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

篇1

【关键词】 急诊科;心理护理;治疗效果

急诊科是医院中病种最多、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为繁重的科室,也是所有急诊患者进入医院治疗必须经过的一道程序,对于急诊患者的疾病治疗关乎其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影响,导致其精神紧张,而且心理产生恐惧感,严重的还会对其疾病治疗产生影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应当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疾病后续治疗。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急诊科患者,对其应用心理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4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71例急诊科患者,其中,男性41例,年龄在26-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岁,女性30例,年龄在29-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岁。71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属于酒精中毒,21例患者属于脑损伤,17例患者属于急性心肌梗死,10患者属于消化道出血。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措施,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对症护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稳定。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行心理健康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析其最关心和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急诊患者表现出的种种不良心理情绪如伤心、失望、愤怒、绝望等进行贯彻分析,耐心聆听患者的诉说,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建议,尽量为患者提供治疗痊愈的病例,以帮助患者改正自己的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临床医生进行各项治疗[2]。对所有患者实行两个月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精神状态上、以医生的配合上、治疗态度上及转入普通病房的情况。评估患者的护理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对比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经过2个月的护理观察,观察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及人际关系明显由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急诊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最终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制约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急诊科患者,应当给予其有效的临床护理,从而维持患者的生命安全。医院的护理对象是人,而人事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当患者的生理出现疾病后,会导致其心理产生恐惧、焦躁、害怕等情绪,由此会对生理疾病治疗产生严重影响,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3]。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了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于患者的心理情绪顾及较少,由此导致患者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及治疗配合情况都较差,由此不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观察组患者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护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改善,经过两个月的观察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而且转入普通病房的数量较多,由此促使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急诊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临床上通过给予其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并促使患者与护理人员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积极配合临床医生进行疾病治疗,促进了病情的快速改善,因此,此种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

[1] 蔡兰辉,梁惠萍,李育三.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09,14(02):102-103.

[2] 赵云霞,刘正跃.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症状的心理护理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2(20):65-66.

篇2

关键词:急诊科;心理护理;临床疗效;应用评价

急诊患者大多为意外伤和突发病,起病急、病情危重,所以急诊科是医院中病种多、病情重、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医疗与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下一步的康复,甚至是生命的安全,但由于急诊患者的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易出现不良反应,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因此,急诊科的临床护理就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本文对39例急诊科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并与常规急诊护理组进行了比较,发现心理护理对帮助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提高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了28例骨折患者,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例脑血管意外患者,1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总共78例。将78例患者按所患者疾病随机分在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为21~78岁,平均年(41.2±8.9)岁。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为23~79岁,平均年(43.2±7.8)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心理状态分型 根据急诊患者典型的行为和语言、表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①焦虑、恐惧:典型表现为清绪过度紧张,惊慌失措,大汗淋漓,全身发抖,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②急躁、愤怒:典型表现为情绪过于激动,对医护人员大声吵闹,言语和行为富有攻击性,难以自我控制毫无理智的发泄;③抑郁、绝望:典型表现为攻击性情绪而转为攻击自身,沉默不语,表情淡漠,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相应的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1.3.1一般心理护理 护士应做到迅速接诊,态度和蔼可亲,动作有条不紊,技术娴熟敏捷。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准确记录,认真分析,准确分诊,必要时实施急救措施。护士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密切沟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明确患者的入院原因,根据急诊患者典型的行为和语言、表情,确定患者心理状态分型,抓住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沉着、冷静,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注意用词要恰当。将患者安排在抢救室进行抢救,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对焦虑、恐惧、急躁、愤怒、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护士要采取多种形式使患者尽快适合环境,尽可能的减少不良情绪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1.3.3特殊的心理护理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尊重患者的隐私并加以保护,特别是对一些因主观原因致伤的,更要注意,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地保护患者的自尊和人格,争取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

1.3.4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往往由家属陪同,由于患者病情的突发性,使得家属的情绪也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患者家属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所以护理人员也要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如在下病危通知时,护士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知情同意作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风险预测意识,进而减少及杜绝医患纠纷。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情绪的变化情况及72h后转入普通病房的人数,以确定心理护理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护理观察期为2个月。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 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变化情况 见表1。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观察组经心理干预后,不良情绪的产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转入普通病房人数比较 急诊留观72h后,对照组共有19例转入普通病房,观察组有34例转入普通病房,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的信心,帮助其安全渡过危险期。

3讨论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疑难杂症多,且患者年龄、性别、社会背景以及疾病严熏程度的不同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护理知识,还要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在生理上、心理 、社会上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并能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因此,急诊护士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主动做好舒适护理,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护理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患者,他们随时面临生命威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其心理特点以急躁易怒、紧张恐惧、悲观绝望为主。常规的急诊护理对患者的不良情绪的产生[1~5],没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心理干预护理则能够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分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就有可能缓和其紧张情绪,提高患者配合程度,有助于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

实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可亲,动作有条不紊,技术娴熟敏捷,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伦理学知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才切实起到心理护理的作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洪燕,马嫦梅.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9,6(36)109-110.

[2]陆瑾,陈春美.急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84(12):98-99.

[3]高雯雯.心理护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2012,5(3A):124.

篇3

关键词:团队管理模式;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急诊科是医院中抢救患者生命最前沿同时也是最集中的地方,在急诊科中,各种疾病类型的患者混杂,而且大部分是危重疾病患者,因此再对急诊科中患者的护理管理非常重要,但是,要想做好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就应该对急诊科的护理团队采取团队管理模式,以提高护理质量[1]。因此,本研究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进行了对照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9.76±3.44)岁。观察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9.21±3.27)岁。两组急诊科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本次参与试验的我院护理人员一共26名,其中男4名,女22名,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3.47±3.26)岁,其中本科9名,大专13名,中专4名,就业时间1~23年,平均就业时间(12.33±2.69)年。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团队护理管理,具体如下。(1)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团队凝聚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教育,让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护士长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在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要根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做到以人为本,在护理人员工作中遇到问题主动帮忙解决,并指导护理人员具体要点,以防再次遇到类似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对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密切观察,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强工作之间的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提高在急诊科中的护理质量[2]。(2)完善有关护理工作内容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急诊科护理管理的根本,在给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护理,更能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而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仅有过硬的专业水平的远远不够的,相关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是将专业水平发挥出来的保障,护理人员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严守规章制度以及行为规范,才能够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在对急诊科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确定团队的目标,并根据目标,明确分工,每天早晨例行晨会,由护士长宣布目标达成情况,离预期目标的差距等,并鼓励护理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为目标完成出谋划策,将完成目标真正成为整个团队的使命,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3]。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在对两组患者经过两种不同的护理管理措施后,将两组的护理质量、护理差错、以及患者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评定,严格考核,采取百分制。自制调查问卷,向两组急诊科患者调查对护理的满意度,具体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进行判定,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差错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等评分数据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等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有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医院来说,急诊科是医院处理突发病情、患者的高危科室,急诊科中的患者大多病情急且重,通常情况下患者承受的风险较大,所以,急诊科是医院中救治危重疾病患者的重要部门。一直以来,急诊科对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在护理工作中,专业技能过硬才能够胜任相应的岗位,但是过硬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需要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模式才能将其效果发挥到极致[4]。在团队管理模式中,领导者与团队成员形成一个共同体,他们的的目标一致,需要团队成员与领导者相互信任、配合,所以,对领导者的要求极高,其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护士长作为领导者充分信任与配合护理人员,将所有护理人员的力量综合,所有团队成员一致,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5]。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效果,观察组护理质量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等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有利于患者更深入地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而且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适合于广泛应用并推广。

作者:陈玥 单位:汉川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孙晶.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87-688.

[2]魏红霞.浅议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2):193.

[3]黄妹.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5):80-81.

篇4

[关键词] 心理护理;急诊患者;心理情绪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3-91-02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Impact of Emergency Research

SHEN Xiaofei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ergency psychological care to patients. Methods All 75 patients with accidental injury 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37 cases) received routine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observation group(38 cases) received psychological care on the bases of routine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 Observed the psychological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ith emotional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and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co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surveyed with self care and job satisfaction surve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anxiety score and depressio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there was significa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 Compared with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emergency patients are given psychological care on the bases of routine emergency care,their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uld be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nursing satisfaction improves significantly and improves the care effect.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re;Emergency patients;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急诊患者可能会有负性情绪产生,如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据报道,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此类情绪得到缓解,使治疗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1]。本研究收集2009年4月~2011年5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意外伤害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4月~2011年5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意外伤害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并且不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也排除出本次研究范围。其中,男性49例,女性26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学历者20例,中学学历者为36例,≥大专者19例;其中交通车祸所致创伤为43例,高处跌落所致创伤为16例,刺伤或砍伤所致创伤为10例,其他原因导致为6例。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创伤原因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急诊科护理;观察组在给予常规的急诊科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其具体的措施有如下几点:(1)接待患者时要主动热情,患者诉说病情时要耐心地倾听。此外,鼓励患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倾诉出来,患者来就诊时多有焦虑、抑郁、恐惧及紧张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以上情绪采取措施缓解,如果可以对患者暗示、疏导及其支持鼓励等进行缓解,提高患者对医务工作人员的信任感,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树立和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护理人员要细心体贴地对待就诊患者,向其介绍急诊室的相关环境时语言尽量温柔,对于在抢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及可能用到的器械要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同时使其明白抢救操作过程的重要性,对其提出的需求要尽量满足,使患者对于环境尽快适应,其负性情绪等尽最大的努力进行缓解,最终能够使患者在急救治疗中采取积极、主动的配合态度[2]。(3)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动作稳重,保证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样可提升患者的安全感,对于患者各种不良情绪的缓解消除也有一定的帮助。(4)在救治过程中使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在就诊过程中帮助患者联系其家属和朋友,使其能够提供心理支持,向患者家属和朋友就患者的病情简单介绍,使其对患者的病情程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向其详细地介绍患者进行各项操作检查的目的和用途,使其明白家属情绪的稳定对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及其急诊的进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即进入急诊室时和干预后即出急诊室时的心理情绪(焦虑、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及抑郁自评量表(SDS)[3]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采用自编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焦虑、抑郁得分较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0.2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患者会有负性情绪产生,可能与其心理应激有关,患者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受患者焦虑、抑郁、恐惧及紧张等负性情绪影响会出现加强,会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可能产生各种不良的后果,如可能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对医护人员产生消极行为,这均会对实施急诊操作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对急救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4-8]。所以对急诊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包括进行心理支持、心理认知等措施,能够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显著的缓解,能够保证顺利进行各项急诊操作,最终达到使患者的救治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本研究收集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意外伤害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及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结果发现两组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焦虑、抑郁得分较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的护理满意为36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护理满意为26例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0.2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综上所述,对急诊患者在常规急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能够对其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得到明显的缓解,对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的提高,提高护理效果,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张娣. 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101.

[2] 李小珍,刘红梅,钟小英. 急诊创伤病人的负性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 护理研究,2005,19(3):405-407.

[3]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7.

[4] 孟进霞. 急诊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77-78.

[5] 王艳. 心理护理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219.

[6] 尹杰英. 急诊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2010,16(4):101-102.

[7] 谢井娘. 浅谈急诊护士对于危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医学创新,2010,(4):136.

篇5

【关键词】 急诊;分区就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42-01

急诊科如今是医院内急危重症患者集中抢救的场所,抢救工作繁重的重点科室,急诊具有工作量大,就诊时间突然、集中,病重多样化,病情复杂化等特点,随机变化性较强,而且整体可控性小的特点[1]。因此在急诊科室实施护理管理,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急诊护理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急诊科护理工作特殊性.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因此加强急诊的护理安全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技术,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因此我院急诊科室在2012年重新对急诊科的布局进行调整,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送至相关的就诊区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我科2012年开展分区就诊的护理体系为研究组,2011年为实施分区就诊护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开展分区就诊护理体系具体如下:

1.2.1 我院将急诊科设为5个就诊区域 抢救监护室,处置室,留观室,普通患候诊区,其中普通候诊区又分为发热患者候诊区和其他疾病患者候诊区。

1.2.2 就诊区域的设置 抢救监护室内设有功能性抢救床5张,3辆轮椅,3台平车,留观室设有病床18张,候诊大厅排椅22张,横向座椅10排为发热患者及家属提供使用,纵向座椅12排供其它患者及家属使用,两区之间距离相隔1米远。

1.2.3 人员的合理配备 根据就诊的分区不同,护理人员分为责1,责2,B1,B2,B3班,其中责1和责2班为护士为当天的组长,责1班护士主要负责抢救监护室的抢救护理危重症患者工作,责2班护士负责留观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B1班护士为分诊班,所有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均要要经过分诊台护士明确分诊后方可得到医生的诊治[2],有一名护士协助B1班分诊,B3班护士负责在处置室配合医生进行缝合,清创,换药和包扎等工作。

1.2.4 具体分区就诊 根据急诊分诊标准将患者分诊为四类:第一类患者一般是会随时发生病情危机生命的患者,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急救措施,如:患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心率缓慢140次/分、突然晕厥,抽搐,大咯血,呕血,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多处骨折,多发伤以及复合伤的患者。第二类患者是指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第一类的,或者随时导致严重致残者:急性腹痛,胸痛,头痛、高血压(BP>180/120mmHg)高热(体温>40℃),肢体疼痛、急性中毒,急性尿潴留,无尿,闭合性颅脑损伤、外伤所致活动性的出血,闭合性骨折等疾病。第三类患者是指目前病情没有明确诊断在短时间内拥有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安排患者立即就诊,如发热,肠炎等疾病。第四类患者是指目前疾病没有急性发病的症状,通常患者会有慢性疾病或轻微不适等主诉的疾病,他们候诊的时间没有限制性[3],第一、二类患者分诊时直接送入抢救监护室后由责1班护士负责,准确无误的配合医生做好相关的抢救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发挥抢救技能,及时完善抢救的相关护理护理记录单,同时协调救治的患者出入抢救室,外伤的患者就诊时到处置室后由B3班负责处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缝合,清创、换药和包扎等护理工作,对骨折患者协助夹板外固定,责2班,B2班护士负责留观室内患者的一切护理措施,包括办理住院,临时治疗,常规护理,离院等护理工作。第三、四类患者由B1班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分诊于发热候诊区与其他患者候诊区内等待处理,并定时巡视候诊区内的患者,严密观察患者的相关病情变化,与相关护理员一起协作为患者提供各种优质的便民服务[4]。避免出现急诊无值班人员的现象,当班护士要坚守岗位,不离岗不串班,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主动帮助患者完成就诊程序,让患者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抽取两组内的患者230例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实施分区就诊的护理措施后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急诊的分区就诊护理体系改善了护理工作陈旧的流程,为危重症患者赢得的抢救宝贵时间,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分工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工作意识,确保急诊的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分诊准确率,从而提高整体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使医院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现象。配合加强护士的急救技能、沟通能力、提高费用管理制度,病情对护士进行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的培训,掌握急诊医疗护理发展新动态、新形式。力争提高新护理形势。

参考文献

[1] 王晓慧.防范医疗纠纷的几点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15):32.

[2] 常云丽.浅谈护理实践中护患沟通技巧[J].医学信患,2009,9(9):196.

篇6

【关键词】 急腹症;急诊科;分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0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57例为外科急腹症;114例内科急腹症;29例为妇科急腹症。具体情况详见表1。

2.2 方法 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简短询问,根据其发病的原因、症状等,及时作出分诊,再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

3 急诊护理程序

对急腹症的观察、预诊、分诊是一个紧张而迅速的过程,要求护理人员做到及时、准确、安全的初步诊断,为抢救和治疗争取时机。必须做到以下急诊工作程序,简单概括即一问、二查、三看、四分。

3.1 问 应通过简要、迅速、重点地询问患者及其家属从而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以及家族史),重点了解发病的经过及腹痛特点。①询问腹痛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明确腹痛的诱发因素,部位(重点是腹痛最先发生及最严重部位),性质(钝痛、绞痛、隐痛、持续性痛、阵发性痛和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重等),程度(可进行疼痛量表),起始时间,终止时间,间隙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排便,发热等)[3]。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诱发的腹痛,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若腹痛伴血便,多见于肠出血坏死病变;腹痛伴有休克,常提示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等。腹痛部位可以在就诊过程中发生变化,因此急诊护士应熟悉急腹症的临床表现。②特殊人群腹痛:女性患者需要重点分诊,应常规询问月经史、停经史,性生活史,排除宫外孕或黄体破裂等;老年患者应注意排除心肺疾病。增加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4]

3.2 查 ①护理人员在积极采集就诊患者的病史信息基础上,应及时准确对患者进行护理查体,依据PQRST 5个步骤对腹痛患者进行全面了解,明确腹部有无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放射痛、牵涉痛等[1]。如: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莫非氏征阳性;急性胰腺炎时可放射左侧腰背部。应密切关注腹痛情况的演变情况,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②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神志、瞳孔等,从而准确、及时地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重点进行腹部的体格检查,检查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了解疼痛部位是否固定以及疼痛最严重的部位。③及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5]:如三大常规、血尿淀粉酶、胸腹部X线检查等,辅助检查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急性阑尾炎时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升高、中心粒细胞升高,尿路结石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消化性溃疡可能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急性胰腺炎可出现血、尿淀粉酶升高。

3.3 看 患者整个诊疗过程的临床表现,如入院方式、神态、表情、行为方式等对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常规了解这些外在的直观表现并对这些表现的变化进行细致而全面地观察。同时做好详尽的护理记录[6]。如患者有腹肌紧张,提示疼痛程度严重;患者出现烦躁,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常表明休克可能;消化性溃疡穿孔时,患者采取屈膝侧卧位。

3.4 分 护理人员通过综合分析以上步骤得到的初步资料,对患者和病情进行全面评估,进而对急腹症患者进行简单的危险分类,筛选出急危重症患者,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并及时送至相应的专科进行处理。

4 结果

400例急腹症患者的确诊根据体格检查、B超、X线、及手术情况等。分诊的正确性具体见表2。

5 讨论

51 由于急腹症发病急,病情复杂且多表现不典型,因此,不管患者是否确诊,护士都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意识及腹痛情况。有条件时,及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在诊断没有确诊时,护士要耐心向家属及患者解释腹痛可能发生的各种原因,观察腹痛与病情变化的重要意义,使患者和家属能对急腹症病情的变化正确理解,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同时减少护患纠纷。

52 正确的标本采集和及时的辅助检查。急腹症患者通常需要留取各种标本协助诊断,抽取血标本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及时送检,追踪结果,缩短确诊时间。转运患者做辅助检查时,要注意转运安全,密切观察转运过程的生命体征,携带便携式监护设备,必要时准备急救箱。

53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诊断明确决定手术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备皮、交叉配血、禁食禁饮等腹部急诊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及手术的方式和过程,消除手术带来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

54 做好病情交接。需要入院的患者,及时与病房取得联系,并护送患者到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病情及用药情况的交接。

急腹症作为急诊常见的疾病,在急诊临床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慎独精神,熟练掌握常见急腹症的各种临床表现,分清轻重缓急,灵活的执行急症分诊程序:一问,二查,三看,四分。通过评估得到的各项资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疾病的病种,然后送至相应的专科进行处理。对急腹症及时抢救,降低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吴青妹浅谈外科急腹症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2):107109.

[2] 勇才外科急腹症诊治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08,3(31):156157.

[3] 匡永福,何苗.急腹症的分诊及救护体会.临床合理用药,2009,2(11):3940.

[4] 沈雅芬,沈小玲实现临床护理观察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211122.

篇7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急诊护理路径;致死率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94

院前急救工作有“险、急、重、危”特征, 患者家属精神高度紧张, 其难以理智配合急救, 该阶段抢救不慎十分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医院院前急救出诊中30%为心脑血管疾病, 其中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包括急性脑卒中[1]。急性脑卒中发病突然, 病情发展迅猛, 因此抢救时间非常宝贵, 一般认为发病3~6 h为抢救黄金时间。建立高效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对降低急性脑卒中死亡风险、减少医患纠纷有重要意义。本院将急诊护理路径成功应用于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中,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急诊科运用急诊护理路径救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2013年1月前常规急救护理救治的8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50例, 女40例;年龄32~80岁, 平均年龄(58.4±7.2)岁;发病至呼救间隔平均时间(30.1±12.23)min;其中53例缺血性脑卒中, 37例出血性脑卒中;平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为(6.30±2.10)分。对照组男60例, 女24例;年龄45~87岁, 平均年龄(57.8±9.7)岁;发病至呼救间隔平均时间(30.8±11.45)min;其中50例缺血性脑卒中, 34例出血性脑卒中;平均GCS评分(6.25±2.08)分。纳入标准:与《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相符;首次脑卒中发病。排除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其他脑部疾病、恶性肿瘤、尿失禁、肝肾心功能障碍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接到呼救信号后立刻出动救护车到达现场, 快速评估患者病情,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通路, 对症处理后快速转送医院。观察组行急诊护理路径:①接到120呼救信号后1~5 min出车, 路程中了解患者发病时间、病史、用药情况、肢体活动及意识状况, 判断病情, 指导患者家属采取基本救助措施, 如清除口腔异物、禁止搬运患者、使患者头部抬高等;②现场处理:快速观察患者瞳孔状态, 检测生命体征, 根据院前GCS评估, 确定抢救方案, 建立静脉通道, 甘露醇静快速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 对血压过高者予降压处理,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运入院;③转运中护理:昏迷者去枕头平卧, 头部偏向一侧以免误吸。估计为脑出血则将其头部抬高30°以防止窒息, 使其头部与行进方向相反可避免刹车造成再灌注, 途中保护患者头部避免震荡;④急诊准备:回院途中联系急诊科, 准确告知患者病情, 提前准备抢救仪器、药物, 联系放射科MRI及CT室, 抵达后告知急诊科医务人员患者病史、病情、用药情况等, 立即启动急救绿色通道。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急救所用时间, 将出诊至现场定为第一时间段, 将现场至医院急诊科定为第二时间段;对比两组致残率、致死率;使用自拟急救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调查满意率(满分100分, ≥85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急救用时对比 观察组第一时间段及第二时间段用时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经急救后致残率、致死率对比 观察组致残率及致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家属急救满意情况对比 观察组满意率为91.11% (82/90);对照组满意率为75.00%(63/84)。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 P=0.0027

3 讨论

我国人口老年化加剧使老年人口不断扩大, 脑卒中成为老年人三大疾病之一, 其致残率高达70%~80%[3]。急性脑卒中起病突然, 病情发展快, 较短时间内便可危及患者生命。院前急救速度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因此需要改善以往常规急救护理措施, 建立更加完善的急救系统, 缩短急救时间, 为患者生命安全争取更多机会。

院前急救是对危重患者入院前的医疗救治, 以争取有效救治时间为目的, 经一系列处理使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再送至医院行进一步治疗, 维持患者生命。急救第一原则是“高效”, 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出诊, 急救人员必须认识到“时间就是生命”, 使救护车随时处于应急准备状态。观察组中, 急救人员从接到急救信号到现场最快为6 min, 最迟为28 min, 平均时间(18.20±5.69)min, 较对照组的(25.36±7.43)min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急诊护理路径应用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 能显著缩短急救时间, 降低致死、致残率, 提高急救满意度,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丽燕.急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护理路径的实践探讨.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 5(7):645-646.

[2] 李兵飞, 杨洁. 55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急诊护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 11(5):92-94.

[3] 刘萍. 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功能的影响. 医学信息, 2013, 26(2):361-362.

[4] 吴然. 112例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9):1538-1539.

篇8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病房;应用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其在预防风险事件及寻求处理措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急诊病房的患者病情复杂且危重,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和风险性,加之患者的流动性大,护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且工作难度大,因此急诊病房属于高风险区域。一旦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疏忽大意,就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2]。对医院近期随机选取的47例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就医院急诊科病房中接受治疗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症肺炎患者46例,车祸患者28例,外伤患者20例,基于随机分组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为26~8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24~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①进行检查。医护人员需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实施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患病史和过敏史。②与患者家属沟通。通过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告知患者家属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并严格规范患者的饮食和生活问题,禁忌烟酒。③做好预后工作。手术结束后,经观察无大碍可将患者从急诊室转至普通病房。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1)完善急诊病房管理制度。规范的急诊病房管理制度,是保障急诊病房舒适环境的基础,应严格规范家属探视制度、患者出入标准等。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应带头规范自己的行为,将制度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去[3]。(2)成立护理风险小组。由具备丰富护理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护士长和护士组成护理风险小组,分析和评估在护理急诊患者时容易发生的护理风险,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同时还要制定急诊护理的紧急预案,以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持续性改进护理质量管理和安全性管理,从而完善护理风险制度。(3)完善医疗设备及备用药品。急诊科患者通常病情复杂且危急,如果护理人员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就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急诊科护理人员完善医疗设备及备用药品,同时还要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熟知各类急救药品的适应症及用法和用量,定期检查抢救药品,以避免药物过期[4]。(4)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大多数急诊患者由于担心自身病情都会产生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长期处于低沉的情绪中,极易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对自身恢复不抱希望,便会不愿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从而降低康复速度。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非常重要。从精神上鼓励并支持患者,教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缓解自身不良情绪,从而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5)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养。扎实的专业能力是提高治疗安全性、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保障。在护理人员开始工作时就应接受严格的考核制度进行筛选,并定期进行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避免引发医疗冲突,还需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较强的沟通能力,避免患者出现抵触情绪,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可以冷静、准确地处理[5]。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94例急诊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总共有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以%表示。统计患者的投诉率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发生率越高表明护理效果越差;患者投诉率的百分比越低,说明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投诉率为8.51%,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63%;观察组患者的投诉率为0.00%,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7.23%,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87%,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且危急,因此急诊科是医院中护理难度较大的科室之一,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对整个医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护理人员在对急诊患者的护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对急诊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显得格外必要。以往急诊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问题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急诊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其在护理工作中不能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急诊患者自身疾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之急诊科新业务的开展,增加护理工作的风险性。没有制定完善的急诊科制度,加之缺乏对制度的监督和落实,因此会出现无章可循、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增加了护理风险。急救设备和药品准备不全,扩大了患者治疗风险。急诊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和沟通方式不当,加大了护理风险。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增进彼此的信任感,以便于后续的治疗,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另外,还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并尽量用轻松、易懂的方式为患者解疑答惑。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注意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和、态度要和蔼[6]。综上所述,在急诊病房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降低患者投诉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迎今,徐长妍,初喆,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观察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237.

[2]吴杨玲,黄晓铭,陈秋云.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综合病房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6):64-65.

篇9

关键词:情感抑郁;急诊;护理

情感抑郁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心境障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可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免疫系统反应和机体功能失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和身心健康。急诊科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或疾病突然发生,容易X发生情感抑郁[1]。急诊科患者一旦发生情感抑郁,又将影响其基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应对方式对情感反应有重要的影响,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良好有效的应对方式的建立,将可以减轻患者的情感抑郁,这也是急诊科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研究的对象为2012年6~12月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治并愿意配合本研究调查的患者,且无精神疾病史。调查对象共150例,发放调查问卷 150份,收回问卷118份,回收率为78.67%。回收问卷患者男性67例(56.78%),女性51例(43.22%),年龄 18~78岁,平均年龄(41.52±l6.25)岁;城镇户籍49例(41.53%),农村户籍69例(58.47%);内科性疾病患者53例(44.92%),外科性疾病患者65例(55.08%);医保患者93例(78.81%),自费患者25例(21.19%)。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aire,MCMQ)由Herman Fenfel等[2]编制,由沈晓红[3]等修订为中文版,经国内信度、效度检验、可以用于临床研究。该量表包含"面对"、"回避"、"屈服" 3各分量表,共 20个条目。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于采用该项应对方式。抑郁自评量表(SDS)情绪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于1965年编制[4],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各项得分相加得粗总分,将粗总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问卷在统一指导语下,由患者自行完成。

1.3资料分析 数据采用SPSS l1.5统计软件包进行录入并分析,应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P

2 结果

2.1急诊患者情感抑郁状况 本组病例中,48.31%(57/118)例急诊患者发生情感抑郁, 表现为单纯抑郁症状14例(11.86%),表现为焦虑及抑郁2种症状9例(7.63%)。轻度抑郁33例(发病率27.97%),中度抑郁22例(发病率18.64%),重度抑郁3例(发病率5.26%)。女性抑郁28例(发病率54.90%;28/51),男性抑郁29例(发病率43.28%;29/67),本调查结果显示,情感抑郁在急诊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以轻度抑郁最常见,急诊女性患者情感抑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2.2急诊患者情感抑郁和应对方式的比较 研究显示,和非情感抑郁组比较,情感抑郁组在抑郁、回避和屈服应对上的分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分组统计显示女性急诊患者抑郁、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上的分值均较男性组高(P

2.3急诊患者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显示急诊患者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之间呈正相关(P

3 讨论

据WHO统计,情感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其可广泛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已经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情感抑郁的发生,将影响其基础疾病的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我院急诊科患者中,情感抑郁的发病率高达48.31%,远远高于正常人群5%~10%的发病率[4]。本研究表明,在急诊科患者中,有约50%的患者可能发生情感抑郁,如不及时提供正确的心理支持,也将影响他们基础疾病的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在提供常规的诊疗护理服务之外,有必要积极关注急诊患者的情感状态,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既往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如性别 、年龄、收入、宗教、客观支持、屈服的应对方式、内向、精神质和掩饰程度高的人格特质、基础疾病类型、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既往的患病经历、对病情的了解 、生活保障、疼痛、疾病对日常活动的影响等都是影响焦虑和抑郁等情感状态的因素[5]。急诊科患者起病较急,病情常常较重,是处于特殊应激状态的一个群体,其情感抑郁的影响因素也有其特殊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患者中的女性的抑郁分值明显较男性高,可能和女性情感较男性细腻,更多采取了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有关。户籍所在地也是影响本组病例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农村组的患者屈服的应对方式明显较城镇组多,可能和两组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有关。本研究还显示医疗保障的不同也是情感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自费组患者由于缺乏医疗保障,其抑郁分值和应对方式也和医保组患者存在明显区别。本调查结果,可能有助于临床上快速分析急诊科患者发生情感抑郁的高位因素,确认心理支持的核心人群,指导临床医护人员采取必要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帮助急诊科患者更快速安全的康复。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应对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消极应对的病因学意义大于积极应对。研究认为,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应激反应水平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同一应对方式在某一事件中科减轻应激反应,而在另一事件中也可能反而增加应激反应[6]。根据 Lazarus理论,在疾病相关的应激状态下人们通常会根据环境和人们评估方法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面对"在很多应激情况下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不太了解,抑郁状况与"面对"无明显相关性。"回避"和"屈服"在一般应激情况下常常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

本研究发现,在急诊科患者中,"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和情感抑郁呈明显的正相关,可能是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结局以及治疗费用的不确定性导致其采用了接受现实等屈服的应对方式。这和其他一些关于肿瘤患者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是不同的[7]。

参考文献:

[1]骆珉, 张晓香.急诊外伤患者急性期情感抑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6):42-44.

[2]Feifel H, Strack S, Nagy VT. Coping strategies and associated features of medically ill patients[J].Psychosom Med,1987,49(6):616-625.

[3]沈晓红, 姜乾金.医学应对问卷(MCMQ)701例测查结果分析[J]. 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0, 9(1):18-20.

[4]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5-38.

[5]Rattray JE, Hull AM. Emotional outcome after intensive care:literature review[J]. J Adv Nurs,2008,64(1):l2-13.

篇10

关键词:急危重症;途中转运;安全护理;防范

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危急,急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在急诊科接受急救、复苏等早期处理后再转运到其余科室、病房或手术室,若得不到有效的安全护理,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1]。本次研究就53例急危重症转运途中采用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科2014年1月~2015年11月进行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为经急诊处理后送往专科治疗。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在34~67岁,平均(48.5±12.3)岁,其中心血管疾病32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颅脑损伤疾病10例。对照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1~65岁,平均(46.9±12.7)岁,其中心血管疾病2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颅脑损伤疾病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途中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先结合临床经验分析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护理措施。

安全隐患分析:①转运前未做好对患者全身状况的评估。急诊科工作繁忙,护理工作繁重,医护人员急于将患者送往专科治疗,不少患者病情尚不稳定时就急于转运。②转运途中的急救条件限制。由于转运的患者涉及到各个科室,病情严重且病种多样,患者在转运途中随时可能出现病情严重情况,即使按照要求配备急救物品,但是在转运途中也很难对患者进行急救,控制病情,如:转运途中光线差,静脉穿刺失败率高[2]。③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转运途中护理人员对于病情观察能力不强、抢救搬运技术问题等均可能导致转运失败。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若出现病情变化,而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的,如:穿刺部位出现液体外渗、心跳突然加快、管道脱落等,若未能及时发现将会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危及患者生命。抢救搬运技术不熟练、搬运措施不当也会引起转运失败,如:对于骨折患者未采用硬板床,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未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等,这些问题都会加剧患者的病情。④转运制度不完善问题。转运时若急诊科医护人员未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协调妥当,接收科室未及时准备好床单位、监护设备等,当患者转到时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和监护就会影响病情。

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①转运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首先对威胁到患者生命的首要问题做出评估,例如:患者意识是否清醒、气道是否通畅、是否能自主呼吸等,然后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情,初步抢救成功后对患者进行全身身体状况的评估,例如:骨折患者的包扎固定是否良好,待能转运后立即转运,并以详细的身体状况信息确保转运途中的高效监测护理,确保安全转运。②重视急救物品的管理。严格按照要求做到转运途中急救物品的齐全,并定点放置由专人管理,使用后立即补充,确保急救物品处于齐全状态。同时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增加针对性急救物品,例如:便携式呼吸机、氧气、气管插管、手电筒等[3]。③加强对急救搬运技术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急救搬运技术的专题培训课程,并逐步在科室内形成惯例,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如:以小组形式进行竞赛,确保每个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搬运技术,能熟练使用各种急救设备,懂得不同患者的转运途中的现场急救措施,掌握不同患者转运时的注意事项等,将患者成功的转运到接收科室。④完善转运制度。在转运前10 min与接收科室打电话汇报需要转运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需要准备的床单位、监护设备等,让接收科室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患者成功转运到专科科室后,转运人员与专科科室护士一起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并将患者病情、用药情况、检查项目、配备血量、进出液体量等信息做好交接班,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单上填写清楚,一式两份,交由双方科室签名后与患者病历一起保存。⑤实行PDCA转运质量管理方式,急诊科每月就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起分析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分析目前的转运模式中各个方面存在的漏洞,并就具体的转运病例进行针对性研究探讨,逐步改进转运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转运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转运途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率。

1.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转运途中出现4例意外事件,均及时发现,得到针对性处理,未耽误最佳抢救时机,发生率为7.55%;对照组出现10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2.22%;经卡方检验,P

观察组出现1例医疗纠纷,发生率为1.89%;对照组出现4例医疗纠纷,发生率为8.89%,经统计学分析,P

3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是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更专业的监测、治疗和护理,不是简单的患者转运过程,转运中的急救能力也十分重要,其直接关系到转运的成功与否。做好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有助于让患者在转运全程得到最好的监测和护理,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在成功转运到专科科室后立即得到最好的治疗,并且以完整的交接信息使得专科医护人员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并立即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4,5]。

本研究通过加强对转运前的全身性病情评估,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转运,有效避免转运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意外事件;通过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和对搬运急救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急诊科转运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的学习新知识,消除转运中的安全隐患;通过完善的转运制度使患者一到专科病房立即接受最佳治疗、监测、护理;通过PDCA循环不断改进转运模式,确保转运安全。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安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综上,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采取针对性安全护理十分必要,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月娇,张梅青,高龙海,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6):63-65.

[2]琚金梅,陈兰,王芬,等.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7):1177-1178.

[3]方有红.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率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19):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