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常见的病例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科常见的病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诊科常见的病例

篇1

关键词:急诊死亡回顾性分析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临床医学重要专业学科,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医疗水平的标准[1]。为探讨急诊科患者死亡原因和防治对策,本文回顾性分析国际蒙医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12月在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97例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研究资料来自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12月死亡病例的急诊首诊记录和抢救记录。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急诊科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及既往病史常见疾病汇总分析。

2结果

2.1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 统计97例,其中男性63例占64.9%,女性34例占35.1%。平均死亡年龄为62.58岁,其中0~20岁者1例占1%,20~45岁11例占11.3%,45~60岁35例占36%,60~80岁32例占32.9%,80岁以上者18例占18.5%。

2.2死亡患者的死因构成,见表1。

2.3死亡患者的既往病史常见疾病构成(以与死因最密切相关的第一诊断进行统计),见表2。

3讨论

3.1死因及疾病分布规律 心血管疾病居第一位。提示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强调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即合理的生活方式、戒烟、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适度运动及预防性用药以减少发病率。位列死因第二、三位的为猝死及创伤。世界心脏性猝死的生存率平均为6%或以下[2],我国猝死的复苏存活率不足1%[3]。首先对猝死患者争取黄金5 min,熟练地开展心肺复苏(CPR),提高院前和急诊科抢救技术,其次是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急救电话120的知晓率,普及全民徒手心肺复苏技术。从而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文献报道严重创伤所致死亡病例80%发生在现场和早期。院前创伤死亡率高,多与人们缺乏急救知识、不了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rm,EMSS)功能、搬运不当或运输时间耽误过长、急救网络本身不够完善、服务半径过大等因素有关[4]。创伤后进行快速伤情评价与分类,遵循"挽救生命第一,保存器官第二"的原则,实施急诊确定性的救命处理,缩短抢救时间,减少环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零距离抢救,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3.2死亡年龄 60岁以上患者占了一半以上(51.6%)。由于老年的机体免疫低,随着年龄的增大各个器官功能衰退,因而较易导致死亡。此外,急诊科老年患者日渐增多,合理利用急诊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3.3死亡病例与性别 男性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约为女性的1.85倍),原因有几点:①男性有较多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熬夜、生活无规律等。②男性从事社会危险工作比女性多。③中年男性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及精神压力较女性大,死亡病例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应该示以警醒,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提升免疫力,有助于防病抗病,减少罹患疾病的几率[5]。

3.4提高急诊综合救治水平,加强疾病卫生宣传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中老年人的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亦成为急诊内科常见死因。大力宣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戒烟,不饮烈性酒,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贯彻肿瘤三级预防策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结论

急诊科抢救危重病患者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复杂,难以早期诊断,临床表现变化迅速,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做到及时反应,积极救治,为早期诊断和积极救治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甄胜西,王学忠,齐晓勇,等.冠心病患者65例院前急救及转归[J].河北医药,1997,06.

[2]Hazinski MF,Nadkarni VM,Hickey RW,et aLMajorchanges in the 2005 AHA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reaching the tipping point for change[J].Circulation,2005,112(Suppl I):IV-206.

[3]郭荣峰,郭永钦,徐绍春.上海市院外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和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18.

篇2

在急诊工作中,昏迷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占首诊患者总数的3%左右,除了碰到急性创伤昏迷容易判断外,还经常遇到以不明原因为首诊原因的内科患者就诊。其中有相当多的患者由于家属提供病史不清,给医生的诊断、抢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昏迷往往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知识,对昏迷病人应早期诊断处理,这样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及各脏器功能损害。现对我院2006年1~12月内科急诊中以昏迷为首诊原因的病例381例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12月在本院急诊科抢救室内进行抢救治疗并记录完整的381例内科病例。昏迷诊断标准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昏迷评分<8分确诊为昏迷病人[1],均按患者家属或目击者提供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采取初步分类诊断、抢救并结合急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确诊。均排除以下疾病:①精神抑郁状态或癔病性假性昏迷。②晕厥:仅有知暂意识丧失,突然发作,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少有后遗症。其中男277例,女104例,年龄14~89岁,急性脑血管意外180例(死亡6例),其中脑出血171例,脑梗塞9例。外源性中毒115例(死亡1例),其中乙醇中毒80例,镇静药物中毒9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9例,灭鼠药中毒8例,除草剂中毒3例,不明原因中毒5例。心源性昏迷8例,低血糖昏迷5例,酮症酸中毒1例,电击伤2例(死亡1例),肺性脑病13例(死亡3例),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1例(死亡1例),脑炎2例,脑转移瘤2例,癫痫5例,中暑2例,溺水2例,肝性脑病1例,院前死亡42例。

1.2诊疗过程及方法先简要询问送诊人员有关昏迷患者病史和诱发因素,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昏迷,在短时间内给予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及监测生命体征。然后进行详细系统体格检查,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尿液实验室检查、床边X线、CT、B超等,确定昏迷状态及原因,所有检查均与抢救措施同步进行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昏迷患者救治率。

1.3昏迷患者早期处理在急诊抢救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进行病因诊断给予吸氧、补液、扩容、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依据患者病史及疾病分类实施抢救,对药物中毒或疑似中毒者先进行彻底洗胃、导泻(病情危重者在气管插管下进行),应用特效解毒剂;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应在脑CT、MRI检查的同时,立即进行脱水治疗降低脑内压并应用保护脑细胞药物,有颅内出血者必要时转脑外科急诊手术处理;心源性昏迷患者急查心电图,对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临时起搏器,恶性心律失常者在药物复律的同时,必要时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对于纳差饮食不正常或有明确糖尿病史且药物治疗不规范患者,应进行快速血糖检测、急查血尿酮体,对于酮症酸中毒先以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及纠正脱水;低血糖昏迷先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80m1不等;肺性脑病先以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成功后,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ICU或各专科病室进一步治疗。

2结果

2006年1~12月在本院急诊科抢救室内进行抢救治疗并记录完整的381例内科病例中327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85.8%,54例死亡,病死率为14.2%,(表略)制,是一种不能唤醒的无意识状态,对于外界刺激或内部需求没有任何心理学上可理解的反应,患者表现为睡眠状态,除了睁眼、肢体屈曲或伸展以及疼痛刺激引起偶尔的呼噜或外,对外界刺激没有正常的反应[2]。昏迷常见的病因是急性中毒、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脑肿瘤及脑炎脑膜炎、糖尿病并发症、肝昏迷、肺性脑病等。对本组昏迷患者临床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血管意外昏迷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外源性中毒、肺性脑病、心源性昏迷、内分泌代谢紊乱等。鉴别应与假性昏迷和某些类似昏迷的一些临床现象,常见的有:癔病性不反应状态、闭锁综合征、木僵状态、发作性睡病。

3讨论

篇3

【关键词】 情景急救模拟; 急诊科; 护士; 培训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75

情景模拟训练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要求操作者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操作,从中锻炼和提高工作人员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1]。急诊科室是一个综合的科室,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的缩影,直接反映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2]。为了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的急救能力,本院急诊科从2010年开始,采用情景模拟训练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8名,均为女性,年龄19~42岁,3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0名护士,其中本科2名,大专14名,中专2名。

1.2 方法

1.2.1 设计急救模拟演练方案 (1)成立一个演练小组,有急诊科护理部主任及副主任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组员由护士组成。负责拟定急救模拟演变方案、人员角色分配及对演练结果进行考核评价。(2)模拟演练方案,选取急诊常见的危重症,如心脏猝死、过敏性休克、颅脑外伤、创伤性休克病例,采取正确的急救抢救措施,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正确的向上级汇报,正确留取患者标本送检,做好护理记录,使用规范性温和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1.2.2 情景设置 模拟急救演练的时间选择治疗和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间,如节假日前、大型活动前等某个工作量小的时间段。急救演练内容上选择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心脏猝死,过敏性休克,颅脑外伤、创伤性休克病例,由护士轮流扮演患者及家属的角色。

1.2.2.1 心脏猝死 接到急救电话,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迎接到患者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做好标本的采取送检,同时备齐抢救药品、除颤机、呼吸机等。行CPR术,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防止发生窒息,除颤前应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放电前嘱患者拿掉身上佩戴的金属物品,防止发生电击伤。妥善固定好建立的静脉通道,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输注,心肺复苏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做好病情和护理记录。

1.2.2.2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接到急救电话,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患者因注射过青霉素,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症状,主管护士应立即将患者放到抢救车,配合医生的抢救工作,皮下注射1 mg肾上腺素,患者取平卧位,呼唤患者,确诊患者心跳、呼吸骤停,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开放静脉通路,应用地塞米松,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并向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1.2.2.3 颅脑外伤 首先了解患者的致伤原因、受伤情况、伤后时间,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给予患者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和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防止发生窒息。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吸痰动作要轻,给予低流量吸氧,协助医生对患者头部出血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若患者神志不清,呼吸困难,不要拍击和摇晃昏迷的患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神志、瞳孔出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做好病情和护理记录。

1.2.2.4 创伤性休克 接收到患者后,应立即将患者送至抢救室,采取平卧位,上身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要彻底清除患者口腔、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患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为了防止缺陷加重休克,给予患者行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应达到40%~50%,呼吸严重困难或呼吸衰竭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用人工呼吸相辅助呼吸。严重休克者,早期行静脉切开并测量中心静脉压,做好早、快、足的输液。患者在CVP检测下进行,防止急性肺水肿。行常规的采集血液标本,及时送检。在抢救过程中协助医生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和清创,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并记录,直到血压稳定后,可减少测量次数。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意识表情、脉搏快慢强弱及呼吸频率的变化,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的处理。准确记录患者每小时的尿量、颜色及比重,随时检查患者各种管道的通畅。对于低体温的患者进行保温措施,热使用水袋,低温电热毯等,做好患者病情和护理记录。

2 结果

演练结束后对所有参加演练的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使培训护士身临其中,寓教于乐,在有经历感的环境中,更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急诊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尤其是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

3 讨论

3.1 能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打方破了以理论讲解和单项急救技能的传统培训法[3]。而情景模拟演练具有仿真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将多项急救技能融合到抢救过程中,需要护士反应迅速,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积极落实抢救措施,做好病情和抢救措施的记录。通过演练过程可以使护士意识到抢救步骤和抢救记录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抢救过程中做到物品齐全、条理清晰,合理安排各项操作,有文献报道,通过模拟急救演练能有效地加深护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应变反应能力[4]。

3.2 能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助 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5-6]。在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和暴露一些不足,通过演练可以提高护士的应变反应能力,补充和完善一些隐性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后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策略。通过模拟演练,使护士亲身体会到在抢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协助能力和默契[7]。

3.3 能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通过进行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护士能身临其境的经历抢救,在这种真实感的临床实践中,能使护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操作正确敏捷,从而培养和锻炼了护士稳、准、快,避免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紧张、忙乱的现象[8]。在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中,护士轮流扮演患者及家属的角色,能使她们亲身体会和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由于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中低年资护士比例较大,工作经验少,沟通技巧差,通过演练能明显提高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加强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9-11]。

3.4 情景急救模拟演练是一个有效的培训方式 情景急救模拟是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在设置的情景中进行急救的各种技术操作及处理事情的方法。根据实战情况进行的仿真模拟演练,将工作的真实场景重现,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将学到的技巧和经验应用其中。通过让护士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抢救职责,可以让护士全方面的体会到抢救的全过程,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考虑全面,做到尽职尽责[12-13]。对于低年资护士,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急救抢救的经验欠缺,在临床上发生突发事件,往往缺乏相对的应对能力,很容易引起护理缺陷。本研究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使培训护士身临其中,在有经历感的环境中,更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急诊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尤其是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

总之,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在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很有效果,明显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使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1A):2898-2899.

[2]黄桂香,彭细果.浅谈急诊科护理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7):170.

[3]严秀芳.应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79-80.

[4]孙君红.情景模拟带教在急诊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体会[J].现代护理,2010,7(33):68-69.

[5]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4):171-172.

[6]李艳,李银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162-163.

[7]郭建琳,郭建勋.急诊情景模拟演练在急诊团队配合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633-634.

[8]李士荣.急诊科年轻护理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32-333.

[9]李强,丁永献,李素贞,等.浅谈急诊科护患沟通的障碍及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61-62.

[10]徐海燕.急诊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1):51-52.

[11]杨莘,王祥,邵文丽,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12]魏志明,王群.病例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8(1):809.

[13]宋岩.浅谈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和业务能力[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67-268.

(收稿日期:2012-11-14) (本文编辑:连胜利)

篇4

云南昆钢医院,云南昆明 650302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急诊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总结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急诊科收治的7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医院感染所有病例,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对策。结果 该次调查中出现医院感染者77例,医院感染率为10.7%,其中泌尿生殖道、下呼吸道是较为常见的感染部位;革兰阴性菌是常见病原菌,占到61.4%,革兰阴性菌占到38.6%;不同性别之间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在60岁以上者、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者、存在侵入性操作者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医院急诊科室病房环境较为特殊,多数患者属于急危重症,存在较多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做好消毒措施,预防并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

关键词 ]医院感染;急诊科;相关因素;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101-02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in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MA Yunlin

Yunnan Kungang H ospital,Kunming,Yunnan Province,65030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lated factors on infection in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s, summed up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Method Randomly selected 720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patient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ll cases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 statistics, related factors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proposes targeted management strategies.Result 77 cases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was 10.7%, among which the genitourinary tract,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site is more common; gram negative bacteria are common pathogens,accounted for 61.4%, gram negative bacteria accounted for 38.6%;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nd above the age of 60, using 2 or more kinds of antibiotics, hospitalization over 1 weeks, the existence of invasive operator is the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 infection.Conclusion The environment of ward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is more special, most of the patients belong to severe infection, There are many hospital infection risk factors, the hospital should strictly follow the aseptic principles,good disinfection measures,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Key words]Hospital infection;Emergency department;Related factor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马云麟(1969.7-),女,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急诊危重症抢救工作。

急诊科室患者一般病情比较危急,患者、家属来往较多,环境比较复杂,且疾病类型具有多样化,很容易出现医院感染[1]。为尽可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该研究对该院急诊科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7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急诊科收治的7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6例,女性334例;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72岁,平均(41.2±11.3)岁。就诊原因:由于胃肠疾病住院者140例,骨折患者165例,因烧伤就诊者175例,因交通意外事故住院者198例,其余原因就诊者42例。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存在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住院时间、感染部位等[2]。

1.3 统计方法

选用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c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科医院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该次调查中出现医院感染者77例,医院感染率为10.7%,其中出现2次以上感染者20例,感染次数共有90次。具体的感染部位如下表1所示。

2.2 急诊科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经过标本检验分离出病原菌101株,革兰阴性菌是常见病原菌,占到61.4%,革兰阴性菌占到38.6%,其中最为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5.7%)、大肠埃希菌(37.6%),具体如表2所示。

2.3 影响急诊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该次调查研究显示,不同性别之间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在60岁以上者、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者、存在侵入性操作者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3所示。

3 讨论

3.1 导致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原因以及相关因素分析

3.1.1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急诊科患者病情较为危急,自身免疫抵抗力较差,极易出现感染,而且患者一般都存在很多种疾病,医院感染潜在危险因素较多。同时,急诊科每天都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患者,而且患者的数量较多,这样的话可为细菌的快速传播提供有利条件[3]。其次,急诊患者一般在短期内都需要进行卧床治疗,极易与受污染的空气接触,一些患者在卧床治疗时会出现排痰困难症状,会使呼吸道感染机会大大增加。

3.1.2 急诊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该组研究显示,年龄在60岁以上者、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者、住院时间超过1周者、存在侵入性操作者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与大多数患者研究报道基本一致[4]。①高龄因素。一般高龄患者的身体抵抗力较差,细菌很容易入侵体内,因此相对于中青年群体而言,医院感染率较高。②抗菌药物使用。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一方面医师对病原菌控制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病原菌耐药性日益增强,必须采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抗感染效果。但是这也会使细菌侵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导致医院感染[5]。③长期住院。由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也会明显增加带菌操作、污染空气接触的风险,这样自然也会增加医院感染率。④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会使患者的组织器官与外部不良媒介接触机会增加[6],从而使医院感染率增加。

3.2 加强急诊科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

3.2.1 加强基础护理 在住院期间,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新鲜的空气。每天,应该对病房进行定时消毒、清洁,尽可能消除细菌传播风险。应严格限制患者家属探视次数和探视人数[7]。结束治疗后,应安排患者尽早出院,尽量缩短住院时间,控制医院感染风险。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正确的洗手方法,在接触患者前后应严格洗手,医务人员也需要注意手卫生,避免在接触患者过程中出现医院感染。

3.2.2 加强治疗管理 首先应严格管理患者的各种治疗仪器,一次性使用的注射液用具、雾化吸入管、吸痰管等使用过后应立即丢弃。同时应加强患者一切日常用品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以防细菌聚集。考虑到急诊科患者往往发病较急,自身的身体体质较差,因此应注意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在治疗前,应进行必要的药物试验或者病原学检查。在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不要联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也要控制患者的抗菌药物用量以及使用时间[8]。

3.2.3 加强健康宣教 一方面要做好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工作,增加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一切操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9],可以通过面对面咨询、黑板报宣传、知识讲座、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方式讲解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纠正不良卫生习惯,意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综上所述,医院急诊科室病房环境较为特殊,多数患者属于急危重症,存在较多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做好消毒措施,预防并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

参考文献]

[1]陈小军.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2(2):233-234.

[2] 孟维存,李胜利.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09(6).

[3]林乐清,徐立群,王斌.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及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9(8):916-917.

[4]闫芳. 急诊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4):104-105.

[5]周景超. 急诊输液患者突发病情变化的急救护理[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0):131-132.

[6]姜永梅,商玲,孙桂霞. 急诊工作人员手卫生调查及监测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0):4559-4561.

[7]高杨. 急诊科护士职业应激所致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J]. 中国实用医药,2012(29):257-258.

[8]吴安华,李丹.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8(7):909-912.

篇5

【关键词】急救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

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3名;职称:护士6名,护师 5名,主管护士2 名;其中招聘护士9 名,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3年10名,5年以上3名。

2 培训内容

2.1 理论培训

2.1.1 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和救治技术,增强急诊护士对灾害的认识。

2.1.2 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职责: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及常见急危重症院前处理流程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救治能力。

2.1.3 急症护理知识 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各种急性中毒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

2.1.4 批量伤员抢救知识 成批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各自职责。

2.1.5 自我防护知识:灾害现场可能对救援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各类灾害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增强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

2.2 急救技能培训

2.2.1院前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畅通气道、海氏手法等。

2.2.2专业救护技能: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给氧、清理呼吸道、洗胃、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

2.2.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等。

3 培训方式

3.1 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计划,从理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全面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效益、津贴挂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2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

(1)人人参与 以熬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为蓝本,年头制定学习计划,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每月安排一人讲课,从各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急救原则、护理常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自觉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学习一遍,促使护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机器洗胃、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急救用药等急救技术与知识培训。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及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演示、讲解及各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讲课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参加训练的护士进行逐一考核过关。

(3) 一对一跟车督导我科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在急救现场只有一名护士,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独立业务素质。年轻护士在出诊时,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随同,观察年轻护士的整个处理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年轻护士,与之分析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 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1]。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运用[2]。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以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根据疾病好发季节及科内收治病人疾病特征,选取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批量伤员的处理流程、院前急救途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复合性外伤等,由护士长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配置,上报医院护理部批准备案,最后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督导组织实施。

4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和院前急救中具有自身特点: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院前急救现场往往只有一个护士。针对这些特点,要求急诊专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把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关键,可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应变能力,对疾病能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提高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经过几年的实施,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急诊急救的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探索

0引言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始终处于处理急危重症的最前沿。面对大量未经筛选的急危重症患者,其处理原则强调“时效性”和“生命第一”的原则,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生命,这就对急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专科医师的首发站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针对我院的急诊医学教学情况,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现报道如下:

1课堂理论教学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急诊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均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良好的医德医风。授课教师均采用集体备课形式,授课前先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通过后方可给学生上课,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院还加强了后备教师储备,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备课、听课环节,参加教学比赛,对于青年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1.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院于年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由于早期教学经验不足,基本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按照不同系统,不同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但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感觉是在重复以前所学的专业课程,体现不出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②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感觉像无头苍蝇,找不到头绪,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参考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发现以教学法结合典型病例或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因为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患者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常见急症鉴别为主线的横向临床思维培养盯。

1.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授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授课,教研室主任协同教学质量管理科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抽查,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无记名反馈教师授课情况,并根据评分量表打分,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医院临床教学

2.1急诊入科宣教

急诊科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其他科室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科室的心理恐惧,尽快进人实习状态,我们安排具有丰富带教经验主治以上医师对实习生进行人科宣教,其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工作环境、急诊科规章制度、常见急症抢救程序、急诊病例书写规范及要求、法律法规教育等。通过宣教,学生们能较快进人实习状态,学习兴趣较前明显提高。

2.2强化诊断思维

对于急症患者,首要任务是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首先要排除风险最高、威胁生命的病因,先安排最必要的检查,并在检查时做好必要的急救准备。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危重患者,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应坚持诊断与治疗同步,边抢救边检查,不能消极等待化验及辅助检查结果,体现“生命第一”原则。我院临床教学侧重以常见急症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为中心,强化鉴别诊断思路及处理流程,经过针对性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在接诊病人时做到心中有数。

2.3强化技能训练

由于目前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很多急救技术还无法在患者身上实施,故急救技能训练更多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我们采用学生先看教学视频,然后老师操作示范,最后分组模拟训练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学生模拟训练时带教老师必须在场,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然后督促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对于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老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以及与家属沟通的难易程度,适时让学生进行现场急救技能操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2.4参与诊疗活动

学生掌握了常见急症的鉴别和处理流程后必须参与诊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巩固三基知识。对于病情及时间允许的患者,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可侧重让学生参与诊疗活动,如量血压、做心电图、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等活动,必要时老师予以指导、补充。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学生应对老师的诊疗过程做好详细记录,抢救结束后,作为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强化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敏锐的现场反应能力。

2.5加强医患沟通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纠纷的高发区,而产生纠纷的根本原因更多在于患者对服务态度的不满,而非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医患沟通,首要环节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站在患者及家属的位置,才能体会到他们对疾病充满了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反复强调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并在诊疗过程中始终以热忱耐心的服务给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整个诊疗活动在紧张而和谐的过程中进行。

2.6规范出科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需根据实纲对学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常见急症的诊断程序及处理流程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常见急救技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重新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罗学宏急诊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铁城,于东明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陈尔秀,张正良,袁国莲,等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刘树元,王立秋急诊临床教学中急救思维培养的探索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篇7

【摘要】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用于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的疗效。 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急救处置的117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49例,常规给予甘露醇降颅内压、纳洛酮拮抗酒精中毒、按外科创伤处理,有休克或通气不足均作相应的急救处置,实验组68例除了上述处理外,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比较两组疗效差异 结果 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用于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可能有显著疗效;值得探讨。

【关键词】乌司他丁 急性酒精中毒 颅脑外伤 疗效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是院前急救常见病之一,是急诊科医生经常要处置的一类伤病人。急性酒精中毒症状往往掩盖颅脑外伤的症状,或者两病因共同作用对大脑的损伤也往往加重伤员病情的恶化,研究该病处置及疗效有较高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本院急诊科应120指挥中心调度,出诊接回急诊科抢救室处置117例颅脑外伤者,117例后均经交警部门酒精测试确定为急性酒精中毒。其中男性109例,女性8例,年龄14至68岁,平均年34.45±8.36岁。

1.2 方法 将我院出诊进行院前急救的117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的伤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49例,常规给予甘露醇降颅内压、纳洛酮拮抗酒精中毒、按外科创伤处理,有休克或通气不足均作相应的急救处置,实验组68例除了上述处理外,加用乌司他丁20万U/ 次,1次/天,连用5天,溶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缓慢静注。

1.3 观察指标:收住院后随访比较两组死亡率、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各项指标差异。

2 结果

117例当中,有108例经急诊科收住专科病房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出院,死亡9例,其中4例在急诊抢救室死亡,2例在手术室死亡,3例在专科病房死亡。

3 讨论

我国颅脑外伤发生率在外伤中位居第二位。由于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颅脑组织结构的严重损伤,它属于创伤学中危害性最大的疾病,是临床救治的重点[1]从实验可以看出,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者容易导致呼吸异常,而使用了乌司他丁的实验组呼吸异常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学者研究指出,乌司他丁能改善肺功能,减轻肺损伤,降低急性肺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的观点相符合[2]。有学者研究表明重度的颅脑外伤所导致的脑部损害应激刺激会引起强烈全身的炎症反应综合症[3,4],而全身炎症反应会导致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一系列改变,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多脏器功能的衰竭而影响生命;药物乌司他丁作为良好的免疫调节剂, 具有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的生理功能。可抑制人体内多种蛋白酶的活性, 且抑制效率高, 降解产物仍保留较强的抑酶活性[5] 。基础研究表明, 乌司他丁具有抑制炎症介质过度释放、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等药理作用[6]。急性酒精中毒也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其机理也是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将乌司他丁用于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病例对阻断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或加重有积极的意义;实验表明乌司他丁用于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 胡祥华 冯亚群. 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0,16(13):17。

[2] 孙秀枝 孙永全.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1,6(15):27-28.

[3] 李胜龙,等.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在预测颅脑外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意义[J]现代医学2011 ,39( 5):561.

[4] 张序忠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后对血清s-100B含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2-13.

[5] Aosasa S. M echanism of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rotease inhibit or on tumor necr os is factor alpha production of mon ocytes[J].Shock , 2001, 15( 2) : 101-105.

篇8

[关键词]颅脑损伤;细化急救护理;护理纠纷;满意度

颅脑损伤是急诊科的常见病。有研究指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为了进一步分析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江苏省泗洪县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的入组标准

1)病情符合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2)治护依从性良好。3)临床资料完整。

1.2病例的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泗洪县中心医院急诊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120例患者分为常规急救组和细化急救组。常规急救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4例,女性26例;其年龄在16岁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58.35±6.04)岁。细化急救组60例患者中有男性35例,女性25例;其年龄在17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58.17±6.6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相比,P>0.05,可进行组间对照研究。

1.3护理方法

对常规急救组患者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包括协助其接受检查、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输液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对细化急救组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护理方法主要包括:1)护理人员在120急救车到达医院前电话联系车上人员,了解患者发生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其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必要时可指导车上人员对患者进行包扎等急救处理。2)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其发生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其进行清创、创面消毒等处理[1-2]。采用氧气面罩对患者进行吸氧,并及时为其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呕吐物、分泌物和异物,确保其呼吸道通畅。3)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具体的手术方案,为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同时,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对其进行静脉补液,并遵医嘱应用促凝血药和抗感染药对其进行治疗[3-5]。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和瞳孔的变化情况。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及时将手术的结果告知患者家属,并详细地向其讲解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和应对的方法等。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护理纠纷的情况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年龄用(sx±)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率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比较

细化急救组患者护理纠纷的发生率1.67%(1/60),常规急救组患者护理纠纷的发生率8.33%(5/60)。细化急救组患者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低于常规急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3)。

2.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护理结束后,细化急救组患者家属中对护理工作的评价为不满意者有2例(占3.33%),为基本满意者有16例(占26.67%),为十分满意者有42例(占70.00%)。细化急救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6.67%(58/60)。常规急救组患者家属中对护理工作的评价为不满意者有20例(占33.33%),为基本满意者有12例(占20.00%),为十分满意者有28例(占46.67%)。常规急救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66.67%(40/60)。细化急救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高于常规急救组患者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医患关系十分紧张,这给临床治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6]。临床调查发现,急诊科是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7]。有学者指出[8],对在急诊科就诊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能够提高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细化急救组患者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低于常规急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化急救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高于常规急救组患者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细化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提高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董新荃.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医疗装备,2016,1(3):156-157.

[2]樊智娟.优质护理对降低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效果评价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5):3586-3587.

[3]陈玲玉.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2):116.

[4]章雪.急诊科护理纠纷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0):149-150.

[5]李永德.浅谈急诊科发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及处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4):45-46.

[6]张丹.急诊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6):275.

[7]常新颖.医院急诊科护理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3(5):83-84.

篇9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515例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首诊的急性腹痛患者。其中有男性285例,女性230例,年龄7~68岁,平均年龄45.9岁。

1.2 诊断方法。病史采集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工作单位、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血淀粉酶、血HCG、尿常规、大便常规,相关仪器检查包括X线、B超、心电图、胃镜、CT等。部分患者还选用一些有创诊断性穿刺检查,如腹腔穿刺、阴道后穹隆穿刺等。然后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最后的病例确诊。

2 结果及临床治疗

2.1 结果。515例急性腹痛病因前3位的分别是梗阻性急性腹痛(41.20%)、炎症性急性腹痛(31.32%)和出血性急性腹痛(17.66%)。泌尿系统结石82例(15.90%),急性胃肠炎96例(18.61%),急性阑尾炎42例(8.32%),急性肠梗阻31例(6.12%),胆石症102例(19.81%),急性胰腺炎37例(5.83%),宫外孕13例(2.25%),急性盆腔炎38例(6.67%),痛经18例(4.17%),急性心肌梗塞7例(1.35%),腹主动脉瘤4例(0.77%),肝癌4例(0.77%),消化道穿孔16例(3.33%),卵巢囊肿蒂扭转4例(0.77%),结肠癌1例(0.19%),病因不明者20例(3.88%)。

2.2 临床治疗。对于急性胃肠炎、急性菌痢和尿路感染患者全部在急诊科留观,给予抗生素、解痉止痛、制酸、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有24例在急诊科留观行抗炎保守治疗,另18例收入外科行手术治疗均治愈;对于泌尿系结石患者,经抗炎治疗后症状消失,相应建议行碎石或中药排石治疗;对于肠梗阻及消化道穿孔患者均收入外科住院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对于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经抗炎等治疗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急性胰腺炎患者全部收入住院治疗;对于宫外孕患者全部收入妇产科急诊手术治疗。

3 讨论

腹痛是在临床急诊中极其常见的症状,却也是极其复杂的,患病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随之急起的强烈腹痛要求首诊医生需要迅速作出正确的诊断,否则会延误患者病情,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患者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要求急诊科医生对每个具体疾病的特点必须熟悉,在涉及急性腹痛的大范围里有一个十分明了的临床思路,更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临床诊断思维。

治疗急诊腹痛患者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医生对患者应进行全面系统地体格检查和各种辅助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如情况复杂时及时请各专科会诊。②当鉴别是外科疾病或腹腔外疾病所致时,腹腔外疾病如心梗等,需专科急诊处理;如属外科腹痛且病情急,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处理。③熟悉掌握各种急性腹痛的治疗原则。先判断病变性质,再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治疗期间,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④未明确诊断禁用麻醉剂及镇痛剂[3]。

掌握急性腹痛的诊断要点。急性腹痛可由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或腹外、腹内疾病或毒素方面的因素引起,涉及消化、呼吸、心血管、泌尿、生殖等系统疾患,故应全面采集病史,注意起病诱因、腹痛性质、部位与程度及伴随症状,特别对于女性患者应准确了解其的月经史[4]。以免遗漏妇科病的可能。其次,全面、准确、系统的体检也很重要,加上及时必要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综上所述,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加强自己对各种疾病腹痛的临床特征和表现的了解和观察,并准确掌握诊断和处理上的措施和方法,准确诊断后及时的治疗,达到及时解除病人的病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君荣,孙现广,韩世良.急性腹痛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7,24(7):672-673

[2] Lyon C.Clark IX.Diagnosis of acute abdominal pain inolder patients[J].Am Fam Physician,2006,74(9):1537-1544

篇10

抢救室患者疾病分布情况我院急诊抢救室病种排在前五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这五类病种占全部病种的92.60%,具体见图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机体随年龄的增长,生理状况逐渐衰退,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这些疾病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是造成60岁以上老人急诊人数多的原因[1]。

上述结果显示,我院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占58.16%,笔者之前做过研究,老年患者在抢救室的比例高,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随着患者在抢救室留观时间的增加,抢救室的功能改变。因此,加强对老年人专科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才能不断提高患者的抢救质量和护理质量[2]。

本研究统计了我院2010年8月12日~2011年8月11日笔者所在医院的抢救室患者就诊情况,从统计资料来看,我院抢救室病谱排序中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33.32%)、呼吸系统疾病(25.09%)、神经系统疾病(16.13%)、消化系统疾病(9.07%)和中毒(8.99%)。我院抢救室病谱的结果与国内有关急诊病谱相类似研究成果不尽相同[3-5],抢救室病谱排列顺序提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根据本研究,病谱中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中毒五种疾病占全部急诊的92.60%,常见病、多发病仍是当前的主要疾病,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4]。

因此,在急诊科医务人员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既要注重培养全科人才,又要参考疾病构成梯次,做到一专多能。要突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将其作为急诊科学科建设的重点,不断完善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以推动急诊整体医疗、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上述结果中,有76例次来院已经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占0.96%,平均年龄63.62岁。此类病例中,有12例次青年患者(44岁以下的人被列为青年),可见猝死呈现年轻化趋势。亦有研究表明,在1h内猝死的80%~90%为心源性猝死[4]。所以,除了急诊科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CPR)技术,此外也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正确的急救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对有关人员,如警察、消防员、驾驶员以及各种从事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