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振兴的设想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乡村振兴的设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乡村振兴的设想

篇1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49-01

根据十报告精神,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而中小城镇又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部分,为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中小城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程[1]。

1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处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不断加快,很多地区主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中小城镇规划管理比较落后,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规划建设管理和城镇目前建设的需求,跟不上全国大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理念,对于城镇规划及管理的投资比较少,致使目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出现瓶颈,亟需寻求适合中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紧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2-3]。

2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不少地区也逐步面临发展瓶颈,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2.1 规划缺乏科学性

中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镇建设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分区规划,中小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功能少,服务设施的布局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的规划没有长远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2.2 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产业结构老化,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不能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进入低碳环保的发展阶段,将很难跟得上新型城镇什的发展速度。

2.3 规划的综合功能不配套

中小城镇在规划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地区的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而是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因而出现城镇规划中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镇设施现象。中小城镇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中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

2.4 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以规划部门的权限不可能改变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在中小城镇中,规划管理人才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2.5 居民生活无保障

随着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城镇慢慢形成半成品的城镇化,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就业没有保障。

3 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对策

在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导向下,中小城镇应充分把握国家政策和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的规划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5-6]。

3.1 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

科学的城镇规划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根据自身的资源、产业和人口布局,找准城镇规划的定位,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资源及人文优势,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功能,注重实用原则,多方案规划,规划方案应具有超前性、科学性,打造符合自身产业文化发展的城镇。

3.2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改善民生,应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城镇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方便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3.3 倡导节约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政策作出改革和调整,才可能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4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中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是以科学的规划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合理的规划管理是关键,一个城镇的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和法律来监督实施。应利用管理及法律手段来监督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同时处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案件,确保城镇规划建设的严格实施。

3.5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国家应制定一些帮扶中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政策,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在城镇化的发展当中,让中小城镇居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面对新型城镇导向下的中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重要的是因地适宜,不能盲目求发展,关键点是发挥中小城镇的地区优势,统筹兼顾,既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地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以达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刘慧彦,杨军.浅谈北方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242.

[2] 张车琼.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规划――以宁城县生态规划为例[J].建设科技,2011(14):76-77.

[3] 芩迪,周剑云.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中小城镇规划探析[J].城镇规划,2012(4):36-41.

[4] 游宏滔.“中心镇培育中小城市”专题学术论坛暨2007年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绍兴召开[J].城市规划通讯,2007(23):15-16.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校合作;校企合一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涵盖了高职院校“软件”建设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校内外实训实习体系;产学结合与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等等。农业高职教育属于:“农业”、“高等”、“职业”三种属性。

“三农”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三农”来支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之一是发展农村教育。

农业高职高专教育作为农业教育是面向“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在新的形势下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不利,层次不稳,类型不成熟,特色不鲜明,缺少示范性学校。

职业教育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争取做到毕业就上岗,但学生毕业后不能回到农村从事田间地头的工作,仍然不能及时解决农民的知识短缺问题,而将职业教育办在农村,在当地设立分院,现场指导,这将是一个创新,也将给农民带来“智”的实惠,我院领导积极与政府合作,在乡村设立分院,将引资到农村转变为引“智”到农村。

我院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乡镇设立分院

在齐齐哈尔依安县依龙镇设立分院,设置畜牧兽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专业。

(一)专业长负责制:专业长负责开设专业,开办对应公司,定期输送知识到农民手中,不定期的检查和更新。

(二)农民利用科学知识务农:农民边学习边生产,以知识促生产,将农副产品科学有效的投入生产,合理有效的加工输出。

(三)政府支持,通力合作:政府给予经济支持的同时,做好学校和农民的协调工作,合理有效的调配农、林、牧、渔等产品。

为依安县依龙镇的发展服好务。真正让全镇实现招亿元商、养万头牛、摘千木果、修百里路,建十栋楼的设想。

二、“送教下乡”,创新办学模式

“送教下乡”的最大特点是院校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开设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精选教学内容,利用农闲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主要开展订单式、产学研一体化两种形式培养人才。开展三农教育。

农业教育:面向现代农业的教育,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和WTO对农业的新要求,将传统农业教育扩延到大农业领域。

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重点是职前青年的职业教育,主体是直接对农民开展各类岗位培训。

农民教育:这是现阶段各类教育为“三农”服务的主体,也是重点,是农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农民学员自愿报名和乡镇推荐相结合

理论教学采取集中讲授、小组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专业技能教学采取在教师指导下,边学习、边生产的方式进行。

(二)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

1、政校合作

在此改革创新之际,打造品牌的时代,我院将民主和民办相结合,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校企合一

让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下练成职业人,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让企业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形成各类人才有序流动,用人才和教育的支撑推动创新模式;让学校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降低办学成本。学院的教育和实习设备进入自我更新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曹勇安.政校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办学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2]曹勇安.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人才培养[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04).

篇3

【关键词】高阳;纺织;腾飞;电子商务;品牌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059-01

纺织业在高阳源远流长,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腾飞于改革开放。高阳依托纺织特色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大跨步。"十一五"期间高阳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增加值29.3亿元,占GDP比重73%,全县财政收入的85%来自于民营企业,其中纺织业实现产值11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8.8%。民营经济是全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主导力量。而纺织传统产业仍然是民营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高阳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和河北省特色经济十强县。该县在城镇企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走出了具有高阳特色的发展之路。而高阳纺织博物馆,高阳纺织商贸城,三利集团,宏润集团等都是高阳纺织业发展的见证,可在过去的这几年,由于消息的闭塞,各商户对网络利用的不充分,机器设备的落后,企业管理的不规范、合理,缺乏品牌意识,以及对节能环保不够重视等问题让高阳纺织业遇到了瓶颈。

各商户人员对网络的认识不准确,有"网络无用"的错误想法,使业务只能使用传统的方法来办理,没有意识到效率就是效益。无法利用发达的网络创造财富,机器设备的落后使产品的产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企业管理水平差。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面临着继续扩大再生产。规模化生产需要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流程。在采访过程中,一些上了规模的企业主一直说缺乏管理人才和长期的企业规划,他们对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有很高的诉求。在原材料的进厂把关方面由于企业管理的不规范,产品出厂的标识也不是很准确,缺乏制度的约束。高阳县大大小小的纺织厂的数目已过四千,然而,仅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7个、省优质4个、省著名商标12个,这让高阳纺织处于尴尬之地,全国知名的纺织之乡,却没有几个可以拿的出手的品牌,让这个荣誉情何以堪。而在现在,还有一些厂子在为知名品牌做"贴牌生意",只能赚取很小一部分利润。众所周知,纺织是一个很废水的污染行业,如果没有做好排污,就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对污水的回收也是需要得到重视的,否则,不仅毁了企业也毁了这个地区,更使当地的政治处于不安稳的状态,民心惶惶。我们同时注意到,高阳的纺织业生产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劳动力水平还远未达到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水平。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农业的"过密化"向工业的转嫁。这种转嫁对乡村社会的冲击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随着商业气息的逐步渗透,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在留恋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再满足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生活方式。城镇化、工业化本应是一种生产力机制推动的自然的变迁,而不应该是外部强力推动的。同时,过分依赖一个特色产业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可能会阻碍其他行业的发展并导致更深程度的农业衰退。

依托国家的良好政策,利用各种传媒让高阳人民正确、深入、细致理解政策,对纺织工作的开展起到启明的作用。重视媒体的力量,拓宽高阳人民的消息渠道,让各商户对网络的认识改观,把网络上的资源更好的利用起来,开展电子商务,使用传统方法办理业务的同时,也使用互联网来办理纺织品的订单,扩大业务量,振兴商户。2011年上半年,商贸城通过网上成交额就达到3亿元。重视创新的力量,引进先进科技对工厂的机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机器做工的效率。同时,建立健康的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企业自身的规范体制,建立企业自主研发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品牌的创新和运作。品牌对企业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意味着高利润,高市场占有比率,也意味着自身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时,品牌数量的多少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息息相关,对品牌的创新和运作要重视。要建立纺织循环经济园区,对产品出入园区进行严格检验,并且对污水的处理采取集中处理的方法,实现集中治污。重视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加快纺织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吸引大规模的纺织企业入园,推动排污的有效进行。黄宗智先生认为,中国的北方不具备发展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劳动密集型家庭经济或手工业所需要的气候与自然条件,而高阳正是以家庭小经济为基础,实现了准规模化经营。但以家庭为基础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其优点在于经营灵活、劳动成本低、破产风险小等,缺点在于规模经营难以形成、信息不对流,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差等。行业集中和垄断是资本生产的最终趋势,我们设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高阳纺织业有没有可能在市场规律的推动下大范围的"洗牌",大企业逐步兼并小作坊,实现市场的纺织行业帕累托最优效应?

6天的调研,让我们在实践中认识了纺织之乡——高阳的魅力,也使我们在实践中对纺织业的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在困境和逆境中逆风而行,找寻问题何在,针对问题及所处的局势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在科技不断膨胀的21世纪,电子商务的出现帮助了高阳纺织的发展。高阳纺织业在今天的发展并不是句号,而是一个逗号,不断发展,不断前行。

篇4

【关键词】新农村 新农民 经营能力 领头雁工程 大学生村干部

一、新农村建设最缺“新”农民

在新农村建设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新”农民。什么样的农民才算是社会主义“新”农民?新农村需要农民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人。也就是说,有了社会主义新农民,才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地位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尊重,其创新创业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生活质量和品位得到相当大的提高。而这样的新农民应当是经营者、创业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但现实的问题是: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农民相对贫困、农村发展滞后、农业缺乏活力等“三农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发展三农问题越来越迫切。

第二,中国的农民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还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经营能力,农民还没有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第三,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们对农业教育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训练班,甚至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经营知识的普及。美国、日本、韩国都把优秀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当成加强本国农业或振兴本国农业的最重要战略措施。我国应当尽快从根本上抓好这件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不能仅指望什么“公司加农户”一类似是而非的措施。

为什么说“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措施”?因为这些所谓“公司”和农民往往不是利益共同体。“公司”的主人如果不是农民,那么自然希望农产品越廉价越好,农民劳动力越廉价越好,这就必然会伤及到农民的利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应该是让农民自己成为一种“公司”性质的经济组织。

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解决了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经营者意识和市场营销素质。农民无论从他的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发达国家的农民历来把经营能力视作合格农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许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按企业运营分配。农场之间、农场与社会之间也按照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

如何让农民成为一个优秀的经营者,政府可以大有作为。我们早已提出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变简单的管理为深层次的服务。例如,对农民实行以经营为重点的培训教育,使农民真正成为合格的经营者。帮助农户建立自己的公司,指导农民以公司的方式经营农业,各农户子公司再按现代企业方式,以村镇为单位组织成大的股份公司,这些公司进一步再结成地方和区域性总的股份公司,农民都是股东,董事长也由农民股东大会选出,也就是类似日本、韩国的农民协会组织。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决不能让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落后的、没有现代经营支撑的生产方式。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只有农户以企业的方式组织起来,农民是这个企业的主人,才能实现集约化生产,农业才会成为现代化产业。

二、新农村建设最缺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专业人士

我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一是有大批青年学生将上大学作为跳出“农门”的主要机遇,使农村的优秀人才不断的流失而得不到新的补充。现在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在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考出去的学生越多,回来的就越少,越发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失血”。即便有回乡者也是想方设法留在县城,愿意到乡镇村工作的实属凤毛麟角。二是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落后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出门务工者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专业人士,因为只有他们才更适应在外生存和挣钱。在劳务输出的大潮中,我们看到,一些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是“倾巢出动”,留在家的多是老人、中年以上的妇女和儿童。人们将这一留守群体戏称为“993861部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走的全是人才:上过学的、会建筑的、会手艺的、会做买卖的。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等措施,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有志青年和“乡土能人”回乡创业。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学业有成的学生和城市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三、新农村建设最缺高素质的“领头雁”,尤其是优秀的村领导干部

近些年,为选用和培养大批优秀的村支书、村干部,各地都采取了不少举措。如实行村干部竟聘、下派干部帮带,实施“领头雁”工程、“双强”工程等等。这些办法都有一定效果,吴仁宝、裴春亮就是这样“顶级、强力”式的村干部。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认可,但是,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之所以顶级的致富带头人不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农村能人稀缺,加上有能耐者纷纷外出求学、务工,致使很多地方只能是“矮子里选将军”,优秀人才难觅。

篇5

对比以往的计划和规划,此次“十一五”规划有着诸多的时代特色,更加务实,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三大特色

一是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整个规划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今后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了“六个立足”的政策取向。

二是指标设置导向鲜明。主要表现在:设定的速度是积极的,又留有很大余地,不是单纯地追求速度;突出强调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如设立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指标;突出以人为本,设计了大量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等方面的指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十一五”规划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突破是,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规划的统领,其出发点从偏重于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过去,我们制定目标重点在经济增长。现在,加入不少人文、社会、环境的指标,相对于过去来讲,是个质的区别。

三是工作重点明显转移。“十一五”规划的新内容很多,但核心是4个方面:新农村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的开篇之作,一提出就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给人以很大的鼓舞与信心。

四大新亮点

新亮点1 国土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而作出的决定。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过去只是粗略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更侧重于一种要求和理念,而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把理念变成了能够有效操作和运行的模式。”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俞国生代表认为,这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增强了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

按照这种分类,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

新亮点2 规划打破了五年界限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规划期虽然以五年为主,但同时还展望2020年。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合理确定,不要求均以五年为规划期;科技、教育、能源、交通、水资源等均可规划到2020年;有些领域的专项规划,可以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确定规划期,可以是三年、四年等。规划期限的变化看似是小事,其实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短期行为。

新亮点3 新农村建设写入规划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此外,草案还提出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包括解决1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等。希望在干旱缺水的地方,农民不再受缺水浸水吃的煎熬,再也不需要跑上十几里地去背水运水,乡村邻里也不再会为争水抢水而发生矛盾。

关于如何建设新农村,北京市房山区区长祁红认为,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村庄整治,这样很容易走人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的误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设想,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

新亮点4 首提区域互动新机制

以往五年计划的编制,基本上是以行政区为基础进行各种布局安排。这次“十一五”规划突破了行政区概念,强调跨行政区的协作问题,首次提出了区域互动的新机制。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将成为重点关照对象,这对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五大目标

“十一五”规划草案确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新目标1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7.5%的经济发展指标的确定,实际上更多地考虑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预计整个“十五”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8.8%到9%,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7.5%这个指标与“十五”相比是低了,但实际上它体现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一个愿望。

从另一方面讲,以前我国制定的发展目标是,GDP总量在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而现在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此次提出了人均GDP的概念,提出入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如果按照这个目标,我们年均GDP每年只要增长4%就足够了。那为什么还要定7.5%呢?其实就是表明我们既要防止经济过热,也要充分抓住现在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是两者平衡的一个结果。

此外,国家的指标对地方是有影响的,地方的指标总要定得比中央高一些。为了避免经济指标过高,国家的整体目标要相对偏低些。

新目标2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这个指标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要力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均衡增长,避免城乡收入差别继续扩大。“十五”期间,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目标制订的都是5%,但最终前者增长了9.6%,后者增长了5%。“十五”期间,城市人均年收入是10493元,按照规划,到2010年将突破13390元;“十五”期间农民人均年收入是3255元,到2010间将达到4150元。

新目标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4500万人。

这个目标与“十五”期间的目标一致,而“十五”最终执行下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规划预计的效果更好。“十一五”期间仍控制在5%以内,这一政策表明我国要稳定现在的就业形势,通过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

新目标4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技术进步和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根本动力。”白和金说,自主创新在“十五”期间没有特别强调,“十五”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在为什么强调自主创新呢?首先要明确技术创新和科学创新不完全等同,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是以前完全没有的,而技术创新不仅包括自己的原始创新,也包括引进技术的创新,甚至我们没有的技术的单纯引进使用,都叫技术创新。现在强调自主创新,就是要转变过去过分依赖技术引进和引进技术后消化不良的状况,因为最核心的先进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如果过分依赖引进技术,必然使我们始终处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所以我们现在要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刚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今后还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规划。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影响到的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这就会改变现在很多高技术产业“没心没肺”的局面。第二个影响较大的产业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他们要发展,又要突破环境资源的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能使他们走上清洁发展的道路。此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来增加产业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创立自己的自主品牌。比如我们的服装产业,虽然出口量多,但都只是给别人加工,而在技术含量高的面料处理、高档服装生产和制作方面,我们却很落后。

新目标5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篇6

城乡师资 动态均衡 激励 制度

一、研究缘起

城乡教师资源失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优质教师资源的不断流失,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这些年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建立城镇教师支教、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等措施,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已使浙江省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是,从2009年笔者参与调研的浙江城乡教师流动现状看,还是归结为以下特点:

1.单向流动。即农村流向城镇、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等,而逆向流动几乎为零。

2.流动失控。主要表现为教师流动数量得不到控制,尤其是部分优秀教师往往自动离职,使教育主管部门措手不及。

3.骨干流失。外流教师绝大部分是省、市、县各级教坛新秀、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而由于他们流动的不可逆性,这种流动对于流出学校与地区来说,其实是“流失”。

2009年9月,两个派的提案:《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被列为浙江省委会重点提案,由分管副省长亲自主持召开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继续加强农村教师培训、通过实施绩效工资来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引导城市超编学校教师向农村流动、设立“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等政策设想。

为了跟踪调查浙江边远山区或欠发达地区骨干教师流失程度,也为了检验浙江省政策的实效性,笔者再次走访了衢州地区六县(市)(江山市、常山县、龙游县、开化县、衢江区、柯城区)及两所重点中学――衢州一中和二中;丽水地区的景宁和遂昌两县。

二、浙江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及思考

笔者走访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包括普高、职高);衢州地区的骨干教师分类是以2007、2008两年的统计为依据的,骨干教师有三个层次:

1.省级骨干包括功勋教师、特级教师、教坛新秀3类;

2.市级骨干包括拔尖人才、名师、“115”第二、三层次人选、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6类;

3.县(区)级骨干包括拔尖人才、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4类。

景宁和遂昌同属于丽水地区,之所以分别列表,需要说明两点:

1.由于遂昌的骨干教师统计不完整,加上时间紧迫,最后只得到全体专任教师的统计数据;

2.景宁的骨干教师因为省、市级骨干人数较少,故把校级学科带头人等都列为骨干教师。

由于骨干教师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且许多地区并没有对骨干教师的数据专门统计,所以没办法统计流失的骨干教师占骨干教师总数之比,这是本文遗憾。但通过衢州地区和丽水地区的景宁县(注:该县是丽水地区对教师流动最关注的县,因此数据有代表性)相比,骨干教师市县内流动与流向外地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不同:衢州地区市县内流动相对频繁,占专任教师比例在1.5~2%之间,景宁在1%上下;而流向外地的数据刚好相反,衢州地区除了2006年为0.36%外,其余年份基本在0.3%以下,而景宁县在近几年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教师流动的规定,使流动教师数量大幅减少(遂昌县专任教师的流动也呈现这个趋势),2010年降低到接近衢州地区的最高值3.5%,之前的2006为1.15%,2007高达2.31%,是衢州地区的数倍。城乡师资动态均衡建立在教师流动的基础上,所以,教师适当的流动有利于师资力量配置的均衡,因此,“市(县)内流动”是值得鼓励的,《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县域内合理有序流动机制”的任务。何况这些年市县内的流动越来越趋向于学校间的流动。以常山县为例,这些年骨干教师市县内的流动数变化不大,一般在10多人,但仍然“流入”学校的比例在递增:据了解,近五年教师在市县内学校间流动比例由2006年占流动教师总数的30.77%提高到2010年的58.33%,在2009年曾达到83.3%(流动的6位教师中,只有一位流入其他部门)。

因此,可以这么说,相比衢州地区,丽水地区的教师市(县)内的流动不足,或者说,衢州地区教师流动的方向较为合理。

还以常山县为例,五年间“流失”(即流往外地)的22位骨干教师中,只有一位考上公务员,其余也仍然留在教育系统。因此,让单向流动趋向双向流动是变“流失”为“流动”的关键。

再调查显示,浙江这些年的措施收效很大。以遂昌县为例,专任老师流往外地的比例逐年下降的幅度很大。

教师“流失”(流出市县)的比例虽有反复,但总体下降明显, 2010年几乎只是2006年的1/3左右(0.56%)。以亚太人力资源协会有关员工流失率以8%~18%为合适范围看,遂昌教师这样的“流失率”实在不必过虑。

只是,笔者担心,这样的稳定能否长久?或者合理?来自某欠发达县的名师孙老师(现为杭州某中学副校长),在谈到由山区走出来的根本原因时说,她的孩子从小患哮喘,家乡限于医疗条件怎么也治不好,到杭州的儿童医院看了几次有了好转,于是她克服重重困难、不惜夫妻两地分居(两夫妻都是当地骨干教师,县里只同意调一个),只身调到了杭州!孩子的哮喘终于治好了。她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她别无选择。

为此,笔者访谈了衢州地区九个农村学校有关教师,并选择向往城镇学校的原因(至少选两项,可以多选):①更丰厚的待遇;②更多的提升机会;③更方便的交通;④更理想的生活环境; ⑤子女读更好的学校; ⑥更多的学习机会; ⑦更好的工作氛围; ⑧更好的名声; ⑨ 其他。结果100%的老师选择的选项中都有“①更丰厚的待遇”,另有90%以上的老师选了“ ⑤子女读更好的学校”,不多的老师选择“更多的提升机会”,另外选项则“无人问津”。这个访谈结果值得深思:如何正视农村教师的诉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把人们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序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认为只有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农村教师最在意的其实还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自己的、孩子的。如果这些基本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自身提高机会”、乃至“更好的名声”等“尊重需求”或“自我实现需求”,是不能起到激励作用的。那么,目前针对农村教师的“工程”或“奖励”,最终能否阻止他们外调的脚步,就值得怀疑了。

它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优质师资流失的现实根源,建立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基础上的动态均衡制度十分必要。

三、城乡师资动态均衡的制度设计的思路

(一)制度设计的前提是均衡与可行性

农村教师的稳定如果建立在限制教师流动的基础上,这样的制度首先牺牲了土生土长的农村教师(大众)的利益,有引发社会对立之嫌;其次,也将阻止城市优质师资或有志于增强农村师资力量的优秀毕业生(精英)赴农村执教的脚步(因为只要成为农村教师就必须稳定在农村),又会导致停滞。因此,诱导教师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师资动态均衡,正是“精英”与“大众”利益均衡的政策要求。

同时,城乡师资的均衡制度设计,还必须考虑其可行性。即应该把目前的政策与可行的替代政策相比较,而不能以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目标作为反对目前政策的理由。张维迎(2006)以讨论收入分配为例,设想社会由两个居民组成,考虑A、B、C三种状态:在A状态下,每人各得100;在B状态下,第一个人得120,第二个人得180;在C状态下,每人各得150。再进一步设想现在处于状态B。那么,如果这三种状态都是可行的,社会最优的安排应该是状态C;但是,如果状态C不可行,我们就不能用状态C批评状态B。如果不考虑可行的选择,非要两个人收入均等,我们只能走向状态A,两个人都受到损害。

城乡师资均衡制度的设计是为了社会进步,所以既不能不顾及农村教师的利益诉求,也不能过分强调城镇教师的奉献与支援,而应基于目前的“B状态”,在“做大蛋糕”的前提下,再通过政策的倾斜,向“C状态”的均衡努力。

(二)不同群体教师必须有不同的措施

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符合对象需求的激励才起作用,而不同对象的需求是可以分层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激励政策也要有层次性或递进性。而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s Theory)又告诉我们,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前者是基于平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消除不满)因而对员工有“保健”作用的因素,后者则是基于公平(分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人满意)因而对员工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保健因素又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城乡教育环境的基本趋同建设。

1.提高收入,以足够的力度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这里可以借鉴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的做法。早年的鲁冠球已深深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的深刻道理,同时也更深刻了解农民的苦、穷,于是,他“留住人才”与争夺人才最有效的策略就是物质激励!上个世纪80年代,求贤若渴的鲁冠球宣布:以优厚的待遇从全国各地商调工程师和技术员;愿付出一定的“培养费”,向各大专院校争取分配大学生。同时他又在本厂、本乡、本市(县)甚至越出市(县)界招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进厂,送厂内职工进高等院校代培。他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方招收、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同时,他又向专家、教授发出聘书,组织一个厂外的专家顾问团,定期请到厂里向他们咨询请教。他说:对大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就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到他们厂工作的技术人员在物质待遇上真算得上是“一流”的,其工资都在原基础上向上加两级,奖金少的几百元,高的上千元以上,厂里把这些人的户口都落在县城。这个策略一直延续至今:“奋斗十年加个零”这个企业日创利润目标永远与员工的最高年收入挂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精英们打造他的“常青树”。

如果农村能以鲁冠球这样的魄力去“抢夺”优质师资,何愁流失?从可行性出发,目前提高农村教师收入的途径至少有两个方面:

(1)增加教育投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终于将“老生常谈”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设立在2012年实现,以这些年的投入缺口而言,这意味着国家将增加2000亿元上下的投入。

那么,2000亿元又意味着什么?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760万左右(其中小学教师479万,初中教师285万),国家如果给这些教师每人每月增加津贴1000元,每年大概需要增加900亿财政支出。据调查,目前教师工资由基本工资、地方津贴和学校补贴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这一块已经实现了城乡同级同等标准,但是地方津贴和学校补贴的差距很大。由于中小学校工资外福利待遇主要是单位自筹资金发放,如果当地财政不予安排就没有其他来源,所以有很多农村学校除财政发放工资外没有任何福利。以衢州地区常山县为例,每年教师工资外福利城镇初中7900元,农村初中2500元,城镇小学2600元,农村小学1100元;丽水市各县(市、区)农村教师人均福利每月不足200元。因此,给农村教师每月增加1000元的津贴,将起多大的激励作用!而这是国家财政向农村稍作倾斜就完全能做到的。

(2)设立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公积金

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每月由农村教师本人拿出工资收入的一部分,政府按照一比一比例配套,存入本人社会保障公积金帐户,随着在农村工作年数增加,缴纳比例逐步提高,到教师生病、离开农村或退休时一次性提取。

农村教师的津贴是对农村教师的即时奖励,而教师社会保障公积金是对农村教师的未来承诺,更具有某种期权的性质。

2.提倡“名师”、“名校”城乡对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名师效应”可以起到改善和提升农村教育环境“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笔者家乡的衙前中学原先在远离县城的偏僻小镇衙前,上世纪60~70年代,有个从杭一中(现在的杭州高级中学)下放的叫咸信的“犯错误”老师,历史教得出神入化,衙前中学由此名声鹊起。笔者就是县中毕业高考落榜后去衙前由理科转文科复习一年后,报考了历史专业。咸老师之名师效应实在不亚于今天的明星效应!

建议实施“移动的名师工程”。这项工程应包括:①“名师支教”:城乡中小学结对、也可与大学结对,城镇名师定期下乡授课;②“名师督导”:支教的名师同时还应是学校的督导,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当地教学质量;③“培养名师”:名师言传身教、并结合“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等,进一步提升农村现有骨干教师业务水平,培养新一代名师。“名师工程”宜首先在相对中心学校实施,进而在“次中心学校”开展,如此不断“移动”“名师工程”、辐射“名师效应”,提升与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留住名师,吸引名师,并不断激励骨干教师成长,促进城乡师资的基本均衡。

(三)城乡教师流动制度还必须有必要的约束性措施

国外解决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缺乏问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如日本有教师“定期流动制”,并专门制订了提高偏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配套措施,如今,日本的教育资源均衡化程度已相当高;韩国有教师“互换制度”,以避免出现大城市教师过剩而边远地区师资匮乏的现象,也专门颁布了《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给岛屿、偏僻地区的教员以各种政策倾斜,因此,韩国教师非常认同城乡教师互调制度。因此,中国也有专家提出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思想。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实施教师定期流动或互换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该制度必须有健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在农村教育事业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给予轮换到城镇学校工作的机会;尤其对于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师,除了物质激励,更应给予保研、考公务员加分、保送出国等方面的激励,为他们提供实现理想的良好平台,且学成后可自主选择去向,在农村教师待遇充分提高的前提下,这种自主选择是必须的,也更能吸引优秀人士投身农村教育。

城镇教师如果晋升职称、申报名师等,必须有在农村从教或支教经历,这必须成为一个约束性的条件,使“城乡教师必须轮换”不仅仅是政府的倡导,更成为每位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做到既有稳定农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又有轮换与流动的城乡教师互调制度,那么,城乡师资水平共同提高的动态均衡的实现可能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付景涛,李明.政府合法性的社会群体结构及其合作博弈――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经济学研究,2009,(01).

[2]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J].财经界,2006,(06).

[3]费菊瑛.改善义务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2).

篇7

近年来,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全面落实国台办、发改委关于印发31条惠台措施、福建省惠台66台措施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福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用好用足政策,优化服务引导,悉心为台农台商营造优质的创业投资环境。同时,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平台,积极推动“五新”引进和经营理念创新,充分发挥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示范效应,实现台商、园区和本地农业的共同发展。

一、主要发展成效

(1)园区建设:全园规划面积30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2万亩、浅海滩涂面积13万亩、耕地面积5万亩),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通过核心区和三华园区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全面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共同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核心区主要依托洪宽台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洪宽工业村,是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的雏形和起步区,规划面积3600亩,2018年融侨集团计划投资100多亿元在核心区规划开发田园科创小镇,发展现代农业、福清特色农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农业产业供应链金融。拓展区已覆盖全市12个镇街,截止2018年6月,共有台资独资、融台合资、融台合作农业企业44家,其中台资独资、融台合资22家,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观光等行业,总投资达18.86亿元,其中利用台资4958万美元。为了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升融台农业合作水平,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继续拓展开发三华园区。园区位于福清市海口镇,规划总面积10950亩,已建成4380亩(其中:农产品种植基地2280亩、水产养殖基地2100亩)。三华园区将立足于作为融台农业合作的示范园区,优化农业发展规划,开展对台农业招商,逐步形成优质台湾农产品种植养殖、台湾特色的休闲观光与精致农业共同发展的特色园区,更好地发挥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

(2)招商引资:实施“以侨引台”、“以台引台”,发挥两岸民间社团的作用,主动为融台农业企业牵线搭桥、热情服务,促成一批台湾农民来融创业发展。同时利用省内的“5.18”、“6.18”、“9.8”、“海峡论坛”等重大招商平台,6月5日在厦门举办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促进“双新双创”发展对接会,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共有4对项目现场对接签约,总投资12630万元。积极开展“引进来”、“走出去” “台湾青年创业农民中华农耕文化福建行”活动,邀请了13名台湾对接企业代表、台湾农业专家、台湾创业青年(含首来族4人)赴实地参访交流,促进两岸农业交流深入开展。2018年园内预计新增企业数5家,总投资达1.13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增2家,总投资达8500万元。下半年力争新增3家企业目前正在落实。

(3)宣传推介: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各级相应出台了农民创业园建设的有力政策措施,管委会的职责就是及时有效的落实惠台政策,将惠台惠农政策措施宣传、惠及到园区企业,让政策措施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提升台创园的整体形象,于4月20日组织园内2家台资农业企业参加四川成都新津举办第五届川台农业合作论坛暨两岸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展区上展示了园区企业生产的22种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形象和品牌,扩大与同行企业的交流;同时管委会年初委托福清云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三华园区设计制作文化景观墙建设和福清闽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宣传标语和各种展板设计制作。并通过各类媒体(如记者走支部栏目、聚焦三农、网站、海峡农业杂志等)对园区企业进行宣传报道。截至目前,对园内企业的新闻宣传报道达50多条,播放纪录片达100多次,分发画册达5000多册,有效的提升园区知名度和品牌。

(4)合作交流:近年来融台合作持续升温,来融考察交流的台湾农民日益增多,管委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两岸交流平台,推动融台两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上半年共接待30位台农台商来融创业就业。其中稻香村农业、屏东农林、玉山文创、闽鳟农业等企业还与台湾农业技术人员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交流合作关系,同时福清市玉山文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举办多期真柏制作培训班,主要邀请来自宝岛台湾盆景大师李仲鸿老师来园对真柏的种植、制作等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授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种植推广台湾新品种新技术7.8万亩。

(5)资金扶持: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融台农业优势互补和合作双赢,在用好市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项目资金的扶持。上半年安排本级财政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补助园内5家涉台农业企业的设备和种苗引进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共扶持8个建设项目,扶持企业引进4种新品种、3台新设备,建设面积达1230亩,引导企业配套投资502.41万元,每年可新增产值近千万元,对企业升级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还先后帮助3家企业争取贷款贴息95.04万元,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连片土地流转难度大:(1)农业企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大,需用连片的土地面积要达百亩以上,由于规划等方面原因,成片可流转的土地稀缺。(2)农业投资者希望土地租赁期限要达15年以上,而村民又不愿意土地流转期限太长,导致一些台商出现“想投资、无处去”的困境。

(2)台资企业融资难:目前园内企业只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两权”明析,而农业种植、养殖、农业休闲观光等企业无抵押物,同时又限于台资企业担保及两岸企业信誉共享问题无法突破,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产业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

(一)抓招商引资。重点实施“以侨引台”、“以台引台”,发挥侨台属在招商中的桥梁纽带和两岸民间社团的作用,利用“5.18”、“6.18”、“9. 8”等省内重大招商平台,组织开展对台农业招商,主动为融台农业企业牵线搭桥、提供平台,促成一批台湾农民来融创业发展。

   (二)抓企业提升。将服务保障作为管委会职责的最重要内容,不定期深入园内企业,对主要企业产前、产中及产后都进行了较有深度的走访,并与来融创业台商台农建立良好的工作感情,了解企业的成长情况和未来构想,对于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给予帮助、协调、沟通,保持良好通畅的联系渠道。同时继续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在产企业水平。大力扶持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的涉农台资企业,引进台湾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全面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筹划和推进电商平台工作,主要设想是建议由政府统一设立电商平台,将园内产品集中投放电商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将大大提升企业产品宣传和降低产品成本。

   (三)抓交流活动。积极准备园内企业参加农业部及农业厅举办的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的筹备工作。组织开展两岸农业专家、学者交流会活动。进一步拓展“走出去”与“引进来”活动内容,促进两岸农业交流深入开展。继续跟综和落实台湾高校学生农业教学实践基地相关事宜,管委会于2017年11月已将关于申报台湾高校学生农业教学实践基地的请示报告上报省、市有关部门批复。

篇8

【关键词】创意农业;小农场;经济强场

一、宁安农场基本情况

宁安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市境内,北依牡丹江市,南滨著名风景旅游区镜泊湖,与吉林省毗邻。这里气候宜人,雨热充沛,适宜作物生长。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路路畅通。农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6.9万亩,林地8.9万亩。有三个管理区,总人口7000人,劳动力人数2650人。农场下辖8个农林牧生产单位,2个工业企业,年生产总值3.7亿元,人均收入1.6万元。

二、发展创意农业构想

近几年,无论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以及省委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高度和政策支持上讲,对于垦区的发展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做为小型农场,与大型农场相比,占有耕地资源少,如何响应国家和黑龙江省委的号召,搞好现代化大农业,实现经济强场,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农场,不能单纯靠发展粮食生产。小农场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那就是创意农业。

1.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换言之;北大荒创意农业是指以农场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为基础,依靠科技、文化、设计等创意活动,研发设计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创造新的创意农产品和市场需求的新产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旅游农业等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就是创意农业。

2.创意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创意农业是农业转型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需求日益增多;随着都市的快速发展,都市人口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促使城市人走出城市,走进乡村观光旅游;休假时间增加,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条件;道路与交通的改善,为出外观光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宁安农场发展创意农业的资源优势与条件

1.国垦第一场历史文化优势。宁安农场始建于1947年6月13日,是中国农垦开发建设最早的国营农场,享有“国垦第一场”美誉,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农场南邻著名风景旅游区镜泊湖,北依牡丹江市,牡图铁路、201国道纵贯场内,距牡丹江飞机场40公里,距口岸城市绥芬河、浑春各230公里,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畅通的优势。

3.自然资源优势。农场土地良好,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年积温高,无霜期长,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生产。

4.垦区窗口优势。在地理位置上宁安农场是垦区一重要窗口,代表着黑龙江农垦形象。近年来随着农场的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每年来农场检查指导、参观旅游的各界领导和旅客络绎不绝。

5.人力资源优势。农场人多地少,有富足的劳动力资源,且周边众多乡镇、农村也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密集型集约化农业奠定了基础。

6.人才资源优势。农场有着多年玉米杂交种生产和元葱、西瓜、甜葫芦、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历史,并培养了一大批管理骨干和种田能手,为玉米制种和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保障。

7.水资源和灌溉资源优势。农场拥有迎门山水库和红星水库两大水利资源,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比较完善,建有万亩节水灌溉区。2010年秋季农场与地方共建,辅设管道,将卧龙河水库水源引到农场第二管理区耕地,新建水浇地5000亩。通过科学用水,科学喷灌,促使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产量和效益稳定增加。

四、发展创意农业几点做法

宁安农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场。农场围绕市场调结构,走出了一条“种子 + 经济作物”的特色、高效农业之路,现已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出口生产基地。种子以玉米杂交种为主,经济作物包括圆葱、毛葱、甜葫芦、西瓜、香瓜、马铃薯、黄瓜籽、甜叶菊、蔬菜等。为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总量,增加职工收入,农场近年来不断增上项目,增加农业设施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发展创意农业,开发旅游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1.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

宁安农场旅游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场借助现有的旅游资源,开辟“农业旅游”项目,打造“北欧式花园旅游度假城”。2007年、2008年共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一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内建有智能温室3200平方米、培训楼1000平方米、生态酒店2000平方米、人工湖1.5万平方米、日光节能温室227栋、标准化钢骨架大棚173栋及8万平方米采摘园,示范园共占地1000亩。示范园充分发挥黑龙江垦区科技优势,转化推广国内外农业生物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组织培养、无土栽培、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科技创新提供空间。示范园以市场为导向,主要种植反季蔬菜、花卉、食用菌、葡萄以及特种经济作物等,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温室大棚平均亩效益达1万元以上。农场与宁安市开展场市共建,计划用2~3年的时间在农场建成2000栋规模的温室大棚核心区,辐射带动宁安市兴盛村至东京城振兴村地段建造2万栋大棚。借助现代农业先进科技和“国垦第一场”的深厚文化,做好现代设施农业、智能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做大做强棚室蔬菜、花卉、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力打造“龙江第一棚”。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博览城。

2.增上基础设施,发展高效农业

(1)2005年农场投资500多万元兴建水利设施,在第三管理区建立了节水灌溉区,主要发展以圆葱为主的水浇农业。2010年农场又投资1500万元,继续扩建节水灌溉区,在第二、三管理区新建蓄水池4座、水闸9座,修建渠道1649米。2010年秋季与卧龙河水库联合共建,辅设管道,将卧龙河水库水源引到农场第二管理区耕地,新建水浇地5000亩。目前,全场圆葱种植面积已达10000亩左右。圆葱每亩纯收益2000-4000元。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口创汇。

(2)2008年农场投资2500多万元购置冷冻设备,建设冷冻车间、库房等,新建了垦一食品公司。公司主要以种植收购鲜食玉米、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等为主,对农产品进行加工速冻,反季节销售,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值。该项目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拉动鲜食玉米和蔬菜的种植,增加出口创汇,延伸产业加工链条,增大利润空间。

3.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农场农业有了新的出路、新的突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小城镇建设相互配合,共同带动农场旅游产业发展。如今来到宁安农场,随时随处都可看到美丽的景观,时时有鲜花,处处有奇观。当你夏季来到宁安农场,到处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即可欣赏田园美丽风光,又可亲自采摘品尝,尽情享受田园之乐。当你秋季来到宁安农场,一行行金色的玉米制种挂满田间,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袋袋苹果圆葱堆放在地里,有黄色的,有紫色的,尽显宁安地方特色经济作物。当你冬季来到宁安农场,外面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示范园智能温室内依旧鲜花盛开,果味飘香,红掌、仙鹤来鲜艳盛开,黄瓜、西红柿、草霉、南国香焦硕果累累。

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农场制定了“十、百、千、万工程”设想。即:建设十家高档歌厅、十家洗浴场所;建百家饭店、百家旅馆、百家娱乐室、百亩农家体验田等;(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6页)建千栋温室大棚,种植特色水果蔬菜供游人采摘;通过旅游名镇建设,拉动万人参与二三产业发展。

农场非常注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农场2004年获得总局级环保模范小区称号,2006年获得总局级生态农场称号,2008-2009年获得分局级文明生态城镇称号。2008年,农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被命名为“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

2011年农场通过举办葡萄采摘节、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等,共接待参观旅游团体246个,累计餐饮、住宿接待人数达6.28万人,旅游收入932.6万元。为了迎接2012年农场建场65周年,农场正在建设“国垦第一场”场史文化馆,馆内将收藏建场至今的各类珍贵照片、文物、史料,场史馆的建成将为宁安农场旅游观光增加一个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隋凤富,关于黑龙江垦区“十二五”规划的思考,农场经济管理,2011(1):1-3.

[2]许先珠,做好“三游一镇”文章 发展旅游新兴产业,农场经济管理,2011(1):10-11.

[3]姜世佳,五大连池原种场规划构建垦区“第一旅游名场(镇)”,农场经济管理,2010(6):

25-26.

篇9

【关键词】南城 古镇保护 旅游开发 城市休闲度假带

连云港市作为中国第一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低谷”,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洼地”,同时还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千年古镇南城位于“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市新浦区的南部,总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公顷,下辖凤凰、宁海、青春三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1380人;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58万元,增长24.2%;实现财政收入1023万元;人均纯收入6084元。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南城古镇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做到旧城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作为一个文化古镇,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其历史和文化资源,依托旅游等产业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南城古镇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1、交通门户,区位优势明显

南城镇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台山西南隅,与孔望山相望,东与云台山麓接壤,西连海州区锦屏镇,北与市区毗邻,往南通过宁连高速直达大江南北。其坐标恰好位于新浦区、海州区和灌云县的交界处,城郊结合部,是连云港市中心城区的南大门。镇内妇联河贯穿东西,凤凰东山、凤凰西山侧卧于古城左右,因南城镇靠港近城,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南城镇离市中心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204国道、宁连、连徐高速公路从镇两侧穿越而过,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同时,南城东西部与宁海工贸园区、连云港光能源科技园、海州开发区毗邻,工业园区的积聚效应,促使南城的区位和物流优势日益凸现,具备着本地其他城镇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

2、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底蕴深厚

南城镇因其特殊的海陆地理位置变迁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使其旅游资源呈现出深刻的地域文化烙印。大概在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东夷部落聚居,现代研究者所指称的南城凤凰文化,即为孕于此、长于此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东晋时在此建临海镇,成为江苏第一镇,从建城至今已历一千五百多年,辖区内有苏北地区至今唯一保存完整、历时较久的“古凤凰城”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学几位文史专家来南城考察,将“古凤凰城”内的古街指称为“六朝一条街”,其实它是明清时代南城的缩影,除了部分为砖砌墙体,大部分仍然保留了南城典型的建筑风格――乱石砌墙,青瓦屋面,斗拱出檐伸向街心,街心两侧门面过去大都是铺面,是明清时代“前店后坊”的传统住宅模式。

二、南城发展旅游业的思路

1、理念――保护性开发

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让文物和古迹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和后世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及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寻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点时,人们的认识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人们最终的决策行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两者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就会相得益彰,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之,则会使古镇开发处于杂乱无章的局面,并导致一系列的恶果。就古镇而言,各方须要明白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充分考虑到保护的重要性,对不利于古镇保护的项目必要时可以实行一票否决权。在开发南城古镇旅游的过程中,突出保护性开发的策略,用创新旅游理念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古迹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可以考虑分期开发较有潜力的以体验古城文化和城乡一体休闲为特色的宗教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以体现农业生态、健康养生的生态休闲旅游、绿色旅游、疗养旅游,以现代绿色商务为主题的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当然,这类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具有前瞻性,也要充分考虑到开发周期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可能会产生的矛盾,以便未雨绸缪,不至功亏一篑。

2、定位――城市休闲度假带

贝聿铭先生说过:“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南城的定位首先要迎合连云港市大发展的格局,积极融入连云港市总体战略规划和新浦区二级市区规划;其次要从南城镇各要素禀赋的实际情况出发,强化自身优势,提出符合南城镇特色的定位。将南城古镇打造成为城市休闲度假带,一条以休闲功能为核心、以休闲服务产业为依托,富有旅游休闲景观特色的“城市走廊”,这是一个突出“古镇”与“新城”相和谐的“交叉型模式”的城镇类型定位,也是城镇多元化发展模式的体现。希望能达到重塑历史古镇南城形象、突出南城文化和精神的目的,为城市精品化经营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三、相关建议和措施

1、保护性开发利用南城的历史文化古迹,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南城的古迹、古建筑物要采取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即先保护,然后在保护的基础上考虑适度开发与整合利用。因为古建筑是城市(镇)的灵魂,是城市(镇)历史文脉延续的表征,是地域特色文化最可靠的依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任何一个城镇的历史都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是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我们在进行小城镇建设的时候,具有保护和延续这些文脉的责任,而没有破坏和中断它们的权利。从先行者的经验看,古民居、古建筑物,在利用中进行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根据南城现存的古镇历史遗存进行有选择性的保护,留下一些历史痕迹,供后人观瞻,以期传承南城的历史文脉。具体措施有保存、保护、整饬、暂留和更新等。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和大量游客及外来人口的到来,必将给古镇带来新的矛盾。如何解决和安置古镇内的居民,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事实上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政府应统一规划各功能区,完善有关配套设施,逐步搬迁古镇部分居民到新城区安置;设置古街区,对古镇建筑全面保护和修复,部分建筑可以适当开放,使南城的古街区与新城区相互联接“一体两翼,双城争辉”,形成饮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休闲娱乐一体的旅游城镇网络体系,使得南城的古镇旅游能够在连云港市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可见,一个成功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要尽量不破坏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要重视对整个地区特色文化精华的发掘、表现、发扬和保护,即商业运作与南城古镇的原生态文化保护并重,这是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开发利用自然的山水资源,形成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生态与环境建设始终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优美的城市环境不仅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组成要素,还是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更是一个城市进入国际社会的通行证,它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是每个城市(镇)发展的首要选择。南城镇依山傍湖,镇的东、西各有一座山体,俗称凤凰山,特别是东山,树木丛生,环境幽雅;妇联河和历史上凤凰湖的两片湖区痕迹依旧。南城周围的山形水势依然保持着历史上的完美形态,正是这些山脉与水系的生动组合,才造就了南城镇独具一格、无法割裂的城市特色。可以说,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为南城镇的发展空间与规划布局提供了优良的先决条件。在尊重自然、绿化山水、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理念指导下,整个南城镇的城市休闲度假带的设计可以围绕“西山东水、横联纵展”的主题展开。西山――西部的空间主要围绕山势展开,沿半山坡建设独立式商务会议办公设施;山脚旁原有的居住空间保留,并控制出朝向山麓的通廊与院落,形成朝山之势,寻求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东水――东部的空间主要围绕水岸展开,贯通两片湖区和妇联河水系,形成一条南北向的水线(纵展),南部湖面滨水空间以凤凰湖、振兴花卉园为主体,打造城市生态公园,建成以农业观光园、特色花卉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并与凤凰城古街共同形成主要的文化休闲空间;北部借盐河在郁海广场南东向拐弯向北延伸,规划中可设置滨河景观区,打造市区南大门滨河绿脉,主要以健身中心、休闲茶社为主题,以展现新城区的优雅与活力;同时妇联河水系与生态绿化向东延伸,深入住区,形成线性组团绿地。此外,在城镇的各生活主干道要和景观性绿化相联系,为了保持东西凤凰山的视觉延续,在两山之间开辟多条视觉通道与生态通廊(横联),“横联纵展”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为古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品质,保护了优美的水岸线形态,直接提升了整个古镇的环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提供了各功能的可生长性,以适应未来城市多变的发展需求。

3、建设城市休闲游憩度假带,带动南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休闲时代人们外出休闲的目的之一,即为摆脱日常定格化的工作生活环境,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特殊场景,享受全新体验,得到全身心的放松,让平常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释放。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不仅会有量的突破,而且会产生质的提升,即空间的延展――从城市到乡村。同旅游消费相比,本地居民的休闲消费具有简单、自由、灵活、频发等特点,其增长指数必然成为旅游者消费的重要补充,从而使城市旅游的季节性影响得以缓解,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保证。另外,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活跃,不仅能够推动城镇环境的改善,而且有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城市(镇)生活形式,构建完整的度假产品体系,促成基于市场细分的、灵活的度假经营模式,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转型由战略设想落实到具体的进程中来。

目前,连云港市的各种休闲资源分布相对比较零散。尤其到了晚上,更缺少一个为广大游客和市民服务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夜生活休闲场所。我们认为南城应当以休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依托典型的山水田园休闲资源,面向游客、市民和周边工业园区服务,体现文化的休闲、生活的休闲、自然的休闲、工作的休闲四个主题,承担起诗意栖居、文化体验、山水游憩、绿色商务四大功能。加快发展城市休闲度假带,逐步完善有关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城镇软、硬件环境,形成现代休闲服务产业的集聚群落,从而在当前激烈的区域旅游竞争中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 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连云港年鉴(200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2] 刘兆元、崔月明:南城凤凰文化[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3] 张百川:云台导游诗抄[M].云台导游诗钞注刊小组(内部资料),1987.

[4] 李鉴踪: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学思考[J].文史杂志,2006(5).

篇10

一、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动因

党的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顺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乡镇一级统筹能力的需要。乡镇一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村级发展的“龙头”,乡镇不强就难以强县、兴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就难以落到实处。从我市总体情况看,乡镇一级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弱、收入水平低、产业基础差、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56个乡镇中,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的只有6个,其中3个还位居900名之后,多数乡镇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加快培植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需要。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74%;又是煤炭资源大市,未来几十年内,采煤塌陷地将多达近400万亩,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仅靠大中城市和城市大工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个支撑产业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农业“母体”产业基础之上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引、联和城市工业辐射转移,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兴工业化必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走园区化的路子。市虽现有94个建制镇,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去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市的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育慢、数量少。我们建设的新型乡镇,主要模式是依托现有的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实行“镇区(园)合一”,以区为主,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相互促进,加快建成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强园区、强乡镇,实现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融合发展的目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过程。

三是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当前改革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遇到传统习惯的挑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必须以试点探路和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深层次和关键领域突破。当前从发展上看,面临着“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是“无形”制约,土地和发展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有形”制约,“无形”甚于“有形”,“无形”制约不破解,“有形”制约也难以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改革的发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需要深化完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多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也集中体现在了乡镇这一层面,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譬如,加快工业化步伐,是以工促农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与相关乡镇“两张皮”的体制障碍;县乡两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但多数是“吃饭财政”,缺乏统筹实力和服务能力,建不成服务型政府,统筹变为“通愁”;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但传统的用人和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和持续保持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土地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都需要建设用地,土地从哪里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走好挖潜存量、用好增量的路子。我市现有村庄占地近150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空心村”占到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闲置近50万亩;传统的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所节约腾出的土地不到三分之一,如走好社区化、公寓化建设路子,就能节约腾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潜力巨大,但必须解决开发建设上的诸多难题,需要典型引路。全市近几年内有近600个压煤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长期的压煤搬迁村多达3600个,如何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村群众“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需要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求上讲,都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我们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就是为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力求把试点乡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门班子首先在市内开展调研,然后到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制定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5月份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正式启动。

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本设想

我市首批试点乡镇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依托12个县市区所属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与所涉及乡镇村进行整合,除市中区不具备整合条件外,11个县市区各有一个“镇区合一”的试点镇,其中兖州、邹城各另有一个“镇园合一”的试点镇。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把此项试点工作定名为“新型乡镇建设”,就是要在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的新模式;二是调整区划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下放权力赋予乡镇一级更大的行政管理新职能;四是理顺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镇级新财政;五是探索破解一些发展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有新突破;六是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发展新环境;七是形成激励约束新机制激发内部新活力;八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九是走出一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各试点镇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形成产业支撑新优势;二是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构筑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四是健全镇村管理服务新体制,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目标。每项目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原则。鉴于这项工作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领导方式等各个层面,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新型乡镇建设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格局中,防止盲目发展,无序建设。二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允许改革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强镇富民、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走以产业发达推进城乡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子。四是坚持动态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在试点乡镇管理上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在干部使用上能上能下,搬倒“太平椅”;在经济待遇上有高有低,论功行赏。

(三)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模式。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相关乡镇合二为一,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实行“特区模式、以块为主、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管理体制。为扩大新型乡镇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将园区发展规划所涉及乡镇或部分村统一整合到试点乡镇管理。整合中调整行政区划涉及29个乡镇(街道办)、140个村(居),共减少建制镇4个,除个别镇外,试点镇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二是扩大新型乡镇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支持发展、责权统一”的原则,将市、县(市、区)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税务、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保障、交通等部门的部分行政管理和审批权,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下放给新型乡镇。同时本着有利于促进发展、不增加乡镇负担的原则,市、县两级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凡是能下放和授权、委托的,都下放给新型乡镇行使,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新型乡镇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收入分配与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干部的使用管理彻底解决等靠熬、论资排辈和干好干孬工资奖金一个样的问题。四是理顺财税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增加基层财力的原则,建立以新型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的镇级财政体制。新型乡镇财政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市及市以下留成的新增财力按不低于50%比例返镇,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按有关规定征收的各项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留成部分全部返镇,县市区留成部分80%返镇。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里将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的工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推进对外开放资金等专项资金加以整合,重点向新型乡镇倾斜,同时要求县市区尽力支持试点乡镇建设和发展。五是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使用新路子。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年度新增计划适当向新型乡镇倾斜。新型乡镇规划区内通过搬迁改造建设集中居住区腾出的土地,积极申报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区以外撤村建居、合村并点腾出的土地,按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要求,一部分等量复垦为耕地,其余部分可转换为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建设新型社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租赁、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发展农业公司、合作农场等规模经营。六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乡镇可成立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资本运营服务。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新型乡镇开展业务,对新型乡镇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予以支持。允许农民以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等作抵押贷款,引导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和信贷担保组织,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支持各类民间资本投资新型乡镇建设。七是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新型乡镇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平等择业、充分就业机制。凡在镇驻地及园区从事二三产业、有稳定职业、固定居所的人员及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八是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加快新型乡镇撤村建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四荒”资源、林权、水域等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金融保险支农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在各个主导产业链和专业村建立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社会治安服务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