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最为直接开展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在教学与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将那些与品德教育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转化成为品德教育的资源,要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带到课堂中来,还可以邀请社会道德模范和榜样先进人物到校与学生亲密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倾听道德楷模的心声,使孩子们对于道德品质拥有最初的良好认知。此外,“教师应设法在生活中增强专业执行力。”要充分利用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培育搭建平台,教师要精心制作教育专题,为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道德故事,例如为救学生而被汽车撞倒造成高位截瘫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坚守岗位保全乘客安全而牺牲的“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毅然捐献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12岁女孩何玥等等,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真、善、美。学校要为学生的品德教育争取校外平台的支持,包括图书馆、少年宫、烈士陵园、人文纪念馆等等,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使学生成为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的小卫士,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去慰问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从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用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
课堂是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小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师则是将这些素材转化成品德教育资源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利用学科知识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大道理,并不是批评、指责与责骂,而是要巧妙的利用教材资源,因势利导地通过情景教学、问答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入品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与学生一同分享。可以为学生布置小小的品德任务,阶段性的开展“妈妈小帮手”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制作“劳动卡片”,记录帮助妈妈分担家务时的心理触动,教师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孩子们能够相互肯定、相互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省,学会自己“找缺点”,从而使学生将品德教育内容内化成为一种自律、自强、自谦的品质。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祖国人才秧苗的辛勤园丁。教师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要从整体上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就必须优化德育生态,切实改善德育自身。”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率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教师是孩子们最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身心会产生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会作用孩子们的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仅有高水平的教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深刻了解自身作为学生道德标杆的角色定位,积极研究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对待教育事业要恪尽职守,对待学生要关爱备至,对待生活要脚踏实地。教师要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在教学的小细节上突出坚定的道德立场。教师可以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刻付出爱与关怀,用强烈的道德情感来润泽学生们的小小心灵,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们积极学习的榜样。
篇2
【关键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学生
品德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准,品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品德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事业的建设质量。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思想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在高校中开展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实施情感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品德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运用情感因素,做到以情感人。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1.以身作则
当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首先需要教育者自身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育者自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大学生中树立良好榜样。与此同时,教育者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对前途事业的自信乐观、对真善美的推崇、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等,从而让学生耳濡目染,这些都是隐性的品德教育。
2.真诚待人
教育者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运用情感因素时,还需要以诚待人,这样便于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上,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以一种朋友的态度来予以帮助。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教育者要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阅历、真诚的谈吐来打动学生,多多鼓励学生。此外,教育者还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应该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做到诚心悔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结合学生特点
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还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1.善于总结群体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老师要善于发现90后学生的特点,比如追求时尚、个性比较强等。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群体特点,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帮助大学生解决情感危机,塑造良好的人格。比如现在90后学生都比较喜欢研究星座,那么老师就可以拓展星座知识,迎合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保障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2.善于发现个体差异
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除了要总结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外,还应该在充分尊重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的发展,即结合每个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分析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当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时,要提前预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品质,杜绝他们的思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
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很多的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采取的是一种“我讲你听”的方法,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大多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严重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因此,教育者必须要转变教育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自主接受教育、自主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欲望。比如综合运用演讲、辩论赛、参看视频资料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无形中接受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实施情感教育、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有效保证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境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蒲小飞.当代大学生家庭品德教育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王玲.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落实以德为先育人理念[J].北京教育(德育),2012(12)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自我教育 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要重视见之于行动,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四、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五、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不断完善。
篇4
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他们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此,以生活为途径,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针对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件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来落实和完成,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骆风先生提供的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分析专著,分析表明,这些博士生的父母学历并不高,但是,虽然他们对子女的学业无法直接辅导,可是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身受益。为此,我们是不是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三位一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三、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养成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长期实践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定型,即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凡是成熟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谈到他重视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做法与体会:他每接一个新班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是不特别钟情于分数,也不忙于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坐姿与站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他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拳头产品,很多学生从这项产品中终身受益。
四、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思品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全面改革小学思品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开放的教学形式,从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把思品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比如通过情境感受活动、游戏体验活动、动手制作活动、模拟操作活动、行为操练活动、表演欣赏活动、信息交流活动、自我展示活动、选择辨析活动、谈话辩论活动、观看影视录像活动、运筹对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变革知识客体的能力,联系生活建立新型的生活观的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自立性、创造性,形成参与、合作、竞争意识,锻炼应变能力;用活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发展,强调和突出未来社会对人素质的综合性、全体性要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篇5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时期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教育、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将为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时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越发重要,因为谁把握了青少年,谁就把握了未来。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时代要求,成为“四有”新人。这一目标,为我们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方法、新的出发点。为此,我们一线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探索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并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希望能对进行教育教学的同仁有所帮助。
一、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润物细无声
在我们开设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果教师对他们认真挖掘,并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八年级语文课本中,孙犁的《芦花荡》,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等,这些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有的《沁园春・雪》,郦道元的《三峡》,周密的《观潮》等,这些文章中都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能让学生为祖国骄傲,为生长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同时增强了为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决心。
还有,在地理学科中包含的人地关系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及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化、生等学科中的环境保护、生物入侵等的内容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总之,只要认真地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进行教育――人在画中游
课堂上的教育只是知与情,只有与课外结合起来才会转化成行。因此,我在平时非常注重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与节假日的结合。比如,利用“植树节”和“世界环境日”组织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成立环境保护小组,进行学校内的环境保护,当然,有时也到校外。利用“三八”节与“母亲节”进行向母亲献爱心活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情绪激昂,有的为母亲献花,有的帮母亲做家务,还有的为母亲洗脚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之后,我又利用班会课让他们谈体会,结果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五四青年节,我组织学生参加了社会公益性的义务劳动,讲求奉献,体会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七一”和“十一”,通过文艺活动、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在寒暑假,布置力所能及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实践报告和体会,进行演讲。所有这些,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身在此山中
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这时的学生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但同时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时的学生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针对这一生理特点,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把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兴趣小组,每周举行1~2次活动,这些活动我只做指导工作,其余的由他们自己完成。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求知、活动的需要,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和自尊心、自信心、创造力,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
在班级,我还建立了“道德银行”,进行道德存款。用以鼓励学生做好事,乐助人,爱集体,争上进,珍视荣誉。所有这些,既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达到了教育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宜。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要知道教育的反复性,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学生,才能相信人都是有上进心的,也才能教育好学生。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才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而这些与所受到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懂得了这些,就会懂得教师的责任之重大,教师的工作多么崇高。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教师的手中。
篇6
(一)想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却没有完善自身。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思想的不成熟,他们在面对出现的问题时,经常乱发牢骚,除了言语上的表达之外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甚至连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途径,都是束手无策的。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应该正确地引导,让他们了解当下的国情,把自己对祖国的一腔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让自己强大的前提下更好地去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祖国。
(二)空有理想,难与社会实际相符。人们总说,宏伟的蓝图不符合社会实际都是一纸空谈,就中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才是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才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所在,所以,对于升学便抱有太大的得失心,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职业规划以及发展方向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同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
(三)思维活泛,参与积极,但没有组织性。灵活的社会氛围,造就了中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他们思想独立,昭示个性,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甚至相关社会活动,这是这个时代下他们的优秀品质。但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和阅历,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完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没有一定的组织观念,容易在冲动时与集体或者组织对立。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当代中学生有民族荣誉感、乐观积极,奋发努力,这些都是乐观向上的表现。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注意良好的方向,而应该乐于接受并努力改进缺陷和问题,比如其学习兴趣不浓厚,对未来处于迷茫的认识,缺少社会实践,自主能动性偏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等,这都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相符的。这些问题如若想要解决,就需要从中学生所处的环境进行根源性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一)从学校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教育机制,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应该以培养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德育运行机制,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比如在进行考评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而且也需要对德育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主要目标,此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技巧性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建立民族荣誉感和个人信念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建立优良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校园板报或者校园广播,进行道德文化环境的创建,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管理意识。此外,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最佳验证,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郊游或者野营活动,让学生在感悟大自然美好的同时,增加民族荣誉感。还可以组织社会活动,让他们去了解社会现实,并在走访的过程中建立集体荣誉感,增强团结凝聚力,同时达到道德层面的升华。
(二)从家庭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榜样,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为了子女的健康发展,父母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健康的成长。?二是客观化教育,尊重孩子。和谐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建设具有极大的导向性。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的争吵,以免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认知偏差,进而形成消极的心态。此外,理性的客观化教育,会让父母同子女如同朋友般的相处,让父母了解孩子心理,让他们有良好道德心理构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篇7
在我们开设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果教师对他们认真挖掘,并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八年级语文课本中,孙犁的《芦花荡》,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等,这些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有的《沁园春•雪》,郦道元的《三峡》,周密的《观潮》等,这些文章中都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能让学生为祖国骄傲,为生长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同时增强了为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决心。还有,在地理学科中包含的人地关系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及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化、生等学科中的环境保护、生物入侵等的内容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总之,只要认真地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进行教育———人在画中游
课堂上的教育只是知与情,只有与课外结合起来才会转化成行。因此,我在平时非常注重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与节假日的结合。比如,利用“植树节”和“世界环境日”组织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成立环境保护小组,进行学校内的环境保护,当然,有时也到校外。利用“三八”节与“母亲节”进行向母亲献爱心活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情绪激昂,有的为母亲献花,有的帮母亲做家务,还有的为母亲洗脚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之后,我又利用班会课让他们谈体会,结果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五四青年节,我组织学生参加了社会公益性的义务劳动,讲求奉献,体会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七一”和“十一”,通过文艺活动、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在寒暑假,布置力所能及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实践报告和体会,进行演讲。所有这些,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身在此山中
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这时的学生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但同时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时的学生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针对这一生理特点,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把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兴趣小组,每周举行1~2次活动,这些活动我只做指导工作,其余的由他们自己完成。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求知、活动的需要,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和自尊心、自信心、创造力,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在班级,我还建立了“道德银行”,进行道德存款。用以鼓励学生做好事,乐助人,爱集体,争上进,珍视荣誉。所有这些,既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达到了教育目的。
篇8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
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与当代大学生一样都渴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由于他们具有较好的体育专长,所以他们比正常大学生有更加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做事情缺乏严谨性。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要依照学生的特点适度调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体育院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现状
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当前普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相似,都是采取理论讲解和宣传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学校开通了思想教育专业课程,以教材为根本,由教师在课堂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摒弃一切歪风邪气,让学生可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敢前行。尤其是当前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下,教师可以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大量搜集现实材料,用多种互联网教学模式给与学生更多的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静态教学的弊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思想教育工作时刻伴随他们左右,其中以校园宣传栏教育和专题讲座的形式为主。体育院校在接受到相关指导文件后,通常都会以院校中的班级为主体,在教师的带领下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从而让学生领会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所包含的实质性内容,比如国家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学生在院校生活和学习期间,宣传栏中所体现的内容都是最新的教育信息,比如近期发生的社会先进事迹,事迹中所体现的精神面貌等等。除此之外,体育院校还定期召开与思想教育工作有关的会议讲座,采取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专题,引导学生不断走向新的思想高峰。在以上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内容还比较有针对性,但是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依然不能忽略。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它主要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而当前体育院校仅有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学生在体育院校学习过程中,依然会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因此,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是未来体育院校需探讨的一项重任。
二、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1、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在体育院校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较弱,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有许多的高职院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主要以教材为主,由教师根据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讲解,对学生的考核也主要以背诵教材为主要模式。因此,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转变为主动对教育知识的探索。教师在打破课堂氛围的同时,要以教材为根本,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要符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多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社会实践内容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行为的能力,用纯洁的思想感染学生。每到考核学生时,考核的方式也应该向主题作业转变,让学生把所学的体育知识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经过不断的调查与分析,从而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作品。这种方式减轻了学生对考试的压力,也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塑造体育精神载体体育院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在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丰富自我,从而为我国社会做出贡献。体育精神与体育院校思想品德的教育息息相关,它的实质是人的拼搏和进取精神,同时,体育精神的体现也是多元化的。另外,体育院校的学生在平常训练或者是参加比赛时可以邀请我国具有体育精神的代表人物,和体育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交流中可以获得教育启发,同时认识到自己的可塑造性,并充分体会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值得称赞与鼓励的。3、加强体育院校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体育院校的学生在即将走进社会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学生难免会有苦恼,会有迷茫,而这一阶段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控制学生的思想情绪,特别是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让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可以把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工作中去,为日后在就业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做充分的准备。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时刻端正自己的求职态度,运用各种渠道为学生搜集社会不同求职信息,让学生可以正确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在各种角度中认识自我,并了解当前的职业社会。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解答在就业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当前的就业现状、就业形势、签约违约等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信念,可以运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时刻做好回馈社会的准备,勇于接受挑战,面对现实,在实践中摸索工作业务本领。
三、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的灵魂,体育院校要想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应该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为学生创造出具有思想教育特色的课程,保障学生在获取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内容和技能的同时,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葛翠柏,黄吉雄,时金陵,葛见珠,陈建兵.体育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2]滕景尧.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篇9
小学 品德教育 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帮助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因此,在义务教育中,必须加强小学思想教育,尽可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并对其观点和行为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途径来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重在知行合一。道德是由人的内心维系的,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情境是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载体,它能引起学生对情感和生活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接受熏陶,进而在体验中升华。情境教学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暗示作用,从而成为他们以后实践中的引导,能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深刻化。
二、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真实的情境
事实证明:创设情境与学生实际越接近,就越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情境中的感悟也会越深刻。所以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设法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惯中进行选择,选择的题材要符合学生年龄和学生特点,要有趣味性,也更要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创设生活情境主要采取故事再现或视频再现的形式。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课程,课程教学必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否则我们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选取的实例一定要紧紧根植于社会这个大舞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来进行指导教育。
2.在角色转换中促进品德的发展
经过研究发现,课堂教学在角色转换中可以得到突出的效果,学生在角色转换的游戏中得到锻炼,智力有所发展,品德也会有所提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可以先采用放视频给学生们观看,观看过后学生就要自己模仿,这种有趣的表演形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很多学生,通过模仿不同的场景,如礼仪队员站在校门口欢迎老师和同学、在站岗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体验中,学生们都学会了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并感受到了不同场景下不同的精神风貌,礼仪队员欢迎过程中都带有一种强烈的愉悦感,这种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充满了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
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有集体荣誉感,也学会处理一些班级同学间的矛盾。在学生参加活动的时候,有的学生为了玩好就抢占体育用品,甚至冲撞其他同学。为此可以创设矛盾发生时的实际情境,让同学们分别扮演“肇事者”和“被侵犯者”,通过具体的角色模拟和角色的轮换能让学生明白两者不同的心理感受,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肇事者”还是“被侵犯者”,两者的心理状态都会变差,只有和谐相处才是大道理,侵犯别人,自己同样也会成为受害者,在创设的情景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进行角色转换的体验,学生的内心道德会得到激发,进一步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情感体会中得到道德的升华
在小学品德教育中,情感引导是一条尤为重要的途径。教师要激起学生浓厚的情感,引导和支配他们的行为习惯,创设情境要有丰富情感,这无疑能更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大爱思想。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学生自己由实践中获得。教师可创设日常班级生活中因为小事引发的矛盾,本来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但正是因为双方都不懂得宽容,矛盾才会越积越深,教师可重点让这类学生参与该情境的创设,使他们明白待人宽容的道理,对日后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对自然的情感上,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走进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为自己打开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在这多彩的活动空间里,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取。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师,来到田野,来到花园,来到河畔,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影子,在大自然美丽的景象中,感受到亲近自然的快乐,获得情感的陶冶。在自然界的亲密接触中净化自己的情感,发现大自然的春天。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的勃勃生机。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
4.重视情感教育,润物无声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教育,以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品德。重视情感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及时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实现小学生内心信念的正确树立。
化雨无形,润物无声,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艺术。正如一位道德学家所说的:“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选好形式新颖、感情亲和的载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客观掌握小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平易近人,做学生的领路者和知心人,有时适时的倾听和平等的交流,更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学会润物无声,在孩提时代,一个和蔼的笑容、一束信任的目光、一声温暖的问候或一个轻抚的手势,都会深深的打动学生,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用心浇灌,善待呵护,每一颗幼苗都会绽放出光彩夺目的花朵。
三、结束语
总之,学生品德的提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最终归宿,品德课中模拟生活情境,课堂上选取一些场景将它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需要努力创设适宜情境,开展有效的品德教育,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触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怀玉.底线伦理:个人品德建设的基础――小学生一日规训中底线伦理渗透的教育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
篇10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手段。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的学科,它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具有德育的性质。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它体现在学生自身的知、情、意、行上。由此可以认识到:个人的品德修养、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对社会的道德观念、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影响学生的认识、道德、情感、意志、行为,来进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做到以“德”为美,以“德”感人,进而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初中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还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思想认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也被视为国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为应培养优秀新人的迫切需要,我国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以提升基本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虽然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尽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和矛盾性,使得思想观念取向呈现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知行不一的现象明显,其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崇尚金钱与物质,行为方式往往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而不受大脑的支配与调控。以上现象无一不说明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误区,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大家探讨的课题。
三、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发育与心理上的发展达不到协调平衡,会表现出异于从前的矛盾感。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不愿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他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理是“虚”的,即使学习了思想品德的相关内容,理论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与脱节也慢慢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形式,他们不愿意花时间来听别人叙述这样的“陈词滥调”,产生了一定的抗拒。所以,教师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真正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品质,培养他们“逆流而上”的决心,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可靠的后备力量。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社会阶层、道德水平、人际关系都直接决定着家庭的文明程度,而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深处刻下烙印,并成为日后模仿的对象,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在家庭结构上。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若家庭中有父母离异或再婚,父母早逝或其中一方早逝,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甚大,有些学生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关怀,而总是形单影只,这样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其次,表现在家长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倘若父母待人友善,为人谦和,那么孩子的品性也将优雅得当;倘若父母待人冷漠,为人自私,那么孩子的思想里不免缺少热情与关怀。再次,表现在家庭的教育方法上。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方式要么纵容、溺爱,发现问题包庇、袒护;要么声色俱厉,施以棍棒。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学生大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对自己负责。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所以家长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关注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人格,解决家庭生活、子女思想学习方面的问题。最后,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上。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家庭中,父母的思想品德高尚,其孩子的品德也是高尚的,人生态度也能够得到端正。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是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等重要职责。因此,外在的学校环境本身就是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幽雅的校园、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达到自身修养的提高、精神世界的升华,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全面落实教育目标也就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若教师的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学生也深受其益。相反,若教师行为失范,学生则必受其害。不仅如此,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素质等也影响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工作。保守的教学观念不仅不能凸显出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特性,反而只会恶化学生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这不仅淡化了新的知识理念,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少了对问题的探究性,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它的光彩。教师应以热爱学生,善于教导的学者身份出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良师,更是益友,以此基准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是真实的,引导学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才是可取的。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种社会联系,社会因素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风气的感染,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当前,社会不良现象比比皆是: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现象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这些对中学生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困惑。所以,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敢于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青少年仍能够对社会抱有信任感;应当大力宣传雷锋精神、郭明义精神、焦裕禄精神,通过典型塑造,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审视自己,从而乐于接受品德修养的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四、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自身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中学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拔阶段,在这个时期固然可以学到一些科学知识,但这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与能力。学生在中学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特有的心理,在面对事物的时候总会产生莫名的矛盾感,或闭锁或开放,或勇敢或怯懦,或高傲或自卑,这便要求他们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与人交往时,学会关心、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平日里,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感染、熏陶,丰富感情,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外界环境有关,更是与自身对品德的塑造息息相关。只有自身把握得好,个人价值才会熠熠生辉。
(二)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系统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与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配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也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学生家庭进行指导,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社会是一个大组织,影响着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所以社会各组织、团体都应为学校的品德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取得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学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找到适应学生学习的方法。
1.完善教师品德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的事业决定着我国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加强自身的品德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一生的使命。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的传播者,是优秀人才的培养者。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两方面。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教师应当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当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教材内容要求时,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活动,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力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
3.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言传”,用语言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今,教育的教学方式在改变,教学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教师应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通过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如此,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预想效果。
作者:安婷婷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孟庆男,马宝娟,谭咏梅.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肖川.《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