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教师网络道德教育
在网络新环境下,网络道德教育是个相对滞后但又十分重要的领域。传统道德观念和方式明显滞后于先进的网络技术,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约束新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化解网络社会面临的新矛盾。而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网络犯罪、网络不良行为都是在不知法或不懂法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迫切要求,是与传统道德教育并举的另一把利剑。
1、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的态度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如何将网络道德教育融人当前高校课程体系,如何及时干预制止井消除网络道德危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甚至是恶劣后果,如何确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创新网络社会道德教育途径已刻不容缓。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更是让人堪忧。
高校教师与管理者对此缺乏重视。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但当前许多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有些专业课教师更是认为网络道德只是德育教师的职责。
道德教育观念跟不上网络发展速度。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高校教育应当从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总是停留在没有针对性的搞几次网络知识与道德讲座,安排辅导员找个别人谈心这样的老路上,要想取得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也绝非易事。
部分教育者对网络道德内涵把握不准。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2、网络道德教育中高校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一一教师,又是如何认识的呢?在具体实施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不只是德育的范畴。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忽视了在自己课堂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认为网络道德教育只是德育教师的内容。其实高校的德育工作只是网络道德教育中一个小部分而已,这是因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宽泛。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互联网与德育工作、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互联网与校园文化、网络立法与网络安全等方面。将德育工作渗透到网络中、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将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上网,运用网络这个载体拓展德育工作;另一方面,建立起由德育处为中心,由网管、团委、班主任、计算机教师、政治教师协调配合的网络德育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信息辨别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通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内容和开展丰富的活动,建立学生积极向上的网络观。
第二,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不只是针对部分学生。长期以来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大都被界定在青少年群体,但是也不能忽视网络对共他使用人群以及其他使用人群对青少年的影响。儿童和成年人也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特别是成人。因此,生活在网络社会的每个人都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
第三,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只是着眼当下。目前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滞后于网络机能教育,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在网络日渐深人大学生生活时,作为高校的主要教育者——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现今对网络道德的教育已经在各个教育环节开展,这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但网络道德教育不可能立刻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作为高校的教育者不能仅仅看到眼下有所成效,从而放松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我们应着眼未来,把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3、高校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首先要纠正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社会”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道德基础,价值取向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还用封闭的、单一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去衡量开放的、多元化社会中个体的道德行为显然行不通,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把握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民族品质,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其次要以身作则,创设正向网络道德的榜样。高校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网络的使用率也非常高。因此,作为大学生的直接指导者,自身应以身作则,为学生创设正向的网络道德榜样。学生可以从老师身上学到网络道德的规范,从而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再次要亲身实践,及时发现网络道德的问题。高教教师在自身实践中,必然能发现在网络道德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交流,及时纠正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深陷其中。
篇2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缺失成为教育工作者和一切关心社会发展的人士关心的问题,佛教在中国传播近2000年,这个古老的宗教在构建社会道德进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面对新的环境,如何利用佛教思想,是本文的重点讨论问题。
自佛教传入中国始,至封建社会结束,宗教在申国盛行近2000年,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是儒教占据人们的思想,宗教并非主流,但是漫长的历史使得宗教思想还是在人们思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教育工作的角度思考,宗教在中国人的道德构建中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当代社会,科技正在迅猛发展,繁忙的生活和高频率的工作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许多问题,道德的缺失也不断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人们在寻找一种重新构建社会道德的方式。宗教在古代社会成功的维持了人们的道德发展,在当今社会是不是也有这种作用呢?
中国佛教的戒律是指宗教对人们的行为的要求。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的区别,前者是出家人和世俗信徒的共同要求,下面就列举了五戒的内容: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④不妄语;⑤不饮酒。
从五戒可以看出,要求人们不要杀生,佛教是讲求众生平等,世界上的生物均是平等的,不能妄意杀戮。不杀生,就要离开杀生的人,杀生的地,而且还要救生。
佛教的戒律的依据是什么呢?佛家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人们每做一件事情,必然会成为另一件事情的因,做好事可以得到好的果,所以在佛家看来,坏事是不能做的。
大学毕业生孙志刚被违法收容,并在收容期间被活活打死。对于这个情况,如按佛教的传统说法,这应被看作是前世的恶业,那个孙志刚前世可能造过杀业,所以今世受报了。但如果有佛教信众在网土对此事件作这样的解释,他肯定会被网民们的愤怒口水淹死。而作此解释的佛教信众可能还会感到冤枉,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最正宗的佛教解释了。但他是否想过,这样的解释或许也有失之偏颇之处?这里出现的问题,是人们看到的是社会的共恶,非是一个人的别恶,佛教要参加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建设,就必然要加入社会的主流。
按照“缘起论”和中道观,佛教参与现代道德建设,可遵循以下基本立场:
1尊重现代人的个体意识,顺应世俗的个体本位价值观
现代社会是个体意识高度觉醒的时代,而且,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就是以个体本位价值观为基础。没有独立人格而只是依附于群体的人,是无法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也无法参与民主政治,因此,个体本位价值观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共同体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利益。这是时代之缘,佛教必须顺应此缘。 2建立个体本位上的社会公德
(1)尊重和不侵害他人权利。在个体意识高度觉醒的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利为人们高度重视。但尊重个人权利,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自己的权利不容别人侵犯,另一方面是自己也应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应侵犯他人的权利。而能尊重他人权利,就能建立起各种良好的社会公德。
(2)对共同体的热爱。在个体本位基础上应该也能够建立起对共同体的热爱,因为在个体本位基础上建立起的共同体,是个人自己选择要加入的共同体,是征得自己同意而建立起种种规则的共同体,是能够维护自己权利的共同体,因此,对这一共同体的热爱是有深刻基础的,是出于自觉自愿的:另一方面,既然这样的共同体能维护自己的权利,换了一个共同体未必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对这一共同体的热爱也就有了充分的必要。由此可见,尽管个体本位的出发点是一种自利的立场,但最终还是能导致对共同体的热爱。
3弘扬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价值观
个体本位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中的现实,但当代的许多问题,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等,都需要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整体主义立场才有可能解决。这种整体主义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站在人与自然统一体的立场上的整体主义,但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不是轻易能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佛教的同体大悲的整体主义立场和彻底的利他主义精神,使其能够超越狭隘团体主义,站在这种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立场上,开展自己的活动。同时,当代已有许多人许多团体认识到了这种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的必要性,佛教应当一与志同道合者联合起来,为创造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4进行社会参与的佛教团体和个人应具备自律和宽容的基本素质
自律主要是严守佛教的各种戒律,宽容,如果涉及到的仅仅是具体的人和事,那还是比较容易做的,如修“六波罗蜜多”中的忍辱法门的佛教信众,就能相当宽容。但如果事情涉及到了真理与错误,宽容就要难得多了。历史上,往往是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最不宽容,他们强调的是真理与错误不能并存。但现代的文明体制是一种具有最大宽容度的体制,它甚至容忍主张不宽容的人发表关于“不宽容”的意见,因为这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它所不能容忍的是将“不宽容”的言论转变为暴力和恐怖活动,这是现代文明体制的宽容极限。
篇3
一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展览,发挥基地教育功能
加强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几年来,我馆为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意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克服办展经费紧张等不利因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馆的展示内容十分注重讲求针对性、新颖性、贴近性和多样性,举办了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弘扬主旋律、趣味性强的各类展览。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我馆举办了“红色节目、红色旗帜”和“党旗、国旗、军旗、国歌、军歌”等爱国主义教育大型展览;结合反对,抵制“”,我馆举办了“天、地、人”科普展览;为陶冶青少年情操,热爱文化艺术,提高道德修养,我馆举办了“世界之最——吉林陨石雨”展览、金意庵书法艺术展、“美丽江城”摄影作品展、吉林市书法绘画展,以及纪念牛子厚喜(富)连成京剧科班诞生100周年图片展。
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树立人生奋斗目标,我馆举办了永恒的雷锋精神展览、吉林市劳动模范风采展览以及长霞永存——任长霞模范事迹展;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防范意识,我馆承办了“珍爱生命,拒绝”展览和“重视安全,关爱生命”展览;为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及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重温历史,珍惜现在,创办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吸引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过去、知道现在,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使他们了解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二 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并举,扩大先进文化传播途径
博物馆作为人类教育的公共文化教育事业,被誉为高雅的娱乐休闲场所、学校之外的“学校”,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社会教育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展示、学习互动和成果共享。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我馆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了一支素质好、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社会教育队伍,结合本馆资源,针对不同观众的特点,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发挥人才,设备优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最佳教育效果。向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传播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三 广泛宣传、营造有特色的舆论氛围,加大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
首先,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博物馆的功能、设施、展览内容,及时报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吸引广大青少年来馆参观;其次,举办适合青少年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文博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及有奖竞猜问答活动,从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后,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活动。每年的5月18日为博物馆日,届时我馆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举办专题讲座、露天展览、问卷调查、有奖知识问答等,激励和培养公众走近博物馆;设立咨询台现场答疑,进行免费文物鉴定服务,受到市民和青少年的欢迎。
四 整合资源,将为学校教育提供特色服务与面向社会举办讲座、巡回展览相结合
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我馆多年来利用人才以及资源优势,组织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爱吉林、爱家乡、爱历史文化名城”的系列文史及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活动,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策略。主要活动有:“话说船厂”、“吉林三杰”、“历史名人与吉林”、“吉林历史沿革”等,受到学校尤其较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较差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利用寒暑假举办夏令营活动。我馆与哈尔滨天文馆等联合举办了天文夏令营活动,参观了吉林陨石降落地,举办了天文陨石知识讲座,举办了考古夏令营活动,参观了“东团山”考古发掘工地,请专业人员现场介绍扶余王国的兴起、建成、衰落、消亡的历史及吉林省历史的沿革,观看了部分出土文物,让青少年真实直观地感受吉林省历史的由来。
同时,我们还利用馆内设有的天文望远镜等观测仪器,到中小学校组织开展“探索宇宙奥秘”天文观测活动,组织观看了狮子座流星雨、月全食、彗星等重要天象,受到中小学师生的欢迎。
我馆注重阵地展览与巡回展览相结合,在办好阵地展览的同时,还经常举办流动性展览,以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为出发点,走进学校、部队、农村,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我们还发挥两个基地的作用,举办“看我吉林,爱我文化名城,博物馆就在我身边”系列科普活动,广泛联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江城一日游”活动及“小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馆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为社区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采取联办、协办、赞助等方式,与国内一些博物馆交流合作,采用资源置换的方式,把我馆的精品展览推向全国,把各地的珍品引进来。精心制作的“天外来客——吉林陨石雨”展览先后到过长春、哈尔滨、西安等地展出,“长霞永存——任长霞模范事迹展”在吉林省各城市巡回展出,让外地的观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到我们的特色展览。
我馆先后从哈尔滨历史纪念馆、中国科技馆等引进了“五
篇4
【论文摘要】道德与伦理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在人文主义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提倡的今天,教学的道德性是教育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实现教育伦理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教育伦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一项杰出的道德事业。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蕴含着道德教育的过程,其体现的应该是科学性与道德性相统一。随着素质教育逐渐被提倡和贯彻推行,由于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不一致的矛盾,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困惑—“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抉择问题。目前衡量一个教师乃至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仍然是升学率的高低,使得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整个学校工作的重心不是推进素质教育,更不是教学的科学性与道德性统一,而是一个教学科学性占绝大比重的灌输学习过程,教育伦理的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限的,教学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在教学过程中比重是失衡的。因此,我们从事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体现人文与道德的过程,教学的道德性在教育伦理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道德”与“伦理”的涵义及其关系
1、道德的洒义
“什么是道德?“道”,原意是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德或学说等多方面的含义。“德”字原意为正道而行,指人“得道于心,又外施于人”,它既可用于表示人的品质,也可用于表示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
2、伦理的涵义
什么是伦理?“伦”指人与人之间一代一代相连接的关系和人事之理,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理”本意为治理,后引申为经过治理使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有条理、有次序。因此,理就是道理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应当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3、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道德”与“伦理”两个概念之间联系密切,都是指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应当符合的一定准则和次序,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道德更具体,更多地与行为相联系,更多的是指一些人们思想中潜意识的具有的一些向善的原则和规范,不具有体系性;伦理的含义则比道德更深一层,更突出条理,更具理性,更具概括性和抽象性,还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道德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说,是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义务的学说。道德有优良和卑劣的区别。确立道德不需要科学,它可以随意制定、约定,而确立优良道德则需要科学。伦理学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探求优良道德的制定和实现,是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理论性学说。人们认为,人的道德应当是优良的,是向善的而不应当是卑劣的。因此,通常把具有优良道德称为有道德或符合道德或道德,而把不良的或卑劣的道德称为不道德。
二、教学的道德性在教育伦理学中的作用
1、教学的道德性是教育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关于研究对象,同志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囚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后的研究,就构成一门科学的对象”。矛盾具有多样性,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矛盾也具有多样性侮一门教育学科的存在,都是针对教育的某一特殊的矛盾而存在的。教育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一,它是以教育领域为其特定的研究范围,研究的主要是道德性的伦理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对象化和现实化。
就目前我国教育伦理学的研究现状而言,其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儿乎是伦理学的整体的位移,也就是说是主要以道德为主线而产生的一些研究对象。伦理学理论被伦理学界通常分为三大部分: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实践。而对应的教育伦理学就被分为教育道德理论、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道德实践。我们先不论教育伦理学的理论框架是否是伦理学的整移,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教育伦理学也是以道德性的现实化为其研究对象的主旨是不变的。既然教育伦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领域的特定伦理学,而道德又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教育教学的道德性成为教育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毋庸置疑了。
2、教学的道德性是实现教育伦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的道德性主要是针对教学的科学性而言的一个概念。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教会学生与同学、老师甚至整个社会的人怎样相处、以及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过程。相对于以前的“八股”教学而言,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不知道的知识,更应该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这个过程所符合的伦理程度。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伦理学的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特别是我们现在人本主义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和提倡的今天,教学的道德性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我们认为讲得好的课,学生上课未必快乐,获得的发展未必好;一些爱岗敬业、一心为学生、被公认为师德高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道德性未必强,也未必受学生尊敬和热爱。因此,教学的科学性和道德性成为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成为平衡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要实现教育的伦理性就必须注重教学的道德性。
“教学道德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教学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我国教学能否真正现代化,尤其在以人为本和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学道德状况已直接关系到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学生能否作为‘人’成为教学目的,能否享有道德的学习生活,关系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是教育伦理建设的重要途径。
3、教学的道德性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篇5
一、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学科具备道德唤醒的基本功能,能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教化需求。首先,小学语文课程渗透了丰富的道德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道德、关注道德、体验道德,通过接纳道德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与规范,逐渐培养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力,鲜明的人文属性意味着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而道德即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上,语文学科对人性的表达与理解充满了对人精神价值的关注以及使人向善的正面力量,能达到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部分,除了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与社会生命都包括道德成分,学生道德成长与生命质量提升的关系在于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即道德教育我们除了爱自己还要懂得爱别人,从而获得充满温情的生命关系。对此,小学语文基于德育内容对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表现为以下内容:第一,生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安全教育、自尊教育、自爱教育等等;第二,心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坚强勇敢、谦虚宽容、勤奋上进、自信感恩等等;第三,社会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奉献精神、关爱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助人、学会交往、追求正义等等。因此,小学语文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其基于道德因素的融入,激励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内涵,促进小学生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呵护小学生心理与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
二、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基本途径,是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力量,并基于道德体验认知生命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归类总结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残疾人题材,向他们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哪些残疾人?第二,这些残疾人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第三,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第一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度,学生需要亲自去归纳与提炼素材,从全新的角度探究课文,最后的结果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的“盲婆婆”、《微笑着面对一切》中的“桑兰”;中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番茄太阳》中的“女青年”、《给予是快乐的》中的“弟弟”;高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轮椅上的霍金》中的“史蒂芬·霍金”、《海伦·凯勒》中的“海伦·凯勒”等等。这些人物个个都形象鲜明、充满强烈的生命感染力,学生在对残疾人形象的审视中能很快捕捉到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例如霍金克服生命缺陷致力于科学研究、阿炳的眼睛坏了却仍然对音乐充满向往,除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使学生深受感染,亦不乏让人肃然起敬的道德号召力,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为了让“我”不用付钱而心安理得的看书,叮嘱“我”每天为他送马草,其实他根本就没有马。这样的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何其渺小,但美好的人性力量一旦被发现,又是怎样地光芒四射!学生从普通的甚至显得卑微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的道德震撼比一切说教都要管用,如此经由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归纳与情感体验,教师再让学生展开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发言,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在课前笔者问学生什么是生命的力量,他们往往含糊其辞,现在却会举例告诉你:“霍金坐在轮椅上只有三个指头会动,却写出了伟大的《时间简史》,这就是生命的力量!”问他们什么是道德,他们也会明确地回答:“道德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心。”可见,小学语文生命道德教育的真谛是:让道德去唤醒道德,让爱去启迪爱。
总之,教育之功不在于训练学生谋得职业,而是在激励学生涉猎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人格、品行等精神维度亦有所追求,小学教育在小学生“成人”过程中的最大作用是唤醒小学生的道德意识。然而,单纯的道德教育并不足以培植小学生的道德基础,将道德置于生命的真实存在中才会起到撼动人心的教育力量。对此,语文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与生命体验素材成为首选学科,其卓越的道德浸润价值不仅能审美,还可立人,本文主张以语文学科内容为载体,以美引真、以真储善,帮助小学生认识道德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呵护学生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推动学生的道德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社团;网络道德;自我教育
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在我国的普及,走入了千家万户,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为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在它积极一面的背后,也隐藏着容易使人堕落的陷阱。所以说,网络这一工具是造福于人还是祸害于人,关键就要看如何对其进行使用。高校是网络建设与应用的前沿,因此所面临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更加严峻,如何对其进行处理就成为了高校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社团对开展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1.高校社团能够使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趣味性
由于互联网无形、无界限,因此社团在开展各类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活动时,社团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寻找有关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对相关德育理论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网络道德理念,这样就比传统的教师授课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更具开放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由于社团成员间彼此联系频繁,所以他们会通过qq、电子公告板、e-mail等对有关网络道德内容进行交流,以做到取长补短,而成员间就某一问题的辩论也会引起大家的参与,这样就会催生出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各类三维动画、声音和图像作品,让学生在欢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
2.高校社团的集体性有利于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延伸
高校社团是有一群具有相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所组成的集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团的存在就意味着这种集体精神的存在,每一位社团成员都在为着这个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如果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社团活动进行开展,那么社团成员就会认真的组织、策划并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当中,从而扩大此类活动的影响面,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延伸。除此之外,具备浓厚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在校园中得到广泛的开展,其辐射效应会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受到网络德育教育的熏陶,并不断的对其进行接受和认同,进而在实现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目标的同时培养了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在通过高校社团促进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进行正确的引导
想要使高校社团更好的发挥出对网络德育自我教育的作用,有关教师就必须要注意对社团活动和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正确的引导,确保社团活动所蕴含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符合时展和德育工作要求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团活动还是以娱乐性活动为主,思想内容相对较少,这样就更突出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娱乐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出高校社团对于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2.培养社团成员的自主意识
教师在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所采取方法的合理性,避免对其产生干扰,从而使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让各类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具有相应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从而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事实证明,给予社团以应有的活动自由,能够让学生产生出自己的思想,使活动变得更加成功,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作为“网络一代”,网络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这一工具是否会引导他们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其进行使用。在网络技术有待提高,网络立法尚不够完善的今天,做好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增强自身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抗诱能力和自律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履行有关规范,培养住自觉的道德意志,建立自律自求、自我保护的网络道德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璐璐.浅析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新西部:下半月,2010(6),141-141,139
[2]姜岩.现时代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解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35-36
[3]闫淑惠、谢康.信息化社会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1),75-76
篇7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统一,必然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教学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以人为本”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要改变发展的对象,“以学生为本”,讲求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让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就要激发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给中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理念应把中学生放在首位,把中学生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注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中学生拥有自由发言权,让学生可以随时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此“以学生为本”的中学语文教学才能让中学生的能力在实质上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的社会时期,他们的语文能力肯定会发生变化。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变化,中学语文教师要进行仔细、充分地了解和研究,以便找到更多关于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中学语文教育应该从中学生现时的语文能力出发,在他们已有的语文能力基础上进行中学语文教育。这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还能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率。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要以一个符合中学生实际发展的标准加以分析,在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中学生思考问题的缜密性与准确性。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语言思维的缜密性训练,就能更好地让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在于中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要先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来培养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道路奠定基石。要想进一步促进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综合学习能力的训练,可以全面培养中学生的协调、组织和参与等能力。
对于现今普遍存在于中学生中缺乏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不高的现象,中学语文教育理应该为中学生创造一个收获知识的平台,使得中学生得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要求中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协调地发展。对中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中学生必须按照常规要求,通过对中学语文知识的点滴吸收来逐步提高语文能力。由于语文习惯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全面地发展中学生语文素养,就要重视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要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时,最大化地让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扩散,把中学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中学生都应该呈现出规范的学习行为,努力促使自身的语文能力训练进入良好的阶段,从而使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科学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效果与效益。
三、科学发展观可以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能力协调和处理各种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中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和学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课文能够让中学生在接受作者乐观进取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接受到良好的、科学的道德教育。中学道德教育重点在于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不止步于课堂的道德教育,以一种开放创新的形式进行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学语文老师要担任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课后教学中,以生活化的形式科学地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中学生学会挖掘自己对道德思想独到的体验。这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使得正确的思想道德成为他们理想的人格目标。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由于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他们处于的不同位置,使得他们各自的发展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授学者,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注重对中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而中学生则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努力提高语文能力,让自己得到长远的发展。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中学生不应该处于被动学习的气氛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这可以促使中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发展。中学语文教师要最大化地参与到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以及民主的心态来帮助和指导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有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篇8
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此教育模式的目的是以提升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其主要是通过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思想品德教育、个性拓展以及身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在进行素质教育中,着重强调发挥高职院校教育的创造精神,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并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自主活动中融合外部教育知识,并将其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
在素质教育体系下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而艺术教育是众多教育形式中一个重要而必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舞蹈艺术,因为其通过了长时间对生活感悟进行提炼与美化,并将人体肢体语言作为其艺术表现的最重要方式,同时积极调动了舞者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而形成统一与协调的生动艺术形式[1]。舞蹈艺术所表现的层次与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有所不同,其比较注重表现人们鲜明的性格、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等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其通过舞蹈动作激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以此来创造出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进而体现出舞者的审美理想、情感以及属性。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对象以青少年为主体,而这个阶段正好是其心理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因而在这个阶段的教育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这一阶段中学校的学科教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将成为学生以后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向。因此,在高职素质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其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在笔者多年的高职舞蹈艺术教育工作中,深刻感受到舞蹈艺术修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舞蹈艺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舞蹈艺术属于形体艺术,其具有优美、高雅的特点。舞蹈主要是通过身体的不断变化姿态与造型来表现舞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因素。通过不断变换的舞姿将现实生活表现得跌宕起伏,尤其是能够利用细致入微的优美身姿将人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展示给观众,进而让人们获得高层次的美的享受。舞蹈艺术比文学本文由收集整理作品更为形象和具体,而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相比显得更为活泼与生动,其内涵更是包括了人生的追求、生活的信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的“素质”属于由很多不同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素质的诸要素既对立,又统一,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中,必须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将我们的教育转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轨道上来,显然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职舞蹈教学新的发展方向。
2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现状
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其生源与本科院校相比来说具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本科学生低100~200分,其文化知识基层较为薄弱;在高职教育体系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类的教育,因而关于文化知识及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内容就相对来说较少。因此,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加入舞蹈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个性以及健全人格。目前,舞蹈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其将对加强学生舞蹈艺术修养以及促进并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成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3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实施与作用
3.1舞蹈艺术修养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舞蹈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早在中国先秦时,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学思想[2]。目前,在高职院校进行舞蹈艺术教育,利用舞蹈艺术的精神内涵来感染学生,由于舞蹈艺术具有愉悦性、无限的想象空间以及强烈的感染力,因此采用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说教方式更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接受思德教育的兴趣。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将以往偏理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利用其所拥有的深厚情感及韵味的形象化艺术手段逐渐转化了理性、抽象的思德教育方式,进而能够唤起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感受,从而使其能够明朗化其心理意象,最终达到思德教育的目的。因而,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其自由的教育形式,例如可通过舞蹈作品的欣赏,自由创作等等形式,拓展了艺术思德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克服了以往思德教育的强制性,进而突破了概念化思德教育的传播屏障。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自由的舞蹈艺术修养,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其中,在愉悦的环境里不由自主地去感受和体验思德教育,以此来真实实现自我教育与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能达到书本教育所不能做到的效果,其同样也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因而其是现代思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3.2多形式实施舞蹈艺术教育可培养团队意识和实现个人价值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多形式的舞蹈艺术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有机会真正融入美的世界,进而陶醉于其中,使得自己的灵魂能够进入到一个忘我的境界里,从而升华其个人思想与情感。目前,在高职舞蹈艺术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可有效将教育理论付诸于实践研究。如今的高职教育改革已经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作为首推的教育模式,因而有越来越多的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但是随着这种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实践内容的增加,我们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如: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我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基本没有时间去开展合作学习。对于这些问题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们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就的在教学中只是借其形而未得其道,也就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实际以及实践要素未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中,我们需要不断的鼓励高职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大胆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而舞蹈教师则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教育模式,与此同时开展有计划的各种演出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对团队合作精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锻炼其人际交往以及提高互相协作、互相交流、互相谦让、互相配合的能力。另外还可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改变其兴趣志趣等,尤其是在集体舞蹈的训练及演出中,其需要队员的动作整齐归一以及整体效果,这对学生团队意识培养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3舞蹈艺术教育与智力素质教育相互促进
在人大脑的功能分布上右半球与左半球均有各自的功能:右半球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美术、音乐等等;而左半球主要是以抽象思维为主,例如逻辑分析、语言等等。正是因为如此,若人类只是片面的发展抽象思维,而忽略或落后发展形象思维,那样便会导致人大脑左右半球发展不平衡。通过舞蹈,可有效的激发舞者的大脑潜能,也就是开发其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其情感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其“情商”水平。而在高职院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中,一是可以改变以往的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分开设置智能发展目标的分工教育模式,让各个学科都围绕多元智能发展目标进行设计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二是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独特能力优势以及弱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
高职院校中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舞蹈艺术教学,使其将成为学生学习与掌握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与资源。我国的舞蹈最开始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舞蹈、战争舞蹈,然后在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宗教仪式舞蹈,再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歌功”、“颂德”的舞蹈,直至今日由大量的舞蹈艺术家所收集、总结、编创的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拉丁舞以及各种新风舞蹈种类等等,均能够丰富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从舞蹈中了解从古到今人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增加了其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了其智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3.4舞蹈教育能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舞蹈艺术虽然只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其对美的理解与诠释,但是其通过不断变换的节奏以及和谐的律动,使得其能够在空间与时间的流动、转移中激发人们对美的联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我们更应该将其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是因为舞蹈将人类的思想情感融入到自身的形体动作上进而表现出社会生活,其有效的融合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展现民族历史、抒怀、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3]。通过舞蹈这种表演形式,在其不同的风格特色以及内容中折射出的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中可涉及宗教信仰、风土民情、民族历史、生产方式、审美情趣以及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舞蹈是集合了各种社会文化的一场总汇演。因此,对高职舞蹈的鉴赏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舞蹈形式上的鉴赏上,更多的需对舞蹈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去体验舞蹈艺术之美。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在欣赏舞蹈艺术时很容易被舞蹈所蕴涵的情感而感染,让自己能够渐渐地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进而能够充分感悟舞蹈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舞蹈进行分类(主要是风格和内涵),掌握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领略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而具备对舞蹈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能力。现代舞蹈的题材较为广泛,其中主要包含有文化类:不同区域、民族特色题材;生活类:浪漫、古典题材;社会类:政治、历史题材。通过对舞蹈题材进行分析,进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问题特色,例如:新疆的“摘葡萄舞”、蒙古的“挤奶舞”、傣族的“孔雀”舞等等,这些舞蹈所蕴含的地域特征以及民族特征,可以让学生能够对我国地理特征、民族文化以及民俗等有所了解,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而在舞蹈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舞蹈艺术作品鉴赏,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感悟舞蹈艺术,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篇9
关键词:价值导向;思想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俊成(1979-),男,吉林德惠人,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90-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是也要看到大学生本身对不良事物承受力较弱的问题,很容易被不良潮流诱导,因此思想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巨大变化。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调查、研究,从而找到对策,并且进行科学的思想教育,这对现如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既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21世纪中国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
一、价值导向与大学生的关系
价值导向是指行为个体在自身诸多的价值取向中,选择其中某种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用来确定追求事物的方向。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大学生做出与之相关的选择。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价值导向处于思想观念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不仅知道大学生行为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贯穿于大学生许多其他具体观念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由于价值导向是大学生的内心导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思想教育对大学生价值导向的作用就至关重要。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使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呈现出多元、动态变化的特征。这些新特点要求高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制定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新方案,来解决大学生在价值导向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对大学生价值导向进行正确引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确定性的思想教育,可使大学生形成其独有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2]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如现实中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等。加之受到当今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产生了许多错误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尤其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为必要。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每个大学生价值导向确立的必经之路。
在如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期,大学生处在多种价值观包围之中,面临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困惑。同时,社会中价值观的多样化使原本就存在矛盾的多种价值取向更加复杂和多样,并且涉及面广、影响大。然而,大学生价值导向“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从避实就虚到求真务实,从崇尚他人到崇尚自我,从主体丧失到主体高扬,从单一选择到多种选择,并表现出了功利化、实现化和自我化的倾向”。[3]大学生价值观念是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一部分,由于受到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也相应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正是由于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影响,面对多种价值观的选择,从而迷失方向。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才能使他们在原则和方向上保持头脑清醒,是非分明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他们不仅要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且还要肩负着历史和国家重任。从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因此,需要学校和教师从思想工作入手,对大学生价值导向进行疏导。
二、思想教育对大学生价值导向的作用
1.思想教育引导着大学生价值导向的确立
思想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悟”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使其认识到如何做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的重要阶段,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在思想教育方面做出调整,不能一味地坚持一元化的价值导向,要有针对性进行多元化教育,从而使大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个社会并不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可以了,而是应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即为社会发展多奉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思想教育还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既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但是在目前全球竞争激烈,各种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相互影响、激烈碰撞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不良的思想意识难免会侵蚀到校园,加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使大学生极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念误导。思想教育在这一时期刚好扮演了一个激发大学生主动性、创造性,鼓舞大学生斗志和振奋大学生精神的重要角色。
2.思想教育为大学生价值导向确立了正确的德育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严峻考验,对于大学生来说,市场经济既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消极影响。中国经济体制下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虽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才标准和大学生的质量都在提高,但是大学生的道德观逐渐下降已成不争事实。高校应该把道德观定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建立新的历史时期下的人才道德标准。新时期下的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从道德和能力两方面去选择与录用人才。
虽然现如今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可能弱化自己的精神价值,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发展,使大学生容易走上重利轻义和拜金主义道路,在社会工作中陷入物质主义泥潭,在功利追求上使自己的思想精神逐渐弱化。因此,思想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培养大学生的自省能力,使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3.思想教育对大学生价值导向起了心理健康指导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在大学期间开设了相应的思想教育课程,而且在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服务方面做了努力,同时建立了校内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给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与关键时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充当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充当心灵的工程师,即在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出问题时,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心态决定一切,曾有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人愉快、积极向上、有活力;消极的心态会使人失去信心,没有主动性。思想教育可解决大学生的这一困惑,使其拥有一种积极健康、快乐的心态和心灵深处的创造力,坚定大学生的信念。
4.教师在对大学生价值导向的思想教育过程中起了榜样作用
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深浅、求知欲望的强弱和思想品德修养的高低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的价值导向直接对学生今后价值导向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接受到教师的感染。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同时也是学生今后的主要模仿对象,有什么样的引导者,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优化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和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外在美,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分析,同时还要培养真挚的师生感情。
教师在用自身广博的才学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将自己的思想素质和品德行为为学生做榜样,用楷模的力量去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帮助其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在大学生中顺利开展,大学生也才能真正从思想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结束语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确立正确的大学生价值导向,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思想教育对大学生价值导向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的发展,还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宗旨和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其实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天杰.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1,1(1):12.
篇10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专人组织和指导下,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对学生进行集体性行为规范教育(如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的活动,具有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能够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有机统一,实现育人目标;而且能够将真实的项目任务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形式相结合,起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导引作用。以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成功为主线,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不同阶段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发挥作用。
“目标教育”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教育主题,促使学生在校园中茁壮成长。目标教育可以融入各专业集中进行的专业认知教育中,与做“优秀员工”,“职业经理”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学生针对自己所学专业确定目标就业岗位,放飞梦想、憧憬未来,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努力方向。
目标教育以梦想未来为内容,以讲座、演讲、辩论赛等形式体现。以“梦想未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班级墙报上每个人的梦想豁然醒目,演讲会上的激情在青春的心中激荡,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的梦想,实现阶段目标后的喜悦激励他们踏实走好每一步。经过三年的努力,走向不同工作岗位的他们将会收获成才的喜悦,受到企业的欢迎,成为优秀员工或职业经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目标教育使同学们在准确定位自己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四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走向成熟。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衣食起居大部分由父母为其代办,相处也是以同学和家人为主;从踏入大学校门起,他们进入了“断乳期”,必须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思索、独立处事,管理好自己行为养成企业需要的踏实、肯干、忠诚、敬业、合作、创新等职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未来企业的用人需求。
尽管周围有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扶持,但在大学中,“自主”“自立”“自强”已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四自”教育,激发了他们做人的独立性。大部分学生很快在集体生活中适应并成长、成熟。家长们感到孩子懂事了,勤快了,长大了。在日常学习、班级活动、宿舍卫生中,大部分学生有了自律意识及集体观念,自觉遵守纪律。“四自教育”的教育形式可以是课堂、主题班会、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统一,将教师的启发式教育变为学生自己自觉思考和主动实践,而后默认选择的自我教育。
“室长轮流当”是独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基于人人成才的理念突出了责任意识。宿舍长是个管理者,要想当好宿舍长,必须管理好自己,还要学会管理他人,认识自己的潜能,懂得自觉服从领导,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无论你的性格是开朗还是怯弱,轮到你当宿舍长的一周,工作内容和标准都是一样的,就看你工作的结果如何了,学生们在这项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宿舍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也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了。
活动让每个学生亲身体会到如何担负责任,如何以强烈的责任心去做好事情。通过活动,学生还认识到责任无论大小,体现着做人的品质,影响着做事的结果。用人单位喜欢有责任心的人,做人做事要靠得住。
“创建融合式大家庭”活动是融学校全体人员、所有部门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走出个人小圈子融入集体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与大学生做知心朋友;
主要形式有建立教师、系(部)书记和主任与学生定期交流制度,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与学生及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座谈交流和深入学生中间征询意见制度,各级领导与教师定期定主题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制度。
活动中全面了解、收集学生的心声与诉求,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和谐意识,包容意识、合作意识、感恩意识。
活动教会了学生理解他人、与人共处;教会了学生如何在保持个性同时寻找共性,如何在集体中创造和谐与快乐,感受幸福与美好,营造出了团结、互助、宽容的氛围。
活动后为琐事争吵、闹矛盾的少了,自觉照顾有病的同学,自觉把待遇让给生活困难同学,求职应聘中积极推荐自己同学的情况多了。
“职员化教育”是最具针对性的教育主题。活动以学生的专业为依托,以将来的就业岗位为模拟对象,融入了任务驱动,形成了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优秀员工和职业经理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的主题教育形式,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具体要求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调研对应的行业企业及目标就业岗位,明确岗位工作任务,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组建团队,小组合作完成预设的任务,企业参与结果评价。
职员化教育突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强化了学生的时间观念、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执行力、敬业精神、危机意识,使学生学会了遵守劳动纪律、关心企业发展、勇于担当等职业素养,为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主题教育活动中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必须深入挖掘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形式,发挥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的导引作用,为学生成长、成熟、成才、成功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