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教育方法

篇1

1.德育的方法和形式要行之有效不断创新

1.1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喜欢模仿,而当今宣传报道的中学生的好榜样太少了,我们不仅要为他们树立过去的、遥远的、牺牲的英雄人物,我们更应为他们多标榜一些现在的、身边的、活着的、各个方面的优秀榜样。"模仿"的榜样多了,就会产生一种"从众"效应,从而提升中学生群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模范英雄人物优秀榜样的向往。

1.2社会实践教育。应加强集体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很受中学生欢迎。我们在中学生中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社区到敬老院、到农村、到企业参加劳动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开展调查考查活动等,让他们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一分子,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中学生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1.3重视自我教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主观接受才能产生作用。一味的说教灌输,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鼓励赏识学生。重点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自立"能力和自尊自强意识。以主人翁意识去学习、去生活,去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将道德的要求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积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1.4惩罚教育。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合理惩罚犯错误的学生,不仅使他们认识规范的正确性,而且也给其他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起警示作用。当然惩罚教育不同于体罚,体罚是情绪化的行为,是有损人体健康的违法行为。而正确的惩罚实行的基础是学生和教育者共同的认可,是照章办事的"法治"。惩罚的目的不是"治"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从而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培养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惩罚应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2.1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如果父母、师长及其刻意模仿的人们都以身作则,塑造好形象,发挥表率作用,那我们就不必过于再担心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要根据中学生热衷于"追星"的特点,注意发现、总结、推广现实中的好典型,充分运用身边的先进榜样力量,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学习、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2.2因年龄不同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要根据中学生成长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如对初中生,主要应使他们多从切身的小事做起。譬如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国旗,唱国歌要起立;遵守社会秩序,购物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废物;拾他人遗失的物品一定要设法归还;在公共场所不袒身露体,不说污言秽语等等,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成年后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更高要求,容易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其理论。

3.利用学校德育阵地,全面学校德育思想理念,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大力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在教育中要注意了解今天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改革不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出学校思想教育新路子。

在学校教育中要整合学生实际,扎实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真、善、美的信息,使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农村学校自有农村学校的特点,我们在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时,要根据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快德育师资队伍建设。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教师需是提前"超越"自己,事实上,德育教师需要很高的素质,不仅是通过理论性知识去讲"大道理",还要通过自己的德行去感染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道德判断具体化、形象化,德育教师的知识性与示范性的统一很重要,与此同时,要掌握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知识与进行教育的技能技巧。学校要强化德育队伍,抓好管理队伍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快德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利用家庭教育,加强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彼得斯 道德教育 规则 原则 美德

理查德·斯坦利·彼得斯(R.S.Peters)(1919~2011)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哲学家,他因在教育理论研究中运用哲学的分析方法而成为分析教育哲学流派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之一。彼得斯对道德教育与道德发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正如凯尔(Carr)和斯蒂特(Steutel)所说的:“在把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论转向道德教育的目标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许最有影响的就是彼得斯。”①但是长期以来,彼得斯的道德教育思想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培养能自觉遵循规则的具有理性道德的个体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从事道德教育的理论者和实践者所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理论认为道德教育应着眼于对个体美德的培养,而康德认为培养遵循规则的理性个体则更能体现现代契约社会的现实要求。而要清楚这个问题,显然需要了解社会的需要,这样,道德教育的目标问题就转化为美德与规则在社会中的现实需要问题。

在麦金太尔看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显然没有给予规则以应有的关注,他认为道德哲学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就在于规则应该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他也指出当代道德哲学对规则的过度关注也反映了启蒙以来的错误转向。麦金太尔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美德都需要规则的补充。对规则的承认和遵循,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要求,也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与他人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

彼得斯基本上认同麦金太尔的观点,而且,他对美德、规则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彼得斯先是明确了品格的含义,认为“品格与对规则的服从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②。接着,他对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品格的三种意义做了区分。品格在第一种意义上,通常被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品格特征的总和;品格在第二种意义上常用来指一个人具有某一类型的品格;品格在第三种意义上用来指具有品格的人,他们能不受自己情绪和意向的控制,习惯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在面临诱惑、恐吓或其他社会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始终如一。③

彼得斯认为第一种意义上的品格特征“可能仅仅是社会准则在人身上的印记”④,也就是说,这些品格特征由于是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一旦脱离了那种环境,它们就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向坏的方面转化。在第二种意义上的品格可分为自律型的、无目的型的、传统导向型的、他人导向型的品格等多种类型。在第三种意义上来说,“具备品格的人将发展自己服从规则的独特方式”。尽管品格特征是具有品格的人的必要条件,但具有品格的人,……无论他展示了什么特征,都将存在一些他在展示它们的方式上的控制与一致性。⑤

在对品格的意义进行澄清的基础上,彼得斯进一步根据不同的品格特征,对美德进行了分类。他指出,归纳起来,第一类:十分特殊的美德,比如守时、整齐也许还有诚实,它们与特殊类型的行为相联系,缺乏任何固有的、说明以一种既定方式行动的理由,不是动机,不像第二类美德,如同情心,也是行为的动机。第三类:更为人为的美德,如正义和忍耐,其中包含了与权利和制度有关的更普遍的原因。最后,第四类:更高层次的美德,如勇敢、正直、坚持不懈等,它们必须在面临相反倾向时得到运用。⑥

彼得斯认为,第一类美德,是可以被称为习惯的美德类型,它们可能缺乏任何内在固有的按规则方式行事的理由。而第二类美德是一种自然的美德,这些美德(比如同情)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可以“成为行为的内在动机”⑦,能够唤起人们的感情,激起人们与他人情感的共鸣,这种内在的行为气质使得人们遵循着理性正当原则去行动。第三类美德,就是休谟所说的人为的美德,它们不包含内在的动机,但是因为其包含了与权利和制度有关的更普遍的原因,所以就像原则一样对社会生活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而第四类美德,它们的价值在于能够使得人们在面临相反倾向的时候同样能遵循原则。

根据彼得斯的说法,有品格的人基本上具有坚持、决心、一致和勇气,他把这些品质看成是更高一级的美德,在他看来,诚实、礼貌、热情等,这些都是属于低一级的美德,这些美德更多地诉诸于对规则的遵守,或者追求特定的目标或目的。而更高一级的美德则更多地关注于遵循规则或追求目的的方式:持之以恒地、英勇无畏地、不屈不挠地等等。

应该说,彼得斯对美德的分类应该是“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关于美德的阐述”⑧,但对于彼得斯来说,他所做的这些努力显然是为规则和原则服务的,在他看来,美德发展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们能有助于人们更为理性地遵循规则,这也是他被认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的原因,而且他自己也声称:“我是一个坚定地支持理智地掌握并且明确地运用道德准则的人”⑨。

正因为如此,他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由接受一定规则的个体的人联合起来的整体”,是一个“基础规则的体系”⑩,对基础规则的遵守应该服从更高一级的原则。他对规则与原则做了区分,认为从具体程度方面来说,规则更为具体,而原则更为普遍。“但规则和原则更为重要的不同在于它们在彼得斯所理解的理性道德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即规则是告诉一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原则使得一个人能够判断规则是否合理”。对于规则来说,光有理由还不够,它们还必须是好的理由,而原则通过展示是否一定的理由有价值来使得一个人区分出好的理由和坏的理由,原则是“使所考虑之得恰当的东西”,“它们规定了什么样的原因可以作为理由”。一个理性的个体,他能够根据更高层次的原则,在变化的环境中对规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他说:“为了坚持一个理性的准则,一个人必须服从一些更高层次的原则,这些原则将使他能够根据环境的相应变化明智地运用规则,并且根据环境以及关于规则运用的条件与结果的经验知识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规则”。

而原则或规则一旦内化,就会“被个人化为品格特征”,这就意味着规则不再需要外在的力量而能被自觉地遵守,而一旦我们认识到这种内化的因素,那么“社会是一个由接受一定规则的个体的人联合起来的整体”这种说法也就毫不奇怪了。在彼得斯看来,一个自由的社会,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在善的理解方面的一致性,但在实践中却需要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凝结起来的对行为规则的认同和一致。

正是着眼于美德和规则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彼得斯把培养“具有理智的、明智地并且十分自觉地引导自己的人”作为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

对基础规则的传递和对原则的灵活运用

个体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要实现成为理性个体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生活就应该凸显原则的地位,而道德生活又是复杂的,要让儿童进入道德生活,必须首先了解道德生活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是那些十分重要的以致必须劳心费时让儿童加入其中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归属于诸如“好的”、“可取的”及“值得的”之类概念之下。这些活动能够给个体提供追求自己的爱好、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的机会。第二,与社会角色相关的义务;第三,则是与一些基本社会规则相关的责任;第四,则是以动机的形式被个人化的广泛的生活目标;第五,则是一些非常普遍的与遵从或追求他们的目的的方式密切相关的品格特征。

在彼得斯看来,对道德生活的复杂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摆脱通常人们简单地把道德教育认为是“‘使儿童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或使他们观察人际关系的规则的看法”。道德生活的这几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让儿童从事有价值的活动,并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抑制他的自私心。而让他履行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在培养其责任意识,而这种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尊重他人等原则密切相关,并随着儿童理解力的提高而逐渐加深。

道德生活的过程也是原则和规则逐渐在个人思想中内化的过程。彼得斯把个人思想“理解为社会规则以及与这些规则相关的功能的焦点”。在彼得斯看来,儿童最初就有各种各样的包括愿望在内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过程与外界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就转变成为欲望,而这些欲望,“借助于审慎小心和社会适应而得到控制、定型及改造”。这样,“儿童的品格就呈现为他自己发展起来的特殊类型的规则服从。而且也发展了与这些规则有关的其他功能。”也就是说,“不仅存在着调节个人行为的规则,而且也存在着关于这些规则的‘缩小了的’立法的、司法的和行政的功能”。立法功能是依据原则对规则进行修订;司法功能则是学会运用规则,或者发展辨别与判断;而最后的行政功能则是要使儿童发展其服从规则的独特方式,也就是第三种意义上的品格。因此,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原则和规则的内化逐渐在个体思想中建立起对原则和规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品格形成的过程。

道德教育的渐进过程也表明了对梯级原则理解的渐进过程。彼得斯认为,原则“它可以而且必须被理解为以一种完全具体的方式构成道德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使它们完全受文化的局限。”而他所说的这些适用于任何文化中的普遍原则,就是在原则的梯级上处于更高层次的、可以成为较低层次的原则的理由的原则。他说:“为了坚持一个理性的原则,一个人必须服从一些更高层次的原则,这些原则将使他能够根据环境的相应变化明智地运用规则,并且根据环境以及关于规则运用的条件与结果的经验知识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规则。在我看来,那些能够进行一些理性判断的更高层次的原则,是公正不偏、说真话、自由以及利益考虑”。这些高层次原则要发挥其作用,必须要建立在对基础规则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这样,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首先要引导儿童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基础规则。

由此,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一些基础规则的传递。彼得斯认为:“教育者必须决定哪些是基础规则,并且坚定地在儿童的每一个早期年龄阶段传递这些规则。”而儿童的早期年龄阶段,正如彼得斯所说,是“理性苏醒”之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能会做一些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而这些基础性规则,必须是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必须要遵守的。应该说,对基础规则的传递阶段,也是保证儿童向高一级规则理解阶段即第二级序阶段发展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了解基础规则以及它们存在的理由,并能对自己的冲动进行控制,然后“发展一种根据这些理由评价规则和创立自己的准则的第二级序的习惯”。这样,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就会逐渐发展到对原则的灵活运用阶段,建立起其自身的行为功能。

培养习惯并发展理性

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实施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究竟该采用何种方式,是通过习惯养成的方式,还是通过发展理性的方式?

在彼得斯看来,“亚里士多德试图把两者联合起来,但却陷入了一种关于道德教育的矛盾之中,这源于他同时强调理性与习惯的地位的尝试。”彼得斯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在道德教育方式中所遭遇的矛盾无疑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因为亚里士多德的确强调了习惯在道德德性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而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而养成。为了说明道德德性的养成来自于习惯,他还运用了一些类比:“德性的获得,是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这就像技艺的情形一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而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而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而成为勇敢的人。”然而,亚里士多德也看到了这种类比在有一些方面会被打破。技艺的产品,其善在于自身。只要具有某种性质,便具有了这种善。但是,合乎德性的行为并不因为它们具有某种性质就是,譬如说,公正的或节制的。除了具有某种性质,一个人还必须是出于某种状态的。也就是说,首先,他必须知道那种行为。其次,他必须是经过选择而那样做,并且是因那行为自身故而选择它的。最后,他必须是出于一种稳定的品质而那样选择的。也就是说,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并不只是单纯地、以一种未加思考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而是能够意识到、自觉地选择并且具有稳定的行为倾向。

这样,就出现了彼得斯所说的亚里士多德所陷入的道德教育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对儿童进行习惯的养成,而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培养有理性的、自主的、正直的个体,那么可能在方式与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这种对儿童进行习惯养成的方式势必会使儿童形成习惯,而习惯又与所希望的结果不相容。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与一些行为分析者的论证也表明了培养习惯与发展理性之间存在的矛盾。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心理学家着重于从认知的角度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研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始于处于道德他律阶段的活动,在这个阶段,由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自然的权威关系,儿童表现为对规则的严格遵守和对权威的完全服从,而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儿童会逐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规则,并试图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对规则进行修正,这样,学校就应该重视和培养儿童在团体中的合作性,通过让儿童在公平的基础上制定出共同的规则来促进道德发展。而柯尔伯格也认为儿童也是在逐渐的经验积累中形成他们的思考方式的,这些经验积累包含着对一些像正义、权利、平等和人类的福利等概念的理解,他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区分了道德判断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并把道德教育看成一个促使儿童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而对一些行为分析研究者来说,他们认为道德发展主要是由道德行为的获得或习得。在儿童很小的时候,道德教育就已经开始了,父母会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方式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引导,并且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塑造儿童的行为,使他们逐渐形成关怀、诚实等品质。道德行为也可能是间接地由父母来根据道德准则塑造的,但这种道德训练或习惯养成的道德教育方法在本质上也多是非理性的。由此,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在于训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是不参与其中的。那么,在道德教育中,是采用习惯养成的方式,在儿童的道德理性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习惯的培养和训练,还是如认识论者所提倡的根据儿童理性的发展逐渐进行,这确实看起来是一个矛盾。

彼得斯试图解决道德教育方式上存在的矛盾,把习惯养成和理性发展统合起来。他认为:理性道德的发展是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这种理性道德不能直接通过诉诸于理性教给孩子们,而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习惯形成是主要的方式:孩子们“能够并且必须穿越习惯与传统的后院而登上理性的殿堂”。

在彼得斯看来,对规则进行由低级到高级的分类恰恰体现了儿童认知和理性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儿童最初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还不能对规则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只能严格遵循规则,因此,在规则的第一级序的阶段,所进行的对儿童基础规则的传递,是通过行为习惯的训练来进行,“例如:在控制排便训练阶段,儿童也许会染上非常普遍而且常常是笨拙的习惯—如呆板地服从规则,不情愿放弃他们自己的任何东西……因此,我们来到托儿所的门口,这是通向道德教育的入口处。因为,很可能在这里,品格特征的类型和练习它们的方式被确定下来。”而父母对儿童所进行的行为训练,意在教给儿童保持整洁这一较为抽象的原则,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会逐渐理解并灵活地运用这个原则。这样,道德教育中的习惯培养与理性发展的矛盾似乎就消解了,而人们之所以会认为在理性的运用和习惯的形成之间存在矛盾,完全是出于对“出于习惯”的解释的不同。

通常人们对“出于习惯”的解释往往是指这种行为的自动性、刻板性的反映,而不是行为主体出于对行为的关注和自动性。尽管我们通常会错误地认为习惯是以一种未加思索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得出一种错误的结论,那就是习惯与理性之间并不相容。但彼得斯认为“习惯无需由于习惯的力量而得到运作。”习惯不仅仅表示对之前所做的事情的重复的假设,它还“伴有‘自动’地完成这一行为的能力的假设。”而“自动地”或自发地完成一种行为,在彼得斯看来,是指出于一种乐趣来完成的,这与单纯地“出于习惯”或“出于习惯的力量”所完成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些行为有其内在的动机。而且,自发地或自动地完成一件事情,也有着外在的目标,也正是这些目标,使得这些行为成为明智的行为。这样,彼得斯所说的习惯,不仅是出自内在的乐趣的行为,而且也有着外在目标的行为,也就是说,习惯是伴随着理性的存在的而发生的。这也是他为什么认为儿童“被训练成或被迫根据规则行事”,与“学会依规则行事”是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

而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习惯究竟该如何培养?Ryle曾做了一个经典的讨论,他把习惯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单向度气质,另一类具有多向度气质。单向度气质是在特定条件下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的倾向。而多向度气质则是在变化环境中仍然能恰当地遵循相应的规则。单向度的习惯可以被称为是一成不变的习惯或日常活动,它们一旦被获得,这些行为往往是无需要反思的。这些行为的塑造,大体上等同于技能的训练。对这两种类型的习惯的区分并不能排除它们在实践上的连续性,最初,儿童可能被训练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然而这种单向度的习惯在他进一步理解了保持卫生这个原则后可能会成为多向度的习惯,他会逐渐认识到这些原则的例外情况。在这些例外的情况下,这些一成不变的习惯可能被打破。但总体上来说,单向度习惯的获得有助于儿童参与日常生活,被认为是道德发展和教育的条件。

多向度习惯在早期道德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习惯是早期道德品质或品格特征的表现,是正确的行为和恰当的情感的表达。一个小孩子可能被父母训练不要伤害别人,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归还玩具,适当地表达关怀、遗憾等情感。在这些情境中,父母的训练旨在产生Oakeshott所说的“情感或行为的道德习惯”。这些习惯所遵循的规则和原则都是社会成员所应该遵守的基本的规则和原则(不伤害、尊重财产、遵守诺言等),实际上,儿童最终都能够认识到这些规则的相互关系。

在彼得斯看来,关注他人的痛苦的习惯,并不是美德,但它有助于在一些具体情境中产生怜悯之心,这些习惯,可能被认为是多向度气质: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应被一种相同的基本原则所支撑。通过这些社会化的彼此牵连的道德习惯,儿童最终能达到我们的道德教育的目标。这样看来,儿童道德教育的方式是通过习惯的培养而逐渐发展理性,获得多向度气质习惯也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阶段。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⑧Carr, D. and Steutel,J.(eds): Virtue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9, p248, p5.

②③④⑤⑥⑦⑨⑩[德]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页,第21页,第24页,第23页,第100页,第104页,第46页,第28页,第67页,第66页,第28页,第72页,第29页,第51页,第71页,第72页,第27页,第27页,第73页,第28页,第29页,第31页,第43页,第51页,第57~59页,第59页。

Graham Haydon: Reason and Virtue: The Paradox of R.S.Peters on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010,S1, pp173-188.

Peters.R.S.: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 Allen&Unwin, 1966, pp73-7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廖申白译注,2011年,第36页,第42页。

Ryle,G.: The Concept of Mind, London: Hutchinson, 1963, p43.

篇3

我走进教室正准备给学生讲授新课,却意外发现讲台上面放着一个损坏十分严重的椅子,当时强压着内心的怒火,反思作为班主任的自己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明确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从小事着手,于是我将讲授课临时改为写作课,题目为《椅子在哭泣》。我提示学生大家都是生龙活虎、四肢健全的人,人是有感受的,椅子残缺不全的时候会像人一样愤怒吗?我把这个问题带给他们,让学生自己思考。半个小时后,学生的写作已近完成,他们不再是之前空洞无感情,而是充满道德感的色彩,言语之间体现了关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破坏公物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当时就做了自我检讨,通过这样的做法也达到了我的德育目的。以上这一案例也反映了班主任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选取恰当的方式是必要的。同样是一个道德问题,采取一个合适的解决途径可以让学生深刻的领悟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真正的改变了自己的不良行为;相反,采取某些惩罚的德育措施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快速奏效,但是并没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以洗礼,道德情操并没有随之提升。

二、开展有效的班会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各式各类的关于德育的班会活动是不断提高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很好途径,比如,结合社会文明行为,举行“舍己为人”的班会活动,活动目的就是唤醒学生奉献爱心精神,活动的背景是2012年感动中原人物李博亚,郑州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在天津铁路公安处所辖昌黎火车站维持秩序时看到一卧轨自杀的男子,奋不顾身跳过去救下此人而永远失去双腿这一现实。活动过程就是播放关于这一段的视频让学生写下观后感,同时组织学生集体唱响爱的奉献。上述班会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不仅找到道德的榜样,还体味到社会处处彰显着爱,从而更加积极向上。

三、组织实践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班主任可以通过道德实践,让学生实现道德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助人为乐”为主题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定期去区域内的敬老院,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让擅长朗读的学生给老眼昏花的爷爷奶奶读报纸,让擅长洗衣做饭的学生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洗洗衣物,让动作利索的学生给院子里面的花木浇水松土,让擅长表演的学生给老人编导一出精彩的视觉盛宴。然后,争取让敬老院的学生颁发爱心证书,让学生体味到道德实践的力量,体味到个人力量的无限作用,从而提升了学生道德成就感。诸如此类活动还有在各小区进行爱护环境的宣传,在学校义务捐献旧的玩具给灾区儿童等。

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

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自身道德的水平、处事风格、知识水平将有形无形的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古人就有这样的观点“身教胜于言传”。例如,班主任要要求做到不骂人,不乱扔废纸等公共文明行为,这些行为自己在班级就要率先做到,为他们做好带头作用。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班主任的模范行为,引导他们相信言教的真理性和身教的可行性,从而产生模仿的心理意向和学习的外在行为,由此学生就能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优良的班风。其次,班主任要博览群书,关注时事新闻现象,以便及时的给学生传递社会的道义事件,让学生明白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社会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和谐社会。再次,班主任要提高自身情景反应能力和处事能力,当遇到学生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样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行为,而不是通过惩罚来以儆效尤。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途径

Abstract: The young worker occup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the name" projects. Young employees are the main force of an enterprise, have the ability, are highly civilized, occupation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of young employees is an enterprise based on today, win the key to the future.

Key words: occupation moral education;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如何教育青年员工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坚守道德操守,爱岗敬业,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把青年的智力、优势集中到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上来,则需要企业切实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处理好相关关系,对青年员工进行长期持久的行之有效、用之有用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激励青年员工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从内心感恩、奉献于企业,为企业科学稳健发展贡献青春与力量。

一、对青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实际

职业道德,顾名思义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而当今社会所呈现出的复杂性、诱惑性、腐蚀性,对于青年员工有着现实性的侵袭,有的青年员工所流露出来的拈轻怕重、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义务奉献精神等错误倾向切不可忽视。既然是现实性的问题,这就要求要适应于现实状况,把握住时代脉搏,说到底,对青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要的就是要结合实际。

错误的认知是觉得当前的青年员工不好管理,思想活跃,对于职业道德无任何操守可言,有甚者企业更是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照抄照搬一些所谓的成功性的强势管理,硬安于自身企业进行推广,结果是青年员工根本无法接受,而纷纷离职跳槽,企业很快走向了衰亡。这,并不能责怪青年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是企业根本没有考虑到结合实际,没有正确的认知培养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只是一味的强势管理所造成的结果。

相反而言,有的企业从自身企业实际入手,对青年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鼓励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例如,当前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世界经济低迷不振,而我集团领导从每次的重要讲话,从我们党群团系统的宣传引导,都没有回避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使广大青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坚守信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是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年一代呢?集团历经近15年的积累与沉淀,早已造就了三友人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的精神品质,越是在困难时期,越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这种力量来源于自信与实力,正是由于集团不断做强做大的科学发展实践、集团领导务实求新的科学治企理念和特色企业文化、给予广大职工安定和谐的幸福生活等,高度统一凝聚了青工思想,抓住了三友青年的“心”,“原则责任诚信”、“忠诚胜于责任”成为广大青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结合实际,让每名青工心中有个明白账,企业发展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企业好,每个人就会都好,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

其实通过十召开、神九飞天、歼31试飞成功等这些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荣辱的大事件面前,作为当前社会主流的80后甚至90后的出色表现已向世人证明,我们的青年一代是经得起风雨,耐得住考验的。同于而言,企业当前的主流青年员工不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吗?只要企业结合实际,有正确的管理与引导,加强和改进青年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年青一代是不会过多计较当下岗位的艰苦,环境的优劣,将会树立正确的认知,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奉献青春于企业。

二、对青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灵活独特

凡事切不可禁锢于一个圈子中,按部就班、闭门造车的结果只会出门不合辙,加强和改进青工职业道德教育要灵活独特,才能真正的实现青年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最大化。

一是要灵,随时而行。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因此对于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方灵,随时而行,不要受一些原有教育方式的束缚,开课堂、搞培训很多只是一时性的强硬灌输,应该要把对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搬到岗位上,送到班组去,要靠日常的积累,平时的完善,来培养、塑造、提升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使他们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各项工作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种分工都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每一个岗位工作,都是受到企业的信任和委托,担负着一份重要的工作,因此,都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

二是要活,积极主动。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因此对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活,不能局限于以往教条式的教育模式,按部就班,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青年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例如,改变过去面对面教条式传授,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比面对面的谈大道理要好的多。而且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作为职业道德教育手段。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年青人普遍喜欢上网,喜欢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利用网络优势,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将有一方新的舞台。

三是要独,企业独特。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宽,辐射全面,培养青年员工具有本企业特色职业道德。例如,在集团内强外扩的项目建设中,有的职工身患重病还坚持工作,有的职工把家庭、妻儿抛在脑后,舍小家顾大家;在历年的大检修中,我们的青年突击队轮番上阵,几天几夜奋战在检修前线,确保大修安全高效,保质保量完成;在我们开展的“让爱心在三友传递”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青年员工捐助爱心助学款、关心帮扶空巢老人、救死扶伤、扶贫济困等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也提高了职工的文明层次。而这些就是多年来所沉淀积累出的三友的青年员工所特有的具有“创业守成,事在人为”精神的职业道德。

四是要特,因人而异。职业道德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 因此,对青年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要特,因人而异,百人百性气,切不可盖棺定论,尤其是涉及到职业道德这样涉及青年员工精神深层次的品德性培养,更是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有的青年员工明明个性强,你却偏要在众人前纠正他的一些错位工作习惯,如果换成个人交流谈心呢?有的青年员工出误差,已经很自责,却偏要在众人面前让他念检讨书,如果换成找差错座谈会呢,让大家帮他找失败的原因,避免下次再发生,这样既照顾到失败者面子,又警醒了大家。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选择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的道路了, 对于青年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因人而异,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效最大化。

三、对青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创新持久

当今社会做任何事情,不创新而守旧,所承受的结果只有失败与淘汰。创新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过去,摒弃过去的一切,对青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的是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进而发展。其实在古代文献中,早就有关于职业道德的记载。例如,公元前 6世纪的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计》中,就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记载。智、信、仁、勇、严这五德被中国古代兵家称为将之德。明代兵部尚书于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养的六条标准,被称为“亲民官自省六戒”,其内容有“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徵收、崇节俭”。中国古代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医德传统。“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是医界长期流传的医德格言。还有近代的孟泰精神、铁人精神、穷棒子精神等等,这些好的职业道德典型正是我们所继承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但是,但只是一味创新,而不问成效,同样不行,也得来点“雨打芭蕉”、“风疏雨骤”,同时还要看看“花落知多少”,检验一下成效。例如,集团团委所开展青年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培训,就是对青年大学生职业道德的一次检验性的培训,就是想了解身处于各个岗位的青年大学生对自我未来发展有着怎样想法,就是想弄清他们的职业道德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面。因为,三友集团所需要的是讲忠诚、讲责任、讲感恩的青年员工,而不是不切合实际、好高骛远,挖空心思、贪逸怕劳的颓废之人。

篇5

【关键词】金融行业;新入职;新思路;新方法

一、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金融行业改革的必要工作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体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技术手段来构建主体;也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力量,同时也需要行政手段的有效配合;最后,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起到协调和推动作用。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应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处理各项矛盾、理顺各种关系,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的稳健运行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其稳健运行是以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所以说,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首先,职业道德作为金融行业稳健发展的内生变量而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依据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处理各类经济关系、解决各项经济矛盾。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判若鸿沟,正确的道德准则能引导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顺畅的处理经济关系,错误的道德准则就有可能引发经济案件的发生。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关系网,道德在这个关系网中成为连接媒介,人们总是选择与自己道德观念相同的人来进行交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如果道德作为媒介作用发挥不顺畅,就会对金融关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说就是金融道德丧失所致。

当人们在金融活动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时,金融市场信息相对来说就会更为真实,金融运行成本相对来说就会大幅降低,从而使得金融交易能够顺畅有序进行,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也就得以实现。新员工进入金融行业时学习能力强、塑造性强,对新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新员工的特点

(1)新员工的优势

首先,新员工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对口。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近五年来招收的新员工学历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同时也具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他们进入工作环境之初,通常会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相对来说较高而受到上司的重用。这时新员工都很有一种努力实现从一个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冲动,他们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容易在工作中创造出好成绩。

其次,新员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这类员工的观察能力强、善于发现处理问题的新方法、反映能力强。进入工作环境中,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之后,新员工也往往能将善于学习的习惯延续下去,学习业务操作和专业技能,迅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工作能力。

(2)新员工的不足

首先,新员工具有多变的职业观念。传统的职业观念认为忠诚是员工的首要职业品德,而“85后、90后”新员工往往渴望尝试不同的职业领域。一旦在一个工作岗位工作时间长却看不到发展前景,新员工就会选择辞职转向别的企业工作。

其次,新员工通常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工作。新员工讨厌重复性的工作,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有趣味的工作。

再次,新员工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工作。他们不希望因为工作而牺牲掉自己休闲娱乐、与家人共处、与朋友相聚等方面的需求和享受。有许多成功的80后企业家都放弃自己的高薪厚职,选择到处旅游,追求自由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概括起来,新员工不仅具备学习能力强、专业能力强的优点,也具有忠诚度低、追求过度的自由等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问题。

2.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新员工在刚开始工作时对薪酬要求较高的特点,在新员工培训伊始,就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公布,让新员工看到发展的前景。另外,培训期间还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等观念灌输给新员工,时刻做到关心新员工的生活,让其安心工作,生活无后顾之忧。

二是要利用行内优秀员工的典型案例来激励新员工,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特邀年轻领导对新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年轻领导进行之后的奋斗历程感染新员工,激发新员工踏实工作、不好高骛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入职员工进入基层网点后,普遍收到了基层领导和客户的赞扬。

三是在新员工培训结束进入基层网点后,倡导支行组织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借新老员工一起参加文娱比赛机会迅速使新员工融入工作环境。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天山支行在新员工入职三天后开展了广播操比赛,通过老员工广播操会演、新员工才艺展示、爬山等活动,迅速使新员工融入支行。

(2)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作为金融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其次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再次,必须诚实守信。另外,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最后,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在新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播放相关金融从业人员以致锒铛入狱的影片,从心理上教育新员工一定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是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让新员工扮演客户,老员工扮演基层服务人员,让新员工感受到优质服务和劣质服务的区别,通过新员工的自身感受,教育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是在培训期间开展案例分析会,就“新员工入职后应该忠于职守敬业工作”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新员工认识到兢兢业业工作和敷衍塞责工作所引致的不同结果,激励其在工作之后改掉大学期间慵懒、不负责任的习惯,踏实工作、爱岗敬业。

三、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应该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与其业务发展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如在银行基层服务网点中开展角色互换:“假如我是客户”等讨论活动,树立起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意识到“服务好客户是员工的天职,我也是企业的一员”等道理。

其次,应把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解决其实际问题中,把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员工最关注的问题解决好,以此作为员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金钥匙。对金融行业新入职大学生而言,在解决与其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时,要善于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稳人心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公民道德;培养;方法

公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析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公民道德培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道德培养的最佳期。要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习惯,也要使他们能区分善与恶、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如果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有效、最迅速地进行公民道德培养?笔者于2004年4月和7月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3所小学的6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验和访谈测验。

一、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公民道德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自然环境

环境潜移默化法。小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很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小学生本身具有的这一优点,对他们进行深化教育。问卷结果显示,39.6%的小学生认识到环境和生态问题应该引起人类的注意。43.8%的小学生表示要从自身做起。针对学生已达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上的认识程度,应采取:

(1)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育。例如,表演短剧《请关注大自然》。让小学生扮演森林中遭受伤害的动植物,并自编台词。让他们知道大自然的痛苦心声。(2)随时进行口头教育。(3)在学校或社区的宣传橱窗内设置环保专栏。(4)维护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5)开展“绿色环保周”活动。(6)带领小学生走出大门,用城市已遭破坏的环境和美好的环境教育他们。(7)买一棵小树苗,和孩子一起种上,定期带孩子去照顾它,让孩子和小树苗一起长大。(8)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到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会萌发怜爱之心。(9)多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曝光破坏环境的人与事。(10)每一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加大管理力度,尽量不要让小学生看到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11)组织环保和拯救大自然的志愿活动,吸引小学生参加。

(二)社会环境

1.树立权利意识法。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太过成功,大大忽视了对权利意识的培养。访谈结果显示,29.1%的小学生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不会要求退换。问卷结果显示,平均有78.6%的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牺牲自己,取悦他人。为了弥补对权利教育的缺陷,追求权利和义务协调发展,应采取:(1)老师和家长利用媒体和周围发生的事情教育小学生。(2)生活中,大人以身作则,积极维护自我权利。(3)社会上的各因素各尽其职,激起小学生的权利意识。

2.重点时机培养法。各种重要的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五一”、“十二”;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问卷结果显示,在节日或自己的生日时,只有少数小学生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大部分小学生只是在家里和父母过。建议老师和家长要带领小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社会的相关部门也要多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以增加他们对国家、对家乡、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爱国主义教育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问卷结果显示,80.1%的小学生对2002年中国足球出线怀有积极的态度,无论怎样,他们都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以此良好状态为基础,应采取:(1)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小学生参观历史革命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3)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例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小学生说说祖国好在哪里。(4)学校宣传橱窗内设置“祖国好”专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与秀美。(5)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大事教育小学生。

篇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7大精神,进一步教育广大干警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努力构建“和谐消防”、“平安消防”,根据支队党委文件精神,结合中队队实际,决定在中队范围内广泛开展一次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现就活动内容,做一下安排:

一、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职业道德及法制宣传教育,目的是帮助广大干警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集体利益。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干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推进中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干警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行为准则,自觉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约束自己。引导干警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热爱消防、热爱集体,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提高对消防的忠诚度。

二、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

(一)活动的主要内容

1、法制宣传教育内容。以油田普法办公室编写的《中原油田职工违法犯罪案例汇编》为基本学习教材,结合学习《内部控制手册》、《关于严重违反生产经营管理规定的处理办法》、《消防支队关于<火警调度>等十二项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同时,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为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组织干警认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中原油田员工道德行为规定》、《中原油田员工文明公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操作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居民道德规范》、《消防支队文明员工达标标准》等。通过组织干警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引导大家掌握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活动的主要方式方法

结合中队实际情况,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党团活动日,对广大干警进行集中宣传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具体方法:一是组织干警学习有关宣传教育材料,做到自警自省自励。二是组织班组干警讨论,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三是利用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宣传有关职业道德内容和法律法规。四是选树宣传活动过程中涌现出的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教育氛围。

三、活动时间安排和步骤

宣传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安排部署阶段(200*年3月7日至3月13日)。这一阶段是活动的起步和筹划阶段。党支部要根据支队的总体部署,对中队的教育活动做出具体的安排,列出学习计划和活动运行大表,制定具体措施。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做好辅导准备。

2、宣传教育阶段(3月14日至4月11日)。党支部要按照活动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中,要把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穿行,做到生动活泼,易于干警接受。要把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同形势任务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要把学习、宣讲和讨论结合起来,在向干警讲解时,要以案说法,围绕“如何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和提高法制意识”这一主题进行大讨论,通过讨论让干警认清几个问题:“我对消防的忠诚度到底有多大?”“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怎样做到忠诚消防、珍惜岗位?”“违规违纪违法给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的损失有多大?”“这些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过或有过这样的念头?”“面对不法分子自己能否勇敢地站出来、冲上去?”等等。要把组织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等,使干警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要把教育活动与开展消防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支队凝聚力,提高广大干警的认同感,自觉宣传、维护油田消防的良好形象,勇于同有损油田及支队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总结验收阶段(4月12日至4月30日)。对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总结。首先每个人都要进行书面总结,看自己受到哪些教育,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如何纠正。党支部要召开干警大会,对教育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提出要求。

四、几点要求

篇8

关键词:两课教学;方法创新;问题意识;人文关怀;心理视角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的课程,作为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加行之有效地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之不但入耳,而且人心,不但成为传播知识体系的课堂,而且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阵地。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应该坚持三个视角,即问题意识的视角,观照现实的视角,互动感染的视角。

一、问题意识的理论视角

有很多人甚至包括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并没有艰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告诉学生如何去做的“应该”的规范要求。的确,通过规范化的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逐步加速,世界上各种文化间的渗透和影响也在逐步加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规范化的教育主张正在受到来自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挑战。在世界的范围内,道德相对主义大行其道,普遍的合理的道德秩序受到置疑,各种“道德悖论”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所有这些关乎“现代性”的问题,看似是道德教育的效果问题,实质上凸显的是高校道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遭遇到了瓶颈。其症结,在于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恪守规范化的教育视角。仍然对规范性的要求照本宣科。仍然只告诉学生“应该”,而没有讲清楚“何以应该”“应该如何可能”等基本问题。而这样的讲授方式对于爱思考、崇尚自主选择、对于灌输具有本能拒斥的80后、90后大学生来说,其结果只能是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成为程式化的灌输,将深邃的理论平面化为僵硬的说教。

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创新首先应该是视角的转换,由重视程式化的灌输教育转换成重视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视角。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总是自觉地抱着一种怀疑的、思索的、弄清楚问题的积极态度”。思维发展规律表明,“问题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一个显著的思维特征,人的问题意识来自于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只有提出问题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甚至提出一个问题会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问题本身即意味着思考、不盲从。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唯书、不唯上、不信奉权威,凡事都喜欢追问“为什么”,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因势利导,利用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批判精神的特点,针对他们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将零散的问题形成系列的“问题群”,并带领学生探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间题意识的培养会有助于学生通过疑惑而产生问题,通过问题而促使思考,通过思考而进一步去追问,通过追问而得出判断并认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但知道何为“应该”,而且引领学生思考“应该”的理由;不但讲授规范体系,而且启发学生探讨规范背后的理论根基。

二、观照现实的人文视角

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社会生活才会给理论注入不竭的源泉而使其生命之树长青。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回应现实,观照现实,而不是象牙塔中的思辨游戏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孤芳自赏,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中涌现出了很多全新的道德现象和法律现象,人们的义利观念、公私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均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完全迥异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如果不去回应现实,对每时每刻发生的鲜活的社会道德现象和法律现象置若罔闻,只会使该门课程失去对现实的解释效力,冲淡该门课程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具有极强的实践属性。它是理论,但同时更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实践。甚至可以这样说,该门课程的实效性的强弱。不完全在于其理论体系如何完备,而在于其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的解释力,在于其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和法律现象的回应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关注鲜活的社会现实,用理论去对应现实,用现实去回应理论,既从社会现象中汲取营养,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鲜活,又用理论去解释现象,在个别中抽象出一般,从表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生活总会给理论提出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在有些情况下。新问题的出现甚至会使原有的理论捉襟见肘,这也是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时,就要坚持认识上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也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必须坚持的原则。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调整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和错位,并通过理论创新,解决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方面的新问题、新困惑。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必须要联系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实际。一是要密切关注和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包括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向,国内的经济发展、政策走向、社会舆情等,同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确立健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增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二是要密切关注和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针对他们最困惑、最关心的问题,多加关注,多加疏导,在关注中倾注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这样就会避免授课中坐而论道的空泛说教,使该门课程具有时代感、现实性和人文关怀,从而提升授课效果。

三、互动感染的心理视角

篇9

上海市金山区新农幼儿园 201503

陈 婷

随着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开展,对双语的议论也多了起来。无论怎样议论无非都是在“认可”与“拒绝”之间做选择。当前在我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并不成熟,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于英语教学能够对儿童的学习成长起到哪些作用,儿童对于“双语教学”的适应能力等问题的研究还非常少。幼儿园要积极探寻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研究怎样进行双语教学工作,寻找创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双语教学的发展对于学龄前的幼儿十分重要。

一、幼儿双语教育的实践性

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之是行之成”的口号。他提出“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是合一的。”陶先生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幼儿园教育的方法。“做”是“教与学”的关键,我们努力在教育中落实,在实践中整合。

要想儿童英语教育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快乐学习是最关键的。在开展幼儿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落实一些教学原则,例如幼儿学习语言的顺序原则、英语与汉语经验的互动原则、环境设置与创建的模拟原则、幼儿水平的差异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儿童学习语言的热情,增强幼儿的素质水平。当儿童第一次对英语进行接触,教学人员要结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具体特征,例如兴趣、认知能力、学习特性等,并且运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注重引导儿童对该语言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体会到英语的魅力,从而达到培养儿童语言能力的目的。

二、如何进行幼儿双语教学

1.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活跃、充满好奇心、喜欢玩闹等是儿童最明显的心理特性,为此教学人员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儿童这些明显的特性利用起来,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吸引幼儿的参与,例如配对游戏在课堂的运用,每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动作,教学人员在念某一个单词的时候,邀请幼儿配上相应的动作,反之亦可,这种教学方式充满趣味,幼儿乐于参与;还可以让配对游戏带有一点竞争意味,教学人员将班上的儿童划分为两个小组,老师站在中间,手里拿着单词卡片,让两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抢答,处于竞争的本能, 幼儿自然会踊跃参与学习。此外,幼儿对于一些趣味十足的卡通形象往往非常喜爱,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选择有很多有趣卡通形象的英语教材,采取卡通片的制作模式,让幼儿在学习教材的时候,犹如在观看一部有趣的动画片;教学人员还可以扮演卡通人物与儿童互动,提升儿童的口语水平。

2. 将儿童智力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霍华德• 加德纳是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潜心研究人的大脑和教育之间的联系多年,研究的内容其中就包括了人脑和语言学习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人脑的智力因素一共有七种模式,分别是语言、音乐、逻辑数理、社会、内省、身体运动与自然,只要将这些智力模式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够有效地推动儿童的语言学习。

(1)语言:语言儿童在听、说、读、写等过程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状况,要想成功开发他们的第二语言能力,关键在于让他们多说、多听。

(2)音乐:相信大家对于儿童时期所学的儿歌都能够记得非常清楚,原因在于音乐具有很轻的韵律,记忆非常方便。

(3)逻辑数理: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可以让儿童多听,其次鼓励他们开口说话。

(4)社会:人和人的沟通能力。儿童在有着一定的单词量之后,教师就可以尝试着跟他们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

(5)内省: 驱动儿童学习的内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为此,要为儿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条件, 采取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

(6)身体运动 :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为此,老师可在教学中辅之以肢体语言将教学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动有静,调动儿童多种学习感官。

3. 将教学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双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教学人员的教育理念、文化水平、教学方法等都对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教学人员要明确教学目标并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儿童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而不是将学习英语看作是令人苦恼的事情。第二,要遵循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由于儿童往往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模仿能力高且易于记忆,因此是口语学习的最好阶段,要先让儿童学习口头语言,教学工作的开展要达到下面几个标准:

(1)趣味性:例如对于英语字母可以采用儿歌形式教学,例如A for apple,B for bird, C for cooker, D for duck……,将音律充分地运用起来,轻重有序而富有节奏感,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多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

(2)规范性:儿童的语言学习方式跟大人截然不同,他们喜欢模仿老师的语言。所以教学人员要运用规范性的语言教学,语言表述清晰,与语法相符。

(3)重复性:具体形象是儿童表现出来的显著思维特性,在外部的刺激下,儿童往往会被迫记忆一些内容,所以“学得快、忘的快”是儿童记忆的一大特点,为此教师教学要注重重复性,反复教学。

(4)以鼓励表扬为主: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搜集儿童的信息,对于儿童的行为表现以鼓励表扬为主,这样不仅仅能够推动儿童的口语能力的提升,还能够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具有表现的欲望,塑造优秀人格。

4. 将儿童的生活环境进行充分地利用

对于母语的学习,儿童有着天然的学习环境,但是对于外语的学习来说,只能够人为创造一个环境,在该环境之外接触外语的可能性非常低。良好的环境是儿童学习发展语言的前提,所以将英语融入儿童生活非常重要。

(1)教育环境:可以将一些英语单词卡片张贴在教室之中, 例如书-BOOK,水-Water 等等,让儿童感受到英语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2)区域角的设置:可以将教室小角落设置为英语角,在那里放置一些英语小卡片,引导儿童朗读卡片,也可以放置录音机, 让他们能够听音乐。

因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非常重要,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教学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双语教学”成为推动儿童语言学习的优秀教学模式。

三、结语

“双语教学是一个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英语能力的好方法,相对于接受单语教育的学生来说,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例如概念产生、知识转移、轨迹视野、交际能力等”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王华斌关于双语教学的观点。尽管国外对此研究还非常少,但双语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国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材的思考 》,上海 1995 年6 月。

[3] 王旭东,《21 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 1988 年2 月。

篇10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情感教育;方式分析

在中职学校中,舞蹈作为一种美学教育,必须要有情感的渗透,有了情感的舞蹈才会更具魅力,情感便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创新和丰富情感教学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中职舞蹈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功底和表现能力。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就当前比较重要的几种情感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中职舞蹈教学中,影响情感教育的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中职舞蹈情感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状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分别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具备充沛情感的主体,而舞蹈就是搭建他们情感桥梁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渐渐将彼此的情感交融为一体。

二、如何创新与优化中职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舞蹈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教学的方向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舞蹈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确保自己的舞蹈教学与中职学生的生理特点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要不断创先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树立起多维度的舞蹈教学观念,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理素质,更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我表达和展现的空间,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力量,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份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

(二)借助情感教学,树立榜样形象

对于一名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最重要对象就是自己的舞蹈老师,所以,舞蹈老师必须要为学生们树立起榜样,充分发挥出榜样的力量。通常情况下,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舞蹈的学生,一般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功底,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舞蹈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与更严的要求,确保课前准备的充足性与课上表达的精确性,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原来自己与教师的水平差距非常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有他们需要努力学习的东西,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一种非常鼓舞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

1.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互动频率。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明白自己的教学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在舞蹈课上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谨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时时刻刻以学生的学习和感受为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制定学习方案。2.充分发挥情感的催化剂作用。情感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是,其中却包含着非常强大的潜在力量,舞蹈教师必须要学会如何应用情感这一学习的催化剂,将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此之外,舞蹈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正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始终保持一种积极面对的勇敢态度。3.充分发挥眼神与语言的作用。第一,眼神。俗语有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所传递出来的感情是最真挚,也是最不可替代的,舞蹈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眼神的作用,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这里,我要提的一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必须要学会适时适当地使用消极的眼神,一旦学生犯了错或者出现了问题,教师必须要学会用眼神进行示意,让学生们自行去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在无形中去改正,这种方式要比直言不讳的批评教育,效果更加理想。第二,语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是舞蹈教师必须要借助的一项教学工具,舞蹈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对语言、语音、语气以及语调的准确拿捏,要学会应用最科学最有力量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既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诠释方式,舞蹈是对人体动作的美化与加工,其与舞者的情感浑然一体,一段成功的舞蹈,其不仅仅有着精湛的舞蹈技巧,同时也能够真正展现出人类的丰富且多元化的情感,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优秀舞者的沃土,必须要高质量地完成好这份教学重任。

参考文献:

[1]关宇.运用情感教育法,中职舞蹈教学充盈活力[J].教育艺术,2016,(10):45.

[2]赵雪荣.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4):150-151.

[3]彭莲军.融入情感,让中职舞蹈教学活力四射[J].中华少年,2016(25).

[4]诸鑫鑫.中职舞蹈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方法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