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生态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生态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生态建设

篇1

关键词: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通过长期实践,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出林业的生态和经济功能,以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增加地区经济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核心,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1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生态建设是解放和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其可以为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林业是基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延伸和完善林业产业发展链条,提高农村整体生产力。除此之外,森林建设有助于缓解自然灾害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产高产。1.2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就是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长期实践发现,林业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建立以林业产业为依托的林果业、花卉业、森林旅游业、林下种养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等。1.3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林业是农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同时,注重绿色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以节省资源,增加经济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民族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生态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森林的价值体现在其是生态系统的支柱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现代农业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基础上,这样才能改善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建设落后的现状。

2如何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2.1加大林业财政支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合理配置资金,对于林业的重点工程项目,需要提高投资力度,以实现部门和项目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出资金的价值。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建设,并对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完善,可适当给出优惠和奖励政策,从而吸引社会外界的关注。也可以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为非公有制林业等注入新的动力,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参与林业建设工作,加快地区新农村建设进度,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2推广林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需要从2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也需要注重工业和农业建设,如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果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还需要提高民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林业建设,维持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出台林业发展规章制度,并加强林业制度改革的技术改造,以有效指导林业技术发展。2.3加强森林抚育经营需要引进新型技术,提高造林营林机械化水平,促进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森林抚育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造林营林产量和质量。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通过实践对森林抚育经营模式加以完善,根据地区的环境条件,如立地条件和乡土树种等,选择适宜的抚育经营方式。可以实施分类经营,以保证特定林种效益为核心,综合多种影响因素,依据森林经营规模等对林分进行改造,可进行自然混交,而商品林的发展也需要以造林技术为基础,以促进抚育经营。

3结语

综上所述,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林业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出地区资源的优势,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适用性,符合地区发展要求,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周业森.广安区林业发展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12(2)

篇2

1生态环保的意识不浓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化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从整体和全局上来看,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相对比较低,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知识知之甚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意识比较单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保守意识导致广大对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热情不高,对互联网关于农业信息表现出默然的态度;不善于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农产品信息和交流,也没有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进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搜索,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林业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力量;农民掌握林业基本信息技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村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速度,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整个生态建设的整体发展。

2整体建设的生态质量不高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林业管理中,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还存在不高的现象。例如树种单一,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同时,治理措施的质量较差,重造林轻经营等,还有一些地区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植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不明显,造成新农建设与生态环保林业发展的脱节,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构成。

二、探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1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新农建设的环境下,要结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从整个农村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思考,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蓝图中,通过适宜林业树木生长的分析,改善整个绿色生态模式,恢复或者理顺林业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适宜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并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自然、和谐的科学统筹方式,并通过具体的综合规划,将生态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突出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适应,并实现更多的目标,能有效的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促进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实现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并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2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全面跟进,在推动基础设施改进的同时,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化主题,全面实现与周边村庄的道路交通网络;坚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一村一品或产业连片村一品种的目标,确立扶贫产业开发的整体思路,在条件可以的地方,种植高山种金银花,平地育香菇,草地变牧场,栎树养天蚕,拓展有机茶的发展思路,实现在种植、畜牧包括有羊、天蚕、有机茶、冬枣、金银花、香菇、灵芝、楠竹、高山寒水鱼等方面的生态林业发展。

3优化服务,提升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为满足不同条件、内容和层次的林业技术要求,在通过传统传媒手段宣传地同时,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化建设的工程管理,通过无线电波传递节目,结合林业技术培训的事宜,普及到各家各户,解决林业信息技术面向服务大众的问题,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林业、水利、农办、科技、广电等智能部门为成员,建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建立与升级专家的非正式求助机制,加强对粮油面、经济特产、蔬菜食用菌、园林花卉、病虫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市场信息分析等管理。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8

党的十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广大农村既是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污染产生区域。近年来临沂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以蒙阴县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典型,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临沂市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2014年7月国家六部委正式批准将我市纳入全国首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我市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压力将会更大。

1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成绩

截止14年底为止,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9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社区)835个。

1.1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临沂坚持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

1.2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资源节约利用。

1.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动态平衡。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保护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2009~2013年,全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0.83万hm2,腾地0.367万hm2。

1.2.2 水资源节约利用

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制,水资源节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1.2.3 节能降耗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省农业厅帮扶实施的农村沼气池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2年发展户用沼气43.9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23处,全市沼气用户总数和产气量保持全省第一。

1.3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1.3.1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强化“点源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生态”四级递进的流域治污模式,全市8个国家级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全部优于国家要求,9条省控河流提前实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

1.3.2 修复培育林生态

持续不断开展荒山荒滩绿化、水系绿化、道路绿化、环城绿化4大造林工程。到2012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46.53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约1/6,森林覆盖率达到32.5%。

1.3.3 创新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累计建设村居垃圾清运点4.1万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063台,保洁员3.2万人,垃圾处理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脏、乱、差、丑”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1.4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集中推进了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到2012年新建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56个、在建565个,新建社区均实现了 “五化”和“三上”。

1.5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文明素质大幅提升,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2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生态文明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级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到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片面政绩观、发展观仍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作祟,少数企业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太强,对超标排放、私设暗管偷排污染物、不履行排污申报等的法定职责认识不足。

2.2 经济基础差

临沂是革命老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总量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大问题。2013年,临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389元,虽然增长率达到了13.6%,但在全省的排名还是靠后。

2.3 资源环境压力大

2.3.1 面源污染严重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非常大,必然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压力,污染环境。

2.3.2农村环境依然脏、乱、差

农村老房多、旧房多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一些村中空闲地得不到开发利用,既造成了村庄破乱不堪的景象,又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 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3.1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1.1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在宣传手段与形式上,构建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多重覆盖的立体宣传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科普宣传教育。围绕不同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定期举办生态文明专题班,编制生态文明教材,利用社区各类设施,积极向居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大家共同关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3.1.2 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要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让老百姓看到实惠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习惯。

3.1.3 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

3.2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3.2.1 健全领导干部环保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要考虑各县区发展水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建立更加合理的同一指标和不同指标赋分差异化考核新机制。比如对地处山东绿心的蒙阴县、平邑县、沂水县、沂南县、费县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幅度提高林生态、水生态、土地生态和生态经济中的第一、第三产业指标权重,降低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发展指标权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分区县编制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表,以全面记录当期自然和各经济主体对生态资产的占用、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为基础,逐步形成动态自然资源质量测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3.2.2 探索建立市场化产权交易机制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准确核定每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科学合理分配总量指标,实时监控好排放水平,为排污权交易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并且将排污权交易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开展碳盘查,查清全市年碳排放底子,探索碳排放交易的碳测量方法、标准、评估,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适时开展碳中和交易;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探索水权交易制度。

3.2.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机制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生态科技的研发、孵化、推广应用基地;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如核能、风能、生物能(沼气)、太阳能等;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一些实用的节能技术,如屋顶铺草皮,四壁利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给热水,排水管用陶瓷替代塑胶,引雨水冲洗厕所等;完善环保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3.2.4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众、民间组织、社团组织积极参作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社会实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注意通过扩大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3.3 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3.3.1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三化”建设

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营销品牌化”三化建设,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品种。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片”区域化发展原则,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集中政府、企业、协会各方力量促提升。

3.3.2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临沂市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要以油料、蔬菜等产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废物综合利用为抓手,持续实施农业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工程,促进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目前可以探索发展种养气肥四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秸秆全元素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等,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

3.3.3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推进土地节约利用和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数量,保质量;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强林生态建设和保护。

3.4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3.4.1 全面加快村庄“五化”建设

硬化方面,要稳步推进村庄主次街道硬化,并向小巷延伸。净化方面,村民柴草尽量集中堆放,及时清理公共场所“五堆”,逐步完善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绿化方面,突出乡土特色,让主街道绿树成荫,村里村外空闲地成片绿化,房前房后栽花种树。亮化方面,村庄主次街道等公共场所安装路灯,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美化方面,抓好五化达标彰显村庄美,抓好美在农家活动推动庭院美,抓好乡村文明行动实现和谐美。

篇4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设计;园林规划;生态产业

一、新农村住宅特点及设计规划原则

1.1 新农村住宅特点

要做好新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新农村住宅的特点。新农村住宅使用功能较为复杂,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

在我国,农村住宅不仅仅有确保农民生活和居住的功能空间,很多功能空间还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求,除此之外,还配置了供农机具、谷物等的贮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友展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反复建设劳民伤财。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村庄、不同的民族也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即便在同一个地区,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活习俗、邻里交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和要求,其宗族、邻里关系极为密切,十分重视代际关系。因此,在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服务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要求。

农村住宅通常受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使用对象对生产、生活的具体要求的影响,即使在同一个村落,有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注重保留原有地方风貌,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村住宅。

1.2 设计规划原则

首先,要充分结合现有当地自然环境及自然景观,积极保护生态,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要注重村庄的空间型式和网络结构,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次,优化村庄布局结构,扩展建设的发展空间,从而适应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尽可能节约土地。再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强化邻里交往。满足当前农村多样化的需要,规划多样性的户型。最后,要建设完善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居住质量。

二、新农村建设园林规划的必要性

2.1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谈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所谓新是指“创新”、“先进”、“现代”,新农村包括创新的建设思路、先进农村科技和文化思想及现代的致富理念,建设新农村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总是沿用“建设―破坏―恢复”的发展模式,这样是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建设模式,以创新的手法和思想,应用园林建设的思想和手段来解决农村建设中环境改造的问题,使得其创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适宜居住的新农村。在农村建设上勇于创新,将园林规划思想融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创造性的提出,它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环境的恶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建设―破坏―恢复”的建设模式,保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相贯于现代建设理念的核心便是和谐,所以将园林规划的思想融入农村建设是和谐发展的体现。

2.2 从农村文化发展角度谈必要性

传统思想即为相传成统的思想,而农村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思想的民俗文化。我国农村文化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华夏的传统思想,农民对土地、山水、动植物等天地自然的情意是难以言表的。他们珍爱自然,创造自然。中国的园林正是起源于人民的生产斗争(开山、治水)。中国的造园史也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理念,即人为自然一员,人与自然协调统一,讲究天人合一,并提出以人为大、以大为天及自然为君、人则为臣等天人共容的哲学思想。他们每日的耕作也从侧面映射出传统造园的理法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等种种理念,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是那么浑然一体那么的交融相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思想正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给农村的特色文化提供更大的展示机会,使农村文化得到充分发展。

2.3 从园林美感角度谈必要性

园林美感是指人在园林建设基础上获得的在视觉、心灵等感官上的享受,这也正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

园林景观既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那么,体现美学规律的普遍的艺术创作原理,必然成为其致关重要的组成部份。如对比衬托、均衡匀称、色调色差、节奏韵律、景物造型、空间关系、比例尺度、“底、图”转化、视差错觉、感受认知、审美情趣、意念意境等。园林景观设计,充分利用这些艺术原理,融汇贯通,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富有审美特征,又具精神内涵的人居环境和人化的自然。

三、关于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3.1 开发农村特色生态旅游业

农村生态旅游是以广大农村地区资源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8],对于农村农业、经济、文化、环境等诸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是加快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应重点实施特色项目开发。包括: 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河南省农村存在着多种特色农业,比如焦作的怀山药、开封的西瓜、中牟大蒜等;特色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以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开展以农家乐、家庭式旅游为主的景区与农户联动发展的战略,另一方面,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开展农村文化之旅。

3.2 农业生态工程建设

首先,要探索适地发展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农业生态工程是有效地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高效、高生产力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所涉及的工程理论、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为减少农业废弃物的环境负面影响以及提高其利用效率,可以采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和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生态工程模式。其次,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配套硬件,必须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建设一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抓好小型抗旱水源建设、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面上除涝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形成田园化生产格局。

3.3 环境生态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村镇的环境整治,应从源头上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生态恢复与污染治理,主要体现在: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强污染治理,禁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加强对农村生活、养殖为主的生活垃圾的收集,然后集中进行资源化、能源化生态处理,同时,可适当发展适合乡镇和农村聚集点的能源生态工程、农村给排水工程,减少和防止村镇面源污染,逐步引导乡镇和农村建立清洁的、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保护濒危生物资源和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高建明.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环保农村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了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降低了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国民的饮食安全,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我国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的健康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人均耕地资源的面积比较少,目前处于紧缺状态,可用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种植非常不合理。由于土地较少,但是又过分追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出现了大面积的毁林开荒的现象,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而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地资源及水资源遭到污染,土壤板结,使得农业耕地无法实现可循环使用的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1]。这些行为直接遏制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学肥料或农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很多在市面上售卖的蔬菜水果,几乎都含有严重的农药残留,农村的自然水源也遭到的污染,农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也受到的威胁。

2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农村的环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脏、乱、差”,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污染[2]。

2.1农业生产污染

随着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耕地面价在不断的减少,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滥用,导致农药和化肥的有效使用率降低,而且使得一些农作物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3]。其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薄膜,但是却没有做及时的收集处理,这些薄膜存积在土壤中,其可降解期长达200多年,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白色污染,能够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土壤的通透性有一定的影响,阻碍土壤的水肥运移,造成农作物减产。此外,对农作物的秸秆不能有效的处理或再利用,随意堆放秸秆或者焚烧秸秆,是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水体以及空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2.2居民生活污染

居民的生活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以及粪便不能够有效处理,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其次,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的方式也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我国农村目前基本都是采用燃烧煤炭或者木材来获取生活基本能源的,这些材料在燃烧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对农村的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农民小规模养殖的家禽家畜的排泄物也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3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模式

3.1发展生态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要树立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理念,在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中实现可循环、再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4]。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减少化学肥料、药品以及农用薄膜的使用,种植业可以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禽畜粪便来进行农家肥的使用,而养殖业可以利用种植业产生的秸秆或作物来饲养禽畜,优化资源的使用率,减少能源浪费,将居民生活污水进行二次处理可用于农业灌溉。这样能够有效的缓解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作物及养殖业的养殖安全得到保障,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治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建设环保农村

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美化环境的意识,在聚居地周围建立垃圾安置、焚烧场所,推广沼气池、沤肥窖的应用,将生活垃圾、废水、家禽家畜的粪便以及秸秆等进行沤肥再利用,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气还能够支持农民日常生活的能源使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建筑垃圾以及煤渣废料等物可以在道路建设的时候做填基材料使用,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还林,恢复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

在我国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环保农村为重点,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村环境的治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作者:张枫 单位:安达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汪志龙.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0.

[2]刘,付丽洋.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源及防治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2):164,169.

[3]王星方,张多进.当前农业生产污染现状与治理技术综述[J].农家科技旬刊,2011(5):9.

篇6

关键词:滑县;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滑县基本简介

河南省是我国仅次于黑龙江省的产粮大省,净耕地面积达到688万公顷,年产粮量高达到1128亿斤,其中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全县面积1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53万亩,总人口14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5万人。

滑县是中原经济区粮食种植的重点区域,在河南省粮食产量名列第一,连续十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被称为“豫北粮仓”。滑县气候湿润,雨水丰沛,年均气温137度,年均降水6344毫米,日照23656小时,无霜期203天,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金银花,大豆、花生、棉花、红薯等。近年来,滑县工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已形成食品加工、纺织印染、医药化工、电线电缆、电子产品、塑料制品、木材加工等工业主导产业。

滑县在大面积进行农村生产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要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滑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蔬菜业存在的问题

滑县村民为提高土地粮食产量,普遍滥用或多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致使土地盐碱化。而多施用的化肥、农药又使地表氮、磷元素增加,使之进入地下,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二)畜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滑县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力,多数农村居民家中都有因年龄原因而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都是靠家庭养殖业赚钱。散养户将粪便、冲圈水乱排乱放,养殖粪便直接堆积在院中或路上。

(三)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河南省乡镇企业90%以上分布在农村,而滑县乡镇企业已达500多家。一方面,这些企业中大多数是高污染、高能耗、资源依赖型的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多数是水泥、造纸、纺织等高污染企业。另一方面,大多数乡镇企业领导干部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布局混乱分散,缺乏污染防治设施,且企业生产区、排污口与耕地、村民聚集区在一起,更有可能造成直接污染,而且带来污染范围广泛、污染类型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治理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的后果。

(四)农村建房中存在的问题

在滑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最先发展的往往是住宅、商业、服务业,老百姓经济富足了,主要用于房屋改造、房屋翻新、重建建房。乡镇发展需要进行道路修建、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造;农村土地的出让,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机器厂房。村内道路、排水系统未进行建设。人和禽畜共居一院,环境卫生状况不佳,村内道路狭窄,道路堵塞严重,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低下。

三、滑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一)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

滑县相关部门要加大投入,目光长远,结合具体实际,积极修建沼气池、沉淀池、化类池等设施的措施以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染,推广稻秆综合利用,从饲料、燃料和工业原材料等为出发点,研究秸秆气化技术,综合利用和开发秸秆,使其变废为宝。实现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建立污水处理厂,建立畜禽养殖排污处理厂,以改善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禁止污染物在公路、铁路、机场、风景区和人口集中地区转播。

(二)加强农村无公害示范区建设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控制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农药,化肥,地膜,兽药等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大力发展生物控制技术,减少无机肥料的使用比例,采用可降解的地膜,防止塑料地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建立省市级无公害绿色农业示范园区,主要研究无公害畜禽养殖技术、无公害饲料、无公害农作物种植技术和替代抗生素的中草药、微生物复合添加剂、疫苗兽药的推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商标认证申报,无公害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组建。面向河南省乃至全国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流,大力宣传、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传播绿色环保的畜禽养殖方式。全方位、积极、有效、广泛地将无公害技术产品推广到每一个基层村民。

(三)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城乡环境建设一体化机制

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显著地降低了企业效益,增加了污染危害。因此,政府部门对乡镇企业发展要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合理布局。要严格按照国家“双重标准”控制企业,限期责令企业整顿,促进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对于大型能源消耗、污染严重和低效率企业应坚决关闭。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既不能禁止乡镇企业发展,也不能放任自流。积极的方法是加强领导、计划乡镇企业发展,让乡镇企业发展符合法律监督机制,符合生态规律,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篇7

关键词: 生态蚕业;新农村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60-04

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生态蚕业是按照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发展经济与建设优美环境、充分合理的利用与增殖资源统一起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与生态的两个良性循环,从而形成“合理投入,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蚕业新格局[1]。蚕桑产业是广西的特色产业,“十一五”以来,广西抓住“东桑西移”的契机,调整蚕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努力将蚕桑业打造成一项富民工程。同时,通过利用蚕桑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立体农业来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蚕农收入,推动蚕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关系,促进蚕桑产业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发展生态蚕业于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生态蚕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旨在促进广西生态蚕业良性循环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发展生态蚕业对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广西蚕区市县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来加强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生态蚕业改变以往“脏、乱、差、散”的现象,形成了整洁、文明、富裕的村容村貌。尤其是发展与生态观光旅游结合为一体的广西生态蚕业,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发展生态蚕业是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随着“东桑西移”的实施,广西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传统的种桑养蚕的基础上,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2]。通过蚕桑资源综合的开发利用、深加工以及生态蚕业建设模式,不仅提高蚕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还带动了蚕区商业、深加工、服务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再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农业经济的增长。

1.2发展生态蚕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发展生态蚕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尤其对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山区,蚕桑业成为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在部分蚕区,生态蚕业已成为农民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3发展生态蚕业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实行科学的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方式发展生态蚕业,,可充分利用当地的蚕桑资源、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形成蚕桑经济的良性循环。传统的种桑养蚕中,蚕沙是最污染蚕区环境的物质,如今利用蚕沙作为一种特殊的清洁能源,进行发酵处理生产沼气,不仅提高资源利用率,还降低生产成本。把蚕沙资源转化为绿色能源,在为农村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3]。生态蚕业是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在产业推进的同时,有利于治理蚕区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推动村容村貌的改变。

1.4发展生态蚕业有利于蚕桑文化的传播与文明乡风的形成

蚕桑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将蚕桑文化与生态农业相结合,既可为蚕文化的传播提供新途径,又可丰富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4]。以生态农业景观、产品为旅游开发的资源,集桑园观光、桑椹采摘、桑蚕宴、蚕桑科普知识宣传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让游人在领略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从中了解到蚕桑现代养殖新技术以及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所带来的好处。同时还增加了蚕农的收入,改善了村容,形成了文明乡风,促进了蚕区新农村的环境建设。

2广西生态蚕业发展现状

广西农业部门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了生态养猪、沼气池建设、生态水果、高效生态诱虫灯、小池生态养殖、捕食螨、水果套袋、黄虫板、免耕、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生物有机肥等先进实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明显效果。生态型蚕桑业跃升全国第一,促进了蚕桑产业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广西生态蚕业发展主要有以下模式:

2.1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模式

广西宜州市是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蚕桑业是该市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2005年起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蚕桑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2.07万hm2,鲜茧产量达5.03万t,农民养蚕收入达18亿元。同时建设高效蚕桑示范基地,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与新品种不断促进蚕区品种的更新换代。

2.2基地示范带动模式

广西平果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蚕+沼+果”、“桑+灯+鱼”等蚕业生态模式,2011年建设20个“生态型优质、高产、高效桑蚕生产示范村(屯)”。同时,充分利用桑叶、桑椹(果)、桑枝、蚕沙、蚕蛹等蚕业副产品资源,开发应用桑枝食用菌、桑枝造纸、蚕蛹饲料等综合利用,推进生态蚕业和蚕业循环经济发展。宜州市通过建设刘三姐乡孟山屯、庆远镇太平村等生态蚕业示范村,形成“桑+灯+渔+蚕”生态种养模式,全面带动桑蚕生态村建设,加快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推进了农村“五改十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容县分别在容州镇千秋村、红光村、容西乡祖立村等进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范,有效促进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良性循环,带动了沙田柚、荔枝、龙眼、八角、玉桂、蚕桑、兰花、养猪、养鸡、养鱼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成功培育了一批生态富民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

2.3协会、合作社带动模式

横县云表镇号称全国蚕桑生产第一大镇,通过实施科技项目,采取“科技+龙头企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茧丝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带富了一方农民,培养了一批人才,扶强了龙头企业。2012年底,该镇拥有桑园面积2800hm2,养蚕户1.3万户,全镇养蚕17.6万张,鲜茧产量1.26万t,产值3亿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种桑养蚕已成为云表镇农民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2.4生态旅游模式

钦州市灵山县官屯村农民梁绍东种植桑椹5333m2,供游客采摘、订购,大部分桑椹销往制酒企业,市场价格为40元/kg,年销售收入达80多万元。2012年4月份,他还举办了第一届农民桑果节,吸引了2000多名群众、游客前来参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年五一小长假吸引了超过5000名游客前来采摘桑椹。通过桑果节,许多群众达成了种植意向,梁绍东还接到10万株桑苗的订单。

3存在问题

3.1生态农业建设基础薄弱,环保意识不强

由于广西在生态蚕业开发起步较迟,生态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生态蚕业的认识不足,未形成成熟的蚕桑生态模式。加上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蚕农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蚕业的可持续发展认识有限,没能处理好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系,制约了生态蚕业发展,生态蚕业的模式尚停留在自发式、小规模的状况。

3.2科技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农村教育较为薄弱,蚕农对生态蚕业知识认识落后,加上科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蚕区农民沿用传统的种桑养蚕模式,缺乏对先进技术的认识与使用,对蚕桑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导致资源的浪费与生态的污染。

3.3农村基础建设设施落后

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交通设施条件差,农田灌溉设施相对落后,通讯信息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蚕农对信息的接受和应用,制约了生态蚕业开发的力度。

4对策

4.1加快蚕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布局

广西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需要实行战略性转向,由适应性、局部性、计划主导性调整转向战略性、全局性、市场主导性调整,并围绕这种转向进行调整路径的创新[5]。加快蚕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做好蚕桑优化改造。目前,广西大部分蚕区的桑园还是老桑园和低产桑园,要通过品种更新、引进优良品种,按照生态、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通过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合理优化资源布局,达到老桑园和低产桑园改造、技术改良、经营改善的目,促进蚕桑业的转型升级。

4.2创建蚕桑标准化综合示范基地,培养龙头企业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思路,集中资源、合理配置,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重点抓好示范基地以及示范户的建设,通过组织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示范带动等方式,不断扩大蚕桑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同时,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并培养龙头企业,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提高蚕业组织化程度,使种桑养蚕由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转变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有序生产经营[6],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全面带动整个蚕区产业的发展。

4.3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蚕区文化建设,提高蚕农素质

要加大蚕业科技的投入,开展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与示范,加大培训力度,加快优良蚕桑品种的推广,促进蚕桑产业的高效优质。坚持从科技文化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加大蚕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乡村文化站、图书室的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把蚕区文化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蚕农在学习与娱乐中接受新的理念、学到新的知识技能,提高整体素质,逐步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4.4提倡循环利用、节约环保的观念

生态蚕业是循环经济模式,从“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流程中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目的。要在蚕区大力推广节约能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从政策上大力扶持循环经济,进一步拓宽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领域。强化蚕业发展的环保理念,这对治理农村污染、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保证农民生活质量,推动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5加快蚕区信息服务化建设

加快蚕区现代信息化技术体系的建设,促进城乡间的蚕业信息的互动,包括网络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的交流与合作,让蚕农掌握蚕业的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以市场为导向抓好蚕桑产品产销加工,实现“产加销衔接、贸工农一体”,减少蚕桑业生产的盲目性。

4.6开拓创新,增强品牌效应

广西虽然是全国第一大蚕桑生产之地,但要发展生态蚕业,进一步提高蚕桑效益,仍需开拓创新,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特色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兴蚕、质量优先、效益第一的理念,推进区域化布局以产业化经营,要培养和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茧、丝、桑等产品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广西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5小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产业支持,广西发展生态蚕业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通过发展生态蚕业,对桑园进行的合理种植、养殖,减少了病虫害的危害,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使用率,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蚕业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生态蚕业是提高农民收益、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参考文献:

[1] 钱忠兵,薛卫东,沈卫德.从干物流量谈发展生态蚕业-如皋市打造绿色低碳循环蚕业的例证分析[J].中国蚕业,2011, (2):58-61.

[2] 贺峰,雷海章.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提要境,2005,15(2):23-26.

[3] 国家农业部,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2-21.

[4] 吴一舟.蚕文化与当代蚕业经济[J].蚕桑通报,2003,34(1):1-5.

篇8

1.1农村周边生活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断增加,生活污水的排放也逐渐增多,主要包括塑料垃圾和洗衣粉中的磷,对农村生活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农村的固体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很有可能传播细菌,爆发疾病,甚至污染地下水,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另外,部分生活污水排到河流湖泊后,污染物很难得到有效的稀释和溶解,进而会污染河流。

1.2农村的面源污染分析农村的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难检测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首先,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的地方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化肥残留物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水或者流入河流中,造成农村的水体污染。农村家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养殖污水基础设施落后,有的养殖用户为了不增加成本,没有对家禽的粪便和废水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出去,导致家禽污染越来越严重。其次,由于农村大棚技术的发展,长期使用的塑料大棚和薄膜碎片残留在土地中,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种植的长远发展。最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小企业和小作坊,有的农户为了降低投资成本,随意排放废气和固体垃圾;再加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地沙化较为严重,增加了空气中的悬浮颗粒,降低了农村周围的空气质量。

2新农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不利于农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农村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展开论述。

2.1农村生态保护规划不合理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的建设目标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存在布局凌乱、配置失当以及功能不明显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农村的后备资源不足,未来可开发用地很少,很容易导致生态破坏;另外,农村的水土流失和退化较为严重,降低了耕地的肥力,还很容易导致河流淤积。

2.2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由于乡镇一级的政府没有制定合理的发展导向,各个农村各自建设,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依然沿用被动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重视发展建设,轻视环境保护,没有合理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2.3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自然的开发程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各种资源没有得到优化的配置,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利用越来越多;同时又把工业生产的废品直接排放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良好的环保基础设施对促进农村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农村缺少资金,使得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缓慢,这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同时也无法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尤其农村的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及时,存在着随意排放的情况;同时农村的清洁能源使用率很低,因此,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烟尘、污水以及垃圾等污染问题。

3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3.1不断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为了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布局特点和农户居住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城市高成本\大规模和集中程度高的模式,要设计符合农村分散和小规模的特点,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要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做好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水源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采用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体等多种集资方式,建立长期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切实处理好农村农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地乡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投资、土地以及科技等政策的优势,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做好政策方面的扶持。

3.2做好农村水资源生态保护农户是农业水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其特征和外在表现影响灌溉水源的节约问题,在有的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户很难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因此,首先,切实提高农户的收入,保持相对稳定性,追求农业水利资源的最大化;同时要提高农化的节水意识和实际的技术操作水平,还要对农户进行培训,保持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新技术和新工艺。其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好灌溉工程产权、水价以及推广服务工作,消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保证各种漫灌、喷灌、防渗、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落实到位;同时要控制好水价,避免出现风险厌恶的情况,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加农户的选择范围。再次,对于非常干旱的地区,农业生产比较脆弱,要针对这一地区的干旱严重和资金缺乏的情况,控制好投资的风险,让农户能够易于接受。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对农业的劳动力进行合理分配,建立起合理的经济支撑,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地下水使用的监管力度,做好粮食农作物的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最后,针对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情况,从农户的角度来讲,减少农业化肥和农业的使用,对耕地进行细碎化经营,注意土壤肥力的保育,采用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减轻污染源,保护农村的水生态环境。

3.3做好农村综合生物物质资源的利用针对农村综合生物物质利用效率低的情况,政府要及时帮助农民做好秸秆和家禽牲畜粪便等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要建立和延长农产品的加工链,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可再生能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还要做好地表水的净化和消毒工作,大力发展废弃生物物质能源的转换和提炼,实现农村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4结语

篇9

矿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例

1村庄概况

郸磁县艾口社区位于磁县的西南部山区,由东艾口、西艾口两个村庄组成,如图1所示。由于东艾口村下面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离东北部观台镇的煤矿生产区较近,村庄受到污染。因此,在新的《观台镇总体规划》中将东艾口村整体搬迁到西部的西艾口村,组成艾口社区,艾口社区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村庄。为了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在规划矿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考虑艾口社区的以下情况:1)村民大多数在东北部的煤矿上班,部分村民在村庄南部的三家洗煤厂上班,还有部分村民经营交通运输。2)村庄西部、南部和东部有高山环绕,且有深沟相隔,但沟内无水。3)村庄北部为40~50m宽的滏阳河,常年有水。

2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及其效益分析

为了给村民营造一个宜人的生活环境,在艾口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采用了以下措施:

(1)因地制宜,优化生态环境。①将村庄南部的三个洗煤厂搬迁到东北部的煤矿生产区附近,靠近邢都公路,便于对外运输和产业集聚,提高生产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对村庄的污染。②将村庄周围山体,开垦绿化,种植当地乡土树种如柿树、核桃、枣树、花椒等,形成特色种植园,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区域生态小环境[3]。③村庄南部、东部的沟渠和北部的滏阳河两侧的设计,追求生态思想和生物多样性理念,大量种植乔木和灌木,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水分等生态因素,根据阳生和阴生植物的不同生长特性,采取速生和慢生树种镶嵌的种植手法,营造鸟语花香、四季有景的稳定的自然群落;通过高绿量以及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种类的选择,达到提供新鲜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负氧离子提供新鲜空气等作用,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利用北部滏阳河,筑坝蓄水,设置景观小品、观水平台、水上娱乐设施和活动小场地,为村民构筑一个散步、健身、游憩的好去处,对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村民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④针对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采取了分类收集的方式,并建立了垃圾分类处理厂,专门处理生活垃圾。最小程度降低垃圾的产生量,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⑤村庄的景观设计,大量种植抗污染的乡土植物,用植物造景,并采取立体绿化种植手法,最大程度上提高生态效益[4]。

(2)活化古树,建立生态廊道。利用村中央的古槐树建设一村民活动广场,并在中心建设了30~40m宽的生态廊道,将西部绿色山体与中心活动广场联接起来,为孤立的物种提供了一条传播路径,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物种和栖息地。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交往、游憩的活动场所。

(3)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利用废弃的煤渣修筑村庄道路;利用煤矿生产中产生的废气承建气厂,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气和冬天采暖,变废为宝,解决了村民多年的冬天防寒的困境;建筑外墙采用当地用废渣生产的空心砖,并采取外墙保温技术,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

(4)低碳环保,利用新型能源。①路灯和景观灯全部采用太阳能节能照明灯,白天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电池里,晚上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来照明,大大减少用电量[5];②在住宅中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集热管安装在住宅屋顶,供村民生活热水需要。

(5)整合技术,营建生态住宅。在住宅单体建造上也大量采用生态技术,低碳节能。①室内设计中采用“文丘里管”,改善房间内通风效率,提高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②建筑造型中采用坡屋顶形式,利用坡屋顶和室内平顶之间的空气层,达到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起到对室内保温的作用;③建筑外窗采用密闭性好的铝合金窗,并设计遮阳措施,在院内也种植大树,遮挡夏季阳光,并不影响冬季阳光的照射;④住宅外窗采用百叶中空玻璃,百叶可以自由调节入光角度,改善室内采光环境,具有保温、隔热、隔声、安全和装饰的功能,维护简单,节能环保;⑤住宅中的隔墙采用石膏条板材料,石膏具有“呼吸功能”,对环境毫无污染,产品可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能源;⑥采用节水型洁具,大大减少了用水量。

结语

篇10

引言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将水利和生态理念进行结合,能够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好的做到环境保护,同时,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水利工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综合性工程,其实现了对河流的综合治理,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水利工程的功能非常多,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电能和水资源。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含义,是指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以环境友好为出发点,建设可以持续化使用并逐渐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的水利工程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化共同发展。

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破坏伴随着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以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实际建设工作会给周边土地、生物多样性、小区域气候以及水利工程施工区移民等诸多问题都带来巨大影响。针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打破传统思路的束缚,实现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二、新农村建设下的生态水利工程基本内涵的概述

1、生态系统

城市河道在建设以后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实现了和谐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生态化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指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要和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娱乐休闲的附属物进行相互融合,工程建设要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然后对岸边的植物资源进行影响,保证其在水资源的影响下能够更好的生长。

2、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在进行设计时,相关的设计人员要对当前水资源的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掌握,利用相关的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更好的尊重客观的规律,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水利工程建设为了更好的体现生态性,要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在保证水利工程防洪以及供水功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更好的对周边环境进行保护。

3、生态理念与环境的关系

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不仅仅是设计人员的工作,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各个相关的部门进行配合,对水利工程和周边环境的和谐程度进行重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和对相关的自然环境进行人为改造有很大的关系,对自然规律进行尊重,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重视,同时,运用相关的生态技术来进行改造,促进人们的生活更加的生态化,同时,建立完整的生态产业。生态化建设要对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对水利工程建设当地的人们生活环境进行重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改造,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的协调。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要求及要点

1、生态水利的设计要求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对工程设计进行指导,同时,在技术方面要进行不断的革新,实现水利工程的更好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完美的结合。

1.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调研,对物种的引进要非常的重视,同时,要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意义完美结合,利用不同的物种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的多样化。

1.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要将重点放在蓄水以及通航方面,因此,要保证航道内没有淤阻情况,同时,对水流的基本特征也要进行重视,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也要进行重视。

2、要点

2.1水利堤线及堤型的优化

水利堤线及堤型会给河流形态造成影响,进一步给周边生物物种多样性带来影响,因而在布置堤线选择堤型时应慎重考虑。堤线的布置应当尽量维持原有水域的自然形态,尤其是其蜿蜒性等多种特点,主要包括了原有水域内自然湿地、河流浅滩等代表性自然生态区域的保护及恢复多方面工作。堤防的距的最终确立,应当统筹优化防洪与保护生态环境两方面工作,宜宽则宽,一方面要充分满足防洪需要,另一方面尽量保证区域内浅滩的宽度及原有植被的多样性,保障水域内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水域的自净功能。

2.2河流断面与岸坡防护工作的改善

河流断面一定程度上会给生态环境多样性带来影响,故实际施工应当尽量使河道和自然河床相适应,减少人为的平坦化。最好采用不规则的断面,且使之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岸坡的防护工作改善,主要是指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的优化,作为水域内动植物重要的栖息环境,岸坡的防护工作极其重要。在设计其机构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周边生态自然环境向协调,以保障工程安全为基础,最大程度上保障生态环境及岸坡防护形式的多样化。

2.3生态化建设同景观建设的统筹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应该重视景观的建设,更多的还应该注重水域内原有自然环境景观的美观性,充分重视水域内生物栖息地的建设工作,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2.4周边植被环境的恢复

水利工程施工,会不可避免的对原有水域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等多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破坏,这就要求在施工结束之后,针对采料场、临时施工设施及场地等一系列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的区域采用生态化措施进行后续处理。

2.5加强工程管理

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化建设,需要尽量减少施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提高工程效果,促进生态化水利工程的长久使用。这就要求应当在水利工程的前期就做好养护等准备工作,在水利工程后期,又要从维护管理、性能监测以及综合评估等多个方面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在提高该期水利工程的生态化建设工作质量基础上,为其他工程提供丰富的参考数据及经验。

四、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的应用

1、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以河道周围多样化物种的栖息作为建设的核心,在确保河道具有足够的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把河道建设成最接近大自然的状态。首先是创建丰富多样的构造,以便于营造最接近大自然河流的生态环境,比如岸线设计成不规则的形状,陡缓错落,宽窄有度,深潭和浅滩有效结合,顺应大自然的动力,允许淤积、侵蚀、冲刷等出现在河底和河岸。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营造出多彩多样的河道生态系统,为河道周围的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其次是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搭配,把河道的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扩大其食物链范围,把暗渠变为明渠,增加河岸线树木和绿地,形成和河中生物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使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最后是在设计河流景观时,尽量做到朴实简洁,采用自然的石材和植被,并合理地应用在河道设计规划方案中,使河道更加接近大自然状态。

2、建设生态河堤

生态河堤主要作用是以人工护岸,实现河水水体和河岸的调节和交换功能。而生态河提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布置河道中心线。此时需要考虑河流的实际形状、周边环境和水流动力等多个影响因素,展示河道的整体形态。在设置河道宽度时,施工人员需要测算河道的水流能力,基于河道宽度的控制线来确定施工规划,不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可变性。所以,河道的宽度控制线应该和河道轴线联合搭配成平行线,这样就可以增大河道可变空间。同时,为了能够达到一定效果的河道景观,需要在河道两侧布置浅水域,一方面能给人们河道变宽的直接感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河道沿的造景空间,增强河湾、河滩、以及湿地等河岸线景观的美感;其次,选择合理的护岸材料,结合河道附近的自然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考虑所选材料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和河道的综合空间融为一体。

3、恢复退化河岸带

河道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河岸带,能够为河道周围的生物构建显著的边缘效应,这个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态模式,通常含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并且可以储藏地下水资源。因此在河道治理工程中一定要恢复河岸带功能。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恢复河岸带的物种群体,包括培育、引入以及物种的保护,协调物种群体在河岸带的存活空间,对物种群体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恢复河岸带的生态环境,在陆地和河道的交接处,栽种一定宽度的草皮和树木,并提升生态物种的异质水平。经常所使用的技术有控制土壤污染技术、土壤肥力修复技术等,以便杜绝河岸线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