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

篇1

下面,我结合我镇具体工作谈谈下一步工作计划,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指正。

一是招商引资出实招。加快项目招引落地,服务好落地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友好的信任合作关系。建立“客商库”,促进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创新亲商安商扶商方式,派镇干部对企业一对一驻点,加大对商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工业发展出实效。力争在2021年新增2—3个亿元企业落户,重点培育企业入规入统,明年计划培育工业上规企业2个。拓展税源,增加可用财力,落实好降成本各项惠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三是乡村振兴展新貌。加大秀美乡村建设力度,26个村按照村组数量,每个村培育1-2个亮点,保证每个村都有一村一品、一村一亮点。同时,结合城乡环境整治,组织每月一评比,每季度一次片区现场会,以保证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推进。

四是生态环境大提升。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坚决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纵深推进环保“三大战役”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坚持全民共治,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秀美新乡镇。

五是特色亮点惠民生。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打造成天台的特色亮点工作,继续加大投入,实行长效管护机制,向社会购买服务,在全镇范围内实行保洁、清扫、垃圾转运等一站式服务,保障整体工作全面推进。

篇2

[关键词]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乡村振兴

1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促进经济文化融合的同时,也使得很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留存下来的民间艺术文化弥足珍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保护民间艺术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和谐统一,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重要课题。开发民间艺术旅游,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既满足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达到了弘扬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目的。特别是对很多保存了大量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乡村地区来说,这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机遇,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原则

2.1突出民俗文化内涵

民间艺术旅游开发最重要是要有民间艺术特色,富含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够使聊城乡村旅游业和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有所区别,促进聊城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充分融合,重点突出民俗文化内涵。这也是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主要原则,对振兴当地的乡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要突出民俗文化。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不同民俗文化特色,包括民间技艺表演、节日风俗、礼仪仪式以及饮食文化等,从而充分展示本土的乡土文化,突出本土特色,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味。

2.2坚持本土化,视觉内涵保持一致

受到地域、民族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聊城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使得聊城区别于其他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地区无法仿效的,也是聊城地区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在发展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本土化原则,突出民间艺术的本质,使视觉感受与当地的文化内涵始终保持一致,从而真正突出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旅游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3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文化生态

目前,很多地区都在实施民间艺术旅游开发,造成普遍的开发过度现象。过度开发不仅导致很多地区的民间艺术旅游趋于同化,更对民间艺术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聊城在进行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过程中吸取这一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过度开发,建设生态民间艺术旅游文化,对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对聊城民间艺术乡村旅游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适度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对保护与开发、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真正体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

3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模式

通过学习国外民俗旅游文化开发的先进经验,结合聊城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聊城民间艺术旅游产业实施科学合理开发,推动聊城民间艺术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带动聊城乡村经济发展、振兴乡村发挥积极作用。

3.1开发舞台戏曲表演旅游模式

聊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故事极为丰富。这些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对其进行改编和加强,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搬上舞台,形成特色的戏曲表演旅游模式。通过生动的故事艺术表演,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游客充分体验古老的民风民俗。此外,聊城民间艺术本身就包括地方舞蹈和戏曲,如山东快书、高唐四平调、竹马舞以及火狮子等[1],是当地的特色艺术形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从而形成聊城特色的表演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要注重表演内容的知识、艺术和趣味性,同时加强参与性,让游客能参与到表演活动中,加强游客的旅游感受,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3.2开发节庆文化旅游模式

当地富有特色的节庆活动能够直观反映聊城的文化特色,同时能够让游客直观感受到聊城地区的民间艺术魅力。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聊城民间的节庆文化习俗。节庆活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非常适合旅游开发,无论是参观还是参与,都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大型古代乐舞表演,既能够让游客感受古代传统祭孔仪式的肃穆庄严,也能感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此外,阳谷县的社火节能够让游客充分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切身体验节日的文化氛围。

3.3开发美食文化旅游模式

旅游产业中,美食是一项重要因素。民以食为天,无论到哪里,都离不开美食。因此,开发美食文化是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聊城美食风味是鲁西美食的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聊城美食吸收了南北风味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特别是临清市和阳谷县,由于临近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是商业繁荣之地,因此当地的美食文化受到了商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特色饮食文化。例如,阳谷县的美食街、水浒宴[2],将美食与文化紧密相联,让游客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梁山好汉的万丈豪情。

3.4开发水文化旅游模式

聊城临近京杭大运河,形成了丰富的运河文化。大运河贯通聊城全境,历史上无数南来北往的商人沿着大运河来到聊城,在这里留下无数的故事,也形成了聊城独特的运河情怀。打造运河观光旅游线路,让游客或乘船于悠悠运河水中感受京杭大运河曾经的辉煌,或沿河岸边欣赏大运河新风貌,还可以打造水上古城风景、运河休闲度假中心等,带给游客更多的体验。

3.5开发水浒文化旅游模式

聊城的阳谷县素来有“武松故乡”的美称,此外还被称为“千年古城”“东夷之都”等。因此,可有效开发利用这3大元素,打造阳谷县独特的旅游文化。此外,可以对古建筑及遗址进行修葺,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例如,恢复宋街、文庙以及酒道馆等古建筑的旅游功能,修复紫石商业步行街,打造旅游商业项目等,将聊城地区的儒家、市井以及水浒等文化特色充分结合,从而打造具有地域独特风情的特色旅游模式[3]。

3.6开发旅游周边产品

旅游周边产品的开发,也是构建旅游业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聊城的民间艺术特点,开发各种民俗工艺纪念品,如土特产、书画以及民间艺术品等,从而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4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聊城民间艺术是珍贵的文化珍宝,而开发聊城民间艺术旅游产业,对振兴乡村经济、促进聊城及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聊城民间艺术本身就是极为珍稀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通过开发民间艺术特色旅游产业,能够有效优化聊城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丰富旅游产业形式,提高旅游文化内涵,还有利于开发特色系统旅游周边产品,对带动聊城地区特别是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发展旅游产业,在经济推动下修复、传承、弘扬和发展民间传统艺术,能够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保护聊城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健康的生态旅游文化、提高聊城在国内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篇3

一.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金沙湖街道位于县城南部,区域面积21.2平方公里,群众水域面积3.8平方公里,下辖7个居委会,5843户,总人口1.9万人。8月11日全省“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部署以来,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管委会主任专班,把这项工作作为党委政府抓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二是排资源,排村居在外有成人士,排干部的人脉关系,排盐城阜宁本地企业;三是抓对接,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带领村居干部一一拜访相关企业,利用国庆中秋假期安排企业家参观考察村居现状。通过村企交流碰撞,眼界宽了、思路明了、点子多了、项目来了,有力推进金沙湖“万企联万村”工作。

二.取得的初步成绩

(一)落地一批合作项目。利用金沙湖景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纽带,推动村企合作创特色、出亮点。目前,已有14家企业与7个居委会签订了11个“万企联万村”合作项目,正在实施的有9个,其中3个已见实效:一是盐城七彩玫瑰公司与营港居委会共建100亩七彩玫瑰种植项目,二是连云港西部食品配料有限公司与喻口居委会共建的草莓苗组育苗项目,三是阜宁彩蔬农场有限公司与沙岗、桃园、岗北等居委会合作的50多万平方米绿化管理维护。

(二)培养一批本土现代农业发展带头人。通过村企合作共建,这些企业家毫无保留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在乡村振兴路上为我们实实在在地培养了一些本土人才,让“万企联万村”行动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比如,营港居委会书记王其平、村民孙茂龙,在干中学、学中熟练地掌握了户外玫瑰栽培、养护技术和知识;喻口居委会村民姚圣建在草莓苗组育苗项目中,虚心学习、勤于思考迅速弄懂、学会草莓育苗技术,为扩大生产规模注入了技术活力。

(三)实现“三赢”效果。一是农民增收。比如景区草坪修剪、七彩玫瑰基地务工、环境整治用工等需常年务工人员500余人,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就近3万元,年带动农民务工收入1500万元;二是集体增积累。比如景区绿化管护维护工程,企业制定统一维护标准,分块发包给7个村居进行管护,仅这一项村集体就增加积累150万元;三是企业增效益。比如,企业通过与村合作建设100亩的玫瑰种植基地,按照标准技术流程生产,对企业来讲,产品供应有质量、有保障,加之市场紧俏、供不应求,增加溢出效益10万元。

三、心得体会

篇4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调查,迄今已有至少1万个村、约300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篇5

刚才,4位同志从四个方面汇报了工作,重点突出,言简意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县委的意图。听了大家发言,我感到大家有境界、有水平、有作风。同志们处在基层一线、常年冲刺在一线,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吃苦吃亏。看到大家的脸都晒黑了,长相都大于实际年龄,我真诚为大家点赞。

刚才,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感触挺多、感受很深。总的感觉,全镇干部显示了战斗力,展现了好风貌,全镇各方面工作推进顺利。主要体现在:

一是势头好。

一直是全县的“明星乡镇”,在集镇建设、中心村建设等方面,都有一些很好的经验、突出的亮点。这次来,我们看到了“弱的变好、好的更好”的良好势头。

二是氛围好。

大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防汛抗旱,大家都是“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全情投入,铆足了劲在干事,各项工作都做得非常扎实,体现了良好的干事氛围。

三是传承好。

一个班子的战斗力,就在于团结、在于传承。镇党政班子体现出了凝聚力,显示出了战斗力。实际上,所有工作关键在干部,希望年轻的同志在平时工作中,要保持谦虚的心态,积极向老领导、老同志学习;阅历丰富的同志要敞开胸怀,主动做好传帮带,把好的工作经验和作风传统发扬下去、传承下去。

今天看的三个村,非常有特色,充分证明大家在脱贫攻坚上真正下了功夫,做到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户制宜,所以才有这么好的效果,才有老百姓从一开始不理解到现在的支持。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希望大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抓好,切实做到“四有”:

一要肩上有责。

脱贫攻坚,我们每位同志肩上都要有责任。我们党的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抓好扶贫攻坚、确保全面小康征程中“一个也不掉队”,也是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各级书记、各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大家要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做到县乡村上下齐抓,带领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到今年实现全面脱贫。

二要手中有法。

今年受疫情影响,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还有不小的挑战。我们正面临脱贫攻坚普查,大家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有效的指导工作。比如,要有回头看的意识,不能觉得高枕无忧,不要等到上级发现问题,才意识到问题。比如,要注重长效、着眼长远,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事,这里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把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抓紧抓实,否则脱贫就不会长远;比如,要适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没有脱贫乡村就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篇6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西方,与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乡村旅游真正的发展并被市场所认可是最近10多年的事。

乡村旅游指的是以乡村生活、乡村风景、乡村习俗、乡村文化为载体的一种融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休闲型、娱乐性、度假性为一体的旅游方式。该方式往往以农村老百姓为主要经营对象、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通过旅行社组织或自驾游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

苏州市乡村旅游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发展于本世纪初期,振兴于十一五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各级旅游及涉农部门的辛勤努力下,通过政府推动、农旅结合、村镇互动、农民参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喜人态势,走出了一条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互动发展之路,乡村旅游已成为苏州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苏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三区三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和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区三城”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乡生态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纽带,能起到很好的串联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引领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品质化建设,从而助推文化旅游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建设。

2.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这为乡村旅游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

3.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08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苏州成为承接世博效应最好的城市,旅游业三大指标远远超过预期。在这个高平台上如何突破,就需要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为主线,实现古城旅游再提升、新城旅游再培育、乡村旅游再推进,推动全市旅游业整体升级、跨越发展。苏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上升空间较大,潜力无限、前景广阔,随着人们追求自然、崇尚休闲意识的增强和散客时代的到来,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乡村旅游发展有序管理的几点要求

1.要处理好规划引导与有序发展的关系

当前,苏州市给区县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高、投入大,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引领性的乡村旅游区点,特别是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新农村发展思路,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为乡村旅游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鉴。旺山、永联等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并进的新路子。面对这样的良好态势,要继续巩固和不断完善,坚持统筹谋划、有序发展、合理布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规划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区点粗放型、同质化问题,有力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要处理好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的关系

项目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如何把项目转化成产品需要深入研究和精心包装。乡村旅游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以重视、甄别和遴选。任何一个旅游项目只有经过包装、转变为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健康长久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需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认真梳理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和建立项目库,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开发建设,不能一哄而上、同质竞争,要做到仔仔细细深研究、扎扎实实抓策划、认认真真搞开发,努力以新项目创造新亮点。要把已经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产品,抓紧编排和设计精品线路,进行有机串联,以新特色打造新品牌,以新品牌培育新优势,打造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形成互补并进的经营格局,尽量延长旅游产业链,切实提升乡村旅游产品高附加值。

3.要处理好规范管理与强化服务的关系

当前,苏州市上下正全力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旅游标准化工作其实质是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苏州市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目前施行的省级乡村游标准正是苏州经验的推广,《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引领企业及从业人员诚实守信服务起到了很好效果。

篇7

关键词:昌吉;回族;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70-01

昌吉回族作为新疆多民族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从族群的形成、人口区域的分布、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新疆回族民俗。回族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民族,由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所以大家对这个民族并不陌生。对昌吉的回族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的饮食。

有人曾这样评价新疆的饮食:维族人用胃吃饭,回族人用舌头吃饭,汉族人用眼晴吃饭。意思是说维族人的饭食大多讲究热量和维生素,对肠胃很有好处,比如被称为“十全大补”的抓饭、类似分餐的拌面、烤包子、馕等,吃下去肠胃非常舒服。回族人则讲究口感,比如回族人常吃的粉汤、丸子汤、椒麻鸡等,牛羊肉也喜欢精细烹制,盆盆肉与手抓羊肉就有很大不同,就连回族人制作的凉皮子也是酸甜辣麻,颇受人们喜爱。汉族人用眼睛吃饭,意思是汉族人讲究花色和品种,餐桌上总会摆满各式各样的菜品,四凉八热、四碟四盘四碗,荤素搭配,颜色相间,至于如此配备的原因则很少有人追究。

昌吉早餐的饮食市场遍及的四面八方,大街小巷,都有品种丰富的清真饮食摊点。人们的早餐绝大多数也都在街上吃,较普遍的有羊肉粉汤、水盆羊肉、腊牛羊肉夹馍、豆浆油条、麻花油茶、油饼稀饭小菜、水煎包子、疙瘩油茶、卤汁凉粉、油糕、豆腐脑、菜盒子、肉盒子,等等。午饭就得去饮食街了,这里的品种较丰富,除上述的羊肉粉汤、水盆羊肉外,餐馆里最热门的就是拌面拉条子,各种手工面、还有兰州牛肉面、凉皮、黄面、烤肉等。即使在家吃,也是有的将饭买回家吃,有的是买回半成品,如买回粉汤和油香自己泡着吃,或买回擀好的手工面、麻食面回家煮着吃。晚饭一般都是在家吃,和过去一样,还是以面食为主,不少年轻人喜欢吃炒菜米饭,有时工作忙不想做饭,人们也经常在餐馆吃饭。

昌吉农村的回族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九碗三行”是指上九碗菜,每碗大小相同,排列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成三行,故称“九碗三行”。由于这种宴席的菜都不过油,选料精细,所以吃起来爽口不腻,自有一番风味。“民以食为天”,昌吉回族饮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演化,现已形成了传承正宗,特色鲜明,独具匠心,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回族饮食生活,就会发现这些鲜明的特点:

一、面食是回族人民群众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以言表的,这充分显示出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据统计,昌吉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就达80余种,如,拉条子、馓子、蒸馍、哨子面、揪片子、泡仗子、馄饨、油茶、羊肉焖饼等等,经过回族人的精心制作,都会成为待客自食的美味佳品。其中,昌吉的“拌面拉条子”,品种更是繁多,自成系列,最为有名。

二、喜用甜食。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

三、特别喜爱吃牛羊肉,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既和伊斯兰文化的饮食思想有关,也和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区,材料来源佳美、方便有关。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很有医学道理,另外,新疆的牛羊肉的确肥而不腻,香而不膻,很受各族人民的青睐和喜欢。

篇8

近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朴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我国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旅游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足够重视。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是题中应有之义。山东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的旅游概念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同时“乡村旅游”也成为更多旅游者选择的一个旅游市场。一些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也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的发展起来,山里人家、海边渔家乐、务农旅游、乡村体验等等一系列乡村概念的旅游项目在为旅游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成为山东省旅游市场中的一个亮点。

一、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山东省的乡村旅游这几年发展迅速。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省有丰富的乡村资源。一大批乡村游项目迅速崛起,如莱芜房干村、威海“胶东渔村”、长岛的“渔家乐”等,威海西霞口、龙口南山等新农村也成为“小康之旅”的典型。山东省的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在全国也位居前列。“乡村游”主题的提出,无疑为山东省的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契机。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很多游客,在目前旅游意识比较滞后的背景下。出现了随大流的旅游趋势,尤其是节假日、“黄金周”。景点“人满为患”,出来旅游不是“看景”,倒是“看人”照个风景留影都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以泰山、大明湖、崂山景点尤为突出。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青岛红岛休闲渔村推出“挖蛤拾贝”活动,莒县浮来青绿色生态旅游区推出“江北茶乡”观光之旅等都比较富有吸引力,值得借鉴。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我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我省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海乡依陆临海、海阔天高,阳光海浪沙滩迷人,例如青岛、烟台、威海;一望无际,勃勃生机,绿树成荫的平原乡村,以菏泽、济宁、德州为代表;另有以山地、丘陵为特征的山村国乡,其中临沂就较为突出。

2、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主要表现为各地节庆、习俗等方面的差别:每年9月泰山的登山节、济南的千佛山庙会、菏泽的斗鸡、斗羊比赛、淄博的灯会。

3、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我省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潍坊杨家埠的年画、济南的布老虎、鄄城的鲁锦工艺、鲁南地区的柳编、菏泽的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欢迎。另外,乡村烹食风味独特。曲阜的孔府菜以“满汉全席”为代表、博山菜、青岛海鲜等,这些乡村烹饪文化对广大的外国旅游者尤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4、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 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山东大学旅游系王德刚教授认为,山东省发展乡村旅游基础不错,但目前山东省的乡村游产品规模并不大,而且尚处于补充地位,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他说,在世界旅游组织专家为我省所作的全省旅游总体规划中指出,山东人与山东人的生活,是我省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无疑,这在乡村游发展中也占有主导地位。

王教授认为,乡村旅游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但我省目前还刚起步,保持传统特色的乡村往往经济欠发达,因此,政府还需要在规划、产品组织、市场营销、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和支持。同时,发展旅游的乡村,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原有的特色,与城市生活区别开,从而保持其吸引力。

1、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门新兴产业而加以重视起来。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加强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良好基础,但在大部分县市还缺乏一个整体的科学规划。

3、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及与市、县旅游部门的协调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餐厅、旅游通讯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又如乡村旅游业开发起来后,如何与当地市、县旅游部门合作,旅游网络,做到城乡结合,点线结合,组成最佳的旅游线路,以吸引广大游客

4、乡村旅游业政策尚未配套。如保护政策策、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政策等。、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

5、目前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6、缺乏商品意识。目前国内外发展旅游业,其重大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旅游业本身,而是“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而我省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对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业的构想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从长远规划来看,主题是大产业意识,把乡村旅游业与乡镇企业同等对待,也可积极引进外资,兴建一批度假村,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从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来看主要是各地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在全盘筹划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必须领导重视。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目前,我省大部分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如潍坊杨家埠每年都会推出让游客亲自制作年画的活动,亲身体验的感觉。备受游客尤其是韩国客人的欢迎。

4、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虽然没有必要搞星级酒店,但必须保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如长岛的“渔家乐”就为游客提供了比较干净、卫生的民房改造的“炕床”住宿。反应比较不错。

5、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但由于广大乡村农民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高,保护环境意识较低,使我国许多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多年来,古建筑、古迹失修,森林的砍伐、围湖造田、猎杀动物等人为破坏,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甚至使许多景观濒于绝境。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成为凤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将会使乡村旅游资源逐渐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对我国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希望通过调整,在近几年内,使我国乡村旅游业将以神奇的中国风采出现于世界旅游之林,为世界所瞩目。

篇9

【关键词】旅游产业、问题、策略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行业、无形贸易。其独特的产业特性是城市贯彻低碳环保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首选经济支柱产业。

辽宁省辽阳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作为国家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辽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导下致力发展地方主导产业的同时,为实现争创园林城市的目标,也在努力利用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致力这个绿色产业为辽阳的经济实现新的增长。

一、辽阳旅游资源概况

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留给辽阳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目前,辽阳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8处。

自然风景资源

辽阳市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自然地理形态多样,形成了以水域、山岳、植被、冷热泉等为优势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体系。有太子河和其支流汤河,汤河水库和窝水库,首山、大黑山、鸡冠山、龙鼎山等具有代表性的山岳。

历史文化资源

辽阳古称襄平,曾是东北军事重镇。遗留的接官厅春秋遗址、姑嫂城四方城烽火台、明辽东长城段、东京城遗址等体现辽阳古城人民优秀的建造力。而埋于地下的棒台子、北园等地的东汉魏晋时期石室壁画墓群,其研究和观赏价值极高,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事旅游资源

辽阳优越的交通区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战争痕迹也为辽阳留下许多军事旅游资源。主要有李兆麟故居、三道沟遗址和雷锋纪念馆。

民俗文化资源

辽阳鼓乐,结合了唐宋曲风结构,也具有北方民族音乐特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种辽阳地会、辽阳二人转、辽阳段氏逍遥功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及其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也是一大旅游亮点。

二、辽阳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旅游业发展现状

辽阳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近十多年的摸索取经,已成功建立了广佑寺、弓长岭滑雪场、龙峰山、冷热地公园、博物馆等多家A级别景区。相应的旅行社、星级饭店宾馆也逐步完善,已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30多个种类,“旅游诚信服务单位”、“旅游特色名店(商品)”等挂牌企业商店近42家;而弓长岭区更是凭借温泉资源先后获得辽宁旅游强县区、辽宁温泉旅游集聚区和中国温泉之城等荣誉称号。

2、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旅游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度不高

辽阳旅游业发展尚不足二十年,旅游政策、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还在探索前进中,离建立辽阳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周边沈阳、鞍山、本溪、锦州等周边大中城市旅游业的起步均早于辽阳,已经建立自身旅游品牌,各项旅游服务也趋于完善,对辽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力,也带来很大的障碍,使辽阳在周边城市夹缝中艰难求生。

②旅游资源开发有限,景点含金量不高

辽阳市旅游资源众多,但分布零散,因考古技术、开发价值、操作资金等因素旅游资源开发有限,不能满足市场拓展的需求,而已开发的景区(点)如广佑寺、弓长岭温泉等单一的旅游内容也缺少较大的带动作用,急需挖掘东京城、核伙沟等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丰富辽阳旅游市场。

③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力不足,客源结构有待调整

近年来辽阳市政府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游客总量有所增长,但客源仍是周边接壤城市居多,省内其他城市仍然对辽阳知之甚少。没有形成整体宣传营销机制,缺少宣传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对市场的拓展力度有待加强。

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交通、市政等部门的支持。辽阳市旅游资源还需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弓长岭区温泉旅游项目陆续上马,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市政管网扩大范围,拓宽了市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区内路网进一步完善。但其他有开发价值的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还未提上日程或处于开发初期,离辽阳旅游产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已开放景区的旅游信息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公共厕所等标志标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还有待提高。

三、辽阳旅游发展策略

1、服务大局,提升品牌,产业先导

切实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紧紧围绕“四个一”的发展目标,积极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于“三大战略举措”的推进,工业打造实力,旅游营造活力,注重旅游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老工业基地城市品牌和城市品位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整合、业态融合,通过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逐步将旅游业打造成综合型产业、综合经济及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优势接续型支柱产业。

2、生态优先,文化铺底,山水突破

以保护自然山水资源、和谐发展和永续利用为前提,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挥辽阳2400年的历史文化优势,以旅游业激活文化产业,以文化挖掘提升山水旅游魅力。在具体开发思路上,以文化为灵魂,以山水为引爆,山水与文化并重,通过山水展示文化,通过文化提升山水内涵,使生态山水资源成为辽阳历史文化的表现载体,通过自然山水开发启动旅游业发展,通过赋予文化内涵则使得辽阳市旅游吸引力更强、更有生命力。

3、资源整合,组团开发,产品配套

立足现有资源分布和开发格局,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分割限制,以温泉、历史及宗教文化为品牌支撑,以健康运动休闲旅游为主打特色,站在参与更高区域旅游合作的层面上强化全市资源整合,创新空间发展思路,策划出具有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和核心卖点,促进旅游资源集群和组团开发,并配套发展养老养生、特色购物、农业旅游、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等产品形式,打造融合商业、房地产业、农业、手工业、服装业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和产业体系。

4、景区核心,城镇依托,统筹城乡

立足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长期性努力,以景区为基础单元和载体,打造核心吸引物和重大支撑项目。本着“大城小镇、大(景)区小村”的联动开发思路,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跳出景区来发展旅游,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强化打造一批旅游城镇、特色乡村等发展载体,依托景区做好龙头做大休闲,依托城市打造综合体做大旅游,培育乡村旅游服务于统筹大农村,不断拓展景区、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素质,以旅游大产业的视野大力推进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5、区域分工,市场共享,错位发展

以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为载体,发挥区域交通路网优势,进一步强化开放协作的理念,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通过城市差异、交通配置、产品配套、线路延伸和拓展服务来实现品牌带动和区域联动,大力推进跨行业、跨景区合作。依托沈阳经济区中心城市优势,积极推进建设“辽宁中部精品旅游联合体”、环沈阳“世博园”旅游线路,积极融入东北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李文航.加快辽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商业文化,2012.)

篇10

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旅游又称农业观光旅游,它是指以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活动为依托,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学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各种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活动、农民风俗活动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综合型产业。[2]它的目标消费群体以长期生活在城市的都市人群为主,通过农业旅游者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农村民俗活动,参观农业生态风景观光,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这既满足了都市人求新、求异的精神需求,也迎合了旅游者体验乡村文化,亲近乡村生活的消费需求。

2安徽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经营理念落后单一农业旅游的经营主体为农民,他们往往对农业旅游经营理念认识不足,对自身的定位也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充分的认识,甚至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引导培育培训与统一的规范指导管理,许多农业旅游景区推出的产品只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其文化内涵,产品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在纵深方向发掘的较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造成了旅游产品缺少广泛的认同和吸引力。

2.2旅游配套设施落后农业旅游景点大都位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开发水平较低的郊区或农村,娱乐设施简单且配套不足,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单调,消费者游而不乐。[3]景区基础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住宿、餐饮设施及卫生条件差,必要的相关设备缺乏。如在皖南的一些村落,有些农户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农家旅馆、饭庄等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除此之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在安徽省很多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虽有优质的旅游资源,但交通条件十分困难,旅游者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而不得不放弃前往旅游,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旅游活动的开展。

2.3服务人员质、量欠佳从整体上看,安徽省农业旅游产品多为农家乐项目,其涉农旅游项目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旅游地人力资源储备较少,不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队伍薄弱,尤其是专业的管理人才较缺乏。如表1所示,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四个旅游地区相比,安徽无论是星级饭店、还是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都偏低,仅比江西省略高,但江西省从业人员的总量可高出安徽省近一倍。对于安徽省来说,不仅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更重要的是有些服务人员尤其是农业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总体欠佳,缺乏专业的能力,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低,甚至出现游客投诉现象。这极大损害了安徽省旅游形象,阻碍了安徽省农业旅游的发展。

2.4宣传力度不够方法单一安徽省近年来虽然比较重视旅游宣传工作,但是现有宣传无论是“量”还是“质”多不到位。首先,政府与旅游企业在旅游宣传促销上因分工、协调不够,导致配合不佳,未能形成整体态势。促销方式科技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仍以传统的图片、讲解为主。旅游企业自身宣传促销的主体意识性不强,宣传的总体形象不够鲜活、生动,宣传语言缺乏鼓动性,未能突出其激发大众来安徽旅游的理念和兴趣点。其次对宣传对象的细分也做得不够明确,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目前安徽接待的国内农村旅游的游客中,省内城镇居民占多数,周边省份与边远省份的游客需求增长量还有待增加。[4]

2.5特色模糊收入偏低安徽省农业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旅游创收能力还偏低。目前安徽省的农业旅游多以单纯的“农家乐”为主题,这种方式在许多年前就是已经广泛开展的旅游项目,但现在仍被效仿,而且内容雷同、内涵单薄、产品更新缓慢,已逐渐削弱农业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图1表示的是2009年长三角旅游圈五省市主要旅游经济指标。[5]很明显,安徽省的旅游外汇收入和人次只有周边地区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农业旅游产品是安徽现有的旅游产品中的拳头产品之一,责任不容推卸。

2.6环境受损影响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农民和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随着游客的增多,垃圾、噪声、污水等一系列污染也日益增加;自驾游的增多使农村堵车问题开始涌现,汽车尾气污染严重;观光农业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破坏了部分植被,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另外,有些地方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生态发展,对天然旅游资源任意开发和使用,更使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影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企业的自身规范开发,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监督,需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综合治理。

3推进安徽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3.1转变观念,科学引导对于农业和旅游大省的安徽来说,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为此,政府部门应倡导和扶持农业旅游。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向农业旅游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加大他们对科学管理和创新管理的认识,转变原先落后的经营观念。(2)为确保农业旅游的科学发展,尽快完善农业旅游政策法规,向农业旅游经营者提供优惠政策,实现旅游和农业的和谐统一发展;构建城市和乡村交流平台,为都市游客农业旅游提供信息和便捷,实现互惠利益。(3)与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接轨,统一制定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依照农业性、生态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开发原则,加大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市场营销。(4)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帮助当地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旅游投资大、见效慢、回收期长,这就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多方支持,争取扶持资金,实现以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投资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旅游项目投资机制。

3.2合理规划,健全配套设施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带给游客美的享受,更要体现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和原生态气息。农业旅游的目标顾客是城市游客,他们对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设施的设计上,既要讲求“不失本色”,又要做到舒适、卫生,追求科技化设施与农业特色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破坏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条件的同时,应注意依托自然环境的地方特色性,保护生态环境。既要突出“生态、休闲、参观、体验”的主题,又能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耕文化,彰显农业原生态的震撼力。[6]

3.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服务行业,游客的满意度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而目前从事农业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农民,文化素质有限,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所以旅游部门要形成一套对服务质量监督的有效监管体系,通过培训来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为游客提供高素质、专业的贴心服务。[7]从安徽省的具体情况来看,可以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管理人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也应重视培养、使用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培养当地管理人才与从业人员,这样有利于留住人才,提高当地农民素质,增加其为家乡服务的自豪感,获得当地农民对旅游区的认同与支持。

3.4改进方式加大宣传,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在分秒必争、只争朝夕的今天,正确的营销手段和必要的宣传推介手段对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只有当更多人倾慕安徽的好山好水,才会吸引旅游者选择到安徽农业旅游。首先,加大对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广纳客源,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推广,比如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平台;同时,可以大量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根据当地农产品和特有的农业资源为载体。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更有利于拓展和挖掘农业旅游市场。[8]其次,对农业旅游客户群进行市场细分。目前,国内能够外出旅游的群体多为城市中高收入阶层。所以,为了使宣传更加具有针对性,要迎合这些群体有的放矢的营销。再次,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宣传除了以传统的推介方式外,更要注重网络营销方式的使用。建立农业旅游的门户网站,网站除了宣传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外,还可以介绍旅游风景点的餐饮、住宿、旅游线路,甚至进行网上订票、订餐和订房。最后,安徽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在游客心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依托这一优势,把该地区农业旅游的市场营销纳入到历史文化旅游营销的整体框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