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

篇1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课件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采用第二种思路:学生学习物理已接近一年,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同时也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较稳定的物理学习心理,这都是学习本节的有利因素。加上日常生活中剪刀、直尺、起子、木棍等工具学生较常见。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杠杆》设计思路:

我在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方案:一、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篇2

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反思

(一)重理论轻实验思想影响教师教学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物理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只注重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对于物理实验并不是十分重视,有的物理教师不教学生实验,只是给学生讲解物理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在听讲后增强应试能力,所以就出现了“做物理实验不如讲物理实验,讲物理实验不如背物理实验”的错误观念。由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物理教师减少实验的时间,只给学生讲实验,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初中生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得到结论,在考试的时候就能够得到理想的成绩,至于做不做实验并不重要。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确保初中生的物理成绩,但是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

(二)实验完成情况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初中物理实验课大多都在物理实验室进行,但是由于每个学校的师资情况和硬件设施不同,很多学校的物理实验课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艰苦地区农村的一些中学,受到条件限制,物理实验教学技术装备无法满足现在实验的需要,使得初中生在做实验时很多人围着一个实验设备,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自用到实验设备,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有些学校一学期所做的物理实验数目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差很多,甚至还有个别的学校不做物理实验的情况。由于不能确保初中物理实验保质保量地完成,使得实验课的教学面临着严重的阻碍。

(三)学生动手能力差,对物理实验不重视

初中生在物理实验时不敢动手,不知道如何动手等现象是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由于学生自身原因以及对物理学科的错误认识,他们对物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物理实验的理解能力低,只知道机械的按照物理教师的说法去做,不知道自己动脑去思考。

二: 建设高效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升学率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物理实验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帮助初中生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我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会根据初中生的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够在实验课上学到新知识。比如在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时候,为了同时兼顾上等生和下等生的学习质量,我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讲解或者提问,对于差等生我会告诉他们杠杆的平衡指的是杠杆静止或者匀速转动,然后会带领他们亲自操作杠杆,帮助他们分析得出杠杆平衡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对于上等生我就让他们自己操作杠杆,调节杠杆,增减砝码,在不断的实践中自己去总结平衡原理。在物理实验课上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物理产生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发物理实验资源

初中物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能用物理知识解释。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使物理教学生活化,加深物理实验与生活的密切程度,要使初中生明白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我在教学中会注重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做实验时我不会直接告诉学生需要选择哪些器材,而是让他们通过预习实验内容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发现有些实验器材是可以用其他器材代替的。在实验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去自主尝试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对学生提要求,带着任务去做实验

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给学生带来一些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学习。有了具体的要求,初中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才会更加顺利。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通过物理实验提高自身素养。比如在做实验前,我会给学生讲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和要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按照要求去做,增加物理实验的效率。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步骤、数据表格填写、实验报告的书写模式等一系列都要提出相应规定,只有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养成好习惯,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按程序按步骤学习的好习惯。任何问题的提出就代表着进步。

(四)教师要根据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给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按部就班的展开学习。让学生自主操作实验器材,自主讨论并且提出相关的实验方案,继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去探究、去学习。让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探索的目的,并不在于要得出正确的结论,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

篇3

关键词:机器人;课堂教学;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55-01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机器人竞赛逐渐在青少年中展,其中以机器人作为教育内容的第二课堂和其他竞赛辅导形式也发展迅速。机器人与物理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管是机器人的电子原件还是结构上,都能从物理学中找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学机器人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一、教学机器人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简析

教学机器人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门课程,它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融入我国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内容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机器人已经在课程中渗入得越来越多,成为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总结了教学机器人的特点,主要有三:

1、教学创新性

教学机器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其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教学活动与教学机器人的结合可以让其设计、活动模式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都具有创新性,学生在创新的教学活动中,其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2、内容综合性

教学机器人是材料、机械制造原理、能源转换、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集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将其融入到物理教学中,也将让教学内容富于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资源开放性

物理学科中教学机器人的应用是一种开放性的资源,它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性,拓宽了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的界限,能将各种教学资源与物理学科进行整合,从而高效的实现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机器人在应用于《杠杆》教学中

杠杆作为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较难掌握的内容,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关的探究性试验可以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进行理解,但是杠杆原理知识灵活性较大,能够供学生进行实验的例子却比较少,所以即便学生掌握了牢固的理论知识,但是要运用起来仍然比较困难。但是杠杆原理在机器人科学领域却运用得十分广泛,机器人的结构、运动系统及能量的转换传输等都与杠杆作用有着莫大的联系。学生在进行机器人构建的过程中一定会应用到杠杆知识,很多时候,为了能够更好的让机器人的功用发挥,他们不得不对杠杆原理作出深入研究。这种从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学习知识欲望远比书本上的文字知识来得主动和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都得到很好的激发。

比如,怎么样让机器人的机械臂更好的去抓住物体是一个让学生颇费脑筋的问题,笔者在利用教学机器人模型运用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首先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机器人的抓臂是什么类型的杠杆?(费力杠杆)它所具有的特点适合抓拿住什么类型的东西?机器人的手臂是具有什么特点的杠杆,它在抓取物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机器人的机械臂的幅度应该如何控制才不至于出现损坏问题,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学生一边运用机器人进行抓取物体的操作,一边积极讨论杠杆原理知识,教学所需要传授的知识就在学生的问题探究活动中印入学生脑海。这个教学过程不是填鸭式的说教,也没有“典型例题”的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主动汲取需要的知识。

三、教学机器人在应用于《摩擦力》教学中

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大致分为腿和轮胎两种。轮胎这种方式灵活性大、组织起来也较为方便,因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在不同的任务中,轮胎的选择颇为重要。笔者在此以乐高教学机器人为例:在基本的套装内有多种供学生在不同场地选择的轮胎,而学生选择轮胎的知识点就是摩擦力知识,传统教学中,摩擦力是一个非常抽象且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引入教学机器人之后很多知识点就有了具体的例证,这部分的学习也就化抽象为具体。笔者带领学生参加青少年机器人足球比赛的活动中,由于比赛场地太光滑,导致机器人出现打滑的现象,学生在中场休息时间中,用随身配备的简易工具在轮胎上划刻出一些纹路,打滑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缓解。比赛之后学生很自豪的向笔者汇报道:“老师,其实我们就是利用了物理学习里面的摩擦力知识,增加机器人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就解决了打滑的问题”,由此可见,机器人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很好的效果。

四、教学机器人在应用于《电动机和发动机》教学中

“电动机和发电机”这一内容在进行教学时,细心的学生经过比较就会发现二者的有完全一样的内部结构,不同的在于外界提供电源时线圈在磁场中运动,而外界提供传动力时线圈中出现感应电流。那么,若是电动机的线圈先转动会不会让发电机发电呢?笔者拿出两个一样的电动机并将二者连接,先将其中一个电动机带动产生旋转,学生可以很快的发现另外的一个电动机可开始运转。这就足以说明电动机与发动机的构造是相同的,其不同的地方在于能量的转化方向不一样。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演示这一实验,看到学生惊讶的表情便知道这一知识点已被他们记住,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物理科学知识与教学机器人的结合对于课堂教学是事半功倍的。

将初中物理教学与教学机器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究过程中轻松了掌握了需要掌握知识,原本抽象枯燥的物理学知识变得有趣、形象直观,其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这也是物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邱雅番.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基于机器人的通用技术教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实验在物理学教育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要联系实际、面向社会,这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充分开发和广泛吸纳社会上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实验课程资源,使得物理实验资源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开发和利用实验课程资源。

一、用身边的生活和学习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用日常器具做实验,简便、直观、原理单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力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由于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有限,我们必须重视并充分的利用现有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探究学习和实验,使物理学习可感可知。如在让学生感受力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设计随手可得的小实验:用手举课本、用手推拉文具盒、用手提起书包、用塑料笔杆摩擦后吸引细小纸屑;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由于缺少一部分凸透镜,我们就发动学生收集并利用适合的瓶底作替代;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利用学生玩具“激光手电筒”作为光源;在探究浮力大小时,学校没有溢杯,我们就用塑料瓶子加上玻璃管代替;在认识杠杆时,我就让同学们用硬纸片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开瓶器模型。教学中的这些随堂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规律。

二、运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演示是力求操作准确,给学生做示范,并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准确操作。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基本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学生只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验,才能不断地形成具有实验能力。但是,学生动手做实验若只是按照课本机械地操作,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相反会削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挫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有计划,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实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的能力,实验前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仪器的基本要求,教师先做好演示,然后再进行操作。如学生在做“电流表的使用”这一实验前,必须帮助他们弄清:不同量程的大小及选用,表头的读数,正负接线柱如何连接及如何将指针调零等等。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才能逐步做到熟练。例如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可让学生先学会串联,再学习并联电路的连接,并且在练习用实物连接之前,教师先示范电路连接的方法(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学生再用模型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配合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又可以促进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中

物理课程应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物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周围各种丰富的现有资源,创设各种情境,将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与物理教学相融合,一起寻找物理的规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学生的所思所想也别有一番风味:汽车在乡村公路上行驶,若遇到下雨路面湿滑,可在公路上撒上一些煤灰以增大摩擦力;菜贩子的菜篮子下安装上几个滚珠以减小摩擦力;在自行车链条上打上些油可减小摩擦力。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时,同学们列举生活中杠杆应用的事例也丰富多彩,扁担担起东西是杠杆,指甲刀是杠杆,鱼竿是杠杆,圆规是杠杆,火钳是杠杆等等。这些都是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验,物理在生活中得到深化,学习在生活中得到提高,问题活了,知识面宽了,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了。

四、将亲身体验融入物理教学,拓展教学空间

篇5

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物理研究源自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不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复杂的,实验的作用在于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模型化搬到实验室用模拟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看到与生活相似或是相悖的物理现象,继而激活学生的求知激情,联系原有认知进行解释获得知识和思维的发展.

纵观当前的初中物理教材,相当多的知识点学习情境和探究都安排了实验,实验给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提供了直观的、准确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到直观的实验现象外,还使学生参与到知识探究中来,体验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从而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物理学习情感.二、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建议

1.变废为宝,开发生活化实验器材

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实验室配备旧、缺现象严重.“瓶瓶罐罐即实验”,我们不能因为仪器的短缺而轻视实验教学,应积极开发生活化的实验器材(水杯、鸡蛋、气球、易拉罐、矿泉水瓶子、手电筒等),这样做不仅仅解决了仪器短缺的困难,同时更因为实验器材源自于学生的生活而拉近了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生活化的实验器材开放了实验的时空观,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实验方法和知识经验迁移到课后,让实验多次重复,提供了认知的深度.

2.提高开放性,发展学生发现、创造能力

实验是探究的过程,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设置问题即是给学生设置实验探究的目标.笔者认为我们的实验教学应提高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实验探究不应该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可见到答案的具体问题,而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已有物理现象进行质疑,发现问题,从多个角度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继而提出各种猜想,最后在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设计实验完成对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创造”.

例如,对于“测食盐水的密度”实验,教学时事先完全没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去结合物理知识和原有的实验技能去思考实验方案,接着再分析实验的可行性,最后从误差分析的角度思考实验器材的选择.三、案例分析――“杠杆”

“杠杆”这节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又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教学支撑.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实验情境帮助学生完成新课学习.

1.模拟生活情境,导入概念

投影生活中的情境:一个巨大的石头拦在了公路中间,要求学生思考用最为简单的一个机械搬走拦路石.通过情境联系到一根硬棒――杠杆.

2.竞赛类实验:开啤酒瓶比赛

提供5瓶啤酒、5个开瓶器,请3个女生,2个男生分别上来参加比赛,看谁打开啤酒瓶最快.引导下面的学生观察台上每个学生开瓶时的姿势和用力的方向.借助于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在应用时会涉及一个固定点――支点.完成对杠杆的二次认识:杠杆就是绕着一个点(支点)转动的硬棒.

3.使用生活中的杆秤

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一把杆秤,让学生自主摸索称重物的质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思考如下几个问题:支点在哪里?质量怎么得到的呢?不过每组学生在使用时都能读出一些质量值.那么为什么呢?原理是什么呢?借助于实际的问题可以将教学引向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学习上去,然后再让学生回到杆秤称重物的实验中去,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几个量一一与实际相对应,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宏观调控.

4.扩充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要求学生回顾生活中杠杆的应用,放开学生的思维去找,如扁担挑重物、扫把扫地、钓鱼等,由学生找到的资源出发,引导学生在去分析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几个量,引导学生发现动力、阻力的作用点和支点位置可能存在的关系,再联系生活确立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的概念.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高效化;策略

物理是在初中才开始系统学习的学科,不过,学生接触物理知识却不是在初中学段才开始的。在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的不仅仅是“知识”,其实还有科学化的思想、探索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物理教学的“本色”呢?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呢?就要实现高效化的实验教学。那么,如何实现高效化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呢?

一、高效实验教学离不开适宜情境的创设

初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如何保持这份好奇心呢?就要创设适宜的情境。事实上,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取以及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实验教学情境.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物理教师多是开展一些演示性的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学习是相对被动的,亲自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究的空间是相对有限的,这会严重影响初中生的物理实验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创设趣味化的实验教学情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动手欲和探究欲,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杠杆》一节的导入环节,教师本来以演示的方式呈现羊角锤拔钉子的实验,但是因为没有直接的体验,学生无法获得杠杆省力的感性认知,因此将其以学生实验的方式在课堂内进行,让他们围绕“如何将牢牢钉在木板里的钉子拔出”这一问题,思考、讨论和操作,在他们解决问题后,教师趁热打铁,立足于这一模型和他们一起认识支点、力臂、动力和阻力等概念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的物理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二、高效实验教学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学习只是教育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才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好奇是初中生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初中物理教师要善于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实验当中感受到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魅力,在发现中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情感,加快学生个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节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准备了橡皮筋、刻度尺、饮水杯、细线、标有10g的一块糖果,然后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郊外,利用自己身边的器材测算下一块小石头的质量,请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实验情境和学习任务一经提出,很多学生都会疑惑在没有天平的情况下怎样测量质量,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刻度尺能不能当杠杆用,橡皮筋能不能做成弹簧秤,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测量质量的策略方法,最终学生在集体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情况下,总结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用刻度尺当杠杆,即把细线栓在刻度尺中央并适当调整位置,保持刻度尺的水平和平衡,然后用细线记好石块和10g糖果,并分别置于刻度尺的两段,然后调整其位置使刻度尺保持平衡,最后记录石块、糖果分别到中央细线的距离L1、L2,石块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M=10L2L1g;二是同橡皮筋当弹簧秤对石块进行测量,即先测出橡皮筋长度L0,用细绳分别栓好糖果、石块并系于橡皮筋下端,测量出橡皮筋的长度L1、L2,此时石块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M=10L2-L0L1-L0g.在这样的实验教学情境下,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达到了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高效实验教学离不开师生合作交流

篇7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之引入课堂教学中也早已实现,多媒体教学几乎已经成为所有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依然存在众多缺陷,例如只能播放固定的PPT文件、视频、图片文件,只是比传统的黑板教学省略了一些板书功能,但交互性电子白板的出现使得这一情况大大改观,本文就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交互性进行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电子白板;交互性;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33-01

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投影仪连接,通过投影仪将计算机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上面,在专门的程序支持下,可以通过电子笔代替鼠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对计算机的文件、图片、视频等进行修改、标注、连接、保存,这就形成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性,真正实现了白板和电脑、教师和学生有机互动。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诞生使得教学变得简单、活泼、生动和立体起来,尤其是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它有着以下几个优点。

一、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传统的多媒体初中物理教学实验中,教师既要操作电脑,又要操作实验装置,学生的注意力也在投影布和实验台两者之间转移,这样不仅对教师是一种劳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利,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可以将实验装置进行虚拟化,将它存入电脑中,投影到电子白板上,在电子白板上对实验装置进行操作,既节约了时间,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电子白板上面,还没有实验风险,可谓一举多得,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非常的有效。

比如在上《滑轮》这堂课的时候,因为里面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分,所以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中,一般老师都会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验装置,一边在电脑投影仪上操作,一边在实验装置上面进行操作解说,但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之后,教师就可以将整个实验装置虚拟化,放入电脑中,在电子白板上进行虚拟操作,对定滑轮和动滑轮进行虚拟的实验,甚至可以将定滑轮和动滑轮进行各种有趣的组合,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实验台上面,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出例如起重机、升降电梯等的运行视频,将物理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真正的应用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和兴趣,同样也提升了整个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多媒体物理教学中,真正能让学生参与的很少,学生在课堂中主要就是听和写,真正的实验操作上手的机会很少,因为这是硬件条件造成的,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就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因为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实验是虚拟的,这样对于实验的操作,仅仅是使用电子笔在白板上进行画线连接、拖拽等等,这样极大的缩减了实验步骤,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实验当中,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物理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上《杠杆》这堂课的时候,如果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只能生硬的通过图片或者简单的杠杆实验装置进行操作,而且学生上手的机会很低,这样就不能让学生了解杠杆的魅力,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杠杆的魅力可想而知,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展现杠杆的威力和魅力,也可以让学生来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原理,体会先辈豪言壮语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就是物理的作用,一切都可以用物理来解释,让学生真正的互动起来,对于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性就会极大的提高。

三、为教学反思提供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在上完课程之后,老师或者学生并不能有效的对这节课进行一次回顾,而交互性电子白板的引入就能解决这一难题,交互性电子白板可以有效的记录这堂课的点点滴滴,可以录制视频、音频,也可以保存这堂课所有的操作记录,这样不光是老师,学生也可以进行观看回顾,有效的加深学生的记忆,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些记录,了解这堂课有哪些好的地方可以保留,有哪些不好的可以改进,让老师可以进行课后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在上《机械运动》这堂课,虽然课本上只有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在上课过程当中,经常有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达到了高中物理的难度,让老师都能感到耳目一新,这种课堂思维火花的碰撞极为的可贵,如果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基本上老师和学生也就当时感慨一下,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就可以有效的记录下来,不仅对老师是一种好处,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表扬,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极大的增加。

综上所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对于初中的物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进步作用,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物理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效的增加,视野也能得到极大的开阔。

参考文献:

[1] 邢耀刚.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6):33-34.

篇8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逐一加以说明

(1)物理对象模型 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

这种模型应用最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部分每时每刻都在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就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

(2)物理条件模型 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

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把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和阻力不仅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3)物理过程模型 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

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4)理想化实验 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

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5)数学模型 由数字、字母或其他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或算法

篇9

关键词:物理实验;知识;基础;能力;实践操作;创新

初中物理的实验操作和展开方式,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目的就是做到“巩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双向提高”,同时提高物理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一、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能力,灵活运用于实验操作

在物理实验当中,首先运用核心知识,其次是操作技能的原则,学生要将知识和能力两者融入实验当中,在实验当中同时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能力。

例如我们做“平面镜与显微镜”的实验,目标分别是“光的直射和反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涂片的观察”等,运用的知识就是“光的直射和反射基本知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在具体的实验当中,我们要把两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规则融入到实验当中,目的就是夯实知识,同时提高能力,同时在实验当中巩固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亲身实践,学生模仿操作,实验反馈,小组合作

教师可先按照要求,将实验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一一讲解和重点关注,引起学生注意,接下来,教师进行实验的过程操作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学生在前一步的知识铺垫之后,就很容易接受实验规则了。

例如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中,首先在学习了杠杆的基本知识外,也就是课本“简单机械和功以及能”的知识外,就可以展开实验了。

探究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步骤如下:(1)检查器材。(2)调节杠杆平衡。(3)杠杆两边挂不同数量钩码,平衡后测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记录数据。(4)改变钩码数量和位置,平衡后再次测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记录数据。(5)整理器材。

数据记录:

最后根据实验数据和过程实验结论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可以将实验列成大纲,然后一步步去做,作出示范,最后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实验总结,记录过程。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4~5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将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高其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同时可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互相交流,探究问题,得到更多的方法,拓展思维。

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进行动手操作,气氛和谐,不怕出错,每个小组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在班级中展示,老师放在一起进行集中评议,找出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分别进行物质和精神鼓励,再次让学生修改,得到最后的圆满答案。

在实验当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这种方法推而广之,用于实验课的教学当中。

综上所述,在夯实物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形成潜移默化的内在能力,以物理实验的方式反观知识,巩固创新,推陈出新,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发展,是物理实验课的必由之路,在实际中,我们可以运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去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孟庆云.物理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08.

[2]王文钧.技术物理实验与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5.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情境教学法 课堂教学

物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在初中阶段我们要做好启蒙工作,让学生在初步认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科兴趣,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情境的设计,结合学科特点,回归生活,立足实验,适当地引发“冲突”,引导学生思考,让其在解决问题中促进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直观呈现,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初中教材以概念、定义、公式为主,在学生眼里比较抽象,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易失去兴趣,阻碍其深入探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创设直观情境,引导学生形象感知,让其近距离地接触知识,展开探究学习。

比如,在讲《光的颜色》一课时,我就紧扣教材,联系生活,借助多媒体向其展示自然中美丽的光,学生被一幅幅美图吸引,对“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着,我拉上窗帘,一簇簇阳光从缝隙中透进来,我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很自然地引出了“光源”的概念,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再比如,讲到《杠杆》时,学生对这一概念不太理解,我就联系生活向其展示一些常见的杠杆,像镊子、指甲钳、剪刀、钓鱼竿等,这样杠杆概念就由抽象变得具体了。随后,我就让学生谈谈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和作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得很不错,我就趁热打铁深化杠杆概念并且引导其总结杠杆的五要素。学生掌握理论后,举一反三,举出了生活中其他的“杠杆”,对其原理颇有感悟。

由此可见,物理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时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引入,减少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促进其运用。

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有的结论和规律都源于大量的实验,初中物理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的能力,逐渐培养其科学研究的精神。课堂上,我们要借助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会学科魅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比如,讲到《浮力和影响浮力的因素》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做这个实验。整个实验包含三个部分,首先,将一个鸡蛋置于盛满水的量筒中,等其沉入底部时就往水中加盐,学生观察到鸡蛋上升,最后浮在水面上。其次,把一只瘪掉的篮球放在水中至沉入底部,然后用软气管给它打气,学生观察到篮球在水中体积慢慢变大,最后浮至水面。最后,学生将一只密封的铁盒子放在水中,发现其浮在水面上,然后将其打开装满水,又发现了不一样的现象。通过三个小实验的操作,学生不仅活跃了思维,还对浮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物理教学倡导学生探究学习,注重其思考过程,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习方法和目标不太明确,我们要借助问题对其诱导启发,引导其朝正确的方向思考。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问题的提出不仅会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其思维,还能活跃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一举两得。为此,我们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比如,在讲《杠杆》一课时,基于之前的概念学习,学生对其有了一定了解,但在正确描述时还存在问题,我就借助问题解决“问题”。开始,我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先用粉笔小心地撬起桌上的书本,提问学生在这一操作中什么是杠杆,学生正确回答以后,我让其寻找身边的工具撬起书本。这下热闹了,只听课堂上翻箱倒柜的声音,有的用笔袋,有的用直尺,有的用笔等。随后,我就抛出问题:“如果操作时,我们不用力,书会被撬起吗?”学生开始思考,我趁热打铁:“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实现杠杆的运用?”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步步深入,总结出“支点”、“作用力”、“力臂”的概念,对杠杆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创设冲突情境,借旧引新,促进学生思维拓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物理教学要围绕其展开,在知识传输过程中引导其积极思考,迸发思维的火花,勇敢地质疑。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一直扮演倾听者的角色,除了偶尔地回答问题,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善于设计冲突情境,在回顾旧知时引出新知,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促进其知识知识结构的完整。比如,我在讲《液体的压强》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此方法,收效甚大。首先,我复习了压强的概念,学生回想起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我抛出问题:“液体有没有压强呢?”学生思考了一下表示有,他们入“局”之后,我就趁热打铁:“水坝的构造为什么是下窄上宽?”“鱼类在水里游是不是没有阻力?”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会让其联想到物体的压力压强,思维出现冲突就会去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压力压强,以此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由此可见,物理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思考探究,更需要其在不断的矛盾中质疑、深化,实现知识结构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