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道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道德教育

篇1

关键词:道德;思想;形成

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晚清名臣家教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也有借鉴作用,其核心内容为“爱心教育以立德、文明教育以处事、劳动教育以立志、品格教育以传承”。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妹子侄们通过一封封家书进行家庭教育,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爱并获得做人的道理。“百家讲坛”在对其进行热播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曾氏家族的发展史,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历史,甚至开始学习、仿效、引用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笔者认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主导、湖湘文化的熏陶、家风的影响促成了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这对现阶段国人的家庭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

两湖在地域上本属南方却在性格上兼有南北方。楚人和楚文化兼有“白云黄鹤”和“九头鸟”两者品格,既尊崇自我,也有变通、灵活的特点。特别是明清时期,南北的分界线已由淮河移到长江,两湖成为兼纳南北的所在。湖南拥有壮美的山水、发达的农业、丰饶的物产,与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人文背景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并由此产生出湖南人所特有的民情民风,诸如湖湘人民实在、淳朴、厚道、忠直、热情、倔强等等[1]13。祖籍衡阳的,其湖南的居所搬迁过多次,从荷叶塘又到白杨坪。地处湖南湘乡的曾家,生活、劳作模式与湖湘地区大多数农家一样,全家人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深深地影响了。28岁入京赴考前没有离开过湖南,因此湖南特有的地域特点和地域风情以及地域经济对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他们的实在、倔强和小农意识。湖南的地域文化对湖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他们务实的品质。王夫之深受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其务实的作风,并作出了抗清的壮举。深受王夫之影响的,更是从湖湘地域文化中领悟到了务实的精髓,他对后辈的教育中以朴实为品行之基,我们从其以八本教子弟的思想中可以领悟到他对朴实思想的解读。他要求,无论是读古书、作诗文、养亲、养生、立身、治家、居官、行军等方面皆以“本”为源为基,无不都是要求做人做事落到实处,不能有虚空之说。湖南人倔强的性格更是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对湖南人倔强的理解并非为固执、非一己之见和一意孤行的品行,而是要具有恒心和韧性,做人做事亦是如此。在他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就蕴含着“恒”与“韧”的思想观,他认为,人的一生没有恒心是肯定不会成功的,而有恒心不能坚持到底也是一事无成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既要有决心又要有恒心,其子女学习书法的事例中就足以看出其对倔强之意的解读。如何摆脱手拙对书法美观及练习书法兴趣的影响,唯有不间断的坚持,这就是他对子女要有“倔强”性格的要求。由于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文化原因,无论是在荷叶塘还是白杨坪[2]40,其家居的环境是承载着湖湘地域文化的农村,农家生活是其生活的基本内容。农家生活所培养的持家能力更是促进了其朴实、倔强品质的形成,而生活环境对后辈的道德教育更是形成了一种教化传统。因此,地域文化对的家庭道德教育起到了最原始的影响,实在、倔强、小农意识这都是不需要人为去作用的品性,是湖南这种特有的地域民俗民风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二、曾氏家族耕读家风的影响

曾氏家族的耕读家风具有一定的传统,在生活的时代,其耕读家风常常作为效仿的榜样。的高祖应贞就一直以勤俭要求自己及子孙,其更是将耕读作为立家和兴家之本。的曾祖父竞希公,一生既勤劳又节俭;的父亲曾麟书也是受益于曾家的耕读家风的影响,考取秀才的他成了私塾的教师,他的博学和经历为其下一代的蒙学和科举考试奠定了牢靠的基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早早地接受了正规的封建道德教育。早早进入学堂读书,并很快积累了厚实的道德教育的知识。的父亲给了他良好的读书教育,而对于的秉性影响最深的要数他的祖父曾玉屏。祖父的人生经历是其自身教育思想形成的积极因素。他由于过早失学,并未读过多的书,这种经历使其后悔不已,并感到羞耻。故他将读书的祈望放在子孙的身上,希望他们多读书,获取功名俸禄来光宗耀祖,完成令其汗颜的夙愿。他的经历促成了他对子孙的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他治家严谨,订立一些家规规范家人行为,并以身作则,他成为一生为人处世的楷模和心中偶像[3]2。晚年在为其祖父所撰写的《大界墓表》中就对曾玉屏对其影响进行了很好的说明,他说:我私下观察祖父庄严的仪表和言论,确实具有雄传不凡的气度节操,但一辈子在野不仕,竟没有奇特的际遇和重大的事件可以稍微表现他的精神。他在家族中的榜样行为,在乡里的楷模作用,又多是依据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没有突出的惊人事迹。只是他生平高尚正确的言论,有值得传授教诲后世的,所以我恭敬地陈述他的话留给后代子孙。从《大界墓表》可以看出曾玉屏在心目中的地位,曾玉屏是榜样式的人物,其对祖父的治家之道给予了充分肯定。曾氏的家业在祖父治家阶段得到了发展,其治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以至于在的治家思想中将勤俭、治家、自强、勤勉、谨慎放在了中坚地位。可以说耕读之家的风尚给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他发奋读书、追求功名的动力,而且成为他思想品德的渊源,造就了他一生的品行秉性。

三、儒学人生的影响

的一生深受儒学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在其教育体系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时代和社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其六岁时就进入父亲执教的家塾,在此期间博览了时文、八股,八岁时候就跟着父亲读了《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十五岁时熟读《周礼》、《礼仪》,兼及《史记》、《文选》等书籍。行冠礼之后的开始离开原有的私塾,辗转于外地求学。四年之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岳麓书院,接受名师的点拨和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也是儒家思想进一步深入其心的关键时期。入主翰林院之后,更是对其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专攻程朱理学,走上了治理学的道路。从其人生经历与儒学接触来看,传统儒家文化是他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形成极其重要的来源。对儒家文化有其很好的认识和解读,他博采众家之长并结合个人理解,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点。其一是恪守纲常文化。受唐的影响,致力于程朱理学,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门学问,“义理”之学最大,“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4]251。程朱理学的“义理”,其核心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三纲五常”,的言行也以维护“三纲五常”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儒学思想的认识及其高度的评价,在《御制碑文》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学到了程朱理学之精髓。在对家人的教育中,无不恪守“三纲五常”。即便女婿不学无术,大骂女儿,也要求女儿守好本分,相夫教子。儒学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儒家为体,各家为用。在其思想中始终认为,“大抵理之足以见极者,百家未尝不相合也”。因此,他在治学上对诸子百家不抱成见,在治事上则广采众家之长存乎一心,针对具体情况而妙用之。从的儒学人生发展轨迹来看,家庭道德教育思想源于儒家思想与众多派系思想的融合。儒学人生的经历使其充分认识到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他也希望子女能够继续他的儒学之路。而在其后的家庭教育中,其子、其女更是早早地接受了儒学思想,践行了其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儒学文化。因此,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甚至与个人出生与生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庭促进人的成长,也影响着人的成长。传统儒家文化的主导、湖湘文化的熏陶、家风的影响促成了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而且这种思想的形成为后世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用的参考素材,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朱东安.帷握辞章: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家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家书[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篇2

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近九亿农民。其次,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迈进小康水平的根本因素。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农村个人素质的提高、农村风尚的好转、农村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农民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其不良影响甚为担忧,而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与家庭道德教育质量息息相关的。因此,本文是在笔者着手调查研究目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相关对策,以加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改善其不良现状。

一、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总结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走访情况我认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是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农村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观的历史嬗变时期,承受着新旧道德冲突,一方面被新生活所诱惑,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忌,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而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亿万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副产品、粮食价格不高;生产资料价格偏高;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与时代脱节。

二、改变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本来就处于我国教育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而农村的道德教育领域中,家庭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以下几方面问题急需认识并有待解决。

1.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解决当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结果中我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中对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都缺乏相应的认识,这是导致许多农村家长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度过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学校、社区、村委会要利用创办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等形式来贯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还有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改变当前不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个人主义、个人奋斗、权利、金钱、腐败、开放、竞争、平等、博爱……五光十色的新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老的长河上泛起粼粼波光,映进了中国新一代纯净的心灵,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金钱万能价值观已大举注入东方文明的肌体。中国的家长自身也面临最大的困惑与混乱,加上农村家长一般不具备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实作出冷静的判断,例如,诚实正直与投机取巧,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人不犯我和我不犯人等等,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但又害怕孩子长大后上当受骗。这一点是社会的问题,这要求全体人民积极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大环境。作为教师或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所能做到就是向家长宣传如今的道德趋向。告诉他们既然已为人父、为人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造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纵然家长生意上赚到了很多钱,如果家长毁掉了孩子,家庭也就失去了未来,国家、民族也就失去了希望。

篇3

关键词:家庭德育;道德教育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逐渐形成起来的。自工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到上个世纪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规定了义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由于学校教育的强大影响,今天一说到教育,人们就会想到学校和教师,以致于现在的一些家长常常有一种错觉,以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但品德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其养成绝不同于知识传授,不能单纯依靠政治课教学培养出来。诚然,学校教育有其巨大的优势,但对于人的品德培养来讲,学校教育不具有优势也不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才是决定孩子品德发展差异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应以德育为本,承担培养年轻一代品德的主要责任。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定义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教育大辞典》中将家庭教育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①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将家庭德育定义为“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过程”从外延上将家庭德育划分成两个层次:第一,狭义家庭德育:指直接影响家长教育子女活动的因素,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是一种显性教育,我们把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方法、家长教育能力五种因素作为狭义家庭德育的评估指标;第二,广义家庭德育:指间接影响家长教育子女活动的因素,通常是一种隐性教育。并把家长道德素质、家长文化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家庭人际关系这五种因素作为广义家庭德育的评估指标。家庭德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家庭德育可以看作家庭成员间以养成善的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相互影响活动。

二、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有“育善在家”的观点,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主要依靠家庭环境的熏陶与父母的倾心教育。《周易・家人》也有“教先从家始”的说法。“教”,《说文解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即上行下效。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子女之间,这种上行下效的作用尤为明显。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初接受的教育,从历史上看也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人出生以后,父母成为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再加上遗传基因等因素,奠定了以后成长的根基。家庭是子女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人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好与坏,不仅对孩子早期能否健康成长起关键作用,而且关系到孩子步入社会后在如何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等方面能否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基础启蒙必须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发挥最大的效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②很明显,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这个阶段性飞跃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或者这个飞跃不能及时实现,儿童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或者儿童遭受难以承受的认知矛盾,对道德丧失信心,长大后对社会安定不利。

三、家庭德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分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着许多独特的地方,而正因为如此,家庭德育才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首先,教育双方的关系和角色不同。家庭德育中双方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因为双方是血缘关系紧密共同体,所以我们认为父母的权威更多来源于这种亲情联结。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使亲子之间更容易相互了解,利于父母有针对性地抓住契机,在家庭中言传身教。其次,家庭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它在德育上的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原有的文化习惯和父母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影响。父母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刻和长远的。因此,父母在德育上拥有更大的自,也负有更大的责任。再次,家庭德育很多情况下是非系统的,它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能够针对学生所遇到的具体道德问题和困境展开,教育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教育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最后,家庭在制度上是松散的,它依靠的是内部成员天然的依存性,它不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管理,而是通过强烈的感染力相互影响。家庭教育是非正式的教育,它贯穿于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家庭的确具有教育的独到优势。

家庭教育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家长和学生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因而互相间的了解也比较充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道德的、审美的、性别角色的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其活动过程中,使孩子在无形中接受家庭的道德影响。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父母则可以给予适当的刺激性控制,使孩子对社会要求产生内心的认可与赞同,这会加强子女的合作意向,改善其道德发展,促进其良好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习惯养成。

家庭德育的内容,无论是古代家庭教育,还是现代家庭教育,笼统地讲是无所不包、极其广泛的。家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所知识最丰富、内容最完备的“综合大学”,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加油站”。可以说,家庭德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的“生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这是因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最无私的,他们总是希望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功过得失的经验教训都教给孩子,正是这方方面面的知识使孩子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从而步人社会。可以说,没有家庭这所综合学校的广泛的学习,孩子便不能具备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资格,正是通过家庭,孩子接受多方面的学习、教育,初步实现了社会化。

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完成。青少年的品德是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家长要善于利用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形式,取长补短,从而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教好子女是祖国人民赋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父母的天职。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率先垂范,自觉履行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才能促进年轻一代良好品德的形成,这是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兴衰,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大事。(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骆风.家庭德育主成分的实证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4]彭迎春,蒋仕梅.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科技信息,2008(27).

[5]戚务念.试论家庭德育的几个问题.江西教育科研,1998(4).

注解:

篇4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父母自身的品德素质、文化教养、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家庭对儿童教育的目标、方式、方法有较大的差别;家长素质、精力、时间、感情因素的制约,使家庭教育带有自发性、随意性,缺乏必要的理智,比较难进行有效控制。

1.重智轻德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大部分家长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地强调智力,从而忽略了孩子非智力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冷淡,孩子出现自私、任性、骄傲、懒惰、不孝、漠然等不良品德,让很多家长苦恼和迷茫,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2.“问题家长”导致孩子畸形成长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把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但是,有的家长素质低下,品行不端;有的家长重养轻教,重才轻德;有的家长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有的家长宽严失度、方法简单……这些“问题家庭”、“问题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了畸形影响。

3.功利性教育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

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多观念和方法落后,教育指导思想功利性强,父母不把孩子当独立的人看待,只是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以获奖、拿证书为目的的文化教育或艺术教育使得家长急功近利,孩子急于求成!大家都不把目光放在长远的未来,而是放在眼前的奖状和证书上,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

学校重传统,家庭重实惠,而社会又是商品教育。社会上的错误思潮、道德滑坡、一切向钱看,使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金钱观与家庭和学校相悖,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分歧,使学生在思想上容易产生困惑,在行为上犹豫不决,导致学生在校进步、回到家里退步的现象发生。因此,家长育人观念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促进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积极作用的发挥。

二、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创设优良的家庭德育环境

1.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重点

(1)平等相处,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作为父母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俯下身子和孩子共同玩耍、共同学习,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并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这样孩子就愿意和父母共处、玩耍,并在玩乐的过程中,与父母进行心灵沟通。同时,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听取并采纳孩子的合理化建议,这样才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增强孩子的信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因为培养孩子在家中的主人翁意识,是孩子在心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前提。

(2)激励孩子,让孩子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美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能从家长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心的微笑、热烈的掌声中得到肯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内心充满自豪,充满信心,这时,他们特别需要家长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成功。孩子失败时,更需要父母发现其闪光点,为孩子加油、打气。所以,父母要找准时机,创设情境,及时、恰当地赏识孩子。

(3)信任孩子,让孩子自主自强

信任能培养人的责任感和自我驱动力。作为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的能力。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除了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干,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家庭中,父母要学会“示弱”、“示拙”,为孩子创造动脑动手的机会,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培养。其次,要信任孩子的道德品质。“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即使孩子有很多不良行为,作为父母要想方设法找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或潜在优点,培养孩子的道德自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有缺点的好孩子”,孩子才有可能自觉地改正错误。第三,要信任孩子的潜力。只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独特潜能,鼓励孩子去自主探索,使孩子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第四,要为孩子而骄傲。孩子在父母的自豪中会变得更加自爱、自信和自强,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成才之本。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关键

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家庭教育总是和骨肉亲情交织在一起,这使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教育更易于被接受并取得较好的成效。血缘关系有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信任关系,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不可替代的优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会感到满足与放心,会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父母也就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观察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只要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就可以通过替代反应和替代强化学会这种行为,即替代性学习。

家庭中的耳濡目染是儿童观察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来源,父母的无意行为往往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发挥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无意的、不自觉的示范作用,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

总之,家庭是每个人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子女从小到大都会受到家长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家长也希望子女能成为自己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所以要想改善家庭德育的质量,父母就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志良.德育理论与家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刘惠玲.家庭德育教育浅谈[J].学生管理,2011(7).

篇5

关键词:“空巢”家庭 思想道德教育 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探索

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总结,探索出较为适合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的干预策略:即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慎独(自身)“三维一体”中着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中家长以填补孩子缺失的亲情为契机,通过明确法律赋予自己监护子女的责任,担起教子职责,调整外出方式,与学校和孩子定期联系,进行心理沟通;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渠道,是个性发展与完善,思想道德培养的集中场所,因此学校应该自身不断完善和落实针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有机群体,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应该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出台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为协助共同实施关爱,整合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来无形中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进行感染教育;慎独教育就是在“三位”教育发挥有力的长效机制作用后,孩子形成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具备一定自控自治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课题实践探索及成果总结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引发了一批特殊群体――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因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这类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经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教育中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供政府、教育系统和家长合理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这一突出问题。

1.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在“三维一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问题为:家庭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断层;学校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乏力;地方政府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发展缺少关注;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2.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在“三维一体”教育中的解决途径

经过课题组对大量资料的分析与梳理,找好切入点,以及对会宁部分地区的抽样问卷调查认真剖析研究,对现有某些地区正在施行的、正在探究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借鉴,本课题组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应对措施归结如下:

(1)家庭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补救策略

家长应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家长尽力全面担起教子之责;调整好外出方式;家长加大与监护人的联系;家长应主动与学校紧密联系。

(2)学校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策略的落实

学校应将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教育纳入管理目标;学校应建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成长档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蓬勃向上的人际氛围,让学校成为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精神乐园;学校与政府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班级管理,创造和谐班集体;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作用,使其强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为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借助同伴教育,开展心理互助,引导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在互助中快乐成长;创建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生活、学习、教育问题的一种尝试,寄宿制学校可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启用家校联系卡,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家访制度;开办网络互动平台,建立网上家教专栏、开通热线电话,使得在外打工的家长上网同样学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学习成功的家教经验。

(3)社会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①政府策略有待完善

改革现有制度,政府应将农村“空巢”家庭子女问题同解决“三农”问题、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并统筹计划解决;实施监督有关政策的落实;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关心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教育指导机构;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负责对它们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改革现有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托管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关爱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社会宣传;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学前教育;发展更多的示范性家长学校;合理配备农村教师资源,完善农村教师工资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党委、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问题的调查研究。

②社会干预策略

社会上各种民间组织作为社会团体,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进行帮助和关爱,倾献爱心是应有的责任,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和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共同关爱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有:“代管家长”模式;开展征询“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活动;设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基金会;开办“阳光课堂”。在外出人员比较多,“空巢”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积极提倡民间开设“阳光课堂”;群团组织应该承担起责任。

(4)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自身教育

为了使自己能够健康地成长,除客观条件之外,还需自身的不懈努力。如自己的远大理想的树立,兴趣爱好的抉择,学习态度的取向,勤奋刻苦的程度,自我约束的能力,待人处事的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材料研究得出,要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机制;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自身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网络的构建,即以时间流程为主线,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为主导的三维网络,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落在管理网络之中,辅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内容的教育系统工作体系,是较有管理效能的。如图:

篇6

《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全篇522个字,其中关于治家思想的内容有300多字,占全文的一半。可以说治家思想在《朱子家训》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朱子家训》以其深入浅出的治家理念和博大精深的修养内涵,杂糅程朱教导的理学节操之意,对当今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整个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引导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朱子家训》勤谨俭朴的治家理念

(一)《朱子家训》之“勤”

《朱子家训》开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清晨起床拾掇卫生,虽然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但却是养成个人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的第一步。看着利索整洁的居住环境,整个人就会变得神清气爽,一大早就带着良好的心情,才能从容不迫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二)《朱子家训》之“谨”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是务必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二是要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及时关锁门户,注意安全。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提到“力能胜贫,谨能避祸”[1]p1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勤劳就不会贫穷,做事谨慎就可以避免灾祸。

(三)《朱子家训》之“俭朴”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古代讲究人丁兴旺,一个普通的大家庭也都有小几十口人。如何能使一个大家庭运转自如且繁荣昌盛下去,就必须学会节约。朱柏庐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俭朴做了详尽阐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未来生活是存在风险的,保证家族的兴旺安康,也务必将勤谨的品质融入日常生活。要能够高瞻远瞩,为整个大家族的发展作长期性的准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柏拉图曾把理性与个人欲望的关系,描绘为驭手与烈马的关系:“人的欲望就像一匹暴躁的烈马,必须由技艺高超的理性驭手来驾驭。”[2]p189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谁不贪恋享受呢?朱柏庐这样告诫后人“自奉须简约,宴客勿流连。”这是在教育后人要学会节制欲望,人都有欲望,可是如果不能够节制欲望,就很有可能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朱柏庐分别从开篇的生活用品、饮食习惯,到后来“勿营华屋”、“妻妾切忌艳妆”反复都是在讲要懂得节制欲望,强调一种勤俭朴素的治家理念。

二、《朱子家训》和睦有序的家庭关系

朱柏庐认为:“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古代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个几十口甚至上百口的家庭规模里,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难免有矛盾。有时候,妯娌姑嫂之间单纯的女人矛盾处理不当甚至就会危及到整个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朱子家训》之夫妻关系

朱柏庐这样劝诫后人“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由于轻信妇人之言而破坏骨肉亲情,实在非大丈夫所为。

(二)《朱子家训》之父(母)子关系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看重钱财而怠慢父母,这根本就不配为人子女。反观现代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已经不存在因为“分家财”而闹得家族分崩离析的现象了。但是一些所谓的“工作达人”忙于追求功名利禄,无暇顾及父母,甚至把父母丢在老人院对父母不管不顾的行为,实在是有违伦常道德。钱财、名利、社会地位这些东西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一时满足,但只有无价亲情才能给我们心灵带来永恒的宁静与安慰。

(三)《朱子家训》之家族成员关系

“居家戒争讼”非常重要,一大家族的人在一起生活难免会磕磕绊绊,大家相互忍让一下就没事了,但为了这些小事就争吵不休最后甚至吵出官司,结果肯定是大家都受伤害。更何况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吵来吵去更是吵不出结果来。一个家族内部成员要想做到和睦相处,一定得宽厚互助,少争吵,多为他人考虑,这样才能家门和顺,家庭成员关系融洽有序。

三、《朱子家训》高尚纯洁的婚恋观

“夫妇之道,天地之象,人之大伦也。”[3]p73婚姻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大事之一,只有男女的婚姻缔结才有可能组成一个小家庭。封建社会人们的门第观念很严重,嫁女娶妇要求门当户对,还有一些家庭为了家族利益,为了钱财,只听从媒妁之言,完全不顾子女的幸福,由此造就无数对怨偶。

(一)《朱子家训》婚恋的人品观

朱柏庐就认为婚姻首先应该看重男女两方的人品,而不应该是仅仅看重物质门第。正所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嫁女儿时要选择品行好的男人,不能光顾着索要贵重的彩礼;娶媳妇要追求知书达理的女子,不应该计较她有多少嫁妆。因此,在这个“宁坐宝马车里哭,不坐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当横时代,培养和树立《朱子家训》伦理思想中高尚纯洁的婚姻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朱子家训》婚恋的生活观

尽管《朱子家训》是男性有着崇高地位封建时代的作品,其伦理思想中确有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可是,我们已经能从中窥探到《朱子家训》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中包含的对男子忠于夫妻感情、规避离散风险的教育:“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对物质生活朴实的夫妻——“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所以树立《朱子家训》伦理思想中所提倡的婚姻价值观念对于当代夫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的婚姻观才能使家庭生活和睦持久。

四、《朱子家训》中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对个人德性培养的启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民德行的培养教育已提升到一个重要高度。而《朱子家训》中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家长注重家庭伦理教育的示范性和熏陶性。“与其依从规则,不如依从榜样”。[4]p91榜样和典范的示范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深远的。青少年虽然个性很强,但能够明辨是非,极其可塑性,运用传统家训中的思想观念去启发和教育青少年,既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朱子家训》中非常强调言传身教,受教育者的优秀品德,要靠师长的高深德行来熏染,受教育者的远大理想,要靠师长崇高的信念来启迪。现今社会风气不正就是缺少道德引导,导致各种怪现象盛行。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正是人们的贪念在作怪,为了个人利益,跨越了道德的界线,不去考虑对他人的伤害,不顾忌后世子孙的未来,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严重的影响。

(二)对家庭德性培养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多子女的家庭数量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数量激增的独生子女家庭。和睦亲邻的意识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变得日益淡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也略显匮乏。《朱子家训》中的家庭道德伦理思想倡导家国合一、团结和睦的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家与家之间有一种辐射效应,只要我们把《朱子家训》中勤谨治家、伦常有序、夫妻和睦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通过挖掘提炼并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以教化的方式传入每个人、每个家庭当中,无疑对良好家风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再根据家庭的辐射效应,进而对社会的移风易俗、优化世风都会有着更深远的积极影响。

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中国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间重守礼、互信。可是,如今在我国,各种各样的家庭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男女之间对情意的看重往往高于礼节,就使得婚姻道德的准则日益淡漠,情人关系大有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势头,离婚现象已经被社会大众视为司空见惯。因此,家庭道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家庭道德建设的完善与否,对当今社会乃至国家、民族都会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

(三)对安定有序的社会构建的启示

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变迁表明,稳定的大环境是社会得以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在这个攻坚阶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一个长期而又稳定的大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想要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最先需要的就是由和睦团结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氛围。“中国社会的外在形态大致是,每一个家庭构成社区,每一个社区构成街道,每一个街道进而构成社会。如果一个人作为家庭的一员,却不能与亲人家属和睦相处,那么他也难以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街道的和睦团结,那又如何能促成社会的人际和睦呢?”因此,只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睦相处,街坊邻居之间团结和睦,才有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的安定团结,才有社会的稳定发展。《朱子家训》中的家庭道德伦理思想就是这一切关系的最基点:如果没有每一个小家的团结和睦,没有每一个社区、每一个街道的团结和睦,那么,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朱子家训》伦理思想中治家的核心理念,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稳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朱子家训》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家训中影响力最大的家教名篇之一,在继承了历代家训文化的基础上,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并且通俗易懂,使其不仅成为文人墨客、官宦世家理家教子的箴诫标尺,也在平民百姓中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对《朱子家训》中的伦理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梳理,有益于我们汲取其中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其时代的新活力,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勰.齐民要术[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11.

[3]李觏.李觏集.[M]王国轩校点.中华书局,1981.

篇7

1.道德认知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反映。具体说来,道德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社会交往中,通过对其他道德对象外在特征的感觉感官,来判断其道德角色的个性、动机和心理状态,以及判断其道德生活对象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最终形成人们对各种社会德行现象的理解和评述。

2.完整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知的形式和道德认知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道德认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建构性。道德认知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道德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在基于自己心理的自我样式来建构内在的道德观念或道德原则的过程。第二,阶段性。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不是不加修改的直接吸收社会道德规范,相反,它是一种同化吸收道德认知内容和结构中的矛盾冲突,并在调节二者的平衡中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通过这样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同化吸收和调节平衡的过程来实现质的飞跃,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最终不断的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第三,反复性。人们在面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准则时,习惯于把这些观念同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相比较,对那些和自己理解相一致的观念青睐有加,而容易排斥那些和自己观点有冲突的观念。此外,人们在面对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时,会不自觉的将它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相比较对照,以判断其真实性,从中做出选择。当它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相一致时,这些新的道德观念就会被主体接受,主体也就获得自己所要的道德认知,反之,新的道德观念就会遭到排斥。道德认知就是这样通过理性的推理判断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体的道德需要和情景都会发生变化,导致道德认知的不稳定和反复性。

二、家庭教育的论述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是父母的“作品”。孩子性格的养成,与父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息息相关。所以,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和后盾,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助手和人生导师,负责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发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和行为习惯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恰恰是影响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同时也是主导性的教育,它是孩子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是其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运用道德认知的有关知识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和支持,能够使个体健康的成长,并具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三、如何发挥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以育人为目的,而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第一场所。道德认知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家庭成员以及个体自身的参与下,道德认知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根据个体不同的成长时期,采用不同的道德认知方式和道德认知内容,发挥道德认知的作用。个体从出生到十四岁之前,个体的自我意识从萌芽到逐渐产生再到拥有初步的自我意识。这个时期,主要是发挥家长正确的道德认知作用。个体的自我意识尚不突出,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个体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榜样。对待个体错误的道德认知,要耐心引导,给以道德认知的灌输,使其拥有主流道德认知。而在成年之后,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但家庭教育仍然是个体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要积极引导个体接受主流道德认知,将自己与主流道德认知相悖的道德观念进行修正。

2.发挥良好“家风”道德认知的作用。家风是家庭教育观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它是调整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家庭美德的要求,即符合良好“家风”道德认知的标准。家风通过潜移默化来不断影响个体道德认知的塑造和形成,道德的个体应该通过自身内心稳定的道德认知去决定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不为外部环境所影响。

3.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促进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发挥道德认知的作用。家庭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构成,其政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形成的家庭道德认知氛围也会不同,因此,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为了营造良好的正能量的家庭道德认知,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充分发挥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之,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向家庭成员灌输主流道德认知,提高其道德认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个体成人成才。

作者:黄琳庆 杜中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1.

篇8

家庭作为人类文化孕育的摇篮,是人类最早的学校。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要在自然状态中,让孩子率性发展,在至善至美的体系中,成为聪明和善良的人。我们的目的不是交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给他准确地估汁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作为父母要从小在子女心灵上撒播理智和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具有爱己爱人之心。只有童年时代有善良的同情心和优良的品质,长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质,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行为规范的正直的公民。这既是一个人立身之根,也是家庭教育之本。毫无疑问,一个心地善良,从小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定是一位爱真、爱善、爱美的人,既是有利于他人的人,同时也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这样的人,正是父母所期望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2.家庭从物质上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家庭教育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3.家长的期望、、教养态度等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性格雏型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共同夙愿。早期教育对社会、对家庭无疑都意义重大,但是如果不讲科学,不遵循婴幼儿成长的规律,则过犹不及。当前,家庭教育不良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内容单一化

有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向孩子传授书本知识,他们违背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读书、写字、算算术、背英语单词,从而剥夺了儿童玩耍的时间和权利。大人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过度地早期灌输知识,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心理上对学习的恐惧。

2.教育知识贫乏,教育能力欠缺

大多数家长极少阅读儿童教育、心理方面的书籍,对家庭教育知识了解甚少。只是从自己父母那里习得一些教育子女的知识、方法,凭经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不知自己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更多的是将物力、财力大量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他们的苦心最终未必能获得预期的回报。

3.过分溺爱子女现象比较普遍

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家教观念十分陈旧,过分宠爱、溺爱孩子,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过分“关心”、“保护”,一切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导致子女社会生存能力不强。

4.忽视自身的言传身教

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如说脏话,不讲文明礼貌,不求上进等等。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如何如何,那种言行不一的说教根本不可能奏效,反而,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家庭教育问题在当今家庭比比皆是,已上升为社会问题。

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措施

1.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念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它包括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应指导家长:

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③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避免期望过高和过低两种倾向。

2.采取正确的家长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教养方式可分为民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四种类型。应指导家长采取民威型教养方式。对待孩子采取平等、民主的态度,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和自由。了解、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与孩子平等交流,鼓励其自主尝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幼儿通常表现为:乐观向上,独立自信,积极探索,与人为善,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

3.指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指导家长阅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卫生保健等书籍。向家长讲授基本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方法。同时指导家长要将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通过反复琢磨、实践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际能力。提高家长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4.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在物质环境方面,家庭环境应当清洁、整齐、美观。物品有固定的位置,家务有合理的分工。幼儿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家长根据其年龄特点,布置美化幼儿的空间,并让幼儿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整理床铺,折叠衣服,擦桌椅,摆放碗筷等。

在精神方面,家庭每个成员要保持尊老睦邻,夫妻互爱互助,同情别人,乐于助人的良好传统。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统一认识,通力合作,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另外,各家庭成员都应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有浓厚的好学上进的气氛,形成良好的家风。

5.指导家长重视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家庭既要负责儿童的衣食住行,又要担负起人格发展的重任,还要培养儿童体、智、德、美等诸方面素质。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将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将来能幸福的生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要达到这一目的,家庭教育就必须是全方位的而不能只限于某一方面。家庭要担负起儿童全面成长的重大责任。

篇9

    孩子呱呱坠地时,就像一张洁白的纸,最初给这张白纸染上底色的是家庭成员。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做父母的:“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的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孩子道德成长的路途上,家长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不可推卸的伟大而艰巨的责任。

    在我的心目中,一个有道德的人,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它舒展着浓密的枝叶,给人们遮阳挡雨,时时庇佑着身边的人。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崇敬、爱戴与感激。不是每一棵种子都会长成参天大树,但每一棵参天大树都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人的道德成长也一样。

    不要妄想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明理懂事的人;也不要妄想某一种空洞的道德说教能让孩子富有道德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用心地在孩子的心田撒下道德的种子,悉心浇灌,小心培育,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的外延极为宽泛,但我以为它的核心内容是“爱人”,其他如爱国、诚信、宽容、责任等等无一不是“爱人”延伸的结果。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教育孩子“学会爱身边的人”成了我对孩子家庭教育中的起始课也是最关键的一课。在这里我不想说什么大道理,我愿意借助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来说说我是如何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播撒道德的种子的,希望这些琐碎却真实的描述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一

    去年春天,我弟弟的女儿出生了,儿子欢呼雀跃:“我当哥哥罗!我当哥哥罗!”暑假一到,儿子就迫不及待地邀请只有三个多月的小妹妹来我家住,附带舅妈。“妈妈,妹妹睡哪儿?”儿子问。“你房间呗!”我说。“那我呢?”儿子急了。“书房吧!”我笑着回答。儿子似乎有些不乐意,但还是顺从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儿子就兴冲冲地去看小妹妹,不料发现小妹妹正好尿了床,一股臭味迎面扑来。“妈妈,你去看我的席子和床哪,都是小妹妹的尿,我以后怎么睡啊?赔我一张新床!”儿子哭丧着脸对我说。“儿子,你小时侯也常常尿床的,不但尿过舅舅的床,有一回,还骑在舅舅的脖子上洒了一大泡尿呢!”我的一番话把儿子逗乐了,他急迫地问:“那舅舅怎么办呢?”“舅舅说,真是个小淘气,竟给我洗了个“尿澡”呢!”在儿子格格地笑声中原先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后来,小妹妹还是每天尿床,但儿子再也没有“追究”过小妹妹的责任。又有一次,小妹妹拉出了大便,弟媳正给她换尿布,儿子刚要凑过身来,一眼瞟见了,马上捂住鼻子,“飞”到我身边,神神秘秘地我说:“妈妈,小妹妹的大便太恶心了,整个屁股都是黄灿灿的一片!”还在一边作呕吐状。这回是天真的儿子把我给逗乐了:“儿子,难道你一出生自己就会在马桶上大便啦?你小时侯也是一样的,常常拉出臭臭的大便,然后妈妈一次又一次地耐心地帮你擦洗干净的!你看你长到这么大了,多不容易哪!妈妈辛苦不?以后孝顺妈妈不?”“我的好妈妈,我会孝顺你的!”儿子撒娇着搂住我的脖子说。我感觉儿子是真诚的!

    感悟: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一种偶然,但生命成长过程的缓慢与艰辛却是一种必然。为之欢呼雀跃,也为之付出很多。利用鲜活的材料让孩子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父母曾经的付出,体悟成长的艰难,是一种珍爱生命的教育:珍爱自己,珍爱来之不易的生命,珍爱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感恩教育,虽为点滴小事,但它不仅告诉孩子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妹妹,爱父母。不仅懂得要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播下“孝”的种子,让它发芽成长,成为一切美德的根基。

    二

    那天吃晚饭,孩子的奶奶又像往常一样向我“汇报”孩子的白天出现的问     题:“今天,我让他多穿件衣服,他就是不肯!”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和理解,我正要开口应和一下,不料孩子竟跳了起来面红耳赤怒气冲冲地大声嚷道:“你烦不烦哪,你去看看班级里谁还穿那么多衣服,人家都穿短袖了,我都穿傻了!”“造反了!竟敢对长辈如此无理!”我想要发作,但理智战胜了情感,“冲动是魔鬼”,我告诫自己。沉默片刻后,我把孩子带到另一个房间,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进行了谈话。我问:“奶奶为什么要让你多穿衣?是好意还是恶意?”孩子还是气呼呼地答:“让我不要感冒,是好意。”我又问:“奶奶为什么特别关心你呢?”孩子想了想说:“我小。我是她孙子,她是我奶奶。”我说:“奶奶年纪大了,是有些唠叨,但这唠叨就是爱啊!别人家的奶奶才不管你呢,才不唠叨你呢!”孩子委屈地说:“可她错了,难道我也要接受吗?”我说:“奶奶错了,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奶奶解说呀。刚才你也错了,妈妈也心平气和地跟你讲理呢!”孩子似乎气平了些,但又固执地问:“要是她还是不听呢?”我说:“那你就跟妈妈说,让妈妈来评判一下。好不好?”“好!”孩子已经平静了,顺从地答应了。但最后我严厉地强调说:“但有一点你无论如何都要记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妈妈都决不允许你这样跟奶奶说话!你看,我们家里谁这样对奶奶说话了?奶奶多爱你呀,你这种态度奶奶都要伤心透顶了!孝顺长辈,从说话的态度做起。能做到吗?”孩子顺从点了点头。后来我也做了婆婆的工作,让他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数落

    孩子的不是。从这以后,类似冲突明显少了,偶尔发生时,孩子会在我耳旁悄悄地说:“妈妈,奶奶又开始了,小题大作啦!是不是?”然后娘俩一笑了之。

    感悟:这个事件首先还是“孝”的教育。也许是因为隔代的溺爱,也许是因为新旧观念与生活方式的隔阂,现在不少孩子不把爷爷奶放在眼里。他们轻则把老人的话当耳边风漠然置之,重则蛮横无理对着干,更谈不上有什么孝顺可言。老人从骨子里疼爱孩子却得到如此回报,当然心寒。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设法刹掉这种“歪风邪气”,这既是对老人应有尊重的维护,又是读孩子今后的成长负责。

    其次,也教育了孩子如何处理成长过程中自己与他人(从家人推广到其他人)之间的矛盾。他人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如果是为我好,即便对方也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也不可暴跳如雷。要学会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爱别人。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既有利于解决矛盾,又能维护人和人之间美好的感情。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做好榜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本身也是“爱人”的一种表现。

    三

    每天晚上洗漱完毕后,我就会哼着轻快的小调,走进房间,四肢舒展趴睡在床上,准备享受我一天中最大的幸福。“报告儿子,准备完毕!”我的话音刚落,儿子就踏着小碎步面带微笑地出现在我眼前,“嘣”地跳上我的床。两个小拳头马上轮番开始在我的背上敲打,咚咚,咚咚咚,像鼓棰欢快地在鼓上尽情跳跃。小拳头密密麻麻地均匀有力地落在肩上,腰上,脊椎上……一天生理的疲劳、酸痛就这样消失怠尽,更重要的是油然而生的来自精神上的满足。小小的拳头,大大的幸福!

    回溯这种幸福的源头,好象是班主任劳老师的一个作业——每周双修日都要求孩子在家做一件孝心事。我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手握老师的“令箭”,结合家庭实际,开始了这场可持续进行的“敲背运动”。 起初,孩子只是为了应付完成老师的作业,在敲的过程中有敷衍了事的感觉,讨价还价的情形时有发生。而我每天都不吝啬我的夸奖:“还是儿子最好,每天为妈妈捶背,太舒服了!这是妈妈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候!”在我的不断肯定鼓励下,慢慢的,竟然不知不觉中“敲背运动”已坚持了半年左右,儿子的态度变得主动积极,技艺也日渐娴熟,甚至还以之为乐事,引以为豪呢!有一次在品德与生活公开课上,老师问:“你们在家为爸爸妈妈做什么孝心事没有?”儿子自豪地回答说:“我每天为妈妈敲背,一直敲到妈妈享受够了为止!”赢得了同学的一片惊叹声,老师对他竖起的大拇指。在儿子向我转述当时情形的神情言语中,我感受到同学老师的激励带给他的满足感、自豪感。从此,儿子敲得更带劲了。

    感悟:以前我也常常感叹孩子只习惯于被他人服务,而丝毫没有服务他人(包括家人)的意识。但“敲背运动”却推翻了我原来的观点,甚至让我开始反思自我。一直以来,是孩子不愿意为我服务呢,还是我从不曾引导他为我服务?答案是后者。我根本不曾经给过他服务他人的机会,有时甚至剥夺了他服务自己的机会。是我们大人自己不遗余力地营造了一个温室,迫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是我们大人迫使孩子养成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的习惯。然后我们再来谴责他们,细细想来,这似乎太不公平了!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长;教师

G459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孩子的起步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的教育才能有效的与学校教育对接。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而且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新学期开学之初,我新接任了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经过一周时间的了解和观察,发现班级里有两个性格、行为极其特殊的同学。他们相同点就是不懂如何学习。课堂不拿书,不用笔,不听讲,小动作不断,不写作业。周围同学的注意力往往被他们的怪异动作所吸引,老师课上纠正、课下谈话不起作用。

其中一位熊姓学生在课堂上随意下座跟同学说话,想唱歌就出声哼唱,不想听课就在本子上乱写乱画。累了就躺到椅子上,困了就睡觉。另一位王姓同学爱搞鹤骶纾微机课往同学脸上扔鞋套,体育课把同学放在一边的衣服和用品扔的到处是,老师一眼看不见就跑到别处去玩脱离开集体,搅的课堂一团乱。这两个同学大有“拧成一股绳”的气势,爬假山,玩电开关,拧水龙头,简直是只有想不到的淘,没有做不到的事。

孩子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跟家庭教育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他们的习惯形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家长不管,老师管理也就困难。所以要想教育好这两名学生,必须从家庭教育的指导入手,让其父母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行为习惯走上正轨。

一、走入家庭,了解情况

面对这两个孩子的表现,我分别走访了两个家庭,了解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日常工作环境,及教育方式方法。和他们一起寻找造成孩子这些问题的原因。

王姓同学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工作。妈妈卖服装打工,每天放学把孩子接到店铺,让孩子自己学习。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孩子没心思学习,妈妈忙于生计,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任其在大厦里跑跳打闹。所以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教育。爸爸要是知道孩子闯祝,心情急躁,只是以打来教育孩子。但是孩子却不知道错在哪里,爸爸不能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孩子在校就像在大厦一样我行我素,给班级的同学们带来许多烦恼。

熊姓家长初中文化,每天下班在家就是玩手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错过孩子的教育基础期。母亲溺爱,无条件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半夜想吃雪糕,妈妈就起床出去买,再加上平时有奶奶爷爷照顾着,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基于这两个家庭的情况,孩子在学校出问题也是必然的。

二、指导教育,见招拆招

这两家的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存在很多的困惑,所以指导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老师做家长的良师益友

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首先让家长打消顾虑,不指责,不埋怨,不批评,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诚心诚意,让他们知道老师是为他们着想,为孩子的将来打算。让他们明白孩子在0到12岁之间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间,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让他们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在疑难问题上帮他们出谋划策。

2.家长做孩子的生活楷模

因为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优良品质和不良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复制。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素质的高下决定了孩子家庭教育的良莠,提高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熊姓家长就要改掉沉迷手机的不良习惯,多陪伴孩子。知道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爱好,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了解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掌握孩子的特点后,在家庭教育上就可以扬长避短,可以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当然,人无完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此时,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接纳孩子的优缺点。对孩子的优点进行鼓励、表扬;对孩子的缺点要指出,并引导他改正。

3.家庭教育贵在坚持

让家长学会坚持,想方设法让家长支持老师的学校教育。这点很关键,我们很多孩子不好教的原因是家长不支持学校教育,不支持老师,认为到了学校就是你老师的事。特别是调皮学生,老师最头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不支持老师造成的。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挫折的,有个教育专家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有些错误是要孩子刻骨铭心记住才能改正的。因为孩子小,对社会的阅历少,不知道天高地厚,需要老师和家长保驾护航。该庶遮风挡雨的时候就要做好遮风挡雨的工作。只要家长明白老师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是会支持学校和老师的。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在家长的配合下,这两个孩子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能安静的坐下来学习,对那些感兴趣的问题也能积极举手发言。课间也能和同学们做一些游戏,矛盾越来越少。虽然有时还是会惹出新的麻烦,但不是那么频繁了,而且一旦老师找到他们了解情况,他们会很快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这就是家校联合共同教育的结果。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有力、最直接的教育也是来自于家庭教育,每个家长都应尽到自己作为家长的职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老师和家长都要共同努力,搞好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为了更好地尽老师自己的义务,促使学校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教育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秀艳. 浅析教师如何指导家庭教育[J].网友世界,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