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旅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文旅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旅游;误区;建议
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由来与数量增长
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决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由此正式拉开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序幕,紧接着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998年,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印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办法〉的通知》,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999年1月,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诞生。其后,数量急剧增加,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有24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量已超过全国城市总数的1/3。具体数量增长与行政等级分布概况如表所示:
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整体发展简况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数量上发展比较迅速,并且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都有较大比例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已基本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头戏。
关于城市旅游,至今尚无一致的概念界定。但一般认为,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进行的包括城市观光游憩、商务会展、度假娱乐等在内的一系列审美或愉悦活动。优秀旅游城市的评定要求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旅游功能的完善。而且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入口和旅游线路以及旅游流的集散地,所以总体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作为旅游目的地获得了发展,而且还作为各个旅游线路的枢纽促使其对区域旅游的支撑功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现实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中确实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
如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基本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比较知名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如北京、西安、杭州等)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如青岛、大连、深圳等),其城市旅游发展较快,也相当成功,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另一种是一些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且处于经济落后区域的城市,其城市旅游在区域内某些知名景区的带动下获得了发展,但他们仍未成为旅游热点城市(如郑州、长沙等)。这些占数量多数的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其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常常走入一些发展误区,从而使其长期不能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他们空有优秀旅游城市荣誉称号,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旅游吸引力。这些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的总体水平,并且不利于更好地带动中国整体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现象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众多,其中副省级以上城市均已是优秀旅游城市,占城市数量主体的地级、县级城市通过评审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在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城市旅游发展误区与不和谐现象。
(一)城市旅游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城市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城市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三)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四)城市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城市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
四、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一)评定政策的改进与完善
1.严把评审关,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根据验收得分高低并结合对海内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结果评定出来的,其中有些成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标准》中的“发展健康有序;有成果;效果明显”等字眼。当初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初衷无疑是想通过城市旅游发展带动城市及其相关区域的总体发展。但是当其数量和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后,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使他们真正成为区域内的特色旅游城市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先锋和引导。从国家评选角度说,应严把评审关,杜绝滥竽充数。城市也应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避免盲目攀比,要创建真正的优秀旅游城市。
2.完善评定标准,实行旅游城市星级等级制度
社会在发展,旅游也在发展,《标准》也应与时俱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都参与评定,并且副省级以上城市已经100%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如今我们看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其行政级别,然而行政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城市旅游发展的真正水平和旅游吸引力。现实中很多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并不大,同时,也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却并非优秀旅游城市。数量过多的优秀旅游城市使我们很难区分、识别其旅游吸引力大小,所以很有必要对优秀旅游城市群进行进一步的级别划分,就像星级酒店、星级景区一样,实施星级等级制度。对其城市旅游发展的品位、特色、吸引力等进行合理评价。
(二)城市旅游的特色化塑造
1.端正目标,特色发展
城市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城市甚至区域旅游的真正发展,不能仅以创建和维持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为目标,而应以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成为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城市为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理性的,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的意义。
2.目光长远,合理投资
在现实中,并不是说旅游投资越多,其旅游业就能发展得越好。毫无特色的一些项目投资,起不到吸引旅游者的作用时,它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设施,甚至可能被荒废。只为树立形象工程的投资,即便是开始风靡一时,也很难成为成功促进城市旅游长期发展的有效投资。所以,应在对旅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上一些有市场和长久吸引力的旅游发展项目。
3.独辟蹊径,谨慎模仿
城市旅游发展成功的优秀旅游城市很多。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相互模仿,而是他们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吸引着旅游者。学习经验是件好事,但一味抄袭模仿却起不到预期效果。学习借鉴的应该是基本的发展思想和策略,而具体的措施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例如城市景观的地方化,举办传统或现代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等。
4.主题明确,专而不泛
许多城市往往习惯于旅游全方面发展,结果功夫没少下,效果却不好。如今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数目剧增,除了少数大城市的旅游特色已经形成外,其余中小型城市多数尚未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城市要想获得城市旅游的突破性进展,就很有必要走旅游功能主题化的道路。城市旅游主题不仅可以体现在城市景观、旅游景区景点上,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游憩娱乐、节事活动甚至是旅游媒介服务上。特色突出的一方面往往就可以带动整体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城市旅游的主题化发展,而不是喊着特色化发展的口号,走着大众化的道路。
结语
随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旅游的发展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多数特别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走着大众化发展道路,这造成他们之间相互区别不大,各自特色极不明显。各个优秀旅游城市不应拘泥于一个空洞的称号,而应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秉赋数量、规模、级别、品味、旅游价值和自身在区域中的旅游职能等状况积极找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旅游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5,(5).
篇2
【关键词】诗文化发展规律;成都文化强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3—0166—4
2012年1月,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一’的目标。作为地处内陆的古蜀文化发源地和汉唐文化继承城市,成都多年的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更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其文化发展更需要理性,充分认识文化市情,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效促进成都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一个基本判断:成都是文化大市,还不是文化强市
作为地处中国内陆的超大中心城市,成都也是四川的文化大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取得中国动漫游戏基地、中国数字音乐基地、中国创意之都(2010)等文化产业称号。成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市,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个历史文化名城,26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是四川文化要素资源集聚大市,集聚了四川53.76%的高等院校,集中了全省科技从业人员的76.61%,集中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81.48%,集中了公共图书量的46.66%。
但是成都还不是文化强市。判断文化强市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达到2.75%。成都多年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弥补文化经济短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幅保持高于GDP增幅,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7亿元,占国民经济总量比重4.6%,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2.3%,高于成都GDP占全国1.4%比重,但与国际标准支柱性产业一般占地区或城市经济总量的5%以上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文化产业还不是支柱性产业,文化经济软实力不强,与拥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在全国的文化地位不相称。
几年前成都就明确要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标杆城市,但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成都还没有文化标志性东西支撑;自2003年以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城乡标准化建设和城乡社区满覆盖,但文化产业的精品力作不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影视文化作品更不多,反映成都文化历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现实生活的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原创作品及其价值发掘不深。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进入强市行列。
表2表明,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列副省级城市第7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列副省级城市第4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资产规模仅列副省级城市第6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列副省级城市第4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已是西部第一,除重庆。但成都还没有进入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即前三名,处于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第二集团。加上四个直辖市,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只能位居文化发展全国城市第三阵营。
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处理好政府、企业、文化人三者的关系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文化发展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文化人、文化企业和政府,充分认识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当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一)文化人:文化发展的中坚和核心
文化人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是文化之源,是文化生产力最活跃因素,是文化发展的中坚和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是知识创新的劳动者,是社会生活的发现人,是人类长河的掘金人,是精神家园的工程师。他们是那些被普遍称为的作家、艺术家、思想者、理论家、知识的个体劳动者。他们不可或缺,不可多得,是人类的精英。
孔子与儒家文化,司马相如、扬雄与汉文化,李白、杜甫与唐文化,“三苏”、王安石、陆游等与宋文化。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与明清文化……没有这些文化人及其作品,中华文化或将是一片空白。
当前,尊重文化发展规律,需要正视文化人成长创作规律。由人成长为文化人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知识积累过程、生活积累过程、知识与生活向文化创作转换过程。现有教育体制,从小学到高中,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一般需要12年。观察中外文化人的劳动过程或创作动机,无非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爱好;二是谋生;三是受命。
(二)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和价值实现主体
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55-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各地的城市建设已经把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在分析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础上,结合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和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提出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以期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据测算,1hm2的树林每年可以吸收1000kg二氧化碳,产生750kg氧气。
2.2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里大片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沉降。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和石榴等都有吸收的SO2作用;绿色植物还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如侧柏分泌的杀菌素可以杀死白喉、结核、伤寒和痢疾杆菌。松、柏、丁香、天竹葵、悬铃木等,也能分泌杀菌物质。
2.3减弱噪声
噪音有损人体健康,已成为城市中重要的环境污染。植物的叶与枝条能吸收声波。
2.4保持水土
绿地有致密的地表覆盖层和地下树根、草根层,因而有良好的固土作用。草类覆盖区的土壤不易遭雨水冲刷,泥土流失量只有地区的1/4,且绿地可比土地多蓄水。
2.5改善城市小气候
树木的枝叶可直接遮挡太阳辐射热,阻隔来自地面、墙面或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绿树有强烈蒸腾作用,可消耗太阳辐射能量,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减少热岛效应。
2.6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配置,合理布局,科学、艺术地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形成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观赏价值,使人赏心悦目,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时候,要建设好城市园林绿化,特别要建设好生态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总的要求就是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与稳定,园林绿化特色越来越鲜明,人类与环境发展越来越和谐。
4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
通过对城市绿化发展的系统研究与科学分析,提出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园林绿化建设要以服务于人类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②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园林建设首先要突出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要注重维护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③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环境效益是园林绿化建设最直接的追求。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体现。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建设中要避免为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现象。让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快速发展。⑤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有超前意识。只有长远的规划,才能确保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均衡性,才能保证建设成果在较长的时间里不落后,不过时。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尽可能在原有的城市自然地形地貌和物种条件等基础上进行,以保护好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有利于保护生态和节约建设成本。
5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为早日实现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目标,在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方面主要围绕建设生态园林来展开。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5.1增加绿量,确保绿地面积
加强绿地建设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的最有效途径。扩大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绿化规划重点应从建成区绿化规划范围转向建成区各类绿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要把城郊的风景区、园林产业园区、苗圃、花圃、草圃、林场、水源涵养林、农场、园艺场等绿地资源以及江、湖、溪等水系纳入城市绿化总体规划加以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化面积和绿化总量,确保绿化用地有效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绿量的减少。在绿化管理上,对大量侵占绿地的建设项目的审批要严格把关和控制,对砍伐、移植树木以及临时占用绿地的审批项目实行严格控制依法加强绿化监察,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种侵占绿地、损毁绿地以及园林设施等违法行为。
5.2均衡发展,确保居民区附近有园林
实现市民普遍享受到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目前,市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园林绿化建设中,在资金投入、项目开发等方面有所倾向和侧重,以达到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合理。
5.3 精心设计,怡人精致
园林景观不是自然生成的,是通过人工设计建造出来的。因地制宜,因场置景。园林造景时,应尽可能保持城市的地形地貌,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山体、河道、湖泊、植被等。植物造景,寓予深意。植物是园林空间构图的重要因素,它是以有生命的物质进行艺术创造,追求统一而多变,讲究对比、均衡和韵律。因此,园林绿化建设要在尊重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对树种、树形、高度、色彩、季相变化以及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予以精心构思,进行统一设计,才能获取整体艺术效果。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予花木以人性。比如松柏的坚贞高洁、翠竹的傲骨和气节、莲花的吉祥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等等。
5.4加强规划,突出生态园林特点
重视以生态学原理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突出生态特点。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园林,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美化和绿化,而且要强调和突出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中要注意引入“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以建设生态园林为目标,重视用人本位的设计理念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注重和加强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不断地完善和巩固城市生态系统,努力创造一种城市亲和力,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社会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5.5 园林要有中国文化意蕴
文化建园,坚持园林文化与民族、历史、地域文化相结合。中国是园林的创始国,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经过历代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大体系,创造了东方园林特有的风格。中华文化是园林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园林文化创作如果失去这些,就失去了母体,失去了根本。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 发展
1.提高市民的绿化意识
发展园林绿地,是一项有益当代、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对城市的园林绿地,人们认识不一,有的认为建绿地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是可有可无的;还有的认为侵占绿地建房比建绿地更能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没有绿地人们照样工作、生活等,在人们的脑海中存在以上错误的意识。近年来,由于洪涝、干旱、霜冻、风沙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市区内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直接影响了生产和居民的身心健康。缺少绿地,破坏生态环境平衡,是一种莫大的灾难。我国一九五三年西北地区发生的沙暴,直接损失达五点四亿元。半米之距看不见人影。由此可见,发展园林绿地势在必行,提高市民的绿地意识,是大有必要的。
2.发展城市园林绿地,要有规划有步骤进行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蓝图,要与各项规划协调,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中的各项建设亚欧园林绿地建设相协调,有些时候,园林绿地刚刚建成,就毁之重建与园林无关建筑,这不仅带来了经济损失,也给重建园林绿地带来了诸多不便。应强调的是,城市小区的中提规划,应将绿地规划设计纳入进去,以作为改变增加建筑面积、压缩绿地的弥补措施之一。并且要求规划中的绿地,不得随意改变性质,今后不论是旧城区改造还是新城镇建设,以及住宅、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和铁路、公路、农业等部门的各项规划,都应把绿化列为不可或缺的工程项目,安排一定的绿化面积。因此,园林绿地的建设要与城市规划中的各项建设相协调,要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
3.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巩固和发展园林绿地
建设园林绿地一定要考虑地况和环境,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否则将会脱离实际。城市建设蓬勃发展,楼间的空地要开辟成小花园,可结合高层建设开发,在屋顶上,利用空间,建立屋顶花园。在挡墙和建筑物上,不断充实攀援植物,增加覆盖面积。也可根据城市规划,按点、线、面的要求,发展系统绿地。对不能开发的老区,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小型绿地。结合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许多单位迁移,用地调整,发展小型游园。在郊区地带,由于农作物生产基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村屯周围栽植树木,村头建设小果园,来丰富景致。郊区农村乡镇荒山较多,可栽植果树,不仅可收到经济效益,也起到护坡绿化之功效。美化人们的居住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4.发展城市园林绿地,要以“植物造景”为主
有人担心提倡“植物造景”会使园林景观单调与贫乏,这是多余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提倡“植物造景”并不排斥园林中的一些必要的建筑小品的点缀,只不过是强调分清主次和依从关系。“植物造景”就其观赏效果来说,也比建筑造景活泼、丰富、生动,他比建筑造景更具生命力。就冬季霜雪凝结在树枝上的晶莹树挂,不就是很美的一大景观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对园林的审美观点也不同,现代的中国人,越来越喜欢趋紧大自然的景观, “植物造景”更能给人一种明朗的美、豪放的美、充满生命活力的美,这就要求我们的园林设计者在勾画园林蓝图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未来感” 当然我国古典园林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我们还要继承、研究、学习。
5.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水平,丰富城市的景观色彩
城市园林绿地不但是提倡个“绿”字,它是以绿为主,绿化与美化相结合。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应有一个优美、清新的环境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丰富城市的景观色彩。
建立“花园式”的街路绿地。街路绿地是每个城市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街路绿地要注重层次的高低错落,色彩的搭配。街路两侧建立花园,是城市绿地发展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能用植物覆盖地面,而且还增加了城市景观。
绿地要向空间发展。美国、英国、西德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五十年代就先后建造了各类规模的屋顶花园,它不仅能解决绿地的不足问题,而且还有效的利用了空间,增添城市空间景观。当然建屋顶花园在北方必须解决冬季防冻裂、夏季防漏雨的问题。
开发和发展大型绿地。利用大型绿地,在原有的绿化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更新,辟建公园,丰富城市园林绿地。
城市园林绿地讲究艺术性,不单是只栽植树木,在不同的环境,绿地应突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适地适树,注意植物的合理配合,力求实现多树种、多层次,避免呆板,使绿地与市区的现代化建设相匹配,体现城市的独特风格。
6.加强管理,建立绿化管理机构和法制
科技兴绿,主要的环节是科学管理,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目前管理成为绿化工作的一大难点。先栽后拔,破坏绿地及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一是实行养护管理责任制,把专业管理和群众管护结合起来,一方面责任到人,分片包干,充分发挥城市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的作用,而是各单位门前实行承包管理,要建立法律制度,以法护绿。
篇5
关键词:屋顶绿化,生态,建筑荷载
1.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也急剧加快,这也使城市绿地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必然。然而,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生存的重要性,所以,一种出现在现代化城市中的新型绿化形式—屋顶绿化,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全球环境每况愈下,屋顶绿化在这种形势下,在生态恢复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节约了用地,对城市空间的扩大利用有不小的贡献。
2.屋顶绿化的起始
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在幼发拉底河下游发现由苏美尔人所建造的“ 大庙塔” , 这是屋顶绿化的起源地。公元前604~ 562 年发现的著名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是真正意义上的屋顶花园。近代时期, 西方部分国家因为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 使国家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作为提高环境质量、增加人们娱乐场所的必需品,屋顶花园也得到不断发展与改进。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才开始研究屋顶花园和屋顶绿化的建造技术,目前国内出台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定中,要求人均屋顶绿化面积。[l]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的屋顶绿化发展的如此迅猛及完善,这与政府的扶持和规范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3.屋顶绿化的功能
绿色植物是屋顶绿化的主要角色,在生态学、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能够制造氧气,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建筑有隔声减噪、隔热保温的作用;同时绿色植物多释放的气体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十分的有益。在颜色各异,形态百变的植物的映衬下,建筑的视觉艺术效果更为突出,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的艺术品。
4.屋顶绿化的形式
设计前期根据荷载选定适合的屋顶绿化类型,屋顶绿化主要分为:开敞型屋顶绿化、半密集型屋顶绿化和密集型屋顶3种形式。
4.1 开敞型屋顶绿化
开敞型屋顶绿化是最简单的一种屋顶绿化形式。因为建筑的荷载比较小的原因,屋顶绿化一般使用攀缘植物、地被及小型灌木进行种植。国外普遍采用的是开敞型的屋顶绿化,同时在中国的大城市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简单的绿化形式并不过于要求景观效果,大多采用景天科植物,这种植物耐干燥,生命力旺盛,不用专门设置灌溉系统。这种屋顶不宜上人,荷载一般在60-200kg/㎡。
4.2 半密集型屋顶绿化
半密集型屋顶绿化称为组合式屋顶绿化,适用于可见的屋顶,需要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绿色和开花植物。因为比拓展型的土层要厚,选择植物的范围也就越宽泛。这种形式的屋顶绿化需要定期浇灌和养护,可以在屋顶上留有停留和行走的庭院或小路。建筑静荷载为200~300kg/m2。植物以草坪为主,选择屋顶承重梁柱上方种植花灌木组成景观。[2]
4.3 密集型屋顶绿化
密集型的屋顶绿化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屋顶花园,它可以融合各种的园林设计元素,例如:亭、台、水池假山,以及各种冠型漂亮的树。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元素,使得密集型的屋顶花园要经常地维护与保养,当然这种类型的屋顶花园在功能上是供人休闲的空间,视觉效果和功能并重,所以在树种和小品的设计上要更加人性化。建筑静荷载在500kg/ m2.
5.屋顶绿化的现状
我国的屋顶绿化由于受到投资、技术以及材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起步较晚。70年代我国第一个大型屋顶花园在广州东方宾馆 10层屋顶建成。它是我国首座建筑物与规划设计同时完成的屋顶花园。屋顶面积为900㎡,设计布置了适宜当地的花木、小品、水池以及湖石。整体的平面布局简洁大气,空间划分合理,层次丰富,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1983年,在北京长城饭店建筑群体西侧的矮层屋顶上建造了屋顶花园,面积约为3000㎡。其间,花台,水池以及形状各异的种植区合理分布,有机结合,并有些许山石,喷泉,溪流加以点缀和贯通。这是我国北方第一座大型的屋顶花园。
80年代末90年代初,屋顶花园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造。譬如上海的花亭宾馆,在主楼的前裙楼屋顶上兴建了大型的屋顶花园。北京林业大学的主楼屋顶花园也于92年落成。2003年北京中关村广场建起了空中园,绿地覆盖面积达到5万㎡,成为亚洲之最。2009年8月竣工,面积为10000㎡屋顶花园建造在天津滨海科技园行政许可大厅的屋顶上。是全国最大的斜坡式屋顶花园。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设计师在中国馆2.7万㎡的屋顶上,精心打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屋顶花园。
即使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在城市屋顶花园的数量、面积、质量水平上我国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6.屋顶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6.1屋顶绿化的规划与建筑不同步
在我国,多数屋顶花园的规划都是在建筑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实施的,这样对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局限性。因为满足不了荷载,所以屋顶花园的效果往往总是差强人意。倘若规划与建筑同步,屋顶花园需要的荷载建筑得以满足,与建筑同时规划设计的花园也与之相应,增强协调感,这样设计出来的屋顶花园少了某些人为因素带来的限制才能更加的丰富多彩。
6.2屋顶花园的荷载过大
屋顶花园最先要考虑的是其安全性,建筑顶端加增花园很容易导致超重,其次才能考虑视觉上的美观以及其他作用。在新建筑上进行屋顶绿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建筑的基础结构都要考虑屋顶绿化的实施。但是老的建筑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改造成本过高,设防能力较差都严重影响了屋顶绿化的发展。屋顶绿化设计所需的建筑材料、花草树木、栽培介质以及自然降水等的总重量都要充分考虑,因为这些与屋顶的荷载和结构密切相关,总重量只能占荷载的80%~85%之间。国家建设部以政策性规定,不论在什么地方进行房屋建筑,必须同时考虑屋顶的绿化,把屋顶的绿化设计、布局,一同纳入整个房屋建设内容。[3]
6.3屋顶的给排水问题
屋顶绿化与陆地绿化不同,它是依附着建筑屋顶来实施的,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给屋顶花园的给水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屋顶的植物通常都是依靠自然降水和建筑的供水系统,但是夏天气温炎热,屋顶的风力较大,植物水分蒸发的很快,所以因为供水不足导致的植物死亡现象也是频频发生。
同样的屋顶绿化的排水也很重要,雨季雨水较多的时候会导致屋顶大量的积水,增加屋顶的荷载,给建筑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如果雨水未及时排出,大量的积水会导致植物的根系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最终导致烂根死亡。
6.4重养轻建
进行屋顶绿化的意义在于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的美观,同时也为居民生活休憩提供了场所。对屋顶花园的养护也是屋顶绿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如若养护不力,屋顶花园的生态效应与功能同样得不到发挥,所以注重养护比建造屋顶花园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孔强,赵娜娜, 浅析国外现代屋顶绿化设计 《北方园艺》-2009-11-15
篇6
一、城市中园林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够充分
生物多样性同物种丰富度是2个不同的概念,因此,盲目地用增加景观与植物种类的方式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是不正确的。其原因在于若尽可能使城市中每一块绿地上的植物种类都得以增加,从整个城市范围讲,并没有增加物种的总量,反而减少了景观的多样性,并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物种多样性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1.2对环境敏感区不够重视
一般来说,环境敏感区很容易因为人们没有正确地开发导致环境恶化,因此归属于生态脆弱区的范围中。很多城市在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没能对环境敏感区予以足够的重视。野生动物栖息以及富含乡土植物的自然河川、荒废地等这些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的群落生境均属于脆弱的地带。这些地带很容易出现各种生态问题,并且环境的变化也十分激烈,若不能恰当的建设这些地区,只会导致其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或者出现一些自然灾害,令现代城市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3对功能性的认识不够合理
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绿地的主体,在城市中这些有着生命体征的绿色植物能够展现出巨大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地能够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并且每种类型的绿地会展现出各自不同的功能,由于这些独特功能的存在,其建设与规划设计的手法也就自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城市在绿地建设时,单单注重绿地在城市中大尺度的建设,没有重视市民对城市绿地在休闲游乐功能方面的需求。
二、城市中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战略
2.1对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与维持
保护与维持生物多样性,最先需要做的就是切实维持、保护与恢复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敏感区。使用生态廊道的方式令自然园林同人工园林之间形成网络式的连接,构建出人工复合式的生态环境系统,令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得到保障。另外,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建设应当以生态园林的建设为准则。实现生态化的建设,可以对乡土花种、树种、草种加以应用,令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得以增加。
2.2节约资源
很多园林建设在投标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进而令城市人文资源很难实现合理地应用。对此,一定要秉承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忌出现铺装浪费的行为,令园林素材以及园林植物能够实现本土化,就地取材。节约各种能源、资源以及水资源,使资源配置能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增强资源保护意识,充分地利用人文景观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积极地挖掘与梳理人文资源,并且将这些元素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加以应用,使城市园林建设的品味得以提升。
2.3重视市民的需求
人是城市的主体,建设城市园林的终极目标就是向人们提供服务,而不是说单单为了实现环境的美化,将一种舒适的休闲环境提供给居民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在建设时一定要明确建设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对自然环境、景观以及植被加以模仿,令公园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一项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不能出现为了美化而美化或者按照公园的形式建设城市绿地的错误想法。只有令城市绿地实现生态化,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相处,进而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篇7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绿化;发展对策;城市化
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美化中的重要因素,不但在城市规划中占重要地位,而且对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和一个城市人口的健康,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在国内,有很多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由于其发展较早,使得其自身虽然有工业实力,但是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在道路绿化方面十分的不合理,所以自改革开发以来,至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调整和完善中小城市中道路的绿化问题,日渐变得重要。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国家不断提倡资源合理地开发以及再利用,使得这些中小城市自身存在的城市规划问题,也接连浮出水面,其中,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城市道路绿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绿化面积与绿化形式方面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城市的道路绿化面积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所要求的道路绿化覆盖面积规定,特别是在一些建设较早的老旧城区,这种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有的个别老城区,根本没有道路绿化带,且现存的绿化带形式也十分单一,如是道路两旁式绿化形式,整个城区就全部是同一形式,如是道路中间式绿化形式,就整个城区全部是中间式绿化,大大降低了绿化带功能,达不到绿化带应达到的标准。
2.绿化植物种类方面
目前城市道路绿化所种植的树种比较单一,如沿海城市宁波市主要是香樟、杜英、栾树等,由于没有不同树种的合理搭配,不但对土地消耗不合理,而且起不到预期的绿化效果,生态效益较差。而且一般绿化带内的行道树都是单排种植,不美观,不宜于观赏。其实在园林绿化中,植物是主体,是生命力。植物的样式、搭配、及其所发挥的绿化力和展现出的美感,直接决定着整个道路绿化的成功与否,所以道路绿化带种植植物的景观效果十分重要,合理的绿化带植物种植配置,所要求的季节性观效果概括来说就是“春红、夏荫、秋实、冬绿”,而现阶段的道路绿化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最适宜春季景观的灌木种植率较低,乔木也很少,而秋季的景观,阔叶树木种植率低,显得没有生机与生命力。
3.绿化养护工作与管理方面
对于绿化带种植植物,从一开始的种植工作和日后的养护管理工作常常脱节,这样经常导致种植植物之后的养护管理工作不能全面地进行,其中原因很多,有经费问题导致的养护工作不足,施工种植之后常常无人看护管理,导致杂草丛生的情况出现。还有是一些维持植物养护管理的绿化队,专业性知识不是强,专业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性的培训,对植物的生长特点,养护工作了解不足不够,对养护工作中的机械使用不熟悉,达不到对绿化带植物的养护效果。
4.特殊交通枢纽的绿化方面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城市交通网也迅速发展起来,中小城市的立交桥、地下通道等类似的交通枢纽建筑业越来越多,而随之而来的交通枢纽绿化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城市道路绿化工作中,只注重立交桥周围的绿化工作,在立交桥桥体四周,美观的绿化系统很多,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立交桥上行驶道路两旁却基本看不到绿化带,这其中的问题严重的,如果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只注重美观,那么一切的绿化工作就失去了其绿化的根本意义。
二、加强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工作的相关对策
1.城市绿化配置和规划设计应趋于合理化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道路的分布与布局的合理化显得日益重要,要想完善城市道路绿化工作,首先就是对道路绿地的合理规划,无论是城市主干道还是交通支线道路,在修建之前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道路的宽度与绿化的宽度要做出明确的比例,道路样式要合理,增加三板四带等样式,减少单一和绿化带面积狭小等不合理的道路样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绿化美化效果,而且能更好更合理地实现道路的交通功能。尤其是城市的重要干道和重要地段,不但要突出道路绿化配置的合理布局,而且应考虑地段具体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地进行道路的绿化和改造。预先制定较完善的道路绿化计划,不但要对道路绿化方面有合理安排,还要对资金的投入以及人员的选择方面,应该有比较周全的部署,以及日后的绿化带养护、管理,甚至于以后的修复重建工作都应有所考虑。
2.绿化类别应趋于丰富化和色彩化
首先要增加种植数量,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进行道路绿化,增加城市的“绿色”,把城市远郊道路的行道效果引入城市中,以达到城市绿量的最大值。此外就是要增加绿化植物的种类样式,尽量避免道路绿化景观色彩一致,在种类的搭配上,要科学合理,增加灌木植物种类和色彩明显的观色叶植物,这样不但能增加道路的色彩性,还能丰富绿化带的景观效果。此外就是要注重攀缘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合理种植,在目前的道路绿化中,攀缘植物和地被植物的种植很少,甚至于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植物不好应用,所以目前攀援植物的种植主要是在大型交通枢纽的周围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四周,而地被植物的应用在道路绿化中更少,主要种植在公共场所。根据各类植物的形态、花期、生长等特点,合理搭配种植,增加绿化景观效果。
3.绿化空间应趋于立体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交通日渐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中,经常会出现特定时段的交通拥堵现象,而交通网的分布,道路的覆盖率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而这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就是,道路的绿化面积正在不断缩小。因此,面对如此情况,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城市的绿化工作都要走立体化道路。如此,道路绿化的垂直化、立体化,变道路的平面化为立体化,也逐渐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情况虽然如此,而实际上中小城市的道路平面绿化尚不完善、不成熟,城市的相关设施建设也不完善,所以绿化立体化很难实施。这就要求政府与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对中小城市的道路绿化方面进行协助,增加中小城市的立体化绿化空间,以求中小城市在城市道路绿化进程中,道路绿化能有一个较大跨步的发展。
4.养护管理工作应趋于专业化和技能化
在增加绿化植物种类的条件下,增加绿化带种植、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知识显得更加重要。对于一个城市道路的绿化工作,在其整个过程中,不仅规划、种植重要,之后的养护、管理工作更是一个城市绿化效果的决定因素,针对目前这一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增加种植、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受到重视,应把道路绿化的相关工作,看做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工作。
总结:
总体说来,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绿化的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虽然有一些相关条款贯彻和执行,但是普遍民众对于城市道路绿化及生态绿化的法律观念还不太熟识,由于城市生态绿化是一项服务于社会、造福全人类的工作,所以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应该有生态绿化意识,要树立起,“生态绿化,人人有责”的观念,保护、爱护城市绿化带,每个普通民众应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的规划、绿化工作中,一方面使规划目的、及相关方案措施宣传给民众,一方面民众对于城市的绿化工作应提出宝贵意见,以达到“依法植绿、依法养绿”的效果。宁波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已深刻地认识到绿化建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道路绿化的升级改造目前已取得显著的效果。相信各个中小城市历经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城市面貌都会焕然一新、景色怡人。
参考文献:
[1]邱巧玲. 城市干道绿化的几个问题[J]. 中国园林, 2002,(03).
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意义;问题;发展对策
1 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
1.1 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园林绿地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场所,给人们带来重回大自然的感觉,满足了当代城市化发展的生活水平需要。城市绿地给人们带来优美环境的同时,对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熏陶,使居民在祥和、安宁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
1.2 园林绿化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空气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着人类身心健康,良好的园林绿地植物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需求的氧气,更能对空气中有损人类健康的粉尘给有效地吸附、过滤、阻挡,如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汽车产生的大量有害尾气,工业产生的废气等。
1.3 园林绿化可促使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园林绿化的最终目标,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优越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其内涵和内容已覆盖了多个领域,将社会、文化以及美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和精髓融入其中,打造了独特的城市,把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充分地体现出来。
2 城市绿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绿化养护资金短缺,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责任不明确
园林绿化养护在园林景观的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养护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着园林绿化的质量。然而,园林绿化养护做到位的前提条件是养护资金要有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的一部分老居住区的园林绿化经费仍旧由当地政府部门来支付。
2.2 经营管理措施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
首先,在园林绿化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园林绿化建设原则去执行,致使在实际的园林绿化中出现养护质量差的现象,如园林植物修剪、除草等工作没有按时执行等,导致园林绿地养护工作长期处于杂乱无章的局面;其次,园林区域的居民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把园林绿化的的重要作用给充分的重视起来,使得一些居民对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破坏等现象视而不见,再加上城市园林没有一个健全的执法体系,最终造成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滞后性。
2.3 绿地结构组成单一,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
在城市园林绿地结构的构建过程中,没有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给充分的体现出来,使得绿地结构单一化,虽然部分城市园林中绿化树木种类繁多,但是在色彩和季相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致使园林植物缺少生机活力,降低了园林景观的可赏性;如常绿树种仅仅只占全部树种的15%,使园林景观达不到四季常绿的效果。
3 解决城市绿化问题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
园林城市建设发展的优与劣,上级领导重视与否是关键。目前,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相关管理体制还不趋向完善,有很多建设单位和居民对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作为上级领导一定要抓好园林绿化法制建设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让园林建设单位和居民对园林绿地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树立起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如经常在居民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开展园林绿地对于人类生活重要性的讲座、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切实让全民对园林绿地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协调的关系给明确化。
3.2 做好城市绿化合理规划
合理的园林规划是有效开展园林建设工作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要严格地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的人文特征有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切实找出和城市发展相协调,适合当地城市人文风貌的园林建设规划方案。同时,在园林建设过程中,要对园林建设的前瞻性要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结合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溶关系进行建设,尽量做到不影响城市经济的同时又有效地凸现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如在生活区和工业区之间设置绿化带,使二者的独立性给体现出来,既不影响生活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影响工业区的正常生产,实现了协调共存,和谐发展的新景象。
篇9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57-01
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随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进而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十分重视,所以具体分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普通人民群众的日常劳动生活过程中,用某一特定的动作形式将当地居民的民族特征、风格以及等表现出来,根据这些动作形式形成了一定的舞蹈文化形式,这就是民族民间舞蹈[1]。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其主要是以集体载歌载舞为主,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比较重视,因此相关部门更应该注重保护民族文化。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点
(一)群众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民族民间舞蹈,它将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来,因此也将人们日常真实情景和想法充分体现出来,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性。民族民间舞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民族性,其本身就是居民依据某一民族自身的民族特征、风格、以及生活习惯等创造出来的一种舞蹈形式,因此将民族性充分体现出来。
(三)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由的崇尚以及自娱自乐的民族精神充分展现出来。民族团结和凝聚力也通过舞者豪放的舞姿不断加强。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规律及现状
民族民间舞蹈随着改革开放也受到严重的抨击,认为其是封建迷信活动,进而使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机[2]。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中国传入许多的外国舞蹈文化,进而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造成冲击,让人们渐渐淡忘了民族民间舞蹈,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逐渐趋向于“异化和丑化”,甚至人们以各种名义对其进行创新,如:原生态和土风土著等,严重威胁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使其与真正的深刻内涵相背离。
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时运用现代的编舞理念。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其发展和创作要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因此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时要运用现代的编舞理念,摆脱传统舞蹈形式,既保留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精髓,又融合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编舞理念,从而创新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风格和组织结构,进而将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魅力展F出来,同时又将现代民间舞蹈文化的新形态展现出来。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现实题材相结合。当前,人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只是处于定式思维的阶段,认为其只是用来表达情绪,并不能将社会情感的深刻主题向观众表达出来,自娱性是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这一特征与表达深刻主题并不矛盾[3]。
(三)将原生态与艺术舞台相结合。来源于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的舞蹈就是原生态,其能够反映出人们心底最真实的愿望。近年来,对研究原生态舞蹈也非常重视,舞蹈艺术家对原生态舞蹈的特征和内在规律进行积极探索,并且在原生态舞蹈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合各种文化,最终向人们展示最新的以及更完美的艺术作品,从而使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和活力不断得到丰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四)原生态舞蹈与现代舞蹈共存。将事物本身还原到最真实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原生态,而反映出民族民间舞蹈最佳的特性是原生态舞蹈主要的特征。将民族特色的器材、化妆以及服装等原生态的元素加入到民族民间舞蹈之中,从而将人们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反映出来。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之间也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与融合,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出现了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民族舞蹈和谐发展的趋势。如《铃铛》就是彝族的经典原生态舞蹈,其也是原生态舞蹈与现代民族舞蹈成功共存的案例。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在保护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要使其将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出来,从而使人们对其更加重视。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时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将最原始的状态与现代艺术舞台进行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创新。
篇10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对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进行研究,指出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阐述体育文化旅游中文化传播作用与影响:传承与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增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提出重视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以体育节庆为依托,促进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培养体育文化旅游专门人才的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关键词 文化传播;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14JDY022)。
作者简介:周雪华(1990—),男,湘西凤凰人,吉首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文化旅游是以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体育文化为核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进行的文化体验并受到文化内涵感染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期的延长,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对释压需求的期待,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传统观光益智旅游方式[1]。人们的旅游消费逐渐向高娱乐性、高参与性、高艺术性、高文化性方向发展[2]。体育文化旅游在游客们对旅游消费方向转变的背景下崛起的一项新兴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旅游业的繁荣而悄然产生的[3]。凤凰古城正是以文化旅游在全国享誉盛名,古城里居住这苗族、土家族这两个聪明与勤劳的少数民族。在这两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各自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一项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以期待为合理的开发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本地区经济的繁荣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凤凰古城这一全球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至2000年以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凤凰古城旅游产业主要是山水风景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及文化旅游。然而在这块苗族、土家族聚居的土地上,拥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每一个传统体育项目中都蕴含着浓厚的优秀文化,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由于凤凰县居住民族主要为苗族、土家族,凤凰县人民体现出来的主要文化特征也分别为苗族土家族文化。这两个聪慧的民族在自己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凤凰古城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1.1 民族特色性
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大部分是由苗族、土家族这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所组成。然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是苗族、土家族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沉淀和发展形成的。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有来源与苗族、土家族祖先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有来源于他们的祭祀活动中;有来源于苗族、土家族祖先们与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传统体育项目自从形成以来就拥有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它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习俗及文化特点,因此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强烈的苗族、土家族特色。
1.2 丰富多彩性
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组成是由苗族、土家族传统体育组成,苗族、土家族是我国两大聪明与勤劳的民族。这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并且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凤凰古城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由苗族、土家族及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共同组成,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共存现象,既没有独一民族的单调性,也没有体育文化资源的缺乏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上刀梯、摆手舞、茅古斯、苗鼓、耍龙灯、龙舟竞渡等各显特色。
1.3 功能多样性
丰富多彩的凤凰古城体育旅游资源决定了其自身拥有多功能的特征。精彩的上刀梯、舞狮子、烧龙灯等极具观赏性;土家族摆手舞、茅古斯舞、高脚、陀螺及苗族的苗鼓舞等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投入其中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苗族、土家族的文化魅力,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和参与性;苗族、土家族武术发展源远流长,苗族鼓舞及猴儿鼓堪比安塞腰鼓,这些体育项目都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对了解苗族、土家族这两大民族的历史有着深远意义。
2 体育文化旅游的文化传播作用与影响
2.1 传承与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国家和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达到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效果不能尽如人意。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在无形中产生了文化的传播作用,当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前来参观旅游,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并感受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魅力,受到其熏陶,然后回到各个地方传播在凤凰古城体验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前来凤凰古城旅游的游客们都成为了古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无形的扩大了古城体育文化传播者的基数,并扩大了传播区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起到巨大作用。
2.2 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
凤凰古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在2000年以后得到迅猛的发展。当今凤凰古城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量达到600万人次以上,这些游客们来自各个民族带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生活、生产等社会实践中,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游客们在参与体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了苗族、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人民对这两个民族的认识。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们也体现了自己身上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特征,古城人民也在其中感受和认识了外来民族文化,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民族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
2.3 增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
凤凰古城座落于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曾经这里是湖南省最贫困的地方,武陵山脉特困地区。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凤凰古城的经济得到飞快的增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变大。传统的山水风景旅游已不再是游客们喜爱的主流,高参与性、高娱乐性的体育文化旅游在不断的兴起,并日益壮大。凤凰古城传统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游客不远万里前来体验和感受。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也丰富了凤凰古城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 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3.1 重视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
凤凰古城提出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体育文化旅游正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相呼应。体育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项目,日后必定在旅游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部门和民间应积极配合,重视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在体育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支持、方针路线上引导,做到科学化发展。对凤凰古城的体育文化旅游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其特色,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让游客们了解到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独有的特色和魅力,从而产生前来体验和感受的冲动。
3.2 以体育节庆为依托,促进体育文化旅游发展
中国有关学者把节庆活动定义为:节庆是指某地区或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竞技、体育、风俗习惯、风情风貌、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4]。
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支撑,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节庆,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凤凰古城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如湘西州吉首市每年举行的鼓文化节,正是以苗鼓文化作为支撑,邀请全世界多种鼓汇聚一堂,进行交流和表演。鼓文化节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目睹这一场鼓舞表演的盛宴。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应向自己自治州的首府吉首借鉴和学习,多举办像鼓文化节这样的体育节庆,促进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
3.3 加快培养体育文化旅游专门人才
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的规划和开发。凤凰古城旅游也能在短短几年达到一个这样的高度,靠的是旅游专业人才对天然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大力宣传得来的。凤凰古城虽然有大量的旅游开发人才,但是在体育文化旅游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稀缺。政府部门应加大投资,一方面对体育文化旅游这方面的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可以和高校旅游学院进行联合,将人才送往指定学校进行定点培养,学成后回到凤凰为体育文化旅游事业做贡献;再者,对现有人才的在岗培训工作要全面和与时俱进。
4 结语
凤凰古城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具有浓郁的苗族、土家族风情。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拥有高度的健身性、娱乐性、参与性及表演性。这些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从侧面反映了凤凰苗族、土家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表现了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开发和发展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全民健身事业的实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间交流与团结,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邱云美,封建林.畲族传统体育旅游价值评价及开发[J].丽水学院学报, 2005,27(4):22-25.
[3]单建新.河南少林武术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周春太.鸭绿江流域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12,4(12):242-245.
[5]李新锋.河南省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