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篇1

关键词:和谐;心理和谐;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15-0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一个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要注重人的心理和谐的培养与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一论断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指的是社会生活和状态的和谐与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和谐与安定。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离开了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健康和谐。

一、心理和谐的界定

(一)和谐

在辞海中,和谐与协调并称,指配合(或搭配)适当、匀称、协调而不生涩、不别扭。和谐是指存在差别的各组成成分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处于一种平衡、协调、融洽、统一的状态,是事物在多样的变化中呈现出的内在统一。

(二)心理和谐

人的心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它由许多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内容组成,各心理过程和内容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心理现象。因此,心理和谐就是指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彼此之间,或者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保持动态的均衡、完整、协调一致的轻松状态,以及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以及人格的完整协调,同时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沟通,并表现出较少内部或外部冲突。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内心体验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二、心理和谐的结构体系

(一)自我和谐

自我和谐涉及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和谐反映的是构成心理内部的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关系状态。人的心理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心理要素即认知、情感、意志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客观事物,又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所刺激。协调和统一常常是人近乎本能的内在心理要求。狭义的自我和谐是指自我意识的和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觉知。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自我意识和谐就是要做到正确的认识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恰当的调控自我,延伸自我并创造自我。自我和谐的人善于平衡心理,是理性乐观的。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能够调节自我,以坚韧不拔、知难而上的态度对待困难,以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待挫折,以欣喜有度、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待荣誉。

(二)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反映的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人是社会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里的人,人的本质只能在人与人的各种交往中得到体现。人际和谐决定着人的本质,决定着社会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人际和谐的人乐于与人交往,具备良好的交往技巧,悦纳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所生活的集体融为一体,在与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归属感是一个社会人的心理需求,个体希望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可与支持。当个体被他人或某一团体所接受时,会增加个体的正性情绪,降低负性情绪。人际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个体对群体产生归属感,使人的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三)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亲近自然和关怀自然。人类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二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在“适度”的范围内,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四)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是因为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既是独立的自我,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都必须建立在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党内腐败、贫富悬殊等问题。而能够与社会和谐的人,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与社会和谐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形成与该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自觉遵守该社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和实践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三、关于心理和谐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2

[关键词]信用环境;和谐社会;政府作为

[作者简介]傅汝泳,贵港市债务管理局副局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181-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一级政府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繁重任务,需要做很多基础性工作。在这些基础性工作中,努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全力打造“诚信友爱”这一优质工程,不失为地方政府一项最基础的工程之一。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重大意义

(一)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是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世贸组织官员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信用这张“准入证”和“通行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大舞台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方亦如此。当今社会,信用已成为支撑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这种特殊的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比有形资源更为珍贵。一个企业缺少物资可以购买,缺乏资金可以借贷,但缺少信用却买不来、借不了,而且还要承受因此而付出的惨痛代价。曾几何时,那些欺骗客户、失信于消费者的企业,那些假冒伪劣、走私、贩私盛行的地方,在换取虚假繁荣的同时,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温州现在是举国闻名的发达地区,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曾因为假冒伪劣猖獗而一度被称为“瘟州”。在世界同行业排名前5位的“百年老店”美国安然公司因涉嫌造假账被迫宣布破产。具有70多年历史的国内知名企业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因“陈馅月饼”事件一夜之间轰然倒地。真可谓“一失信成千古恨”。相反,凡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地方、凡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具有很高的信用度。台商投资集中的苏南地区、闻名海内外的海尔企业都证明了诚信的威力。因此,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好诚信建设这一基础性工程,以确保地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进一步优化地方发展环境、提升地方政府形象、增强吸引力的迫切需要

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行,必须全面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才能快速发展自己。这几乎是所有先进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共同道路。东部沿海地区且不说,就拿内地的川、渝、湘、鄂、豫等省(市)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他们的硬件并不占优势,但为什么能吸引到海外许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他们靠的就是真诚的服务,外商看中的正是他们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现在各地投资环境的竞争异常激烈,花样百出,但归根到底还是信用度的竞争,营造优良的信用环境,才是前提、是根本、是保障,讲信用是最高层次的招商引资。不难想象,在一个信用严重缺乏的地方,必定会合同不履行、政策不兑现、承诺不落实。如此,拿什么来引进项目、资金和人才?即使引进来也留不住。广西许多位于西江流域郁江段的内河港口,条件优越,是连接大西南直通粤港澳的最便捷港口,但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由于港口整治不力,“三乱”和“吃拿卡要”现象突出,致使许多外地商贾改道而行,一度造成港口吞吐量不断下降,严重损害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形象。近年来,地方政府及时对港口进行大力的整治,净化了港口环境,许多客商又纷纷回来了,昔日萧条的港口又重新繁荣起来,并且随着港口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带来了许多依托港口而建设的大型建材项目。这都充分显示了信用的价值,同时也说明地方政府不断优化信用环境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是提高市民道德素质、创建文明城市、增强凝聚力的迫切需要

信用是安身立业之本。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府无信不威,社会无信则乱。信用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如果在一个地方,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信用环境混乱,社会各个层面都面临信任危机,那么这个地方就没有秩序,文明就无从谈起。国内一些走私、贩私盛行、黑恶势力霸道、官商腐败盛行的地方,由此而换来的虚假繁荣都不长久,最终都如昙花一现般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今天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地方政府的共同愿望,而要实现这个愿望,不仅需要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而且要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立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而加强地方社会信用建设,事关三大文明建设全局,事关地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地方一级政府,一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牢固树立起“文明立市,诚信立业”的崭新现象,凝聚起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把守责之地建设成为信用环境最好的地方。

二、营造良好信用环境需要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通过强力治理“三乱”,净化行业执法环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净化行业执法环境;清理整顿各种非法金融机构,打击逃债、骗债、废债,净化金融环境;整顿机关作风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以及整治市容市貌等系列行动,地方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地方政府的形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全国先进发达的地方相比,不少地方地方政府的措施还不够有力,机制还不够灵活,环境还不够宽松,特别是营造优良的信用环境的氛围不浓。当前迫切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政府机关方面。要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手,以建立法治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解决政策不透明、不规范、多变性的问题,解决好社会承诺事项不兑现的问题,解决行政执法随意性的问题,解决为政不廉、办事不公、作风不正的问题,全力打造“诚信政府”的形象。(二)企业方面。要把企业信用建设作为建设的切入点和第一要务来抓。通过不断努力,使现有的企业大部分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让企业比较自觉地实行诚信经营;引导企业塑造“诚信就是生命”的企业精神,使企业信用管理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分配等各个环节;使信用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商标、广告、营销等各个环节。(三)个人方面。要分步骤、有

重点地推进个人信用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立业的形象。抓紧构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经济规范,引导全体公民在经济活动中重信用、守信用。要以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从各金融机构、工商行政部门联合征集做起,加快建立相应的个人信用服务体系、管理系统。

三、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目前社会的信用环境,要按照政府信用是表率、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这一思路,努力营造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环境,打造好信用这一基础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一)政府信用环境建设

1.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的信用环境建设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行政制度。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实现由直接干预向间接有效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调控的转变,提高行政效能。(2)建立科学决策制度,规范政务行为。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探索建立科学、民主、规范的决策机制,建立行政决策社会质询和听证制度,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度。(3)逐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政令畅通。推行“责任行政”的行政理念,防止权力与责任脱节,使政府行政权力和运作始终置于法定责任的轨道,规范运作。(4)加大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察力度,建立完善工作制度,逐步实行领导干部“一票否决制”。(5)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听证制度,拓展群众联系渠道。增加透明度,增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6)建立行政投诉制度,设立专门机构,接受社会各界对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务员的投诉并及时调查处理。

2.公务员队伍信用环境建设

(1)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公务员行政行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公开行政相关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公务员办事纪律、承办部门和责任人员,严格依法行政。(2)建立公务员守信规则,维护政府信用。根据《监察法》和《国家公务员法》,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公务员信用守则》,促进公务员忠于职守,文明行政,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和蔼待人,保持良好的公务员信用形象。(3)完善公务员监督机制,加强公务员纪律约束。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效能监察;实行公务员效能建设领导负责制,促进公务员监督机制建设;同时,发挥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公务员外部监督。

(二)企业信用环境建设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企业经营管理结构,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信守合同。依法及时足额纳税,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

2.建立企业及企业法定代表人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向社会提供本地企业资信情况,并在企业中推行“信用护照”,以此作为企业等级和市场准人的重要标准。

3.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建立“四不”承诺公约。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把“不逃税骗税、不制假售假、不逃废债务、不做假账伪账”作为企业的经营守则,并向社会作出承诺。

4.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要恪守信用这一理念,按期还本付息;金融机构要提供优质服务,大胆借贷,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5.大力推动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规范与发展,争取建立起规范性的行业协会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建立行业信用守则,规范行业行为。引导同行业自觉形成一种维护信用的良好风气,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个人信用环境建设

1.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教育重点,强化诚实守信观念。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纳要》的实施,以德治市、依法治市的要求,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新风尚,通过德治建设和法治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信用素质。

2.结合时代要求,在全体公民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公民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人人身体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

3.制定公民诚实守信行为守则,规范公民行为。营造公民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逐步在公民中建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体系和道德行为准则。

篇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名公民的参与,人人知荣明耻,个个回馈社会。培养奉献爱心、互相关爱的良好风尚,不仅对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对成年人来说也并非小题大做。每个人都生活在工作互帮、生活互助、情感互动、交往互融的现代社会,无时不在享受别人的服务和帮助,理应以感激之心面对社会。

古今中外,知恩图报的思想深入人心。感恩在西方的观念里,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中华文明礼仪之邦,更是积淀深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情诗句,“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循循善诱,彰显古人对感恩的崇尚。道理虽然浅显,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很好。

发生在“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丛飞患病期间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据统计,丛飞参加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6000多小时,捐助失学儿童、残疾人、孤儿170余人,金额超过300万元。亿万民众为丛飞所感动、所激励、所鼓舞,然而少数直接受益者的表现却令人心寒:一名受助者竟称自己太忙,没时间去看望丛飞;一位受助学生家长关心的却是“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如今丛飞走了,他们永远失去了让心灵安宁的机会。

虽然这种不和谐音绝非社会主流,但也并非鲜见。有的人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成长成才,却不思为党工作、为民谋利,甚至违法乱纪,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罪人。有的人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一些成绩,却片面强调个人努力和奋斗,甚至把成绩全部归功于自己。有的人长期受到父母亲朋百般关爱,却无动于衷、不存感激,甚至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杨雄在《法言?君子》中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那些不自爱、不自敬、不自重者,必然威信扫地,遭人唾弃。

受惠而不思回馈,其危害是多方面的。于个人损害信义,受人帮助而不存感激,其品德和做人标准多有缺失,久之必为人所不齿。于他人伤害爱心,助人者受冷遇,必然失去助人的热情,造成越来越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如此恶性循环。于社会毒害风尚,助长社会冷漠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自私自利之风大行其道。

不知感恩的人,往往缺乏起码的爱心和社会良知。首要表现是过于自私自利,只想到人人为我,却不愿我为人人。受人恩惠时,看到的是自身困境,感到理所当然;当他人遇到困难时,却视而不见,觉得与己无关。此外,还和个人心态相关,总是怀着不足、不平、不满之心的人,感觉天下人皆有负于我,自然不能从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中体会他人与社会的关爱。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品德修养,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关爱而不存感激,甚至不知“愧”为何物者,即使从不做出格的坏事,也不能算是品德完美。

篇4

【摘要】医患关系,顾名思义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着救死扶伤,责任义务,利益冲突等诸多因素,它是社会关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里,心理学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其中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以人为本”充分的体现医患关系在社会中应如何更好的搭建。文章就目前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目前医院中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 人性化 和谐社会

一 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患之间交往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或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与人的交往。心理应激,作为一种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是影响医患交往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都会经常地处于心理应激的影响下。对于医生来说,不仅需要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而且要帮助解决某些心理、社会问题。当医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满足上述的需要时,就会对自己的患者的处理感到忧虑,或担心自己不受患者欢迎,从而造成心理应激和危及医患关系的心理反应。

(二)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冲突发生于有两个竞争目标出现之时。按理说,在医疗情景中医患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患者的复原或康复,不应当有冲突。但实际上医患间的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并成为损害交往和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患间冲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医患双方在医疗事物中地位不相当。医务人员,由于其医学专长,加之患者对他们的依赖,当他们处于受支配时,就会造成医患间的冲突。造成冲突的第二个原因是医患双方对对方的期望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医务人员期望患者不折不扣地履行医嘱,并直截了当地向患者表达自己的期望。如果患者没有照自己的话来做,医务人员就往往公开表示不快或生气甚至恼怒。

(三)医患间的交往障碍:在医生方面,主要是有的人虽有较高的技术,但缺乏医德修养,有的人甚至两者都缺乏。 他们在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病痛缺乏应有的同情和责任感,对患者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厌烦甚至鄙视,以权威、救世主自居。在医务工作中,对患者以是否有“治疗价值”或“科研价值”的标准去对待.只注意自己“提高技术”而不关心患者的疾苦;对常见病、多发病不是马虎地诊治,就是一推了之。有些医务人员因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以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某种物质利益或获得某种方便来确定医患关系,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在患者方面,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由于疾病的折磨而变得情绪不稳,容易激惹,反应敏感,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或态度冷淡,这些都会成为医患关系中的交往障碍。不过除极个别人以外,大多数患者是由于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变化与异常情绪。只要医务人员能够了解到患者并非是有意识地作对,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反应,以热待冷,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进行诊治和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这些医患关系中的交往障碍是容易克服的。 在医务人员方面,主要是对患者所说的话即使是与疾病有关,也常常不愿听完,甚至显得不耐烦;对于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愿谈、不愿听、不愿问。在患者方面,由于医学基本知识的缺乏,在医患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与疾病有关的话,也只是与医生进行“封闭式”的回答,很少采取讨论式的交谈,而对于疾病以外的话更是不想说,不好意思去交谈。这样,医患双方交换的信息就受到局限。

二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一)、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作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本职所在,而此外还需要拥有乐于助人,充分理解,善于安慰等美德,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于患者来说,身体上的痛苦是一个方面,医生还应该从心理上完全治愈患者的恐惧阴影,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品,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魅力。 医生按患者看待疾病的方式去理解患者的问题,不主张给患者事先贴上种种诊断标签。从根源上抓好医患关系,使医生与患者之间互相信任,互敬互爱。

(二)、构建良好医德医风:医德和医风既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写照,又是责任心的表现,也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面对如今医务人员只对病不对人的现象,要培养医务人员换位思考的能力,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尊重患者,诊断时不仅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更要让患者充分享受知情权和决策权,让患者感知医务人员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共同攻克疾病,从而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信心。医患关系类似于“园丁和花”的关系,医生促进患者固有的成长趋向,根本的看待患者问题,全面的做到医患之间平等的地位。此外,还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让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所在,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时刻为患者着想的工作理念。

(三)、营造和谐医疗氛围: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是挽救生命,医治患者的地方,因此,好的医疗环境是治病救人的关键,不仅仅要保持医院的整洁,肃静,无烟,更要保证医院设施的人性化,科学化。首先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良好的医疗环境能够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为患者服务的工作中;对于患者而言,应该给予患者提供舒适、和谐、便捷的就医环境,提供简化、方便的就医程序。

(四)、增加医院的优化服务:良好的医患关系来源于细微的细节、精湛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要想使医生与患者之间本来严肃的关系变得亲密、信任起来,就需要改进医院的各项服务质量,在硬件设施争取上达到国际标准,以免误诊现象的发生,在软件设施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贴心的呵护,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总之,医患关系决定了医院的发展,也是医院竞争力的体现,而医院文化的创新,不仅能够有效解决遗留的难题,而且能够明显改善医患关系,让医院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让患者享受物美价廉的服务,让每一位医生都真正拥有白衣天使的美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完全信任医院,信任社会医疗队伍,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怀业,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7,7(12):1148-1149

篇5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记得小时候,奶奶给我讲伯伯看电影的故事;伯伯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带着去看电影,奶奶只为大人买了票,没有给小孩买票,准备带着伯伯进去看电影,可是伯伯怎么也不肯进电影院,坚持要为他也买一张才肯进去。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但它透露出的天真无邪,折射出的诚信,不能不震撼我们的心灵。

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诚信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诚信比荣誉更有时效性!”是啊!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财富,诚信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诚信是少年儿童做人的根本,诚信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石,但是有人说,诚信是傻子的代名词,诚信就是吃亏。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不讲信用的现象司空见惯;有人为了牟取暴利,给我们吃的猪肉注水,用有毒的药水福尔马林来泡海鲜,有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做假烟、假酒,假言广告--------。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好多不诚信的现象,有的同学捡到东西不交公,抄袭别人的作业,考试作弊,说谎话欺骗老师和家长--------不胜枚举。正是这些令人骇然的不信的做法。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着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着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我们呼唤诚信,我们渴望拥有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诚信的种子扎根在我们的心中,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倡导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不舞弊,通过一点一滴诚信的小事推进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有全社会崇尚诚信,争做信民。和谐社会的脚步就会越来越近。

同学们老师们,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扬起诚信的风帆。把握航向,不懈的授奖,和谐社会的乐章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奏响。

篇6

我国现在正在努力地构建和谐社会,档案信息的服务可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借助对档案信息的分析,以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

一、完善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原因

(一)完善党的执政地位

档案信息服务的高质量,可以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我国在进行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档案信息,通过档案信息的管理,可以使我党的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档案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互相监督的方式,合理运用法律的武器和舆论方面的监督,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实现权力的合理使用,这样既可以保障政府职能的发挥,也实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通过完善档案信息的服务质量,可以提出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主要运用契约经济的形式,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的自主性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在经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必然要通过档案的管理来解决。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人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档案意识也在完善,档案信息服务应该更加的具有针对性,通过真实的档案信息,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公平和公正历来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只有实现了公平和公正,和谐社会才能真正的实现。档案信息是人们的真实信息的记载,通过有效的档案服务,可以促进公平和公正的实现,合理的对档案的信息进行运用,各行各业都能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

(四)维护社会长期的稳定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社会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档案信息服务可以缓解社会转型期人们之间的矛盾,可以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理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档案信息的服务可以解决多样性的纷争,公民通过档案的信息服务,可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政府通过对档案信息的分析,可以体察民情,能够与民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档案信息服务的措施

(一)明确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向

要促进社会的和谐,要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意识,如今,档案信息服务的整体情况还是有待提高的,档案服务的效率有待提高,而且各类技术不能充分运用,导致了档案信息服务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这些问题都会增加档案信息服务的成本。所以,在进行档案信息服务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与时俱进,完善服务的能力,确保档案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完善档案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合理运用各类资源,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

我国的人口众多,而且不同的区域间差异很大,在进行档案信息服务中不能采取单一的方法,应该确保档案信息得到充分的运用,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规划的环节中,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并且采用合理的方式。

(三)强化人才培训

在进行档案信息服务中,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部门应该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深化,并且让他们在档案信息服务中及时地发现问题,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档案信息服务环境

首先要对经济环境进行完善,一个国家要实现和谐社会,应该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实现和谐,而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可以充分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档案信息服务中,应该分析档案信息服务的理念和方法是否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在进行档案信息的服务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环境,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应该熟练地操作电脑,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自动化管理,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时效性。

篇7

:新闻媒体。发展和谐社会。建设

·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新闻媒体在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舆论传播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形态。随着新闻传播的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下分析了新闻媒体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内容,以确保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媒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谐社会是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新闻媒体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现实关系,明确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来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建设中,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特别是新闻媒体的积极推动。

现在,新闻媒体被视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一部分,现代社会可能无法向前发展。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均衡发展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不仅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一种社会传播平台形式存在。它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和谐发展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完善,紧跟时展的需要,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1。提高公共领域的内容

新闻媒体是公共领域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新闻媒体作为信息平台,主要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营造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有效调整和解决的社会矛盾,这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平台。普通人也需要新闻媒体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可以说,新闻媒体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渠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有效社会传播的前提是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而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海量的新闻媒体信息,人们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即在这种筛选中,人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形成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有利于人们的理性成长,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公众的这种判断能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识别互联网上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并积极抵制和批评这些言论,,从而建立完善的公共领域内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2。奠定和谐新闻舆论的基础。

总的来说,建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平、公正,以协调社会各方利益,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离不开和谐要素,这就需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在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我们还需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新闻媒体的保护。在社会建设的实际中,要切实转变社会发展观念,重视新闻媒体对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营造与新闻媒体相结合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全体人民的精神状态,,促进全民综合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发展。在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应该利用新闻媒体梳理社会广大民众的必要心理,弘扬民族团结,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减少民众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的可能性,发挥社会主义的作用减压阀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舆论的支持,使新闻媒体能够真正反映社会问题,在解决相关问题上达成理性共识,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3。建立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

的新闻媒体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警和监督作用。建立在新闻媒体基础上的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角度看,新闻媒体既是社会的观察者,又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促进者。在新闻媒体发展的背景下,

应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反馈机制确保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机制和监督机制。对于现有的新闻媒体预警机制而言,新闻媒体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通过有效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中各种潜在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民意收集和反馈机制的作用下,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相对接近,能够与民众保持有效沟通,报道和回应一些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新闻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舆论监督功能。通过新闻舆论的力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的不和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4。提高公民的民主法治和道德素质。

应该在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促进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实现社会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闻媒体能够有效解决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公众心理调节机制的有效构建。此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民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发挥新闻媒体的有效教育作用,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新闻传播的有效发挥对公众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促进了我国社会公民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一些法律概念的宣传,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1。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目前,新闻媒体的健康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媒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关系。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各种新闻核心价值观正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表现能力。总的来说,我们应该重视新闻媒体在正能量传播中的作用事实上,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这部分社会责任,新闻媒体将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各种落后观念,把人们从僵化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认识到和谐社会发展的思想需要iety,在开放、多元化新闻媒体的积极引导下,对新闻媒体实行个人控制,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有效管理,确保新闻媒体的管理符合“依法治国”战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到来,

推动了各种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新闻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迎接各种挑战,转变经营理念传统新闻媒体,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进一步推动新闻媒体的改革和发展。

2.积极创新新闻媒体体制和机制

在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需要积极创新新闻媒体机制和制度,确保新闻媒体优势的有效发挥,切实履行媒体企业的社会责任需求,为新闻媒体的自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新闻媒体的发展需要创新物理机制,建立全面系统的新闻媒体体系。在建立切实可行的新闻媒体体系和机制时,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实行不同的新闻媒体制度。比如,在公益新闻媒体与商业媒体的实际设置中,需要明确划分,媒体运作方式不能混淆。具体制度的建立需要有效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确保公益媒体与经营市场保持距离,不受经营市场的负面影响,使公益媒体发展成为社会主流媒体。在依法管理的背景下,要肯定经营性媒体,赋予其自我发展的权利,结合新闻媒体的实际发展需要,切实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新闻媒体的规范效力,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对经营性媒体进行发展和创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的竞争软实力,对新闻媒体进行创造性调整。新闻的调整媒体结构应注重公益性发展的性质。具体来说,在一些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更多地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扶持和政策宣传,充分保证人民群众获得相对公平的信息,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促进政府大众群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沟通,有利于实现有效的社会共识认知,积极推动新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3。营造和谐的媒体生态氛围

需要营造和谐的媒体生态环境,以实现和谐社会背景下新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在媒介生态环境的实际建设中,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展示提供广阔的空间,,建立完善系统的舆论监督体系,充分保障舆论监督下新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在新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中,

应该坚持法治化道路,明确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从和谐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应保持法治社会建设的方向。本来,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社会道德和法制建设。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必要通过新闻媒体营造和谐的媒体生态氛围,提升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在社会主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充分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链,进一步营造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闻传媒生态,,保持新闻媒体发展与生态链重要节点的密切关系。目前,国正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我们应该知道,在和谐社会的实际构建中,必须有新闻媒体的有效参与,推动新闻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新闻媒体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将明确新闻媒体的发展目标,促进新闻媒体健康稳定发展。

[1]王晓。新闻媒体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分析[J]。电大理工,2017(01):64-66。

[2]周家璇。探讨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13):64。

·

[3]许琳。论新闻媒体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J]。新闻传播,2016(01):110-111。

[4]张楚君。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媒体和谐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2015,7(17):163-164+155。

[5]张冉冉。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新闻媒体的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第1部分:

·

第5部分:

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建设;法治建设

一、前言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党与政府工作的核心, 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经济与法律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紧密关系。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而在和谐社会的背景要求下,经济与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和谐社会下的经济建设

1.和谐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基础。稳定作为发展的前提保障,只有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才能促进我国的发展,而经济关系作为我国社会关系中的核心要素,其也将对社会关系的和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只有当国内的经济处于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积极的影响,并提升国内的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开展的前提。发展是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旦出现社会不和谐的情况,则会使大部分人民出现不良的社会情绪,将会极大阻碍经济的稳定发展。可以发现,和谐社会与经济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加强经济建设,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2.和谐社会下的经济建设途径

首先,应当对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到来,使我国实现了现代化的经济改革,并建立起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内的公平、公正等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行业垄断的不良经济现象。因此,应当对现有的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法制化管理,确保经济市场内的公平竞争。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资源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当以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并在绿色经济的基本理念下,实现对现有经济模式的完善与改革,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要时也可以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最后,实现对专业性人才的合理配置,解决当前投资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吸引大量的人才和投资企业,促进我国经济的综合发展。

三、和谐社会下的法制建设

1.和谐社会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法制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营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首先,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我国必须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综合管理,一旦出现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则会导致和谐社会构建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其次,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法治社会的建立为基础的,其不仅可以为社会的有效运转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同时也将为规范我国国民行为,实现对社会发展的约束带来积极的影响。最后,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维护人民权利,减少社会矛盾的出现和激化上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和谐社会下的法制建设途径

首先,对现有法制建设中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立法工作。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只有将其与法律制度进行有效结合,才能为我国的综合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相关的立法机关可以通过对立法工作的加强,并通过对我国法制建设内容的完善,建立规范性、科学化的法律法规,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以民主为原则建立现代化的法制建设模式。民主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实现法制模式的民主化,方能确保法制建设工作开展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国家应该对现有的法制模式进行完善与改革,提高公民对法制生活的参与热情,并保障参与途径的通畅,体现出民主法制的基本理念。最后,积极维护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秩序作为法制建设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只有确保社会的和谐、安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前提。同时,也应当加强并完善国内有关经济安全方面的立法,实现与国际经济市场的接轨,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合理调控,最终实现对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对经济体制和法制体系的完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法制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够得到保障。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下的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分析,希望可以成为进一步健全国内的经济与法制建设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闻君.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非经济视角――教育、法制、文化[J].科学经济社会,2010,08(03):117-120.

篇9

关键词:思政教育和谐社会构建

0引言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1.1精神激励功能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我们党正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个伟大胜利。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激励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春风化雨,启迪人的思想,感化人的心灵,激励人们前进;通过关怀体贴,信任理解,使人心灵得到慰籍,情感得以交融,精神得以振奋;通过设置激励目标,增强人的动力,激发人的奋斗热情;通过鼓励参与、鼓励竞争,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有效促进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精神激励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要通过这种精神激励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和凝聚力作用。

1.2信仰定位功能信仰的存在,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它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或整合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理想和信仰不但给人以行动的动力和勇气,而且它能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冲突愈益激烈和公开化,这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合理性的怀疑,由此导致理想信念上的动摇,心理上的离散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针对此种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对理想目标的认同和信仰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与方向上来。

1.3疏导防范功能保持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疏导,即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强制压服、简单堵塞,而是疏通开导、说服教育。采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达到使后进者感动、感化和感染的效果,使不同意见得到交流和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发挥其预见性、预期性和预防,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样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所难以取代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1教育体系方面的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这个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校园建设和管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的科学体系。一是要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重点是要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强调德育首位;把学校、家庭和社会高度统一起来,建立起协调的、高效的德育网络,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之间的合力,实现教育目标的和谐与全面发展。二是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中,关注学生中的各类弱势群体,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力量。三是建立和谐的育人体系。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以建立和谐的教学体系。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创新育人方式,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2.2教育内容方面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人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产物。这就对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进而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从而发奋图强,努力成才,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所在。二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三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和谐社会构建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3.1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篇10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章启月大使在座谈中指出,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国社会已经从过去单纯追求“温饱”的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但从拉美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期间经济发展遇到挫折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阶段。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也开始进入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另一方面,放眼当今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自身发展和对外政策,中国欲求和平崛起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非常严峻且富有挑战性的。章大使强调,如何吸取一些国家尤其是某些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事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在此形势下,提出协调国家经济发展、合理分配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因此,每一个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把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事业发展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而积极努力。

为中华崛起,社会和谐好好读书

参加本次“五・四”座谈会的代表中,有很多都是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虽然年纪不大却志存高远。他们纷纷表示,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构建祖国和谐社会而奋发向上。

来自天主教鲁汶大学的研究生乔晓是参加此次座谈会年龄最小的留学生代表,面对出国求学过程中的困难、诱惑和挑战,她表示,虽然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会非常想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但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强大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自己要积极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练,不断地完善、充实自我,依靠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学有所成,以便能够早日回报祖国的培养与教育。

鲁汶大学的国家公派博士生刘新海提出,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是众望所归。但同时,作为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不过30年的中国,要想建立一个真正的、和谐稳定的社会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因此,在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吸取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精髓的同时,海外学子也要关注西方如何构建社会和谐,以及如何解决所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学成之后为自己祖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使当代中国真正成为“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以科技创新、科教兴国

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谐发展的各个层面,其中的科学技术发展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正是秉承着科技创新、科教兴国的坚定信念,很多原本已在各自的研究和工作领域取得了相当成绩的学者,毅然地走上了出国继续深造的探索之路,以求为祖国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再立新功。

来自根特大学的访问学者周炳利谈到,科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但其作用的发挥,又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科技进步的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而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在比利时根特Sint-Lucas医院脊柱外科中心进行临床手术研究的鲁汶大学医院博士研究生刘宝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要“学习欧洲先进的医疗核心技术,借鉴欧洲的医疗运营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心声。他认为,发展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认真进行反思,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有益经验为我所用,治愈医疗卫生体制的“腰椎间盘突出”。

由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在安特卫普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专业学习的博士生吴,是一名在高校执教多年的教师,对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体会颇深,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吁所有海外学人“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习国际先进的知识技术,为国家收回教育成本。学成归国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水平,运用自己的所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向自己的学生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最大化的“外溢经济效应”。

团结互助建设海外学人和谐社群

在越来越多的到海外留学、访问或工作的国人中,既有十几岁的语言进修生,也有四五十岁的访问学者。由此,建设和谐社会,也自然包含了建设海外学人的和谐社群。对此,在鲁汶大学经济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鲁汶学联会主席卢新海谈到:“各地学联会是海外学生学者自己的组织,是海外学人的精神家园。学联会开展好各项服务于海外学人的活动,既可以让我们的学人了解到所在国家地区的文化法律、风俗习惯,又能够极大丰富海外学人的生活,解决可能出现的困难,进一步加强海外学人的团结协作,增进他们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及对祖国的感情,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在海外的华人社会中,除了来自祖国大陆的学人、学者、旅比华侨之外,还有一些来自宝岛台湾的同学和同胞。而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要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早日团圆与长久和谐,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也必须加以关心和帮助。针对这一问题,鲁汶大学的博士生向涛说:“在和台湾同学交往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更为开放灵活的态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为此,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以便能够在‘中华复兴’命题下与台湾同胞更好地沟通交流,努力创建更为广泛更加和谐的海外华人社会。”

鲁汶工程联合大学(GROUPT)外事处的工作人员孙志斌认为,和谐社会指的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健康。而身处在国外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和谐的含义还应包括维护祖国形象,留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在主动积极地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尊重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传统,以充分的责任心与自豪感,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注中西交流 弘扬和谐文化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呼唤着文化的人文关怀。因为文

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在当今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格局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杨蕊提出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四种关系的和谐,并认为中国古代的和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中庸之道式”的和谐,这种和谐在近代甚至成为阻碍我们民族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现在应倡导贴近时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梅洁认为“和谐世界,各个国家间应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冲突,海外留学生具有语言、年龄、交际对象的优势,在让全世界能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国家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布鲁塞尔学联会主席胡劲松指出,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决定了海外学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负笈海外,学习国际先进科学技术,身处前沿的我们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传感器与效应器具备坚实的文化知识又使我们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消除民间隔阂的主要力量,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先锋。在海外,每位留学人员都应当成为国家的发言人,成为一面飘扬在海外的五星红旗。

根特大学的博士生桑国元提出了“多元文化观”的视角,即在深入发掘、弘扬和谐文化传统以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实践中,有必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民主精神基础上,坚持“一元主导,多元辅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和谐文化观。

根特大学汉语系汉语教师莫莉从“宇宙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心灵的和谐”三个层次剖析了“建构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文化根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她认为,“和谐”思想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追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正视和解决,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同时,21世纪是各国文化取长补短,不断扩大共识的世纪。“和谐”思想又是实现与世界各国、互补共生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在当代的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