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教育的话题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德育教育的话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择校是一种权力、实力和财力的角逐。
我国的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至今连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都不及。
教育产业化: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教育产业化”传入我国是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面对国内经济持续低迷、通货紧缩状况,亚洲开发银行汤敏博士在1999年2月19日的《经济消息报》中提出,若3年内使我国高校的招生量增加1倍,达到年招生量200万人的水平,并一律实行全额收费,学费每年1万元,其他费用4000~5000元,高校可每年多收学费200亿元,在校消费约为40亿元,再用我国的产出乘数来匡算,这240亿元可拉动1000亿元的投资与最终消费。
这看似是多么美好的前景,但从逻辑和文化传承角度而言,“教育产业化”是一个伪命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与个人品质永远是教师第一位的责任。因此,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被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化”。从本质上看,“教育产业化”是国家非法向人民转嫁教育成本的一个借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产业化”打开了教育乱收费和择校问题的“潘多拉盒子”。
“教育产业化”除了为国家节省一点理应支出的教育投入之外,就只是为各学校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些学校把学生当成了“摇钱树”,依靠国家提供的优质资源,向渴望接受更好教育的家长和学生收取各种赞助费、择校费。许多普通家庭因此陷入了贫困,为供儿女读书父母债台高筑已是司空见惯,更惨烈的还有卖血、卖肾,甚至愤而轻生。这种巨大的负面影响,恐怕是有违决策者们的初衷。由此看出,“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只能是社会的变质和腐败。
然而,在当今中国,不管你是愿意、不愿意;支持也好,反对也好,教育产业已经方兴未艾、全面“化”开。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认为,对制度变革的分析仅停留在对其制度构成的分析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分析其深层次的合法性的构建,即该制度是否在文化认知上为所有社会群体所认可。教育产业化作为一种制度变革不被社会群体认同,而且这种认知上的不认同最终演变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价值冲突,这就意味着教育产业化的制度危机来临了。
择校费,“绑架”了父母
对于“择校费”,家长苦恼的是没有“门路”把钱“送”出去,失去享受名校优质教育的机会。所以在户籍、花钱买房上动脑筋的家长在择校大军中只是小部分,更多的是通过各自的“人脉关系”在想办法把钱“送”出去。
择校是一种权力、实力和财力的角逐。不光是钱的问题,还要考量到父母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择校仅靠“孔方兄”助阵已经不行了。家长们有“银子”还得有“门子”,交“票子”还得递“条子”,有“金山”还需要“靠山”。经历过“择校”的家长都会心照不宣地达成一个共识,如果不找关系、不交赞助费,想上名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择校”需要有社会资本,但择校费必须得有前提条件。从幼儿园到高中,几乎所有阶段都存在“择校费”,而且近年来费用只涨不跌,被民间称为“永远的牛市”。中国的民间曾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供养孩子上学”之说,父母们省吃俭用、不惜血本也要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接受良好教育。就这样,择校费“绑架”了父母。
供养一个孩子上学,从出生到小学毕业,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钱从7万元至10万元不等,加上中学、大学的估算费用,多数都在二十五六万,这还只是全国平均教育支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平均花费比一般城市还要高出几倍。
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28日报道:上海市妇联、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联合的上海市家庭教育发展状况的最新调查显示,在拥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孩子教育消费占全家总收入23.6%左右。该比例远高于美国、加拿大等国10%左右的居民教育支出比率。
国家教育部早在1984年就出台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要坚持让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禁止招收跨区择校生。但时至今日,择校现象在各地依然存在。
父母最痛苦的还在于“自愿”。学校向学生收取的择校费,赞助费,从来不给学生开具收据。对学校的不合理收费,绝大部分学生家长一是缺乏直接证据,二是怕得罪了孩子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教育,往往保持沉默,不愿意“较真”。
对择校费所谓的“自愿”,应该称之为“被自愿”较贴切。在教育者的强势面前,违心地“被自愿”就成了家长惟一的选择。这也许是“择校”的最高境界――我不仅收了你的钱,还要让你感恩戴德、亲口承认是“自愿”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家长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要钱就给钱、让“自愿”就“自愿”。
择校费问题是中国公共教育体制在社会变革中遭遇的一次严峻挑战。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了人民群众通过什么途径实现普遍的受教育权利以及社会如何保证教育资源和机会公平分配的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涉及到在社会变迁的今天应如何科学界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政府投入,咋就这么低?
过高的教育收费已严重影响许多家庭的正常生活,制约着大众教育的普及与提高。除了产业化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的教育投资均为家长自费,而非政府保障充足基础上的公费。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可中国的教育经费仅占世界教育经费总和的1%。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5.2%,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6%,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5%。我国的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现已超过1000美元,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我国的教育经费所占其比例近年仍徘徊在3%左右,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至今连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都不及。很多人都说中国1年的教育投入,还比不上职务消费的2个小项――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教育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行为。生产的发展,以及对文化的需求,使得知识阶层中的一部分人脱离出来,做专职教师。教育面对群体的受教行为,必须有必要的场地、相应的校舍、一定的辅助设施等,教学才得以实施。学生培养得以完成,全仰赖这些人力物力的综合搭配与组合,而所需的人力物力可经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进行量化,因此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加大相应的投入来加以维系和运转。如果国家投入不足,学校为了维持正常教学,可能就只能从家长和学生那里攫取,这也是高昂的择校费产生的主要原因。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计划 实施策略
随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计划作为施教基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多元素内涵也在不断地增加,等等。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传授、学生体能的有效发展、运动与健康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等。如何将这些内容整合,如何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如何走校本特色发展的道路……此时,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体育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好的体育教学计划是有效实施教学、精致规范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教师理解、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便于教师清晰、完整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同时,也能体现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何制订好体育教学计划,需要我们从深层次的角度领会与理解《 课程标准 》的理念精神,并开展深入细致的创新性研究。
一、研究创新校本化体育教学计划的实际意义
体育学科的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特征,制订教学计划时,在依据《 课程标准 》相关具体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学校场地、器材资源、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此,研制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形成操作性强的文本资料,不仅便于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管理,能切实将计划落实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杜绝随意的教学行为,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学计划制订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为研究体育教学计划校本化制订与实施的实际状况,我们曾经采集了20所中学(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样本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一是进度计划缺少全校性的统筹安排,各年级教学进度安排出现混乱;二是教学进度与学期计划、学时数安排与单元教学计划不太相符;三是单元教学计划中对三年教学内容难度的安排不够合理,递进程度不够明显;四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具体明确,无法去检查教学的质量;五是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方法、标准不具体,评价手段单一;六是选修个性化教学没有具体要求,随意性较大;七是高中田径必修课的内容安排,未能与本年度《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内容结合起来;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学分认定没有计划、标准和办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价值实现的效果,因此,在制订校本化教学计划时,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调整与完善,使体育教学计划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研究与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四个步骤
体育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这四种计划虽有各自的教学设计特点,但都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它们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文件。
第一步:制订学年教学计划。
计划指标:年级、学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教材项目内容(必修或选修、健康教育、考核内容)、学时分配、学分认定(高中阶段)。
第二步: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
计划指标:周次、课次、教学内容(依据学年教学计划中的教材具体教学内容,每个教材的教学内容学时数要与学年教学计划相符)、考核内容(具体考核内容和办法)、体能发展(内容要细化,如耐力素质变速跑100米快跑+100米慢跑)。
第三步:制订单元教学计划。
是依据学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某项教材,按课次顺序排列的单项教学进度,具有专项性教学的特点。
计划指标: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练习内容和练习步骤(研究该项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其技术结构,依据学生的特点、运动基础确定教材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
第四步:编写课时计划(教案)。
教案是体育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计划来执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编写的内容要与前面的相关计划对应,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有步骤、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四、研究与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改进措施
(1)采取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计划的研究。教研组长先拿出计划制订的整体思路,让各年级备课组都能清楚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各年级备课组进行进度、单元教学计划的构思与设计,也就是按照教学计划制订的四步骤进行研究与编写。
(2)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出不足的部分进行修改。例如按课程要求将各年级教学进度与学年教学计划进行比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季节将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将各年级教材教学时数进行细化安排。
(3)依据本年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文件要求,将测试内容与田径教学内容结合安排。
(4)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研究确定考核内容与标准。
(5)对健康教育内容,可依据教材进行有计划的专题教学,并研究与制作系列课件。
(6)将学分认定实施的计划与办法纳入到学年教学计划中,要让每位体育教师都能熟悉学分认定要求,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五、学年教学计划多元素融合案例
以某校高一年级为例,学年教学计划多元素融合案例如表1所示。
六、有效落实体育教学计划的实施策略
(1)不断强化新的课程理念,使体育教师在全面认识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如何选择符合课程目标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达成课程目标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提出实施策略,以应对体育课程发展的新环境。
(2)加强体育教学管理,经常检查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通过检查,了解执行计划的进程和所要达到的效果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偏离计划的状态,使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同时要重视检查教案的实施状况,采取抽查、互查、听课等方式,以促进教案优质化、规范化、合理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集体备课,加强教法研究,力求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达成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的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的方法,以教法促进学法的改进,以学法促进教法的革新,使教法与学法相结合,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搭建宽阔的平台。
篇3
【关键词】主题班会;德育;生活化
一、一节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影响
2008年桂林市开展主题为“抗震救灾精神”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比赛,笔者组织本校08-5班学生开展此次主题班会,班会题目叫“抗震救灾精神在我心”。班会的过程是:
1、观看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出来的关于抗震救灾的视频
2、学生进行模拟场景表演
切入点1:灾区学生被困时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坚强。
切入点2:灾区学生在救灾现场表现出来的勇敢、自强不息、敢于抗争的大无畏气概。
切入点3:各地年轻人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和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校德育教育需要生活化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心灵的净化,不是煽情的演戏、虚伪的眼泪可以做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纯净的地方,只有真诚,才能涤荡虚伪的厚尘、功利的得失心,让每一个人深有感悟,让心灵中的纯净之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动,它的存在必须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德育并不是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外在的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良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分析,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过程也是人在一个社会里合理合法地逐步满足长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过程。
三、学生表现自己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
主要是唱歌和朗诵以及发表感想。
四、教师总结
抗震救灾精神不是一句空话。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汶川地震发生后,曾经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年轻人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活跃在救灾、捐助等现场,表现突出,让人眼前一亮。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在灾区的这些我们认为是“草莓一族”的年轻人,却让我们看到了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我们同样是90后的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这样的精神吗?不少老师有着这样的担心。而事实是一开始学生确实觉得抗震救灾精神确实非常值得学习,但与自己的生活似乎距离有些远。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图书、报纸、网络搜索资料,积攒主题班会的素材,并找到三个切入点通过场景表演来展示他们所理解的抗震救灾精神。
开完主题班会后,学生们说,他们自己也曾献血,也曾捐款捐物,当时想的是自己也为灾区出一点力,没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通过这次班会活动,他们发现,以往那些在他们看来让人敬畏的“精神”,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们认识到勇敢、坚强这些精神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只要有心就能够做到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也并不是在抗震救灾的时候才能做到。在现阶段,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就能时时刻刻学习、展示这样的品格。
以往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等的知识性传授,忽视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的状况,定位普遍“高、大、空、远”,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德育目标又缺乏层次性,基本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德育内容以社会为本位,过于空泛,学生难有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认同。在个人主体意识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只有自下而上的、从学生个人本位需要出发的德育,才容易成为学生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认同、价值选择、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成为其当前和今后生活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是德育的“根”, 教育者如能以生活琐事为契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德育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大千世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凡、琐碎和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地存在于其中,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探寻和感悟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孕育着某种精神品格,能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领悟真善美,培养健康人格。在培养人的教育上,以关注内在的、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促进其形成合理合法的行为的德育,才是体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个教育本质的德育。道德是个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德育是人自我完善发展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人类最高价值。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德行修养的选择权,尊重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尊重人对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自由选择权,真正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把为别人、为社会的教育变成是自己追求人格完善促进社会美满的教育,这才能充分实现德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学校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学生不同与成人、不同于英雄人物、不同于历史文化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把学生看着是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是成长于社会生活中的有生命价值、有独特人格的个体。它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热点透视》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2版
2、陈坤华、彭拥军主编,《现代教育学》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第1版
篇4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造成的原因及危害
虽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控制,要求小幼儿园不可以向小学化发展,但日常办学中,这种现象并没有完全杜绝。幼儿园中教育管理条例落实不足,工作人员完全按照家长的期许来设置教学内容,甚至还会设置一些特长班,打着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旗号,家长与幼儿园达成共识,幼儿便要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期间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喜好与感受。幼儿园期间的学习难度已经达到了一年级水平,这种现象在私立幼儿园中尤为明显。幼儿在此阶段学习了小学的知识,小学期间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凭借幼儿园时的基础,仍然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可一旦养成了不会听讲的习惯,对越来越难的知识点就不能透彻理解。由此可见,幼儿园学习难度过大的知识存在很多危害。引发原因中,家长的攀比心理也不可忽视,为了使孩子全面发展,幼儿园推出兴趣班,家长考虑到孩子日后发展,会盲目选取,并没有遵从孩子的意愿与喜好,虽然称之为兴趣班,但并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感受到快乐。
幼儿园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应该教育孩子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国内外的学者均认为,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在长大成人后才更具有创造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因此增强。这也是幼儿园教育阶段需要改进的主体方向,应得到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一)加大对幼儿园教育的督导,要健全幼教监督机制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宣传的方式来培养家长掌握正确教育理念。如开展不定期抽查工作,在此期间如果发现有幼儿园违规办学,要加大处罚力度,整顿后经检查合格才可以继续办学。针对一些私立幼儿园,更要严格监管,一些借助设置兴趣班违规收费的现象要及时处理,不具备办学能力的幼儿园,一经发现要做出停办处理。其次,想要彻底杜绝小学化问题,要从改变家长与教育者的主观思想来进行,增大对小学化危害的宣传力度,家长了解到弊端问题后,在选择幼儿园时也更理性,行业竞争因此更规范。监管制度的完善能够对幼儿园起到约束作用,使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
(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期许都很高,但也正是这种期许,使孩子的童年生活在压力中。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各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孩子在游戏中也同样可以学习到知识,智力发育达到理想状况。在幼儿园的学习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胜过知识内容本身,经过这一过渡时期,进入到真正的小学学习中,学生也可以快速适应学习环境。幼儿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幼儿园期间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在小学学习中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动作思维进行的,幼儿要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通过听、说、唱、画、做等多种活动学习。培养幼儿持久的学习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自然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讲座的形式,将家长组织在一起,针对启蒙教育阶段小学化问题严重的现象展开探讨。可以整理一些真实存在的例子,引导家长在主观思想中做出改变,选择合理的幼儿园,减轻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压力。家长思想意识改变后,也能对幼儿园进行监督,发现违规现象及时向教育部门举报,幼儿园方面也应该这对家长意识引导做出努力,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家长会来提高家长的认识,如邀请具有正确教育思想的家长介绍经验,开展交流;邀请家长畅谈教育孩子的不同观念、不同做法,相互启发,进一步澄清认识。这对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克服“小学化”倾向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时,幼儿园应坚持“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在游戏中构建自身发展”的办园宗旨,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基础。只有充分释放孩子的想象力,才有可能为他们的创造性学习和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根据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开拓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固化的知识灌输给孩子。
参考文献:
[1] 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
篇5
1.体育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现在的体育教学应改变过去那种传习性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的任务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技术,而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授知识与掌握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育能力。
所谓体育能力,主要是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而师专学生的体育能力,还包括教书育人这一与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相关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体育教师,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众多信息和方法中辨别信息,选择方法,以及怎样运用信息,使学生在用各种各样的思路方法中,结合实际找出适合自己情况的思路和方法。就是在上技术课的时候,也应有一个思路和方法的问题,而不能光有体力的投入。
2.树立“全民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三个面向”对体育教育的要求,随着现代生产的自动化和微电脑的作用,生产者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现代文明病----“身体活动不足症”将成为社会的常玻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不能仅考虑简单的、低级的“生存需要”,而应从较高层次“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考虑。因此,体育必将走向社会,体育教育必将在全国各族人民普及,使之成为“全民教育”。
3.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论的观点,学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而要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发展体能,为终身受益于体育获得丰富的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必须使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
4.树立“主动体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体育的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的要求。体育的基本手段是运动,而运动的主体和客观都属于人的自身,因此,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体育区别于其它活动的固有特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其它学科知识技能都是在就业后才能对社会做贡献,而体育文化对学生在校期间就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活动的进行也应是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基础上的。
二、重视教材建设,改革课程设置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欲,必须合理使用教材,提高教材难度。如果我们的教材陈旧老化、平淡,要求不高,就很难完成大纲的要求。因此编写教材,应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调整补充新内容,以适教学改革的需要。
1.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纠正重体育实践课而轻体育知识课的教学的情况。
因为学生从思想上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懂得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将易产生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热情与积极性,这也是加速体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2.在课程设置上,原来一年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是以田径、体操为主的“拼盘式”体育课教材,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对学生的身心缺乏认识,因此学生对所学的体育项目既难掌握又难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改为活动性、对抗性、集团性强的蓝、排、足球为主教材,以个人容易实行、对锻炼身体价值又较好的项目(如武术、健身跑锻炼),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较理想的运动项目。这样和二、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做到一定程度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技能基储体育知识水平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必修选项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上课,这样基本上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分别对待的原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二年级必修选项课的基础上,根据修完体育的学生要求再开设体育任选课。
加强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主动教育”。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青年教师比例几乎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使青年教师抓紧业务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达标标准,以促进青年教师多学习一些理论技术、实际操作的本领,这对自身的成长和适应教学需要都大有好处。
学校还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搞好体育科研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与国外相比,体育实践工作不逊于国外体育先进国家,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工作重视实践轻视理论研究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之体育教师实践工作负担较重,体育科研条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难于进行专题研究,所以我国的理论研究比较落后。要搞好科研工作,我认为要领导重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选择既能促进教学的实践工作,又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四、学校应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办法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体育教学 特色化
职业院校作为新时期国家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院校具有专业性强、职业化特色突出的显著特点,这不仅体现在文化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也同样反映在诸如体育课程的特色元素方面。由于不同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是理论与实践迥异的职业岗位,对这些准职业人体能、体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就大相径庭,故,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较其他普通院校突出了职业化和特色化。
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常见问题和特色化意义
模仿痕迹重、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是比较突出的常见问题。由于职校在体育教学方面比较缺乏专业化的教学素材,不少职校只能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也就容易造成体育教学无针对性、无特色等问题。而学生面对紧张、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压力和体育教学的单一与机械,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也成为必然。
职业院校特色化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细化,那就是专业化、职业化,也就是针对不同专业、职业特点分门别类开展体育教学。这样的特色化一方面有助于纠正学生已形成的对体育教学的错误成见,另一方面则可针对各专业、职业特点侧重提高学生体能、体质,继而强化学生的肌体和心理素质,为未来进入现实职场夯实基础,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职业病的出现。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化策略
1.与专业、职业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关注
对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在校时间中尽快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更好应对迅速到来的求职就业新环境的重要手段,这势必造成学生极其关注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的学习项目和内容。倘若职校的体育教学忽略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而盲目模仿或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的大纲和课程设置,则学生对体育课程选择性地忽略甚至无视就是必然结局。因此,要改变这种问题、推动职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化就需要与专业、职业紧密联系,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关注,要让学生从意识层面感知到体育运动对本专业和未来职场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继而在行动上实践与落实。
比如,对文秘专业的学生而言,未来的职场工作除了需要担负起用人单位在专业文书、报告、计划、方案等的拟定、撰写职责外,很多时候还需要承接对外联络、做好上下游关系单位、客户端的人际关系处理等,也就是窗口服务工作。这就需要学生以尽量优美的身体外形、充沛的体能素质展示自身的专业魅力和企业形象。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开展特色化体育教学需要侧重于人体塑形、协调性、灵活性等的训练,故体育舞蹈、韵律操、简易的技巧或体操训练等就是比较适宜的项目。
2.结合职业特色适当融入娱乐元素,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流行于各层级教育领域的名言不止于文化知识与技能教育,同样也是体育教学颠扑不破的真理之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走特色化道路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借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效。对当前这些“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职校学生来说,在如今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氛围中,没有什么比游戏、娱乐更能吸引这些年轻学子的注意力。基于此,结合职业特色适当融入娱乐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实现职校体育教学特色化可借鉴的策略之一。
不久前某省卫视频道曾经播出过一档明星娱乐真人秀节目“我去上学了”,其中一集的内容就是参演明星到一所专业齐备的职业院校选择不同专业学习。当一男一女两个明星被分配到汽修专业学习时,刚巧赶上一堂厢型轿车轮胎装卸教学课。出于节目效果考虑,课堂教学被改编成了一档游戏比赛,明星分别加入到两支比赛队伍中,通过计时决出胜负。在其他学生以娴熟的技巧和充沛的体能依次完成四个轮胎的拆卸和安装时,两个明星则被沉重的工具、螺栓、轮胎“折磨”得满头大汗、跌跌撞撞。最终,在其他组员帮助下,明星勉强完成了整个游戏瘫倒在地,同时大叫着“没想到这么累!”这个游戏在娱乐和搞笑的同时也给职校体育教学带来了灵感,比如汽修专业的体育教学不妨跳出单一中长跑、球类等的旧框架束缚,让学生们在运轮胎、松螺栓、装轮胎、紧螺栓等趣味运动中锻炼体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篇7
摘 要 影响体育教学实施与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在这众多影响因素中,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本文通过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及体育教学怎样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揭示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进行的目的。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体育教学 关系
一、前言
体育教学活动与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也必然会通过自身独特的作用影响体育教学的实施与效果。而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也需要不断的反作用于周围的环境。于是,体育教学又可以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来促进体育教学的科学有序的进行。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入手来揭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欲望,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如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构成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以及由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等构成的行为文化环境和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队伍构成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欲望。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校园中关于美国NBA比赛所形成的舆论氛围,会无形中影响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学习态度,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下,会自觉养成一种锻炼习惯,并向终身体育过渡。
(二)使学生形成正确体育文化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从人文的视角来看待身体的活动,才能分析体育的真正的意义所在,形成对体育人文价值的一系列认识观念[1]。由于学生的体育思想观念与学校的体育文化在一开始时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从而带来“个人与周围环境在体育文化观念上的冲击[2]”,于是学生为了尽快融入周围的体育环境中,他们开始将别人的体育态度、行为和能力与自己作比较,通过外界环境对自己体育行为方式的认可与否,来矫正自身的体育文化观念。于是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就会以它特有的渗透方式来影响甚至很大程度上的决定学生的体育文化观的形成。从而也无形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这种质量的提高不同于某一项运动技能的习得,它是学生对体育文化观念的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人文体育价值观。
(三)指导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文化属于意识范畴,其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这种稳定性时间的延伸与范围的扩大,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其产生心理认同感。这也就为校园体育文化对人们的体育教学行为起指导作用提供了可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3]”,而无论是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还是校园体育人文环境,或是校园体育制度环境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体育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这种指导作用,那么,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指导下,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就会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就会不断优化,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途径,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一)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修养和综合能力
学校体育教师作为校园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以及丰富的体育经验,才能让学生信服。同时,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体育教师光有以上的素质还不够,他们还必须具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动作操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此外,“体育教师作为一位传播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倍受学生的关注,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二)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同步发展。然而,“由于经济、学校政策等种种原因,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总是跟不上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于是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成为一种必然。
(三)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体制等。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对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起着全局意义上的规划与引导作用。因而,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的优化有着其现实的必要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的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它是学校制度环境的一部分,要从属于学校大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它又是与学校其他工作相互交叉、融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时要做到从宏观的视角去把握,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达到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环境,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发展的目的。
四、小结
体育教学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文化因素、体育因素在校园这个空间环境中的综合结果。所以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体育教学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对体育教学产生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二是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来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35.
篇8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篇9
大学语文 对话教学 问题研究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如何使大学的课程教学与改革朝着更加符合当前文化语境和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大学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热门话题。就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在全国此起彼伏,有关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论文纷至沓来,层出不穷。但仔细一想才发现,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这种热闹的景象,好像只是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单相思”,尽管有很多想法和理念很有参考价值,但有一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离开了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的积极主动参与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是无法实施的。因此,要研究大学语文教学,就必须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才能使理论的研究找到现实的落脚点。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尚未完全定论
语文这门课程从小学到中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每个学生要想考上一个重点高中或是一所理想大学,学好语文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成绩如果无法提高,会直接影响升学率的。因此,语文课程关系着学生升学的命运,而且也同样关系着各个学校的前途和命运,自然会受到学校乃至各个部门、家长的高度关注。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课程都被排在第一场,可以见得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影响性。但是,在大学课程中,大学语文被各个高校设定为公共课程或选修课程。目前,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更多的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大学语文课程受到了严重的忽视,已经失去了中学或高中的核心位置。同时,高等教育部门一直没有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应用的地位,使语文课程的开设显得很随意,而不够重视。由此形成了一边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一边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的难堪局面。这些正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所处的困境,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和障碍。
2.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也不够明确
在许多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专业性常设专业课程,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的实行出现,最大的目的是为语文基础差的理工科学生补课,其课程性质仍然停留在语文的工具性上,即中学阶段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层面。大学语文课程非常有限,几十个课时而已,根本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应用写作能力。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太明确,关于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争论不休。经过多年的探讨与研究,相关学者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相对于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必须创新,创新其教学理念,更新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定位不能低,不能再照搬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这样会进一步降低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课程的地位,更会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也不能定位太高,毕竟大学中的语文不是专业性太强的课程,定位太高,教学目标根被实现不了。大多数学者认为:该课程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其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但本人认为在此基础上,更因该加强对学生应用写作与口语交际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3.当前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
在有中文系的大学中,大多数教师想从事的是中文专业的教学,不愿意从事公共语文课程的教学。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在技术和使用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且在晋升和评职称上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评导师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些都可以让教师的知名度提高,工资待遇提高,今后前途无量。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常常被视为补丁,专职补漏。教学标准的降低直接拉低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深度和专业技能,进而影响到了教师的晋升职称、课题科研经费申请等方面。语文教师在在科研课题的申报往往受到歧视。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学校虽然有了大学语文教研室,但待遇的差别致使教师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队伍,无法安心本课程的教学,而新来的教师又没有足够的大学语文课堂经验,无法承担足够的责任。更多的学校是根本就不设大学语文教研室,不设专职大学语文教师,大学语文更多时候是被当做选修课来对待。这样在学校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不重视之间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4.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思维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大众流行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已逐渐沦为鸡肋,纯文学教学语境已不复存在。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文学研究也在发生重大转型。学科之间的边界下变得十分模糊,因为各学科都在不断地越界,拓展自己的空间,文学研究也不能免俗。面对变化极其之大的社会形势,文学研究也正在进行着艰难的文化研究转向。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文学者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开始放弃传统文化的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文化冲突现象上,包括通俗歌曲、激光唱片、影视文化、广告文化、时尚服饰、网络文学等原来文学研究者所不屑的因素,现在都成了研究内容。在时代潮流之下,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顺从。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将日益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全面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努力求新以顺应时代,提高现在年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针对以上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上课的切身体会,思考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增加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教学改革做出贡献。在实践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尝试采用对话教学方式,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借此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积极性,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沉闷灌输式教学来说,大学语文课堂的对话式教学改革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二、对话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者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自2001年以后,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推进,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1995年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我国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1.对话教学的研究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强调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作为、意义的理解与关注,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而新型的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则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话教学模式,是将师生、生生交互对话作为教学的表征与载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平等互动,促使师生通过多向交流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及操作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和大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因此,对话教学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各级专家学者的重视。
2.对话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001年,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倡导者提出了“对话”的原则后,得到社会各级广泛的响应,有关对话教学的文章和论述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国内学者在接触了国外的对话教学研究成果以后,也开始发表关于对话教学的文章,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推进,关于对话教学的论文迅速增多,迄今为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可查阅的文章就有三百余篇。其中以对话教学某一或几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就有100多篇,大多属于文献研究和理念方面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以具体学科作为研究对象的,从题目来看涉及的有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历史、生物、体育等科目。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
1.通过人本对话,掌握前人的经验智慧,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人的发展固然要有先天的条件,但后天的道德教育、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对文本的阅读。
首先,我们要明白阅读的定位。传统观念将阅读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一旦突破了这一主客结构的定势,就不难看出,文本本是作者认识的提炼、感情的凝聚,读者与作者正是通过文本交流思想感情的。所以,只有将人本关系从主客体关系推进到主体间的关系,将人本关系理解为主体间的对话关系,才算比较深刻地把握了它的本质。从对话理论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话,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的原意,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同时进行着内省和反思,或者说,文本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总而言之,阅读过程即是人本对话过程,它是阅读者知识贮存与丰富的过程,也是人格培养与完善的过程,更是能力形成与提升的过程。
其次,我们还要搞清教学活动中人本关系的定位。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文本是知识的汇聚,其职能是灌输知识,其形象是凛然的权威。学生在文本面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实则只是填充自我、矫正自我甚至取代自我的沉重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是完成知识的传输、道德的教化,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身心的健全则都不在其视线之内,这样最终培养出的只能是一批批的“标准件”,“复制品”。对话教学赋予人本关系以全新的概念,文本与学生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轻松地感知文本、反思文本、质疑文本,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视界。这视界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视界的充实与矫正;二是对文本视界的审定与重构,二者都包含了否定一一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反复再现,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2.通过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被定位为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这种定位使教者自以为凛然不可侵犯,使学生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阻断了教者自身的不断完善,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当前,“爱生”的口号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但教育只强调“爱生”而不“尊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师生之间只是一种“施爱”与“被爱"的关系,师生间仍存在一层厚厚的障壁,学生的发展仍摆脱不了重重桎梏。在应试教育中,师生关系甚至恶化到了相互工具化的地步。教师是学生升学的工具,反之,学生也就成了教师升职的工具。
对话教学使师生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那就是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师生是一对特殊的对话者。师生只有在平等与真诚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学生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开启心智、培养能力,最终完成“人”的塑造。
3.通过对话教学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达到教育“立人”的终极目标
对话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教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者面临着新的挑战。
健全人格的熏陶是“立人”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学生在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仅具有对教师人格优劣的一定的分辨与评价能力,而且能够对教师的人格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教师人格中的顽强、自信、乐观、敬业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自己人格中的不良特质,塑造健全人格。
此外,还要更新教学观念。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要求,广泛了解教学动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教学。全新的“对话”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舍弃“灌输者”的角色意识,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平等对话者”的位置上,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参考文献:
[1]陈尚达.大学语文课程对话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09,(6).
篇10
台山市特殊教育中心 黄艳凤
2014年6月14日,我有幸到江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课题观摩”。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我们观摩了蓬江区优秀教师、蓬江区教育指导团成员、蓬江区名师工作室学员陈国柱老师的课例《打电话》;还观摩了全国优秀教师、数学特级教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部主任、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黄爱华老师的课例《方程的意义》和现场互动活动。
陈老师和黄老师精彩的课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特别是是黄爱华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让我重新定义了教学方式。以下是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主动转变了。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