非等温压缩处理方式。因此,若要确保压缩设备能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便需要对压缩设备的结构予以调整,促使其转变为多级别压缩,在传输下级过程内逐渐冷却,从而也便能够最大程度地促使压缩设备接近于等温压缩,可较为高效的降低能量损失,极大地降低额外的能量浪费。
2.2.3离心式压缩机节能
这一种类型的设备在运行过程当中出现能量损失的环节主要为流动、冲击、轮阻等环节。若要促使这一设备能够达到更为优异的节能效果,便需转变其操作方式及设计方案。具体包括:利用对吸入过程压力的提升,来减小在吸入过程内所出现的热能,降低叶轮阻力,转变叶轮及叶片角度,以促使其能量耗损可得以显著减小。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世界能源危机问题的日渐严重,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凸显,节能技术的重要性也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节能技术有着多种形式与类型,每一种节能技术也都有着其最为显著的优势特点,科学应用好有关的节能技术,尽最大努力减小能源耗损将是未来在能源应用领域最为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石油化工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完全枯竭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对此就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大力加强有关的研究工作,由每一个环节来降低浪费,以期最终能够实现对经济成本的节约。
参考文献
[1]李宝立.石油化工节能之关键技术[J].中国化工贸易,2015,7(16).
[2]王铁良,王立锁.浅析夹点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J].中国化工贸易,2013(1):140.
[3]唐满红.我国石油化工系统节能分析及节能潜力分析[J].石化技术,2015,22(9):254.
[4]刘维康,魏寿彭,李宇龙,等.化工热力学与石油化工节能[J].广东化工,2014,41(4):47-48.
篇5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培养从事化工生产、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管理、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工艺和设备的特点和规律,既可在化学反应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等传统化工领域从事科研和设计,又可在生物化工、环境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化工、高分子化工等相关领域从事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课程:物理化学、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精细化工、化学工艺学、生物化学工程、现代分离技术、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新材料导论、化工商务、现代化工物流技术、化工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毕业生可在基础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轻工、冶金、能源、环境、化工物流、化工贸易等部门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和产品开发、管理、教学、营销等工作,也可到金融、商检、外贸、海关、公安、政府部门等从事相关工作,或攻读更高的学位。毕业生适应面广,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一次就业率多次达到100%。
应用化学。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为国内最早创办的应用化学专业之一,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进行应用化学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的高级科技人才。要求学生在较扎实地掌握工科公共基础、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从事应用化学专业,尤其是精细化学品化学、工业分析,应用电化学和现代测试技术等专业方向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原理实验、结构化学、分离化学、无机功能材料、无机合成、精细化学品概论、有机合成、有机分析、环境化学、工业分析、商品理化检验、胶体与界面化学、催化及能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毕业生可在商品检验、食品检验、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化工安全评估、涂料、医药、洗涤用品、化妆品等相当广阔的领域就业,近年来一次就业率近100%。也可以攻读更高学位。
能源工程及自动化。本专业培养具备能源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能从事在石油化工、天然气输送及利用、电力生产及自动化、制冷与空调等传统能源领域及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及新能源领域进行研发、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广东省是能源消耗大省,且一次能源匮乏,电力产业发展迅速,夏季时间长,空调和食品冷藏需求旺盛,液化天然气(LNG)的引入及惠州、湛江等几个石油化工基地的建设将使广东能源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本专业将为能源工程领域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学习: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换热器原理与设计,制冷技术、工业催化、天然气开采与利用、燃气输配、燃气燃烧与应用、石油炼制等基础及专 24业课程。学生将在专业学习阶段分为石油化工及天然气利用两个模块。毕业生可在石油炼制、天然气输配、电力生产、制冷空调、能源化工、可再生能源开发、高等院校等从事生产、管理、设计、营销、教学、科研工作,也可攻读更高学位。自2004年创办以来,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就业率均为100%。
制药工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制药工程发展需要,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轻工和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生产工艺、新药研究与开发、医药企业管理、医药产品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制剂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学、制药分离技术、制药过程控制原理与仪表、计算机应用、药品营销、药事管理与法规等。毕业生可在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医疗卫生、高等院校从事生产、管理、设计、营销、教学、科研和药品开发工作,也可到金融、商检、外贸、海关、公安、政府部门等从事相关工作,或攻读更高学位。制药工程专业涉及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天然产物(包括中药)制药三大方向。本专业将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业务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毕业生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就业前景广阔,近年来一次就业率均为98%。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HSE;内在要求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5-0159-02
在多元目标导向下,石油化工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不仅须达成经济目标,还应同时兼顾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根据企业社会目标的国际标准,其中重要的组成要件就是对员工各项福利水平的增进。与此同时,环境目标的遵循则在于减少企业因生产所带来的负外部性。由此,应将HSE体系管理引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来。
所谓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不难发现,前两者属于企业的社会目标范畴,而后者则归属于环境目标范围。笔者之所以强调引入该项管理模式,主要出于这样几点考虑:(1)这是现代企业公民责任的一种体现;(2)这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正因如此,以下将围绕本文主题展开讨论。
1 企业HSE体系管理的内在要求
内在要求实则为企业构建该管理体系建立了原则导向。遵循HSE的概念界定,其内在要求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突出企业社会保障的要求
该企业大都属于国有企业类型,因其企业产权制度安排的决定,员工在宪法层面属于企业的主人。由此,突出员工的社会保障便指向对他们合法权益的一种承认。进入微观层面来考察,企业如何提升全员生产率。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1)增强员工的岗位技能;(2)增进员工的岗位意识。而在实践中发现,惟有给员工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他们岗位意识,从而推动岗位技能的施展。对此,已被梅奥的霍桑实验初步证明。
1.2 维护企业正常运转的要求
该类型企业已普遍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考察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可知,其将以往所关注的生产质量管理向前、向后分别延伸到了产品销售和开发领域;同时,还从仅对物的关注扩展到了对人的关注。而后一点,便为HSE所涵盖了。从组织资源的角度来看,惟有同时加强对人的关注,才能在全员劳动率提高的情况下,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
1.3 优化企业生产环境的要求
该类型企业往往对生产环境的营造较为忽略,而这一缺失不仅从员工的视觉感官上影响着生产效率,也从员工的活动半径上影响着生产效率。因此,本着分类摆放、去除多余的物件,便成为优化企业生产环境的重要途径。满足这一要求,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目视管理效率。
由上可知,企业在实施HSE管理时,应在内容上逐一实现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
2 对企业当前经营管理模式的反思
尽管HSE管理具有十分规范的应用价值,但在企业现有市场结构下却难以切实遵循这种管理模式。笔者认为,这一现状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使然。对此,产业组织理论中SCP模型已经包含了这种思想。
具体而言,反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对当前问题产生根源的反思
围绕“健康、安全、环境”要素来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应是大型制造类企业实施管理的应有之义,那为何在该类型企业内却难以从实质上得到响应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大根源所导致:
2.1.1 缺乏适宜的企业文化支撑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不仅起到凝聚人心的功能,还能将管理层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员工。然而,管理层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却时常忽视对健康、安全、环境三要素的植入;或者说是未能突出健康和环境两个要素,而对于“安全”则属于生产规章范畴。这样一来,就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共鸣。
2.1.2 缺少有效的绩效管理办法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企业在推行一项新的管理模式时,应对此进行效果评价。而效果评价的本质仍在于,对当事员工履行该管理模式的情况进行考核。由此,针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办法仍在完善之中。
2.2 对改观当前现状的反思
基于演化动态视角来看,应在遵循环境适应性的原则下进行措施构建。这就要求:(1)尊重历史惯性;(2)以点带面逐渐展开;(3)保持措施的动态调整。
3 反思基础上的措施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措施构建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3.1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依照从上向下的路径进行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应将“健康、安全、环境”等三个要素植入到企业文化组分中。并通过仪式性活动以及员工互动交流等平台,对以上三个要素的重要性进行宣示。这样一来,便能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重视HSE管理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管理层还应使员工感知到,执行这一管理模式他们其切身利益的关联性。最终,促使企业全员参与到HSE体系管理的实践中。
3.2 根据部门要求进行模式设计
该类型企业一般以事业部型作为企业结构,从而在实施HSE体系管理上便面临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应基于各事业部单元具体的技术组织形态,适应性的设计出模式实现的步骤。包括对健康、安全、环境内涵的具体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对应的实施办法。如,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具有不同的“安全”要求。
3.3 针对企业战略转型突出重点
建立在组织生态学的视角下来考察企业的经营管理,其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之中。因此,针对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以及当下正出在的战略转型背景,应突出HSE体系管理中的重点。如,在企业技术改造期就应突出安全、环境;在企业的管理创新期则应突出健康和安全。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可否认,笔者未能穷尽HSE体系管理的内在要求和措施构建,但针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其本身所具备的管理规范性只须关注本文所提到的方面。当然,其它类型的制造企业则需要根据行业标准,适应性的建立自己的HSE体系管理模式。
4 结语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HSE,是包含了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不难发现,前两者属于企业的社会目标范畴,而后者则归属于环境目标范围。其内在要求包括:突出企业社会保障、维护企业正常运转、优化企业生产环境。在措施的构建中应围绕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根据部门要求进行模式设计;针对企业战略转型突出重点等三个方面来展开。
最后,笔者再次强调:应在遵循环境适应性的原则下进行措施构建。这就要求:(1)尊重历史惯性;(2)以点带面逐渐展开;(3)保持措施的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 张婧霞.浅谈HSE管理体系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J].中国化工贸易,2011,3(10).
[2] 赵亮.以油库管理标准化带动HSE体系深化运行的几点建议[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1,20(5).
[3] 周文波.杜邦HSE管理经验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借鉴与应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11(11).
[4] 徐峰,程慧敏,贺辉宗,等.浅议石油企业HSE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11(11).
篇7
当国内有些军工企业还在疲于转换机制和扭亏为盈时,周边环境已经推着这些企业必须迈出新的步伐,在加快军工企业改革的同时,适时地研究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调整国内军工企业,拓宽民品开发的路子,在开发生产成套设备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加工贸易,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快提高军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分工、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
一、加工贸易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
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外加工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通常是外国企业以合资、合作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的已有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行销到全世界各有关地区的一种贸易做法。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参与亚太区域乃至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例如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机电产业,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适应了国际市场,有力地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我国航天系统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显得不太平衡,地处内陆的企业发展比较缓慢,而地处沿海的企业,有的已通过对外加工贸易形成产值数亿元的规模。例如八院的上海仪表厂,就是抓住了日元升值、日本企业急于寻找海外生产厂家谋求发展的机遇,同美能达公司签订了多批合作生产复印机组件的合同,第一年产值就达1亿多元,第二年接近3亿元,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产品直接销往欧美等国家。这在当今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奇迹。上仪厂通过对外加工贸易,不仅使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增长,而且还通过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了一家新的专门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航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这就是抓住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机遇,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有力地激活了企业,同时增强了军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一环,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加工贸易的发展实际是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优势,包括廉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低廉、以及有一定工业和技术基础等,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逐步取代了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二是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三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在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四是加工贸易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程度在提高,不少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零部件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协作联系正在加强。从这些情况看,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在明显加快,今天的加工贸易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工贸易已产生了质的差别。事实上对外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后,其经营格局对海关监管和整个经济管理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二是加工贸易的外向循环与国内产业的循环,未能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制约了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的发挥;三是走私漏洞现象增多,这对国内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置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加工贸易,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强和改进加工贸易的管理,仍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加工贸易将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
从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必将推动全球加工贸易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并在更大范围得到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方式。当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其他非高技术制品。高新技术产品的部分加工组装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的突出优势,不仅将加剧其产业向国外转移的过程,并且也将以具有较大接纳能力的市场,作为其转移的目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中国将成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结构转移的主要目标。其次,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具有成熟技术的产业,也将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加工贸易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以及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均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像日本与韩国等国家一样,我国的加工贸易今后必将经历一个从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过程,在加工贸易内涵、市场营销和科研开发等环节,不断优化和升级。实现这个转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特别是外贸制度与政策环境面临重大抉择。其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经营机制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极为薄弱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篇8
关键词: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转移
1陕西加工贸易的现状及主要特点
(1)外商投资、私营企业加工贸易增速较快。外商投资、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达到8.7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半壁江山,达到了52.95%,首超国企占比,其中中外合资、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速均超过50%,分别为95.44%和54.53%;
(2)重点企业进出口增速较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共9家,进出口总值11.5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70%,企业进出口增速最低在30%,最高达850%;
(3)对新兴市场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较快。全年陕西省共计对82个国家(地区)开展了加工贸易,其中对拉丁美洲的出口增长最为明显,达到了458.37%,其次为大洋洲,进出口增长为303.07%,非洲排第三位,增幅136.12%。
(4)在西部地区优势明显。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16.48亿美元,在西部12省(区、市)位于第二位,比去年增加3.88亿美元。国有企业在以航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加工领域优势明显,处于加工贸易首要地位;私营企业利用陕西得天独厚的果业自然资源优势,在以浓缩苹果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易方面取得突飞猛进发展;一批外商投资企业则依托我省的科教及电子产业优势,在我省电子加工制造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出口加工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自2004年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以来,已有32家企业入区,24家进入投产阶段,2007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达1.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一批航空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产品加工制造企业投入生产运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围绕现有加工环节,开始向两头延伸。加之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的试点,当年实现保税货物进出口6000多万美元,将成为拉动出口加工区新的增长点。
2陕西在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上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的规模小。加工贸易以中小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居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偏小,缺少完整的产业集群,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造成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上不去。
(2)政策环境因素的制约。加工贸易管理的环节多,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政策还存在不协调,因而影响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应对国外市场变化的灵敏度。
(3)内陆地区运输成本较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与国内主要产品市场相比较远,物流成本比较高。由于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具有较高的运输成本,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前提下,从事加工贸易出口就获利较少。
3陕西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对策
3.1利用陕西优势特色产业,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1)资源优势。我们的矿产、电力比较丰富,资源优势明显,煤、天然气、水的供应,都有优势。比如,陕西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资源、能源的优势,为工业生产和工业的再加工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如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原材料就不需要运输。所以说我们有劣势,也有优势。
(2)科技优势。利用陕西科研优势,发展服务业的加工贸易。当前,软件服务外包业务需求很大,欧、美、日都有大量软件外包业务向我国转移,承接软件外包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承接这种业务受运输条件、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资源条件的约束比较小,主要依靠一定的人力资本条件,而人力资本条件恰是我省的优势所在。所以积极发展服务业的加工贸易,不仅是合理利用资源,发展陕西加工贸易的一个方向,也是在吸收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经验基础上的正确举措。
(3)产业优势。在工业门类方面,陕西有几个支柱产业比较占优势。一个是机械装配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机床、高压输变电、鼓风机等等。这些产业国有企业比较多,我们将重点扶持产能比较好的,比较容易做大做强的企业,同时发展非公企业为之配套,形成以国有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链。第二个产业优势是电子及连接器,这些产业中的很多企业,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产品出口到世界上许多地方。第三个产业优势是能源化工。这是我们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比如说,我们的煤、油,是我们做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链的最大优势。
同时,陕西还有农产品方面的优势。陕西的农产品主要在陕南,主要有茶叶、蚕丝、药材等,这些将有利于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的开发和加工。
3.2围绕产业转移,为转移企业创造发展条件
大力发展加工区和各产业园区,弥补内陆省份发展加工贸易的功能缺失。我们要进一步加快现有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同时把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使三者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孵化创业、资产置换等方式,使这些园区成为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地。西安——咸阳都市圈将重点发展以软件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生物和新型医药产业及环保科技产业,将作为“十一五”期间承接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的载体;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速聚集涉农产品加工和出口龙头企业;宝鸡高新区和宝鸡城区重点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及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电子、机械、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渭南市要发展化工、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铜川市发展能源、建材、有色产业。通过发展各类园区的作用,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聚集,使其成为扩大开放的重要基地。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重要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
3.3制定引导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配套政策
实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除了市场规律作用外,还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国家应该制定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贸易启用相应的鼓励政策,将有力地加强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及境外资本及加工贸易产业的吸引,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的梯度扩散。为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转移,出台优惠政策。对西部利用自然资源、人力优势发展一些资源性产品的加工贸易有控制地鼓励发展。设立“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扶持基金”,用于鼓励沿海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扶持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尤其是对加工贸易产业链重要环节的企业给予支持。在出口退税上,对东西部地区产品出口退税目录区别对待,对使用国产或地产原材料的加工贸易出口予以减免部分税收。按照西部地区的地域,设立经济圈范围并赋予国家现有特殊功能的政策,如目前提出的“关中经济圈”,应选择某一市区享有保税物流功能、保税区等优惠政策,减少企业运行环节和成本。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篇9
[关键词]石油管道 安装工程 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033-01
石油管道建设安装在我国石油集输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其安全性和便携性逐渐成为石油输送的一个重要运输方式,石油管道项目施工随着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使石油管道安装的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有效的控制石油管道安装的施工质量不仅为项目后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而且能够成为推动石油运输行业发展的助动力。因此,如何做好管道安装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控制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1.石油管道安装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石油管道安装的质量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必要性,也是一项复杂却有系统性的工程任务,对于施工工艺的各个细节和质量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石油管道安装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每一项设计的要求和各部门各材料的细节准备,稳抓工艺安全和质量。石油管道安装装置长期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条件下安置,必须高度重视其安全性合理性。在石油管道安装中,工程通常要面对焊接、阀门选型等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多由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焊工管理不达标,技术人员短缺,重速度轻效率等因素造成的。另外各个管道的连接接口处出现空隙、倾斜和错位等问题十分常见,不能用强力对口或管子加热,要调整和固定吊架,确保支架牢固可靠,进行科学的安装,才能保证有安全的施工环境。
2.油气管道一般线路安装的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前对设计图纸、施工图纸、施工设备、测量放线、焊接材料、施工人员、监管人员、各项作业规定的所有方面应检查完善,满足作业需求才能开始施工。
管道线路施工工序主要包括钢管组对、焊接、补口补伤、管沟开挖、电火花检漏、下沟、回填、地貌恢复、清管、试压和三桩埋设等。其中管道焊接、防腐、电火花检漏和冲沟处的管沟开挖等重要工序,是线路工程的重点。
在测量放线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有:根据设计控制转角桩或其副桩进行测量放线,不得擅自改变线路位置。需要更改线路位置时必须得到设计代表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更改。管道水平转角较大时应增设加密桩。对于弹性敷设管段或冷弯管管段,其水平转角应根据切线长度、外矢矩等参数在地面上放出曲线。采用预制弯管的管段应根据曲率半径和角度放置曲线。在河流、沟渠、公路、铁路穿跨越段的两端,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穿越段的两端,线路阀室两端及管线直径、壁厚、材质、防腐层变化分界处应设置临时标志桩,其设置位置应在管道组装焊接一侧,施工作业带边界以内1m处。
3.油气管道管线布置过程的施工质量控制
首先,选择好运输管道的工具,在用选定工具运配管道时,必须保证工具两端都有保护栏,防止管道在运输过程中摩擦受损影响使用,在进行吊管和放置管道时,为防止管口损坏,要注意轻起轻放。
然后,在布管之前,对管口进行选择配置,确保两端管口周长的误差不超过规定误差范围,布管负责人再将每根钢管的长度及管口的周长与工程的管口进行配置,对有不同要求的管道进行标记,如在防腐管道的防腐层进行编号等。
最后,在整个布管的过程中,做好对于不同管道所需不同材质、不同要求的记录,将其与图纸进行比照,不得超过指定误差,布管后要进行严格的复查,待各方监管检查人员确定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的施工。
4.工艺管线施工质量控制
工艺管线施工主要应做好下面几方面的质量控制:①必须与土建、电气、仪表、给排水等相关专业进行施工图会审,核实埋地管道与埋地电缆、给排水管道、地下设施、建筑物预留孔洞的位置等内容。②管子、管件、阀门等内部应清理干净、无污物、杂物,安装工作间断时,应及时封堵管口或阀门出入口。③管子与管子之间或管子与管件、设备之间的连接质量要按照技术标准完成。④工艺管网安装的水平度、垂直度符合规范要求。⑤工艺管线防腐涂层、保温层的厚度、颜色等符合规范要求。⑥各种不同压力等级的管道应先提交打压方案,报监理同意后,分别打压,打压前要注意阀门开闭状态,避免部分阀门被损坏,检查阀门开启是否灵活等。
5.管线焊接过程的质量控制
焊接一般由五个基本因素构成焊工、焊接设备、母材和焊材、焊接方法和工艺、焊接检查设备和方法。因此焊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需要从这五个方面着手。在焊接前要确保焊接人员的资质符合规范要求,检验人员要合理控制检验过程,焊接的机器要保证完备,焊接过程中所需的焊材及其他辅助材料要满足规格书的要求,焊接工艺要得到批准且满足施工要求后方可施行,焊接的环境也必须满足要求;在焊接时确保焊接的温度达到工艺的要求,工装符合规范标准,焊材的选用符合焊接工艺规格;在焊接完后,尽快将产地清理,对焊接后的检测和热处理进行关注。
6.保障石油管道安装施工安全运行的措施
为了有效减少石油管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让石油管道安装施工能够顺利进行,保障工程质量,需要制定完整的管理计划,防范管道中可能出现的事故,保障工程能够如期高效高质的完成建设。还要加强施工安全技术的研究,通过建立事故数据库,将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员都能各司其职,以工程质量达准为方向去努力。
7.结语
石油管道安装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质量控制对施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质量是保障企业获得良好效益的先决条件,高质量的施工工程是施工企业能够发展的力量源泉。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各部门、各操作人员都应该进行全力的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严格把关监督施工过程,提高工程的质量,使工程按时、保质、安全的完成,争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成伟.石油管道安装施工管理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3.21.
篇10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配套能力;对策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加工贸易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加工贸易的升级发展,其中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落后,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刘德学(2006)认为,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不高是中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制约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配套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不足等方面。廖涵(2003)认为,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采购率低,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低,其原因分别是跨国公司国际经营一体化、国内企业经营体制落后和加工贸易政策存在问题。王睿(2006)认为,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促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促进国内配套和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
一、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加工贸易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与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发展情况也十分引人注目。以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与装备制造业两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
(一)原材料和零部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见表-1),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32.2%接受调查的企业国内采购率在10%以下,约60%的企业的国内采购率低于50%。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分别占49.7%和40.9%,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1%。
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我国加工贸易高端原材料、零部件配套能力还相当弱,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比如电脑行业的芯片、集成电路、软件和服装产业的高级面料等。高端原材料、零部件配套能力的不足,必将导致我国在吸引和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和价值链环节的国际转移中处于劣势,从而对加工贸易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二)装备制造业
首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缓慢。设备利用率低且陈旧落后,主要机械产品和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靠国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少,出现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局面。经济效益低,销售收入利润率、增加值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都低于整个制造业的数值,处于很低的水平。
其次,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依赖进口。近年来出口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进口元器件、技术和装备基础之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的70%都由进口产品占领。
再次,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组装产品比重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这一数字远低于美国的49%、德国的48.5%和日本的38%。
最后,设备的国内采购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调查表明,加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大部分都是一般性或辅设备,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关键设备和生产线主要是依赖进口,特别在高新技术产业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装备制造业产品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我国装备制造业似乎并没有“顾及”到这一市场,为加工贸易部门提供关键设备、高水平成套设备的能力还较差,因而,对加工贸易推动作用相当有限。
二、我国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的原因
(一)产业技术水平落后
产业技术水平落后是导致我国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国内配套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标准上都难以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活动,使其配套产品主要源于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在目前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中,高端原材料零部件,以及装备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弱势项目,而这些产业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我国当前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既影响了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和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又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升级。
(二)政策因素
目前我国相关政策的规定也是导致相关产业配套能力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目前的规定,政府对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境外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实行免征进口税,而对加工贸易企业在本地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则采取先征后退且部分退税的待遇,这明显鼓励了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而且我国税制对来料加工国内采购实行不退税的政策,因此,对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企业来说,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税收负担远远大于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税收负担,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保税方式进口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这种税收政策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当地采购率,导致了加工贸易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产业转移,实现升级。
(三)国内企业经营机制落后
国内相关企业经营机制的落后,也制约了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我国国内企业由于体制以及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获得的收益很少,从而难以对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进而影响了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国产原材料质量不稳定,使得跨国公司对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不信任而选择从国外订购。而且,跨国公司对供应商的要求随着新产品的推出而不断提升,国内供应商也不能为其提供稳定的半成品、原材料,造成国产供应方失去了供应商的地位。因此,国内产品本身的各种不利因素使得他们无法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质量要求,造成了国内采购市场的流失。同时,国内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往往缺乏适当的机制和畅通的融资渠道,造成资金不足,以至于难以满足外商提出的要求。
(四)外部因素
此外,从外资企业这个外部原因来分析。作为我国加工贸易主体的外资企业,出于经营一体化和防止技术优势扩散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在我国采购中间投入品,特别是一些高端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及高端机器设备,因而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小,从而导致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滞后。尤其是跨国公司,其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使得他们在加工贸易中会更多地考虑从公司内部,而不是东道国(地区)采购产品,即使有时在东道国(地区)本地购买比公司内部购买价格低,但只要公司内部贸易所能节省的交易费用高于差价,跨国公司还是会选择公司内贸易。一方面,外资企业更倾向于从母公司内部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这无法带动我国配套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为防止技术优势的扩散,不愿意向我国输出高端技术,导致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自身产业得不到发展。
三、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对策
(一)产业政策
要把发展加工贸易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纳入加工贸易升级战略,同时把为加工贸易提供装备作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指向,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与相关配套企业的良性互动,延长国内价值链。政府应在产业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政府要引导国内企业关注加工贸易原材料、零部件配套市场和设备需求动向,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其次,政府应出台鼓励加工贸易更多地使用国产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政策措施。例如,深圳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关于鼓励来料加工业务使用国产材料的通知》。这样的鼓励政策有利于我国中间品行业的成长,促进加工贸易关联效应的发挥,最终将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再次,政府要引导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通过为国外设备制造商提供配套间接为国内加工贸易提供装备,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制造能力。超级秘书网
(二)税收政策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一些具体规定在客观上不利于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应尽快统一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税收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彻底的免税或退税政策,实现加工贸易国内采购、增值的零关税;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政策,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国产料件,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视同进口料件予以保税;改革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加快出口退税的进度,实现及时退税,从而提高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和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内采购率。并且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关键设备的开发与生产,可考虑在税收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三)体制政策
对于我国国内企业落后的体制,要制定相应政策进行改革。要深化中间投入品产业经营体制改革,提高我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方式,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工人;对国产中间品生产企业给予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增大对国产料件企业的研发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来发展中间投入品市场。另一方面,我们要抓住当前跨国公司基于市场驱动而把区域研发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的机遇,积极参与到其技术研发中去,分享研究成果。这样我们的企业才可能转移先进技术,实现技术本地化,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扩大产品领域,提高产品层次,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
(四)外资政策
在对待外资企业的政策上,首先,应该加大力度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应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促进设备制造业和高端原材料零部件行业的竞争,从而推动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发展。其次,要大力推动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加强本地配套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力量提高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规范研发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和科研教学机构建立联合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地科研机构在基础技术、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便于研发成果的扩散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总报告)[R].经济研究参考,2003,(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