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三亚;城市旅游;对策

三亚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三亚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为其大力发展城市度假休闲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执行,又为三亚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及政策的支持。虽然三亚城市旅游发展前景看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一.三亚城市旅游发展中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布局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987年底,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并于1988年12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三亚市完成总体规划,确定三亚市性质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人口规模远景控制在50万(2005年城市人口30万),城市建设总用地规模控制在50—6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47. 97平方公里)[1]。从全国现行的总体规划内容和深度范围看,单纯依靠总体规划的三亚市本身难以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旅游城市是个多变的载体,必须不断创新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布局,才能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但三亚的城市规划仍然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投建和改造,只有一套城市发展总纲,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需求,难以满足游客对城市差异化的追求,因此说城市规划改扩建速度滞后,一定程度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另外,三亚市城市建设管理基础差,技术力量薄弱,也对三亚城市旅游发展造成了限制。

(二)城市建设不合理

1.三亚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存在许多不足。

三亚城市的主体骨架——市区路桥建设,市政道路50多条,总长110多公里,在贯穿市区的东西河河面上,架设桥梁8座,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市区交通网,市区面积因此达到27平方公里。但在多年的建设改造中,却因城市规划的限制,市区面积的限制,造成城市内交通网络的拥堵[2]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恶评如潮,乱、堵、霸是三亚城市交通的真实写照。

2.三亚城市整体形象不突出,缺乏明确的城市定位。

三亚城市定位未能在其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中得到恰当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三亚将自身定位为国际城市,其中,外国游客的可进入性和进入率是国际定位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三亚国际游客进入率与其游客比例为6:100,远未达到国际化定位条件;三亚将自身定位为滨海城市,但就目前来看,三亚旅游产业呈多元发展,政府与旅游部门未对三亚滨海旅游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滨海旅游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应设施的开发建设滞后无法满足三亚滨海城市定位的要求;三亚将自身定位为风景城市,但三亚城市的无序扩建,使得其自然景观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三亚城市的自然形态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三亚城市建设中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过少,三亚城市的自然亲和力理所当然大打折扣。

3.旅游信息网络构建迟缓、功能单一。

旅游信息的对外宣传和向内引入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三亚的信息网络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的节拍,形成了内部起建快,外部宣传慢,整体脱节,不能形成三亚旅游信息宣传的强大攻势,也必然影响了三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三亚却忽视了前导型的宣传策略,不但网络建设的水平低,信息反应的资讯慢,更重要的是不重视对旅游信息的行销宣传,致使城市旅游信息处于封闭状态,小成即满,收效即止,没有形成强大的行销声势,也难以引起国内外对三亚旅游信息的关注。再加之三亚旅游信息的市场开发较少,对中国内陆城市及世界内陆城市的旅游信息宣传不到位,使三亚的旅游信息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示不出来,外地游人又因不了解三亚而走不过去,形成了三亚旅游人群不集中,旅游目标城市不突出的现实问题。

4.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三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一些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不规范,缺乏职业道德、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亚的旅游市场运行不规范,高额回扣、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侵害游客利益的违规、违法经营长期困扰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直接影响了三亚的形象和信誉。经过对三亚旅游市场六大类问题的调查,市场混乱、价格欺诈和住宿紧张、房价过高问题高居榜首,游客对三亚感受最深的就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软环境不佳、家庭旅馆管理不到位、旅游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旅游治安问题也是三亚的一大顽疾,扒窃、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交通秩序 “三宰”、”四黑”、敲诈勒索仍是市民和游客投诉的重点。很多市民和游客认为,三亚市内的警察太少;发生突发性事件后,警察反应速度慢;对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不严。

二.三亚城市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切实有效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通过全面调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三亚。首先从城市美学的角度进行调查,确定“山一海一河一城”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非常符合三亚的城市特点的。其次,明确三亚城市中心地区与整个区域发展的关系,坚定的走海湾旅游点(区)与城市有序发展的道路,集中优势力量,有主次的开发宝贵旅游资源,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建设。最后,明确三亚城市中心区与划定的城市建设地区的关系,力求为三亚的地区规划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控制与指导依据。

(二)规范城市建设

1.加强三亚城市交通网络建设

城市交通顽疾成为了阻碍三亚国际城市旅游发展的瓶颈。而国际发达旅游城市永远不存在交通网络瘫患的问题。三亚的交通网络建设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改进和完善自身交通系统的网络建设。以新加坡的交通网络为例,新加坡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是大众捷运系统(MRT),是新加坡最快捷的轨道运营交通工具,因其在市区内有许多的停靠站,并且通往数个观光胜地,所以游客只要乘坐该车即可通畅游玩。班次又因时间段不同而各异,从三分钟到八分钟不等,并可根据客流流量和流向自由调节班次,有效防止了压流的现象。自1987年通车后,新加坡的交通更为顺畅。再如夏威夷,为了防止地面交通拥堵,在岛屿间开办通航服务,运营的有夏威夷航空、阿罗哈航空两家主要的航空公司,各主要岛屿之间的飞行时间约为20至40分钟。而且陆路交通也十分通畅,各岛都有宽距环岛公路,根本不存在交通堵塞的问题。

2.明确三亚的城市定位,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在最新编制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三亚市定位为”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它包含了三个层次,即国际化、热带海滨、风景城市。这一定位是对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内涵的准确理解,并将对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及城市的风景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3]。三亚城市定位与城市整体形象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直接导致三亚城市特色不突出,城市定位不明确,未体现城市定位特色。纵观国内外发达旅游城市的定位,总是定位先行,形象设计随后,对自身城市的理解都非常准确、到位,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紧紧围绕城市定位服务,城市定位点非常集中,辐射面既宽且广,这些都是发达旅游城市的共通点。

三亚将自身定位为国际专业旅游城市,就必须要集观光休闲娱乐消费品味于一身,要形成自己特有的拳头产业。可以效仿发达旅游城市的发展经验,破除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特区特权,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旅游信息网络

按照多数旅游城市的行销宣传思路,旅游城市的信息宣传是带有前导性的,即一有意向即面向外界宣传,从破土起建至工程竣工,外部宣传始终处于高调状态,使旅游信息与游客关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无形之中引导游客对城市的更为广泛的关注。

再看国内其他城市的旅游信息宣传成果如何。试问北京兴建水立方、鸟巢时是否也是采取的自闭保密策略?恰恰相反,北京在刚有兴建意愿时即面向全国征求意见。其建筑形态是否没有具体的设计方案而需要全国动员?答案是不可确定的。而此举无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但吸引了国内外顶级设计师对北京兴建国家体育馆的关注,更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式建筑的关注。其结果就是水立方和鸟巢建成后,不但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又为北京的旅游新增一旅游观光点。现北京体育馆已面向游人开放,每天游人数以十万计,这无疑是旅游信息行销战略的辉煌战果,很值得三亚城市旅游信息行销工作借鉴。

(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打“四黑”

三亚旅游业中,旅游秩序是顽疾。纠其原因是旅游软环境和服务水平的问题。三亚旅游软环境的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水平仍停留在满足游客“吃住”的阶段,因此,当前三亚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改善旅游软环境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一是要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由政府及旅游相关组织为主力军,共同督促、组建旅游市场管理监察队伍,加大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损害游客权益的欺客、宰客行为,并开设社会监督渠道,开办举报热线,对公众投诉认真调查,核实取证,严肃处理,并要实行信息反馈制,及时让民众了解处理过程和责任追究结果,此举也可为三亚城市扭转形象提供一定的服务功能;二是要提高居民的旅游意识,与相关旅游院校共同交流合作,创办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举行免费讲座或制作相应视频宣传资料,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尤其针对个体开办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加强行业的指导工作力度,对从业人员认真调查,集中培训,持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上岗,防止三无的流动人员被低酬雇佣而败坏行风;三是要多方位提升三亚城市的水准,努力树立三亚旅游城市的完美形象,与此同时,要逐渐剥离与和谐建设不相符的顽疾问题,使三亚城市居民提升对城市品牌创建和定位的认识,形成城市靠大家,大家爱城市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共建局面,再次提升三亚城市的自然亲和力;四是要建立健全旅游咨询服务,要求各旅游景区(点)和宾馆酒店等设立免费的旅游咨询及投诉电话,并在这些电话全部列入三亚城市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中去,派专人管理,定时更新,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与准确;五是要在三亚主要街道及景区(点)设立中英文标识,开展旅游保险及旅游紧急救助业务,同时,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并不断提升志愿者的从者素质,能够全方位的帮助外地游客走进三亚,认识三亚,了解三亚,让志愿者队伍成为三亚又一靓丽风景线,从而提升三亚城市的文明程序和旅游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对三亚市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的探索.城市规划.1993:53-57

[2]彭体.三亚-崛起于南海之滨的新兴旅游城市.今日海南.1999(7):38-39

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是经国务院批准,以某个城市为服务对象,在撤并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其所在城市的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内外两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剖析。

一、内部环境因素

(一)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缺陷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政府决定将2200家城市合作社合并到城市商业银行中。通常当地政府都参与入股,大约25%到30%,造成地方政府一股独大,像大型国家银行一样,他们的使命就是向政府和政府企业提供资金。几乎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 它们主要的经营层基本上都由政府直接选派,同时,很多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或者法人代表和经营负责人都是合二为一的,这违反了《公司法》的要求。

(二)不良贷款率偏高

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对三个省份的20家城市商业银行调查数据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法进行计算, 不良贷款率约为2.5%,而我国整体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2.4%,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是降为1.3%。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69.6%,而城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还不足114%,而我国同期商业银行的整体拨备覆盖率也已达到116.4%。

(三)市场服务定位不准

城市商业银行本应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结果到处跟其他银行抢大客户。虽然用对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前十位客户贷款不得超过50%的双比规定进行限制,但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迅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可提供的单笔贷款数额越来越大,与大银行争抢客户越来越凶,本地中小企业得到服务的机会渺茫。“中国金融开放与商业银行改革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城市商业银行应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踏踏实实为当地经济服务。

(四)产品创新能力低,盈利能力低

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在学习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什么,城市商业银行也经营什么,没有突出自己的产品特色。忽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润率普遍偏低。

(五)风险监控机制缺陷

内部风险控制建设落后,没有完备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差。

二、外部环境因素

(一)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2011年世界经济将处于企稳与复苏、政策刺激与市场机制的交替时期,复苏前景可期,但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将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预计11年世界经济将实现低速增长,估计会在3%~3.5%之间。但我们依然要看到这种缓慢的增长充满了不确定性,2011必将伴随着较高的失业率、疲软的美元、紧缩的消费,以及很有可能还会有因为经济刺激因素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这一切都将给我们金融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财政支出增幅下降,内需增速趋于回调;外部环境改善,但仍可能出现反复;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依然严重;输入型通胀因素加重,物价存在上涨压力。

(三)经营区域的狭窄

城市商业银行局限于所在城市的“鸟笼式生存”,不仅经营风险高,而且阻碍、牵制了相关业务的开拓、发展。在入世保护期结束后,银行业中城市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最大。

(四)同业竞争的挑战

城市商业银行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实力较弱。国有银行资产规模、网点设置、技术装备均处于垄断地位,并享有政策的优势。当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改革步伐正在加快,并逐步把业务重点转移到中心城市。而新兴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实力较城市商业银行强,机制也很灵活,且没有历史包袱。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后,将主要涌向大中城市,使大中城市的金融竞争日益加剧。

(五)科技创新不足

面对金融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信息化、电子化建设手段落后,科技创新水平缺乏张力。

三、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环境的改造

(一)实现产权多元化,健全银行的治理结构

实施改造和重组,着重通过资产置换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银行进行改造实现产权多元化, 完善治理结构。例如,2008年,郑州银行引入大华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吉林银行引入韩亚银行;九江市商业银行引入兴业银行等。我国的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已进入了一个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全面的战略重组的新时期。

(二)进行经营模式及产品创新,努力拓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

在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方面,显然,城市商业银行不具有太大的优势,但存贷款业务依然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何改变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收入结构,实施发展转型,是包括城商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在网络和技术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现有中间业务品种中,更多依靠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合作,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理财业务就成为城商行发展转型的突破口。而城市商业银行在债券业务方面的优势也为其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提供了支撑。

(三)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特色经营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简而言之: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

城市商业银行的特色经营可以有服务于社区做社区银行、寻求合作共同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和为中小企业提供针对等多种方式。

(四)建立风险监控及度量机制

监管部门要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各项非现场监管指标和日常监管情况, 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实行国家银行的五类贷款分类体系。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六个档次的分类, 优胜劣汰进行分类监管。

(五)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城市商业银行人才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满足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需要。近年来,在这方面,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故纷纷打破常规,不再仅仅依赖裙带关系,而是开始面向全国,面向高校,不拘一格的选拔各自需要的人才。如徽商银行、北京银行、包商银行、南京银行等都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人员改革了。

四、对城市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改造

(一)金融法律法规健全

建立有关金融法规,遏制道德风险。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央行应允许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策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能同以前的城市信用社一样在中央银行规定的范围内适度提高居民和企业存款利率水平,使中小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客户有一个风险和利益的比较选择空间。其次,中央银行应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渠道。再次,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组建时间不长且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兼并和重组,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并购实行免税优惠。最后,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业务,并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提供支持,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种国民待遇。

(三)银行企业关系的改善

企业要规范财务制度,及时与银行沟通,接受银行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形成融洽的银企关系。

(四)会计与审计准则完善

审计、会计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以真实反映,企业会更加主动地注重自身的规范运作。

(五)社会信用及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和地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及发展成本低、效率高、种类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可以增强社会信用意识,改善信贷和投资环境,减少道德风险。

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定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14-02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现在已有140余家。北京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2011年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9.56%,2012年利息净收入较2011年仅增加了1.44%,而2013年的利息净收入较上年下降了24%;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税后利润增长率也大幅度下降,2012年税后利润较2011年增长26.52%,增速较2011年下降了近14%。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现在城市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1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经营环境

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与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然而,各地区发展并不均衡,少数大型城市商业银行依托丰富的经济资源优势在中间业务发展处于领先地位,而多数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无论是中间业务还是其经营结构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今城市商业银行仍然依靠资产负债规模的双重扩张以赚取利差收入,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随着中央银行对各大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日渐严格变得举步维艰。同时,权重风险、资本充足率以及资产规模等因素都成为影响城市商业银行靠传统利差收入盈利的极大牵绊。所以,如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已经成为各城市商业银行现在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2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问题

2.1中间业务品种发展不均衡

据统计,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使用过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形成了包括结算类、衍生类、信用类等为主体的完整的业务体系,由此可见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非常丰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经历了中间业务创新浪潮后的西方商业银行相比,中间业务仍然以传统的结算、收付、汇兑等业务品种为主,新兴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金融衍生类业务基本为空白状态。

2.2市场定位模糊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职责是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理财并且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其通常都会跟随规模较大的银行制定一些中间业务产品,并未对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未能准确对市场进行定位,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被此种因素严重制约。

2.3中间业务的定价及收费不合理

中间业务被定义为是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一种有偿的金融服务性业务。但目前的收费标准并未统一、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在是否收费的博弈中,由于各城市商业银行并没有明文规定来制定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并且银行还怕由于一些收费项目会失去客户而难以决定对业务进行收费,没有银行愿意率先打破现有局面,已经偏离了中间业务的定义,这便在银行间形成了盲目竞争的态势。

2.4金融营销意识薄弱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通过整体的营销方式并且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各种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现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市场营销能力较弱。主要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银行业虽然是服务业,但由于占据着垄断性的地位,导致服务意识不强,并未向顾客提供主动服务。所以,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营销意识薄弱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其拓展中间业务的能力。

2.5缺乏针对性的高端人才及科技服务

中间业务尤其是新兴中间业务大部分都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金融、经济、贸易、科技、法律等诸多领域,是金融业的高科技板块,所以对人才需求及电子化设备有较高的要求。现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本科以上学历,但专业并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使中间业务很难深入发展。同时,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先进电子设备的引进及系统的开发及维护都是一项高额的成本,若前期进行了高额的投入,但能否为日后的发展带来稳定且长期的利益是有待考究的,所以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中间业务往往被搁置或者放弃。

3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建议和对策3.1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

为了合理创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利润,拓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势在必行,然而客户需求和市场经营环境是拓展中间业务品种的指向标。在继续发展类、结算类、担保类以及承诺类中间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还应当积极拓展其他种类的中间业务产品,如投资交易类中间业务、银行卡类中间业务、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等。总之,城市商业银行应不断推出新业务,走向多元化及综合经营的新道路。

3.2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想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依托地方人民银行及地方政府,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首先,应稳固中小企业的市场,不断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多元化、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人才、市场等多方面的服务及便利;其次,应提供个人金融服务,调查当前城市个人客户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客户最需要的服务;最后,利用地区银行的优势,开展有地区特色的独有服务。地区银行的特征使城市商业银行有了自身的地域优势,也为其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业务打下基础。例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代收水电费、罚没款等多种业务,利用此种优势制定更多与地区发展有交融性的业务。

3.3建立完善的定价机制

有关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定价机制并没有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中间业务产品成本进行核算,以此为基础来确定中间业务的成本,对产品定价产生指导作用。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将收入及成本进行收集与核算,通过银行的管理系统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核算,以此作为对产品合理定价的依据。

3.4制定市场营销策略

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广中间业务产品及服务,并完善中间业务激励考核办法。首先,可以通过目标市场选择、市场细分、目标客户定位并完善中间业务激励考核办法;其次,各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各监管部门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需求,通过网络或营业网点的途径及时向公众介绍新的金融产品及金融知识。

3.5培养专业人才及加强科技支持

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和科技的支持。首先,要建立人才备选库,在银行内部选拔精通业务、善于钻研并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通过进修的方式进行培训;其次,公开招聘人才,从社会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专门人才,使中间业务的开发团队更加充实;最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概念和运作方式,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逐步实现中间业务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和客户服务全面化并进行产品、服务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卢家妮.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出路何在[J].商情,2012(43).

[2]远鑫.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3(5).

篇4

【关键词】城乡学前教育 均衡发展 问题与对策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随着国际与国内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趋深刻,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普及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下,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逐渐形成,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鉴于此,如何缩小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目前,城市学前教育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但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城乡学前教育失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幼儿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幼儿入园率的高低是衡量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处于均衡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障每个幼儿有园可入依然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据统计,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6.6%,比2009年提高5.7个百分点。但区域间的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均为90%以上,已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向普及学前四年教育过渡,如上海市3~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已达98%以上 [1],而西部一些省市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最低仅为10%左右。[2] 可见,我国目前城乡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仍旧不平等,在根本上凸显出了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主体关系模糊

1.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分配不均衡

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当前我国教育投入体系中最薄弱的,难以有效支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教育经费投入仅占世界教育经费总数的1%,但却承担着世界上20%的受教育者;而学前教育经费在这些公共教育经费中仅占到1.3%左右,且多年来徘徊不前。在这有限的资金中有70%被用于极少数示范幼儿园,城镇和农村普通公办幼儿园所获得的财政教育经费不足30%,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民办幼儿园则长期享受不到政府的经费资助。[3] 这种分配方式使得公办幼儿园越来越好,并向着高标准发展,而民办幼儿园却举步维艰,薄弱园越办越差。再加之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幼儿园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关系模糊

学前教育既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私人产品属性,是集二者为一体的准公共产品,它的资金投入需要由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共同分担。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成本分担机制并不完善,没有明确的分担标准,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亦不明确。中央财政缺乏针对学前教育的专项财政预算,而学前教育经费也一直隶属于基础教育财政预算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各级政府的专项教育经费来源,使得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更加没有保障。在政府没有明确作为投入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却在不断地增长,也促使家庭成为了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目前,学前教育收费过高已经成为了许多家长心中难言的痛处。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副研究员宋功德所说,“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贵”,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事情。[4]

(三)城乡学前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

1.城乡学前教师待遇差距大

在学前教育资源差异、政府财政投入差异、管理体制差异等一系列既定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学前教师待遇依然呈现出极不均衡的样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总量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而获得学前教师编制的比例在一定时期之内却是固定的。我国教师经济收入现状,即体制内教师与体制外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和福利相差极大,体制内教师待遇较之无编制教师更显丰厚;目前我国尚无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的统一标准,多数学前教师的身份地位依然不明确;即便是编制内的学前教师,职称也在一直沿用小学教师的职称标准,而获得职称的比例和小学教师相比差异却极为显著,既无学前之特色,也难以完全融合于小学教育体制之内,一直游离于学前与小学教育的边缘,由于缺乏社会身份的认同,学前教师劳务待遇自然趋于低薄。而在目前学前教师待遇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农村学前教师整体业务素质还普遍偏低,获得编制的教师属少数,与城市学前教师相比而言,收入差距更是异常显著。

2.城乡学前教师数量分布失衡

充足的师资数量是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先决条件,师资数量分布失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据2010年数据统计显示(见表1),我国城市幼儿园总数为35 845所,农村幼儿园总数为71 588所,在幼儿园的数量上,农村约为城市的2倍;但城市幼儿园专任教师为462 844名,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为275 846名,农村专任学前教师与在园幼儿之比为1∶60,城市专任学前教师与在园幼儿之比为1∶26.8,农村专任学前教师与在园幼儿的比例远远低于城市专任学前教师与在园幼儿的比例。从总体来看,农村学前教师数量缺口仍然很大,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任教师来缓解师生比过小这一突出问题。

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向;转变;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1 能源消耗过大

近些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都是非常的高,但是在这个背后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高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方面的增长来实现的,而投资也是没有一定的规划,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考察,就盲目的进行投资,在资金上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在项目的选择上毫无规律可循,大量的重复性项目被开发建设,造成了在某一个领域内出现了拥挤的现象,大量的资源被耗费掉,而在产出上却没有相应的回报。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量上来看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质上来讲是下降了,所以这种增长是一种盲目的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种假象,不利于健康有序的发展。

2 环境污染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经济上也确实是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是注重在效益上的产出,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大量的资源被用作原材料应用经济建设上来,却没有相应的建设和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对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来说也会产生很大的阻碍。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我国的渤海,黄海流域的赤潮现象,就是因为沿海的工业单位太多,而这些单位又不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被排入到环海流域,致使渤海和黄海营养充足,而发生了赤潮,赤潮的发生造成了大量的海洋生物中毒,附近的渔民由此失去了经济来源,也给我国的海鲜市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些流域的污染不仅对海鲜市场有所影响,同时对生态平衡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如果是光靠海洋自身的净化能力,会需要很多年的的时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将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所以说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3 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特别是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长期不足。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但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却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费率是80.1%(2002年),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投资所占比重却过高,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

4 产业结构不合理

自2004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3个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不仅引发了这些产品的价格轮番上涨,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还使得产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市场供需矛盾,导致钢材价格上涨,致使钢铁产业盲目扩张,这样的生产规模势必造成高投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但从国际上看,我国第一、二产业尤其是物质资本密集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同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主要发展加工产业。90年代后期,中国更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加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从而急剧扩展为世界的“加工车间”。第二产业的急剧扩展成为8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5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发展经济建设的脚步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城乡和区域上却是受到了限制,发展脚步出现了差异。在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由于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有比较大的优越性,在交通上和市场环境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说在经济的发展上就会有很大的优势,发展的脚步就会很迅速。内陆地区相对来说,有些区域由于位置比较闭塞,交通环境受到限制,信息落后,无法及时有效的和外界进行沟通,相对来说市场也比较闭塞,所以在经济的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脚步就会有所落后。这样一来,沿海和内陆在经济发展上就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对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会形成一定的影响。

6 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在目前来讲,对于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还是比较不足的。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产品的科技含量上来了,那么对这项产品的投入就会有所下降,成本的降低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形中就增加了在市场中竞争的砝码。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拉动企业的产品增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只是在一些大型的企业中有对产品的研发部门,但是研发的力度还是不够,那么在中小企业中根本就没有设立研发部门,这样一来,我国在自主研发方面就比较欠缺了。自主研发可以为企业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份额就会增加,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有利的影响。但是我国无论是在资金投入上还是在制度的制定上都缺乏相应的机制管理,所以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7 企业海外投资困难

国际投资有利于全球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外投资问题,部分企业也有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受到诸因素的限制,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困难重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落后;2)境外投资手续繁琐;3)外汇管制的制约;4)境外投资缺乏资金支持;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6)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面。这是我国课程政策的重大转变。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办学需要进行科学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课程。它的开发首先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因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原来的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更是如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得到教师的支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要素,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同度、积极性、责任感、事业心、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障碍主要是教师,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开发意识薄弱,课程观念陈旧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被赋予课程开发的权力,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相反,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课程的发展,教师可以自主地根据学校和地方特色、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设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摈弃陈旧的课程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因此“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但是目前,许多学校仍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中心。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的实质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二)开发动力欠缺,积极性不足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民主、开放的制度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官本位的教学思想,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容易滋长校长的“家长”作风,教师怯于领导的权威,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状况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制度,校长是校本课程的领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则比较被动。对校本课程开发抱有担忧心理。他们担心并且过于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或未贯彻好领导意图而被责怪。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曾说过“大部分的课程革新方案都包含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被要求做一个改革者,往往要背上‘无能’的重担”。这种重担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国教师长期在国家课程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在一部分教师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必须放弃或改变他们业已形成的某些固有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个性特点和同事关系,迫使他们采用新的课程教材,熟悉新的校本课程,所有这些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带来额外的负担,而且一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职称晋升和物质奖励,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采取消极甚至抵制态度。

(三)盲目单干,团队合作开发意识淡薄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指单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整体层面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整个团队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成功。

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参与者通力合作,需要一个教师群体和课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协作,单独一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很难开发成功校本课程。而长期以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是靠自己独立地解决课堂上的问题的,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教师的课堂生活是“自给自足”的,这种特点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起阻碍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全方位的合作事业,只有教师们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才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整个学校内部的课程领域缺乏合作与交流,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导致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和课程整合不足。

(四)课程开发理论缺失,知识技能缺乏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完备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理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指导作用,同时课程开发的技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关键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从理论的角度上,它要求教师具备必要的课程开发理论;从实践的角度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必要的课程编制技术。

但是在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能,因为我国的师范教育侧重于教师普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掌握,几乎没有开设与课程开发相关的课程,教师没有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能胜任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通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新观念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决定了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强度和深度,这是一种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表现。有了主体意识之后,教师才会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身份认真对待,才会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只有具有了较强的课程意识,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去理解课程目标的含义,才能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境对课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摈弃传统的旧观念,真正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适合学生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的校本课程。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是指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课程是开放的,即课程是不断生成或持续变化的。不能将课程认为只是一种文本或一个学科科目;课程是民主的,即从课程的决策权利来看,课程是由专家、校长、家长、学生、社区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决策的;课程是科学的,课程是儿童

的课程,课程要能够适应不同儿童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感。不仅如此,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评价的方式都不再局限于原有学科课程的单一形式。为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

(二)制定课程开发的制度保障,建立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中。为实现真正的角色转变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也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提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没有教师的全心投入。校本课程也就成了一种形式上存在的东西,一种校长课程或教导主任课程。因此,提高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投入度、参与度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一种自愿的行为,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保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要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应该积极鼓励与肯定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并以身作则;学校要调整晋升奖励制度,对有能力进行课程规划、教材设计与编制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等物质奖励。另外,还应改变原来的完全依靠教学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晋升与否的标准,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也作为一条指标,切实促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其次,为教师提供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避免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既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使之成为教师乐于参与的一项工作。

当然,除了这些外在激励因素,教师的内在激励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加强自我修炼,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断地完善自我。

(三)促进课程领域合作,加强课程开发协作精神

首先,整个学校内部的课程领域要加强合作,相互交流,消除课程与课程间的界线,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教师应该把单独一门课程放在广大的课程整体中去考察,并逐步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项集体协作配合的事业,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就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密切合作。

(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知识,培养课程开发素养。

篇7

摘要在国民经济日益增长的今天,人民财富水平不断增加,理财需求也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顺应市场变化,积极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但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和演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应对措施及策略。

关键词理财产品 理财人员理财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相应地,居民的理财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如何让自己手中的财富保值增值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各商业银行积极顺应市场变化,个人理财业务日益成为中间业务拓展的重点。特别是前几年资本市场的火爆,迅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投资理财热潮,由投资热潮催生的理财市场的发展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 银行理财产品研发能力弱,同质化严重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不完整,设计能力不足,投资方向单一,缺少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各家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产品收益相当。产品研发重点关注竞争对手推出的产品而进行“复制”,只要一家银行推出新产品,其他银行随之效仿,跟风而上,“换汤不换药”,缺少适时贴近市场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

二、专业理财人员匮乏,理财中心发挥作用有限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依靠理财经理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均面临理财经理短缺的问题。个人理财业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服务要求高等特点,一个优秀的理财经理除了要熟悉银行自身的存、贷款及中间业务,还要掌握证券交易、保险、税务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长期的分业经营,银行专才可寻,通才难觅。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网点和理财中心的建设力度,附行式的理财中心遍地开花。考究的装修、一对一的理财服务,银行欲通过这种贵宾理财中心来体现其服务的专业性和专属性,彰显出VIP客户的尊贵品位。但由于银行本身能够提供的产品有限,以及工作人员本身专业水平的局限,VIP客户能够享受到的理财服务往往还是基金、黄金、保险等普通客户在柜面就可以办理的,缺乏专门面向VIP客户的理财项目和产品,使得理财中心和柜面销售差异性小,发挥作用受限。

三、销售行为未全面规范,理财风险日益显现

银行理财人员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缺乏对投资者充分评估,或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未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进行必要的细分;没有评估客户是否适合购买所推介的理财产品,并将有关评估意见告知客户。再加上自身业务素质所限,难以实现“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销售产品时,不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而是以任务为中心,有什么任务就卖什么产品,风险提示不够,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为完成任务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日后风险。

后续服务的工作也比较跟不上,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未能很好地向客户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资产变动、期末资产估值等重要信息,不能将客户的资产信息和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重新结合对照分析,不能及时给出客户资产配置调整建议,重销售轻管理现象严重。

四、应对措施及策略

(一)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升银行自身产品的设计能力,建立自己的品牌产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赤手空拳难以打拼市场,品牌多样的理财产品是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赢得客户的重要法宝。商业银行应以市场细分为出发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信息反馈、产品设计与一线销售的沟通联系通畅渠道,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根据市场、政策变化,适时的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使客户的效益获取程度达到最高,提高理财服务的含金量,十分有助于赢得客户、占领市场。

(二)加强专业理财队伍的建设。如果把产品比作夺取市场的武器,那么理财人员则是拼抢市场的士兵。面对理财从业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大前后台分离力度,加大操作系统研究,梳理各类产品的交易处理界面和流程,提高服务客户效率;其次公开选拔一些职业操守好、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候选人才,并形成阶梯式的培养队伍;再其次是制定系统的理财顾问培训计划,针对个人业务顾问、个人客户经理和客户经理主管分别制订详尽的培训计划,同证券、保险等行业系统建立横向联合培训机制,如邀请知名基金公司经理深入网点,送教上门,或组织优秀客户经理参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进行学习交流等。最后是建立理财人员管理制度,如《个人客户经理的准入、退出机制》、《个人客户经理业绩跟踪评价与考核管理制度》等,对个人客户经理实行动态管理,打通进出通道,引入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使理财产品营销人员能自加压力,持续学习,不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还要充分了解所从事业务的法律法规与应具备的职业操守,自觉规范营销和服务行为。

(三)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增强销售人员风险意识,防范操作风险。随着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产品规模逐步扩大,产品结构日趋复杂,其蕴含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也逐步集聚,各种“欺诈”消费者的事情频频见诸报端,给商业银行的声誉带来恶劣影响。因此,一方面各商业银行除执行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外,还需围绕产品销售的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理财服务的规章制度,特别是相关售后服务机制和客户投诉处理机制等。另外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排查活动,不定期进行“神秘人”检查,明察暗访相结合,规范销售行为。最后要强化对理财人员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销售产品不光是买者自负,卖者仍有责。选拔理财人员不光是业务能力强,更要看重思想素质好,品行优良。

总之,只要正视理财业务上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应的支持策略,积极行动,积极改进,商业银行必将会迎来蓬勃发展的理财市场,以之为代表的中间业务才能真正健康的、可持续的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李国峰.银行个人理财.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2.

篇8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01

现阶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十也讲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如何有效的开展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城镇化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结合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中国城镇化的内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问题,逐渐演化为社会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城镇化又被称为城市化,其在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中以动态发展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伴随现象,其发展的具体表现为:从事农业产生活动的人数减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被消除,而转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社会的风气、城市规划以及生活方式,都开始向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方向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表现。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视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城乡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发生了明显变化。加之我国人地矛盾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均衡,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出。为了有效的协调空间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问题,需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改革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完善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其次,城镇化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人文事业及民生事业的建设。在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可以为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

(一)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

就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导致小城镇的规模布局散乱不堪,地方政府对于城镇化发展的概念解读不到位,没有切实将其看作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小城镇的不合理设置与建设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间接导致了建设成本的浪费以及资源的流失。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关注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这一问题非常重要。

(二)户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户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一直是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效流动,随时间的推移,成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户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无法有效的满足城镇化发展中人口户籍管理的需求,直接导致户籍管理工作水平下降。户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不但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城镇化的正常推进工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通过一定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基础设施置不够健全仍是城镇化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规划与布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无法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进一步拓展城镇化的发展规模,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城镇化的规划目标就无法实现。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这一问题的存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镇化发展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完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的问题也非常重要。

(四)发展机制缺少灵活性,管理水平低

不断的社会实践工作表明,发展机制缺少灵活性,管理水平低,也是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强,小城镇的建设资金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很难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加之乡镇政府的资金债务压力,其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发展机制缺少灵活性,管理水平低,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因此,发展机制缺少灵活性,管理水平低,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成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事项之一。结合我国城镇化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影响城镇化发展因素的探究工作,并将其作为开展城镇化发展工作的基础,制定有效的发展方面,才能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将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并积极的开展相关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冒小栋,刘琼芳.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J].商业时代,2014,(5):29-31.

[2]杜萌.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与检验[J].商业时代,2014,(19):45-46.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统一;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正在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城市扩张的道路上,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发展的浪潮中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已经成为城市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话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的分析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使得城市规划符合时代的要求。

一、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越来越突出,城市扩张也在不断加剧。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城市的发展尤为突出,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极度扩张,也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城市规划方面,也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城市建设在质量上粗制滥造,影响颇深。在城市规划方面,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入浅显的探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城市规划存在随意性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计划指导作用。城市规划的涉及面之广,已经囊括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不过,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剧中,城市规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建筑行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城市规划不断的任意更改,并没有在实际的运作中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合理要求进行操作,表现出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随意性,这就为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

2、对名胜古迹的保护意识欠缺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方面,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对风景名胜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的引导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素质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在风景名胜的保护上并没有制定完全合理的计划,使得许多风景名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或者城市规划实施的滞后性和不便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污染和浪费也极其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上越来越重要。

4、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城市建设中,效益永远是持久的话题。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相关研究管理人员由于利益的驱动与一些不法开发商沆瀣一气,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质量和职能。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上,施工单位也并没有贯彻城市规划合理要求,在施工建设中盲目只求利益最大化,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5、城市规划不具有前瞻性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牵引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保障。然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公共交通和下水道的疏通排水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交通拥挤、车道狭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行车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在下水道的排水方面,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疏通通道,是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存在诟病,尤其是在近两年连降暴雨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在暴雨之后,许多城市成为“水上城市”。这就是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没有为将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6、城市规划生搬硬套

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直接完全套用一些主流城市的规划方案,没有联系自己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城市建设上没有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极为突出,施工单位没有联系实际,完全套用一个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过程诱发了一列的施工问题,城市规划的生搬硬套在城市的发展中严重影响了其进程。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统一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情况下,城市规划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制定更好的城市规划方案,显得尤为突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问题上,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

1、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意义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问题上,人们普遍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源于经济类型的转变发展,是运用规定的区划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建筑等标标注物进行划分,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历史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详细规划中,制定计划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灵活性,也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2、城市设计发展的意义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整体发展为切入点,侧重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针对整个城市的设计,这样的一个宏观环境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想象空间,激发了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城市设计致力于改造人们的空间环境,为人们营造更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的城市设计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城市设计桎梏,不再简单的追求外观上的设计,而是只求设计层面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是独立与城市规划之外的,与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城市设计的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制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城市的建设中相互独立,却也在逐渐的走向融合,合理的统一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实施基础,使得城市规划在方案制定与有效实施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在今天看来,已经势在必行。

三、结束语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关系到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在城市的建设中对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但是在如何实现两者统一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广泛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郑正.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控制指标的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2005

篇10

智慧城市自2008年提出概念,到今年已经过去5年的时间。智慧城市在中国的发展也从最初的追捧、迷茫,迈入“实践探索”阶段,各城市积极开展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为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去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各试点城市要出台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

各部委的配套措施也及时出台,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和7月开展两批共计193个智慧城市试点。科技部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在20个城市中开展“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示范。国家旅游局启动了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共确定了33个城市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3年出台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技术指南》,太原、广州等9个城市列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

为了在中央部委间形成合力,更好统筹智慧城市发展,去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牵头,会同科技部等八部委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报请国务院审批,该意见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引导。

此外,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欧盟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正式启动了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双方合作分别选择15个城市/城区开展合作。

在政策助推之下,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升温,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然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部分城市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千城一面、盲目跟风导致缺乏区域特色;缺乏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足够的支撑能力,造成信息孤岛的存在;建设模式不明确,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未能构建运营的长效机制;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过度依赖一些厂商的解决方案,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生事物,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和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就是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之道,共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