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7:0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经济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由于没有完善的公路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所以导致了负责人员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不严谨的态度,如果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关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经济管理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一部分,应该积极的相应相关法律,是公路工程的造价更为标准,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只是从宏观上对其进行了规范,但是许多细则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公路工程建设的资金的准确和严密,以便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2.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的实现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就要加强工程队伍的建设,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注重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由于现如今,在公路工程的建设方面,负责人对其经济管理的观念认识不够充分,观念不够深入是造成公路工程建设经济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只有让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才能够改善其的经济管理问题。也就是说,在现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提高工作人员的总体水平。虽然,现如今也有相关方面的院校在对该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但是很少有能够具备全方位、全过程要求的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培训院校,培养大量的全能人才和专项人才为公路工程的建设服务。当然,除了此方面,还要做好在岗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工作人员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落后不脱节。从而实现高效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完满完成的目的。
3.完善经济管理系统体系
随着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计算机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也实现了全覆盖的推广。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管理的优化,就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系统体系,对所经手的材料的进出进行登记入库,统一核算,同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公路工程建设的预算进行合理的估算,争取将经济管理这一方的工作优化处理,提高工作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微观问题的对策思考
1.关于如何加强公路工程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的对策思考
为了做好公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的核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1加强公路工程预算和实际成本的管理,也就是说要保证预算成本的合理性,将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1.2对公路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材料的进出进行详细的管理把关,做好采购计划,严禁超额采购,实行限额制度。同时建立一套严格的材料采购和回收管理机制,保证没有资源的浪费和短缺。
1.3做好公路工程的综合性分析。公路工程竣工的时候,施工单位的财务部门要根据施工情况做好实际的资金运作情况总结,与技术部门做好相关工程施工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对照预算做好执行情况的分析,客观地分析施工中资金的节约和超支的影响因素。
2.对于单机成本核算的思考
2.1提高单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为了更好的实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做好单机成本核算,首先要明确单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由于单机成本核算的利润与个人的奖惩存在必然的联系,将奖惩机制公开,能够充分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态度,提高工作人员对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说搞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2.2公开设备成本核算的优势。公开设备成本核算也就是说将公路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备、材料、人工等费用进行公开,而公开之后,相关部门的员工一定会将相类似方面的开销进行对比,形成变形的竞争,这样不仅利于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机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加强对设备以及材料的经济滚利,给员工工作的动力。
三、结语
篇2
公路经济,实质上就是与公路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涵盖了公路与经济具有一定联系的多个方面。将其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将公路经济划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公路在修建、改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当地餐饮服务、劳务用工等多个产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公路沿线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第二层含义,公路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之后,公路交通处于逐渐完善的发展趋势,交通流量显著上升,当地与外界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吸引了大量的外界投资者,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还提升了区域之间的交流,提升了当地在外界中的知名度。
因此,与公路存在一定联系的经济效益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间接性经济效益,主要为公路在投入运营之后加强的社会相关服务能力,另一类是直接性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开展多项创新管理活动,对公路系统内部管理进行全面强化,以此促进公路在养护、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间接性经济效益与直接性经济效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公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有14家施工企业中标,新增就业岗位0.6万个,直接带动地方GDP增长0.4个百分点。该公路全线贯通后,可连接连云港、大丰港、南通港三个深水大港,预计日均车流量可达1.5-1.8万辆次,对于拉动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提高公路经济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数量逐渐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公路经济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有利于交通运输压力的缓解现阶段,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效率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公路运输方式、结构呈现不断变化的态势。从侧面来看,公路经济效益的增加,主要在于原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改革,增大了就业需求,减轻了就业压力;同时,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利于公路网络的成熟与完善。一方面,基础设施、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得到了有效缓解,甚至已经彻底消除;另一方面,提高公路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投资环境、分布格局,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者,促进市场改革、开放,推动第三产业,提升经济水平。
2.2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公路经济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存在密切的联系,与我国制定并实行的产业政策有较大关联。由于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经济文化水平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为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公路经济具备的枢纽作用促进了苏北与苏南地区经济文化的融合,在经济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于公路经济进行分析与研究较为复杂,与很多领域均有涉及,在信息数据采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公路经济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民生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社会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临海高等级公路在建设完成之后,已经成为连接南北地区的一条主要通道,且临海高等级公路上未设置收费站,有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3制约公路经济提升的主要因素
对于公路经济提升造成制约的因素呈现多样化。首先,思想观念对于公路经济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制约,思想观念的滞后,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影响,特别是公路建设中的一些工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还未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其在工作上的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公路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作用,造成公路系统中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丧失主导作用,无法达到各个区域中公路管理、养护的要求,不利于公路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地理位置对于市场经济具有一定影响,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人口较少,在竞争中无法取得有利地位,对公路经济效益提升造成制约;而且公路管理体制对于公路经济效益也有一定的硬性,我省大多数地区在公路管理方面,均实行了半下放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够充分调动地方与公路行业的积极性,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此种公路体制在公路养护、建设方面无法有效满足省里制定的计划要求,难以达到公路建设、养护过程中的规定标准。另外,公路养护与公路建设在资金成本方面较为欠缺,也是制约公路建设、养护的主要原因之一。公路养护成本的增加,导致公路部门在资金成本方面形成一个挂账资金,长期通过负债方式以维持公路养护与公路建设的正常运转,存在较大的风险,公路养护与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对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公路经济效益提高的策略
4.1重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公路经济效益提升的基础,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全员参与,组织、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加强管理人员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知水平,树立一个新的市场经济理念,以此充分调动员工在工作上的积极自主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效益。
4.2重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公路建设中的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健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还要充分使用市场中不断变化的需求,与自身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创建一个合理、规范的管理机构,制定并实行科学的规章制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公路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总结归纳,建立健全公路管理制度,需注意以下事项:(1)建立健全公路管理机构和组织;(2)根据每条公路的不同特征,建立一个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重视制度的落实,这是制度产生效果的关键所在,公路管理部门只有落实规章制度,才能够促进公路经济的提高,实现公路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
4.3应用多样化经营模式,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公路管理人员在推动公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公路经济活动与市场发展中的需求一致。所以,公路管理人员应当了解与掌握整个公路系统,适当调整公路内部结构,转变、完善经营机制,增加公路经济的增长点。
4.4加大公路建设力度,通过多个渠道进行融资现代公路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公路网络规模的扩大,提高公路系统的深度性与通达性,促进公路的快速发展。重视各个融资渠道的挖掘,采用一系列融资手段,促进公路经济的提升。例如:选取集资、招商引资、项目竞标以及银行贷款等一系列方式,获取资金成本,以此筹建相关的生产活动,扩大公路经济效益。
5结束语
篇3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道路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最初的以最小工程量获得最大通行能力的原则,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道路建设的要求。与此同时,道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公路的建设应综合考虑其功能性要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司乘人员的心理,通过合理的环境景观设计,把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综合环保、美化、历史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为自然景观的新亮点,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路建设与景观
公路作为一种带状的工程构造物,它的区域跨度大,沿线的景观也不断变化,总的来说,公路景观包括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天然形成的环境的总体外观,如高山、平原、河海、沼泽等;人文景观,是指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创造出来的景物,如城市、村落、雕塑、水利电力设施等等,而公路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景观。
公路建设,必然会对原有的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公路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然风景破坏、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噪声、水质、涝渍等。据调查,即便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在公路路域环境条件下,被破坏的环境经自然恢复演替到草、灌丛植物群落至少需要20年,而公路建设对自然风景的破坏则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但是,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将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同时在公路建成后,形成新的外观优美,行车安全舒适的公路景观。
三、公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高等级公路是功能性很强的基础设施,但具体的公路项目,又有其偏重的性质,如可分为国道主干线、地方公路、城市快速干道、城乡连接线、旅游景区公路等等。公路景观设计必须在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其特定的性质和目的,结合道路沿线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尽量结合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填大挖,使公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
2.考虑司乘人员的交通心理要求和视觉效果要求。
安全舒适是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目的,因此,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安全设施的色彩及大小、道路感觉的多样性、视觉导向和视觉连续性等交通心理因素。另外,司乘人员是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感觉公路景观的,尤其司机的注视点远,视野狭小,因此要求沿途的景观必须大尺度、大色调、流线型,同时比例协调。
3、风格鲜明,统一中变化。
公路一般穿越不同区域,因此,充分地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才能创造出风格鲜明的道路景观。另外,在设计上应将中央分隔带、路堤路堑边坡、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等公路设施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确定统一的主题。同时,又根据其功能和服务对象在设景的风格、造型、色彩规模等方面有所变化,使沿途景观富有节奏韵律,有基调有,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达统一,使司机和乘客处于一个良好的行车环境中,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理,消除疲劳,保证安全。
四、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公路景观设计是在公路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也和公路的各项设施紧密关联,主要包括了下述几个方面:
1.公路线形设计的美学要求
公路线型美是公路景观的基础。在选择路线方案时,通过仔细的踏勘,调查每个路线方案的沿线地形地物、风景特点,确定一些风景控制目标(如名胜古迹、险峰奇石、优美的海边风景、百转千徊的溪流等),同时确定一些须回避的特征目标,如森林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等,然后反复比较线位,充分利用这些风景资源,使沿线视野景观多样化,使公路巧妙地融入自然风景中。
公路平面线形应以曲线为主体,以更好地适应地形,另外,长直线路段也容易导致司机注意力分散而引发交通事故,纵面线形应尽量避免高填深挖,而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最后确定的立体线形应尽量适应地形,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总体线形应是连续、顺畅、可以预知的。
在完成线形设计后,利用CAD系统、地理信息等手段,采用图形叠置法将公路环境景观逐段显示与评价,并进一步修正,以获得最佳的路线设计方案。
2.结构物景观造型
公路结构物主要是桥梁、涵洞、立交、跨线桥、支挡结构物等。结构物是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上,我们不仅要考虑其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还要有新颖、优美的外观,还要配合所在路线的其它结构物的造型,以及和该地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相互呼应。景区中的公路结构物如过于呆板生硬,往往大煞风景,而一些成功的桥梁,如南京长江大桥,厦门海沧大桥、东莞虎门大桥等,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雄伟的气势、优美的造型,其自身已成为一道极其美丽的风景。
3.路基路面的景观设计
通过合理地采用路基立面和断面造型,在必要的路段采用分离式路基,在良好的线形设计基础上,使公路结构更好地与自然地形、现有地带的地貌相适应,与绿化相适应。
路面对于司乘人员来说,是占据视野的重要景观要素,除了要保证路面主车道与路肩的合理比例外,还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路面材料来分别修筑路肩、行车道和分隔带,既加强了公路的修饰性,又提供了良好的视觉诱导。
4.中央分隔带的绿化
中央分隔带绿化的重要目的是遮光防眩、引导视线;以利于车辆的安全通行,因此其高度和宽度必须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对防眩树种的选择是:
低矮(1.5m左右)、缓生、抗逆性强。间距总的原则是以车灯的扩散角、人的动视觉和行车速度三者的函数关系计算而得,单行间距一般以2—3m为宜。
地表绿化部分以铺草坪和植地被植物为主,可通过选择不同叶色、花期的地被植物,并分段设置,使中央分隔带的色彩有所变化,增强美化效果。
5.两侧绿化带的绿化
通过设置公路两侧绿化带、使公路沿线形成一条绿色长廊,是景观环境再造、防尘隔声、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有效手段。如绿化带占地较宽,可以设置多行、多树种、乔灌结合、色彩多样的花木,形成壮观绚丽的绿化带。但一般在绿化带用地有限的情况下,以单行栽植,落叶和常青(乔木)间隔(5~lOm)为佳,树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这样既不会因间隔太密造成视觉屏障而影响观光,又可四季见绿,同时还能防止因树种单一而易受病虫侵染。
设置两侧绿化带时,应注意在弯道内侧及路口附近保证通视条件,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6.边坡及垂直绿化
边坡绿化具有很好的护坡功能,对稳定路基、防止冲刷、保持水土具有直接作用。边坡绿化要求覆盖率高,青绿期长,但由于边坡坡面土质为路基填筑用土,或路堑开挖后暴露的土体,土质不宜于种植,且备灌溉条件差,养护难度高,因此要求做好草种选择、种植方式、前期养护等工作。根据公路边坡绿化的实践情况,在草种选择方面,以本地适于绿化的野生草为宜,既容易成活又成本低廉,根系深的草种优于根系浅的草种。在种植方式上,条播优于撒播,种草优于栽草,秋播优于春播。另外,近年来了引进的湿式喷播和客土喷播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成活率,且能适宜公路边坡土质贫瘠的特点,还能完成高陡边坡的施工作业。垂直绿化部位主要有浆砌护坡、挡墙等,可通过在其下栽攀援植物如爬山虎、凌宵等,或在其顶部栽植垂枝藤本植物,以遮蔽构造物,减少构造物的压迫感和粗糙感,起到美化路容的作用。
7、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的景观设计。
从景观构在的角度来看,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都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占地最大,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因此可以将之作为公路全线景观设计的部分来考虑。这些位置的景观设计应综合建筑形式、地形特点、当地人文特点及园林布局等方面总体规划,全线各立交、服务区之间的风格应互相呼应。近年来,国内很多公路在这些部分的景观设计方面有了很多成功的典范,风格鲜明、构思各异、内涵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园林式、古典式、自然式等类型。
篇4
在市场深化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公路运输业在管理模式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公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经济管理改革,已经不只是公路运输业内部的需求,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健全的运输市场是公路运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如今,以市场为导向的公路运输体系尚未完善,公路运输市场的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改革为基础,以改革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飞速提升,公路运输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否则将难以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路运输的基础性作用,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指导与完善。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具有进行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发展措施
结合当今公路运输发展现状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探究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举措应该从体制改革、成本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求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1.加强和改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公路运输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条,管理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交通运输部门要在充分结合时展前景的基础上,做好产业长期发展规划,预先设计可行的公路运输发展轨道,最后,公路运输业的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因此公路运输部门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为管理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坚实基础。
2.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首先要从内部管理入手,只有解决好内部管理问题,有效控制成本,才能为构建最优化管理模式奠定根基。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一方面要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及时制定最合理、最高效的预算计划,将预算成本书面化、透明化,为管控成本设立第一道防护网。另一方面,公路运输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着力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从而节约成本。
3.市场行为与行政管理有效结合:
公路交通运输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而且是关乎人民生活的公共设施。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公路运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兼顾其公益作用、服务作用等。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要有政府行政手段进行适当干预,以减少市场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实现经济效益与公共效益的双赢。
三、结语
篇5
静压管桩在内施工,施工区域内密布地下管线,地下管线还在正常运行,又要在夜间施工,增加了施工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机场运营安全。解决措施:施工前编制详细和可操作性强的不停航施工管理措施及应急处理预案,对地下管线进行认真摸排绘制成图,现场准确标识,对施工人员认真进行交底,禁止盲目作业。采用高效的新机械设备进入,并做好对进场人员的审查及安全教育,防止施工人员、车辆违规进到,严格按飞行施工要求组织施工,对设备警示标识、停放区域、材料堆放等要求,务必严格落实,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空防安全。同时要做好施工中的扬尘控制和环保工作,搞好文明施工。
2受气候影响大,施工干扰多,协调难度大
施工过程历经夏季高温、雨季、台风汛期等不利天气。除本身施工的项目外,整个施工场地内还会其他相关单位同步施工,施工作业受此影响。解决措施:提前了解1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每日进场前与机场塔系当日天气状况,争取每个晚上都有产量,同时加强现场排水工作,保持施工场地干爽和施工用电安全,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施工过程中,飞机还要南北倒边运行,其他单位要交叉施工,必须服从业主的总指挥、总协调,做到统一协调配合、合理安排。
3静压管桩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质量目标,采取科学规范的工序管理,强化精品意识,做好质量文章,成立工程质量控制、攻关小组,采用立功竞赛的方式,鼓励全体施工人员为提高工程质量献计献策,确保一次性验收合格,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奖。
3.1静压管桩施工方法
①本工程采用10台YZY120型静力压桩机进行施工。接桩采用机械连接工艺。②根据复核好的控制点在现场周边用木桩固定,并请有关部门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才能正式开始放线布桩位,每个桩位点用由φ6钢筋定位标记,分批或全部桩位布完后经甲方、监理复核确认,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③压桩顺序。全面考虑各项施工因素,包括场地情况、供桩条件、起吊情况、现场管线影响范围等因素,合理划分每台桩机施工区域,确定压桩顺序由压桩路线的长边方向顺序施工。④根据施工要求,正式施工前先试桩,待静载试验确定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后,再正式施工。⑤现场施工人员严格按国家《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3.2主要施工工艺
本项目特点主要是按设计桩长要求进行施工控制,因此静力压桩的施工工序为:测量定位桩机就位吊桩对位静压沉桩(0.5m内)桩身垂直度调整静压沉桩起吊上节桩,上下节桩对齐接桩静压沉桩及接桩拔出送桩器回填空桩部分。主要工艺为:①桩机就位、吊桩、插桩。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移动桩机就位,转运、吊装时按设计要求进行,保证管桩材料质量不受影响,吊桩、插桩,防止发生机械吊装安全事故。②对中调直。加强夜间照明措施,尽可能保证作业区域照度要求,通过夹桩夹具将桩夹紧,沉桩前对桩机进行垂直度调正,保证桩垂直,并在沉桩过程中经常校核检查,随时保证桩的垂直度。③沉桩。通过夹桩夹具将桩夹紧,利用夹具与桩的摩擦力和静压设备重量,把桩逐渐压入土中,并控制好沉桩速度。④接桩。管桩的接桩采用焊接,焊接钢板采用低碳钢,焊条采用E43。为加快焊接速度,每台桩机2人施焊,冷却后再通知操作手压桩。⑤送桩。送桩时由于送桩器与管桩非焊接连接,而且送桩阶段为本根桩的最大压桩力阶段,因此为防止管桩偏移,一般送桩深度不宜超过1m。⑥回坑。送桩完成,拔出送桩器后,需对空桩桩洞及时用砂袋封堵回填至地面,避免影响施工人员安全和满足适航恢复要求。
3.3静压桩质量保证措施
①施压时,锤与桩帽、桩帽与桩之间应有弹性衬垫(如纸皮、麻袋等)缓冲桩头的压力使之不易损坏。②桩帽、桩身及送桩器应保持在同一直线上。③压桩前应用吊锤观测控制桩身的垂直度,而在压桩过程中也应随时观测,若发现倾斜,应立即调整,保证桩身入土时的垂直度偏差不超过0.5%,成桩后偏差不超过0.5%。④当下一节桩压到地面1m左右时,根据配桩方案进行接桩时,应先将桩管吊起对位,控制好垂直度。⑤电焊接桩时,要由两人对称施焊,电流要适中,焊条要有出厂合格证,施焊时焊缝必须密实,不该有施工缺陷(如咬边、夹渣、焊瘤等)。⑥做好施工日志,隐蔽验收记录、原始记录和现场签证等工程技术资料。⑦桩机的保养和维修要由专人负责,以便使工程能顺利进行。⑧对施工完毕的桩应对其质量和承载能力进行检验鉴定,经检验合格,方可继续施工桩顶板。⑨认真组织好图纸会审,严格按图纸施工,组织好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交底,并随时通报在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⑩精心组织安排好现场施工人员的岗位,明确其责任,强调校对桩位,允许偏差值<5cm,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误差≤10mm,校正垂直度,允许偏差少于1%桩长。輯訛輥接桩的焊接应严格要求,施焊时要将桩头清刷干净,焊缝应连续饱满,先进行自检,发现焊接缺陷的焊缝应重新焊,请现场监理验收,焊接后,待焊口自然冷却8min后才继续压入土层。輰訛輥发现地质条件和压桩情况有差异时,应立即通知设计人员及监理以便能采取相应措施。輱訛輥所有管桩须有产品准用证和出厂合格证书,管桩进场后须认真检查,不准使用质量不合格的管桩,不合格的管桩挑出后,要有明确标记,并及时运出场外。輲訛輥经常进行桩机的维修、保养,压力表应定期检测合格,保证主要技术参数,满足设计要求。輳訛輥严格按业主和设计单位提出的要求及有关的规范规程施工,随时接受当地质检部门的监督检查。輴訛輥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及时将当日《施工记录》给现现场监理签证。所有桩施工完成时应及时请监理复核桩长及送桩深度,由监理送甲方代表确认。
4安全管理体系及措施
篇6
[摘要]工业统计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涉及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极为重要。本文从通过对产品销售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挖掘市场潜力,开辟销售市场;通过对产品质量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改进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各项劳动指标的统计分析,不断加强劳动管理、挖掘劳动潜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这四个方面对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还对工业统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前言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扎实做好工业统计工作。时准确反映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工业统计是行业统计,它是运用一整套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调查、整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工业经济的水平、结构、效益和速度.用以反映工业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需要准确地获得各种经济信息。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而企业的统计活动遍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按期稳定地搜集到各种经营信息.从而满足企业各级管理的需要。由此可见.工业统计在工业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已经由政府的附属物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企业的三大经济核算之一,统计的作用自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二.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通过对产品销售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挖掘市场潜力,开辟销售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收回垫支的资金,生产才能顺刺进行,企业的盈利才会实现。所以说,销售决定生产。在产品销售的统计中,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两个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市场占有率是指生产的某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占市场同类产品销售量的比重。市场占有率就越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也就越强在社会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影响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是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市场同类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上的竞争往往占主导地位。因此,企业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市场覆盖率是指某种产品的实际行销地区数占该产品全部行销地区散的比重。它是从市场占有的广度方面反映某种产品的竞争能力、辐射能力的。企业通过对市场覆盖率指标的分折。可以考察本企业产品行销的地区范围。研究产品扩大销售的可能性。通过分析产品市场覆盖率的高低及变动的原因,可找出销售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和措施,开辟产品销售的新市场,扩大企业产品竞争的地域和范围。
(2)通过对产品质量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改进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工业产品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以质量求生存”,生产出优质低价的产品。工业产品的质量状况,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指标既包括反映产品本身质量的产品技术性能(如含量品级)指标,也包括反映企业生产工作质量的f如合格率返修率)指标。企业通过对这些质量指标的统计.反映和调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对产品的好坏进行分析。进而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不断改进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景。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就意味着各种资源浪费的减少.而且可以使本企业的产品取信于消费者.增强本企业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能力。这样。既增加了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也增加了企业无形资金的价值,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通过对企业各项劳动指标的统计分析,不断加强劳动管理、挖掘劳动潜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工业生产是通过工业企业中职工的有效劳动进行的。企业可以根据对职工人数及其构成的统计,掌握劳动力的数量构成和增减变动情况,研究和分析各类人员的配置是否合理;考察劳动力使用的节约与浪费情况,以便合理地调整劳动组织,挖掘劳动力的潜力。企业通过对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统计,反映劳动时间利用的程度,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消除劳动时间利用上的不合理现象。在企业的全部职工中,生产工人是工业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直接劳动者。他们劳动时问是否能充分合理的利用,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产量、产品成本和企业盈利。企业中能反映出工人劳动时间使用情况的指标体现在出勤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上。出勤率受缺勤1一日的影响。也就是受工人由于各种原因如病假、事假、产假、伤假、探亲假、旷工等未能出勤参加生产的工人的影响:而制度工时利用率除受缺勤工时影响外,还受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的影响。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劳动时间,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使职工的出勤情况和其每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企业使工人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企业的基本生产单位——车间来说。工作人员的范围主要有基本工人、生产工人和全部职工。按照不同人员范围统计计算出的劳动生产率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正常的生产组织条件下。通过对基本工人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能反映出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技术操作水平和劳动积极性,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技术准备水平。工人劳动生产率除了决定于基本工人劳动生产率水平外.还受基本工人占全部工人人数比重大小的影响。辅助工人过多就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全员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工人劳动生产率.还受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大小的影响。由此可见,避免不适当地增加辅助工人,压缩非生产工人,充实生产第一线是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4)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为加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管理,而企业的统计活动遍布上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够长期稳定地搜集并提供各种统计经营管理信息,这些统计信息资料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度和运行状况。可以考核计划、任务的执行情况,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醒、敦促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调整部署,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等等。
计在这里就起到了检查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
三.工业统计工作几点建议
(1)提高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特别是在当前异常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统计数据质量倍受各界关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数据质量的逻辑审核和协调性分析.强化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审核评估,准确把握宏观指标问的逻辑关系,做到指标协调一致,努力提高数据质量,准确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一是要加强工业数据与相关数据的审核。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工业用电量、主要产品产量和主要行业的增长情况、工业增值税等情况,加强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的评估。同时,还要把握好工业生产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库存变动的衔接关系,确保工业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在审核中,当前要重点关注几个指标。比如工业用电量。
(2)是要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一是要加强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继续完整的原始记录、规范的统计台账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强化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把好人口关,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强化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利用一切平台开展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对规模企业尤其是新增规模企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知识培训,促其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了解指标含义,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三是要强化统计法制宣传。要针对当前规模工业统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统计法律法规宣传。
四.小结
总之,工业统计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涉及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宫春子.关于构建X-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考叨.上海统计,2008,(o6)
[2]张志权.关于对当前X-业企业统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统计,2001,(05)
[3]罗宏.对国有工业企业统计改革的思考L玎.云南社会科学,2001,(s1)
篇7
论文摘要:档案工作现代化,是要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继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组织行为、管理方法和手段,以达到预期目的。面对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管理的概念。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目标,抓住机遇,加强协调,统一建设,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和保密,以实现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工作的改革。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以及辩认到期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
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插入、打印、统计、检索、查询、删除等功能,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判别、诊断、筛选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能及时、大量地提供档案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档案管理史上的一大飞跃。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领域,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在档案领域占主导地位,给档案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大。以为档案是经济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以档案形式存在的信息,将是人类知识与信息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是档案能够得以存在的内在生命力。所以,信息属性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反映档案本质的重要特征,档案的信息含量已成为评估档案驾驶的主要参数,而以往的载体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微缩、机读、光盘、网络等技术,新的载体形式将会不断涌现,况且载体形式只是在档案保管上有所不同而已。所以采用档案信息内用属性划分档案的外延,将不会使档案种类混杂,分类关系不清,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分类体系将日趋完善、科学、合理。
第二,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知识经济将推动档案事业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化、高级化的结果。先进和技术设备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任何思想和技术方法都无法落于实处。当今社会,先进的技术设备已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档案工作也是如此: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统计和检索;微缩技术在档案的保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计算机、光盘、多媒体、现代通信技术、微缩复制技术的普遍应哟内个将大大加快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使之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
第三,知识经济将为担案事业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知识经济不仅以为着知识的不断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更代表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在管理方法上知识经济更需要增强开放档案意识,树立依法治档的观念,注入批判继承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更需要引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基础工作,调整供求关系,加强定量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把完善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改善档案管理相结合。
第四,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工作蛇的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内容。实质经济时代的档案人员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应用知识。这样,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优秀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泥腿动档案事业发展。
二、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建馆时间较长的综合性档案馆来讲由于馆藏案卷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在著录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点便基本可以取得著录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档案为社会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综合性档案馆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队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2、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在著录过程中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著录即将那些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将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与财力又提高了效率。、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地提高著录速度。
4、要加强档案信息素质教育加快建立档案信息网络。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教育,利用档案信息守法意识,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获取档案信息技术和设施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效益功能。
5、要科学地制定、贯彻和修订各项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而电子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以为对于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整理的档案,计算机是无法进行管理的,即使可以管理也会因运算程序的复杂化而使其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
6、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饿轨道上来。做到知识经济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在提高党政机关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向企业和科技事业单位倾斜,在注重国有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的同时,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纳入服务范畴。
7、培养一批包层次的档案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化高层次管理人才要尽快培养既懂专业知识,有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知识经济的兴起给档案界提供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契机;赶上这次浪潮,我们就会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大显身手。相信经过全体档案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定会在新世纪这张白纸上写出最新、最美的文章,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参考文献:
篇8
1.信息化管理促进了公路运输企业的资源优化
在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融入信息化管理,能够快速有效提升公路运输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综合能力,实现针对竞争的运营以及运输方面的信息有效收集与传播,以及实现针对信息的掌握和分析。企业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根据需求出发,明确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优化升级。这样,就能够让企业在有效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最大化,并能够在这样的经营过程中赚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公路运输当中的企业还需要依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这种阶段调价下形成的实际情况进行参数统计,综合分析企业的实际绩效情况,寻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措施。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发展速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科学性的优化系统。真正意义上进行资源的合理优化,实现企业的综合发展。
2.信息化管理影响下的公路企业运输管理风险管控
与其他行业当中的企业相比较,公路运输行业当中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相对更大,这主要是因为输运很容易受到道路或者是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公路运输行业尤其会受到大风天气或者是大雪天气的影响。风雪造成的公路运输道路阻塞直接关系到运输的通达与安全。相对于此,南方地区则会受到雨水等季节性的因素影响。公路运输的安全性问题同样突出。除此之外,一旦道路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紧急维修或者是类似情况,车辆就必须绕行,这就会增加运输的成本。公路运输企业想要从根本上规避上述这些风险,或者降低风险因素的出现,就需要针对这样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应对。尽可能的降低出现风险因素的几率。信息化管理当中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管控能够令企业更加及时的掌握相关风险因素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分析,降低风险系数,实现公路运输的安全顺畅。
3.信息化管理影响下的企业服务质量效率
现代公路运输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公路运输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基于这种情况,企业想要在市场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的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赢得行业信誉,只有这样才能够令其自身站稳脚跟。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公路运输企业服务水平的硬性标准,因此,通过实现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更加及时、安全、准确的进行运输就是关键。采用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当遇到安全问题时,客户也能够在最及时的情况下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找到问题所在,并实现企业的相关补救措施。
二、实现公路运输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
1.构件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评估机制体制
在公路运输企业当中,其形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在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不成熟,相关经验较少,以及企业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公路运输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件,形成相关的信息化评估机制体制。通过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系统检测,不断完善和优化系统。公路运输企业当中所采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公路运输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意图建立更加有效和完备的系统评估机制体制,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系统的进步与企业的发展,也才能够促进公路运输行业实现信息化建设。
2.构建完善信息化管理运输网络系统
如今,我国的大部分公路运输企业建立的信息化管理网络都是企业内部的,往往对运输业务本身更加重视,却没有将企业影响因素考虑在内。然而,企业经营战略与运输状况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公路运输企业要建立起关联性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对影响公路运输经济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从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
客户服务体系的完整性是衡量公路运输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只有满足了客户的实际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公路运输经济才能够获得真正发展。因此,公路运输企业要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热电冷联供经济性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开始酝酿建设热电冷联供系统,即在原有热电联产系统基础上增设吸收式制冷机装置,利用供热汽轮机组的抽汽或背压排汽制冷,使得整个系统不但可以发电和供热,还可在夏季向用户提供空调用冷。由于热电冷联供系统规模和投资大,系统复杂,运行期间能源消耗多,因而对热电冷联供系统的经济性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影响热电冷系统经济性的主要技术因素。
二.影响热电冷联供系统经济性的技术因素分析
关于热电联产经济性的研究目前已很成熟,故本文仅讨论在热电联产基础上加入制冷系统后影响热电冷系统经济性的有关技术因素。以下就系统的几个组成部分,即热电厂、热力输送系统和制冷站,以及冷负荷特性、蓄能装置等几方面对各主要技术因素加以分析。
1.热电厂包括热电厂机组的型式、容量、初蒸汽参数、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等。
1)机组型式机组型式对系统初投资和运行费的影响很大。燃煤热电厂主要包括背压机或抽凝机两种型式。由于背压机组初投资低,能量转换效率高,因而对于新建热电厂来讲,背压机组经济性显然好于抽凝机组。
再看一下在原有热电厂基础上扩建的热电冷系统。假设空调负荷峰谷变化与电力负荷一致。从整体角度看,背压机组由于制冷负荷的加入而增加了背压排汽量,进而增加了空调峰期的发电容量。这会减少电网相应容量的电厂初投资,从而使整体系统的投资大幅度降。而抽凝机组在电力高峰期一般会满功率发电,故在增加制冷用热负荷后不会减少电网投资。因此,就初投资而言,背压机组经济性更具优势。在运行费方面,抽凝机组所具有的经济性则好于背压机组,因为抽凝机组由于供冷而增加的抽汽发电代替了效率低的本机组纯凝汽发电,而背压机组则是代替了效率相对较高的电网机组发电量。由于背压机组初投资减少对经济性的影响大于运行费方面的劣势,使得由背压汽轮机组成的热电冷系统经济性好于抽凝汽轮机组成的系统[1]。顺便指出,冷负荷一天之中变化幅度较大,这给热电厂的运行调节带来困难。由于锅炉负荷调节范围和惯性的限制,背压机组如何满足冷负荷的变化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抽凝机组因抽汽调节较为灵活而使该问题不那么突出。
随着人们现代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油、气等相对清洁的燃料代替污染严重的煤而作为城市使用的主要一次能源以成为必然趋势,其中包括燃气轮机、内燃机等型式的热电厂在城市供热方面的应用。这种热电联产装置在西方国家使用较为普遍。其特点是热电比小,发电效率高,单位容量投资少。如果燃料价格较为合理,以这种热电厂为热源的热电冷联供系统有较好的经济性。
2)机组容量主要指系统热化系数的合理选取。空调负荷变化幅度大,可选取适当容量的锅炉蒸汽在负荷高峰期作为式制冷机的热源,进而减小供热机组的容量。这样,不仅可降低系统的初投资,而且还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使热电厂运行工况更加稳定。
3)热电厂初蒸汽参数初蒸汽参数越高,系统的发电效率越高,热电比越小,会使热电冷的经济性越好。当热电冷系统系统和所代替的发电机组所用燃料的价格在正常波动范围内时,热电冷系统年运行成本是随着热电比的降低而减小的。因此,热电冷系统应优先选用高参数的热电厂为热源。
4)热电厂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的降低,会使系统的发电效率增加,热电比减小,有利于提高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对于吸收式制冷机而言,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其热力系数影响不大,但对冷机的出力有较大影响。当蒸汽压力每降低0.1MPa时,蒸汽型双效机制冷量减少9%-11%[2]。这表明,当蒸汽压力降低时,为保证制冷量要选择内部传热面积更大的制冷机,从而增加了制冷站的初投资。因此,热电厂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对于不同的具体系统应有其最优值。
2.热力输送系统包括供热管网和供冷管网,影响因素主要有输送介质种类及其热力参数、输送系统运行方式等。
1)输送介质种类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供冷管网的输送介质只能采用冷水。但该介质输送冷量的能力小,管网初投资及输送电耗巨大。近年来国外正在研制以冰浆或在冷水中加入相变材料作为输冷介质,可使管网输送冷量的能力大大提高,较大幅度地降低管网初投资,但这种输送技术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3]。
输热介质主要指蒸汽或热水。当以蒸汽作为作为热网的输送介质时,供冷系统可采用热力系数高的双效制冷机。同时,蒸气在输送中电耗低,不需要设置热力首站换热设备及泵等。但是,蒸汽在较远距离的热网输送中,压力损失大,导致供热机组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较高,热电厂热电比大,且热网的热效率较低。这会对系统的经济性产生不利影响。以热水作为热网的输送介质,可使供热机组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较低。同时,热网热效率较高。但是,由于管道成本的限制,通常采用直埋管道的热水网供水温度大都在120℃以下,供冷系统只能采用热力系数低的单效机。这会大幅度地增加供冷系统的初投资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费。另外,热水网还有输送耗电大等缺点。
2)输送介质热力参数对于蒸汽网而言是指蒸汽压力,亦即指汽轮机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上文对此已作分析。
对于热水网而言,输送介质的热力参数主要是指热网供回水温度,该参数对输送系统仍至整个热电冷系统的影响都很大。供水温度选择的小,热电厂供热机组抽汽或排汽压力可以降低。但热水温度低会使制冷机制冷效率降低,制冷设备的投资及耗电量高。供回水温差增大,无疑会节省热网初投资及输送能耗。但这会导致制冷系数降低,制冷设备初投资增加。因此,从系统的经济性看,热网供回水温度应有最佳选择。
3)输送系统运行方式为保证制冷机的出力及运行效率,不希望降低热网供水温度,热网的运行基本上依靠量调节完成。由于用户热负荷变化频繁,导致热网水的循环流量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且大部分时间在低负荷下运行,常规热网运行方式将使主循环泵的电耗很大。因此,输送系统的运行方式对于热网的低能耗和安全运行有重要作用[4][5]。
3.制冷站包括供冷站位置与规模,吸收式制冷机型式、容量和运行方式等。
1)制冷站位置与规模由于冷水管道的供回水温差通常在10℃以内,供冷管道输送能量的能力远小于供热管道,相同距离下供热管道的投资要小于供冷管道。从这一点看,制冷站应尽量靠近用户。但用户负荷在地理上是分散的,位置靠近用户会使单个制冷站规模变小,数量增多,导致制冷设备容量增加,整个系统的制冷站占用空间增大,而且用户附近的制冷站建筑造价往往更加昂贵。因此,位置靠近用户又会使热电冷系统制冷站的投资增大。合理选取制冷站位置与规模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应从整体供冷系统考虑,全面加以优化。
2)吸收式制冷机的型式、容量和运行方式制冷机的型式主要指单效或双效。毫无疑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双效机。由于空调负荷变化幅度大,制冷站内单台制冷机容量的选择,制冷机的运行方式,包括各制冷机之间的负荷分配、启停顺序等,都会影响系统的经济性。
4.供冷负荷特性包括负荷因子、负荷密度、用户负荷性质、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等。
1)负荷因子指平均负荷与最大负荷之比。负荷因子越小,则设备利用率越低,单位制冷容量的供冷系统初投资越大。与采暖负荷相比,空调日负荷因子要小得多,这会使系统的容量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会给设备的运行效率和调节手段带来不利。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包括合理选取系统热化系数和适当设立蓄能装置。
2)负荷密度指单位社区面积所拥有的冷负荷量。负荷密度大,则输送系统单位负荷投资小,有利于区域供冷的经济性。当负荷密度过小,采用区域冷热联供的单位负荷初投资过大,就会被分散的供冷方式取代。
3)用户负荷性质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不同,用户负荷性质,即用户之间最大空调负荷出现的时刻,会有所不同。这将使区域供冷系统与用户独立设置空调系统相比,设备容量减小。工程上采用系统供冷负荷峰值与各用户最大冷负荷之和的比值,即负荷同时使用系数以体现这一减小量。各用户负荷性质将直接影响制冷站的规模和分布,进而影响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
4)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用户负荷性质。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越大,越有利于运行费低的供冷系统发展。5.蓄能装置
当负荷因子较小时,增设蓄能装置可以大幅度减小系统容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稳定性。对于在已有热电厂基础上扩建的热电冷系统,设置蓄能设备还可提高系统的供冷能力。蓄能装置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该装置的形式、位置和性能等。
1)蓄能装置形式如图1所示,对于热电冷系统,蓄能装置有蓄热和蓄冷两种形式。
蓄热按蓄存介质的不同有直接蓄存和间接蓄存。间接蓄存采用某种中间介质作为蓄存介质来蓄热。这种蓄热方式的蓄热温度较高,如岩和油组成的蓄存介质蓄热温度达304℃,而用一种熔化的硝酸盐作为蓄热介质蓄热温度可达566℃[6],但间接储存方式的投资大,而采暖空调所用热量温度相对较低,故不宜采取这种蓄热方式。
直接蓄热可将待蓄存的热水或蒸汽直接储存在蓄热容器内。直接蓄热又可分为无压蓄热和有压蓄热。无压蓄热方式最高蓄热温度可达95℃,且投资低。有压蓄热方式是将蒸汽或高温热水直接存蓄在球状或圆柱形压力容器内,蓄热温度最高可达200℃,适宜于向双效吸收式制冷机供热。但有压蓄热方式投资大,相当于无压方式的2至5倍[7]。
蓄冷装置主要有水蓄冷和冰蓄冷两种方式。冰蓄冷装置具有蓄冷量大,结构紧凑等优点。但如果供冷系统采用的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其最低制冷温度只能达到5℃,无法使用冰蓄冷装置。
空调用水蓄冷是将冷水直接蓄存于蓄冷容器的显热蓄冷方式。主要有分层式蓄冷和隔膜法蓄冷等型式。水蓄冷温度一般为5℃至7℃,可用于蓄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所制取的冷量。但由于以显热蓄冷,蓄冷温度差小(约10℃左右),因而蓄冷空间较大。
2)蓄能装置位置蓄能设备的位置对供能系统的经济性有较大影响。在热电冷联供系统中,夏季供冷时蓄能设备可安置在热电厂中作为蓄热器,也可安置在冷暖房中作蓄冷器,也可将蓄冷设置在用户处。蓄能装置的设立,可使热源至蓄能装置之间的系统容量降低和运行效率提高,而蓄能装置至用户之间的系统则无改观。从这一点讲,应尽量将蓄能装置的位置靠近用户侧。但这样又使蓄能装置因过于分散而加大了投资。
3)蓄能装置性能包括装置容量、蓄能功率、泄能功率和蓄能热效率等因素。蓄能装置容量增大有利于蓄能效果的提高,但会增大蓄能的投资。蓄能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热电冷系统的构成和负荷特性,需经优化计算确定。蓄能、泄能功率则主要与蓄能容量和负荷变化频率等因素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看,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还与电力系统有关参数密切相连,主要指所代替的电网其它发电机组初投资和发电效率。所代替的发电机组初投资越大、发电效率越低,则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越好。除技术因素外,一些政策性和市场因素也对热电冷系统经济性有较大影响,例如热电冷系统和代替发电机组所用的燃料价格等。热电冷系统所用燃料的价格越低,代替发电机组所用燃料的价格越高,与压缩式制冷形式的经济性相比,热电冷联供系统越有利。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详述。
三.结束语
热电冷联供系统庞大,影响经济性的因素众多。目前国内对热电冷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仅对一些影响系统经济性的主要技术参数做了定性分析,对该问题更深入认识还需作进一步的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付林江亿热电冷系统三联供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待发)
2.戴永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3.GoranMornhedInnovationsinDistrictHeatingandCooling1984-1994andTheirEconomicImpactASHRAETransaction1995
4.付林江亿承担冷负荷的热水网水力工况模拟计算及其应用热能动力工程1999.4
5.江亿冷热联供热水网的用户回水加压泵方案区域供热1996.2
6.G.培克曼等著蓄热技术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7.S.HORIIetl.OptimalPlanningofGasTurbineCogenerationPlantsBasedonMixed-integerlinearLinearProgramming.IaternationalJournalofEnegyResearchVol.11.1987
AnalysisofEcononicFactorsImpactingonCombinedHeating,
CoolingandElectricitySystem
篇10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过多地向自然界掠夺资源和各种污染物质对生存环境的污染,人类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对能源型经济进行改进才可以减少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开采并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新兴的知识与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重大改变,也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带来一个良好契机。能源公司应积极抓住机遇,促成企业内部管理的转型,尤其是会计财务管理,以实现公司向知识经济型发展方式转变。目前能源公司在会计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在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之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点是高科技知识,取代了传统经济发展的各种能源和资源。经济学中将高科技知识命名为无形的资产,无形资产在能源公司的占有量是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模式下,无形资产在会计财务审计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对能源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进行详细计算,可有效帮助能源公司尽快向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转变。而能源公司传统的财务会计统计计算系统已经过于落后,缺乏对公司无形资产的计量评价机制。在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公司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计量中应以重置成本为基础,而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知识条件明显不足以应付这种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知识经济发展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管理思想以实现管理方式的更新。首先是理财风险和信息安全管理理念的更新,能源公司在进行会计财务管理模式更新以后,计算统计主体由原来的货币和物质转移到网络虚拟货币形式上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深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逐步加快,使得能源公司与外部联系愈加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一定的财务信息安全事故和价格风险,整体来看理财风险比较大,因此理财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成为能源公司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知识经济管理模式下需要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能源公司应该吸取大量的科学技术,开办具有知识含量的高科技项目,与此同时能源公司应当提高理财标准,完善具备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能源公司的外部联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应当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谨慎处理企业财务联系的各个环节,避免财务纠纷的发生,保障双方企业的经济利益。
知识经济管理模式还需要知识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了实现能源公司的转型,必须有相应的知识作为引导,公司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能源公司应当定期为工作人员开办学习交流班,努力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财理念,不断地积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经验,制定适合于能源公司发展的知识理财计划。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当建立债、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模式,通过健全奖励惩戒制度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证为能源公司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
二、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会计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知识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发展与管理实现知识经济化模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我国各个大中小型能源公司应当看清世界经济发展与管理的总体趋势,认真审视自身财务会计管理方面的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引进知识经济管理模式的方式实现公司经济转型。在实现财务会计管理创新方面,要特别重视知识和高科技的引进,并将其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重点资本,突破传统财务会计以货币和物资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单一模式。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紧紧围绕着以知识智力的价值这个中心,反映和描述在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的生产关系和全貌,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
以能源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保障债主和业主的权益为出发点和根本宗旨,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进行管理和决策,随时向投资人反应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运转状况,在保证公司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其作为公司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费用或者无形资产。同时在法律上往往限制了无形资产的形成和作用。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下,以人才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社会,具有超常性、开拓性以及灵活性等诸多优势,人的智慧以及创新能力将会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将向着更加全而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紧紧围绕着以知识智力为价值中心的理念,反映和描述在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的生产关系和全貌,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