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实践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教育实践

篇1

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德育扎根心灵,落实在实践中,是广大教师与教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1.选取典型,做好示范教育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主动思考能力较差,被动的接受、吸收速度又快,模仿能力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选取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典型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在选取德育教育的教学素材时,应当避免那些观念陈腐的教学内容或者影视题材。多进行道德情景设置,结合现实生活,选取当代出现的具有典型性的新人新事新理念,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于德育教育的兴趣。

2.改变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经常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堂内外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得真知。为深入渗透德育理念,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义务劳动,学雷锋活动。在班会活动上表扬那些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起到树立典型模范的作用。让学生多在参与实践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自由分享,共同进步。

3.用爱感化,丰富心灵

低年级学生对于是非标准判断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经常会不自觉的发生一些例如偷盗别人的铅笔橡皮等小错误,或者是把说脏话当成一种乐趣,有时出现爱欺负弱小的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情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时常发生,难以避免。教师不应当采取严厉的措施去惩戒学生,应当采取合理的事后处理手段,调解矛盾。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说服为主,通过感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正确。培养学生的羞耻心,自觉改正不良行为。树立典型榜样,通过表扬奖励和关心爱护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

4.家庭德育教育不可忽视

学生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家庭教育的熏陶。学校教育具有普遍化、统一化的特点,家庭教育具有独特化、个性化、不可复制的特点。每个家庭的教育成本、资源、方式、投入精力都不同,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对德育理念的接受。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让家长也树立起德育教育的理念。当学生在家时,有意识的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自觉实践德育理念。将学校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互相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结语

篇2

一、通过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

中职生的学习状态中,普通存在诸如学习方向感不强、发展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力不够等问题,而且每个学期都会出现不同的状况。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与学生一起制定具体操作、考核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中职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就业,极少数学生会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于是教学中借助于介绍学校推荐就业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眼前的学习目标就是:至少保证各科成绩及格,可以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也借助于高年级不能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的个例说明,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这项教育内容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提一次,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学习,否则导致了三年后不能正常毕业和正常参加就业推荐,将悔之晚矣。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听学练,课后的耐心辅导,认真的作业批改和点评,都可以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信心。当学生们设定了学习的目标,校园生活中就有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不会“无事生非”了,既没有闲暇时间网络上瘾,也没有时间看口袋小说了,而且拥有了良好学风的班级自然拥有了良好的班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开展德育教育

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再加上网络的流行,人际直接接触减少,家长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等原因,学生们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在中职生中也不乏出现此类问题,于是我尝试着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们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从课堂上师生间的问候和告别,到课堂上听课的状态,从路上见到老师要问好到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课堂回答问题的姿势到课后请教问题的态度,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主动与学生们普遍聊天,加强沟通,加强理解,互相接纳,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于沟通中逐渐消融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包括学生与我、与其他老师间的对立情绪),帮助学生们解决对于老师下达的命令,理解和执行间的关系,即理解了最好,乐于执行;不理解也要先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而不能不理解就不执行,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这也是走入社会首先要做到的行为准则。

教学生讲究言行,注意说话场合和说话方式,多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讲究公德,不随意动用别人的东西,不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不背后说三道四;讲究配合,互相帮助,平和心态,等等,以此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友善同学,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对于学生间发生的小摩擦、小矛盾,见到了就帮忙解决掉,公平公正,不偏不向,也指导学生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亲近家长。中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紧张,甚至于连最寻常的沟通都做不到,有回到家里跟家长没话的,有多长时间也不跟家长联系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利用老师、家长的双重身份,积极引导学生亲近家长,比如,给学生讲我在养育儿子过程中的喜悦和烦恼;教学生回家前给家长打电话请求接站,返校后给家长打电话报平安;记住家长生日和各种节日,主动给家长打电话问候,送些小礼物;假期时与家长一起完成学期总结和新学期计划,做点家务事等等,在实际生活中推动学生与家长的亲近,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交流。

施行“无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至心头。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养成教育,以身作则在教学中养成,使学生在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进入养成“角色”。

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采取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或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共享一个了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从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篇3

【论文摘 要】教育部新修订的《中职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附件(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中指出“课堂教学要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相结合,教学要与多种德育渠道结合起来。”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性发展的高度来培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和素养。

实践证明,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代之以在德育教学中辅助于各种活动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于是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中我紧贴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寻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积极开展了育人尝试,努力帮助我的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一、通过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

中职生的学习状态中,普通存在诸如学习方向感不强、发展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力不够等问题,而且每个学期都会出现不同的状况。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与学生一起制定具体操作、考核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中职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就业,极少数学生会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于是教学中借助于介绍学校推荐就业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眼前的学习目标就是:至少保证各科成绩及格,可以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也借助于高年级不能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的个例说明,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这项教育内容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提一次,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学习,否则导致了三年后不能正常毕业和正常参加就业推荐,将悔之晚矣。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听学练,课后的耐心辅导,认真的作业批改和点评,都可以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信心。当学生们设定了学习的目标,校园生活中就有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不会“无事生非”了,既没有闲暇时间网络上瘾,也没有时间看口袋小说了,而且拥有了良好学风的班级自然拥有了良好的班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开展德育教育

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再加上网络的流行,人际直接接触减少,家长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等原因,学生们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在中职生中也不乏出现此类问题,于是我尝试着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们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从课堂上师生间的问候和告别,到课堂上听课的状态,从路上见到老师要问好到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课堂回答问题的姿势到课后请教问题的态度,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主动与学生们普遍聊天,加强沟通,加强理解,互相接纳,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于沟通中逐渐消融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包括学生与我、与其他老师间的对立情绪),帮助学生们解决对于老师下达的命令,理解和执行间的关系,即理解了最好,乐于执行;不理解也要先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而不能不理解就不执行,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这也是走入社会首先要做到的行为准则。

教学生讲究言行,注意说话场合和说话方式,多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讲究公德,不随意动用别人的东西,不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不背后说三道四;讲究配合,互相帮助,平和心态,等等,以此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友善同学,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对于学生间发生的小摩擦、小矛盾,见到了就帮忙解决掉,公平公正,不偏不向,也指导学生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亲近家长。中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紧张,甚至于连最寻常的沟通都做不到,有回到家里跟家长没话的,有多长时间也不跟家长联系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利用老师、家长的双重身份,积极引导学生亲近家长,比如,给学生讲我在养育儿子过程中的喜悦和烦恼;教学生回家前给家长打电话请求接站,返校后给家长打电话报平安;记住家长生日和各种节日,主动给家长打电话问候,送些小礼物;假期时与家长一起完成学期总结和新学期计划,做点家务事等等,在实际生活中推动学生与家长的亲近,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交流。

施行“无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至心头。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养成教育,以身作则在教学中养成,使学生在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进入养成“角色”。

三、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采取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或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共享一个了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从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社会实践可以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专业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有效对接。尽量提供能锻炼学生技术能力和接触社会的地方。我计划尽量尽自己能力帮助学生联系适合社会实践的企业。众所周知,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环境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具有直观性。在企业环境中,不仅有真实的产品生产流程、产品营销过程及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而且具有复杂的人际产系、处世之道。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组织中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锻炼,能打破了德育课固有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获取到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思想道德经验,学到许多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加深学生对人生、理想、职业、社会等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德育与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个综合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互相配合,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同共努力,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班主任,都要把德育工作当作重点来抓,不断的改进教育方法,树立新的德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篇4

以美术院校工作实际为例,可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分为两大类: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艺术考察、专业实习等;二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之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向社会提供艺术为民服务等。社会实践不仅是德育理论教育的一种延伸,社会实践的情景式学习更是美术专业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从“教化”走向“内省”,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1]。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切实的体会和感受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日渐体现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形式良好的道德人格。可见,社会实践融入德育工作中,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在校园内接受的教育不同,它以其开放、动态的特点锤炼着大学生适应社会、抗击挫折的能力,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学习包容与接纳,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懂得付出与奉献,并通过这一过程积累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为个人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更新知识结构,丰富个人阅历,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

二、社会实践在美术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美术院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笔者通过长期的工作、观察和总结,发现美术院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先天环境较佳,心态开放,自信心强,自我意识强烈,与社会融合度较高;(2)专业情结浓厚,他们普遍热爱自己的专业而轻视其他文化课程学习;(3)受教师影响直接,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学识修养等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直接;(4)受“专才教育”影响,美术类专业突出强调个性发展,学生沉浸于专业之中,普遍缺乏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参与,道德水准和纪律观念有所欠缺[2]。

(二)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功能在美术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社会实践的情景式学习方式乐于被学生接受

社会实践使学生由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作为自主意识强烈的美术学生,他们乐于参与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他们置身于具体的社会文化之中,能够通过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切实了解社会,体会国情,从而增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笔者暑期曾组织学生成立“专才队伍”,发挥美术专长服务社区。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原来六点的广州如此鲜活。”情感体验丰富的美术专业学生十分乐于在体会真实生活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专业之长服务社会。

2.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实践,正确认识自我

美术院校学生大多偏感性,惯于用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人生,急于求成,脱离实际,部分学生自我评价产生错位,对未来产生不切实际的偏执要求。社会实践正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逐步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看到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反思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文化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客观地重新认识自我。

3.社会实践使学生团结协作,不断完善自我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直接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和事,使他们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增强抗压和受挫能力,学会包容他人、悦纳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激发创作灵感。美术院校大学生强调彰显“艺术个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在共同的兴趣与激情引导下,自主合作、相互碰撞,积极性和协作精神被充分调动起来,面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深入思考、综合分析、主动承担,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个性品质得以不断完善。

三、构建美术院校德育实践长效机制,增强美术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一)营造美术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育环境

1.学校层面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教育工作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特点,探索适应社会需求和院校实际的实践服务活动,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以笔者所在院校举行的“美丽汕尾”实践活动为例,学生热情极高。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前期的有效宣传,通过多渠道校园媒体发动,辅导员老师配合引导,取得良好效果。其次,就此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而言,首先带动的是来自这一特定区域的广大学生参与,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尤为可取,来自其他区域的学生自然期待更多地区的实践,逐步便可形成大范围的实践氛围,从而带动整个院校学生团体的实践积极性。

2.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实践内容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实现就业连接起来,形成以美术专业为导向的社会实践组织运行机制,能够完善学生的专业观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笔者所在的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该院成立专项指导队伍,为学生协调就业实践事宜,将学生带到合作企业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去。参加实践项目的学生均表示不仅对就业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也对社会多了几分了解和体会。同时,建筑学院还发挥建筑专业特长,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坊,带领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学生在锻炼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社会实践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的专业性

一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由于美术专业学生专业情结普遍浓厚,对专业之外的人和事态度淡漠,开展此类学生的工作难度较大。因此要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必须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要做好此类学生的工作,必须十分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对美术相关专业的了解,以便能够进入学生的话语体系,成为美术群体的局内人。二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由于专业特殊性,专业教师在德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前所述,美术院校学生与专业教师关系密切,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直接。因此,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实践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十分必要。

(二)搭建美术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平台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拓社会实践新思路

美术院校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方面占有先天优势。以笔者所在的广州美术学院为例,学校实践类型多元,实现方式多样,信息载体丰富,相关设备齐全,使得美术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先天优于其他类型高校的表达方式和资源优势。同时,广州美术学院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因此,充分开发并利用校内资源,开拓社会实践新思路,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

2.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良好资源,搭建校外实践平台

篇5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践

一、德育教学中的认知

认知性德育其教育目的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道德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强调德育的集体价值、社会价值、理想价值。通过认知促进学生的德行不断完善,来实现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知”是德育学习的初级形式,只有“知”的过程,没有“知”的结果是形式化的道德;“行”是德育学习的高级阶段,先知后行体现实践德育,是对德育知行的统一与升华,道德是对社会现象的处事原则,而德是指实践道德获得的良好状态。认与知的学习是德育的起点,德育教学的初始阶段不能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教学,而是上升为德行和践行的体验与生活。因此树立德育既是知识性的教学也是实践教学,审视德育是一种更富有生活形式与实际内容的互动双边的教育活动。

二、注重德育实践教学

德育的知与行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道德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主体性认知的过程。践行德育体现生命的意义。先知后行,知是实践伊始,只有先知才会行,行乃知的结果。因此,如若没有实践,自然是去了对求知的意义,更没有了对知的深入了解了。因而知行统一,以知行实践观为依据,建构以渗透德行、践行为主的德育教学模式具有必要的现实性意义。德育教学以课堂为平台,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以增强学生的道德现实感,唤起学生对良好生命状态的追求,德育教学必须以人的本性的要求,德育教学要从人的生活、生命意义的出发,探索德育教学的目的性。德行教育是使人向善的,是促进人的德性健康成长,为创造人的幸福服务的。践行德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实践活动。

三、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德育教学模式

德育教学过程体现了“授之以知,晓知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认知阶段是授之以知,通过德行晓知以理,指导学生要动之以情,学生道德形成要导之以行,而情感、体验、体悟等非理性因素起着由“道德的知”到“道德的行”的转化作用。德育课它不仅要解决学生道德是什么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道德怎么样、会怎样的问题。德行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体验。认知学习阶段是承载美德的最基本的过程,是知识获得的必要途径,认知过程也要重视本体体验、树立理想信仰、培养情感态度、形成正确德育价值观,把德育学习融入社会环境中,这样的德育是才能扭转单纯的知识化的教学,而一旦脱离了人作为社会人的环境,教学效果必将低效。

1.善用“生活化”教学理念

德育生活化教学要由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道德文化传承,从教育对象的知识化传授到人性化的课堂建构。首先树立学生是社会化的人,是能动的主体,是富有创造意识的道德载体。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创设德育环境教学主体,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成为学生生活倾诉的主体,把学校及其课堂教学、课外教育资源等各环境都转化为学生道德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校园与社会环境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的精神家园。德育生活化教学旨在使学生对良好生命状态的探求,德行和践行是密不可分的,德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学生所体察和领悟,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培养道德情感,将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内化为自身品质,外化为自觉行动,应用于实践,这是衡量德育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认知学习并不是德育的终结,德育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重要的是上升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实践性层次。教学需要创新,需要把握教学的难点,从实践出发,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德育的生动实例处处都在,但引导学生去运用才是教学实践的重点。把知行统一阶段的教学变成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是扭转教学低效的方式之一。

2.接近生活,以体现德育的现实价值

道德建立在良好生命状态的基础上,才是真正道德。道德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道德教育要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又要从生活实践中升华,成为主体自觉的德行活动。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道德体验又反过来影响教育过程。如果德育的认知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实践生活相分离,缺乏对教学对象的合理性和生活化的引导,学生学习表现出了兴趣低、消极性、低效性等现象,出现德育教学泛政治化倾向。德育教学只能变成空洞的知识性阶段,把学生当成了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了教学创新性。德育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体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使德育实践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源泉。

3.教育手段多样化,启发学生德育创新性思维

德育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是引源之水,关键还要看源头,树立德育典范与结合德育先进事例,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实践中去,教学效果的成效取决于手段的运用。多媒体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形象、现实感;但不注重教师语言的导入,也不能起到扭转单纯的知识性灌输的局面。结合教学媒介,施加积极的影响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德育事例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4.践行德育教学模式,创设课堂生活化情景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知识与生活事例结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对事例的观点时,结合德育原理进行解释与探讨,重视非理性因素与实践原理。使课堂变成追求个人价值观与处事原则的平台。人人都向往美好,利用好的德育方式启迪学生对德育追求和树立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实践参与提升自身道德素质,提高思想觉悟。重视学生的身体体验与心理变化,创设有实践的活动情景,把事例反映的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体验,转化为体悟。通过让学生从认知到实践再到体悟的教学过程达到生活化教学的情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技工院校 德育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在教育的意义上是以德行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第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第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文件还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

1.在校生的管理问题

(1)不良习惯多,违纪犯罪率高。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贪图安逸享乐,虚荣心极强。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存在抽烟、酗酒、旷课、早恋、网瘾、打架斗殴、传播视频等现象。

(2)对学习缺乏动力,生活自理能力差。学生在初中时就是“双差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上技工院校只是学技术,不用学理论,导致许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了,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3)家庭教育缺失,存在心理障碍。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家庭遭遇不幸,存在较多的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幼养成了倔强、孤僻的性格,存在自卑、爱走极端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题

根据调研及部分企业的反馈,目前技工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急功近利,眼高手低,一切以眼前利益为关注点,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态浮躁,满腹怨言,无法正确看待企业、社会、家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忠诚度差,频频跳槽。

(2)沉迷网络、电视和手机,深受各类不良信息影响,个性偏激,企业管理难度大。

(3)纪律性差,无法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学生在家里、学校散漫惯了,对企业的严格管理不是正确面对、调整自己,而是消极应对,要么自行离职,要么被企业开除,要么懒散混日子。

(4)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较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团队意识,难以在企业长久发展。

三、我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模式

1.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理念的结合

(1)抓住德育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根本在于有没有抓住德育教育的核心关键点,而这个核心关键点就是所谓的“教育”的本质。古语:“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因此,德育工作最核心的理念在于领导、老师、父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做好行为世范的表率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积极效法,这样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应该上自领导,下至老师,自上而下从各方面去力行、去做、去实践。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住人性本质。教育要抓住人性的本质,激发老师、学生向善之心,培养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正如古语所言“育者,养子使作善也。”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培养人的善心、善言、善行。所谓“百善孝为先”,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孝心,学生有了孝心后就能端正学习和做人做事的态度。据了解,很多学生在来我校之前或多或少存在恨父母、和父母吵架或不说话的情况,经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后,开始学会自我反省和改过,懂得体会父母的辛苦,开始感恩父母和老师,平时的行为也变得积极向上。学校把孝心教育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习孝道,激发学生的孝心,使之转化为对学习、工作的动力,学会尊敬领导、尊敬师长、尊敬父母。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培养奉献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之一是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奉献精神。学校为了培养老师、学生不计较个人短期得失、乐于奉献、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良好意识,发动老师主动带领学生去实践力行,在学校日常管理等方面为学校做事,先后成立了13个校级义工队、8个班级义工队,主要包括水电、服装、网络维修、环保、园艺、图书、理发、土木队、喜相逢、后勤、分享团等义工队。这些义工们积极发扬利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外及周末时间为全校师生做贡献。

(4)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力行在于改变人生态度,转变人的心态、言行,影响个人在群体中的印象。这种人生态度的教育方式与人生、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并非空洞无物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生活,学习力行好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对个人生活和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内容和形式

根据我校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经验,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有《弟子规》、《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中华德育故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根据我校的教学安排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开设了部分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为核心,我校以《弟子规》、《孝经》、《朱之治家格言》、《大学》等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通过言教、身教、境教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

在早上素质教育课上学习经学,在第二课堂上学习书法、中国画、音乐、太极拳、武术、乐器等,在学生活动上开展读书会、社团、义工队等实践性活动;在班级上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班会、团会,在技能文化艺术节上增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主题演讲、实践感悟等比赛。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成立了学校分享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力行情况进行分享,通过成立“师生读书会”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自我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3.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的实践阶段

第一阶段:在校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培训班,为全校学生和学生干部分批开展五天的封闭式培训。此外,在全校的教学课程上将中华优秀传统经典《弟子规》融入到学生德育课程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综合学生在校、在家、在企业的表现和反馈,给出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成绩。通过第一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爱家、孝道、尊师、奉献、感恩、节约、行善等优秀品质,达到初步养正教育的效果,得到学生自身、家长和企业的认可。

第二阶段:在新生开学第一周针对全校新生进行为期五天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达到初步接触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此后,转入《弟子规》课程学习,以及每天早上经学课的潜移默化的熏习,让学生从感动、激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氛围中进入扎实的经典体悟,从而让学生入心入德。所选经学内容主要有《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大学》、《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通过第二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经典中明理入心,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将孝道、尊师、奉献、感恩、节约等优秀品质真正入心入德。

4.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实践的初步效果

(1)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受到家长肯定。我校在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孝心和爱心,让学生能够自我反省改过。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力行后,回家学会了尊重长辈、兄友弟恭,帮助父母做家务,体谅关心父母,孝顺和感恩父母,对父母恭敬有礼。学生的变化引起以往老师和学生父母的关注和肯定,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和感谢,还特别给学校写了感谢信感谢学校对其子女的有效教育。

(2)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高,赢得了企业的肯定。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学校涌现出大批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并得到企业的肯定和重用,学生供不应求,很多企业提出要和学校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对我校实习学生反馈信息主要有:①学生礼仪礼貌好,尊重领导、师傅、同事;②学生普遍较谦虚好学、主动学习;③学生在企业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④学生具有奉献精神,不计较短期工资和个人短期得失,能够在企业较为安心地工作,解决了企业员工浮躁、不安心、不稳定和频繁跳槽等问题;⑤学生在企业中具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好,不拉帮结派。

(3)提高招生入学率,减少流失率。据调查,技工院校的生源往往是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不大甚至问题比较多的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故流失率大概达到20-30%,从而降低流失率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校自前两年来狠抓综合素养也造成了一定的流失率,但我们发现,经过一定的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后,学生普遍对家长、老师、同学发生了诸如感恩、团队意识等积极态度的变化,学校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管理教育后,后期学生的稳定性反而提升了,流失率降低了。

(4)得到同行和主管领导的关注和认可。我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工作初见成效,学生的文明礼貌、吃苦耐劳、团队意识、节约意识、奉献意识等有明显的提升,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广大企业、各学校(中专、技校、中小学和大学)的关注和认同。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以来,全国共有同行150多所技工院校和职业学校约3000多人次来我校参观交流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

总而言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探讨迎来了国家教育政策的春天。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这样一个群体,更应该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和教育的本质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德行,从而教育其掌握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

[2]岳亚平 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D].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3]孙海东 中职教育的问题及出路[J].科技资讯,2009,(04)。

篇7

关键词:树立;渗透;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已经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适时地灵活地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几点本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信心,激励学生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奋斗

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课前我经常从网上收集一些国内国际重大时事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在讲授新课之前,给学生播放或者宣读。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授《Flash动画制作》这部分内容时,授课前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模拟动画片断,这令人激动的时刻,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增强了每一位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精彩的动画设计,图文并茂的、情景交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中国人大部分只生产计算机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周边设备,而且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很少。在操作系统方面,中国缺少自己的操作系统,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仍在加紧研究当中。同时我语重心长地提到:几乎每一个中国家庭的电脑中使用的都是国外的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震撼,为什么不是我们中国自己的CPU?为什么不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学生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教师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壮我中华。

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要从第一节上机课开始,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①认真填写上机记录;②把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教师指定的文件夹中;③不要随便删除他人文件;④下课后要正确关机,摆好键盘、鼠标和凳子后才可以离开。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让学生真正做到做好也并不容易。从这些小事中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注意细节、做事认真严格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让学生去感悟人生、珍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逐步渗透。例如:在介绍计算机软硬件时要激励学生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奋斗;在学习《word文字编辑》一节时,我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亲人、朋友送去真诚的祝福,引导学生把对亲人、朋友的爱上升到对社会上更多需要关心、帮助的人的爱,最后升华到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道德典范形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简短的文字,概括出教师的风范所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业务精炼,知识广博,还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可以说教师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和典范。

篇8

关键词:借鉴;宋代;德育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71-02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时期,其教育水平也相对于前朝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独特道德教育的方式对整个社会的教民成俗、社会风气改造、乃至经济发展、学术氛围营造、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宋代伦理道德教育也存在着各种弊端,但在人格塑造、教学教法方面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宋代伦理道德教育的特征

宋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渗透于宋代教育体制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立体化的模式。无论学校规制、校园设计,还是管理方法、教学规范、教育手段,都体现了伦理道德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清晰的德育教育理念和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培养计划。宋代的教育思想是以儒家伦理道德培养为中心,对人才的培养更体现出先立人后成才的理念。蒙学、私学、官学,乃至专科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甚至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和管理的设置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衔接性,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都围绕着形成以修身为基础,通过不断完善自身,逐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培养。

2.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制度和适合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宋代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类学校的学规制定和执行上。各级官学有严格的学规,私学、书院,乃至蒙学都制定了非常适宜其贯彻德育教育理念的学规。学规不仅涉及内容很广,且突出伦理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是书院的管理规范,更为以后各个朝代树立了典制。在执行方面也是十分严格,犯不仅要被责之、规之、戒之、摈之、开除,甚至在官学中可能被取消录用、罢职、免官、停用、治罪等处罚。宋代书院十分重视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陶冶。徐锴在《陈氏书堂记》中说:“稽合同异,别是非者,地不如人;陶冶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若地;学者察此,可以有意于居矣。”宋代书院多选择在极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远离市井喧嚣的地方,在校园设计和布置上,也充分体现着陶冶情操、品德净化的功能。

3.卓有成效的宋代书院人格教育理念和方法。宋代书院不同于官学,多以民间筹集资金兴建,教学目标也不同于官学以科举为目标,更突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学术自由、师生相为砥砺的学术风气。“学为圣人”使学生自觉地把书院作为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终极理想的重要环境和平台,学生都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心态,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和继承性。“知行合一”要求学生时时省察自己的行动,择善从之。“将发之际”和“已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使行动严格符合道德准则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完善,塑造“圣人”的人格。

二、宋代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

宋代德育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养出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同时促进了宋代社会稳定和发展,但不可否认,其德育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和缺失,这些缺失更值得现代高等教育认清和研究,并引以为戒。

1.传统封建思想德育教育的局限性。宋代德育教育虽然重视人道德修养和“圣人”人格的培养,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教育目标终归是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使人服从于封建理念,不重视科学知识学习,轻视农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举为主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使德育教育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科举作为宋代士子的唯一出路,必然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而且“劝之以学,诱之以禄”始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宋代也不例外。无论是官学还是书院都不可回避这一症结,学生从蒙学开始到书院或官学学习,其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当官发财”,所以宋代德育教育也必然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不可能完全实现“学为圣人”的目标。

3.德育教育与现实相脱节,重表面而忽略实质。宋代教育,特别是官学教育虽非常关注伦理道德教育,也有健全的学规、完备的教材,以及严格日常管理和考核,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并不意味会有很好的效果,存在着教育过程与实际相脱节,只重视表面而忽略实质的弊端。首先,宋代官学的学生可以享受优厚待遇,使学子往往无不以入学为荣,而入学以后却以为好处我自为之,使学校教育教化不醇,人不知节义廉耻,南宋的世风不正也正是此弊端造成的。其次,德育考核制度和执行死板,考试模式化和考核套路化无法反应学生实际道德水平和行为修养,流于“表面文章”。学生德育考核成绩虽为优秀,但贪慕虚荣,流连坊曲,侑觞风气颇盛,许多学生为了名利,迎合考核,不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故意做出一些符合考核标准的“善行”。

三、取其精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以史为鉴,剖析宋代道德教育的得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建立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明确德育教育目标,使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道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内容涵盖较广,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但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未能做到阶段培养,目标和内容不具体清晰,中小学学到的在大学仍在重复。中小学学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足和社会经验有限,不能真正理解和充分思考,一味死记硬背或形式模仿,践行所学知识差强人意。而大学所学又是多次重复学习过的,于是老生常谈心生厌烦,应付敷衍。分阶段实施德育教育,将各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内容分解和细化,保证各阶段的相互衔接和继承,才能循序渐进地实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完善。

2.加强人文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鉴赏品位。现代高等教育中对人文知识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很多中小学学习人文文化基础知识只是完成既定的教学大纲,以应对中、高考,而大学又侧重专业知识教学,放松或基本放弃人文知识的教育和教学,致使学生从小便不能全面认知人文文化知识,更无法运用其修正自身道德修养。现代德育教育不能一味强调德育本身,而更应从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和扩宽知识面,将文化渗透其灵魂,才可做到润物无声。

篇9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问题越来越凸显,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处于相对成熟阶段。本文在全面分析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阶段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从高校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角度建立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使德育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全程化、全员化和制度化。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与实践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没有与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已处在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适应于从大一开始的职业启蒙期教育,这是从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一无所知到落实工作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方式,找到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根据大学生的四年时间,分为职业探索、职业素质提升、就业准备这几个阶段。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根据大学生职业化过程的递进成长关系,划分为“职前”和“岗前”两个阶段,在时间上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个时间段,前二者属于“职前”阶段,后二者属于“岗前”阶段。各时间段的主要任务:(1)大一:自我认知、专业认知,确定适合专业、行业;(2)大二:行业职能,提升个人能力;(3)大三:认知职业世界,确定适合岗位;(4)大四:目标企业、企业文化,求职、面试。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阶段内容:(1)自我认知、专业和行业的探索;(2)个人能力的塑造;(3)职业岗位的探索和确定;(4)职业素养和求职。

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系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及早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美好人生,树立人生目标,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职业素养,找到学习动力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又一有益探讨,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更明确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学习和职业选择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效果的强弱,职业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成功。为此,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用规划职业生涯来鼓励、促进大学生发奋学习、努力成才、成就人生是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较好地实现社会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目的更加清晰具体。

2.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充实

职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设计未来职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纵深化的过程。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把不同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符合教育目标和要求。

3.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科学

大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作用,即大学生也是教育主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相互转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和方式的多样化,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地融合,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必将对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更广泛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类途径,如校园文化、学科优势资源、网络信息、心理健康等都充分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的组合,将各项功能发挥得更加完善。在进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要将大学生学业教育渗入其中。这种多途径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增强相结合,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传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中,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下设的部门比较单一,很多高校只有一个部门,负责学生就业工作或具体的创业就业事宜,仍然依托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负责整个学校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没有从学生德育教育的高度来开展工作,没有调动学生工作处、各院系、教务部门、团委也就是全校老师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是从原来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出来的,甚至有的院校直接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因此很难真正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服务。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需要弥补以上不足,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为:在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全面领导下,由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务处、团委、各院系和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等组成,以德育教育为宗旨,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主线,集全校和社会之力全面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学生工作处

学生工作处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部门,下设思想教育科具体负责落实,在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等为抓手,把德育教育寓于管理、服务和日常教学之中,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同时,其还负责协调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教育教研室和教育研究所的相关工作。

2.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职业发展教育上有两大职能,一是负责大学生就业的日常服务和行政事务,其可设三个办公室:就业管理办公室、就业市场服务部、网络信息服务部。二是负责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其下设三个办公室: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所。

3.教务处

教务处让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之中,全体任课教师都应承担起德育教育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担。

教务处可以通过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理论课程正式走进课堂,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该课程和接受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及科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 转贴于

4.团委

团委指导的学生社团协会组织是职业发展教育学习实践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主要包括学校的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协会、创业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学生社团协会是由大学生自己主动组织参与的有主题的组织,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来渗透,指导学生在实际的社团协会活动中具体实施德育教育的理念与行为。

5.院系方面

院系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配备部分专职人员(主要为学院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来协助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这些人员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人员,院系还可利用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专业任课老师等,充分体现全员育人的特征,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老师们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6.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

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与一些社会机构联系,充分发挥其优势,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造机会的同时,可以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建立校企合作,这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长效机制

1.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明确德育工作部门和德育工作者的职责,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基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使学生德育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基层。

2.党政共同组织实施,建立全程教育模式。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大学全时段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程性和全面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加强校园内和校园周边环境,以及宿舍文化设施建设,在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同时,做到文化育人。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必须是学校全员参与和全程进行的教育方式,在这个工作模式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学术、专业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各类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本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就业,从而在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和全员化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和制度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伴随学生大学四年的长期过程,已逐步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线,应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日常管理教育,特别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融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宏,王忠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2]王兴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程化职业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3]刘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

篇10

关键词:中职护生 临床实习 德育 方法

中职护生经过在校两年理论学习进入医院实习阶段后,面对新的环境和社会现实,人生观、价值观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工作后的职业道德问题。

一、中职护生临床实习期间德育教育的现状

1.临床实习期间德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中职护生临床实习期间主要由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管,护理部对中职护生的考核工作主要以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为主,没有更多的职责和精力对中职实习生进行德育教育,再加上德育管理没有明确的制度,这就造成了中职学生人在临床实习而德育教育的工作仍在学校的“两张皮”的管理现状。

2.临床带教老师德育教育意识淡薄

临床带教老师大部分为科室骨干,既要承担临床护理工作,又要承担实习带教任务,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实习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一些带教教师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完成操作技能的传授,而德育教育则是班主任的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

3.学生思想上认识不足

进入临床实习后,中职护生往往认为掌握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而德育教育则是“纸上谈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中职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几个月内,绝大部分学生思想情绪尚稳定,学习也积极主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习,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就产生了自满情绪或厌烦情绪,实习热情逐渐减退,出现了松散现象。有的学生忙于对口升学复习和护士资格证的考前复习,不能全力以赴地将精力投入到实习中。再加上进入实习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形形的社会现象冲击着中职护生的思想,使他们不能安心实习。这些因素都对德育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临床实习的综合质量。

二、中职护生临床实习期间德育教育的方法

1.健全德育教育制度,加强德育教育的考核

现阶段中职护生的临床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不仅要有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而且要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提供保障。学校和教学医院加强沟通,安排专人对中职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进行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德育教育,并帮助其转化成中职护生内在的职业道德。对带教老师和中职护生定期进行德育教育培训,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德育教育考核的量化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反馈信息,强化学校指导、督查和实习医院具体实施的功能。将中职护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德育表现作为实习鉴定的一项评分指标反馈给学校。

2.充分发挥临床带教老师的作用

为了确保对护生临床实习期间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首先帮助带教老师树立德育教育的意识,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力量起作用,即身教重于言教,正面引导中职护生。其次通过定期的培训让带教老师了解、掌握德育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再次,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带教老师参与实习期间护生德育教育的积极性。

3.加强中职护生临床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

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德育教育的意识,把临床实习期间的德育表现作为护生毕业的一项成绩。德育课程可以开展“假如我是患者”的专题讨论等形式,让中职护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和需求,起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中职护生在临床实习中不但学到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而且学会怎样去做一名称职的护士。

(1)加强临床实习期间中职护生的德育管理。制定规范化的奖惩制度,学校德育管理部门要经常到实习医院明察暗访,主动和中职护生的负责人联系,了解护生的实习表现,发现问题决不姑息,严肃处理,让一些中职护生为自己的不严谨付出代价,吸取教训,加深印象。对认真、严谨、有责任心的中职护生则加以表扬,以此起到震慑和引导的作用。

(2)对临床实习期间中职护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在实习期间中职护生的德育教育上,要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思想灌输、实际示范、行为诱导等德育教育方法,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效果才会更显著、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提高临床实习期间中职护生的德育意识。在临床实习阶段要重视对中职护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其树立德育意识,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培养其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