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篇1

关键词:中职幼师;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目前中职幼师专业面对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学前教育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经常被报导有各种关于幼师体罚儿童的新闻,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而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幼师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1、首先是学校方面的问题。对于中职幼师学校来说,部分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不重视,目前大部分中职幼师专业只是将重心放在技能提升和理论教育上,在职业道德课程上的建设不足。首先,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被作为教学的核心,有针对性的列入教学内容当中,一般情况下,学校都将专业技能的学习作为幼师培养的重点内容,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职业道德培养这些比较长远的问题来说,一般作为选修课程草草带过,同时也没有道德素质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成绩的内容;另外,部分学校的授课教师由于对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对岗位职业道德的认识较少,并且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对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就会相应的较为匮乏。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来说,普遍较为单一死板,教学的过程缺乏体验和互动,这就导致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职业道德教育与技能课程不同,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需要来自本质的感染和熏陶,加上相应的理论指导,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就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来讲,其课堂往往以口头说教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较差[1]。

2、社会家庭原因。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对于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在现在的社会的当中,利益分配是主流的价值观,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这样的价值观始终没有本质的变化,这就持续的影响着幼师学生的心理,使其在道德和利益之间产生相应的矛盾和冲突,加上目前幼师的整体收入和职业地位不高,使幼师学生在这样矛盾当中很容易失去本性,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也会逐渐降低;另外在家庭方面来说,幼师学生的年龄较小,过少的经历使其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并不深刻,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在遇到心理冲突的时候,往往缺少辨别的能力。

3、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经过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幼师专业大部分为女生,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缺少一定的认同感,另外部分幼师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对之后的职业生涯并不期待,部分幼师学生常常以“高级保姆”来形容自己的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程度不深,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兴趣。

二、改进中职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针对以上的叙述,发现影响中职幼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学校和个人方面,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1、建立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中职幼师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来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建立,需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辅助,其主要方法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辅,学校内部需要用相应的理论指导和交流体验来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学生对幼师职业的认同感,同时也需要家庭的辅助,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几个方面的影响下,幼师学生才能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2]。

2、改变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学校应该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列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其次,学校应该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以此来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行培养;另外,由于中职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所以说,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进行岗位实习,结合校内外资源来进行阶段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在对职业道德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需要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在一年级的时候,需要向幼师学生讲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安排学生进行幼儿园的参观和学习,使其建立初期的职业道德观念;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在具有一定职业道德观念的时候,学校则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体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体会职业道德在幼师职业当中的重要性;而三年级则是学生的实践期,在这段时期当中,学校应当实时观察学生的动态和思想,并且结合学生的平常表现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并且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在这样三个阶段的职业道德培养下,学生不仅能够对职业道德有着较大的认同感,同时教育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3]。

三、结束语

针对目前中职幼师专业的教育现状,职业道德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且困难的教学内容,针对目前中职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学校应该多方面结合,并且根据幼师专业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幼师职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作者:郭伟泽 单位:河北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斌.中职幼师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13(4):61-63.

篇2

关键词:职业道德 会计 教育 途径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促使会计人员正确履行会计职能,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会计人员施加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影响,促使会计人员形成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的活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和引导会计人员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目前,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涉及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时,常见的是“两难”问题。当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有些会计人员受利益驱动影响而出现严重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违法犯罪;多数会计人员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出具失真的会计信息”。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能力正常发挥的保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从业者维护其职业威信和正直观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重塑会计职业道德形象是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膨胀,会计职业道德沦丧,如故意伪造、变造会计凭证;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串通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等。因此,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我国的会计环境与会计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形势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当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于会计职业活动之中,引导会计人员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促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会计目标是指为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背离了会计目标,而且会造成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规范约束会计人员职业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会计目标。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教育

普及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涉及内容广泛,覆盖面广,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会计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国际会计职业道德的比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相关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会计职业道德监督和建设等方面。多途径、多形式地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会计人员基本专业素质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步。

(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通过学习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树立“会计人才不仅是技术专家还应是道德专家”的观念,道德比技巧或知识更重要,特别是会计人员在遇到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技巧或知识都无法给出结论,唯有道德才是解决冲突的选择。《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应广泛宣传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常识,使广大会计人员懂得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它对社会经济秩序、会计信息质量有哪些重要影响;要把观念教育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采取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普及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形成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光荣,不遵守职业道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指对会计人员开展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能力、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核心内容,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以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四)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合适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和违反会计行为的典型案例,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和剖析,给会计人员以启发和警示,以达到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会计人员辨别是非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包括会计从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两大类。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注册会计师是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监督者,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目前,一些会计从业人员不重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培训考核时弄虚作假,使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加强在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力争使在岗会计人员每年参加一次培训;将职业道德列入会计职称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和规划;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会计职业道德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树立诚实守信的会计新风尚,利用反面典型进行具体的警示教育;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研讨和宣传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还不够完善,使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与惩戒遇到很多困难。我国针对单位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分别出台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只是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关于会计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而对会计信息失真及会计师事务所的“低价竞争”、“支付佣金”等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失信行为,缺乏处罚的可操作性。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提高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首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根据单位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其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结构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等。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主要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循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方法等;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是有效实施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重要保证,它主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估与考核,对失范者进行惩戒。

(三)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就是人们或组织根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表明褒贬的态度,这是一种十分有效和可行的方式。通过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衡量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并把衡量的结果反馈给行为人本身,使其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新时期会计人员应该满足的基本道德素质,从而促使会计人员养成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助于调整会计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改善行业作风。

(四)健全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

我国《会计法》第六条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通过监督和检查、规范化验收、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检查中发现的自觉遵守会计行业道德规范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会计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可以采用给予一定数额的奖金、晋升工资、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为了解决物质奖励的资金问题,应探索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补偿基金。通过对优秀的会计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营造抑恶扬善的道德环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惩戒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将会计职业道德惩戒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全国从业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建立道德行为档案。第二,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加大道德的谴责力度、不予办理或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行业禁入等。第三,对于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课不及格者暂缓发放毕业证书,待成绩考评合格后才可颁发毕业证书。第四,将会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考评不合格者调离教师岗位。

参考文献:

篇3

    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由于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让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渐渐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无论是历史课,还是英语课,都可以进行道德教育。当学生沉浸在道德教育课堂当中,教师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在笔者担任班主任的这段时期,同所有的教师进行了一次交流、探讨,讨论如何将道德教育应用于平常的教学当中。在笔者的提议下,许多教师都提出了一些讲课融入道德教育的好方法。最终,我们制定了将德育应用于课堂的具体方案并进行了实践。通过不同科目课堂道德教育的方式,学生对于道德的了解更为深入,道德意识也得到很大提高,道德这个词已经深深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

    二、德育奖惩制度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应该制定一套德育奖惩制度,实行学生德育分管理体系。如果学生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应该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同时扣除一定的德育分。如果学生有良好的表现,应该实行加分奖励。通过制定奖惩制度,提高道德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改变学生心中成绩是第一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学为本,德先行”的教育理念。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会越来越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规范,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在学期开始的阶段,笔者同学生进行了一次以制定班级道德规范的班会。通过结合学校的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再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笔者之间的相互探讨,我们制定了一个属于自己班级的道德考核规范。例如,1.在班级中随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者扣除德育分5分。2.上课无故迟到、不尊敬老师者扣5分。3.在班级举行的大扫除活动中劳动积极者加5分。4.顶撞老师、不尊敬师长者扣10分等。每学期期末笔者的班级都会进行一次德育分比拼,通过比拼竞争,反过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

篇4

【关键词】聋哑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19-02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加上个人、家庭、社会及学校多重因素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不断地更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这给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基于此,本文探讨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首先,由于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聋哑学生形成孤僻自私、偏激冲动等不良个性,使其思想道德方面极易犯错误。造成这些错误思想的原因在于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是非观念混乱,这使他们难以用社会道德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不断调整,也难以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出现道德缺失。其次,由于听力与语言的障碍,导致聋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狭窄,校内有限的资源成了他们获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也造成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的不足。

(二)来自家庭与社会的负面影响。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只是学校一方的职责,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家庭与社会对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常常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只注重对聋哑学生生存本领的培养,却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由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其家庭长期处于悲观情绪之中。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父母在发现自己孩子存在聋哑缺陷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悲观和失落感,心中充满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不同程度地传承给自己残疾的孩子。此外,由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缺少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当前,少数正常人对聋哑人仍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对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形式有待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都采用“输入式”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学习。其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也是使用说教方式,很多学生对这种教育模式很反感。聋哑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这种说教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明显不符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特殊需求,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更难以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聋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由于生理缺陷,聋哑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有时为了保护自己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与聋哑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有关。由于生理缺陷,他们生活范围较小,因而其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远远落后于正常人,再加上聋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本能要求,形成他们对物质的过分第一性要求及强烈的独我观念,因此,高度重视他们为人着想意识的培养,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家里分享美味食物时,应先让给家人,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等。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聋哑学生懂得团结互助、关爱他人,养成群体意识,使得他们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教育要通过“三结合”教育进行。所谓“三结合”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教育。首先,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塑造好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聋哑学生年龄来分析,他们比正常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更长,因此,聋哑儿童的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父母品德、文化涵养、情感及生活习惯对儿童的影响,是做人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启蒙老师,家庭是聋哑学生最先获得教育的地方,聋哑儿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行为。对于聋哑学生来讲,长时间的家庭生活为他们进行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塑造好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其次,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各种工作应渗透思想教育,强化“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再次,学校应充分利用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之机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并组织聋哑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将逐步使聋哑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改进思想道德的教育形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一般由班主任担任,这样既方便掌握聋哑学生学习、生活、爱好、思想动态等基本资料,又能够帮助教师因材施教,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动作、观点、态度和方式甚至可以影响到聋哑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特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形象,再加上科学严谨的教学理念和默默奉献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他们。例如,教师书写工整、课件丰富多彩、着装得体、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甚至是着装的搭配都会对聋哑学生起到较大的影响,并且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动力,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学校方面则应注重制订思想道德教育有关制度,以引导全校教师加入培养聋哑学生优质思想道德的队伍中。思想道德教育课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邀请法院、司法、公安等有关部门人员到学校交流,增强聋哑学生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并提升自觉性;组织聋哑学生到残疾人工厂实践,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开展交流活动,讲述他们融入社会的经历与感悟,从而调动在校聋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引导聋哑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并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才.美育教育――聋校思想品德教学的核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Z1)

篇5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们和广大家长一起来讨论一下:道德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童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还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道德感情相联系的道德意识的高级形态——道德信念,也是这一时期儿童在已有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可望使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用心听课,遵守纪律等良好道德行为。

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

对孩子来讲,进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居住的街道和村庄,爱名胜古迹、壮丽山河,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如今的孩子,大多独生,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不少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其实不然,你从不教孩子爱父母,孩子从哪里学会爱你们?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进行。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劳动教育要先从自我服务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这是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集体公益劳动,孩子入学后,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四、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一生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老实,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四、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篇6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存在的道德丧失、诚信缺乏、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消极丑恶现象,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有害信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青少年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养成。所谓“养成”,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学校的教育是重点,家庭的熏陶也不可忽视,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同时,要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首先,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开展道德知识学习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看待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其次,增强学生道德完善的自我意识。要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以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品格的渴望;教育学生主动寻找自身道德行为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这些弱点,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第三,加强渗透,寓教于乐,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社会意识。第四,提高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使学生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

篇7

【论文摘要】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方法和文献方法的综合分析,社区教育包括幼儿、家政、心身保健、道德、审美、法治等方面内容,这些基本内容揭示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和重要价值。

社区教育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基础,是基层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进行有 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从目前我国社区的发展状况看,社区教育的重点是推行社区公众教育,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人接受教育、人人参与教育为宗旨的社区公众终身教育。它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最佳途径。具体活动形式有:

1.社区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也叫学前教育,是有关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实施幼儿教育主要机构为幼儿园,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由于幼儿是对社区依赖性较强的群体,所以幼儿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单位办幼儿园的局面 已经不复存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个单位不管大小都办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幼儿教育归向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每个家庭的情况看,家长为了安心生产、工作和学习,减轻教育子女的负担,都希望就近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就为社区的幼儿教育提出了社会需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每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以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的因素都为社区的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社区教育管理部应该抓住机遇,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幼儿园的选址、设计、设备、教师、教育方针、教育内容等都要精心策划和落实,以创新的精神、现代的观念、服务的宗旨办好社区的幼儿教育。使居住在本社区的幼儿在社区内就能受到良好、优质的教育。

2.家政教育。家政教育是与家政服务相对应的教育活动,在社区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因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及其家庭,家庭是社区组织的 “细胞”,家庭的科学管理和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乃至社会发展的基础。

家政教育是向社区居民进行家庭科学管理教育,涉及每个家庭及成员的现实利益,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内容有:家庭育儿、心身卫生与保健、营养与配餐、家庭理财、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布饰与审美、家庭关系的调适等。家政教育是--f-j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家政教育使人们增长家庭生活知识和家庭管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管理和建设家庭,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的人生质量,为建立文明、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作出贡献。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政服务开始走向社会化,进行家政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家庭的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

3.居民道德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既要重视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也要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社区居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自觉的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参与和落实。社区教育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社区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形成道德教育与社区管理,自律与他律互相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等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地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居民的道德素质。使德教育真正的起到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确立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的作用使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修养、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4.居民心身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身卫生和保健问题越来越重要。人生的质量、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文明都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有较强的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特别是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突出、尖锐,社会竞争激烈,面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很难适应的,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人生的幸福需要心身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身健康,社会生活也需要心身健康,现代社区建设和完善更需要心身健康。心身健康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必需条件。社区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们进行心身健康教育,使本社区居民心身健康、人格完善,自觉地约束自己,主动关心他人,使社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5.居民审美教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有理智和道德,还要有审美的情趣和知识。审美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激情、一种欣赏和评价,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审美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思想情感方式,它以情感、启示、满足、成功、愉悦等特殊形式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审美实践活动能通过各种美的形象来触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审美修养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和内在需要。不仅表现出人们审美的心态,还使人们从美的高度来审视现实和参与社区管理。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把对居民的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审美的知识和能力,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居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社区、热爱祖国。

6.社区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们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区要经常组织居民学习法律,特别是与社区成员生密切相关的婚姻法、民法、财产继承法、老年人保条例、青少年保护条例等内容应当反复宣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让人们懂法、守法、用法,不仅人人遵守法律,还会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走向法制化。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文明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建设社区的精神文明,发展社区的先进文化,必须有法律制度作保障。而法治建设落实如何,公民学法、守法的程度如何,又取决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只有二者的密切结合,才能提高人们塑造理想人格的主动性,增强知法、守法的 自觉性。

总之,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逐渐完善,城市社区的教育问题凸显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及和睦幸福,更关系到社区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和社区工作者必须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来落实。

参考文献

篇8

一、道德教育和体育教学的概念辨析

1.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主要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它是一定社会依据其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施加系统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个体德性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一些德性品质,主要体现在拼搏、诚信、团队、集体主义、自信心等方面,也可以把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竞争精神、规则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感、意志品质等五个方面。

2.体育教学的概念

有关体育的概念主要是指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完善的人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过程,可以分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体育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特征。目前不同版本的体育教材对“体育教学”的界定有所不同。如,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是指是以体育课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等等。从这些关于体育教学的不同定义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具有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完美人格等则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和任务之一。

二、学校体育教学实施道德教育的独特性

1.体育教学的动态性与实践性

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锻炼和练习过程中,会产生诸如疲劳感、疼痛感等很多方面的生理反应,随之会引起一系列如怕苦、怕累等方面的心理反应。学生的各种行为、各种思想在这些反应中都可以暴露出来。如在中长跑课上,学生怕累;投掷课上,学生怕伤;跳跃课上,学生胆怯等。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2.体育教学的交往性与社会性

体育教学中的沟通模式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空间、自由度较大,这给予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多面对面和直接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师生之间通过频繁的交往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克服胆怯、自卑与孤独等心理现象。同时,体育活动的社会性,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的过程,学生根据一定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从事正当的体育行为。如,在体育教学与竞赛中,学生随时充当着参与者、组织者、裁判员、服务人员等多种角色。

3.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直观性

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主要是在室外或体育场馆内进行,学生学习活动的视野和参与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同时学生容易受到天气、场地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些都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着全面的刺激。在这种较为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思维等都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得到表现。与此同时,体育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本身具有产生运动乐趣的功能,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积极体验情绪的教学。在这种人际关系相对宽松、学习环境相对明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情感最充分、最自如,其学习的态度、情绪、意志、纪律性等非常容易显露出来,具有直观的一面。

三、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任务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真正被当作一项必要任务来完成。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认识不足,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只是个“软任务”。许多学校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体系,导致体育教师的教学检查指标中没有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作为指标之一,同时在教师考核指标中也没有对师德修养提出具体要求,进而直接造成了教师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学生认为体育课不是政治课,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可以锤炼自己的意志、塑造优良的品格。

2.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校体育教育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更多地只重“教”而不重“育”,只重道德而不重情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主要以单纯说教方式为主,即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同样采用“我讲你听”的单一道德灌输模式,且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化、陈旧、缺乏新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体育教师没有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实际特点和特殊性,将道德教育很好地与体育教学融合起来,而成了“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是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奖惩法等一些道德教育的常见方法,缺乏新颖性,致使学生学习疲倦和麻木,进而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成效低。

3.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目标较为泛化

受“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关注。因此,以社会价值为本位的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变成一种抽象的口号。长期以来,学校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道德教育目标显得很难理解、把握和操作,这导致道德教育目标的泛化。

四、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内容的挖掘

体育教学内容包含了教养、教育和发展等三大功能。体育教学的内容隐含着学生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精神、良好人格等方面的道德因素。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以实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统一为原则,片面强调掌握“三基”的观点,是一种片面观点。体育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运动项目教学目的等进行分类。这些不同分类下的教学内容中多数都含有明显的道德因素,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田径具有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和坚持到底的精神等;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勇于竞争能力等。

2.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外显的行为目标,往往忽略了行为目标背后的意识活动。体育教学的道德教育目标归属于情感目标,体育情感方面主要指通过认知过程形成正确的体育动机、态度和价值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有确定好道德教育的目标,才能在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体育教师在制定道德教育的目标时,要把握好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化与具体化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原则以及层次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等。

3.善于挖掘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方法

体育教学中一些常规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法、榜样法、表扬与批评法、奖惩法等。但除此之外,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体育教师还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探讨一些新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竞赛评比法、失利勉励法、时机捕捉法、行为规范法、情境创设法、挫折磨炼法、榜样示范法、团队协作法等。针对这些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对象,从体育教学自身的内在特点出发,有选择、有意识地在具体方法中渗透道德教育。

4.加强完善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要理解评价功能。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主要由导向、诊断和激励等三个功能;其次,明确评价主体。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评价涉及的主体包括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等。再次,指定评价内容。体育道德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道德认知的掌握、道德能力的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内容,把学生道德养成作为评价重点。最后,选定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采用“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也可采用“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等;还可采用“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等。

参考文献

[1]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戚万学.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关心;德育理论;学校德育

关心德育理论是由美国诺丁斯提出并建立的,她将关心伦理学应用于教育领域,围绕“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这个主题,对教育的整个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主张,如重视德育整体教育、强调学生生命差异、关注师生关系对学生关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等。由此,她建立了关心教育理论。关心教育理论是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为主要目的;以关心主导学校课程;以“榜样、对话、实践、认可”为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这种以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理论对我国的学校德育的实践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诺丁斯关心道德教育理论概述

(一)“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释义

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一种观点和态度,它由记忆、情感、能力等多种心理成分构成,并且使各种成分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诺丁斯提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1]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诺丁斯批判了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她论述了一种新的道德教育理论或者说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并提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她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重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关心:关心自我、关心最亲近的人,关心所有与自己有关的或没有关系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环境,关心意识形态的知识。[1]她想通过构建的关心德育理论在培养学生如何真正“爱”人的同时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使得他们成为“关心型”的人。

(二)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的个体生命和主体感受予以尊重和关注

诺丁斯认为,教育者不应该从教育大纲或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育者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生命世界,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在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基于多元智能、各异的兴趣和知识背景对学习材料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层次的理解。诺丁斯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关心始于他(她)的关心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关心感受。当我们进行关心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观点、他人的需要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我们的关心行为应该与他人的需要、愿望及其在特定情景中的客观因素相关联。诺丁斯关心德育理论体现了一种平等、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2.主张创建连续、协作的关心环境

诺丁斯认为关心是具体的、情景性的,教育中的关心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学校应该把自身变成一个更开放的地方,家长和社区的其他成员都可以在教师的邀请下自由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关心的互动。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的稳定性,是一种归属感,建立一个能持续经营关心气氛的教育环境。诺丁斯认为,要把关心德育看作社区性的事业,要获得全社会的人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只有当学校、家庭、社区协作起来,教师、家长和其它社区成员协作起来,并把关心作为首要目标时,关心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培养出关心的人,才能建立一个关心的环境氛围。

3.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

诺丁斯认为,教育体现在教师与被关心者的关系中。在这一关系中,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实施关心的原则和方法,而应以自身的行为展示如何关心,让学生感受到“关心”的内涵。“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2]在我们现行的德育中,学生常会感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他们所践行的并不一致,这种言行不一的情况非但无法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会在无形中起到反作用,让学生抵触德育或是阳奉阴违地践行。有效德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是通过“行”道德而不是“讲”道德来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榜样作用与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学会如何接受和给予关怀要比抽象的灌输和说教有用得多。[3]

二、诺丁斯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局限性

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尚处于发展中,关心德育理论主要关注了被关心者对关心关系的构成性贡献,这种认识相对于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代表了一种平等、尊重学生的教育理论。但是,只强调被关心者对“关心”的承认还是不够的,还应达到让被关心者愿意接纳的水平,才能保证这样的关心是被理解的和道德的,否则依然会有诸如“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存在,依然不能彻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强制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诺丁斯的关心德育理论中优秀思想,来加强我国学校德育的建设。诺丁斯关心德育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施起来困难,现行教育制度不允许

诺丁斯关心德育理论主张围绕关心主题对整个教育领域进行改革,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教师培养、学制、学校规则等各方面提出了有建设性的主张。然而,这些变革听起来容易,真正实施却很难,所需的课程变化就更加困难。关心主题很难正式纳入正规课程,不是学生不需要,也不是教师没有注意到,而是现行的过于注重科技知识的教育使其无法立足,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更加注重智育轻德育,即使在逐渐践行德育的过程中真正纳入关心主题还比较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性对学生也产生重要影响,这都影响着关心德育的贯彻实施。

(二)不可能在德育中独挡一面

一方面,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是以女性关心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在道德判断上,更多考虑地是爱和关怀,依靠道德直觉。但是,男性倾向的公正伦理强调公正原则和个人权利,在处理问题时从普遍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这在学生的品德构建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教化的本意并非坏事,它可以通过灌输真、善、美的知识与信念来建立人的理性素养并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就我国而言,人口众多,能否关心过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教很多学生,把关心纳入德育体系固然是好事,但是在践行关心的时候,这种关心如何分配?以什么样的标准分配?如果按照老师喜好关心同学,势必会使另一部分没有被关心到的同学感觉被孤立和不平等,从而导致学生厌倦学习等新的问题出现。当老师想达到平等关心同学的时候,面对很多同学能否关心过来?因此,在我国目前人口过多的情况下,实施以关心为主题的德育在关心的分配问题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诺丁斯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并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诺丁斯认为,道德情感高于道德认知,认知是为情感服务的。因此,应把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重视并加强情感教育,例如在德育的内容上,不仅要注重感知觉、概念、判断、推理及逻辑认识和实践能力等理性因素,更要关注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需要、信念等非理性因素;不仅要注重既定美德和道德规范的传授,更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连,关注学生所关心的、现存的一些重大问题。[4]在德育的方法上,不仅在正规的课程中进行情感教育,还应把它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转化为精神沟通、交往和理解的“我――你”关系,增强德育的情感性和生命活力。

(二)加强道德教育环境的整合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尽管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作用及运行方式,但它们的目标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造就人、培育人。因此,为了实现其共同的目标,三者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我国学校在建构大德育网络时,应让教师的教育走出教室、学校,走向社会,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积极争取校外人员如家长和社区其他人员的积极配合、帮助,并坚决抵制社会、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德育应对外开放,让家长、社区其它成员的作用延伸进学校,教室之中。他们应不时地被邀请进学校,或监督学校的工作、或领导学生的讨论、或参与学生的活动。

(三)培养关心型教师

诺丁斯认为,要想使教师能够胜任培养会关心的学生这一任务,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作为训练者或指导者。因此,首先教师应更新观念。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认可学生,相信学生;教师不仅把关心引入正规的课程,既教书又育人,而且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重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应尽量做好满足学生各方面求知的知识准备,从而有效的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这就要求不仅是某一领域的专才,还应是通晓人类生活、生存及其环境的一切基本知识的通才。总之,只有关心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关心型的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师的培训教育中也以关心为主题,从而为培养关心型的学生这一使命服务。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想要开拓学校德育改革的新思路,想要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想要建构适合的学校德育发展模式,内尔・诺丁斯的“关心德育理论”所含的理论意蕴和现实价值恰恰对于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教育思维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伦理的一封信[J].教育研究,1983,(8).

篇10

关键词:颜之推 家庭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家庭教育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一些家规、家训,也有专门的学者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进行详细的论述。南北朝教育学家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最为典型,其中阐述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颜之推及《颜氏家训》

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字介,原籍山东临沂人,生活于梁朝至隋朝之间,出生于一个士族官僚家庭。他历经四朝,身处社会动荡时期,饱受战乱之苦。在此期间,颜之推耳闻目睹了许多士大夫逐渐走向衰落的事实。因此,颜之推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为维持自己家族的长存和地位,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总结前人的教训,写出了一部体系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子孙,使颜氏家族永葆兴盛不衰。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详实、体系规整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被誉为“中国家训之祖”,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也因此广为流传。同时,《颜氏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更是直接开启了家训的先河,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颜之推家庭教育的代表思想

1.坚持早教的思想

颜之推主张进行家庭教育要越早越好,他认为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是胎教。“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其中提到了,古时候的圣王,就有胎教的做法。那么纵使不能如此,也要尽早进行家庭教育,应该在婴儿开始感知外界环境,并产生思想意识前,就加以教导训诲,及时把握时机。为什么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越早越好呢?他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所谓“专利”是说专心致志,所谓“散逸”是说思想散漫。他认为应当在孩子年幼时,抓紧精神专一的时期教育,千万不要等到孩子已经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再去教育,那样就没有正确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段。

2.重视德育的思想

颜之推出生于士族家庭,强调士族家庭进行家庭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治理之才,而“治理人才”必须做到“德艺周厚”,自然,德育也是家庭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德育方面,颜之推继承了儒家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孝,是德育的重要表现,要求人人都要有孝行,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悌,是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扶持。他认为,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为了使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走向歧途。颜之推提到:“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的确,学习是为了长进,并不是为了骄纵自大,为了不出现“学习反而变恶”的现象,因而在家庭教育中贯彻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3.强调实用的思想

颜之推提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治国之才,所谓的治国之才不是难于应世经务的清淡家,也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家,而是可以真正成为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他曾批评:“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谈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君子立身处世,只靠高谈阔论,纸上谈兵,未免有点牵强。国家需要的是有真材实料的治世之才,不是空腹理论之才,更不是不学无术之辈。颜之推认为,对国家有用的实用之才,主要包括:通晓政治,立于朝堂的朝廷之臣;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文史之臣;英勇果断,善于作战的军旅之臣;了解民生,熟悉民情的蕃屏之臣;机智灵敏,善于应变的使命之臣;计算精准,善于建造的兴造之臣。对于国家,方方面面都需要有实际能力的操作之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应世经务”的能力不仅可以助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更可以为国家贡献才能。

三、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价值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但是其中有益的、科学的、进步的精华部分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继承,从而为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服务,完善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体系,解决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有利于丰富当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1.强调家庭教育要及时抓起。颜之推的早期教育主要谈到了两个问题:胎教以及子女幼儿时期的教育。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胎儿有潜在的奇异能力,胎儿对于母亲所处的外面环境有强烈的敏感性。所以,妈妈在怀孕期间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饮食,心情,不可做出一些轻率的行为。颜之推对于幼儿时期的教育思想中提到,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进行,越早越好。这就启示家长要重视孩子幼儿时期的发展。

2.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颜之推的德育思想中,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学习知识固然重要,可是道德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当然,时代不同,道德表现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任何时代,一个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离不开道德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中,必须以德为本,保证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如果家庭教育中在“德”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孩子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品德问题,进而可能会影响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轨迹。

3.重视实学教育,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之才。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中重视实学教育,因为他认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不是难于应世经务的清淡家,也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家,而是可以真正成为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这一实学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同样适用。颜之推的实学思想启示父母要将孩子培养成知识和能力双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为孩子确定学习的目标;其次,要坚持书本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将知识寓于实践中,再从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最后,还要在理论学习中重视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孩子的探索能力。从家庭教育做起,逐渐将孩子培养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用之才,最终真正成为国家的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忠玉.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论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05).

[2]姜子夫.颜氏家训・勉学[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