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摊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地摊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地摊经济

篇1

关键词: 服务业; 低碳经济; 发展路径; 聚集经济效应。

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了 70%, 部分国家甚至超过 8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服务业得到了长足进步,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还存在巨大差距, 并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高投入、 高能耗、 高污染的发展方式, 而低碳经济作为以低消耗、低污染、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 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当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多重任务, 低碳经济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 基于低碳经济的服务业发展路径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1 低碳经济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自 2003 年英国在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 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 “低碳经济” 的概念以来,低碳经济日益受到国内外社会的普遍关注。 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 充分利用新能源、 清洁能源, 建立新的能源结构, 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上看, “低碳” 与 “经济” 兼顾, 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 “低碳” 意味着发展经济必须以降低碳排放为前提, “经济” 则意味着在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增长, 即既要降低能耗,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也不排斥经济的健康、 快速和可持续增长。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 服务业又称为第三产业, 即指除农业、 工业和建筑业之外的其他各产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等十五个产业部门。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 服务业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对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 以低消耗、 低污染、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 高效益为特点的低碳经济与服务业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 低碳经济与服务业之间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 而服务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1.1 低碳经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经济、 科技的发展以及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向知识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占主导转变。 我国目前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低碳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促使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 呈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 工业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

1.2 服务业发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服务业具有投资少、 能耗低、 效益高、 污染少和拉动就业作用大等特点, 而低碳经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良好和谐关系。 首先, 服务业所依赖的资源由自然资源转为信息资源、 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 这种资源转化缓解了自然资源的压力, 减少了对气候环境的破坏。 其次, 服务业以资源整合,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生产手段, 且服务产品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在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 服务业的发展容易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为生产发展带来规模效应, 降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铺张浪费现象。 服务业的发展使得资源、 经济、 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可能, 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为低碳经济发展带来保障。

2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发展完善。 1978 年,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 872.5 亿元, 占GDP 比重为 23.9%, 三大产业中, 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最高, 为 47.9%; 2010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 171 005 亿元, 占 GDP 比重为 43%, 第二产业仍然占 GDP 比重最高, 为 46.8%,①但是从中可以看出, 服务业比重逐渐与第二产业比重接近, 服务业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

2.1 服务业增加值扩大, 但未达低碳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 1978 年到 2010 年, 增加了 196 倍, 占 GDP 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 17.3%增长到 42.9%。 部分地区服务业比重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如北京 2009 年服务业增加值为 9 179.19 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75.5%。①我国服务业虽然有了明显增长, 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 第二产业仍居于主导地位, 且我国服务业总体水平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 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使得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仍以高能耗、 高污染为主要增长方式, 在全球产业链中, 我国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链低端, 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2.2 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现代服务业比重低, 不符合低碳经济目标。

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服务业结构性问题凸出, 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知识型、 科技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服务业比重偏低。 我国 2008 年服务业增加值中, 交通运输业、 批发零售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 37.4%, 几乎占了服务业比重的三分之一;而金融业、 信息服务业、 软件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为 28.4%, 而发达国家各种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上个世纪已占 50%以上。②传统服务业缺乏高新技术和自主产权, 高消耗、 低附加值且处于产业链低端, 其发展依赖资源和环境, 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2.3 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市场化程度较低, 不利于低碳化首先, 从各地服务业发展比较来看, 我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 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差距很大。 东部地区 2009 年服务业增加值为 86 749.21 亿元, 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 59%, 西部地区增加值为 25 992.29亿元, 仅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 18%。②其次,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服务供给有限, 很多社会群体享受不到应有的基础服务, 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第三, 我国很多服务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 市场准入问题严重, 比如邮政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 金融业等行业, 市场化程度较低, 服务成本较高, 竞争力相对较弱。 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层次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受行业垄断、 服务业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制约,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中国经济整体走低碳化道路。

3 基于低碳经济的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2007 年 3 月 27 日, 国务院下发 《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表明国家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视 。 但是 ,我国服务业存在的总体供给能力不足、 内部结构不合理、 竞争能力不强、 消耗资源高以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等特征, 与经济全球化、 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要改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促使服务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改变传统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依据低碳经济原则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

低碳经济既是环境资源问题, 也是经济社会问题。 低碳经济以低消耗、 低污染、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高效益为特点, 其原则在于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创新, 降低资源消耗, 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 减缓气候变化。 我国传统服务业服务方式单一、 水平低、 质量差, 技术手段落后, 高消耗、 低附加值、处于产业链低端问题凸出。

3.1.1 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促使服务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我国的产业结构正面临转型, 促使传统服务业向低消耗、 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处于 “微笑曲线” 的上下两端, 处于整个产业链的高端。 提升传统服务业就是促使低端服务业优化升级, 向高端化服务业延伸和渗透, 利用现有服务资源, 用现代科学技术、 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包装传统服务业, 打破行业垄断, 改变传统服务业高消耗、 技术落后的现状, 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 增加服务产品的附加值, 逐步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3.1.2 在传统服务业领域不断创新高端服务产品。

目前我国服务业服务产品非常基础, 附加值低, 比如, 目前国内金融服务领域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二三百种,虽然发展很快, 但主要集中在结算和等传统服务方面, 高附加值的并不多。 相反, 外资银行在高附加值、 高技术含量的高端市场, 却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未来的高端市场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为此, 可考虑创新一些高端领域的金融服务产品, 如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住房信托基金、 汽车金融和证券融资公司等等[1]。

3.2 基于柔性能力促进服务业竞争力提升。

柔性能力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 快速而有效地回应、 处理组织系统内外部环境或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服务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 会面临各种需求、 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柔性能力是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 服务企业需要具备适当的柔性能力, 从而打造快速的反应能力、 回应能力, 促进服务业竞争力提升。从服务业经营管理过程上看, 服务企业的柔性能力包括 3 个方面, 即战略层面的柔性能力、 组织层面的柔性能力和市场营销层面的柔性能力。

3.2.1 确立柔性战略, 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柔性战略是企业为更有效地实现目标, 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下, 主动适应变化、 应用变化与制造变化, 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行动方案。 服务型企业在制定柔性战略时要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文化等方面着手, 正确分析市场上的动态性, 制定柔性竞争战略。 同时, 创建具有高度柔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管理氛围, 以与柔性竞争战略相匹配。

3.2.2 建立柔性组织, 提高服务业管理效率。

柔性组织是具有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采取权力的适度分散, 使组织能快速回应、 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 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扁平化、 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柔性组织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整体的反应灵敏性, 形成具有快速回应能力的组织基础。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提倡建设学习型组织, 从而使组织具有持续学的能力, 创新发展的能力, 就是建立柔性组织的有效路径。

3.2.3 实施柔性营销, 促进服务业服务水平提高。

许多营销思想和方法都是以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 如关系营销, 强调一对一的协同互动关系, 从而更好的为顾客服务。 我国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低下, 质量差, 提高服务业服务水平是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服务业的竞争日益体现在服务质量和速度上, 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在产品、 价格、 渠道、 促销方面的柔性化营销策略, 给顾客提供更快速、 更高水平的个性化、 创新的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

3.3 通过基地建设促进服务业获取聚集经济效益。

服务业聚集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以服务业为核心, 吸引大量彼此联系密切的企业群和相关服务机构在空间上聚集, 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聚集可以共享生产要素和信息, 产生共生效应。 聚集区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从而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益。 聚集发展是当今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服务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加强现代服务业的聚集程度, 获取服务业聚集经济效益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3.1 根据城市发展布局, 合理规划服务业基地布局与建设。

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现有城市空间布局, 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生产服务环境、 服务产业特点、 相关区域规划政策等因素合理选址。 其次, 依据不同服务业类型和方向, 合理规划布局不同类型的服务基地。 如致力于发展物流服务业的城市区域, 应改善基地交通设施, 加强服务网络建设, 引进高科技, 促进产业融合, 全力打造物流服务中心。

3.3.2 建立相互依存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现代服务业聚集应以集群内企业的产业关联为依据, 建立相互依存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一方面, 对于集群内已有的服务企业, 要引导建立企业之间的配合、 分工与合作的网络体系; 另一方面, 创建、 衍生出一批新企业来促进服务业集群内部达成紧密分工和协作关系, 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这样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更好地发挥企业之间协同效应。

3.3.3 提升服务业聚集区的软实力, 增强服务业聚集区综合竞争力。

经济、 产业、 配套设施等 “硬实力” 的目标与定位不是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 品牌等 “软实力” 的提升对服务业聚集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服务业聚集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 也要注意将区域文化特色和企业品牌建设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文化品牌, 必须以产业化、 市场化为方向, 培养企业文化品牌,有效整合聚集区文化资源, 以文化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4 结束语。

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与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一致的。现代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 具有能源消耗低、 综合效益高、 高附加值等特点。 因此,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中国加快服务业的低碳化发展, 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转型, 培养服务业柔性能力, 建立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让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 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途径。

注: ①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10 年》 (电子版);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电子版)。

②数据来源: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10 年》 (电子版) 计算整理。

参考文献:

[1] 杜人淮。 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及举措[J]. 现代经济探讨, 2007(11):17-21.

[2] 周权熊, 周任重。 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J]. 商业时代, 2009(1):20.

[3] 韩玉玲。 低碳经济背景下利用政府采购促进服务业创新[J]. 山东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23(1):87-92.

[4] 王仰东, 范毅, 李亭,等。 低碳经济与高技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J]. 科技导报, 2011,29(5):65-68.

[5] 代文。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 陈玉宝, 谢泗薪, 吴叶兵。 多重视角下高端服务业战略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商贸, 2010(26):4-5.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 校企合作 模式探究

一、切合产业,优化专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早在“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围绕城市发展实际和发展方向,确定长沙高职院校发展走向,探索出一种“服务长沙、一校多制、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的市属高校发展模式。近几年,长沙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长沙市属高职院校积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重点,优化专业结构,初步形成对接长沙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

各高职院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校内基础设施,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适度扩张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重点指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努力实现培养模式国际化、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此培养服务长沙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要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长沙市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应面向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的方向,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拓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首先,针对湖南省是农业大省的特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调整涉农专业的学科结构;学科建设应着重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等方面。其次,针对湖南省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断迈进,结合工业结构升级的特点调整学科专业。机械制造、汽车、食品工业、石油化工、煤化工、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是未来能够支撑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应重点围绕这六大产业设置、扶持学科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是湖南省具有高成长性的行业,应将此类学科重点建设,使其成为满足湖南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高等教育支撑点。再次,针对湖南省服务业将全面发展,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结构调整特点调整学科专业。湖南省服务业的调整优化方向是:强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培育和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审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服务业不仅能吸纳大量就业人才,还能对第一、二产业产生就业牵引效应,因此,针对湖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就业率,还能推动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二、围绕地方资源,开展特色科研,促进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

加强产学研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依托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优势,与地方生产经营部门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学科建设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让给地方企业进入生产销售,也可以以科技股份的形式联合开拓市场,既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学科建设赢得了资金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地方生产企业由于人才、技术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原因不能设立研发机构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作为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得学科建设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构建技术的吸纳平台,直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现阶段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为发挥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不少已形成科技产业群,试验区可以使高校成果在一个区域内进行辐射,使新的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上升。比较著名的有杭嘉湖科技开发实验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实践证明,大学科技园区不但促进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缩短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城乡地区劳动者素质,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不断涌现,新旧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像长沙某高职院校成立了“利之生”超市、“会计咨询公司”、“教育旅行社分社”等专业依托的产业基地,有效地促进了长沙地方经济发展。

三、突破障碍,组建职教集团,推进高校与企业多方位合作

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整合行业、企业、中职院校等校外社会资源,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开展多方合作,使学校办学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质,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各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职场体验-实践训练-定岗历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校内设厂、厂内设校、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专班,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订单培养、项目合作、接受实习、教师锻炼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持续推动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适应性。建设校企合作样板,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构进一步实质化。学院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就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岗位身份趋同,任务工单“的指导思想,制定合作标砖,重点量化在招生、课程改造、双十成长、实验实训、定岗实习、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经济创收以及学生就业等指标上的分级标准。

篇3

关键词:江苏;高校;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63-03

一、 江苏省高校服务社会的优势分析

教育为国家服务、造福于人民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思想。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高校共同研究、力图破解的难题。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大学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路径。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大学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2010年,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比例均超过70%,涉及农业和粮食安全、医疗和生物技术、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这表明,高校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成果的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经济增长点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36.1万人,两院院士41%来自高校;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38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3个。由此看来,高校有能力,也有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历程充分证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体现了大学的责任与使命,也已成为衡量大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江苏省的高校也应在改革发展中,心系大局,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根据江苏教育官方网站的统计资料显示,江苏全省高校总数为128所,全省综合性高校占4%,理工科院校占17%,师范类占6%,艺术类占4%,财经类占5%,医药类5%,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约占59%。在区域上,全省高校分布相对均衡,其中以南京市为最多,苏州市居第二。江苏省拥有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服务社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另外,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苏南地区作为近代工业的摇篮,有着优良的地缘优势;苏北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科技和服务需求旺盛。这些都为江苏高校服务地方多元化,丰富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高校科学研究只有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因此,江苏省高校在重视基础研究、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还应以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社会,实现江苏省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对接,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

二、江苏省高校服务地方的瓶颈问题

(一)高校资源难以向社会辐射

众所周知,高校基础设施投入非常大,体育场馆、实验中心、图书馆等资源丰富,但仅供学生和教师使用,利用率并不高。高校的资源向社会辐射,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让大学在文化引领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丰富周围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众的素养。纵观江苏省各高校,能真正做到学校资源向公众开放的寥寥无几。当然,高校在向社会开放的操作过程也困难重重。第一,资源与民众共享后,学校的管理成本势必增加,比如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的开放,就需要增加人力成本、维护成本,有的高校就因为成本上升的问题,在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关闭,缺乏持续性。第二,学生的安全很难保证。如果校园完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出入校园,有可能会打破宁静的校园环境、干扰学校正常、有序的教学活动。开放校园必定会增加校园安全隐患和管理难度。第三,高校与周围环境信息不对称,很难让民众享受到高校的资源。一些高校定期会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来学校做讲座,但这更多的是封闭在校园的内部信息,外界很难了解,更不要说参与共享了,缺乏便捷的了解渠道,这也就降低了周围民众分享大学资源的积极性。

(二)与企业的合作缺乏深度

近年来,江苏省各大高校已经有意识的跟当地一些企业合作,结合高校的技术、专业优势与企业的生产、市场优势,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及共同承担成果转化等科技计划项目方面合作。例如,三一重机在与河海大学成功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与东南大学联合申报“教育实践中心”后,又一次与江苏省大学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合作,但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高校流于形式,在签订合作协议后,很难见到成果。部分高校在发展社会服务活动中能直接运用、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并不多。一些高校的科研人员辛苦研究几年的成果,在项目结题或是评审以后就束之高阁,没有主动的与相关企业接触,或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临阵退缩,缺乏深入合作。优秀的成果没能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服务,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因此,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要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必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能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真正的创造效益,达成终极目标。但现今能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成果并不多,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特色、创新能力

随着大学扩招以来,一些学校盲目扩张,江苏省的高校也不例外,虽然开设了一些时髦的新专业,但师资和办学条件还不成熟,部分高校专业设置陈旧、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能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调整,不能按照区域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高校入学人数持续增长,而高校的办学条件滞后,二者发展不协调,普遍存在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因此,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过硬,专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对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具备应有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必然会影响高校服务企业的水平。另外,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阵地之一,如果科研团队缺乏创新能力,则会影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质量和效果。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科研水平高,科技实力的提升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江苏省现阶段的科技成就与其密集的高校数量还不成比例,与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也不相匹配。因此,江苏省高校只有在深入思考自身办学方向和目标、办学类型和层次、办学水平和特色等因素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成为自主创新、造福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部分高校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

高校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江苏省高校数量众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但还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典型。大学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社会的变化必然引起大学功能的改变,必须顺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应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种种隐性壁垒,促进学校向社会开放,主动走出“象牙塔”,在高校围墙之外,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但事实是,真正愿意或者有动力与社会密切接触的教师并不多,更多的是埋头于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科研成果也大都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满足于纸上谈兵,研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不准确,高校缺乏合理的引导。教授们不屑也不善于与市场打交道,对校外大千世界漠不关心,孤芳自赏,不能够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去,把自己和外界封闭起来了,缺乏面向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动力。

三、江苏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探索

(一)突出高校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

地方高校的特色是指地方高校特有的个别强项或优势。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特色,二是建设特色。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寻求特色,找准高校服务社会的结合点。例如,淮安市大学科技园正式落户淮阴工学院,该院在园区内就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研发、成果转化等系列配套服务。目前已有淮安市雅华电子有限公司、世盟风力发电机公司等多家企业入驻。另外,由江苏省科技厅投资300万元兴建的“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日前也刚刚通过了中期验收,该实验室主要是围绕淮安特别是盱眙特有的凹土资源开展研究,有效提高了凹土的附加值,也拓宽了应用领域。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确立服务重点,突出服务特色,强化自己的服务优势。就江苏省而言,各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地方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相关的服务。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结构、科研力量、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需求打造自己的教学、科研特色,寻求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更好的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

(二)打造科研团队,助力校友企业转型发展

高校的科研人员更多的是各自为政、散兵游勇,这样为企业服务,很难向纵深发展。江苏省不乏一些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比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这些名校会设立一些高端继续教育机构,学生更多的是一些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几年后,高校就会拥有一批又一批的校友,帮助有需求的校友企业转型升级,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因为彼此更加了解,所以合作的成功率会更高。这类高校的科研人员应该形成合力,打造科研团队,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高校可以发挥自己广泛联系校友的优势,组织“项目路演会”、“校友企业成果展”以及组织招商引资活动等,为校友企业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这些有益的尝试可以发展成为常态,并沿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另外,高校可以成立校友服务中心,内容可以涉及技术、财务咨询、管理采购等方面,为校友提供免费和贴心的服务,助力校友企业转型发展。其中,技术服务主要是聘请各领域的专家、教授为校友企业遇到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财务咨询主要是借助学校资源,为校友企业提供各式各样的财务方面的服务,包括融资、资金管理、公司上市等方面,为校友提供一个全面金融服务的平台。管理采购联盟分中心则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为企业寻找上下游及供应链的支持,让校友间互相发现彼此最好的合作伙伴,在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给予指导。这将成为高校服务企业不断创新和实践的模式。

(三)设计科学评估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过去高校的考核评估主要集中在的数量和质量,科研项目的论证、结题,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所需要的中介及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享并不明晰,缺乏激励措施。因此,针对“产学研”一体化问题,高校还应重视在成果转化阶段的一系列考核、评估、激励体系,为科研工作者扫除障碍,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全面推进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和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同时,高校要根据江苏省社会环境的需求变化,调整自己服务的内容、模式。比如,对于江苏省很多制造型企业如何转型升级,新农村如何建设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和知识的双向交流,使高校自身始终处于调整和变革中,增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实效性,站在科技前沿,为社会提供技术成熟的、科技水平高的、可转化的实用技术,直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团创建品牌,建立长效机制

大学生是高校中活跃、具有潜质并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之首,截至2011年底,江苏高校共有19.79万党员,占大学生总量的11.63%。2011年,由江苏大学组织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了系列援助服务活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能够坚持做公益,创品牌,并建立长效机制的学校并不多。将公益服务列为必修课,并非只有中国的高校。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大学,中学、小学里都设有公民服务课,目的是推动学生与社会接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把公益当作一门必修课,关键是使高校中的大学生们真正养成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创建出志愿者服务的品牌。通过设置不同志愿者服务模块,满足不同特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要求。为了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高校一是要注重整体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设置不同志愿服务模块,充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的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要求;二是要搭建好平台,组建立体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形成高校网状立体的志愿服务平台;三是规范认证。各级负责志愿服务的组织,要及时公布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认证学分和学时,让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够获得学校的认可,让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成为一种常态。

(五)明确高校内部客户,扩大服务功能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内部客户,服务好内部客户,也是服务好社会的一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也是间接提高服务社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 “教育超市”自创立10年来,以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服务教育,不断创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江苏“教育超市”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创立。目前,门店总数已发展到103家,网点覆盖50多个校区,为50多万名师生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商品销售规模上升到5亿元,10年增长了近10倍。 “教育超市”根系校园,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爱心资助或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为近4000人次提供了助学机会。除了服务师生生活,“教育超市”还承担了服务教学的任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超市”作为江苏省示范实训基地的一部分,承担了学校经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实训任务,为学生提供了收银、理货、防损等实训岗位。学院还依靠“教育超市”,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了“商品零售”实训课程。因此,依托教育超市,高校可以不断创新,扩大丰富其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邹友峰,等.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育,2010,(5).

[3] 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4] 杨德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

[5] 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6] 蔡泽伟.姚奇富.高职教育要为现代制造业培训技能型人才[J].高等教育,2007,(1).

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理念;生态智城;以人为本

1引言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滨海高新区)是1988年经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天津市集高科技工业、科研开发、成果孵化、技术贸易、科技服务、人才交流、信息集散于一体的科技新城区,总体规划面积97.96km2,包括华苑科技园、滨海科技园、南开科技园、武清科技园、北辰科技园、塘沽科技园六部分。其核心区域华苑科技园、滨海科技园位于天津市西南和东部,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双子星座。建区以来,滨海高新区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滨海高新区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绿色能源、软件及高端信息制造、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5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参与产业高端分工、创新浪潮持续涌现、骨干企业规模带动、配套企业链条不断延伸的产业创新集群。

天津滨海高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天津高新区根据国务院加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关精神和商务部关于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要求所确定的重点工程,已被列入“天津市2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之一。基地位于天津市区西南部核心区域——华苑科技园内,地处京、津发展轴,毗邻京沪高速铁路,紧靠京沪、津沧、京塘等高速公路,城市地铁3号线穿行其间,基地北侧是117大厦、双子星大厦两大标志性建筑,旁边是高级马球场及各类健身设施、场馆,地理位置优越。整个项目面积约606亩,控制规划容积率1.5,建筑密度30%,绿化率42%。

作为天津市重大服务业项目,为打造一个国际化生态基地,景观设计专门邀请国际知名的美国EDAW(易道)公司设计。美国EDAW(易道)公司对园区及基地进行全面考察后,提出了“生态智城、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2生态智城

生态智城是指以基地的有机生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为原则,构建一个高、密、强的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商务生态体系的高尖端的研发区域,可以通过基地的布局、设计、雕塑来进行解析。

2.1精巧的布局

整个基地景观可分为绿轴区域、内庭办公区域以及楼边景观区域3个部分。绿轴共有两条,分为东西绿轴、南北绿轴,它贯穿于整个基地,既起到分割车道的作用,又把基地的所有的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基地有6个独立的内庭办公区域,由6栋相同建筑围和而成,称为庭院办公区。楼边景观区域作为整个区域建筑物的点缀,力争创造出一个步道和聚集空间相互连接的网络,使地块内所有建筑成为有机的整体。景观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既诠释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又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风格。

2.2巧妙的设计

整个景观设计形式中大量运用了方和圆这样的原型来展现现性的设计风格,通过硬朗规矩的特色灯柱、花池、草坪、水池、平台等景观元素来体现科学的严谨和创新精神。

2.3智慧的雕塑

在基地主干道正中间有一个蜗牛雕塑(图1),背着一个笔记本电脑,设计师赋予它美好的思想,即生活如水,如花,如雨,如棋,如茶……面对人生的多变,我们需要以平常的心态,去拥抱与品位。人生会有种种的不如意,人生就是不断地知不足,而奋起的过程。也许自己并没有别人聪明,这就注定自己不能“投机取巧”,只有用科技智慧充实自己,把科技化为智慧的翅膀,从头做起,从现在开始,去充实自己,去超越自己,迈向更好的明天。

图1蜗牛雕塑

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即以人类体验为设计导向,建设一个可以持续产生禅心活动的园区环境,自然的、生态的、充满浪漫色彩的,集工作、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提供优越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宜人的景观环境。

3.1绿轴设计

东西绿轴位于大门主干道,设计主要以体现基地雄伟气势为目的,绿轴以基地门牌作为起点,在正中间设有一个大型石雕,以一个大理石喷泉作为收尾,由各色植物组成的模块包围着它们,在硬朗中添加了一抹柔和。整个马路两侧,种满高大挺拔的银杏,与建筑物遥相辉映,在建筑物入口处,还设有4个小喷泉,使人一走入基地,就能感受到一种磅礴雄伟的气势。整个区域选用木槿、黄杨、红瑞木,金叶女贞、小龙柏等植物做成模块,不仅颜色艳丽,通过植物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风景。在门口与中间位置,整齐的排列着大规格特色灯柱,与大乔木遥相辉映,简洁现代的灯具,既满足功能照明的要求,更体现的园区的科技创新的理念。

南北绿轴(图2)位于园区南北大道中间,长度贯穿整个园区,作为整个园区中最重要的景观区域,设计不同景观元素的交融、穿插、渐变,形成空间的起伏与层次,在整个区域设计中制造丰富的园景,力争景色的多样化,形成一个供人休息的好去处。整个绿轴由大理石小路分割成很多不规整的块状区域,每隔一段还设有大理石的座凳以及特色花池。整个区域中插入了许多小型特色灯柱,它们虽然不如大灯柱显得那么雄伟,但是小巧的设计,为整个区域增添了灵巧。在这些块状绿地里,设计选用大叶黄杨、红瑞木等植物做成植物模块,分隔出宿根花卉与乔木,通过排列种植,形成一层一层升高的视觉效果,在配合大面积的草坪设计,效果更加明显。道路两侧,选用了乡土树种国槐与千头椿作为行道树,更能体现出亲近的感觉。

3.2庭院办公设计

庭院办公区中的围和空间是最接近人行动的空间,每个区域面积不是很大,加上车库顶板,设计难度很大。在综合考虑以后,针对每个区域,做了不同的设计。6个围和空间一一对应,就如同建筑一样,形成三种表达形式。一空间里面采用2个大型长方形花坛斜对称作为主景;二空间采用六个正方形大花池作为主景;三空间则采了用花池与花坛搭配的形式。每个空间中种植的植物各不相同,既体现出不同季节的风景,又把整个空间都区分出来,让人不会走错。

图2南北绿轴

3.3楼边景观设计

整个楼边绿化,没有太多复杂的设计,都是简单一条大理石小路,把大乔木与灌木分隔出来,中间用草坪进行填充。但是设计根据每条路与每个建筑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植物进行点缀,避免形成一层不变的感觉,而且植物不同的特点,在季节中也有很大的变化,使整个区域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4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工作环境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环境的污染,气候的变化,使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式的生活环境。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的设计师们,从“以人为本”出发,结合时尚的设计、创新的理念,在响应高新区“花园式”高新创业区招商号召的同时,实实在在的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时尚、创新、生态、健康”的办公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职教师资;培养

作者简介:杨同华(1978-),男,江西丰城人,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教师,硕士,教育技术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丁菲(1969-),女,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江西职教师资培养研究”(编号:11YB246)的成果之一,主持人:杨国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7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指出,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就理应承担输送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的重任。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校在职教师资专业设置、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及不足,从而影响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拟对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相关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职教师资本科专业设置合理性问题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合格人才,是高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层面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也更多服务于区域内职业教育行业。因此,开设的职教师资本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为本区域的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服务将是申报专业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以江西省为例,从江西省尤其是国家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来看,今后需要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因此,职业技术类招生专业目录里的涉农、涉工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就有开设的必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设相关专业,才能确保毕业的学生有用武之地。所以,选择合适的职业技术教育类的招生专业是高校首先要考虑的,而不是为了办专业而任意选择专业进行申报和设置。

(二)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1.忽视教师业务发展。当前,在高校中重教师学历、轻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高校对师资队伍建设多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侧重对教师业绩的考核、评聘、晋升、选优等,而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由于重学历,当前许多教师不顾专业发展避难就易,不管什么专业先完成学历达标。由于重行政管理,在师资建设过程中只强调学历达标、人数达标、培训率达标,而忽视每个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而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授课老师既需要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在相应岗位的操作能力,这种老师我们称之为“双师型”师资。如果教师只是注重学历的提升,不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这样的师资就难以肩负培养职教师资本科人才的重任。

2.企业人才担任课程主讲老师面临障碍。鉴于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的职业性、技术性,相应行业的技术人员可能更适合担任某些课程的实践指导老师。但是,现在高校外聘人员担任课程主讲老师的准入制度相对较苛刻,在职称上要求偏高,且待遇上不够有吸引力,时间安排也不够灵活,因此,制约了这些技术人员在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到位,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有待整合。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这种老师的基本质量规格就是“双师型”,即教师+专业工程师,而实际培养中这一目标基本没能落实到位。职教教师相对于普教教师而言,其专业素质构成更具复杂性。除需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还必须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了解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现状,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为此,有的职技高师提出毕业生必须拥有三证,即毕业证、教师资格证、专业技能等级证,以此来达到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的统一。然而,在实践中,这三者常有偏重,尤其是学术性与技术性,由于教师、学制、生源、培养机制、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很难实现共同发展。而师范性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及培养方式的局限性,也常常受到削弱。

2.培养模式不科学,职业性、实践性、情境性有待强化。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即学校本位培养模式,在大学课堂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到企业、学校实习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从普通高校来的毕业生则缺少学校见习和实习,很多新教师上岗前对自己即将工作的环境、工作性质一无所知,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训练,不仅从教后适应期较长,且对新教师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

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高校后勤; 节能减排; 减排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92-02

一、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的产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在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以节能减排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将成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而中国的环保和节能减排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导致能源消耗量增长过快,水、电、油、煤、气等能源先后出现供需矛盾紧张的状况,严重地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危机一直是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党和国家不断号召全社会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大力推动节能降耗,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从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4%,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只有6.8%。与“十五”时期相比,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同时,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十一五”前4年少消耗了4.9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3亿吨,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目前,发改委正在抓紧编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确保实现我国政府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完成这个目标任重道远。

二、高校后勤推行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节能减排工作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独立院校2000多所,在校生达2000多万人,高校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节约型校园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个高校也以各种形式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节约型校园。我国高校能源资源利用主要包括土地、能源(电力、煤、油、气和热力五大品种)、水(供水、中水回收、雨水收集利用)、建筑材料、办公用品、教学用品、试验用品等方面,这些能源资源部分内容包含在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基建维修管理、水电维修管理、房产管理、饮食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多样化与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样的形势下实行开源节流,推行节能减排意义重大。

三、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节能减排措施

(一)节能设备与材料

高校的学生公寓、浴池及办公、教学、生活区电力设备是能源资源能耗的集中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节能设备与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使用节能设备与材料前期需要一笔较大的投入,但从长远利益的对比来看,利益的回收还是相当可观的。

1. 照明节能

自从告别火光照明以来,电灯已然与人类密不可分。照明用电量占据着高校电力能耗相当大的部分,做好照明节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一是优选高效光源的灯具和灯管,如节能荧光灯,半导体照明用的是冷光源,不但无污染,而且节电效率高达90%以上;二是应用优质启动设备,电子镇流器重量轻、体积小、噪声低且无频闪效应,以电子镇流器取代电感镇流器应用于启动荧光灯、节能灯、金属卤化物、高压钠灯,节能效果显著;三是合理控制照明,办学、教学与生活区域使用用电控制系统可以有效避免长明灯现象,杜绝使用大功率电器,同时一些以光控、时控、感应等为控灯原理的电器设备,可以适时开断照明灯。

2. 校园节水

学校耗水量大的方面主要有厕所用水、淋浴、洗漱、饮用等生活用水,以及场地清洁、食堂、灌溉和景观等公共用水。在生活用水中,厕所用水、淋浴和冼漱是最费水的部分,也是最容易滋生浪费的地方,因此要做好校园生活用水节水工作应主要从这3个领域入手。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安装自动节水控制设备,如沟槽式厕所里可以安装自动节水控制器和红外线感应设备,浴室里可以安装自助刷卡系统等;二是减小水的流量,学校里用水器具最多的是水龙头。解决水龙头节水的方向是控制水龙头的流量,同时不影响正常洗漱的感觉,市场上目前已经有这类节水设备了。

雨水的收集利用效果也不容忽视,通过雨水收集设备收集起来的雨水可以用来作为场地清洁、灌溉和景观等公共用水,减少学校的用水成本。

3. 绿色建筑

当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数量的增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高校后勤保障的必备条件。我国高校正向着生态型、节约型校园的方向发展,发展绿色建筑,使用绿色建筑材料是高校基建努力地方向。

(二)技术改造

我国的高校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原来的校园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一些陈旧、落后、老化的技术设备进行改造更新,如食堂的大灶、蒸饭设备就可以把原来的煤炭作为原来的改为自动无压式的燃气设备;开水房的锅炉设备可以更新为燃气设备,减少碳排放;楼梯道开关可以改造为声光控延时开关;教学与办公场所照明可以改造为节能照明灯具等等。

(三)监督与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另外一种新技术――物联网,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技术目前已经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后勤服务部门节能减排工作中投入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对校园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

四、节能减排探索实例

(一)学生公寓引进用电控制系统

2008年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的大火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合理的控制学生宿舍的用电负荷,才能够从源头上杜绝学生在宿舍使用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的现象,为此我院于2009年引进了学生宿舍电控系统,电控系统的使用对学院的节能减排、学生安全用电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2010年学院学生宿舍的电费与2009年相比,节约了近10万元,学生宿舍未发现一起用电安全事故。同时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节约用电的习惯,以前的长明灯现象没有了,学生可以做到出门随手关灯,甚至可以做到晚上一个宿舍在电脑前看电影不开灯。电控系统的使用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二)学生浴室供暖系统改造

我院由于学生数量较少,致使浴室洗浴的人气不足,很多时候就几个人同时洗澡,冬天浴室里就会感觉很冷,开空调又特别浪费电。通过实地察看发现,我院开水房与学生浴室仅一墙之隔,开水房的余气都直接释放到空气中了,没有得到利用。经过技术改造,我们把开水房的余气引进到浴室里,在浴室里增添保温设施,学生浴室既温暖又省电。下一步我院准备将太阳能供热引进学生公寓和浴池,以此进一步降低学院的碳排放。

(三)食堂开水房设备更新

自2008年以来,通过淘汰落后、陈旧的锅炉、大灶,引进燃气设备,大大降低了碳排放,也杜绝了了锅炉带来的安全隐患。

(四)校园雨水回收

2010年学院建了一个人工湖,学院周边没有合适的水源,湖水的来源成了问题,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环境条件和人工湖的地理条件,采用雨水回收利用技术,每年可回收利用雨水十几立方,有效的解决了人工湖的水源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工湖周围绿化用水的问题,为学院节约了几十万元的水费。

五、结语

高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合理有效的利用节能减排措施,在基础建设、节能产品和设备的利用、节能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节约型校园,减少碳排放,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 谭洪卫,徐钰琳等.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与我国高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J].通风热能通风空调,2010(2):36-40.

篇7

关键词:信息管理;服务;地方经济;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引言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系统操作能力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能参与企业经济管理并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做出预测和判断,具有独立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市场预测决策、经济活动分析、撰写专业报告的能力,能顺利地进入企业信息管理领域就业,从事掌握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ERP系统基本操作和数据维护的管理企业基层信息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近三年数据显示,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本地就业,一般以信息技术领域为主。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前应当充分考虑专业建设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结合,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出一毕业就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人才。

二、增强ERP软件的了解与认识

(一)明确我省范围内ERP软件使用的主要行业种类及ERP软件使用的普及率。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企业ERP系统应用最广泛的行业集中在制造、IT、零售、能源、物流这几大行业,其中,又以制造业一家独大,占到所有行业应用的44%。企业ERP系统应用已经从初级的财务和预算控制基本功能模块向采购、材料、人力资源、客户、销售、设计、库存等管理模块转变,相应的ERP供应商结构正发生了重大变化,SAP、Oracle和用友三家国际知名厂商品牌渗透率之和达到76%,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市场空间。

我省范围内ERP使用的主要行业集中在煤炭,焦化、电力、商品流通、化工、房地产、建筑施工、酒店管理(财务方面)等行业。如美特好,太钢等企业集中使用了用友公司的U8-NC系列产品。

(二)了解常用ERP软件种类及企业常用ERP软件的种类,并了解各种ERP软件的特点。完整的ERP系统就是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实现资源最佳组合、获取企业最高利润的信息系统。

ERP主要的应用模块包括财务和预算控制、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销售和分销管理、基础数据库管理、数据仓库和OLAP等。企业应用ERP模块的侧重点从目前的财务和预算控制模块。逐渐过渡到企业供应链管理及生产管理。目前87%的企业拥有ERP系统。这些企业ERP系统主要应用模块是财务和预算控制(50%)、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30%)、销售和分销管理(30%)、生产计划管理(28%)、人力资源管理(26%)、供应链管理SCM(23%)、数据仓库和OLAP(16%)、产品基础数据库管理(15%)和质量管理(10%)等。

1.财务模块管理

企业中,清晰分明的财务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在ERP整个方案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ERP中的财务模块与一般的财务软件不同,作为ERP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和系统的其它模块有相应的接口,能够相互集成。 它可将由生产活动、采购活动输入的信息自动计入财务模块生成总账、会计报表,取消了输入凭证繁琐的过程,几乎完全替代以往传统的手工操作。

2.生产控制管理模快

生产控制管理是ERP系统的核心所在,它将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同时各个原本分散的生产流程的自动连接,也使得生产流程能够前后连贯的进行,而不会出现生产脱节,耽误生产交货时间。

3.物流管理

(1)分销管理

销售的管理是从产品的销售计划开始,对其销售产品、销售地区、销售客户各种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并可对销售数量、金额、利润、绩效、客户服务做出全面的分析。

(2)库存控制

用来控制存储物料的数量,以保证稳定的物流支持正常的生产,但又最小限度的占用资本。它是一种相关的、动态的、及真实的库存控制系统。它能够结合、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随时间变化动态地调整库存,精确的反映库存现状。

(3)采购管理

确定合理的定货量、优秀的供应商和保持最佳的安全储备。能够随时提供定购、验收的信息,跟踪和催促对外购或委外加工的物料,保证货物及时到达。建立供应商的档案,用最新的成本信息来调整库存的成本。

(4)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核心模块之一,如何有效地处理好供应链管理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契合关系、供应链系统中各环节之间的整合与效率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链结构,即认为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控制前馈的物料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及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的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

三、结论

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自身的问题。缺少培训和教育成为了企业实施ERP系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已经初具规模,且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却缺少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ERP系统成了鸡肋。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实施ERP系统,并能让其真正产生效益,不仅需要从需求分析、项目实施环节下手,更要对变革阻力、内部沟通、领导支持、人才储备、人员培训等困难有充分的准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了解相关业务,如:财务,生产等,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保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信息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很多课程和教材已不适应专业的发展的需要因为应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课程教材要完全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综合课程的教材要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项目课程的教材要将各个工作任务作为核心形成的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构建项目式教材的体系,并进行编写,也可以直接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增加ERP理论方面的课程以及实训方面的课程;

2.开设企业沙盘方面的课,使学生形象的了解企业的格局,模块,并对企业内部分工清楚地认识;

3.继续开设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课程;

4.增加现代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等课程。

(二)实验实训建设

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加大对实验实习设备的投入,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本阵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1)建设科学、合理、满足教学实验需要的实验室。(2)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设置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及设备利用率。

(三)多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相关专业的人员,分期分批到相关用人企业有针对性地参观考察,广开思路,增强本专业建设今后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张念鲁.谈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4月

[2]谢勇旗,李名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及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04)

[3]凌淑莉.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6(06)

篇8

学校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试验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抓住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发展机遇,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明确“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和培训基地”为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响应重庆市委市府关于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的号召,充分发挥学校1957年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的优势,利用石油、冶金、机械电子等特色学科的人才、科研成果和平台条件,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载体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

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有50多年的合作历史,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特别是重庆科技学院受托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完成的翻引钢机械手、棒材强力穿水冷却系统、轴承座自动拆卸及翻转系统、钢厂设备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与中石油和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开发的新项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与中石油共建“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

重庆科技学院是重庆市唯一一所拥有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的高校,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自1951年建校以来,50多年的从事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科研人才队伍,特别是油气井井控技术、现代油气钻井技术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奖多项。其中:现代井控技术研究(欠平衡钻井动态模拟及设计软件开发、空气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包括高压气井、水平井的井控工艺技术和井控装备研制,成果具国内先进水平,已在大庆、辽河、胜利、中原、四川、长庆、塔里木等油气田推广应用;石油HSE风险管理配套技术研究及评价,其研究成果(行业评价标准)已在培训实践中应用,受到石油企业的好评;另外,石油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及评价、油气井钻井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与中石油公司长期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基础上,中石油公司拟投资近千万元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建设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为石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养技术、安全管理人才。

与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

目前,在我国专门从事针对航空、航天及军工用的磁性材料研发的单位不多,从事磁性材料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的高校也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一流高校,而这些重点大学还主要从事磁路设计、磁性材料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西南地区还没有从事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

重庆科技学院长期从事冶金与材料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冶金技术、新材料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专业方向之一,也是学校的专业特色。在50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培育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建设有材料研发科技创新团队两个,致力于新型功能磁性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制造,研发的产品已成功运用于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产品中。

学校与南京晨光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我国航天工业重点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中心已获得了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承担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

积极探索官产学合作新型道路

与重庆市科委、重庆三峰公司联合成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

2005年8月重庆科技学院与重钢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同时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三峰环境公司合作开展了“垃圾发电厂高速离心雾化器的研究与开发”、“垃圾发电厂焚烧炉液压控制技术及系统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基于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二者地位和制约关系的思考,面向国家能源、环境领域战略需求,在重庆市科委等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峰环境公司、重庆市科委三方决定联合组建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8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体——重钢集团旗下专门从事环保产业的子公司,重庆同兴垃圾处理厂、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大型项目即由重庆三峰环境公司牵头进行投资、建设并承包运营。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是重庆科技学院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属官产学合作。研究院建设所需资金、仪器设备、场地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按各自拥有、共同使用、统一管理的原则执行,运行费用由项目经费解决。研究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要求建设和管理,主要研究人员由学校教师和向社会聘请部分优秀研究人员组成,所有人员由研究院统一管理。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这一官产学合作平台的搭建显示出它的蓬勃生机。由研究院研制的垃圾焚烧发电高速离心雾化器和垃圾焚烧炉液压控制系统在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得到推广应用,为重庆三峰环境产业公司节省直接投资上千万元;目前,新的研究开发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已申请专利67项;获得重庆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与美国COVANTA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开发与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备忘录,第一批技术合作开发经费164万美元已到位;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立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与重钢集团公司合作,在研究院设立重钢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室。培养高级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响应国家号召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开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为重庆市乃至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重庆科技学院有深厚的石油、天然气和冶金行业背景,具备安全工程的学科基础条件,有专业教师6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已经在石油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本专科专业中开设了安全工程相关课程。学校非常重视安全培训、咨询、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建有国家甲级资质的重庆渝油安全评价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IADC重庆(长城)国际井控培训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重庆培训中心”等中介与培训机构。近年来,学校为各行业培养了井控、HSE和安全监督管理等中层、基层技术管理干部5000多人次,并开展了广泛的安全技术服务工作。

鉴于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教育机构缺乏、安全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及科研缺乏支撑的现状,为了解决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和重庆市王鸿举市长提出的“依托相关高等学校,筹备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的指示精神,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教育、科研开发、中介服务为一体,全方位辐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领域。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是重庆科技学院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又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安全工程学院由学校提供办学场地、图书情报资料,市安监局提供政府专项资金和政策保障,双方共同提供师资,投入设备。安全工程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理事长和学院院长由双方派出,双方共建共管。目前,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已招收全日制专科学生240余人,全日制本科学生200余人,对全市安全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安全中介服务及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在重庆市安监局的指导下,整合全市安全研究与评价机构,并得到国家安监局的支持,组建了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同时,根据“渝府[2008]3号文件”精神,积极参与构建“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工作。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投入的不断到位,将会越来越发挥出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的巨大作用。

充分利用大学城地缘优势,与重庆微电子园开展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合作

篇9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重庆市永川区边陲小镇吉安的经济概况以及该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定位、总体思路和围绕既定的目标制定了五大发展举措等三个版块来透视一个小地方的成长历程。希望以此来探索如何发展镇域经济,如何使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别。分别从培育“五朵金花”、打造“多彩果乡”、激活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科技助农、建立二大致富基地等五方面举措介绍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村经济。

关键词 :吉安 五朵金花 二大基地 定位 镇域农村经济 举措

一、吉安镇地理气候和经济概况

镇域农村经济是全国农村经济的组织细胞。发展镇域农村经济事关县域农村经济、区域农村经济、全国农村经济。现就吉安镇近几年经济成长之路做一个认真梳理。吉安镇位于永川南部,地处黄瓜山山脉,自然条件适宜,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6.5至17.5之间。季节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地处川渝交界处,连接泸洲的新旧两条永泸公路横贯全境。区域优势明显。据镇统计办统计:全镇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990元,同比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5年1月20日在国新办会上公布,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由此可见,吉安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远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二、因地制宜确立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

镇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吉安镇的定位和总体思路是:

(1)锁定三大目标:水果大镇、工矿强镇、乡村旅游;

(2)发展三大产业:多彩果业、科技牧业、新型矿业;

(3)发挥三大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域产业优势;

(4)实现三大愿景:沿边重镇、秀美乡村、幸福吉安。

三、制定加速发展镇域经济具体举措

1、发展特色农业,精心培育“五朵金花”,打造“多彩果乡”。

吉安镇地处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温润天然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土壤质地,孕育出“五朵金花”——尖山富硒梨、三和蓝莓、一心杨梅、箭杆李子、高峰纽荷尔脐橙。年产各种水果3万吨,为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750元。建成了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拥有2.1万亩优质梨,8000亩纽荷尔、200亩箭杆李基地。其中,1200亩的七彩·蓝莓园,年产鲜果25万斤,实现产值25000万,也带动了周边农民47人就业。建成了是名副其实的“多彩果乡”。

2、依托“五朵金花”,激活民间活力,做活全镇乡村旅游。

吉安镇积极招商引资,全力推动后黄瓜山乡村旅游四季果园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尤其是投资建设以蓝莓为主题的健康休闲观光园,占地1200亩,其中蓝莓种植400亩,临湖花海20亩,苍翠林风体验区280亩,休闲娱乐区320亩,拟建成具有较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并为吉安镇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这是目前川渝两地最具规模的蓝莓种植园,积农业观光、康健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吉安镇在园区精心打造了十大赏花胜地,和十二家卫生、安全、舒适的餐饮、住宿企业。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住的舒心,这直接给当地农民和商家增加了300多万的收入。尤其是带动了地方土特产品的生产消费。吉安镇还积极利用每月3月举办永川梨花节、在各种水果成熟时节举办采果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万亩梨花园。这也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养殖业,游客乐于购买土鸡、蛋、自酿蜂蜜等出售,增加了农民养殖收入。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充分激活了民间活力。

3、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对“五朵金花”进行深加工。

当地两家酒厂加工梨子酒,梨子膏、蓝莓酒出售,销售情况很好,年销售10万斤。

4、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

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吸引资本下乡,做强全镇特色农业。一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积极改良品种和引进新品种,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二是引进了民间资本投入,建立了储存量达5千吨级果品保鲜超级水果冷藏保鲜库。现代科技设施、设备大大的延长了水果的储存期限,并保持水果的营养价值;也有利于农民在市场过剩,农产品价格过低时,暂缓销售,等待更好的商机。

5、建立“二大致富基地”,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试点基地。对镇内10名重点乡土人才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帮扶。尤其是技术上采取“单独辅导、专家跟踪服务、实践操作指导、组织培训”等方式进行悉心培育,以达到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目标。如:吉安镇由一乡土人才新建立了一家3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农户饲养。

二是创建了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尤其是今年矿业经济受市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创建这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尤为重要。因为它增加了当地农民就业收入,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确保了农村经济整体平稳运行。吉安镇通过招商引资力度,新增了一批工业企业落户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以达到以工促农的效果。再者,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产业,工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能切割而谈。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吉安镇通过“多彩果业激活农村乡村旅游;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特色农业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以此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新经济。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地摊经济;供求关系;博弈;第三产业

一、“地摊经济”的由来及催生的原因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其非合法性存在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人类发展“地摊经济”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地摊经济催生的原因很多,比如供求原因,失业问题等等,但是其中最为重要、起决定性的便是供求原因。

根据调查所得,下沙大学生用于饮食和衣服的费用月占65%,基础消费是最大部分。地摊经济大多为餐饮业和服装业,我们调查显示餐饮业和服装业占整个地摊经济的94.23%。据现有数据研究,假设一个人一个月买一件衣服,一个月的基本饮食需求是93顿饭,下沙现有18万大学生,则一个月需要18万件衣服,基本饮食需求1674万顿,而下沙现有的餐饮店家、服装店家,勉强能够应对这些需求。此外,由于店家分布呈集中状,位于商贸城、奥特莱斯广场等,距离和时间的问题,导致学生消费呈现比较困难的现状。

再者下沙大学城附近有工业城,大量民工和其家庭居住附近,为了谋生或者增加家庭收入,看到如此境况,设摊买卖,小本薄利,地摊经济便应运而生。

二、地摊经济的外部性分析

(一) 地摊经济的正外部性

1.地摊经济能缓解就业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庆指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员流入城市谋生是不可避免的,而城市人群也需要城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多元化的服务。更重的要是,从小商贩和外来人员的角度,到城市劳动谋生是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大学城区,我们发现摆地摊的人大多是失业人群。许多失业的人群没有一定的资本租赁店铺,也没有资金力量运转,对于他们而言,在街边摆地摊是最为简便和最具收益的。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地摊经济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道路,也为很多创业的人群提供模拟的平台。

2. 地摊经济满足了低水平消费及物质较为匮乏地区的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娱乐需求。地摊上的商品与店铺中的商品相比,地摊商品因为成本比较低而比较廉价,低水平消费者往往偏好地摊商品,如果地摊经济消失,他们不得不面临着购物的新选择。这种选择的成本往往是比较大的。与此同时,地摊虽然零零散散的出现,但是在夜晚,他们常常会成群的出现,从而形成一条地摊小街。低水平消费者不但能够获取所需求的商品,也能够在选择中获得逛街的乐趣。除了低水平消费者之外,物质较为匮乏地区会有这种情况,比如,下沙大学城。

3. 地摊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下沙大学城地摊经济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地摊经济来积累资金,也能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当他们的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不会满足于流动的摊位,为了扩大经营,会选择租赁店铺,或者直接开始创办公司。

(二) 地摊经济的负外部性

1.影响市容,造成环境污染。下沙的地摊往往就设在街道的两边,会占据人行道,摊点的随意摆设影响到了行人的安全,也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市容。摆地摊的过程中也会给环境造成污染,果皮、塑料袋随地丢弃;烧烤浓烟四溢;小商贩的吆喝叫卖声嘈杂无章。这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洁和美观。

2.威胁社会治安。地摊摊点的管理责任现在都没有法规明确界定,小商贩因为利益而使地摊管理陷入混乱状态。有的小商贩为了占据有利位置相互竞争吵架甚至大打出手,自己受伤的同时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给社会治安工作带来麻烦与困难。地摊多由闲散人员组成,客流量大,缺乏有效管理,时有失窃行为发生,这也使学生与摊主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3.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调节社会经济、监管社会经济活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商贩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依法纳税的意识,这不但给国家财政造成一定的损失,还损坏了社会公平。小商贩们大多数都处在低收入阶层,可以相应的少缴一部分税收,但是绝不能偷税漏税。

三、地摊经济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政府、社会大众以及流动地摊主的利益互相影响,也存在着利益博弈,因此我们将对地摊经济进行博弈过程的分析,探究原因并得出最优策略。

首先,对于地摊主来说,最优策略是摆摊。原因如下:假设博弈双方为地摊主A和B,策略集为摆摊和不摆摊。由于地摊主的收益一般较少且互相影响小,因此假设摆摊收益为固定R,不摆摊的收益为0,无论地摊主B采取怎样的策略,地摊主A均会选择“摆摊”。同理,地摊主B均会选择“摆摊”。因此当(摆摊,摆摊)即地摊主A、B都选择摆摊的时候,其收益最大(R,R),达到纳什均衡。推而广之,对于N个地摊主而言,当N个人都选择摆摊时,其收益最大,达到纳什均衡。

其次,在地摊主和政府的博弈中,假设各博弈方完全理性,并有获得完全信息的能力。基于这样的假设,地摊主的策略集为“摆摊”和“不摆摊”,政府的策略集为“管理”和“不管理”。

假设地摊的固定净收入为R1元/天,由于政府管理对地摊主造成的损失为C1(x)元/天(0

当R1-C1(x)>0且R2(x)-C2(x)

当R1-C1(x)

当R1-C1(x)0,即地摊主在政府的管理下面临亏损,且政府的管理收益大于管理成本,有较大可能性进行管理,因此此时双方的策略为(不摆摊,管理)。达到纳什均衡。社会净福利取决于地摊主的得益是否足够弥补政府的损失,当地摊主的得益大于政府的损失,则社会净福利为正,有利于社会发展;当地摊主得益小于政府损失,则社会净福利为负,不利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当政府管理力度较大(R1-C1(x)0)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不摆摊,管理)的局面,即政府管理收益高于成本,且地摊主在政府的管理下面临亏损,放弃摆摊。但是,这种情况对于政府管理的要求较高,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而(摆摊,管理)的情况才是地摊主与政府重复博弈中的均衡点,也很好证实了现实生活中政府管理下地摊屡禁不止的现象。

对于地摊主来说,为获取最大利益,摆摊是最优策略。对于政府来说,由于现实中管理存在种种困难,更倾向于不管理。其原因大致如下:

1.管理成本往往高于管理收益。政府在地摊整治上的投入有限,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地摊的整治和管理;

2.政府打击难度大。违法的地摊往往是在某个时间段出现,而且地摊流动性强,容易躲避管理,政府很难彻底将违法的地摊扫除,打击效果不好

3.制度缺陷。一味的取缔地摊难以真正地从根源上解决地摊问题,完善制度及管理才是根治之道。

基于上述原因,地摊主和政府一直处于游击战的状态,进行长期的重复博弈。

四、数据分析

我们团队以问卷调查为主要调查方式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对象是消费者,其中以学生为主。我们共发放问卷356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00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关于消费群体构成调查

本次调查中,男性消费者的比例占总体的35%,女性消费者比例占总体的65%,相比男性消费者,女性消费者多占了总体的30%。由此可知,女性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更青睐地摊。我们团队的课题以下沙大学城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是消费的主要群体。针对每月生活费的问题,7%的消费者月生活费不足800元,而68%的消费者月生活费在800-1200元之间,月生活费达到1200元以上的消费者只占了总数的25%。

高校周边的地摊在未实行管制前经营时间主要在15:00至22:00,是学生往返的高峰期。经过调查分析可知,未在地摊上消费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而偶然在地摊上消费的消费者占调查总人数的79%,只有8%的消费者经常在地摊消费。可见,地摊只是便利消费者的一项途径,是消费者的选择之一。

(二)关于市场执法监管满意度调查

在未实行管制前,地摊存在众多问题。如环境脏乱、缺乏管理,秩序混乱、影响周边学生生活、与同行业租店面者形成不正当竞争,影响公平等。

在问及消费者对下次城管的执法满意度时,53%的消费者对此表示一般,不满意程度超过了满意度,甚至占调查人数的42%的人表示城管管理态度恶劣,而认识城管管理态度很恶劣的人数达到了调查人数的34%。城管对地摊实行直接管理,利益关乎消费者、地摊主和政府有关机构。因此,合理规范城管的执法力度,提高城管管理的满意度势在必行。

城管的管理自然会引起城管和地摊主之间的矛盾。对此,不同消费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占调查总体的57%的人认为城管的执法力度过大;而33%的人认为地摊是违法的,城管应该对其实行管理,剩下10%的则觉得无所谓,采取观望态度。

(三)关于地摊的存在形式及合理性调查

地摊经济是否应该支持,其对社会的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调查过程中,51%的人对地摊经济表示支持,而反对地摊经济的人数也占了15%,其余34%的人对地摊经济的存在与否表示无所谓。而我们则认为地摊经济的存在与否,将取决于多方矛盾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地摊是一种移动的形式,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和土地面积,对占地费用的收取,占调查人数49%的人认为应该,和其余51%的人表示反对。费用的收取和费用分配的问题也是关乎多方的矛盾之一,亟待解决。

在我们的调查期间内,政府有关机构对地摊加大了管理力度。地摊逐渐被清理,对此,我们对地摊消失对周边人群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地摊的看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占被调查人数的15%的人认为,地摊的消失使其生活极其不方便,62%的人认为地摊的消失对其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响,其余23%的则表示没影响。占调查总人数的62%的人表示不应该取消地摊,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应该取消地摊,29%的人对是否应该取消地摊表示无所谓。

五、规范地摊经济的对策

(一) 现有政府政策

1.城管管理与打击。在2010-2012两年间,城管强制管理,铁硬手腕,将地摊驱赶至没有为止。

2.白杨商亭的设置。政府于2011年下半年,取缔地摊后,在大学附近设置了白杨商亭,混炒等比较受欢迎的饮食再次开业。

(二)现有政策问题

1.完全的打击和强制铁硬驱赶减低就业,减少了闲散人员的收入,同时使闲散人员失业,造成一部分的流动人员,导致了社会治安等问题

2.白杨商亭三三两两,而且开营时间并不固定。

(三) 主要对策

1.给地摊经济划定区域,限制经营时间。地摊经济的区域需要得到合理的规范,不能影响交通,要集中化,便于管理。时间段应该划分为早上中午晚上三段,三段要有时间规定。调研显示,仅有13.2%的流动商贩是全天制摆摊的,大部分的流动商贩都是选择上下学人流量高峰期出来摆摊,这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妨碍公共秩序,所以有必要对流动商贩的摆摊时间进行限制。

2.地摊主之间互相进行卫生与服务监督。同业之间的监督往往是最为严格的,为了防止恶性竞争和勾结,政府可以进行抽号配对或者电脑随机配对。对于调查后发现恶性竞争的可以进行惩罚性措施,例如罚款或者停业一段时间。

3.设置摊位费。地摊经济与店铺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成本,店铺因为租金、水电等费用,商品的价格一般较之要高一些,但是地摊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商品价格也比较低,这是其巨大的优势。收取合理的摊位费,可以使地摊经济和店铺经济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许浩.大城市容得下“地摊经济”吗? [J].中国经济周刊,2007,(12).

[2]赵英军、黄华侨,地摊背后的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

[3]许浩. 大城市容得下“地摊经济”吗?[J]. 中国经济周刊, 2007,(12) [4] 朱孟进,淦玲莉. 经济时评:穷人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地摊经济[J]. 宁波通讯, 2007,(05) .

[5] 张广辉. 给予城市“地摊经济”生存的空间[J]. 辽宁经济, 2007,(09) .

项目编号:2011YJX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