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0 17:0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程敏敏
【摘 要】通过教学实践,提出给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指出突出理论教学,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实行双语授课,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科研、生活的联系等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基础理论;双语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9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2010年重点建设课程—有机化学”(编号:201002)的研究成果。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也是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基础课。有机化学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就课程本身来说它有三个主要的特点:其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种类繁多;其二,有机反应受反应条件的影响极大,虽有规律可循,但例外情况也比较常见;其三,化合物性质对结构,有机反应对机理的依赖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轻逻辑推理,重机械记忆的错误认识。导致出现知识点混淆、易忘记,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难以理解,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等学习困难,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学的理论框架,使学生从繁重的记忆任务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信心与积极性,就成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化合物的结构和立体化学教学,建立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起正确的有机化学理论体系,对于学好有机化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不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认为有机化学主要靠机械记忆就能学好,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来指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1.首先建立起结构(Structure)、性质(Property)、机理(Mechanism)和反应(Reaction)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结构和机理是基础,性质和反应是衍生。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解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反应的机理,用反应来验证机理,用机理来推测反应。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化合物的结构,才能掌握其性质;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反应的机理,才能掌握各种化学反应。
2.掌握并理解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理论的基础。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无机化学。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困生都不理解常见的概念性问题。
3.掌握常用的基本理论。如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振论、微观可逆性原理等。这些理论有的抽象,如分子轨道理论,虽然不要求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数理基础,但是对分子轨道具体成键的特征必须掌握,像分子轨道对称性的特点,节点变化的规律,成键轨道、反键轨道和非键轨道数目的确定等,有些理论比较具体,如共振论,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而是必须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反应机理和一些特殊的反应现象。
4.正确书写有机化学中常见的表达式。如Lewis结构式、共振式和反应机理等。必须强调有机化学中常用表达式的书写规则,特别是最基本的Lewis结构式的正确书写。否则学生无法判断共振式书写的对错,也无法比较共振杂化体的稳定性和推导正确的反应机理。
5.重视绪论的教学,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整体框架及相关内容做适当的调整。通常在教学中安排绪论章节来学习有机化学的预备知识,作为随后按官能团分类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在有机化学绪论课上,不仅要告诉学生有机化学的目的和任务,还要联系实际讲述有机化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的必要性。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由于近代化学学科发源于西方,而绝大多数重要的化学类期刊(包括我国化学期刊)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为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有机化学的知识脉络,理解化学家的思维模式,通过中英双语教学,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由于使用英语课件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难度增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就必须提前预习所学课程,以求对教师即将讲授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就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行双语教学的可接受性。有机化学适合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最大难点是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但是对于有机化学而言,这些词汇都可以利用简单的、已经学过的单词通过构词法快速掌握。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问题,只要掌握常见的十几种碳链的命名和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词尾(头),便能快速识别出这些专业词汇的意思。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前的中文教材,但必须是加入专业英语内容的双语课件,课件与所采用的中文教材保持内容的一致性,但把每一章节的大小标题、人名反应、常见的专业术语和化合物的名字都采用双语标记的办法,缓解学习者的语言压力,减轻紧张感,增强学习热情和信心,长此下去,学生通过课后进行中英文的对照、复习,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逐渐熟悉和接受英文的教授,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快速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能力
网络上的有机化学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和世界上重点大学的有机化学课件,如哈佛大学等都在官网免费公开,介绍学生上网搜索,观摩学习。
四、与生活、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化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平时的授课中要把生活中常用的有机化学品或生产活动与化合物和有机反应原理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切实感受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总之,一方面要加强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引入双语授课,指导学生阅读原版教材,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有机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再加上教师的丰富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彧,等.高校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153-154.
[2]陈博,等.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分类介绍[J].化学教育,2009,30(5):47-48.
篇2
关键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05-02
一、引言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作为化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的有机化学,其内容渗透至各个学科,是理工科院校化学、制药、化工、应有化学、高分子、生物、材料、冶金环境等专业的必修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为后续理论课程、毕业论文、科研工作、生产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近年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认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近年在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就兴趣缺失的原因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企业生产、化学史、学科前沿结合,谈谈体会和实践。
二、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缺失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志必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对有机化学兴趣的缺失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甚至影响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可见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是理工科化学类有机化学教学重中之重。目前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机化学学科的原因。有机化学学科本身具有“多”、“杂”、“抽”、“偏”等特点,因而学生难以对有机化学产生兴趣。有机化学种类繁多,体系庞大,结构复杂,物理、化学性质多样,学生不易理清线索,不易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机化学存在大量抽象概念、理论,如原子、分子、晶体结构、电子云、化学键、活化能、立体化学、反应机理等,学生不易形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易发展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一般规律中有特例,学生不易把握区分点,不易熏陶化学情感,难以激发终身从事有机化学工作的志向。
2.学生的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造成兴趣缺乏。部分化学类的学生对化学类专业并不了解,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动力;部分学生虽目的明确,但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没有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不足,不能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内容抽象、思维跳跃较大、理论性较强、趣味性较少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自主钻研,但有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和深入钻研的精神;有的学生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等;有的学生学习方法和大学学习要求不适应、专业学习与业余兴趣间存在矛盾及心理上的不适应进一步制约了大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兴趣的培养。
3.教师素质因素。教师的品行修养、专业素质、学术背景和科研成果、授课水平及教学研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在充分考虑本校理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和教学要求,本文结合近年在有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实践,就如何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谈一些教学内容上的体会和尝试。
1.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机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及技能,学会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而且要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确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密切关注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有机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学以致用。如在烷烃自由基反应中,联系到重大疾病的预防、材料抗老化,引起学生的思考;烷烃的应用中,联系到汽油的质量,再拓展到军事武器的装备与国防事业,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介绍烯烃时,引入水果、鲜花的催熟,再联系水果、鲜花的保鲜;烯烃的聚合反应讲解结束后,让学生从感受所穿衣服的外观稳定性、坚牢耐用性、穿着舒适性等,再拓展到材料性质、应用;介绍醇的磺化反应时,引入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洗涤、化妆品等日化、药品、石油开采及选矿等行业中的应用;讲解醇与磷酸反应时联系现代农药,引入现代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讲解醛与亚硫酸氢钠的反应、含氮化合物与亚硝酸钠的反应,使学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等。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化学无所不在,学习有机化学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感觉到学习有机化学其乐无穷,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2.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关注社会问题。有机化学在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努力中,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它的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巨大能力。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将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国防计划、人的自身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如介绍卤代烃时,介绍含卤素的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介绍氟利昂,提到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讲解Williamson合成醚的反应时,在讲解反应机理的基础上,以既能提高汽油抗震性又能无铅化、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为例,介绍了工业上原子利用率为100%的甲基叔丁基醚的绿色合成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工艺的先进性对生产重要;苯甲醚的制备,介绍书本上的甲基化试剂硫酸二甲酯后,介绍现在工业上用无毒碳酸二甲酯使反应变得绿色经济环保。介绍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广泛应用在药物、食品添加剂、塑料生产中,但最典型的催化剂是强酸,腐蚀设备的同时又污染环境。有机化学正视这个现实,不断用有机化学理论和知识去寻找绿色的、原子经济性的生产工艺,提高收率,成功地解决了污染问题。在含氮化合物及其反应的学习中即引入这些化合物在医药、染料、食品的应用,也讲解这些化合物的滥用,比如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瘦肉精事件,让学生明白,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我们如何对待科学和技术。将社会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化学具有高度开创性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有机化学家负有重大的责任,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的有机化学素养和科技素质在教学中得以不断提高。
3.与科研工作结合,介绍有机化学前沿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从实验方法到基础理论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活力。我们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研实例进入课堂,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生硬的概念,而是身边活生生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其学习兴趣。如在讲完杂环芳香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后,笔者扩展到了近年来从事的荧光染料领域,介绍其发光机理及其在生物分析、能源、仿生催化、荧光探针、光电材料、医药方面的应用,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抓住时机,介绍了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拜耳在有机染料方面的研究,实现了他母亲所希望的“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愿望,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介绍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下村修、马丁·查尔菲、钱永健发现和研究的绿色荧光蛋白让科学家们就好像在细胞内装上了“摄像头”,得以实时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讲完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后,将知识扩展本学院生物质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的可再生资源转化:生物质能源的前体成分之一——生物质基多元醇,可以通过生物质水解,比如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然后加氢转化为山梨醇(六元醇)、乙醇、丙酮、丁醇或从植物或动物的油脂中富含的脂肪酸甘油酯水解中获得甘油(三元醇),它们进一步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原料。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与化学史结合。著名化学家傅鹰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我们在教学中将有机化学重要理论及重要的反应从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甚至扩展到蕴含的科学、人文精神及社会贡献去解读这些知识,将书本上静态、抽象理论和反应变成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知识。如范特霍夫和勒贝尔的碳四面体的结构理论、凯库勒梦中的苯环结构式、伍德沃德和霍夫曼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布朗硼氢化反应、狄尔斯和阿尔德的D-A反应、格氏试剂的由来、黄鸣龙反应的偶然发现等。尽管这部分所占的教学比重非常小,但通过引入化学史,不仅能使学生从发展的高度,以开阔的视野,全面深刻地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把握有机化学发展的规律,而且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有机化学的今天和未来,激起补充完善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活跃思维,培养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与哲学紧密联系。有机化学学科从诞生之日就与哲学密切联系。一方面,有机化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机化学家在哲学的指导中不断成熟;另一方面有机化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事实依据,哲学观点在有机化学成果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哲学观点融入教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全面、联系地看待所讲内容,注意知识之间的前后衔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让学生在烷烃同系物的状态、醇的溶解性、羧酸衍生物化学性质中体会质量互变规律;在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芳环上取代基定位效应中感受对立统一规律;在烯炔还原、醛酮亲核加成、杂环芳香化合物酸碱领会共性和个性;在常温下、高温下烯烃与氢卤酸的不同生成物,炔在Lindlar条件下与碱金属在液氨发生还原得到顺式或反式产物,醇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脱水感受内因和外因的作用、现象和本质;由烷、烯、炔、卤代烃、醇、醛酮、羧酸、羧酸的衍生物相互转化中体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杂化轨道理论、构象理论、共轭理论中进一步感悟到社会及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等。教学中渗透着哲学思想,以简明的哲理突破抽象的有机化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其兴趣,增强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 绪论课; 有机化合物;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14-002
《有机化学》一直以来是医学院校的学生感觉比较抽象、难学的一门基础课,那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绪论课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了解开设本门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的必要性,并且设法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悬念,激发其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1、2]和欲望。中学化学的教学相当重视绪论课,称之为目的性教学。医学院校的基础有机化学当然有必要上好绪论课,但是,上好绪论课又并非一件易事。因为任何学科都有它诞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想在两三节课时内,把它的精华和概貌介绍给学生,无论从学科发展的漫长历史、还是从涉猎的内容来看,难度都是很大的。如果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启迪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就必须认真对待,细心研究。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讲好绪论课,首先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熟悉整个教材内容及相关学科内容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安排绪论课的内容,这是讲好绪论课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本人的情感(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学生)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知识的力量,使绪论课富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亲其师而重其课的思想,这样才起到了讲授绪论课的目的。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医学院校有机化学绪论课的目的及如何讲好绪论课,浅谈一点粗略的教学体会。
一、目的教学法
有人说:讲课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体现在讲授中教师表现出来的知识素养,驾驭教材的能力,富于启发、令人信服、流畅的科学论述。这种概述是恰如其分的。纵观国内有机化学教科书,其绪论一章的内容,大多是围绕下列目的编写的。即说明什么是有机化学及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从而引出本课程的作用及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讲解时要紧扣课本,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与专业的联系进行适当的取舍。比如与绪论课无关的内容,但对学生今后学习有机化学非常密切的基础知识,如共价键理论、同分异构的一些具体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少讲,安排学生自学;如需要细讲,教师可以在绪论课后单独设章讲解。这样安排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讲清基本内容,有利于把绪论课变得比较精练。避免冗长、繁杂,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认为绪论课比较适宜的讲课内容为:
1.阐明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涵义及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
2.有机化学发展史(离现代社会较远,课堂讲解枯燥乏味,耽误时间,学生自学)。
3.初步介绍有机化学与医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介绍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二、身边事件引入法
许多与化学有关的事件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个对教师知识的更新要求较高,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随着硫酸毁容事件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化,新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如2012年的一个中学事件:强碱毁容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一个男中学生单相思的去喜欢一个女生,由于高考的压力比较大,女生并没有答应男生的追求,高考那天,男生拿了一瓶氢氧化钠的强碱水,趁女生一早下家属楼楼梯时泼向女生,人遇到惊吓时都会大声呼叫,碱水进入胃肠,造成脸部和胃肠道的严重灼伤,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饮食。这是情感事件引发的化学事件。通过身边事件的介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密切联系医学法
化学是我们学习医学的基础,我们可以将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医学上。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是我们化学课中基本的反应之一,我们可以将此应用到治疗胃酸过多。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我们就可以用氢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药品来抑制胃酸,还有维持我们人体内部血浆酸碱平衡的缓冲对碳酸/碳酸氢钠和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工作原理也源于基本的酸碱中和反应。另外,为什么输液时要用0.9%的生理盐水,这就和我们在化学课上学到的渗透压的知识有关。因为0.9%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值和正常人的血浆、组织液都是大致一样的,所以可以用作补液。于是,在奇妙的化学课堂上,我们认识到:原来好多医学上的问题是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的。拿有机化学来说,组成人体的物质除水和一些无机盐以外,绝大部分是有机物,例如构成人体组织的蛋白质,与体内代谢有密切关系的酶、激素和维生素,人体贮藏的养分――糖原、脂肪等。这些有机化合物在体内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也包括化学变化),以维持体内新陈代谢作用的平衡。为了防治疾病,除了研究病因以外,还要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它们的结构与药效、毒性的关系,这些都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但是,癌症和艾滋病仍令医生们束手无策,这两个重大难题,相信我们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能够解决的。
四、密切联系生活法。
21世纪的生活对化学的要求和利用会日益加大,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新的需求都与化学紧密相连。基因疗法、转基因食品、干细胞技术、生态环保型服装、智能材料、生物质洁净能源、纳米生物技术等,人们要用化学方法不断创造新的化学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洗衣粉和肥皂是家用去污的好产品,啤酒是人们喜欢的饮料,蒸馒头时放些苏打,馒头蒸得美味又可口等。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变化,有利也有弊,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在警告我们,臭氧层空洞威胁着我们,环保成了化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个重大问题。
五、多样化学习法[3]
有机化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各章内容互相衔接,前后联系密切,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抓住每一章的重点和关键,另一方面必须及时复习,力求融会贯通。否则会导致后面学了,前面忘了,或者对后面课程的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甚至难以继续学习下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习题和练习,这对加深理解有机化学的原理、概念及性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将有所裨益。此外,有机化学规律性强,每一章的知识就好比项链的一环,要善于总结,把各章知识串成一条项链。只要大家认真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会把复杂结构式简单化。最后,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综合应用多种学习方法,迎刃而解各种难题。
总之,在绪论课上,学生也会先入为主地对授课教师产生自己的印象和看法,从而影响其以后的听课态度,因此,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了解授课教师的讲课方式和风格,并认同教师的授课效果,有利于提高其对该课程的兴趣。绪论课位于该门课程之前,它的这一特殊地位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学好《有机化学》是我们学好其它医学课程的基础,让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身边的事物,更好的避免有毒有害物品对人们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吴爽,陈平.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学体系――大学有机化学的趣味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57-160
篇4
对于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而言,这门基础学科,一般都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内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多,涉及到的面广,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因此知识点多而繁琐难以记忆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最大瓶颈。同样,对于教师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受课时限制,一般都存在学时少与进度快、内容多的矛盾。但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又必须与临床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安排、教学时数相匹配,为此,在保证有机化学学科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我们准备精选一些与医学紧密相关的内容,合理地、有选择性地删除那些与本专业联系较少或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精练。对于一些经典的内容适当压缩,以多种形式将有机化学前沿课题与基础理论结合起来,更加突出有机化学的特色。
二、教学方式不断的改革创新
1.现代的高校教学方式已经基本完成了“粉笔加板书”到“多媒体”的转变。多媒体的教学将图片和影像融入到抽象难懂的理论教学中,这样抽象的化学反应变得具体形象,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比如:乙烷的碘代,其反应的过程利用动画非常形象清晰的动态过程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让抽象的化学反应过程变得直观而又形象,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化学反应的奇妙和壮观,从而增强了进一步的求知欲,也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目的。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着如下弊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讲课的过程中更注重了知识的讲解而减弱了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存在课程进度加快,容量过大等弊端。可见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有利又有弊,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有机化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古板的知识传授型转变到现代教育导向性,在教学方法中既要有所继承也要有所创新,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时效性。2.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高校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无论你听懂与否,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何况老师课堂讲授基础知识叙述性内容多而繁琐,需要记忆内容较多,学生往往苦不堪言,有些学生往往感到“上课听得懂,课后不会用”。针对这一大难题,我认为应该改变目前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民主而又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1)教学中充实着与医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精选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有的代表着学术上的最新研究动态,学生比较感兴趣。如手性药物的构型与生物活性、拆分方法;芳香烃和C60、石墨烯等材料的结构区别及其性质不同;简单典型药物的合成路线等。紧跟医学行业发展的潮流,不断充实有机化学与医学有关的新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注重理论阐述服务于知识应用,让学生明确有机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学生的关注度也会提升。比如在讲到《醇、酚、醚》一章中,让学生知道呼吸分析仪的使用原理是与醇被氧化的化学性质有关,并强调“醉酒驾车”的危害和严厉的惩罚措施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含氮有机化合物》一章中穿插“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讲解三聚氰胺结构和性质,阐述其增添在奶粉中产生的危害。《羧酸衍生物》一章中可以结合糖尿病人晚期酮症酸中毒现象来教学。通过诸如此类的实例和医学现象的讲解,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明确学习有机化学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性。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我们教研室采取了如下有效的策略:(1)鼓励年轻教师去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我们教研室50岁以下的教师都是博士学历),促进他们不断的吸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从而来提高整个教研室的学历结构,并为我们教研室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2)开展了“一帮一”教学活动。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和一个新教师组成一个互助组,支持和鼓励相互间多听对方的课,相互交流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从而促进教师间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四、适当增设一些与医学、预防、保健和环境相关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
篇5
在准备每章的教学内容时,要花较多的时间收集材料。比如在绪论中举例介绍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都离不开有机化学;讲到构象、构型时,举例说明药物也存在着不同的构象或构型,不同的构象或构型与受体结合能力以及生理活性也不同;在芳香烃和含氮化合物两章分别介绍两类化学致癌物:稠环芳烃和N-亚硝基化合物,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立体化学一章,除介绍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关于手性药物合成及化学奖获得者对手性药合成的贡献外,还可大量介绍不同构型的手性药的药理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手性的重要性;在羧酸、羧酸衍生物及取代羧酸一章,详细介绍羟基酸、酮酸等与人体三大代谢的关系,通过掌握和运用有机化学的普遍原理,使学生初步具备联系体内复杂反应的能力。医学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每章里面都能结合医学和药学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专业课打下了坚实基础。
2建立理论框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有机化学内容多,但规律性较强,有些内容是建立在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大学阶段与高中课程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根据学生在中学及基础化学中的实际学习情况,应删去重复内容。中学时代由于高考大纲的限制,有机化学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着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理解能力的培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在大学学时数紧缩的情况下,仅仅靠死记硬背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有目的地讲授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知识,通过建立理论框架,从理论高度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关系的理解,这样在讲授某些具体问题时教师可以点到为止,启发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①电子效应中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电子效应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这一节,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从电子效应的概念、特点和类型上分步讲解,通过运用有机结构理论的知识,解决有机化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的选择性亲电加成;共轭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苯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则;水、醇、酚、羧酸的相对酸性大小等。②杂化轨道理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首先必须掌握该物质的结构,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必须从原子的杂化开始。所以在杂化轨道理论一节中,要让学生明白构成有机物的主体碳原子在形成分子时轨道为什么要杂化?杂化对分子的形成有什么好处?杂化后轨道外形和电子云外形有什么变化?杂化轨道是如何形成共价键的?sp、sp2、sp3杂化在轨道成分、形状、长度、夹角及空间构型等方面有哪些区别?如何判别杂化方式等等?理解杂化轨道理论对掌握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③酸碱理论。讲述酸碱理论的发展历史和每一种理论的本质,从阿累尼乌斯酸碱理论、勃朗斯德酸碱理论,到路易斯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对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本质的认识,尤其是路易斯酸碱理论对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全局意识
在有机化学教学环节中,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就这门课程而言,理论性强、涉及的概念多、化学原理抽象、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及机理繁琐。在绪论一节授课老师都会强调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突出预习和课后归纳总结的重要性,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一开始还能跟上进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全面推进,大多数学生不再预习而是跟着老师走。为了缩小教学矛盾,要求教师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注重章节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比如烯烃的稳定性与消除反应之间的关系;醛与醇的亲核加成反应是糖的环状结构形成以及成苷反应的基础,含氮化合物的性质是蛋白质和核酸中涉及的一些反应的基础等。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而不是孤立地陈述一个个具体的反应,同时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优化教学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当然,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既要考虑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必须”和“够用”的理论基础,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4抓住反应本质,构建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反应多且复杂,但规律性强。只要找到某一类物质反应的实质,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不需要记住每一个具体反应方程式。比如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实质是:中间体自由基的稳定性决定了取代反应的快慢,学生理解了反应机理,掌握了自由基的稳定性大小,自然就会写出主要产物;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加成仅仅记住所谓的“马氏规则”是不够的,要理解反应过程和实质:中间体正碳离子的稳定性决定了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快慢;“查依切夫”规则预测消除反应的方向,同样需要理解其实质:生成比较稳定的烯烃为主要产物。所以通过寻求有机化学中反应物、产物、中间体的稳定性与反应性能的关系,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5多条复习主线及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好的复习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学好有机化学的有效途径。多条复习主线包括:以官能团为主线;以反应类型如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为主线;以物质的酸性或碱性大小为主线;或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针对某一类反应、某一问题或按照目录章节顺序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以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链,把相对独立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这些归纳总结工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学好有机化学也需要多种学习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设问置疑式等,但有机化学在知识结构上系统性、连贯性更强,学习方法上有其独特性,比如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一类物质由于同系物的存在,我们不需要记住每一个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这就是普遍性,如果再注意到个别物质的特殊性,某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以全面掌握。如含有碳碳π键如烯烃、炔烃都能使溴水、高锰酸钾褪色,但含炔氢的炔由于具有特殊性可与硝酸银的氨溶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发生反应而与一般的烯烃和炔烃相区别;羧酸有酸性,都能发生酯化反应但甲酸因含有醛基而具有还原性;醛、酮都能与羰基试剂如2,4-二硝基苯肼反应但乙醛或甲基酮能发生碘仿反应表现出特殊性。另外,类比法也是学好有机化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水、硫化氢的区别类比到醇、硫醇的结构与性质区别;有机胺与无机氨结构性质相类比等。通过探索多种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不仅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达到书本知识从厚到薄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机化学记忆也更加深刻。
6优化问题设计,建立章节典型例题和题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篇6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大部分药物都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进行开设,前期开设的课程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生只有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才能较好地进行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的学习。本文对高职层次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充分掌握药学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药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学好专业课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类药学专业学生情况分析
(1)文理兼招、文化基础差。
高职学生虽属于专科层次,但录取分数线实际较低,而且在录取工作中,由于高职生生源不足,部分是通过单招录取,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而且因招生老师的宣传以及市场需求,很多文科学生也选择了这理科性较强的专业。
(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经过前面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同学发觉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些课程还是听不明白。于是觉得听和不听老师讲解结果都是一样,从而产生消极的不听课的念头,认为混个文凭就算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
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1)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材选择。
有机化学课程囊括了各类有机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各类反应机理。这些内容通常理论性强、耗时多,理解难度大。针对药学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所需技能情况,我们必须选用一本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轻松、易懂的教材。通过多方了解及实际教学经验,最终决定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初玉霞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三版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精简了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了知识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选择。
有机化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且前后连贯性特别强,而我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只开设了42学时的理论课及一周的综合实训。其它,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则开设了96学时理论课时及一周综合实训,理论课时的骤减,这给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增加了很大难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循如下原则:
1)体现所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遵循“必须、够用”原则,精选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对于有机物的推导、合成等内容可不讲。
2)对于一些难度较大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进行适当删减,教学内容先后可做适当调整,如:与该课程同时开设的有《天然药物化学》,这课程里就含有很多的关于手性碳原子的内容,左旋体、右旋体等,因此我们可把对映异构这章提前讲解,以便其它课程的学习。把握有机化学主线,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如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的制备(氯霉素中间体C6),使教学内容与学科紧密结合。
3)教师在安排具体内容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化学性质将其讲透、讲活,对于一些化学性质类似的如烯烃、共轭二烯烃、炔烃可前后联系结合在一起讲解。
三、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师教学方法探讨
(一)上好第一堂绪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疑惑,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到底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什么相关性?很多教师习惯性的直接切入教学内容的主题,一学期下来,书上内容讲完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知道了课程地位和作用,才能很好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做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上好这第一堂课,通常我们要从课程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要求、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解。针对专业的特殊性找到一些药物合成的实例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首先要认识这些物质,要能知道他们所发生反应的类型,找到对应官能团等。从而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二)以具体的药物为实例讲解有机物的有关化学性质。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繁多,单纯的理论角度去讲解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门课程的作用,因此,若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具体的穿插一些实例,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二能更加了解这些内容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如在讲解官能团时,我们可以以具体药物结构,让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官能团,然后判断其有哪些物质的结构,如硝苯地平(心痛定)里就含有酯基、双键、苯环等。又比如在讲解物质的手性时,许多药物的对映体常表现出不同的药理作用,往往一种构型体有这样的药效,而另一种构型体却有那样的药效。甚至在一对对映体中,有时一种具有治病功能,而另一种却有致毒作用。如1961年,曾因人们对对映的药理作用认识不足,造成孕妇服用外消旋的“反应停”后,产生了畸胎事件。后经研究发现,“反应停”的,能缓解孕期妇女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而R构型非但没有这种功能,反而导致胎儿畸形。
(三)布置具体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可安排一些比较合适的自学知识,布置好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交流。这样既节约了上课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自学能力。如命名,主链的选择我们就可以一官能团为主线进行归纳和总结。也可适当安排些任务,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查找药物的结构,化学性质,如网络,平时买的感冒药,或到药房查询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感观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现代化教学是形式所驱,利用多媒体,可以收集一些图片、声音文件,增加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播放一些药物生产视频,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世界大学程空间,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视频传到空间,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消化有关内容,同时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在空间互动解决,学生的作品也可传到自己空间上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四、考核形式探讨
因大学都没有期中考试,有机化学是一门考试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作业、出勤情况、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平时上课不听课,玩手机、看小说,作业一把抄,考试的时候也不复习,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我们加大学生平时情况的考核,对上课玩手机、睡觉、迟到、旷课不是单纯的进行提醒而是采取扣分制。对于老师所布置得任务能认真完成,大胆上台讲解的同学进行加分。若平时考核不及格则期末综合一定不能及格。考核力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表达能力。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探讨,紧扣药学专业特点,对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方式适合专业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知道了它与后续课程的紧密联系,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冠,郭勇安,周红等.有机化学教学与实践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4-17.
篇7
关键词: 绿色化学;微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O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307-02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改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的重视。有机化学实验课已经成为高校化学和化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实际上,它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意义重大,但它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化意识,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治理方法。
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大势所趋,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而真正有效的绿色化措施,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微型化教学。因此,我们应当对微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才能将其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1 树立绿色化学意识
要从行动上转变教学方式,应该首先从思想上转变教学理念。要实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应当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出发,树立教师的绿色化意识,在树立意识的基础上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运用安全的试剂进行实验,从而实现微型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具体来说,可以给高师化学和化工等专业设置一些有关绿色化理念的课程,譬如设置《绿色化学》课程或者绿色化学和化工过程》等。为了不给学生造成太多的负担,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深入贯彻《绿色化学》中的十二项原则,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绿色化意识很有帮助。
绿色化学并不属于化学领域原有的概念,是近些年来新的化学研究领域,它以树立人们的化学意识为先导,将新兴的环保理念和化学技术应用于整个化学品和化学反应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化学实验对人类环境和健康带来的损害。使化学反应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尽可能不使实验产生副产物,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绿色化学实验是从根本上减少或者消除实验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寻求无害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实验原材料,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约有限的化学实验资源,从细微处实现无污染的化学实验。随着绿色化学理念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对高校学生进行绿色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有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与绿色化学有关的课程。我校近些年也开设了贯彻绿色化学意识的相关课程,对转变我校学生的化学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2 微型化学实验概述
微型化学实验产生于八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新兴的化学实验方法,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微型有机化学实验是Mayo等人在大学中进行的减少试剂用量以及降低实验容量等实验,在实验前,他们本着保护环境和保证实验安全性这两个理念进行实验准备,最终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目标。科学技术的进步,启发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开始对三废问题以及空气中有害物质问题进行全面性讨论,并制定了最高允许浓度等统一的国际或国内规定。
据有关资料显示,有机化学教学实验中存在着一系列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的原材料、药品种类、实验操作和反应,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从单个实验来说,可能造成的污染并不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累积效应。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遵循绿色化学中的十二项基本原则分别对预防有毒物质排放问题,可持续利用实验材料使用问题进行全面改革。从这个角度来看,微型有机化学实验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不管是在对环境保护上还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都应该对该种实验进行普遍推广。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推广微型化学实验,是实现低剂量、低污染实验的要求,也是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精神的必要条件,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操守具有重大作用。
3 利用绿色化学理念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
3.1 在有机化学实验课中开始绿色化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与常规化学实验相比,微型实验具有更高的要求,包括对实验技能的高要求,对实验精确度的高要求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高要求等等。要实现高效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全面改革,我们必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实验过程,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化学或者物理变化;其次,教师应该进行示范教学,确保学生学会分离和提纯等化学操作方式,保障学生受到专业和规范的化学操作训练;最后,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还应该确保每个学生都对实验提纯出的产品进行相关标准鉴定,以查证实验是否成功。为了实现着三个原则,我校为化学和化工等专业的学生配置了便携式的微型玻璃实验仪器。在使用该种仪器的基础上,学校专门设置出一种小量式实验方式,即每次实验使用的原材料大致保持在一到两克,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化学实验的有效性。除了仪器和原材料的调整外,我们还对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了绿色化调整。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最核心的问题便是实现绿色化的教学内容,所谓绿色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使用没有毒害性的催化剂和溶剂,选用没有毒害的原材料,从而得出没有毒害性的产品。我们常见的有毒害性的原材料有硝基苯和苯胺等,它们都是容易致癌的物质,其中苯还会对人体造血系统进行破坏,造成苯中毒。此外,甲醇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害。针对这些问题,实验中,我们将所有含有苯等有害物质的原材料全部取消了,改用甲基加乙醇来完成该项产品,此外,实验还使用了许多无毒的溶剂,包括环乙烷、石油醚代等。
3.2 合理运用多步骤微型合成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教师们努力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的学转为主动的学,譬如,在教学前,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实验知识和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感兴趣的化学实验,从而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开设多步骤微型合成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多次进行实验,实现熟练完成有机化学实验的目标,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譬如,在合成聚乙酰胺和聚已内酰胺时,笔者让所带班级的学生分步骤多次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对每一个细节和产品的质量浓度进行分析,再将前一次分析的结果与下一次实验进行对比,锻炼了学生细心操作和全局性操作意识。在这种分步骤实验法教学下,学生熟练掌握了许多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明白各个实验之间的联系以及每个实验细节的把握。此外,学生在多次训练之后,得出的产品往往都能够实现充分有效的利用,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还减少的环境污染量,充分体现了绿色化理念。
4 结语
通过文章分析可知,对高校学生进行绿色化教育和微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充分凸现出微型化学教学法的优势,这些优势分别是:能够有效减少实验试剂用量,降低三废排放量,充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熟练运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动脑能力。可见,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微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法是值得我们普遍推广的教育方式,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给用更多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白林,张力,陈 Pike明凯.微波相转移催化快速合成苯甲酸[J].化学世界,2001,42(9):470-471.
篇8
1.1主要开发软件的选择MicrosoftPowerpoint以良好的开发界面,易学易用,以及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方法易于衔接的特点,受到教师的青睐,是目前最常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软件。我们以Mi-crosoftPowerpoint为多媒体课件主开发软件,辅以Swift3D、FlashMX、Chemdraw、Chem3D等软件。
1.2稿本的设计与撰写基于教学大纲和集体备课,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构思课件的结构,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意突出重点、难点,明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析的结果和各类媒体信息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资源(如文本、图形、动画、影像、声音),并把它们合理地安排在课件中;撰写内容详尽、概念准确、层次合理的稿本。另外,稿本适当增加部分相关的课外内容,如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史以及化学研究新动态、新技术、新理论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将课外知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针对不同内容采用提问、引导、讨论和归纳总结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如通过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严密性、全面性;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灵活性。
1.3数据的采集通过多种途径(教材、参考书籍和文献资料、网上下载、电子扫描等)采集数据。运用Swift3D、FlashMX、Chemdraw、Chem3D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有关动画。
1.4PPT制作流程①录入(包括文本、图形、动画、影像、声音)。②界面美化。③设置超级链接,实现交互性。④设置放映方式。⑤调试、修改。
1.5存在主要问题和对策高校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如不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没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布局不合理,内容过度,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以及滥用多媒体技术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及评价机制。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并掌握各种课件制作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制作的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课件评审制度和多媒体教室准入制度。
2多媒体教学
2.1通过演示动态变化,将微观、抽象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有趣地表达出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有机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多是一些微观世界的内容,如有机化学的杂化轨道理论、电子效应、立体化学、结构与性质、电子云的空间图形、反应机理等,这些内容高度抽象,单靠语言、文字和静态图表等传统教学方式描述,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文本、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综合效果,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使微观、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学生理解更加容易、透彻,记忆更加深刻,有效化解了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解卤代烃的SN2机制时,课本上的示意图让学生感到复杂且难于记忆。这时将反应过程制成Flas的形式,从最初的一种对映体,到亲核试剂的进攻,到平面过渡态的形成,到最后的“构型转化”的形成,将中间的几个环节向学生一一展示,同时介绍哪里键长变化,哪里适合进攻,使学生一目了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机化学和其他化学课程不同,它主要以理解、推断、记忆为主,很少涉及计算。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这也是传统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解对映异构时,我们先通过一些医药方面的实例,提出为什么分子结构看似一样的物质,其生理、药理作用差异显著或截然不同?生理、药理作用与结构有什么联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再用球棍模型进行结构演示,并播放彩色分子三维结构模型、动画,结合特写、放大的手段展示,使学生深入理解转动、反映、反演等对称操作的涵义,准确判断化合物所具有的对称元素和是否具有手性,进一步掌握手性化合物的R、S构型的确定方法、Fischer投影式等。学生对此普遍感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减少了大量书写化学结构式、化学反应式、文字以及摆模型、挂图时间,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节约下来的课堂时间,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手段,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①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穿插一些提示、提问、实例、小测验等,使教师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②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学习、讨论、相互交流、练习等的时间和空间,尽量使所学知识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结合相关内容,给学生介绍化学史、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化学研究新动态、新技术、新理论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如在讲解多肽蛋白质时,插播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邢其毅等于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资料,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认识到医学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了解到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从更深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④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上网查询,引用多家学术观点加以讨论、评述,使学生通过信息检索、有效分析、归纳自己所需的化学信息,从而促进自己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4存在主要问题和对策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存在信息量过大、授课节奏过快的问题,忽视了学生主动思考过程;过度使用多媒体分散了学生注意力;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照屏幕宣科,唱独角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多媒体设施运行不正常,授课时教师很被动。因此,学校应组织专家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上岗”认证,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多媒体设备管理的后勤保障。
3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
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学术修养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有在授课教师正确运用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3.1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地位,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师驾驭使用课件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师的讲解仍然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任何多媒体课件都无法替代的。教师不仅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而且在授课前仍需精心备课,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语调、表情、动作等把自己的讲解与多媒体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际上在授课环节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不断修改和完善多媒体课件内容和普通教案一样,多媒体课件制作完成后也要不断修改、完善,而非一劳永逸。一方面,要对每次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和总结,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修正、补充和完善,还要根据学科发展补充一些新的资料;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及教学层次调整或修改教学内容,“繁衍”出多个版本,以满足不同教学的需要。此外,课件的制作,除了自己的创作以外,还要善于借鉴已有的资料(书刊、图形、图像、影像、动画、课件),最终编辑、整理成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辅助教学课件,提高制作效率。
3.3控制好教学进度和画面节奏,解决“讲的太快没弄明白”以及学生记笔记困难等问题学生学习新的课程,需要一个理解、思考的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教师要有目的地控制多媒体的播放速度,让学生的思维能跟得上多媒体课件演示的速度,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避免一些诸如“讲的太快没弄明白”、“文字、声音、图片、影像满堂灌”等问题的出现。针对学生做笔记困难的问题,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①PPT上出现的文字内容简洁、精练,重点突出。②注意控制授课节奏,预留记笔记时间,提醒学生直接在书上做要点记录或加注。③编制自主辅学型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和地点观看、复习和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④给学生分发与多媒体教学相配套的学习提纲或自学指导讲义。
篇9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绿色化学
当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于化学化工行业“绿色化”发展的需求愈发明确、清晰[1-2]。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但传统高分子实验中的试剂使用量很大,种类较多且大部分试剂都具有毒副作用和较强的挥发性,对环境影响很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实验技能,对于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少。因此,通过高分子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学教学改革,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绿色意识[3-5]。为此,笔者在从事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探究式教学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6-8]。其实古人在很多年前就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已经明确表明了学会方法的重要性。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是指从学科研究领域或者从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在教学中设置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自己思想的学习过程。相比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促使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实验教学一样,以“验证式”实验教学为主。使用的实验教材,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都有具体描述。课前学生预习翻看一遍,上课时教师讲解一遍,最后学生按照教材上操作进行实验过程“验证”。学生对教材和教师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性,而且对实验课也不重视,认为是理论课的附属,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实验课程的作用。目前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可以归结为:第一,“照方抓药”式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使用这些实验知识,在大四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时就表现出明显的弱势;第二,教科书里的方法与现代化工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要求依然跟不上,教材里描写的原理和方法无法反映当今绿色化学的迫切要求[9-10],即使是全国广泛采用的新版教科书,依然没有及时反映化工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容易给学生造成“现行技术就是如此水准”的印象,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就放弃了本专业。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目前高分子化学实验主要针对高分子专业三年级学生进行开课。高分子专业学生在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时,已经经过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化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完全可以采用要求更高的探究式教学法来完成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详细地传授知识(原因与机理),而且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探究性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相应的实验探究活动。这些问题的设置要合适,既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得到解决。虽然教材上的实验步骤非常经典,但与现实生产特别是“绿色化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实验时,主要针对教材中实验方案的“绿色性”展开探究性研究。针对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中违反“绿色化学”的地方,然后再提出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来解决教材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实验方案;最后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采用改进实验方案和教材上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套实验方案的优缺点。例如,《高分子化学实验》中的双酚A环氧树脂制备实验[11],该实验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该反应用到的化学试剂用量是过量的,完全可以用较少的化学试剂用量来完成整个实验,但是化学试剂的最终用量需要根据最后产品的使用量进行倒推设计;二,在该反应中用到苯作为环氧树脂的溶剂,而苯是一种剧毒性的试剂,那么有没有可能选择一种可以实现相似功能,但是无毒或者低毒性的其他试剂来替代呢?通过查阅资料,甲苯完全可以作为环氧树脂的溶剂,而且毒性低的多;三,在黏结实验中,教材中采用了挥发性很强的刺激性剧毒乙二胺作为固化剂,而事实上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很多,目前已经有许多低毒甚至无毒的固化剂来替代乙二胺,如多乙烯多胺,而且多乙烯多胺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具有更好的黏结强度。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从这三个角度进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更为合理绿色的的实验方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科研小论文,接受真正的科研锻炼,同时,对绿色化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采用的实验方案与教材多少会有一些差异,而且实验方案会有学生心理上一些期待,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加认真负责的去完成整个实验过程,避免学生在实验间隙聊天玩手机等开小差。
四、探究式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实验考核主要分为两块:平时成绩(40%),主要包括实验预习(10%)和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成绩(60%),主要包括考核实验结果(20%)和实验报告(40%)[12]。但探究式教学法由于采用了超越教材的实验方案,因此要求考核的重点和考核面都有所改变。比如,预习设计实验时,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来寻找实验中有违“绿色化学”的地方,并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讨论,总结传统和改进后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写出自己的实验心得。这两部分内容在以前的实验考核中比例很少,甚至没有,但探究式教学法中这两块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这两块内容在最后成绩中所占的比重需要大幅提高。为此,我们将实验预习的考核比例提高到20%;作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实验结果比例降为10%,而传统和对比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验报告中一起上交完成,因此实验报告的比例提高到50%,其中实验对比分析讨论部分为20%,其他实验报告部分为30%,促使学生认真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五、结语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合理的实验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地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实施,可以促使学生更为专注认真地去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邵林军 齐陈泽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如何在高校开展绿色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分析[J].科学导报,2015(10):15.
[2]翟翠萍,刘学军,陈欣.高等学校绿色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化工时刊,2015,29(5):39-41.
[3]冯海柯.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新[J].广州化工,2013,41(9):243-244.
[4]周美云,谭绍早.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广东化工,2012,4(39):223.
[5]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9-21.
[6]杨喜平,曹晓雨,闫向阳,等.物理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式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2,40(14):214-215.
[7]陈红梅,方小牛,周小春.探究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08(8):135.
[8]崔玉,王志玲,刘志莲,等.探究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1):44-45+74.
[9]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1,22(1):1-4.
[10]杨冬梅,王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改革[J].大学教育,2016(1):90-92.
篇10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科研导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能源危机、人类重大疾病相关问题、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对全球造成影响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出现使得化学学科、特别是高分子学科成为所有学科的中心学科。例如,基于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和聚合物太阳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将成为未来社会生活中主要的半导体元器件;高分子药物的出现将能够很大程度上对药物释放、药物靶向性等方面进行控制而不需要增加更多的临床药物试验;生物医用高分子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更是意义非凡。而各种塑料、纤维、橡胶、涂料、粘合剂等高分子材料更是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因此,对高分子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高分子科学的诞生源于高分子合成化学,其基本概念源自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材料学科,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现有的高分子科学领域从业人员来源多样。其中,从本科阶段即接受高分子化学教育的比例依然很低,很多从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等领域研究的人员本科主修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等专业。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人员存在对高分子化学体系缺乏系统认知的可能。在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高分子化学教学教育活动,是提高我国现有的高分子科学领域的从业人员基本素养与技能、促进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等学校为主导的国家级或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置,使我国高等学校进入新一轮的由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历程中。为快速实现这种转变,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高分子科学领域人才愈发显得必要和重要。目前,主要的国际学术会议、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均以英语为主。
通过学术会议、、论文检索等在这些国际知名的学术舞台上进行高分子方面学术活动与信息交流,观察国际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动向,无疑是我国高分子学科跟进国际学术发展步伐和超越世界学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培养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高分子化学相关学科听、说、读、写应用的国际性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强化我国高分子方面的科技队伍建设。换言之,在本科阶段开展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为培养具有国际化交流能力的研究生和高层次高分子科学从业者,对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等学校开展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双语教学限于学生专业英语基础薄弱、高分子化学本身内容庞杂、学生在以往几乎没有任何高分子化学学习经历和基础等多方面、多层次原因导致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面临如下问题:1)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授课对象中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从未学过化学;2)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涉及较多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理论;3)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理工兼用、教材全面但缺乏系统和针对性,而英文教材价格昂贵、内容更是纷繁复杂;4)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的目标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还需要使学生建立起英文思维的习惯和基础概念,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也是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的;5)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程相关无论中英文教材均在理论综合性,如何将这些貌似无用的枯燥理论加以应用,同时,在教学中从工程的角度予以描述,以彰显其重要实用性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思考;6)某些高校尚不具备同时兼顾专业知识和相应英语水平的教师,学生极少有机会接触国际交流的学术活动,缺乏感性认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多情况则是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课上、课下全汉语,单纯的授课课件是英语;或者脱离了知识传递的根本目标,语言障碍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高分子化学的知识。这样,双语教学的“形”与“体”脱节,成为“两张皮”。无论哪种情况的出现,对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另外,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执行情况的另一重要考量指标是教学质量。特别是以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导向时,考察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指标也需慎重考虑,并加以确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能克服其对双语教学中英文的畏惧和排斥都有益处;制作精减的英文讲义、多媒体课件深入研制等方法和措施的实施,安排学习英文讲座视频等都有利于双语课程的讲授。
1)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核心是知识而非形式。对于知识性的内容编排,我们的做法是做了三份相互关联的辅助教材:a)专业术语的定义和解释,并针对性的配插图,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b)对于课程内容去芜存菁,制作一份大约5万字的全英文简明读本,内容从高分子化学历史、命名法、聚合方法、原理、典型计算、逐步聚合和链式聚合、聚烯烃、活性聚合等内容进行覆盖,完善高分子化学知识体系,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主线,掌握高分子化学概念、分子量概念、各种聚合方法、聚合反应原理、高分子材料分类与理化特性等;c)收集经典英文文献14篇。此外,对于上述内容另配置各一份讲义,辅助阅读。这样做的目的包括:简明读本覆盖了经典教材核心内容并包含教材内容总体的80%,重复利用教学和课余时间,让全部学生尽可能的掌握这部分分内容而不是试图让学生学100%的内容,但只是掌握更低比例———当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其在教师辅助下,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掌握。
2)在教学方法上做出努力,采用高分子理论框架、线索教学法;讲薄到讲厚教学法;关键词教学法;避免按章节步步为营的方法等。例如,理论框架、线索教学法的执行发方法是,每次课都用5分钟左右,把课程内容以简短的内容说明,并指出其与其他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课程脉络。“讲薄到讲厚”是指,每学期开学以两次课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分别解释全部简明教程相关讲义,让学生一开始就熟悉全部内容的关键处,这样,其阅读辅助材料和课堂学习思路更明确清晰,真正能明白课程“精要80%”的含义。“关键词教学法”是指在厘清脉络框架的基础上,对辅助教材中文献部分涉及的理论相关关键词,集中突破,让学生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提高。
3)利用视频和录像内容辅助教学。制作教学录音和录像,给学生共享,让学生课下可以继续观摩课堂内容,培养其听和说的能力。不断构建新的新的本科双语教育模式,使本科生能从双语教学过程中分享课程教育国际化的机会,从中受益,并获得在其他场所不能获得的实践和能力锻炼,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场听取英语母语国家的专家汇报,同时录制会议报告录像和录音。
4)组织学生检索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相关英文文献、制作课件,并互相评阅,提升学生使用英文交流的能力。从科研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双语教学“重点在读懂、其次在会写,然后是能听懂和能说”的含义。
5)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考察采用按照学习内容分段考核,并以英文形式呈现。例如,逐步聚合及其原理和聚酯、聚酰胺放在一起考核;自由基聚合物及其原理和实施方法一起考核;工程塑料、天然产物、环境污染和降解与稳定化放在一起考核等。这样的做法,让授课内容的排列更加紧凑,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的相关性。
6)强调背景预备知识积累,强化双语教学对其他相关化学课程的关联性,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综合素养,以期对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其他相关英文课程教科书有所裨益。上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新方法的采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增加了教师备课、授课工作量,但是从全局的角度看,能通过高分子化学单独一门功课的教授,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甚至到一定时间,可以接受全英文教学。在实施两年后,我们大体有以下一些感受。1)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让教学过程变得更丰富;教师自编教学讲义,必然会更加熟悉,更加明白其意义,在讲授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学生接受,会更加有热情。2)国际会议现场交流,前言文献和研究内容引入课堂等显著增加了学生对英文感性认识,增加其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3)全局教学、富有线索和逻辑的分段教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安排让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避免学生到了期末才开始突击学习的压力和无奈,把问题发现在平时。通过阶段考核,让教师能合理的调节讲授的节奏。4)课外文献调研和互评报告能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空间,让学生能主动的进行自我培养,有利于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总之,在过去几年的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中,我们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革措施的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将来这些接受良好英语授课培养的学生进入科研岗位,从事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些方法也有继续改进的空间,我们也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总结经验,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分子科学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董建华.高分子通报[Z].2005(1),1.
[2]许一婷,戴李宗.关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08(8):165-167.
[3]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2):64-69.
[4]刘国勤,黄芳,刘天娥.《高分子材料》课程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2008(2):6-26.
[5]王家喜.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化学试剂,2009(4):307-309.
[6]宗惠娟,潘才元,徐文英.“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1990(1):51-52.
[7]邹汉涛,刘晓洪,黄年华,等.《高分子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3):58~60.
[8]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02).
[9]高琼芝,王正辉.《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化工,2004(08).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小结
- 下一篇: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