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教育的方法

篇1

第一,关于学思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道德教育时强调要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掌握道德知识、进行道德修养的条件和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孔子教育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学生:虽然学和思都很重要,但两者比较起来,学是主要的,如果不努力学习有关的道德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康德曾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学习,不思考,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无法去开拓创新。思考,不学习,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可能有所创新。学与思,是学习道德知识的两把钥匙。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求大学生做到学与思相结合,既要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又要具有判断道德是非的思考能力。

第二,关于言行一致的道德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道德认识与信念和道德情感付诸于实践,这就是言行一致。在孔子看来,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学”或通过“学”而获得“知”,更重要的是“行”,是具体的道德实践。实际上,如果不能把人的道德认识与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失败。他十分强调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在孔子的眼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更反对“言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为了防止言行脱节,他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仁者,其言也”(《颜渊》)。孔子认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不能只凭他说的,而要看他做。孔子特别欣赏在道德实践方面身体力行的人,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的要求,强调“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的观点。

德育工作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停留在口头的空洞说教上,道德修养的水平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来体现和检验,应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应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应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

第三,关于因材施教的道德教育方法。

面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学生在年龄、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多层次的差异性,孔子认为只能从道德教育主体──学生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甚至根据某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不同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孔子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为政》篇中,同是问孔子孝,孟懿子问时,答曰:“无违”;孟武伯问时,答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时,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时,答曰:“色难”,同一问题,答案不同,程子解释说:“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人,孔子的说法不同,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中国现代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也提出,教育的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在年龄、心理、智力等方面,肯定要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性格特征来进行道德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

第四,关于启发式的道德教育方法。

所谓启发诱导,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道德教育的时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地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孔子认为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去主动思考和钻研道德的内容,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意即不到学生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很想讲出来而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一解释科学地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其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因为三年之丧本来就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 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此,孔子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己矣。”(《学而》)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公冶长》)以强烈的求知进取精神启迪学生。孔子在强调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德育工作者应实行启发诱导的教育,注意循序渐进,用“循循然诱人”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在培养学生情志上,使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五,关于以身作则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注意在德育实践时以身作则,他认为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对被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这些话,充分说明德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教育方法的实践者。例如,孔子要求学生“不耻下问”,自己就“每事问”,虚心求教;他要求学生好学乐学,自己就“好古敏学”,“学而不厌”;他要求学生要有理想,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通过教育者的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正是因为孔子能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他在弟子中享有非常高的威信,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无数事实证明,德育工作者做到了以身作则,具有人格的力量,受教育者才会真正敬仰教育者,以教育者为榜样,在实践中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第六,关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方法。

有了完善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还得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来克服不正确的情感、欲望和纠正错误,所以孔子特别强调道德意志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先要有为实现自己的志向、理想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才能为学、修德。孔子认为只有能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坚强道德意志、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还强调恒心的重要性,他引用南人的话:“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先进》),指出缺乏恒心的人,连巫医都做不成。他发挥《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观点,用“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进也”(《宪问》)来比喻完善道德修养必须勇往直前,有恒心与毅力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为那些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的人惋惜,他批评意志薄弱缺乏恒心的人。要求学生要经得起艰苦的磨练与捶打,加强意志锻炼,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不薄,染不黑)(《述而》)。后来孟子发挥了孔子这一思想,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任何一种道德行为的完成,都是克服各种障碍、挫折与困难的结果,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绝不会做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的。

篇2

1 做好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生是指中学毕业以后,不经过高等教育,直接接受基础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中职学生在毕业以后,通常会直接参与职业竞争。我国的中职学生群体庞大,从《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可以看到2007年我国中职毕业的人数为530.9万人,2008年毕业人数为580.7万人,2009年毕业人数为625.2万人,2010年毕业人数为665.3万人,2011年毕业人数为660.3万人,除了2011年人数略为减少以外,其余每年毕业人数都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中职学生是我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思想道德是决定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要让中职学生能为社会提供正面的力量就需要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做好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学,教师要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部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目标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师就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的环节。

2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沟通不良的问题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有独立的思想,部分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使他们对思想道德也很漠视,部分思想道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发现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落实到位,却没有仔细的推敲其中的原因,更没有与学生换位思考,他们立刻否认思想道德不好的学生人格,这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他们从此对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反感。

2.2 教条主义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做思想道德工作时,认为书上讲的方法都是对的,就一味照搬书本上的方法,只想快速达到思想道德教学的目的。中职学生的心理阶段正值青春敏感期,他们感觉到教师并不是真心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只是一味想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所以学生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说教毫无兴趣。

2.3 理想主义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时,希望学生成为一个思想道德完美无暇,遇到事情能正确选择的学生,如果学生一旦思想道德出现问题,他们立刻上纲上线,把一些微小的问题无限扩大,学生感觉到这样的教师要求太高,他们根本达不到教师所说的道德品质要求,那不过是教师脱离生活的一厢情愿,所以他们对教师所谈到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毫无兴趣。

2.4 手段单调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时,只会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学生只要记熟思想道德理论的条条框框,认同这些道理学生就能变成思想道德良好的人。但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到那些陈腔滥调天天说,日日讲,自己听得都快腻烦了,由于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所以排斥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

3 做好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3.1 以心沟通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做思想道德工作的时候,需要理解道德的理论虽然可以归纳成一条一条的道理,可是它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如果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说道理,学生只会觉得那些道理都是冰冷的教条而拒绝接受。教师要让学生愿意了解思想道德的道理,就要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心和关爱学生,让学生理解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可持续成长,让学生愿意发自内心的接受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3.2 启发引导的原则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时,需要了解书本上提到的思想道德教育那都是书本上的方法,那种方法可能只适合于那种情况,却不一定适合眼前具体的哪一位学生。要让学生能真正接受思想道德,需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什么是思想道德,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有思想道德,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自己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教师才能真正有教学效率。

3.3 立足实际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理解到任何思想道德教育要一步登天实现是不可能的,要让每一名学生的思想道德立即像圣人一样完美无暇也是不可能的。教师要理解中职的学生目前还只是一群青少年,他们还是三观正在成长的孩子。教师要立足实际,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通过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慢慢就会了解要怎样做才算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3.4 与时俱进的原则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了解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比如他们能了解到更多网络消息、各地的新闻,教师的教育只是他们接受信息的一个渠道。如果他们觉得教师的教育枯燥乏味,没有别的信息有趣,他们就会抛弃教师的教育,追逐一些更生动、更有趣、更具诱惑性的观点。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心理学知识,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愿意自主的接受教师的教育。

4 做好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4.1 给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好,在实际学习时容易受到情绪干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给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环境是来自于家庭的、社会的,如果学习环境不良,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阻力,如果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好,教师要用心为学生构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比如前段时间出现三个小孩扶起一个摔倒的老奶奶,老奶奶一把抓住一名小孩说是这个孩子把他推倒,这使很多中职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不能再做好事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自己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摔倒在路上没有人理睬,没有人愿意了解他们有什么难受的事情,只顾自己过得好不好,他们会怎样想呢?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生了解到最重要就是要有一颗愿意做好人好事的心,如果自己真的很害怕被讹诈,可以选择用扶起老人以外的其它方法,比如帮助打120。

教师引导学生排除学习思想品德教育的干扰,让学生学会面对家庭纠纷、学校纠纷,学生就会愿意积极的学习,这就是教师为学生构建的一面“心墙”。

4.2 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需要理解到要让学生做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照本宣科每天练习做几件好事。教师可以用打开视野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应该怎样做好人好事。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走访贫困老人,让学生看到贫困老人的生活现状。学生在没有深入接触到贫困老人的生活以前,会觉得凡是不孝敬老人的子女都是道德品质有问题,但是在实际了解贫困老人的生活后,才会真正发现他们生活艰难的原因有很多。部分贫困老人过去没有和子女好好的交流,孩子内心对老人只有愤恨,他们一旦摆脱了家庭就不愿意再理会老人;有些贫困老人的子女自己也度日非常艰难,他们无力照顾贫困老人;有些贫困老人是由于强行干涉子女家庭`,子女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再不愿意管他们的生活;有些老人则是由于国家的福利待遇不够而变得生活贫困。

学生只有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了解周围的种种事情,进而发现自己的困难只是社会的苍海一栗。学生内心就会对社会产生悲悯和宽恕,愿意自发地提高思想道德。

4.3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多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了解到中职学生的心理年龄,他们的三观还在成长中,他们正在从以自我为中心慢慢走向他我,教师要给学生成长的时间,要立足于现实给学生教育。

比如中职的学生有时会困惑,从道德品质上说自己应该提高职业道德,可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守道德的人却更能够不择手地赚钱,那么道德品质是否就是不重要的?教师此时不能一味要求学生不顾自身的生活盲目提高道德品质,而是要从自身的信念、长远的发展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4.4 呼吁提高教学水平,掌握先进技术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能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比如从硬件上,教师要学会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从软件上,教师要能用情境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篇3

【关键词】金融行业;新入职;新思路;新方法

一、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金融行业改革的必要工作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体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技术手段来构建主体;也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力量,同时也需要行政手段的有效配合;最后,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起到协调和推动作用。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应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处理各项矛盾、理顺各种关系,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的稳健运行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其稳健运行是以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所以说,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首先,职业道德作为金融行业稳健发展的内生变量而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依据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处理各类经济关系、解决各项经济矛盾。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判若鸿沟,正确的道德准则能引导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顺畅的处理经济关系,错误的道德准则就有可能引发经济案件的发生。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关系网,道德在这个关系网中成为连接媒介,人们总是选择与自己道德观念相同的人来进行交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如果道德作为媒介作用发挥不顺畅,就会对金融关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说就是金融道德丧失所致。

当人们在金融活动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时,金融市场信息相对来说就会更为真实,金融运行成本相对来说就会大幅降低,从而使得金融交易能够顺畅有序进行,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也就得以实现。新员工进入金融行业时学习能力强、塑造性强,对新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新员工的特点

(1)新员工的优势

首先,新员工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对口。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近五年来招收的新员工学历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同时也具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他们进入工作环境之初,通常会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相对来说较高而受到上司的重用。这时新员工都很有一种努力实现从一个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冲动,他们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容易在工作中创造出好成绩。

其次,新员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这类员工的观察能力强、善于发现处理问题的新方法、反映能力强。进入工作环境中,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之后,新员工也往往能将善于学习的习惯延续下去,学习业务操作和专业技能,迅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工作能力。

(2)新员工的不足

首先,新员工具有多变的职业观念。传统的职业观念认为忠诚是员工的首要职业品德,而“85后、90后”新员工往往渴望尝试不同的职业领域。一旦在一个工作岗位工作时间长却看不到发展前景,新员工就会选择辞职转向别的企业工作。

其次,新员工通常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工作。新员工讨厌重复性的工作,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有趣味的工作。

再次,新员工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工作。他们不希望因为工作而牺牲掉自己休闲娱乐、与家人共处、与朋友相聚等方面的需求和享受。有许多成功的80后企业家都放弃自己的高薪厚职,选择到处旅游,追求自由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概括起来,新员工不仅具备学习能力强、专业能力强的优点,也具有忠诚度低、追求过度的自由等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问题。

2.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新员工在刚开始工作时对薪酬要求较高的特点,在新员工培训伊始,就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公布,让新员工看到发展的前景。另外,培训期间还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等观念灌输给新员工,时刻做到关心新员工的生活,让其安心工作,生活无后顾之忧。

二是要利用行内优秀员工的典型案例来激励新员工,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特邀年轻领导对新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年轻领导进行之后的奋斗历程感染新员工,激发新员工踏实工作、不好高骛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入职员工进入基层网点后,普遍收到了基层领导和客户的赞扬。

三是在新员工培训结束进入基层网点后,倡导支行组织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借新老员工一起参加文娱比赛机会迅速使新员工融入工作环境。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天山支行在新员工入职三天后开展了广播操比赛,通过老员工广播操会演、新员工才艺展示、爬山等活动,迅速使新员工融入支行。

(2)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作为金融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其次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再次,必须诚实守信。另外,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最后,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在新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播放相关金融从业人员以致锒铛入狱的影片,从心理上教育新员工一定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是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让新员工扮演客户,老员工扮演基层服务人员,让新员工感受到优质服务和劣质服务的区别,通过新员工的自身感受,教育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是在培训期间开展案例分析会,就“新员工入职后应该忠于职守敬业工作”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新员工认识到兢兢业业工作和敷衍塞责工作所引致的不同结果,激励其在工作之后改掉大学期间慵懒、不负责任的习惯,踏实工作、爱岗敬业。

三、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应该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与其业务发展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如在银行基层服务网点中开展角色互换:“假如我是客户”等讨论活动,树立起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意识到“服务好客户是员工的天职,我也是企业的一员”等道理。

其次,应把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解决其实际问题中,把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员工最关注的问题解决好,以此作为员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金钥匙。对金融行业新入职大学生而言,在解决与其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时,要善于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稳人心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和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太重视。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重成绩轻品德的现象在教育界十分普遍,往往是学生出了问题,才会引起学校对思想品德的重视,等事情平息后又恢复如初。第二,缺乏完备的思想品德考核标准和机制,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大。第三,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教学中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的现象,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前两个问题需要社会、学校管理者共同努力去解决,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下面我重点谈一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德育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我们做人做事所需秉承的基本常识和道德礼仪。这些曾经影响而且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社会上已经掀起了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大学》等传统经典著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全盘继承,要有所选择,而且还要把其中的精髓用现代观念重新包装起来,以符合现代人的认知。

2.思想道德教育要生活化。

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指的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光讲大道理,还要注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制订贴近中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目标,注重围绕中学生的切身利益进行人性化教学,让思想品德教育变成能够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做得到的东西,切忌追求那些空头教育口号。其次,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生活化,即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要有理论魅力和教育意义,又要丰富多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再次,要求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生活化,即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教育设备和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另外,还要求教师尽量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或公益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3.分层推进法。

分层推进就是根据学生的思想水平、理想志向、个性心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德育工作中的体现。分层推进法的关键就体现在分层的标准上,分层的标准要以学生的思想素质为依据,而非成绩。在平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到那些爱调皮捣蛋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优等生。这是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把学习成绩和思想水平画上了等号,认为学习好思想水平也会高。其实优等生也可能在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而学困生或许在品德上更加优秀。所以,德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抛开成绩这个有色眼镜,平等对待学生。

4.自我教育管理法。

自我教育管理法指的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其实是自主学习理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只有在思想上认同了某个道德价值观,其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篇5

摘 要:当代社会,学生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老师填鸭式的教育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当学生处在初一的时候,填鸭式的教育很有可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究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互动;开放教学

一、初一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概述

初一道德与法治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一门兼具思想和教育的课程。它是法律知识和道德水平的基础,它能引导学生学习法律与道德,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水平,所以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它的内容感兴趣,让他们有兴趣了解它,探究它。而传统的教育就是老师“填鸭式”的教育,这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从而渐渐地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导致不会主动去探究它,只会死记硬背课本里的东西,甚至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去弄懂它。但是开放式教育就不一样了,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它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改变为学生与老师进行讨论互动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上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听,然后进行讨论,其间学生可以就书本上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全班同学,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点评学生理解的内容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就对学生进行鼓励,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的理解是错的,那么老师就要指正出来,帮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及时改正。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让老师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伙伴,增进了师生情谊,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会去探究、了解它。

二、在课堂实施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的方法

1.列举案例法

列举案例法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找到生活中对应的例子列举出来,比如说,老师这节课教的内容是“对社会负责”,就可以用詹天佑举例子,通过他为国不计名与利,在当时国内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因为拥有忘我的吃苦精神、积极的爱国精神,他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用远远比外国人计划少的钱、少的时间修完了京张铁路。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探究。在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中,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伙伴,共同探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脱离了死记硬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而是通过探究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在快乐中学习,而且对学到的知识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2.辩论法

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出关于道德与法治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自己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利用生活实际例子来授课的方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实质化,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同时,老师在教授不同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不同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辩论,老师在评价学生辩论的内容时,要指出学生错误的观点,并找出错误的原因;肯定正确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自信,使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3.模拟教学方法

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尤其是在复习知识的时候,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例如法律咨询的事例,让学生扮演事例中的每一个角色,例如受害者、法律咨询师、承担责任者,以及事件的见证者,让学生说出事件中涉及的有关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同时,老师针对学生事件中没有考虑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解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开放式教W的注意点

所谓的开放式教学并不是单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还需要老师在一旁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所以有时候会对一些问题及知识的理解不足或出现偏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做讲解,让学生学得正确,学得明明白白。但是老师不是开放式的主角而是引导者,例如当一些知识点在教科书上的解释很不清晰,让学生很难理解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慢慢地将整个知识点理解透彻。如果是传统教育,当学生遇到问题,老师一般都是直接给学生诠释知识点的含义。这样做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开放式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这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总结

开放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开放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开放式的教育能让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老师与学生能够就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探究,进而激发学习热情,更好地巩固知识,同时能让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加和谐。所以开放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符合初一阶段特点的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律化;道德化

一、法律与道德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道德与法律有密切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在谈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首先界定出两者的概念,即什么是法律,什么是道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在法律的发展规律中曾存在的法律与道德的浑然一体状态。两者浑然一体当然就无所谓法律与道德的问题。直至西周,所有的规则、仪式都被称为“礼”,虽然它的背后是“刑”,但仅仅是保障“礼”实现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独立的规范。这个时候是不会出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的。只有当法律开始从以前的那个混沌的整体即“礼”中部分分离出来的时候,两者的关系才能应运而生。我们以《法经》及“法”、“律”等概念以区别于“刑”的姿态和内涵的出现作为这一分离或矛盾开始的标志。由此,才有了我们开始从立法角度看我国与西方的对于法律和道德关系的不同。

二、从立法角度比较中西对于法律和道德关系的不同

(一)中国――道德的法律化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影响极大,所以儒家伦理思想也影响了立法中对于一些罪名的规定,例如:对于“不孝”罪的规定。儒家以孝为百行之先,大力提倡孝德,并把孝与忠即父权与君权联系起来,认为孝亲的人自然也会忠君。正因为这样,在儒家的刑法思想中,不孝之人被视为“元恶大憝”,必须从重严惩。

再如:《唐律》的“一准乎礼”,是说《唐律》是合乎儒家道德的。所谓“纳礼入律”,是把儒家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把儒家道德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唐代名臣长孙无忌主持修撰的《唐律疏议》,一开篇就提出了“因政教而施刑法“的主张。既然刑法是官方推行政教的工具,那么刑法贯彻儒家的道德原则就很自然了。《唐律疏议》又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进一步说明了刑法对德礼的维护作用。“纳礼入律”的结果给《唐律》赋予了儒家化的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又被转化为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法律原则。该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规定上:第一,对老、幼、妇女、残疾人的宽宥规定。第二,对犯人进行生活照管和医疗救护的规定,第三,“权留养亲”的规定。该规定时说犯罪者因家中无成年男子而暂留家中奉养尊亲,对其刑罚暂不执行。第四,谨慎断刑、疑案从赎的规定。上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功能,使犯罪分子在接受处罚时也受到教育和感化,从而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从此意义上说,《唐律》的刑罚也是一种“教育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共识就是制定法律应该符合道德,立法应该符合道德,道德应该是法律的法律,法律应该是道德的实现,古人常以“何其不德”来批评认定法,从未有过以“何其不法”去批评某种道德,足以说明他们认为道德是比法律更崇高、更根本、更应依据或遵守的东西了。所以我们可以将古代中国立法角度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概括为道德的法律化。

(二)西方――法律的道德化

相比较古代中国来看,西方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应该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有关系。在西方文化史上,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法观念,即与正义不可分割的自然法观念。西方思想家认为,法律与道德有密切的关系,法律中体现了正义等德性,遵守法律不仅是一种法律要求,也是一种道德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守法就意味着守德。有人说“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体现的道德规范就越多。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决于道德规范纳入法律规则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法律几乎成为了一部道德规范的汇编。”从中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的倾向。所谓道德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法律的、国家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在各国的立法实践中也可以看出其法律中含有道德的意味,有道德化的取向。这些都体现了法律的道德化。

三、结语:给我们的启示

面对我们古人有些极端的将那些肯定国家利益和个人义务的道德予以不切实际的法律化,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的必然是交流开放社会、多元创造的文化和自由民主的政治,因此,与这种情况相适应的普遍的社会规范只能是法律而不能是道德――既不是崇尚乌托邦的“大公无私”,也不是那种画地为牢的乡野习俗,而是具有对所有主体普遍适用性、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统一性和在人们行为中具有必行性的法律规范。从它的执行角度来看,其毫无疑问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尤其对义务的落实上,但是,这种对于义务的统一的、长期的落实,一旦形成为一种习惯,便可以变化为康德所称道的人们的内心的道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借助的是法律而不是传统道德。

【参考文献】

[1]《法经》

[2]《唐律疏议》

[3]《法国新刑法典》

[4]《德国民法典》

[5]《略论西方法学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中国法院网

[6]《论法律与道德》,刘舒,载《考试周刊》2007年第46期

篇7

摘 要: 文章从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四个方面对《弟子规》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当代价值,旨在改进完善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良性发展。

关键词: 《弟子规》 思想道德教育综合方法 当代价值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由李毓秀所著,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后经清朝贾存仁重新修订,更名为《弟子规》。“弟子”是古代对学生、少儿等类人的统称,“规”指的是规范、制度、准则等。作为“开蒙养正最乘”的读物,《弟子规》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封建政治思想道德行为准则规范化、具体化,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综合方法,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所谓思想道德教育综合方法,是教育主体在把握各种教育方法各自特点及共同取向的基础上,通过协调整合,形成为共同目标服务,同时或先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的措施和手段。面对信息化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少年思想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已经难以解决青少年复杂多变的思想道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多管齐下,积极探索适应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综合方法。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弟子规》的思想道德教育综合方法,挖掘其当代价值,改进完善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有效解决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一、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以血缘关系和感情联系为基础,主要是指父母通过个人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指学校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计划,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核心的教育。社会教育是人们通过社会舆论、社会交往、社会活动等途径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有其各自形成的基础,地位和功能各不相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

《弟子规》蕴含着丰富的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弟子规》推崇“百善孝橄取钡拇统思想,认为孝悌是“为仁之本”。以“长者先,幼者后”为例,《弟子规》在与长辈相处、起居洗漱、衣冠摆放、饮食嗜好等家庭生活各方面,均对青少年提出细致规定,以求其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孝悌品德。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权衡“不力行,但学文”与“但力行,不学文”的弊端,告诫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具有警醒意义。再次,在社会教育方面,以“凡出言,信为先”教育青少年但凡开口说话,必须以诚信为先。《弟子规》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对青少年行为规范的矫正,使其潜移默化地认同接受儒家“仁”与“礼”的思想,如此既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稳定,又能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基于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家庭、学校及社会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家庭和学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均来源于一定的社会,并为实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目标服务。但当前我国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家庭、学校、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忽视自身言行对子女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学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另一方面某些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倾向,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青少年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态度,从而导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人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借鉴《弟子规》中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综合教育的精华,一方面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要求具体化,便于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树立整体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努力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为出发点,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合力。

二、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

所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就是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同时或先后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最好教育效果的方式。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分为纵向综合与横向综合。纵向综合是指在受教育者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横向综合则指的是在同一时期内对受教育者同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弟子规》中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纵横两方面。在纵向综合方面,《弟子规》主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先后使用实践锻炼法和理论教育法,即“力行”与“学文”。幼年时期,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对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弟子规》将其具化到生活学习中的细微层面,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与封建思想道德规范相一致的良好习惯。在青少年成长的同时,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即“学文”,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对封建思想道德的认同感和践行度。在横向综合方面,《弟子规》在青少年发展的每一阶段综合运用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主要有环境熏陶法,如“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即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在仁人志士的正面影响下不断提升自我;榜样示范法,如“见人善,即思齐”,主张青少年树立正确榜样并主动见贤思齐;激励教育法,如“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以圣贤为例,激励青少年朝着正确目标不懈努力,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总之,《弟子规》倾向于使用多种教育方法,全方位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相对单一,目前仍以理论教育法为最常用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内涵,当前经济、政治、文化及科技的发展使青少年思想道德环境错综复杂,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层出不穷。此外,青少年思想可塑性极大,青少年思想内部各要素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因此,综合使用多种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既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由青少年思想状况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教育者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有意识地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多种教育方法,注重引导青少年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需全面深刻地掌握各种教育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等,综合考虑青少年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情况,选择最佳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有效预防和解决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三、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

德育指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而智育则指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指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德育和智育本质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二者相互独立、相辅相成,以求协调受教育者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发展冲突,达到最佳效果的教育方法。

在《弟子规》中,德育与智育相互渗透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弟子规》将德育渗透到青少年的读书教育中。一方面,“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向青少年传授正确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以“非圣书,屏勿视,蔽明,坏心志”教育青少年多看圣贤书籍,所谓“圣书”,实际上指符合儒家思想道德标准的典籍、著作。《弟子规》教育青少年不仅要“会读书”,更要“读好书”,目的是使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接受封建思想道德。二是《弟子规》将德育渗透到青少年的识字教育中。识字是青少年阶段智育的重要内容,《弟子规》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让青少年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封建思想道德,这样既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效。三是《弟子规》将德育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常识教育中。从“入则孝,出则悌”到“心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通篇向青少年讲述了在尊敬长辈、为人处事等生活方面的基本常识,而这些生活常识制定的依据便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即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效果。

《弟子规》始终将做人摆在第一位,将求知摆在第二位,认为“孝悌”是做人的基本,“谨言慎行”、“诚信有礼”是做人的必备美德,“亲仁”、“博爱”是人生更高层次的追求,至于“学文”则是“行有余力”所做之事。在当代社会,教育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学校教育的“智育化”及家长的认知偏差导致青少年德育和智育的不平衡。德育本应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则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处境。借鉴《弟子规》及当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到启发:经济越是发展、科技越是进步,就越需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简单说就是要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协调发展,将德育和智育统一于人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从青少年的学习需要出发,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任务及性质选择合适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不同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德育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采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渗透式综合教育方法,对其实施“生活教育”和“习惯教育”,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亲和力。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合作的方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按照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内容传授给青少年。另一方面则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即青少年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认识及纠正自身思想行为的不良倾向。自我教育并非先天自发产生,教育对自我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矛盾统一体中,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决定自我教育的方向、内容和性质;自我教育则处于被指导地位,促进思想矛盾内部转化,强化教育成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弟子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方法,其中以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辅。《弟子规》中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根据教育内容可以将划分为孝老爱亲、为人处事及与人相处等方面。首先,在孝老爱亲方面,《弟子规》开篇便提出若干条关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行为准则,如“晨则省,昏则定”教育青少年早起要问候父母,睡前要道晚安……孝悌是儒家封建伦理思想的基础,对青少年而言,孝悌品德的培养应当从日常生活做起。其次,在为人处事方面,《弟子规》坚持“谨而信”的原则。“谨”是指寡言,强调“少说多做”,要求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具体细化到起居洗漱、衣冠摆放、饮食习惯、行走坐卧及敲门应答等各方面。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教育青少年穿衣贵在整洁,不必追求华贵,衣着要合身份,还要考虑家境。“信”是指诚信,《弟子规》不仅直接提出“凡出言,信为先”的言行规范,而且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为例,教育青少年如何规范自身言行,树立诚信。如“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借人物,及时还”告诫青少年借东西前需请求应允,借东西后需及时归还。再次,在与人相处方面,《弟子规》主张“泛爱众而亲仁”,继承了儒家“仁”的核心思想。“泛爱众”意味着有宽容博大的心胸,“亲仁”即与人为善,坚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针对现实社会中“以貌取人”的问题,《弟子规》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教育青少年德行比容貌更重要。教育贯穿《弟子规》全文,其中涉及一些自我教育的方法。慎独是古人自我修身的方法,“入虚室,如有人”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体现出青少年坚定的自制、自律品质;“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与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同小异,体现出克己自律的自我修养的方法;而“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则表现出见贤思齐、反求诸己的自省方法。

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教育方法,自我教育被忽视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现状。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在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上面临着多元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削弱,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发展难题。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弟子规》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的精髓,践行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教育者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教育者正确地“导”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地“学”,将思想道德规范融入实际生活中,在对青少年进行“生活教育”和“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应充分重视自我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促进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有效进行自我教育,发挥教育对自我教育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

一、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应符合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一是,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阶段性,主要包括道德情感程度的阶段性、道德情感内容的阶段性及道德情感形式的阶段性。首先,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其道德情感有强弱的差异、稳定与易变的差异、平衡与起伏的差异;其次,随着小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变化,其道德情感的范畴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由对自我道德情感的体验向对他人道德情感的体验拓展;再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道德情感的倾向性、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如一个低年级的学生较少用同一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其对人的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常常是从物质上去支持和帮助他人。而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在表达其对他人的同情心时,往往既有言语上的表达,又有行为上的表达,在精神与物质上都提供帮助。

二是,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依附性。小学生从家庭步入学校,正处于情感的启蒙、发展期,由于他们在家庭中被归属感和对父母的依恋感所包围,因此在学校也会去寻找类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会从对家长的依附转为对老师的依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又会转为对学生群体的依附。

三是,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易受感染。小学生自觉的道德情感具有优势,在感官上受到刺激而后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激烈波动,并且在动作、表情、情态上表现出来。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情感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人或事的影响,并且这种情绪的体验更容易留在其记忆系统中,成为其个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二)根据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一是,根据其阶段性选择合适的道德情感内容和方法。小学生对具体的、与生活较近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感受也会较深,但是对抽象的道德概念与复杂的道德现象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空洞无物的大道理,而是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二是,根据其依附性,利用和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布置一个温馨的教师和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进而促进其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道德认知过程中,应该将道德规范、道德要求及道德品质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联系,让抽象的道德内涵通过具体而形象的人或成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的人生经验,激发其情感参与。

三是,根据其易受感染的特点,激发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请安体验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因素,其爱憎好恶、喜怒哀乐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要让学生具有道德情感,教师首要要对学生、对其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爱;其次对交给学生认知的道德,要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道德实践都应该以引导为主。在引导时,除了外在的情感激励外,还应引发学生内在的为善之后的自我满足感、愉悦感,即“为善之乐”的情感体验。教师不断地肯定,赞扬某种行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群体行为倾向,被赞扬的学生由于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增强,会自觉进行道德实践,并从为善中获得愉悦,久而久之,道德习惯自然形成。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

(一)以境生情,启感体验

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的差异,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与优化的环境中展开,有效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并在其中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产生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多种内心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体验,进而引起共鸣。道德教育的源泉在于生活,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道德认识,升华其道德情感。

(二)以情激情,促使情感的迁移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充满爱,要以健康的、饱满的情感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其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力,进而“以情感人”。

(三)以知促情,达到情理交融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项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转化,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对于教材中国的内容,教师应该依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性、社会性事件与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评价,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反复强化其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

三、结束语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具有差异化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个性特长,在课堂生态中的功能与地位也有所差异。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情感、认知、行为等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认真分析、仔细寻找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水平与教材要求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并积极思考调整及解决的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两纲”,并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单纯地将情感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运用,显然是不够的。该课程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协调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多重教育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8:43-45.

[2]冀培富,李彦.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08:71.

[3]王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4,22:80.

[4]卢成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刍议[J].华夏教师,2015,02:86-87.

[5]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6:101-102.

[6]张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以情感育人[J].学园,2015,10:10

篇9

关键词: 政治教学 导入方法 导语

一、热点时政式导入方法

热点式导入新课,就是把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对热点问题的引入和讨论,教师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法、导之有度;既放得开,又收得回。在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及时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热点问题一提出,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学生争论不休之时,老师适时点拨并引入新课,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

二、温故启新式导入方法

即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所学旧知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始终保持与旧知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

三、寓言故事式导入方法

寓言故事导入是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增趣、易于接受与记忆。

四、悬念诱思式导入方法

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1―2个悬念,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因此,安排这种悬念诱思式教学指导,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教师设置的悬念,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五、漫画式导入方法

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同时它针砭时弊。用于政治课教学,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用漫画来导入正题。

六、情景切入式导入方法

情景切入式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景入手,针对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室有意识地对某种情景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课的教学主题。

七、提问吸引式导入方法

提问吸引式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语类型。它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巩固旧知,强化对旧知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给学生施加一定大的压力,使学生及时作出注意、思维等心理的自我调整,把学生分散、无序的思维转移、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我校每学年举行的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重大活动期间,或者像前两年的“迎评估”“迎国检”期间,学生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多是当时学校、班级、寝室里等发生的事情。这段时间的政治课教学,我便经常使用提问吸引式的教学导语。

八、歌曲、小品导入

篇10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情感教育;方式分析

在中职学校中,舞蹈作为一种美学教育,必须要有情感的渗透,有了情感的舞蹈才会更具魅力,情感便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创新和丰富情感教学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中职舞蹈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功底和表现能力。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就当前比较重要的几种情感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中职舞蹈教学中,影响情感教育的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中职舞蹈情感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状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分别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具备充沛情感的主体,而舞蹈就是搭建他们情感桥梁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渐渐将彼此的情感交融为一体。

二、如何创新与优化中职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舞蹈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教学的方向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舞蹈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确保自己的舞蹈教学与中职学生的生理特点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要不断创先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树立起多维度的舞蹈教学观念,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理素质,更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我表达和展现的空间,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力量,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份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

(二)借助情感教学,树立榜样形象

对于一名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最重要对象就是自己的舞蹈老师,所以,舞蹈老师必须要为学生们树立起榜样,充分发挥出榜样的力量。通常情况下,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舞蹈的学生,一般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功底,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舞蹈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与更严的要求,确保课前准备的充足性与课上表达的精确性,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原来自己与教师的水平差距非常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有他们需要努力学习的东西,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一种非常鼓舞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

1.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互动频率。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明白自己的教学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在舞蹈课上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谨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时时刻刻以学生的学习和感受为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制定学习方案。2.充分发挥情感的催化剂作用。情感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是,其中却包含着非常强大的潜在力量,舞蹈教师必须要学会如何应用情感这一学习的催化剂,将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此之外,舞蹈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正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始终保持一种积极面对的勇敢态度。3.充分发挥眼神与语言的作用。第一,眼神。俗语有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所传递出来的感情是最真挚,也是最不可替代的,舞蹈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眼神的作用,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这里,我要提的一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必须要学会适时适当地使用消极的眼神,一旦学生犯了错或者出现了问题,教师必须要学会用眼神进行示意,让学生们自行去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在无形中去改正,这种方式要比直言不讳的批评教育,效果更加理想。第二,语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是舞蹈教师必须要借助的一项教学工具,舞蹈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对语言、语音、语气以及语调的准确拿捏,要学会应用最科学最有力量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既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诠释方式,舞蹈是对人体动作的美化与加工,其与舞者的情感浑然一体,一段成功的舞蹈,其不仅仅有着精湛的舞蹈技巧,同时也能够真正展现出人类的丰富且多元化的情感,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优秀舞者的沃土,必须要高质量地完成好这份教学重任。

参考文献:

[1]关宇.运用情感教育法,中职舞蹈教学充盈活力[J].教育艺术,2016,(10):45.

[2]赵雪荣.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4):150-151.

[3]彭莲军.融入情感,让中职舞蹈教学活力四射[J].中华少年,2016(25).

[4]诸鑫鑫.中职舞蹈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方法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