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与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德教育与道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观;是非观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就是学习的主导者,也就是学习的主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由于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严重不足,导致在初中道德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也就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师对道德教育认识不全面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不是外界直接刺激来获得的,很多情况都是在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沟通下共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品德课堂中道德教学老师需要通过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但是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很多都没有全面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学中也就没有重视,没有健全的道德知识体系,对道德的概念也十分模糊。由于教师在对道德知识方面的模糊也就导致道德教育的困难增加,也就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2.思想品德道德教育观念不健全
教师对初中教学很多都是本着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多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也就导致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的观念都没有发展健全,对于老师教学也就没有更好地发挥实效。随着现代知识的快速发展,老师的思想也要不断转变,跟上时代的进步,不断增加新思想,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思想品德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很多时候会感觉学习的无聊,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再加上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追求的就是升学率,大多数都是要求学生对思想品德课进行牢记,应付考试,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合理安排,不会特意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整体的道德教育水平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引进专业的道德教育教师,聘请道德教育的专员人员,通过道德专业教育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的道德教育水平,未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道德教育提供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学者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没有更深地进行教学,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比较枯燥,对于思想品德教学在道德教学中要提高创新理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其行为举止的重要因素,而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其教育方式、理念、策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老师要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的服从,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对新知识与能力进行获取。
2.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初中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形成道德意识的时候需要从抽象的法律现象逐步形成法律概念,通过长期的培养最终形成道德习惯。在对这些抽象的知识的学习中也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充分做准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十分重要,由于思想品德课具有特殊性,没有语文课那么多优美的诗句,也没有历史课那么多典型的实例和传说,也更没有地理课那么丰富的图片和各地趣事。所以,要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提高兴趣也就需要老师能够精心地准备课堂,然而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育中,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地理解道德教学的概念,要充分地把握时间和课堂有效性的相结合。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初中生道德观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这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充分地利用课堂和媒体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做出正确的认识,分清是非帮助学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道德教学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实际教育的时候,我们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升道德意识,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篇2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品质;监督评价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是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过程。虽然目前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主体是积极乐观的,但也存在着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集体意识差、爱国主义淡薄等现象。
一、运用日常细节,促进良好品德形成
勿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深刻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在道德品质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在各种良好的习惯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小学品德教育要时时抓,事事抓,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促进道德品质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良好品质,在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有礼貌,肯吃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质。
二、运用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和修养的提高,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化学生。其次,思想品德课堂要凸显生活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将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事物等等,讲解富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等等,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目标引导,注重监督评价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不是一两天养成的,也不是通过理论教育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和强化,因此需要发挥目标引导和监督评价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目标引导的方式,以道德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道德品质目标,促进学生在目标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保护环境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环境现状制定爱护环境的目标,让保护环境成为实际行动。其次,教师可以发挥过程监督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和观点来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中积极交流与沟通,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总之,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动态的监督和引导,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长期养成。
篇3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品德教育
前言:
成才先成人,德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级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主要的阵地,班主任是阵地的指挥者,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转变班级管理理念,让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班主任工作最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班主任是班级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素质,建立起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使德育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让德育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场所
良好的育人场所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创设良好育人场所的过程中,和谐的育人环境十分的重要,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和谐的育人环境,要求班主任要关心关爱学生,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更好的促进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现。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格,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学生。班主任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心是搭建师生关心的基础,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关爱,就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双方的爱引起共鸣,就会使班级更加的团结与和谐,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生活,有助于教师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在创设良好育人场所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重视教室的内外卫生环境,要让学生养成清洁的习惯,对于班级的卫生环境要进行自觉的维护,对于打扫要到位,注意各种清理工具的维护和摆放,学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就会提高自身素质,即使走出校门,也会养成自觉保持身边的卫生环境的习惯。第二,注重班级文化的创建,重视黑板报和学习园地的创建,黑板报内容丰富,精选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学习园地中贴有很多哲理的话语,使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用语言文化熏陶引领学生的行为
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有助于指导学生工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运用语言文化,在语言文化的渲染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语言文化对于人们行为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吧,例如,在一个花园里,春天的时候花朵正盛,游客众多,但是很多花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被游客折下来了,虽然花园中写着“摘花可耻”的标语,但是,这种情况还是没有改变。于是管理员就找来了一个心理专家,心理专家亲手写了一些警示语,如“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上帝是花地缔造者,你是花地保护者”等,从此之后,这个花园的折花情况迅速改变,这被称为“护花原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它能够改变人们的行为,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引导,这比严厉的责备更有效果。班主任也要从中得到领悟,对学生要进行真诚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善于运用语言文化,增强语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班主任可以经常收集一些政治课中富有哲理的话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学生学习和做人,还要把政治课和班级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班主任工作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特点,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了解吸烟、赌博、酗酒的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以及给社会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让学生坚决杜绝这些不良习惯的发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学生受外界影响的因素不断加强,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学生中间盛行,因此,班主任要重视不良因素的影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第一,班主任要注重思想教育课的课程设置,要把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思想教育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班主任要注重创设出真实的思想教育情境,要针对学生中以及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创设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班会之中
班会使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之一,每一次班会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提升,一次教育。班会内容丰富,它集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的阵地。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心,开展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主题班会,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支持,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每一次的班会都让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使学生具有新的面貌,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提升,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总之,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教育的主要领导者,把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让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班主任工作最有效的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文莉.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新课程教育研究,2012(23).
篇4
(一)主观因素,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对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1.智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水平。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意识的发展同智力活动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经历了“他律”到“自律”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属于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前运算的性质,它意味着责任和价值取决于法律或命令的本身,与其跟同伴或成人的关系无关。
2.意志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的状况。众所周知,仅有道德认识不一定能产生道德行为。比如明知不守纪律不对,但却不能控制自己;明知遇到坏人要同他斗争,但却因为胆怯而逃跑等。可见,意志的发展是道德意志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客观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直接影响。
1.家庭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几乎天天都离不开。父母是小学生经济生活的供给者,学习、思想、生活的监护者,几乎天天都要接触,天长日久,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小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家庭成员。因此,父母、兄弟姐妹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小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2.学校和班集体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集体主义定向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良好影响。它使学生较容易掌握道德行为准则,使学生较易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并较好地做到言行一致。具有集体主义动机的学生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过程也较快,较有成效。
3.社会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远比家庭和学校环境复杂,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起作用的因素也就更多。一般认为,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学生渴望广交朋友,朋友的选择则是十分重要的。和幼儿相比,小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成人的依附关系,并从成人的权威影响下独立出来。他们有了苦恼,首先向同龄朋友诉说,有了欢乐也首先和同龄朋友共享,有什么知心话也是先向同龄朋友倾吐。
二、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与引导
(一)发展智力,提高对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水平。
1.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施教。对于接受主体来说,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心理和情感体验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都可以影响其受教过程。
2.引导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小学生对自身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是其对一切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的保证。
3.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学生去判断,去体验,去付诸实行。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必须为他们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他们去判断,去体验,去付诸实行。在学校生活中,这种机会是很多的。
(二)丰富情感,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人的情感总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消极情感多了就容易引发不良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多了则会引发良好的道德情感,这类事实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为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并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气氛,尽量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以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增强意志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一般的意志力是形成道德意志力的基础,也可以说,道德意志是意志力在道德行为中的表现。一般的意志力不能自然地转化为道德意志力,它必须通过道德行为的锻炼。生活中需要道德意志努力,以促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要引导小学生有意识地在这类情境中锻炼自己。
(四)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篇5
【关键词】职业道德 教育 专业课教学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个体的职业道德就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低。因此,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责无旁贷。如何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呢,笔者在食品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饱尝失败,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失落心理。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经常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将来能干什么?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那么做为老师,我们就有责任帮助他们给自己准确定位,明确奋斗目标。让学生和家长相信,选择职业中学,他们同样可以学到真本领,同样有发展前途,同样是祖国的建设人才!
根据人的智能发展理论,我们提出了“人人都能成功,个个都能成才”的办学理念,通过专题讲座和校报、广播等宣传形式使学生明确: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中照样也能培养出身手不凡的能工巧匠,求学的道路越来越多,千军万马走独木桥逐渐成为历史;通过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讲述他们的求学经历、创业历程、收获的喜悦,使学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成功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因此,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要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还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职业现状是人类还未解决温饱问题,需要开发和利用新的食品资源;人类普遍存在营养问题,普及营养知识,使人们得到合理的营养与平衡的膳食任重而道远;目前还广泛存在各种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责无旁贷。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职业的伟大,有足够的空间供自己施展抱负,服务人类。
二 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尺。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职业,牢固树立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就业信念;要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应更多考虑“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干什么”以及“我会干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我必须要干什么”;在职业规划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前进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
这几年结合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其真实用意是想通过参与比赛,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不是混日子,要学会承担责任,对自己的将来负责。
三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每个教学内容都是我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更具体、更实用。比如,学习食品营养卫生相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民以食为天”、“责任重于泰山”、“性命攸关”;学习有关食品添加剂后,使学生更清楚为什么必须合理使用添加剂;学习乳制品加工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合格乳制品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
因此,我每节课都会设计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通过每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都有所提高。
四 在实习、实践课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途径。通过组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和精神气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进入社会或相关企业开展实习是很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式。在企业的出产实习过程中,让学生“进修在企业,干在企业,吃住在企业”,亲自的履历与锤炼能让他们对劳动与劳动者的熟悉更深刻,更体味到一名企业员工应有的责任,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团队意识,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涵养。
除此之外,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还应实地考察《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卫生》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在工厂、车间等的执行情况,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五 结合有关食品卫生与安全案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最近这几年,不管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有关食品卫生与安全的问题屡次发生,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从安徽阜阳的伪劣奶粉造成的大头娃娃事件,到三鹿奶粉造成的结石宝宝事件;从苏丹红到火锅添香剂……所有这些食品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要使学生明白,这些不法之徒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造成的后果不仅是人们对食品行业的严重不信任,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是食品从业者的耻辱。因此,应该受到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的谴责。
这些案例教育,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更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也是他们早日了解行业、了解社会的捷径。
职业道德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社会和家长的多方配合,形成合力;还要不断的强化,才能转化为内力,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科教频道 节目编排 品牌构建 编播季
通过“编播季”理念促进频道的品牌建设
起初中国的“编播季”是根据观众的作息习惯和收视变化进行节目制作。“五一”、“十一”长假以及寒、暑假将我国全年分割成明显的四份,即四个“编播季”大都以节假日为契机进行特别编排。特别编排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和契机,在固定时间内,打破常态编排局限,推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节目或活动,引起观众对特殊日期和事件的关注,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宣传效果,从而提升品牌的号召力。然而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编播季”已不再单方面地局限于特殊的节日或假期,而是在特殊节日或假期的基础上根据频道独有的特点和资源赋予其特定的主题即“编播季”是时间与主题的复合。此外,与美国的“编播季”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编播季”在节假日期间是强化编排而非弱化。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编播季”已成为频道品牌构建的一个重要形态。频道推出诸如“主题日”、“黄金周”的统筹编排措施,这种规模化、组合式的强力推介可最大化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收视需求,进而实现传播效果的增益,强化品牌效应,打造品牌竞争优势。这种特别编排的效果在主题日和黄金周的节目编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主题日”编排――挖掘独特文化资源,突出频道文化品牌。“主题日”编排是指在某一特别的、有社会性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编排对象性明确的节目,以达到纪念、宣传或教育的目的。如儿童节、端午节、气象日、上海世博会等都是电视媒体实施“主题日”编排的对象。通过这些纪念日推出特别编排,突出频道的文化内涵,进而强化频道的品牌意义。
央视科教频道就根据自身的频道定位,选择符合传统节日或文化内涵丰富的“主题日”进行特别制作。《子午书简》栏目从2007年开始,针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世界读书日、全国“推普周”等传统节日及纪念周制作了特别节目,分别推出《放诵中国节・清明寄情》、《放诵中国节・端午夏韵》、《放诵中国节・中秋抒怀》、《我们一起来读书》、《我爱诵读》等大型系列节目及特别节目。更提高了科教频道的文化品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教频道的“主题日”特别编排已形成从各个栏目内到栏目间的节目策划和编播单元,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科教频道的《人物》栏目就制作了10集大型系列片《为世博而设计》形成精品栏目内部的按季编排,同时频道还推出大型科普系列片《世博会的科学传奇》,而《绿色空间》栏目也围绕上海世博会专门推出特别节目《未来世界》,从而形成频道内节目间的“编播季”,这种在栏目内及栏目间的编播很好地将节目及栏目的零打碎敲变为统一设计,从而提升了频道的品牌影响力。
“黄金周”及寒、暑期编排――彰显长假期间频道的品牌号召力。“黄金周”是指“十一”、“春节”和原“五一”的7天长假,黄金周及寒、暑假期间观众的收视人数大幅提升。各电视台纷纷将长假编排作为抢夺收视的“重头戏”。因此,抓住“黄金周”及寒、暑期长假进行节目编排可以收到很好的收视效果,形成收视新高峰。但对于专业频道来说,受到资金、资源和频道专业定位的三重限制,不可能播出大量的影视剧、赛事和综艺活动。因此,在众多影视剧和电视活动的强大竞争下,央视科教频道坚持专业特色,以自办栏目进行主打,从而创造了假日收视的新亮点,频道品牌得到了良好的塑造。
以2008年“十一”特别编排为例,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两大特别板块”+“四个品牌栏目”的编排模式。这种以特别节目集结成的板块效应使得2008年暑假、“十一”期间收视率较其前后均有明显增长。暑期收视率较平时上涨了19.7%,“十一”特殊编排收视率较平时上涨了37.7%。①而2009年CCTV-10“五一”特别编排则推出了《2009劳动榜样》和《电影过节》两大特别节目。从收视受众群特点来看,特别节目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其中15~34岁之间,干部管理层、公务员、白领观众群所占比例高于平时。从编排的特点来看,此次“五一”特殊编排,针对假日年轻观众增加,日间开机率增长的特点,在上午和下午各开通2个小时的特别节目带,播出两档特别节目。从5月1日~3日的收视效果看,上午档收视率较前一周上涨了54.12%,下午档增幅达24.24%,提升了科教频道日间的收视表现。②
CCTV-10的假日特殊编排,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制作特别节目的阶段,而是针对观众在假日的收视习惯,对频道时段和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它的假日收视增长不仅来自某几个精品节目的贡献,而更多的是融合了频道的整体资源优势和品牌力量,从编排中获得收益。这种不再是对单个节目而是以围绕板块进行的特殊编排,突出了频道的整体传播效应,设置主题,各个节目围绕主题进行编排设计,无间隙长线运作,打破原来的频道与栏目的界限,在纵向和横向编排上形成节目的相互支撑和衔接,实现编排创新上的突破,提高了频道的整体竞争力,加强了频道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了频道品牌的美誉度。
值得注意的是,“编播季”的主题要结合自身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对手的编排策略对编播计划加以修订,有针对性地为观众量身定做节目,树立频道的品牌形象。在这里,“编播季”培养的是频道整体的固定受众群,而非观众对单个节目的忠诚度。观众对频道整体的忠诚度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就更便于实现广告销售上的“编播季”,同时在宣传上着力造势,引导观众收视,从而真正实现“推广、编排、销售”三位一体的联动。总之,通过“编播季”这种方式,可以打通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节目生产、频道推广、频道编排、广告销售的联动,进一步深化品牌建设,促进电视产业运营水平的跃升。
以2010年暑期为例,CCTV-10就对栏目进行了重新编排,形成了科教频道的暑假“编播季”,推出《动物传奇》和《探索集结号》两档暑期特别节目,同时《子午书简》还在8月6日~23日期间推出特别制作的《2010暑期阅读训练营》系列节目。
“编播季”节目的编排成为各大电视台特别是对于科教频道这样的教育类专业频道今后节目编排的重点。在此期间若能合理安排电视节目,可以培养观众形成新的收视习惯,开发新的市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中央电视台的编排理念中,“编播季”不仅是一个编排季,还是一个生产季、推广季。“编播季”的主题既可作为节目的编排点,又可作为市场的看点、宣传点,这样把频道的“编播季”和广告的“投放季”整合在一起,便于宣传推广及广告招商,在观众逐渐养成收视习惯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形成按“季”招商的习惯,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以2010年央视科教频道暑期假日广告项目说明为例,与往年广告招商不同的是2010年频道在暑期启动了假日套广告项目,而往年则是根据频道时段制作一整年的广告项目进行招商,并从1月1日开始执行贯穿至整年。因此可以说2010年的央视科教频道实现了将“编播季”与广告的“投放季”整合在一起的初步尝试。
非“编播季”特别编排下的频道品牌建设
非“编播季”编排可以算作是“编播季”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它是基于“编播季”期间节目编排之外的一种频道编排形态。但并不是非“编播季”的节目编排就不需要收视率,而是更要突出精品和高质量,例如通过突发事件、热点话题等特殊的主题方式对节目进行策划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效果。
突发事件的特别编排。品牌的核心价值造成了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的差距,而核心价值的大小高低最终取决于媒体的责任与品格。媒体的责任感与公信力成正比,责任感越强,品牌公信力越大,影响力就越大,反之亦然。
2008年5月,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情发生后,央视多个频道均打破频道常规编排,及时、全面报道地震灾情和各地抗震救灾情况,充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而作为没有新闻报道资源的专业频道,CCTV-10同样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频道从专业角度出发,推出“关注汶川地震”特别节目,其中系列节目《科学面对地震》详细介绍了地震的预防和监测以及震后医疗急救等内容;频道还在5月24日(星期六)晚间推出了反映消防部队参加地震抢险救援的专题片《高科技助力地震救援》。除此之外,频道还制作并播出地震常识、地震逃生知识、救援知识等与抗震救灾相关的节目。在2008年第21周(5月18日~24日)中华文明、地震知识普及类节目广受欢迎,CCTV-10市场份额达1.62%,比前一周增长71.3%,全天收视率普遍上扬,下午和晚间时段收视率增长尤为突出。
CCTV-10在收视率大幅提升的同时,观众构成也进一步向“三高”人群集中。第21周男性观众集中度达110.24%,比前一周增长13.5%;干部/管理人员集中度达102.18%,比前一周增长7.9%;大学以上学历观众集中度达120.72%,比前一周增长17.3%;月收入5000元以上观众集中度达112.72%,比前一周增长62.4%。③
媒介事件下的特别编排。如今的大众媒介已成为贯穿科学、常识、社会的纽带。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通过大众媒介被放大与聚焦、催动与整合,形成了具有一定效应的媒介事件。其轰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激发了人们内在常识化的需求,自觉地去探索科学奥秘、科技成果、科技未来。如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神舟七号航天飞船发射等。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央视科教频道就利用奥运年的契机,通过《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日常栏目,推出有关奥运装备、奥运反恐、奥运高科技的系列节目。同时频道以公益为主题,推出一系列大型电视活动,2008年5月~6月,在博物馆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频道配合“人文奥运”的主题推出“中国记忆”大型电视活动,8月推出《文明中国》宣传月活动等,以公益活动打造科教频道品牌。因此,不难看出在与其他拥有赛事资源、新闻资源的频道竞争格局下,科教频道从编排入手,形成差异化传播,而奥运年作为放大了的播出季也使得CCTV-10在奥运年期间众多观众关注赛事的情况下依旧收获到了较为平稳的收视率。其中科学的频道编排也使得CCTV-10在奥运结束后,全国收视份额排名快速回升至第11名④,为2009年良好开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专业频道品牌化”战略思想指导下,央视科教频道进一步向以观众需求和传播效果为中心的市场转型,在电视媒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实现了重要突破。频道从收集分析收视数据和观众收视需求调查入手,逐步改变了“自下而上”的栏目先行操作方式;不再过分讲求编排技巧,忽略节目间的整体统筹运作,而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频道先行模式,由频道统一制订整体编排方案,直接向各栏目组下“订单”,各栏目组依据频道统一规划的播出时段、内容定位等“按需制作”,打破了“粗放型”编排模式,在保持栏目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强调彼此间的配合、协调与呼应,使传播效果得以“借力施力”,栏目之间观众流动可以实现顺畅的对接、起承转合。这些新的编排举措对频道品牌的塑造起到了明显的放大作用。
不难看出,电视节目编排从常规编排到“编播季”特别编排,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根据市场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同时重视节目的本体规律,科学引导,充分突出频道本身的特点和定位,契合本身的品质、品位、品格。通过整合资源,聚成合力,打造精品,优化品牌,这样的节目编排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使栏目乃至频道的品牌建设得到整体的提升。
注 释:
①②③数据来源:CSM,31城市,2008年~2009年。
④数据来源:CSM,2007年~2008年,31城市,4岁以上所有人。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道德教育;含义;质量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太乐观的,与期望值还是有所差距的。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学校中或多或少,或严重或轻微地出现过学生欺凌学生、学生殴打学生的事件,这表明道德教育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道德教育做出分析与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与意义
所谓的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向被教育者传授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方法,有目的地κ芙逃者实施思想方面的教育。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授教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与道德素质不相匹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大环境下,教师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练习是有必要的,但是作为学生必须要全面发展,不能只是成为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工具,对学生身心的内在观察与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如今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学生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只能从教师那里获得资源,网络时代、信息社会从另外一个渠道来让学生认识到现如今的社会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因此学生就会更容易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导致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受到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显得重要起来,它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知社会、认知世界。
二、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道德教育的质量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授课基本都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引领是少之又少。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帮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可以拿一个不错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以及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因此在现如今的校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的本质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获得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想让一个初中生真正地在成绩还有道德方面都做到优良,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吸收新颖、科学的教学理念,争取早日改变不良的教学现状,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良型人才。
2.在相关的教学、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
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无非就是学校和家庭,因此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尤为重要。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道德教育小情境,让学生去表演情境当中的角色。在演戏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人物上面倾注思想,对人物的行为、语言等都会有自己的思考。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与教师生硬地灌输还是有区别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帮助孩子,告诉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而不是孩子在家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家长一定要在家做好榜样,配合教师抓好孩子的道德教育。
3.借助信息技术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中教育;学生;道德品质
根据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中具体目标:既要求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个十分关键的教学课程与发展目标,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和可能,如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持之以恒地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道德品质。
一、 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身的德育教学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灵导师,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心灵导师的这一角色,并正确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现阶段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核心。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形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其优良道德品质。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二、积极创设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学情境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学习活动,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进行学习活动、情感交流、道德品质熏陶、学习兴趣培养、能力等多方面的心理交流活动。道德品质只有在温馨、愉悦、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中,才可以真正实现激励学生团结向上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交流,巧妙的运用教学评价,不断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教学关系,在不断加深与班级学生的学习情感后,学生才会自主的参与到德育品质的培养活动中,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为学生自身最为迫切需要的物质。除此之外,体育课堂还需要运用定期竞赛的形式,不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全面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体育比赛这一教学方法总是最佳的,而将合作学习合理的融入至竞赛的始终,也会更有效的促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运动竞争不仅是技术、战术、智力、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的竞争。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学鲜明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学生在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练习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情感反应,如恐惧、疲劳、怕疼、怕伤等,教师需要严格遵循体育教学内容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并以此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过程中,需要先让学生深入明确此教学游戏的具体含义、游戏规则、学习任务等,并且要求学生须严格遵守规则,长此以往,学生在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就会增强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进而强化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将课堂教学逐渐由灌输转变为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正处于渴求知识的阶段,他们乐于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有效的增加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训,进而使高中生这个群体可以自主形成德才兼备的健康人格。例如,学生在进行跨栏跑这一项教学实践时,经常会遇到不小心摔倒后继续爬起来参加训练的事情,教师此时需要及时给此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语言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此而倍受鼓舞,对培养班级中学生的自愈能力、坚韧顽强、积极向上、为集体争光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课堂中的一些小细节,教师亦不可忽视,如借还器材一事,教师可以督促学生自主编制轮值流程表,然后要求学生严格遵照值日表进行轮值,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学习品格,还进一步的强化了学生对自我负责的良好品质。
五、结语
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中体育教学,需要以学生学习的这一视角出发,坚守相关教学原则,将德育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其中。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和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不断优化教学育人成果,进而全面提高高中生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素质等,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甘宝清.学校体育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15:2.
[2]覃健珍.浅谈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5,01:123+133.
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特殊性;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96-03
收稿日期:2006-10-18
作者简介:李弘国(1967-),男,吉林龙井市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课属于“修身课”。“修身课”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具备 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正确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不仅是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对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接受知识、信息的特殊过 程”
“所有的教学过程均是以教学对象的一定接受心理为基础而展开的”。然而,在思想道德 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对象的接受心理是比较复杂而微妙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思 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所给的有目的性教学内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影 响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这些自我意识虽然是以尚不成熟的观念形态存在着,但是 ,它具有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过滤”的“特殊技能”。换句话说,“它并不愿意全 盘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有的认定,有的厌恶,有的删除,甚至有的进行补充和修正。”假 如,教师以“肩负使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主题给学生讲一堂课,这时,在学生主体 的接受心理中一般会形成“赞成”与“否定”两种不同的接受状态。抱有“赞成心理”状态 的学生主体,一般有下列两种不同类型。第一类是,在接受学校教育、接受上述教育内容之 前 ,通过其他途径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学生群体;另一种类型是,虽然还没有认识到学 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偶像心理”作用,促使他认定教师的教育是正确的,并且愿意全 盘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群体。怀有“否定心理”状态的学生主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 一类是,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已接受了“学习是为了自己对父母报恩”等内容的片面教育的 学生群体;另一类型是干脆接受“知识无用”论的否定性教育的学生群体。陈秉公教授把这 样的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形象地比喻为“一首教育诗”。他认为,这首教育诗的上阙由一个 教师来做,下阙是由多个不同的学生来做。完美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诗,要求上阙做得好 ,下阙合得好。如果只上阙做得好,下阙合不好,算不上好的教育诗。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过滤”作用,不仅有区别地接受知识 和信息,而且还不断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识,即在教师有目的性的知识传授和影响下,在学 生的自我意识形态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断以 “ 理想的自我形象”对照“现实中的自我形象”。例如,假设教师以“坚持艰苦奋斗,反对骄 奢逸”为主题给学生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我意识中会浮 现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会找出自己的很多 不足点。如果这时典型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间的差距越大,对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的冲击力 就越大,那么“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矛盾的反省过程就越快。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所产生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课教学过程内在的基础和目的,而教师的传授活动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 的条件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征,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会产生极大影响,即它促使教师牢 固树立“学生学习主体观”,对正确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流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思想道 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 习当成把外部知识和信息主动纳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体验过程和个性发 展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条件,其作用必须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才能转 化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正确地、有效地转化。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隐含的这些特性,明确地提示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即使教师 的知识传授搞得再好,如果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培养情感、意志、信念 、人格的特殊的“情感教育”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意识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要 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必须要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意识活动的“理性”和“非理性 ”两个因素的作用。“理性因素”起着培养意识主体的科学认知、逻辑思维等作用;“非理 性因素”则起着培养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作用。
一般来说,所有的教育学科教学都在谈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问题”(即科学认知或逻 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和“情感问题”(即培养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问题)。事实上 “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中已被自然融合,是相辅相成的两 个侧面,“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某一个侧面,而省略另一个侧面完全取决于不同 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属性”。例如,《数学》、《外语》等纯技能性学科,往往特别强调“认 知问题”,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却不去谈论 或很少谈论“情感问题”。相反,像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课等富有社 会性内容的学科的教学,必然要多多谈论“情感问题”。但是,从教学目的角度来考察,这 些课程的“情感问题”谈论毕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的重要的补充而已, 决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这些课程的主要的教学目的始终是而且应当是培养学生 主体的“科学认知”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区别于上述学科教学过程的十分鲜明的特点。在思想道德修 养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作用,正确解决“认知问题”,同时也 需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恰当解决“情感问题”。品德教育的研究结果和教学 经验证明,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知觉等因素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 重。实际上,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包含诸多“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在内的复杂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解决“认知问题”和解决“情 感问题”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即解决“认知问题”是要解决“情感问题”的手段,而解决 “情感问题”是解决“认知问题”必然要达到的目的。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存性 ,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知识与理论的开启与对意志、信 念的培养紧密地统一起来。在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必须重视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外,还要注意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因为学生主体人格的 形成往往依靠教师所传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有时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直 接形成。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在学生主体意识活动的“直觉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现 象。这时,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形象,而是已经提升 为能够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不但要努力掌握丰富的理论知 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渊博的理论知识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 导、教育学生,使他们达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形成价值观的特殊过程
一般地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 力的过程”。所谓的“是非判断”能力就是指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什么是违背 客观实际的谬误,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以解决认识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认知关系。所谓 的“价值判断”能力指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具有否定价值的东 西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解决价值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
培养“是非判断”能力不仅是培养“价值判断”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任何学科教学过 程中,必须要首先解决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是非判断”问题 和“价值判断”问题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显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一般的知识技能 学科经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决“是非判断”问题上,并且解决“是非判断”问题的过程直接 表现为解决“价值判断”问题的过程。譬如,假设数学教师给学生说明1/2=0.5的问题, 这时,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教导下,很快认识到1/2=0.5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真理,同 时认定这些运算方法和规则很有价值。到了这个程度,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花费更大的精力去 引导学生进行另外的特别的“价值判断”,因为学生主体通过科学认识过程,已经判断出这 种科学知识很有价值。当然,除了思想道德修养课以外,其他富有社会性内容的学科,“价 值判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比上述技能学科可能略微大一些,但是,与在思想道德修养课 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判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相比,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其鲜明的差 异点。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是非判断”问题,而且还必须解决“价值 判断”问题。假如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这一内容时 ,教师首先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也就是说要解决 “是非判断”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要有 说服力地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从学生主体 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既是从“真理性认识”转换为“价值性认识”的过程,又是对特定事物 或特定现象形成特定价值观的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解决“价值判断”问题的过程既复杂又艰苦的根本原因 是“学生树立价值观念的过程不是单纯依靠认识能力,而是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 。换句话来说,当人们认定某一种认识或行为符合自身特定的“需要”和“利益”时,就 会形成对其事物或现象的肯定的价值观,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价值观。更具体地说,假如有 位学生主体通过教学过程认定教师讲的“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这句话很有道理,并准备接 受它。但是,后来这位学生主体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得到“诚实守信却会被伤害”的否定性 结论时,这位学生主体对教师在教学当中所讲的内容会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因为学生 主体已经得出: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对自己已毫无益处的否定性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 相当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为了搞好教学,应该及时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新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以便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教 学工作的预见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理”,即必须通过讲理论来(用逻辑 的力量来)说服人,征服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不断地掌握和充实理论知识,但 “决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论,而是要更加有效,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价 值观的理论知识,并且以出色的教学艺术和非凡的气质,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 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利益矛盾问题”。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
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和基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获取对客 观事物的正确信息,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 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 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也只能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才能真正形成和 表现出来,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品德的源泉,也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归宿。“在社会实 践中,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 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形成某种道德品质”。
学生主体在上面已提到的几个教学环节可以形成对某种特定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即可以 能够形成概念、判断、甚至是价值判断。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知识和价值判断的形成 并不意味着学生主体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学生通过课堂教 学所学到的知识、判断和道德品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因为,道德品质并不是某种 知识和价值判断的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个人一时一事的偶然的思想言行的表现,而是个人根 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因 此,要考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注重考虑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其一是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二是“时间的磨炼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是基础、动力,时间的磨炼作用是形 成道德行为特性(是稳固还是脆弱的特性)的重要的前提条件。若没有实践的“中介作用”和 较长时间的磨炼过程,人的道德品质是不可能形成的。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按教师的要求 实现某一德育任务,只是一个具体德育过程的结束。德育过程并未就此完结,它总是通过 实践活动与交往产生心理内部矛盾,再通过活动与交往产生新的心理内部矛盾,由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即通过不断教育和自我教育从 量变到质变的无穷的过程。
一般的教育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在其事先确定的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指导下,通过一个或者 几个教学过程来实现的。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不一样,它是需要长 期的、反复的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对不少学生主体来讲,要形成稳固的道德 品质,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要经过他们整个一生的努力与修炼过程。从这个角度来 考察,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 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必然的延续。
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 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设计和组织可采 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的教学实践和军政训练;不按照教学 大 纲要求设计,但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家务劳动、带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和其他社会 公益性的活动等,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避免单纯追求表面形式 、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讲究实效,使学生既从社会实践中学到真正本领, 又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又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上述四个方面特殊性,实质上是道德 品质的形成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可是,学生主体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绝不是经 过简简单单的一两次教学过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 过程才能得到实现。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把握和运用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组织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 学效果,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逻辑思路[J].高校德育科学,1996(3).
[2]学校德育工作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王守实,等.高效德育学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
[4]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道德品质;大学生;提升
道德品质是表征个人道德总体特点的范畴,它体现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要求,以及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道德意识调节引导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和深化相应的道德意识。
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与问题
1.道德观念错误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所处关系的看法,对个体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当今,许多大学生越来越关注个人利益,注重自我目标的实现,忽视高尚道德价值的信仰,道德目标扭曲,道德观念淡化。另外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也渐渐侵蚀大学生的思想。
2.道德行为失范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阶段,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约束力和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在独立行事时不能准确地把握善与恶,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更有一部分人,单纯口上说着道德,追求高尚,但行为却不一致。
二、造成大学生道德品质问题的原因
1.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如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网络既是现实社会的产物,又具有非现实的虚拟性,以特殊的方式快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网络中一些不道德信息、不健康信息腐蚀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水平下降。
2.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给予孩子人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长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都是参差不齐的,整体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到的家庭基础文明教育层次是较低的。
另外,部分家长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导致大学生行为放任,容易形成错误的道德惯性,影响大学生正确道德品质的养成。
3.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高校大学生往往缺乏自身约束力和自身学习能力,因此想要提升其道德水平,必须通过学校教育。
当今社会,许多高校虽然开展了道德教育课程,但是教育内容过空、过大。许多内容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开展实践道德教育,虽然能够让大学生认知和理解,但是没有起到真正的内化作用。
三、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1.丰富与道德相关的大学生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道德品质必须先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和学校约束来培养的。学校道德教育不仅要对学生道德认知加以引导,另外要多组织道德相关实践活动,多开展与道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实践育人,使得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道德品质。
2.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应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和班干部关注每一位学生,如果发现心理问题,应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对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以此来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减少道德品质下降的现象。
3.高校运用自媒体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正面引导
高校应运用好自媒体这一工具,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高校应建立自媒体网络平台,经常在此平台中校园道德模范事迹和信息,鼓励大家学习。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祖国发展的大事,需要各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鲍 金.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变化和问题[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15,13(0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