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企业 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区位分析;区位因素
地理事物的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中重要的一大板块,也是高考文综地理中重要的高频考点之一。而《城市区位分析》则是地理区位理论中的开首之课,如何给学生奠定好有关区位分析的理论基础、形成区位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我所教的班级为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底子相对薄弱,思维多趋于形象浅显,好动手操作、善于突出自我、彰显个性,但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稍差。如何结合学生特征进行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有效教学就成为教学中必须思考的策略。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真正落实有效教学和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效率,我结合《城市区位分析》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尝试与探究。
一、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使师生在教与学中都有明确的、清晰的教学方向和目标
《城市区位分析》这一课时的三维目标我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及城市区位的概念。
(2)掌握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课本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城市区位的
因素。
(2)学会对城市区位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区位的变化。
二、在教学中依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认知水平,突出地理图文结合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与科学感悟
《城市区位分析》这一课时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城市区位形成和空间布局的因素分析;教学难点为如何结合某一城市进行具体的区位分析。
三、为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精心设计和运用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各环节的学习和
探究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通过在中国地图上查找一些具体城市导入新课,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一些关于城市及城市位置特征的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太原、西安、兰州、石家庄、武汉、南京、大同、大庆、桂林、深圳、拉萨、酒泉等城市,让学生在查找中奠定和积累一些有关城市的地图知识。
探究一:为什么有的城市规模较大而有的城市规模较小?
探究二: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多而西部内陆城市少?
探究三:城市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进而过渡到讲授新课,即城市的区位分析。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先全面理解区位的双层含义:一是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即在哪儿),二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即为什么分布在某位置)。在理解区位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解答有关区位相关题例的地理思路,即先表述地理事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再分析其与周边其他事物间的关系,为学生答题形成常规的答题模式。然后自然而然地顺推出城市区位的含义,再进行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在分析城市区位因素时先提纲挈领地展示各因素和各要素所包含的详细要素,如下图:
2.结合开课时地图上所找城市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
如我国城市受自然因素中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城市多且规模大,西部内陆城市少且规模小;受河流水源和水运的影响,在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干支流的交汇处、过河点及河流入海口易形成城市;受经济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形成了许多矿业城市,如大同、大庆等;交通便利的地区易形成城市,如“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株洲,古运河开辟兴起的城市扬州、济宁,沿海港口城市上海、广州等;现在伴随着新的经济因素如科技、旅游等因素的出现又兴起了许多科技城、旅游城。相比较而言,经济地理区位因素对城市影响容易变化,因此在分析时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区位的变化,如矿业城市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同样也会随着矿产资源的衰竭而衰
落。这就要求在对具体城市进行区位分析时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同时要树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观。也有一些个别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如深圳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而崛起、梵蒂冈因天主教而繁荣。
总之在进行一个具体城市的地理区位分析时,要从三方面综合思考:一是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河流;二是经济地理区位:交通、矿产、旅游等;三是政治文化区位: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等。但在回答题目时,必须审清问题,如“试分析海口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只需分析其所处位置的具体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
篇3
摘要:会展业的发展在空间上客观存在着一个合理的地理区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会展业的区位影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区分和确定这些区位因子的差异和属性,有利于展会举办方做出准确的区位决策,促进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写作秘书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择。参考文献:
[1]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主.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23,97-98.
篇4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in space has a reason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the influencial factors of location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are different. Distinguishing and determining attributes and differences of location factor will help to make an accurate location decision, promote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access to their respective interests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Key words: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location choice; spatial scales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 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 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 主.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23,97-98.
篇5
关键词:区位 知识体系 分析方法 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3-03
地理高考的内容主要有三大块: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并且与数学、物理联系较多(如球面距离、线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区域地理的内容又太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既有中国的,又有世界的,再加上我们浙江省初中没有开设地理课,有许多学生是高中才开始真正的接触地理,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识记许多区域特征,识记起来难度较大,有许多人把区域地理称之为地理学科试题的“瓶颈”,可见其难度的大小;人文地理的难度应该是最小的,主要体现在知识点少且条理性强,比较容易把握。
区位分析这部分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这些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区位问题的考核能有效地体现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我发现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只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分析方法和答题技巧,并且能够充分利用题中的信息及已有的信息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下面是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见下表)
对于这个表格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区位因素,学生一定要下工夫把它记住, 这是我们做题的基础,知道了最基本的区位因素,我们才会有答题的方向,才有可能答对题,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区位问题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其考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工业”区位分析每年重点考,“农业”区位也出现较多,“城市区”、“城市带”、“交通点”区位都已有涉及。其它诸如“交通线”、“海港”、“商业区”、“旅游区”等区位分析涉及较少。由此可见,我们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时,一定要全面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答题的技巧。
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1、了解区位问题考查设问类型
(1)评价区位问题是否合理;
例1:〔2012年课标全国卷,37题第(3)小题〕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
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2)影响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例2:〔2013年浙江文综,36题第(1)小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某类主导区位的选择;
例3:〔2010年全国文综〕 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
(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例4:〔2012年浙江湖州联考〕读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力变化图,回答问题。
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制糖工业
B、普通服装
C、钢铁工业
D、精密仪表工业
(5)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例5:〔2011年全国文综,36题第(4)小题,14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例6:〔2012年全国文综,36题第(3)小题〕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说明该区域棉花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2、针对高考中常见的五种设问角度,解决各类区位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四性”
(1)全面性: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的思维、全面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不能只抓重点,要全面把握基本知识。既要关注到自然因素,也要把握好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例如: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省”之称。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丰富的铁矿、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
如:东风汽车集团总部大楼在武汉市奠基,标志着东风汽车集团走出十堰,落户武汉市。与十堰相比,武汉市发展汽车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分析: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武汉市与十堰对比,从地形、交通、原料、政治、科技、市场等角度来表述武汉市的区位优势。
(2)主导性:我们知道了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要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进行评价,但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
例如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
主导因素 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热量
云贵高原的梯田农业――地形
再例如:德国鲁尔区主导因素是煤炭;美国“硅谷”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等。
注意:在回答区位问题时,可能由于时间、篇幅等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时,一定要抓住主导因素,主导因素肯定是重要的采分点。
(3)动态性: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如:简述近年来辽宁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参考答案:省内煤炭资源枯竭,交通运输条件有了发展,工业发展有了很大机遇。
分析: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中有部分因素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主要是交通、科技、政策、旅游、信息通信网络等。例如扬州和济宁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由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淤塞和京沪铁路的修建而衰落;深圳由于政策因素而崛起。
(4)两面性: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任一区位都会存在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针对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有利条件: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冬季下雪量大,使土壤有较好的墒情,冬季气温低,冻死很多害虫。不利因素: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会受到寒潮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三、学会知识迁移,注意答题技巧
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区位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大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学会区位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整合是解题的基础。若是工业区位的分析,应重点关注风向、河流流向、交通线路、资源和能源地、大专院校等对工业分布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若是农业区位分析,则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加以认真提取与分析;若是港口区位分析,则重点考察通航条件(河湖、海洋或人工运河)、停泊条件(深水港湾可防风防浪)、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城市条件(以城市为依托)等关键信息。
例如:
左表是三个地区建厂的优势比较(点数越多,优势越明显),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最适宜发展的指向型工业是
A.原料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劳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根据乙的区位特点,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是
A.汽车工业 B.生物制药 C.钢铁工业 D.纺织工业
3、影响丙地高科技工业发展最不利的区位因素可能是
A.劳动力素质低 B.原材料缺乏 C.距市场远 D.劳动力缺乏
参考答案(1)A (2)B (3)A
简析:第一小题就要根据题中信息来判断,表中表明甲地发展工业的三要素中原料的优势最为突出,应该选择原料指向型工业;第二小题要根据题中信息和已有知识来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乙地最突出的优势是市场区位,且对原料、工资的需求不多,再根据已有知识,生物制药对市场的要求较高,对原料及工资的要求不多;第三小题根据已有知识,高技术工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即可选出答案。
2、主次清楚,条理分明;具体规范,表达到位
答题时尽量回答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一个问题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可以做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在分析问题时,切忌一条道走到黑,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
篇6
【关键词】房地产;住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房地产投资价值
引言:
房地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纵观历史,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住宅房地产开发中,影响住宅价格及销售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区位。选择正确的区位,是在项目开发前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下,由于政府对于土地供应持谨慎态度,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愈来愈大。开发商在“跑马圈地”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区位的选择,最佳区位不但能有效地保证房地产开发的效益,同时还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1、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
1.1区位的概念[1]
在房地产业,素有“区位为王”的说法,那么何为区位呢?区位是指地块分布的地区或地点,它是一个综合概念,除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换言之,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在本文中,将主要针对住宅区位进行分析。住宅区位,不仅仅是指住宅在城市区域(空间)中所坐落的地理位置,而且包括由该位置出行的便捷程度(即通达性)、以及居住在该位置所获得的非经济方面的满足程度。具体说来,就是指住宅坐落的地理位置和以此为基点进行工作、上学、购物、就医、娱乐等出行活动所需的交通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以及该位置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对居住者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1.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区位结构以及如何创造区位条件的理论。从理论上说,人类活动应该选择最佳的区位,但是人们选择的区位往往不是最佳的,这就涉及到了最佳区位选择的区位论。我国的住宅区位理论近年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是在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但总体上说,我国的区位理论研究还是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
这些区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一种或几种区位因子对住宅区位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了住宅开发和建设活动所应遵循的空间经济法则和住宅区位选择和决策依据。但是它们都过于强调一种或几种因子的影响,在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可过于强调某些因子。这就要求开发商在进行区位选择时,要有选择的使用区位理论,根据住宅项目投资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所继承和有所扬弃。
2、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影响住宅房地产项目区位选择的因素有许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国家的政策制度、经济环境、自然特性以及人口环境等。而微观因素比较多一点,包括环境条件、交通通达程度、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城市规划方面的因素、停车条件、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完备情况、当前土地使用者的态度、土地价格以及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等。
2.1宏观因素分析
任何一个行业的导向都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引,出于对土地的依赖性,房地产企业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敏感程度更甚于其他行业。近年来,由于房价的不断攀升,国家对于房价的治理决心也越来越坚定,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如政府对于土地的供应持更加谨慎的态度[2]。在国家土地供应收紧的形势下,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区位选择时就要更注重土地的质量而非数量。
在考虑人口环境对于区位选择的影响时,如果住宅开发项目所在地区主要人口集中为年轻人,项目位置就要更偏重于对商业因素、通达情况的考虑;而对于中年人占比例较大的地区,孩子的教育影响成为重要因素;对于老年人,毋庸置疑应把医疗条件放在首位。由此可见,人口环境对我们进行房地产区位选择时偏重的因素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2.2微观因素分析
对于房地产住宅项目,不同的客户群定位会导致在区位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在进行项目操作时,要结合项目实际对以下各因素进行有侧重的分析[3]。
2.2.1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条件包括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反映在房地产周围的社会治安程序、主要聚居群体、日常社会流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任何阶层的居民都倾向于选择靠近市政、周边居民素质较高、社会治安良好的住宅区。社会治安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着良好的防卫设施的房地产项目,使居民享受到归属感。以济南为例,以千佛山为中心的辐射区域由于良好的环境而受到众多开发商的追捧,如邦泰绿苑、山润家园、中益园、中润裕华园等等。
2.2.2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
交通条件的完善,可以带动相关区域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升值,带动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发展。交通的可达性主要是指上下班、外出活动和子女上学的方便程度。城市居民对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的依赖程度更大,居住区周围道路数量和公共交通线路数量都会对住宅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道路、公交线路越多.那么人们上班时选择的路线就越多,也就越能节省时间,此类项目的销售前景就越好。
2.2.3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
生活保障设施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热、燃气和排水等,另外还有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房地产所在的区位如果靠近水源丰富的地区或者能与城市大的供水管网连接,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有效的疏浚和处理,有热电厂能够集中供气,那么居民对这类房地产的综合评价就高。
文化保障设施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文体设施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的配套。(1)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孩子是一个家庭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据调查显示,在买房者的购房需求中,教育因素成为其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对发展商来说,在楼盘硬件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教育概念成为了楼盘的一个卖点,有助于销售。教育设施的配套好或者临近知名学校,不仅增加了房地产的人文色彩,还大大提高了房地产的附加值,使得房地产的价值提高。 (2) 医疗卫生设施在区位选择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长期居住的地方,人们在进行住宅选择时自然会把医疗条件的便利性因素纳入其中。(3)体育娱乐设施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运动、健身、休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小区临近或配套必要的体育设施,对提升房地产的品质是非常有帮助的。
3、区位选择对投资价值的影响
从投资的角度看,某一房地产是否值得投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产生利润和租金的能力;而该项目产生利润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所在的区位。所以,区位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的利润越大,房地产的投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区位选择的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房地产的区位优势可以给投资者带来区位利润。负担不起最优区位地价压力的投资者,将会被具备这一能力的竞争者所代替。
所有区位选择的结果,是形成从最理想的区位或谓之为 “最佳区位”向外衰减的各种等级,这些等级表现出如下特点:随着从最佳区位点向外部的移动,土地利用密度逐渐降低,地价也随之逐渐衰减,则房地产投资的利润水平和产生租金的能力也在相对降低。在城市中,商业中心的位置就是这种最佳区位。以商业中心为圆心向外扩散,分为半径不同的同心圆。随着半径的扩大,土地的区位价值越低,自然房地产的投资价值也就越低。以济南为例,区域划分为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长清区,历下区中包含泉城路、趵突泉等济南市中心位置,自然成为投资价值最高的地段[4]。但并不是说外部区域的价值就一定低于中心区域,这与周边环境和设施也是紧密相连的,在这里我们探讨的主要是一种平均水平。
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区位是影响房地产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说,它是唯一和绝对的因素。如果一个投资项目仅由区位的好坏就能完全决定其投资价值的话,以后的分析就不用进行了。事实上,房地产投资价值的高低还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比如投资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不少房地产投资者在较好的区位却没有获得收益,而另一些投资者却总能在不被看好的土地上创造奇迹)、融资方式的安排、城市规划的影响、法规的限制、投资收益率的选择和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等。然而,由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和受制于地区性需要的特征,所有其他影响要素均和房地产所处的“位置”相关。应该承认,只要具备区位上的优势,即使在营销方面和管理方面差一些,项目也能产生很高的利润或出租能力。区位上存在不足的地块,通过精明的投资开发也许能够得到克服,但这类开发的规模要求一般都相当宏大,许多房地产投资商往往会碰到资金不足的障碍,因此,不研究区位的做法是愚蠢的。不过,在任何城市,我们都能发现,那些人们认为较好的区位,仍然有卖不出去的物业。所以,区位并不是万能的,但不研究区位也是根本不行的。重要的是把对区位的研究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开放商在前期要进行详尽的市场调查,摸清各个方面的情况,以期获得最大的利润和最小的风险。
4、区位选择的策略
4.1按户型分类
住宅区位的选址要求如按照户型面积分类,可分为大中小户型三类住宅。大户型住宅选址没有明显的区域倾向,在市中心或城市郊区都有大户型产品。但由于大户型多提供给高端客户,价格也比较高,因此这些项目一般处于不可复制性的地段或具备稀缺景观资源的地段。而中小户型的目标客户是以年轻的创业者为主的,这批客户短期内不会有车,他们一般选择离市内上班比较方便的地段购房,或者是交通便捷的地铁轻轨沿线。因此中小户型选址需具备几个条件:一是项目最好位于市区或城市边缘(为老年人开发的中小户型项目可在郊区);二是要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三是需要交通便利;四是项同地处成熟社区,生活便利[5]。
4.2不同规模的房地产企业选址策略
一些大型开发企业除了为营利在优势地段进行开发外,还必须保持一种广泛的、专业化的公司组织形式和维护自身的“品牌效应”,因此要搜寻和竞标获取并累积合适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土地银行”。这些用以储备的土地通常是低价的、大规模的,因此也就是多位于郊区,而且由于大型开发企业具有信息来源的优势,这些土地多处在根据城市规划己经确定的城市主要空间拓展方向上。
中型开发企业一般很难承担或不愿承担土地风险,这主要是由于他们一方面不能很容易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难以确保开发成功,也难以承受大面积土地长期开发建设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中型开发企业对利润的渴求较大,因此可倾向于在市中心的热点区位开发高容积率住宅,或者针对最高端市场需求在具有自然环境优势的郊区建设低密度别墅区。
小型的开发企业则要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力图搜寻市场空隙,因而没有特别固定的投资区位倾向,而是在更小的地块上进行填充式建设。但为了获得市场认可,小型开发的区位还是要有选择已建立起良好社会声誉的“板块”中的区域。通过样板工程的建设,为自己赢得声誉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总结:本文中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对投资区位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对区位选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及对投资价值的影响、区位选择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不可否认,区位选择是房地产住宅开发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旦这一环出现问题,房地产整个开发链条就可能陷入瘫痪,开发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进行弥补,而弥补措施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开发商在进行区位选择前要进行详尽的资料搜集、做好可行性研究,同时要针对住宅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以保证在较小的风险下能获得较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黄怡.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居住隔离[J]. 现代城市研究,2001,( 4) : 40-43.
[2]黄晓莺. 居住区环境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
[3]施建刚. 房地产开发项目区位因素分析与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01,( 2) :20.
[4]粱柱. 我国传统房地产理论几大误区及其后果[J]. 住宅与房地产,2004,( 7) :25.
[5]蒋丽红,李庆花. 影响房价的区位因素分析[J]. 城市开发,2005,( 9) : 79-81.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 地理区位 综合性 主导性 变化性 构建途径
地理区位是同地理位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区位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外,还有布置和为特定目的而联系的地区两重意义,所以区位的概念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种。绝对区位是指该地理事物的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不仅有与自然地理事物(气候、河流、地形、湖泊等)的联系,而且有与经济地理事物(交通、资源、市场、产业等)的联系,还包括与政治、社会的地理事物等的联系。
农业区位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区位问题,教学时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图3.1和图3.2加以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是由于农业区位不同。在此需要正确理解地理区位的双重内涵。
一、全面考虑地理区位的综合性
从总体来看,各类区位都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的多少、国家政策、社会政治因素、宗教因素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资源、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及价格、经济腹地等;技术因素指的是技术水平及其发展变化;环境因素则包括环境质量、盛行风向、河流流向及生态平衡的维护等。各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例如,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评价。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雨热同期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条件充沛,但由于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2)地形条件:亚洲多大河,河流中下游形成广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深厚肥沃,便于耕作,加上地表径流丰富,利于引水灌溉。但一些低山丘陵地区,地形高低不平,给引水灌溉带来很大困难。社会经济条件:(1)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传统经验,精耕细作;(2)人口稠密(中国、印度、日本、印尼等),有丰富的劳动力,但土地数量相对较少;(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需求的压力,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4)传统的饮食习惯,稻米是当地人们的主要食粮,市场需求量大。亚洲之所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产区,是因为这里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社会经济条件促使水稻形成规模经营和发展。
二、透彻分析特定区位的主导性
在强调地理区位因素综合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各种区位因素的作用不是均衡的,其作用不是等同的,存在主体因素。如在工业类型的划分中,按主导区位因素把工业划分为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等。如甜菜制糖厂的主导区位是原料,工厂布局时应接近原料产地;集成电路、卫星、精密仪表等工业的主导区位是技术,布局时就应接近高等院校和科技发达地区。可见,不同的工业部门其主导区位因素不同。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的地域差异是形成农业生产地域性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又存在首要的区位因素,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灌溉水源问题;东北三江平原的低洼地发展农业则首先要考虑地形问题;而高寒的青藏高原则首先要考虑热量问题,因此,青藏高原的种植业多分布在温度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
三、深入理解区位的变化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各种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任何区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对农业区位而言,随着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可以对一些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加以利用和改造。如良种的培育、温室大棚的发展、灌溉技术的提高、修筑梯田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区位的一些条件进行了改善。与自然条件相比,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则更明显,如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以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为生产重点的城郊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显著扩大。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燃料方面:资源使用的年限,可替代材料或新资源的变化,可能使原料、燃料区位指向减弱,市场区位指向增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可以对运费、市场区位产生影响,在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枢纽处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劳动力工资水平可能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使一些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必须实行转移,寻找新的区位。科技方面:科技条件和劳动力的素质对一些跨国公司企业的扩展及区位影响加大。信息的通达性、工业侧重、个人偏好、环境条件和城市环境质量等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篇8
关键词:非优区位;温州;体验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83-04
非优旅游区位指资源、市场、交通处于相对劣势,与周围旅游目的地相比,缺少资源丰度和空间组合的独特性,不利于形成旅游吸引力的地理区位。非优区位在旅游业发展中往往是占次要地位的“温点地区”,这些地区旅游资源虽然较丰富,但真正价值大、品位高的资源并不多,在一定范围内缺乏旅游吸引力。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也进一步改变了旅游市场的格局:在空间尺度上,短线旅游将取代长线旅游成为旅游热线;在空间位置上,旅游发展的重心也将由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移向“温点地区”,从而以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需求。这种变化给处于非优区位的旅游目的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按照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温州市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中“两翼”、“三圈”中的南翼和三大都市圈之一,在浙江省海洋旅游业空间布局上,也是除北翼的杭州都市圈、中部舟山——宁波这一核心区外,最倚重的海洋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但从区位要素看,温州市海洋旅游明显处于非优区位。本文以温州市为例,对非优区位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因素及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一、非优区位海洋旅游目的地的特征
区域旅游经济理论表明,旅游非优区位并不仅仅指地域上的实体空间,而是区域经济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关系空间。造成海洋旅游“热点”和“温点”地区差异的原因,除区域旅游资源禀赋要素、地域空间距离等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非优区位海洋旅游目的地的特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处在旅游优势区的阴影区
非优区位海洋旅游目的地通常在空间距离上与优势区相对较近,在知名度、旅游形象方面,由于缺乏竞争力容易被优势区位所“屏蔽”。温州市地处浙南闽北交界处,北有舟山,南有厦门。这两个国际级的海洋旅游胜地距温州仅有4~6小时的车程,所以温州恰好处在舟山和厦门这两个具有国际品位旅游目的地的“阴影区”。同时,还有多个与温州市类似的海洋旅游目的地构成了一个重复性很强的“竞争区”。如,宁波的象山,台州的玉环、大陈岛、江山岛,福建的福鼎、霞浦等,都是温州市周边同属一个级别或层次的海洋旅游目的地,海洋旅游资源雷同性很强。另外,像温州旅游区域内的雁荡山、楠溪江等著名景区,对温州的一些滨海、海岛景区,也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二)海洋旅游资源禀赋不高
海洋旅游资源非优区指一定时期内在旅游资源的数量或质量上处于相对劣势的滨海、海岛区域,其表现是旅游资源的分布不理想、景观美学价值偏低、景点组合状况欠佳或景区开发程度不高等。温州市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丰度高而禀赋低,虽然海洋旅游资源总量大,但相对于一些资源优越区而言,主要是3S旅游资源(海水、阳光、沙滩)特色不突出,沙滩质地不好或规模不大,海水颜色混浊,旅游资源吸引力不强,而成为非优区。此外,温州市所拥有的海洋旅游资源与周边城市相比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在资源等级方面,温州与舟山、厦门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与宁波、台州等地相比亦不占绝对优势,彼此间形成替代性竞争格局。
(三)滨海岸线旅游发展空间不足
滨海岸线旅游是海洋旅游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非优区位海洋旅游目的地往往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温州市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山,难以利用的土地比例高,开发难度大,并且温州市沿海地带多为农保地,受相关政策限制,土地难以实现用地性质的转换,导致沿海景区建设及接待服务设施用地不足。另外,在《温州沿海产业带实施规划(2008~2020年)》中,未来温州东部沿海岸线区域将大力发展沿海工业,因而进行了大量围垦,这将占有温州滨海岸线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岸线旅游项目的开发及滨海连绵景观带的打造,使滨海旅游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四)受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
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海洋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限制了这些地区海洋旅游活动的时间。以温州市为例,适合旅游的时间为每年4~11月份,而海滨浴场、滩涂赶海、海上运动等旅游项目的适游期更短,主要在每年的6~9月份,加上台风、暴雨等灾害性气候的影响,真正可以开展海上旅游活动的时间也仅有约80天时间。海洋旅游过强的季节性使旅游设施闲置,宾馆、度假村等一系列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利用率低,制约了海洋旅游的投入程度,增加了海洋旅游的经营成本。
(五)远离主要客源市场
远离中心城市、远离客源市场,是造成区位条件非优的重要因素。温州市位于浙江省海岸线的最南端,远离上海、杭州等主要的客源市场,而本地居民的出游能力、消费水平虽然较高,但能作为一级客源市场的区域非常狭小。同时,由于宁波、舟山、台州等在市场区位方面更具优势,比温州更接近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客源地城市,成为温州市海洋旅游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温州市的地理区位因素导致可进入性差,所以温州市的海洋旅游客源主要集中在本地和省内周边地区,游客在温州市滨海或海岛地区的停留时间也主要是“一日游”,并以温州本地居民和周边地区游客的自然观光、短暂的海滨休闲为主。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环境里,温州市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区域旅游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温州市海洋旅游业发展的成败。
(六)交通区位处于劣势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游客能否“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程度,也直接影响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温州市不在浙江省的旅游主干路线内,海洋旅游开发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沿海及海岛景区的旅游通达性相对较差。目前,温州市各滨海休闲旅游区的交通承载状况远不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游客前往滨海和海岛各旅游区,基本上依靠一条等级不高的双车道高速公路。尤其在旅游旺季和黄金周期间,从市区通往洞头列岛、通往各高速公路路口的交通非常拥挤,管理比较混乱,容易造成交通堵塞,降低旅游质量。这导致游客的旅途距离、时问距离、费用距离和心理距离相应增加,因而使温州处于不利的旅游交通区位上。
(七)认知区位存在偏差
旅游区位理论中的区位要素,不仅包括有形的旅游资源区位、旅游市场区位和旅游交通区位,还包括无形的但也同样重要的旅游认知区位。旅游认知区位指认知客体对旅游目的地资源或景观的认知程度和认知感及选择趋向。长期以来,温州市知名度虽高,却很难和旅游联系起来,更难和海洋旅游联系起来。在多数人印象中,温州市是企业众多、商贸活跃的地方,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认为温州市只是一个沿海城市、近海城市,很难把它理解为一座与海洋旅游密切相关的城市。城市形象模糊,旅游市场过多依赖于山水旅游,应付竞争及市场变化的能力不足,发展海洋旅游的潜质难以体现。
二、提高非优区位旅游吸引力的思路
(一)注重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需求
当今时代正在进入“体验经济”的时代。所谓体验,就是以旅游服务为舞台,以旅游产品为道具,让旅游者成为自主性旅游活动的主角,引起旅游者内心的热烈反响,创造出让旅游者难以忘怀的旅游经历,从而使体验成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
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需求和消费发生巨大变化。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游客更加偏好那些能引起共鸣或者能实现自我的感性旅游产品。从消费内容看,传统的“走马看花”式旅游已难以适应人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的需求,参与性与互动性强的休闲旅游产品深受旅游者的青睐。从游客的追求目标看,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接受产品时的内心体验。从接受旅游产品的方式看,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从游客的价值观念看,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环保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推崇。
(二)拓展非优旅游区位的市场空间
体验经济时代及相应的旅游需求和消费特点的变化,为区域旅游特别是非优区的发展带来无限机遇和广阔空间,为非优区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注入新理念。对于广大非优区,必须转变观念,顺应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趋向,运用体验经济理念指导区域旅游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要高度重视优越区长期忽视的市场空间,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中准确定位,集中设计开发各种休闲游憩和参与性旅游等新产品,大力发展与休闲相关的周末度假旅游、科技旅游、教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变单一观光型旅游为多层次的休闲旅游,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因此,非优区位的旅游产业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足文章,找到自身独特的卖点,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体验旅游以提高旅游吸引力
以发展体验旅游为重点,以海洋民俗文化和海洋旅游相结合,是提升非优区位海洋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温州通过传播海洋民俗文化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已取得显著成效。如,洞头县连续多年举办“洞头妈祖平安节”,以传统的“妈祖祭典”、“平安大宴”等特色活动,让广大游客体验海岛民俗风情,畅享海洋休闲乐趣,使传统的海岛观光旅游逐步向海洋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转变。另外,借助与众不同的渔业生产和渔村生活风俗,也可以衍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体验型旅游产品。“木船用火烤”、“驾舟靠双脚”、“纸灯浪上漂”等凝聚渔区人民生活智慧的习俗,在温州沿海广为流传,目前已被开发成旅游项目。游客学着用脚踩驾泥涂自行车,在广阔的海滩上看烤船、摘紫菜、捡海贝等,可以体验海洋民俗旅游的无穷乐趣。
三、改善海洋旅游非优区位的途径
(一)整合资源
打造“环城市休闲带”是今后非优区位海洋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在温州市海洋旅游不占优势的前提下,要提高温州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必须通过不同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得以实现。其突破口就是将海岛、滨海地区和内陆腹地的资源整合为一体,推进海陆联动,加强区域合作,打造山、江、海、商一体化的精品旅游路线,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式开发。从资源空间分布看,温州市的旅游资源遍布市域各处,山水旅游资源相对丰裕并且整体禀赋较高,旅游吸引力较大,代表了温州市旅游资源的最高级别。因此,温州市旅游必须做好“山上、海上、晚上”三篇文章:“山上”旅游重点做好雁荡山、楠溪江跨县域世界地质公园文章,形成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合而成的金牌旅游线路;“海上”旅游重点推出“海上百岛”游、南麂生态海洋游及苍南魅力沙滩游等规划线路;“晚上”旅游的重点是“一江两岸夜温州”,突出夜间观光、夜间购物、夜间餐饮、夜间休闲的特色。
(二)准确定位
旅游目的地游客的多少并不单纯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更多的是由于位置的吸引,即距离客源市场的远近。如,北京市周边的旅游景点都人满为患,并不一定是因为其资源价值高,而是它们地处北京市区或近郊区,满足了成千上万城市居民的短期假日休闲需求。再如,深圳市人造景观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它的市场区位良好,即背靠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台、东南亚客源市场。所以尽管温州市距离长三角这一有效的客源区较远,但如果能找准目标,把温州本地、丽水、金华、台州以及闽北地区作为一级客源市场的文章做好,把开发长三角、海西地区这两个二级客源市场的文章做足,温州海洋旅游的客源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三)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一是做好节点交通层的设计。旅游节点交通是游客通过铁路、公路、水运到达海岛、滨海休闲旅游区的过程。温州市的旅游节点交通层可以形成如下布局:形成以环城(绕城)高速公路、域内铁路为主干,内部以南北向五条纵向公路、东西向五条横向公路为辅线,构成这一交通层内的“田字型”路网格局,再配以城市快轨、快艇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域内以公交为主导的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
二是不断优化景区内旅游交通条件。景区内旅游交通是旅游交通中最多元化的部分,旅客可以在景区内充分观光、休闲的同时,体验不同的交通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根据海岛、滨海休闲旅游区内的交通方式及景区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将慢行系统(景观步行道、轮滑道和自行车道)、缆军、索道、自驾车、渡船、游艇等多种交通方式进行合理搭配,可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
(四)重塑城市形象
通过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滨海景观、主题活动塑造整体性海洋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海洋旅游区在游客心中的地位,增强吸引力。充分利用海洋文化节、海鲜美食节等海洋节庆活动,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手段,演绎海洋文化旅游主题,深化游客情景体验,形成品牌效应,产生持续性的国际影响力,形成品牌价值并最终转化成旅游产值。
温州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主要是靠“温州经济”打造出来的,很难和“旅游”、“海洋”联系起来,这是制约温州走向国际化海洋旅游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温州市发展海洋旅游,必须突出“海滨旅游城市”和“商务休闲之都”形象。一是实现由“沿海城市”向“海滨城市”的跨越,凸显温州“滨海旅游城市”的新形象。二是增加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海洋元素,在城市平面布局、公园与绿地系统、城市广场等景观的建设中,体现滨海城市特色。三是突出“商务休闲之都”形象,以国际性商务旅游城市为发展战略目标,以海洋区域作为空间载体,使其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海洋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马丽卿.就舟山东沙渔镇谈非优区位旅游资源的开发[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61-64.
[2]徐淑梅.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65-76.
篇9
关键词:总部选址;洼地效应;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优秀民营企业在出生地的小城市吸引当地优势资源,并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获得快速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洼地效应[1]。优秀民营企业在出生地的小城市能获得洼地效应,是因为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出生于小城市的优秀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首先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使其商业模式具有利用当地资源方面的地域性。其次是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的属地性,使其商业模式具有社会资源方面的地域性。第三是政治资源的地域性[2],这就造成了企业商业模式具有政治资源方面的地域性。
虽然洼地效应为民营企业的早期成长提供了优越的基础和条件[1],但是,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发展仅仅依靠洼地效应的作用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小城市的资源总量有限,战略资源稀缺以及当地竞争企业的成长,会使优秀民营企业在当地的资源集聚效应递减。其次,本地的过度嵌入性阻碍了优秀民营企业对外界信息和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最后,普遍较低的创新氛围阻碍了优秀民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
洼地效应的存在使得民营企业总部显示出很大的惯性。一般情形下,民营企业不会轻易搬出其出生地。然而,洼地效应的局限性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迫使许多民营企业在洼地效应的取舍权衡中进行总部区位选择决策。围绕着洼地效应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关系问题,理论界与实业界的研究显得非常匮乏。本文从战略角度,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洼地效应的视角,研究民营企业总部搬迁行为,试图探讨洼地效应对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的影响,以期为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及其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文献综述
洼地效应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1]。洼地效应一方面使得优秀民营企业获得了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优质资源,如土地、有利政策等政治资源[3],另一方面也炼就了优秀民营企业获取和保持这些优势资源的能力,尤其是企业家在长期获得与配置这些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及其获取能力[4-5]。这些构成了优秀民营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洼地效应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洼地效应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发展所需的资源越来越依赖于信息、金融、技术、优秀人才等战略资源,而这类资源在出生地的小城市相当贫乏,这就使民营企业面临着企业总部搬迁的问题[6-7] 。尤其是总部经济的兴起[8]以及(区域)中心城市为发展总部经济而提供的优惠条件和良好投资环境,使得出生于小城市的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产生着总部搬迁的动力。
此外,对企业总部区位的大量研究表明,企业总部区位具有特殊性。Yeung等[9-10]的研究发现,吸引总部的区位优势主要有:接近消费者,接近当地企业,接近区域内企业的企业,商业服务的质量以及低商务成本,等等。Ho[11]的调查表明,企业设立总部的区位因素包括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接近性、市场可达性、航空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Klier和Testa[12]也发现,企业总部主要关注的区位因素有:区域声誉、潜在消费者、研发集中度、高素质人才、管理体制、金融体系等。国内学者[13-16]的研究也表明,吸引企业总部的区位优势主要有:经济发展前景、产业集聚程度、高层次人才和研发优势、信息便捷、专业化服务、良好的商业环境等。从企业总部区位的研究结果来看,企业总部对地域空间具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而言,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中心城市才适合企业总部的发展,如Holloway与Wheeler1991年所作的研究[17],Horst与Koralpeckyi 2000年所作的研究[18],Klier与Testa 2002年所作的研究[12]均发现企业总部的区位分布有聚集于大城市的特征。在区位理论指引下,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对企业总部形成了极大吸引力,导致民营企业总部聚集于(区域)中心城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相当大部分具有总部搬迁能力的民营企业却并没有实施总部搬迁,现有的区位优势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这种现象。本文从民营企业成长的特殊环境入手,以洼地效应这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来解释企业原址对企业总部的挽留因素,以完善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的理论解释。
三、研究模型
基于区位理论的企业总部区位研究表明,企业总部的区位因素关注于信息、人才、金融、技术等高级资源[9-16] ,总部区位分布有聚集于大城市的特征[17-18] 。
一方面,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的(区域)中心城市与小城市形成巨大的区位优势差异。在区位理论指引下,民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将总部搬迁至(区域)中心城市的诱惑,聚集于(区域)中心城市的民营企业总部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优秀民营企业,由于其所作的突出贡献,企业总部在所在地自然而然地备受宠爱,从而形成出生地的洼地效应,企业可以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当地各种优势资源。洼地效应为民营企业所构建的竞争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经营模式和行为习惯对企业总部具有巨大的挽留作用。在洼地效应作用下,绝大部分具备将总部搬迁至(区域)中心城市的企业却仍然选择继续留在出生地发展。
这样,区位理论所强调的区位优势,即(区域)中心城市拥有的明显区位优势,与民营企业在出生地所拥有的洼地效应,形成了推动和阻碍民营企业总部区位决策的两股力量,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典型案例研究方法。采取理论抽样的方式选择案例对象[19] ,即依据理论和研究设计,用非随机选择对象的方式确定案例企业。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模型,所选案例企业必须是出生于小城市的优秀民营企业,具有搬迁总部的意愿和能力,在出生地的洼地效应明显,(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对该企业具有明显的吸引力。不仅如此,为了研究过程中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所选的案例企业必须至少包含一个已经搬迁总部的案例企业和至少包含一个尚未搬迁总部的案例企业。依照上述标准,本文选择广东鸿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案例企业。
五、案例分析
(一)洼地效应的地域性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
洼地效应作为优秀民营企业在区位劣势地区所形成的特殊区位优势,对企业总部具有挽留作用,从而很好地解释了区位理论不能解释为何绝大多数具备搬迁条件的企业并不实行搬迁计划的问题。企业总部搬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总部脱离当前生产基地所在地,企业总部迁入的地区更多的是企业已有业务基础或者是有效连接不同区域业务的地区,而不是完全独立于其生产基地。
鸿轩集团总部选址的现实情况显示,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容量大是导致其总部选择迁入广州所最看重的区位因素。另一个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是鸿轩集团在广州所拥有的较多的社会资本。在中国情境下,社会资本在民营企业的业务关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20-21] 。由于在广州所积累的人脉基础,鸿轩集团打破了其仅限于阳江的经营地域,把经营范围扩张到广州,而且与阳江主要发展刀剪生产、服装生产、三鸟市场等业务不同,在广州主要发展房地产、建筑、贸易等业务,并把企业的业务重心转移到广州。总部搬迁到广州后,鸿轩集团业务范围与地域范围都得到很大的扩张。鸿轩集团总部搬迁是基于企业发展而考虑的,“市场在哪里, 总部就在哪里”。随着鸿轩集团的经营领域扩张到全国范围,为更好地发挥总部优势,公司今后或许还会进行搬迁。
同样,恒兴集团未来的总部选择在广州,也是由于广州的业务基础。恒兴在广州建立有饲料子公司,而且已经开始在广州发展贸易业务。只是其在广州发展的条件还未成熟,企业的业务重心还在湛江。这导致有意向到广州发展的恒兴集团迟迟未实施其总部搬迁计划。然而,恒兴的公司计划表明,为实现发展成为全国水产龙头饲料企业的战略目标,恒兴集团未来肯定会在中心城市发展。随着恒兴的经营领域扩张到全国范围内以及广州的业务基础逐渐牢固,恒兴总部搬迁计划的实行也指日可待。由此推导出命题1。
命题1:当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超越洼地效应的地域性时,将会导致总部搬迁行为。
(二)企业特定优势的地域性与民营企业总部的选址
鸿轩集团的出生城市阳江,同样拥有较多的区位优势条件。阳江是“中国刀剪之都”,拥有发展刀剪、渔业、旅游的众多资源优势,但是对于鸿轩而言,这些都不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鸿轩的多元化程度较高,由于没有专注于单个业务,在刀剪生产上,鸿轩无法跟十八子相比;在其他产业的发展上,鸿轩跟当地企业相比,也并没有太多的优势。鸿轩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家的关系资源,这使得他在发展房地产业务上如鱼得水。然而,阳江市房地产市场容量相当有限,很难支持鸿轩在这个业务领域中发展壮大,因此,搬迁总部到广州,依赖广州市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容量,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成为了鸿轩集团未来发展的最佳抉择。
恒兴集团呈现出向大城市发展的倾向,并且已经计划好以后要把总部搬到广州,同时开拓国内外市场。依托广州的大城市品牌优势,发达的销售和物流体系,覆盖面广的高质量信息资源,来实现水产饲料龙头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然而,恒兴集团一直没有实施其搬迁计划,主要是基于目前企业还不完全具备在广州发展的优势来考虑的。目前恒兴的业务重心还在湛江,恒兴现在的竞争优势是基于出口市场而形成的,目前恒兴并不具备在广州发展的条件。此外,湛江拥有适合恒兴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还能促进恒兴继续发展到更大的规模,这也成为了推迟恒兴总部搬迁计划的关键因素。湛江丰富的水产资源为恒兴的水产品生产加工提供了重要支持,湛江港为恒兴的出口贸易提供了巨大便利,恒兴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得恒兴与当地农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双赢状态。湛江的这些要素条件对于恒兴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不仅是恒兴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还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为恒兴维持自身竞争优势提供支撑。
由此,可推导出命题2。
命题2:企业特定优势与洼地效应区位要素的匹配程度越高,民营企业越不可能搬迁总部
(三)企业特定优势的可转移性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
在中国特殊国情下,洼地效应不仅成为了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还为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在洼地效应的培育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在很多情况是难以转移的。这种难以转移的竞争优势,使得许多民营企业不得不放弃在中心城市发展的想法。在恒兴的案例中,可以发现恒兴一直想搬迁总部却一直没有实施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恒兴基于洼地效应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具有较低的可转移性。恒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产品优势、出口贸易优势、“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优势。其中,恒兴的产品优势依赖于湛江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出口贸易优势依赖于湛江优势的港口资源,“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更是使得恒兴与当地农民的发展不可分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恒兴贸然将总部搬迁到广州,其在产品、出口、运营模式上的优势将难以保持甚至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样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在鸿轩的案例中,我们发现鸿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系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企业创业之初,企业家的关系网络在帮助企业克服弱性和获取资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非常看重关系资本。鸿轩在获取和维持关系资源方面体现了高超的能力,其关系能力不仅仅限于出生地阳江,而且随着企业家关系能力的增强,鸿轩的关系网络中心早已超出了阳江而扩展至广州,这也导致鸿轩将总部搬迁到广州。同大公司相比,虽然鸿轩缺少组织架构上的优势,但它具有战略和运营上的灵活性,关注培育关系网络,以抵抗在制度和竞争上的劣势。另外,鸿轩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抓住时机发展多元化业务并获得成功,这导致它培养了敏锐的商业触觉以及快速的学习能力,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快速的反应。鸿轩的学习能力在业务领域和地域上都具有较高的可转移性,更适合在市场容量大且市场机会多的广州发展,这也导致其搬迁总部。
由此,可以得出命题3。
命题3:企业基于洼地效应所形成的特定优势的可转移性越强,民营企业越倾向于搬迁总部。
六、结论
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的绝对区位优势导致民营企业倾向于搬迁总部,洼地效应的局部比较优势导致民营企业倾向于将总部留在小城市。这表明,尽管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对民营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但作为区位劣势地区的特殊优势,洼地效应仍然对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已经习惯于依赖洼地效应获取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仍然希望在洼地效应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决定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关键在于企业特定优势与区位要素的匹配性。区位优势本身仅仅提供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外在条件,它需要借助企业的一定能力才能内化为企业的特定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还发现,企业基于洼地效应所形成的特定优势的可转移性越强,民营企业越倾向于搬迁总部。为了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企业规模发展的内在需求,具备可转移性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更可能会选择搬迁总部。
[参考文献]
[1]叶广宇,欧燕芬.洼地效应与民营企业成长[J].经济体制改革,2009(6):57-61.
[2]曾明.中国政治资源的空间分布:一个描述性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7(5):8-11.
[3]田志龙,高勇强,卫武.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J].管理世界(月刊),2003(12):98-106.
[4]Peng M W,Luo Y.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486-501.
[5]Luo Y.Industrial Dynamics and Managerial Networking in an Emergingmarket:The Case of Chin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3):1315-1327.
[6]文艳,赵奉军.企业“迁都”中的经济学[J].决策咨询,2003(6):32-33.
[7]徐金发,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5.
[8]赵宏.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6-89.
[9]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58-65.
[10]Yeung H,Poon J,Perry M.Towards a Regional St-rategy:the Role of Regional Headquarters of Foreign Firms in Singapore[J].Urban Studies,2001,38:157-183.
[11]Ho C.Corporate Regional Functions in Asia Pacific[J].Asia Pacific Viewpoint,1998,39:179-191.
[12]Klier T,Testa W.Location Trends of Large Company Headquarters during the 1990s[J].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2):12-26.
[13]王静.我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区位优势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9):44-47.
[14]张宇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和引资对策[J].中国市场,2008(48):55-57.
[15]戴德胜,姚迪.总部办公区位分布与选址规律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6):33-39.
[16]贺灿飞.公司总部地理集聚及其空间演变[J].中国软科学,2007(3):59-68.
[17]Holloway R,Wheeler O.Corporate Headquarters Relocation and Changes in Metropolitan Corporate Dominance,1980-1987[J].Economic Geography,1991,67:54-74.
[18]Hortst T,Koropeckyi S.Headquarters Effect[J].Regional Financial Review,2000(2):6-9.
[19]Glaser B G,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Aldine,1967.
篇10
关键词:规划;“三规合一”;区位理论;田园城市理论;理论与实践
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谋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我国的规划种类和内容纷繁,有国家层级和地方一级的规划,有出自不同职能部门的规划,还有不同行业的规划,等等。但是规划过多造成规划之间内容重叠交叉,甚至矛盾,不仅浪费了规划资源,更使实施部门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失去了规划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整合规划资源、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成为必然.
一、“三规”分立弊端
1.“三规”诠释
(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以国民经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为对象,体现了国家或地方在规划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技进步主要方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作的全面规划、部署和安排,提出政府在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重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2)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主要功能是定向布局,规划的对象主要包括: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环保设施等.
(3)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分为全国性、区域性的总体规划和生产单位内部的土地利用规划两种.
土地总体规划功能是对一定时期内不同地区范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纲要、目标和总体部署。主要内容是确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划定各类生产建设用地的规模、比例和界限,设计和制订最优土地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达到地尽其利的目的。在区域性总体规划中,农业用地规划最为重要,其基本内容包括:农业用地的划分,各项生产基地的布局,农业生产组织的区划与各级经营中心的布局,各业用地的内部规划及各项基本建设规划等.
2.三大规划的不足与矛盾
虽然城乡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大规划职能明确,但由于三大规划独立编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导致长期以来三大战略规划存在内容不一致、相互衔接差等缺陷,不能有效起到空间统筹、优化开发和耕地保护的作用.
建设部主管的城市规划最具有技术和管理实力,但建设部属于专业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在综合作用的发挥上受到较大制约。国家发改委具有综合协调发展职能,但其空间规划技术力量与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行使区域规划职能力不从心,无法解决空间结构合理组织的全部问题,不能替代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国土资源部也是一个专业管理部门,空间规划的技术和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耕地保护为主要约束条件的单一目标规划体系,难以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各项用地供需之间的综合协调作用.
(1)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操作性差.
由于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导向性、客观性强,实施的约束性弱,不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和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不理想,往往编制规划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批准通过后无声无息、冷冷清清。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只是规划期的概念,规划被束之高阁,比较极端的现象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2)土地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标准不一.
虽然两个规划的核心内容都是土地的合理利用,但研究的对象、范围、实施年限、方法、步骤各有侧重,规划深度也悬殊较大。在实际规划操作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在用地分类与划分标准、规划统计口径、规划工作路线以及规划技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造成两个规划在区域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出现较大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
另外,由于我国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时间较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不完备,因此规划制定水平低,规划体系存在缺陷,致使其可操作性差.
(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对经济社会因素考虑不足.
相对来看,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约束力相对较强,但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均存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考虑不够的硬伤.
二、“三规合一”的学术主张理论依据
鉴于三大规划分立各自均存在缺陷与矛盾,为此笔者主张实行“三规合一”方略。然而实现“三规合一”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能够同时指导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等各方面的规划编制工作。笔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杜能的区位理论针对城市设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问题进行的分析和论述,表达了产业、城市、土地利用应协调发展的朴素思想,能够成为“三规合一”的理论支撑.
1.田园城市理论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霍华德理想中的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设计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产业选择等规划领域都做了精巧的设计,成为现代城市规划领域的先驱.
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优化组合的理论,该理论内容丰富、包罗众多。在此主要介绍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
(1)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在其著作《孤立国》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放牧区;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虽然杜能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但是他的理论体现了产业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问题,用规划的思想把城市设计、土地利用以及产业布局紧密相连.
(2)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假定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仅就运输与工业区位之间的关系而言,韦伯认为,工厂企业自然应选择在原料和成品二者的总运费为最小的地方,因此,运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即运费是运输物的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亦即运费与运输吨公里成正比关系.
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韦伯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用。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
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集聚因素是指促使工业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分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集聚因素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可以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成为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变形因素。分散因素与集聚因素相反,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一些工厂宁愿离开工业集聚区,搬到或新建在工厂较少的地点去。但前提条件要看集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即取决于集中与分散的比较利益大小.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核心体现了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土地利用有机结合的思想萌芽.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就区域内各城镇而言,大城市的商服设施和商品种类向高级发展,多而全;中等规模的城市具有中高级或仅能维持中级水平,服务项目少而不齐全;小城市具有中低或只有低级水平,种类少而不全;一般城镇(县城、建制镇)只有基本生活性商服,水平很低,种类更少。就城市内部而言,市级中心、区级中心和小区级商服中心也有类似的分异规律.
就不同商业、服务行业而言,有些行业经营品类多,有些则少;有的以高级为主,有的以低级为主.
商品的种类、级别不同,其需求门槛和服务范围也不一样,由此形成的等级序列可归并为:低级商品和服务,其售价低,顾客购买频率高,需要量大,需求门槛则低,销售距离则短或服务半径较小。而高级商品和服务,因质量好、耐用、更新慢,故售价高,需要量相对少,购买频率则低,运费占售价的比重小,致使其门槛高,销售距离长或服务半径大.
三、实践效果分析
编制规划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对“三规合一”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对开展的每项规划,均加强了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和沟通,尤其在编制中新天津生态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进行了有机结合,使三个规划在内容上达到统一协调(仍未达到合一的理想境界),取得良好的效果.
1.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相协调
我们以往作规划,只强调经济社会各阶段发展指标,而对完成各阶段指标所需要的土地能否与城市土地规划相一致考虑不够。在编制生态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我们将2010年、2015年、2020年经济社会指标与生态城各阶段用地配置计划进行了对接,以产业占地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准测算各项指标;反过来,城市土地规划又按产业发展规律对土地的要求,调整优化了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两个规划互补完善,形成了良性循环.
2.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产要素的支撑,要以资源67第30卷第1期王天伟:“田园城市”“产业层级”说对实现“三规合一”的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2010年1月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在编制生态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对生态城产业选择、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内容充分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对接。考虑生态建设的要求,我们选择了绿色建筑产业、环保科技研发服务业等产业作为生态城未来产业,交通为绿色出行方式。同时,又将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事业发展特点反馈给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的规模与发展方向与我们确定的产业及规模相衔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布局相协调
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等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重要的内容,落实到具体区域时,与土地空间分布和城市空间规划必须相配套。以往针对这些内容从产业、经济的角度考虑较多,对土地的性质、功用考虑较少。生态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即从本规划的角度出发,又从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在产业用地、社会事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这三者之间的分配和布局考虑,使产业布局即符合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又与城市发展空间、土地分布相匹配,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布局相协调.
4.产业、人口、城市相协调
国内外有许多产业与人口脱离的区域,出现了睡城,这种不成功的案例就是因为产业与城市规划脱节造成的后果。在编制生态城规划过种中,始终贯穿以产业集聚人口、形成城市的理念,从产业成长的规模、产业性质考虑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素质,与城市发展定位、规模相适应,形成产业与人口良性互动、城市良性发展的模式.
5.“三规合一”实现的途径
首先,成立跨部门的规划组织。三个规划出自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和权利范围是“三规合一”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体制是“三规合一”最大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在三个规划管理部门之上成立更高一级的联合组织。由联合组织开展“三规合一”的规划工作,做出能够统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综合性规划.
其次,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在2007年的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通过并颁布,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强调了规划的稳定性和法定性。《城乡规划法》严格了规划修改制度和程序,经依法批准的规划,禁止擅自修改,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才可以修改,等等内容.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前还没有法律约束,“三规合一”没有统一的规划法可以适用,所以要想做这项工作法律应先行.
复次,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三规合一”不是将三个规划的内容简单的加在一起,而是科学合理地、有机地融合成一个综合性规划。“三规合一”需要既懂经济社会发展,又懂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等复合人才,目前这种人才非常缺乏,所以需要加强延揽和培养.
最后选择一些地方进行先行先试。“三规合一”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体制改革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经验才可以全面推开。可以选择领导有积极性的地方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和启示。在试点工作中,倡导规划编制工作要转变观念,从大局出发,不同规划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公开编制的工作程序,吸引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王天伟.中长期规划编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翟立.“三规合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8-03-19.
[3]杨卫泽.对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的认识[N].新华日报,2007-10-29.
[4]王利,韩增林,王泽宇,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三规”协调设想[J].经济地理,2008,(9).
[5]曹建丰,许德林.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J].规划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