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1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方面,韩国政府和各级学校普遍把道德的养成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中心特质,从而道德教育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韩国中小学校开设了公民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韩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使青少年学生学的道德规范,树立基本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与社会意识,要使青少年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思想品德,培养公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资格,从而使其努力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韩国各级学校注重把传统的儒家伦理作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早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里,成为其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精神能源。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基本伦理思想,例如韩国学校开展的“忠孝观”和”仁义观”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升国旗、唱国歌,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生活教育也是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部分。此外,韩国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展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礼节、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和国家生活礼节五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

二、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韩国学校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

1.课外实践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比较重视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据有关资料的统计,韩国的中小学校共有90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传统艺术教育活动、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自我心理调控训练和各种仪式活动等。正是通过开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动,韩国学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最终成为懂礼貌和守礼节的好公民。

2.学科渗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注重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应用,如在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教学来展现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社会服务法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和砥砺道德情操。韩国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来的,主要分为选择、反省和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它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

三、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并体现了其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韩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忠孝教育、廉耻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在家庭里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礼仪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韩国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本国历史名人的字画和肖像,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主要做法是:首先,学校召开家长联谊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会教育网、社会监督站与文明社区等。这些社会机构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协作,共同参与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韩国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韩国学校和教育部门发挥到了极致。韩国学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学校把道德教育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个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与生活节制等内容;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长辈、宽容他人、家庭礼节、学校礼节与热爱自己的家乡等内容;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帮助他人和维护正义等内容;国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爱国家、爱民族、维护统一、促进国际友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韩国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

4.道德教育的连贯性

当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生活课和道德课,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公民法制教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大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历史文化课,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形成了其鲜明的教育特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国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当前,儒家伦理思想既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在韩国,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维系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黏合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要将我国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材中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各级学校还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儒家伦理思想教学体系,将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切实转化为青少年学生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发挥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专门教学部门来完成的,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和地理课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形成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教育,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着力构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韩国学校注重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为了生活,必须融入生活。道德教育要引导青少年从当下的现实生活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沉闷的课堂,走进广阔的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和践行道德,从而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为此,首先学校要制订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制订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和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生活化德育目标。其次,学校要大力整合目前的德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增加鲜活的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尤其要着力增加学生参加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力。

篇2

关键词:中美日;基础教育;德育教育;比较研究

一、中日素质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之比较

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做法体现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该要领明确提出充实心灵的教育是进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德”素质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一)中日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1.相同点:第一,我国与日本的道德教育目标都具有明确的政治性要求,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愿望;第二,政府都加强了对道德教育过程的控制,并在制订实施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确立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第三,将健全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我国和日本的共识。

2.不同点: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国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道德教育目标对日本等国而言有着深层次的特定的含义。

(二)中日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日本的道德教育可以归纳为人格(品质)、心理品质(人格)、丰富的人类性(情操)、行为修养四个方面,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要求,带有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合璧互补特色的资本主义德育内容。中国的德育教育内容则显得空洞、教条、内涵简单可操作性不强等不足。

(三)中日道育教育方法的比较

日本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讲究多样化、务实化,还特别重视推广采用心理咨询法。而我国的德育教育方法虽然这几年有所改善但是还是存在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等弊病。日本的《道德》教科书作为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使用教材,一直都以它的形象化和可接受性而颇受好评。在我国的德育教科书里,大多是以树立英雄人物为主,平常的生活事例少之又少。殊不知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英雄,而是具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

(四)中日道德教育途径方面的比较

日本的道德教育途径主要通过三种渠道进行。第一,直接途径,即学校道德课程来实现;第二,间接途径,即渗透于各学科之中的道德教育;第三,潜在途径,主要指那些时时处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无形途径。我国则把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主渠道,对于道德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强调。但是,在如何进行实际的道德教育和有效地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作用上还存在相当的问题。

二、中美素质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之比较

在美国二百年的历史中,美国人对道德教育一直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社会稳定的程度。

(一)美国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美国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有具体充实的教育内容,形成一系列独特的教育方法。提出各科教学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应与社会生活的内容紧密而有机的结合,强调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把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道德教育有机地相结合,这是美国德育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美国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手段

1.美国学校中的道德教育

第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强调其基础性和共同性。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没有种族差异的为前提下,要求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培养诚实,守法,自信,合作,负责素质;第二,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即遵纪守法,爱国、爱乡。美国的爱国教育非常成功,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第三,美国在中小学课程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对于学生的道德观念的树立和形成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第四,注重活动式道德教育。即道德教育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通常在美国的活动式教育模式是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进行的,即通过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选择,其中会自然贯穿学生对于道德现象的思考活动;第五,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隐性教育是课堂内外,间接的,内隐的,以特定方式呈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地,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即通过情境交流,在愉悦的气氛中,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的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2.美国家庭中的道德教育

独立个性,民主开放和经济意识是美国家庭教育教的三大特点,也集中反映了美国家教庭教育的全貌。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美国的家庭教育的民主气氛造就了一代一代独立性极强的美国青年。

3.美国社会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由于美国社会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存在,美国人在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上与其他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人本来奉行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但随着美国种族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分崩离析,对美国的道德教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的社会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紧密相连。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特色;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

建立高职特色职业道德教育的组织机构应结合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结合各种教育团体和人员在职业教育中的岗位特点和教育优势,明确各自所应承担的职业道德教育责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避免在某些环节教育过程中的人力短缺,形成全方位、网状的教育格局,形成最强大的职业道德教育阵容。本文所论述的“大合力——大网络”组织机构综合体现了这些特点与要求。

“大合力——大网络”的含义与组织机构设置

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指导思想,即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和组织网络以确保教育效果。但很多高职院校对此存在片面的理解,将合力与网络仅局限在学校内部,注意到了校内各部门和人员的合作,形成了校内的教育合力与网络,而没有注意挖掘校外更加深厚而广阔的教育资源,显得孤军奋战。有的高职院校注意到了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但因校外教育力量组织、利用的难度大而没有切实加以组织。因此合力还不够强,网络还不够大,只能说是“小合力”、“小网络”。

“大合力——大网络”即针对“小合力”、“小网络”而言。根据高职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与模式,职业道德教育应更为开放、更为紧密联系社会,必须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将各方面教育影响联系起来,形成以高职院校为核心向社会辐射的教育合力网络。在这个意义上,应建构“大合力——大网络”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思想的社会化,进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所谓各种教育力量,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体系指的是学校内部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及其相互沟通的途径。较完整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体系应设立以下组织:(1)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小组。由分管德育的校长、职业道德教研室主任、学生会主席、就业处和学工处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教育大纲,统领教育活动和研究工作;(2)直接的职业道德教育队伍。由职业指导师(或咨询师)、职业道德专职教师、实习(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组成,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力量,其职责是在明确各自分工,发挥各自功能的基础上承担直接的或显性的职业道德的教育任务;(3)间接的职业道德教育队伍。从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直接与间接的关系来看,这支队伍应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各专业课程教师组成,其任务是在各自的工作中注意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因素,挖掘自己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隐性的、间接的职业道德教育,配合直接的教育队伍,形成合力,增强效果。

社会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体系主要包括:(1)合作办学单位的教育力量。主要负责与学校联络的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及负责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督、指导的技术人员及劳动模范等,这是社会组织体系中最强、与学校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队伍,根据与学校的合作协议,主要负责学生在合作单位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管理,并介入学校范围内的部分教育工作。(2)非合作单位的教育力量。范围非常广泛,可涉及社会各行各业,是学院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社会关系网,利用丰富的人际资源,挖掘各类优秀人才,在自愿与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校外职业道德辅导员队伍。通过与学校签订职业道德教育协议,根据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各自的职业特点,开展专题报告、座谈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活动。(3)校友会的教育力量。主要由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往届毕业生组成,这是一支独特但很有影响力的校外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队伍,校友的身份会给在校生以亲切感,他们的成就又会让在校学生羡慕与敬佩,其言传身教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家庭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体系主要包括:(1)家长委员会。根据学生家庭居住情况,由关心学校、关心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按就近与自愿的原则建立。委员中应有一定数量的领导、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其职责是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上与学校统一思想,反映家长与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交流探讨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帮助学校解决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难题。(2)家长人力资源档案库。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家长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家长的特殊身份能起到其他教育力量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要将一些素质高、有成就的家长联系起来,建立一支不断更新(因为学生是不断更新的)、但数量相对稳定的家长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队伍,根据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家长各自的职业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组织管理中心这是联系、集合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枢纽,是沟通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信息立交桥,应由学校牵头,联络三方面的负责人组成。其职责是统一领导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制定整体教育计划,明确各方面的职责、任务,确立工作方式。管理中心与各种教育力量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只是一个协调指挥中心。机构或办公室一般设在学校。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德育的主体与最佳的实施切入点,是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实施的,因此在组织上可以不做过细的划分,但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大合力——大网络”、全方位、立体的、多层次的职业道德教育格局。

建设“大合力——大网络”组织机构的必要性

是由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决定的现代社会是日益开放的社会,也是职业化程度愈来愈高的社会,学生的职业思想及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必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包括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的和非教育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的综合影响。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建立一个职业道德教育组织网络,可以统合各方面力量,发挥其中积极因素的影响,防止、矫正、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利于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由于信息传播渠道多、量大、速度快,对学生产生着多方面影响,客观上也要求有一个统合各方面影响的组织形式。

是职业教育社会化决定的高职教育的社会化是高职教育成功的保证和标志,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职业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制约。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构成、产品构成以及职业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高职院校探索各种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化。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一贯主张要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认为“离社会无教育”、“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在于社会化”。因此,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也应考虑社会的需要,职业道德教育绝不单单是学校的事,而应成为覆盖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政府必须通力合作。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一项心理学公式:B=f(P,E)。其含义是表示人的行为的B是个体综合因素P与环境因素E的函数。可以用它说明高职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个体主观因素P与环境因素E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生在校时间较短,理论学习时间较短,大量的见习、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接受锻炼,这一教育的时空特征与环境特征为高职生职业道德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协同企业与家庭形成网络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格局,是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是改变“孤岛”教育状况的必然要求职业道德教育网络化要求改变传统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封闭状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美国学者奥尔森曾把那种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学校称之为“教育的孤岛”,他指出:“岛上的居民们只在书本中读到环境世界,直至从学校毕业,才回归本土生活。然而在学校和社区之间架筑桥梁,使人人能自由往来其间的学校微乎其微。”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脱节的具体表现是,在教育重心的把握上,技能教育重于职业道德教育,而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却日益提高;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上往往各取所需,学校教的不是社会需要的。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目标不一致,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高职生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是个体成长为成熟的职业人、道德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受到社会宏观大环境,省、市、区中观环境,学校、家庭、实习单位微观环境多层次多维度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网络化就是要使学生由参与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扩大到参与社会的职业道德生活,由与教师、父母的交往扩大到与同行业团体与其他成人的交往,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胜任岗位的需要。

“大合力——大网络”组织机构的功能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的变化不仅与量有关,事物各要素之间的排列也会引起质的突破。系统论认为,事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对应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大合力——大网络”职业道德教育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是单独的学校教育所远不能及的。

可保证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随着高职生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更多地由校内延伸扩展到校外,来自各方面大量的社会信息使影响高职生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因素更加复杂。如大桥薰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各场所及场所之间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应保持一贯性和整合性——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这种一贯性和整合性明显地欠缺了。”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众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社会信息与多元化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职生的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观,使他们很难辨析。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渠道、方式、强度方面可以各有特色,但在影响方向、性质、目标要求上应是同质的、一致的。否则,或者使学生陷入两难境地、无所适从,或者各方面的影响互相抵消,导致教育的负效应。“大合力——大网络”职业道德教育借助各种组织形式和手段,通过调和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可对不同质的社会信息和影响因素进行筛选、调整、整合,重新建构,形成有机的整体教育合力,育思想和内容,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按既定要求与制度办事,避免教育要求互相矛盾,从而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可开发利用社会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力度“大合力——大网络”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充分挖掘、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比如社会上的相关组织机构和人员本身具有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但是潜在的,通过校外辅导员队伍和教育基地大网络的建立,其教育责任意识与作用会被激发、挖掘出来,成为不可估量的职业道德教育力量。

可优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职业道德教育大网络的建立便于动员各种力量齐抓共管,全面优化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可以促使网络中的企业和单位注意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符合大网络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发挥应有的教育职能,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可促使家庭内部把家庭美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相互促进和提高,为学生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5

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来看,因受当前的教育模式影响,政治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过度关注道德理论的传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出现道德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不高的弊病。

(一)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知行矛盾”日益突显

“知行矛盾”或者说“知行背离”是当前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前,中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但他们很难将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例如,针对“公”与“私”的问题,中学生思想上普遍赞同“先公后私”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只顾及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在义利观方面,中学生普遍赞同“重义轻利”“舍生取义”,但行为表现反映出的却是价值取向功利化、物质化,甚至不惜牺牲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在社会公德方面,中学生普遍强调自己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其破坏公共财物、随地乱扔垃圾等行为却屡禁不止。在社会生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往往与其学习过的道德理论背道而驰,这就迫切需要中学政治教师更要在深度上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

当前学校忽视社会实践这一强有力的道德教育阵地,忽视在各种具体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方式趋于理论化、静态化。第一,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政治教师依然采用说教、满堂灌的讲授式向学生灌输公民道德的理论常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性。第二,政治教师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于书本的理论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熟悉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难以把所学的道德理论常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带领学生参与的德育活动太少,以时间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无法在人际交往中具体感知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所以,理论化、静态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严重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对活动性德育内容重视不够

“活动性德育内容又称实践性德育内容是指通过有组织的进行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政治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强制性地把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过度的认知性德育教育就抑制了教师对活动性德育内容的重视与实施。与此同时,为节约教学时间,大多数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活动性德育内容,教材的“探究活动”是授课教师经常省略的部分。即使中学政治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相应的探究性活动,无非也是按照教学大纲及其教科书所确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且这类教学活动形式化,极度缺乏启发性、感染性。这样,学生参与到具体道德实践活动的机会少,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四)学校的道德评价机制较为单一、陈旧

“道德评价问题是当前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环节之一。”“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常采用与学科教育评价完全一致的考试法。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在这种既定的学校道德评价机制影响下,政治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其讲课质量评估的首要标准,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道德素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人格品质,无法通过学生的应试能力反映出来。政治教师仍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违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容易与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中学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落实道德教育理念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道德教育理念,政治教师需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其德育活动的切入点。即政治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视角进行道德教育,恰当地把“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和“培养道德行为”这一相互衔接的道德教育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公民道德伦理常识与道德行为准则内化为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品质,促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长此以往,便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向上、文明的社会风气。

(二)加强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政治课的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政治教师应秉持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理念,适度开展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促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性的实施。政治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高效、实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办墙报、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实现认知性德育与活动性德育的有效结合。第三,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政治教师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适合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体验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道德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

学科教学的评价机制始终与学校的评价机制具有一致性,所以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考评机制改革,学校应该率先提出具体的道德评价标准、多元的道德评价方法、明确的道德评价对象。在学校具体的道德评价机制下,政治教师务必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政治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转变为综合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小论文、社会实践等多样化、多维度的考核办法,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通过新型道德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道德评价方式,能合理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调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网络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作为教育合力的整体效用。首先,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学政治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定期把学生在校的道德行为表现反馈给家长,促使家长及时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达到家庭和学校合力育人的目的。其次,社区拥有丰富的、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带领广大学生在社区开展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环境来启发、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发挥教育合力的效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努力实现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总结

篇6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开始推行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1961年的“教育修正令”强调教育要满足国家的需要和促进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注重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教学,突出精神教育和自我约束教育。不过,除了要求对所有的穆斯林中小学生开设必修课程伊斯兰研究外,没有提及到专门的道德教育。[1]1969年,马来西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乱。骚乱中出现了种族冲突和仇杀,骚乱后各种族之间的关系恶化,不同种族之间开始相互猜疑,变得互不信任。在种族猜疑和怨恨增加的同时,马来西亚的青少年犯罪也开始增加,校园秩序混乱,学生对国家发展意图和规划了解甚少,传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和文化受到冲击,而以往的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模式对此无能为力。整个社会对道德弱化的现象反应强烈,民众强烈要求政府在学校开设系统的教育课程以改善社会风气。

二、马来西亚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内容

(一)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管理机构:道德教育委员会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1970年,马来西亚国家原则(RUKUNNEGARA)出台。马来西亚国家原则是国家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马来西亚接下来的各种改革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也为马来西亚学校道德教育大纲确定了基准。国家原则承诺,“团结所有马来西亚人,创建一个公平分配国家财富的社会,确保以一种开放自由的方式对待和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建设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不断发展进步的国家”,“为了实现最终的目的,我们坚持以下原则:相信神,忠于国家元首和国家,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2]道德教育发展初期的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马来西亚内阁委员会要求教育部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设计和开发道德教育课程。道德教育课程将要贯穿整个中小学11年的学龄教育期,新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针对非穆斯林学生,因为穆斯林学生已经在他们的课程中学习了伊斯兰宗教知识。因此,1976年10月,经过课程中心开会讨论后,教育部决定正式成立道德教育委员会。学校督察负责人被任命为道德委员会的主席,道德教育委员会主席是道德教育委员会的负责人。各种宗教团体、志愿者组织、中学、大专、本科学院以及其他各种教育委员会成员被任命为道德教育委员会的代表。道德教育委员会主委会由8人组成,负责开展工作。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征求各方意见,经过广泛讨论后最终形成一个适宜马来西亚非穆斯林学生的道德教育大纲。[3]因为大纲要针对所有的非穆斯林学生,为了体现大纲的普适性,制定大纲的过程中需要让尽可能多的不同阶层和种族的人参与进来,相互讨论、反馈。因此,宗教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也参与到其中来讨论和认定需要在新的正式德育课程中传授的价值观。不同群体的建议和各个方面的调查结果最终提交到主委会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修订。

(二)第一部道德教育大纲时期:寻找共同的价值观

1977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就国立学校开设德育课的议题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提出在正规学校开设德育课。1979年,内阁委员会通过了国家教育政策研究实施报告(the1979CabinetReport),马来西亚后来与道德教育有关的一系列活动都基于该报告。这份报告对马来西亚的教育政策进行了总结并声明:“为了建立一个有纪律、有文化和团结的社会,要求穆斯林学生学习伊斯兰宗教知识,同时要求非穆斯林学生接受道德和伦理教育。学习伦理和道德课程的所有学生,必须接受测验。在这些课程中,要求尊重个体,自由地包容任何民族,在一个多民族社会必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4]报告决定成立有国际专家参加的道德教育课程评价组,组织对课程的开发和试验。根据1979年内阁报告的安排,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起来,首先进行了道德教育课程试验。1981年,在对塞朗加省18所国立中学的中学生进行仁爱、勤奋和诚实三项内容的德育课改试验结果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在学校开设道德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德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同时,马来西亚也积极参加了一系列在亚洲各国开展的道德教育项目。例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领导、日本东京国立教育研究所(NIERResearchBulletin,1981)承办的道德教育项目。这个活动的参加国家可以相互分享彼此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观点和经验,该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认定普世的价值观,参与国也可以采用该项目认定的普世价值观作为自己国家道德教育中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5]为了规范和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马来西亚教育部直接要求课程开发中心制定道德教育大纲,并上报国会讨论。在制定道德教育大纲时,马来西亚的历史、宗教以及社会文化等成为道德委员会考虑的重点,大纲要体现以诚信、爱为基础的德育原则。马来西亚当局和学者们认为,信仰和宗教虽然有差异,但它们都有近似的善恶观,课程应把重点放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点而不是差异上。因此,课程发展中心在起草道德教育大纲时,对哪些价值体现马来西亚社会的需要、哪些价值可以不分而被所有人接受等做了认真的研究。经过道德教育委员会牵头的大讨论后,第一部道德教育大纲选择了当时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16个核心的价值观来传授给学生。这些价值观包括:同情、自恃、谦虚、尊重、友爱、正义、自由、勇敢、讲卫生和心理健康、诚实、勤勉、合作、温和节制、感恩、理性、公益意识。核心价值观主要由个体和社会可观察到的道德价值观和知识构成。这些价值观确保学生在他们所属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机构或者社群中生活和交往时能进行积极的人际间互动。教育部明确提出,这16种价值观没有先后次序之分,各个年级都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开设价值教育课。此外,其他学科的教学以及共同的课外活动中都要不断地、始终如一地把这些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在这个先行大纲中,要求道德教育重视个体精神、人文以及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它强调教诲和内化马来西亚社会的高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以马来西亚的各种宗教、传统文化和不同社群文化为基础,同时也和世界上主流价值观协调一致。

马来西亚新的首届非伊斯兰小学德育课程在1983年开始实施,道德教育课程师资培训计划也同时展开。在第一时间段,所有马来西亚小学都在第一学年以必修课程的形式开设道德教育,并逐年分阶段实施至小学六年级。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下一年以上一年为基础,层层递进,不同阶段传授的道德教育内容的难度和侧重点不同,这个项目计划1988年完成。1987年,马来西亚又规定所有教育学院全面开设道德必修课程。1988年,马来西亚开始实施一体化初中课程,德育课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核心部分,这样德育课程在中小学有效地衔接起来了。至此,由伊斯兰研究(穆斯林学生)和道德教育(非穆斯林学生)两种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编制的目标取向已经趋向统一。1989年,随着高中综合课程的实施,道德教育开始延伸到高中。1993年前,所有的中小学课程中都把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来开,每一个非穆斯林学生必须学习这门课,并进行考试。1993年,马来西亚开始对所有非穆斯林学生实施国家级的道德教育考试。因为道德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因此,如何客观地进行评价就成为一个摆在马来西亚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挑战。经过几次修订,德育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检测知识,另外一个是通过专题活动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6]第一部道德教育大纲时期,马来西亚在中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使个体能够认同、接纳和内化民主社会中的道德素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符合一定道德原则。第一部道德教育大纲颁布并实施后,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的不足是内容重复,以及价值澄清法和认知发展策略没有认识到学生带进德育课堂的社会文化的丰富性。把道德看成是静止和孤立的东西,引来了包括师生和教育委员会在内的一些群体的抱怨。面对这些挑战和抱怨,课程发展中心决定修订道德教育大纲。

(三)第二部道德教育大纲时期: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1991年,时任首相马哈蒂尔提出了马来西亚《2020年宏愿(1991~2020)》(Vision2020)的跨世纪发展战略规划,最终目标是要在2020年前把马来西亚建成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马哈蒂尔认为马来西亚未来面临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需要把马来西亚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形成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伦理和宗教力量的社会;一个科学进步的社会;一个成熟和韧性的社会;一个具有丰富价值观和充满爱的文明社会。他强调伦理与精神价值是物质成功的必要前提,也寄希望于通过道德教育来整合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价值观。1995年的比尔教育法案提出:马来西亚需要重新设计一个到达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体系以满足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1998年,马来西亚在联合国于曼谷召开的主题为“价值观教育要为和平、人权、民主和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大会上提交了一份相关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可知马来西亚的道德教育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之上:[7]

1.价值观不是消极被接受的,而是需要认知主体积极地建构。换句话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2.价值观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规则和原理的集合。它们是能够被感知到的认知网络,每一个观念都是和其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能够在实践中应用,价值观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传授。3.神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在宗教教学基础上的价值观是绝对权威的,人头脑中创造的价值是相对的,对神要敬畏。4.善的观念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宗教中。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是官方的宗教,其他宗教也能够映衬和补充伊斯兰价值观,不同宗教的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5.学校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地方,而是一个价值载体。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关键,需要扮演道德教育的促进者,示范者和引导者。6.神创造人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价值观教育应该强调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因为人的性格是由精神、知识、态度和价值观、行为几个相互影响的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时候人们对全球化的关注已经升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种会议和开展的活动中,人们对当时的教育提出了很多的批评和建议。在这样的背景和影响下,2000年,马来西亚课程中心开始根据国家和全球的变化正式评估和修订道德教育大纲。和第一版道德教育大纲的一个主要的差别是修改后的大纲所指德育范围要广泛得多。价值澄清、人格教育和认知发展相结合构成了新德育大纲的认识论,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单一的心理学原理。道德教育大纲的理念和马来西亚《国家———教育哲学》相一致,致力于让学生发展和建构身体、心灵和精神,对神的责任和自我、宇宙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之间的有意义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平衡与和谐发展。修订后的道德教育大纲认为德育课程的目标是提高个体的道德标准,尤其是责任标准,以便受教育者将来有能力在获得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同时为国家和全球化时代的马来西亚社会的和平、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教育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则来帮助个体的心理、智力、情感、精神和社会化有机整合。这些主要原则是:①对自己、家庭和其他人负责;②稳固的;③爱护环境;④维护和平与和谐的环境;⑤爱国;⑥尊重人权;⑦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和实践民主的原则。这些原则指导着修订道德教育大纲的内容。道德教育大纲的内容被分成几个学习领域,学校道德教育教学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例如,中学道德教育课程给学生优先传授的是精神、人文、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学习领域优先重视的几个方面是:①与自我发展相关的价值观;②与家庭相关的价值观;③与环境有关的价值观;④与爱国有关的价值观;⑤与人权有关的价值观;⑥与民主有关的价值观;⑦与和平、和谐有关的价值观。自我发展的价值观包括信奉神、诚实、自尊、责任、谦虚、忍耐、自强和勤奋、爱、公正、理性和谦逊;与家庭有关的价值观包括爱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和对家庭成员忠贞,保存家庭传统和尊重家庭成员;与环境有关的价值观包括爱护和关心环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对环境有关的观点保持敏感度;与爱国领域有关的价值观包括爱国,对国家元首和国家忠诚,以及愿意为国家牺牲;与人权有关的价值观有保护儿童的权利,尊重妇女的权利和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尊重残疾人的权利和保护消费者的权利;与民主有关的价值观有尊重法律法规,演讲和言论自由,自由,参加国家建设和思想解放;与和平、和谐有关的价值观是关注和平、和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价值观的人共同和谐生活,相互帮助和合作,相互尊重。在修订后的大纲中,虽然不同阶段的学习领域和价值领域是相同的,但每一个领域的范围和强调重点是不同的,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程度,传授的道德观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丰富。另外,新大纲对学生获得各种技能也很重视,例如,一般通用技能、归纳技能、批判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冲突处理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希望这些技能能够使得学生将来面对信息技术和交流的时候充满自信,更加具有社会和道德责任。这些技能也被期望能帮助学生发展坚韧性以应对未来生活的压力和挑战。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社会生活领域去发现国家的需要,以及他们的文化和宗教如何面对全球化社会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教育成为马来西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公民与公民教育(CivicsandCitizenshipEducation,CCE)在2004年颁布,有学者和专家认为马来西亚道德教育大纲又需要进一步进行修订,以避免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内容相互重叠。[8]

三、马来西亚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特点

马来西亚的道德教育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价值观的普适性

马来西亚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国家道德教育课程必须有益于促进多元民族文化所享有的价值和政府所希望发展的共同价值的融合。课程发展中心在起草道德教育大纲时认定和提倡的核心价值与各种、传统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具有普世性,这些价值被理解成马来西亚人共同的价值。这些价值强调个人与家庭、群体、社会以及组织的和谐关系,是追求个体和谐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确定了这些共同的价值,为多元文化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找到了共同基础。

(二)渗透方式的立体性

马来西亚在学校德育课程建构中强化政府行为,以行政措施来推进德育改革,集中力量推行新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逐年推出全国统一的道德教育课程和德育课师资培训计划,规定所有教育学院全面开设道德必修课程。通过学校体制、教学方式中确立民族特色来增强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立体性渗透是指以德育课为基本渠道,充分挖掘其他活动的道德因素,使学校的所有活动都体现出德育功能。马来西亚的学校德育不仅依靠道德教育课和伊斯兰教课,而且通过各学科及课外活动等进行。例如:要求学校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德育融于课程改革之中,建立新的“中小学一体化课程”,强调将德育贯穿课程始终;重视中小学志愿活动。志愿活动以个人自觉主动参加为前提,以集体组织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公益为主要内容;在校会或周会上,就校风学风问题进行总结和训示,等等。通过价值澄清法、品德教育等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使个体的心理健康、认知、情感、精神和社会化等有机均衡整合,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三)课程资源的宗教性

篇7

伦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 高中语文;语文教学;家庭伦理道德;

一、当前高中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一)当代高中生家庭伦理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今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导致高消费浪潮席卷中学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孩子们跻身“贵族学子”的行列,他们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他们把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大把大把的钞票毫不吝惜的掷向商店、酒楼、溜冰场和歌舞厅。高消费不但增加了家庭负担,而且滋长了校园的奢侈作风,导致拜金思潮的泛滥,这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而且还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当今学生中出现的铺张浪费、不孝敬父母、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出现父母杀死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子女杀死父母、的违背家庭伦理道德的现象,以及早恋、早孕等,都体现出当代学生普遍缺乏家庭责任感,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在学校教育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体无关论。一些人认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高中生无关,与高中教育无关。这种观点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教育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文化素质,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素质。这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必不可少的。家庭与社会,家庭伦理道德与社会公德是密不可分的。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道德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陈旧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需要我们去破除,许多新的家庭伦理道德现象需要我们研究。条件限制论。一些人认为,对高中生进行较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很有必要,但是学校远离家庭,条件限制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积极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高中文科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资源,需要教师用心挖掘。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策略

(一)注重暗示、陶冶的外部因素,潜移默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采用暗示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其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暗示中潜移默化地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语文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说服力,最易激励学生模仿,教师应以知传知、以情传情、以行导行,取得育德的高效。其次,积极营建暗示教育环境,让学生从教材资源和教学环境中获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信息。因为优美的暗示环境,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比如教学《我与地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暗示,让学生听《懂你》这首歌中联想到母亲在史铁生身后复杂而感人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陶冶,它改造着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价值规范,丰富着思想感情,提升着道德质量,熔铸着意志品格,强化着心理精神。文质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它们的具体形象又为学生乐于接受。凭借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将会喷发巨大的能量。也就是说: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营建情感氛围,制造一个熔铸精神与灵魂的大“火炉”,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

(二)和谐共振,双边互动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实效。可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而且,本人觉得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种方式,对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三、结论

总之,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6-127

篇8

[关键词]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资源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66一03

[作者简介]胡巍,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实践状况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利用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南家庭和学校承担,但这种封闭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趋势,需社会教育资源加入其中。一般而言,“社会教育资源”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社会资源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难以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间形成合力,这已构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解决不力,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制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机制和方法等角度做出一些理性思考,并期以助益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及社会教育实施的研究。

一、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看,社会教育资源有必要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利用其完备的教育场所、设备,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等学校教育资源,遵循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且多以知识传播的正面教育为主,侧重从理论角度培养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价值判断标准受家庭教育影响至深,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家庭教育也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家庭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最熟悉的资源,早已融于大学生的平常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其他教育资源替代不了的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和主导力量,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辅助和制约的作用。从人的终身教育看,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重视学校理论教育、家庭经验熏陶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转变中发挥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是相对周定和有限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终身教育的全部需求。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独特的开放性、全民性、实用性和终身性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一定补充和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不能脱离上述任何一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影响。

其次,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近些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学校面临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饱和,出现了教学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跟进落后等情况。“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使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办学条件更加紧张”。。去年也有媒体刊发过类似报道,这显示当前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状况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与之相反的是社会教育资源,如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及相应人员等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一般都拥有较为富余的场所和大量可利用的设备、展品等,长时期不充分使用,既闲置、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流逝中消弭其应发挥的固有教育功能。社会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为面向公众或部分民众的社会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提高其场所的使用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发挥其既有优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再次,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已经从理论角度接受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从生活经验角度感受到家庭资源所提供的道德熏陶,只是相对缺乏实践层面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受的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最终都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所以最好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检验、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达到早日成才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当中鲜活的案例呈现于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磕碰当中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如此则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优势互补,做到既重理论教育、经验总结,又重生活养成;既重集中学习、家庭熏陶,又注重日常培养;既重学理引导,又注重实践陶冶。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存在状态,也符合大学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更是追求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势必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既有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的因素:也有礼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抵触的因素;更有实际工作中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所在系统不一,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等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片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然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实践体验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学校和学生社团与校外社会教育资源合作,组织和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在社会教育资源利川规模和使用范围方面都存在比较严格的限制。也有部分学校和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果过多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容易由现有教育体系和教学秩序,担心社会教育资源的参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此这般,都是基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不会实质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实际上,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是一个大的学习课堂,无论大学生在学校、家庭,还是未来从事工作,都会接受各方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突出正面教育为主的学校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和家庭的经验传授,共至脱离社会实际,当大学生走出家庭和校园,来到社会叫,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怀疑在学校和家庭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秉持的社会提倡的价值规念,降低个人的思想道德要求。

2.社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的抵触。学校和家庭以外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范畴,社会教育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广阔,差异化显著,良莠并存,社会教育资源职责规定的教育对象比较宽泛,并非必须与大学生发生关联。如果参与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不仅不能为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消耗自身的资源,这就使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部分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但其目的只是为自己打广告,增加在大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为其开展其他收费类的活动做铺垫。甚至更有部分教育机构、团体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打着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号,让学生从事传销等不正当活动。一些学校或大学生经历如此上当受骗事情,发现根本无法与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继续开展合作,或不能从中受到训练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从而在心理上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也有社会教育资源采用类似学校课堂的形式开展活动,不易为大学生接受,难以发挥其优势和影响。

3.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实际T作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通常情况下,学校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教育的机构,隶属于教育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则比较庞杂,分属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社会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和部门有的可以归为教育系统,但多隶属于非教育系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工作中,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开展工作,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这就导致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基本不发生直接联系,社会教育资源直接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很少。

三、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

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应是既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薄弱之处,又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实际工作多分属不同运行系统,其各自承担的职责和教育实施方式存在差异,但从育人方面看,二者则归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工作体系这一更高层面上的同一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的建立规范而行之有效的交流机制和方法。

1.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共建。学校施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和方式,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是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鉴于学校有将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的职责,学校应施行“走出去”的策略和方式,积极主动谋求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展共建活动,加强双方交流互动,互取所长,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联系,开展科研合作活动,共同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同,在实践中感受、体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和大学生在自己“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清进来”。“社会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一线同志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启迪”。

2.双方资源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参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自身和学校的优势,达到双方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共赢的局面。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开展此项活动会消耗自身资源且缺乏经济效益。学校要想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稳妥解决此问题。学校虽然很少能够直接给社会教育资源带来经济效益,但其却可以利用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优势,通过为其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必要的培训等方式对此予以一定的补偿。学校在保障校内教育资源使用不影响学生学习利川的前提下,向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放。也可以允许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等在学校开展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但学校应加强对合作社会教育资源的审核,避免不良礼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承担部分事务性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的人员和绎费压力,又可分批、分期组织大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建立保障制度。协调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并确立实施方案和细则等,为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提供制度保障。要想使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其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有效互动,需从互动机制上进行严密的设计。社会教育资源之间多相互独立,各行其道,差异化明显,缺乏必要地联络和统一部署。但部分利:会教育资源间也会出现教育内容相似或相近,教育方法雷同等同质化严重的状况。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都要予以仔细的考虑。此外,还要建立鼓励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制度和激励、保障性制度,以及建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间的协调性机构及与之密切衔接的程序性规定。到底怎样的制度才能有效实现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根据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性建构,切忌形式主义倾向。因而,确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考评奖惩等制度都要进行利,学而严密的设计和论证,以此为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达到扎实、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目的。

注释:

篇9

【关键词】聋哑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19-02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加上个人、家庭、社会及学校多重因素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不断地更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这给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基于此,本文探讨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首先,由于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聋哑学生形成孤僻自私、偏激冲动等不良个性,使其思想道德方面极易犯错误。造成这些错误思想的原因在于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是非观念混乱,这使他们难以用社会道德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不断调整,也难以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出现道德缺失。其次,由于听力与语言的障碍,导致聋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狭窄,校内有限的资源成了他们获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也造成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的不足。

(二)来自家庭与社会的负面影响。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只是学校一方的职责,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家庭与社会对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常常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只注重对聋哑学生生存本领的培养,却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由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其家庭长期处于悲观情绪之中。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父母在发现自己孩子存在聋哑缺陷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悲观和失落感,心中充满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不同程度地传承给自己残疾的孩子。此外,由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缺少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当前,少数正常人对聋哑人仍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对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形式有待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都采用“输入式”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学习。其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也是使用说教方式,很多学生对这种教育模式很反感。聋哑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这种说教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明显不符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特殊需求,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更难以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聋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由于生理缺陷,聋哑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有时为了保护自己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与聋哑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有关。由于生理缺陷,他们生活范围较小,因而其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远远落后于正常人,再加上聋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本能要求,形成他们对物质的过分第一性要求及强烈的独我观念,因此,高度重视他们为人着想意识的培养,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家里分享美味食物时,应先让给家人,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等。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聋哑学生懂得团结互助、关爱他人,养成群体意识,使得他们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教育要通过“三结合”教育进行。所谓“三结合”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教育。首先,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塑造好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聋哑学生年龄来分析,他们比正常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更长,因此,聋哑儿童的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父母品德、文化涵养、情感及生活习惯对儿童的影响,是做人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启蒙老师,家庭是聋哑学生最先获得教育的地方,聋哑儿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行为。对于聋哑学生来讲,长时间的家庭生活为他们进行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塑造好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其次,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各种工作应渗透思想教育,强化“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再次,学校应充分利用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之机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并组织聋哑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将逐步使聋哑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改进思想道德的教育形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一般由班主任担任,这样既方便掌握聋哑学生学习、生活、爱好、思想动态等基本资料,又能够帮助教师因材施教,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动作、观点、态度和方式甚至可以影响到聋哑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特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形象,再加上科学严谨的教学理念和默默奉献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他们。例如,教师书写工整、课件丰富多彩、着装得体、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甚至是着装的搭配都会对聋哑学生起到较大的影响,并且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动力,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学校方面则应注重制订思想道德教育有关制度,以引导全校教师加入培养聋哑学生优质思想道德的队伍中。思想道德教育课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邀请法院、司法、公安等有关部门人员到学校交流,增强聋哑学生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并提升自觉性;组织聋哑学生到残疾人工厂实践,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开展交流活动,讲述他们融入社会的经历与感悟,从而调动在校聋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引导聋哑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并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才.美育教育――聋校思想品德教学的核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Z1)

篇10

第一,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很多中职院校的管理层,只关注学生们的职业技能,根本不关心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更别说加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的教育与训练了。即使一些学校有职业道德培养的一些课,但是只注重理论,并不能和实际相结合,导致结果大相径庭,实际与理论相差甚大。虽然这些学校承认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却没有一些实际的行动去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主要从以下方面反映他们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首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一直是最落后的版本,已经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了;其次,采取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做分析,不联合实际,导致学生不了解,听不懂,不重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学校敷衍,学生肯定更是敷衍;再次,对职业教育的考评通常只是一份试卷进行测量,学生通过背诵来过关,根本体现不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真实水平。

第二,来自家庭方面的不配合。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现今,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如此严峻的挑战的情况下,中职学生摸清不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中职生面对各种价值观、择业方向的思想,加之目前幼师的社会地位不如预期,所以很可能导致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失去自己前进的方向。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对自己专业态度的不认可,对职业道德不够重视。而且幼师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学生自信心膨胀,眼高手低,不踏踏实实做事。家长们过度的溺爱阻碍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以及其职业道德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当前职业思想遍布全国的情况下,学生们往往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虚。

第三,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中职院校缺少和企业的联系较少,导致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根本不符合企业运营者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不理解各企业对职业道德要求的标准,不了解自己专业的要求。有些院校也不时举办参观企业的活动,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实践,所以很难形成职业道德思想的观念。一些只追求效益的企业,更是忽略职业道德的要求,导致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直难以形成体系。学校本身和企业也有着较少沟通,甚至学校制定的规则和企业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2提高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第一,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辅。以学校为主体,在形成学生职业道德体系时,需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学校内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影响最深,有着很重要的优势,但是也需要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父母不应该过分地宠溺孩子,应当放手,让孩子自立更生,去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家庭里的教育贯穿学生最好年龄段,包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一个好的家庭不会出现多差的学生,但是有些家庭因为父母条件的影响,所以需要学校的努力,帮助孩子们走好他们自己的道路。社会的教育也引导着学生们的选择,适当开展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们知道社会上的道德规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第二,以岗位的需要为基本。职业道德主要是运用于社会岗位中的。没有职位就不需要职业道德一说。一些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等都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可以参考的。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应该多做市场调查,为学生们的职业规划进行分析与建议。另外,更应该让幼师了解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他们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中职院校更应该组成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创造有序的道德教育文化,让学生无时无刻不能感受职业道德的教育。

第三,改变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是学生被老师强制灌输着,没有自己的想法,也缺乏实践。所以,各大学校应当改变传统陈旧的职业教育方法,代替的是创新、新奇的教育方法,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学性。学生们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迫于一些原因,很难表现出来,这时候学校和老师就应当鼓励学生们的自学,培养其自觉性,让他们自己把握自己的道路,这样对于他们职业道德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