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程项目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0 17:0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工程项目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需要建筑施工企业首先明白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再将数字化管理体系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其对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提升作用,使建筑施工工作质量更高、工作效率更高。应用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施工效益提升是非常大的。
一、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概念和内涵
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是现代科技发展在建筑工程中的一个体现。数字化,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系列的信息转化为数据的形式,用这些数据来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将完善的数据信息整合成数字化模型,运用计算机系统对数字化模型进行处理,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数字化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全面,因此可以对建筑工程整体进行有效的把控和决策,包括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进度把控、工程成本控制等内容。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可以大大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时效性、和管理质量,把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引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催生了工程施工管理的变革。
二、建设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成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体系的作用,需要首先保证数字化管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数字化管理体系应当重视体系的整体统一性,保证数字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当包含多个子模块,子模块的大小应当适宜、功能足够完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体来说,可以将数字化管理体系分为如下几个子模块:
(一)空间决策支持子模块
空间决策支持子模块的运行是基于GIS,即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子模块的作用,是对项目运行流程、交通调控、材料管理、设备管理、房屋拆除、工程规划等内容在决策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参考、分析帮助和决策工具。空间决策支持子模块是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工程的各项决策内容有着非常显著和有效的辅助作用。
(二)仿真支持子模块
仿真支持子模块同样是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仿真支持子模块又分为了三个子系统,包括仿真子系统、图形控制操控子系统和网络信息交流子系统。仿真支持子模块主要发挥对数据模型进行仿真的作用,将数据模型直观化、可视化,帮助决策人员更好地认识当前工程的整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
(三)施工管理子模块
施工管理子模块具有明确的中心内容,即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子模块的管理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内容,如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合同管理、成本控制、数据文档管理等。施工管理子模块的工作内容是对施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处理,从而帮助工程管理人员对施工进行全面的、科学的把控。
(四)人事管理子模块
人事管理子模块的作用,是对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关的日常工作事宜进行管理。人事管理子模块可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对项目施工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调配、调动,增加人力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发挥出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作用。并且,人事管理子模块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决策,提升建筑企业的人事管理效率,提高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
(五)物料管理子模块
物料管理子模块的作用,是对工程施工所用的各种物质资料进行管理,管理内容包含物料的购买计划、购买、保管、检验等工作。通过物料管理子模块的作用,可以工程项目物料相关的事项综合起来、协调起来,从而达到物料管理的最佳状态,提升物料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料管理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物料管理综合能力。
以上五个子模块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五个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者通过对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的正确应用,可以实现施工管理能力的极大提升。
三、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施行关键
(一)增强建筑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操作能力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对于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操作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对于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操作能力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对于这一点,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及时认识到,把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操作能力提升问题放到工作重点的位置来抓。通过科学的方式,如引进高端的数字化管理人才、对员工进行数字化能力培训、和先进企业进行数字化管理交流等方式,可以真正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操作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提升,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收益,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对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进
数字化管理体系构建完成后,其具体设计和功能对于特定的建筑企业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这就需要相关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技术人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对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当前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各种实际施工情况都在不断变化,对于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及时改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保证数字化管理体系有足够的科学性,对当前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带来最充分的帮助。
(三)加强建筑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在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和应用过程中,不同的建筑企业都有各自的经验心得,加强建筑企业之间对于这种经验心得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对于其他建筑企业在数字化管理体系应用过程中的正确经验,应当借鉴,并融入到企业自身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中,提升自身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实际效果。对于企业自身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的缺陷,应当及时发现,认真处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功能,提升企业的实际施工管理能力。
四、总结
数字化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建筑企业的普遍共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应用在我国建筑企业中也逐渐开展起来。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施工管理体系,其构建是相对复杂的,其合理应用也需要建筑企业有相应的技术人才来操作。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立足于当前施工过程中技术化手段应用不足的现状,对数字化管理体系的作用加深认识,引进高素质的数值化管理人才,对建筑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构建和合理的应用。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数字化管理体系的作用,让数字化管理体系为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能力带来实质性的提升,为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龙,侯汉坡.建设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体系设计[J].中国软科学,2010,07:64-70.
[2]李金刚.数字化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173.
[3]胡燕生.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
篇2
一、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践
宝钢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历了初级、优化和发展三个阶段,先后实现了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增量档案的电子化和企业档案的网络化。
(一)初级阶段——存量档案的数字化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设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目标是实现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宝钢一期工程于1978年开始建设,并于1985年投产。随后进入了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设,并分别于1991年、2000年投产。宝钢一、二、三期工程共形成技术图纸约350万张。而当时正值宝钢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时期,各个业务条线均由二级管理模式向高度集中统一的一级管理模式变革,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各二级厂部取消了档案科室建制,由公司档案处集中统一管理。这一变革对公司档案部门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如何管理好数以百万计的海量科技档案,又如何为各二级厂部员工提供便捷的服务,是摆在宝钢档案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7年,宝钢从德国引进了全套缩微设备,1992年又从法国引进了大型计算机光盘系统。由此拉开了宝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序幕。随着科技档案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完成,宝钢档案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成立了若干个信息著录小组和图纸扫描小组翻班运转,历时三年按计划将约350万张技术图纸全部转换为数字文件。起初为了加快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曾经采取缩微与扫描图纸同步进行的方式,但实践证明,提供远程档案利用服务,扫描文件远远优于缩微胶片的提供利用。因此,最后又将缩微胶片再次转化成了数字文件。这一阶段,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昼夜奋战,辛勤付出,实现了馆藏一、二、三期工程项目档案的数字化目标,为日后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阶段——增量档案的电子化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优化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目标是实现增量档案的电子化。2001年,随着存量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实现,宝钢档案部门又将目光向前延伸到了业务管理的前端,思考如何从源头入手,开发系统接口接收电子文件。直接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的电子文件,不仅可省去扫描工序,而且还可避免因二次加工导致的原件清晰度的损失,全面提高电子化档案的质量。因此,宝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进入了优化阶段。随着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功能的完善,对内实现了电子文件接收、还原、归档、整理、提供利用等的流程化、一体化管理,优化了档案业务的在线处理流程,可即时上载电子图像,实时提供档案利用;对外则与外部参建单位达成协议,外单位提交的设计、设备资料必须符合宝钢提出的电子文件交付要求(包括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和相应的元数据信息要求),使接收的外来光盘可便捷地导入宝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减少了著录工作量,提高了图纸清晰度,赢得了管理高效率。这一阶段,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前期介入(提出电子文件交付要求),后期把关(核对电子文件交付质量),实现了工程项目增量档案电子化的目标,也为日后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阶段——企业档案的网络化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强化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检索利用功能,并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建接口,在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化协同管理的优势。2006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宝钢实施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即各个业务条线全面实现“一体化”管理。通过统筹规划、业务流程再造、资源配置优化,在公司层面构建统一、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平台,实现对各分、子公司的高度“一体化”管理目标。在此背景下,宝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伴随着宝钢的战略步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本次目标已不再着眼于一个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而是谋划一个企业集团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也不再局限于一个企业的档案利用,而是创建企业集团范围内的跨地区、跨区域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技术上变C/S模式为B/S模式,使宝钢档案信息资源能在更大范围提供更加便捷的利用;管理上则向前端业务延伸,注重文件、档案的流程化、一体化管理,以及网络化的协同管理,使档案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本阶段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与科技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管控项目,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双赢目标。前端工程项目管理系统(BPMS)中的相关信息可自动传送到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包括设计管理、合同管理、设备管理、施工管理等工程项目管理中各个方面的信息,使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清楚地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时动态,如:工程项目招投标信息,设计、施工、交工、竣工等时间节点,各类合同签订情况以及相关资料的交付时间等等,便于档案人员在工程项目资料、档案流程化管理过程中很好地把握时间节点,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使工程项目档案验收工作顺利进行。同样,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设计资料、设备资料接收与发放信息以及档案专项验收时间节点等也可反馈到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使其他职能部门也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协同管控,最终确保工程项目按计划节点如期竣工验收。这种相关业务、相关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的立体式协同管控模式,将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推向更高层次,使之更加丰富,呈现出高效便捷、多姿多彩的管理新局面。
二、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感悟
在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无论是存量档案的数字化,还是增量档案的电子化,或者是企业档案的网络化,除了必须依靠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与设备的支撑外,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容小觑。再好的技术与设备,若缺乏制度的保障或细节考虑不周,企业档案信息化也终将事倍功半。在此,结合本企业工程项目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实践,从建章立制和注重细节两个方面简述感想。
(一)建章立制,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序开展宝钢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模式是:档案部门集工程项目资料管理与档案管理职能于一身。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强化了过程管理。工程项目建设初期,所有技术图纸资料都经档案部门发送到各个参建单位;而工程项目建设后期,相应的竣工档案又从各个参建单位移交到档案部门。实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后,这种管理模式更是如虎添翼。然而,凡事若想收效,制度必须先行。为了与工程项目档案信息化相配套,宝钢档案部门在深入研究、全面了解相关业务流程及文件形成过程,识别管控对象,确定管控范围的基础上,对外以合同形式、对内以体系文件加以固化,从而确保其执行力。同时,充分考虑数字化建设要求,坚持从管理性标准、业务性标准、技术性标准三个层面上系统建设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目前,公司层面制订了近30个制度体系文件,其中涉及工程项目资料与档案管理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文件约占一半。《工程项目技术资料管理办法》、《国内工厂设计技术资料交付要求》、《国内设备技术资料交付要求》、《国外合同技术资料交付要求》、《技术资料电子文件提供要求》、《工程项目技术资料分发规则》、《国外合同技术资料翻译规定》等文件,主要是从工程项目档案的源头——技术资料管理入手,提出相关要求,作为过程管控的依据,以确保最终形成的电子化增量档案的质量;《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项目文件归档范围及归档要求》、《交工资料工作规范》、《工程项目档案验收规定》等文件,主要是从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关要求,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业务规范》则是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准则,涵盖了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统计、鉴定、利用等各个业务环节,也包含了信息化管理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保障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执行制度比制定制度更为重要,执行不力,再好的制度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为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对内必须将这些制度与企业综合管理体系并轨运行,纳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之中;而对外则通过业务谈判,将制度中的有关内容纳入相关合同或附件,明确具体要求,保留扣除合同尾款的权利。实施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对设计单位提交的电子文件应认真核对,若发现问题,及时退回要求其整改,以确保合同条款的有效执行。同样,档案部门内部的各个业务环节也形成一个PDCA循环,从资料(包括电子文件)接收、资料处理(电子文件还原、资料分发、资料翻译)、档案整编、档案保管、竣工验收、图纸扫描到提供利用,每个环节均实行质量监控,强调前道工序的相关信息必须为后道工序服务,后道工序必须为前道工序的相关信息把关,以此环环相扣,从而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此外,通过每月组织的档案工作质量检查,及时发现管理上的问题或制度上的偏差,不断完善,持续改进,以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开展。
(二)注重细节,确保档案信息的内在质量企业档案步入信息化管理后,对档案基础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今的工程项目档案收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纸质文件材料的收集,而是以接收电子文件导入本企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主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对电子文件及其相关的数据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更需要注重内在的质量。如:收集设计单位采用CAD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要预定义归档的数据规范和制作归档光盘要求,包括电子文件的文件格式、背景信息、元数据要求、光盘目录结构等。就文件格式来说,电子文件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文件存储格式,确保能够长期有效利用。为此,本企业提出了两种格式的归档文件,一是经转换后用于还原打印、归档浏览的文件格式,即PDF或TIFFgroup4格式;二是为了满足档案原始性要求,保留所有设计信息,满足今后修改图纸时再利用的原设计存储文件格式,即DWG或DXF格式。就背景信息、元数据来说,要提供说明该光盘整体信息的说明文件、说明读取光盘内各种格式电子文件的环境信息的辅读信息文件及说明每一电子文件目录信息的著录文件。只有符合这些细节要求的光盘,方可顺利导入科技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档案整理。
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示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充分利用“3S”(GIS,GPS,RS)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个性”较强,不同的工程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工期较长,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一般较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且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如何通过推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和有关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已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已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展露其无限的生机,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传统的方式已被信息技术所代替。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常用的文档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功能外,一般应集成项目管理模块。
2、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共享资源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2.2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3大控制指标的实现。成功的信息系统应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2.3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以建设公司现有工作流程为依据,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而且可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实时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全面控制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的手段。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3.1项目管理方式
3.1.1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有些工程不使用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只针对迫切需要的文档管理购买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自行开发文档管理系统。同时,借助于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MicrosoftProject和PrimaveraProjectPlanner(简称P3),有的工程甚至只进行简单的进度管理,使用MicrosoftExcel绘制横道图,使用AutoCAD绘制网络图。
(1)MicrosoftProject.MicrosoftProject是一种功能强大而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您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MicrosoftProject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上有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种功能,包括项目计划、资源的定义和分配、实时的项目跟踪、多种直观易懂的了表及图形、用Web页面方式发丰项目信息、通过Excel、Access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
(2)PrimaveraProjectPlanner.PrimaveraProjectPlanner(简称P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美国Primavera公司的产品,国际上流行的高档项目管理软件,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
P3软件适用于任何工程项目,能有效地控制大型复杂项目,并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工程。P3软件提供各种资源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P3还支持ODBC,可以与Windows程序交换数据,通过与其他系列产品的结合支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风险分析。
3.1.2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购买利用在水电工程中应用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得到并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系统中也可集成第3方项目管理软件或是系统本身自带的项目管理模块。缺点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个性差异大,现有有软件往往满足不了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3.1.3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优点是能针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容易满足实际需要;缺点是开发周期可能较长、开发难度较大,有时编制出来的软件通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明显。
3.2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
3.2.1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动行。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溪落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跨行业应用于北京城远市政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
据了解,该系统前后耗资1亿多元开发,功能上比较全面,也可进行扩展,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在质量、成本模块的数据融合上很有特色。但该系统比较庞大,购买费用较高,在操作界面的简易性、友好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3.2.2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包括:施工管理、概算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统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机电安装管理、监理日志、移民搬迁管理等模块。该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该系统数据事合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几乎每个工程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对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便。
3.2.3梦龙管理系统梦龙开发有LinkWorks协同工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减模块,功能比较全面,尤其是进度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和修改进度图、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同类软件。在项目管理方面,PERT项目管理软件经过在三峡工程一期围堰、茅坪溪泄水建筑物、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等重点施工项目中结合生产深入研究并投入实际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它先进、科学、灵活、高效、功能强大等优势,为三峡一期工程加快施工进度,提前10个月浇筑混凝土和安全、正点实现大江截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该系统在水利行业应用还不是很多。
4、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我络沿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
4.2信息共享困难
可重用性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住处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
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用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
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更难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和共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2)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
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需进一步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他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
(4)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很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3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
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5、结语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2)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比一在的2~3个小地缩短3/4~5/6倍,将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高及时可靠的信息。此外,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将大大提资料的共享程度,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3)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4)信息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信息的保密与安全。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
一、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研究的重要性
1.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是当前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两者的发展都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但是高职院校的质量工程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机制、体制方面都不健全,而随着高职质量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推广和运用成果,进一步扩大辐射和示范作用。同时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也会促进高职院校构建数字化校园,促使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项目研究上。关于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管理的研究已经渐渐走进高校研究员的视野,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2.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质量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项目管理仍是采用纸质版申报、现场开评审会、保存纸质版档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其实已经突显出一些弊端。首先,以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为例。召开现场评审会,在聘请专家特别是校外专家这一环节,会出现请专家“难”的问题。因为各位专家的工作时间存在差异,而评审会多在工作日进行,所以能把专家们聚在一起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而召开现场评审会,因为时间短,专家们要进行高负荷的工作,在短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也有限,所以做出的评审结果有时候会出现偏差,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而且,召开评审会也会增加额外的费用,例如招待费、交通费、住宿费等,造成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其次,项目立项后的管理工作,项目管理部门因为没有办法跟踪、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只能通过中期检查、验收的环节来监督项目的进展。再次,关于项目档案的保存与历史查询。较多的学校依然是用文件盒装着申报、评审、立项以及中期检查、验收的所有纸质版文件这种原始、常规的管理方式。这样储存档案,其实有很多的风险与不便。如果档案一旦遇到一些不可抗拒因素,那么所有材料将会丢失或损坏,而且在查阅历史文件的时候存在诸多的不便,即便是把文件存放的很有规律,若在众多文件中查找也是费时、费力的事情。有时候管理档案的人不在办公地点,那么其他的人便很难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资料。面对这些弊端,就应该采用新的管理方式。现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可以便捷地进行项目管理。在评审环节,专家可以登陆网站进行评审,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台电脑、有网络,就可以进行评审。除此之外,项目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网络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而项目组成员也可以上传各式各样的研究成果,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对于项目档案的管理,只要建立一个数据库,登陆账号、密码,输入关键词,不论是谁都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项目材料,这样也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历史的查询。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项目管理的一大进步,它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运用。[1]
二、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置不合理。很多学校信息管理人员就职于教育技术中心,而质量工程项目是设于教务处管理。信息管理人员没有参与到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来,所以只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很难开发出真正满足学院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软件。而质量工程管理人员由于信息技术差,即便有清晰的建设思路也无法进行网路平台构建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致使无法建立理想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管理部门也尝试引进一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高层次的人才,但是却出现了“人难招,才难留”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学习计算机的人是很多,可高级人才却紧缺,加上教学管理工作属于行政工作,比较繁琐,收入和待遇也相对较低,学习计算机的人又多为男性,高级的计算机操作人才很难被吸引到这样的管理岗位上来。而学院的信息管理人员也只是负责排查校园网络、多媒体设备以及故障维护,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信息网络管理上,无法对信息化管理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和推广。[2]
2.质量工程管理部门因学院资金投入少,而放弃对信息化平台的开发。有些学院领导对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有的存在为了“赶时髦”或者“面子工程”而被动进行信息化管理,没有真正投入人力、财力去做好学院的信息化管理,更不用说把信息化管理用在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上。而有的学校确实花钱去购买了社会上通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但是网络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新的平台需要不停升级,让学院领导觉得这种投入无休无止,在资金上造成了一些压力,所以通常出现后劲不足,致使信息化建设虎头蛇尾,变成了学院的额外负担,并没有给学校带来预期的收益。
3.老师们思想上排斥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在申报课题工作上,老师们习惯了交纸质版材料,让在平台上申报,他们表现出诸多不情愿。第一,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存在技术障碍。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授,他们不习惯在网上进行工作,对在网络上填报材料有些排斥。而且有些操作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有些教师因为不懂操作而对网络申报工作抱怨连连。第二,采用信息化管理的项目平台信息容量大,需要申报者填写的信息量大而且细致,数据的填报要求更科学有效,这为项目申报者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加大了工作量,表示有些内容是“多余的”。第三,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存在一些不稳定性,老师们觉得有风险。有时候可能网络原因或者其他的原因,填报数据丢失或者平台打不开等情况,让申报者对网络管理产生不信任感。
三、提高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途径
1.从“人”抓起。这个“人”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研究人员。首先,要想做好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就要有一支既懂项目管理又精通计算机操作的信息化管理队伍。面对在高职院校存在的“招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局面,其实可以采取自我培养人才的方法。对本学院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采取“岗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培训方式来解决内需。这样不仅能提高学院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还能够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在岗位上更加得心应手,获得成就感,所以与其费钱、费力招人,不如投入时间和资金培养“自己人”。第二,对于项目研究人员也应该进行信息化培训,通过“培训再学习”的方式改变他们对质量工程信息化的偏见及盲目性。
2.建立“多元化”、“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立足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管理的特色,建立一个容量大、“多元化”的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具体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为:
3.构建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从信息平台基础设施、信息管理过程、信息平台应用的培训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定期、定时进行反馈、修正。从而进一步提高质量工程管理信息化效率。
(1)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包括网络设施、服务设施和基本设施三个方面。网络设施是保证信息传输畅通的保障,服务设施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而基本设施是建立信息平台的根基。
(2)信息管理过程评价包括对信息管理人员工作的效率、积极性、工作态度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评价。
(3)信息平台应用的培训是指对项目建设者、项目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用于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
高职院校质量工程项目信息化是一项新的课题,推进质量工程信息化工作必须要做到:基于质量工程建设与数字化校园构建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学院领导重视,项目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积极配合,齐心协力把此项工作推向新的台阶。[3]
参考文献:
[1] 陈伟.关于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扬州
教育学院学报,2010,(3):53-55.
[2] 施建林,张礼芳.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80-81.
篇5
从医院筹备项目的要求和管理现状来看,新建或改扩建医院将现代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医院筹建阶段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因此,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对医院筹备项目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并通过现代项目管理模式在筹备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对新建和改扩建医院引进现代项目管理方法、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
筹备 项目管理 探讨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Shenzhen Binhai Hospital preparation project, bringing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into hospital preparation stage is a system project. It must be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Therefore, by applying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and ideas, the author makes systematic exploration, simplication, specification and plan on Binhai Hospital preparatory project management. With popu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is project, the author brings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s in preparation of hospital. It improv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and set an example for other hospitals.
Keywords
Preparatory work Project management Explora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已建成的
大型综合医院的基础设施逐渐落后于社会的需求,许多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呈现不断扩建、更新改造的态势。而医院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和公用建筑,除具有一般大型公用建筑的特点外,由于其内部具有很多相对独立的专业医疗流程,其配备的专业和设施让筹备项目管理更具复杂性。
本文将应用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结合深圳市滨海医院筹备项目管理的特点,对筹备医院的项目管理方法、进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做好滨海医院筹备管理工作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其它类似医院建设项目的筹备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滨海医院筹备办公室属于深圳市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在大量的医院建设项目设计、勘察、监理、施工招标和手术室、中心供应、ICU等设备招标等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滨海医院筹备办采用了创新的项目管理模式。自项目管理模式实施以来,在推动“三大规划”,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有力促进筹备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中发挥了应有功效,取得可喜的成绩。在滨海医院筹备工作管理中,筹建办主要采用日常管理、项目管理为主,其中项目管理模式在“初级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中不断寻求符合实际发展形势的模式,且渐趋成熟,并不断创新完善。
一、初级阶段的项目管理模式
筹备工作起动初期,是项目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是齐抓共管、规划务虚的阶段。项目管理在初级阶段具有三大特性:一是新颖性。项目管理是以一种新的关系进行组织和管理,实现新的项目成果,这与常规运作管理并获得常规成果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二是系统性。项目管理能基本实现筹备工作全覆盖,并能全面系统地统筹各项工作。三是独特性。筹备工作是不断向前推进的,筹备过程中的中心工作也随之不断改变,使项目具有不确定性。
在此阶段,项目管理主要负责全面探索、研究、创新、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对整个项目的认知、特性、覆盖的问题等进行周详的分析和解读,进而探求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也有对不同结果的预测。此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不是一蹴而就,要渐推渐进,反复琢磨。总的来说,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上较智能。项目管理主要靠团队整体研究协作,探索事物的规律性所在,以领导组织,科室牵头,项目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体现大的方面,主要负责项目工程建设、三大规划、开业运营的总体策划等方面的工作。
在初级阶段中,筹备办主要所做的工作有:一是对项目管理工作的确定;二是确定项目管理工作内容及界面;三是有效疏理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明晰项目管理的最终实效;四是排定项目管理的日程表(排期),有效分析和安排项目管理的时间进度;五是对项目目标进行分级、分层的预评估。
项目管理的初级阶段,也是大型综合性医院筹备过程开始的时期,在此阶段主要的工作任务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在工程建筑方面,主要着眼于完善和优化工程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分析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整体区域功能布局,根据具体目标分解落实设计任务书,细化医疗流程和医疗工艺的标准和要求,作出初步设计与初步概算。
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依据相应的政策法规,结合当前大型医院的人员配置现状,计算出医院总体人员配置规划数,科学有效地规划出各层级人才的配置人数及所占比例,在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划和设定。同时,依据开业的日期、规模和质量标准,将人才引进的日程表和计划数作出相应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对医院各个时期的岗位设置作出规划,并形成岗位说明书,初步形成未来医院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以及体制设定。
在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项目管理方面,主要解决的是医院在未来数字化建设上,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完成的功能任务及系统的组成,承担着临床及管理一线的任务要求。
在开业运营方案项目管理方面,主要以总体规划为主,将开业运营期间工作内容、工作目标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设定,同时在经费上进行结构性安排。
在项目管理的初级阶段中,大型综合性医院筹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模式安排就是上述这些,均以领导组织,科室牵头,相互合作完成。在项目管理中,有效地借鉴使用各方资源,包括社会组织、专业性组织、专业性研究单位等,对项目管理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二、 成长阶段的项目管理模式
随着大型医院筹备工作的不断推进,项目管理模式也不断地发展。此阶段的项目管理模式表现为明显的把关专家阶段、资料准备、项目论证阶段。此期间,筹备工作开始从规划工作向计划实施工作转移,所有规划类的各专业性很强的子系统工作相继展开,项目管理由初级的务虚规划阶段全面转向分层、分级的专业化项目管理阶段。
这一期间,筹备机构必须大量地引进专业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把关专家,形成有利专业化的技术管理力量。在这一阶段中,项目管理仍然以科室为组织单位,相关专家对于产品、参数进行甄别,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完成对各自专业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资料收集、考察和论证,逐步建立专业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制度和办公模式。此阶段中项目管理的整体表现形式仍然是科室为主,所进行的工作大都还属于在各专业上的基础工作,为后续的实施工作特别是实施计划,在组织、基础资料、人员安排、团队磨合上都进行了有效的准备。
三、成熟阶段的项目管理模式
随着滨海医院筹备工作的不断向纵深发展, 筹备工作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科室为主体的统筹式项目管理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项目管理进入到成熟阶段,此时实施计划、服务支持功能在此阶段中突显,项目组成为整个筹备工作的主体。
为高质量推进市滨海医院项目整体建设进度,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定位,筹建办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路,顺应医院筹备工作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转变工作模式,采取“举全办之力、融社会各方资源”的工作方法,以项目带动整体推进,化整为零,分项实施,强化项目组在筹备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转变科室定位,将科室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同时强化项目责任全员化,项目内容对开业准备工作的全覆盖化。在最后冲刺阶段的管理模式运营中,不断提升筹备办成员的个人管理能力,使人人都能成为优秀管理者,科学有效地推进医院开业前准备工作的实施,以此开创“筹备办搭台,项目组唱戏,各科室敲锣”的新格局。
在成熟阶段,筹备办从筹备工作的整体布局出发,全面规划,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指导项目策划。以专业为项目组设立的基本条件、以现已开展的项目工作为基本内容、以现阶段岗位责任人为项目组组长的基本人选,全办人员每人都要承担一个以上项目,做到项目内容对筹备内容的全覆盖。充分发挥筹备办内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实现筹备工作全面开花、硕果累累的崭新局面。
筹备办领导负责协调上级部门及相关部门,帮助各项目组完成项目工作,并统筹兼顾整个项目的各方面工作,增强项目组工作的可操作性。“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都是管理者”,项目组长为第一责任人,项目组为项目责任主体。组长要对所负责的项目安排整体规划,明确项目目标,草拟项目内容、倒排期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及措施、应急方案、组员配置、项目预算等工作内容。各科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要为各项目组提供支援服务。办公室督查各项目组的策划筹备和项目推进情况,协调各项目组在推进中所遇到各类问题,并负责将重大问题的困难及时上报办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各项目组要按时间节点目标有序推进,及时汇报进度和汇总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集思广益,认真解决,项目工作有分有合,确保任务指标如期完成。各项目组把工作措施落实到项目成员头上。建立周上报、月通报、季总结、综合情况调度会和不定期督查制度等方式,保证项目工作的有序展开。各项目组每周提交项目推进情况周表,上报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方案的所需支持。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专题汇报会,按周向办领导通报项目组工作进展情况。
四、结束语
大型综合性医院筹备项目管理模式是分阶段的,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内容和特点。一开始项目管理不可能成立项目组,要靠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专家引进,收集资料,团队合作,夯实基础,靠项目组对问题进行解读,形成一种规律。到后期进入专业细化的时候,项目组成为进入 工作的主体。项目管理在筹备工作中不断地成长、丰富、壮大、进步,最终把一开始所涉及的任务和目标,在组织实施中形成,从大到小,从粗到细,逐步细化,逐步专业,从规划、计划、实施渐进式来完成的。
项目管理在不同阶段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成效,体现归纳为:一是项目管理不论在哪个阶段,均围绕筹备工作中心任务,科学高效地解决每一阶段工作的重点、难点。项目管理使筹备办的全体人员明确工作重心,集思广益,共同为筹备工作献计献策。二是项目管理有效催生严格紧密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三是项目管理能明晰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责任心,使全体人员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投身工作。四是项目管理在各阶段中,体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明晰责任主体下,团队和谐高效运作,目标一致进展顺畅。 (责任编辑 许译心)
参考文献
[1]陈永革.医院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建筑与设备.2008,3:30-35
[2] 刘文礼.医院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五要素[J].中国医药指南.2006,4:44-45
[3] 陆敏.健全医院工程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工程项目管理[J]新疆医学.2008,38:103-105
篇6
李教授:我从1991年从新加坡到国内来开展智能建筑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参与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已经有15个年头了。在这15年来经历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建设的历程中,对于我来讲感悟最深的是1996年的上海博物馆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1998年的上海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H00 1年的广州汇景新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2005年的南昌恒茂国际华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通过这四个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我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化系统工程有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我多年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心得就是:“智能建筑的核心是智能化系统集成,系统集成的目的是整合楼宇物业及设施管理和信息增值服务”。我主持负责的大型系统集成项目主要有:上海博物馆的楼宇管理系统BMS系统集成;上海金茂大厦整合楼宇设施管理的IBMS一体化系统集成;广州汇景新城基于网络化的IBMS.省略/IBMS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一体化信息与数据集成。总结我从事智能建筑技术应用和相关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智能建筑系统与信息集成就是智能建筑建设的主线和目标。
记者:您曾在深圳大学担任过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出版了《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等多部智能建筑专著,在您的眼中,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教育状况是怎样的?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
李教授:我大学毕业以后,第一份正式的职业就是在深圳大学电子系当老师。无论我曾担任过新加坡科技电子在中国的首代和总经理,还是香港上市公司迪臣智能的总经理,我始终觉得自己更胜任当一名好教师。根据国家目前提出技术创新在现代建筑和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建筑节能、绿色环保方面的应用需求。我国的院校目前均不能系统提供现代建筑与居住区在数字化应用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绿色环保技术方面的教学课程和相关教材,同时国家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建筑领域急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认为对于新一代智能建筑的专业人才,应以培养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网络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师为教学目标,毕业学员应达到可以独立的完成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工程规划和设计的任务,具有在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综合信息系统集成,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掌握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要求、实施步骤和方法。目前我已经和国内多所大专院校签订了智能建筑与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联合办学的协议,广州市电大今年就开始招生该专业学生。我也计划积极参与建设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中长期培训计划的教学工作。
记者:您曾经说过“数字社区信息化建设要遵循数字化技术应用和智能化系统的双重设计规范标准”,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双化建设”?
李教授:首先我们要了解所谓智能化与数字化标准,我国在2000年颁布了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简称“智能化标准”),在2006年12月颁布了GB/T20299.1-4《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简称“数字化标准”),这两标准对于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的规划和设计都十分重要,同时这两个标准对于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的规划和设计各有侧重面。智能化标准的重面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强调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结构的配合和协调,如综合布线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安防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监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应用等。
数字化标准的侧重面是以数字化综合信息集成为平台,强调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一卡通综合服务、业务应用系统的网络融合、信息共享、功能协同,如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系统、楼宇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应用等。鉴于数字化与智能化标准对于现代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规划和设计在侧重面与技术应用上的互补性,遵循数字化与智能化“双重设计规范标准”是必须的。我最近主持设计和参与担任首席技术顾问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智能化系统工程、江苏广电中心智能化系统工程、宁波万达广场数字社区、贵阳金元国际新城数字社区都遵循数字化与智能化“双化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记者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 国家标准从去年12月开始在全国实施,至今也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您作为参与此次标准编制的专家,能否为我们广大读者简单介绍一下数字化国标编制过程吗?在您的眼中此次国标颁布实施的最大意义在哪里?
李教授:随着信息网络化科技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的投资者和产品设备供应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传统的建筑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建筑业必须采用信息化科技来改造和提升自己。值得庆幸的是建筑及住宅社区智能化建设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这为我国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编制,就是为了增强我国建筑产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为了统一和规范国家关于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应用的技术构成、内容和方法,以及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建设和运营的要求与标准。
由建设部牵头组织,由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参与编制,从2003年初到2006年12月颁布执行,历时四年。《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由以下四个分标准组成:
(1) 《建筑及居住区运营服务数字化技术应用》
(2)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检测验收》
(3) 《建筑及居住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
(4) 《建筑及居住区控制网络通讯协议技术应用要求》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与以往编制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导则所编写内容和技术应用的重点有所不同,《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编制内容的重点,强调了在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建设系统工程中的物业及设施管理和综合信息增值服务,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系统的建设与运营,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系统的检测与验收,以及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接口标准四个方面数字化应用的技术构成、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内容和方法,而不
仅仅是涉及一些具体应用系统实现的功能要求。
此次国标颁布实施的最大意义在于,将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的技术应用、实现功能、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集成、信息增值服务的规划和设计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我国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的建设、产品与应用软件开发指明丁方向和实现目标。
记者:《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 国家标准涉及社区数字化工程技术领域由数字化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网络三个系统和所属九个子系统以及四个相关技术设施等组成。如此庞大的技术体系是如何制定的,该体系能否全面涵盖现阶段建筑智能领域所存在的问题?
李教授:我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起草的初期,就提出确定编制本系列标准技术体系的思路,提出起草标准的题目是“数字化技术应用”,因此首先要明确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特点、范围和内容,要明确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区别、应用范围、应用内容的不同点。数字化技术应用体系的核心应该是信息化技术应用、网络化技术应用、软件及数据库技术应用的综合与集成。为此在标准中明确了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术语和定义”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构成”等条文,从而确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的技术体系结构。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的颁布执行,完善和补充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在综合信息集成平台、物业与设施管理、一卡通增值服务在信息、网络、软件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系统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内容和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提升,《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提升。《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委会计划在今后三年内每年召开多次标准修订会议,就修订内容、修订大纲、修订要求进行讨论。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控制过程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建筑业加快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再加之当前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有效应用,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成本管理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我国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技术的时间较短,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要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和理念有效结合,加快思想观念上的转变,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来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1.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发展简介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国外的一些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由于我国建筑企业之间相互独立,预算、核算体系及工作方法等都不同,这也导致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越来越无法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求相适应。因此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来,依托于网络、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成本管理软件来建立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模式,将各建筑企业中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构建统一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概述
2.1 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简介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即以企业内部网络为依托,每个部门运用一些功能软件来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对每一项成本信息地蚝规范整理,并对现场信息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和交流的及时性,从而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2.2 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2.2.1 进度计划是项目管理的基础
针对工程分部分项来对工作项目进行细化,并对每个工作项赋予时间参数,因此可以说进度计划是将工程实体从空间和时间上详细分解成可以考量的节点,针对节点来对消耗性材料进行控制。
2.2.2 项目的独立核算
建筑工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这就要项目不仅要独立核算,而且核算要及时,并仅限于该项目的核算。
2.2.3 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在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支出多来自于采购。因此需要在项目现场对人、材、机的消耗量进行管理控制,并对采购管理中的单价进行控制,有效地实现施工成本的节约。
2.2.4 及时的盈亏分析
在项目开始时,即预期了总的收入,但随着进度的进行,实际收入也会随之变化。而且成本也呈动态变化状态,因此需要做好及时盈亏分析,从而为项目管理层及时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2.2.5 及时的成本信息查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成本并不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轨迹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与计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及时掌握项目成本。及时对成本信息进行反映,避免成本控制滞后现象的发生,以有效地控制实际成本变化所带来的损失。
2.3 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2.3.1 资源的优化
在项目施工开始之前,根据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会统一部署工程所需要的资源。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资源与施工方案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实现后,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资源优化工作,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施工过程中资源使用的均衡性,实现对资源的总体控制。
2.3.2 统计及时准确
在施工现场所需要的材料十分繁杂,而且使用的机械种类也较多,这就需要项目部不仅要对材料消耗量情况和机械使用状况进行掌握,同时还要对各种结算信息进行掌握。完全依靠人力来完成很难避免失误。应用软件来搜集这些资料和信息,不仅十分简单,而且所获取的信息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的特点。使项目部管理工作更为容易。
2.3.3 业务处理规范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项目部工作也纳入到了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中,并按照平台上的流程来进行工作,工作更具透明性,工作结果也十分清晰,实现了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
2.3.4 决策依据科学
利用信息化手段来采集工程成本信息,并根据不同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使判断结果更具余额宝论坛。能够使管理者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找到问题的源头,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控制过程
3.1 进行项目施工的预算
为了控制和了解工程项目是否盈利,在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施工图预算,让施工时有个明确的目标,并且预算还应该和施工进度同步进行,以便遇到不完善的地方可以马上修改数据,从而有利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3.2 控制分析项目实际成本
项目实际成本关系到企业最后的利润,ζ笠档纳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把每个阶段的项目实际成本进行自动控制,通过控制来对已经完成的劳务费进行自动统计,然后进行结算和付款;还可以自动控制分包的项目实际成本,并统计每个工程进度的工程款,并且指导分包的项目进行结算和付款。
3.3 编码和录入数据信息
在控制分析项目成本之后,就要对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和录入。具体过程是将那些结构化的数据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编码,编码后将相应的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且必须把其录入到对应的位置,从而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部门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交流和理解。
3.4 对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为了实时了解项目的盈亏情况,就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对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计算机软件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来对成本预算进行控制和分析,可以生成很多样式的报表,根据分部工程的节点数据来绘制曲线,从而对数据进行动态对比和分析,动态控制项目进度,为其他项目的成本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4.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数字化的管理
项目成本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管理中会存在数据汇报不及时及信息交流不通畅等问题,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来动态管理成本数据报表,并将与成本有关的数据入库和导出,利用数字形式进行存储,从而为管理者随时查阅和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提供更多便利。
4.2 项目成本的规范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缺乏规范化,每一笔成本费用无法让人清晰明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精细化分每种成本费用,并制定详细的报表,并与成本预算计划进行对比,最后制定一个总表进行归纳,进一步对项目成本管理进行规范。
4.3 项目成本决策的科学化控制
项目成本决策时由于对成本对象缺乏全面认识,无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因此需要在项目实施前就要制定周密的计划,有效控制项目实施的过程,并对项目实施后进行全方位分析,并项目管理者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为其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结语
信息化技术引进建筑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来,有效的提高了项目成本管理的水平,降低了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全面提高了毁作效率,实现了对成本的信息化管理,这对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勇.大型建筑工程的信息沟通和虚拟组织环境[J].基建优化,2000,21(4):4-8.
篇8
关键词: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企业管理;管理信息化
前言
多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太快,产生了很多建筑相关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原先以人工或单机软件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如今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无法适应企业发展壮大、产业升级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因此,数字化、网络化的企业数据和跨域管理要求,倒逼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升级刻不容缓。通信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多地借助于计算机、控制设备和通信设备,对建筑的机电设备、语音通信、数据网络、安全防范、信息、会议系统等进行智能化地管理和控制,达到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的。这是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工程建设中最核心的神经网络,因此,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对施工企业的要求对比其他专业应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1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运用创新技术帮助企业业务流程信息化和内部制度体系化,加强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手段,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对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运维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不仅要能开源节流、节能增效,而且还要能体现企业价值、服务社会的综合效益。随着科学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智能化的应用越加广泛,这就离不开信息化的应用管理模式和水平的优化,与时俱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过信息化将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责的调整落到实处;②通过信息化建设完善公司的各类基础制度建设;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业务流程的优化。
2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对各种资源的掌控、协调及优化,这正是信息化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信息化的作用对战略层而言,属于战略要素的范畴,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层而言,信息化是一种管理工具,侧重于流程管理,比如ERP和CRM等;对操作层而言,信息化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如财务管理、BIM应用、采购管理等等。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以操作层为主,兼顾管理层的构建模式,将对智能化工程管理发挥巨大作用,达到全面、高效、精细、透明的效果。合适的信息化建设需涵盖“招投标、工程施工、预决算、采购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又要满足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要求,便于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方便合同管理、信息交流,并最终为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提供增值服务。
3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各种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企业花大力气集中起来的信息,却无法在各部门间流畅地交换和共享,部门之间甚至在项目部同事之间,很多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很困难,不能很好地管理应用这些企业资源,面对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时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问题也给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创新需求。
4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措施
4.1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规划
企业应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年度管理目标,引起企业内部足够的重视,再将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形成管理班子协同共进的局面。可借助外力,引入成熟的管理企业咨询服务,针对企业实际状况及可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对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及信息化需求进行分析,对企业及项目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在企业及项目部层面进行实际应用,并不断调整,解决发生的各种问题,使信息化系统最终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好帮手。值得注意的是,投入和产出是正相关的,没有管理软件、硬件设备的足够投入,没有一个稳定的团队,没有一个具备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导负责,没有足够的授权,是不可能打造适用、成熟、可靠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4.2智能化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应用
要解决信息孤岛、应用孤岛与资源孤岛的问题,应该要有针对性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业务的交换和沟通、资源要素的整合。企业中的各种信息其实都是相关联的,要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各个项目部人员中的不对称信息组合起来,每个信息节点用业务流程或工作关系进行有效联系,个人应用就可以从企业的统一信息库中,查找和获取想要的授权范围内的所有信息。企业的每个部门都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业务范围,粗看每个业务环节都分别归属具体部门或具体岗位人员管理和负责,其实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存在着因果、依赖、继承、前后、直接或间接的等等各种内在关系,而且它们都是以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共同协作的。可以将这些业务环节通过适当的梳理,统一到信息平台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业务之间流畅的沟通和交换。企业资源包括财务、人力、资产、仓库、客户、项目等综合信息,信息管理系统将这些资源统一到企业的信息数据库中,通过网络信息和关联业务将它们整合在一起。然后再实现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再造,其中的关键就是这些资源在企业日常运营中能够被有效组织、整合,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最大价值。
5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原有的中小企业通病和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比如:管理意识淡漠、重经营轻管理、管理知识缺乏、制度基础薄弱、缺乏远景规划等问题。企业管理转型、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突破的最佳途径,结合本文的论述和所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实践,主要建设历程如下。通过调查了解国内主流的三类项目管理平台厂商,一如专注于大型项目管理的邦永科技公司的PM2项目管理系统;二如侧重于ERP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速达天耀PM项目管理和金蝶ERP管理系统;三如以企业信息化整合管理见长的快普M6-整合管理平台。三类管理平台厂商产品优势各异,需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而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系统方针。首先,组织企业管理团队参加各家厂商的交流会议沟通和现场演示;其次,和领导层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对比各家产品的优缺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管理目标,摒弃企业各部门原有各自分散的独立系统,选用厦门快普软件M6+整合管理平台系统作为公司新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由企业领导主持召开的平台建设首次会议并确定平台实施进度计划和功能需求汇总。谈判签约后快普工程师到企业现场进行为期五天的培训会议,要求所有部门经理参与内部调研和培训。调研每个部门的组织结构、职能范围、业务流程、关键管理难题、考核方式、核心报表、系统上线期望等内容,紧接着方案确认和模拟演练。虽然平台建设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需求分析、制度细化和流程梳理,管理平台上线后还是出现了各种流程不合理、操作不习惯、感觉使用效果不理想、员工渐有抵触心理等状况,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在厂商积极配合和业务辅导下,及时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业务培训,使大家尽快地融入到新的工作平台中。新平台磨合期过后,大家可以方便地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及独自处理各自工作事务,并利用信息化管理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
6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已被公认为继CAD技术之后建筑业的二次信息革命。BIM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工程各专业领域的决策、概算、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全过程,实现建筑全生命期业主、设计、施工、物业管理各方在同一BIM模型上的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多专业协同工作、虚拟项目的进度、模型漫游和精细化管理,为行业各方的提质增效、节约自然资源创造无限可能。BIM技术的全面应用将是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继ERP、协同之后,“整合管理”与软件即服务SAAS、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等应用信息化管理行业关注的焦点。当前全球一体化经济下,企业要求集中精力整合各种要素,对财务数据、采购合同、OA、进销存等分散功能进行管理的传统软件不能满足企业信息高效运转的要求,因此,综合企业各方资源要素的平台化系统,才能为企业适应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将成为信息化管理软件升级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7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和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在实际工程管理中,应结合企业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应用或开发步骤,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不照搬别人的技术,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机电安装智能化工程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管理技巧,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郝艳哲.机电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2,14(7):40-41.
[2]林加发.探讨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J].建材与装饰,2013,9(15):197-198.
[3]单伟,张欣.煤炭机电安装及项目管理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1(2):87-88.
篇9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市政施工;项目管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建筑业,从20 世纪 80 年代起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并首先表现在各大设计院坚定不移地推行计算机画图。从 20 世纪末起,我国政府部门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北京、上海及各省省会城市现己不同程度的普及了电子政务。但是,全国建筑业的发展很不平衡。设计院虽己普遍实现计算机画图,但仍多停留在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上,校核、审批图纸仍延用传统手段;大多数工程施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更低,仍停留在手工画、写的方式;上级主管部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也较慢。虽然我国的信息化管理在市政施工中的应用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水平,还应具有不断创新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充分运用当今的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目前,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所以就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在进行市政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合理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在市政施工的方方面面都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是单指在施工过程当中,项目内部管理使用电脑,就可以说是信息化了,它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减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重复工作。其次,信息化工程管理使监督检查等控制的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市政施工活动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目前,多数市政施工单位已经采取了信息化管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效的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推进信息化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市政施工要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就是还要针对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部署,其次就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各部门以及人员间的协调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1市政施工中运用信息化管理应该注意的事项
要想积极推进信息化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就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熟练运用信息化管理方法;第二、对网络计划中各种参数的含义有深入的理解;第三、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标明重点路径以及关键程序;第四、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工作进度、设备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等提供有效依据;第五、能够科学、有效的将信息化管理技术与施工目标相结合,对市政施工情况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
3.2关注市政施工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的层次特点
在进行市政施工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层次管理的重要性,注意不同层次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就是总部管理层。这一层是进行信息化管理中的最高层,主要负责对施工项目进行总体规划,之后的工作则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但他们要及时的掌握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资金的使用情况、施工质量等信息,在对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第二,就是下属分公司具体施工项目的实施层。这一层主要是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他们会根据项目的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并对实施情况与进度进行监督与控制,向总公司提供施工进度、安全质量、成本控制情况等信息,并根据总公司的决策做出适当调整;第三、就是项目部的管理层,他提供施工现场实时有效的数据,施工部门根据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任务,并负责将每天或者每周的施工情况进行上报,工程项目人员可以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单机版在现场录入工程的进度、资源和费用情况后,将工程报表导出,并在规定时间上报至总部管理层,由总部管理层人员导入管网络版本的对应工程,进行数据更新。
四、信息化管理运用到市政项目管理中的优势
在市政施工中运用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供标准化的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及时、准确的反应出项目成本的经营状况,对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还要搭建一个项目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市政施工的管理水平。
4.1 提供标准化的管理流程,规范项目管理
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市政施工提供标准化的管理流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由于管理过程的疏忽给施工单位造成的不必要损失。要想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具有一套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其中不仅包括成本管理、数据报表、材料采购、合同,还包括人员管理以及进度管理等,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操作。
4.2 及时、准确地反映项目成本经营信息,反映盈亏
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及时与准确,所以在市政施工中运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成本经营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了解项目的盈亏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项目成本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人工、材料、机械、其他直接费、分包费用和间接费用等,以此为口径可分别对比收入与支出,收支之间的差额就是项目的盈亏数据。
4.3 资源管理实现动态跟踪,加强项目过程控制
自市政施工中运用信息化管理还可以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利用资源管理实现动态跟踪,这样就可以对整个施工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避免其中某个环节出现失误,一旦发现问题,系统就会根据详细设定自动进行处理或者是进行提示报警,这样相关部门与人员就可以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4.4 搭建一个项目协同工作平台,信息实现共享
项目的业务交圈顺畅与否决定着项目的协同工作效率,实现顺畅的措施之一就要有很好的沟通渠道来保障,各个部门在同一工作平台上做事,信息实现共享,某些业务环节要做到量化可执行,某个岗位的上游业务和下游业务都清晰可见,软件系统的应用使交圈明朗。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市政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多数市政施工企业都已经运用了信息化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施工质量与管理效率,但由于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屈东坡.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1:31-33
[2] 薛志强. 市政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具体应用[J]. 民营科技. 2009.10:24-26
[3] 施威,许长武.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项目管理的信息化[J]. 中国建设信息. 2011.10:18-20
篇10
关键词:工民建工程;施工技术;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速运转的轨道,房地产业的兴起和蓬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也给我国建筑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的工程建筑质量却普遍存在着很严重问题,而工程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水平和建设能力。
一、工民建工程的施工技术发展的整体态势 工民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许多新科技、新技术已经被众多的建筑企业所使用,而且我们的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也总结出了许多适合自己的施工技术,为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工民建工程新的施工技术在不断的推出,但对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普及。
1、提高工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工民建企业应该积极的学习和采用新的施工技术,这对于科学的安排施工程序,是十分必要的,新的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约建筑工程的建筑成本,还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建筑工期的按时进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有效地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这也是建筑施工技术经济的有利之处。在工民建高新技术的应用上主要重视施工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要求技术员工可以熟练地掌握新的施工技术,工民建工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新技术的引进,在对新技术的应用层次要建立一定的培训和监督检测机制,这对于工民建按工程新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2、工民建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发展 工民建工程施工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材料、建筑施工设计等建筑工程技术,其自身使用功能的特殊性,要求工民建工程在建筑空间和平面的组合上、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上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些特性都决定了工民建筑施工技术的经济特点,它要求在新的技术环境之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将技术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的优势。众所周知,工民建工程的建造都有其固定的地点,并具有一定的地区适应性,这在技术上也要求施工工程工作同样需要技术的适应性,工民建工程单位为了完成某一地区的建筑施工任务,就需要合理调动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和设备材料资源,同时要根据不同位置建筑物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减少各工种在同一建筑工地的交叉重复使用情况,造成施工程序混乱,无法保证施工质量。所以,工民建工程单位的新技术的管理人员在组织施工工作中,需要将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地区问题、人员安排问题科学地进行安排,充分发挥建筑施工设备的作用力,充分利用不同工种施工人力资源,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圆满地完成建筑施工任务。
二、 信息化在工民建工程施工中的创新与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已经有了可以在工民建工程施工中应用的技术支持。建立工民建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整个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了部门、材料、设备、成本、工程质量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合理的利用和分析这些信息,有助于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就是将施工中的各项信息及时的收集、传递、加工、储存起来,为施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工民建工程产品除了满足其正常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外,还要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由于受到当地地质、地形和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在建筑规模、外形构造、表面装饰等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建筑物自己独有的建筑特色。在工民建工程的前期规划中加入信息数字化技术,可以在准备工作的阶段将这些要求清晰地绘制成规划图,信息数字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可以大大缩短人工规划的成本,并且可以减少绘制误差,做到精确无误,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美观的造型效果。
三、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方式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判断出,在我国开展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为了保证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质量,我们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
1、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通信等先进技术的集成体,因此,在进行工程设计时相关的建筑美学观念、技术理念等内容都可以直观的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会更加灵活创作的激情也相对较高。同时,设计师所创作的作品还可以不断利用信息平台上的技术进行优化升级。比如,当前比较长使用的“三维协同设计模型”就是一种先进设计技术的体现,这种模型能够把平面的设计内容转变为立体的设计效果,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在信息化工作系统之下,不但可以实现设计效果的升级,而且还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多专业协同设计,不同专业的设计结果都可以通过一个模型进行整合,这样就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开展并应用信息化建设,很多高难度的施工项目都可以低难度完成。例如,在进行高层建筑时,建筑体的垂直度控制难度就相对较大,而利用这种信息化系统能够较轻松的进行垂直度控制。除此之外,在土木工程信息系统之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预拌混凝土的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吊装和安装控制、整体模具的爬升和大型脚手架的提升控制”等一般条件下难以控制的问题都可以降低控制难度。
2、建设工程标准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在土木工程行业中的功能得以发挥,需要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标准作为依据。因此,需要积极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并随时检查标准的执行效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行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挂历系统,可以方便有效地对行业的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信息系统就会对这样的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并根据判断的结果重新选择和编制自身的发展战略。就当前情况来看,工程标准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已然为国内外建筑工程行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对行业内的工程标准和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和对比。同时对于工程的项目管理而言,信息系统能够把纷繁复杂的管理内容整理集中起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效率。
3、建立工程贸易信息系统 在该系统中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工程项目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等。同时,该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于工程方案选择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省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招投标工作而言,招标单位和投标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信息沟通,这样的方式就能够避免相互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误会,提高了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化、公正性。最重要的是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益。从材料选择来看,借助于互联网就能够大致掌握材料供应商的大致内容为材料初选提供信息基础。同时,在网上进行材料选购工作效率高,交易成本相对较低。而网上招聘已然成为了当期各个单位招聘的主要方式。所以,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工程贸易信息系统的建设都会为建筑工程企业带来实际效用。
结束语:
新型的施工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且应用新型的施工技术是大势所趋。因此,对新型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仍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继续努力,目前的新型施工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较传统的施工技术来讲已经有了质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刚,薛飞.浅谈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应用的重点及难点[J].中国新科技新产品,2001,03(10).
- 上一篇:公司人事制度管理
- 下一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培训