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8

党的十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广大农村既是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污染产生区域。近年来临沂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以蒙阴县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典型,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临沂市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2014年7月国家六部委正式批准将我市纳入全国首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我市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压力将会更大。

1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成绩

截止14年底为止,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9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社区)835个。

1.1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临沂坚持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

1.2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资源节约利用。

1.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动态平衡。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保护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2009~2013年,全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0.83万hm2,腾地0.367万hm2。

1.2.2 水资源节约利用

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制,水资源节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1.2.3 节能降耗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省农业厅帮扶实施的农村沼气池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2年发展户用沼气43.9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23处,全市沼气用户总数和产气量保持全省第一。

1.3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1.3.1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强化“点源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生态”四级递进的流域治污模式,全市8个国家级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全部优于国家要求,9条省控河流提前实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

1.3.2 修复培育林生态

持续不断开展荒山荒滩绿化、水系绿化、道路绿化、环城绿化4大造林工程。到2012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46.53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约1/6,森林覆盖率达到32.5%。

1.3.3 创新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累计建设村居垃圾清运点4.1万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063台,保洁员3.2万人,垃圾处理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脏、乱、差、丑”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1.4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集中推进了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到2012年新建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56个、在建565个,新建社区均实现了 “五化”和“三上”。

1.5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文明素质大幅提升,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2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生态文明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级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到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片面政绩观、发展观仍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作祟,少数企业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太强,对超标排放、私设暗管偷排污染物、不履行排污申报等的法定职责认识不足。

2.2 经济基础差

临沂是革命老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总量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大问题。2013年,临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389元,虽然增长率达到了13.6%,但在全省的排名还是靠后。

2.3 资源环境压力大

2.3.1 面源污染严重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非常大,必然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压力,污染环境。

2.3.2农村环境依然脏、乱、差

农村老房多、旧房多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一些村中空闲地得不到开发利用,既造成了村庄破乱不堪的景象,又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 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3.1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1.1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在宣传手段与形式上,构建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多重覆盖的立体宣传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科普宣传教育。围绕不同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定期举办生态文明专题班,编制生态文明教材,利用社区各类设施,积极向居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大家共同关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3.1.2 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要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让老百姓看到实惠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习惯。

3.1.3 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

3.2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3.2.1 健全领导干部环保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要考虑各县区发展水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建立更加合理的同一指标和不同指标赋分差异化考核新机制。比如对地处山东绿心的蒙阴县、平邑县、沂水县、沂南县、费县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幅度提高林生态、水生态、土地生态和生态经济中的第一、第三产业指标权重,降低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发展指标权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分区县编制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表,以全面记录当期自然和各经济主体对生态资产的占用、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为基础,逐步形成动态自然资源质量测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3.2.2 探索建立市场化产权交易机制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准确核定每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科学合理分配总量指标,实时监控好排放水平,为排污权交易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并且将排污权交易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开展碳盘查,查清全市年碳排放底子,探索碳排放交易的碳测量方法、标准、评估,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适时开展碳中和交易;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探索水权交易制度。

3.2.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机制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生态科技的研发、孵化、推广应用基地;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如核能、风能、生物能(沼气)、太阳能等;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一些实用的节能技术,如屋顶铺草皮,四壁利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给热水,排水管用陶瓷替代塑胶,引雨水冲洗厕所等;完善环保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3.2.4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众、民间组织、社团组织积极参作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社会实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注意通过扩大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3.3 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3.3.1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三化”建设

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营销品牌化”三化建设,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品种。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片”区域化发展原则,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集中政府、企业、协会各方力量促提升。

3.3.2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临沂市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要以油料、蔬菜等产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废物综合利用为抓手,持续实施农业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工程,促进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目前可以探索发展种养气肥四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秸秆全元素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等,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

3.3.3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推进土地节约利用和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数量,保质量;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强林生态建设和保护。

3.4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3.4.1 全面加快村庄“五化”建设

硬化方面,要稳步推进村庄主次街道硬化,并向小巷延伸。净化方面,村民柴草尽量集中堆放,及时清理公共场所“五堆”,逐步完善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绿化方面,突出乡土特色,让主街道绿树成荫,村里村外空闲地成片绿化,房前房后栽花种树。亮化方面,村庄主次街道等公共场所安装路灯,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美化方面,抓好五化达标彰显村庄美,抓好美在农家活动推动庭院美,抓好乡村文明行动实现和谐美。

篇2

    一、存在问题

    1、农村会计的管理主体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体制,农村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被排除在体制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县财政部门只管理到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县办企业的会计工作。许多地方乡镇农村会计工作被划归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管理,有的乡镇即使农村经营管理站与乡镇财政所进行了合并,农村会计的管理还是由原农经部门的一班人马来进行,甚至管理力量还有些削弱。 

    2、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村民主理财小组享有对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民主监督权利,有权参与制定本组织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权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有权检查审核财务帐目,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民主理财小组基本上没有行使职权,有的小组成员根本不在村上住,一般找不到人,有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还不知道自己是该小组成员。

    3、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呈下降趋势。农村会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又加上长期以来疏于管理,不少会计人员从未接受正规会计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现象也比较严重。有些“会计”名为会计,实际上什么都不懂,不仅不会记帐,甚至连一张简单的借据或收条都不会写。有的乡镇只有一两个村的会计持有会计证。实行村帐站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的职权上划,日常的经济核算由乡镇经管人员,村会计的职责范围发生了变化;实行村级财务资金“双代管”后,村级财务资金划归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负责,服务中心为各村设立帐户核算收支,分村设户存储管理资金。这样特别是“双代管”后,村会计人员业务索质呈下降趋势。村会计人员一不做财务收支帐,二不做银行日记帐,名副其实是一个报帐员;有的报帐员都不稳定,村委会三年一换届,旧领导落选,“一朝君王一朝臣”,新领导上台,报帐员也跟着换人;农村财务工作人员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培训学习的机会也随之越来越少。

    二、对策建议

    13亿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也是十七大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村形势决定全国形势。农村会计管理主体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业务素质低下,队伍不稳定,不仅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村集体资财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行。针对农村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健全管理机构、发挥监督职能。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县财政局是村级会计的管理机构,县财政局农村局是村级会计的业务主管部门,乡镇财政所又是县财政局的隶属部门。乡镇依托乡镇财政所,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具体承担村级财务、资金“委托双代管”工作。服务中心的会计要选择熟悉农村财务管理业务、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士担任,不能仅由原经管站的人员担任。要实行电算化核算和管理。这样镇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可对村委会的财务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另外,便于民主理财小组对村委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督。民主理财小组要充分发挥咨询权、参与权、监督权。村级各项收支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后方可入帐,民主理财小组要有专门的议事规则,定期开展理财活动,切实履行职责。

    2、稳定会计队伍,定期进行培训。会计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保持队伍稳定,有利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保持财务帐目的连续性和资料的完整性。对农村会计人员要实行双聘任制和双重领导(县财政局和村委会)。村委会聘用或解聘会计人员必须经乡镇财政所考核批准,并报县财政局农村局备案。在业务培训上,要以县财政局为主体,建立会计培训中心,对现有农村会计人员和会计后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组织农村会计人员及会计后备人员参加财校财院学习或函授。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认可的会计从业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培训的内容要适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如村集体组织会计制度,会计电教化、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篇3

前言

随着国家对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所发挥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在农村当中人力资源的质量也不高,所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面临的问题有许多。对新农村建设当中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在我国农村中的大部分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经专业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现有的劳动力当中,各地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大多数都不足七年。在众多的农村人口当中,仅仅有5%的人接受了普通高等以及中等院校的学习。农村中的许多人由于种种因素没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教育。许多青壮年没能够接受正规高等学校教育,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最终只能够以劳动力为基础进行生产劳作,使农村的人力资源质量大大降低。在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不仅对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农村就业空间的选择产生了严重阻碍,而且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中对文明乡风的建设工作。

2.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劳动人口当中,人力资源的结构十分不合理。经过我国专业机构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在农村人力资源当中,从事三类产业的人口比重存在很大差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在第二产业当中农村人数则降低到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当中人数则占到21%。通过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农村人口当中大多数集中在第一产业,也就是以劳务为主。劳务为主,也就是依靠体力来进行传统体力劳动。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农村当中大多数劳动力都属于是体力型的农民,只能进行体力劳动来换取报酬,没有能够进行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技术能力。这样的局势也导致在我国农村当中很难将农业科技产品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劳动力供大于求

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率远大于市场需求。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速率提升,对农村的就业以及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对推行农村新型技术以及提高农村生产劳动效率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产生重大阻碍[1]。

4.就业结构不科学

在农村的就业结构当中,大多数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地位。在农村的大多数人力资源当中,三类产业人员的比重悬殊。除了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大多数人都从事依靠体力劳动的传统服务行业,对于新型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投入并不是很多。

5.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人才积累少

进行人力资源的积累工作时需要教育的大量投入,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当中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而且普及程度也并不是非常广泛。没能及时对农村进行教育投入,使?r村现阶段的教育普及率以及教育规模难以增长。而且在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当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迅速,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人力资本的积压浪费以及短缺的现象。而且因为农村人才通常把受教育当做跳出农村门槛的重要途径,所以这就导致了农村人才的积累非常之少。除此之外,在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当中,资本投入少导致我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

6.缺乏完善的体系以及制度

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工作缺乏一套完整的计划以及组织体系。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时某些地区的部门并没有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任务,没有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人力资源开发没有产生足够的紧迫感,对于主动以及自觉开发人力资源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2]。除此之外,在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工作时,没有实现制度化以及法律化,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没能使农民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产生认同感,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可持续性破坏殆尽。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

1.与时俱进,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再认识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能不能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关键是认识问题。因此政府及农民自身必须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

2.探索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经费,这也是一直困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症结所在。鼓励城市支持农村,鼓励企业、投资者到农村投资办教育、搞科研;鼓励民间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捐资兴教、投资办学;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得到保证。

3.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

积极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研究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必须积极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使其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

篇4

关键词:新农村 人才建设 问题 对策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因为想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最艰巨的任务还是在农村。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能否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能否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我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在繁荣的背后,虽然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取代的重要贡献,但是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来看,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试图通过分析当前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断层与流失严重的问题

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还是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资源配置上都是极其匮乏的。由于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性,农村人才队伍其工作环境、生活待遇与城市相比较具有较大差距。于是不少优秀人才都会脱离农村建设,转而由农村偏远地区向城镇集中,使得边远山区的教育状况和医疗卫生条件等远远落后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和城区,导致了教育、卫生系统人才的断层和不均衡发展。而对于不少农村的求学者而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村贫困的生活,因此出现了人才断层与流失现象,农村本地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而放弃留守农村、建设农村。而国家培养出来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也很少有人自愿到农村工作。这就导致农村的各基层单位不能招录到更多技术人才,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2、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偏离了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首要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当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首要任务来展开。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善于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即劳动力因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性成绩。我们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农民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紧紧抓住新农村人才建设的两个重点: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建立一支适应现阶段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只有不偏离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首要任务,才能顺利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的职责不明确。

对于农村人才的队伍的建设而言,机制的不健全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这将直接导致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不是某一个单一的组织就能做好的工作,而是一项涉及到组织、人事、教育、农林、卫生、劳动等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完成的重要工作。倘若没有明确具体的综合管理部门,就会造成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甚至会出现许多问题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到头来,看似许多部门都在抓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实际情况是抓的人越多,做的事越乱,没有形成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主体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出来了。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及措施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培养是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需求,要求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抓好农村人才的培养,又要抓好人才和智力的引进。为了更好的解决上文中提到的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那些问题,我们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措施。

1、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加强人才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农村人才队伍要始终坚定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力度,从而提高农村人才的总体素质。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有意识的将农村乡土人才、农村普通劳动力都纳入到农村人才培训的范围中。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要通过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多渠道机制,有利于扩大农村人才的培训规模。无论是党校、职业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还是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制等渠道都要积极的发挥适当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在对农村、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农村人才培训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施教,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

2、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在农村做好人才的培养,就要善于激发农村人才的活力,积极探索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我们要大力推行合理分配,鼓励农村人才凭劳动、知识、技能、资金等参与利益分配,打破平均主义思想,鼓励大家多劳多得。积极探索荣誉激励制度,有利于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村人才起到激励的作用,通过对他们授予荣誉称号、发放特殊津贴等方式,稳定人心,鼓励大家留在农村、服务农村。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较好的切入点,我们要懂得发挥农村党员和优秀青年的积极导向作用,从而形成农村人才概念导向,努力将人才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和政府已经清楚的意识到新农村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才发挥作用,因此培养和使用一批适应新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实用人才是进一步做好农村人才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宏远 创新欠发达地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张振寰 找准着力点,在服务中提升价值――农业院校在新农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7.05

篇5

关键词:农家乐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当前“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外的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尤其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比较成功。这一研究主要集中于20 世纪80 年代后至21 世纪初,主要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的关系、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等方面。具体到我国来说,“农家乐”可以说是乡村旅游在我国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形式。我国现代形式的“农家乐”始于1987年四川成都龙泉驿成功举办的第一届桃花节,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农家乐”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农家乐”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相关作用机制实证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挖掘,仍属研究空白,而“农家乐”作为农民直接参与的乡村旅游形式,其蓬勃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关键性影响又使相关研究显得迫切和必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以期通过对河北易县贫困山区开展的“农家乐”实证调查分析,探讨“农家乐”对于解决贫困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纵观我国当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庆为主题。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日渐成为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农家乐”旅游已成为当地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整合当前开展“农家乐”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都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农”式单一。大多数农家乐是农户自发的,经营模式非常单一,以吃农家菜为主,各守一摊,贴近农家生活的特色还不突出,游客很难得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特殊体验。

2、“家”境不佳。农家乐的公共设施不足,缺少停车场、厕所、垃圾箱、旅游咨询点、导览牌等设施,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设施几乎空白,村民及经营户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充斥房前屋后和溪道,洁化、美化、绿化和亮化功能有待提高。

3、“乐”意不足。乡村的节事活动、农耕文化没有加以整理和演绎,游客参与体验和互动的节事活动开发不够,夜间文娱活动匮乏,留宿客人觉得单调。

4、“文”蕴缺乏。大多农家乐都是老木屋修缮而成,周边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有震撼力的自然生态资源,很难吸引游客并保证客源的稳定性。同时当地的资源挖掘力度还有待加深,农家乐休闲游业的灵魂之一是文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将失去长久的吸引力。

5、“群”体有限。该县是纯山区县,大多居民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家乐的兴趣不大。平时消费主要靠节假日山外温州等地的游客前来,消费群体有限。

6、“规”划滞后。近年该县农家乐发展很快,有些乡镇无序开发大有燎原之势,缺乏理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目前缺乏乡村旅游规划的指导,从而使农家乐休闲旅游布局和项目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对易县山区沙岭村地区的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村里除了农牧业、外出务工,主要收入来自于旅游。无论是开农家院还是卖土特产,本村的“蚕姑坨”旅游景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本村经济,而且其优势在于不收门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开发和管理,十多年来,蚕姑坨的知名度仍停留在附近的村、县、市以内。而且一旦游客比较多,环境污染就非常明显。村民说:“要是一样的投资,蚕姑坨可比狼牙山风景好!”确实,如果不开发,人们要想上山就要走上一条十分崎岖十分险要的路,但对于如何来更好地开发蚕姑坨,村民们都很矛盾。一个山区景点,开发起来包括交通、水源以及景点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单靠村民们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依靠国家政府的支持,也要等到相应政策的实施。说到外商投资,村民们最担心的是外商开发以后旅游商业化是必然的,收门票会减少游客数量,也给本村村民带来不便。

二、“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通过对“农家乐”的旅游现状分析,结合当前河北易县山区的发展情况,“农家乐”旅游对于推进落后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推进“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同努力。要合理配置注重“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要合理布局注重区域带动发展。要合理引导注重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一些具体的实现措施上,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家乐”旅游的扶持力度。当地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科学规划,防止农户盲目跟风、无序建设。农民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管理科学,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乡村旅游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对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创造良好的平台,使本地人才脱颖而出,以本地农民的特色彰显农家乐本色。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经营农家休闲旅游农民的旅游业务知识培训,除了到其他城市进行旅游考察,还可请旅游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本地进行讲座、培训,以提高本地农民的旅游经济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农家休闲旅游应以知识性、参与性和优质服务来吸引游客。同时发展“农家乐”旅游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利益。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牢记在心,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纠纷,调解机制

Abstrac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from county perspective, rural disputes and mediation mechanism, analyzes its with regular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erfect dispute mediation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dispute, maintain the rural stability and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disputes, medi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从县域视角入手,研究农村纠纷及调解机制现状,分析其带有规律性问题,提出健全完善纠纷调解机制的对策,对解决农村纠纷,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基本情况

山东省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辖18个乡镇,104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99.75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8.27%。通过随机选取对10个乡镇的100个行政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到相关法庭和县法院进行调查,掌握了农村纠纷及调解基本情况。

(一)新时期农村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农村纠纷根据对象不同,主要分为:家庭内部纠纷(抚养赡养纠纷、分家析产纠纷、婆媳纠纷、夫妻纠纷等)占48%;邻里纠纷(宅基地、承包地纠纷,邻里关系等)占28%;个体村民纠纷占12%;家族纠纷占8%;干群纠纷占4%。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呈上升态势,出现了医患纠纷、与农民工有关的合同纠纷、劳动纠纷、工伤纠纷等纠纷新形式。当前农村纠纷主要呈现出纠纷主体多元化、纠纷内容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纠纷总量扩大化和纠纷调解多样化等特点。

(二)新时期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现状

解决农村纠纷的主要途径:私了,占20%;调解,占68%;上访,占2%;诉讼,占10%。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包括:一是非诉调解机制,包括自行解决、家(宗)族权威解决、基层纠纷调解组织解决(如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调解、乡镇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等),占调解总数的88%,处于主导地位。二是诉讼调解机制,包括诉讼调解,诉讼判决等,仅占10%。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纠纷调解机制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农村纠纷调解机制面临合法性、公正性、强制性追问

一是合法性问题。中国历史的无讼传统和“法律为恶”的传统观念,导致传统纠纷调解缺乏法律基础、缺少法定程序、执行保障缺失等。二是公正性问题。传统调纷依据权威道理,追求低成本基础上的纠纷解决,很少以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公正公平为价值取向。三是强制性问题。传统调纷表面上基于双方自愿合意之上,但实质上仍存在宗法习俗、宗族压力等无形强制问题。

(二)现代调解机制在农村纠纷调解过程中的两难处境

现代调解机制如仲裁调解、司法调解及诉讼等,虽是符合法制社会进程的纠纷解决方式,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这些纠纷调解方式存在的问题,如诉讼方式不适用解决具有长远社会关系的乡村纠纷,诉讼的针对性导致地方性知识缺失,诉讼机制的自身缺陷,特别是高成本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手段的功能和效果,从而把自己推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三)新农村建设呼唤新的农村纠纷调解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新举措,而“三农”问题往往又以农村纠纷形式体现出来。由于传统调纷机制和现代调解机制不足以解决日趋复杂的农村纠纷,致其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构建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不仅是农村社会主体对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需求的选择,也是有效解决农村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和谐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实现诉与非诉两种机制有效对接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新时期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路径选择

基于农村纠纷调解机制的现状,既要充分发挥现有调解机制作用,形成调纷合力,又要探索新的农村纠纷调解方式,积极构建以司法解纷为主,具有层次性的多元纠纷调解机制。

(一)切实发挥传统调解机制的积极作用

虽然农村传统纠纷调解机制不代表法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它作为社会冲突振荡最小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其赖以存在的条件尚存。一定要在坚持依法治国前提下,从维护纠纷主体正当权益和整个社会秩序目的出发,充分发挥其调解积极作用,实现其价值。

(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制度的中坚作用

一要扩大调解纠纷的范围。除传统纠纷外,可把公民与组织纠纷、违反公序良俗引发的纠纷、刑事自诉纠纷等纳入调解范围。二要提高调解人员素质,实行调解人员聘任制,确保来源多样化。三要坚持依法调解,重视调解协议的民事合同效力,强化人民调解协议的约束力。

(三) 完善行政调解、行政裁决民事纠纷制度

 一要确认行政裁决和调解的效力。可采取行政裁决与诉讼并行的机制。即不服裁决可,过期不诉,裁决具有执行力。二是有条件地实行行政裁决优先制。未经调处的,法院不予受理。三要建立政府负总责、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四是选调政治好、业务强、法律素质高、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充实调解队伍。

(四)实现非诉机制与诉讼机制的合理衔接

一要坚持送法下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要把重点放在送法律思想、送法律观念上,努力培育平等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二要完善涉农立法,使法律农民利益的象征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根源。三要明确各种解纷方式的效力,科学确立层次和互动机制,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篇7

【关键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

一、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武进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简介

武进区很早就重视本地的信息化建设,早在2004年武进区就编制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

2004年武进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以武进电信公共信息网、武进有线电视网两大网络为核心,以移动网、联通网为补充的宽带城域网已基本建成。

近几年,随着武进区新农村的建设和率先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农村“新三通”(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全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形成了农村信息化管理、农业信息化服务、廉政信息化监督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有益局面;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为农民送上多渠道多领域的实用信息;本土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万家鲜”和“淘常州”作为其中杰出代表,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和喜爱;加紧建设肉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消费者实时提供所购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重要信息。

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武进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武进”的战略决策,“智慧武进”是武进建设的发展源泉和前进动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智慧武进”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立足于“智慧武进”的武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的建设下,武进区逐步建设了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花木市场交易信息服务中心、企业信息化“SaaS”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于农村的信息化平台。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信息化建设政府支持不够

最近几年,虽然武进区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有所重视,在财政上也有所投入,但是其投入的力度对比工业和服务业上的投入来说还是有巨大的差距。早在2004年武进区已经有了《武进区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2010)》,但是针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至今仍旧没有出台,这就造成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被动的前进,完全依靠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建设。

近几年来,武进区政府开始大力对农村信息化投入,武进区“三合一”网络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资三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农村信息化平台相继投入使用,且内容日益丰富,但是不能掩盖这些平台提供的信息分散不统一、信息数量少、信息不容易查询等一系列问题。

2.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设施和技术落后

最近几年,武进区农村信息化网络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覆盖全区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设完,尤其是在武进区西北的几个镇、村,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与其他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存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在内的信息网络以及信息化技术设备。虽然最近几年武进区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但是与武进城区相比仍旧存在的相当大的差距,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开展,武进区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覆盖了都接近了100%,但是农村的互联网络的普及率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区水平,特别是一些农村困难户,一些子女住在城区的老年村民等对互联网仍旧是一知半解。武进区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不足,无法保障和支持基层农村信息化的大量资金投入,像光钎入户等高速上网手段等在“最后一公里”无法连接到村民家,导致农村互联网络的带宽还很低。

3.农村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

“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增加1987万,增长14.6%,与2011年的8.9%相比,增速有所加快。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7%,较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9.1%)仍有较大差距,相差35.4个百分点。” 农村农民的网民虽然增加很快,但是普及率仅仅只有23.7%,而且随着农村青壮年不愿留在农村,使得留在农村的人普遍年龄较大,对于新鲜事物互联网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互联网对于普通老年农民来说新鲜的事物,并没能得到足够重视,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大龄农民很少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农村信息化需要大量的青壮年来投入技术开发和建立信息化体系。然而年轻的有文化的有激情的青年在考入大学跳出农村后,都不愿再回到农村创业,而留在农村的年轻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往往都不高。从而忽视了农产品信息化所带来的商机。

二、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武进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随着武进区的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必然受到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人才、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影响武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素进行分析。

篇8

关键词:三亚;新农村;完善;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1603

1 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在2005年提出的,主要方针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的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以乡村特色旅游、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的需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然而在现代的社会发展形式中,农村已经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也可以拥有自身的发展优势[2]。三亚的新农村建设,同样也是现代新农村发展的方向。为此对三亚的中廖村、槟榔村、海螺村、水南村、南山村和龙海村等新农村的代表村落的建设现状展开调查,从而对三亚的新农村的建设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供参考和借鉴。

2 三亚市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现状调研

2.1 中廖村

三亚市中廖村位于三亚市的北部,村庄西接G224国道,南邻三亚绕城高速和东线高速,距离三亚市区半小时车程,距亚龙湾动车站仅有9 min,地理位置越,海南省5个5A级景区中的4个分布在其50 km范围内,全村总面积6810亩,812户,3350人。

中廖村是目前三亚生态环境最好的村庄之一,绿树成荫,房屋规划有序,高大的灌木在道路两旁罗列。在村庄的中心位置,有一棵大榕树,高大挺拔,方便人们休闲,纳凉。中廖村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不仅有玫瑰花园和秋葵花园,还有供儿童游玩的场所。中廖村的植物非常丰富,有槟榔、芒果、旅人蕉、椰子树、小叶榄仁、凤凰木、青皮竹、鹅掌楸等,各种不同植物的搭配,使中廖村变得生机勃勃与众不同。但是中廖村的道路未形成回路,游人需要走回头路。配套的产业比较薄弱,如小卖部、厕所、形成规模的农家乐较少,也没有民宿。一般情况,游客游玩时间较短,未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2 槟榔村

槟榔村位于三亚市凤凰镇,临海靠山,是一个纯黎族的自然村庄,人口约6800人,因周围遍布槟榔树,且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称之为“槟榔村”,曾在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当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获特色居民的称号。

在槟榔村,最有特色的应该就是这里黎族风貌,村民为了彰显民族特色,对其村庄的大门、宣传栏、指示牌以及墙体等进行了不同的设计。槟榔村是挨着槟榔河两侧建起来的村庄,两侧的建筑都是居民住宅,墙漆都用不同的颜色绘画出了黎族图案,村庄统一规划。在槟榔河的一侧,村民为了纪念和宣传黎族的文化,专门建设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详细的介绍了黎族的房屋特色、穿着服饰的特点、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他们身上纹身含义等。

在槟榔村内部,人们还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有集市区,居住区生活,健身活动休息区等。村庄内部还有不同形状的雕塑,宣传牌等。道路两旁的绿化,有小叶榄仁、椰子树、大叶揽仁、槟榔、三角梅、灰莉、高山榕、小叶榕、旅人焦、芭蕉等,枝叶茂密的大树把整条小路全部遮挡,感觉不到烈日,虽然整体植物群落比较单调,且没有色叶或开花植物相搭配,但并不影响整体美观。

2.3 海螺村

海螺村位于三亚市市区的东北部,海螺村三面环山,一面向三亚河,西南侧有三亚市交通性主干道迎宾路和凤凰路,分别与市中心和凤凰机场相连,迎宾路直通三亚湾,连接三亚老城区。

整个区域拥有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城市配套和良好的自然景观等资源。由于在城市中,整个村中没有了乡村的气息,逐步走向城市化,二层的洋楼,一层的小商店,排列在街道的两侧,井然有序。村中有些房子正在被拆重建,现在的海螺村正逐步迈向城市化。

2.4 水南村

水南村是位于三亚市崖城区的一个村庄,居民大多以农村产品批发出售为主要收入来源,沿街的植物较少,没有可以遮阴的树木。整个村子规划混乱,基础设施差,大部分的道路还是泥土路,另外,在水南村还能看到一些古老的房屋。

2.5 南山村

南山村是位于三亚市南山下的一个村庄。南山寺位于三亚市以西40 km南山文化旅游区内的“佛教文化公园”中,南山寺占地400亩,仿唐风格,庄严肃穆,清静幽雅。

南山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有10个大队。村庄内的规划比较好,不仅每家每户的房子比较新,而且每户都有一个小庭院,村民可以在自家小院里种植一些水果蔬菜等,同时也为村庄内部的绿化增加了一份颜色。同时,村庄内部的基础设施区域相对完善。

2.6 龙海村

龙海村是位于三亚市海棠湾的一个村落,因为地处高速路口的交界处,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又距离免税店比较近,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好地方。村落靠近大海,周边的环境优美。在龙海村中,也有丰富的植被,如椰子树、凤凰木、酸豆树、柚子、芒果、菠萝蜜等,只是道路的铺装有点差强人意,稍加修饰,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供在海棠湾免税店的游人游览,观赏,另外,附近还有酒店,当人们饭后休息的时候,来这里游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三亚代表村落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三亚很多村庄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大多数村庄本身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所缺乏的只是科学的规划、管理、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宣传,为此,结合自身专业,以中廖村、槟榔村和南山村为代表,在村子的规划布局、植物营造、特色民居、景观环境、文化内涵5个方面,对三亚的农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3.1 中廖村――生态的完善和修复,建立可持续发展村落

中廖村的生态是最值得三亚市其他村庄学习的,中廖村的布局不足之处是在道路方面,人们在过去游玩的时候,道路未形成回路,游人走过去还要再原路返回。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使中廖村的道路能够形成闭合的回路,使游玩的人们能够边看风景边走回去,在不知不觉中能够浏览整个路线。另外在浏览过程中,要增设一些让人能够休息的地方,也可以增加公共洗手间等基础设施。

中廖村的中心景观有一棵大榕树,也是中廖村的主要景色之一。当游览的人们走到大榕树下,可以坐在榕树下歇息。不光如此,中廖村的植物物种本身就很丰富,像芒果树、槟榔树,这些都可以做观赏的树种,还可以为村民增添收益,每户居民自家小院种植一些蔬菜,水果,更显得生机勃勃。

中寥村是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村庄,为了彰显村庄的特色,每户人家的房屋建设都应表现为生态园的小景,景色不宜太过张扬,可供游客在游览的路途中感受的自然的美,恢复原生态,保留自然纯真的一面,尽量少用一些规则式的硬质铺装,选择不同款式的鹅卵石、砂石等。

在植物的景观方面,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种植玫瑰和秋葵的田地,可以将玫瑰园和秋葵园设计成人们观赏的一大特色,使村庄的景观效果变得丰富多彩。另外,在中寥村的莲花栈道的两侧,通过种植一些大的乔木,像火焰木、印度紫檀等,树冠较大,为来往游玩的人遮荫,还能丰富栈道附近的景观效果。

中寥村作为知名生态村落,还有一定的黎族文化底蕴,在发展生态园特色的时候,也可以创新将黎族文化与生态相结合,丰富村落的文化[3]。

3.2 槟榔村――宣传民族文化,发扬黎族特色

槟榔村是典型的黎族村落,在整体规划布局方面,要在弘扬黎族文化的基础上,对村落的布局进行设计,在调研中发现,槟榔村村民的房屋建设坐落于槟榔河的两侧,可以多增添一些有关于黎族元素的东西放在游览的路线当中。

槟榔村是在门口走进村庄的路途中,有些许草莓园和蔬菜园,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发旅游项目,比如采摘游等,然后再由当地的居民提供饮食服务。这样,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消费,还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再加上一些黎族的景观设计,让人们耳目一新,有了更新鲜的感觉。还可以借槟榔发挥,设计专门供游客们活动的项目来增添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乐趣,如采槟榔比赛。

弘扬黎族特色,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黎族民族文化的建设。槟榔村居委会、三亚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应提高重视。加强文化宣传组织领导,转变观念,充分的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克服“安于现状”的意识,努力宣传黎族特色。其次,提高全村居民的素质,做到和谐统一,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并使其能够阐述给外来游客们,使来访的每一位游客都能够了解黎族文化,使每一位走出去的村民都能够传播文化。再次,要团结起全体居民,积极宣传黎族文化,努力发展自己村庄的特色,并为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黎族的文化能够步入社会的主流[4]。

3.3 南山村――的发展和体现建设佛教特色,展示

南山村是位于南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可以将村庄分为10个部分,每个个体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独立是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相互联系是都属于一个居委会管理,因为在整体规划的方面,可以保持原有的习性,对10个部分分别设计,每个部分在主题上都是依赖于佛教文化,分别设计农家乐、小吃街、商品展等多个方面,打造一个以佛教为主题的村落。南山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在基础设施上我们必须要重视,每个分队都需要设计公共洗手间及公共休息区域。如果有必要可以建立专门的停车场以便来往的游客有地方停车,为了增添游览乐趣而不使游人疲惫,可以建立公共自行车站点,人们可以骑着自行车进行游览。

在植物的营造方面,既依赖于佛教文化,植物的种植也要符合佛教文化的特点,又因为地处热带,可以种植一些菩提、暴马丁香、无忧树、茉莉等,在水中可以种植一些莲花等,这样既符合了佛教文化的特点,又乔灌木相结合,美观大气。

在房屋的特色方面,佛教多以寺庙为主,人们可以自家的房屋设计外观的方面多设计一些与寺庙相关联的图腾或者雕塑,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佛教文化。

文化的传播依赖于对文化的了解,在宣传的最初,需要村民了解佛教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村民进行一系列的培养或者发放一些有关佛教文化的书籍,让人们了解佛教,再专门培养几位专业的人士,结合村落的特色,能够对来游玩的人进行介绍,从而达到较好的展示。

4 结语

一个特色村庄的打造,需要强有力的地理优势的支撑,一个特色村庄的持久永恒,就需要不断地修复,不断地创新,不断的完善。三亚市的中廖村,本身就有极好的环境特色,而且拥有大量的客流,则需要不断地完善生态环境,并加以创新,打造完美的“世外桃源”,槟榔村拥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将其不断地完善修复,并加以宣传,就能够再次为众人所知。南山村虽然大,没有极致的景观,没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但是仰仗南山景区,可以打造一个具有宗教特色的景观村庄,再加上拥有极大的空间和资源,一定也可以成为三亚市的一个特色村庄。

结合整个村庄的特色,在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村庄的整体布局,景观环境进行一系列的改造,然而在改造的基础上,都也应该遵循村庄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5],从而才能够促进一个符合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 明,覃志豪.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研究模式[J].城市规划,2006,30(12).

[2] 哲,夏南凯.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导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探案[J].城市规划,2008,32(4).

[3]骆世明.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微信贷;服务体系;创新

2011年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九条”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出台后,众多国有大行开始在政策趋势下向小微企业倾斜,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其他银行触角纷纷延伸到小微信贷领域。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于县域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多年来坚持合作制的基础,一直以小微信贷为根本,小微信贷的管理机制和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优化。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以及县域经济形势和环境的改变,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开展小微贷款存在着许多无法调和的矛盾与挑战。在监管层高频繁提及,银行高调表态,学术理论界深入研讨的大环境下,作为立足民族地区县域,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更加应该深刻反思,改进工作方式,优化管理体制,创新服务体系,践行服务承诺,做大、做细、做精、做优小微信贷,担当历史赋予的重任。本文将立足于湘西州农村信用社小微信贷发展的现实进行分析,并就其小微信贷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一、湘西州农村信用社小微信贷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现象改善明显,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开放态势,一系列新型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农村市场,国有大型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同样在强势引导下不断意识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广阔地域,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中小客户的拓展力度,致使农村信用社发展呈现新的局面。作为独占县域市场份额大头的农村信用社,将迎来开放市场环境下的新挑战。

(一)市场主体多样化,盈利压力加大

2008年以来银监会印发了有关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有关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办法和设立异地支行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以上新型金融机构的任务就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繁荣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信用社扶持三农力度不足的局面。同时国有大中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正积极在县域展开金融布局;邮政银行正积极在镇域范围内恢复网点,县域及镇域金融市场主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从湘西州情况来看,2008年3月邮政储蓄银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行正式成立,随着筹建工作的推进,目前邮政银行在网点数量上成为全州仅次于信用社的金融机构。2009年建行恢复了古丈支行,建行在湘西8县市实现了全覆盖。2010年12月长沙银行控股的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及吉首市、凤凰县支行同时开业,2012年正积极筹建花垣县支行和谋划其他县支行。2012年9月吉首市海圳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湘西州金融市场呈现出主体多样化、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布局集中化、投放集中化的态势。

(二)目标客户细分化,信贷产品单一

目前农村中从事传统意义上种、养殖的农户越来越少,县域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的目标客户逐渐向种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特色经营户、小微型企业主、进城创业人员等转变,县域和县域内大集镇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逐步向从事非农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金融市场融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小微企业客户、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转移。所以农村信用社面对传统市场的改变,首先要做好市场细分,认清目标客户市场,转变经营策略。但是市场细分必然导致小微信贷产品的多样化,如何及时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响应,调整经营思路,设计出针对细分市场的信贷产品、信贷技术、信贷管理办法和风险管控制度是湘西州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经营优势消退化,管理体制不顺

首先,资本实力薄弱是湘西州信用社的一个通病。目前湘西州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低下,截止2011年末,除吉首、保靖、古丈等3家联社资本充足率高于8%以外,其他8家联社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8%。如截止2012年6月凤凰联社的资本金为5821万元,根据监管要求最大单笔贷款不能超过582万元。在开放市场环境下,随着金融服务供给方的增加,由于受到融资额度的限制客户的融资往往会向其他金融机构转移。其次农村信用社深入客户的“人缘”和“地缘”优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征信体系较为完善的今天已不再明显,其他商业银行建立行业数据库和征信体系可以得到信用社积累的客户信息,通过行业数据标准,能够对客户的资信信息进行全面的评估。最后,部分银行通过产业链延伸逐步进入到上下游客户市场,并逐渐扩展到信用社的根据地——农村市场,通过产业链绑定目标客户使农村信用社“快速、灵活、高效”的传统优势不再具有吸引力。涉及根本的信用社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小微信贷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竞争需要,信贷管理体制与信用社业务需求之间矛盾突出,是当前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必须直面的又一个挑战。

二、湘西州农村信用社小微信贷存在的问题

湘西州农村信用社下辖1个办事处,8个县级联社,211营业网点,网点遍布湘西州各乡镇,多年来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积极践行发展小微信贷的社会承诺。截止2011年末,全州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达到139.6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7.77亿元;负债总额达到136.46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9.67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达到3.14亿元。存贷款总量均在全州各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发展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大轻小,偏离小微根本苗头显露

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以来,在生存和发展的夹缝中前进的农村信用社,迫于生存和绩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优先选择项目发展前景好、经济实力雄厚、风险相对小、政府支持的项目进行放贷。而小微贷款作为政策要求的项目只是勉强维持,逐步形成了县级法人信用社“以城养乡”,乡镇信用社小微信贷展开不理想的局面,呈现出商业化、偏离小微信贷的发展势头。从表一可以看出湘西州0.01-5万之间的贷款占比为14.22%,不足贷款总量的1/5;50万元以上的贷款占比达到了48.12%,差不多占据了一半。500万元以上的贷款占比达到了20.22%;重大轻小的信贷发展苗头开始显现。

(二)创新不足,信贷品种单一

近年来,受到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资本管理的约束,各商业银行紧缩了在县域金融市场的信贷开发力度,农村信用社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民族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由于资本实力薄弱、历史负担沉重和经营体制的落后,在这一阶段采取的经营策略是专注快速,实现企业盈利,侧重市场份额的绝对增长。该策略延续了以往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忽视了信贷产品的研发、创新和品牌化建设,直接导致了创新能力的不足。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信贷品种单一,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湘西州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品种都局限于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几种方式。贷款品种的区分通过贷款的额度进行,贷款风险的防控通过是否落实不动产抵押来判断,对信贷产品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贷产品创新的力度和深度不够。

(三)体制改革滞后,经营思路有待改变

产权制度的设计缺陷阻碍了湘西州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发展。目前湘西州为合作制基础上的县级法人体制,产权关系模糊,权利约束机制缺失,管理体制滞后,阻碍了小微信贷的发展壮大。而农村信用社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营思路偏差,忽视了市场定位和管理体制的建设,导致了在与完成了事业部制和流程银行改造的商业银行竞争中,处于下风。如果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不能认识到其中的不足的话,不能坚守好“三农、小微”这块根据地的话,作为资本实力弱、议价能力差、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的“小法人”,将面临很大的发展危机。

(四)管理方式粗放,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制度上,能够严格的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但是对于贷后的检查很难落实到位,普遍流于形式。在信贷客户的管理上,由于信贷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偏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相关知识,无法对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生产数据、销售情况、市场前景等进行专业分析,导致在信贷管理上方式过于粗放。低学历、高年龄、专业知识欠缺等结构性失衡是目前湘西州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人员结构的现状。如何让客户经理队伍专业、高效、稳定的运转,是目前湘西州乃至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另外一个新挑战。

(五)业务开展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低

首先信贷客户覆盖面低,根据表1显示目前全州农村信用社信贷客户总数为8.73万户,占2011全州总人口71.84万户的12.15%;其中企业客户492家,占2011年底全州实业企业8064家的6.1%,信贷客户覆盖面较低。其次,信贷产品品牌效应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农村信用社专注小微信贷,但是小微信贷的品牌效应确不显著,广大客户只知道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但却不知道如何去、找谁去申请贷款。

三、湘西州农村信用社发展小微信贷的对策

(一)明确市场定位,坚定经营思路

湘西州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中必须牢牢紧扣“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坚定发展小额信贷,服务县域经济,支农支小的经营思路,紧紧抓稳小额信贷这块蛋糕。要充分利用自身“点多、面广、灵活、高效”传统优势,发挥经营农村市场上积累的“熟人”和“地缘”优势,和农村信用社深入人心的“农字”品牌,改变传统粗放的管理策略,克服自身资本实力弱、议价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的劣势,增加小额信贷的资金投入,努力把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社区型银行、零售型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和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二)创新小微信贷服务体系

湘西州农村信用社原有的“粗放式”的信贷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化的市场竞争需求,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小微信贷服务体系。第一,转变工作作风。由原来的等客上门到上门服务。由于小额信贷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客户无法提供完整的财务表报、有效的抵押、担保,客户经理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交流,决定了客户经理的工作作风必须务实。第二,整合信贷资源,更新小微信贷技术。农村信用社必须整合现有的信贷资源,细分职能机构和客户经理队伍,设立专门的小微信贷部。建立贷款权限分级审批制度和风险审查制度。第三,细化产品品种,创新信贷担保方式。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产品品种和担保方式单一的问题,要通过“扫街”进一步细化目标客户,摸清目标客户的资金需求特点,重分析、轻抵押,重信用、轻担保,创新担保方式,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品种。第四,简化信贷手续,降低融资成本。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灵活、高效”的优势,根据客户的经营项目、历史信用、对信用社贡献度等适当简化信贷手续。同时信用等级高的客户适当的免除评估费、咨询费等,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第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客户经理团队执行力。农村信用社要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对员工的专业技能、操作技术和服务水平等进行指导,同时可建立“内训师”制度,通过选拔客户经理当中的优秀者兼职内部培训师。第六,完善客户经理激励机制,实行多劳多得。针对小额信贷的特点,在客户经理的激励机制的设计中,要重点考核业务笔数,考核客户经理的客户存量,实现差别化薪酬机制,激活客户经理团队创造力。

(三)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湘西州农村信用社要着力打造小微贷款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在客户营销和准入环节,选准营销重点,明确客户准入标准,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在现场调查环节,落实双人调查制度,不断提高调查人员的信息筛选识别能力。在审查审批环节,试点推广单人审批、会签审批等审批模式,着力提高审查审批人员分析能力,确保业务合规,决策科学。在贷款支用环节,严格落实放款条件,加大信贷资金的支付管理,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在贷后管理环节,建立后评价机制,提高贷后检查频次,丰富贷后检查内涵。二是发挥部门条线间的监督制衡作用,建立跨部门的风险防控机制。充分利用部门合力,发挥“三道防线”(信贷部门、审计部门、风险部门)的作用,做好风险防控。小微企业贷款经营部门坚持审慎合规的经营理念,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审计部门适时开展业务审计,抓好重点业务、重点环节的审计工作。风险部门做好风险监测,适时开展现场检查,做好风险预警和提示。三是注重小微企业客户的单体风险和行业系统风险管理。依托信贷业务系统建立数据统计制度,注重定量风险管理技术的开发使用,分析小微企业经营发展趋势,对于出现重大不良苗头的小企业,及时做好退出工作,防范小微企业信贷单体风险。做好行业系统风险的分析管理工作,防止行业授信过度集中,进而引发行业系统风险。

(四)协调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小额贷款协会曾把中国的小额贷款业务分为两种,10万元以上的属于商业性小额贷款,10万元以下的属于公益性小额贷款,按照这一分类,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基本上是属于公益性小额贷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方法来消除贫困。这一现实决定了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客户群体风险较高,因此,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银行管理研究所.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的中国式解答——对国内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的调查报告[J].武汉金融,2012(05).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特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但是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国家逐渐的加强了对其的重视,并且逐渐的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对新农村进行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改革,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经济文化政治。随着国家对其的重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存在问题。因此,国家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新农村特色建设的研究。

一、我国农村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有的比重十分的大,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必须要能够加强对农村的改革建设,提升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进步。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下,必须要加强对其的规划,制定的规划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必须要能够长期的改善农村的生活状况,只有注重长期的效益,才能够真正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现今对于我国来说,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农村,加强对其的规划,可以有效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脱离实际,盲目模仿

现今很多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一个的问题,就是盲目的模仿城市的风格,来对农村进行相应的建设改革。虽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借鉴城市的发展风格,但是不能够一味的进行模仿,不能够完全的按照城市的建筑风格,否则将会严重使新农村的建设脱离实际,并且会使农村丢失自身所存在的特色,使得改革的效果不明显。对于新农村建设与改革来说,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若是一味的将城市的建筑风格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在生活形式上也会与农民生活相互分离,改变了建筑风格,以及相应的街道遍布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民的生活。

2.2农村的传统文化流失比较严重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个主要的问题便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流失,很多的村庄的形成都是有着一定的文化渊源的,并且有很大的意义,每一个村庄都存在着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产。但是在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中,会不知不觉的导致新农村的传统文化逐渐的被忘却,最终失去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能够注重各个农村地域传统文化的保证,促进其传统文化的延续。但是现今的农村的改造中,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经济商业逐渐的发展繁荣,使得农村的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农村的特色逐渐的被忘却。所以,现今对于新农村的改造中,相关当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加强新农村文化特色的保留。另外一点,有些政府将所有的农村都建立成了同一个模式,最终使得农村都是一个样子,失去了相应的特色。

2.3相关规划管理队伍不够健全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由于相关的规划管理队伍十分的薄弱,相应的管理人员的水平比较低,最终会影响到新农村的规划以及建设。现今的很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规划管理人员比较欠缺,专业化的技术管理人员十分少,无法使设置的计划更加合理科学,并且对于农村的建设不够全面的了解,从而导致了新农村的建设规划无法更好的进行。另外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够、重视度不高,使得农村建设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能够加强人才的培训以及技术的引进,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新农村特色建设的相关建议以及对策

3.1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为了能够促进新农村特色建设,必须要能够建立并且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对于必须要加强相关机构的管理能力,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建设的效果。在相应的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好各项工作的建设问题,从而来稳定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必须要能够选择相应的优秀管理队伍,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加强对相关整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管理。

3.2提升相应规划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建设,必须要能够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相关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起来,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对新农村进行相应的改建。利用考核的方式来确定相关管理人员的能力,并且能够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来不断的对其进行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保证见新农村建设色问题的展现。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不同的规划有着不同的效果,农村特色的保留程度与相关的建设改造有很大的关系,若是技术人员的水平较高,那么制定的方案将会更加的科学合理,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将农村的特色保留。对于相关规划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根据新农村特色的要求,在建设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农村特色。

3.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为其保障,因此必须要能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随着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的策略来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这一点深深的体现了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相应的衡量标准,才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建设中,要能够不断的完善相应的法规以及法律,使得新农村建设更加的顺利。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点,并且要能够进行相应的分类计划,针对不同的农村的特色,进行相应的计划,从而来使其能够真正在建设时候,充分的保留其农村特色。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的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国家逐渐的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并且逐渐的开始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来提升农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在我国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取得了相应的一些成果,但是却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的农村在进行农村建设中,都十分容易忽略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结合农村的实际,并且缺乏很完善的建设计划,因此会严重的导致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国家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要能够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结合农村实际特色,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从而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1(10):10-13.

[2]李芳.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0):20-22.

[3]李秀英,张强.良庄新村诞生前后--高邑县东良庄村新农村建设缩影[J].2012,4(1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