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01-01
生态园林城市起源于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有差别。
一、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
生态园林城市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它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进化”的定义,是一个“动态目标”,或者说是一个协调、和谐的进化过程。城市建设中,生态建设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已经成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态园林强调发挥生态、社会、美化等综合功能,注重生态效益,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差别,通过比较分析,本文认为生态园林城市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生态性
生态园林在加强园林绿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其生态性。这是由营造植物多样性到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它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对城市性质、功能、发展目标定位准确,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从而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环境的舒适度。
(二)观赏性
生态园林城市包含生态园林,观赏性和艺术性是园林的特色传统和灵魂,现代生态园林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以美学理论做指导,营造绿色的自然美、生态美。同时,这种自然美与园林园艺相结合,与建筑及其功能相映衬,会给人们以全新的感觉与享受,可以调整情绪,陶冶情操。因此,生态园林城市具有独特的观赏性。
(三)持续性
生态园林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它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因此能够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四)整体性
生态园林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
(五)和谐性
生态园林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园林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环境。文化是生态园林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和谐性是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
二、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方向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更重要的是必须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就是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无论强调城市发展的哪一个方面,都是基于城市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而言的。我们追求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广阔的绿地,但同样离不开宽阔的街道、繁华的商业、便捷的超市、四通八达的交通。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协调、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一致、社会管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空间环境生态化
从环境方面看,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制定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生态园林城市的自然生态要求城市人工自然环境与城市天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城市的建筑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绿化系统融为一体,以人为中心的生物系统和物种系统良性循环,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反复调节的创造性任务。
(二)城市社会环境生态化
城市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的实体,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实体。社会环境相对自然环境而言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复杂的环境体系,它涉及到社会秩序、社会政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场所、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环境的生态化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三)生态产业意识与全民的绿色意识
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发低碳展模式、低碳发展方向
1前言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两极消失、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标志着“低碳化”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对于中国而言,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碳排放量居于世界第二的水平,因此,坚持低碳发展理念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探索的重要途径。
2中国低碳城市的标准和发展方向
2.1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低碳城市
对中国而言,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低碳城市呢?2010年3月,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中国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该标准将低碳城市的评价标准确定为: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认定为“低碳城市”[1]。该低碳城市标准体系包括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些评价标准均为相对指标,即:如果某城市达到低碳水平,也就是说该城市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些指标不能够确保城市所取得的进展与气候变化相一致,即缺乏绝对指标对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因此,在制定低碳发展标准时,绝对指标同样重要。
2.2中国低碳城市标准确定
2011年1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的研究课题,最终构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四大类共30项指标[2]。规范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可以为低碳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提供标准依据。
目前,国内部分学者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能耗和碳排放构成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不同的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探索新的标准;国内部分低碳试点城市(如:深圳、吉林、南昌等)也开展了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但是,由于各城市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所选择的路径和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在确定低碳城市发展标准时,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从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能更加科学有效的确立城市低碳发展标准。
2.3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方向展望
综合各类低碳城市发展经验,可将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归纳为:综合型“低碳社会”模式和过渡模式。由城市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理论[3-5]可知:综合型“低碳社会”模式是城市发展与碳排放处于脱钩的状态,以英国、日本、丹麦等成功实现低碳转型的国家为代表,这种模式几乎关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过渡模式是现有的城市运营状态向“低碳社会”转型的一种中间过渡模式。根据各城市切入点的不同,可将过渡模式分为:低碳产业拉动模式、示范型“以点带面”发展模式和“低碳支撑产业”模式。
对中国而言,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目前大多数城市的低碳发展方式为过渡模式,而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以低碳经济为载体,因此,产业结构升级、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等应该作为当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案例分析:顺德区低碳发展方向研究
3.1顺德低碳发展现状
3.1.1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顺德区2005年~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如图1所示:
图1顺德区2005~2012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单位:亿元)
3.1.2碳排放水平现状
随着顺德区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能源消费量迅速增大,2005年~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图2顺德区2005~2012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变化(万吨)
3.1.3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
由以上数据统计可知:2005年~2012年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呈总体上升的趋势。
利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应用回归分析法,由2005年~2012年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得出顺德区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数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3顺德区GDP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预测模型
参考城市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理论,结合顺德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数学预测模型可知:未来一段时期内,顺德的经济增长水平将持续上升,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量也将出现持续上涨的趋势,虽然增长速度逐渐变缓,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还不能达到完全脱钩的状态。因此,顺德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应该选择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型“低碳社会”发展模式。
3.2顺德低碳发展模式探讨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顺德区地理位置、产业、城市空间、建筑、交通、能源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发展现状,将顺德低碳发展模式定位为:以产业转型为核心、以低碳技术为导向,引领城市低碳转型的过渡型低碳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以产业低碳化发展为主要手段,注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节能环保、生产业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实现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城市空间高效开发和碳汇能力的完善,利用低碳技术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和能源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体系的一种过渡型低碳发展模式。
3.3顺德低碳发展方向研究
产业的低碳发展。依据低碳产业体系特征,结合顺德区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从传统高碳排产业改造升级、绿色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扩张等几个方面来突破顺德低碳发展瓶颈,构建顺德低碳产业体系。通过低碳产业体系的构建,引领顺德产业向低碳转型。
其他领域的低碳转型。以产城融合发展思想为核心,通过产业的低碳发展引领顺德区其他领域低碳转型。主要路径包括:打造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城市空间格局;通过新型低碳交通网络的构建、低碳交通技术的应用等方式发展低碳交通,建设低碳出行体系;以太阳能发电、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式引导资源与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加强森林、湿地及城市绿地的绿化建设,完善碳汇系统,增加绿化的固碳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构筑低碳生活理念,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为未来顺德的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低碳支撑体系与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引导产业转型、公共机构节能、公交优先、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引导城市低碳转型;建立并完善具有顺德特色的低碳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健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政策;设立“低碳发展专项基金”,确立专项资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机制,支持并指导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的建设。
4总结
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城市低碳发展指明方向、确立低碳发展标准,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纵向和横向的评价依据。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方方面面,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
城市低碳发展可从产业、交通、城市空间、低碳技术等方面入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不同城市的低碳发展现状,找到城市低碳发展的突破口,为城市低碳发展寻找针对性的道路。
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将低碳转型路径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城市自身的特征相结合,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科学发展指引。
参考文献:
[1] 木子林.中国公布首个低碳城市标准[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94-95.
[2] 李爱民,于立.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J].建设科技,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4-29.
[3]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13.
篇3
关键词:发展定位;用地选择;人居环境;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16-03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是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建设小城镇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农村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的长远战略[1]。改革开放后,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现已走上产业调整、集约发展的道路;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小城镇却还处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以及在若干年内发展多少个小城镇的初步阶段[2]。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人口相互融合,小城镇经济发展较快,其地位日趋重要。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推进,使西北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由于小城镇的小而全,服务农村连接城市等特点,要搞好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也非易事。笔者结合近几年的规划实践,以都兰县总体规划为例,针对以往小城镇规划中在发展定位、用地选择和人居环境建设三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讨[3]。
一、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恶劣,基础服务设施差,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特别是城镇化发展程度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尤为滞后。
(一) 数量少,通行成本高
地广人稀,腹地范围大,空间联系不便,不利于开阔商贸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大,特别是交通建设成本高,致使投资综合效益低,影响了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规模小,辐射带动弱市政工程设施修建和社会服务设施供给形不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导致城镇功能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从而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差,综合功能降低。
(三)功能单,服务层次低在西北地区小城镇中,集贸型城镇占85%以上,职能以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医疗、文教服务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经济的主体为农业,乡镇企业多属初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限制了优势资源利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难以承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四)环境差,人居水平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明显偏高,建筑质量差,容积率低,闲置土地未得到及时利用和置换,生态环境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尚有较大距离。
(五)资金缺,人才技术匮乏
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软硬件条件差,绝大多数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人才和技术力量匮乏,致使小城镇建设中乱占乱建现象普遍,对整体布局造成不利影像,不利于城镇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二、研究区概况
都兰县地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农牧业和资源大县之一。东与海南州的共和县和兴海县接壤,西靠格尔木市,南和玉树州的曲麻莱县及果洛州的玛多县毗邻,北接海西州州府德令哈市,西北和大柴旦行政区相连,东北与乌兰县相接。县城驻地察汗乌苏镇位于县域东部,海拔3 180米,东距省会西宁市428公里,北至海西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217公里,西到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市374公里。109国道从县城穿过,交通较为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生产力水平跃上新台阶,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2亿元,是2000年的4.8倍;地方财政收入3 609万元,是2000年的2.91倍;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0.32∶0.55调整为1∶1.37∶0.99,第二、三产业得到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4 028元,是2000年的2.32倍。
三、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是从城镇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出发,结合城镇自身发展的特点,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判断。其核心是解决城镇在规划期内所应承担的作用,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特点[4]。如果在城镇的定位问题上,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或研究不透彻,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的不合理,给城镇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因此发展定位被认为是城镇规划中的头等大事。
城镇的发展定位必须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分析论证。任何一个城市、区域、经济体的发展,既有内部发展动力,又与其外部区域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的中心,是连接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桥梁。因此,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必须从镇域甚至更大的范围来分析确定。在编制规划时,首先要细致分析区域资源特点,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及小城镇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从镇域中心的角度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
都兰县的发展定位在对县情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从区域的角度入手,在省域范围内考虑其扮演的角色。首先,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角度分析,省域中西部的城镇稀少,且规模较小,带动和辐射功能不强,而西宁、德令哈、格尔木等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辐射和带动作用鞭长莫及。因此,需要一个相当规模的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其次,都兰县位于青海省的中部,交通方便,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农牧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开发潜力巨大,经济发展的后劲较足,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最后,考虑到都兰县的城镇全部偏居于县域东部,相距较近,并且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以上,经济最发达。为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规划以县城为中心,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形成6~8万人的城镇拓展区(包括察汗乌苏、夏日哈、香日德三个建制镇、香日德省属农场和香加乡、热水乡两个集镇),从而发展成为仅次于德令哈、格尔木市的省内第三级中心城市。
对于县城而言,在全县三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集中,市政基础设施最为完善,其对今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必然起组织、管理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开发生态农业和绿色副食品加工,发展环境污染小、以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以商贸服务和物资集散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基于以上分析,都兰县城的城镇定位为集工商贸为一体的高原绿洲城镇。
四、用地选择
城镇用地选择是城镇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如何恰当地处理好小城镇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是西北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中普遍碰到的问题。城镇建设用地恰当与否,关系到城镇的功能组织和布局形态,对建设的工程经济和城镇的运营管理都有一定影响[4]。用地的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确,将会形成永久性的错误,对于有限的建设发展资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以说城镇建设用地的选择是城镇总体规划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大问题。
规划从用地发展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确定科学合理的用地方向,保证城镇建设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县城依托109国道发展,对其有很大的依赖性,用地规划必须在保证国道畅通无阻的前提下,进行用地选择布置[4]。
县城沿109国道东侧呈带状展布,用地开阔,向各个方向都有发展的余地和可能,图1。
图1 用地选择分析图
一是向南或向北发展方案。城镇南北向过于狭长,导致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降低;二是向西发展方案。首先过境交通穿越城区,不利于交通组织,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安排带来诸多不便;其次由于县城以西为二类建设用地,布置各类建筑时需采取工程措施,使建设成本费用增大;再次城西的现状用地为保护较好的杨树林地;三是向东发展方案。城区以东现状为闲置地,仅生长有少量林木,并且在用地评价上属于二类建设用地。综上所述,城市用地向南或向北发展会受到由于南北向过长经济技术带来的阻力,向西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对外交通,因而向东发展是城镇用地的最佳选择。规划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采取以向东发展为主,向南向北发展为辅,坚决禁止向西发展的方案进行城市的各项用地布置。五、人居环境
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中最基本的课题,也是城市规划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可居性是人居最基本的要求,环境是人类生存最本原的基础和条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条客观规律[5]。西北小城镇的立地条件一般都比较差,并且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实现山川秀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把环境治理、保护和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严禁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坚持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和荒漠化治理为主的绿化工程,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优先,创造良好的绿化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规划从实际出发,着重考虑城市防风林、组团隔离带、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建设。在城镇营造200米宽的防风林,形成环绕于城市的绿色环带,与农田防护林网连为一体。为了保障城市各功能区运作有序,在城镇组团间设置10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同时也是城市林地向城市渗透的通道。公共绿地成点状均匀分布,使居民能在10分钟左右到达有相应绿化环境和设施的绿地。道路绿地要兼收荫景净的综合效益,不仅要提供清新空气,有荫可乘,同时也要有景可赏;交通主干道两侧留有20米宽的绿化带,形成绿色景观带。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城在林中,举目望绿,出门见荫的优越绿色条件,使生活环境绿色化。
(二)以人为本,塑造特色的景观格局在规划设计中,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合理进行布局,综合考虑各项基础工程设施。为了增加城镇的可识别性,增强城镇的环境景观,对城镇道路的出入口、主要道路的交叉口、街头小游园、绿化广场以及能代表城市形象的公共建筑等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形成标识符号,树立不同的风格。置身于城市内部环境时,能够感受到内部空间的变化,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建筑特色和文化传统。对建筑物的高度进行限制,商业建筑以三到五层为主,居住建筑则以二层到三层为主,形成一个中间相对较高,四周相对较低,为防护林网的空间格局,使都兰县具有自己的城镇形象和性格特征。
六、结语
一是都兰县城的规划只是西北地区小城镇的一个范例。在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历史发展和区位、经济、社会条件的原因,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素质低,发展条件不如东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条件下,必将迎来新的建设,我们必须正视自身的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科学分析城镇的发展定位,确定合理的发展建设用地,注重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发展定位必须从区域发展和镇域中心两个角度出发明确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确定都兰县城的城镇定位为集工商贸为一体的高原绿洲城镇;三是用地选择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历史沿革和现状特征,在要素上分析经济技术和对外交通等,从而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确定都兰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采取以向东发展为主,向南向北发展为辅,坚决禁止向西发展的方案进行城市的各项用地布置;四是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塑造特色的景观格局,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严禁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坚持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和荒漠化治理为主的绿化工程,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8JK168)。
参考文献:
[1] 万美强.山区小城镇最终规模控制法――以松滋市刘家场镇总体规划为例.中华建筑[J]2006,(09):56―57.
[2] 单德启,赵之枫.从芜湖市三山镇规划引发的思考――中部地区小城镇的规划探讨.城市规划[J]2002,26,(10):41―43
[3] 武联,李建伟. 地域环境与城镇特色关系初探――以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为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36(05):841―834.
[4] 邓春凤. 过境交通与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关系探讨――以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为例.小城镇建设
[J]2008,(11):71―73.
[5] 邹德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城乡规划.城市规划[J]2002,(07)
篇4
关键词: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1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扩大化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肥沃,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以日光温室、塑料拱棚为主要设施的蔬菜栽培园艺被大力推广,这在世界也是占首位的。近几年,设施园艺由北向南扩大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尤为迅猛。
1.2 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园艺初步形成
随着设施园艺体系生产规模的扩大化,适合中国地区特色的设施园艺体系也应运而生。为了迎合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初具规模的北方,设施园艺大力推行节能温室,真正达到生产过程中绿色环保。针对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使用遮阳网等,达到防雨防高温的效果,南方夏季育苗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1.3 现代化、高科技智能温室在全国逐步应用
以1995年北京的农业示范园为领头羊,近几年我国各个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进了现代化、高科技温室技术,对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4 郊区农业向观光休闲农业方向转型
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尤其城市的耕地面积减少尤为严重,针对这一现象,为了迎合城市的发展需求,郊区农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采用城镇临近郊区农业相结合手段,融入城市的二、三产业,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城市多方面、多元素的需求。
2 现代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实际情况,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有其独特之处,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园艺产业应通过以下几点:
2.1 外界生态因素实现自动化控制
针对外界生态因素包括:温湿度、灌溉量、通风、施肥、水温等,要通过设备的控制来达到自动调节的目的。通过调节外界生态因素,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作物达到最佳的生长空间,从而达到有效生长的目的。
2.2 生产、作业过程的全自动控制
以往传统的生产过程都是劳动力占用主要地位,在育种——种植——灌溉——施肥——收获——加工——包装等生产作业过程中,施行全自动化,可以有效的节省大量劳动力。在控制外界生态因素以及生产作业过程等两方面,计算机的应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达到自动化的控制目的。
2.3 我国设施园艺向着专业、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
世界设施园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我国设施园艺产业今后的发展也将紧跟世界的步伐,近年来,我国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设施园艺事业发展尤为迅猛,都已初具规模,在各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带动都较为突出,设施园艺在北方主要施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南方地区根据气候在冬季多施行塑料大棚多重覆盖,夏季多使用遮阳网等简易设施进行栽培。
2.4 大力培育设施园艺高精尖技术人才以及加大培育设施专用品种
随着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本专业的技术人才较为短缺,设施园艺人才需要掌握多方面、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更是本专业高精尖人才较难培养的原因之一,我国应该在此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同时,适合设施园艺产业栽培的优良品种的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更需要加大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
2.5 调整我国农业经济和设施园艺结构方向
设施园艺是园艺作物在人工设施内进行的生产,以花卉、蔬菜、水果为主要产品,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主要生产方向,当市场需求较高时,其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的农产品。尤其反季新鲜产品,产值更是远远高于传统农产品。另外,由于一些花卉、蔬菜的生产周期又相对较短,所以可以合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多茬栽培,这样即可有效的利用了单位资源,也可以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应该注意产品扎堆种植的情况,要有市场敏感度,信息灵通,多多关注市场需求,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需要。
综上可知,随着世界信息技术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园艺产业正朝着规模扩大化、自动化、科技现代化等方向发展。设施园艺产业在维系人民食品安全等传统基础型农业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蔬菜的设施栽培在我国设施园艺产业中发展尤为迅猛。
参考文献
篇5
一、概要
项目名称:神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
建设单位:神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开发公司
建设地点:河北省平山县古月镇井沟村
建设内容:神农园综合乡村游。包括千亩土地整理;万亩森林公园建设;采摘,种植资源开发。
地址:河北省平山县古月镇井沟村
二、立项依据和背景
(一)、神农园农业生态观光游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观光游是时尚的旅游发展方向。它可以为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高效的发展途径。乡村生态观光旅游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仅注重土地本身的农业生产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高度开放性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向。由于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游要求美化和保护环境,因而合理经营的乡村生态观光旅游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对促进区域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神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是风险性较小的旅游投资项目。
平山县具有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等自然优势。发展神农园古月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原有传统农业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农业效益通过观光旅游得到提高,所以,投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比常规旅游项目具有更小的风险性。
三、优势及有利条件
(一)以大旅游理念整合周边景区,构建平山大旅游板块。
发挥本景区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与天桂山,^^水,瑜伽山,紫云山整合互相推介,互相补充,市场共享,共同打造大西柏坡旅游板块。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神农园光照充足,降雨集中,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良好的生态环境。神农园周边没有污染工业;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较高,沟、渠、路、林、桥、涵配套,森林一万多亩。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白云深处有人家”。良好的植被覆盖,清新幽静的深山腹地,山乡特色鲜明的农家小院,天、地、人完美结合、相补成趣。可谓,古有“桃花源”今有“神农园”。
(四)绝对的区位优势。神农园距平山县城35公里,距省会石家庄60多公里。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地区疏散理论认为,在大城市周围50公里范围内为母城吸引范围,50-100公里地带可成为疏散极成长的地区。旅游关系上具有先天优势,更有条件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接受大城市辐射的独特优势。
四、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
为进一步挖掘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加强基础实施建设,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包括“神农园千亩土地整理”、“ 神农园森林公园”、“神农园采摘种植开发”等项目,发挥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三位一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作用。
五、实施计划
总面积30000余亩。共分为旅游区、采摘区、百果园区、花卉区、高效养殖区等,建有较高观赏价值的 “百果园”、“生态效益林”等景点景区。
六、开发前景
农业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经开始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现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我们对于生态农业旅游的投入不多在加大,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为了发展的前提是很大很好的,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6
【关键词】生态农庄;新形势需求;发展出路
1.调整经济体制
一般而言,过去家庭经营方式比较零散,一些土地的使用应该在因地制宜的水平上开展,这样才能保障发展效益,但是一般传统的方式无法满足该经营需求,很多承包制不能满足经营需求,使得成本逐渐提高。另外很多股份制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需要从根本上把握生产方向,从经济效益上把握,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城镇建设水平逐渐提高,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渐出现,传统的从业生产已经不再占据重要位置,经营模式也无法提升经济发展,因此,农业发展开始出现新的形式,就是生态农庄。这是一种三级管理形式,可以将经营权进行分离,使得分工更加明确,可以利益是基于分红方式上开展,这一管理模式使得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水平逐渐出现生机和繁荣。
2.提升思维理念
众所周知,思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指导有重要作用,思路决定出路,以各大经济发展为主导方向,从节约型视角进行生产,这才能保障经济建设水平。旅游作为发展思路。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生活环境变化,工作压力增大的影响,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而且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例如,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到城市消费,使农村经济不断向城市积聚,扩大了城乡二元结构。而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消费,给农村带来就业机会、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先进观念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各生态农庄正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来发展农业旅游。
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以及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城市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加大,人们时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逐渐加大,农村旅游行业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如果要实现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着深远意义。例如;从以往的消费结构上看,一些大型的节假日,很多农村地区的人们到城市中消费,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向城市逐渐靠拢,出现城乡二元消费现象。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国家对生态旅游的重视,生态旅游事业逐渐发展。当前很多节假日到来之时,很多城市中的人们想乡村方向前进,人们喜欢体验生态的纯净,能够净化内心的浮动,感受乡村生活的自然、简单,这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基于先进的发展技术上,创新的经营理念中,人们将经济发展模式由城市逐渐扩建到乡村中,这样可以缩短城乡差异,缩小我国人们的人均收入,从而逐渐实现收入差距缩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质量。但是发展中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应该基于绿色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进行发展,城乡发展应该以绿色和环保作为主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3.运作模式的突破
从以往发展经验上看,生态农庄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但是这前提是要把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调整产业,这样才能根据市场变动规律进行有计划性生产。虽然市场经济发展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是这些波动不会影响农庄经济发展。而且农户主也可以从把控市场经济变化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调整。各农庄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将品牌由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到消费者的生活,再引起消费者的信念不断升华。特别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在由温饱型转向健康型、营养型,传统的化学农业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甚至谈菜色变。生态农庄正在健康这个主题上下工夫,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已经被农业生产所忽视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根据当前发展事态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影响,这也许是一个新鲜的卖点,也许是整个农庄发展的资源,因此这些微量元素不能忽视。例如:有些省份的农庄会根据该地区特有的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同城市经济发展趋于一条水平线上,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经济效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4.以绿色生态为理念
绿色、生态发展成为农庄经济发展之关键,尤其一些化肥、农膜以及废气等污染,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要修复变得困难重重,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会以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这是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之一。这样的发展方式应该进行摒弃,才能从根源上把握经济发展。因此,现代农庄经济发展应该立足以生态环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从农业发展方向进行把握,这样才能顺利生态环境建设,也符合生态发展哲学需求,可以在一些生态农庄中建设沼气池,将一些有害的物质埋入其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中,有效的避免了水体污染,降低富营养化事件出现,而且也可以从根源上降低燃烧秸秆引起的空气污染,使得环境更加洁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结束语
生态农业发展主要以旅游和体验农业劳动,从中得到乐趣作为主要出路,各个农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将服务作为竞争资源,而终端服务是产品的品牌,服务在细节中得到体现。农庄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农庄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将这些无形资产展现出来,使得旅游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景点需求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些生态环境能够给人心灵上美的感受,因此,需要从经营格局中去调整,经营理念中去解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旅游优势,做好旅游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吴忠鑫,张秀梅.基于线性食物网模型估算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生态容纳量[J].中国水产科学,2013,(2).
[2]牟长城,包旭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瘤囊苔草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J].林业科学,2013,(2).
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95
城市道路、建筑、园林是组成城市的3大要素,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的基础性建设之一,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趋势。说到“城市园林绿化”,人们马上会联想到“亭台楼阁”、“假山池塘”,联想到北京的“颐和园”,武汉的“黄鹤楼”,苏州的“拙政园”,但是很少有人将其与“树木花草”、“山清水秀”、“国家园林城市”、“自然风景区”联系在一起。前者是以园林建筑为主的古典园林形,是当时社会环境留下的园林遗产,古典园林多为皇家、私宅园林,这些园林内的人工建筑除了满足主人们朝政议事、歌舞宴乐、游憩观赏等活动的需求外,还能以此炫耀其权力和社会地位。园中建筑雕梁画栋越多越是富丽堂皇,越是显示其身份高贵和势力强大,这是古典园林建筑比例较大的重要因素。当然,我国古典园林也并非全是亭台楼阁,它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园林形式。但是,它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园林形式,才是现代化城市园林的代表和发展方向。现代化城市园林应该随着现代化城市的生活环境变化而发生转变,即由以建筑造景为主的古典园林形式转变为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但现代化城市园林也不能忽视园林建筑的点缀作用。
1 生态城市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的存在作用
1.1 生态城市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是花钱少,见效快的项目。它是改善城市面貌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增强城市功能,促进招商引资的有效措施,还是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事业。例如:新加坡一无所有,只有一座花园城市。可就是因为有了这座花园城市,才使得新加坡拥有了一切。就因为领导重视规划、绿化才形成了现在的花园城市。从此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开发投资,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发展旅游业,形成了今天的繁荣。
1.2 生态园林城市是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今天作为人类文明象征的城市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扩大,而与之配套的城市绿地却在减少,人类在大规模改造、利用、破坏自然,在对大自然改造的过程中,既取得了胜利,也饱尝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就大自然的报复而言,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地球气候变暖等现象。由于绿色植物被大量的建筑物所取代,绿地面积萎缩严重,人类利用植物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已经失调,再加上现代化城市工业、交通、人口膨胀等等城市本身带来的污染,使得城市环境质量日益夯,由此人们自然想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森林、园林绿化生产和管理部门,城市生态需要园林绿化部门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城郊生态廊道,森林公园等绿地环境。在城市绿地日益紧张的市区和郊区大量栽植花草树木,按照植物造景的原则,形成了人工植物群落,从而慢慢建立新的自然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
1.3 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是市民的心理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只是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而没有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现代化城市市民在高节奏的工作之余,也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而满足这样条件只能到植物环境好的地方。
2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2.1 增加绿地面积,提高三绿指标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今天,人类开始醒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增加绿地面积、提高“三绿”指标(人均绿地(m2)、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有的还提出城市森林化,城市林业,公园城市等等概念。例如:美国新城乔纳森人均绿地面积156m2,日本神户市70%绿地率等。
绿色植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国外许多城市都以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作为城市规划、园林建设的理论依据,把园林绿化作为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即建设生态城市。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风景树木园”,在这规模宏大的公园里,一些必不可少的人工设施如厕所、商店等设施全部设在地下,出入口还要用密密麻麻的森林或灌木丛遮掩。无论你走到哪里,视线所及全是花草,景色宜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常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都市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21
1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1.1 以特色农业成品为主,做大品牌,延伸再加工产业链条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定位,注定了今后主粮的生产今后难成为主流,而且随着这几年全国主粮的连续大丰收,种植主粮难于保证丰产丰收。
1.2 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努力提高品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大自然和原生态农村有了更多的向往,这就为意味着休闲业到了发展的大好时期。生态休闲农业既能让游客品味到乡愁,又能得到心理的那份宁静,优势很明显。但现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就需要去积极的适应竞争,提升休闲旅游产品的品味,增加旅游产品,延伸休闲旅游产业链。
1.3 城乡一体化综合有序发展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实际决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既要照顾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又要坚持以城补农、以工补农,以信带农,努力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的水平。都市生态农业是依靠都市存在和发展的农业,这就需要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上去改革探索,做到综合有序发展。
2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都市生态农业今后发展的举措
2.1 用城乡一体化观念去科学规划都市生态农业
要从城乡一体化化发展的角度,改变以往对农业和农村环境资源的破坏,改变以往城乡二元结构式的发展。将都市生态农业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统一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使得都市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在都市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中得到体现。要长远的、前瞻性的科学规划,确定地方发展的主功能区和今后发展的主方向,有目的、有秩序、有重点的推进,切不可盲目贪大。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土地流转和融资环境,鼓励环保的、绿色的、生态的农业项目的发展,扶持一批有前景的行业和企业。
2.2 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正规化发展
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产业做精做专。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基地进行创新和改造,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同时积极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发展相关加工企业。加大龙头企业名牌创新力度,积极争取国际质量认证和安全认证,努力打造全国驰名商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对国内外2个市场的研究,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针对目前,特色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经营户普遍“小、散、弱”的局面,可采用正规化、标准化发展,积极倡导有条件的小经营者连锁式的发展。各企业还有着相对的独立性,通过制定大家允许的统一标准,在品牌、包装、装饰、服务等方面统一规划,同时又制定相关的违约机制,保护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就就容易聚合实力,防止无序发展,还能扩大其效应,增强其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有前瞻性的高标准、高品位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态、道路、通讯、电力、饮用水等基础设施,改善和扩展都市生态农业今后发展的容纳力。
3 重点发展能体现传统特色的都市生态农业
关于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是发展能展现农村的、传统的、独有的、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充分挖崛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传统的农业设备与设施、传统的农村手工艺品和民俗风情等,展现当地历史文化,满足休闲旅游者的好奇、怀旧心理。通过农村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让游客得到放松,满足其求奇、返璞归真的旅游心理。要体现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可设定一定的播种、采摘、捕捞等劳动过程,让游客参与,让游客在参与中得到体验和乐趣。
篇9
生态型园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生态型园林是以建筑、植物,山石和水为基本要素,运用生态建设方法和景观设计理念,结合科学技术与生态理论的绿地系统。分析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并对生态型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进行讨论。
关键词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生态型园林成为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生态型园林的内涵有2个方面:一是观赏性和艺术性,生态型园林可以美化环境、营造一个优美宜人的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的场所,使城市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1];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在生态型园林中,草本、藤本、灌木和乔木等各种植物通过光合、吸收、蒸腾作用,发挥防尘挡风、降低噪声、净化空气、调节地区小气候、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的作用。生态型园林成为了人们娱乐和休闲的好地方,改善了城市的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1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1统一性原则
生态型园林景观在设计时,线条、色彩、比例及质地等都要有一定的变化和差异,呈现出多样性,但又要保持它们之间要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一定的统一感,这样才能既和谐统一,又生动活泼。如果赋予太多的变化,整体将变得杂乱无章,太过复杂,则失去了美感;但太平淡,没有任何变化又会显得呆板单调。因此,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力求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实现景观与其他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协调[3]。
1.2美观性原则
美观性原则,是指生态型园林景观应满足大众的审美,可以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展现艺术与科学的价值。这就要求在植物配置时,掌握植物的造景功能和观赏特性,整体把握植物群落的配置效果,根据人们的观赏需求和美学原理进行配置;同时,要预见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和动态变化,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之中,“收四时之烂漫”,丰富景观的美感,提高观赏价值[4]。
1.3因地制宜原则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特点等进行设计。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才能打造出被当地群众喜爱的生态型园林景观。
1.4经济性原则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并非盲目追求奢侈豪华,不能以过度开发环境资源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代价,应当以较少的投入达到较好的效果,尽量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2生态型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
2.1观花和观叶植物有效结合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搭配色彩反差对比强烈的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将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与观花植物组合在一起,能延长观赏期。此外,还可以将这些观叶树种作为主景放在明显位置,也有不错的观赏效果[5]。例如,多变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枫,叶色变黄的银杏等都十分美观;常绿树种通过颜色深浅的搭配也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浅绿色的梧桐、暗绿色的云杉和深绿色的香椿等。
2.2层次分明
为了有效地防止生态型园林景观配置出现单调的现象,应该运用绿草、花卉和乔木等不同植物,不同样式,不同颜色,多层次艺术搭配,使层次和色彩更加丰富。如高1m的黄杨球,高3m的红叶李,配置高5m的桧柏和高10m的枫树,从低到高,四层排列,形成绿色、红色和黄色等多层树种,不同花期的分层配置,可以延长观赏期。不同种类植物排列有序、层次分明,使植物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具有多种色彩的一道风景线。
2.3配置植物应注意其季节性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植物的配置设计时,不仅需要避免植物的单调性,还要注意一年四季都要有不同的景致。景观在不同的季节,能够展示不同的自然风光,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形成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阴,秋天叶色多变,冬天银装素裹的自然景观,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活力。根据季节的变化可选择的植物有早春开花的迎春花、丁香、桃花和连翘等;晚春盛开的玫瑰、棣棠和蔷薇等;初夏盛开的紫薇、木槿等;秋天观叶的红枫和银杏等;冬天翠绿的龙柏、油松等,使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2.4巧妙利用草本花卉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木本花卉配置的不足之处,可以用草本花卉巧妙地弥补。木绣球可以搭配美人蕉;樱花树可以搭配万寿菊、堰柏;郁金香可以搭配黄金树;紫花三叶草可以搭配各类果树,能够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园林植物应在花型、色彩,树冠高度和形状、植物长势和寿命等方面协调配置。同时,要全面考虑在外的地面、草坪、水池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每个配置组合之中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配置与游览的线路之间的关系。
3结语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不是绿色植物的随意堆积,而是美学原理基础上的科学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是园林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生态型园林景观是我国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有效利用生态学理论,加强园林艺术研究,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1):105-107.
[2]廖育红.现代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3):77-79.
[3]胡力.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0(8):152-154.
[4]赫菲.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规划师,2012(S2):138-140.
篇10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引言
如今的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城市景观园林中表现出来,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往大了说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总体形象,而往小了看,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景观设计艺术。由于景观园林设计非常重要,所以,其受到现阶段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也说明如今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日益密切。
1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现状
1.1对景观园林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虽然城市基本都已经启动了景观园林的建设工作,但确实还存在一些人对景观园林的认识不足现象,对于景观园林的相关知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阶段,缺乏真正的认识[1]。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景观园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认识只是一个基本的“知道”概念,还无法意识到景观园林真正的作用点在哪些地方,也谈不上研究景观园林实际应用,这样一来,便导致了虽然很多城市在建设景观园林,但是所建设的项目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些城市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更重视的是景观园林的观赏性,而忽视了绿化的重要性,这种景观园林设计只能是一时为城市带来好处,而缺乏长远的发展意义,对城市的绿化意义不大,更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2景观园林设计不符合实际
很多设计师的设计内容单单看图纸内容看不出问题,但是在真正施工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不能做到工程的顺利开展,即使问设计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也问不出所以然来,最后的结果要么是对设计方案重新修改,要么就是暂停园林的施工。这种现象的产生因素无外乎是以下2种:园林设计师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只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追求新时代创新园林;景观园林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时,没有认真对待设计工作,设计完成后,没有回过头来审核设计是否可行。
2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
2.1遵循绿色生态发展
我国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带给了生态环境一定的破坏,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这也是经济发展必然会经过的历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必然会越来受到人们越多的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现在我国的发展目的,但是在部分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设计师显然理解错误了怎么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们认为只要将自然物种应用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错误的认识显然无法实现对自然的尊重。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要遵循绿色生态的自然发展,在对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时候,不仅仅是对外在美进行考虑,还要将环保意识融入进设计中,真正实现人、自然二者的协调共进。
2.2从城市的整体发展着手
城市景观园林的建设要使人才得到充分的应用,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对园林进行建设,综合考虑景观的后期效益,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并在管理的基础上降低景观园林建设的成本投入,最终使园林充分展现出城市的风格特点,成为性比价较高的实用性园林[2]。设计师对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从城市实际情况着手,多方面考虑园林与城市的发展是否统一,真正使园林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2.3园林与物种的有机结合
园林建设中植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能够展现出园林的不同特点,所以,设计师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在遵循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植物多样性,将不同物种使用在园林设计中,与园林进行统一性的搭配,四季变化的不同让园林具有不同特点,但是无论哪个季节园林都具有观赏性,在物种和园林统一搭配的基础上,使园林设计更具有美观性及科学性。
2.4园林设计从人的心理着手
在对园林设计之前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解,调查人们更想要什么样的景观园林,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设计出真正符合人心的景观园林,这样的园林才能真正使人得到身心的愉快。想要把握人心并不容易,设计者需要深入到人群中体验生活,并且在了解了人们的想法之后还要进行总结,最终才能将设计理念应用到园林设计中,实现生态发展与园林实用性的协调统一。
3结束语
城市景观园林展示着一个城市的特点,能够有效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因素,还要使生态与园林的共同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景观园林更具有价值。总之,景观园林设计非常重要,对景观园林的设计要考虑当地自然景色,结合当地人文特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路亚星.生态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现状与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7(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