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企业价值观

篇1

关键词:新能源;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19-02

当今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为了减少企业生产中大量碳能源投入和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影响大气环境,人类不断研发利用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了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是我国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点。为寻求新型、清洁、安全、可靠的可持续能源系统,降低碳排放量,众多企业进军新能源领域,新能源相关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是新能源企业的投资金额巨大,运营成本高昂,政策变化快,经营风险高,涉及的相关利益集团多,其企业绩效的好坏是社会各方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

绩效反映人们在从事某一项活动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或成绩,包括效率和效果这两个方面,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绩效评价的标准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的目标已由单纯地追求利润向关注企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企业的价值方向转变;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已经由过去单纯评价企业的产值和利润,转向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且不再使用单个或几个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而是转向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绩效评价。

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首先企业管理者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为股东赚取利润,所以财务绩效指标是他们关注的。新能源企业需要获得大量投资,投资者之所以投资到这一高成本、高风险领域,是想获得相应的高回报,他们更关注企业的股价。目前我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政府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从金融、财税、补助等各方面促进新能源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更关注新能源企业对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的影响。新能源企业的员工、社会公民等利益相关者可能更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由于新能源产业的使命就是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经济,所以大家共同关心的还是新能源企业对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贡献。新能源企业肩负着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厚望,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社会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促进科技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绩效的评价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仅以利润指标为标准,也不能忽略新能源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使命。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应该在低碳视角下,综合评价新能源企业在财务、技术、价值、减排、科技、战略、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

二、新能源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新能源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要想使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有效和说服力,科学地选取每个绩效指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根据目前中国新能源企业的自身特点,认为应当在考虑碳减排绩效的基础上,从财务绩效、技术绩效、价值绩效和社会绩效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不论是碳减排绩效还是财务绩效或社会绩效,每个方面的绩效衡量标准都存在多项指标,有些指标是可以直接客观量化的,有些只能根据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但都可以作为备选的指标体系。

1.碳减排绩效。新能源企业碳减排绩效是指企业开发销售的新能源产品使用后在节约能源、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量等方面取得的环境保护效率和效果。新能源企业本身运营的每个时间点也都在消耗能源,所以在绩效计算时要剔除本身生产新能源产品的碳消耗量。度量碳减排量可以采用比较法,新能源企业的生产的新能源产品总量在投入使用后,按其技术参数计算其碳排放量,然后与达到发热量的传统能源相比较,得到新能能源产品使用后减少的碳排放量。

2.社会绩效。指新能源企业对社会的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环境等带来的综合贡献,因为碳排放作为一个单独的绩效考核指标,所以对社会绩效的衡量主要从其他方面入手。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指标有企业公益捐赠、环境保护、解决就业人口、员工福利水平、企业纳税贡献等。

3.财务绩效。财务绩效是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以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企业会计报表里的数据信息,简单加工就可以生成相关财务指标来定量反映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成果。因为财务指标涵盖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所以财务绩效可以全面判断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发现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揭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等,反映企业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有利润现金系数、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此外还有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周转率等反映企业抵抗债务风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

4.技术绩效。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需要不断地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这些创新投入产生的技术后果就是各项技术研究成果,如专利申请、非专利技术、发表科技论文等,间接后果表现为推出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技术的运用而使新产品和服务收入的增长等。因此,可以使用企业专利申请数、专利拥有数量、数量、高新收入增长率、高新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指标来衡量新能源企业的技术绩效。

5.价值绩效。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由单纯的追求利润转向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价值的提高至关重要。很多新能源企业已经在深沪交易所、新三板或境外证券交易所等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其每天的股票交易价格就是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其价格波动情况计算企业的市盈率、市净率、托宾Q值等指标来衡量其价值绩效。

新能源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参照绩效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请教新能源企业的实务工作者,筛选出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时应选取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应为碳减排绩效指标、社会绩效、财务绩效指标、价值绩效指标和技术绩效指标等五个方面。二级指标则相应选取新能源产品碳排放减少量;企业捐赠、企业员工规模、员工福利水平、企业纳税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资产增长率;市净率、托宾Q值;新能源产品专利申请数、新能源数量、高新产品收入增长率、高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16个具体指标。

三、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新能源企业提高某一方面的绩效指标,可能会影响到另一方面的绩效指标。例如,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可能需要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势必导致财务绩效的降低;加大研发创新的投入规模,可以增加专利数量,但同时可能使企业的利润降低。要解决这一冲突,绩效评价专家广泛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进综合平衡。这些评价方法从不同领域、各个学科引入,各有利弊,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平衡记分卡法、层次分析法、DEA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德尔菲法等方法。

绩效评价需要比较各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新能源企业的主要使命在于减少碳排放量,保护地球环境,因此需要在低碳视角下,适当加重碳排放指标的权重,但具体权重应该是多少,其他指标该如何分配权重,最后评价结果等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I.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和L.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模糊集理论两种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待评价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递阶层次的组合因素,使用两两比较的方式决定本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层推进决定各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权重。而模糊集理论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各测评对象进行模糊数学合成运算,最终使难以量化的测评对象清晰化。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可以先用层次分析法决定指标权重,再使用模糊评价法评测绩效分值,这样可以解决确定权重时的主观性和测量因素的模糊性问题,增强了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四、结语

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要建立在为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务绩效、技术绩效、价值绩效、社会绩等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对新能源企业做出客观价值判断。低碳视角下的绩效评价有利于相关利益者更加全面了解新能源企业的绩效状况,对新能源企业进行理性投资、有效监督、合理补助、科学激励,有利于新能源的产业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改善。

参考文献:

[1] 杨继伟,冯延超.基于AHP-FUZZY评价的R&D项目资金分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1).

[2] 裴玉.新能源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和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1,(9).

篇2

在经济下行、资本寒冬的当下,原有的那一套互联网生意的玩法已经走不通了,属于潘康拿夥丫济正在翻篇,强调转化和毛利开始成为创业主旋律,消费升级的时代到来了。面对这样的千亿级风口,应该用什么样的姿势飞起来,是在经历过一轮市场洗牌的的互联网巴士行业开始思考的命题。

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消费者做决策的成本是首要条件

人类解决信息不对称是有多种多样的办法的,其中最关键的是搭建有效的信息传递平台,尽可能地提供有效信息,帮助用户更高效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在这件事情上,互联网巴士作为一个信息平台便是连接用户和巴士车辆两端资源,解决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汇集用户之间的相似需求,将需求整合成为连接不同用户的有效线路,从而形成一个供需闭环。

互联网巴士领域最早布局新能源的小猪巴士尝试对新能源车辆运营资源进行更加有效地整合,向拥有新能源巴士资源却缺乏互联网巴士运营经验的车企伸出橄榄枝,通过复制互联网巴士领域两年的成功经验,提高新能源车企的利用率,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出新能源巴士生态联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形态和更加精细化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最低决策成本的产品线。

消费升级时代不是做产品,是做个性化需求

消费升级映射出消费者核心诉求的变化,2亿的中产、新晋人群和心智达标但钱包未达标的伪中产们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来购买到更加能符合个体需求的产品。

互联网巴士行业领军者小猪巴士利用精准算法对用户发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用户对出行和到达的各项要求进行智能划分,进一步挖掘用户需求,智能生成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更高效线路。这样的众筹开线方式将以往“用户跟着产品走”的模式转变为“用户引领产品走”,从根本上提升用户体验,解决用户实际的出行需求,满足消费升级时代下的个性化需求。

服务升级是消费升级的核心

对于用户而言,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为其提供选择理由的便是同质化下的差异化服务,可以说差异化服务是消费升级的核心引擎,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于互联网巴士这一细分领域而言,这其中可做的事情很多,而且离钱也很近。

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定制巴士服务平台的小猪巴士首先意识到品质服务的差异化的重要性,其推出的“爱心专座”服务是对专项服务的首次尝试,希望通过这一差异化的服务关怀孕妈及弱势群体,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提高用户粘性。此外,小猪巴士还联合更多服务商为用户提供早餐等多项增值服务,将巴士服务提升至机舱标准。

消费升级的终极目标,是价值观的认同

当消费者面对同质化产品和同等的差异化服务时,其面临的就是价值观的认同和对品牌理念的认同。以Uber、滴滴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正在改变消费者的出行方式和对共享模式的认同,互联网巴士作为更加集约化更加环保的出行方式,将成为下一个转变点。如何让用户接受并认同这一新兴的出行方式,是互联网巴士领域的重要课题。

从品牌角度打造出一套完整的品牌价值,赋予品牌更深层的意义,与用户之间形成精神上的共鸣。小猪巴士倡导的轻松出行理念,营造出购票轻松、搭乘轻松、心情轻松的产品体验,将新能源巴士和绿色出行的理念结合,倡导公众利用巴士集约化出行。毕竟,将品质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之下,才可以成长出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品牌。

篇3

2010年福田汽车依靠持续创新、内涵增长,销量再创新高,最终实现产销近70万辆的历史佳绩,继续领跑商用车市场。福田汽车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累计销售整车已达410万辆,连续两年保持全球商用车销量第一。

会上,福田汽车深度诠释了“十二五”规划和“福田2020战略”。按照规划,到2020年,福田汽车全球销量将突破400万辆,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届时福田将完成全球化市场和产业布局,拥有世界级业务规模和世界级的企业发展能力,成为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并进入世界汽车企业十强。

链动利益公众共享品牌价值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和沉淀,福田汽车核心业务实现了从单一轻卡到商用车全系列的跨越,形成了十大产品品牌,品牌价值也是连年攀升,在“2010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福田汽车以品牌价值339.71亿元,位居榜单第34位,稳居行业三甲,再次蝉联商用车第一。

不仅如此,福田汽车在品牌建设方面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在品牌系统建设、品牌运营价值链应用、品牌整合传播等各方面取得骄人业绩,这是福田汽车与经销商、服务商以及消费者共同创造的结晶,是实现厂商和客户利益共赢的基础,更是人、车、社会和谐发展价值观的体现。

福田汽车正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品牌营销的最大作用,以求达到品牌营销的最高层次――共享品牌价值。众所周知,品牌是经营者与消费者心灵的烙印,是他们共同作用的心理产物,它需要广大经销商、服务商、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

因此,为了品牌的快速成长就必须创建共享的品牌营销,让参与各方都能够从品牌营销中取得自己合理的所得,让大家同享由品牌所带来的价值,成为品牌利益的共享者,那么大家必将会无比乐意地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支持品牌建设,共同推动品牌的快速成长。

据福田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福田汽车实现的共享品牌价值具有非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层面:

―是社会层面。福田汽车立足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响应北京市产业振兴规划,结合自身产业实际,与政府产业整合创新主题相呼应,满足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及产业调整规划需求,聚焦汽车产业的应用领域,探索产业间整合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快速切入和突破。福田汽车拥有三大绿色能源技术,在传统汽柴油动力注入缸内直喷、涡轮增压等技术,新能源以领先的智能电动技术领先业界。

目前,福田规划绿色能源产品已达到48款产品车型,未来2-3年内将全面覆盖所有产品,整体排放指标降低30%以上,成为国内整车新能源应用的先行者品牌;不仅如此,福田汽车还将建设国内领先的重型机械生产制造基地,规划产品为起重机、矿用车、轨道交通装备和新能源装备,年产能达到6000台,规划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

第二,产业层面。主要体现在研发、制造、产品、营销、管理等全产业链。在研发上,福田汽车以北京为研发总部,建立了包括德国、日本两大研发中心,以及二级产品研发中心,形成了完备、创新的技术研发体系。

在制造上,福田汽车加强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施全球化生产布局,“十二五”期问,福田汽车将实现整车生产产能180万辆,发动机产能100万台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福田汽车进军国际化的实力。

在产品上,目前福田汽车旗下拥有欧曼、福田欧V、欧马可、蒙派克、迷迪等十大产品品牌,按照“十二五”规划,还将业务进一步延伸至乘用车等领域,全面涵盖了汽车产品所有产品类型;在营销上,福田汽车市场分销模式创新――从“品牌营销”向“品牌营销+行销”转型,加大终端投入,使市场前端成为集团整个价值链的一个主要部分;在管理上,围绕“科技,管理,人才”为主线,创造福田管理模式,培育世界一流的管理竞争力。

行业人士对此做出高度评价,在全球化和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及洞察力的福田汽车,高瞻远瞩,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目标。与经销商、服务商、供应商携手共进,全面构建多赢的利益模式,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国际化战略布局和跨越式发展,实现世界级汽车品牌的梦想,将指日可待。

创新营销模式推动财富增长

2011年,全面实现新的经营目标,是福田汽车为“十二五”规划整体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需求,福田汽车不仅要及时掌握行业市场发展动向,而且要创新营销模式,推动财富新的增长点。

为实现将福田汽车打造成为时尚科技与人文环保高度融合的综合性世界级汽车企业,福田汽车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全球化生产布局,将建造五个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印度、印尼);拓展新业务领域,综合发展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和金融服务、重型机械等五大产业,构建起完善的业务架构,实现从研发到制造全价值链升级和品牌跨越。

2011年福田汽车在营销上将重点实施四大市场创新举措。

一是终端销售模式创新――以品牌营销为基础,按业务规模大力推进行销模式。福田汽车将以品牌增益为基础,推动“单一品牌营销”向“行销+品牌营销”转变,并以客户为中心,在吸收4S店销售服务模式精髓基础上,突出增加产品展示及专业培训功能,围绕客户需求建设6S店,6S店通过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实现最大的优化,成为连接福田与客户的桥梁,为顾客带来全方位的购买使用体现。

二是服务业务创新――深化服务战略落地实施“236”服务工程。所谓“236”工程,“2”是指建立福田汽车“集团+SBU”服务管理和福田汽车海外服务两大体系,“3”是打造全球配件物流平台、全球服务培训平台、全球呼叫中心三大平台。“6是指提升配件保障能力、服务工程能力、服务分销能力、福康等自产发动机服务能力,电动车及新业务服务能力、客户关怀能力等六大能力。

三是品牌传播创新――以品牌增益为基础提升终端销售能力及品牌形象。通过品牌战略转型、品牌标准管理模式、终端店面建设、整合营销传播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福田汽车品牌形象及品牌行销传播运营能力。

四是金融服务业务创新――创新产品,保障资源,全面促进终端品牌营销与行销能力。福田汽车将创新金融服务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全方位发展,打造适应多业务、多层次,具有全球化行销服务体系和业务支持能力,从品牌、渠道、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占位。

篇4

万马新能源遵循“素质决定实力”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对绿色能源的倡导,致力于智能电网相关的电力电子应用产品的开发。公司拥有谐波治理设备、无功补偿设备等电能质量保证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规模生产能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生产的低压电能质量治理系列产品主要包括:有源电力滤波器(WMAPF)、动态无功补偿装置(WMTSC)、无源滤波装置(WMTSF)、柱上无功补偿装置(WMRPC)等,具备为客户进行量身定制的能力,产品以稳定的质量赢得了客户的一致信赖。

万马新能源还是国内较早从事电动汽车充电站设备开发的企业,目前已成功开发出落地式交流充电桩、壁挂式交流充电桩、一体式直流充电机、分体式直流充电机、充电站监控管理系统等,已成为国内电力企业及电动汽车制造企业的充电设备主流供应商。

一般来讲,民营企业要进军电动汽车配套设施领域,首先对国家在电动汽车方面的政策要了解,把握住有关电动汽车政策导向,根据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其次,民营企业在进入这一领域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也要综合评价自身的经济实力;最后,要做好充电站技术方面的准备。目前在电动汽车配套设施领域,技术创新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万马新能源与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长期产学研技术合作关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投入,以技术创新为着眼点,立足自主研发,先后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以及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包括自主研发的万马交流充电桩监控板嵌入式软件、自主研发的万马前置机通信软件V1.0、自主开发的WEB版万马充电主站运营管理系统V1.0和自主开发的万马充电站管理系统V1.0等多项软件荣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WM5830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WM5813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机等先后一次性通过了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仪表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的型式试验,WMAPF-5870电力有源滤波器通过了电力工业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功能及性能试验检测;还为公司开发的交/直流系列充电产品的外观设计申请了专利保护。

2011年初,针对国内新能源汽车运营市场在原有的交直流充电模式之外又增更换电池模式的市场现状,公司研发部副经理田明彦建议,应该研发出一套对充电设备、换电设备、配电设备、电动汽车及电池进行整合管理,并且充电和换电进行统一计量计费的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后,软件研发人员埋头苦干,于2011年9月完成了产品设计。目前,此产品已在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运行,并能成功与国家电网的运维系统进行通信,很好地解决了电动汽车运营市场的业务复杂性等问题。

针对公司主营产品单一、市场化未普及的特殊情况,公司研发部项目经理刘军提出建议,在国网大量上马低压居民集中抄表项目的大背景下,抓机遇上马电力线宽带集中抄表系统,在较短的时间开发出满足国网需求的电力线宽带集中抄表系统以满足市场需求,解决公司当前的盈利与发展问题。目前,该产品已基本完成前期的研发工作并有望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点并铺开。诸如此类建议的提出和实现,为公司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为浙江万马新能源有限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业内好评。

在市场方面,万马新能源依托万马电缆与国内各大电网公司多年来建立的广泛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各大招标项目中崭露头角。在上海电力系统招标项目中相继两次成功中标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机项目。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加强相关技术人员培训,合理布局服务网络,信守产品保修等售后服务承诺。公司拥有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根据客户要求,可以提供现场服务或者电话、电函服务,以专业的水准做出优质的技术服务,力争让顾客称心、满意。

受政府鼓励政策和商业模式试水等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进入提速阶段。根据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占全部汽车的1/2,约为6500万辆,市场之大,可见一斑。而充换电站配套设施建设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基础,将大大拉动设备市场的投资,带动一个新兴的设备市场。目前,万马的充电设备产品已经系列化并投放多个市场,经实际运行检验性能稳定可靠;充电站系统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研发也已完成并推向市场。

“当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站配套设施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有的充电桩数量远远达不到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电动汽车还不普及,已经建成的充电站充电桩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闲置。”浙江万马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阎申生接受采访时表示。

“充电桩配套设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电池工业和电网、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电动车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的前提条件,必须突破各行各业之间的门槛,打破封闭式的运行状态,实现跨行业联盟和合作。政府引导的同时,要打破行业保护,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让市场来选择。”阎申生告诉记者,充电站配套设施发展的瓶颈不仅和电动汽车规模相关,还跟行业技术和标准有关,虽然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涉及的标准众多,但各标准之间通常存在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个相关领域的合力而为,特别是国家电网的参与。

篇5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环境友好型新经济。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迫使世界经济发展向低碳转型。低碳经济既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应遵循的发展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城市是国家与区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城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碳排放大国,而中国城市是低碳减排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已经起步

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正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地方城市政府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定支持者与推动者。但各地的做法各有不同特点。这里仅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做法进行介绍。

1.西宁:环境工程引领低碳经济

西宁以环境工程引导低碳经济发展。开展了“煤烟型锅炉综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整治,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完成了29公里长的南川河、湟水河治理,修建了近10公里长的滨河游园,形成了近200万平方米的水面,增加绿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新建了湟水森林公园、鲁青公园、南凉虎台遗址公园、浦宁友好公园和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开发餐厨垃圾与“地沟油” 回收利用项目。从2008年6月开始,每天集中处理全市近3000家餐饮企业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100余吨、废弃油脂约3吨,树立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的“西宁模式”。

2.中山: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中山市将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中山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支柱产业,将中山建设为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目前中山市已编制出《中山市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0年版)》。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还联合主办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论坛,宣传推介中山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3.重庆:建造节能低碳楼宇

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与西门子签订了建筑节能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积极探索利用西门子领先的节能楼宇技术和解决方案,推进渝中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把渝中区打造成重庆市“低碳经济”的示范窗口。

4.随州:建筑倡导绿色节能

随州市城市建筑倡导绿色节能,大力推广新型材料的应用,走“低碳经济”之路。主要行动有三项:一是自2006年以来,重拳打击粘土砖厂。截至2009年年底,该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已关闭粘土砖厂5家,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砖12亿标块,节约土地1980亩,节约标准煤7.4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711吨。二是推广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提供热水。市烟草公司综合楼顶,面积达125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已经安装完毕,并配备了空气能热泵系统,在连日阴雨天和冬天阳光不够强烈时提供热水,1年平均有10个月不需要其他能源,节能率达70%以上。三是申报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目前在建的长盛大厦,按照节能65%的标准设计,采用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空气能系统等国内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每天可提供35吨生活热水

5.成都:打造“零碳成都”品牌

成都正在实施打造“零碳成都”城市品牌工程,发展低碳经济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做减法”就是让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企业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做加法”就是要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非碳基能源的开发、研发,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理论上“零碳成都”欠科学, 实践上“零碳成都”目标难以实现, 但是, 作为一种愿景, 还是十分美好的。

6.镇江:打造太阳能产业基地

镇江规划做大做强薄膜太阳能产业,打造中国建材光伏产业基地。目前,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镇江实行战略合作,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在镇江开发建设1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型太阳能房屋,形成全国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和TCO玻璃生产能力,设立太阳能应用研究院,从源头开始,把整个薄膜太阳能产业链完全打通,用最低的成本做出最好的产品,建设新能源应用研究基地。

7.金华:设立异地开发区

金华市在当地经济开发区内划出一片土地,设立异地开发区,给地处上游区域经济欠发达的磐安县开发,所得税收等收益均归磐安县。在异地开发区内,金华市委市政府充分授予磐安县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分期给予磐安县开发空间,由磐安县人民政府组建开发区管委会,独立行使园区内的县级经济管理权。园区内的建设管理也由磐安县开发区管委会自主实施。但园区总体规划、税收等经济政策,要与金华市区接轨,避免不协调和不公平竞争。土地征用由金华市开发区统一组织实施。

2009年,金华异地开发区内企业为磐安县创造了1亿多元的税收,提供了1万余个就业岗位,区内企业的员工多数是磐安人。同时,磐安县原来乡乡镇镇办工业,境内生态环境处处受威胁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目前,磐安县已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5.4%,98%的河道水质保持在I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I级标准。

8.延安:试点“太阳能屋顶”

为发展低碳经济,延安市政府出台了《延安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 扶持太阳能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从今年起,延安新建建筑施工图须审查备案、从材料的购买到安装完成都将有专门部门进行检测。不但要采用供热分户计量、按量收费,而且还将大力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延安规划局综合办公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是全省第一个“太阳能屋顶”试点工程,计划一次性投资735.56万元,年限内维护费90万元,寿命25年,建成之后年发电量约为232449度,相当于标准煤83.68吨的发电量,减少二氧化碳排量约220吨。延安市的国家机关、学校、宾馆、医院等公共建筑,也将成为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的首批推广对象。全市城镇区域内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和新建改建的宾馆、酒店、医院、公共浴室、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9.潍坊:打造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

潍坊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胶东半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生产基地。电源结构已从单一煤电,向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自2009年初,昌邑、滨海、安丘等风电场并网发电,同时昌邑生物质发电项目和沼气发电项目等也并网发电。装机容量为22.4万千瓦,预计年底达到48万千瓦,年可发电12亿度,节约标准煤3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10.深圳:“减排节能”电动车试行

电动出租车投放市场,标志着深圳在全国率先进入电动汽车元年,也标志着我国出租车开始进入电动车时代。深圳比亚迪自主研发的E6纯电动车采用了“绿色之芯”ET-Power铁电池,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百公里能耗为21.5度电左右,相当于燃油车能耗费用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充满电后可以跑300公里左右,是目前世界上续航里程最长的纯电动汽车。深圳已有40辆E6电动出租车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是全球首个正式运营电动出租车的城市。

11.天津:发展集中供热,贷款节能减排

近年来天津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天津市企业争取国外优惠贷款,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领域投入。天津将利用法国开发署4000万欧元贷款建设大任庄项目,总投资7.6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装机容量700兆瓦热源厂一座,53公里一级热水管网和82座小区热力站。项目建成后替代小锅炉房,每年可节煤13.8万吨、节水21.8万吨、节电1000万千瓦时,能减少灰渣排放量1.4万吨、烟尘排放量57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200吨。

主要问题与发展方向

纵观中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各地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与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部分城市没有低碳发展规划就开始行动,有行动的城市项目选择定位不当,公共投入不计成本,国民福利浪费严重。

例如,国内的一些公共太阳能示范项目,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供热,投资大,效果不好。北京十渡风景区太阳能路灯的地面亮度,远不及初十的月亮。白天好看,形成了路灯风景线,晚上仍然漆黑一片,老百姓称之为浪费工程。

延安规划局综合办公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注定是全省第一个财政与公民福利浪费工程。因为每度电的发电资金成本高达4.5元(不计利息), 国民福利浪费约2690万元。延安是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地区,如果太阳能发电项目在全市推广,还不知对政府财政造成何种负面影响。

要从城市市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探索适合各地自己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1.开展低碳发展规划研究

一个城市,如何发展低碳,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目标、定位、原则、方向、任务、重点项目、工作时序等等。应结合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城市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实验低碳城市公交系统等,为公众深度参与创造便利条件。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进一步倡导企业和公民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碳排放强度应纳入城市“十二五”规划中。根据规划,各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制订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低碳试点的区域与地点、项目与行业;开展行业或流程的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标准统计工作,规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筛选和推广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及示范工程。

2.公共低碳项目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

私人资本搞低碳经济项目,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比。政府投入的公共低碳项目,也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目前,中国投入产出效率高的低碳经济项目,有水电、核电开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转型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我国水能理论蕴藏量超过6.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但开发率不到30%,现阶段进一步实施水电开发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和紧迫的任务。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有439台,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欧洲1/3的电力来自核能,占其发电总量的80%左右。而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只有12台,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仅有1.92%。所以,核电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风能等新能源造价高,供给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暂时仍不属于大规模发展范围。

3.创建可以有效减低减排成本的碳市场

排放交易天然不只应用于温室气体,但温室气体天然适合排放交易。其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结果与减排效果在全球具有无地区差异性,无时间差异性。所以,它可以设计为一种规模极大,成本极小的金融工具,可以储存,可以进行现货与期货买卖。和其减排措施相比,通过碳市场实现减排,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目前国内节能减排,没有让企业承担具体的量化减排指标,也没有对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的初始排放配额进行分配,没有建立碳市场。国内的CDM碳交易,是以国外买家为主的碳项目初级市场,其本质是远期合约交易。企业只能通过CDM来换取部分减排收入,并且受到国外机构的严格审核和限制。所以,建立碳市场,尤其是建立全球碳市场,是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方式。

4.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度

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可以倡导低碳消费模式,促进企业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以市场需求导向,低成本引领产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

5.加强低碳经济立法工作

要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完善规划编制、审批与备案制度,从法律上确立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建立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费用补偿机制,设立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要求电网企业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等,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6.制定适合市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一般建议的政策有:通过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 改革资源税制度,将碳税纳入环境税范围,来部分反映传统化石能源生产和使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外部成本。给予补贴,鼓励新能源的发展。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税收政策、补贴政策、还是减排配额政策设计,都不可过于激进,否则,不是补贴全世界,就是破坏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和就业岗位贡献力。对私人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进行补贴,不能高于发达国家标准。一个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用百姓的税收去补贴全世界是不对的。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是围绕人的管理而展开的。人是企业活力之源,竞争之本,是企业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根本点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

1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决定了“人”的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概括地说,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人,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也是第一资源。具体地讲,就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致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强调“事”,控制“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达成“人”与“事”、“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达成最终目标。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因此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决定了“人”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1.2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保障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就是人,人才是管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中开发潜力最大的生产要素。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是解决管理难题的关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进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才流失。激励源于需要,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在尊重员工、鼓励员工的基础上,让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管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发员工的主体地位,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二是,加强沟通,形成反馈体系,有利于企业管理的科学决策。沟通是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可以使员工与领导之间更加了解,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同时可以通过这些工作发现员工中的优秀者,进而着重培养,形成企业管理策略制定的良性循环。最终建立和谐的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企业机制的和谐运转。

三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的“软”管理,即强调理念的引导、氛围的熏陶、知识的提升、准则的规范和行为的养成,将精神层面的口号转化成员工的工作习惯,对培养企业人的人生观和事业观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培训员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本管理的过程,必须注重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做好目前工作及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设计好员工的职业生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

2.1 建立、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

2.1.1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战略目标导向原则。目前,国家能源局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新能源发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应该具备战略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等新的特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限于事务性管理,而必须在战略决策的层面,根据新能源发电企业特点,形成一个总体的战略规划。因此,培训工作规划应主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制定和实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超前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为满足企业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员工培训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

二是,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内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匮乏,因此培训工作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集约管理为手段、以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愿望与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和谐企业关系,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2.1.2 实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保证措施

一是,组织领导保证。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员工教育培训委员会,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对各部门领导的考核内容之一,确保教育培训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二是,制度保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实施有效激励,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实现员工、企业“双赢”。

三是,师资保证。建立以兼职培训教师为主,外聘培训师为辅的培训队伍,注意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加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教育培训经费足额到位,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四是,培训效果评估及后续考核。通过评估找出培训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员工对培训工作的建议,为做好培训工作找到更准确的切入点,通过―个又一个的循环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2.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

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知人善用,适人适位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如何才能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出人的最大潜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2.2.1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原则

一是,充分投入原则。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不可储存性的特点。它的形成、开发和使用都与人的生物周期为载体而自然地被时空所限定。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充分投入,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是,合理流动原则。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通过公平、有序的流动与竞争,使“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的正常手段。

三是,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

2.2.2 以“人、诚、和、实、优“五元企业价值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这是国内某企业集团提出的企业价值观,人即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人本管理,提升员工价值,促进企业发展;诚即诚信服务;和即和谐共赢;实即求真务实;优即创新卓越。它很好地诠释了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真谛。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尊重人,它是贯穿在科学管理机制之中的一种核心理念,要发挥它的作用,离不开科学管理这个平台。“以人为本”理念可以使员工将工作动因从外力转化为内力,将自身人力资源的一点一滴都开发并奉献到企业的发展上,将工作目的从视为求生手段转化为无穷乐趣、人生意义的催化剂。

总之,“以人为本”理念将员工与企业结成了人生价值的联合体,生命的联合体,这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真正作用。

篇7

中国北京/2013大中华区3D体验高峰论坛

3D体验解决方案领导者达索系统在京举行“2013大中华区3D体验高峰论坛”。来自航空航天、汽车、能源、高科技、建筑等行业的知名企业高管和新闻媒体一起分享了基于“3D体验”的创新应用,并就“3D体验”对于可持续性创新的价值和趋势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此论坛的召开加深了中国企业对于“3D体验”的认知,加速中国企业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进行科技创新,在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可持续性创新与发展。

中国/南非学生来华学习珠宝设计

近日,南非旅游部副部长图克孜尔・艾克莎(TOKOZILEXASA)女士正式访问中国,陪伴15名来自南非偏远地区的学生来华学习珠宝设计。这项中国技能发展项目是和一家中国公司(SA VAAL STAR DIAMOND COMPANY)联合开展的,旨在为南非的年轻人提供珠宝设计相关各项内容的培训,为南非社会提供人才。通过这个项目,这15名年轻的学生将了解珠宝制作工艺的全部价值链,包括市场营销和高品质产品的销售,为南非的旅游业增加附加值。中国技能发展项目已经开展两年,有大约40名南非学生从此项目中受益。随着项目的发展将有更多的年轻人从中受益。

中国/2013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于4月21日一2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据悉,本届展会以“创新?美好生活”为主题,展前预计车展期间观众人数将达到80万人次。本届上海车展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家厂商参展,展出整车约1300辆。车展期间。共全球首发车型111辆,其中跨国公司28辆;亚洲苗发车49辆;概念车69辆,其中跨国公司50辆,国内公司19辆;新能源车91辆,其中跨国公司56辆,国内公司35辆。

篇8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能耗上在国际上可谓是一个大国了,具体反应在存储和消费等方面。然而,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人尽皆知大问题,所以应充分和正确使用能源。目前,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简单客观的描述能源和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依赖于物质基础,当然更离不开科学和技术,必须充分利用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科学知识,这是能源经济战略的一个方面所以不应该被忽视,所以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我们更理性的去面对。

1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1能源的消耗促进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能源消耗,也就是说能源和能源产品的消费是能源经济的主要形式。具体因素如下:

(1)经济增长。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能源的质量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电力消费能力每年8000千瓦时左右,世界人均用电量在2500千瓦时,同世界人均电力消费相比中国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见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其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现代通讯技术推广。在经济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信息的交流也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因素。信息交换和数据处理现在变得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这种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无纸化办公和电子邮件等在现代化的应用毫无疑问可以减少原来的资源消耗,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会使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

(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运输能源经济驱动着经济的发展也有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是直接的能源消耗行业。随着现代社会中车辆在不断地增加,车辆对油的消耗也在增加。因此这种现象的发生给石化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2能源经济的发展明显的缺点

(1)能源管理系统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仍处于滞后状态。在现有的能源经济管理制度下,一些市场化的监管功暂时还不能直接参与能源经济系统中,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和确保国家基本生活层面的需求上,有一定的矛盾。所以改革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建立能源经济系统和系统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目前的管理系统是落后于市场化过程的。

(2)产业能源消费比例太大。从我国现有的能源使用情况上来看,无论是在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都处在一个高能源消耗的阶段,即行业技术和产品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低能耗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产出的不均衡的状况,单位能源产生的效益很低,实际上是在浪费能源,这种情况显然不是能源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需要。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使用能源需求和能源效率之间有一个更直接的关系,而使用的效率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过渡,甚至浪费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能量”危机。这显然是发展能源经济的一条不归路。

1.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应问题

(1)新能源产品的生产给能源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除了化石能源之外,其他新能源(二次能源)的研究和开发都属于新型能源的类别,如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等。从目前来看,开发和利用二次能源在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无法接替主流能源产品在生活中有着巨大作用的重担,只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发展速度慢。植物秸秆等生物能源的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通常只用于燃烧的目的,在工业应用领域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现有的能源开发技术持续改进。同时,化石能源的利用率也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此外,能源在检测技术方面也也有着卓越的进步。在这样的条件下、背景下,发掘新的油田,直接增加总我国国内能源储备总量。石化能源储备总量受能源技术的影响,能源技术的改善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地降低能源的过度消费,与此同时,它将极大地促进能源市场的发展。

2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仍然是在一个单一的化石能源开发和消费上,尽管勘探和生产在发展先进技术上已有所改善,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建立在能源使用和消耗的基础上的,其本身具有潜在的能源危机的存在,未来资源枯竭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很大部分地区都是以能源经济为主体,资源枯竭会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驱动下,我国目前的战略目标是低碳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低碳能源经济系统。

2.1公众舆论方向,促进新能源的发展策略

一个完整的新的低碳节能经济战略转移,需要构建一个低碳价值观和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利用舆论来激起国民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消费氛围。同时利用舆论来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伦理,促进生态文明。积极建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做好生态的社会结构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一种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2.2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尽管市场并不是唯一指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市场。在我国想要发展经济就要提高中国科学和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要在技术和市场推广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事实上,这两个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较高的医疗费用在美国,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2%,相当于中国GDP的整体。瑞士只用了4%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便取得的了同样的医疗效果,因此,美国人觉得自己很浪费。美国人看医生有一个特点,对高科技医疗器械的依赖:有轻微受伤,也要使用核磁共振和CT检查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因为大都利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眼里看来,也不是太高,那些都是现代物理学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与企业合作,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利用中国医疗器械弥补吗?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与国外的科技竞争的,不是因为国内技术特别出色(关键是要有效地应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包括高熟练劳动力)便宜,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的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以外,其中装配行业还是占有较大比重的,装配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发明和创新主要是由工厂外独立发明家和研究机构做出来的。正如我们所知,瓦特在发明蒸汽机时只是有合作伙伴,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也有过像灯泡的重大的发明,它也只是一个自我独立的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家和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这方面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者间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认为“企业”可以代替“工厂”的趋势也有着重要联系。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局限性在国家创新的整个体系当中(这个限制不仅取决于上述分析)。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例如像我国,我国在能源方面虽然具有较大的储备量,然而却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这样正是因为缺少创新的科技技术,因此市场的推动和科技的拉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2.3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

(1)将重点发展低碳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目标,通过高新节能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国内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同时信息节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能源经济的发展;(2)实施节能减排,可以发现在前面的讨论中,能源经济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是互相冲突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将会随着能源减少和环境恶化出现停滞现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系统的行业标准规范通过促进企业调整能源利用的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向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实现整个低碳排放的目标,从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3)开发和研究利用清洁能源。积极实践低碳能源经济战略的概念,但也基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基础,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及其在能源类别中比例逐在渐增加,最终取代化石能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能源类型的经济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植物能源的应用比例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普及和推广这种新型能源,要面临技术和清洁能源市场化问题,,但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大大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技术含量,促进能源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提高新能源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循序渐进实现替代石化能源。

2.4管理体制,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我国在国家发展的规划中将低碳经济放了进去,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建立试点提倡建立循环经济,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建立一个可回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产业技术改造,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措施都是积极应对能源危机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设立了一个特定的系统以此来鼓励低碳经济发展:1)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看,鼓励低碳高科技项目投资,迫使其转换高能源消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实行关停或者并转。而且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首先实施,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让能源密集型行业率先通过技术改造进入到低碳经济市场,为此要对整个低碳能源经济施加一个低碳化的动力。2)利用政策的经济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杠杆对企业实施差别对待的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实行低碳转换,这种方式可以看看是市场调节的一种手段,其实是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提供指导。3)长期计划有效的使用资源和对生态进行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利用补偿系统的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保护环境,给予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者相应的处罚和奖励,即让破坏者为破坏环境受到惩罚。并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服务,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发展。

简而言之,中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整个宏观经济战略进行调整。因为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能源经济效应的命脉,所以实际上我国在改变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已经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以目前全球都在呼吁低碳的调用,利用建立低碳经济目标,将我国的系统,法律,发展,公众舆论向低碳、效率高、节能、环保的经济目标上发展,同时,我国在国际上是能源经济耗用大国,化石能源的利用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用尽,因此积极努力的开发新的能源也是我国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建立了新的制度和目标,现今我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低能耗、高效率的能源经济。

参考文献:

[1]张震远青.中国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新能源战略[J].科学技术情报和经济,2010,(10)

[2]陈清泰.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

[3]一个续集.思考和建议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J].西部资源学报,2010,(01)

[4]崔当选.新能源经济研究[J].中国的能源战略转型的中国市场,2010年,(16)

篇9

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平均油耗从2002年的9.11升/百公里降低到了2012年的7.3升/百公里,并且确定了2015年要达到6.9升/百公里的目标。从排放标准上看,从2001年“国一”到2011年7月实施的“国四”,北京已经于今年率先实施了“京五”标准,“国五”也正在快速的推进之中。从安全性能方面来看,无论被动安全还是主动安全,还是智能信息导航各方面,中国的汽车产品都与世界同步。

我国的汽车产业和市场需求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新一代的中国汽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如何更加环保、为消除雾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何更加有效的保障安全出行,如何更加智慧地为交通通畅打好基础。新一代的中国人为清洁、环保、安全和智慧树起了一个新的“汽车梦”,新一代的中国汽车人要用我们创新发展的激情和努力来实现新的汽车梦,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未来!

早在本世纪初,中国政府就意识到这个责任,从2001年实施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开始,到2012年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并坚持了以纯电驱动为核心,以“三纵三横”、电池、电机、电控为关键技术的研发体系,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标准、示范推广等支撑平台,建立了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经过多部门的紧密合作,成功组织、开展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试点工程。近三年的政策支持,在促进技术进步、培育市场环境、探索商业模式、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企业、地方和市场的积极响应,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产业进步和配套体系的健康发展。

我国汽车企业、高等院校用持续和创新的实践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构建成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体系。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从2009年的5元/瓦时,降低了50%,能量密度提高了一倍以上,单体电池的循环寿命也显著提高。全国动力电池年产量可以达到200亿瓦时,能够满足20万辆汽车的配套,实现规模化应用和全球配套,促进电动汽车的技术先进,成功的进入了跨国公司的全球配套体系。通过电动汽车共性技术的研究,在关键零部件的系统集成、匹配、车载应用、关键制造工艺、检测规范、产业配套方面取得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成果,初步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纯电动公交车已经形成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体系,并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部分产品已经开始出口;混合动力客车技术趋于成熟,主流产品实际节油率稳定在20%左右。我国节能与新能源公交汽车在大型客车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近几年快速升高,从2010年的不足2%,上升到2012年的9.9%,今年前4个月快速上升到14.5%,新能源公交客车的规模居世界第一。到2013年3月,25个示范城市的推广数量从2012年底的27432辆上升到39800辆,充换电站174座,充电桩8000多个,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居世界前列。据统计,到今年7月底,示范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达到了47800辆。全国范围大概超过了6万多辆,增速明显加快。市场实践证明,我国的纯电动轿车的产品技术性能满足规模化产业的需求,实现了批量销售,燃料电池汽车继续跟踪着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国产燃料电池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性能不断优化。

近五年来,国际上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加了近一倍,成本降低了将近50%,锂离子电池单体循环寿命提高了近一倍,推动着纯电驱动的整车产品迅速发展,典型产品不断涌现。截止2013年4月,日产的纯电动轿车聆风(LEAF)超过了4万辆,丰田新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PRIUS)超过了1.5万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12年年底上市的特斯拉MODEL S到今年7月份的销量已经超过了1.4万辆。

今年6月我参加了德国的电动汽车国际论坛,据我了解,德国作为汽车强国,两年内将会推出17款电动汽车的成熟产品,引人关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规模化进入市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市场化呈加速的势头。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销量超过20万辆,其中美国市场最大,日本生产的电动汽车最多。按照美国能源部的介绍,截止2013年7月,美国市场的电动乘用车销量已经超过12万辆。德国将从2015年起开启电动汽车的商业化重要进程,为实现2020年的100万辆来做好准备。在日本,产业化准备已经基本完成,2015年将把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完善电动汽车商业化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来准备。

分析各主要跨国汽车企业的规划,除了他们在本土加大推广力度以外,无一例外的把中国市场列入其近期推广的目标市场。可以预见,中国将成为未来国外电动汽车最重要和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这点将和我们的传统汽车一样。在上述三个国家当中,燃料电池汽车仍然作为面向未来最终解决的方案,在持续的研发和示范推进之中。尤其近几年来,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在降低、性能在进步。

面对未来的责任,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雾霾天给我们进行了启发,要求各行各业调整产业的转变结构,通过创新发展实现低排放、零排放,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尽快摆脱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

其次,应该看到我们的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增长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如果我们还是要热衷于大马力、高耗能产品的投资,也许会有一些短期效应,但是面对石油资源的紧缺、环保要求的提升、碳排放限制的措施,长远发展难以持续。中国政府已经发出了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明确信号,希望企业和资本市场高度的重视。

第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目前虽然新能源汽车的份额极小,但市场对其的期望值在快速增加,前年宝马MINI的电动汽车在北京进行示范运行,网上征求志愿者,有上万人来报名竞争。在深圳,人们宁愿花时间来等候电动汽车出租,在北京郊区800辆电动出租同样受到了司机和乘客的欢迎。清华科技园分时租赁的启动至今100多天过去了,证明了分时电动汽车完全能够满足出行的需求,而且在整个出租的过程当中,出租率保持了100%,通过示范,客户总结需求,提炼了关于建设充电桩的建议,有利于电动汽车产品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将于近期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到今年底将在清华科技园等四个园区,在北京理工大学等九个院校投放不低于100辆电动汽车,同时按照市场的机制扩大租赁,加强充电网的建设,与传统租赁行业的龙头合作,建立传统的租赁渠道,扩大电动汽车租赁,力争在未来三年内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网络。

这些现实的情况表明,节能环保、生态文明正在深入人心,汽车市场的价值观正在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方向转变。当然,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仍然有一些阻力,其中表现在对技术路线的争执,对市场的悲观预期以及对配套设施的困难和旁观、不作为的消极态度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尽快的加以引导和解决。

中国汽车工业承担着提升经济、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优化产业结构的责任,更肩负着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交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看到,在挑战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外均处于培育期,产业技术的差距并不大,我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资源市场和体制的优势,更容易形成竞争优势,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第一,新一轮的示范推广即将启动,国家补贴政策持续支持。近日,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方案,四部委正在制定实施细则,并将不日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国家支持政策在总结第一阶段推广的经验问题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目标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地方推动市场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顺利的走向成熟。

主要内容有: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开展示范,以试点城市为核心建立区域,扩大辐射范围,加速区域电动汽车的推广,改变原有的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加快补贴资金的落实力度,混合动力客车向全国进行推广,对充电站建设等进行财政支持等等一系列。

第二,我们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以市场促发展。要突破传统期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把推广新能源汽车放到绿色交通发展和新兴产业变革的大形势下,着力创造新模式、培育新市场。高铁和城际列车已经成为城市间个人交通的首选,分时租车的商业模式不仅受到出差旅游人员的欢迎,也为年轻人所青睐。随着大城市地铁的建设,地面公交路线的不断优化,又为电动公交客车和出租车创造了新的商机,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城市内的小型电动物流车的需求剧增,市场广阔。对于雾霾严重的城市,采用上述新型的市场模式,既可以有效降低汽车排放,又可以减少交通的流量,而减少交通流量提高城市交通速度,本身就是减少雾霾的一个重要措施。

从目前电动汽车的成本构成和推广效果看,大型客车和小型轿车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适用于市场应用。从国内外示范的经验上来看,电动汽车成本价格虽较高,但运营成本很低,合适的商业模式可以合理的分派这其中的利益,形成创新市场的动力和广泛应用的合力。创新商业模式涉及的多是地方性政策法规,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最高。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一定会创造出因地适宜的新模式。

第三,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运营机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运营模式将成为除电动汽车本身的技术限制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新一轮的推广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和网络化的建设,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用电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创新等问题,要深入研究充电设施的商业模式,积极调动多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尽快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开放的、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运营机制。

第四,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产业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今天掌握的核心技术不久就会被更新,产业发展的机遇也会稍纵即逝。科技部将加大力度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例如,在动力蓄电池领域要加强电池技术材料、热度性能等研究,正在开展动力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工艺研究,降低成本、提高动力电池的可靠性、耐久性和整车的适应性,要不断的支持整车和零部件的基础创新,支持相关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检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支持燃料电池系统、平台和整车的研究开发和小规模的示范运行,保持和超越目前已有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加大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尽快推出符合市场和公众需求的产品,适应新型、绿色、安全、快捷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

篇10

摘 要 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是适应当今时代粮食短缺、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突出问题的需要。因此,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本文主要分析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支持,也是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对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促使企业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前提的粗放型经济向节约资源的低碳经济转变,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什么是绿色企业文化和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被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以及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发展企业的认识的总和。企业各个方面都融入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绿色企业形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运用科技创新建立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文化,必须重新树立竞争观念和企业价值观,把企业当成一个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的统一体,并强化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二、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绿色价值观

追求利益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还继续存在,还没有清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环对境污染治标不治本。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绿色文化,也没有及时培养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与环境和员工自身的心态未能和谐、统一。

2.对绿色文化的内容缺乏足够认识

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绿色文化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只考虑资金投入和回报,导致企业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转到以挖潜改造和存量调整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即便有些企业浪费的资源可以循环再利用,也都由于资金投入过多而无利可图被放弃,资源的回收利用系统还比较落后。

3.环境立法和执法比较滞后,企业违法成本低

我国的环境法还存在各种不足,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由于法律没有结合各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导致可操作性差,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也不够,缺乏相应的监督,而且由于行政干预严重,加上没有强制手段促使环境法的执行,使得企业违法的成本很低。比如我国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门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只注重GDP的提高,对一些企业降低环境保护的要求,阻碍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使得违法排污企业和达标排放企业就处于不同的竞争起点,导致违法企业的成本低,而守法企业的成本高。

三、如何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

1.发展低碳科技,制定绿色标准

研发低碳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变传统生产理念、生产设备和生产模式的有效途径,企业只有发展低碳技术并推进其应用,才能有效改造原有设备和生产新设备,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量以及对生态的损坏程度,实现低碳发展模式。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购买和研发低碳设备,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国家对绿色产品的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绿色产品标准,增强环境行为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二氧化碳控制的设计,提高产品的环保程度;同时还要在企业自身技术、设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消费、地理等特点,重新构思和设计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生产适应消费者的购买力的绿色产品;另外,企业还要建立相应的系统来处置生产产品的回收。

2.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制度,加强企业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制度是构建低碳、绿色企业文化的重要保证,企业要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来制定一套绿色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意识里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产品生产规划,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零污染排放、回收和利用废物资源,使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打造企业绿色品牌,并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避免盲目开发的现象。

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科技人才,因此,企业要把培养低碳技术人才的任务放在绿色文化构建的重要位置,并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一方面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防止企业人才流失。

3.构建企业低碳价值观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价值观,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员工认识到建立企业绿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将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企业精神,把企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这就需要在提倡管理中引导员工朝低碳行为发展,比如可以实现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促使低碳行为在企业普及,只有企业员工的低碳行为得到落实,才真正树立了绿色价值观,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另外,企业还要形成良好的绿色形象,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精神理念中,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自觉遵守社会责任,这为企业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绿色形象。同时,如果企业员工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其他人,绿色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绿色企业文化不仅要字企业内部产生效用,还要对社会传达出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其他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企业通过树立良好的低碳形象,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能促使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产、绿色能源和绿色产品的新观念,运用新科技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正适应了低碳经济的要求,它主要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打造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良好的企业品牌,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市场经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商业圈,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员工形成绿色的行为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做到低能耗和低排放,形成低污染,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对原材料和各种能源的浪费,而企业职工是执行者,如果职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劳动态度,就会造成各种浪费。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如果以主人翁的态度劳动,就会自觉实行低碳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浪费现象。

3.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把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采用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低碳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低碳理念的确立,从而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创新低碳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结语:总之,当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立足于世界,必须构建符合时展趋势的绿色企业文化,从而改善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企业、消费者、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最终促进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构建低碳企业文化和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琦.低碳经济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